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文章

请欣赏敬畏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敬畏的文章1:敬畏生命

文/呼庆法

我小的时候特别胆小,死亡在我脑海里往往有一种可怕的定义,为此我很畏惧死人,甚至连亲人去世我都很谨慎地参加他们的葬礼。

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到河里游泳不慎溺亡,我和班里的同学都匆匆赶去,当我们看到他那张蜡黄的面孔时,一种恐惧油然而生。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脑海中不时浮现出那个同学鲜活的面孔和他溺水时呼救的场景,整个夜晚我都不敢闭眼,紧紧地缩在被窝,轻轻地屏住呼吸,生怕有什么声响惊动了暗夜里游走的魂魄。

这样一直到15岁那年,刚开春不久,男人都到外边搞副业去了,村里尽是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1989年的乡村还不是很富有,还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和车辆。记得有个星期天,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听到街上乱作一团,原来是邻家二爷突然得了急病,昏迷了不省人事,那时还没有救护车,急救都需要用门板把病人抬上,向医院徒步疾驰。抬病人需要四个男人,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可村里的男人都出去了,当我看到二爷痛苦的面孔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自荐担当起了抬人的重任。一路上,我生怕二爷灵魂仙逝,一个15岁的孩子硬是咬着牙关一路疾驰,把二爷送到了县医院。二爷家的人都忙着去办理入院手续,我就紧紧地守护在二爷身边,坚定地攥着二爷的手,好像有一松手二爷就会去了的感受,为此我在尽力地挽留着二爷的生命。二爷还是走了,其实那时他还不大,也就60出头,二爷的去世隐约让我对生命有了那么一丝沧桑的感悟。

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在一个矿上的钻探队里,队里都是一群刚入厂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那个年代同事之间胜似手足之情,彼此不分你我,同吃同住,大有“水泊梁山聚义”的英雄豪情。后来我们都结婚生子,聚散无常,再相聚就是在一位同事的葬礼上,那时他才刚刚30多岁,因为脑瘤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这次葬礼大家都显得很沉重,因为有“死亡”这个名词第一次降临到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压抑与悲怆中,我们开始感悟生命。

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每次回到老家的乡下,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远去的消息,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们的一颦一笑,犹如真真切切还在眼前。这个年龄开始看重生命,思索死亡,这样倒不是消极,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和敬畏,在这份感悟和敬畏中,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凝视草木枯荣,品味岁月厚重,从而多一份豁达和放纵,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

有时我常想,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排拒死亡,到思索、到认同的过程。有过这样的思索,就会对世事浮华看淡一些,就会直面苦难和挫折,对生命多一丝敬重和仰视。人其实就像红尘世俗之树上的一片叶子,死亡就如同秋天里谁也抗拒不了的落寞。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个过程需要有岁月的积淀,需要思索、需要有慧眼、需要有慧心。

敬畏的文章2:敬畏这些古树

文/光其军

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从孔子故里曲阜回来,萦绕在心头的一直就是这些古树。它们寂寞地屹立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这一过程,漫长且艰辛,非人类所能坚持。面对不屈的它们,我只能报以敬畏,而它们也仿佛用沧桑的眼光注视着我。

看这些古树,大多是古桧树和古柏树,高矮不一,粗细不一,站立的形态不一,唯一相同的是都在活着,而且还会一直活下去。活着,就是存在,就有一种精神传承,想此,内心就自觉地涌出一种尊崇。再看它们,树身大多是光秃的,被天光映着,反射着一种光,隐着一些密言,令心情一下子变得芜杂。

因为岁月,还因为某些不可违逆的因素,这些古树们,有的树身,被钢板箍着;有的树身,树洞被水泥堵着;有的树身,被钢筋支撑着。这些物象,虽实不忍睹,却又正常。我知道,它们都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了,还不愿被岁月打败,仍然还在顽强悲壮地延续着生命。因而,就有虬曲苍劲的树的上部,那些枝干依旧活力张扬,生动着自然,意喻着某种哲理。

而古树以苍老沉稳的姿态呈现,与我看来都硬朗且刚健,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虽然表面上,它们呈现的是静止,但我知道,静止的下面,是汹涌澎湃的生命运动。至今,它们还在运动,这一过程伟大,我们不可能看见。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古树的生命恒久,当然是见证不了它们从幼苗到苍郁这一伟大且壮观的生命过程,也就无法体味它们在悠悠岁月中磨砺的况味。

古树的周边,那些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与古树和谐且协调着,浑然成了一个整体。这些静止的物象,都在叙述着历史,苍老着岁月,都在天地间成就着生命的壮美,构成着特有的历史画卷。我阅读起来,竟是那样厚重和极其静美。

缓步走向一棵古树,就被它皲裂的树身和中间一个碗口大的树洞所震撼。这树全身都是一道道干裂的树皮,像是被岁月的刀刻下的深深的痕。而在它的深处,曾经的青春应该都是鲜活的存在。靠近它,似乎就感受到了它的欢笑,然而,待我用心贴近的时候,竟什么都没有了。唯有那树洞还张开着,像一只眼睛,阅读着来人,洞察着世界。可它里面黑黑,也不知深藏着一些什么。我只能踮起脚,将脸凑近它,鼻尖抵近洞口,深深地,缓缓地呼吸,莫名就漾起一种意念,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和亲切。

古树前,走过的人无数,走来的人也将无数,会有多少人对其思考?可能更多的人会滋生一些悲悯,哀叹它的不幸。然而,树在,人却走了,人,究竟不如树啊!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面对古树,不难知道它们忍受着怎样的寂寞、清贫和诱惑?古树不言,以它的挺立,傲然于世上,该是它在幸福地享受孤独,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行?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寓于树木,以期万古长青,留下精神。如此,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这时,树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成为了某种化身。

敬畏的文章3:敬畏文字

文/宋子牛

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历史转瞬即逝,生活奔腾向前。日子一页页翻过,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回望昨天,已物是人非。时光老人走过的脚印,或深或浅,或清晰或泥泞,或动荡或静好,或粗粝或精致,或一往无前,或曲折迂回……但都会被岁月之手轻轻抹掉。新生的也会渐次老去。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此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而这时,留在时间光影里的唯有文字。

对待文字的态度大约有三种境界:敬畏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准;文字有艺术美感和精神向度。

万事万物都稍纵即逝,唯文字可为之留影存真、复活再现。文字会记录下社会生活的鳞爪片断、雕刻出人物的骨骼风貌,文字会传承历史的足音、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过往的事物容颜虽老而不失其真,烟云散尽但回响犹在,或浮光掠影或翔实本真地留下念想与回味,慷慨与悲欢。传递信息,辨析事理,论说公道,弘扬精神,引领社会舆论,一切的一切,没有文字的介入都很难实现。

不说“修齐治平”等荦荦大端,“经世致用”“号令天下”需要作为道统传承的文字,来启蒙、教化、浸染、升华,襄助其成;也不说传经布道,授业解惑,蒙童向学,杏坛课徒,官员行政,商贾货殖,士农工商乃至赳赳武夫,没有了文字肯定举步维艰,一事无成;还有,心灵的飞扬与教化,思想的承载与流布,也要靠文字“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就是老来闲情偶寄、怡神养性,时不时翻翻杂书,流连的也是文字光景。

老夫检点平生,一无所长,除了文字,一无所有。无论本兼各职还是业余爱好,都与文字相关,干的是文字活,吃的是文字饭,真正靠文字安身立命。因与文字交集太多,过从甚密,所以,对文字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和亲近之感。古人有“敬惜字纸”之谓,这种恭谨态度,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识文断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低要求。因而对文字,任何时候都轻慢与亵渎不得。

现在是网络时代,文字尤为鲜活灵动,语言也多姿多彩,杂花渐欲迷人眼,潮涌般不断催生出新语睿词,给人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固然是文字价值的体现;赏心益智,何尝不是文字意绪的内敛?

比如一个“长发及腰”,便被智慧的网友想象得如诗如画,发散出多元思维。“待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膘。”“待我长发及腰,已成千年老妖。”“待我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待你长发及腰,我就咔嚓一刀。”“及腰体”成诗也颇有韵味,不妨当次抄公:“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将军答:“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这些文字,读来真是齿颊生香,快意无比!没有文字的沟通搭桥,深蕴内涵,巧妙点化,惹眼入心,我们无从享受这些斑斓传神的内容,至少乐趣会损失不少。

很难想象,没有了文字,重新结绳记事(结绳也是“文字”),会是什么样?恐怕历史会失去传承,真相更为迷茫无序,文明将被消解殆尽,灾难和辉煌都会付之阙如,人类社会演进的根脉苗裔,生命自何处来、向何处去,更加无从稽考。

我坚信文字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相对于其他事物,文字是不朽的,是最值得敬畏的。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记录文明的就是文字家族。“最是人间留不住”的,文字可以留住,而且使之美丽再现。文字,帮我们寻找回失落的梦想与情怀,更从被岁月湮没的烟尘中,打捞积淀无穷的宝藏,让我们受用不尽,故而无须伤感。

作为文字工作者,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存忧民之念。一生码字弄文,也有芹献若干,为伊消得人憔悴,速朽也罢,过眼也罢,依旧对文字一往情深,充满敬畏之心。不为别的,只为那字里行间中多味的人间烟火,斑斓的大千世界。

敬畏的文章4:敬畏陌路人

文/孙守名

我一直对陌路人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你不知道他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去往何方,那怕他与你不期而遇的一瞬间,你也不知道他想些什么。陌路人,其实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神秘结,若即若离,让我们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与陌路人相遇大都毫无征兆,也许是在细雨霏霏的午夜,也许是在人声鼎沸的站台,也许是在远离故土只身飘泊的异国他乡,也许是在你仕途通达炙手可热的辉煌时刻,也许……人这一生一世啊,真的需要耐心等待,等千年的轮回,等那个在冥冥之中注定要与你相识相知的陌路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陌路人,在诗意的乡间或喧嚣的都市中孤独地摸索,多么渴望在匆匆忙忙的奔波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那些个幸运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忽然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那一刻,天花乱坠,大地回春。但是啊,我的朋友,幸运女神并没有光顾我们大多数人身上,作为陌路人,我们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无奈地奔波,脚下全是坚硬的大地。

夹杂在煕来攘去的人流中,四周是南来北往的陌路人,这时候,我们希望看到一张熟悉的笑脸或一个热切的眼神。但是,没有,真的没有,大家都慌不择路地前行,似乎远方尽是满地的鲜花,等待我们去轻而易举地采摘。我想轻声告诉每一个从我身边渐行渐远的朋友,请你慢慢走,学会欣赏啊!欣赏一下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欣赏一下从你身边转瞬即逝的陌路人,他们才是你今生今世的忠实伴侣,有了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路人,你的生活才会过出别样的精彩。

对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来说,天地万物都与我们形同陌路。悄无声息地来到尘世,我们睁开眼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一只摇曳着尾巴的小狗,一株鲜嫩无比的小草,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我们不知道这些陌生的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会出现在宇宙时空中的这一刻。一切的一切,好像都是最好的选择和安排,走过无数的沧桑岁月,看取不尽的世间繁华,转眼间我们就再也迈不开曾经矫健的步伐,那时节,鲜艳夺目的朝阳依然东升西落,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仍然匆匆忙忙地赶着自己的时光。当我们即将合上双眼孤独地离开尘世时,这才知道,其实,我们就是天地间一个小小的沧然过客,一个天地间轮回千年的匆匆陌路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陌路人,有些人与你相识相知,转眼间成了亲人和朋友。有些人似乎注定与你走成永远也不会交织的平行线,一个照面后就永远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还有些人在走走停停间成了我们的敌人,一场马拉松式的恩怨纠葛过后,毫无来由地消逝于灵魂的深处,再也起不了半点微澜。亲人或朋友,值得我们珍惜;陌路人,值得我们回味;敌人,更值得我们尊敬。向每一个与你不期而遇的陌路人致敬,向每一颗曾经靠近过你的心表达衷心的感谢,告诉自己,天地人和,万物方能化为永恒。

由陌生变成熟悉,一步之遥;由熟悉变为陌生,眨眼之间。当你需要时,希望我都在你身边。陌生不只是距离,还有我们并没有感知到的内心情感。每一个陌路人都曾经在孤寂难耐时呼唤春天,都曾经在暗夜中盼望一丝一缕的阳光和温暖。懂得包容,拥有爱心,你就会觉得天地间美丽无限。慢慢走,学会欣赏啊!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天地圣众万物,陌生将淡然消退,生命将不再灰暗,青春年华将会开出洁白的莲花。

这个世界上并非全是陌生,我们也并不都是陌路人。人的内心像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总有一个角落藏着温暖的阳光。遇到陌路人,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充满善意的眼神,都会让冰川化为溪流,让陌生变成灿烂。走在阳光下,内心是明亮的,灵魂是透明的。学会摆渡自己,让他人也成为你的摆渡人。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你才会真正成为人世间最幸福的人。

我对陌路人一如既往地怀有敬畏之情,他们从来处来,又去往好去处,来来往往间,尘世变得繁华热闹,令人欣喜。在溪林边、小巷口、公路旁,我迈着细碎的脚步轻盈飘逸地走向大地、山川、荒漠和草原,只想在蓦然回首间看到一些与我一样在忙碌奔波的陌路人,我会向他们献上微笑和祝福,我愿同他们结伴同行,因为我深深知道,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们,绿茵会变得干凅,岁月会变得昏暗。天下所有的陌路人,我要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敬畏的文章5:敬畏食物

文/王永清

母亲生活在农村,小时候挨过饿,对食物极为珍惜。她时常对我们讲,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田里的粮食总要做到颗粒归仓,偶尔有饭粒掉在桌上,她也会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到嘴里吃掉。

有一次我到娘家小住,小弟领着儿子皮皮回来了。中午吃饭,皮皮不小心将一碗饭撞翻在地,母亲心疼得不得了,弯下腰去,想把地上的饭捧起来。皮皮大声说:“脏,奶奶!”母亲执意去捧,皮皮索性走上前去,将地上的饭踩了个稀烂。一向疼爱孙子的母亲气得大骂皮皮:“你这个败家子,这是粮食呀,怎能这样糟蹋!”扬起巴掌就要打皮皮。

母亲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她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老天爷的恩赐,浪费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不可饶恕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许多老年人对粮食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虔诚。

有一次蒸馒头,饭后,七十岁的婆婆颤巍巍地进了厨房,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我问:“妈,你在厨房干什么呢?”“没……没什么,”婆婆好像在掩饰什么。我走进厨房一看,原来,婆婆正费力地用手抠蒸锅周围沾着的馒头屑吃。我说:“妈,这让军(我老公)看到可不好,还以为我不让您吃饱饭呢,想吃,筲箕里还有很多馒头。”婆婆不自然地笑笑:“我不饿,看见你常将这些馒头屑用水一泡一刷就倒掉了,浪费了,怪可惜的。”

其实,珍惜粮食无关乎贫富,它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清朝政治家刘统勋说:“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李嘉诚用餐简单,一碟小菜,一小碗米饭。最后不仅菜吃光,碗里的饭也吃到几乎一粒不剩。弘一大师认为,人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在他眼里,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能有一碗白米饭吃,更是好上加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富余了,有些人却忘记了曾经的匮乏与不足。孩子扔馒头,大人倒剩饭,讲面子,摆阔气,各种奢侈浪费随处可见。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人要心存敬畏之心,即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没有随意糟蹋的权力,你可以将富余的物质去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食物将养料融合于人的血肉中,从而完成了种类的生存。对食物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敬重。

敬畏的文章6:敬畏一棵古树

文/曲京溪

一棵古树,伫立在村外一抔黄土之上。远远望去,这古树宛如一个硕大的盆景,被岁月神工雕琢,成了如诗如画的形状。近前瞧瞧,这古树可真是古老,伸出的主枝,一段成了沟壑,一段缠绕弯曲,一段像似老男人干瘦的手臂,青筋暴突。尽管如此,树的每一枝却都向上腾起,呈现龙的姿态。

这棵古树,生长在山东省莱州市佛台子村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树龄已有647年。如今,古树的主干高1米,胸径8.9米,树高在16米以上,冠围约45米左右,树冠面积达153平方米,气势恢宏,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从粗壮的主干上长出四大主枝,枝条表面平滑,呈灰色。叶子为卵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状波纹,叶面浓绿。古树早春萌芽,晚秋落叶,无花,果实随新枝萌动而生,略小于豆粒,成熟时呈黑紫色。据林业专家考证,这棵古树叫黑弹树,别名小叶朴、白麻子,原产地为四川省宝兴一带,属我国北方落叶树木中罕见树种。据考证,它是胶东第一南方古树品种,被称为胶东地区的“黑弹王”。

这棵古树离我老家的村庄不到二里地,出村庄向北过一条河就到了树的跟前。小时候,听大人们讲了不少和这棵树有关的故事传说。有的说这棵树里住着一个神仙;也有的说,到了晚上,这棵树周围就生出凉风,嗖嗖的,人们在心生敬畏的同时,还感到惊悚和恐惧,一个人是断然不敢从树下走过的,非多名伙伴结伴而行不可。那些胆小的女同学更是如此,她们结伴经过树下,还会发出阵阵尖叫声。

2008年清明节,我们一帮人外出踏青,老张问我去哪里?我就推荐去看古树。不巧的是,那年气候干旱,一春无雨,我们去时,古树才刚刚抽芽。正在树下照相时,从古树东侧的留驾村走来三个人,两男一女,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三人来到古树下,跪倒就拜。等他们起身后,我上前问缘由。三人中看上去年龄最大的一位大哥说,他们兄妹是从东北回家给先祖扫墓的,他们与佛台子村的人都是一个祖先,留驾村人是从佛台子村迁来的。古树是两个村人共同的记忆。但对于古树600多年前是怎样到莱州佛台子村落户的,他们也说不清楚。我心里不免有些许的遗憾。

这年的五一,老张又来了兴致,非要再瞧瞧古树不可。车子从留驾村里驶出来的时候,古树那高耸浓密的树冠已经装满我的眼帘,我之前在网上搜索到的关于它的种种传说,顿时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相传,明洪武年间,莱州府管辖的二州五县,经过战乱、洪水、瘟疫肆虐,繁华不再,成为遍地荒芜、人烟稀少、万户萧疏鬼唱歌之地。洪武二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以强制手段,从四川向胶东莱州府大量移民。成都府宝应县的壮汉王自嘉也在移民之列。临别之时,王自嘉留恋故土,特意挖了4棵小树苗,背在身上。这些移民携妻带子,他们在兵丁们的押送下,手背身后,手腕绑绳,十个一组,千里迢迢,开往东莱。在经历了漫漫旅途后,他们终于来到莱州白沙河北岸一高地,安顿下来。从此,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植树饲禽、繁衍生息。

王自嘉信佛,闲暇之余,他修造佛台,常念经礼佛,还将在路途上精心保护的4棵小黑弹树栽种在佛台四周,佛台子村由此得名。小树慢慢长大,王自嘉也慢慢变老。转眼间王自嘉就70多岁了,自觉在世时间不会很长了,便把7个儿子聚集在一起,嘱咐道:你们今后要更加团结,多做好事善事,要争气要和气,绳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等我百年后,你们要把一棵黑弹树栽到我的坟头上。不久,王自嘉便驾鹤西去。

在岁月淘洗下,当年的黑弹树仅存一棵,被村民们视为宝贝一样保护着。这棵古树于1999年被莱州市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并专门修建了大理石护栏,树枝搭设了支撑架。最近,这棵树还被莱州市列为古树名木之首。

植物的驯化是有条件的。但你看这古树,东临留驾水库,常年随波荡漾;南近白沙河,流水潺潺;西有千亩平原,根下是一低矮丘陵,旱能灌溉,涝能泄洪。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善良。当年的移民早已在这里安居乐业,一棵树能不生根发芽吗!

我攀上树丫处,隐于树叶间。看天,天是那么深邃、辽阔;满树阳光,透过叶隙如瀑流泻。树叶静静地蓬勃,而树依然默默无语。忽然,我意识到,相比于树的坦然,我很卑微。我抚摸着系挂在树上的一条条红绸,幻想着也能像这棵树一样,活出一世让人敬畏的尊严。

敬畏的文章7:敬畏土地

文/乔兆军

每次回乡,看到油汪汪的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我都会有种感觉:土地是有灵性的,它养育了庄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提供生命之粮。

父母都是农村人,是种地的好把式。记得小时候,那时还是大集体,但每家都有几分自留地。父母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几分自留地上。母亲常说:人勤地不懒,在基本相等的土地中,我家自留地里的菜,品种丰富,产出很多,除了够自己一家人吃外,还要卖一些来补贴家用。

在我的记忆中,那土地的气息,总是给人亲亲的感觉。后来参加工作,相对的离土地远了,但家乡的土地,总不时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学校附近有一位菜农,知道我喜欢种地,就给了我半分,我在地里种上菜,菜在我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蓬蓬勃勃长势喜人,掐一把回家,那菜带着原始的清香,泥土的气息,吃起来脆嫩爽口,醇香柔润。

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我收获的不仅是蔬菜,更是收获了一份淡淡的、纯纯的心态,那是一种乡民的性格,是一种与人无争、与人为善,泥土的性格。

读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支考察队夜宿森林,生火做饭需要木柴,附近就有枯枝,他们却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第二天起程,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要收拾干净,就像没有人来过一样。他们说:“不要打扰了土地,更别试图改变它原来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

而现在,人们少了敬畏之心,太热衷给自然“动手术”了,无节制地对土地的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一片片钢筋水泥“森林”取代了遥远的“山清水秀”。我有一种茫然,我仍旧固执地在树根下、草坪中、绿化带内搜寻那不常见的泥土。

刚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鹤山村的炼制砒霜的雄黄矿,已关停三年了,但它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仍然持久地危害着人们。土壤砷超标19倍,水含砷量超标上千倍。鹤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

行文于此,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用文字来祭奠那些被销蚀了的土地。记得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

敬畏的文章8:敬畏大地

文/李炳锋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每当到了冬天,万物趋于安静的时候,大地的筋骨就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山峦,河川,沟壑,麦苗,房舍……一览无余,平淡而又萧瑟。空旷的原野上,凛冽的寒风中,人们包头缩颈,葺屋烧炕,抵御着无孔不入的寒气。在无边的萧瑟和空旷里,人的头脑变得清明,就生出孤舟蓑笠翁的情怀,禁不住就有了许多的思索和遐想,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历史、关于自然……思来想去都离不开这一切的载体——脚下的大地。

是啊,人本事再大也离不开脚下的立足之地,我们每天都在大地上过活,可又有几人能读懂大地呢?与其相比,一切都是暂时的,无论是多么坚固的建筑,多么顽强的生命,多么伟大的人物,有形的,无形的,统统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大地缄默如古井永远地存在着,并将一直存在,超然地陪伴着万物的繁衍生息。大地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毁灭万物。大地用强力的牙齿咀嚼着依附其上的躯体,致使所有的生命都成为过客,最后剩下自己本源的肌体,本质的肤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谁又能说这不是终极的公平和仁慈?

还记得1986年4月26日吗?那是令全世界胆颤心惊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周围1000平方公里的地区遭到放射性污染,数十万人被迫撤离。事情过去近30年了,可当人们再回望那片土地的时候,一切归于宁静,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为什么?是大地上重新葳蕤的草木覆盖了事故残留下来的所有建筑和痕迹,那里已经成为一个野生动物自由出入、枝繁叶茂的绿色世界。这就是大地的包容和慈悲!

闲暇之余,你如果从电脑上输入“古国”二字,立马就会出现高昌古国、西藏女国、精绝古国、龟兹古国、哀牢古国……名字,有36个之多。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古国衰败消亡的呢?除战乱、饥荒、瘟疫、水源枯涸等原因外,但真正使它们消失的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地的残蚀,是大地上的风霜雪雨和草木枯荣掩盖了这些文明的符号。黄河有史可查大的改道有7次,在汛期中下游的决口更是不计其数,每次改道决口都给百姓带来不尽的灾难。可当行走在大地上的时候,又有谁辨认出大河曾经的模样?是辨不出的,是大地抹平了所有的爱恨情仇,使后人对曾经刻骨铭心的往事变得如烟似雾,以至于只剩下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仅以开封为例吧。在今天的开封地下3—12米深处就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分别是3座国都,两座省城,一座中原重镇。怪不得当地百姓传诵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歌谣呢?之所以如此现象,除黄河的无情外,是大地把一段段历史尘封于此。就说我们生活的有着2600年历史的城市吧,明清以前的建筑几乎没了一点痕迹,它们残酷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诚想,现在时尚的高楼大厦,若干年后也定会成消亡之物的。大地为文明的创造提供舞台,同时也为文明的毁灭提供了条件。唯有它如此明目张胆,唯有它如此不悲不喜。

五胡乱华,扬州十日,南京大屠杀,被十几名个光棍汉奸淫的留守幼女,死后六年才发现一堆白骨的独居老人……这些人间极度的罪恶和悲苦,发生时大地是无言的,却又把这一切牢牢地记在心里。

每次回乡为父母上坟,心里就多生纠结。那些曾经鲜活的、有说有笑的长辈们转眼就老了、就走了,在飒飒的寒风里,从那些简陋、粗糙、残缺、斑驳的墓碑上或许能读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谁还记得这些荒草般的名字呢?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一条小小的线段,源于尘土很快就复归于尘土,坟墓和碑刻也终将化为尘土,归于大地。平民百姓如此,那些所谓的达官显贵,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又能如何?在时空面前都无法留住半片身影,迟早都要交给大地——灵魂的栖息归属之地。豁然明白,世世代代的百姓为什么把故人交给大地时称作“入土为安”,深究一下,其实是追求的一种永恒,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永恒。

大地是深沉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精细微妙。且不说日月行天、江河纬地,且不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且不说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仅听听这些民谚吧,就能从中读出大地上那不差毫厘的规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枣芽发,种棉花”“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芒种麦,立秋谷”“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二十四节气在大地上轮回上演着,循环往复,亘古不变。这是大地的节奏、大地的魅力。大地给我们食粮,给我们智慧,给我们丰厚的回报,也给我们厚重的责任。纵观中国历史,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哪位不是有个浓重的土地情结的人!

且不说“农民的儿子”毛泽东,“人民是我再父母,我是人民好儿郎”的陈毅,单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吧,他之所以能成为享誉全球的大作家,并非他学识渊博,根本的一条是大地滋养了他,是大地给了他智慧、力量和灵感,是“高密东北乡”那片土地上的苦难经历丰满了他的思想。这个曾饿得吃炭块的苦孩子,用他的话说,是读了十年大地之书。

大地在带来恩赐的同时,也充满着纠结。水,石油,煤炭,天然气,矿石,森林……我们从大地上肆意掳夺,在不断地掏取它的五脏六腑;城市无限拓展,使得天地阴阳失衡,雨雪少得可怜;大气、地下水污染,物种不断灭绝,地球的免疫系统正遭受空前的破坏。大地已不堪重负,大地变得骨瘦如柴,大地已是千疮百孔。忍无可忍的大地开始报复,极端天气频发,到处山崩地裂,各种怪病频出,我们开始嚼食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呼呼作响的风分明是大地在冬夜里的声声抽泣。

关于大地的话题太多了,多的永远也讲不完,那就充满深情厚意地吐出心语,向大地致敬吧:春天是您的欢歌,夏天是您的爱情,秋天是您的诗意,冬天是您的夜曲;山川是您的筋骨,平原是您的胸膛,草木是您的毛发,湖海是您的眼睛,雨雪是您的泪滴……

我要告诉所有的孩子,面包不是来自商店,而是来自大地。我要告诉所有的人,敬畏大地吧。敬畏大地,就是敬畏我们的祖宗,就是敬畏我们的母亲,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的文章9:敬畏食物

文/张炜

现在有些学问高深的人,也注意从最基本的传统经典开始学习,并用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像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有的需要扬弃,也有的可以借鉴,不妨拿过来好好用一下。里面有一些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是过于严格了,但想一想有的是巩固文明的,有的是意旨深远的,都通向了伟大民族的精神源路。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有了这样的思维,难得不去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传统,难得不产生敬畏。

但是现在这种敬畏我们不但没有了,而且相去遥远,连个踪影都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是怎样的?单讲吃饭,刚刚有点东西可以挥霍了,有些官商场合就像当年的慈禧太后差不多,奢侈到吓人的程度,又哪里止于“吃一观三”。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那段饿死千千万万的人、吃树皮和观音土的历史,它近得就像刚刚转身,还没有来得及走远,这边就如此穷奢极欲起来——这个族群多么可怕,要么动辄饿死成千上万的人,连土都吃;要么就是做饕餮之徒,每一餐饭要扔掉三分之二。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些频频举行的豪宴,那些财大气粗的权与钱的酒席,除了有一种犯罪感,再就是疼和憎,是担心上天的诅咒,恐惧报应的厄运。

一个人能吃多少?不过是那么一点点,可是菜要一道接一道上,桌子比乒乓球台还要大,菜色无数,不得不让专门的服务员把摆在稍远一点的不断地端过来调换,这样最后吃掉的还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都要扔掉。

这个情景反衬的回忆,就是同一片土地上残忍地饿死、吃糠咽菜的一群群人。而对食物的敬畏,却曾经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到海外一些地方,时常能感觉到这种敬畏的存在。比如他们通常使用很小的碟子,生怕食物剩掉。如果剩下扔掉,他们觉得不仅是浪费,而直接就是对食物的不敬。在韩国,对方在宴席上常常对客人介绍食物:这是哪里产的,多么好等,他会这样强调。于是有人嘲笑他们,说无论端来多么简单的食物,都会说:“好东西呀!很贵的!”

对食物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要损失掉自己的生命来到人的面前,变成食物,让我们果腹。想一想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它毕竟也是一生!一条黄瓜,一个地瓜,一条鱼,一只羊……它们终止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人的食物。

该不该敬畏食物?我们明白了这些,才会理解西方常常出现的场景:吃饭前群体祈祷并感谢上帝赐给食物;还有那些宗教人士,他们宰杀生灵的时候,会轻念一句话,然后再做。这里面表现了多少的无奈和悲哀。我们甚至相信,只要人类不能终止吞食其他的生命,也就不会结束自己的巨大苦难。

敬畏的文章10:敬畏

文/杨浩

过了清明,山城晴隆降雨日渐增多,有时甚至是雷电交加,大雨如注。一天黄昏,天色不一会儿阴沉下来,忽而天空惊雷炸响,闪电如一柄柄奇形冰冷的利剑劈开阴暗的苍穹,大雨以千军万马之势席卷而来。伴着震耳雷声,外婆说,一打雷,我就想着,经常把你们吃剩的饭菜倒丢,浪费很,会不会遭雷劈哟!女儿在一旁说,哎呀,外婆咋个这样子迷信嘛,那有这种说法呢。

外婆的担忧,女儿的不以为然,让我深受触动。

女儿即将参加中考。妻子又在县内一家企业负责销售工作,无暇照料女儿。为让女儿集中精力备战中考,去年底,年愈六旬的外婆从纯朴宁静的乡村来到城里,专职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妻子说,外婆向来迷信,总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是暗室,也不可以做亏心事。所以,外婆总是勤劳节俭,善待乡邻,宁愿自已吃亏,也不愿占他人一丁点便宜,心里始终装着一本明白帐。

对外婆这种敬畏神明、相信报应的老观念,我是颇为认同的。反观当下,少数人已经是天不怕,地不怕了,有的人为了私利,可以胆大妄为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有的人为了不义之财,可以神色自若贩卖假冒伪劣农用种子,兜售地沟油;有的人明知酒驾、撞红灯害人害已,依然心存侥幸,涉险上路……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人早已把敬畏之心抛在了九霄云外。难怪网上有言论称:现在一些人是信仰缺失,我行我素,任性胡为,一旦某一天身陷囹圄,则又悔不当初矣!

由是观之,人还是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的,敬畏天理、敬畏法律规矩、敬畏公平正义,如是,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有序、和谐与安宁。

“近朱者赤”,但愿外婆的这份敬畏之心,对成长中的女儿会有所启迪。

敬畏的文章11:敬畏秋阳

文/唐晓堃

秋天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我们敬畏的秋阳。

今年重庆的秋天,格外让人们小心翼翼。一个接一个的秋阳就像火球一样,在大地上滚来滚去。直到把鲜活的植物烤得面目全非,仍不过瘾,甚至变为大火化为灰烬。人们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也无法改变大地被灼烧的事实。这是秋阳惹的祸。

秋阳张着血盆大口,吸干了大地母亲皮肤的水分,大地的肌肤开始皲裂,再皲裂,最后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蔬菜没了,瓜果干了,秋山毁了,人被秋阳一步一步紧逼,直躲进小楼成一统,敬畏秋阳。火烈的秋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秋老虎如期而来,大地秋收便接踵而至了。外地的,本地的瓜果品种繁多,一筐筐葡萄和桃李纷纷上市,菜市场旁,水果店里琳琅满目,引来络绎不绝的购买者。正在成熟的核桃、石榴、柚子在秋阳的催促下,加快了步伐。如果说瓜果的丰收对农民的日子来说是点缀,那么热火朝天的打谷就成了秋收的主旋律。秋阳就像一位矍铄的老人悠闲地,自信地在田野迈着步子,把劳动者的汗水照得晶莹闪烁,把劳动者的脸庞映得通红通红。机器声,欢笑声,在田野弥漫升腾,把丰收属于秋天的专利写满了整个大地。

秋阳又就像不服气的淘气孩子,跟丰收图景添乱来了。悄悄地在山脚或山腰埋下燃烧的火种。人们只顾忙里忙外地收获,却忽视了秋阳里有个捣蛋鬼,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向美丽的茶山竹海喷下了火苗,愤怒的火焰,是竹海的挣扎和呐喊,也是竹海对秋阳的蔑视和唾骂。人们放弃了收割收获,离开了田地果园,匆匆上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救竹海,救火而不救秋阳。昔日美丽的茶山竹海被秋阳助威下的火魔吞噬了靓丽的容颜,人们痛惜得咬牙切齿,谁不诅咒这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只会放人间烟火的坏家伙呢?秋阳得逞后,继续着它的一个个燃烧之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揪住一切肆掠的机会,直把人们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我们难以想象被火魔掠夺之后的秋山,裸露肌肤继续被秋阳灼伤的疼痛,那是需要秋雨的甘霖滋润和抚慰的啊,面对丰收与灾难并存的秋天,人们早就想赶走眼前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虑的秋阳了。日日盼,夜夜盼,秋阳走了,秋风秋雨何时来呢?还是秋风最善解人意,傍晚时分就来报喜了,它努力地推开每家每户紧闭的门窗,提醒主人可以关闭空调,打开窗门透透气了。久违了,清凉的秋风,可秋雨在哪里呢?秋风说,秋雨正在行走的路上,雷电马上就来到,雨还要等等,等等……这等也让干渴的人们脸上有了惊喜的笑容。

我走出蜗居的房间,来到开阔的阳台,大地变得一片沉默,是啊,人们在等待远方将至的秋雨,大地何尝不是怀着殷殷之情在等待一场及时雨的洗礼呢?在我的家乡重庆,今年的秋雨应该是贵如油了。

敬畏的文章12:敬畏生命

文/阮武

家里不久前刚买的小狗长眠在了小土堆里,弟弟经过的时候止不住哭成了泪人,与死亡直接面对让幼小的心灵生出了莫名的恐惧,以至于在此之后父亲询问他要不要再养个其他的宠物时,他回答说:“不要了,我怕它再死了我难过。”这也让在旁边的我心里一阵悸动。

死亡在小孩子这里有了最直观的反应,身边生命的流逝留给他们的是创伤,是难以掩饰的沮丧和失望的情绪。相比一些年轻人对死亡的含糊其辞,小孩子显得稚气的说法表现出了最基本的对于生命的敬畏。而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些自诩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却不是人人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

2015年8月12日23点30分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仓库发生爆炸,在这个时刻,大多数人应该已经进入了梦乡,灾难来的猝不及防,中国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里,清晰地记录了这次爆炸骇人的数字:第一次爆炸,震动震级约2.3级,相当于3吨TNT。30秒后,更大的第二次声音传来,21吨TNT在滨海新区被引爆。升腾而起的蘑菇云让人恍如置身好莱坞灾难片的拍摄现场,数以百计的生命在轰鸣声中逝去,被夷为焦土的房屋和厂区更是不胜枚举。在灾难面前,天津的消防官兵众志成城,毅然决然地奔赴第一现场,只为拯救出在概率上来讲已经微乎其微的存在着生存希望的生命,这也被网友称赞成“史上最美的逆行”。

当绝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为天津送去心底祝福的同时,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各种媒体上散布着不负责任的评论。他们漠视生命的逝去,将灾难视作儿戏,并以调侃此事为乐。更有甚者公开在社交网络上出售爆炸视频,明码标价10元一条,试图将灾难变成自己敛财的工具。还有一名女孩在微博上谎称父亲在天津爆炸中遇难,骗取捐款10余万元,引起了网友的讨伐。在这种时刻,以灾难为饵,榨取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良知。

关于生命这个话题,有过各种各样的描述。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对所有生命的敬畏,经过循环,最终还是对我们自身有所裨益。它的沉重并不是轰轰烈烈,绚烂夺目,而是将在种子洒在人们的心田,并终有一天会蔚然成阴。

敬畏的文章13:敬畏老建筑

文/谢汝平

原先租住在一幢老房子里,房子有些年头了,外面看青砖青瓦,古色古香,里面的地板和楼梯都是木制的。由于年代久远,木头颜色很深,已看不出原来的纹理,走在上面,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令人心有不安,害怕一下子踩塌了,因而总是小心翼翼。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开始心中还是很抗拒的,仿佛居住在深沉的历史当中,总感觉与现代生活不符。习惯以后,我倒是喜欢这种深厚的历史感,喜欢老建筑特有的深沉与安宁。

那时我在广告公司上班,从事策划工作,每天接触最前沿的资讯,被各种时尚的信息包裹,心中难免浮躁。只有当我回到那所老房子里,才能一下子静下心来。面对古旧的家具,面对房间特有的历史感,我可以从喧闹的生活中瞬间抽身,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内心。每一个静谧的夜晚,呼吸着木质地板和楼梯以及隔板发出的远古幽香,我会让思绪停留在房间里,停留在眼前。我不知道,这个房间住过哪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这所房子,也一定有过自己的荣耀,有过自己的光辉灿烂的岁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能接受时间的洗礼,经受历史的风云依然不倒,最终让我成为它的住客。这是人与房子的缘分,是我与历史的缘分,虽然我不了解它,它也只是静静看着我,但我们共同走过一段岁月,似乎也算心有灵犀。

我是这所老房子最后的住户,老房子最终没有逃脱被拆迁的命运。房子的拥有者——我的房东却是喜笑颜开,祖上留下的房子换来一大笔不错的补偿款,而我却恋恋不舍。这是奇怪的感觉,我只是住了不足三年的时间,也只是它一生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怎么就有了那么深厚的感情。我相信,房子对我肯定也有不舍,当我收拾好东西跟它告别的时候,老房子沉默不语,当我离别的脚步声和木质地板楼梯发出的“咯吱咯吱”声相应和的时候,我知道,老房子的心情很难过,不仅因为我的搬离,更因为它的生命即将终了。对于死亡,不管人还是物,都会有令人窒息的悲伤。

我搬入新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却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仿佛一个古人穿越到了现代,对周边一切都无所适从。我还会抽空去看老房子,看着其被人推倒,看着碎砖瓦跌落一地,看着木质楼梯地板被折断撕裂,看着那地块被平整然后重新盖上新的楼房。也就是突然之间,我对住了几年的地方很陌生,我对周边的世界感到陌生,我很后悔去看拆房子,去看一个老朋友的残忍灭亡,而我却无能为力。最后我飞一般地逃离到我的新房子,逃离到我的新生活,把老房子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自此,我对所有老建筑都心存敬畏,对所有老房子都心生怜惜。我知道,房子会老,会失去当初的繁华和荣耀,人也同样会老,会失去青春与光泽。相同的是,不管他们曾经存活多久,是漫漫千百年,还是弹指一挥间,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

敬畏的文章14:敬畏一杯水

文/魏益君

我居住的小区,虽然自来水供给充盈,水龙头里的水随开随用,但我却不敢有丝毫的浪费。这种对水的珍惜,缘于那次对水的刻骨铭心的渴求。

我老家的村子虽然靠山,但却都是秃山,是出名的贫水区。群众的饮用水都是靠村头的那个塘坝和塘坝边的那口水井。赶上大旱之年,塘坝里的水就干了,最后连井里的水都见了底,人们不得不到三里外的一个泉眼里挑水喝。

我七岁那年,天气大旱,当塘坝边的那口井里再也看不到水的时候,人们就奔向三里外那个泉眼了。一连几天,父亲天不亮就起床,摸黑赶往那个泉眼,可还是没有别人去得早,日上三竿才带回来可怜的半桶水,因为父亲是木匠,不可能等在泉眼边,还要赶去给人家做活。

我实在不忍心父亲这样两头忙,就自告奋勇去泉眼抢水。夜里,鸡叫三遍,我就一骨碌爬起来,拎着水桶向泉眼跑去。我虽然不是来得最早的,但却能排在前边。我蹲在泉眼边,看汩汩的细流在星空下泛着清亮的光,让我开心,也让我兴奋。天大亮的时候,两桶水灌满了,这时,母亲赶来,看到两桶晶亮的泉水,喜不自禁。

自从我去抢水,我们家就再也不担心断水了。有天做晚饭,妹妹要喝粥,母亲掂量着那仅够烧一锅粥的水,左右为难。我对母亲说,没事,烧吧,有我呢。那一晚,我感冒发烧了,我知道是因连日来起夜受凉所致。当父亲为我拿来药,家里却找不到一滴服药用的水。母亲拿起杯子出了门,没过多久,就拿着空杯子回来了,满脸愁苦。

父亲说要不我去泉眼吧,母亲就说来回就要半个多小时呢,孩子发烧都说胡话了。父亲拎起水桶说,那也不能干等啊!

当父亲拎着水桶出门时,就碰上邻家五奶奶端着一杯水进门了。五奶奶对母亲说,我家孩子不懂事,骗了你,你别往心里去。看到那杯水,母亲哭了,千恩万谢的接过来。

夜里,我的烧退了,当听说那一杯水的事后,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这一杯水,是温暖的,珍贵的,滋润心田的,它就是生命的象征。

从那以后,节水,成了我生命的一个特征,对水的节约如同对生命的珍爱,不敢浪费一滴。

水,是生命之源,只有生命里有了缺水的经历,才会那样深切地懂得和珍爱一杯水的价值,也才会如许虔诚地敬畏一杯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