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 篇1
一、咨询状况
随着咨询制度的规范化,咨询人数越来越多,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接待了1 5位访者,为1 2名未成年和其他人员做了咨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本年度的咨询活动,我们发现来咨询的未成年人居民的问题主要与上年的问题基本相同,一是因为环境适应不良而陷入心理困境;二是因日常生活小事产生心理冲突或一时心理不适;三是因男女交往障碍而产生心理矛盾;四是对自我成长的关注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五是来与心理咨询员请教或交流心理学知识。
(二)采取方式
今年社区心理室积极配合社区各项工作以及努力开拓社区心理健康的社会影响力,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其中,心里辅导员开设了关于《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讲座,为社区今年参加中考的'未成年人开设了《晴朗天空》的考前讲座。为社区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开设了《战胜考试焦虑轻松应考》的专题讲座。
二、以后的工作
明年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社区辅导员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心里辅导的业务能力,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
(二)与社区内学校心里辅导专员联合为社区群众进行辅导工作,加强联系联络,一起为社区做贡献。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大家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需求与认可,也体会着帮助苦闷中的居民走出烦恼痛苦的喜悦。咨询过程是来访者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也将继续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广大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援助。
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 篇2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专课专用,活动保证
为了使心理活动辅导在我校一开始就能系统化地发展,教导处在设置课程时有意安排每周五的晨会为心理活动辅导,同时规定每月第二周的班队会课为心理活动辅导课。德育室加强检查,并与班主任考核相结合,以督促教师专课专用,保证活动课的顺利推行。一个心理辅导员包括会谈技巧在内的辅导技能的提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辅导过程,及时地总结自己的辅导经验。经常这样做的话,辅导员的辅导策略就会由少增多、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形成一整套的心理辅导的策略体系。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辅导、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就会一次比一次得到改进,日趋科学完善
二、师资培训,同步发展
本学期德育室王震老师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讲座,我校除推荐教师参加学习外,还每次都把学习的内容在班主任会议上传达,使其他教师也能接触。此外,教导处德育室还找寻相关的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打印给教师作为参考,尽可能使心理活动辅导能一开始就走上正规。辅导工作者必须掌握必要的辅导技巧,这是更好地完成心理辅导与咨询任务所必备的条件。尽管心理辅导与咨询依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技巧,但不管在辅导过程中持哪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有效地适时地运用一定的技巧,就不能使访谈者与你真诚合作,向你倾吐隐秘。当然,也不能实现辅导员助人的目的。所以心理辅导技巧是保证心理辅导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这里介绍国内专家从许多心理辅导与咨询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比较通用的基本的技巧——会谈技巧。
三、精心筹划,咨询室开放
这学期一开学,校长就外出考察了,心理咨询室经过装修已焕然一新,但是布置成怎样的氛围,我们几位辅导老师在一起开了好几次碰头会,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定下基本格调。然后分工协作,买的买,做的做,一番奔波之后,心理咨询室被布置地亲切而温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表现为辅导者与访谈者的接触,从会谈开始到辅导结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既有一般谈话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辅导工作者,应该对辅导中的会谈的性质和作用、会谈中的信息交流形式要有所认识。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会谈金本上是通过咨访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被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般说来,会谈中涉及的信息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认知性信息,
二是情感性信息。
认知性信息是来访者所表达的'事实内容,主要包括来访者经历过什么事情,有什么行为,他的看法和评价、后果等等。情感性信息主要指来访者所表现的情感、感受、态度等这一类的内容。同时,德育室利用班主任会议向老师宣传,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这方面的动态。少先队通过电视台向同学们作宣传,三管齐下,期望收到更好的效果,使温馨小屋能真正利用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
2、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竟、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务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4、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已,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的优热与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5、性心理教育。即关于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道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智能训练和学习心理指导。
四、家长支持,家校合力,促进教师找准切入点。
年底,我们召开了我校第一届第一次的家委会,会上家长也谈到了小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致表示愿意支持学校工作,共同努力,把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搞好。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剖析。
第一、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一个人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可能准确无误,而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一般性高估或低估自己,是正常情况,不能算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些对自己的高估或低估到了不合常理的程度,才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对自己采取比较满意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短处、缺陷,有时只能作有限的改善,或者是无法弥补,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而如果经常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怒则小怒,这表明他与环境是平衡的。如果刺激与反应之间失调,该喜不喜,该怒不怒;不该喜则喜,不该怒则怒,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对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一般都能有效地控制住,这不是说自控能力的人心理不健康,而是指对于那些人人皆可以控制的事情,却无法控制,则表明其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如有的学生有强迫观念,老是想为什么1+1要等于几等无聊问题,但无法摆脱。有的学生则有强迫行为,认为自己的手不干净,强迫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洗手,从理智上他也认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在受到挫折时,能有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消除内心紧张。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在很小的挫折面前也焦虑不安,无法解脱,这样学生可能将紧张状态的发泄指向自己。如自残、出走等;也有可能将紧张指向外部,对外功击,小事情动辄引起爆发性的情绪反应等。
第四、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角色,换个话说,就是指“身份”。小学低中年的学生,从年龄角度本看,他们是儿童角色,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则是少年角色,他们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如果小学生整天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老气横秋,这显然不符合其角色规范。从性别角色来看,社会上对男孩的角色规范与女孩的角色规范不一致。如果某男生不爱玩男孩的游戏,不愿跟男孩子玩,而爱与女生跳橡皮筋,则其行为不符合性别角色。青少年学生有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过程性而不是结果性,这也是一种不符常规的行为。所谓过程性,是指行为的目的不是指向行为的结果,而是指向行为的过程。例如:有的青少年偷东西,如果其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行为的结果,那要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对偷来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对完成偷窃这种行为本身兴趣,这就是过程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行为,有的学生会毫无目的地打别的同学,有的学生就是要毁坏公物等。他们这些非道德行为并不是想达到某种目的,而是追求行为本身,这表明他们心理已处在不健康状态。此外,如咬指中、拔头发、吸手指等,也表现出其心理处在偏离状态。
第五、正常健康的交往个人的性格不同,对社会的热爱程度不同,社交能力也不同,这是正常的,不要将那些不大喜欢表白或社交能力不强的人斥之为心理不健康。正常健康的交往是指日常与他人交往或打交道时要合乎常规。有的学生见到生人、异性或上级时会手足无措、脸红心跳、头昏颤抖等,这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表现。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他们与异性交往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应是一般不分男女界限,如果某低年级学生十分注意男女界限,则表明其交往不正常;而到了一定的年龄段(10—13岁左右),情况则有变化,这个时期他们的性需要开始出现,想交异性朋友,但在这个时期却出现反向行为,反而更注意分男女界限了,这正是此时期的异性交往的正常表现,反之则不正常。有的同学在交往中表现出极端的自我中心,即一切从自己角度去考虑,如自己不喜欢什么,就非得别人不喜欢;也有的学生对人很苛刻,不能容忍别人任何的过失与缺点,不希望别人有任何的快乐与好运,如此等。这些都是交往不正常,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的表现。
第六、统一的人格,心性保持延续性。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两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人格不统一,表明个体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表扬或避免处分,在教师面前规规距距,教师一不在面前便调皮捣蛋,这种不是两重人格。因为学生是出于某种利益而胆意这样做的,只有他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矛盾不统一的行为,才是人格不统一。
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 篇3
一、咨询状况
随着咨询制度的规范化,咨询人数越来越多,到现在止,我们已经接待了1 5位访者,为1 2名未成年和其他人员做了咨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本年度的咨询活动,我们发现来咨询的未成年人居民的'问题主要与上年的问题基本相同,
一是因为环境适应不良而陷入心理困境;
二是因日常生活小事产生心理冲突或一时心理不适;
三是因男女交往障碍而产生心理矛盾;
四是对自我成长的关注而产生的心理困惑;
五是来与心理咨询员请教或交流心理学知识。
(二)采取方式
今年社区心理室积极配合社区各项工作以及努力开拓社区心理健康的社会影响力,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其中,心里辅导员开设了关于《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讲座,为社区今年参加中考的未成年人开设了《晴朗天空》的考前讲座。为社区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开设了《战胜考试焦虑轻松应考》的专题讲座。
二、以后的工作
明年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社区辅导员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心里辅导的业务能力,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
(二)与社区内学校心里辅导专员联合为社区群众进行辅导工作,加强联系联络,一起为社区做贡献。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大家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需求与认可,也体会着帮助苦闷中的居民走出烦恼痛苦的喜悦。咨询过程是来访者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也将继续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广大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援助。
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专课专用,活动保证
为了使心理活动辅导在我校一开始就能系统化地发展,教导处在设置课程时有意安排每周五的晨会为心理活动辅导,同时规定每月第二周的班队会课为心理活动辅导课。德育室加强检查,并与班主任考核相结合,以督促教师专课专用,保证活动课的顺利推行。一个心理辅导员包括会谈技巧在内的辅导技能的提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辅导过程,及时地总结自己的辅导经验。经常这样做的话,辅导员的辅导策略就会由少增多、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形成一整套的心理辅导的策略体系。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辅导、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就会一次比一次得到改进,日趋科学完善
二、师资培训,同步发展
本学期德育室王震老师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讲座,我校除推荐教师参加学习外,还每次都把学习的内容在班主任会议上传达,使其他教师也能接触。此外,教导处德育室还找寻相关的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打印给教师作为参考,尽可能使心理活动辅导能一开始就走上正规。辅导工作者必须掌握必要的辅导技巧,这是更好地完成心理辅导与咨询任务所必备的条件。尽管心理辅导与咨询依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技巧,但不管在辅导过程中持哪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有效地适时地运用一定的技巧,就不能使访谈者与你真诚合作,向你倾吐隐秘。当然,也不能实现辅导员助人的目的。所以心理辅导技巧是保证心理辅导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这里介绍国内专家从许多心理辅导与咨询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比较通用的基本的技巧——会谈技巧。
三、精心筹划,咨询室开放
这学期一开学,校长就外出考察了,心理咨询室经过装修已焕然一新,但是布置成怎样的氛围,我们几位辅导老师在一起开了好几次碰头会,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定下基本格调。然后分工协作,买的买,做的做,一番奔波之后,心理咨询室被布置地亲切而温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表现为辅导者与访谈者的接触,从会谈开始到辅导结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既有一般谈话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辅导工作者,应该对辅导中的会谈的性质和作用、会谈中的信息交流形式要有所认识。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会谈金本上是通过咨访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被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般说来,会谈中涉及的信息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认知性信息,一是情感性信息。认知性信息是来访者所表达的事实内容,主要包括来访者经历过什么事情,有什么行为,他的看法和评价、后果等等。情感性信息主要指来访者所表现的情感、感受、态度等这一类的内容。同时,德育室利用班主任会议向老师宣传,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这方面的动态。少先队通过电视台向同学们作宣传,三管齐下,期望收到更好的效果,使温馨小屋能真正利用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2、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竟、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务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4、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已,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的优热与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5、性心理教育。即关于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道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智能训练和学习心理指导。
四、家长支持,家校合力,促进教师找准切入点。
年底,我们召开了我校第一届第一次的家委会,会上家长也谈到了小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致表示愿意支持学校工作,共同努力,把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搞好。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剖析。
第一、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一个人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可能准确无误,而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一般性高估或低估自己,是正常情况,不能算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些对自己的高估或低估到了不合常理的程度,才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对自己采取比较满意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短处、缺陷,有时只能作有限的改善,或者是无法弥补,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而如果经常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怒则小怒,这表明他与环境是平衡的。如果刺激与反应之间失调,该喜不喜,该怒不怒;不该喜则喜,不该怒则怒,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对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一般都能有效地控制住,这不是说自控能力的人心理不健康,而是指对于那些人人皆可以控制的事情,却无法控制,则表明其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如有的学生有强迫观念,老是想为什么1+1要等于几等无聊问题,但无法摆脱。有的学生则有强迫行为,认为自己的手不干净,强迫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洗手,从理智上他也认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在受到挫折时,能有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消除内心紧张。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在很小的挫折面前也焦虑不安,无法解脱,这样学生可能将紧张状态的发泄指向自己。如自残、出走等;也有可能将紧张指向外部,对外功击,小事情动辄引起爆发性的情绪反应等。
第四、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角色,换个话说,就是指“身份”。小学低中年的学生,从年龄角度本看,他们是儿童角色,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则是少年角色,他们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如果小学生整天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老气横秋,这显然不符合其角色规范。从性别角色来看,社会上对男孩的角色规范与女孩的角色规范不一致。如果某男生不爱玩男孩的游戏,不愿跟男孩子玩,而爱与女生跳橡皮筋,则其行为不符合性别角色。青少年学生有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过程性而不是结果性,这也是一种不符常规的行为。所谓过程性,是指行为的目的不是指向行为的结果,而是指向行为的过程。例如:有的青少年偷东西,如果其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行为的结果,那要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对偷来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对完成偷窃这种行为本身兴趣,这就是过程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行为,有的学生会毫无目的地打别的同学,有的学生就是要毁坏公物等。他们这些非道德行为并不是想达到某种目的,而是追求行为本身,这表明他们心理已处在不健康状态。此外,如咬指中、拔头发、吸手指等,也表现出其心理处在偏离状态。
第五、正常健康的交往个人的性格不同,对社会的热爱程度不同,社交能力也不同,这是正常的,不要将那些不大喜欢表白或社交能力不强的人斥之为心理不健康。正常健康的交往是指日常与他人交往或打交道时要合乎常规。有的学生见到生人、异性或上级时会手足无措、脸红心跳、头昏颤抖等,这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表现。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他们与异性交往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应是一般不分男女界限,如果某低年级学生十分注意男女界限,则表明其交往不正常;而到了一定的年龄段(10—13岁左右),情况则有变化,这个时期他们的性需要开始出现,想交异性朋友,但在这个时期却出现反向行为,反而更注意分男女界限了,这正是此时期的异性交往的正常表现,反之则不正常。有的同学在交往中表现出极端的自我中心,即一切从自己角度去考虑,如自己不喜欢什么,就非得别人不喜欢;也有的学生对人很苛刻,不能容忍别人任何的过失与缺点,不希望别人有任何的快乐与好运,如此等。这些都是交往不正常,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的表现。
第六、统一的人格,心性保持延续性。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两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人格不统一,表明个体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表扬或避免处分,在教师面前规规距距,教师一不在面前便调皮捣蛋,这种不是两重人格。因为学生是出于某种利益而胆意这样做的,只有他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矛盾不统一的行为,才是人格不统一。
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专课专用,活动保证
为了使心理活动辅导在我校一开始就能系统化地发展,教导处在设置课程时有意安排每周五的晨会为心理活动辅导,同时规定每月第二周的班队会课为心理活动辅导课。德育室加强检查,并与班主任考核相结合,以督促教师专课专用,保证活动课的顺利推行。一个心理辅导员包括会谈技巧在内的辅导技能的提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辅导过程,及时地总结自己的辅导经验。经常这样做的话,辅导员的辅导策略就会由少增多、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形成一整套的心理辅导的策略体系。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辅导、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就会一次比一次得到改进,日趋科学完善
二、师资培训,同步发展
本学期德育室王震老师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讲座,我校除推荐教师参加学习外,还每次都把学习的内容在班主任会议上传达,使其他教师也能接触。此外,教导处德育室还找寻相关的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打印给教师作为参考,尽可能使心理活动辅导能一开始就走上正规。辅导工作者必须掌握必要的辅导技巧,这是更好地完成心理辅导与咨询任务所必备的条件。尽管心理辅导与咨询依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技巧,但不管在辅导过程中持哪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有效地适时地运用一定的技巧,就不能使访谈者与你真诚合作,向你倾吐隐秘。当然,也不能实现辅导员助人的目的。所以心理辅导技巧是保证心理辅导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这里介绍国内专家从许多心理辅导与咨询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比较通用的基本的技巧——会谈技巧。
三、精心筹划,咨询室开放
这学期一开学,校长就外出考察了,心理咨询室经过装修已焕然一新,但是布置成怎样的氛围,我们几位辅导老师在一起开了好几次碰头会,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定下基本格调。然后分工协作,买的买,做的做,一番奔波之后,心理咨询室被布置地亲切而温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表现为辅导者与访谈者的接触,从会谈开始到辅导结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既有一般谈话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辅导工作者,应该对辅导中的会谈的性质和作用、会谈中的信息交流形式要有所认识。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会谈金本上是通过咨访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被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般说来,会谈中涉及的信息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认知性信息,一是情感性信息。认知性信息是来访者所表达的事实内容,主要包括来访者经历过什么事情,有什么行为,他的看法和评价、后果等等。情感性信息主要指来访者所表现的情感、感受、态度等这一类的内容。同时,德育室利用班主任会议向老师宣传,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这方面的动态。少先队通过电视台向同学们作宣传,三管齐下,期望收到更好的效果,使温馨小屋能真正利用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2、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竟、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务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4、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已,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的优热与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5、性心理教育。即关于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道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智能训练和学习心理指导。
四、家长支持,家校合力,促进教师找准切入点。
年底,我们召开了我校第一届第一次的家委会,会上家长也谈到了小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致表示愿意支持学校工作,共同努力,把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搞好。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剖析。
第一、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一个人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可能准确无误,而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一般性高估或低估自己,是正常情况,不能算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些对自己的高估或低估到了不合常理的程度,才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对自己采取比较满意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短处、缺陷,有时只能作有限的改善,或者是无法弥补,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而如果经常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怒则小怒,这表明他与环境是平衡的。如果刺激与反应之间失调,该喜不喜,该怒不怒;不该喜则喜,不该怒则怒,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对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一般都能有效地控制住,这不是说自控能力的人心理不健康,而是指对于那些人人皆可以控制的事情,却无法控制,则表明其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如有的学生有强迫观念,老是想为什么1+1要等于几等无聊问题,但无法摆脱。有的学生则有强迫行为,认为自己的手不干净,强迫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洗手,从理智上他也认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在受到挫折时,能有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消除内心紧张。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在很小的挫折面前也焦虑不安,无法解脱,这样学生可能将紧张状态的发泄指向自己。如自残、出走等;也有可能将紧张指向外部,对外功击,小事情动辄引起爆发性的情绪反应等。
第四、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角色,换个话说,就是指“身份”。小学低中年的学生,从年龄角度本看,他们是儿童角色,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则是少年角色,他们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如果小学生整天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老气横秋,这显然不符合其角色规范。从性别角色来看,社会上对男孩的角色规范与女孩的角色规范不一致。如果某男生不爱玩男孩的游戏,不愿跟男孩子玩,而爱与女生跳橡皮筋,则其行为不符合性别角色。青少年学生有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过程性而不是结果性,这也是一种不符常规的行为。所谓过程性,是指行为的目的不是指向行为的结果,而是指向行为的过程。例如:有的青少年偷东西,如果其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行为的结果,那要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对偷来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对完成偷窃这种行为本身兴趣,这就是过程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行为,有的学生会毫无目的地打别的同学,有的学生就是要毁坏公物等。他们这些非道德行为并不是想达到某种目的,而是追求行为本身,这表明他们心理已处在不健康状态。此外,如咬指中、拔头发、吸手指等,也表现出其心理处在偏离状态。
第五、正常健康的交往个人的性格不同,对社会的热爱程度不同,社交能力也不同,这是正常的,不要将那些不大喜欢表白或社交能力不强的人斥之为心理不健康。正常健康的交往是指日常与他人交往或打交道时要合乎常规。有的学生见到生人、异性或上级时会手足无措、脸红心跳、头昏颤抖等,这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表现。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他们与异性交往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应是一般不分男女界限,如果某低年级学生十分注意男女界限,则表明其交往不正常;而到了一定的年龄段(10—13岁左右),情况则有变化,这个时期他们的性需要开始出现,想交异性朋友,但在这个时期却出现反向行为,反而更注意分男女界限了,这正是此时期的异性交往的正常表现,反之则不正常。有的同学在交往中表现出极端的自我中心,即一切从自己角度去考虑,如自己不喜欢什么,就非得别人不喜欢;也有的学生对人很苛刻,不能容忍别人任何的过失与缺点,不希望别人有任何的快乐与好运,如此等。这些都是交往不正常,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的表现。
第六、统一的人格,心性保持延续性。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两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人格不统一,表明个体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表扬或避免处分,在教师面前规规距距,教师一不在面前便调皮捣蛋,这种不是两重人格。因为学生是出于某种利益而胆意这样做的,只有他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矛盾不统一的行为,才是人格不统一。
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总结 篇6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亚健康恢复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目前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分为心理健康指导师和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其培训内容在原心理咨询师的教材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对培训内容进行了重新创编,注重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个案分析、情景模拟相结合,更加科学、实用、易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培训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结束一个月后,经考核通过的,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颁发心理健康指导师或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全国通用。
1、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发展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具体方法;设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多元思维模式,心理学理论基础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工作中。
2、学校心理老师
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实操性;建立和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评估考核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3、大中专学生
大中专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知识的丰富与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他们在认识自己、了解他人、适应社会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所以学习这些知识首先对自己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其次,他们在就业时,(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也可以作为其非常重要的求职敲门砖,成为其日后评职称、涨工资的重要依据。
4、企事业单位工会或专门人员
系统学习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协调员工关系,降低单位的沟通成本,有效辅助单位管理工作;帮助单位建立内部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帮助员工进行压力情绪管理,辅助单位及时识别及化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突发危机事件,降低对单位造成的危害,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降低员工流失率,增强员工的幸福指数。
5、医院和诊所
医院或心理诊所需要心理健康指导和治疗的`工作,既可为病人治疗,也可为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同时减少医患关系发生的频率。
6、普通大众
如果您是一位普通的家长,通过学习您将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和谐相处,构建良好家庭氛围;如何充分读懂孩子,引导孩子处理成长中的情绪;如何接纳、包容孩子的情绪,将其转化为积极的成长动力;如何管理自我情绪,认识压力和压力来源;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创建和谐家庭。并且在业余时间您也可以成为社区或者单位的心理健康指导志愿者,充分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