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文章

请欣赏压岁钱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压岁钱文章1:从慰问金到压岁钱

文/刘传增

压岁钱,这个和春节相伴相行的吉祥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当初出现这种习俗的汉代,每年的大年三十,人们把八枚铜钱压在孩子的枕头下,用以代表八个大仙吓退驱赶一种叫“祟”的妖怪,以保佑孩子平安。因此,这钱便叫“压祟钱”,因为“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压祟钱”就逐渐被“压岁钱”所取代。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和千家万户的长辈一样,我也给爱孙发了压岁钱。我和弟弟,两家九口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发压岁钱。孙子和侄孙给我行了鞠躬礼,我给他们一人递上一个红包。

孙子高中一年级,眼尖、脑子转得快,接过红包很快就看到上面“慰问金”三个烫金大字,立刻便问:“爷爷,这是怎么回事?”

我解释说:“党委和政府对离退休老同志十分关心和爱护,春节进行慰问,送了慰问金,这表明对我们过往一切的认可,也算是奖励。现在,我把这个钱作压岁钱分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努力报效祖国。”

小兄弟俩不约而同,从红包里掏出百元大钞,“啊!连号的!”“我的也连号!”他们高兴地叫嚷着。

“哥哥,你的是多少号?”侄孙问孙子。

“我的末尾数是6481到6490。”孙子回答。

“我的接在你的后面,是6491到6500,我们得到的都是新钞,又都是连号的!”

两个孙子原本就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我不失时机地接着说:“压岁钱号码连连,希望你们的学习连连进步,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孙子拿着压岁钱,我问他打算怎么用?他抬头望着我,若有所思,又像是在征询我的意见。我建议他,放在“放飞五洲专用基金”里,以后作周游五大洲之用。

他舅爷爷的孙子,学习建筑学专业,国内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自己或和家人游历了40多个国家,考察学习专业知识。试问,同龄人有几个能够想到这一点并且做到这一点?他的收获会有多么巨大?20多岁的孩子,志存高远、敢想敢为,令人备加赞佩。为了引导、鼓励孙子向表兄学习,我为孙子设立了一项“放飞五洲专用基金”,备作今后周游世界各国的开支。

对“放飞五洲基金”的设立,我的态度积极认真,孙子也看得很重。我提出用压岁钱扩充基金的建议,他立即点点头,表示同意。

压岁钱,最初的意义是压祟驱邪,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本来的意义已经成为过去,新的意义和结果也随着做法不同而千差万别:有的把压岁钱和孩子的学业进步、道德修养不恰当地捆绑在一起,结果变了味,让孩子视钱如命,看钱干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攀比钱多钱少,攀比玩乐享受,任意挥霍浪费……这些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压岁钱,这个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优良传统要弘扬,也要不断创新。长辈通过压岁钱告诉孩子,这是长辈的一份祝福,一份关爱,还要使孩子明白,这更是长辈的一种期望:孩子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学会感恩,感谢家人,感谢一切为自己付出过的人!我把慰问金给孙辈作压岁钱,就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

压岁钱文章2:压岁钱

文/若荷

知道“压岁钱”三个字的意思时,我已经六七岁了,刚懂得一角钱的用处和一分钱的份量,会把一块糖的钱攒起来,攒到能买一个演草本时,然后拿着它到书店里去左顾右盼一番。

有一年,母亲领我去她的一位好友家,女主人是位很和蔼的阿姨,因为是新年,阿姨就给我五角钱当压岁钱,母亲好像觉得她也应该给,就又每人给了我们几毛钱,算是补的压岁钱,从此这规矩延续了下来。有了压岁钱,我就不用向母亲要那几角钱买杂用,而是把压岁钱存起来,细水长流地用来买纸笔。

通常这时除夕已过,初一刚刚来临,窗外阳光明媚,家里家外一派祥和,全家人早早起床,大人小孩换上新装,看着面带微笑的父母,一种美好的预示出现了,这就是马上就有一份压岁钱,仿佛那些钱,从母亲那亲切的笑容里走出,即将钻进每个孩子的怀抱。

那时候,我家住在公社机关大院里,爷爷奶奶在外地,家里的长辈只有父母亲,所以拜年的方式简单些。我曾见过农村家庭的孩子拜年的情景。有一次去同学家拜年,见她家堂屋里安了张八仙桌,桌面和桌子周围已扫除一新,椅子上还搭了两块带背的坐垫,等老人们在太师椅上坐好,一家人在地上站齐全,拜年的仪式开始了。

事先教好的吉祥话说完,一个个头叩过去,老人们才从怀里掏出备好的压岁钱,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有的三毛,有的两毛,收到压岁钱的孩子在房间里高兴地跳跃。等家里拜完年,还要到前后左右邻居家、本族亲戚家拜年,家里有些积蓄的人家,还要给近亲晚辈压岁钱,所以大年初一的孩子,都愿意逢人磕头,特别是见了长辈们。

压岁钱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时间离年还很远,压岁钱就成了大人与孩子交谈的话题。父母们在这时往往要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们配合大人做家务,年底成绩要考好等等。故而年假前的半个月,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不过大人说时是一脸的严肃,说过之后就忘了,大年初一的压岁钱还是平等对待,不分厚薄。只是热爱劳动的孩子值得表扬,考不好的孩子得用劳动去弥补,这样的教育,不乏父母的智慧。

就是由于生活窘困,拿不出压岁钱的家庭,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失望,他们总会想法子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一份童年快乐的记忆。比如我的同学三妮家,父母就从不给压岁钱,只给孩子买上一串“花喜团”,五分钱一串,用一根棍挑着,挂在每个人的床头上,“花喜团”——它的寓意就十分深远。

“花喜团”是用炒好的糯米做成的,用炒热的糖黏在一起捏成团,染上红花绿叶,间隔穿成串,悬在高处,又能吃,又好玩。汪曾祺曾在《炒米和焦屑》中写过这物件,他说他们家乡称这种吃食叫“炒米糖”,加热加糖后发黏,一块块切成长方形。也有搓成圆球的,叫“欢喜团”。“欢”和“花”的音相近,或许是方言口音的误差。

小时候盼过年,除压岁钱,作为一年到尾的奖励,父母还给我们买小人书,买女孩子喜欢的头花,像纱一样的布,染成五颜六色,经过剪裁加工出来的绢花。进了腊月门,集市上卖绢花的到处是。有人把一块布挂在沿集的墙上,再把各种绢花插在布上,就像一张彩色的挂毯,五颜六色,春意盎然,煞是好看。

那时的年集上有年画,纸花,绢花,有年糕,有糖葫芦,有烟花爆竹,唯一没有看见有人卖鲜花,一切鲜活的东西,都用手工艺品替代了。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路成长,不知撒下多少阳光欢笑,而如今的孩子们,尽管收到的压岁钱百元千元,但是与我们的童年相比,似乎并不比那时更加欣喜。

早上醒来,在那熟悉的桌角上,一摞厚厚的红包中,新岁的祝福依然殷切,毫无二致,倒是多了些虚荣和攀比。

压岁钱文章3:压岁钱

文/陈泽楷

春节给小孩压岁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每到除夕,每家每户都会给小孩压岁红包,亲朋戚友新春拜年,亦要给孩子派发“利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压岁钱亦跟着水涨船高,不少人给孩子的压岁钱动辄几百乃至上千元,让人不禁有些杞忧。

据介绍,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叫厌胜钱,是铸成钱币模样的随身佩带饰物,钱币正反两面铸有寓意辟邪压祟、趋吉避凶的文字和图案,但并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压岁钱被视为“护身物”源于古时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妖魔鬼魅,每到除夕夜就出来祸害小孩。有一户姓管人家,老年得子,为避祟害,除夕夜便用红纸包好8枚铜钱,逗着小孩一起玩游戏,直玩到深夜孩子睡下,夫妻俩便将8枚铜钱压在孩子的枕头边,点灯团坐通宵不睡,为孩子守祟。半夜里祟进门来要对熟睡的孩子下手,却被孩子枕边铜钱发出的亮光吓跑了。从此人们便如法炮制,在除夕夜纷纷给孩子派发“压祟钱”,以保平安。因“祟”与“岁”谐音,“压祟钱”后来便被称为“压岁钱”,“守祟”亦被称为“守岁”。

压岁钱原本是表达对孩子关爱的一份心意,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但现在其传统涵义已在走样。“压祟”的意义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封得越来越“厚”的红包。钱与感情似乎已被划了等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仿佛给孩子的压岁钱越多、红包越厚,便表明对孩子越疼爱。据一份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春节,北京90名10到13岁的孩子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在1000到5000元之间,而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18个孩子共收到10.41万元,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人均接近5800元。这远高于西方和东南亚一些发达国家。有人做过调查,美国每个压岁红包通常只有2至20美元(折合人民币12至125元),英国大致为5英磅(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新加坡为5至20新元(约合人民币23至90元)。“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小孩欢喜大人愁,压岁钱的逐年看涨,让不少中国家长倍感“压力山大”。据报道,中国家长春节期间总共花出去的红包为6000元到10000元不等,相当于工薪阶层一两个月的工资收入。

压岁钱的变味和掺杂其它功利目的,不但沾污其原本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而且破坏了纯粹的感情和年味儿。更为可怕的是,会让孩子过早受到金钱的熏染,童真的世界被沾上“重金属”和铜臭气,令小孩在潜意识里觉得钱来得太容易,而不知节俭与珍惜。有的小孩以压岁钱的多寡进行攀比,把“拿到更多压岁钱”当作过年的目标,而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压岁”的真正意义;有的小孩干脆把压岁钱当成“私房钱”,拿着压岁钱去买玩具、游戏机,不但影响学习,而且容易从小养成随意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该还原压岁钱本来的含义了,各家长但且手下留情,别让压岁钱“压”坏了孩子。

压岁钱文章4:闲话“压岁钱”

文/雷焕

春节里,最快乐的莫过于孩子们,不但有新衣裳穿,好吃好玩的自然比平常多,还能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

老家有句俗话:娃娃盼着过年哩,三十黑了散钱哩。

记得小时候日子清苦,总盼着过年时能吃到好的,能得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大年三十晚上,带上二斤点心,一瓶白酒,去给爷爷奶奶拜年,给他们磕过头之后,爷爷奶奶分别从口袋里摸出换好的新毛票,手指上蘸点唾沫,数上两毛钱,发给我们,甭提多高兴了。过个年,总共也接不了几块钱,但那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承载的快乐总也忘不了。大约1986年春节,三叔的一个同学去给奶奶拜年,我正好在奶奶家,他随手给我发了10块钱压岁钱,这可是我长这么大收到的最大一笔压岁钱,连同大人们好生羡慕了一阵,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有关压岁钱的来历传说:

传说一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爆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岁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历史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孩子的压岁钱由几毛、几块普遍涨到今天的成百上千块,应该在新世纪以后。一般来说直系亲属和经常往来的亲朋好友给的相对多一点,稍远一些的亲戚给的少一点。

互联网科技使得压岁钱不再是面对面才能发放,即便相隔万里,手指一点瞬间到账。普通人家孩子之间的压岁钱尽管只有几十到几百块钱,但绝不比富人子弟几万、几十万所包含的情谊少!这里的压岁钱已超越了钱的范畴,更多的是祝福和希望。

压岁钱,发出去的是钱,得到的是祝福和快乐!

压岁钱文章5:姥姥的压岁钱

文/青庆

小时侯,每逢给姥姥拜年,姥姥就会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颤微微地从一个千裹万缠的布包里拿出一毛钱给我作压岁钱。这一毛钱,也只是在我手里热乎一小会儿,一但离开姥姥家,母亲就会要去说她给我保管。说是“保管”,其实就是没收,有去无回。年年如此。一毛钱对母亲来说,算不上多重要,可对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来说,可以买五盒火柴用大半年。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在极其艰难中渡日,家里没有隔夜粮和隔夜钱是常有的事。那一毛钱的压岁钱,常常年还没到,母亲就在盘算怎样使用它。现在的人,说起这件事,可能认为是笑话,可那时,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我不知道姥姥的一毛钱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一毛钱对母亲来说,有多重要,但我却清清楚楚的记得,姥姥在给我一毛钱压岁钱的时候,那满脸慈祥的笑容,手颤颤地,递到我的手中:“来,姥姥给你磕头钱……”

母亲由于家庭贫困,没怎么好好孝敬姥姥。为此,母亲和舅舅经常发生争吵。姐弟俩唇枪舌剑,矛盾重重。母亲说:“草灰不打墙,女儿不养娘。”舅舅说:“养女儿和养儿子不是一个养法?凭什么养娘的事非要推给儿子?……”“话是那么说,儿子养老是古来的规矩……”母亲气气地,舅舅也气气地。这里面,作难的是姥姥,每逢母亲和舅舅吵架,姥姥就躲到一边流泪。

好在,母亲在娘家时为大,姥爷死的早,母亲和姥姥一起在民国时期撑起一个破碎的家。母亲没有裹脚,和男孩子一样一双大脚,那时的女人,都要把脚裹成“三寸金莲”。姥姥为了让母亲帮助干活,没有逼母亲裹脚。村里人说姥姥养不活那一帮孩子,不是卖掉也要送人走道。可倔犟的姥姥和母亲一起,硬是把二姨和两个舅舅养大,姥姥知道,我母亲为姑娘时,在娘家吃过的苦,比东海的水还要多。可以这样说,没有母亲帮助姥姥,姥姥还真得要把孩子卖掉“走道”。据说,姥姥万般无奈地把舅舅和二姨挑到人市上插草标卖掉的时候,母亲哭成泪人,她跪在姥姥面前求姥姥把舅舅和二姨留下来,发誓一定要帮助姥姥把舅舅和二姨养大成人。那一天,姥姥和母亲在一起哭得天昏地暗。雨,悄悄地落着,集市上的人给姥姥娘儿俩披上一块遮雨的草帘子,叹息着,谁也帮不了她们。

哭够了,娘儿俩擦擦眼泪,姥姥鼓起勇气,把舅舅和二姨三个挑回家。

从那一天起,发疯的母亲每天草一把、菜一把,连土都要往家抓三把地往家划拉东西,为的是养活舅舅和二姨。总算舅舅和二姨养大成人了,二个舅舅成了家,二姨也成了家。在母亲心里,她在娘家立下“汗马功劳”,姥姥也这么想。可是二舅不这么想。姥姥为难也就为难在这里。

母亲出嫁后,嫁给了天底下再也找不出第二家的穷光蛋。因为穷,母亲在孝敬姥姥问题上打了折扣,这让舅舅很不高兴。一开始,母亲以大姐身份压舅舅,舅舅也给大姐面子,架不住舅母成天挑动,舅舅和我母亲在养老问题上矛盾越来越深,最后竟至动手打了我母亲。我母亲哭着去找自己的亲三叔,向三叔诉说自己的艰难。三姥爷对我母亲在娘家时的一切了如指掌,去把舅舅踢了几脚:“你不光要孝敬你娘,你还要孝敬你大姐,没有你大姐,你活不到今天!……”母亲和舅舅,姐弟俩从此结下仇恨,母亲不再踏回娘家一步。每到春节,母亲就会捡上几个馒头让我挎着去给姥姥拜年。舅舅的脸黑得却像锅底灰一样,令我非常害怕。

后来,我大了些,不好再去要姥姥那一毛钱的压岁钱,这个任务,便由两个弟弟完成。两个弟弟依旧从姥姥那双粗糙的手中每人领回一毛钱的压岁钱。直到我完全长大成人之后,我才知道,姥姥那一毛钱的压岁钱,是姥姥踮着一双小脚上山挖药材,求表哥卖了为我们准备的。这让我想起来心中非常难过,觉得姥姥给我们的不是一毛钱,而是姥姥那颗慈祥的心。这颗心让我想起来,好痛好痛,如果换作现在,我不会让姥姥磨碎小脚上山挖药材。我会倾其所有,替母亲孝敬慈祥的姥姥,可惜一切都不再……

压岁钱文章6:压岁钱

文/杜陆见

过年了,就得发压岁钱了。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母亲煮饺子、炸鸡肉,又是买鱼买糖的,有吃有喝。在孩童时代,怎得不是一种幸福呢?正月初一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爷爷奶奶家转一圈,高高兴兴地对他们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健康长寿,身体健康”,接过压岁钱,一天都是乐呵呵的。

一年到底收几百压岁钱,我当然得宝贝起来。可母亲总是要收走我的压岁钱,眼看着自己的宝贝人民币被母亲拿去,我两眼都快有泪了。母亲却笑呵呵地说:“妈帮你存着。”好在母亲会给我一些零钱,虽然比不上大红钞,也足够买些小零食填饱我的肚子了。

可后来我记得有一年家里收入不多,我和姐姐把压岁钱上交给母亲,父母年后出车用的是我们的压岁钱,后来对我们坦言时,都直叹气:“那是孩子的压岁钱,都用来买沙了。”我当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但昏黄的灯光下,好像母亲的话里写满了愁意。

再后来,我年龄渐长,也就懂了一些人情世故。亲戚之间给孩子发压岁钱,或许都是钱换钱罢了。但在一个天真的孩童面前,这一份压岁钱是多么值得高兴啊。不过记得那一年,去二舅家我尚且上初中吧,二妗就不再给压岁钱了。母亲有些不高兴,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也得给这一份压岁钱。自那以后,我就仿佛从这一份压岁钱里看出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看出来。

年纪渐长,我也就主动把压岁钱上交给母亲了。母亲有时却不再收我的压岁钱,或者给我留200元,让我自己拿去安排。懂得了亲戚间的人情来往,又何尝不思考这一份钱里的意义呢?

还记得元旦之际,母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衣,姐姐当时在商场里帮她选中一件白色的棉袄,特别亮丽。我也感觉母亲穿上不错,但朴素的母亲,硬是要买一件打折完的红色的棉袄,而且样式不怎么新颖。我们都说她只为儿女着想,母亲却颔首笑笑:“我穿什么都行。”

勤劳无私的母亲,总是以儿女为先,而自己却舍不得买衣换旧,每每想到,我都为自己曾经的任性而愧疚。天下之大,只有父母的怀抱最敞开,而那一份最早的压岁钱,也是父母先给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自己平凡默默多年。我何时才能让他们安心,报答这一份说不完、言不尽的恩情呢?

——2021年2月22日晚初稿

2022年2月2日终稿

压岁钱文章7:压岁钱

文/羊白

春节期间,孩子们最关心的事便是看自己能收到多少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往往和亲戚间的关系成正比,特别是直系亲属给的会稍多一些。

对于大人来说,这压岁钱有来有往,基本持平,多点少点也无所谓。但对孩子来说,虽然这钱不见得就归自己,但毕竟是一年之中少有的正大光明的“收钱”的时刻,心里还是蛮稀罕和计较的。

记得在六岁那年,我和父母去拜年。我到二爷家拜年收到的压岁钱是五元钱,到五爷家,只收到两元钱的压岁钱。我接过钱,背过身,当即哭了,嫌五爷给的少。父母劝了我半天,我依然胡闹,搞得五爷很尴尬。

回家后,父亲质问我,你说给多少才不算少?我说,至少三元钱。父亲骂我:凭什么要三元?是因为二爷给了五元吗?我理直气壮地说:不是,我椿树爷是堂爷爷都给了我三元钱,五爷是亲爷爷,才给我两元钱。正生气的父亲,扑哧一声笑了,说我人小鬼大,财迷一个,不过里外倒是分得挺清的。随即父亲又严正地告诉我:天下哪有那么多顺理成章的事情,各家条件不一样,压岁钱是大人的一片心意,作为领受者哪有什么资格去挑剔?你五爷爷一直有病,手头紧,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这样强人所难,你五爷爷心里该有多难受呀!

那件事情,我至今想起来都愧疚。父亲质问得真好,亲情不能等级化,更不能把压岁钱的多少作为权衡亲疏的标准。正如父亲所言,面对这份馈赠,除了欣然接纳、理解包容,便是说一声谢谢。

压岁钱文章8:暖心的压岁钱

文/李季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种叫“祟”的小妖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让孩子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灯熬夜,叫做“守祟”。有一对夫妻怕“祟”来害孩子,就在这晚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来了,它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迸发出道道红光,把它吓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小时候,家境普遍都不好,压岁钱的习俗不流行。但是新媳妇第一次去男方长辈家拜年,长辈必定要准备压岁钱。婴儿由父母带着首次去亲戚家拜年,亲戚也必定要发压岁钱。好像拜年的礼品带得相应的也多,带得少了对不起那压岁钱似的。再有就是干儿子给干爸干妈拜年,大多也能得到压岁钱。我小时候唯一的压岁钱,就是干爹给的,印象中好像是五元或十元,都是崭新的一块钱纸币,红色的,上面有个姑娘在开拖拉机,按我们的说法,那钱新得可以割耳朵。但过了十二岁,就没有了。就算有压岁钱,自己也不能自由支配,回去后就都交给大人了。

大概从上初中开始,每年吃完年夜饭,母亲会往我们兜里装一沓压岁钱,有时候是一毛的,有时候是两毛的,后来是一块的,两块的,都是票面号码相连的新纸币,有“连连进步”的寓意。这些压岁钱放在我们口袋里暖几天,过后又都交给了母亲,那时候好像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姐姐和我都没学会花钱,另一方面也知道父母挣钱难,舍不得花。

我们国家的压岁钱和国外的圣诞礼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都是给孩子祈福的意思。经济条件好转后,压岁钱已经很普遍了,而且都是大额的纸币,那种一沓连号的小额纸币,好像是拿不出手了,“连连进步”的祝福很多人都忘记了。

孩子出生后,每年除夕夜的压岁钱,都是他奶奶给的,依然是一沓连号的新纸币。他奶奶离开后,换做我给他装压岁钱了,还是一沓连号的新纸币,这是我们家的一个小小的过年仪式,应该还会持续很多年。

压岁钱文章9:闲聊压岁钱

文/徐铮

闻着炮声,含着糖果,穿着新衣,终于过年了。过年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当然,不光有自由,压岁钱自然也少不了。压岁钱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有长命百岁之意。

爷爷的压岁钱: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生活艰难,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压岁钱。那时候,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平时省吃俭用,也只有过年,我们才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钱。记得我十四岁过年时,我得到了一毛钱。正月初一那天,天还未亮,外面就响起爆竹声,我和弟弟妹妹们用钱买了些糖,那时的糖都是黑而硬的,有一分钱一小块,也有二分钱一大块的。后来,我把剩余的钱悄悄地放在母亲枕下,忽然有人拍了下我的肩膀,我回头看,原来是母亲,她的泪在眼眶中打转,一滴两滴……

爸爸的压岁钱:小时候,我最喜欢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只有到过年,我们小孩才能免做家务活,才能有肉吃,才有日盼夜盼的压岁钱。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和妹妹很早就起床了,然后跑过去按照习俗恭恭敬敬地叫父母,说句客套话,巴望着父亲把手伸进口袋掏出压岁钱。终于父亲放下手中的活,拿出母亲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给我们。拿着略有余温的钱,心里喜滋滋的,母亲见了,就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得到了钱就去小巷子里找伙伴,我们一起去街上看耍狮子,我们男生一般会买些茴香豆放在嘴里嚼。女孩子爱美,买些扎辫子的花蝴蝶结是必不可少的。那几天,我们总是活蹦乱跳的。

我的压岁钱:以前,我不会支配钱,得到压岁钱,妈妈总怕我乱用,因此一过年,妈妈就会找些理由,比如说把钱先放在她那里,等我要用再向她要,可后来我问她要,她怎么也不承认,无奈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她把钱通通“掠走”,最多给我留些零头。今年,我去给长辈拜年,大概得到了3000元左右的压岁钱,我拿了一部分交学费,另一部分去买了几本书。剩下的钱我要求妈妈给我办了张储蓄卡,把钱存起来。把自己的压岁钱合理地进行支配!

压岁钱文章10:压岁钱

文/龙蛇之舞

老人们管过年三十叫“熬年”,临近年三十那几天,开始洋溢着过节的气氛。到年三十这天,家家都在忙着蒸馒头、剁馅儿、包饺子,煎炒烹炸各种过年的美食。天快黑下来时,街上便响起阵阵鞭炮声。大人们打发我们吃完了饺子,我便和伙伴们跑到街上去放鞭炮。整条街上、院子里噼里啦响起爆竹声,人们出来进去,个个脸上都充满了喜气。

那时节,电视还没有进入家庭,也没有如今牵动亿万人心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甚至连一台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都很贵,一般家庭是买不起的。唯一娱乐是家家连着有线广播,那只挂在墙上的木匣子,听有线电台播放歌曲戏剧还相声快板书什么的,在春节里,有线电台的广播就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工具。再下来要做的,就是熬年了。

熬年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是比较虚无的东西,较实际的是等着那一年一回的压岁钱。大人有规定,压岁钱只是在娃娃们睡了以后才给。而孩子们这时的心理,就有些迫不及待。出于好奇,惦记着早早将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压岁钱拿到手上才是一种满足。因之便为了等待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熬年就不惜熬得眼皮儿开始打架,睡意渐浓时,还半睁半合地在那儿挣扎。常常是半夜刚过,困意上来,不知不觉倒头便进入梦乡。待到早晨时分,一夜的睡梦中被一阵鞭炮声惊醒,才急急地揉着眼睛爬起,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先翻看自己的枕头下面,屏气凝神地看看大人今年给了多少压岁钱。

那年头的家长们手头也都紧巴,零钱有限,即使给也只是个象征,多少给几个,充其量够买几挂鞭,再就是买两样自己平时想买而因囊中羞涩买不起的物件,诸如洋片、小人书等,再有就是约上几个同伴去看场电影。

那一年,我们得了压岁钱后,欢欣的跑出屋子,互相数数自己手中的压岁钱,小心的藏好,暗暗计划着给自己添置几样心仪巳久的玩物。

去买一卦鞭或几个二踢脚,就理当成为首选。

大弟因舍不得去买鞭炮,就在街上捡别人放完弃于街上的瞎炮,回来后,自己再动手加工成一个个“触触炮”,没事就将那些个“触触炮”放着玩。一次,他正玩得起劲,不留神被一枚自制的“触触炮”烧到的眼部,整个右眼眶上的眉毛被烧焦后,眉头上变得光秃秃的,回来后大家见了就笑,问他怎么回事,大弟很委屈地道明原委后,沮丧地询问他这眉毛以后还能否再长出来?母亲便吓唬他说,烧掉了哪里还能长出来?这下好了,我儿变成没眉毛的秃小子啦!大弟一听,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上中学后,到过年时,心里还惦记着压岁钱的事,谁知那个年三十,母亲并未提及给压岁钱的事。心里充斥着失落,便有一种难言的怨气,暗猜测压岁钱的种种,但转念又想,那两年家里的经济情况也确实困难,我们也长到“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龄,做儿女的也该体谅大人的难处才是,这么想着,心中也就稍稍释然了些,但总是心的不甘,期盼着意外惊喜的降临。到了初一的早晨,身穿了新衣新裤,母亲进来问,怎么样,合身吗?我点头说,合身。母亲带些狡黠的眼神,特意过来伸手摸摸我的衣领,含着笑说,你摸摸口袋,看里面有什么?那话语提醒了我,顿悟了其中的名堂,很快,就从衣服的口袋里摸到两张崭新的一元一张的压岁钱,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一股暖暖的热流,我望一眼母亲的笑脸,转身便跑到院子里去了。那次,我把两张新票子攒了起来,一直坚持攒到第二年的年三十的晚上。

岁月蹉跎,每逢过年,此情此景,总会忆及自己儿时过年的那淳厚的欢愉与快乐,忆及父母的辛勤养育的种种不易,到年三十的晚上,待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临近结束,伴着午夜钟声厚重的回鸣,我回望一眼巳入梦乡的女儿,思绪满满地涌汇于心,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悄悄塞在女儿的枕头下面……

压岁钱文章11:年夜饭 压岁钱

文/汪兴旺

小时候,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穿,还有好玩的、好吃的,更有期待已久的年夜饭。

除夕终于到了,孩子们早早起床,奔走相告:过年啦!过年啦!大人们忙于劈柴担水,打扫庭院。厨间的砧板上,"噔噔噔"的剁肉声响起,那是主妇们张罗年夜饭。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村子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母亲整整忙了一下午,瞧,满满一桌子菜:鸡呀,鱼呀,肉呀,还有圆子、豆腐、青菜、粉丝……母亲说,鱼,叫"听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过了十五才吃;圆子,团团圆圆;粉丝,长长久久;豆腐,都富;鸡头鸡爪也有说头……

开饭前,父亲见我急不可待的馋样儿,说道:不急不急,年饭年饭嘛,得慢慢吃。说完,在门前的场地上划个圈儿,在圈内烧了纸钱,口中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去牛栏屋给牛添点精饲料,让牛也过个年。忙完这些,父亲才在灶台上方拿下一挂鞭,年夜饭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饭桌上,碗筷酒杯一应摆齐。母亲吩咐,筷子要多抽,板凳得放稳,筷子少了或板凳倒了不吉利。另外,"话篓子"孩子,收紧"草把子嘴",别乱说瞎讲,一会儿"听话鱼"会记住好话的……

当香喷喷的菜端上桌,全家人围坐一起。祖母平日吃饭从不上桌,这回被拉到上席。所有的杯中都盛满红酒,就连滴酒不沾的也斟上一点。炉子锅里"突突"地响着,炉火映照着大红春联,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家人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其乐融融!

年夜饭,渗透着浓浓的年味,包含着亲情和幸福。对着满桌的佳肴,吃吃这又尝尝那,不知不觉就打了饱嗝,母亲忙说: 年饱!年饱!

"噼里啪啦"门外响起了阵阵鞭炮声,伙伴们打着灯笼拜年来了,接过母亲撒的冻米糖,又笑着闹着离开了……

接下来,压岁钱就登场了。

年夜饭过后或初一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它,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

现在的小朋友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过年个个成了"小财主",花不了就存进银行。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可没有这样幸运。过年穿件新衣,发了几颗糖果,就算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乡村家庭条件普遍差,稍好点的,父母在年饭后,会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惊喜。

我家兄弟姊妹多,在生产队是欠款户,支钱很困难,父亲就将平日省下的角票攒起来。除夕晚上守岁时,父亲打开他藏得很久的木匣,从生了锈的铁夹中抽出几张纸币。发压岁钱啰!我心里一阵激动,连捡到一分钱当宝贝的小妹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姐2块、二姐1块、我5毛,弟妹们统统1毛。姐姐的压岁钱让我羡慕得眼红。父亲说,姐姐挣大人工分了,应当多给。拿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反复端详着上面好看的图案,有说不出的开心。姐姐的压岁钱不让我多看一眼,似乎怕我给抢走了;弟妹的毛票也紧紧攒在手心,偷偷地看,偷偷地乐。母亲说,压岁钱别弄丢了!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

有了压岁钱,就幻想着买好东西。姐姐有自己打算,她要买几尺红头绳、发夹、香脂和手帕;我做梦都想一支玩具枪,只是钱不够数儿;弟妹们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比谁都神气,几乎什么都要买。可是,等过了初一,我和弟妹的压岁钱都让大人给收缴了,理由是,你们太小,兜里钱丢了怎么办。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钱,过年盼来几个压岁钱就很知足了,如弄丢了,会失魂落魄,弄不好还会遭父母的责骂。压岁钱让我们小伙伴惊喜、快乐,同时也感到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压岁钱文章12:小时没有压岁钱

文/胡洲源

上幼儿园了,才从小朋友们口中听到压岁钱的词汇,他们互相攀比着。

回家打听,才知过年时基本所有小朋友都会收到家长和亲戚给的红包。我家境较殷实,全部玩具、读物、零食和学习用品釆取供给制,再则我家离亲戚们远,故我没有听过压岁钱之说,而且对钱没特别喜好的感觉。

入小学后,听多了同学显摆,才正式向家长提出压岁钱要求,答复是毎天几点前写完作业,奖!有好成绩,奖!一段时间下来,干劲十足。再后来,开学时又搞个签合同的仪式,每天小奖照给,期中中奖,期末大奖,低于多少分则罚,日积月累,二年级时就攒下700多元,家长带我去银行开个户,自己保管存折,但密码不详。

时间一长,感觉奖励的意义也不太大,学习积极性自然下降了些。二年级期末考试后,不仅无奖,一不小心被罚个精光,还倒欠上百,存折也被缴了。三年级时学习难度又加大,此时小奖也更难拿了,变成穷得很,不得不在院子里抓金龟子卖钱,一元一只,比做作业还来钱快,还有几次帮同学完成美术作业,5元一次,看得院子里小朋友们眼馋。四年级好不容易攒了几百元,私自买了台游戏机,偷偷玩了没几天,被父亲发现几锤子就敲个粉碎,气得牙痒痒,心疼了很久。

后来,作业慢慢多了起来,难度也加大了,开学合同也不敢乱签,以免偷鸡不成蚀把米,靠每天快速完成作业获奖也杯水车薪,比起同学来永远是穷光蛋一个。此时,家长看出了我的心思,改成周六完成作业,周日外出郊游时,每天领取下乡补贴数十元。一时间,动力又猛增,因此,慢慢地养成了自觉良性的学习习惯。

直到上了高中住校,家里给的伙食费不低,以免影响了伙食对成长不利,总算从此走上了手头宽裕的道路,小学被缴的存折也还过来了,而且周日习惯的下乡补贴也基本照领,并每年逐渐上涨。

长期的户外运动,练就了我强健的体魄。如今,在帕米尔高原从事每天体能训练的工作岗位,感觉如鱼得水,轻松得很。

哦!多年来,家长真是用心良苦,也应了“富养闺女穷养儿”的古训。

压岁钱文章13:压岁钱

文/王海波

春节期间,孩子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孩子过春节少则能得到数百,多则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成了“小暴发户”。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好压岁钱,过好寒假生活,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家长采取全部没收和放任自流的态度都是有失偏颇的。“没收”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不利于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金钱与消费。孩子自制力差,尚不清楚如何理财,若任其盲目消费随意挥霍容易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毛病。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可采取由家长托管,指导孩子消费,同时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让孩子既管理了“压岁钱”,也增加了理财意识。一是存入银行,等到开学时用来交学杂费及购买课本等其他学习用品;二是让孩子用压岁钱购买课外书籍、智力玩具,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给孩子订一些适合他们看的报刊,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逐渐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四是给孩子买份保险,既能让孩子感受到长辈的关爱,又满足了家长对孩子保平安、盼成长的愿望,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解除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升学成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保险和理财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五是让孩子自己去消费,为自己理一份财,学会购买玩具、食物等简单物品,学会管理自己的钱财,认识消费,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理财习惯;六是为长辈送一份礼,培养孩子孝顺长辈的美德;七是教育孩子献爱心,帮助贫困落后地区失学少年,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

总之,家长在压岁钱问题上应尊重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学会管理钱财,节约用钱,合理消费,引导孩子把“压岁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压岁钱文章14:压岁钱里的温暖

文/刘希

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四岁的小侄女幽幽对我说:“姑姑,你给我多少压岁钱呀?”我望着她,笑呵呵地问道:“你要姑姑给你多少呢?”幽幽将两只手伸展开,开始比划:“我要这么多这么多的压岁钱。”

现在的小孩,真是聪明又可爱,有什么想法就直说,不像我们那时候胆小,记得年少时的我,是从不敢这样张口要压岁钱的。

我五岁的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支铅笔,十个本子,大人给的压岁钱因此也是极少,至亲多给一块钱、两块钱,一般人家给的就是五毛钱。记得那年,我的爷爷卖牛挣到一笔钱,他破天荒地给我五块钱,我兴奋地跑去向父亲炫耀,父亲笑了笑,说:“收压岁钱这么高兴呀,你给我磕头拜年,我们也给你压岁钱。”

家乡的风俗,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是一定要双膝跪下去,而且需连续磕三个响头才行的。大年初一,母亲煮好鸡蛋,给爷爷奶奶各装四个,让我端给爷爷奶奶吃,这时候,爷爷奶奶通常是没有起床的,我推开门,喊一声,爷爷奶奶,给你们拜年啦,便在他们床前跪了下来,然后将碗递给他们。一般情况下,半个小时后,我来收拾碗筷,便能看见压岁钱躺在空空的碗里了。

跪年迈的爷爷奶奶,我倒是觉得习以为常,但跪父母,却觉得很羞,始终不肯。倔强的我,宁愿不要钱,也不肯给父母跪着拜年,尽管他们说把大门都锁起来,不让任何人看见,而且筹码还从五块加到十块,我也不肯给他们磕一个头。

但每年大年初二,我都会收到父母给的压岁钱,他们说:“压岁钱,压岁钱,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因为没有跪,我不肯收,他们便将钱藏在我的枕头下,用书本夹着,我一起床,拿起书,就看到压岁钱了。拿到钱我也不做声,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又有可以向伙伴们炫耀的资本了,同学中,能收到父母给压岁钱的同学极少,我是很稀缺的那一个,因此,羡慕我的同学极多,都说我很幸福。

可是,幸福却没维持多久,父亲在矿上出事了,全身瘫痪,家里的境况越来越难,过年,再没有父母说笑着,央求着我给他们跪着拜年,家里散布的更多的是愁云密布,但每年初一,我都在枕头下摸出不多的几块钱。每一块钱,都带着父母的体温,我知道,那是爱的压岁钱,那也是父母给我的殷切期望,给我的平安祝福。

再后来,父亲去世,我也长大了,也收不到压岁钱了。

今年春节,一家子去外婆家,刚一进门,就看见40多岁的小舅舅一下子给外婆跪了下去,而小舅妈,也乖乖地跟着扑通一声跪下,行大礼拜年。外婆从衣兜里颤颤巍巍拿出一个大红包,说是给他们的压岁钱,那一瞬间,我的眼前晃动着父亲的身影,我的泪,就那样无可遏止地汹涌而下。

压岁钱文章15:给父母压岁钱

文/佟才录

小时候,每年除夕夜,父母都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也跟着涨——一毛、两毛,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父母把压岁钱用红纸包得熨熨帖帖,在我们入睡后放在每个人的枕头底下。第二天清晨,一觉醒来发现枕头底下的压岁钱,那种喜悦的心情至今萦绕脑海、无法言表。那时,我们曾幼稚地问父母:“为什么要给我们压岁钱?为什么要用红纸包着?”父母说:“压岁钱有辟邪的寓意,希望你们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一晃儿,我们兄弟姐妹皆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并都有了儿女。父母过年时又开始给孙辈们压岁钱了,这一给又是十几年。如今,孙辈们也都相继长大、工作挣钱了,不再对长辈的压岁钱充满期待和兴趣。而此时父母也已进入古稀之年。这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压岁钱的祝福——健康平安。我萌生了过年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同时也想借此提醒后辈要懂得对长辈感恩和回报。

我把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跟弟弟妹妹以及子女和甥侄们一说,大家都觉得非常好、有教育意义。就这样,从父母70岁那年开始,我们两代人每人每年除夕夜都会特地给两位老人家压岁钱,同样用大红纸包得熨熨帖帖,同样在父母入睡后悄悄地放在他们枕下。初一一大早,父母起床整理床铺时,看到枕头下躺着一个个红包,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惊讶和幸福,开心地笑起来,那笑容仿佛开在春天里的桃花般绚烂,有如三月春风那般惬意和恬适。看到父母快乐的样子,我们都感到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我们对父母说:“你们喜欢什么就买些什么,千万别不舍得花!”父亲嘴上“哦、哦”地爽快答应着,却并没有真的按我们的意思去做。父母把他们每年收到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妹妹下岗那年想开个小超市,父母支援了贰万元;弟弟买汽车跑运输,父母支援了贰万元;我女儿结婚那年,父母又拿出贰万元给孙女添置了嫁妆……

百善孝为先。给父母压岁钱,不仅代表着后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更是后辈对长辈的深深祝福和感恩。过年了!成年的你,在给孩子压岁钱同时,是否也给老人准备了压岁钱?让老人过个快乐幸福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