请欣赏吃饭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吃饭的文章1:吃饭
文/邢庆仁
“打死我,我都是爱吃干面。”
这是一个叫斗子的人,在金水沟的羽子地里说的话。斗子是谁家的,我妈问坐在身边的我姨。斗子是咱老屋后巷的,他大是科科子。
我妈想起来了,斗子胖胖个人,脸上长着黑芝麻点。斗子好多年前就死了,斗子有个女儿也不在了。斗子的女儿有糖尿病,大夫让她忌口,她不听。她说,就是死,也不会让肚子饿着。时间不长她就死了。
我姨说就是吃大食堂那几年,斗子在食堂吃不饱,回家才自己擀面条吃的。后来被人告发,生产队就派人到斗子家里搜。来人和斗子先是发生争吵,后又撕扯到一块。斗子死也不想交出粮食,却又怕人家找着,眼睛不停地老朝一个墙角盯,来人顺着他目光的方向就找到他藏面粉的缸。斗子见状还是据理力争:“打死我,我都是爱吃干面。”
我妈笑了,笑出了眼泪,我妈掏出手绢时还在笑。我妈说大食堂吃了没几年就散伙了。大食堂最后那一年就把灶移到我家隔壁,那时我刚半岁。我爷在食堂管灶,我婆就常抱我过去转悠。我不知道我看见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只是多年后和我家一墙之隔的大食堂中间的院墙墙头塌了一个大豁口,塌土的地方有利器戳过留下的痕迹。我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刚下过一点小雨,空气里泥土的味道很重。家里的人都在,隔壁的、对门的人也都过来围观、议论。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现场很严肃,每个人都神神秘秘的。
那年我九岁。
我妈说,大食堂开始还能吃饱肚子,越到后来越不行了。做饭的人连打麦场边上的红薯叶子、豌豆蔓都磨碎蒸到馍里,黑乎乎的,狗见了都不吃。
人为了一口饭要死要活,人被饥饿吓伤了。即便在今天,老家人相互见面说的第一句话还是“吃了么”,生怕人饿着。人类为了吃始终都没有停止过战斗,吃饱了天地不荒,吃饱了人才能平安入睡。
老家人吃饭看上去随便,但却讲究有个氛围。吃饭时间习惯坐在自家门口或者别人家门口,冬天会跑到磨坊和饲养室。我爷经常蹲在村口吃饭。我妈会不时去看我爷还需要什么,吃完了,我妈将碗筷和盘子端回家。我爷还蹲在原地卷他的纸烟吃。他周围总是围拢着许多村里人,边吃饭边聊天。那个叫闷腾的人爱用筷子把碗里的面条挑起来,放下,再挑起来,半天不吃就想着大家都能看见他在吃的是长面条。银升更有意思,他把碗里的肉片翻在饭上面,左看看右看看。而蹲在一旁的老根早就嘴馋了,趁银升不留神,一筷子下去把碗里的肉夹到自己嘴里了。银升傻眼了,干气没办法。以后再见了银升,他总是悄悄蹲一旁老老实实吃自己的饭。
饥饿的滋味,我无法描述,但有一点就是它让人睁大了双眼,去看、去想。饥饿是我出生时就遇上的,但我还好,我有来自家人的呵护,我有来自我妈的营养——善良。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屋子里,我妈忽然轻叹了一声,停下手里的针线活说,人家那时都说我娃爱哭,一天到晚只知道哭,特别是到了夜半人静时,哭声能传半个村子。把奶喂进娃的嘴里还是哭。现在明白了,那些年大人吃不饱,又要给娃喂奶,尽管家里人先尽着她吃,肚子是吃饭了,但没一点儿油水,奶也是稀水水,娃一边吃一边哭。
我妈说完这些话,又忙她手里的针线活,一切都是那样平淡自然。过去经历的生活和饥饿,也让人变得从容、豁达。
吃饭的文章2:桂花糕
文/肖宁嘉
那天,我跟老公去酒店吃饭,一大桌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不过坐下之后就都是朋友了。会喝酒的推杯换盏,像我这样不会喝酒的,只管埋头大吃就是了。菜上完之后,最后上了一盘桂花糕。我夹了一个,轻咬一口,甜而不腻,芬香四溢,一种桂花的香味弥漫在唇齿之间,回味无穷,不愧是大酒店厨师的手艺。我附在老公耳边悄声说:“要是带儿子来就好了,这么好吃的桂花糕他一定喜欢。”老公说:“那你待会带几个回去给他不就好了。”我笑了:“算了吧,不太好意思。下次我们自己专门带他来吧!”
席间有一个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怎么说话,也不大喝酒,但他吃得很慢,直到大家都吃完了,他才放下碗筷。酒足饭饱后大家都准备走了,我瞄了一眼那盘桂花糕,还剩好几个,想来是因为男人们不大爱吃甜食的缘故,真是可惜了。我和老公走在最前面,下了楼才发现,我的包忘带了。我急急忙忙冲上楼,推开包厢门一看,刚才那个男人正在用一个一次性的泡沫碗装盘子里剩下的那几个桂花糕。他见我进来,愣了一下,我也很尴尬,故意说:“带回去给孩子吃的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我想带回去给我母亲尝尝,她老人家活了六十岁,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桂花糕。”
听了他的话,轮到我呆住了。扪心自问,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有孩子,这个东西好吃,给孩子留着;这个地方好玩,要带孩子去玩;可我们又有几次想到父母?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一天天老去的父母才是更需要我们关心和牵挂的。
拿了包下楼之后,我对老公说:“我们也打包一份桂花榚吧,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尝!”
吃饭的文章3:父亲醉了
文/天池2011
父亲与朋友去吃饭,很晚没有回来。母亲开始有些担心,怕父亲会不会又去喝酒。我倒觉得没什么,大过年的,和朋友聚聚、一起喝喝酒也是情理中事。但母亲却怕父亲喝醉,我开始觉得母亲想多了,便安慰了一下母亲,毕竟我对父亲的了解没有母亲那么的深刻。不出母亲所料,父亲果然是醉着回来的,并且是我去接父亲回来的。
那晚我和母亲等了很久,却不见父亲回来。母亲让我发短信问问什么时候回来,我发了短信,却没成功。于是母亲又让我打电话问问,我拨通了电话,却关机。这时母亲便开始埋怨了起来,说父亲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母亲真的想多了,便觉得有些烦燥,不想再听母亲唠叨,便进屋休息了。可谁知没睡多久,手机响了起来,拿起一看,是父亲发来的短信,我这时暗暗庆幸。打开一看,却无字,我有些奇怪,但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因为父亲能发短信,就说明没有喝酒。即便是喝酒,当然也就不会醉了。可谁知正当我快要睡着时,手机又响了起来,我不耐烦的拿起一看,是父亲打来的,我急忙接起电话,里面说话的竟是父亲的朋友,“说你爸爸喝醉了啦!”让我快到哪里的哪里过来接。接完电话我如梦初醒,也不多想,便穿好衣服,走了出去告诉母亲,这时母亲还没休息,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把父亲喝醉的事讲给母亲,母亲一听,不用多说她已经很生气了,又开始埋怨起来,我也不听母亲多说,便拿了钥匙出去了。
我看到父亲时,他正斜靠在路边的栅栏上和他的朋友说着话,父亲的朋友看到我,便给我打招呼,我连忙跑过去搀扶,却被父亲推开。然后又斜靠着拉着朋友的手给他说话。看到父亲的后背全是土,我心里很难受。过了一会,他朋友便问我离这里远不远,要我扶父亲回去,于是我又去搀扶父亲,结果还是被推了过来。我不知道是怎么和父亲回来的,但总算是回来了。父亲蹒跚的走在路上,也不让我扶他,我跟在他后面。我不知道是我去接父亲回来还是父亲带我回来的,反正回来的那条路我没有走过。我当时以为是走错了,便去阻拦父亲,却被他责骂了一顿。直到我们回到家时,我才感觉到,父亲是醉了,但他的心却没醉,依旧是那么的清楚明白。
我躺在床上时,已经晚上一点多了。听到父亲又给他朋友打电话,问他有没有到家,问了几次。他都醉成那样了,还在想朋友,我有些无奈。母亲这时也边抱怨边帮父亲准备休息,折腾了良久,便才安静了下来。听到母亲的抱怨,我心里难受。要问世界上最了解父亲的人生谁,无疑只有她了,只有她才是久久不睡而等父亲回来的人,要知道父亲和母亲都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从小到大,还没见过父亲醉过,而那天父亲却醉了。曾今为了自己儿女成长,在异乡奔波的他,即便再大的困难都未能使他倒下,那天却被几杯酒,醉倒在了异乡他都。想到他沧桑的面孔和蓬乱的头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而今我也穿梭在他乡之处,不免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痛楚,虽然也有过无奈和心酸的时候,然而每当想起父亲时,那种强烈而长鸣的警钟,时时的敲打着我的心,让我在激流中勇敢前进。
父亲醉了,我心却痛了。
吃饭的文章4:感动就在一瞬间
文/小鱼儿
去朋友家吃饭,吃完饭收拾桌子的时候,我也起身帮着收拾,当我打算把两个盘子摞起来端的时候,男主人突然制止道:别那样摞在一起,那样她洗的时候,会抓的满手是油。那一刻,我突然地感动!
与朋友结伴出游,天太热,我去买了些水,当我挨着分发的时候,朋友的老公突然说,她不爱喝凉水,说着从包里取出自备的热水递给她。那一刻,我突然地感动!
与好友逛街,她手机突然响了,她瞅了一眼,就挂断了,我问怎么不接,她说是一外地号,不认识。刚说完,手机又响了,还是那个号,她又挂了没接,等第三次打过来的时候,她都有些不耐烦了,就接了。原来是他老公打来的,他去外地出差了,说好了一下飞机就打电话报平安的,但下了飞机,发现手机没电了,怕她担心,于是就近找了一公话打了过来。那一刻,我突然地感动!
曾经有一位同事,每天来上班,他的皮鞋总是擦得铮铮亮,我们开玩笑说,都能当镜子了,他说,妻子每晚做完家务,哪怕再晚,都要把他第二天出门穿的皮鞋擦得亮亮的。那一刻,我突然地感动!
与朋友去吃火锅,当服务员端来油碗的时候,朋友让服务员拿点醋,我惊奇地看着她,因为她原来和我们出去一起吃饭,都是提醒少放醋。她看着我满脸的狐疑,笑着说,因为她老公喜欢这样吃,这么多年下来,老公的习惯已慢慢变成了自己的习惯。那一刻,我突然地感动!
我便想:爱到底是什么?应该是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呵护,应该是细水长流的习惯与顺从吧。
唯愿:这一个个瞬间的感动,终究凝结成爱的永恒!
吃饭的文章5:吃饭,是件大事
文/王子华
那天看电视剧,演到一对相亲男女,正默默无语地吃着饭。“真是民以食为天,吃饭,可是件大事。”老公在一旁笑道。我忽然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吃饭,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啊。
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通过吃饭,可以了解对方的口味,还可以发现对方的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我有一位女友就是因为相亲时对方总是“吧叽”嘴,她难以忍受,因此坚决地拒绝了这位男士。
在我看来,吃饭其实是直接和幸福相关的。我和老公结婚之初,我便对他说:“你可以去忙你的事业,但是晚餐尽可能地回家来吃。”我们早餐各自在外吃,午餐和同事们一起吃,因此对于我来说,趁着晚餐,一起聊聊一天的工作,或者发泄一下一天的不快,然后沟通一下彼此的感情,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晚上都不在一起吃顿饭,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将会越来越少,直至形同陌路。我有位同事娟子,夫妻俩都是挺有事业心的人,小日子也过得很红火,买房买车不说,孩子上了名校。只是当许多人都羡慕娟子时,她却觉得日子过得索然无味。问她怎会如此,娟子开玩笑地说:“或许是外面的油吃多了吧。”因为工作的缘故,两人总是吃外卖,偶尔能够准时回家,也懒得做饭,甚至连家里的米都发霉了。这样的日子让娟子觉得与自己想像中既温暖又贴心的婚姻生活渐行渐远,甚至看到老公回到家便打开电脑玩游戏,她都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与他开口说话。长此以往,娟子不知道自己的婚姻,路在何方。
明明没有任何矛盾,明明在外人看来如此美好,可是当事人却很迷茫,可见,吃饭是多要紧的事。昨晚,我准备晚餐的时候,就想着:今天老公想吃的是什么呢?他最近工作上的压力有些上火,所以应该吃些清淡的,黄瓜炒鸡蛋刚刚好。而老公看到桌上有这样一道菜,也很感动,还将炒得嫩嫩的鸡蛋夹进我的碗里。
不用开口说话,美好的情感也能默默地相互交汇,这就是吃饭的魅力。所以,吃饭,它不但让两个人互相了解,还有利于婚姻的幸福,真的是一件要紧的大事。
吃饭的文章6:我们为何一起吃饭?
文/合家欢乐
“饭好啦!”还可以表现人们对座次的关注。正对着坐的人,不可避免地会与对方有对视。相邻而坐的人们要不看着其他人,要不看向窗外,要不就盯着墙看。对视或者不对视就能轻松交谈了吗?和谁吃饭和座次安排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对这些问题,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Chop Suey》做出了很好的阐释。画面中,两个女人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面对而坐,而餐桌上几乎是空的。餐桌代表着世界的中心,而我们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像行星绕着太阳,并受到重力拉扯那样,我们绕着餐桌转来转去,受不同饮食习惯的影响,还渴望有人陪自己吃饭。
吃饭不仅包括享用食物,还包括上菜礼仪与餐桌礼仪。就算是临时准备的一次野餐,或者是自己享用的一块巧克力蛋糕,每顿饭也是一系列行为的集合。从盘子里、盒子里、野餐用的篮子里拿出食物,放进蒸锅;掀开盘子,倒入醋和油,捣碎搅拌。就算是一个人从包里拿出糖吃,也存在着基本的礼仪,存在着一瞬间的欢悦,或是尴尬和愧疚。饮食和政治也有关联,并且对政治发挥作用。正式宴会成为了各国开展讨论、展示实力和财富的地方。一顿饭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有开始和结束,从叠餐巾、摆餐具开始,接着祈祷、讲话和祝酒,最后喝完饮料,满足地躺在草坪上。
将食物和礼仪联系在一起,并且会考虑家人以外的人是不是饿了,这样做的生物只有人类。餐桌造就了我们人类,烹饪是人类关系的基础。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标志不是人类使用工具。其他灵长类从蜂巢蘸取蜂蜜所用的棍子,勉强也能称之为“叉子”或“勺子”。区别在于,人类是在桌子上吃饭,最起码也会为吃饭准备一个特定的场所,比如在地上铺一块垫子用来吃饭。就算再饿,我们也不会吃没拿到手的食物;就算不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也一起吃饭。就算还是不习惯,我们一般都会等所有人的盘子里都盛上食物才吃饭,所有人都吃饱了,这顿饭才算结束。在城市中的家庭,只有年长的孩子还呆在家中,每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渐渐变成各吃各的,不再和一家人在特定时间一起吃饭了。在单亲家庭中,饮食开始变得不规律,一家人的团结也在消失。
“饭好啦!”表示一个特殊时间,一天的特殊阶段,这个特殊的时间由文化决定,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午饭还是晚饭最重要?是12点15分吃三明治,还是下午三点吃午饭?“饭好啦!”意味着其它一切事情都要先丢到一边,起码要放下玩具,合上课本,电脑待机,停止工作。西欧国家一般一天吃三顿饭,但也有地方,以吃饭的时间来计时。甚至有些地方的早餐是前一天晚上吃剩的冷饭,工人带着午餐去干活的地方吃,还得留点午餐当晚餐。
餐桌的历史有多久?在成千上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都没有餐桌。罗马皇帝躺在床榻上,床边放着矮桌。中世纪的穷人用木槽盛饭,非洲和印度人吃饭时,蹲在地上或者盘腿成莲花式席地而坐。有数据表明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在桌子上吃饭,而是围坐在垫子旁,或是站在泥泞的市场里,倚着一根细细的支架做支撑。在贫穷的国家,妇女和孩子一般与男子分开,在厨房里或附近吃饭。她们不说“饭好啦!”而是说“过来吃吧!”还有许多国家日常问候时说“吃了吗?”为什么说在桌上吃饭是人类进化的最佳标志?因为人类不单是会吃饭,而且注意怎样吃、在哪吃、和谁吃。18世纪时,荷兰人还将好朋友称为“桌友”。
不过,餐桌正在渐渐消失。在富裕国家,人们很少购买餐桌。这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许多现象。餐桌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我们坐在电脑旁吃、站在厨房里吃、窝在沙发里边看电视边吃、在车里吃、或是边走边吃。最重要的是,一整天我们都在吃。而我们在桌旁吃饭时,身边也并不是只有一张餐桌,还有些其他东西,比如说电脑、电视或报纸。盘子的销量也在下降,餐盘和餐具也是如此。我们购买的食品中,用一次性盘子装着的即食食品越来越多,不用餐具装的小点心也在不断出现。要是我们拿着用微波炉热好的食物,放在膝盖上吃,那么餐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随着餐桌的不断消失,一种新的情感产生了。因为我们吃的太多,忽视了做饭忘记也怎么做饭,我们感到了良心不安。我们不再敢无拘束地享用食物,就能说明餐桌不再代表我们对食物欲望感到罪恶和内疚?渐渐的我们开始一个人吃饭,那么我们就不会为摆餐具而困扰了吗?
厨房也在发生变化。先进的厨房会内置藏书室和吧台。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厨房莫过于意大利博洛尼生产的“食物之外的厨房”,在这个厨房中,桌子、沙发、厨房融为一体。讽刺的是,不管是怀旧的农场厨房还是高科技的厨房,越能显示身份地位的厨房,用的次数越少。
吃饭的文章7:带着油渍的碗
文/莫景春
吃饭了,女儿蹦蹦跳跳地去拿碗,但是一拿到碗,眉头便皱皱。我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便赶紧把她叫了过来。问问怎么回事。她磨磨蹭蹭地走着,嘴里嘟嘟囔囔,说谁洗的碗,这么脏!
我急忙拿起碗,感觉有些恶心。原来碗是被洗过,但吃饭时那黄黄的油渍还清清楚楚粘在上面,一圈一圈的,油亮亮的,还有些气味。原来母亲洗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洗涤液,只是在水龙头下用清水哗哗地冲过一遍,再用抹布细细地擦过,尽管母亲很认认真真,但毕竟人老眼花,那些灰暗的污渍是没办法看出来的。在城里长大的女儿更是无法忍受这样沾满油渍的碗,捂住鼻子,一个劲地埋怨,说奶奶一点都不讲卫生,这样下去会生病的,叫我交代奶奶以后别洗碗了。
母亲一辈子没用过洗涤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洗涤液,当然不会用。在乡下,也是大碗小碗堆在一起,煮上一锅热腾腾的水,哗啦啦清洗一番,由于水很热,那些油渍纷纷被清洗掉了,那碗干干净净的,拿在手里很舒服,那时母亲整日在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洗碗的小事自然都是由我们这些小孩去做。回到家,匆匆忙忙拿起碗,扒上几口饭,赶紧忙别的活去了。如果没有洗好的碗,母亲也顾不了那么多,随便拿起一个碗,在清水里冲冲两下,就狼吞虎咽起来,生怕干活路落在别人后面。到城里,一样不习惯用洗涤液。
女儿看见母亲洗碗,急急忙忙跑过去,扯住母亲的衣角,撅着小嘴说奶奶别洗了,你洗得一点都不干净,脏脏的,吃了会生病的。女儿才六岁,特别爱干净,说话也直接。母亲听了女儿这番带些生气的话,顿时愣了一会儿,迟疑了一些,慢慢把手移开,默默地离开那装满碗和筷子的盆,无奈而伤感地坐到沙发上。
每每吃完饭,她便很无聊地坐着,似睡非睡,蜷缩在沙发里,话也不想说了。我感觉她越来越消瘦了,很郁闷的样子;有时候感觉很可怜她孤孤单单的样子。我不知道向来干事雷厉风行的母亲已经衰老得那么厉害。她几次提出想回去,但张开了嘴,又吞了回去。母亲很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这是我从楼下一位阿姨口中知道的。
饭吃完了,我告诉母亲,说我和妻子的工作越来越忙,女儿也快要期考了,需要更多的时间做功课;洗碗拖地板等一些事情就麻烦母亲做做。一提到有任务,母亲原先有些黯淡的目光渐渐亮了起来,也似乎比先前有了精神,一放下碗,便跑进厨房上上下下地忙起来。我们也装着很忙的样子,各人进入各人房间忙了起来。
有了活儿,母亲的面孔渐渐红润起来,有时忙得不亦乐乎;话头也渐渐多了起来,问问我们洗涤液怎么用,拖把怎么使,那么用力去做这些事情。尽管地板还是有些污点,碗还带着些油渍,我们每次吃饭前都要背着母亲偷偷地清洗一遍,但都是乐呵呵地和她有说有笑地吃,家里又恢复了原来活跃的气氛。
吃饭的文章8:爱才是主角
文/青衫
朋友晓风夫妻请吃饭,特意嘱咐我要“带家属”,于是我和老公一同赴约。四个人,两对夫妻,彼此都熟悉,所以酒过三巡,话匣子就打开了。家庭聚会,话题多以家长里短为主,也是女人最热衷和擅长的,在我们两个女人的带动下,聊得不亦乐乎。
晓风和我同龄,认识有二十年了,她回忆起当初老公追求她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晓风说他推个破自行车等在厂子门口,抻个脖子往大门里瞅,一见到晓风的影子,赶紧拿出个小褥垫放到自行车后座上,好让晓风坐上去不硌得慌。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想到这个细心的情节,晓风都充满幸福感,有一种被珍视的满足。为了不给女朋友“掉价”,晓风的老公也是做足了功课,发型弄成郭富城的中分式,穿着时尚的萝卜裤,自行车虽然破了点,但是擦了又擦,偶尔还在车把上放一朵花,都是在沿路采的各色小野花。当初晓风的父母是反对的,甚至晓风的姑姑也反对,他俩不放弃一直坚持着,用各种方式方法打动老人,比如用那么一点有限的钱,变着花样买水果孝敬父母,多做事勤沟通。终于等到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得到最完美的祝福!
如今晓风的日子好极了,老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老人安康。晓风两口子动情地回忆着过去,幸福的笑容从心底绽放。
我忽然发现,其实晓风有很多我羡慕的东西,比如她的聪明漂亮博学,比如那年的欧洲十日游,比如她的大房子,豪华小汽车,那么多的首饰和华服,家里的保姆,可是晓风并没有提及这些。是为了不让我羡慕嫉妒吗?不是。我和晓风之间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她今日的一番话绝对是心情自然的流露,是在她心底印象最深刻的记忆,而今晚是最适合掏心掏肺的时刻。想想我自己不也一样吗,和老公牵手散步的时候,除了憧憬未来的生活,聊的最多的,也是过去。我为了拿到会计专业高级职称证书,没日没夜地学习,下了班骑个自行车,穿越半个城市去上课;老公为了工作,起早贪黑地工作,还要在我上课的时候带孩子。忙碌中我们都忽略了自己,于是我想着给老公增加营养,老公想着闲暇之余给我解压,带我去郊游,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成了最美的记忆。我的生日,老公不忘有礼物相送,贫穷时只是一朵花。但是让我感动的是,我父母的生日,也常常是他在提醒我;难忘每一次出门旅行,我因为晕车比较严重,老公总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一趟旅程下来,美景在心,更令我无法忘记并在日后深感幸福的,是被关爱的幸福感。
我和晓风一样,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我们为生活努力奔波,努力赚钱改善生活,我们好像为钱而做事,钱成了目标。当生活达到自己想要的样子时,回首过去,却发现在追逐的过程中钱并不是主角,爱才是。
不论是艰苦的打拼日子还是在后来富足的生活里,能被我念念不忘的大事小情,大多和金钱无关,金钱买不来幸福与安全感。我不否认钱很重要,但它和爱相比,分文不值。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让爱相随,真正的幸福,在爱里,在家里,在心里,在彼此含情脉脉的眼神中。
吃饭的文章9:吃饭配豆腐
文/北风
在外独食,或饭或面,再加几碟小菜,便觉奢华。就食店家有别,卖的小菜不尽相同,但豆腐,几乎是处处皆见。肉臊饭,炸豆腐;水饺十五粒,卤豆腐干;一笼汤包,皮蛋豆腐……就拿皮蛋豆腐来说,白嫩豆腐,去壳皮蛋,浇淋上酱油膏,这是基本款,要是加上肉松还洒葱花,就算讲究了。这些食材和酱料,分开来说寻常,合起来看无奇,然而味爽顺口,最初想到如此组合的人,实在很有创意。
豆腐淡泊,可以含容百味。寒素的荆扉,穷奢的朱门,都要为豆腐而大开。前述还只是佐益庶民吃食,至于《红楼梦》里有道“茄鲞”,则十足大富人家的气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茄鲞作法繁复得要命,贾府的凤姐儿却说“这也不难”,听得我都要成刘姥姥了。
作家林海音编过一本《中国豆腐》,收录了篇《古典文学中的豆腐》,除了茄鲞,还记下豆腐在《镜花缘》《浮生六记》《梦梁录》等书出现的章回或卷次。我有阵子常乱读唐宋笔记,读到饮食相关记载,也常把些特别有趣的记下来。《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到一名仲殊长老,和苏轼都是逐“蜜”之夫:“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惟东坡亦嗜蜜,能与之共饱。”这则记载说长老死后火化,“舍利五色不可胜计”。善哉,善哉,读者至此不能不合十赞叹,也不能不狐疑,腹藏舍利,不晓得和食蜜有没有关系。
多读古典,或者把范围放大,多读文学,还是大学、研究生之后的事。在此之前,所谓古典,所谓文学,对我来说大概就是教科书的选文,以及课外读的几本金庸小说。课文有没有提过豆腐,得问语文老师才知道。我只记得,金庸笔下的黄蓉会作一道豆腐料理,叫“二十四桥明月夜”。要做这一道菜,还得运用家传武学的特殊手劲才能成事。在刚硬的江湖里,暗度几许柔巧,也难怪这道菜让人印象深刻。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把豆腐削成球状嵌入火腿中蒸煮,和“茄鲞”相比较,一在巧,一在奢,到底都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只适合滋补我的想象。其实豆腐无须奢巧,也无须炸,无须卤,不加肉松或皮蛋,冰冰凉凉,加上酱油、蒜泥,就很好吃。我小时候和外公去吃饭,常会叫一碟凉豆腐。当然,在回忆的舞台上,饭是主角,凉豆腐是配角。可是少了配角,主角成了独角,唱起戏也会寂寞的。
吃饭的文章10:兄弟
文/王阿若
“在西渡没?”
“在衡阳,什么事?”
“请你吃饭,喝酒。”
“到衡阳来吃。”
“那太远啦,那下次吧。”
挂完电话,一辆货车呼啸而过,扬尘一片,我搂住居士的肩膀,扭头。
居士说:“打了电话给鸟哥了,在西渡等我们。”
近黄昏了,阳光已渗进一些淡红的西瓜汁,洋洋洒洒铺落下来,似乎要把我们带进今日的昨天。
不一会,公交就来了,上车发现他们两个也在车上。她说:“死杂毛!不等我们,怎么还在这里?”我揉着左眼说:“眼睛里有沙子了,帮我吹一下来。”她不理我。他指着车外对我说:“看,那里就是我家。”那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小山,这到处是连绵不断的小山,好像一群胡闹的野孩子顶着苔藓跑着。
我的目光随着车子向前将两旁抛往身后。原来道路两旁的夹竹桃被砍了不少,但好歹还留一些,早已没有花了,尖尖的叶子裹着灰尘不肯弯下来。但我想起了夹竹桃那殷红的花苞,像夏日黎明时红色的月亮。
以前我们一起坐车子去过更远的地方。
我掏出手机翻出相册,看了一张我们那时候的合影。我们在一条船上摇摆着,湖在身后成了黑色的鱼鳞,彩色的灯光抹成了一条又一条单色的线条。我们没有笑,相互用手搭着肩膀,似乎知道永远会这样继续下去。
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没有一起聚过了。今天是个机会,但他们在衡阳。
后来才发现我们拍的合影总有不少她的目光是漂向他的。为什么不跟我们讲呢?
到西渡的时候,阳光已黯淡下来,一层薄薄的黑纱在眼前摇摆,干扰着我们的视线。到酒店的时候鸟哥打电话来了:“来了没有?我就在店里!”鸟哥的光头长出一层头发了,像光滑的荷叶上长出毛毛了。
喝酒,K歌,通宵牌。
好久没看到天亮了,我扭了扭脖子一边出牌一边望着窗外。天像染了青色的湖水。窗外有一只飞翔的燕子吗?轻快的翅膀时而快时而慢地拍打着,叽叽喳喳地叫着,滑向那更远的地方!
天亮了,我们像一滩化了的水。居士说:“我们吃早餐去,把剩下的时间留给他们吧。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去长沙面试。”我说:“面试拜托把胡子刮掉,把头发剪一下。”居士说:“我没有胡子。”说完他摸了摸自己的下巴,那里杂草丛生可以捉迷藏了。鸟哥说:“要不要把他抬到她床上去?”“放心,他会爬。”
我们三个经过一座桥时,阳光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全跑出来,泼在我们身上。鸟哥捂着肚子说:“我想上厕所了。”
“就蹲在这桥杆上拉呗。”
桥下的河水哗啦啦流着,不知道是太阳照的还是我们眼睛花,总觉得河水有些苍白。汹涌澎湃的样子,不知道要赶哪儿去。
鸟哥说:“我想起了一个电影镜头。有一女的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里突然想上厕所了,怎么办?车子又不能停,她把车窗摇下一半,把屁股对着车外,哇,那东西在高速公路上飚起来,像一只只鸟一样飞着,把后面车上的人看得惊呆了!”
我们都笑了。
我们发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一动不动望着我们,我们也看着他。他问:“叔叔,你们在笑什么?”
居士说:“叫我们哥哥。”
小男孩有点害羞了,不理我们了,绕过我们往前走,却不料走过去的时候突然扭过头,冲我们叫:“你们真无聊!”
我们笑得更厉害了。
阳光真的太厚了,像掺了鲜红的铁水,当当当,锤子使劲地捶着,密密麻麻倒下来,似乎要把我们从今日的昨天里拽出来。
吃饭的文章11:洗脸
文/竖起大拇指
有时厌烦于吃饭,有时厌烦于穿衣,有时厌烦于起床,有时厌烦于洗澡,但奇怪得很,我从来没厌烦于洗脸。
想想也对,脸是对外的窗口,不可一日不洗。试想,蓬头垢面,流鼻涕,淌眼泪地示人,别人看着不舒服,自己看着就更不舒服了。
小时候经常被一个笑话逗乐:一对懒惰的夫妻,男人从不洗脸,女人从不刷锅。一日夜里,一个飞贼想偷他家的锅,被男人擒住,小偷反抗,用刀刺了他的脸逃脱。点灯后,夫妻俩乐了,原来,小偷偷走的是一圈的锅巴,而刀刺破的是脸上的污垢。那时,我也会得意地臆想:什么时候我也不洗脸,也被刀儿这么一刺,也到家人面前显摆,会得到多少的赞许?其实,也就刹那的一念,分秒过后,我开始替故事中的夫妻感到羞耻,为自己日日洗脸感到自豪。
前两年,媒体上捧红了一个犀利哥,哥的穿着参差错落,哥的发型乱中有型,最帅的是哥的那张脸,瘦削、黝黑、不用灰土涂染,叼着半截烟卷,秒杀丅台上的一切超模,当仁不让地袭卷全球时尚界。但,哥终究是哥,他只不过演译了邋遢的极致,终究从宠儿的神龛上跌落下来,销声匿迹,如今江湖上鲜有哥的传说。
专家说用冷水洗脸可驻青春,我对科学深信不疑,打从初中起,一日要洗三遍脸,三遍全都用冷水,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遗憾的是,皮肤依旧粗糙,痘痘依旧茂盛,皱纹陆续生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不禁感慨:日后是否要增加洗脸的频率?是否要延长洗脸的时间?抑或洗脸前念一遍青春的咒语?
脸是情绪的晴雨表,阳光明媚时,脸是美丽的;暴风骤雨时,脸是忧郁的。其实,洗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洗脸时的心情,当你在洗之前后对着镜子笑一笑,你的颜值指数一定会爆表!
吃饭的文章12:那些蹲着吃饭的人
文/廖双初
每天吃过晚饭,在妻子的督促与陪伴下,我总要走出家门上街散步。
这个时候,走在宽敞而又拥挤的沿江大道,我常常看到一些在人行道上蹲着吃饭的人,他们没有桌子,菜碗就直接放在地上,而且通常只有一道菜,两口子围一处,车子就停在人行道上。
他们是些什么人呢,从车子的牌照判断得出这些人来自安徽,在我们这里从事“专修楼房漏水”的工种。
我注意到,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分别有女人和孩子跟着,孩子大概两、三岁,多数被母亲抱在怀里,还不能自由行走。配备的车辆就是我们常见的面的。一辆车一个家,日常生活都安排在车上。从打开的车门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原本空间很低的车内已被他们进行了改装,分上下两层,上层睡人,下层堆放杂物。再仔细一瞧,我竟发现有辆车的下层还放有小型液化气钢瓶,不知道这样放是不是安全,我有点担心,他们每晚就睡在火山头上啊。这些人约有四、五辆车,组成一个车队,平时就在街上溜达,一块很醒目的“专修楼房漏水”招牌高高地立在车头上,车身全是自诩防漏技术如何过硬的广告与联系电话,所装高音喇叭总是最大音量地不停播放着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等待有需求的人招手即停。
这些年来,他们就一直活跃在我们这个县城的街头,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他们游动的身影。每当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他们就当街下厨,蹲着就餐。有时就停在党政大院围墙外的空坪上。我还经常看到他们当街洗脸、洗脚,在一些绿化树或临河的栏杆上晾晒衣物。这种情形,在傍晚时分见得最多,因为他们白天往往要到乡镇去做事,而此时,交警也多数用餐去了,于是就给了他们在街头堂而皇之“埋锅造饭”的空档。
也没打听过他们来自安徽的哪个区域,但似乎彼此都默默遵守着某种约定,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早几天,我到常德的桃源县出差,在途中也无意间看到了同样的安徽维修车队。好像几年前,市里的报纸也报道过类似的新闻。我猜测安徽这样的队伍已遍布了全国各地,至少在多雨的南方有着他们不曾停歇的脚步。这得要好好感谢屋顶漏水这个顽固不化的传统建筑软肋。修建一栋房子,屋顶如果不盖上老祖宗发明的瓦,预制板漏水是迟早的事。不过也好,这至少给这些人创造了就业的岗位。
技术层面上的事,我隔行如隔山,不便也不想评头品足。我只暗忖,他们背井离乡,能够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并一呆就是好多年,自有他们的生存本领。蹲着吃饭在以往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在今天的城市,即使在工地,也不常见到。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不敢恭维,白天制造噪音,用餐破坏环境,而纸幡似地晾晒衣物,与越来越追求文明卫生的县城景观格格不入,需要进行规范。好在我们的人们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他们,并没有因排斥而投去异样的眼光。因为大家知道,要在这个世界讨生活实在不易,他们凭借自己的一门技术,能够让远在家里的老人和读书的孩子过上安稳的日子,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劳有所得而感到欣慰。
吃饭的文章13:做有营养的女人
文/晓锁
中午去食堂吃饭,办公室里的几位大姐时常聚在一起,抱怨着婚姻里的琐碎事,听得我们几个未婚的人心有余悸。这些人里,唯独林姐说的是婚姻里一些细微的幸福和快乐。
说起来,林姐并不是这些人里最出众的,甚至可以说极为平凡。从长相到工作能力,她的各项指标都一般。但人家拿百万年薪的老公,对她却是疼爱有加。以前我们在微信群里偷偷八卦说,林姐的那些幸福,会不会是她自己吹出来的?但后来在公司的年会上,见过林姐的老公后,我们确定,这个男人是打心眼里爱她。
所以我们猜,林姐一定有御夫的“独门秘笈”。问她,她却困惑地摇头说,真没有呀。
直到那天,林姐打电话订水果,我们听到她说要两箱橙子、两箱苹果时,忍不住问,一次性吃得掉这么多吗?她笑着答,我每天晚上都要给我老公榨水果汁补充营养,水果用得很快呢。然后她像是对我们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补充了一句,你们不是问我经营婚姻的秘诀嘛,喏,有时候,做个对男人来说有营养的女人也很重要。
听了这句话,我像是突然明白了林姐婚姻幸福的原因。
她并非多优秀,也并非多精通婚姻之道,但对她老公来说,她是健康的有营养的。在他们的婚姻里,林姐懂得随时给对方补充营养。这样的营养是,在他事业不顺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他心情不好时,做个好的倾听者;同时也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负担……漫长的婚姻路上,他已经离不开她提供的养料。所以,她有幸福的底气。
我想起,我身边还有很多这种有营养的女人。
周末去图书馆,总会在二楼阅览室,看到穿棉麻长裙的她。相遇的次数多了,我们会相视一笑。尽管一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每当我觉得心情浮躁的时候,想到图书馆角落里的恬淡女子,心就会安静下来。她只是一个陌生人,但路过她身边,你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好。这就是她为这个世界,为她身边的人,贡献的养料。
还有我的闺蜜莉莉,说话好像随时都沾着蜜。什么话到了她的嘴里,让人听起来都是甜甜的。每一件糟糕的事情,好像都能被她说成一朵花。莉莉的朋友很多,因为和她待在一起,总让人觉得如沐春风。
所以,不如试着做个有营养的女人吧。在给身边的人提供养料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宽广。因为当你给别人带去美好的时候,对方也会反馈给你同样的美好。
吃饭的文章14:飞雪
文/萧红
是晚间,正在吃饭的时候,管门人来告诉:“外面有人找。”
踏着雪,看到铁栅栏外我不认识的一个人,他说他是来找武术教师。那么这人就跟我来到房中,在门口他找擦鞋的东西,可是没有预备那样完备。表示着很对不住的样子,他怕是地板会弄脏的。厨房没有灯,经过厨房时,那人为了脚下的雪差不多没有跌倒。
一个钟头过去了吧!我们的面条在碗中完全凉透,他还没有走,可是他也不说“武术”究竟是学不学,只是在那里用手帕擦一擦嘴,揉一揉眼睛,他是要睡着了!我一面用筷子调一调快凝住的面条,一面看他把外衣的领子轻轻地竖起来,我想这回他一定是要走。然而没有走,或者是他的耳朵怕受冻,用皮领来取一下暖,其实,无论如何在屋里也不会冻耳朵,那么他是想坐在椅子上睡觉吗?这里是睡觉的地方?
结果他也没有说“武术”是学不学,临走时他才说:“想一想……想一想……”
常常有人跑到这里来想一想,也有人第二次他再来想一想。立刻就决定的人一个也没有,或者是学或者是不学。看样子当面说不学,怕人不好意思,说学,又觉得学费不能再少一点吗?总希望武术教师把学费自动减少一点。
我吃饭时很不安定,替他挑碗面,替自己挑碗面,一会又剪一剪灯花,不然蜡烛颤嗦得使人很不安。
两个人一句话也不说,对着蜡烛吃着冷面。雪落得很大了!出去倒脏水回来,头发就是混合的。从门口望出去,借了灯光,大雪白茫茫,一刻就要倾满人间似的。
郎华披起才借来的夹外衣,到对面的屋子教武术。他的两只空袖口没进大雪片中去了。我听他开着对面那房子的门。那间客厅光亮起来。我向着窗子,雪片翻倒倾忙着,寂寞并且严肃的夜,围临着我,终于起着咳嗽关了小窗。找到一本书,读不上几页,又打开小窗,雪大了呢?还是小了?人在无聊的时候,风雨,总之一切天象会引起注意来。
雪飞得更忙迫,雪片和雪片交织在一起。
很响的鞋底打着大门过道,走在天井里,鞋底就减轻了声音。我知道是汪林回来了。
那个旧日的同学,我没能看见她穿的是中国衣裳或是外国衣裳,她停在门外的木阶上在按铃。小使女,也就是小丫环开了门,一面问:“谁?谁?”
“是我,你还听不出来!谁!谁!”她有点不耐烦,小姐们有了青春更骄傲,可是做丫环的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假若不是落雪,一定能看到那女孩是怎样无知的把头缩回去。
又去读读书。又来看看雪,读了很多页了,但什么意思呢?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心里只记得:落大雪,天就转寒。那么从此我不能出屋了吧?郎华没有皮帽,他的衣裳没有皮领,耳朵一定要冻伤的吧?
在屋里,只要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的时候,我还能坐到铁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没有木柈,我就披着被坐在床上,一天不离床,一夜不离床,但到外边可怎么能去呢?披着被上街吗?那还可以吗?
我把两只脚伸到炉腔里去,两腿伸得笔直,就这样在椅子上对着门看书;哪里看书,假看,无心看。
郎华一进门就说:“你在烤火腿吗?”
我问他:“雪大小?”
“你看这衣裳!”他用面巾打着外套。
雪,带给我不安,带给我恐怖,带给我终夜各种不舒适的梦……一大群小猪沉下雪坑去……麻雀冻死在电线上,麻雀虽然死了,仍挂在电线上。行人在旷野白色的大树里,一排一排地僵直着,还有一些把四肢都冻丢了。
这样的梦以后,但总不能知道这是梦,渐渐明白些时,才紧抱住郎华,但总不能相信这不是真事。我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梦?照迷信来说,这可不知怎样?”
“真糊涂,一切要用科学方法来解释,你觉得这梦是一种心理,心理是从哪里来的?
是物质的反映。你摸摸你这肩膀,冻得这样凉,你觉到肩膀冷,所以,你做那样的梦!”
很快地他又睡去。留下我觉得风从棚顶,从床底都会吹来,冻鼻头,又冻耳朵。
夜间,大雪又不知落得怎样了!早晨起来,一定会推不开门吧!记得爷爷说过:大雪的年头,小孩站在雪里露不出头顶……风不住扫打窗子,狗在房后哽哽地叫……
从冻又想到饿,明天没有米了。
吃饭的文章15:我运动,我健康
文/小诗
“晚上千万别请我吃饭啊,谁请我我跟谁急!”我这样跟朋友开玩笑。
每晚的七点半到八点半,是我健身的时间。办公室一族,又从事文字工作,每天眼不离电脑,手不离键盘,上了一天班之后,腰酸背痛,眼睛干涩,颈椎也疼得受不了,毛病一身一身的。晚上出去健个身,活动一下筋骨,无比地惬意和舒适。
最初接触健身活动,还是女儿鼓动的,她要减肥拉着我来到云龙湖音乐厅附近,铺天盖地的人群,比白天都热闹。一支支暴走队伍,抗着大旗,喊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一个个跳舞队伍,扇子舞、交谊舞、还有什么僵尸舞,有模有样。
最喜欢的健身队伍,是云龙湖畔的惠子健身队。那里的音乐很潮,从“骑马舞”到“小苹果”、从西部“恰恰”到南美“热舞”、从凤凰传奇的“绿军魂”到王蓉的“小鸡小鸡”,什么流行跳什么。所以,广场舞不仅仅是大妈们的权利,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那里的服装很艳,赤橙黄绿啥颜色都有,五十多岁的大妈穿上街舞裤,再扎个马尾,从背后看那就是二八年华。每天穿什么衣服配什么色,都有人在群里发通知,统一的服装加上整齐的动作,煞是好看。
健身队的管理也很规范。来跳广场舞的人们越来越多,教练便把东边划为帅哥区,中间VIP区,西边是美女区。每个区前都有一名教练带操,保证动作的整齐合一。
刚开始跳,一个小时的动作,我总要停上两三回,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腿踢不上去,腰硬得像个棒槌,很努力地做着却被队友们批为:偷懒,不用劲。一段时间后,动作流畅了,中间也不休息了。
健身的好处真是不练不知道,谁练谁得到。肩不痛了,脖子能拧了,腰也灵活了,浑身上下不再一动就“啪啪啪”像个生锈的机器人一样。现在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一有腰酸背痛的兆头,立刻出去跳个操,回来泡个脚,休息一夜,第二天又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美丽。耶!”健身队每天锻炼完后都要这样喊一遍。
现在,每天不去跳个操,总觉浑身不对劲,健身,现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健个身,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挥挥胳膊动动腿,把烦恼狠狠踢开;心情好的时候,出去健个身,咚叭啦咚叭啦,释放快乐,绽放笑容,美丽世界。
吃饭的文章16:桂花糕
文/肖宁嘉
那天,我跟老公去酒店吃饭,一大桌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不过坐下之后就都是朋友了。会喝酒的推杯换盏,像我这样不会喝酒的,只管埋头大吃就是了。菜上完之后,最后上了一盘桂花糕。我夹了一个,轻咬一口,甜而不腻,芬香四溢,一种桂花的香味弥漫在唇齿之间,回味无穷,不愧是大酒店厨师的手艺。我附在老公耳边悄声说:“要是带儿子来就好了,这么好吃的桂花糕他一定喜欢。”老公说:“那你待会带几个回去给他不就好了。”我笑了:“算了吧,不太好意思。下次我们自己专门带他来吧!”
席间有一个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怎么说话,也不大喝酒,但他吃得很慢,直到大家都吃完了,他才放下碗筷。酒足饭饱后大家都准备走了,我瞄了一眼那盘桂花糕,还剩好几个,想来是因为男人们不大爱吃甜食的缘故,真是可惜了。我和老公走在最前面,下了楼才发现,我的包忘带了。我急急忙忙冲上楼,推开包厢门一看,刚才那个男人正在用一个一次性的泡沫碗装盘子里剩下的那几个桂花糕。他见我进来,愣了一下,我也很尴尬,故意说:“带回去给孩子吃的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是,我想带回去给我母亲尝尝,她老人家活了六十岁,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桂花糕。”
听了他的话,轮到我呆住了。扪心自问,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有孩子,这个东西好吃,给孩子留着;这个地方好玩,要带孩子去玩;可我们又有几次想到父母?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一天天老去的父母才是更需要我们关心和牵挂的。
拿了包下楼之后,我对老公说:“我们也打包一份桂花榚吧,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