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文章

请欣赏美味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美味文章1:记忆中家乡美味系列之烙馍

文/枯藤残鸦

烙馍,虽然也是贾汪三大面食之一,但在我们老家农村,却比不得煎饼那样深入人心——餐餐必备,如果哪个嘴刁的男人娶了个手脚麻利的女人,他也会隔三差五,惬意的享受烙馍的美味。说起来,烙馍在农村不能常登餐桌,这并不代表它的美味逊于煎饼,主要在于它的制作比起煎饼,相对繁琐:需要一个人擀坯子,一个人在鏊子上翻,而煎饼把大鏊子放下,点上火一个人即可。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吃烙馍,一定得趁着农闲时候,母亲早早起来,先活上一大块面,放在一旁醒着,忙着在院子里支鏊子:寻上三块大小相仿砖头或石块,成等边三角形放好,把用铁或铝倒成的状如锅盖的鏊子支上去,鏊子的三个脚一定要支在砖头和石块上,如果感觉不稳当的,还需要再找一个瓦片垫上,而一旁的我们总是不用吩咐就会主动背上粪箕子,跑到家前或院后草垛上扯上满满一下子柴草,堆在鏊子前备烧火用,再我们很小的时候,要想吃顿烙馍,母亲总要提前一天和东院的婶子或西院的大娘说好,请她们来帮忙,两个人说着笑着,手脚麻利不一会一摞香喷喷、热腾腾的烙馍就出炉了,一旁的我们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期待着“嘎嘎”的诞生,母亲每次总会把最后一个面剂子,擀成小鸭子的形状,熥熟,我们雀跃着,迫不及待争抢着 “嘎嘎”, 由于太烫了,抢到手的人只好一边用嘴吹着,一边从左手倒腾到右手,一不小心,又落到了别人手上,一时间满院子充斥着我们的嬉闹声,这时候的母亲总是站在一边笑吟吟的看着我们。

小时候我们姊妹四个对烙馍 “嘎嘎”的喜爱,毫不逊色于现在小侄子对美羊羊和喜羊羊的着迷,我不晓得烙馍“嘎嘎”是母亲的独创,还是老辈就留下的念想,小时候总是不解其意,现在想想一定是因为它状如小鸭嘎嘎叫,故而得名,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我们没有电视,没有图书,更谈不上拥有精美的玩具,而一个充满着爱心的 “嘎嘎”给予我们童年的却是幸福的回忆。

而我与烙馍,还曾有过一次记忆犹新的故事。

小学5年级,父亲望女成凤,把我转到了教学质量相对好的镇上中心小学,不能住校,我就寄居在大许街上的表姨家,平时跟着本家姑姑在大许高中蹭饭,晚上在表姨家休息,碰上阴天下雨,偶尔也在表姨家吃上一、两顿饭。表姨在镇里开了一个轧面房,两个孩子又小,一天到晚忙活,十三、四的我,嫣然成了他们的小帮手,给我备着一把钥匙,放学回来,帮助喂圈里的三口大肥猪或是给简单做上一顿饭:熬一锅稀饭或是擀点面条,最让表姨高兴的是我能帮她翻烙馍,表姨早起活好面,她擀皮子,我翻饼,配合的很好……由于我手脚麻利,人勤快,表姨也很乐意我偶尔的蹭饭。那时候人小心眼蛮多,往往是如果今天我给表姨帮忙了,晚上叫我一起吃饭,我就高兴的去,如果值日或写作业回来晚了,即使肚子再饿,表姨夫再喊,我都不出屋。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小生初考试,我早早起床,合计着先到到街上简单吃个早点,就去考点。正收拾着准备出门,厨房里正在忙活的表姨喊我,让我帮着翻烙馍,看着时间还尚早,我赶过去帮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熥好的烙馍已经一大摞,而案上的面团还有一大堆,看着表,离考试规定的8点钟还有不到15分钟,我心慌起来,手里的烙馍也逐渐变了样,一会半个糊了,一会半个生了,表姨发现了我的异常,问我怎么了,我还不好意思说,只是支支吾吾,说该去上学了,表姨说上课不是8点半吗,早着呢,我小声的回答今天要考试,提前半小时,表姨不以为然,是什么考试还要提前呀,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提高了声音“今天是毕业考试,我是在别的考点”,表姨一听急了,埋怨起我,你也真是怎么不早说,现在连饭也吃不上了,怎么办,赶快卷个烙馍走吧,我拿起一个烙馍,边吃边一溜小跑,离考试还有5分钟,气喘吁吁的我终于走进了考场,那次毕业考试我取得了大许镇第三名的好成绩。而儿子今年也是小升初,为了儿子,老公全力以赴,每天早晨变着花样的准备早餐。同样的童年,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这就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今天幸福的小皇帝,哪里会想到他的父辈、母辈甚至于他的爷爷辈曾经走过的心酸日子呢!

美味文章2:美味蛋糕诞生记

文/李雯

世界上最可口、最美味的蛋糕出自哪里呢?美国?法国?爱维尔?福吉佳?哈!都不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世界上最可口、最美味的蛋糕源自于我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亲手制作的蛋糕。

“咦,老师怎么会带我们来食堂呢?”原来,老师是让我们来学做蛋糕的。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欢呼雀跃。我兴奋地叫了起来:“我一定要做一个最漂亮、最可口的蛋糕!”

安排就座后,老师先讲解了做蛋糕的全过程:“首先将鸡蛋倒入碗中,然后……”还没等老师讲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冲上前去拿了两个圆圆的鸡蛋,急忙敲碎后倒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一个鸡蛋掉到了桌子上,黄黄的蛋黄和透明的蛋白眼看着就要沿着桌角滑下去了,我赶紧伸手去接,鸡蛋不偏不倚掉入了我的手心。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倒入搅拌器中,搅了起来,两个鸡蛋混在一起,变成了黄色。随后,我们又加了些面粉、泡打粉进行搅拌。最累的就是搅拌泡打粉,老师要求我们要搅得比墙壁还要白。只见蒋昊轩手托着碗,我拿着搅拌器,两人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可是没一会儿,我就感觉双手发麻了,于是蒋昊轩又抢了搅拌器搅拌了起来,就这样,我们两人轮流交换。可是我们搅拌了很长时间,原料还是呈淡黄色。“累死我了,怎么还没好呢……”蒋昊轩不禁埋怨起来,我感觉自己的手也快不行了。但是,我决心一定要做出最漂亮、最美味的蛋糕。于是,我咬着牙,忍着手酸,坚持搅拌,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料开始慢慢变白了。

最后,我把原料小心地倒进了模具中,再由老师放进烤箱中烘焙。我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烤箱,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做的第一个蛋糕味道如何。终于蛋糕出炉了,我兴奋地跑上前去,只见金黄色的蛋糕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哇!太漂亮了!真令人垂涎欲滴。于是我偷偷地从蛋糕上撕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啊,真香!真甜呀!太好吃了!”

世界上最美味、最可口的蛋糕就这样诞生了!

美味文章3:土豆遇上肉片

文/白峻宇

要问天下什么东西最美味?哈哈哈!让我先仰天大笑几声,再自豪地告诉你:那当然是土豆遇上肉片!也就是我家的“妈妈牌”土豆炒肉片啦!

要说这个土豆炒肉片,它也许算不上一个“高大上”的菜式,但我总觉得妈妈的手艺和其他人的完全不一样。有一次,妈妈做了这道菜,我因为太激动,直接狼吞虎咽,还烫得我四处乱跳呢。

“妈妈牌”土豆炒肉片的做法非常简单,先将事先准备好的鲜肉一片一片地切好,再把肉片倒入热油锅中,肉在锅里不时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把肥肉的油炸出来。当锅中的肥肉片呈现半透明状时,就可以把切好的土豆片放进去了,然后倒入少量的酱油翻炒,使这道菜美观又美味。接着再陆续放入盐、花椒、料酒、豆瓣酱等佐料。翻炒均匀后,放一点淀粉水和味精勾芡调味,一盘色香味美形俱备的“妈妈牌”土豆炒肉片就做好了。

土豆炒肉片“秀色可餐”,土黄色的土豆片和酱红的肉片,衬着棕色的汤汁,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呢。土豆炒肉片香飘万里,刚刚出炉的香味可以使人仿佛置于仙境,将不开心的事情和烦恼统统忘掉,只顾吃着这盘菜。所以,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吵着让妈妈给我做土豆炒肉片。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它的味道了。一般每次吃这盘菜的第一口,我会先吃融在汤汁中的土豆泥,土豆泥入口即化,味道鲜美。接下来,就要开始吃肉片和土豆片了。建议大家将一片土豆和肉片同时放入嘴中,土豆的松软配上鲜肉的韧劲和香嫩,那番味道可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啊!

“妈妈牌”家常菜,让土豆和肉片完美结合,怎么样,馋不馋啊?来吧,到我家来,一起分享妈妈做的美味。

美味文章4:美味冰激凌

文/吴熙

今天,我从电视里看到了许多冰激凌。这些冰激凌的造型各种各样,有的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的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圆石,还有的像一条条绸带……它们的颜色更是五颜六色,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甚至还有红中带粉、白中带黄的呢,让人一下子就有了食欲。

它们的种类可是无人能比的呢。竟有烧烤冰激凌、炸冰激凌、煮冰激凌呢,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更神奇的是,这些冰激凌还能变成甜点、料理、咖啡、牛奶、果汁、可乐等饮料和简餐。

在那里,每一个冰激凌就是一个艺术品,因为它们十分精致,令人不敢相信它们只是一个个冰激凌。那些能工巧匠们还发明出了生日蛋糕冰激凌,这种冰激凌不论是颜色还是外形,跟真的生日蛋糕一模一样。

一个小小的冰激凌竟能创造出这么多令人想象不到的东西,真是创意无边呀。

美味文章5:遗留在唇齿间的美味

文/苏一凌

少年时代,最难忘怀的是祖母做的兰花豆和松花蛋。

松花蛋在家乡,叫变蛋。后来到城市里生活了,才知道了这个带点儿诗意的名字。松花松花,那是产在松花江上的鸭蛋吧。不止一次,在超市里看着商品栏上的标签,我会在心里喃喃地念叨着。变蛋在小时候的乡下,可是难得一吃的稀罕物。那是奶奶偷偷藏下,要等到逢年过节,或者你做了什么让她老人家高兴的事情,她才拿出来奖赏你的。每次都是那么一点点,那种吃到肚子里的咸香,像是秋收过后的红薯地里刨到遗留的红薯那般洋溢到嗓子眼的兴奋和喜悦。因为难得一次的享受,所以弥留唇间的香甜经久不散。还有,为得到美味讨好大人的那份用心,也煞是谨慎可爱。

记得那时候,奶奶习惯在我面前说母亲的一些坏话。因为母亲是长媳,下面大大小小的叔叔姑姑还都没有成人,祖父年近五十就早早地去了,父亲实际上担当着长子父责的脚色。所以祖母特别害怕母亲会霸占她的家产。其实那时候有什么家产啊,几栋破屋,都是父亲成家后一间一间为叔叔们娶媳妇置办的;吃的倒没有觉得断顿儿,但穿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祖母忍不住在我耳边说了母亲的一些坏话,又反复叮嘱不让我告诉自己的妈。我心里当然向着母亲说话了,总觉得母亲不是奶奶说的那种人,就私下里偷偷告诉她。结果母亲很生气,家里就无端地多了一些是非。可是祖母身边又没别的孩子,她有什么牢骚只有说给我这个小孩听,又想收买我不告诉我的母亲。她就用小刀子一点一点刻泡在碗里的蚕豆,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我看见过她有一次不小心弄破了手,包扎了好几天。她把泡好刻出兰花样儿来的豆豆,晾干了,放在油锅里炸,炸好了就藏起来。要很久才会拿出来几颗,馋馋我的小嘴。我吃的时候自然暗暗下决心,决不告诉妈妈奶奶说她的话。可是吃完之后,有时候又忍不住偷偷地说了。

那时候不记得家里养几只鸭子,反正快过年的时候吧,奶奶会悄悄把我叫到她的屋里,端出一个冒着油花的小瓷碗儿,姜黄的鸭蛋黄儿凝结成一个一个小块儿,那已经变成靛黑颜色的蛋青也被分得一小块一小块地沉在碗底儿。抓上一个馒头蘸着吃,那个香啊简直透到脾胃去。觉得味蕾才刚刚开放呢,怎么就没了?象花的骨朵,刚刚绽开,风一吹就枯萎了。那种味觉和视觉的感念回味,漫进人的骨髓里一辈子都不会消散。我很怀念奶奶的小黑屋,在年幼的心里,它不亚于阿里巴巴藏了许多宝贝的山洞。每当奶奶悄悄拉拉我的衣角,说到我屋来,我的性灵就会心花怒放,腾云驾雾一般跟她去了她那个冒着桐油灯的老巢儿。。

还有一种叫豇豆的小吃,晒得干干的,上面蒙了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盐粒,是我小学一位要好的女同学留给我的永久的回味。我现在还能毫不吃力地记起她的名字,要归功于她给我提供的这道美味。别的人都不记得了。她有一个姐姐在比我高一级的教室里念书,也许是她真的能通灵的缘故,不止一次听说,她坐在教室里闹鬼缠身的事儿。整个学校的人都惊动了。后来闹得凶了,就只好回家呆着,不念书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她的妹妹,小同学们都有点怕她,不大愿意跟她接近。而她和我却非常要好,当然主要是因为她可以抄我的作业。我身边又没有别的伴儿,我们算是很好很好了吧,她隔三差五就会偷偷地塞给我一把那种晒得干干的豇豆,有时候我们也会悄悄躲到校园外墙的杨树下一块分享完了才进教室。后来再熟一点,她就把我引到她家后面的桃园去了。稀稀拉拉的也就十几颗的桃树吧。我吃过午饭特意一个人走到她们村庄后面的这条路,一个是图清静,一个也是为了能远远地看一眼她是不是站在哪棵桃树下等我,给我准备好了一个桃子或一把豇豆要塞给我。反正看不见她的话,我就是再想吃,也不会张扬到跑她家里去找她的。记得她引我看过她家的桃园一次,我很紧张,生怕碰见她家大人。再邀请我去的时候,我纵然很想那些美味却也不敢去了。现在想来,除了她留给我的味觉的回忆,更多的是少年的陪伴。那时候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班里的女生没人理我,我也不去理人,就是清早起来,天还黑着,也敢一个人走两里地的路,去学校念早自习。有这么一个主动对自己好的女孩子便少了很多内心的孤单。

但是,她后来小学没念完就不上了,我也转到镇上去念住宿中学。一般是一星期回家一次。一到周末,下午的课就不能安心地上了,心里早就雀跃着回家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母亲焖在锅里的美味了。想着母亲知道女儿今天回去早就准备好的馅饼或菜卷,连走路的姿势都是跳跃的。路上,那些淘气的男生,吹来吹去的口哨声,也不再惹人紧张心烦,而是很好的伴奏了。那时候,父亲是第一个利用农闲走出村子开始到外面做生意的人,他还兼着村里队长的事。我们家孩子虽然多,但吃的方面并没有特别显得口紧,只是打牙祭的时候还是选在有数的好日子。影响最深的是母亲做的切得细细的有肉末打卤的面条,那种油锅里炝出的肉味和葱香,多年之后我们姊妹再回家乡,想要热热地喝上一碗儿时的面汤,那种饥饿和香醇的感觉再也体会不出来了。

母亲做的一种烙得很干的加了芝麻的焦面叶,也是我喜欢带到学校去分享的美味。那时候妈妈会做一种辣辣的炸了很多红油的豇豆让我带到学校的食堂里去吃。周一回校的时候,大家都从书包里拿出自己家带的菜放到一起用餐。每回,便是母亲做的菜,最先吃剩下一个空瓶底儿。因为离家也就一公里的路,抽空回去就会再装上一大瓶。那个年纪,觉得一个女孩子不光学习好了,还能用吃,吸引一些女朋友的眼光,也是蛮值得骄傲的。

不过,这些东西,母亲现在都不会做了。我每每把她请到家里来,最想吃的就是那时候她炸出来的丸子和藕。但是,无论怎样调配,也没有年少的那些滋味了。除了各方面的原因外,味觉的蜕化、变异就像一个新出来的生命一样,它在逐年地衰老更替。

美味文章6:美味蚕豆香溢夏

文/张宏宇

蚕豆,又名胡豆、夏豆、罗汉豆、南豆、马齿豆、倭豆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植物。茎方形中空,有棱,荚果大而肥厚,喜凉爽湿润气候。为豆类蔬菜中重要的食用豆之一,是一种大众食物。

我家爱食蚕豆。一到时节,初夏豆开,母亲总会买上很多的蚕豆,蚕豆可以烧着吃,可以煮着吃,可以炒鸡蛋吃,也可浸泡后剥去种皮作炒菜或汤。母亲拿手的菜就是蚕豆,把剥好的蚕豆放在油锅里一抄,很快地,那些绿油油的蚕豆们就变成了一盘鲜香四溢的美味佳肴。母亲可以用蚕豆,通过不同的烹饪和搭配做成一桌子的美味。

中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三鲜”的习惯,嫩蚕豆就是其中之一。嫩蚕豆可以益气健脾,利湿消肿。另外,它的营养丰富。嫩蚕豆中的蛋白质,在各种豆类里仅次于大豆。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和丰富的胆碱,有增强记忆、健脑的作用。此外,蚕豆是低热量食物,对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优质的绿色食品。

刚上市的蚕豆最好吃,也就是嫩蚕豆,即便只用清水煮煮,加点盐,也是美味。嫩蚕豆春末夏初上市,但老得极快,价格一天一个价,等到蚕豆顶头上生出一条黑色的细线时,虽通体仍清碧如嫩玉,但实际已经老了。炒蚕豆,是将干透的老蚕豆在水里泡,然后混上沙土在锅里炒。蚕豆的硬度,与浸泡的时间长短有关。泡透了,蚕豆能炒爆,俗称开花,就松脆得多。也有根本不泡就直接炒的,有句谚言:“老太太吃炒蚕豆——咬牙切齿。”说的就是此种吃法,又干又硬,没有好牙齿是吃不动的。

我最爱吃煮蚕豆,我一直认为蚕豆还是煮的香。煮蚕豆时要放姜、花椒、茴香,那种豆香是混合型的。而且蚕豆煮得面烂,香味才会铺散开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种纯香便是最好的美味。煮豆,在南方叫茴香豆,也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那一种。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更加喜爱蚕豆,每年夏天豆香时必食豆,对蚕豆的情有独钟,到了迷恋的地步,每读到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船上剥豆荚、烧豆子吃的章节,我便很是羡慕和馋嘴,向往着那时的美味。

如果有一种菜可以代表夏天的味道,我会选择蚕豆,蚕豆一夏,酥酥甜甜的。夏食蚕豆,趁鲜豆嫩美,既可尝新,又可品绿,豆香四溢的夏天,口含豆香可以回味整整一季。

美味文章7:记忆中家乡美味系列之老咸菜

文/枯藤残鸦

像往常一样,父子俩又早早出门,我独自享用早餐,盛上一碗熬得浓香的小米稀饭,夹上一块咸香四溢的老咸菜,津津有味,怡然然自得,那感觉似乎是面对着一桌子山珍海味,其实这就是贾汪人最习惯的早餐,顶多再配上油条或包子若干,记得每次无论是单位组织旅游,还是出差,回来提前通知老公准备的一定是一锅杂粮稀饭和一碟黑咸菜,无论在外面多久,那黑咸菜咸香的味道,总会勾起我深深怀念。

上周末,和儿子一起到中安菜市场,习惯性的第一站又到了卖咸菜的摊位“又是2块钱的”女摊主看到是我们,熟练的拿起了包装袋,“老咸菜呀,先给我一块尝尝”一旁的儿子,雀跃的叫着,看他那嘴馋的样子,被我用眼神无声的封杀,同时我的舌头也不自觉得分泌了若干分子。

老咸菜,惯用黑黝黝的坛子或罐子盛着,上面封上盖子,揭开来,一股特殊的浓香扑面而来,在刹那间刺激了人的味蕾,总会不自觉的吞咽一下,坛子里往往会插着一双筷子,专为挑夹咸菜备用,黑咸菜虽然草根,但是却有一颗高贵的心,如果不小心沾上生水或什么,就容易变质,长毛,黑咸菜形如其名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泡在黑如酱油的咸汤汁中,间或夹杂着一只只油亮亮的红辣椒,老咸菜的前身是酱菜疙瘩或晾干的白菜叶子、萝卜缨子,听老人说早前还有用红薯秧子的,看来咸菜虽然普普通通,但确能包容万象、。

与其说老咸菜是物资匮乏时人们的杰作,倒不如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试想一下在那个瓜菜代粮的年代,一年到头,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怎么可能有如适的饭菜享用,煮好的老咸菜保存好了却可以常年享用。

天还不亮呢,屋子里的女人就早早起来,在黑黑的铁锅里添上满登登一锅水,紧赶慢赶烧开了,抓上一把杂粮或洗上三五块大红薯,卡擦擦剁几下扔进锅里,锅烧开了再抓几把粗面撒进去,搅散了,再烧开,灶膛里续上一把柴火,就西一头东一头忙伙开了,忽然想起地里还在忙活的男人,撂下手里的活,麻利的盛上几碗粥,夹上几根老咸菜,风风火火的送饭去了……

这就是农村经年的场景,我的奶奶如此,妈妈也如此,只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作为女主人的我却常常心安理得享用老公准备的虽然不丰盛,却无比温馨的早餐,时光匆匆,可以改变一切,总也变不了得是记忆中妈妈的老咸菜

秋天里,是收获的季节,白菜,萝卜、胡萝卜、生酱菜疙瘩,一框框,一摞摞,父亲此时像个大将军,该窖的窖上,该码的码上,运筹帷幄间似在指挥千军万马,扒下的白菜帮子,剁下的萝卜樱子扔的到处都是,妈妈精心挑选出鲜嫩的叶子分扎成小把,再劈开来挂在院子中的晾衣绳上,不一会,小小的院落就迷失在青青绿叶中,此时母亲直了直微驼的腰,笑吟吟的看着在绿叶下嬉闹的我们。

这只是准备咸菜原料的第一步,再以后的日子里,母亲面对着这一院子各类蔬菜叶子,像伺候我们四个姊妹一样的用心,太阳毒了得遮着,防止晒成枯叶子,下雨了得罩着,碰上阴雨天,收拾不好,还会发霉,就会前功尽弃,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呵护,满绳的青翠叶子缩水成了干菜,但是还保留着蔬菜青青的叶,白白的茎,这时也快冬天了,老妈把晾好的菜收拾起来,一层盐一层干菜码放进一口据说是曾祖父传下的大缸里,缸里经年存有半缸浑浊的老汤子,散发出一股子酸水的味道,码好菜,母亲再搬起一块幽绿的大石头压上,这就是老家里的腌咸菜,过一段时间母亲还会用手把整个缸里的菜翻翻,揉揉,说是去掉攒味,腌上十天半个月,母亲就会捞上一团,反复洗净,用红辣椒爆炒,给我们下饭。如此吃上一段时间,缸里的咸菜渐渐少了,我们也有点腻味,父亲就会叮嘱母亲,留着吧过年熬老咸菜。

三五声炮竹,在乡村响起,新年又一次如期降临,此时的父亲从集市里割来三五斤肥实的猪肉,母亲用刀小心的把猪皮和肉分开,猪肉剁成了美味的饺子馅,肉皮则炫耀似的挂在锅屋显眼处,我晓得那是母亲准备熬老咸菜用的秘密武器,这在当时的农村,却是算的上奢侈品。

炮竹声渐渐淡去,年味在孩子喜悦的笑声中悄然消失,母亲开始着手熬咸菜,这也是应付即将到来的青黄不接的早春的储备,早早的母亲就忙开了:把剩余的腌菜捞出来放进大铁锅,取下熏得油亮亮的肉皮子整块放进去,再撒上大把的辣椒和花椒大料,满满一锅子水拥抱着各种食材。熬咸菜在家里是头等大事,父亲一改往日不进锅屋的习惯,早早劈好柴,点着火,一会儿红红的火苗就贪婪的舔着了锅底,为了防止粘锅,母亲始终站在灶前,一边用勺子不停的翻着,一边和父亲长一句,短一句的说着家常,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一年里鲜有几次的父亲和母亲在厨房的共同劳作(春节炸果子一次),到中午时分小院整个就弥漫在老咸菜特有的咸香气里,并且越来越浓,冲破小院的桎梏,迫不及待的走家串户,不大一会整个小村都陶醉起来,东院的婶子从矮墙探出头“这么早就熬咸菜呢”,

“是呢,晚上别忘来尝尝”母亲朗声的答应着

南院的三奶奶闻着香味拄着木棍颠着小脚颤巍巍来了,

“海霞娘,大煮一会呀,一定得熬透了,才好吃”

母亲忙不迭的答应着,手不停的搅拌,香味就从她的指尖慢慢滑过。

据说,母亲熬咸菜的技术就是三奶奶教的,虽然出师好多年了,但每次熬咸菜,她总会雷打不动来提醒,可惜,三奶奶在前年去世了,去年熬咸菜,母亲还伤感了一番。

慢慢的锅里的水渐渐少了,咸菜由灰色变成黑红色,最后汁成了黑色,咸菜成了黑色,老爸和老妈也被熏成了黑色,老妈仔细翻捡着,好不容易挑出一块黑黑的如抹布样的东西,用筷子插着高高举到我们几个小馋猫面前,我们已经是垂涎欲滴,晓得,那是一块熬得熟透透的肉皮子,经过一天火的洗礼,汁水的浸泡,它已经变成了我们所期盼的世间美味,用猪肉皮子熬成的咸菜有一股子特有的香味,这个秘方是老妈偶然所得,记得有一年,家里过年剩一块如巴掌大的肉皮子,放时间长了,硬邦邦的,很难处理,熬咸菜时,老妈灵机一动放进了咸菜锅(当时想熬咸菜得一天时间,怎么着也能煮熟它吧),谁料,那年的咸菜出奇的香,以后这就成了母亲熬咸菜的秘密武器。

终于灶膛的火熄灭了,天色也暗下来了,但是浓郁的香味却有增无减,离了灶台的父亲,拿着大扫把卖力清扫着落入院落中一地的灰烬,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顾不上歇息,拿出一只只大黑碗,盛满了,吩咐一个个小嘴油光光的我们“去,给东院的婶子,南院的奶奶,西院的嫂子送一碗,尝尝去……”如一年里偶尔几次吃饺子一样,我们姊妹四个端着碗撒开丫子,东家西家的送,回来的时候往往碗里会多出一块煮熟的红薯,或刚烙好的大饼。

学会分享,是母亲自小灌输给我们的思维,一点美味,散开了成了大家的美味,一点喜悦,分享了,成了大家的喜悦, 所以老咸菜在我们的记忆中,不仅仅是美味,更多的是我们对逝去日子的怀念!

美味文章8:舌尖上的美味

文/孙英姿

“舌尖”一词在当下十分的时尚,舌尖上的美味会让人们的肠胃蠢蠢欲动,我也借用一下此词,算是给该文增添点时尚元素。

今天和文友们一起走进山东济南厚苑生态园,此生态园位于山东省章丘市东部,离章丘市区不到10公里,北靠济青高速公里,南邻309国道。

时至中午,先去生态园的餐馆满足一下饥肠辘辘的难耐,此为上策。“煎饼卷大葱”和着乡土气息的亲切的店名,不觉带来一丝舒爽。进的店门,呈现眼前的是两张摊煎饼的大鏊子,鏊子就像是大型的绞车的滚筒,滚筒内部被火加热,滚筒不停的缓缓转动,面糊均匀的摊在滚筒上,滚筒转过两周也就将抹在上面的面糊煎熟了。此时,把它揭下来,黄橙橙的面煎饼就呈现眼前了。好想立即去品尝一下。嗅着那诱人的米香味,早已令人垂涎三尺了。

山东章丘是个美食之城。煎饼卷大葱是其代表美食之一。把大葱洗净蘸上大酱,用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吃,心香辣伴着甜酱味道,那叫个诱人呀!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天一棵葱,薄袄能过冬。寒风日紧,开胃又祛寒的大葱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缺的调味品。

煎饼一般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柔。煎饼吃起来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章丘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阴寒腹痛,痢疾泄泻,虫积内阻,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大葱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有二烯内基硫醚、草酸钙。另外,还含有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等,维生素B、C,烟酸,钙,镁,铁等成分。

穿过制作煎饼的现场,跟随文友行走在大厅内部,厅内小桥流水,仿真的蒙古包,生机盎然的翠竹,清新舒爽的自然环境,令人精神气爽。

拐过几个弯来到名为“肉皮冻”的包间。房内摆设极为简单,正中一张大圆桌,四周并排着一圈仿古式的靠背椅,但与众不同的是,圆桌上被平均分成了八份,每一份内盛着五谷杂粮:大米、小米、玉米、绿豆、红小豆……其实,聪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告诫饮食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营养。早在《皇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来“五谷为养,无果为助,无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的原则,同时也说明了五谷杂粮在饮食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平日里不能仅吃精米,这是不符合平衡膳食原则的,还要多食用粗杂粮。粗杂粮中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铁、镁、锌、硒等的含量要比细粮多一些。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从此摆设中可以看得出店主人此番设计是别有用心了。

正看得出神,服务生倒上了一杯葡萄紫色的冷饮料,感到好奇正想询问何种饮料时,文友脱口而出,“绿豆汤”。听到此话,真感到口渴了。不觉端起一杯,一饮而尽,“清爽”!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豆类。也是民间传统的解暑佳品。

品味着清爽可口的“饮料”的功夫,饭菜陆陆续续端上桌来。一桌典型的农家菜。说实在的,住在县城里十几年了,虽然不敢贸然说早已厌弃了大鱼大肉,但那新鲜、清纯的农家菜依然让我难以割舍。

那香脆可口的煎饼卷大葱就不用说了,嚼在口头,香甜在心头。再看那盘槐花咸食。令人不觉忆起,阳春四月,枝上吐叶。槐花如雪,阵阵幽香让人陶醉!槐花含羞待放,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在一片片嫩绿的叶子中分外诱人。儿时放学后,喜欢爬到树上,采摘上一兜鲜嫩的槐花。用它蒸着吃,煎着吃或配上其他拌料包水饺,都是上等的美食。

挨着槐花咸食饼的下一道菜是清炒豌豆苗,颜色鲜绿,其味清香质柔嫩、滑润适口,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价值高,绿色无公害。

后面的菜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真是大饱口福啊!尽情享受间,一个中等个头的四十来岁小伙走了进来。文友介绍说,这就是今天掌勺师傅,姓胡和胡总书记同一个地方,安徽绩溪人。胡师傅听说一伙文友来此,特来敬酒一杯。席间,胡师傅通俗的语言,谦虚的体态,诚恳的说辞给每一位在坐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其实,饮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真正懂得经营的厨中人,会拥有一颗温馨的爱心,会使得菜馨香美味长存;这种温馨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宽厚。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菜肴,放到餐桌上才会美味,口中才会有馨香,心中才会有温暖。

美味文章9:美味的葡萄

文/郑景瑜

夏天到了,水果都上市了,有西瓜、桃子、葡萄、李子……这节课,李老师带来了一大串葡萄!

这一串葡萄远远看上去有点紫中泛青。小葡萄们你挤我,我挤你,身体都被挤扁了。老师先给葡萄洗了个澡,然后给我们每人发了一颗葡萄,葡萄的形状像椭圆形能吃的微型炸弹,真有趣!光看着它就让我直流口水!!

我剥开葡萄皮,果肉是碧绿碧绿的,吃起来甜津津、酸溜溜,酸甜可口,非常美味!不一会儿功夫,葡萄就被我消灭了,吐出来的葡萄籽像一粒粒小石粒。

葡萄真美味!

美味文章10:美味砂锅头

文/曹乾石

“小寒”节气一过,进入“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严寒季节,下班后走在寒风凛冽的街头,心里最渴盼的,回到家里饭桌上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砂锅头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开荤吃鱼肉是件稀罕事,萝卜、白菜是餐桌上的家常菜。后来家里日子渐渐好转了,餐桌上的菜肴也丰盛起来,母亲也变着法儿显示她的烹调手技。特别到了冬天,母亲从街上买回排骨、爆鱼、肉皮、豆芽、大白菜等物品,荤荤素素放进一个大砂锅里,寒冷的冬天里,吃着热腾腾的鲜美可口的砂锅“大杂烩”,实在是件最暖心的事儿了。

母亲做砂锅头有讲究,她先把放入砂锅的食品洗净加工好,然后把排骨和鸡肉剁成小块,放上适量的水,倒入砂锅中用文火慢慢炖煮,当排骨、鸡块在砂锅里翻滚时,就可将切成小长条的肉皮放进锅里,同排骨、鸡块一起慢慢炖着,待到排骨、鸡块发出香味,有些酥烂时,再往锅里加入豆芽、大白菜、香菇等。待排骨、鸡块熟透了,再焖它一刻钟,砂锅就可以端上桌了。香菇的清香,豆芽的鲜嫩,白菜的娇艳与排骨鸡块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

如今生活富裕了,冬天吃砂锅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砂锅头里的品种也丰富了很多,对于鸡、肉、鱼、蛋这样的大众“花旦”来说,几乎所有的素菜:萝卜、白菜、豆腐、海带、干丝……不管什么,与鸡肉鱼蛋一锅炖后,滋味都会变得更加鲜美;而这些果蔬在吸收了荤菜的油腻后,鸡肉也变得更加可口入味了。即使再挑食的人,也能在砂锅里找到自己所爱吃的美食。

不知是受母亲的影响,还是贪图省事,我也爱做砂锅头。寒冷的季节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厨房里,听菜肴在砂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心里感到特别的舒坦安宁,当我将一锅热气腾腾的砂锅端上餐桌时,心里更是充满了幸福。是啊,对一家人来说,鲜美可口的砂锅,养胃,润肺,暖身,更养心。

美味文章11:人间美味话香椿

文/张少发

说起香椿,大概人人都喜欢,我说它是人间美味,又可见至少我更是对它钟爱有加。香椿是时令名菜,但在我家却四季不缺。我的素日三餐中有两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是大蒜,另一道就是我最最挚爱的香椿芽咸菜了。爱人知道我的喜好,自然不用我嘱托,开饭时总有这两位亲早早就躺在餐桌上等我去享其口福。偶尔遗忘,便手足无措,食欲索然,好像难得的一次筵席上,还有一个压轴菜没上。

香椿的吃法很多,但我从没担心吃腻过。主要吃法有:香椿芽炒鸡蛋,香椿芽拌豆腐、煎香椿、椒盐香椿鱼、香椿鸡脯、香椿肉饼、香椿皮蛋等等,数不胜数说不胜说。众多吃法中我偏爱春芽炒鸡蛋,香椿芽拌豆腐,而后者优甚。煎饼卷春芽拌豆腐,那种唇齿留香的感觉真是叫绝。

香椿含有极丰富的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据说,含蛋白质、钙,维生素,都列在蔬菜中的前茅,故有“天然蔬菜”之称。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人类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据说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行至我老家马闹坡村天仓岭时粮草无续,五万大军曾用香椿和桑叶充饥,得胜后却错把和香椿形似神似的樗树错封为“树王”,从此樗树无论在什么树下都能疯长,香椿树度量大,桑树却很愤懑,也就气破了肚皮。这则是另有故事了。

山区尽管因气候的原因香椿芽比城里的要矜持半月左右,但我从不因尝鲜买城里的香椿,凡城里下货早的香椿,大多要么大棚里的要么使用过催熟肥料的,和天仓岭上那种采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灵气,沐浴自然之风雨的纯野生香椿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香椿有头茬二茬之分,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二茬口感则木质,形同爵蜡。就颜色而言香椿可分红芽子和青芽子,红芽子火红似玛瑙,青芽子碧绿如翡翠,红芽子比青芽子可是好吃多了。当然也有大树上的小树上的,家里的坡里的前坡的后坡的之分。

记忆里的头茬香椿除了留点过年基本是舍不得吃的,大都卖钱了,相对来说那也是家里称盐打油过日子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颗大香椿树,一搂粗的样子,树干高,树冠谈不上遮天蔽日,但也遮了大半个院子的荫凉。每年收获时候,当年还年轻的父亲便攀爬在树上或站在墙上或骑在屋檐上,用杆钩采撷。那时奶奶、母亲在树下捡,我和弟弟们就吹着用春芽细枝条做的响笛帮忙。除了留出自己吃的小部分,然后按大小肥瘦分类捆绑,以备父亲赶集去卖。母亲偶尔也会用豆子去街上换回些豆腐,给我们弟兄三个来回香椿芽拌豆腐卷煎饼,撑我们个饱嗝连连。

二茬香椿虽没法和头茬相提并论,但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一般都很老很瘦了。煮熟的二茬香椿棒,皮可以吃,熬出来的香椿汤,加了盐用来泡制胡萝卜咸菜。腌香椿咸菜看似简单,其实也是蛮有学问的。我家香椿芽咸菜多年来都是母亲腌制的,当然我爱人也会。一般取用5~7公分的红芽头茬,太短了,嫩不出味,太长了口感稍差。新掰的香椿先用清水洗净,再晾干,否则会掉叶子,晾干后轻搓一遍盐,盐要用粗盐,等搓的香椿有点焉了,然后再找来桶状小陶罐,一层春芽一层粗盐培制,最后用塑料膜封住口不让跑味。这样培植的咸菜,吃到来年下新货没问题,取食时每次必须把陶罐口封好。这种储存方法也是冰箱没法比得了的。尽管天仓岭上的香椿树满山都是,但属于我家的并不多,家里那棵老树在我结婚时,做了家具,现在想想很遗憾的,但现在我理解了父亲为了儿结婚做出杀树决定的那份无奈。分家时分给我的房院里,父亲后来又栽过几株,每年快到采撷的时候,总是电话叮嘱父母看好香椿,那个家已经没人住了,一是怕外人采摘,二是怕两个弟弟回老家捷足先登。那样我就会用房子已经分我,香椿自然也归我为由谢绝采撷。大有分我房子可以分我香椿没门之概。当然每年采撷父母会给他们一些,我也就视而不见,我回去采撷的时候也会带回来分给他们,只是比我稍微少一些。

好几次给年迈的父母打电话询问近况及香椿芽的长势,总担心父母采撷香椿时的安全,昨天从母亲的描述中得知已经长到5公分左右了,我也从老家吹来的阵阵春风闻到了那种香到骨髓里浓香,这也让我的心酥酥痒痒起来,是动手的时候了,我知道那些肥美的小鲜肉们正站在枝头向我招手,正在等我驱车采撷。

美味文章12:记忆中的美味

文/醉雨谢飞花

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青黄不接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7.8岁的农村小孩来说,没有水果,没有零食,没有大鱼大肉,有的只是老一辈人凭借聪明智慧用随手可取的食材创造出来的美味,那些美食填充了我们童年的空白,刺激了我们舌尖的跃动……

槐花饼

槐花饼确切的说不应该叫槐花饼,是用玉米面和洗净的槐花和到一起做成的一种面食,像馒头。小时候在槐花飘香的季节,这种面食就成了我们大快朵颐的解馋食品。

奶奶的手很巧,做槐花饼时,总能花样百出,把掺了槐花的玉米面团团捏成小兔子,小鸭子,在我们艳羡的目光里放进冒着热气的蒸屉里,我们就会吧嗒着口水等他们膨胀变大。

一根烟的功夫,那槐花的清香就随着袅袅的水汽钻进我们的鼻子,我们的口水吧嗒的更响了。开锅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你拿小兔子,我拿小鸭子塞进嘴巴里,一股槐花的清香,玉米面的甜腻顺着嘴巴滑进肚里,紧接着那股滚烫开始在胃里翻江倒海,我们开始后悔当初的鲁莽。看着我们痛苦的样子,奶奶笑骂:“馋嘴猴,谁叫你们这么心急。烫着了活该。”奶奶把调好的蒜汁端上桌:“蘸着吃,更好吃”顿时,嘴巴里一点香,一点甜,一点辣,这种三味杂陈的美味醉的我们闭上了眼睛……

在那个没有零食,没有水果的年代,奶奶灵巧的双手让我们在那美味的槐花饼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前几天看街上有卖槐花饼的,确实做成了饼子的形状,一元一个,有月饼那么大,两面被油煎的焦黄,吃到嘴里又香又脆,只是这种香是被油浸出来的香,缺少了槐花本身的那种清香。

地瓜

小时候家里种的最多的出了小麦,玉米,就是地瓜了。在那个粮食不是很富裕的年代,地瓜也成了我们果腹的食品。

和玉米面熬成粥,加点水煮一锅,最朴实的作法却也让我们吃出了拔丝地瓜的香甜。

最喜欢奶奶大锅熬得地瓜玉米面糊糊,切成丁的地瓜浸润在金黄色的玉米面糊糊里,喝到嘴里,地瓜绵软细甜,连带着玉米面糊糊的清香,我们会敞开肚皮喝上两大碗。

记忆中的地瓜香甜可口,皮薄多汁,就是生吃都像苹果那样清脆多汁,决然不想现在的地瓜,不管是蒸,煮,烤,炸,吃到嘴里都味同嚼蜡,无滋无味。

现在市场上卖的地瓜不光个头小的可怜,切成段熬成粥,还丝丝洛洛的不面也不甜。烤着吃,有那么一股浓郁的香味,吃到嘴里却也是不面不甜的。

马子菜

马子菜,学名马生菜,俗称晒不死,是农家地头最常见的一种野菜。生命力极强,拔下来在太阳下暴晒几天,一场小雨的滋润,他又会光嫩如新。

在马子菜泛滥的季节,他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佐餐好菜。最常见的有三种吃法,一是洗净了用开水焯过凉拌,一是直接加油爆炒,再就是剁碎了蒸成包子。

凉拌很好做,就是把焯好的马子菜切成段,加入葱,蒜,盐,醋,最后淋点香油,吃到嘴里清爽可口,不一会就被我们几个小馋猫吃的只剩淋漓的汤汁。那点香油的香气加上马子菜的清脆,刺激着我们的味蕾,恨不能把剩下的汤汁都喝掉。

爆炒,就是把焯好的马子菜大火炒几分钟,撒点葱蒜盐出锅,说实话炒出的一点也不好吃,因为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舍不得吃油,只用那么一点点的油炒那么一锅菜,那味道就是开水煮青菜,只能尝出点咸味。

虽然香油也是奢侈品,但是那个时候的芝麻纯,做出的香油味道也正,在凉拌菜上点一滴,整个屋子都香气绕梁。因此我们更喜欢吃凉拌的马子菜,其实也是为了闻那满屋子的香气。

把马子菜剁成小段包包子,也是我们喜欢的吃法,哈哈,因为母亲会舀出一勺荤油(就是用肥猪肉炼出的油)拌菜馅,我们几个小馋猫围着面板看母亲不急不慢的把调好的馅料灵巧的包进赶好的面皮里,那馅料红红绿绿,因为加了荤油,有点发亮,衬着白色的面皮,煞是好看。

包子出锅了,那荤油的香气刺激的我们直咽口水,咬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回想那吃相,总觉得自己是在抱着一个猪肘子大快朵颐。而那股香甜劲儿也深深埋进了我的记忆里……

前几天回家,看地头的马子菜长得喜人,央求母亲做几个包子尝尝,母亲笑我:“又想忆苦思甜了,现在谁还吃这个”

母亲蒿了一把蒸了几个包子,哈哈,又可以吃到二十年前的美味了,我迫不及待的抓起来尝尝,可是吃起来不是那个味,马子菜又酸又涩,料是放足了,肉也放不少,吃起来却不香了。

母亲叹口气“又是化肥,又是农药,二十几年了,地里的土都变质了,再也养不出以前那么鲜嫩的马子菜了”

科技发展了,经济进步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不在缺吃少喝,肠胃都被鸡鸭鱼肉填的满满的,其实那些童年的美味还存在,只是我们缺少了品尝那些美味的饥饿。

美味文章13:冬天的美味—蒲公英

文/齐本成

冬日的餐桌上,蒲公英总能占有一席之地。我吃得汗流满面,惬意极了。

早在初秋时节,我便到野外去挖蒲公英。待到筐里装满了鲜嫩、碧绿和油亮的蒲公英时,我凯旋而归。

我今年55岁,家住偏远闭塞的乡村,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听老辈人说,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一到青黄不接时,家家就都断炊了。乡亲们硬是依靠蒲公英、苣荬菜和柳蒿芽等野菜充饥,才熬了过来。

孩提时,每逢春暖花开,我就到野外去挖蒲公英,这是对“够不够,三百六”的一种补充,摆脱了忍饥挨饿的困境,健康地生活下去。长大后得知,蒲公英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用野菜,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和利尿等功能。因此,我对蒲公英充满了深情厚意。

光阴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了。

步入老年之后,尽管我行动迟缓,依旧大挖蒲公英,乐此不疲。

不尽人意的是,每逢到了冬天,我吃不到蒲公英了,总觉得索然无味,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就在前年初秋的一天,我在路边挖蒲公英之际,与在外打拼多年的小学同学王大宝邂逅相遇了。他也喜欢吃蒲公英。小时候,王大宝身体矮小瘦弱,脸上呈现出菜色,着实令人可怜。谈及这一话题时,我便把内心的郁闷和盘托出。他听罢微微一笑,随即向我传经送宝:用热水把蒲公英烫一下,再把它装进塑料袋,密封起来,最后放进冰箱里冷冻。等到冬天再拿出来吃,味道鲜美极啦!

我如获至宝,立刻效仿起来,果然效果极佳。

到了冬天,我一日三餐都是蒲公英蘸着辣椒酱,吃得津津有味,幸福快乐之极。

如今,我已经积累了制作和冷藏蒲公英的丰富经验,让这一美味菜肴变得更加精美,余香绕梁,三日不绝。

我对蒲公英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食用它,晚年生活将会绚丽多彩,夕阳红得更加灿烂!

美味文章14:端午节的美味

文/史庆友

在端午节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粽子和鸡蛋,弥漫着醇厚的粽香和蛋香,带给我无限温暖。

在端午节,人们总是要吃粽子的,还要在粽子锅里煮鸡蛋。如今,家乡的粽子制作比较复杂,外面是粽子叶,里面是大黄米及少许江米,再放上红枣、豇豆、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香气满口。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黍子产量太低,生产队不愿意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地方弄黏米,上哪里去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我虽吃不到粽子,妈妈却一定会煮鸡蛋给我。那时的鸡蛋要用来换灯油、食盐等,能在端午节吃上鸡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总是舍不得吃,要把鸡蛋留着,每天还要拿出来闻闻。有时候,我会与小朋友玩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到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鸡蛋被我珍惜地留着,往往会留到臭了不能吃为止。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吃上了粽子。邻居五姑的丈夫到南方养蜂,用蜂蜜在南方换回了点江米及粽子叶。五姑给了我家两个粽子,这难得的粽子我只尝了一小口,那美味却是至今难忘。

时代变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其丰富,粽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给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溜达鸡下的鸡蛋,不图别的,为了食物安全营养、味道纯正,也为了亲人间的一片深情。

幸福是给懂得珍惜生活的人的一份礼物。让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端午节常过常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