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交通文章(精选11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交通文章1:悠悠石湖
近年来,因为交通的便利,在我的心目中,苏州和无锡基本已经算是同城了,连从无锡去苏州玩基本都是乘公交车去的,并且也不见得比火车慢多少。这是实践中的体会,一方面公交比较便宜,另一方面也有好奇和便利的兴奋,本着一种穷游的精神,只要做些小小的计划便可以玩得精彩又独特。
周六的气温好得很,故而一早便出门去苏州玩了,目的地自然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着名的园林已经看腻了,观前街也走得多了,新的苏州博物馆,老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平江路,文庙,沧浪亭,许多不知名的小街小巷,甪直,木渎……总之都去过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把以前没有涉足过的地方或者角落去寻找,去让眼睛过一把瘾。
选择石湖是因为很多年以前家中那张老旧的苏州地图上有一幅照片,近处是一座高高的石拱桥,远处映衬了有宝塔的山,旁边配了范成大的两句诗:“镜面波光倒碧峰,半湖云锦万芙蓉。”,于是心中对石湖就有了一种诗意上的模糊,近来听说刚刚整修过的石湖景区已经向市民开放了,便趁着这样不冷不热地天气去游玩了。
从友新路石湖路南的大门进入石湖景区,感觉那些几何形的设计过于现代了,也许单单凭一场吴越时代的战争和石湖居士的诗句还不能完全给自然的景色加重文化的底蕴,所以也搬出了范蠡西施曾经泛舟经过此处入太湖的传说,当然还有不远处上方山的一些名气,其实我觉得不用太牵强了,好的山水风光慢慢可以吸引游人和文化来靠拢。
交通文章2:我们写信吧
文/陈永笛
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除了书信,便没了更好的办法来传递情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诗词中离愁别恨的篇章会那样多。因为此地一别,海天相隔,大漠辽阔,从此杳无音讯者多矣。
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时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千万别以为那时有航空快递,那是思念燎人,浪漫想象中的情景。你看,要收到他的信,多难呀。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时期,将士们的性命也是有今没明的,什么功名利禄、王权富贵,哪里比得上父母兄弟的消息,有一封这样的来信,足可解思慰念。
岑参把这战时信的作用刻画的更是入木三分,他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想想看,这战事的间隙,衣不解甲的战士骑着马碰到家乡的熟人,来不及给家人修书一封,那就捎个口信吧。父母大人在上,儿在外边好着呢。这信,又何止抵了万金。
一直以来,对于驿站,我常抱有善意,深怀感恩之心。那驿站里的信使,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传递了多少人的思念与祝福,又使多少人因此而对生活充满信心,甚至增强活下去的决心。邮包里的每一封信,都沉甸甸。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这话,寒意凛人,每读,不忍。短短两句诗,说尽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了书信的重要。倘若这女子知夫婿已亡,嫁个人再过小日子,更为合情合理。可书信不便,消息闭塞,可怜怨妇在无望的日子里,独上层楼,了此残生,何其残忍、何其悲哀。
古人写信,当然是用毛笔的。纸,也许会用宣纸。倘使这写信之人,文采出众,书法精妙。这写出的信,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还会有了艺术价值。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精品尺牍,已成为收藏家们趋之若鹜的追捧品。
印象中收到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信是在小学四年级时,在这之前虽然也曾写过信,可那不过是老师布置的作文罢了。那时我在农村,堂兄琪在县城,他写信,约我去县城玩,请我看小人书。那个高兴呀,一脸得意,甚至那几天因了这信,在班上都有了自豪的感觉。
曾经,自己也热衷于写信。聚在一起几年的同学们因为高考而被分散到了全国各地,这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远离父母家乡。于是就有了写信的充分理由。那会儿,每天收信、写信,也成为宿舍里每位同学迫切而期待的重要之事。那时没有手机、没有QQ、没有电子邮箱,长途电话费也贵的吓人,几毛钱邮费的一封信,就成了倾诉、联络的不二选择。
喜欢书信,喜欢写信时的感觉,和性格有关。自己不善言谈、内向。写信,却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反正不见面,将文字在纸上极尽铺陈,尽情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少了面对面时的那份正式和严肃,多了的是一份坦然和平和。
你看,情人们在一起时固然有热烈深情的蜜语甜言,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时期,都会有精彩的情书出现。看来,用情书表达情感,它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
如今,联系方便多了,无论在哪儿,一个电话便可找到人、说上话。用QQ、微信便可即时聊天、视频通话、想哪儿说哪儿,简单又迅捷,和这些比起来,写信便显得落伍,显得老土,显得迟缓。虽然并不排斥这些先进的通讯方式,可在我心里,总觉得这样的交流显得冷冰了些,生硬了些,没有了文字的温度,也容易让人的心态变得浮躁起来。
国人多是含蓄、内敛的,书信恰是表达这情感的最好载体。况且,每个人的文字风格不同,书写习惯不同,笔迹不同,常常,人的性格也就融入到书信里面。观之,每一页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多彩的色调。
索性,找一个明媚时光,坐于桌 前,摊开纸张,拿起笔,给远方或者不远的他们写一封有着墨香韵味的书信吧。那时,我们的心,充满了阳光和微笑。
交通文章3:铁道
文/程远
作为镇上两条交通要道之一,铁道似乎比大道(公路)更胜一筹,它不仅承载矿山物资的运输,还是人们出入小镇最为便捷的途径。那辆只有两节绿皮车厢的小火车,每天两次往返于镇内镇外,逢周一、周六,早晚还要各加一趟,以方便外地职工通勤。
大道,更多的是服务于镇内的人们日常生活。它从镇中心穿行而过。铁道则是沿着连绵的南山脚下,随势赋形,从镇上沟里的北岔(矿山井口之一)一路蜿蜒,直至20公里外穿过一个隧道,悬在北三家乡后山腰上。
我家住在铁道北边的一趟白灰房里,靠东头。从东往西依次是刘波家、孙朋家和杨柏栋家,我与后两者是小学同班同学,杨柏栋则高我们一届。所以,每天上学,我一般都是和后两者一起走,走铁道。铁道快。放学就不一定了,也许谁值日,也许谁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考试没有考好而被老师留下。其实,即使按时放学,我们也愿意走大道了——热闹啊!如果不是急着回家的话,很是可以玩上一阵儿的。
后来刘波常说,小时候,我总让他背书包。
意思是我挺说了算,当时。
我们吃过早饭,走出家门,从杨柏栋家旁边的小路上到铁道,走一小段,出了我们家那趟房的玻璃窗里还在用膳的大人们的视线,刘波说,我就会摘掉自己肩上的书包让他背,且美其名曰:挎双匣子(枪)!为什么不给孙朋挎?理由是孙朋学习不好,一个书包就够他受的了!直到教室门前,我才接回自己的书包。
是这样么?我也不大清楚。总之,整个小学期间,我们几乎都是沿着这条铁道上学的。而那些发生在铁道上的故事,也远不止此,比如上片和下片半大小子们打架,也往往在铁道进行。上片,指百间房,也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同学谷守红家所在的居民区,那片的淘气包子中好像有三老头子、郭德宝、李刚等;下片,就是我们粮站下片,比较刺头的是王贵福、丁宝五和杨锁柱子,杨柏栋五哥杨柏良。他们有的是同学,不是同学也是一届或上下届,因了什么矛盾而起争端,但他们又不敢在学校里打,而是放学后,甚至晚饭后,约到铁道上,每伙二三十人,相距四五十米,起先是对骂,叫嚣,最后纷纷弯腰捡拾铁道上的石子互掷,不仅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甚至还利用铁道南空地上的柴火垛做掩护,绕道学校前面付存家房后的那条小路包抄等等战术,直到有人肉搏起来,或被飞舞的石块击中头部,溅出鲜血——战斗(对,我们都这么叫)才告结束。
作为杨柏良的追随者(他曾答应教我和孙朋练武术),我一定参加过这种战斗,尽管当时我还是个小屁孩,但起码会捡个石头什么的以示增援。难怪刘波批评我有欺负他的嫌疑,学习也不咋地,比孙朋好不到哪里。
当然,我也不算是坏学生,这种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
更多的时候,我和孙朋、刘波背着炮兜子(矿上一种装炸药的帆布兜)沿着铁道往下走,去几公里外的大地挖野菜,捡拾粮食,或是给家畜弄饲料。这也要是星期天,或周三、周六的下午。平时,除了早晨上学走铁道,傍晚没事的时候,我们也会上铁道玩,如果正赶上小火车开来,就急急地将早已揣在裤兜里的几颗铁钉放在铁轨上,看那呼啸而过的车轮是怎样将铁钉变成一个个弯刀、剑戟的,然后摭拾,然后烫手。没有火车来,我们就坐在瘦瘦的铁轨上,望那道下的白房,看房顶上的烟囱是否冒出炊烟,往往这时,谁家的母亲就该站在院子里,面朝铁道,喊孩子回家吃饭了。如果是冬天,过年的时候,我们就会帮着大人把自家门前的灯笼杆竖立,将红红的灯笼挂起,然后跑到铁道上,比谁家的灯笼杆高,红灯笼亮。我们甚至要在铁道上逡巡起来,俯瞰整个粮站下片,挨家挨户地数着,点着,评着,论着,如此一番折腾后才肯回家。
但这些,想来都不是我对故乡小火车铁道的最深记忆。唯有一事,让我念念不忘。
在我六七岁那年,一天傍晚,父亲班上的同志(那时不称同事)跑到我家,让母亲带上父亲的衣物和一些钱,跟他们一起去矿上。我与弟弟懵懵懂懂,母亲的眼泪却流了下来。几日后,母亲回来告诉我们说父亲出了事故,腿摔伤了。一个月后,父亲也从矿医院回来,却拄了拐杖。原来那天下午,父亲与他班上的同志坐在运矿石的车斗里,从北岔出发,不久,却发现车闸失灵,几节车厢靠惯性行驶。这时,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它,也无法与有关方面联系。可想而知,如果火车中途脱轨,或一任到底,后果都将不堪设想。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在一个山脚转弯处(距我家门前不远),父亲和他的同志毅然跳下了车……后来知道,父亲不是最惨的,因为一个外号叫李土篮子的叔叔再也没有醒来!而火车在一段脱缰野马后,忽然遇到长长的漫坡,停住了。
母亲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在家门前跳车,是有深意的。
对此,我确信不疑。
当然,这也是后来的事了。后来,父亲在家休养了半年,大多数时间躺在炕上,用他仅有的小学文化,断断续续地给我们念家里的两本书:《烈火金刚》《难忘的战斗》。听得我直入迷。也许,我的文学启蒙教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吧。
父亲的腿伤好了以后,就不再下井了,而是调到矿上的火药库当警卫。火药库在北岔附近的一个山坡上,离家很远。为了休班时能多干一些活——父亲在火药库周边开了菜地,也在山上砍了柴火,堆成垛,等到秋天,柴火干了以后再用带车子拉回家来。因此,父亲就很少回家吃饭,而由我和哥哥给他送饭。那时我已上小学二三年级了,只要天不黑,我就敢一个人去,有时也叫上刘波或孙朋,沿着家门前那两条铁轨,一直向沟里走去。
交通文章4:灿烂
文/蔡澜
在交通灯前停下,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头发剪成冬马赫克印第安人状,并染成部分粉红色,身穿皮质背心,中间有铁链串联,裤子钉满了发光亮片。皮靴是一只白一只黑。
我真为他羞耻。
但是,这青年很温柔地用手扶着他身边的一位老太太,她穿唐衫裤,头上打了一个髻,几条灰白的长发被风吹乱。青年用手指为她梳好。老太太感激地摸摸青年的手,眼中充满了无限的爱意。
似曾见过,这份感情出自我奶妈的瞳孔。我站在她身边,额前留着个头发梳成的肿包,学足东尼·寇蒂斯。花纹衬衫的短袖还要卷起来,裤子狭窄地包着瘦长的腿,跟随着脑中猫王的音乐颤抖。
影像与站在我前面的这位青年重叠。我怎么会忘记去欣赏他?他化身的孔雀,彩色比我当年灿烂。
我为我自己羞耻。
交通文章5:友.如夏花
文/点灯人
停在路口等交通灯的时候,路灯刚好亮起来。光线自头顶落下,又在空气中弥散开,把周围晕成一片朦胧的橙黄。惊了的雀鸟猛地从林荫里窜出,扑簌着在夜空中急掠而过。薄雾似轻纱一般弥漫,有隐约的凉。忽的就想时间定格,好让这情景凝成一个梦,安静的沉入心底。
最近,QQ上时有陌生人加好友。问之,或言他人介绍;又或说是喜欢我的文字。更有甚者,加我的原因居然是:我在你那篇纪念单车的文字里读出了一种写给女友的痴恋。我听后愕然无语。
到底都是因了文字的缘故,便也齐齐加了。
我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有些木讷。好在尚有自知之明,于是常独处一隅,听歌、看书、偶尔也胡乱写一些心情。因此,Q里好友多半便是因文字而结识,S和W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两位。
S是一个90后男孩。有着张扬的个性,也常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但人却极其自谦。他是我见过的最有灵气的一个男孩。
初时大家在一个文学群里偶遇,然后便因他一首小诗而瞬间艳羡倾倒。我甚至用那个题目也写过一篇。虽侥幸被网编推荐,却终是难及他文笔灵奇。
渐渐熟识后,我们开始聊文字。他推说自己写不出洋洒的长文,却又不愿去填那些繁琐的长短句,便只能专攻短文了。末了,还很是认真的强调:扬长避短!
短文向来要求文字精炼。可他却说得这样无心,像是回避。我一边笑着,一边恨恨的'骂'他滑头。
每次读那厮的文字,都会感叹他才思的敏锐。我亦知自己郁结太重,难以写出如他那般清新的文字,便尝试着把彼此的风格揉到一起。于是便有了那几篇以'念、安、想'为题的带着些许诗意的短文。虽谈不上清新灵动,但自己仍旧很是欢喜!
彼此在时光中慢慢沉淀,渐渐的也都少有写文了。可那毕竟是我们之间最初交集的开始。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我都会记得:那个叫S的男孩,他的文字令我深深沉醉。
W则是一位心地柔软的女子。她最擅小说。笔下人物性情鲜明复杂,多半是矛盾体。有的脆弱中透着坚强,有的笃定却又伴随猜疑。这些情愫交织混和一起,常常令我纠结不已。可她却能把这些拿捏得都恰到好处。那些文字清宁静美,读罢让我感觉仿若时光也是凉薄的。
初初我自是不知晓这些。那会儿只听人一口一个'念姐'的唤着,唯独不知此人是谁。某天终于'得见'本尊了,却又发现和大家说的相去甚远。那孤傲善感的性格,很难让人把她和那些文字联想到一起。不过,和她笔下人儿倒有几分神似:观花时候,偶尔赏问几句;不念花开,不问花落!整个一心事淡薄的女子。
我不知道她需要怎样的情形才能写出那般文字;也不明了她写那些文字时,内心是否淡泊如水没有丝毫波澜?但我却常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染,而后神情愉悦。
W说她喜欢一种叫爬山虎的植物,想学它那样一寸一寸的去触碰尘埃,拥抱阳光。她还说我是一个秉性淳厚的人,要把我写进文字里。我有些惶恐,遂有了写这些的缘由,只是终究仍迟却她一步。
于文字世界里能认识这样的朋友,我深感幸运。虽与他们只识于网络,不曾见面,甚至都不是时常聊天。但彼此之间关乎文字的交集总是可以延伸出其他,比如友谊。
这样的朋友仿若夏天的鲜花,绚烂多姿。他们通过文字奋力地绽放自己,像一场演出,完美而盛大!他们深知生命和智慧有限,于是努力的开放着。是展现、是回报、也是感激……
他们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生命、情谊、盛开的季节甚至这难得的相遇!透过他们的文字,我看到了里面饱含着的激情和希望!
合适的时间,最好的地点,遇见如夏花一般的他们,教会我:生命的花火,我们应当绽放得壮丽恣意!
交通文章6:体验水上交通
文/马希瑞
今天,我作为小记者之一,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张家港海事局参观。
海事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首先参观了文化展示厅,在这里,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我们观摩了船舶的历史进化过程,木筏、独木舟、船……来到“辽宁舰”展区,我感觉像进入了一个迷宫。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辽宁舰是我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1999年7月开始,瓦良格号被拖回中国,但是中途受到重重阻挠,直到2002年3月4日才抵达中国大连港,又历经了好几年的改装和继续建造,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成为我国海军的一员。望着眼前的辽宁舰,我心潮澎湃,辽宁舰标志着我国海军的实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怎能不让人激动?我国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祖国日益强盛,身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我怎能不感到自豪和骄傲?“少年强则国强”,我,作为中国少年,是肩负着复兴中华使命的一分子,我要珍惜现在优越的教育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我们长大了,用我们的力量让祖国这条东方巨龙腾飞于世界,圆我们的中国梦!
交通文章7:父爱如山
文/褚威
父亲是交通局里的一名员工,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他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父亲寡言而慎行,是一个从基层做起来的知青。他喜欢读书,在他的影响之下我也拜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史》这种比较晦涩的着作,也因如此,我才能坦然面对各种挫折。是他,教给了我怎样才能运用智慧。
父亲一直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即使工作再晚,早上也从来不睡懒觉;吃饭如有剩菜也一定要留到第二餐吃,而且必须吃完。他一共只有2件正装,其中一件已经穿了4年了,有一次在公路奠基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他就穿的那件衣服,虽然外人看起来父亲西装笔挺非常帅气,但是谁知道其实那件衣服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历史。他常说:“为贫者,当勤俭持家,此为清贫之贵也;若骄奢淫逸,则为豪富之贱也。”是他,教给了我什么叫朴素。
父亲是个非常喜欢走基层的人,我觉得这就是他最大的工作特点。虽然他没什么创新点子,对现代高新知识也处于学习阶段,但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踏实。记得有一次路况出现问题,腊月的冷天,下着大雨,晚饭还没吃完他接了电话就直接去单位指挥抢修,直到凌晨2点多才回来。当时气温还不到10摄氏度,父亲到家的时候脸都冻得发青,身上没一处干的地方,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可以坚持下来,但是我当时真的深深地佩服他。是他,教给了我什么是责任。
父亲好像很少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准确地说是确实没什么时间了解我的情况,他也不曾对我说你该怎么做、要怎么做,却用行动和人格诠释了如何做人,如何当一个男人,如何当一个顶天立地的交通人!因为他,是一个父亲。
我知道,在交通系统还有许许多多像我父亲这样的人,他们都没有赞歌,没有褒奖,都在基层努力地工作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品尝着辛酸苦辣,他们清楚,老百姓的夸奖就是最美的赞歌,一方的畅通就是最大的褒奖。
谢谢您,父亲。
交通文章8:故乡的记忆
文/老吴
儿时生活的小山村,交通闭塞,出行不便,周围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森林湖泊,全村近二十户人家分居丘陵各处,守护着几亩水塘和一口水井,人们世代繁衍在这片贫瘠的地方。奇怪的是,这儿耕地不多,树木却不少,老人常说:“房前屋后栽上竹,三年以后变瓦屋”,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不知是哪位先人,在屋前栽种了一棵皂荚树,也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只见树身三个成人牵手都围不住,树高达30多米,像一个巨大的城堡,为什么说是城堡呢?因为它是上百只白鹭(老家叫白鹤)和夜鹭(夜洼子)的家。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有白鹭(白鹤)的地方一定生长有灵芝草,灵芝草就像白鹭头上细长的羽毛,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但是没有人见过,更没有人吃过,听说白鹭是来守护灵芝草的精灵;因为白鹭从来不去其它地方过夜,我们村里也有另外两棵黄桷大树,大小和皂荚树不相上下,相距也不太远,但是就算白鹭再多,除非临时歇息,从不离开皂荚树,是不是真的皂荚树下有灵芝草呀,小时候的我们是信的。
每到春天,在南方过完冬的白鹭,就会准时回到它们的城堡,小时候的我们又可以见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了,只见成群结队雪白的白鹭从天空飞来,回到这座它们出生的城堡,密密麻麻落满整棵皂荚树,准备繁衍下一代;白天它们结伴外出觅食,去稻田河边捉鱼捞虾,到了下午又会回到它们的城堡,呱呱欢鸣,呼朋唤友好不热闹,直到天黑才会慢慢静下来;每到繁殖季节,它们都会成双成对,为抚育下一代而忙碌,到处寻找建材,构筑它们温馨的小家,可笑的是白鹭搭的小家,实在是太过简陋了,即挡不了风,也遮不了雨,遇到大风,有的蛋就会被风从窝里刮下来,每年都会有不少幼鸟被大风刮下来摔死,好生可怜,令人疼惜;特别好笑的是,城堡中还住着喜鹊一家,喜鹊可是建筑高手,两口子不辞劳苦,把窝搭建得那叫个巴适,有的邻居就不那么地道了,偷偷去拿喜鹊家的建筑材料,害得喜鹊两口子必须轮番值守,不然家就会被那些拆迁队扒光。
我们村的人世代都有爱鸟的习惯,很少有人去打扰白鹭这个邻居,也不让外人来打扰它们,就算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吃树皮草根,饿肚子也没有人去打它们的主意,也许相信它们是灵芝草的守护精灵吧,善良的人们与白鹭世代为邻,一代代相安无事,在那贫困的年代,每家都会去捡一些皂荚用来洗衣、洗头,也有勤快的人会到皂荚树下去捡一些白鹭掉下来的鱼、虾、泥鳅什么的回家当猪饲料,同时皂荚刺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对咳嗽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这也算是给善良人们的回馈吧。
前段时间从家乡传来消息,说去年离开的白鹭,今年再也没有回它们的城堡,我的心顿感失落,今年怎么了,新冠肺炎闹得满世界不得安宁,白鹭不是也怕新冠肺炎了吧,它们怎舍得世代居住的城堡,它们可没有王炸、没有国企,那为什么会离开呢?想想也不怪它们,因为我的故乡,世代繁衍的故乡,原来二十来户人家,如今也人去屋空,年轻人要么考学或者打工都到城里买房安家,把家人都接去城里了,城里远比贫瘠的故乡条件好;可爱的白鹭,儿时的邻居,你们难道也去城里安家了吗,你们不会成为房奴吧?
真心希望世界不再有瘟疫和杀戮,大家一起珍惜美丽的大自然,让天空更蓝,水更清;让可爱的“精灵”不再为生存哭泣,不再成为盘中餐,让美丽的“精灵”们重新回到我们共同的家园,与我们和谐共处吧。
交通文章9:旅台归来话交通
文/王敬礼
前几年,山东寿光一中的十四名退休老人怀着对宝岛台湾向往的激情和晚年幸福的愉悦心情,随旅游团参加了台湾八日游。
在台湾,大家兴致勃勃地饱览了各个旅游景点。台湾的湖光山色、自然风貌、海滨美景、名胜古迹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品尝台湾的风味美食、体验温泉泡澡的神奇保健功能和感受台湾同胞热情洋溢的盛情接待,使大家感到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印象深刻的还有台湾井井有条的交通秩序。
在台湾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几乎看不到一名交通警察,但是,无论是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还是在其他时间段;无论在繁忙的市中心路口,还是人车流量较小的城郊路口,所有通过路口的来往车辆和行人,都会自觉按照交通规则各行其道,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车速虽快,车流顺畅,宛如现代工业的一条流水线,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少出现堵车或交通事故。
据了解,台湾的交通如此规范,除了台湾市民的素养,还归功于严格的交通法规和处罚力度。 行车路上,无论是摩托车驾驶员,还是坐在后面的小孩 都按规定带着安全头盔。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意识,还能减轻交通事故中的伤害。在红灯下,排列整齐的摩托车和带着整齐头盔的驾驶员形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口绿灯一亮,车流如一股洪流奔腾而出,浩浩荡荡,尤为壮观。
台湾的摩托车很多,而且基本上是小型踏板车,这主要源于台湾市民的务实环保理念。摩托车经济轻便,节约能源,节省空间,是城市乃至乡村的最佳交通工具。台湾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加上科学管理,既方便了民众又舒缓了交通。摩托车不仅是方便出行的代步工具,也是度假旅游的工具。在阿里山蜿蜒曲折的山路、太鲁阁幽明交错的山谷,垦丁广阔辽远的沿海公路,都不时看到摩托车纵情奔驰,挥洒豪迈,释放着生命的激情。
在台湾,人行道是允许停放摩托车的,在划好线的地方,一排排摩托车整齐地排列着,而且不用人看管。如果停满了,人们就会自觉找到可以停放的其他地方。精细的管理和自觉遵守达到了精致的配合。这也是台湾旅游的一个看点。
旅台平安归来,大家余兴未尽,时过数月,人们还不时聊到此次台湾旅游的感受。相信通过大陆台湾人民的深情交往和两岸优势互补,会给同源同根的两岸同胞带来更大的福祉。
交通文章10:寒冷的冬夜
文/蒋星星
那年月交通还不发达,坐火车从衡阳到冷水江必须在株洲转车。
父亲这辈子独自在外的日子似乎很长很长,十二岁起就离开家乡祁东来到衡阳求学,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只得买个同姓人的高中毕业证冒名报考艺术学院,专攻编导,去了外地。那年月,毕业等于失业,读完书又回到衡阳,与曾经同学的母亲结了婚。后来遇上了闹学潮的领导人刘国安叔叔(时任中共衡阳工委书记),于是,父亲在他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参与建立地下交通站。1949年衡阳解放,父亲又一次离开家乡。刚开始在衡阳市税务局工作,没半年又调文化宫,也许是对所学专业热衷难舍的缘故吧,1950年省文化局筹建戏剧改进委员会时,他作为当时少有的专业人员与高宇叔叔两人欣然受命参与组建。
父亲这一去就是几十年。而母亲调省里去的事情一直进行不顺,根本原因是不予放行,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此举,迫使父亲回衡阳。然而,从父亲那方面而言,在省里从事专业创作无疑比在衡阳各方面条件更好,如此一来,父母就成了典型的“牛郎织女”。每年的暑假,母亲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不用上课,就会带着我姐姐去长沙与父亲团聚(我出生半年就被外婆带去了母亲的家乡柳州),而每年的春节,父亲休探亲假回到衡阳,与家人共同生活一个月,日子就这样年复一年。
时间到了1967年,文革的冲击波及到了父亲他们这些躲在象牙塔中的人们。在经受了无数次的检查和批判以后,父亲与李果仁(花鼓戏《打铜锣》的编剧)、刘回春(曾编创湘剧《生死牌》,供毛主席观摩)他们那个剧目创作组的同事一道,被送到了长沙河西“省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教育。因为父亲创作的“毒草”较多,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后,父亲才获得“解放”,被派往邵阳地区搞工作队。先是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工作,那是一个极为偏僻的小乡村,全乡五个大队,其中三个大队是湖南省安置麻风病人的村落,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大约两年的光景,父亲又被调到刚刚建市的冷水江,在文教局工作,专门负责辅导当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的文艺活动。
我正是在那段时间去了冷水江读书的。说起此事,我至今仍心泛百味。一直以来,我的学业成绩都是非常棒的,然而,因为父亲被打倒的缘故,我在衡阳读初中时遭受到班主任的歧视,虽然我在班上年龄比其他同学小了一两岁,然而,一旦有了什么违纪之事,只要有我在场,挨批的首先是我。当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每天除了白天上课,晚上就是无休止地开会,两个姐姐也“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家中常常只剩我一人。于是,我结交了一大帮社会上的哥们,成日里打架闹事,给母亲添了不少的烦恼,为了加强对我的管束,父亲决定把我带到冷水江去读书。
记得那年过完春节,就开学了,天气依然很冷,阴沉沉的天空飘着雪花,我随父亲一道返回冷水江,那时坐火车赴冷水江要在株洲签证转车,而换乘的时间间隔了八九个小时。到株洲时已经很晚了,本应晚上七点到的车直至晚上十点多才到,此时已无开往冷水江的车次了。我和父亲只得在株洲找旅社住一宿,打算第二天早上再坐开往冷水江的火车。一打听,许多旅社和招待所都客满了,唯有当时看来比较高档的株洲旅社尚有空房,但房价却不低。父亲当时虽说获得了“解放”,但被克扣的工资待遇却仍未落实,每月只发给几十元的生活费,这一点儿钱早在过年时开销完了,只留下我们父子返回冷水江的车旅费和一点零用钱,却不料此刻竟要在株洲住宿一晚。
寒冷的冬夜,只有亮着灯火的旅社才可能给人们带来一丝温暖。于是,父亲掏钱出来,办好手续,我们住进了房间。进房后,父亲放下行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翻衣裤口袋,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口袋全部掏空后的床上,拢共不到三角钱,父亲沉默了几秒,对我说:“你下去吃碗面吧。”我迟疑片刻,终究抗不住正在成长的身子骨的饥饿感,用一角钱买了一碗“阳春面”(即光头面,什么馅子都没有),这才热乎了身子。回到旅社,看到父亲正深吸着劣质的香烟,房间里满是烟雾。父亲看了看我,轻轻地说了句:“睡吧,明天还要赶车呢。”于是,我钻进被褥,一会儿呼呼地睡着了。不知什么辰光,我被哧哧的声响弄醒了,眼眯忪忪地看着父亲正撕扯着空烟盒,企图从中意外地寻找到一支烟,那种神情令我心里难过极了。直至好一会儿,父亲才打着哈欠,躺倒床上,翻来覆去的,一宿都没睡好。第二天,我一起床就从父亲那拿过剩下的钱,跑到车站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火炬”牌香烟,塞到父亲的手中,我和父亲的眼睛都湿润了。
火车上,我们父子交谈的言语不多,各自想着心事,虽然我不知道父亲在想什么,也忘了当时自己在想什么,但我相信有一点我们父子的想法是共同的,那就是,到了前面会好的。
交通文章11:我发现的新交通
文/陈婧瑶
今天早上,我刚一出门便听见了一阵“突、突、突……”的钻土机声,这时我随声望去,只见施工工人们正在拆除公交站台,一路上,我发现公交车站被陆陆续续地拆除了,我心里十分疑惑:“这好好的公交车站为什么要把它给拆了呢?”我便决定好好地观察一番。
好奇心把我带到了公交车站旁,看到路上穿梭来往的车把整条大路都占满了,不一会儿,许多车辆在路上被堵得一动不动,我想:“车上的人们肯定心急如焚,这是为什么呢?公交站台拆除了有什么好处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弄得我一头雾水。
终于,这天晚上我在电视新闻上找到了答案,原因是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道路经常拥堵,公交车站台恰巧就在大路中央,行人和车辆穿梭在路上,这样的话,乘公交车的人们就会很危险,于是公交车站台就被迫拆除了,并移到了路边,这样一来,乘公交车的人们就会更加方便、安全,路变宽了,车也就不堵了。
经过这次的一个小小地发现,我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一定能发现学问,不管是交通的变化还是公园的变化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观察,一起去发现,找到更多的趣闻,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