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泥土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泥土文章1:乡间泥土亲
文/史忠和
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绿色的田园,葱郁的林木,肥沃的土地,袅袅的炊烟,总会让我生出一份别样的亲切。乡间的山,乡间的水,乡间的人,乡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在我眼前都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亲切。
岁月轮转,社会巨变。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茅草房已完全不见踪影代替它的是小楼幢幢和花砖红瓦,昔日农闲时走家串户闲聊的村民,如今骑着摩托车、开着小车忙着进城打工、经商。一切都在快速变化,惟独不变的是田园的风情,是那绿意盎然的激情,孕育着生命的勃动。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乡间度过的,即便是读了大学,学校所在地也是在距离城市很遥远的偏僻的乡村,参加工作后,我依然生活在泥土厚重的乡村,至今没有离开过。
恬静的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声划过,阳光、雨露和清风,带来了乡间特有的奏鸣曲,圈了一夜的鸡鸭鹅终于摆脱了黑夜的束缚,扑棱着翅膀飞快的向田野、池塘奔去,有的鹅还不时的伸长脖子“嘎嘎”地大声高歌。袅袅炊烟带着它特有的灵性从村庄的房顶屋脊冒出来,时而笔直如柱,时而飘飘渺渺,散乱在人家的房前屋后,散乱在林间树梢。散乱的炊烟犹如画布上的泼墨,淡淡然然如纱,轻轻悄悄似雾。于是家家锅碗瓢盆响,户户厨室飘清香,稀粥、薄饼、小菜、大酱、大葱,带着农家特有泥土的味道,香了口胃,醉了心田。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踩着黑色的大地,身体涌动着大地的脉搏,任清风自然而然流淌过脸庞和身体,清爽干净,像是不染世俗凡尘。一阵微风吹来,泥土芬芳扑面而至。田野上、小沟旁叫不出名的野花正悄然开放,开的灿烂多姿。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时而在路边翩跹起舞,时而在花间忽隐忽现,悠然的沐浴着初夏的曙光。蒿草到处都是,一丛一丛,绛红的、银灰的、褐黄的,散发着一种苦而辛辣的气味,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在微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一排挺拔的槐树,正摇摆着它那弯曲的枝干,一串串白色的槐花在阳光的的照耀下,被微风吹落下满地的花瓣,犹如仙女散花一般仙境。
四周满眼的绿,绿的青翠欲滴。山林下,一垌垌翠绿色的田野,一片片墨绿的果园,包围着一幢幢错落有致的花墙红瓦的农庄。那浓淡浑然的绿,顿时令我心境开朗,心旷神怡了。那浓浓的是母亲的绿,绿得深沉而真挚;那苍苍的是父亲的绿,绿得坦荡而质朴;那幽幽的是乡间少妇的绿,绿得浪漫而纯正;那浅浅的是农家女儿的绿,绿得天真而明丽。这温润的绿色正悄无声息地浸透了我的肌肤,渗入了我的血液,直入心脾了。我甚而疑心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已经变成了一株绿禾或是一片绿叶,在绿色的微风细雨中惬意地摇曳着。我贪婪地呼吸这甜丝丝的乡间气息,尽情地体味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鸟语花香、群草芬芳、五谷泛绿、夏情甚殷。
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渗透到我的心田,掬一把黝黑的泥土,把它放入家中的花盆中,那花,茂然!这就是乡土浓郁的气息,是乡土自然的力量。
抬头仰望被风吹过的地方,不管是田野阡陌,还是乡间街巷,幸福的影子到处可见。简单,真实,又不缺乏温暖!
住久了都市的楼房,厌倦了车水马龙快节奏,疲惫了霓虹灯的五光十色,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每逢节假日,来到农家小住几日,品尝一下农家菜,体味一下农家屋,感受一下农家情,天空是那么的纯净、乡音是那么的亲切,乡亲是那么的纯朴。庄稼是多么地茁壮……那是多么惬意悠然的心灵婉畅。
寂静的夜晚,枕着蛙声入眠,疲惫紧张的身心顿然间得以释然。完全释放了自己所有的工作生活压力和重负,心中充满着平静和祥和。此刻,我一个人静静的做着简单而温馨的梦:绿色的田园,葱郁的林木,肥沃的土地,袅袅的炊烟------这是属于我的世外桃源。
泥土文章2:爱章丘,颂章丘
文/董晔
泉,经过泥土的过滤,却变得更加清澈、甘甜,没有任何尘埃的掺杂,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和甜,它,被看做灵气的象征。
三月,清晨,漫步于百脉泉畔,听着泉水叮咚,看着清风抚过的婀娜的柳树,贪婪的享受着氤氲着泉水蒸汽的香甜的空气,抬头仰望着假山上李清照凝眸远思的塑像。
就是这位一代词宗,是她,一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恰恰传承了中华词坛婉约派的精华。
六月,东麻湾的水面上,接天无穷碧的莲叶,心甘情愿地衬托着映月别样红的荷花。这日傍晚,清照在湖畔的亭中赏景,花开繁盛的湖面,让她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却惊起了一滩鸥鹭。
有一眼泉,泉水涌出的样子很高挑,像是身材细长端庄的少女,相传那是清照清晨洗漱的地方,所以水流清澈,也可以清晰地看见池底的鹅卵石。一缕阳光射下,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光。有一眼泉,黝黑的池中却涌出清透的水流,不是水黑,不是池脏,而是曾经有人整日于此清洗方砚,日积月累,泉眼被墨汁染黑,但流水却清澈依旧,这个人,是谁?对,是她,她的成功,源于日积月累。
只是时运不济,此时的宋王朝,由于君主昏庸,大臣卖主求荣,使得朝廷不得不南迁江南,而结婚不久的她与丈夫却阴阳相隔,丈夫死于战乱,自己不得不南迁保身……国破,家亦亡,对于一个女子,谁能抵住这么大的悲痛!
站在他乡,凝眸远思,思故国,思亡夫,坐在窗边,抬头望着大雁归去北方,心里想着大雁尚可以飞去家乡,而我,何时可以回到那个山明水秀的章丘。想起故乡的一切,不禁低头拭泪,却无意间发现,窗前的黄花堆积满地,却无心摘来插在屋中,为这个人丁稀少的家添几分生气。夕阳映着黄花,这是,几丝春雨飘然洒下,洒在梧桐树上,洒在黄花上……洒在她的心间。是,她哭了,就这样,她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直到雨停了,直到最后一抹夕阳退去,雨水流淌着,像是诉说着她对一切的不屑于在乎。
应该是因为小时候坐在梅花泉旁,看着太阳落下山别有一番滋味吧。尤其是每逢佳节时。所以清照的后半生,似乎格外钟情夕阳,尤其欣赏黄昏。
这一年的元宵节,落日如溶金般灿烂,不知是谁这么慷慨,甘愿用黄金为元宵节装扮天际,天边的云朵像碧玉合成一块。今天,她见到如此美景,心中一阵欢喜。良辰美景,仅欠佳肴,这个元宵节就会成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曾经边境的这晚,人们打扮上,女子披金戴银地去赏灯,香车宝马来家中拜访,她不想见,只怕夜间出去。如今憔悴的面容,两鬓斑白的头发,被街上捻金雪柳的少女比下。只有在帘子底下,听着别人的谈笑,留着自己的眼泪。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零的花,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哀伤之情。
清照的一生,历经坎坷,虽生于大户之门,享受着最好的教育,嫁给了一个爱她同时她也深爱着的男子,前半生的生活,令所有人羡慕,可她的后半生,只身一人独处他乡,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人,终日生活在恨与念之间,她恨君主昏庸,奸贼卖国,她念,远方的泉水,流淌着全是她心中的愁思。穷困潦倒的她,不能再过同祝福富贵荣华的生活,便在家中,赏着再平凡不过的花草,却写出再无人超越的词篇。
南唐李后主叹道:道不尽,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她的愁,更像是无尽的泉水永无竭止。
曾少年立志: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之所以敢立下这样的豪言壮志,原因就是她有将泉眼染黑的毅力,这种毅力,源于她对文学的喜爱,她的心思,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有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细腻。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亡国之君与历经亡国之苦的思妇发出相似的哀叹,兰舟之上,她无奈地叹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清照词园门前的屏风上就用了王维的名句概括了当你迈进清照故里后内心最深切的感受。章丘,因为文人辈出而享誉中华,在这片颇具灵性的土地上,章丘人世代传承者,时代被泉水滋养着,世代被浓郁的文化陶冶着。
章丘,当你进入就会感到莫名的气息扑面而来,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泉水的灵性。
泥土文章3:泥土的气息
文/余君才
泥土是有气息的。
还在乡下的时候,我就深知这一自然规律。泥土散发的气息带着大自然的况味,带着四季更迭与昼夜交替的气息,也往往带着大地上万事万物生命的气息。
风从遥远的山峦,或者平原吹来,挟持着大地的气息。它弥漫着,席卷着。一个人站在乡村大地上,呼吸着这迷人的气息,它是如此的令人心旷神怡!
泥土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于是泥土便参杂了万物的气息,或者,万物的气息就是泥土的气息。就比如:当你走进一片茂密的丛林,泥土就散发着古老树木的清香;当你走进一座丰收的果园,泥土就散发着那累累果实的气息;当你步入一片玉米地,泥土就散发着玉米的迷人的体香;当你步入一条湖的堤岸,你便会嗅到那清澈明净,来自遥远的山峦和湖泊的气息;当你恰好信步在一片草地上的时候,脚下是一颗颗碧绿的草,甚至参杂着挂在青草眼角上的雨水,你定会嗅到那一片雨水与青草参杂交融的青涩气息……
一条河,是在一个不确切的日子里莅临这片土地的。它来自遥远的怀乡之土,来自遥远的冰川的一声脆响,它的历史不可而知。大地因为有了河流而变得灵动。
我姑且以为河流是这片泥土的血脉,泥土浑身弥漫着河流的气息。而一条从山脉奔流而下的河流,泥沙俱下,也同样带着泥土的味道,挟裹着远道而来的山峦的气息。要是在山林里,渴了,你掬一捧山泉,那水里一定会有那片山林里,泥土的气息。于是乎,根据水质的情况,便可判断这片土地所包含的矿物质。也就可以知道,这条河流经了什么样的土地。也就可以知道,这片土地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而大地上的村庄,坐落在每一片,或贫瘠,或富饶的泥土之上。
有了村庄的存在,大地便更增加了生气与活力。人们在这片大地上劳作,早出晚归,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收割,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泥土便具有了人情的味道,具有了村庄独有的味道。
泥土喂养了村庄,泥土给了村庄生命、灵魂,甚至病症和疼痛。于是,村庄就染上了泥土的气息。收割的麦子、稻谷,以及那些漫山遍野的青草,都有泥土的气息。那些漫步在山坡上牛羊,它们在泥里打滚,泥土的气息挥之不去。而在大地上耕作的人们,与泥土打交道的日子久了,身上便同样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朴实而又充满生气。
然而,有一天,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又是一番惊心动魄的景象:一台台挖土机开过来,一个个建筑队住进村子,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路铺天盖地而来……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口号越喊越响。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播种、收获的繁忙景象再也看不到了,那些牛羊,村庄,被逼得无路可退,它们眼含热泪从这片土地上撤离。
施工队嘈杂的喧嚣声充斥了这个村庄,大地上充满了钢筋水泥的气息,充满了机械与钢铁的气息。于是,一座座工厂建了起来,加工厂,钢铁厂,缫丝厂,齿轮厂,化肥厂……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区、人才交流区、红灯区……纷纷新鲜出炉。工厂的滚滚烟囱,取代了农家小户瓦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护城河雕栏玉砌,取代了昔日的小桥流水,河水冲刷泥土的气息不复存在;村民们也不再耕种,成为了加工厂、缫丝厂……的一名工人,与那片曾经日夜打交道的土地越来越陌生。他们仿佛也成为了一个城市人,远离了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一夜之间,曾经的乡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兴城镇。泥土的气息也不复存在,村民们也不再在黄昏的大地上,清理农具上的泥土,不再担忧田地里的庄稼。他们分别躲进分得的一间安置房里,一边看着彩色电视,一边翘着二郎腿。说说工厂里的事,说说工厂里的厂花和那些社会的小混混们苟且的俗事。
一切都变了,变得理所当然。
只有承载万物的大地知道,这片大地的气息已经发生了改变,青草的气息不再,树木的清香不再,果园的丰收气息不再,那掬一捧山泉,淡淡的泥土的清香不再……
河流之上,污水横行,大地的伤口充斥着三鹿奶粉和臭胶鞋的味道,你还敢在这条河里掬一捧痛饮吗?这片大地上,村庄不再,到处充满着工厂的喧嚣,充斥着梦想者们的执着与狂热,充满着现实的狰狞与残忍……
只是,不管这片土地如何变迁,由乡村走向城市,还是由沧海变作桑田,不管一个人的身份如何的改变,我都坚信: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日夜耕作的人们,那些与这片土地相守,与泥土打着交道的人们,喝着那条河流的水长大的人们,他们的血液里,永永远远流淌着这片土地的血液,他们的身上永永远远散发着一种气息,那就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大地的气息,泥土的气息。
这一点,我将深信不疑。
泥土文章4:泥土与玫瑰
文/王永花
一天,我到花园里散步,看到了正开得旺盛的玫瑰花,它那妖娆艳丽的色彩,想不被人注意都难。顺着玫瑰花往下看,只见那黝黑的泥土,它是那样的平凡!
泥土颜色黝黑,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绿叶的明丽,默默无闻,显示不出它的朝气活泼。其貌不扬而无私奉献,就是它的特点。
泥土默默地为美丽的玫瑰奉献,使玫瑰开得更美。当人人都赞叹玫瑰的美丽时,有谁想到泥土了呢?如果没有了泥土,那玫瑰还能开得这样美吗?玫瑰还可以生存吗?我们还能看到玫瑰吗?尽管人们不曾注意过泥土,没有赞颂过它,但是它从不抱怨,不曾放弃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有一天,玫瑰嫌弃泥土了,对泥土说:“唉,你长得真丑,黑黑的,一点儿也不好看,一点儿也不适合跟我在一起,像我这样美丽的花,怎么可以和你在一起呢?我爱和那美丽的花瓶在一起,而不是你。”泥土沉默了,它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看着玫瑰笑了笑。终于玫瑰离开了泥土,她插在和她同样漂亮的花瓶里。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玫瑰发现自己身上的颜色没有以前明艳了,她开始变得憔悴,她的花瓣一片一片地凋落,她感觉自己快死了。她这才想起泥土,那个默默奉献,默默付出却一句怨言也没有的泥土……她后悔了,但是一切都晚了。
每种东西都不能只看外表的,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美。泥土的这种精神让我们联想到了为我们无私奉献的老师,老师照亮了我们,但却熔化了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感谢老师!
泥土文章5:泥软草生
文/李志胜
春天的泥土经历了“先冻后酥”的物理变化,有很温柔的性格。而草,依泥而生,临土而长,颇像早先我们那群脱去厚厚棉装、吆三喝四到田野撒欢的憨小子。
春天借着春风,在泥土上“蹑手蹑脚”弥漫开来。只是现今城市里的泥土,早已消散了乡间的腥香与厚道。尽管一样是春雨淋洗,春阳朗照,可那打着哈欠、拱破地表的草尖却“城乡有别”。城市里的草有太多的表演况味,远无乡野之草来得激情敞亮、肆无忌惮。
我最喜欢的春草是故乡的茅草根。那肥胖胖、白亮亮的根里,藏有我童年太多的美味。当年,大人们挖河或下地归来,总会带回一大把茅草根。不等用清水洗净,我们姊妹几个每人抓起一根,用手捋掉泥土,就往嘴里放,使劲地嚼,用力地咂,那个甜啊,一下子蹿到了嗓子眼里。
后来,空余时间割猪草的我们,注意上了茅针(谷荻)这些茅草初生叶芽后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春风吹过,春雨浇灌,茅根生芽,布地如针。我们经常一手挎着草篮,一手拎着一把茅针,边走、边吃、边交换“美食心得”。那种惬意,是现在城市的孩子无缘品享到的。
去冬闲暇时,我曾望着窗外“剪水作花飞”的盛景,念及今年春天里的泥软草生。这可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由衷的感喟,或者说是一份衰老式的怀旧。试想,夏日的葳蕤,秋天的茂盛,冬季的荒寂,有哪一个比得上“春风吹又生”的满眼草色呢?更遑论时下这块“香酥难捺芬芳心”的黄土地了。
一转眼,春天到了;一抬头,泥软草生。“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再看春天里的风生水起、万物更新,只觉得一下子“软”了视线、嗅觉,“活生生的”尽是憧憬和希冀!
泥土文章6:触摸心灵的泥土
文/肖永乐
佛法如船,需要顿悟。先求寻船自渡,再求渡人,最后弃船填海。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人的重大转折,时常就靠那么一两句话。
人的成功,往往需要高人指点,友人相助,贵人成全。
多做人生的减法,删繁就简,潜心领略“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的生命境界。
文学是希望之花,花开不寂寞。不要有意的等待,又无意地错过。
一切与生俱来,又随风而逝。超脱红尘,才能超越梦想。
不争第一,只做唯一。把握事业的朝向,把自己酿成醇美的酒。
泥土文章7:雨中沙皮江
文/张效雄
沙皮江,一个充满泥土气息的名字。
沙皮江是从雪峰山流出来的一条小溪,静静地在山野树丛中穿行,经历了九曲十八弯无数次顺流和回流,汇聚了其他不知名小溪小沟的水流,终于在一个叫花园的地方,在峡谷间渐渐地长成了一条小河。
清明时节,从洞口县城驱车大约20公里,就扑进了沙皮江的怀抱。
下起了蒙蒙细雨。远远地,就听见了沙皮江的喘气声从峡谷深处有节奏地飘来。走进峡谷,眼前豁然一亮,江边的悬崖上飞出一泓清澈的瀑布,在绿树之间发出一闪一闪的银光。银光一侧,几簇鲜艳的映山红倒挂在树丛之间,在清澈的江水里映出灿烂的光彩。
沿着沙皮江溯流而上。河水不深,崖边的山道在乱石上铺排开来,一段段在岸上,一段段又在水中,撑着花伞的人们,自己感觉就是一只小小的彩船,在起伏不定的河流上晃动。我低着头,细数脚下的乱石。那些毫不规则的石头,横七竖八地在水中漂浮,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墨色的,有的像鸡血石,有些像腊肉石,形象十分逼真,但我无法确认。眼前那一片片、一行行、一簇簇的,不敢说是五彩或是七彩,跳进眼帘的尽是好看的石头,那形状,那色彩,那水流滑过的感觉,很亲切很亲切的,恨不得把他们全部揽在怀里,带回家去。
转过一个大弯,树丛变得密集了许多,倒映在水中的绿色,比上一段更加浓重了。抬眼望去,是一大片竹丛倒映在河中,在雨中雾中摇曳着他们婆娑的身影。沙皮江边的竹丛不似漓江边的凤尾竹那么细嫩清秀,也不似湘赣浙闽大山里的南竹那么粗狂。沙皮江边的南竹有几分姿色几分温柔几分绰约,随着风雨飘扬的竹叶,展露生机的毛笋,给人留下无限心思无限萌动。
细雨中,我轻手轻脚走进竹林,轻轻地掰下一颗小笋,轻轻地用手绢儿裹上,我要带回山外的世界去。
泥土文章8: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李文贤
种子要冲破泥土的覆盖,才能发芽生长,小鸟要克服对天空的恐惧才能在广阔的天空飞翔,人要经历苦难与失败的洗礼,才能走向成功,才能演绎精彩的人生。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因为他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给历史增添了千斤重的分量。
西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在给好友的信《报任安书》中,他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从这些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要走的人生路,于是他发愤着书,成就了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先生的事迹充分说明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面对困境,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借古人的事迹安慰自己,忍受酷刑,决心隐忍苟活,发愤着书,最终登上了成功的舞台。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逆境出人才。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但是天妒英才,他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但他身残志不残,克服了生活中种种不便。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尽管他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创造了奇迹,造福了人类世界。
霍金的事迹足以证明孟子的观点,告诉了我们成功之路上铺满了荆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登上成功的舞台,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大门分为三种材料制成的。第一种是纸糊的。一捅就破;第二种是木制的,需要撞击才能打开;第三种是铁做的,需要你用尽全力,坚持不懈地撞击,它才会向你打开,这种门一旦打开,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成功,而大多数人成功的大门都是后二者,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风雨,同学们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斗志,那么就离成功不远了!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泥土文章9:成功并没有那么远
文/840499685
我们仿佛泥土中的种子在等待成功的照耀,在泥土中的日子也许黑暗艰难,但是只要向上生长,迟早能长出地面。因此不要害怕成功的遥遥无期,它并不需要我们认为的那么久的时间,也许只要你每天喝着咖啡闲坐发呆的那一点儿时间就够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成功人士的故事。以前有两个年轻人在一起画画,一个很有天赋,而另一个资质稍差。没过几年,那个很有天赋的人因为稍有成就,在灯花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几乎要放弃了画画。
而另一个资质稍差的人生活虽贫困,每天都要下地干活,空闲时还要砍柴,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绘画。不论每天工作有多忙,他都要全神贯注地画上一小时,一直坚持再画画。
四十年后,他成功了,他摇身从湖南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的木匠,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画坛巨匠,他就是,齐白石。
在齐白石获得成功后,有一次,那个曾经和他一起学画画,最后放弃的人前来拜访他,那时,两个人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两个人在一起回忆了当年学画生涯,齐白石听到他一再地感叹美术生涯的艰难曲折,认为成功很艰难,也对自己的半途而废而悔恨叹息时,齐白石笑了笑说:“其实成功根本没有你想的那么遥远,也没那么难,我从一个木匠到现在的绘画大师,其实只是用了不过四年多的时间而已。”那个人诧异了,我也惊讶了。
我想:四年零四个月,这就是从一介普通的乡村青年变成一代大师所需的时间,其实我们又何须惊愕呢?成功的确离我们并不遥远。四年零四个月,每个人都会为这个短暂的日子而惊讶,但日子看似短暂,可是你知道吗?齐白石成功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多少天,而是每天从不间断地坚持。
有人曾曰:成功和失败的距离并不远,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就像两个人在大山中用斧子劈路前进,结果的不同大多时候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失败者在即将砍到山外,只剩薄薄一层石壁的时候丧失了信心,放弃了努力而停止。让我们记住这个比喻,再砍一斧子,走向成功把!
泥土文章10:向日葵的记忆
文/李阿人
一场雨的来临,让泥土变得湿润起来,看着院子里的几个花盆,我突然有种向日葵的冲动。
说起向日葵,那可是我童年的最爱。那时,老家门前有一块田地,每到春天,父母总会在田地两侧种两排向日葵。它们萌芽破土,在阳光和风雨里生长着。我跑上前去,仰着小脑袋,痴痴地看着它们。我日日围着它们转,期待着它们的成熟,期待着美味的瓜子。
终于,它们成熟了。父母将花盘砍下摊晒在院子里,我嘴馋,总是不停地吃着尚流着汁水的生瓜子。有时,小伙伴们会挥舞着向日葵的杆子玩耍,每人一根葵花杆,分成战队,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
而那些被晒干了的葵花籽,父母首先要选出一部分饱满的作为种子,剩下的一些,或者炒熟了吃,或者来了客人用作招待,更多的是,打成油供全家食用。饭菜里有了油水,再简单的饭菜,我们兄妹也是大快朵颐。
后来,无论是到外地求学,还是定居县城,我都记得那些向日葵盛开的样子,记得那些葵花籽在我童年的舌尖上幻化出的味道。这味道让我从来不曾对故乡有过半点遗忘,反而鲜嫩得,可以掐出思念的泪水来……
泥土文章11:六月,六月
文/墨文轩
六月,阳光飞溅,泥土破碎,大地空留丰收,我倾尽时间在黄昏变得含蓄。
六月,是我板着手指头计算到第二只手的时候见到的幸福,我坐在一座村庄的上空,享受汗水与泥土的味道,那飘过一片田地的风里小麦长势喜人,有时候我想,小麦是黄金的道路,坦途整个村庄一年又一年奢侈的梦。
六月是窗子,开向无言的四季,泥土是玻璃,雨后水中溅起的倒影里树根向下张望,我从太阳背光的侧影里望见依稀存在的城市。他们说,城市是座没有四季的坟,而农村的终极梦想却是从土地走向城市的坟里,一座空坟,是幸福施舍给贫穷的希望,好像冬天为每一个生长于泥土的植物许下春天尽善尽美的愿望,一座空坟是一条河,含泪飘满残破的墓碑,善于观察的人会在年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墓碑早已在远方清晰而狰狞的睁着眼睛,望不到尽头的时间里,墓碑从生,一座空坟,一只空白的杯子,这沉重的包袱,永无休止的压在生命的天平上的累赘,寂寞的叫喊着秋天,秋天开始荒凉。
有时候,一座坟的重量要用大地去衡量,任凭时间流逝它依然悬浮于草木之间,倒挂在众生心头,但更多的时候坟只是生命最后的侩子手,杀灭了残存的尸身,空留一生悲喜吞咽在泥土的回忆里,随沙起,随云散,六月的坟没有窗,含蓄的日渐高起于收割过的麦地里。
六月的雨是贫穷的泪,来得快,去的也快,可谁会明白,热烈背后怨怼的云彩是怎样痛心疾首得对大地发表意见,倾泻不满,又是怎样默默隐于群山背后;六月骑在牛背上,六月是短笛游弋的步子,微笑着忍雨起,忍云散,六月摇着手,手里是把破碎的扇子,在轻轻一挥间,繁华如尘,万世功业顿做烟尘消散。
六月的云如苍狗,天空的心情需要他的多变去臆测,树上挂满云,云间的鸟鸣从我头顶的叶间跌落,我坐在一座村庄的上空听见了炊烟的欢笑,我从六月的衣袖上借去一片岸,永驻重逢,六月有张帆孤自飘向了海,我离开后,空有一片丰收的年景。
六月,六月是寂寞堆满的土地,遍地粮食不说一句话,含蓄的成为村庄的一日三餐,六月的丰收化作漫天飘散的云烟。
六月的时候,我坐在一张坟上收割我的麦子,雨水散做黄昏包裹我日渐寒冷的良心,我不想说我狂妄的年华就此湮灭,我不谈理想,我含蓄的向树木低头,树木长势喜人,我走过一座村子的上空,他们始终在说丰收,就像我说我的丰收一样。
六月,我不占用粮食,我的心不用土地埋葬,我的丰收朴素的坐在收割过后的麦地里,我是第一株也是最后一株生长在大地上的粮食,含蓄的站在风哭泣过后的远方。
六月,我面向赤道,孤自追慕阳光一样的燃烧,我心朴素,含蓄的坐在一座村子的上空,那是我六月的村庄,是我的房子,是我最后的麦地,麦地。
泥土文章12:送给孩子一把泥土
文/曹君仁
女儿今年十一岁,从喜爱花草开始到种植农作物已有五年时间。虽是花盆种养,只有一把土壤,却滋养和培育了幼小的心灵,丰富了课堂内外知识,认识了自然界的许多奥妙和美好。
培养情趣。我喜欢花草,女儿从小便围在花盆边看花开花落,问这问那。我心里突然一动,给孩子养一盆花,培养她的情趣。现在的孩子,接触很多的新事物,生活也十分丰富,但却远离万物生长的泥土,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说干便干,我们上午一起买来含羞草的种子。看着包装袋上的说明文字,先给她讲含羞草名字的来历。接着,把种子泡在水里,为了是让种子在下种前喝饱水,便于苏醒和发芽。下午,再把种子种在了弄好土的花盆里。每天,女儿都要看看花盆,盼着它长出来的同时,向花盆里喷洒点水。终于,一个星期以后,种子破土而出,长出了细小的嫩芽和叶片。女儿高兴极了,又开始观察它每天的生长情况,细心呵护。一天天过去了,含羞草的叶子越长越多,越长越快。我们把它移植在几个花盆里。用手指轻轻一戳,枝干上的叶片便慢慢合拢,它害羞了。傍晚来临时,含羞草的叶片会自然收起,早上又自然展开。真是有意思极了。女儿非常开心,把其中一盆拿到学校,让同学一块分享她的成就,美化自己的教室。
复活课文。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文中提到苍耳,苍耳是什么?虽然我知道苍耳是田野里一种很普通的植物,但讲起来女儿却听得云里雾里。为了不留遗憾,我出差时从田边地头采来苍耳种子,回家后教给女儿种植,等到苍耳从发芽到长大,女儿不但认识了这种植物,也在脑海里复活了课文。
纸上得来总觉浅。从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书本、电脑、电视获取的多是一种概念上的东西,一种图像似的东西。于是我有意识地采集一些种苗,和女儿一块种。到现在,我们已种植了韭菜、花生、辣椒、大姜小蒜,还有茄子、桔子、向日葵、小西红柿,甚至连胡萝卜从育种到种植、收获整个过程,我们都进行了一遍。农科方面的知识真是太丰富了!
学习嫁接。除种植二十多种农作物,我还教给女儿学习“嫁接”,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我有一株桔树,每年都结几个桔子。我知道,包括我们平时吃的桔子,种子种下后也会发芽长大,却结不出果实,必须实行嫁接技术。我们头年育了一些桔苗,到了第二年夏天,便教女儿学习植物嫁接。我们选定桔树上的枝条,要和桔苗差不多组细,打量好后,分别刮一个1-2厘米的口子,去皮刮掉枝骨的三分之一,然后对齐刮开的口子,一个人捏住,一个人用宽塑料绳紧紧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再缠绕得密实些,防止进风进水,影响愈合。四十多天后,我们剪断桔树上的连接枝条,枝条已和桔苗长在了一起,这样桔苗经过嫁接后,再长一年就可结出果实了。我告诉女儿,这叫枝接,植物改良的办法还有芽接,就是春天把一株树枝上的芽片取下,嫁接在另一株树上,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要进行嫁接呢?其实,我们现在吃的谷物等粮食,原来都是野生的,是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移到田里种植,经过一代代的改良,就进化成了现代的模样。有些木本植物,改良太慢,嫁接是一种简单的进化改良办法,包括我们现在吃的苹果梨,就是把苹果树枝嫁接在梨树枝上,结出的果实,模样像苹果,吃一口却是梨的味道。我们今冬又开始培育银杏,银杏春天直接种下是不发芽的,必须经过一冬的“休眠”状态,这也是一门植物知识。自己在家种植毕竟是有限的,假期带女儿外出,除了游山玩水,看到树木和农作物,我都把它们介绍给女儿。
几年下来,女儿增长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这些,是在课本上所学不来的。我只是想,让女儿在接触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白人类自己的生活,和赖以生存的土地万物。不要长大了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开,什么是树上结的土里长的都不知道。那不是社会的进步。女儿也很开心,写了不少观察日记,有的还在报纸上发表出来了呢。
泥土文章13:泥土的柔情
文/夏群
在钢筋水泥丛林构筑的城市里,泥土愈发金贵,我常常为了栽植一株花草而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费力运回家。我想泥土若是有自主意识的话,肯定是不愿和我回家的,这样想来,将泥土禁锢在花盆里,也是一种罪过。
暑假期间,习惯每天傍晚带孩子去城郊散步,与其说是散步,倒不如说是为了让他们脱离一会电视、手机、空调和高楼,站在没有经过水泥浇筑的大地上,与泥土、花草树木亲密接触更为贴切。
田野里,从大地的皮肤上生长出来的瓜果蔬菜长势喜人,是农人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泥土柔情的具体表现。
葫芦、番茄、豆角、黄瓜、茄子、苋菜、毛豆,我向孩子一一介绍这些果蔬,向他们灌输这些农作物的特征,试图让来日的他们即使阔别土地,也不至于五谷不分。
小区二楼上是个大平台,邻居婆婆用近二十个泡沫箱组成了一块“菜地”,每次经过那块菜地,我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毕竟,那小片的绿色是灰黑色的平台上最具有生命力的存在。
天气炎热,婆婆每天早晚给它们浇水,施肥,拔掉野草,目光切切,恨不得它们立刻成为盘中美食。然而,事与愿违,除了丝瓜以惊人的速度攀藤、开花、结果以外,其它的都没能支撑到可以采摘食用的时候。
小青菜似乎是一日之间突然出现早衰现象,明明身材娇小,却如同经历了秋霜的树叶,蔫了,叶片上密密麻麻的被虫啃噬过的小洞;小葱一半是黄色,一半是不健康的绿色;扦插的红薯苗,只幸存了两株;豆角死得不明不白,我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尸骨无存了,貌似婆婆又重新点播了。
婆婆嘀咕:是不是平台上温度太高了?
植物并不贪心,给它一点泥土,阳光,雨水,它就知足了。瓜果蔬菜不似野草野树,生长的环境决定它们的生命质量,阳光雨露够了,但泥土没能依托在大地的胸怀里,传递给它们的柔情不够,大抵就会出现这种悲惨的结局吧?
“幸存者”丝瓜终于能采摘食用了,但长相奇丑,只能用畸形来形容。婆婆却笑着说,自己种的比买的吃了放心。我不置可否。
然而再次与那些困在泡沫箱里的泥土擦肩而过的是,我分明听见了它们的呼喊:何时才能回到大地的怀里呢?
泥土文章14:奋斗的草
文/鞠志杰
每一株小草,从拱破泥土的那刻起,都发奋向上生长着。每一个离家的孩子,就像一颗满怀理想的草籽,乘着风的翅膀飞向四方,然后落地生根,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城市中的很多人,都来自农村。在这群人身上,你会看见他们有着小草一样顽强的品格。
我的一位朋友,曾这样给我描述他的童年:推开房门,便听到鸡鸣犬吠,提起鼻子,便嗅到泥土芬芳。春去山花烂漫群芳争艳,秋来硕果累累四处飘香。夏天里,上树爬墙下河摸鱼。冬日中,围炉烤火侃天说地。大自然给了乡里人丰富的馈赠,只要不是懒汉,都可以伸手捧来。但是,那里的生活很多人都不喜欢,那个能说话还能看影像叫电视机的东西,总是勾引着人们惦念着外面的世界。而老人们则天天在耳边唠叨,要好好学习,到北京去,到大城市去,那才叫有出息。这种教导和鼓励让每一个农村娃的心里都长了一棵奋斗的草。而他也没有辜负长辈们的期望,终于学业有成,在城里安家落户。
另一位朋友幼年时期的生活却没有上面那位朋友这么美好。他说,那里的土地太贫瘠了,靠种庄稼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因而,高中毕业后,他便来到城里打工。他学会了装修技术,又慢慢地积累了一些财富,然后自己包活,直到有了自己的公司。创业看似简单,过程却异常艰难。毫无根基,全凭自己,忍受过屈辱,遭受过欺侮,可以说每一步都踉踉跄跄,充满艰险。
现在,从他们的衣着上,已然没有了农村娃的影子,但表面上那城里人的奢华气也掩盖不了他们内在的质朴。他们更懂得珍惜奋斗而来的生活,为人诚实,对人诚恳,让人放心。
即使是一根小草,也要挺起脊梁,漂亮地生长,美丽而坚强。
泥土文章15:有泥土的家
文/闷壶
“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读这段文字时,我躺在病榻上。回忆自身,推算往年,其实大约从读小学时起,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里。那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单位家属院布局——一排排红墙红瓦的连体平房座北面南,每个职工家庭分得其中的一两间或两三间,一排就是六七户七八户人家。每家正屋对面,再盖上一两间面积和高度都不及正屋的小房子,通常用作厨房。正屋与厨房之间通常有几米到十几米的距离,在这几米到十几米的距离内就是各家的“自留地”。自留地中间通常会铺上一块水泥地连接正屋与厨房,水泥地的两边才是裸露着黄泥土的真正自留地。对于这不大的自留地,每家都会物尽其用,或点缀或美化或补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尤其在本来户户相邻的正屋之间砌起院墙,每家每户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之后,那点自留地上的物产就愈发丰富了。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那块自留地上“沿竿而爬”的丝瓜是绝对种过的,吃不完的丝瓜就让它自然终老在棚上,青春期的青皮慢慢变得黄褐、皲裂,最后剪下它最丰满的肚腹部分,用作妈妈刷锅洗碗的洁具。除了丝瓜,那块土上还种过葡萄。葡萄的支架一直搭到院子中间水泥地上空。夏夜,在水泥地上扔张凉席,和姐姐们躺在席上,她们瞪大双眼在头顶的葡萄架上寻找那些趋向成熟、第二天可以采摘的葡萄,而我则爱透过疏密不一的葡萄藤叶间隙,细数天空一颗颗魅惑的小星星,纳闷那隔开牛郎织女的银河到底在哪里。爸爸妈妈则坐在旁边,呼扇着芭蕉扇,为我们姐弟驱赶蚊虫……比起还没熟透就可能被我们扔进嘴里的青涩酸葡萄,无花果是一定要留到熟透才好吃的。院子里西北角上的那颗无花果树,由刚从别人家移植过来时的幼苗,后来长到需要踩在高凳上惦着脚尖才能勉强摘到高处咧着嘴流着蜜汁的果实,而更高处的果子只能眼看着它完全成熟爆开,被小虫、飞鸟啄食,最后烂落在树根。对了,后来与无花果树争夺地盘的还有一株桂花树。那株桂花树,最茂盛时一人多高,冠盖两米,八月盛开之时,香泽四邻。将谢之时,心灵手巧的妈妈将之采集起来,做成香甜的桂花蜜,于是过年,我们就能吃上包着桂花蜜的汤圆和包子。那块泥土上还种过各种菊花和月季,那通常是爸爸伺弄的,印象最深的是“金背大红”——一种菊花,花瓣背面是金黄色,正面是红色。啊!还有“子子花”(是“栀子花”吗?不知道,反正我们就这么叫的),那个香呀,可以和桂花一拼!妈妈会将它白色的花朵用别针别在姐姐的胸前,于是,姐姐未到,香气已至!给我别过吗?不记得了。
在这样的院子里我一直生活到20岁出头吧,反正院子被推倒的时候,我在学习486电脑,背诵着各种复杂的DOS命令符。那时,从清末民国一路走来的爷爷还在。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看见彩色电视机时的惊诧表情,以及他对于他的孙儿们会沉迷于这个神奇的盒子而影响学业的担忧。但很快,这个盒子带给爷爷的另种担忧超越了对孙儿们学业的担忧。那年,爷爷从盒子里知道美国在海湾入侵了伊拉克。我们对此看个热闹而已,但爷爷那些天是真的紧蹙双眉、郁郁寡欢了——原来,他担心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一个经历战乱与动荡的老人啊!
仅仅20几年后的今天,当初熟记的DOS命令未及运用即已淘汰,牙牙学语的幼童和耄耋之年的老人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可以认识世界。早已离世的爷爷如果看见今天他的孙儿们通过网络就能解决衣食住行一切问题,不知道会作何感慨。也仅仅20年时间,当初运动场上能跑善跳的小伙,如今抚着孱弱的腰身,横卧睡榻,与作家一起怀念着可以“慢看”丝瓜的院子。这20年,你是怎么走来的?又为什么要来?
泥土文章16:泥土香
文/葛会渠
前些天回乡省亲,乡文化站的颜站长执意邀我到他家小坐。我虽在城市工作,却一无官职二非大款,以现实的眼光来看,他根本没必要与我结交。他如此看重我,仅因为几年前我曾在一次规格不高不低的书法展上拿过奖牌,乡文化站的招牌也是这位站长拎着两瓶好酒进城找我题写的。
颜站长是个“书痴”,这一点我早有耳闻。他小时侯即表现出很高的书法天赋,高中毕业后凭一手好字进了乡文化站做临时工。老站长惜才,快退休时把小颜送到省文化学校进修了两年,回来后转的正。当年的小颜如今已成老颜,虽出身农门,四十好几的他却连插秧割麦之类的基本农活都不会做。结婚前有父母撑着,成家后有老婆顶着,他倒真成了优哉游哉的文化人了。听说有一回,他喝多了酒,夜里醒来口渴难忍,抓起床边茶杯就饮,却觉喉更干舌更燥,拧灯细瞧,喝的竟是当日下午练字倒的墨。
老颜家二层简易小楼竖在一个不大的汪塘边。他的卧室有些乱,宣纸一摞摞搁在地上,很小的书橱中不规则地放着王颜欧赵诸家贴本。老颜把自费订阅的《书法研究》《书法》和南艺院报捧出来给我看,又趴到床下翻出自己的几幅得意之作请我指导。几十年不懈的功力已使他的字结构严谨,遒劲泼辣,有了“密不透风、疏能行马”的风骨。我惊叹之余,用放之四海皆准的话语大大夸了他一通。老颜就越发亢奋,大概他平常所处的环境中从没有人这样专业地抬举过他。他的话便多,滔滔不绝地谈论书坛流派和书法的发展趋势,我插不上嘴。后来天下起霏霏细雨,他那憨厚的女人在田头忙活,我说你也去吧,他摆摆手说不碍事。我突然间为他女人感动,嫁了老颜这样四两不提的“书痴”,绝对意味着跟劳累和忙碌结缘。还没钱。老颜每月的工资根本经不起他买笔墨纸砚、订阅报刊和请客吃饭的折腾。正这样想着,老颜已磨好墨,非让我给他题字。我知推辞不掉,沉思良久,才抓笔生涩地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字。
临吃晚饭时,老颜又打电话喊来了外乡的一个书法爱好者。那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穿着表皮已班驳的皮茄克,举止比较斯文,一进屋就从怀里掏出一张卷毛的宣纸展开,像老颜一样非让我给他指点指点。颜真卿的《玄秘塔》,最基础也最见功底的小楷被他临得骨是骨,锋是锋,几可乱真。酒过三巡,才搞清他身份,竟是一个屠夫。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杀猪,白天卖肉,晚上雷打不动地练上两小时书法。老颜又要我为他的屠夫朋友题字,这一次,我借口酒多,坚决没答应。不是看不起人,实在是自感汗颜。
其实,我早就想告诉老颜的,只是不忍拂他兴致一直没说,我已近两年没提过毛笔了,且因种种不便说的原因退出了书协。现在细想,当年的自认清高之举却是功利思想作祟。这两个扎根泥土的民间书法家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以他们目前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信息来看,在书坛想成名成家几乎为零,可敬的是他们从未有过这样可笑的念头。他们能够沉静下来,甘守清贫,多年如一日坚持练字,只是缘于对艺术执著的信念,别无它图。或许,书法已像血液中的钙一样灌融他们全身,离开它会直不起腰,走不动路。而我,在城市的喧嚣中补足了名利的营养,却丢失了最基本的钙质。浮躁的我,有什么资格指导别人呢。
那晚不觉中真喝多了,走在乡间小道,竟脚步踉跄。月光饱满洁净地刻下身影,我真切地闻到了泥土质朴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