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笔构网

2025-01-10总结

请欣赏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所以,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也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15个学生,大多数同学都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但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习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两操习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学生知道了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三、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6、不能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

7、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同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6、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3

转眼间,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现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贯彻课标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会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课标,努力贯彻课标精神,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品德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具体的人或事来影响孩子的品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社区应该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懂得作为社区的一员,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为社区打扫环境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为社区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亲近学生,树立良好师生关系

这学期我继续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认识学生姓名。其次,经常和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在课前做些小游戏,作热身活动。

此外,在上课时,我也会用心去观察这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表现较为突出的孩子。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了解他们,有利于我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当然,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诸如课堂的实践性还不够等。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品社课。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所以,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也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所以,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也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6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只是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寻求老师的解答……从来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人,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今,在《品德与社会》中,学生的地位却改变了。

1. 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再次,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让学生也参加进来,让学生成为方案设计的主人之一。在《品德与社会》中,我们的活动方案是为学生而设计,而参加活动的人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我们设计方案当然应该问问"主人",为"主人"着想。教师在设计具体活动方案时,需要问问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想出尽可能好的点子,尽可能多的办法。这样,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学生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最好总结者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认识活动的结束。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后,对活动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总结活动,调整今后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学生是最好的总结者。一次活动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会、要求、新的设想,为今后进一步成功搞好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发展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等。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成败,在下一步活动方案设计中取长补短,把活动设计得更完善。总之,教师在总结活动时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以学生为依据。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作用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1. 教科书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之一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教学活动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情况,具体设计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科书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教师不必刻板地以教科书上的语言、活动为教学的依据和教学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读。而可自行设计更实际更适合班级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讲切合自身实际的语言。

2. 教科书是教师教材再创造的一种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为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课程提供了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应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而在此过程中,教科书则是最好的参考工具。

三、教师——角色转换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以知识的传授者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却转换了。

1.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人,不再是教导者、监督者、评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不可否认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2.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在本课程中,教师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支持,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进行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着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3.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我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一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解放以后,尽管师生关系不再那么等级森严,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还是占据着绝对的支配性地位,强制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师生间并不存在双向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则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学生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被老师采纳,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配角,而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们的共同努力构建着这门课程,完成着这门课程。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学生、教材、教师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关系。这些正是未来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开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