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散文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散文的文章1:秋天

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

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此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不想:这也像那“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关于散文的文章2:怀念父亲

文/小桥流水

散文

怀念父亲

常留邦

晨起幕歇,父亲逝去5个月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令我不能自拔,雨洒天地泪,天号放地哀,一缕缕揪心的思念,像被激起的涟漪慢慢荡漾开来。

今年正月十三,阴沉沉的天突飘起雪花。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上山拾柴,不幸被岩头上突然滚下的柴禾砸伤,顿时,呻吟、呐喊、呼救令人心如刀绞,我们急忙把父亲抬到路边,一个多小时后,救护车终于来了,扎了吊瓶,就送往医院全力抢救,在转院途中,父亲疼得连一句遗言也没有留。他老人家度过了六十五个春秋,永远睡着了。

曾几何时,父亲怀着美好的憧憬走进学校。然而,爷爷过早离世,无情的现实打碎了他斑斓的梦。父亲就用他那一双勤劳的双手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凭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心,一笔笔写下时代的进步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父亲个头不高,瘦瘦的,性格开朗,走到哪里,爱说爱笑,哪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所有的心事一下子忘到九宵云外。 有一次,他在戏台子唱戏,扮演的是一个三花脸的角色,念唱做打,不慎掉下两米高的戏台子,又纵身一跃,跳到戏台子上,全场人先是惊得目瞪口呆,旋即,哗然大笑。

父亲有一手好厨艺,十里八乡的人有个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做菜,父亲从不推辞,早出晚归,烟熏火燎,一忙就是几天,每月都要有10来天帮忙,耽误了家里的关紧活,也毫无怨言。在一个寒冷的日子,父亲给人家做了菜,累得腰疼得的直不起来,“痛得快要疯掉”, 吃了很多止疼药也不见好,可是,他还是一瘸一拐去给另一家帮忙。

1980年夏天,父亲冒雨在一处红土坡挖了一处房子场,开始盖头处房子,土墙刚打起,一场泥石流竟冲塌了墙。他没有灰心,寻人把大梁和檩条艰难地搬过一道梁,运到第二处坡跟,先后建成了一所院,谁知垒的根子小,原用的木材大,盖起的房子扭三横四,房后坡还是石岩,很陡,又时常滚石头,住不成。1994年冬天,父亲多次跟人家协商,换了块地,只好又回到老宅,筑起了第三处房子。

1999年春天,小妹得了精神病,离家出走,被车撞成骨折,无情无义的司机逃之夭夭。后来,兄弟十五岁精神上受到了刺激,也患了精神病,1999年秋天,上树夹柿子又摔成骨折。母亲积劳成疾,做了肿瘤手术。多年来,家里人受尽了病痛的折磨,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如一座座大山,压得父亲丝毫喘不过气来。为了给家里人治病,他东奔西走凑钱,跑南访北求医,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2007年7月30日,闪电象蛇一样穿过漆黑的夜晚,炸雷震得玻璃窗吱吱地响,暴雨象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故乡遭受50年不遇的洪灾,洪魔夺走了村里11口人的生命呀!父亲痛心疾首,如十万支钢针扎进皮肉里,刺到骨头缝里。他蹦石尖,沿小路,腿也磨了很多血泡,还是忙忙碌碌带领乡亲们一道,搜回了一个个尸体,安慰一户户家属,料理一家家丧事。

父亲的突然离去,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愧疚他没有享过一天福,将几十年的心血汇入到岁月的长河,令我感到无比自豪 。

"子欲孝,而亲不在”。何等的悲痛!父亲啊!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通 联:河南省义马市人民路18号金马重机策划部

手 记:15138193848

作者简介:常留邦,1980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爱好读书和写作,曾做过秘书、记者、编辑。现任《今日金马 》主编。

关于散文的文章3:散文推荐:改变一个人,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文/明心君

有人说“语言是治愈烦恼的医生。”言语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能会成为一束阳光,融化心中冰雪;也可能会变成冰冷锋刃,一刀致命。有时候,一段感情,便从一句话开始;改变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1

一是少贬低,多赞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试一件好看的衣服,正满心欢喜地照镜子,结果却被人说:“行了,穿什么衣服也就那样”,顿时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变得憔悴矮小。

当你埋头苦干地准备,终于过了一场考试,想和朋友分享喜悦,结果得到对方一句:“这考试很简单啊,傻子都能过”,气氛霎时尴尬。

说话的人觉得自己只是说话直,殊不知这种毫无意义的贬低如同利剑一样,伤了对方的心。所谓的说话之道,并不是只说好听的话,而是把对方放在心上,开口前先考虑彼此的感受。

真诚的赞美就像清风雨露,给人舒怀开朗之感。不合时宜的贬低不仅使人情绪低落,更会打击对方的自信。不吝赞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善良。

2

二是少指责,多安慰。

看过这样一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安慰,是一种用心的帮助,用美好来治愈他人心上的伤痕。人生在世,都会遇上艰难的时刻。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能用安慰提供温暖。

有时,一句话能毁人心,亦能救人命。有条新闻说:一个男人骑摩托车上高速公路,被交警拦下来。交谈间得知,最近这几天,他遭遇了诈骗,全部存款打了水漂,还不断被人上门催债。

本来风风光光的他,顿时淹没在冷嘲热讽里。那天被大姨骂了一句“你真没用”,终于崩溃出走。他痛苦地抱着脑袋:“我本来想就这么走了,活着真没意思。”陌生的交警大哥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没事的,没事的。”他多日压抑的心情瞬间释放,大哭了起来。

没有谁的生活总是容易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看不见的伤痕;他人脸上的微笑,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酸楚。如果遇到一个不开心的人,请不要轻易指责,因为这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雪上加霜。

一句安慰的话所传递出的鼓励,可能会成为一根救命稻草。即便不能帮助对方全然走出困境,也可化作星芒,添上一点光亮。

3

三是少埋怨,多感谢。

埋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当埋怨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觉得诸事不顺,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生活并不会因为抱怨而变好,反而容易使人越陷越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人埋怨太阳:“要不是有它,才不会这么热嘞!”路过的智者听了他的抱怨,问道:“你觉得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月亮比较重要。”

智者问:“为什么?”那人嗤笑一声,“月亮在晚上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他又指着头顶的太阳,擦了擦汗,埋怨道:“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这时出来,除了让人汗流浃背,还能干啥?”

可白天的光明,不正是太阳带来的吗?只是双眼被埋怨蒙蔽,便无法跳出眼前简单的困局。不懂感恩的人,得到的总觉理所当然,付出时却锱铢必较。

生活不是完美的。心怀感恩,才能发现身边的美好,叶落知秋也觉高风爽朗,一场小雨也觉心旷神怡。一声“谢谢”,并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将得到的帮助铭记于心。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好好说话的人,手赠玫瑰,彼此芬芳。

关于散文的文章4:散文的简洁之美

文/王克楠

自从“大散文”出来以后,散文的篇幅加长已成为一种趋势,有些作者的散文无限制地加长,竟然加长到几十万字。

一篇小说,可以分为短篇、中篇、长篇,乃至小小说。小说表达的是生活画面和人物性格,长篇小说是在一定的历史长度展开的生活空间,小说长一些,是情理中的事,但对一篇散文来说,本来用几千字就可以表达的,非要拉成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就难于让人理解……当你读一篇几十万字的散文的时候,不由会提出疑问:这还是散文吗?

小说之美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景对话,环境描写等,小说里的人物站起来了,这部小说就站起来了。散文从来不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业,是依靠文本里“意思”去感染人。就那么一点“意思”,用得着几万字、几十万字去叙述吗?因此,笔者趋向散文写短一些,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

散文写短一些,就是需要散文的文字简洁一些。文字简洁一些,不仅是篇幅的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一向讲究“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就是说,讲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蕴。汉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语言简洁而丰富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称赞一个女人身材美的时候,常常会说“肥一分则肥,瘦一分则瘦”;写散文也是这样,无端地拉长散文篇幅,不仅无能,而且无效。

那么,怎样才能努力做到行文简洁呢?

首先,行文叙述要尽量减少拉过程,要讲究表意,而非表形。汉语的表意功能很强,这是汉语一大优势,一定要把这个功能发挥好。一个人的一生中的长度很长,但是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感到值得讲述给人听的,也不过是几件事。写散文也是这样,要把最有意思的东西表达出来,足以产生足够大的辐射效应。为什么说散文无法高产?皆因为散文写作不是开工厂,不是工厂里的流水线,而是一个的人格的辐射。殊不知,一个人的内在当量再大,也不会一直处于辐射姿态,总会有停歇的时刻。表意,即是把最有意思的事,用最精短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散文的上乘境界。

写散文,千万不要拉过程,不要过多地进行环境烘托,尽量不使用“对话”,尽量让“我”在场,尽量不要用第三人称写散文,这都是散文简洁所需要的。

其次,写散文要收敛。写散文讲究“意会”,尽量避免直脱脱宣布自己的生活态度。东方民族的性格一般比较内敛,无论悲喜,藏在心中,不事张扬;而西方人性格奔放,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性格就是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涉及文学创作,东方人行文“收敛”一些,是有必要的;西方的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当作露出水面的“冰山”,何意?即使把自己的文学感受最大限度地收缩在人物形象里,做到“含而不露”,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更是藏而不晦。一位西方作家都能领会到这一层,东方作家为何不能这样做呢?

俄罗斯短篇小说之父——契科夫的小说创作,非常讲究收敛。契科夫从来不会把想写的东西用“甲乙丙丁”排列法,排出来,而是从最精彩的片段落笔。也就是说,只用几个精彩片段就把人物鲜活地“领”出来了。中国清代志怪小说家蒲松龄先生的创作也是这样,很少过多地进行场面和背景描写,因此,就出现了文学里的白描。白描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很难熟练使用的写作技巧。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者之一——鲁迅先生,非常擅长使用白描法去勾勒人物,他笔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文字。不仅小说,包括鲁迅散文里的人物,三味书屋里教书先生,阿长,日本的藤野先生,也没有进行过多的烘托和铺陈,但人物非常鲜活, 且辐射性强。鲁迅先生本人非常讨厌行文的唠叨,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把立意凝聚在最有表现力的场景和细节上。

其三,一定要注意留有空白。有了空白,就可以充分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为什么很多人写散文会冗长不堪呢?其原因在于作者不相信读者的鉴赏力和想象力,像大人哄孩子一般千叮咛、万嘱咐,不断地重复和唠叨,烦人得很。留有空白,即是不要在文中把想说的话说透、说尽,主动留一部分空白,让读者参与进来。留有空白,不仅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反映在绘画上。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虾,从来不在宣纸上画水,只是在宣纸上勾勒出虾的各种姿态,将水泊隐含在纸的“下面”,构成了动静相宜的艺术效果。八大山人的绘画也是这样,画面上有鱼,没有水,该画水的地方,成了空白,读者也不会认为没有水。

艺术中的空白,反映了东方审美。这种“空白”理论,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观,老子的《道德经》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基调便是虚实结合。在东方的哲学里,“有”和“没有”是相对的,一如禅宗,“心”有,自然会有万水千山;“心”无,人在闹市亦觉得凄惶。明朝的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之说”,主张心学,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东方智慧。西方讲究实用主义,看得见,摸得到,方予以承认。中国中医学上的“经络学说”,是西方医学所不承认的,因为人的十二道经脉无法用解剖刀解剖出来。

有不少优秀作家非常讲究空白,其有意省略、空缺的部分,蕴含了审美元素。如沈从文的小说,非常注意空白之美,沈从文的小说里有叙事空白、结尾空白、心理空白等。这些空白不仅没有封锁读者可得到的信息量,反而显得更加畅通;文字愈发深入人心,极大地启发了读者的心智和想象力,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也。把“空白”结合到散文写作上,即是讲究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仅实无虚,就会行文呆板;仅虚无实,读者也会被折腾得如坠进云雾。虚实相宜,反映了——意境美,意境不仅有“意”,还有“境”,意为境生,境为意设,二者相宜也。如甘肃作家杨永康写的“先锋散文”,文本里的物象好像并没有确指什么,因为没有确指,反而产生了“多义性”,散文涵盖了更多的东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笔者主张散文行文简洁,但并非不加区别地一味反对“长篇散文”,当作者不得不用长篇文字来表述的时候,还是可以写的长一些,并非一概越短越好。

关于散文的文章5:生活,如散文

文/美妙印象

生活,如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或写意。

前一阶段,什么也不想,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忙于工作和家务,疲于应付生活。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年龄,感觉未老先衰的特征很明显,心理疲惫、慵懒。于是,上班时完成任务后就想着回家,回到家还有女儿的学习需要烦心,很累得上床,连电视也不想看了。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大人是最大的骗子。”这话是小孩说的,似乎在总结所有的大人行为,是这样吗?不说别人,就说自己,反思一下,也是,在孩子面前坐着,似乎自己真的很勤奋、敬业,其实懒惰、懈怠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叫孩子别看电视,临睡觉了还要拿着遥控器不停地调台。想想很可笑,我虚伪地做着孩子的榜样,实不知孩子整天不知疲倦地学习时,还要责怪她怎么不知累,到晚上十点还不想睡觉?其实,孩子在做着我的榜样。这样的生活,感觉写得有点虚。

到了结婚纪念日,老公很愿意跟我探讨如何过得有意义。可是我却因为女儿的学习没心思想这些,“就这样过,正常上班,正常吃饭,不必费心思。”干干的话儿当然是打退了老公的积极性。于是,在该纪念的日子里,日子就平淡地过去了,没有鲜花,没有美味,没有了纪念的回味。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毕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而且老公还喜滋滋告诉我:是水晶婚。我当时还回了他一句:“那你给我买水晶来。”其实水晶很容易买来,我会稀罕要?只不过是一个纪念品,而我错过了。现在的生活,已经不懂得什么叫浪漫,写出的散文有点平淡得没味了。

有点挂念大学时候的生活,跳舞、逛街、看电影、上晚自习,去扫雪,晨跑,一顿晚饭能吃三个肉包子。现在回忆起,想着如果放在今天,我还会去做吗?也曾经有过一年的回到大学再学习的机会,就再也没有这样美好的青春回忆了。内心有点失落。是的,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心已开始衰老。我的沉稳和一定的阅历阻挡了我的激情和浪漫,尽管内心还会时时涌出,只不过是心动而已。

记得去年有一部大片上映,我和老公很想到影院去看,就趁着女儿上学的时候,买了票进去。刚一进影院,就有一种不好意思的心理,因为四周走动的大都是年轻人。幸好影院里光线较暗,于是很仓促地找了位置坐下来,好像跟老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似的,到快要结束时,就催着老公赶快走,怕被熟人看见。很奇怪这样的感觉不自觉地就会出现,总以为年轻人的圈子我们已经不好再踏入了。于是,灰色的生活里没有了笑声,我甚至不知道我在什么时候肆无忌惮地大笑过,要有,也是矜持的,或者微微的。这样的散文,估计没人看了,孤芳自赏时也觉得自己活进了象牙塔里。

有时候也想我不是这样的人啊!怎么会这样沉静在自己的生活里?

其实我还是那个我,单纯的生活,从学校到学校的命运,也决定了我的生活就是单调的,单纯的,一直到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散文,不精彩,但现实;不浪漫,但存在。

散文有许多种,我的只是其中一种,平淡而真实。

关于散文的文章6:回故乡的路有多远

文/李汀

写完系列散文《农谚里的村庄》,我的心被记忆里的村庄掏空了。我要回到故乡去。回到故乡那一天正是初秋,天空宁静,一只老鹰盘旋在高空,一点一点移动,好像这么多年它都一直未曾离开过高空。田野沉静,老柿树上挂着红透的柿子,空气在一点点变甜。山路清静,风是山村的精灵,只有这风还在村庄到处表演、四处转悠。多少年前回到故乡,老远有黑狗、黄狗迎我,亲我的手,亲我的脚,然后一个熊抱跳到我的怀抱里,舔我的脸。完了,还要跑在前面跳来跳去为我带路。

可是,这一次我回故乡,村庄这么的寂静,我还没有见过。我故意把脚步在山路上踱得山响,我想要告诉山村的那些小动物们,我回来了。没有谁理我,只有母亲在村口像一棵老树,用不多的树叶和枝条,迎接着飞回家的鸟儿。母亲看见我,好像是什么把她浑浊的眼睛一下子擦亮,母亲使劲摆动手臂,向我招手,我大声向母亲喊出了:“我回来了。”

我的喊声像一声宏大的钟声,一下子击破故乡的那种寂静。仿佛是一夜的功夫,我的故乡变得如此寂静。寂静是可怕的死亡,难道我的故乡死了?

母亲知道儿子的口味,进屋母亲已经把早已做好的包谷珍珍饭端上桌,一小碟青椒拌蒜泥,一小碟泡菜。母亲默默坐在我身旁,看着我,眼睛闪着光,我一边吃着,心里那个温暖被一点点燃亮。我依着门框,望着夕阳里的山村,突然,眼睛一亮,何不把母亲做给我的一道道美食写出来,于是,第一篇《豆花珍珍饭》在我回城的一个晚上写出来了。

后来,我陆续写了《酸菜杂面》、《酸菜面鱼儿》、《荞面软面子》等,写作的那些日子里,我像是被猛然唤醒一样,我又像是猛然摇醒故乡一样,沉静在一种精致和珍贵的回味中。这种回味让我无限快活、无限激动,我仿佛清晰地活在那种稳妥而温暖的故乡气息中。我被生活中的细节感动着,滋养着。这种富有震撼力的滋养方式,让我彻夜难眠,让我一次又一次回到故乡。

我的文字更多是呈现故乡那些细小而琐碎的事物,我没有高超的表达形式,只有用这些最粗粝、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和发现。许多时候,我陶醉在这种琐碎的事物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抵达内心的那种暖意。这暖意于深夜悄悄抵达,在我的心田蔓延成片,花开成势。可以说,我痴情地把自己的胸怀打开,只为能够一次又一次抵达故乡的内心。我始终坚信我是故乡流落在外的一个孩子,我终究要回到故乡去。

我在这么些年里,一直在寻找回到故乡的方式。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回到故乡,除了在空旷的田野里站站,在长满青草的山路走走,我再也找不到其它方式。生活就是一颗豌豆,一不小心就骨碌碌滚远了。在这种回味中,我以为我找到了回故乡的方式,我以为我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快乐的旅程。可是,我又一次错了,虽然这种回味把我唤醒,唤醒的过程却是异常的艰辛。我异常害怕轻易的回去,简单的表达,故乡的母亲不接受。

于是,我要在内心无数次问母亲,这是母亲要的吗?这是母亲给的吗?从小跟母亲交流很少,我和母亲在一起,更多的是沉默。我看得出来,母亲很想跟我说说话,特别是我从外面回到故乡,其实我自己内心也很想跟母亲说点啥。可是,母子见面说什么呢?

这一次,我找到了与母亲最亲热的交流方式,母亲的每一道美食,其实都是用心、用爱在烹饪。我想我的心,一直都能感受到那一道道美食的营养,我也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爱。有时候面对尘世的喧嚣,面对身体的隐痛,我还能保持那么一点淡然和安定,于平静中予以热忱,于繁杂中遵行质朴,得益于母亲美食的滋养,得益于母亲的精神食粮。由此看出,对于这一次的写作,是我最神圣的劳动。其实,我还想说,这一次的写作,是母亲的写作,是母亲一辈子的作品。我只是一个虔诚的记录者、叙述者。

我在这种记录和叙述中兴奋着。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记录和叙述得到《岁月》、《鹿鸣》等杂志的肯定,发表了部分文字。甚至在好友骆驼的张罗下,《西南商报》不惜版面,开辟专栏连续三四个月登载,并刊发云兮先生《沿着味蕾的小径还乡》的评论文章,我知道,这都是对我故乡母亲的赞许和肯定。他们是被我故乡母亲感动的。同样,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报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更没有想到的是,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大力推荐下,我的这一系列文字以《好吃在民间》作为了全国仅有的三部散文作品名列其中。我想,这是我几十年来孕育的一次与母亲的深度交流。

我同样沉浸在一种感动中。从我故乡走出来的80后青年画家、博士研究生张剑先生懂我,为我的文字配画。他的配画是我文字的味道,故乡那种细密、那种自然、那种舒适,以及那种隐秘、那种苦涩、那种褶皱,他都懂,他都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他的配画比我的文字精致和安定。

对于故乡,一直在我的心里往返,我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存在,也感觉到离它最近。因为故乡还有母亲在,还有那一道道美食吸引着我。我知道,其实这么多年,通往故乡的山路一直在我的脚下。

关于散文的文章7:回望2020

文/云水禅心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散文《匆匆》,文中开篇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转眼,又是一年,时间迈入2020年的岁末,即将迎接2021年的到来。

2020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过得极不寻常,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安宁的生活,更危及到每一个人宝贵的生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祖国和人民勇敢的和疫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医护人员们更是冒着被病毒传播的危险奔赴抗疫第一线,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今,疫情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由衷的为我们英雄的祖国、英雄的人民而骄傲。

今年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同时我家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些小的波折。初夏时妈妈的健康出现了小恙,到附近医院就诊后,检查出有一些问题,随之我们的心又悬了起来,生怕再有什么事情。同时大夫建议妈妈应到市里更大的医院再去进一步检查,但妈妈从心力体力上都不允许她再去奔波了。这时候我感到妈妈的内心非常无助,她甚至说自己不再去检查身体了,爱怎么样就随它去吧。话虽然如此,可生病了又怎能不去治疗?无奈之下,我们也只好再一次求助于我的大哥,从内心来讲,妈妈真的不想再为家中的事情给大哥添麻烦了。而大哥得知后又一次帮助了我们,还在电话中安慰爸妈不要着急,我无法形容这种不能言说的感动,只能是再一次的记在心中了。

很快在大哥的安排下,妈妈住进医院。在入院几天后妈妈先做了一个小手术,之后我们焦急等待报告的结果。庆幸的是妈妈这次有惊无险,报告显示为良性,全家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心情为之好转,感觉命运又和我们这个家开了一次玩笑,而妈妈也在住院十天后顺利出院。这次入院,除了麻烦大哥,爸妈并未惊动告知其他家人。妈妈总和我说:‘各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事情,不能为了咱们的事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只要是自己可以办到的,尽量不要麻烦他们’。是啊!有些事情就应该自己去面对、承受,这也许就是命运赋予的考验。就像祖国和人民,今年在经历疫情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即使在命运的道路上跌倒,也要重新站起,跨步向前,我的家庭何尝不是如此。

谈及命运变化无常,又让我想到今年春天离去的老婶,记得那晚姑姑打来电话说老婶走了,消息传来,我们感到十分突然,也十分惋惜。虽然知道老婶的身体不是特别好,但春节妈妈还和老婶通了电话,怎么也不曾想到老婶会走的如此匆忙。回忆前几年爸爸生病住院,老婶每天都到医院送饭,时至今日妈妈还总经常叨念。也正是由于有家人们的这份帮助,妈妈才能够安心在家照顾我。如今老婶去世,刚过花甲之年,本应好好安享晚年,想不到就这么去了,叹生命何等脆弱、何其短暂。看来命运的走向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此又想到今年突降的疫情,在这个世界上无数人被肆虐的病毒夺去了生命,使我们对生命二字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体味。人们总会在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却终究逃不过上天规划的人生啊!

对于全家目前的状态,妈妈常说感恩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虽说现在老了,但已非常知足。我想这就是一家人对现今生活的一份幸福感和满足感。文章开始我提到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我们感慨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而人生的脚步又何尝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呢?经历过才懂得生活之美好,要珍惜每一天的好日子,认真对待人生,倍加热爱生命。

新年的脚步正在临近,一个崭新明媚的春天又将开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祈愿祖国昌盛,早日驱散乌云,扫尽疫情的阴霾。愿家人平安康宁,一切顺遂。张开双臂,迎接2021。

关于散文的文章8:抚摸缪斯

文/龙天尧

抚摸缪斯﹝散文﹞

·龙天尧

抚摸缪斯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那时我寂寞地坐在清冷的灯光之下,正专心地读着朱自清、郁达夫,读着许地山、林语堂等大师的时候,缪斯就微笑着从那本厚厚的史书里向我走来,她很美丽,母亲一样温暖而慈祥地微微笑着,我这才感悟到为何亘古以来大师们总把一切神圣的事物都比喻为母亲的缘由。在我深情凝望缪斯的时候,缪斯就仿佛母亲一样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颈,然后又握紧了我冰冷的双手,抚摸缪期母亲一样柔柔而温暖的双手,就有一滴叫做眼泪的液体滴落在我的手背之上……

多年前也是如此一个风沙漫舞的冬夜,当我重新走过朱自清先生曾经走过并写下经典名作《荷塘月色》的那亩荷塘时,就有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迎我而来,她以为我是一个流浪的卖艺人,于是便闪着一双风情万种的媚眼千万百计勾引着我,她说只要我能与她同床,就有荣华富贵的滋润可享,然而,我始终没有应诺她的企望,因为我知道,一个童子失去的有远比初夜更为神圣的灵魂,更何况,在自然界中,最鲜艳的东西其实往往就是最险毒的,比如色彩斑谰的蕈子等等。果不其然,这个浓妆艳抹的女人之所以勾引我,其险毒就在于她要让我失去肉体的同时,放弃对缪斯的爱恋而变为听任于她摆布的面首。而对于那种诱惑的坚守,其实就是对每一个灵魂的考验,因为蠢人装出聪明的样子,狡猾者装出迟钝的样子,阴谋者装出无私的样子,骗子装出诚挚的样子……对于得不到我肉体的那个浓妆艳抹的女人,在恼怒离开我时冷冷地丢给我几个文字:写稿的人是痛苦的人生,创作如是一种业余爱好是美妙的,而一旦成为职业便是一种痛苦,你能忍受那种与清贫结伴而来的寂寞与痛苦吗?

我始终坚守心中的盟誓,一直没有背叛对缪斯真诚的挚爱,我知道,当我选择了这种神圣的爱恋,我也就同时接受了与清贫结伴而来的寂寞与痛苦,即使在那个浓装艳抹的女人最终得不到我,而一定要以占有我的肉体为大快而强奸了我的肉体,我的内心流着痛苦血泪的岁月,我依然坚守心中的这种盟誓。其实,少了那种痛苦的经历,也就少了涅磐的辉煌。

后业我认识了一位大师,大师对我的不幸有了很多哲学般的思考与感悟,他于是在一篇很着名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生活并不是公证的,它常常象个昏君,赐福给恶习徒之辈,却降灾难给忠于它的人们。有的人不费举手之劳,却往往能获意外之财,终身享用不尽,而有的人一生勤奋不已,却被贫病纠缠。无能之辈可以飞黄腾达,而辛勤耕耘之人却终生伏于社会的底层,承受着清贫与痛苦的煎熬……

某日,大师对我的月薪竟然远不够买一套急需的用书时,他除了对这种现实郗觑不已之外,就只有喟然长叹了。那时大师已经病重躺在了医院的病榻之上,当我用卖血的几个铜板买了一束鲜花放在他的枕边时,大师就第一次流出了眼泪。大师缓缓而颤颤地说道:中国的文人是最清贫的,但倘若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了色彩。古人说: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中国的文人深知没有艺术的生活是野蛮,没有知识的生活就是没有香味的玫瑰花。所以,他们为了生活的不再惨白,甘愿牺牲一切去收获充实的灵魂。

我愧疚地对大师说道:可是,我至今依然一无所有……

大师于是就握着我的手说道: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自古以来科学家为人类留下的是智慧,作家为人类留下的是一本本好书……当然,贪官污吏者为人类留下的是一堆堆行尸走肉,而男盗女娼者为人类留下的就仅仅只是一滩毫无价值可言的精虫而已了。所以,一切事物的过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通过那个过程你为人类留下了什么?!

后来大师在医院的病榻之上并没有走完那一年的四季,他研究了一生的学问依然一贫如洗,依然重蹈前人的覆辙:那些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仅为大师的身上不可能再有那种叫做钱的东西,就终于很残忍地从大师身上拔下了延续大师生命的那一支针头……

于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涅磐的大师就和朱自清、郁达夫、许地山、林语堂等大师结伴迎着冰刀霜剑离我们远去了,那是一些为人类留下智慧和色彩的灵魂!而凝望大师们穿一身打着补丁的青灰色长衫远去的身影,就有一颗颗叫做眼泪的液体再一次滴落在我的手背之上,那时,缪斯就仿佛母亲一样慈爱而又轻轻地为我拭去泪痕,她把一支五彩的笔放在我的手上,然后微微地笑着对我说道:所有的不幸都不会长久,就如这个寒冷的冬夜将要远去,温暖的阳光将要重现一样,希望总是有的……

……醒来了,我才发觉那竟然是一个梦境!那时天边已出现了几颗难得一现的小星星,它们在灰朦朦的夜色里对我闪动着一双双好奇的眼晴,我知道它们似乎很想知道我的故事,但我却不知道我究竟要告诉它们一些什么,因为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我的故事是很无奈还是非常精彩。

抚摸缪斯的过程很苦很累也很无奈,但我却一生无悔对缪斯这种真诚的抚摸,即使在朱自清等大师身穿补丁的青灰色长衫迎着飘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向我走来的时候也依然如此……

?电话13769370199

电子邮箱:lty13769370199@yahoo.com.cn

关于散文的文章9:读胡煜君的散文

文/孙天才

我是不能再拖了,再这样拖下去,就对不起煜君了。他是十月初将书稿发来,而已临近年终,我还未曾动笔。应人事小,误人事大。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碰见,我问他准备得咋样了?他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便觉得有一种深深的歉意。

说实话,为人作序,我本不该应承,但煜君总是称我“师傅”,再三推辞,就有点虚与委蛇的意味了。我与煜君有缘同事一年,也陆续看过他一些散文,也鼓励他整理出来。这个小兄弟是坦诚可交的。

煜君的这本散文集最初名之《紫陌花开》。他曾对我说,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喜爱文学,曾成立过一个文学社,有社刊,他是主编,也是主笔。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从安康到西安,他总是怀着一个梦,春播夏耕,坚持创作。现在,他把他多年浇灌培育的花朵收拢在一起,也如捧着一个五彩斑斓的花篮奉献给这个世界。

第一束花开在“懵懂青春”。首篇是《写给父亲的汇款单》。那是他到西安上学后,收发室的黑板上每天都有很多名字。但在“那块黑土地上盛开的白菊花”中,却总是找不到自己。终于有一天,他在花丛中找到了自己。虽然那张汇款单只有两位数,但他却把那“纤细的小花”紧紧贴在胸口。他知道,那是父亲锄禾日当午的微薄收成,那是父亲在月光下割簚编席编簸箕的汗滴。虽然在别人眼里,这个数字小得不屑一顾,但“我却不希望有三位数的丰润,就像我不屑于甲等菜的诱惑,不屑于羽绒服、夹克衫的潇洒与飘逸。”在初涉人间的懵懂青春,一个的少年能有这样“沉重的呼吸”,能有这样“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心志,其青春也当是壮丽美好的。有一句话叫“一具体就深入”,文字都是用细节的丝缕编织成的。煜君从父亲的一张汇款单打开心灵的窗口,并渐渐触摸到生活的深处,是很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的。

第二束是“至爱亲情”之花。有一篇文章叫《母亲的泪光》。他说:如果有人问我,人生你最怕什么?我会回答,我最怕看到母亲的泪光。他写了母亲的第一次流泪。那是他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爬树玩耍摔断了腿骨。在接骨的剧烈疼痛中,他看到母亲背过身在悄悄抹流泪。但这种剧烈的疼痛并没有换来好结果,乡村的大夫将骨头接错位了。父亲和母亲抬着担架徒步几十里山路,又将他送到县医院。重新手术要将错位的骨岔敲断,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来,他咬紧牙关挺着,而这疼痛却像是发生在母亲身上,母亲的脸扭曲着,一次次背过身去抹眼泪……而今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母亲总是在笑着叙说中,而他却还是禁不住流下泪来。

还有,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他自觉无颜面对爹娘,一个人跑到百里之外的工地上做小工。母亲四处寻找儿子,快开学了,母亲想让儿子继续复读。终于有一天,在那个堆满钢筋水泥的工地上,他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用双手遮着阳光……他一把扔掉了手中的铁锹,呼唤着向母亲奔去。母子相拥相抱在一起,哭声撼动了那片天地……这两次流泪,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他发誓今生不再让母亲流泪。

在这一章,他还写了《今生最欠是父亲》,也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记得有人说过,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是文学成长的酵母,是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源。我同意这种说法,煜君也是这样写文章的。

第三束花开在“吾师吾友”中。有一篇《想念恩师》,是写他的几位老师的。一位叫梁芳,是他的小学老师。他那时迷上了课外书,梁老师说了几次,他都不在意。有一天,老师把他的课外书没收了,领着他来到他家。煜君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达梁老师的殷切之爱:别人都说我爱他胜过爱亚东(梁老师的儿子),那是因为亚东有爷爷、奶奶和他爸带着,条件比煜君好得多,我爱这个孩子,是怕孩子这样下去把前途耽误了。隔着屋门,煜君听到了这句话,也将这句话深深记在心里,这句话改变了他偏科偏执的性格。

还有李道兴老师,家住在学校附近。为了给学生腾出更多时间,他让煜君住到他的宿舍,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风里雨里奔波。煜君家里条件不好,李老师还买了点心饼干,让他晚上熬夜时补充营养。还有彭忠老师,板书写得很漂亮,也教他们练书法。但煜君心静不下来。彭老师在他的写字本上批评:无论做什么事必认认真真、聚精会神才好,静观自得呀。这些老师的崇高和教诲,让二十多年后的学生至今想来,依然觉得恩重如山,如阳光般温暖。

第四束花开在“且行且思”中。就说《我是农民》那一篇吧。煜君的儿子吃饭时把米粒洒落在地上,他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说如果你爷爷在这,会把米粒捡起来吃了。父辈人“打牛千鞭,不见白米一颗”的艰辛他是深知的。他写道:在都市生活已17年了,我似乎还秉持着农民的本性。在街上遇到拉货捡破烂的下苦人,我会上去搭把手。而当看到城管人员掀翻菜车折断秤杆踢打商贩的行径时,我会热血上头以身阻拦……煜君是疾恶如仇的,他有一颗悲悯的心。

他喜欢回老家,但儿子不情愿。说一回老家就弄土,有啥意思?他正颜教训儿子:人就是土做的,土是咱的命根子。你爷是农民,你爸是农民,你的身上也有农民的基因,你也是农民。做人不能忘了根本。煜君是喜欢农民的耿直厚朴和诚实的。他做人做事的风格也是“酒必斟得端不起来,饭必盛得冒了尖尖,吃到最后碗底还捂着一块肉”。他是可以做老朋友的那种人,他的文字也是可以长久咀嚼品味的。

还有“岁月留痕”中的那些花朵,“艺海小语”中的那些花朵,都很鲜活,很优美,很有思想光芒,很见文字功力。难忘那一次次有风如蝶的心灵感动,也难忘那些大地上的醇厚和留在手中的书卷芳香……

当然,我也给煜君说过,他的名字中有“火”。无论做人做事做文,火候都很重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升华的过程。煜君还年轻,刚届不惑之年,我期待着他的散文的炉火纯青。坚持下去,必有更灿烂的光华。

关于散文的文章10:情爱散文:你我像是情侣

文/单眼老表

“我等你”三个字,组成了世界上最揪心的一句话。

有人默默于心,有人脱口而出。“我可以等你。”等你幡然醒悟,等你说服自己,等你卸下伪装,等你收拾好心情,背上行囊来找我。

可全世界没有人在等。一等百花将落,别了景致;二等雪花飘零,失了方向;再等物是人非,再也不见美丽的容颜。

全世界都不知道谁在等谁。

而林夕在等心月。

2016年元旦,我大醉,想起自己抱着一堆馍,坐在汽车的后排,紧张地注视着路况,林夕含情脉脉地看着心月嘘寒问暖,心月认真地回答着,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像是情侣。林夕是我在海恒的一位同事,我们都觉得他是一个酒迷子。

冬天,天气很冷,压根睡不着。

林夕冷得受不了,便烫了一壶酒,斜斜地躺在床上,吹着牛,喝着热乎乎地小吊酒。好一个爽字了得,他幸福地睡着了。

我们好意思打搅他,轻手轻脚地洗漱后,便也睡下。第二天早上林夕醒来,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满脸诧异,又摸了摸大叫道,“我了个去,谁扒光了我的衣服?”

林夕说,他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但身上的文艺气息不够,所以要多看书,来充实自己。

一天他激动地将他买的书放在我面前,我震惊,随意翻了翻,有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他问我,这些书怎么样?我沉默一会,点点头说:“只要你能坚持,或许可以一试。

后来,他真的从我的世界“消失”了。我打电话给他,“在干嘛呢?”

“在看千字文呢。”

我无语。

又一次,我问,“在干嘛呢?”

“在看百家姓呢。”

我再次无语。

“在干嘛呢?

“在看幼学琼林。”

“在看......”

“在看.....”

......

“在看金瓶梅呢。”

我大惊失色,心想,真是日了狗了。

林夕终于还是放弃了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的梦想。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本阳光,安静并不适合我。”

是的,林夕的确是一个阳光的人,有他的地方就有欢声,就有笑语,他就是我们的开心果、诙谐王。

但是他也有失落的时候。

他喜欢上了和他同一批次的一位叫心月的小姑娘,却不敢表白。

作为好兄弟,我非常不理解,只能硬着头皮帮他约,虽然事出无奈,但想想还可以蹭饭,心情也就随之美丽起来。

林夕说:“其实我一直在给她暗示。”

我大惊,问:“何时?何地?何事?”

林夕说:“每一次点菜,我都会点双数,难道她看不出,这寓意着成双成对?”

我沉默,心想着:你大爷的暗示,你大爷的成双成对。

那时候我们还住集体宿舍,每次睡觉前,任晓宇都会跟他女朋友打电话,他躺在床上,扭动着身躯,不时发出,“嘿嘿、呵呵”的笑声,真是甜蜜。

林夕很烦躁,他没有人可以打电话,他决定打给心月。

电话那头,心月说:“我们以后就不要联系了吧,我们不合适,我不想浪费你的时间。”

林夕沮丧了一个晚上。我安慰他说:“你也不是一点成就没有,至少你让她明白了你的心意。”

从第二天开始,我便很少见到林夕的笑容,他也渐渐地淡出我们的圈子。我不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能改变另一个人,但心里终归有些难受。

我问林夕:“忘不掉吗?”

他说:“忘不掉个毛毛球,我是那样的人吗?”

我说:“那为什么你……”

他说:“要考试了,我想再试试。”

林夕考上了,也如愿以偿地去了心月所在的单位。走的那天,我们在一起喝了很多酒,正酣时,林夕抱着酒瓶献上了一首《一定要爱你》,虽然我没听过这首歌,但是我知道,这一定是为心月而唱的。

我趁着醉意问林夕:“还是忘不掉吧?”

他沉默,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我的世界真的很小,小到只有她。”

是这样的,在两个人的世界里,终归要有一个人要先付出,因为有爱,所以才不畏惧前路的漫长,才不担心落日后的暗黑。

林夕走后不久,我也离开了海恒。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也很少打电话,上微信的时候,偶尔会简单的聊几句。

寒暄过后,我问他:“你和心月怎么样了?”

他发了一个大哭的表情,然后说:“像是情侣。”

我给他发了一个疑问的表情,他没有再回。

一个月前,我们一起回到海恒,聊着往事,笑成一团。我们都能够感觉的到时间在我们脸上留下的岁月的痕迹,尽管如此,再次相聚,却并不陌生,因为那铭刻在彼此记忆中的剪影,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林夕突然对我说:“我们出去散散心吧。”

我说:“好!去哪里?”

他说:“去东泉吧,听说那里的人都能喝,我想醉一场。”

我说:“我代表我八辈祖宗感谢你!哦,不!我感谢你八辈祖宗!”

我们驱车从梅江出发,一路向东,先后抵达太平、阳州,再北上到焦岗,最后斜斜插入东泉。我们忽而大呼小叫,忽而在路旁小憩,忽而隐身于闹市,忽而伫立在乡里田间,但一路却无甚风景。

林夕说:“心情遗失的时候,走到哪里都觉得一片荒凉。”

我说:“今晚你想怎么喝?”

林夕说:“去你的吊石炮,喝死一熊。”

我……

那一晚,人不多,酒也不多,但我们都喝醉了,我已记不清醉过之后发生了什么,只依稀地听见林夕说,“其实我很努力了,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却始终无法走进她的内心。”

第二天返程,高速很堵,我经不住心里的疑问,终于憋不住问:“你和心月到底怎么样了?”

林夕沉默了很久,像是在自言自语道,“人的一生,总会有那么一处风景使你流连忘返;总有那么一件事你终生不敢忘记;总有那么一首歌能够扣动你的心弦;也总有那么一个人,自第一眼起,你就确定,那是一辈子。所以,我等她!”

是这样的,“我等你”三个字,组成世界上最揪心的一句话。

有人默默于心,有人脱口而出。“我可以等你。”等你幡然醒悟,等你说服自己,等你卸下伪装,等你收拾好心情,背上行囊来找我。

可全世界没有人在等。一等百花将落,别了景致;二等雪花飘零,失了方向;再等物是人非,再也不见美丽的容颜。

全世界都不知道谁在等谁。

而林夕在等心月。

到达太平后,我见到了心月,我心想,林夕是不是故意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线,兜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绕回了心月身边。

心月上车,我抱着一堆馍,坐在汽车的后排,紧张地注视着路况,林夕含情脉脉地看着心月嘘寒问暖,心月认真地回答着,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像是情侣。

文/独赏烟花笑

感悟: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所有相遇和回眸都是缘分,当你爱上了某个背影,贪恋某个眼神,意味着你已心系一段情缘。只是缘深缘浅,任谁都无从把握,聚散无由,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相待。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当你孤独地行走在红尘陌上,是否会觉得,肩上的背囊被人间故事填满,而内心却更加地空落。此时,我们则需要依靠一些回忆来喂养寂寥,典当一些日子来滋润情怀。

关于散文的文章11: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文/刘青仁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散文是掠过原野凉爽的风;在漫漫长夜里,散文是亮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在春花烂漫时节,散文是百鸟的鸣啭;在严冬极尽自己的肆虐,散文是响在大地上空的春雷声声。

当山崩地裂,洪水涛涛,瘟疫蔓延,生灵涂炭的时候,散文是天地间沉郁的叹息;当火光冲天,大敌当前,千钧一发,狂澜即倒的紧急关头,散文是庄严神圣的呼号和动员令。

散文是悲伤者的泪,是欢快者的歌唱,是失意者的喃喃自语;散文是弱小者遭受欺凌后的哀哀叹息,是仁勇者路遇不平挺身而出的愤然抗议;散文是孤独者静夜窗前的绵绵细雨,散文是忧思者不眠中遥远的思绪。

散文是不甘沉沦的心灵在精神的王国里踽踽独行留下的足痕,散文是飘逝的往事在天地间化作的精灵,散文是人类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照,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散文是掠过原野凉爽的风;在漫漫长夜里,散文是亮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在春花烂漫时节,散文是百鸟的鸣啭;在严冬极尽自己的肆虐,散文是响在大地上空的春雷声声。

当山崩地裂,洪水涛涛,瘟疫蔓延,生灵涂炭的时候,散文是天地间沉郁的叹息;当火光冲天,大敌当前,千钧一发,狂澜即倒的紧急关头,散文是庄严神圣的呼号和动员令。

散文是悲伤者的泪,是欢快者的歌唱,是失意者的喃喃自语;散文是弱小者遭受欺凌后的哀哀叹息,是仁勇者路遇不平挺身而出的愤然抗议;散文是孤独者静夜窗前的绵绵细雨,散文是忧思者不眠中遥远的思绪。

散文是不甘沉沦的心灵在精神的王国里踽踽独行留下的足痕,散文是飘逝的往事在天地间化作的精灵,散文是人类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照,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关于散文的文章12:用散文造就生活

文/兰草ygl

继10年前出版了《盛满音乐的城堡》(作家出版社)、《希冀成熟》(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两本散文集后,我又时断时续零零星星地写下一些文字。电脑里的文稿渐渐地丰厚起来,便再次萌发一种愿望,将这些文字结集一本散文集。

岁月无痕,人的一生能留给自己回味的东西不多,影像、照片和文字,可以帮助自己储存记忆,复制人生。出于喜欢,我选择了文字,选择了散文。我觉得,人生在世,交流对话的方式很多,与自己交流对话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散文。

岁月无情,10年对于人生来讲并不短暂,大概是心境的问题、年龄的问题,骨子里曾经的那点激情、那点冲动,渐渐地被光阴淡泊和稀释了。应该说,无论从工作角度也好,还是生活角度也好,虽然节奏放慢了许多,时间比以前充裕了许多,写下的文字并不多,但不影响我对散文的喜爱。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散文。只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写作文,常常喜欢用一些很华丽的词句,能不能感动别人无所谓,先感动自己。学校开大会,常常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喜欢不带讲稿,只拿一张小纸条,一句话用一个字标注替代,慷慨激昂中总忘不了浪漫的语调。

记得第一次写散文是1974年,在农村插队。想不起什么心情,什么原因,写了篇反映知青生活的文章,也可以称作散文吧,正好去公社,顺便投到邮局门前的邮箱里。意想不到的是,事隔不久,竟然在市报的副刊上发表了。现在想,可能是那个时期正值批林批孔,文坛还很沉闷、很寂静,知识青年作为新生事物又很受宠。知青朋友在谈论此事时,我表面是平静的,内心却是火光四射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对自己似乎充满一种希望,甚至感觉自己还多少有点值得期待。

后来劳动之余,我常常动笔写散文,有的发表,有的被退回,虽然很辛苦,但内心的愉悦远远超过了身体的疲累。散文无形中成了我回城的敲门砖,报社想选我做副刊编辑,不过我刚刚被选调到市知青办,编印以知青为读者的《广阔天地》小报。那时我20岁,现在想来,多么好的青春年龄。

我特别感谢那位素不相识的编辑,是他的鼓励,给了我写散文的勇气和信心。参加工作后,我特意找上门去表达内心的谢意。若是现在,我怎么也会买件小礼物送给他作个纪念,可是那个时候的我,不懂,社会也不兴这种风气。

再后来,我调往省城工作,投奔无门时,想到了散文,我把发表过的散文,还有一些有关知青工作的报道文章,粘贴到一张张白纸上,然后再订到一起,也算是个自我介绍吧!

那些年,孩子小,家务多,工作又很紧张,好长时间没有涉猎散文,等到再拿起笔时,孩子已经背着书包上学了。丈夫的工作,一辈子与书打交道,按理说,家里各种书籍不少,唯缺少我喜爱的散文。闲暇时我时常去书店,琳琅满目书架上,中国的、外国的、近代的、现代的,我只买自己喜欢的散文。有时候喜欢与不喜欢没有多少理由,只是一种感觉。常常因为喜欢一本散文,读着读着,就喜欢上那个作家,有时候又因为喜欢那个作家,便喜欢读他的散文,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后来我发现,我喜欢读的散文,其作者一是与我年龄、经历相仿的多,二是女性的多。想来可能是思维观念、生活情趣、成长经历,或多或少有一些共性,心灵特别好沟通吧!

实事求是地说,尽管我读散文写散文,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谈不上勤与精。因为自己读散文、写散文,完全是出于喜爱,完全是一种兴趣使然,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任何功力,特别轻松和愉悦。

散文随心所欲,从善如流。闲暇时,我时常拂去喧嚣的泡沫,静下心来,让思绪陶醉在万花筒般的散文世界里自由穿行。然后慢慢品味,昔日点点滴滴的人与事、景与情,都变成了键盘敲出的心灵感悟,有时可以是一气阿成的文章,有时可以是几行蹩脚的文字,全当一种自寻其乐的自我消遣。

细细想来,人生从从容容的光阴实在太少。当我用键盘确切地说是用一颗心,将平日原生态的生活和遍视寰宇万般物象的变化记录下来,实际是对往昔日难以割舍情愫的一种精神陶醉、一种真诚表达、一种充分释放。这其中自我提炼、自我概括、自我阅读、自我欣赏的过程,应该是件挺放松的事情。至于别人对你的文字怎么理解如何认同,则是另外一回事。

歌德说,“人不光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我喜欢散文,喜欢用散文造就自己的生活,也造就自己的心灵。

散文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就像我某日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选择一个街巷路口,一番辗转过后,抵达了一个十分渴望的地方。我愿意尝试陌生的城市从未穿行过的街巷,因为不经意间中可以让你多看了一处新鲜的风景,多领略了一层意想不到的意境,瞬间自然会唤起我晦暗不明的某些记忆、某些感觉、某些情绪。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像散文构思和写作的心境和过程。

散文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情感的积淀。闲暇时,平日记忆中的人物,如亲人、朋友、同事;游历过的地方,如城市、乡村,常常会撩拨起我的思绪,赋予我激情,这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坐下来,给自己一个足够理由,借助散文,把观察和认同的人物、景观、事物,捕捉到的转瞬即逝的那种状态、那种过程、那种情怀、那种感悟,真实而又自然地记述下来。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而不是被粉饰或矫正的生活,不是文学作品里夸张虚构的人和事。

将散文结集出版,是对散文写作的一次筛选、斟酌、校正和提升的过程。当自己把多年躲在电脑里篇幅不一、内容不一、时间不一散散落落的文字,一篇篇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心灵享受,也是一种完完全全真实的自我。

出书离不开作序,序可以起到点龙画晴般点拨、提升、宣传的作用,唤起读者对书和作者的理解和认同。我出书从来都没有任何商业运作,只是想送给亲人留存,送给朋友指正,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想留给自己,作为未来的回忆。我觉得,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既然出书的目的如此简单,所以每次每次,都是自己给自己作序,无非是在开头说些更直接、更原本、更心理的话。散文如我,我如散文,因为任何外界文字的说明解释和渲染,都会让我内心忐忑。

有人把女人比作乐器,我想散文就是那个背后的乐手。多少次,散文带我穿越时空。在散文面前,在至情至真的情感里,任何人生遇到的困惑、焦虑和纠结,都会得到释然,心情由此变得轻松而又宁静。茫然之中,我常常禁不住问自己,人生只要有自己真诚的喜爱与追求,是不是生命本身就是青春?换句话讲,人这一生,在散文的世界里,可以享受青春的烂漫,同样也可以享受年老的从容!

我知道自己是个多少有点悲观情愫的人。记得35岁那一年,曾写了篇《收获在秋天》的散文,发表在报纸副刊上,记得还获得了奖。当时有个比我年长的同事问我:30多岁就谈秋天,情绪怎么这么悲观?

聊这话题是那个多雪的冬天,我和机关的同事们一起在机关院外的柏油路上扫雪,天不是很冷,雪也不是很厚,大家一边劳动一边漫无天际地调侃着,当时的场景还恍如昨日,屈提一算,时间已飞似地过去了20多年。恍然间,人生的步履一下子滑到了秋天,秋天过后,冬季还远吗?

谁也逃脱不了被岁月渐渐催老的人生轨迹。说是一种成熟,其实是一点感悟:人到了一定年龄,许多事情经历了、尝试了,一些大众意义上的名利追逐已远去,便更懂得自己应该要什么,也就是说,此时别人怎么看你已经不重要了,关键的、重要的,是自己看重自己。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恋情愫、一种自我放纵,但是我想,这一切归于年龄使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要更新自己的内存,要学会迎接和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境界,用大把的时间补尝自己往日情趣和生活的某种缺失。这里,年龄是成熟的一条底线。因为如果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完完全全彻彻底底为自己活着,于事业家庭于不顾,那么心胸还是有点过于狭隘。

人老喜欢怀旧,回味过去不经意间让人有一种感慨的冲动。我想,一个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只要思维还清晰,人生曾经美好的或者纠结的那些特别难忘、印象深刻的经历,应该是抹不去忘不掉的。沙漠与绿洲同在

这样想时,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个曾经由有点脆弱有点单纯,历经了人世沧桑步履有些蹒跚的老妪,戴着老花镜,抖动双手,沿着字里行间那些自己熟悉的故事、情节,或者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但充满真实充满情感的文字,寻找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痕迹。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独特的神态和心情?我说不出。

我想,人生不经意划出的生命痕迹,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更是一段宝贵的岁月时光。这段心路历程、这段宝贵时光,是自我的、唯一的,同时也是独特的、立体的。它是用散文的形式,展现了人生渐渐成熟的过程。我知道,虽然这个过程,没有令人感动的跌宕起伏、没有如歌如泣的故事,但却有一种女性的精神自信自足。精神自信自足是一个人的魂,它可以包容社会各异的人与事,也可以接受整个世界。

关于散文的文章13:散文下的心情

文/寒秋独语

喜欢那些唯美隽永的散文,已不是短时间的好奇,早就成为了日常的心情,成为了生活里的某种季节情愫,每每的捧在手中就会情不自禁的读出声来。

我以为生活就需要朗朗上口,就需要行走自如,就需要亲切可人,就需要娓娓道来,不乏诗情,不乏乐感,不乏优雅含蓄的私语情调,不乏那些个低吟浅唱的抒情韵味。

打打闹闹的喧嚣我不太敢恭维,尔虞我诈的争辩和掠夺更是强烈反感,兴许属于个性使然,就对散文别样钟情,无论有无故事情节,无论是大段还是小写都愿意慢慢的读上几句。

渐渐的走在生活中就学会了寻找,寻找散文的那些影子,寻找散文的那些字里行间,以及寻找的方式和手段,都会或多或少的赋予或借助一些散文的意愿。

还好都是自己的生活,不曾干预或惊扰到别人的感觉,只是在自己的步履中,只是在自己的举止和言谈间,听懂听不懂无人计较,好听不好听也没有遇到责怪和声讨。

当然,也有许多人不仅仅只是这样的说和做,还会直接写成大段大段的文字来着书立说,让我读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并在读和看中领略到更多散文的意境。

我以为自己必须要感激散文,感激那些喜欢散文的人,为散文赋予了生活的缕缕琴韵,越读越感到情深,越读越感到味浓,捧在手中就不愿放下,走在其中就不肯怠慢。

好心情自不用说,就是稍微沉闷一点的情绪都能被散文形散神不散所感化,连某些牢骚和抱怨都能抒情出善良,都能拟人出友好,都能让季节的轮回和更替彰显出自然的应有规律。

生活真的就是一篇大写的散文,仔细地读,慢慢的亲近,少不了诗情画意,少不了无限风光,少不了日子和岁月留给自己的情深意切,包括自己读写生活时的诗韵情绪。

关于散文的文章14:云涌井冈竹

文/贺小林

著名作家袁鹰在散文名篇《井冈翠竹》里赞美井冈山的竹子,“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是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的真实写照,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从井冈翠竹上获取了无穷的力量。

如今,井冈竹风骨依然。

五百里井冈山到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竹子,一片连着一片,一簇接着一簇,一眼望不到边际。常年云雾缭绕的山岭里,随风摇曳的竹枝在云雾中涌动,翡翠般的绿衬映在轻纱蝉翼的雾里,如诗如画。

井冈竹有毛竹、泥竹、楠竹、丹竹、石竹、金竹等种类。不论哪种,生得一样挺直碧绿;无论哪类,长得都是蓬勃坚韧。林林总总的井冈竹层层叠叠,云雾飘来,像大海翻滚着绿浪,水墨氤氲。云雾浓时,竹林起伏,枝叶隐现,竹梢俨然大海中的一个个岛屿,恍若仙境。在雨后的天气里,乘车沿着蜿蜒山路一直向上,就会慢慢走进云雾的世界。随着高度的上升,云雾开始清淡,远处的竹林也逐渐明晰。竹子在不经意间跃然眼前,迎于身边,立在山巅,让人与竹林融在一起。

百竹园的竹林最具韵味。有云雾的日子,走进百竹园,放眼四周,汪洋无际。方竹林云蒸霞蔚,楠竹林雾中漫步,金竹林云间奔涌……云雾中的竹林婀娜多姿,静谧地躺在大山的怀抱。

清晨,金色的阳光穿透竹林,此时,有鸟儿从林中惊起,生机勃勃更加怡人。夕阳余晖满山时,沐浴霞光的井冈竹展现的是等候亲人回家的思归图。

生在井冈,长在井冈,井冈竹有着太多的诉说。在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里,红军用竹子点燃燎原的星星之火。红军用它削作长矛,制成刀柄,熏烤为钉,在乌云压阵的日子里英勇杀敌。乡亲用它编织斗笠,扎成竹排,蓄水盛饭,演绎催人泪下的鱼水深情。竹笋曾是战士露营野炊的菜肴,竹板做过军民挑粮上山的扁担,竹片点燃照过黑暗的道路,红军的旗帜曾经悬挂竹梢猎猎招展。

井冈竹有着不同寻常的品格。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成长;它们历经烽火硝烟的浴血洗礼,立成丰碑的身姿。在小井村,红军医院一百多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伤病员被敌人残忍杀害,在他们倒下的地方已经生长着一片葱郁挺拔的井冈竹。它们在这里承载烈士的嘱托,延续不屈的生命,以最绚烂的方式证明英魂的存在,挺立成井冈竹的精神。

到井冈山,与竹子并肩站立,都能增加一份对井冈竹的情意,心灵像是在不断地与历史对话。黄洋界和八面山上,红军战士用它摆过三十里的竹钉阵,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朱德的扁担依然在闪现井冈竹的光芒。如今,用井冈竹制作的竹筒、竹壶、竹杯、竹碗、竹筷、竹席等产品远销海外。

浓郁的井冈情涌动在岁月的云烟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风景。

关于散文的文章15:品读父爱

文/紫槿微蓝

这天,我拿出百年散文经典,翻到了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初三时的课文。

以往记得清晰的情节,是关于高潮部分,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穿过铁轨去买桔子,微胖的身子穿着青布棉袍努力爬上坡的样子。而我从头至尾读,现在读来,有了以往不同的理解。朱自清写这篇时,已过了二十岁的年纪,家境的衰败,父亲老境颓唐,都给文章铺下了某种基调。“一半因为丧母,一半因为赋闲在家。”初三学这篇课文,通过备注,我知道了“赋闲”是什么意思。踏入社会后,蓬草般辗转飘泊,经历每一次失业、跳槽,再失业,再跳槽,对赋闲在家的深刻内涵自然有了不一般的体会,而当初,又岂是一个坐在学校里的孩子能从备注的字面上所能知晓?朱自清用平缓、灰冷的笔调写下这篇文章,却不知道从它之后每个阅读人的心里,都会氤氲起什么样的情绪。对父辈,对自身的某种深刻反省,回望,又有所警醒、觉察。文章在落暮氛围中散发着这种苍凉、凄清,自持又温暖的馨香。谁都有父亲,相比其它亲人,唯有父亲,不是你直抒胸臆的那个,唯有父亲,不会像壶口的黄河一泻千里。因为父亲常常是那个最不会表达爱意的人。

前天的事情争涌到眼前。那天,老爸老妈为了点小事,闹起不愉快来。起战火的原因是小小的经济矛盾,但反映的却永远是两个人的心病,家族姻亲问题。第二天晚上挤出一个小时,我带上儿一起回娘家。

来到父亲所在的房间,推开门叫了声“阿爹”,只见他绷着脸,不带一丝笑容,眼光凛冽,是我小时候非常熟悉的生气的模样。换幼时,他铁石板样的脸庞,我哪有勇气把目光迎上?而今,一切却早已物是人非。我和他坐下,帮他把事情还原,掰开,一一分析,还告诉他母亲做过了头,我已经在电话里批评她了。父亲听我站在他一边,脸色渐渐有了缓和,马上像个孩子一样,向我抱怨起来。趁机我塞上一些钱,告诉他,是女婿给的,一定要收。他推托不去,受了。爹,你可知道,如果我们的童年,你也能这样敞开心扉,放下因为经济而带来的心灵重荷,那么我们的童年的心境,也许永远换了另一种色调。经过我的劝慰,父亲的情绪完全恢复了正常。母亲在厨房,因为我们的到来,脸上的不悦转眼无寻。老两口为我及时送去的宽慰和温暖而释然。小小的风波转眼逝去。

思绪拉到眼前,我看完《背影》,对儿说:“妈妈这次读了这篇文章,流眼泪了……”其实,是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幼时他为我们遮挡风雨,又想起了前些天晚上回去看望他的情景。儿说:“这篇文章这么好看啊?”我把书塞到他手里,他看了起来。

当我在厨房弄炊时,他走过来,嘟着嘴:“妈妈,我还小……我看不懂,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哭……”我告诉他,没关系,以后你慢慢会懂的。

作者淡淡几笔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一幅幅绵邈的画卷,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怨无悔的,而为父的艰难,和发自内心护儿的赤诚,孩子又能什么时候能领会?即便当初妈妈初三时学这篇课文,也是全然没有感觉啊!

而文字却把前人的感觉虚虚实实地记录了下来,孩子你现在十岁读了,过二十年、三十年再读,你且看,那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