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散文

请欣赏美味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美味散文1:人间美味话香椿

文/张少发

说起香椿,大概人人都喜欢,我说它是人间美味,又可见至少我更是对它钟爱有加。香椿是时令名菜,但在我家却四季不缺。我的素日三餐中有两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是大蒜,另一道就是我最最挚爱的香椿芽咸菜了。爱人知道我的喜好,自然不用我嘱托,开饭时总有这两位亲早早就躺在餐桌上等我去享其口福。偶尔遗忘,便手足无措,食欲索然,好像难得的一次筵席上,还有一个压轴菜没上。

香椿的吃法很多,但我从没担心吃腻过。主要吃法有:香椿芽炒鸡蛋,香椿芽拌豆腐、煎香椿、椒盐香椿鱼、香椿鸡脯、香椿肉饼、香椿皮蛋等等,数不胜数说不胜说。众多吃法中我偏爱春芽炒鸡蛋,香椿芽拌豆腐,而后者优甚。煎饼卷春芽拌豆腐,那种唇齿留香的感觉真是叫绝。

香椿含有极丰富的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据说,含蛋白质、钙,维生素,都列在蔬菜中的前茅,故有“天然蔬菜”之称。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人类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据说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行至我老家马闹坡村天仓岭时粮草无续,五万大军曾用香椿和桑叶充饥,得胜后却错把和香椿形似神似的樗树错封为“树王”,从此樗树无论在什么树下都能疯长,香椿树度量大,桑树却很愤懑,也就气破了肚皮。这则是另有故事了。

山区尽管因气候的原因香椿芽比城里的要矜持半月左右,但我从不因尝鲜买城里的香椿,凡城里下货早的香椿,大多要么大棚里的要么使用过催熟肥料的,和天仓岭上那种采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灵气,沐浴自然之风雨的纯野生香椿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香椿有头茬二茬之分,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二茬口感则木质,形同爵蜡。就颜色而言香椿可分红芽子和青芽子,红芽子火红似玛瑙,青芽子碧绿如翡翠,红芽子比青芽子可是好吃多了。当然也有大树上的小树上的,家里的坡里的前坡的后坡的之分。

记忆里的头茬香椿除了留点过年基本是舍不得吃的,大都卖钱了,相对来说那也是家里称盐打油过日子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颗大香椿树,一搂粗的样子,树干高,树冠谈不上遮天蔽日,但也遮了大半个院子的荫凉。每年收获时候,当年还年轻的父亲便攀爬在树上或站在墙上或骑在屋檐上,用杆钩采撷。那时奶奶、母亲在树下捡,我和弟弟们就吹着用春芽细枝条做的响笛帮忙。除了留出自己吃的小部分,然后按大小肥瘦分类捆绑,以备父亲赶集去卖。母亲偶尔也会用豆子去街上换回些豆腐,给我们弟兄三个来回香椿芽拌豆腐卷煎饼,撑我们个饱嗝连连。

二茬香椿虽没法和头茬相提并论,但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一般都很老很瘦了。煮熟的二茬香椿棒,皮可以吃,熬出来的香椿汤,加了盐用来泡制胡萝卜咸菜。腌香椿咸菜看似简单,其实也是蛮有学问的。我家香椿芽咸菜多年来都是母亲腌制的,当然我爱人也会。一般取用5~7公分的红芽头茬,太短了,嫩不出味,太长了口感稍差。新掰的香椿先用清水洗净,再晾干,否则会掉叶子,晾干后轻搓一遍盐,盐要用粗盐,等搓的香椿有点焉了,然后再找来桶状小陶罐,一层春芽一层粗盐培制,最后用塑料膜封住口不让跑味。这样培植的咸菜,吃到来年下新货没问题,取食时每次必须把陶罐口封好。这种储存方法也是冰箱没法比得了的。尽管天仓岭上的香椿树满山都是,但属于我家的并不多,家里那棵老树在我结婚时,做了家具,现在想想很遗憾的,但现在我理解了父亲为了儿结婚做出杀树决定的那份无奈。分家时分给我的房院里,父亲后来又栽过几株,每年快到采撷的时候,总是电话叮嘱父母看好香椿,那个家已经没人住了,一是怕外人采摘,二是怕两个弟弟回老家捷足先登。那样我就会用房子已经分我,香椿自然也归我为由谢绝采撷。大有分我房子可以分我香椿没门之概。当然每年采撷父母会给他们一些,我也就视而不见,我回去采撷的时候也会带回来分给他们,只是比我稍微少一些。

好几次给年迈的父母打电话询问近况及香椿芽的长势,总担心父母采撷香椿时的安全,昨天从母亲的描述中得知已经长到5公分左右了,我也从老家吹来的阵阵春风闻到了那种香到骨髓里浓香,这也让我的心酥酥痒痒起来,是动手的时候了,我知道那些肥美的小鲜肉们正站在枝头向我招手,正在等我驱车采撷。

美味散文2:美味蚕豆香溢夏

文/张宏宇

蚕豆,又名胡豆、夏豆、罗汉豆、南豆、马齿豆、倭豆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植物。茎方形中空,有棱,荚果大而肥厚,喜凉爽湿润气候。为豆类蔬菜中重要的食用豆之一,是一种大众食物。

我家爱食蚕豆。一到时节,初夏豆开,母亲总会买上很多的蚕豆,蚕豆可以烧着吃,可以煮着吃,可以炒鸡蛋吃,也可浸泡后剥去种皮作炒菜或汤。母亲拿手的菜就是蚕豆,把剥好的蚕豆放在油锅里一抄,很快地,那些绿油油的蚕豆们就变成了一盘鲜香四溢的美味佳肴。母亲可以用蚕豆,通过不同的烹饪和搭配做成一桌子的美味。

中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三鲜”的习惯,嫩蚕豆就是其中之一。嫩蚕豆可以益气健脾,利湿消肿。另外,它的营养丰富。嫩蚕豆中的蛋白质,在各种豆类里仅次于大豆。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和丰富的胆碱,有增强记忆、健脑的作用。此外,蚕豆是低热量食物,对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优质的绿色食品。

刚上市的蚕豆最好吃,也就是嫩蚕豆,即便只用清水煮煮,加点盐,也是美味。嫩蚕豆春末夏初上市,但老得极快,价格一天一个价,等到蚕豆顶头上生出一条黑色的细线时,虽通体仍清碧如嫩玉,但实际已经老了。炒蚕豆,是将干透的老蚕豆在水里泡,然后混上沙土在锅里炒。蚕豆的硬度,与浸泡的时间长短有关。泡透了,蚕豆能炒爆,俗称开花,就松脆得多。也有根本不泡就直接炒的,有句谚言:“老太太吃炒蚕豆——咬牙切齿。”说的就是此种吃法,又干又硬,没有好牙齿是吃不动的。

我最爱吃煮蚕豆,我一直认为蚕豆还是煮的香。煮蚕豆时要放姜、花椒、茴香,那种豆香是混合型的。而且蚕豆煮得面烂,香味才会铺散开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种纯香便是最好的美味。煮豆,在南方叫茴香豆,也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那一种。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更加喜爱蚕豆,每年夏天豆香时必食豆,对蚕豆的情有独钟,到了迷恋的地步,每读到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船上剥豆荚、烧豆子吃的章节,我便很是羡慕和馋嘴,向往着那时的美味。

如果有一种菜可以代表夏天的味道,我会选择蚕豆,蚕豆一夏,酥酥甜甜的。夏食蚕豆,趁鲜豆嫩美,既可尝新,又可品绿,豆香四溢的夏天,口含豆香可以回味整整一季。

美味散文3:美味螺蛳

文/高国春

时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螺蛳又作为一道美食,成为我们安徽尤其是皖南黄山一带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螺蛳是“螺”的通称,一种软体动物,有硬壳,壳上有旋纹,主要分田螺和海螺两种。我国沿海一带主要以食海螺为主,而内地食用的通常都是田螺。

螺蛳生命力较强,池塘、河里皆能生长,可谓遍地皆是。由于多,螺蛳的价格自然不是很贵,带壳的10元可买2斤,去了壳也就7元左右1斤。可螺蛳味美香纯,深得人们的喜爱。

世上的事往往是好事多磨。吃螺蛳确实如此。螺蛳好吃,但做起来却要费一番周折。螺蛳买回来首先要放上几天,好让螺蛳把肚里的脏吐一吐。有时为了让螺蛳尽快把体内的脏吐完,还要滴上几滴麻油。如果带壳吃,得把螺蛳尾巴用老虎钳剪开,去掉杂物。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由于螺蛳既圆又小且滑,手握不住,剪起来就很困难。一次,约几位同学来家里聚餐,本不想劳驾同学,可是剪了一会,手实在受不了,便请同学一齐上阵。开始还觉得挺有意思,过了一会,就有同学埋怨道:“螺蛳好吃,但真难弄。要知道如此就不吃了!”有此经历,以后干脆就从市场上买螺蛳肉回来做。其实,螺蛳肉洗起来也不简单。一次,母亲让我洗,我先去掉螺蛳屎,用清水过一遍就认为行了。没想到,却遭到母亲的一顿骂,说我真懒,会胡。原来,洗螺蛳肉要反复地搓,要去掉上面的粘膜,至少要七八遍才能过“关”。

螺蛳的做法多种多样。通常分带壳与不带壳两种。若带壳,主要是根据口味放调料,把洗净的螺蛳放到锅里,由于带壳,味道难进,所以煮时间要长。螺蛳肉可红烧,也可做炒菜,其中韭菜炒螺蛳肉是最常见的。不过,不论怎么烧,只有放上红尖椒,才能去腥,才能烧出味来,则是共同的。

红烧螺蛳肉,吃起来脆脆的、辣辣的、鲜鲜的、香香的,口感很好。带壳的吃则为更多的人所喜爱。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或用筷子或直接用手拿,一个一个地吸,边吃边谈,其乐融融。不过,我们在品味螺蛳美味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悟出生活的真谛: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劳动创造的!

美味散文4:美味最是臊子面

文/宁颖芳

作为西府岐山女子,最最钟情的美食自然是名扬天下的岐山臊子面了。

在过去的西府乡村,只有逢年过节家里待客,或者邻居家、亲戚家平日里有红白大事,才能吃上臊子面。所以,小时候家乡人心中的美好生活就是:天天吃白镆,顿顿吃臊子面。当然,现在臊子面早已成为西府人平常生活里的美味了。

做臊子面,最重要的就是炒臊子。分为肉臊子和红萝卜臊子。家乡人把炒臊子叫作“拦臊子”。先炒肥肉,再放入瘦肉,然后加入生姜、料酒、五香粉、八角、桂皮等调料,在大铁锅里炖着,再根据时间和火候,放酱油、盐、醋和辣椒面,直到肉炒熟了,香气扑鼻,才盛到一个大盆子里。炒红萝卜臊子就简单多了,红萝卜切碎,放入清油炒,再放姜末、盐、醋和辣椒面,也可以再加一勺大油。肉臊子和红萝卜臊子都是做臊子面必需的,所以家家户户在年前都要做好两大盆备用。

臊子做好后,还要做配菜和佐料。泡发好黄花、木耳,切小备用,再摊好鸡蛋饼,切成菱形小方块,豆腐切成小丁儿,蒜苗切成细末儿。辣子面上放些芝麻,用滚烫的热油泼一下,油一定要多,油泼辣子要稀。醋一定要用岐山香醋,粮食酿制,这样适合做汤。

做臊子面最重要的是调汤。先要在锅里放上油,烧热,再放入生姜末,加一勺白糖、盐、味精和岐山醋,用小火熬煮,最后加开水,定汤味。然后放入辣椒油、肉臊子、红萝卜臊子,再放切好的木耳、黄花、豆腐、鸡蛋饼,最后洒上蒜苗末儿,一大锅臊子汤就做好了。而成功的臊子面,主要由汤决定。

面主要是手擀面,也有铡面和压面,有时为了方便也可以用岐山空心挂面。面条煮好后,在一个大盆子里过水,再浇上又香又辣又酸的热气腾腾的汤,并且面一定要少,只有一筷头儿,汤要多,这样一碗煎、稀、汪、薄、筯、光、酸、辣、香的臊子面就做好了。红的是辣椒油,绿的是蒜苗,黄的是鸡蛋,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色彩鲜艳,从视觉上就吸引了人,味道更是酸辣入味,香气扑鼻,叫人馋涎欲滴。并且这些菜也有寓意,木耳豆腐象征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团圆,红萝卜是红红火火,蒜苗是生机勃发。

在西府,一般第一碗臊子面是要敬天、敬地、敬神灵、敬祖先的,在家乡也叫泼汤,之后大家才能吃,先给长者,再是男人,然后是小孩子,而女人们都是在全家人吃完后才开始吃的。过去吃臊子面都是回汤,就是只吃面,不喝汤,汤依旧倒进汤锅里,小火在下面慢慢地煮着,汤总是热的。回汤的习惯一是出于节俭,二是也有一家人团圆的意思。由于每碗面很少,又用小碗吃,所以一般要吃个七、八碗或十几碗方才能吃饱。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出于卫生的考虑,吃臊子面时不再回汤了,而是一锅汤吃完,再调一锅新汤。

平时吃臊子面,除了要炒好肉臊子,红萝卜臊子中的红萝卜可以用其它的菜代替,像豆角、土豆、蒜薹、西葫芦等四季蔬菜,皆可切成小丁儿,现炒现吃。根据口味,飘在汤上的蒜苗末儿也可以用葱花、韭菜末儿代替。

由于臊子面工序比较复杂,所需配菜多,所以常常费时费工,只有在周末、假日或过年过节时,人们才吃。大概经过好多道工序,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等待,所以吃起来格外香。这有点像手工艺品,有太多的时间、情感和爱心倾注其中,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可能和自己小时候的饮食习惯有关吧,或者由于故乡情结,我一直认为,在陕西各种面食中,岐山臊子面才是奢华的贵族,因为不仅做法考究精细,色彩漂亮,而且味道酸辣开胃,营养丰富,更像一件艺术品,无论从视觉还是味觉上,都是其它面食无法媲美的。

对我来说,任何一种山珍海味,都不如一碗香辣的岐山臊子面可口、亲切和解谗。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家乡的味道。

美味散文5:冬天的美味—蒲公英

文/齐本成

冬日的餐桌上,蒲公英总能占有一席之地。我吃得汗流满面,惬意极了。

早在初秋时节,我便到野外去挖蒲公英。待到筐里装满了鲜嫩、碧绿和油亮的蒲公英时,我凯旋而归。

我今年55岁,家住偏远闭塞的乡村,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听老辈人说,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一到青黄不接时,家家就都断炊了。乡亲们硬是依靠蒲公英、苣荬菜和柳蒿芽等野菜充饥,才熬了过来。

孩提时,每逢春暖花开,我就到野外去挖蒲公英,这是对“够不够,三百六”的一种补充,摆脱了忍饥挨饿的困境,健康地生活下去。长大后得知,蒲公英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用野菜,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和利尿等功能。因此,我对蒲公英充满了深情厚意。

光阴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了。

步入老年之后,尽管我行动迟缓,依旧大挖蒲公英,乐此不疲。

不尽人意的是,每逢到了冬天,我吃不到蒲公英了,总觉得索然无味,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就在前年初秋的一天,我在路边挖蒲公英之际,与在外打拼多年的小学同学王大宝邂逅相遇了。他也喜欢吃蒲公英。小时候,王大宝身体矮小瘦弱,脸上呈现出菜色,着实令人可怜。谈及这一话题时,我便把内心的郁闷和盘托出。他听罢微微一笑,随即向我传经送宝:用热水把蒲公英烫一下,再把它装进塑料袋,密封起来,最后放进冰箱里冷冻。等到冬天再拿出来吃,味道鲜美极啦!

我如获至宝,立刻效仿起来,果然效果极佳。

到了冬天,我一日三餐都是蒲公英蘸着辣椒酱,吃得津津有味,幸福快乐之极。

如今,我已经积累了制作和冷藏蒲公英的丰富经验,让这一美味菜肴变得更加精美,余香绕梁,三日不绝。

我对蒲公英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食用它,晚年生活将会绚丽多彩,夕阳红得更加灿烂!

美味散文6:舌尖上的美味

文/孙英姿

“舌尖”一词在当下十分的时尚,舌尖上的美味会让人们的肠胃蠢蠢欲动,我也借用一下此词,算是给该文增添点时尚元素。

今天和文友们一起走进山东济南厚苑生态园,此生态园位于山东省章丘市东部,离章丘市区不到10公里,北靠济青高速公里,南邻309国道。

时至中午,先去生态园的餐馆满足一下饥肠辘辘的难耐,此为上策。“煎饼卷大葱”和着乡土气息的亲切的店名,不觉带来一丝舒爽。进的店门,呈现眼前的是两张摊煎饼的大鏊子,鏊子就像是大型的绞车的滚筒,滚筒内部被火加热,滚筒不停的缓缓转动,面糊均匀的摊在滚筒上,滚筒转过两周也就将抹在上面的面糊煎熟了。此时,把它揭下来,黄橙橙的面煎饼就呈现眼前了。好想立即去品尝一下。嗅着那诱人的米香味,早已令人垂涎三尺了。

山东章丘是个美食之城。煎饼卷大葱是其代表美食之一。把大葱洗净蘸上大酱,用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吃,心香辣伴着甜酱味道,那叫个诱人呀!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天一棵葱,薄袄能过冬。寒风日紧,开胃又祛寒的大葱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缺的调味品。

煎饼一般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柔。煎饼吃起来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章丘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阴寒腹痛,痢疾泄泻,虫积内阻,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大葱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有二烯内基硫醚、草酸钙。另外,还含有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等,维生素B、C,烟酸,钙,镁,铁等成分。

穿过制作煎饼的现场,跟随文友行走在大厅内部,厅内小桥流水,仿真的蒙古包,生机盎然的翠竹,清新舒爽的自然环境,令人精神气爽。

拐过几个弯来到名为“肉皮冻”的包间。房内摆设极为简单,正中一张大圆桌,四周并排着一圈仿古式的靠背椅,但与众不同的是,圆桌上被平均分成了八份,每一份内盛着五谷杂粮:大米、小米、玉米、绿豆、红小豆……其实,聪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告诫饮食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营养。早在《皇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来“五谷为养,无果为助,无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的原则,同时也说明了五谷杂粮在饮食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平日里不能仅吃精米,这是不符合平衡膳食原则的,还要多食用粗杂粮。粗杂粮中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铁、镁、锌、硒等的含量要比细粮多一些。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从此摆设中可以看得出店主人此番设计是别有用心了。

正看得出神,服务生倒上了一杯葡萄紫色的冷饮料,感到好奇正想询问何种饮料时,文友脱口而出,“绿豆汤”。听到此话,真感到口渴了。不觉端起一杯,一饮而尽,“清爽”!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豆类。也是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

品味着清爽可口的“饮料”的功夫,饭菜陆陆续续端上桌来。一桌典型的农家菜。说实在的,住在县城里十几年了,虽然不敢贸然说早已厌弃了大鱼大肉,但那新鲜、清纯的农家菜依然让我难以割舍。

那香脆可口的煎饼卷大葱就不用说了,嚼在口头,香甜在心头。再看那盘槐花咸食。令人不觉忆起,阳春四月,枝上吐叶。槐花如雪,阵阵幽香让人陶醉!槐花含羞待放,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在一片片嫩绿的叶子中分外诱人。儿时放学后,喜欢爬到树上,采摘上一兜鲜嫩的槐花。用它蒸着吃,煎着吃或配上其他拌料包水饺,都是上等的美食。

挨着槐花咸食饼的下一道菜是清炒豌豆苗,颜色鲜绿,其味清香质柔嫩、滑润适口,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价值高,绿色无公害。

后面的菜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真是大饱口福啊!尽情享受间,一个中等个头的四十来岁小伙走了进来。文友介绍说,这就是今天掌勺师傅,姓胡和胡总书记同一个地方,安徽绩溪人。胡师傅听说一伙文友来此,特来敬酒一杯。席间,胡师傅通俗的语言,谦虚的体态,诚恳的说辞给每一位在坐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其实,饮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真正懂得经营的厨中人,会拥有一颗温馨的爱心,会使得菜馨香美味长存;这种温馨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宽厚。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菜肴,放到餐桌上才会美味,口中才会有馨香,心中才会有温暖。

美味散文7:怀念美味

文/瓜仔肉

早年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缸腌瓜,人多的家庭会多腌几缸,可以食用一整年。腌瓜平常都用来煮酸菜鱼,味道鲜美,十分下饭。上初中以后,每天上学都要带便当,便当菜使母亲相当头痛。

我们家住乡下农村,上市场买菜骑脚踏车也要二十分钟,我母亲又不会骑脚踏车,只有走路上市场。除了年节,母亲很少上市场,蔬菜取得容易,邻居农友种植当令蔬菜供应不虞匮乏,鱼贩仔一大早就来兜售各种鲜鱼。年节时宰杀鸡、鸭自家饲养,不必购买。唯独猪肉一定要到街上市场去买。偶尔买半斤猪绞肉回家,捞几片腌瓜洗干净,以菜刀剁细,放蒜末、酱油,少量的糖、米酒,混合猪绞肉,放碗里头,置电锅内蒸熟,就成了瓜仔肉。

带便当只要这味瓜仔肉,胃口大开,很快把一盒便当吃光光。因为猪肉价钱昂贵,家里少买猪肉,便当带瓜仔肉次数不多。每次带了瓜仔肉,吃午饭时便当盒盖子就不必遮掩,担心同学瞧见我便当菜的内容,因为我的便当菜通常都是菜脯蛋或腌菜梗。现在腌瓜在北部市场不容易买到,每次回故乡——麻豆,会到市场买一点腌瓜回来解馋。有时想吃瓜仔肉,以罐头条瓜取代腌瓜,也可以蒸出不错的风味来,如果味道太甜可以酌加酱油调味。

有些朋友胃口差,吃不下饭,建议蒸一小碗瓜仔肉试试看,或许可以增进胃口。

虱目鱼羹

早年领了薪水就会到菜市场旁边一家专卖鱼羹的摊子,常常去吃一碗鱼羹,犒赏自己。

料理鱼羹之前,要先制作鱼浆,鱼浆一般用草鱼当材料。买回来的鱼先去皮,去骨,放入搅拌机里,加入蒜末、米酒、糖、盐、胡椒粉、香油,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最后加入地瓜粉,再搅拌均匀就成了鱼浆。

鱼羹食材取鱼肚无刺部分,切割成一厘米左右宽度,裹上鱼浆,放入滚水中煮熟捞起,煮鱼羹的汤汁,加入笋丝、木耳,煮开后加入鱼羹,水滚后加入地瓜粉,加水调合,倒入锅中芶芡,起锅前倒入适量盐巴、乌醋来提味。小吃摊前摆放几张木头做的圆凳,生意好时,晚到的客人没有座位,不愿意等候,端一碗鱼羹,就蹲在马路边,大快朵颐,顾不得形象。摊子生意鼎盛的原因就是物美价廉吧!

客人落座后,中年老板迅速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鱼羹,表面撒了几片翠绿的香菜,特殊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

因为养殖草鱼的鱼塘只有几公里路程,捞起鱼货从产地鱼塭直接送达,两小时内就到了,食材保持新鲜,制作出的鱼羹,口感格外鲜美。以瓢根舀起一块鱼羹,甘甜的滋味,直冲脑门。后来北上求学,南返家乡时,一定去光顾。

现在卖的鱼羹,都叫浮水鱼羹,与古早风味多少有点差异。

鱿鱼蘸酱

鱿鱼在我们童年时,属珍贵的食物,平时难得品尝,每有年节祭拜祖先神明时,母亲买回一条,切成两段,分两次使用。浸泡后切成丝,加上香菇、虾米、五花肉当佐料炒米粉,祭拜后端上饭桌。母亲一声令下,即可开动。

兄弟们夹起筷子,盯着一大盘米粉铺在上层佐料的鱿鱼丝,动作迅速利落夹起来,放入碗里,再夹一点米粉掩盖起来,以免挨骂。数量有限的鱿鱼丝,放进嘴巴慢慢咀嚼味,特殊的鲜美滋味,令人着迷。

市场上的小吃摊,卖碗粿、肉粽、虱目鱼羹、肉羹面,还有一家专卖烫鱿鱼切片的摊子,最吸引人。

上初中时,母亲常交待我放学后到市场内的杂货店买鱼脯回家当晚餐的菜肴,一定路过小吃摊,鱿鱼摊客人蘸酱,散发出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可惜我没有足够的零用钱享用美食,只能吞咽口水。家里一向不给零用钱,唯一来源就是祖父偶尔会给几块钱,有一次给了三块钱,下决心买一盘鱿鱼品尝看看什么滋味。大方坐在摊前的板凳上,老板抓下一条挂在摊上,浸泡过的鱿鱼,割下三分之一,切成片状,放在滚烫的大锅里烫熟,捞起摆盘,端到我面前,再端一碗调好的酱汁给我,夹一片鱿鱼蘸酱享用起来。

酱汁以姜末、辣椒、甘草粉、酱油膏、醋、糖,混合而成辛、辣、酸,又带点甜的味道。鱿鱼片蘸点酱,放入嘴巴,奇特美味,唤醒味蕾,嚼起鱿鱼片,软脆的口感美妙无比。美好的滋味在我们物质贫乏的年代,留下深刻印象。

母亲曾经以灶孔里的灰烬,来浸泡鱿鱼,使鱿鱼膨胀、松脆,效果不佳。卖鱿鱼的人,一定具备特殊的方法吧?

美味散文8:美味鱼生鲜中来

文/陈中

每次去游雁荡山,我都要在灵峰脚下的一家小餐馆就餐,只为这里酿制的鱼生。

鱼生又叫白鳣生,其实是一种糟鱼。主料白鳣,是浙江温州当地特产的一种细长扁平的小鱼。配料有糯米、红糟和萝卜丝。腌好的鱼生稠糊糊的装在玻璃瓶里,其貌不扬。虽是佐餐小菜,但味道鲜美,吃完还想再拎一瓶回家。

鱼生在古代称为“脍”。《诗经》中有关于鱼生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有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评语。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呼儿拂几霜刀挥,红肥花落白雪霏”描绘的就是切制鱼生的场面。诗人杜甫的诗句“饔子左右挥霜刀,脍飞金盘白雪高”,都是对厨师运刀切脍(鱼生)技艺的赞美。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从中可见古人对鱼脍和制脍技艺的欣赏。

据年长者介绍,做鱼生最好选用农历4月上旬或中旬捕捞的幼仔带鱼,俗称“二水白鳣”。此时的白鳣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经盐腌两三天即可拌糟。再配以一定比例的糯米粥,与红糟、食盐、白糖、味精、米醋等腌制,倒入已经消毒的小缸中密封,然后放在阴凉处发酵,到次年三伏天即可食用,到农历十月时开埕食用最佳。开埕后一般要加萝卜丝,最好选用温州黄屿产的萝卜。由于腌制的时候已经加了调味品,直接食用即可。

鱼生虽好吃,但不易长期储存。一次受客居异乡的朋友相托,买几瓶家乡产的鱼生,不想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有卖的。后来去了温州当地的一家老字号“五味和”,才好不容易买到。一去果真找着了。原来“五味和”有固定的渔家专门负责初制加工,一年四季都有得卖。售货员告诉我,许多回乡探亲的温州籍华侨把鱼生漂洋过海捎到国外去。是呀,对于久居海外的游子,对鱼生的渴望就是对家乡的一份思念。鱼生观之色泽红艳,食之满口咸鲜,是一味超棒的配饭菜,已经升华为一种温州的饮食文化。

又是一年尝鲜的季节,早餐宵夜食粥时,不妨来点温州鱼生佐餐吧!

美味散文9:美味腊月

文/李运明

腊月是年的序曲。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心里就多了份期盼,盼着年快点到来,年到了,就有好吃的了。这么想着,就禁不住要舌尖生香,舌下溢津了。

吃了腊八饭,来把年货办。收拾好腊八的粥碗,平素没事很少赶集(赶集就可能要花钱哦)的父母就不会错过每一个集日了。他们今天买几个碗,明天买几双筷,这集买一把葱,那集买几头蒜,陆陆续续地把年货买进家来。每天放学归来,看到父母买回来新的碗、筷、勺、盆和烟、花、纸、炮,尤其是看到屋里高挂着的肉和盆里养着的鱼,心里就由不得一阵雀跃,觉得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出门见了伙伴,都要忍不住互相炫耀一番自家办的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早早地吃过早饭,父亲和母亲就开始打扫灶屋了。先是父亲腰系围裙,头顶草帽,用扫帚把灶屋上上下下打扫个干干净净。接着是母亲把锅前灶后擦得一尘不染。收拾停当,一小挂鞭炮炸响,父亲和母亲开始虔诚地拜请灶王爷,恭请灶王爷在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时候,我们往往已经放了寒假,就等着灶屋飘香了。

从第二天开始,父亲和母亲就按照既定的日程忙碌开了,今天黏米花糖,明天蒸馍,后天炸麻叶、馓子,然后一天磨豆腐,一天杀鸡,一天做肉,安排得周详而紧凑。每当这时候,我们都舍不得出门了,期待着母亲把做好的美食早一点端到我们面前。母亲有点儿迷信的,这时却偏偏要把我们赶到外面去玩,以免我们说出亵渎神灵的话,作出于神灵不敬的事,而招致诸如面不发,油溅锅等不祥的事。可我们却禁不住往家里蹭,在灶屋门口闪来闪去的,蹭不两次,母亲就会严厉地教训我们一通。其实,母亲还是体谅我们的,一俟美味出锅,她总还是先递给我们一盘,让我们先尝为快,以慰馋虫。

母亲忙碌完毕,洋溢出的笑容一下子拂去了满脸的烟火色和眼角的疲惫。做好的美食放在大红陶盆里,盛在塑料袋里,父亲和母亲舍不得吃,而我们禁不起诱惑,想吃了,可以随时去拿着吃。所以,对我们来讲,与其说是期待着年的到来,不如说期待的其实是那些过年的美食。记忆中,一年里最美好的就莫过于腊月这一段齿颊生香的时光了。

养儿方知父母心。如今,一到腊月,妻子就开始念叨着儿子放寒假快要回来了。这几年儿子一直在外求学,妻子念叨着他爱吃这了爱吃那了,就先买回来或做出来,把冰箱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就等着儿子回到家来。儿子虽然一人在外,年龄较小,但是一般没说过想家,可是有一年腊八时却说想家了。问他怎么了,他说把学校六个食堂所有的菜品都吃了一遍,想吃妈妈做的饭了,这居然让妻子激动得半宿睡不着。儿子回来了,他大快朵颐,势如饕餮。我问他,和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比,哪儿的好吃。他非常认真地说,当然妈妈做得好吃喽!

其实,妻子的厨艺是很平常的,我问:“***妈做的怎么就那么好吃呢?”儿子想了想,说:“也许里面有太多的爱吧。”

霎时间,我想起小时候腊月里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了。儿子的话可谓一语破的,揭开了腊月美味的真谛:有爱,就有好滋味!

美味散文10:美味蛋糕诞生记

文/李雯

世界上最可口、最美味的蛋糕出自哪里呢?美国?法国?爱维尔?福吉佳?哈!都不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世界上最可口、最美味的蛋糕源自于我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亲手制作的蛋糕。

“咦,老师怎么会带我们来食堂呢?”原来,老师是让我们来学做蛋糕的。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欢呼雀跃。我兴奋地叫了起来:“我一定要做一个最漂亮、最可口的蛋糕!”

安排就座后,老师先讲解了做蛋糕的全过程:“首先将鸡蛋倒入碗中,然后……”还没等老师讲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冲上前去拿了两个圆圆的鸡蛋,急忙敲碎后倒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一个鸡蛋掉到了桌子上,黄黄的蛋黄和透明的蛋白眼看着就要沿着桌角滑下去了,我赶紧伸手去接,鸡蛋不偏不倚掉入了我的手心。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倒入搅拌器中,搅了起来,两个鸡蛋混在一起,变成了黄色。随后,我们又加了些面粉、泡打粉进行搅拌。最累的就是搅拌泡打粉,老师要求我们要搅得比墙壁还要白。只见蒋昊轩手托着碗,我拿着搅拌器,两人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可是没一会儿,我就感觉双手发麻了,于是蒋昊轩又抢了搅拌器搅拌了起来,就这样,我们两人轮流交换。可是我们搅拌了很长时间,原料还是呈淡黄色。“累死我了,怎么还没好呢……”蒋昊轩不禁埋怨起来,我感觉自己的手也快不行了。但是,我决心一定要做出最漂亮、最美味的蛋糕。于是,我咬着牙,忍着手酸,坚持搅拌,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料开始慢慢变白了。

最后,我把原料小心地倒进了模具中,再由老师放进烤箱中烘焙。我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烤箱,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做的第一个蛋糕味道如何。终于蛋糕出炉了,我兴奋地跑上前去,只见金黄色的蛋糕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哇!太漂亮了!真令人垂涎欲滴。于是我偷偷地从蛋糕上撕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啊,真香!真甜呀!太好吃了!”

世界上最美味、最可口的蛋糕就这样诞生了!

美味散文11:美味鱼丸

文/钱乐安

今天,爸爸休息。我们上街吃完早饭,就去买菜了。爸爸只在鱼摊上东瞅瞅、西看看,后来买了一块没有脊椎骨的草鱼块。我心想:买这样一块鱼干什么呀?于是,我就问爸爸,爸爸神秘地笑笑,没有回答,让我猜猜看。

回到家后,我很想知道答案,就跟爸爸进了厨房。只见爸爸先把鱼洗干净,去掉鱼皮,斜着放刀,把鱼肉切成薄薄的一小片一小片。接着,爸爸把有鱼刺的鱼片挑出来,用刀背轻轻地拍着。我瞪大了眼睛,瞧!才一会儿,鱼刺就从鱼肉里露出来了!爸爸拿起镊子,轻轻地把鱼刺从鱼肉里取了出来。

接着,爸爸把鱼片放到料理机里打成鱼泥。哦,我才明白爸爸是要给我做鱼丸。打好以后,爸爸使劲地拍打着鱼泥,他说这样才更筋道。水烧开后,爸爸把鱼泥放在手里,用虎口挤出一个又一个丸子,放在水里。小丸子们“下水”后,全都浮起来了,像是在游泳似的。

刚煮好,我就趁爸爸不注意,偷吃了一个。啊!真鲜美,只不过没放作料,味道淡了一点。爸爸说:“你可真是只小馋猫呀!”

美味散文12:飘香美味爆米花

文/何龙飞

爆米花,乃飘香的美味,深深地烙印进我记忆的窗棂里。儿时,一旦进入冬腊月,我就盼望着过年。尤其是那位姓曹的师傅担着黑黝黝的机器、颤悠悠地来到大院吆喝着加工爆米花时,我便更加憧憬过年了。

瞧,曹师傅搁好担子,解开绳索,放稳爆米花机及铁架子,再立好铁架子,将爆米花机横架上去,井然有序,忙碌不已。“爆米花啰!”随后,满院子响起曹师傅的吆喝。这等上门服务的机会难得,而且爆米花是孩子们的最爱,还待何时!大人们从各家各户出来,核实清楚后,转身回屋去撮黄苞谷或糯苞谷或糯米,带上适量柴块,就到院子中来排队加工爆米花,以供孩子及大人们享用,也为过年备好年货。我家概莫能外,在母亲的操办与我的配合下,亦加入了等候的行列。

曹师傅是个急性的人,划燃火柴,点燃毛柴,引燃块子柴,还辅之以口吹和拉风箱助燃,有条不紊地把火烧得亮堂。该装粮食进去了,只见曹师傅取下爆米花机放在地上,打开一端的圆门,将黄苞谷倒进去,再加入少许糖精,盖好圆门,拧紧,重新架于铁架子上。随着柴火的烧烤,葫芦状的爆米花机膛受热快,急需转动,以便均匀受热。曹师傅用手摇着另一端的手柄,缓缓转动,不时传柴、加柴,拉动风箱催火,熟练地操作。渐渐地,机膛内的黄苞谷经过热炒,透出丝丝香味,引起围观者的躁动。特别是我等孩子,更是一个劲地嚷嚷,激动与兴奋可见一斑,禁不住垂涎欲滴了。“莫慌,早着呢,慢慢等!”岂料,急着的曹师傅使出了慢性子,如此劝导我们。想想,主动权在他手里,我们岂能不听他的招呼,只好睁大眼睛,静候。大人们也是这样,静等一场盛事与高潮的到来。

大约20分钟后,曹师傅看了机器上的气压表后,认定机膛内的黄苞谷已炒熟开花,就提起爆米花机手柄,把另一端圆门放进早已准备好的口袋内。最后,用脚猛踩开关。“嘣!”一声巨响后,圆门打开,机膛内的黄苞谷被高温、高压气流冲出,成了名副其实的爆米花,白黄相间,尽情绽放,美丽极了。况且,浓浓的香味迅速飘散在空中,潇洒了大家的视觉、嗅觉。这家的孩子哪还受得此等诱惑,赶紧抓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送进口里,一饱口福,惬意心灵,那才叫美呢!其父母见有其他孩子在场,又忙着招呼都去品尝。于是,为了不负心意,大家都伸手去抓爆米花来尝,香香的,甜甜的,怎会不陶醉灵魂!一阵欢声笑语后,上家爆米花已加工完,且装放完毕,心满意足地回屋了。下一家如法炮制,也加工出了色香味美的爆米花。我家不仅加工黄苞谷成爆米花,还撮来糯苞谷或糯米,加工出了纯白爆米花或米子(也叫米泡),照样飘香、甜蜜,美味十足,犒劳肠胃,激发大家的谈笑风生。为此,父母及我们打心眼里感激曹师傅,是他加工出了别致的年货,送来了寒冬的温暖,营造了渐浓的年味,联络了左邻右舍的情谊。

加工完爆米花,曹师傅收取加工费,收拾好机器及相关物品后,在大家的送别声中,颤悠悠地消失在大院外的尽头。远处传来狗叫声,响起“爆米花”的吆喝,我们知道,曹师傅又在其他院子或农户地坝加工爆米花了。注定,飘香而美味的爆米花会演绎成冬腊月里动人的乐章,会成为故乡灵动的景致。

不出所料,那些爆米花被母亲装在口袋里,用绳系紧,吊在墙壁或楼板上,以保持干燥、不变味。我想吃爆米花时,就请求母亲取下口袋并打开解馋。要是有米子,母亲还会烧涨锅里的水,冲、泡米子,加入白糖或红糖,让香甜的美味温暖我的心房。过年了,有客来访,那些爆米花又会被拿出来招待客人,尽显母亲的热情与诚意。客人们享用着爆米花,啧啧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心情更为舒畅。因为爆米花的相助,我家的年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幸福温馨。

以后,每年年关将近,总能见到曹师傅走村串户地加工爆米花的身影,总能听到“嘣”声响起后的欢笑声,总能吃到飘香的美味,总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在爆米花的滋养和父母的激励、支持下,逐渐长大,外出读书,考上学校,出人头地。然而,在外的日子,很少能见到、吃到爆米花,以至于每每到了冬腊月,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的爆米花以及那些欢声笑语,以慰藉怀旧的心灵。

美味散文13:陕西美味

文/商子雍

对题目中的那个味字,需要稍稍多说几句。

按辞书诠释,味有多义,我取其中之一:指某种菜肴、食品。所以,题目中的陕西美味,其实就是陕西美食。这样表述的原因还在于,在中国传统的烹饪理论中,尽管强调菜肴的最高境界是色、香、味、形、质、养兼美,但味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早在商、周时期,五味调和的烹饪理念,就已经被广泛认可,直到今天,我们夸奖某种可口的饭菜时,不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赞一个“好味道”吗?

陕西美味,也就是陕西美食滋润陕西人,是一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天经地义的史实和现实,忽然郑重其事地拿它来说事儿,当然不会是无缘无故。

首先,大半年前,在杭州举办的一个全国十大面条评选中,拥有吃不胜吃美味面条品种的陕西,竟然榜上无名,而浙江面条则有两种入选。对这件事儿,陕西人当然多少会有点儿愤愤不平。

再下来,今年春节前,CCTV的一位主持人在一档节目里宣称:豫菜是中国各菜系之母。好家伙,毫无征兆,也没讲出什么道理,我们陕西菜就被他定位为河南菜的后辈。对这种说法,陕西人在街谈巷议中表达一点儿不解甚或不满,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我不是研究饮食文化的专家,但偶尔也玩玩票、写一点儿这个方面的文章,所以上述事件出现以后,免不了会有媒体采访、熟人打问,甚至还被召到研讨会上被要求表明态度。那我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形态,饮食当然属于文化范畴。那么,既然陕西(尤其是关中)被公认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请注意,是之一,不是唯一),想来饮食文化的辈分,也不会低到哪儿去。不过,这么说,绝非意味着我们陕西美味可以自说自话地给别人当妈、当爹。要知道,没有确凿的史料和实物来证实你和人家之间的血缘传承关系,空口无凭地说大话,怕是既不严肃,也无济于事。更何况,现代人在餐饮市场上选择食品,着眼点是可口好吃与否、安全卫生与否、营养丰富与否、食用方便与否、价格合适与否……而辈分高低与否,几乎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这种事儿上,迫不及待地争当前辈,有意思吗?

至于中国十大面条榜单上没有陕西面条,陕西人可以稍有不满,却不必太过计较。去年8月,我应邀去浙江丽水讲课,在和一位当地官员闲谈时,可能是为了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友善吧,他主动提到上个月公布的面条评选结果对陕西不公。我不好意思当面说在你们浙江搞的那个评选太褊狭了,所以权威性不大,我们陕西人不会为这样的结果失落、伤心,但却十分诚恳地对他表示:“没事没事,不管上没上十大面条榜单,我们陕西人天天都津津有味地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美味面条,什么时候去西安记着打电话,我当导吃,一定让您见识一下陕西面条的水平!”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一地和那一地气候、地理以及物产的差别,孕育了迥异的美食,也养成了不同的美味追求,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就拿河南、浙江来说吧,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好多次,当地的不少美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真心庆幸河南人还有浙江人的好口福。但是,已经滋润了我70多年的诸多陕西美味,更是让我一往情深。每逢外出回到西安,第一顿饭,必定是吃一大碗地道的陕西biangbiang面;又宽、又光、又筋道的面条里,凝聚着我无法割舍的乡情和几十年的人生记忆,味道悠长啊!

更让我不胜惊喜的是,前不久,我们陕西的美味,竟然一不小心就“上了头条”,成为民众和媒体竞相追逐的热门话题。原来,籍贯陕西富平的习近平主席,用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biangbiang面,来款待出生在西安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两位领导人吃陕西美味、说陕西话,气氛相当感人。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慨叹:在人的器官中,最有记性的其实不是脑子,而是胃,对那些曾经滋润过自己的家乡美味,胃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在这一点上,大人物和小人物如我,倒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

感恩!感恩那些滋润了一代又一代陕西人的陕西美味!

美味散文14:美味的镇坪洋芋

文/杜韦慰

洋芋在镇坪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广大人民群众有较好的种植习惯和生产经验,是一种传统的优势作物,也是第二大种植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在12万亩左右,年产量14万吨。是该县粮经一体的高产、高效作物和食用精品。给当地农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又给餐桌上增添了一道无比的美味。

镇坪洋芋以其块茎小,椭圆或长筒;皮薄光滑,多黄白红紫,芽眼少浅,质地细密,滑润甜香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全票通过首都专家组评审,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生态环境好,镇坪洋芋也长得特别好看,有长的、圆的、椭圆的,颜色有黄的、白的、红的三种,最重要的是好吃,有清脆的、绵软的、香甜的也是三种,健康、生态、富硒,防辐射、预防近视、减肥都是镇坪洋芋的特质,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适应所有人的口味,不管你的味蕾是如何的敏感挑剔,都会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洋芋在镇坪人的餐桌上,基本上是一年四季不离不弃,镇坪的长寿老人很多,近视眼较少,除了灿烂的阳光,洁净的水源,温润的空气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能还与天天吃洋芋分不开。

洋芋有好多种吃法。可以说是蒸煎炸烤,煮炒炖烧无所不能,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洋芋丝丝、洋芋片片这些家常菜系就不说了,我现在喜欢吃的主食是干箜洋芋:把洋芋煮至七分熟,放到电饼铛里加热十分钟,外焦里嫩黄金亮色,取出来即可食用。做法简单,风味独特。零食是“洋芋虾球”,把洋芋皮去掉后,放在锅中蒸煮,煮熟后倒在大盆中,用木槌砸烂,加入盐,捏成团,撒上一层小虾仁,放在油锅里轻轻一滚就可以装盘了。闻一下浓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吃一口酥脆可口,让人欲罢不能。还有一种吃法是把砸好的洋芋泥中加入青菜丝,浇上油泼辣子,香油,蒜泥,大料水,坐下来用小勺子一小口一小口慢慢享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在镇坪人眼中,洋芋简直就是老天爷赐予的一个宝贝疙瘩了,在那些缺衣少食的年月,洋芋种植简单且产量丰富,可是大大的功臣啊,到了冬季家家户户没有别的粮食了但都还有洋芋吃,洋芋皮可以喂猪。洋芋还有食用方便不费油盐等特点,小时候放学回家没有零食吃,就拿几个洋芋丢在火里直接烧来沾点豆腐乳吃,那滋味真是太美妙,为儿时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精彩,让我们现在想想都感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镇坪自然特点独特,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这些为洋芋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镇坪洋芋也因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故而口感细腻。近年来,以打造农家休闲旅游食品为目标,坚持突出特色,按照环境生态化、餐饮本地化的要求,村民依托旅游建设为契机,着手打造以“洋芋宴”为主的镇坪农家乐特色,在以洋芋为主要食品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出洋芋粑粑炒腊肉、油煎洋芋、炸洋芋片、干煸洋芋丝、酸菜洋芋汤、洋芋面片、洋芋干炖猪蹄、洋芋粉条炖酸辣鸡、洋芋粉皮、洋芋和渣面面饭等系列洋芋食品,品种数量可达百余种,洋芋宴逐渐成为镇坪的一道特色饮食产业。洋芋还可以用来加工成淀粉,镇坪人叫做洋芋粉,洋芋粉可制成粉丝,粉皮,其用途更是十分广泛。所以镇坪俗语说得好:绿色生态无公害,镇坪洋芋人人爱。金蛋蛋,银蛋蛋,比不上镇坪的洋芋蛋蛋。

洋芋是镇坪人的乡愁,不论身在何处,不管吃过多少美味,但最喜欢最想吃的还是镇坪洋芋。出差在外一点菜就不由自主的要点一个洋芋菜系,虽然吃过之后又都摇着头感叹说:还是镇坪洋芋好吃啊。一个朋友在广州工作,好多年回不了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帮忙,我以为什么事情,原来是她想吃家乡的洋芋了,我用快递寄给她五十斤,收到后激动的都哭了。我特别能够理解朋友的感受,因为我也和她一样,每次离家久了,回到镇坪之前妈妈问最想吃什么,都是同样的答案,箜洋芋米饭,炒洋芋丝丝。真是绵绵洋芋香,悠悠故乡情。

美味散文15:遗留在唇齿间的美味

文/苏一凌

少年时代,最难忘怀的是祖母做的兰花豆和松花蛋。

松花蛋在家乡,叫变蛋。后来到城市里生活了,才知道了这个带点儿诗意的名字。松花松花,那是产在松花江上的鸭蛋吧。不止一次,在超市里看着商品栏上的标签,我会在心里喃喃地念叨着。变蛋在小时候的乡下,可是难得一吃的稀罕物。那是奶奶偷偷藏下,要等到逢年过节,或者你做了什么让她老人家高兴的事情,她才拿出来奖赏你的。每次都是那么一点点,那种吃到肚子里的咸香,像是秋收过后的红薯地里刨到遗留的红薯那般洋溢到嗓子眼的兴奋和喜悦。因为难得一次的享受,所以弥留唇间的香甜经久不散。还有,为得到美味讨好大人的那份用心,也煞是谨慎可爱。

记得那时候,奶奶习惯在我面前说母亲的一些坏话。因为母亲是长媳,下面大大小小的叔叔姑姑还都没有成人,祖父年近五十就早早地去了,父亲实际上担当着长子父责的脚色。所以祖母特别害怕母亲会霸占她的家产。其实那时候有什么家产啊,几栋破屋,都是父亲成家后一间一间为叔叔们娶媳妇置办的;吃的倒没有觉得断顿儿,但穿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祖母忍不住在我耳边说了母亲的一些坏话,又反复叮嘱不让我告诉自己的妈。我心里当然向着母亲说话了,总觉得母亲不是奶奶说的那种人,就私下里偷偷告诉她。结果母亲很生气,家里就无端地多了一些是非。可是祖母身边又没别的孩子,她有什么牢骚只有说给我这个小孩听,又想收买我不告诉我的母亲。她就用小刀子一点一点刻泡在碗里的蚕豆,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我看见过她有一次不小心弄破了手,包扎了好几天。她把泡好刻出兰花样儿来的豆豆,晾干了,放在油锅里炸,炸好了就藏起来。要很久才会拿出来几颗,馋馋我的小嘴。我吃的时候自然暗暗下决心,决不告诉妈妈奶奶说她的话。可是吃完之后,有时候又忍不住偷偷地说了。

那时候不记得家里养几只鸭子,反正快过年的时候吧,奶奶会悄悄把我叫到她的屋里,端出一个冒着油花的小瓷碗儿,姜黄的鸭蛋黄儿凝结成一个一个小块儿,那已经变成靛黑颜色的蛋青也被分得一小块一小块地沉在碗底儿。抓上一个馒头蘸着吃,那个香啊简直透到脾胃去。觉得味蕾才刚刚开放呢,怎么就没了?象花的骨朵,刚刚绽开,风一吹就枯萎了。那种味觉和视觉的感念回味,漫进人的骨髓里一辈子都不会消散。我很怀念奶奶的小黑屋,在年幼的心里,它不亚于阿里巴巴藏了许多宝贝的山洞。每当奶奶悄悄拉拉我的衣角,说到我屋来,我的性灵就会心花怒放,腾云驾雾一般跟她去了她那个冒着桐油灯的老巢儿。。

还有一种叫豇豆的小吃,晒得干干的,上面蒙了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盐粒,是我小学一位要好的女同学留给我的永久的回味。我现在还能毫不吃力地记起她的名字,要归功于她给我提供的这道美味。别的人都不记得了。她有一个姐姐在比我高一级的教室里念书,也许是她真的能通灵的缘故,不止一次听说,她坐在教室里闹鬼缠身的事儿。整个学校的人都惊动了。后来闹得凶了,就只好回家呆着,不念书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她的妹妹,小同学们都有点怕她,不大愿意跟她接近。而她和我却非常要好,当然主要是因为她可以抄我的作业。我身边又没有别的伴儿,我们算是很好很好了吧,她隔三差五就会偷偷地塞给我一把那种晒得干干的豇豆,有时候我们也会悄悄躲到校园外墙的杨树下一块分享完了才进教室。后来再熟一点,她就把我引到她家后面的桃园去了。稀稀拉拉的也就十几颗的桃树吧。我吃过午饭特意一个人走到她们村庄后面的这条路,一个是图清静,一个也是为了能远远地看一眼她是不是站在哪棵桃树下等我,给我准备好了一个桃子或一把豇豆要塞给我。反正看不见她的话,我就是再想吃,也不会张扬到跑她家里去找她的。记得她引我看过她家的桃园一次,我很紧张,生怕碰见她家大人。再邀请我去的时候,我纵然很想那些美味却也不敢去了。现在想来,除了她留给我的味觉的回忆,更多的是少年的陪伴。那时候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班里的女生没人理我,我也不去理人,就是清早起来,天还黑着,也敢一个人走两里地的路,去学校念早自习。有这么一个主动对自己好的女孩子便少了很多内心的孤单。

但是,她后来小学没念完就不上了,我也转到镇上去念住宿中学。一般是一星期回家一次。一到周末,下午的课就不能安心地上了,心里早就雀跃着回家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母亲焖在锅里的美味了。想着母亲知道女儿今天回去早就准备好的馅饼或菜卷,连走路的姿势都是跳跃的。路上,那些淘气的男生,吹来吹去的口哨声,也不再惹人紧张心烦,而是很好的伴奏了。那时候,父亲是第一个利用农闲走出村子开始到外面做生意的人,他还兼着村里队长的事。我们家孩子虽然多,但吃的方面并没有特别显得口紧,只是打牙祭的时候还是选在有数的好日子。影响最深的是母亲做的切得细细的有肉末打卤的面条,那种油锅里炝出的肉味和葱香,多年之后我们姊妹再回家乡,想要热热地喝上一碗儿时的面汤,那种饥饿和香醇的感觉再也体会不出来了。

母亲做的一种烙得很干的加了芝麻的焦面叶,也是我喜欢带到学校去分享的美味。那时候妈妈会做一种辣辣的炸了很多红油的豇豆让我带到学校的食堂里去吃。周一回校的时候,大家都从书包里拿出自己家带的菜放到一起用餐。每回,便是母亲做的菜,最先吃剩下一个空瓶底儿。因为离家也就一公里的路,抽空回去就会再装上一大瓶。那个年纪,觉得一个女孩子不光学习好了,还能用吃,吸引一些女朋友的眼光,也是蛮值得骄傲的。

不过,这些东西,母亲现在都不会做了。我每每把她请到家里来,最想吃的就是那时候她炸出来的丸子和藕。但是,无论怎样调配,也没有年少的那些滋味了。除了各方面的原因外,味觉的蜕化、变异就像一个新出来的生命一样,它在逐年地衰老更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