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初中化学研修总结(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1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初中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二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平时表现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从不迟到及早退。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在教育教学主面,本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件、认真上课。虽然以前也上过初二的化学课,但深知学无止境,有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积极参加组里听课、评课,以及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晚自习总是在教室认真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易误解和混淆的地方,分析原因,及时给以解决。特别彭励学生提问题,那怕问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从而习惯成自然,教会学生学生提问题。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无论巨细,都给以耐心的解答。
2、在教学中,我也有一些经验
1)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从初中升上来时,实验基础很差,有的同学居然连天平也不会用。在初中只是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
3、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4、在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要注重思路的分析。
5、还要多联系生活的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相信经过一年的历练,我成长了不少,我也相信,我真诚地关怀每一个学生,也必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同样真诚的回报。在这一条路上,我也会更坚定的走下去。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2
20xx年10月6日至10月20日,我有幸作为威海市唯一一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20xx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在为期十五天的培训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首先,跟随郑长龙教授走进《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及最新变化》,我懂得了教学“回归学科教育本原”的重要性;走进冯守华院士的专题讲座《化学学科基本思想——21世纪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我知道了“化学是一门核心的科学,创造与实用的科学”,知道了“化学的核心是反应”,明白了“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聆听周仕东博士有关“化学科学探究”以及“化学教学研究方法”的精彩讲座,我知道了“探究”须是有意义的探究,“探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了“Lessismore!”教育理念的意义,清楚了“小题大做”对教师教学研究的益处……
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同学共勉,让我大开眼见。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很多的切实可行的妙招;懂得了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宽;知道了知识储备、文化积蓄、道德修养是教师成功的基石……
随着国培研修的不断深入,专家、学者和名师们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教育启迪和先进教学理念,使我这个在发展道路上处处有遗憾的教师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打开迷茫心结的钥匙。
其次,十几天的大学校园学习,让我仿佛回到大学时代,使我重新体会那充满激情与浪漫的大学生活。白天听讲座,夜晚写感悟、读书,这种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使我能够精心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让我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
再次,十几天的学习研修,我被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感动着。感动的热浪时刻包围我,冲击着我。一方面,每一位专家教授让我感动,他们的大智大慧让我感动,他们的远见卓识让我感动,他们的严谨认真让我感动,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动,他们的平易近人让我感动。另一方面,每一位学员老师让我感动,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我感动,他们的勤勉好学让我感动,他们的锐意进取让我感动。总之,感动伴我一路学习,一路前行。这些感动化作内心的激情,催我奋进,促我成长。
现将所学精彩要点整理出来,与各位共勉。
1.教学要“回归学科教育的本原”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郑长龙教授说:化学教学要向生活回归,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是身边的那些熟悉的问题和事物。教师要从学科的本原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引导学会运用化学特有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化学,研究化学。要从学科高度看待所教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所教内容;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回归化学学科本原就是立足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化学教育贴近生活,回归社会。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说到启发式教学,相信每位老师都有很多要说的话,也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认为所谓的“启发”就是“教师启,学生发”,因此当我们遇到学生面对我们的问题没有反应时,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
然而这次的国培研修,听了路海东教授的讲座,我这个从教二十年的老教师如梦初醒,原来所谓的启发不是“教师启,学生发”,而是“教师启,教师发。”教学中教师的“启”和“发”要适时适度,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设置有效的“愤”与“悱”的情境,当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启”与“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大声思维
即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讲出来。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是否完善,是否符合逻辑,因此“大声思维”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体系。
4.化学是一门核心、创新与实用的科学。化学的核心是反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指出:科学改变了人的认知,技术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工程改变了世界。他认为学科是以“教学与积累”来传承、以“人与团队”来支撑、以“实验室与设备”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必将产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这些技术发明只有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产业化形成资本,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
他说:化学是一门核心、创新和实用的科学,化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物质。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且创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性的`新化合物。化学科学通过合成优美而对称的分子,赋予人们创造的艺术。化学以新方式重排原子,赋予人们创造劳动的机会,而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媲美的。他还指出了21世纪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化学与生物学、药物学、新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关系。所以说化学学科即可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一门“核心”、“创新”、“实用”的学科。
5.化学习惯于从结构的观点看问题
冯院士从化学键到轨道杂化理论、价键理论、量子纠缠论等方面,介绍了合成化学的发展,例举了美日三位科学家共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实例,指出“分子聚集体的科学是化学发展的方向”。
6.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
冯院士以Jamesparsons发明固体燃料、NikolaTesla两手握电击的火花、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等精彩的事例阐述了“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的道理,启迪我们要有进取心,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
7.物质的基本形态
通常我们认为物质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其实物质的存在形态远不止这三种。冯院士告诉我们设计新概念材料的基础就是发现和研制新的物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物质的基本形态除气态、液态、固态之外,还有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激子凝聚态。其中第四、第五态已经被证实是存在的,第六、第七态还在论证中。
8.“Lessismore”的教育理念
“Lessismore。”是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华东师大讲学时所说的一句话,即:“学习内容越少,学习的成果越多。”
回想我们的教学,为什么“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出错”?归结原因,就是我们“太热心”,说的太多,不懂得“Lessismore”的魅力。
教训是惨痛的。在提倡生命化教学的今天,我们教师不能在独霸课堂,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巩固知识;要让学生“大声思维”,展示自我,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9.“探究”可能有多种结果,而发现只有一种结果
“科学探究”既是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我曾经认为自己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还算是搞得有模有样,然而听了周仕东博士的讲座后我方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探究”充其量不过是发现学习,即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交流讨论等等一系列的步骤,完成有关的任务,这看似很热闹,其实也只是验证了课本上或老师设计好的结论。这种“步调一致的结果”,完全没有学生自己创造的空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
10.今天的不方便是为了明天的更方便
“探究活动”费时费事,这是很多老师的同感,在暑期的远程研修中专家们也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告诉我们“探究”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次的国培研修,专家再次强调了“探究”的重要性。确实,从一节课、一个课题来看,“探究”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从短时间的效果来看,“探究”不一定能马上收到有效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探究”绝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探究中,教师不要包办一切,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地想,尽情地问,尽情地去探索,要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生有了这样的探究活动训练,日后遇到问题一定会知道该怎样处理,所以说:“今天的不方便是为了明天的更方便。”
11.中考成绩一定是动手写出来的
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只是会做,但不一定能做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以加深印象。当然动手写不是搞题海战术。
当然从专家那里所学到的远不止几段文字就能表达的,不过以上几点对我的触动最大,希望也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3
20xx年10月6日至10月20日,我有幸作为威海市唯一一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20xx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在为期十五天的培训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首先,跟随郑长龙教授走进《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及最新变化》,我懂得了教学“回归学科教育本原”的重要性;走进冯守华院士的专题讲座《化学学科基本思想——21世纪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我知道了“化学是一门核心的科学,创造与实用的科学”,知道了“化学的核心是反应”,明白了“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聆听周仕东博士有关“化学科学探究”以及“化学教学研究方法”的精彩讲座,我知道了“探究”须是有意义的探究,“探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了“Lessismore!”教育理念的意义,清楚了“小题大做”对教师教学研究的益处……
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同学共勉,让我大开眼见。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很多的切实可行的妙招;懂得了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宽;知道了知识储备、文化积蓄、道德修养是教师成功的基石……
随着国培研修的不断深入,专家、学者和名师们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教育启迪和先进教学理念,使我这个在发展道路上处处有遗憾的教师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打开迷茫心结的钥匙。
其次,十几天的大学校园学习,让我仿佛回到大学时代,使我重新体会那充满激情与浪漫的大学生活。白天听讲座,夜晚写感悟、读书,这种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使我能够精心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让我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
再次,十几天的学习研修,我被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感动着。感动的热浪时刻包围我,冲击着我。一方面,每一位专家教授让我感动,他们的大智大慧让我感动,他们的远见卓识让我感动,他们的严谨认真让我感动,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动,他们的平易近人让我感动。另一方面,每一位学员老师让我感动,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我感动,他们的勤勉好学让我感动,他们的锐意进取让我感动。总之,感动伴我一路学习,一路前行。这些感动化作内心的激情,催我奋进,促我成长。
现将所学精彩要点整理出来,与各位共勉。
1.教学要“回归学科教育的本原”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郑长龙教授说:化学教学要向生活回归,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是身边的那些熟悉的问题和事物。教师要从学科的本原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引导学会运用化学特有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化学,研究化学。要从学科高度看待所教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所教内容;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回归化学学科本原就是立足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化学教育贴近生活,回归社会。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说到启发式教学,相信每位老师都有很多要说的话,也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认为所谓的“启发”就是“教师启,学生发”,因此当我们遇到学生面对我们的`问题没有反应时,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
然而这次的国培研修,听了路海东教授的讲座,我这个从教二十年的老教师如梦初醒,原来所谓的启发不是“教师启,学生发”,而是“教师启,教师发。”教学中教师的“启”和“发”要适时适度,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设置有效的“愤”与“悱”的情境,当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启”与“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大声思维
即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讲出来。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是否完善,是否符合逻辑,因此“大声思维”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体系。
4.化学是一门核心、创新与实用的科学。化学的核心是反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指出:科学改变了人的认知,技术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工程改变了世界。他认为学科是以“教学与积累”来传承、以“人与团队”来支撑、以“实验室与设备”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必将产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这些技术发明只有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产业化形成资本,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
他说:化学是一门核心、创新和实用的科学,化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物质。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且创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性的新化合物。化学科学通过合成优美而对称的分子,赋予人们创造的艺术。化学以新方式重排原子,赋予人们创造劳动的机会,而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媲美的。他还指出了21世纪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化学与生物学、药物学、新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关系。所以说化学学科即可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一门“核心”、“创新”、“实用”的学科。
5.化学习惯于从结构的观点看问题
冯院士从化学键到轨道杂化理论、价键理论、量子纠缠论等方面,介绍了合成化学的发展,例举了美日三位科学家共获20xx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实例,指出“分子聚集体的科学是化学发展的方向”。
6.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
冯院士以Jamesparsons发明固体燃料、NikolaTesla两手握电击的火花、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等精彩的事例阐述了“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的道理,启迪我们要有进取心,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
7.物质的基本形态
通常我们认为物质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其实物质的存在形态远不止这三种。冯院士告诉我们设计新概念材料的基础就是发现和研制新的物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物质的基本形态除气态、液态、固态之外,还有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激子凝聚态。其中第四、第五态已经被证实是存在的,第六、第七态还在论证中。
8.“Lessismore”的教育理念
“Lessismore。”是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华东师大讲学时所说的一句话,即:“学习内容越少,学习的成果越多。”
回想我们的教学,为什么“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出错”?归结原因,就是我们“太热心”,说的太多,不懂得“Lessismore”的魅力。
教训是惨痛的。在提倡生命化教学的今天,我们教师不能在独霸课堂,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巩固知识;要让学生“大声思维”,展示自我,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9.“探究”可能有多种结果,而发现只有一种结果
“科学探究”既是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我曾经认为自己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还算是搞得有模有样,然而听了周仕东博士的讲座后我方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探究”充其量不过是发现学习,即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交流讨论等等一系列的步骤,完成有关的任务,这看似很热闹,其实也只是验证了课本上或老师设计好的结论。这种“步调一致的结果”,完全没有学生自己创造的空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
10.今天的不方便是为了明天的更方便
“探究活动”费时费事,这是很多老师的同感,在暑期的远程研修中专家们也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告诉我们“探究”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次的国培研修,专家再次强调了“探究”的重要性。确实,从一节课、一个课题来看,“探究”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从短时间的效果来看,“探究”不一定能马上收到有效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探究”绝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探究中,教师不要包办一切,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地想,尽情地问,尽情地去探索,要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生有了这样的探究活动训练,日后遇到问题一定会知道该怎样处理,所以说:“今天的不方便是为了明天的更方便。”
11.中考成绩一定是动手写出来的
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只是会做,但不一定能做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以加深印象。当然动手写不是搞题海战术。
当然从专家那里所学到的远不止几段文字就能表达的,不过以上几点对我的触动最大,希望也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4
在这一段时间,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开展了全市初中教师远程研修活动,在这炎热的夏天,老师们怀着满腔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中,有幸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十天的研修学习即将告一段落,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学习了
1、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整体分析;
2、指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
3、引导学生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4、发展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科学认识;
5、概念原理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
6、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
7、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
8、化学习题研讨与习题教学;
9、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
10、初中化学教学他论;共十个专题的内容。培训过程中专家与老师实时互动,我们学员认真收看专家视频讲座,阅读专题讲座的电子文本,详细的做好笔记,仔细参详课程简报,同时我们在完成并提交各专题的作业和问卷调查之后,积极参与在线交流,学习其他老师的作业并发表评论,还有两个下午可以参与与专家们的在线研讨。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每天都有收获,一天一个进步,过得很充实。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这段时间的培训生活,感受良多,感激满怀。
在全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在的初中化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新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化学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效地选取和组织素材,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要注意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实,体现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社会,以高视点、大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传授知识和方法,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再结晶出来。
教学中要注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遵循学生认知上的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形成,重点要落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理解新课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关注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段时间的培训,即将过去,但他却像一场及时雨,给我们这些渴望先进教学理论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让我们每位一线的初中化学教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学无止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在教学中实践这次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和专业知识培训,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5
进过这段时间的研修,虽然我们老师都很忙碌、劳累,但也让我收获较多、充实了很多。同行们的经典文章、评论......这种远程学习、交流让我明白知识需要积累,经验需要总结,学习+反思=提高。也使我进一步感受到“化学”这一门学科所蕴含的魅力,它的内在的实践探索之美能使学数学的人变得更加聪明与深邃。
这种新形式的远程研修,形式新颖、范围广泛。同行之间没有了距离,大家都在畅所欲言,毫无顾虑,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从中我得到了专家们在线研讨的指点,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在新课改中就非常强调集体备课,充分做到资源共享。而在远程研修平台上,我得到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吸取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现将我研修的情况总结如下:
从本次《以易错题为载体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专题研修来讲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首先老师本身要做表率,作为老师来讲要做到:
1、平时需要不断充电。在这个学习化的社会里,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作为老师,尤其是化学老师,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调整,才能进步和成长,用深厚的博学来适应自己的工作。
2、业务需要不断拓展。通过几天的研修学习,我找到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给自己在各方面有一个教为清晰明确的定位。对自己不足之处有正对性的加以充实、调整、提高。
3、理论必须落实实践。通过研修学习,接触到许多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心无比震撼。同时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必须将这些新的.、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1、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纠错本。纠错本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平时发现错题及时积累。
2、学生把易错题给收集起来。易错题的收集积累可以让学生平时再出现错题或少现错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防止出现错题或者少现错题。
4、老师再如何组织指导易错题的教学。
5、最终达到培养好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忘把实践中的一些作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及时总结,及时与同伴一起进步和成长。
以上是我几天研修的反思与收获,我们期待着这份忙碌会带来秋的硕果累累!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6
20xx年10月6日至10月20日,我有幸作为威海市唯一一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2010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在为期十五天的培训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首先,跟随郑长龙教授走进《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及最新变化》,我懂得了教学“回归学科教育本原”的重要性;走进冯守华院士的专题讲座《化学学科基本思想——21世纪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我知道了“化学是一门核心的科学,创造与实用的科学”,知道了“化学的核心是反应”,明白了“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聆听周仕东博士有关“化学科学探究”以及“化学教学研究方法”的精彩讲座,我知道了“探究”须是有意义的探究,“探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了“Lessismore!”教育理念的意义,清楚了“小题大做”对教师教学研究的益处……
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同学共勉,让我大开眼见。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很多的切实可行的妙招;懂得了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宽;知道了知识储备、文化积蓄、道德修养是教师成功的基石……
随着国培研修的不断深入,专家、学者和名师们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教育启迪和先进教学理念,使我这个在发展道路上处处有遗憾的教师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打开迷茫心结的钥匙。
其次,十几天的大学校园学习,让我仿佛回到大学时代,使我重新体会那充满激情与浪漫的大学生活。白天听讲座,夜晚写感悟、读书,这种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使我能够精心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让我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
再次,十几天的学习研修,我被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感动着。感动的热浪时刻包围我,冲击着我。一方面,每一位专家教授让我感动,他们的大智大慧让我感动,他们的远见卓识让我感动,他们的严谨认真让我感动,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动,他们的平易近人让我感动。另一方面,每一位学员老师让我感动,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我感动,他们的勤勉好学让我感动,他们的锐意进取让我感动。总之,感动伴我一路学习,一路前行。这些感动化作内心的激情,催我奋进,促我成长。
现将所学精彩要点整理出来,与各位共勉。
1.教学要“回归学科教育的本原”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郑长龙教授说:化学教学要向生活回归,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是身边的那些熟悉的问题和事物。教师要从学科的本原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引导学会运用化学特有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化学,研究化学。要从学科高度看待所教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所教内容;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回归化学学科本原就是立足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化学教育贴近生活,回归社会。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说到启发式教学,相信每位老师都有很多要说的话,也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认为所谓的“启发”就是“教师启,学生发”,因此当我们遇到学生面对我们的问题没有反应时,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
然而这次的国培研修,听了路海东教授的讲座,我这个从教二十年的老教师如梦初醒,原来所谓的启发不是“教师启,学生发”,而是“教师启,教师发。”教学中教师的“启”和“发”要适时适度,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设置有效的“愤”与“悱”的情境,当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启”与“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大声思维
即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讲出来。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是否完善,是否符合逻辑,因此“大声思维”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体系。
4.化学是一门核心、创新与实用的科学。化学的核心是反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指出:科学改变了人的认知,技术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工程改变了世界。他认为学科是以“教学与积累”来传承、以“人与团队”来支撑、以“实验室与设备”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必将产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这些技术发明只有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产业化形成资本,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
他说:化学是一门核心、创新和实用的科学,化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新物质。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且创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性的新化合物。化学科学通过合成优美而对称的分子,赋予人们创造的艺术。化学以新方式重排原子,赋予人们创造劳动的机会,而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媲美的。他还指出了21世纪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化学与生物学、药物学、新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关系。所以说化学学科即可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为社会创造财富,是一门“核心”、“创新”、“实用”的学科。
5.化学习惯于从结构的观点看问题
冯院士从化学键到轨道杂化理论、价键理论、量子纠缠论等方面,介绍了合成化学的发展,例举了美日三位科学家共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实例,指出“分子聚集体的科学是化学发展的方向”。
6.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
冯院士以Jamesparsons发明固体燃料、NikolaTesla两手握电击的火花、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等精彩的事例阐述了“好奇心”源于进取心,“兴趣”源于知识格局的道理,启迪我们要有进取心,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
7.物质的基本形态
通常我们认为物质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其实物质的存在形态远不止这三种。冯院士告诉我们设计新概念材料的基础就是发现和研制新的物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物质的基本形态除气态、液态、固态之外,还有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激子凝聚态。其中第四、第五态已经被证实是存在的,第六、第七态还在论证中。
8.“Lessismore”的教育理念
“Lessismore。”是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华东师大讲学时所说的一句话,即:“学习内容越少,学习的成果越多。”
回想我们的教学,为什么“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出错”?归结原因,就是我们“太热心”,说的太多,不懂得“Lessismore”的魅力。
教训是惨痛的。在提倡生命化教学的今天,我们教师不能在独霸课堂,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巩固知识;要让学生“大声思维”,展示自我,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9.“探究”可能有多种结果,而发现只有一种结果
“科学探究”既是课标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我曾经认为自己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还算是搞得有模有样,然而听了周仕东博士的讲座后我方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探究”充其量不过是发现学习,即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交流讨论等等一系列的步骤,完成有关的任务,这看似很热闹,其实也只是验证了课本上或老师设计好的结论。这种“步调一致的结果”,完全没有学生自己创造的空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
10.今天的不方便是为了明天的更方便
“探究活动”费时费事,这是很多老师的同感,在暑期的远程研修中专家们也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告诉我们“探究”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次的国培研修,专家再次强调了“探究”的重要性。确实,从一节课、一个课题来看,“探究”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从短时间的效果来看,“探究”不一定能马上收到有效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探究”绝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探究中,教师不要包办一切,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地想,尽情地问,尽情地去探索,要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生有了这样的探究活动训练,日后遇到问题一定会知道该怎样处理,所以说:“今天的不方便是为了明天的更方便。”
11.中考成绩一定是动手写出来的
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只是会做,但不一定能做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以加深印象。当然动手写不是搞题海战术。
当然从专家那里所学到的远不止几段文字就能表达的,不过以上几点对我的触动最大,希望也能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