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黄河的散文(精选7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黄河的散文1:我以诗人的沉思穿越福州

文/仕凉

总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总是,到了黄河,心依然难死。

我的无眠,有多顽固,我的文字,就有多顽固。我的世界,有多寂寥,我的诗篇,就有多寂寥。

那些遏止不住的文字,难免感伤,但绝非忧郁。那是一种灵感的味道,夜色一般,注定只与空无有关。而与阳光无缘。

爱上文字的倾盆大雨。就像,爱上,寒冬午夜的那笼炉火,初春开满山谷的梨花,盛夏丰沛无常的雨水,暮秋随风飞舞的落叶。

以文字的方式咏叹,是一个人深沉世界的衍射。是我生命里,那一阵阵空谷足音的颤动。

文字,修心。因为有你。让混迹浑浊市井之中的我,心藏一粒星光,一盏灯火。让我的内心世界,在这萧杀的季节,依然春色遥在。

文字,诛心。如今,除了剩下爱你。岁月,把我仅有的那些,兴许曾经有过的爱你的资本,悉数收走。

从仓山,到于山。从八一七路,到三坊七巷。今天,我以诗人的沉思,穿越福州。除了文字于怀,我一无所有……

关于黄河的散文2:电

文/孔伟建

电视剧《老农民》中,有这样一幕:黄河岸边的麦香岭村初次通电的那个夜晚,全村沸腾,甚至有人磕头跪拜,感谢党中央。

我想起了几十年前,我老家初次见到电灯时的情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月忘记了,当年,我的老奶奶还在世。

当施工队伍开到村里时,村里老少爷们的期待便开始了,最着急的是孩子们,他们追赶着施工队,三天两头地问啥时候这电才能到村里。

电线杆架上了,电线扯上了,电表装上了,电灯安上了,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好像是冬季,一天,村人被告知说是晚上来电,让家里留人等着。

夜幕降临了,奶奶从怀里掏出火柴,点起油灯。小小厨房里,热气氤氲,一灯如豆,一家人围坐在锅台边吃饭。边吃心里边念叨:这电怎么来得这样慢?还是老油灯实在,点上就亮。

正说着,忽然电灯亮了,霎时,整个厨房变得亮堂起来,各个角落都被照得清清楚楚的,全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说不出话来。啊,这电,这神奇的东西竟是这样的,它总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带来突然惊喜,原来用电的感觉是难以言说的。

最激动的是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她喃喃地说:“想不到,我死之前还能用上电。”

奶奶盯着灯泡左看右看,嘴里嘟囔着:怎么没看见油啊,这光是从哪里出来的?没人跟她解释得清。她紧盯着看,过了好一会才想起了吹灯。

大街上,早已聚集了不少人,大家互相串门,到这家看看,到那家看看,看谁家的灯泡亮,看谁家的灯泡多。

就这样,在祖祖辈辈期盼了许多年之后,电,终于来到了这个小村。

那晚,电,只来了不长时间,大家尚在兴头上之时,啪地一下,电走了。小村再次陷入黑暗之中,大家重新点起油灯,不少人唉声叹气地说:这电,咋也不打个招呼就走了呢?

有了电,村人的生活方式慢慢发生了改变,部分村民开始想着发家致富,买来了磨面机、榨油机,挣点零花钱。个别家庭开始买来电视机,12寸黑白电视机,在当年可是开风气之先的。

村北老张家,是村里首家买电视机的,一到晚上,他家就人满为患。当年流行《霍元甲》,不少村民就是奔着这电视剧去的。

那年月,村里用电总不正常,说是县里用电量超负荷,用电高峰期要先满足县城里的用电需求,所以,要牺牲村民利益。

实际情形往往是这样的:晚上,电推子推头刚刚推了一半,一家人正要吃晚饭,大家期盼一天的电视连续剧马上就要开演,送到磨坊里的小麦刚刚磨了一半,忽然,一下子,电没了。于是,理发的要重新拿起手动推子咯吱咯吱接着推,吃饭还要照着煤油灯,电视剧接不上茬儿了,小麦面要等着再次来电后接着磨。那个扫兴劲儿,就甭提了。

为了不影响看连续剧,老张家还买来两块蓄电池,这边电一停,那边马上搬出蓄电池,鼓捣半天,等接上头了,电视剧也快演完了。不过,大家仍然很高兴,觉得总比不看强。

今天,电早已成了生活之中须臾不可离的能源,家家户户享受着电气化带来的方便快捷,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早无停电之虞了,从前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了。

对从前的日子,我是心仪有加的。有时候,今昔对比,想想,怪有意思的。

关于黄河的散文3:黄河之恋

文/张凤翔

从西安乘车到黄帝陵,直奔宜川。当客车经过秦晋大峡谷时,两岸群山绵延弯曲,危石突兀。隐隐约约看见被水冲洗过的河床痕迹。儿子说:“说不定这就是黄河的支流。”没过多久,就听有人喊:“看到黄河了!”

疲惫的我马上兴奋了!从车窗远远望去,峡谷中静淌着那么一点点水流。难道这就是魂牵梦萦的黄河?

车继续前行,黄河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最终在孟门镇停了下来,参观河心岛——孟门山。

走过铁索桥,来到河心岛(大岛)。据说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因立在河心,阻塞河道,引起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疏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据说,孟门岛是一个浮岛,不管黄河涨多大的水,这个岛从来没有被淹过。

不远处,即是黄河大桥,此桥连接秦晋,大概“秦晋之好”与这有关吧。对面大山上书有“山西临汾”四个大字,很醒目。站在秦地望晋地,心中的美好油然而生。

快到壶口瀑布了。眼尖的导游告诉我们:“今天出现了侧瀑布,上游可能下了大雨,我们马上看到的瀑布应是中大型瀑布。”

站在瀑布面前,被其雄伟壮观的气势给震慑住了。黄河之水自青藏高原一路狂奔至此,四百米宽的河面,突然变成50米。夹杂着黄土高原泥沙的河水,至此倒悬倾注,若万马奔腾,直入河沟。河水从50米高空跌落下来,波浪翻滚,惊涛怒吼。终于领略了什么叫“黄河在咆哮”。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心难道就死了吗?我隐约看见一个人就在岸的那一边。于是,久久站立,凝望,心绪随山峦起伏。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无需有声,只要静静地观望和感觉。

我的心纯静得像琉璃,在红尘最深处,用灵魂与你相依。多少次,好想轻轻问一句:“你好吗?”又怕我的唐突对你是一种打扰。只好看着你,流着泪微笑。知道没人能看见我眼角的泪,因为你忘记了前世的约定。

如今,风吹,云散;水流,梦断。我依然用柔美的姿势将你放在心底,思你念你,许你一生不变的诺言。

流年如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又向大海奔去。虽然经历了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但那年,那月,那人,却永远留在心里。

关于黄河的散文4:八百壮士黄河魂

文/张书省

早就听说过抗日战争期间八百陕军壮士勇跳黄河的壮举,甲午清明前夕,陕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放和当年十七路军将士的后裔们,邀我参加他们在烈士殉难地举办的祭奠八百壮士的纪念仪式,我欣然前往。因为同行的还有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美、毛泽东秘书胡乔木的儿女胡石英、胡木英、宋绮云外孙石欣生,以及赵寿山、孙蔚如、孔从洲、赵伯平、刘天章、杜斌丞等先辈先烈的后人,所以我深感荣幸!

多年来我总以为跳黄河的地点在南北方向黄河的东岸,这次才知道是在黄河拐弯东去的山西芮城县,在河南灵宝县的河对岸。车从西安至潼关,过风陵渡黄河大桥,沿黄河北岸东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芮城县,当晚住在县城丽都酒店,次日上午又乘车赶往二三十公里远的陌南镇圣天湖畔的勇士跳崖遗址,老远就看见巍峨的烈士纪念碑,我的热血为之涌动!

纪念碑耸立在黄河岸边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上,一座三层七八米高的基座,托举着高高的碑身,碑正面署着“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两行大字,左侧是杨虎城将军手书的“勿忘国耻”,右侧是孙蔚如将军的“誓雪国耻”,碑底篆刻着那段泣惊鬼神的壮烈史实。

和近百位将士后裔们一同来祭奠的还有西安培华学院的大学生们,他们身着整齐的校服,洋溢着一脸的青春气息。培华校长姜波亲自来到现场,这位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刚四十岁的年轻校长,对红色文化的执着,对革命事业的承继,对大学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患,很让我敬佩!

祭奠仪式让现场祭拜者始终沉浸在缅怀先烈的肃穆之中,高奏义勇军进行曲、宣读祭文、大学生们庄严地宣誓和烈士后裔们敬献花篮以及激昂铿锵的诗朗诵等,都让我热血沸腾!特别是最后现场全体人员高唱《大刀进行曲》的“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时,我终于忍耐不住,泪流满面……

泪眼模糊中我眼前又映现出那壮怀激烈、血肉横飞的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画面——

白山黑水的东北抗联战士、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八路军战士,台儿庄战役上海淞沪保卫战的勇士们,穿越在缅甸原始森林的远征军们,遍布华夏各地的抗日烈火中中国军民的悲愤的面孔,瞬间都历历在目……

三万多名陕西十七路军的将士扼守在三百多里的中条山脉,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硬是把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寇死死堵住而不能越过黄河……

那是1939年的6月6日,几千鬼子堵截包围了陕军177师刚补充不到三个月的一千多名新战士,大多是十七八岁的还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学生兵,他们装备很差更没有战场经历,却硬是以一腔热血和深仇大恨与鬼子们厮杀在一起,打光子弹就和鬼子刺刀相拼,徒手死搏,在牺牲了200多年轻的生命后,八百多壮士被逼至悬崖边,他们高呼着“宁死不当亡国奴”,高喊着“不能给先人丢脸”齐刷刷跪在悬崖边向家乡方向磕头跪拜,呼喊着“爸!妈!儿子走了!”然后纵身扑向黄河……

躲在山上的当地村民目睹了现场之惨烈,他们说,最后跳下悬崖的是一个高举着西北军军旗的十五六岁的少年战士,他在跳河时一边双手高举已经破碎的旗帜,一边声嘶力竭地吼着秦腔:“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报国家,何惧死生……”然后纵身黄河波涛……

生长在今天的中国人,已无法理解在那个倭寇侵略铁蹄下国人的悲惨命运和悲愤情感,但这个巍然屹立了几千年的民族在异族入侵奴役时的反抗气魄和爱国主义精神,却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源!八百壮士壮怀激烈的一瞬间,让七十五年后今天的中国人陕西人依然敬礼膜拜!依然骄傲自豪!因为,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伟大的黄河魂!

祭奠仪式上有一位94岁的王福厚老人,他坐着轮椅,在亲人和学生挽扶下一步一挪硬要上纪念碑献上鲜花!儿子说老人耳聋,他没有说什么话,但他沧桑的面孔,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让大家肃然起敬!他那年才19岁,是从医科学校刚参军的医务兵,他是被浪涛冲到下游河边,又会点游泳,才侥幸存活下来。

现场还有一位抱着父亲张务本遗像的中年人,他是替父亲来祭奠那些父亲当年的同学战友的。他父亲在那次战役前几天被派到洛阳去学习两个月避过此劫,可他的同学战友们全为国捐躯了,他痛不欲生,发誓只要活着就要年年清明来为烈士们焚纸祭奠。父亲前几年去世了,儿子继续着父亲的遗愿!

我在纪念碑一角和一位在这儿卖冥纸钱和祭品的农民交谈,他叫李石砚,是附近村民,他说他固然是能多少赚一点钱,但更是要让来这里祭奠的人为烈士们送上更多的抚慰,他多少次从爷爷口中听说了跳崖烈士们的壮举,每一次他都受到震撼受到教育!他指着不远处高山半腰的半截山平台,他说烈士们就从那儿跳下去的,他说当年他爷爷吆着毛驴正在山间经过,听到枪声就躲在了山崖间的缝隙中不敢吱声,他目睹了现场的整个过程,他流着泪一次次向儿孙向乡亲们诉说着陕军战士的顽强不屈和跳河的壮举,所以当地的乡亲们每年都要在黄河边为这些英魂烧纸祭奠!烈士们也可以笑慰九泉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跳崖的壮士,永远纪念他们的功绩!

是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条山永远不会忘记!黄河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永远不会忘记!八百壮士就是我们的黄河魂!中国魂!

昨天还晴朗朗的天,早上来时就阴沉沉的,这会儿更是一滴两滴地掉下雨滴来,老天爷似乎知道我们的心情,或者说老天爷也在这感天动地的烈士们英魂归来时怆然落泪!远处是高峭的剪影般巍峨的中条山脉,身后是汹涌澎湃的滔滔黄河,近处的山脚下一团团杏花开后的杏树深绿,一株株平日只在国画中看到的白杨树的石绿,还有黄河岸边那正在迎风飘曳的柳枝,柳叶已经寸把长了,因为黄河南移当地人已圈出数千亩大的绿水清莹的圣山湖,好多只天鹅在湖中嬉戏,还有的在低空飞翔……

雨越下越大了,回望雨雾中的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已和中条山,已和黄河融为一体!八百壮士,还有长眠在这儿的两万多陕军抗日烈士的英魂,千千万万为了共和国今天的革命烈士们的英魂,与黄河同在!与大山同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黄河魂!中国魂!

关于黄河的散文5:这里是龙门

文/马力

龙门没有门。南下的黄河流到这个地方,忽然收窄,水被两岸的山钳为一束,河西是陕西的韩城,河东是山西的河津。两省人家隔着几十米宽的河面相望,有事,喊一嗓子,就听见了。这样的形势,说是门,也成。

两岸都是山,形成一条很深的峡谷——秦晋大峡谷。山西那边的山,是吕梁山,我前些年走过;陕西这边的山,叫龙门山。从这儿往北,溯河而上,过石门、孟门,就迎着壶口瀑布的激浪了。

龙门也叫禹门口,出韩城,傍黄河西岸北行不很远即到它的近前。龙门一带山,与流过的河水一样,闪着土黄颜色。高高低低生出一些绿,这一小片,那一小片,很薄,遮不严实的地方,就露出乱石。山势有一点险峻,不像风陵渡那边,山顶是平齐的,呼为塬。

叫龙门的地方,中国有好几个。跟大禹相关的,恐怕只此一处。大禹治水,百姓最不能忘。黄河沿岸村子,多建庙供奉大禹,敬其为神。韩城周原村即留下一座,来的路上,先去看了。此庙元代建起,七百年不圮。正殿的大禹像,四方大脸,面色粉白,很富态,配上冕旒衮服,十足的天子之姿。他的手里握着一块笏板,做出上朝的样子。左右立着官员,瞧打扮,一文一武,大概都有来历。这跟我在别的地方见过的大禹像不一样。披蓑执锸、清瘦的脸上挂满风霜,才是我印象中的大禹。

两边有壁画,一幅是《郭子仪庆功宴寿园》,一幅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大禹像的旁边画这些题材。庙里的人讲,这两幅画都是明代的。听了她这样一说,我差点叹出气来,如果是真,那就名贵了。

配殿里放着好多神楼。神楼是一种祷祝的用具,木制彩绘,做工颇精细。有的神楼,顶上做出屋脊的样子,若龛阁,里面只供一尊神;不带屋顶的,如太师椅,上面坐着的神可以多至四五位。韩城乡间,逢着祭天地、祈甘霖的日子,都要像抬轿子一样把这些地方神抬出来,吹吹打打,狂舞一气,谓之“耍神楼”。民谚云:“郭庄寨的锣鼓,马庄的铳,白村的楼子抬不动。”我在文庙里看过白村青壮年的表演,跑跳俯仰,进退旋扭,颇有巫舞之风。

大禹庙里贴着一张《山陕龙门全图》。这幅老照片,是韩城乔家珍照相馆八十年前拍的。照片上,龙门山下黄河畔,两座大禹庙分踞河西与河东。一扇临水崖壁上,五个粉字:“陕西大禹庙”。河边泊着一些船。两座庙,历史可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几百年后,日本人的炮火打来,追怀禹功的老庙,毁了。

河山其实还是老样子。河水不那么急,从一个山弯后边转过来,变直了,从我的眼前往南流去。我的思绪汹涌了。一个中国人,对于黄河的感情还用说吗!感情太盛,我反而不知道怎么写黄河。狂鬃般的怒浪刚刚在宜川、吉县之间的深谷击碎一切想象,哪能容忍文字的羁勒?在龙门,河水俯顺于强壮的峻峰下,稍缓的流势遮掩着奔波的疲惫,太阳底下闪出的柔和笑靥,足可魅惑所有单纯的判断。而这只是暂时的收敛,湍涡深处,暗自蕴蓄着再次爆发的能量。

滩头被阳光晒得发烫,半湿的泥沙一踩一个窝儿。风是热的,河边的空气也显得干燥。古渡的味道,从一艘泊岸的铁船上能够品出一些。船带着篷子,这个时候,正好遮一点阳。船家不是要把人渡到对岸的河津去,却是逆水漂游一阵,叫游客抬眼看看梯子崖、玉镜岩、石头城、莲花洞、相公坪是怎样的好,还不妨跟山西那边的风光比比高下。幽深的山谷、远近的田畴进到眼睛里,更可以浮想两岸人家的生活。河津有个“绛州龙门”的别称,大禹劈山泄水的传说也好,鲤鱼一跃、过而为龙的童话也罢,那里的人也一样讲得极有滋味,且引为本地的荣耀。这么一看,这些口上的谈资跟好多地方都有关系。我和蒋子龙在河滩上遛着,提起弹词《描金凤》里落难公子徐惠兰向鲤鱼赔罪那个情节,心说,古代书生为了来日“跳龙门”,连鲤鱼都不敢吃了,这是何必呢!

啧啧,龙门带来多少好故事。

河上横着大铁桥,上下几层,火车、汽车皆可驶过。四近长出几棵树,矮瘦。什么树呢?我也不认得。树下撂几把椅子,坐在阴凉里看看河景,聊几句闲篇儿,不错。

龙门之名,在不少人心里分量很重。人活一世,为什么偏要成“龙”呢?我还没有琢磨明白。

关于黄河的散文6:黄河古渡观铁牛

文/段延青

黄河蒲津古渡遗址。蓝天白云艳阳之下,四尊铁牛几乎是闪着银光赫然出现在眼前,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这就是山西永济著名的唐代开元大铁牛了。

这铁牛便是人们征服自然、治理黄河的“铁证”,它显示了古人高明的智慧和精湛的冶铁技术。在古代,蒲州古城的蒲津桥作为架设于黄河之上的浮桥,是连接秦晋之间的通衢大道。而铁牛,则担负着浮桥地锚的重要使命。

面前的四尊铁牛,膘肥体壮,怒目圆睁,肌肉隆起,铁骨铮铮。牛尾下各有一根粗大的铁轴横贯,铁牛分别铸于长方形铁板之上。四尊铁牛分别是公牛、母牛、腱牛和牛犊,精美的铸造工艺使它们看起来更像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旁边的四个铁人是牧者,形象生动,表情各异,沧桑古朴。

这是在原址出土的四尊铁牛。原本共有八尊,目前只出土了四尊,为了文物保护的需要,将铁牛原地提升了12.2米。

阳光很炽烈,铁牛身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用手抚摸着有千年历史的铁牛的皮肤,瞬间感受到了灼人的温度。在《易经》里,“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因此古人多用牛作为镇水神兽的形象。另一方面,还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牛是力大无穷、吃苦耐劳、甘于负重、勤恳奉献的化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在蒲州一带修建了蒲津桥,以后的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到了隋唐时期,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桥不堪重负,岌岌可危。于是唐玄宗举全国之力,铸造八尊大铁牛。八尊铁牛,牛下连柱,向前斜插入地丈余,形成地锚。彼时的黄河岸边,炉火熊熊,铁水沸腾,数千工匠,昼夜不停,集聚了全国近五分之四的生铁,现场一次浇铸而成。

从此,八尊铁牛傲然出世,担负起重要使命,在蒲津桥边,震慑水害,祈护安澜,保持畅通,坚守千年。

黄河滔滔,浮金流光,在铁牛的守护下,蒲津桥维系着秦晋之好,成就着无数人的繁华长安梦。盐和铁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长安,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贩夫走卒从此走过……车水马龙,商肆鳞次栉比,蒲州古城也跻身当时的全国六大城市之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常被人用来形容世事反复,变迁无常。但鲜有人知道这句话就出自蒲州古城,用来形容此处的黄河水瞬息万变,肆意任性。当黄河易道,时光流逝,千年蒲州古城逐渐凋敝,黄河大铁牛的辉煌也变成了美丽的传说。所幸,1989年,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以及铁人、铁山、铁柱先后被发掘出来。黄河大铁牛又重见天日,稳健地挺立在蒲津古渡遗址,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奕奕神采,无声地诉说着黄河千年的过往。

时值5月,蒲津古渡遗址树木葱郁,翠浪翻涌。离开铁牛出土原址,我沿着黄河古道,来到矗立着八尊复制铁牛的模拟浮桥。从蒲津关走向对面的大庆关,脚下是古黄河早已干涸的沙土地,松软中又让人感觉到一种坚韧。身旁是紧密相连的一只只渡船组成的一座浮桥,浮桥两端的铁牛、铁山、铁柱,真实再现了当时黄河两岸八尊铁牛作为蒲津浮桥的地锚,牢牢镇守黄河的场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以它博大的胸怀和奔腾的气势,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蒲津古渡遗址这健硕恢宏的大铁牛,便是人们认知黄河、征服黄河过程中留下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黄河儿女的心里,这历经千余年时光磨砺的铁牛,已化作民族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人们坚韧不拔、负重前行、奋力拼搏、锐意前进。

关于黄河的散文7:黄河石

文/李兴俊

年是给孩子们过的,孩子们大了,年就变得寡淡无味了。过了初七,孩子们一上班,过年和平日也没什么两样了。今天是十四,本想和妻子到老同学家去串串门。一打电话,他说他去医院给老人打针。我们也不好去打扰。妻子说:“趁着这空闲,不如开车出去散散心。”

虽说是春天了,但昨夜下了点雨夹雪,今天天气依然阴冷。我说:“天阴着,能去哪呢?”她很有兴致地说:“去古鄯、官厅都可以啊。”我想了想,官厅在黄河边上,气温比县城高几度,去看看初春的黄河也不错。

去官厅不过四十分钟的车程。沿路的山头还有皑皑的积雪,车里不放暖气还有点冷。过了甘沟,车内明显感觉到暖和了。到了官厅,我们先过黄河到甘肃的大河家镇街道逛了一圈。街道两边摆满了花炮、蔬菜、衣服、小吃……喇叭里的叫卖声,浑天作响,好像紧紧抓住春节的尾巴再狠狠耗一把。

我不喜欢这乱哄哄环境,便开车返回到官厅,寻找可到黄河边的路。我们沿新修的官峡一级公路缓缓而行,见前面桥头前有一条路下去可以到河边。我们拐下这条路,把车停在路边,前面就是黄河。

此时的黄河就像是自西向东铺展着一条宽大的青色绸缎,而且这条绸缎似被微风吹皱。这哪里是洪波翻浪,万马奔腾的黄河啊?这不是碧波荡漾、宽厚温婉的长江吗?我忽然想起十多年前看到的一则幽默:黄河给长江打电话:“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长江回话:“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看到眼前的黄河,应该把这则幽默反过来说了:长江给黄河打电话:“黄河,黄河,我是长江!”黄河回话:“长江,长江,我也是长江!”

现在毕竟是初春,黄河上游还没有解冻,水量比夏日小了些,但自党中央下发“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决定,特别是实施保护“中华水塔”的决策以来,黄河水一改往日的浑浊、肮脏,变得越来越清澈、干净了。

人见到流水,特别是见到清澈宽阔的流水,心里那些疙疙瘩瘩的无名忧烦,也被清澈的流水淘洗干净,心情变得舒畅、和乐而温柔了。

妻子拿出手机拍起照来。我却沐着柔柔的春风,聆听黄河欢快的歌声,沿河寻找喜欢的石头。听说,黄河石在奇石市场拥有很光耀的冠冕,身价十万、百万的不少。官厅街上奇石门店 不少,石头的价格也是相当惊人。一次,我在一家奇石铺看见了一块黑而光洁的石头,看上去像少女婀娜的腰肢。问了一下价格,差点把我吓得晕过去。枕头大的一块石头,居然要八千块,少一块不卖。我有点不服气地离开,心想:黄河也不是你们家的,也没有盖盖子,我不信我捡不到一块喜欢的石头。

事情一忙,也把捡石头的事忘在脑后了。今天到黄河边,非捡几块喜欢的石头不可。不过,今天也是捡石头的好机会:一则春节期间人们忙着拜年,无暇顾及捡石头;二则河冰消融,水量缩减,露出新的河滩面。

我看到脚下累累乱石,或大或小,形状颜色各异,但是石头的质地与家门前湟水河的石头完全不同。我暗自发笑,是不是地域也和人一样有血统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人以及世界人民的心目中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就连河边的石头也是不同凡响,比那些无名小河的石头高贵的多。

我是湟水河边长大的,自小就喜欢石头。每每到河边玩,我总会带一块心仪的石头摆在花盆里或窗台上。可是,几经搬家,一直陪伴我的只有两块小石头。一块是1989年我去九寨沟时,在一条小河边捡到的。青底白色图案,活脱脱是一只跃跃欲跳的小青蛙。眼睛圆睁,前腿绷直,后腿下蹲,似见人欲逃,非常可爱。我带回来放在阳台君子兰的花盆里,来人都误以为是真青蛙。

还有一块是我在2013年去台湾,在太平洋的沙滩上捡来的。当时我捡了好几块好看的石头,临行时导游说,台湾法律带石头出境是违法行为,为了出镜不找麻烦,大家把捡到的石头都扔了。我把其它的几块石头扔出车窗外,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我怎么都舍不得扔。为了躲避安检,我把这块石头放在皮箱的最底层,冒着被查的风险带了回来。这块石头,趴着像一只白色的小乌龟。让它躺着,又像是一个蜷缩着的胎儿,鼻子、眼睛、嘴都清晰可辨。把它立起来,又像是一个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他始终在笑,好像在笑我这个可笑之人。

我细心地注视着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有入眼的还要拿起来详细把玩,看看有没有好的图案或形态。开始我捡到了一块青色的石头,样子像一座青翠的山峰,白色的细纹像山涧流下的细瀑。我想,这块石头放在我的鱼缸里一定很好看,于是,将这块石头放置在显眼易找的大石头上继续往前寻找。

快到河滩西头了,前面就是拦河大坝。这里有许多样貌好、质地佳的大小石头。有些石头还摆放在大石头顶上。显而易见,虽是春节期间,爱石头的人还是早已搜寻过了,而且这地方是精选石头的地方,他们把满意的带走了,把不满意的丢在这里。好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会有我喜欢的石头。首先,我捡到了一块扁平的黑色石头,石面还带有一种绒布的纹路,形似一条黑色的比目鱼,长在一侧的两只眼睛形象清晰。我想抬到河边洗洗再进一步审视,不料这块石头比铁还沉。用水一洗,嗬!一条黝黑黝黑的比目鱼,而且眼睛嘴更加分明。把它立起来,又像是外星人照哈哈镜,很是逗人。

之后我又找到了一块千层饼样的椭圆形石头,大小像小儿的枕头,一层绿、一层黄、一层蓝,层层分明,形似大海中的钓鱼岛,而且中间白色的条纹,像一条绳子紧紧拴着。这块石头比“比目鱼”的重量还重。

我正捧着这块石头细细端详,欣喜地“啧啧”称奇时,妻子走过来说:“你这么高兴,捡到什么宝贝了?”

“你看,这块石头像啥?”我神秘地问她。

他左看右看后说:“像一摞书,还用一条绳子捆着。”

“傻瓜,哪有椭圆形的书啊?你从上面看,像不像电视里常出来的钓鱼岛啊?”

“嘿,你还别说,经你这么一说,真像大海中的钓鱼岛耶!”

我指着石头中间的白线说:“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清澈闪着光亮的黄河!这块石头的名字就叫:黄河拴着钓鱼岛!”

妻子抿着嘴一笑说:“不错,不错,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回家时,妻子抱着青山石,我把“钓鱼岛”和“比目鱼”摞在一起往车上搬。五十多米的距离,我将两块石头搬到车上,已是满头大汗。妻子见状戏谑道:“噢吆,看把你嫩的,就那么重吗?”

我直起腰,喘了口气说:“你说,钓鱼岛在你的心里重不重?比目鱼一样的台湾,在你的心里重不重?”

她笑笑说:“为啥把台湾说成是比目鱼呢?”

我有点严肃地说:“比目鱼两只眼睛长到一边,眼界有限。台湾蔡英文当局不像眼界受限的比目鱼吗?”

妻子也严肃地说:“台湾也该收回来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