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春耕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春耕散文1:素春里的乡村
文/刘虎
春耕
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村庄,收拾着寒冬留下的萧条,用花朵装点春天。在水墨里,清新而宁静。
生锈的犁铧,在田野里的泥土里擦着身子,大地在诗歌里变得凝重。隐约里,泛着空旷的回音。我闻到泥土的气味,生滋滋的,像是春天的方言。心被包裹成翠绿的玉,一直延伸到天空。
老牛踏过的蹄印子,印在大地的纸上,一如花朵。在春天,开出了明媚。
风把风吹暖,在乡村领航着一年的征程。
父亲的牛鞭子在肩膀上晃荡着,一摆一摆的,牵扯着庄稼的收成。
那些种植在庄稼地里的植物已不再是植物,而是一个温暖的代词,一个乡村的标点,一个干净的思想。在秋天的丰腴里,藏着生命的哲理。
春耕的日子,岁月变成了土地,思想的犁铧划过,开出了生命里另一种的灿烂。
世间所有的生灵,都值得尊重。
在乡村厚厚的词典里,我读出了人生的韵致,生活的和美。把空荡荡的日子,装满爱情,在春天上路,诗意着春天的眼睛。
人生的犁铧也开始启动,用热爱的本质,与春天同行。
乡村里的唢呐声
杯子,酒,或者水,在乡村里也许是一个古老的暗示。一声声的唢呐,在清浅的时光里,以淳朴、厚实的曲调子唱出了俗世的风情。
一阵子的唢呐声敲开了农家的大门,穿着纱衣的女子坐在轿子里,轿夫抬着花轿,走遍人们的目光。那是谁家娶了新媳妇?
春是新的。
花是新的。
新媳妇也是新的。
在唢呐声里,一个亮晶晶的词,也是新的。
顿挫长短的音调,婉转而悠扬。吹唢呐的人,鼓起腮帮子,吹得脸色红润。那曲调随着唢呐人的手指高低起伏。或豪放有张,或细腻如丝。静听,那是乡村的音符,把幸福的日子吹响。
人生,是一场约定。千年前和千年后,都是故事。能走在一起,就是缘分。
一声声的唢呐,幸福了一对新人。
一声声的唢呐,欢乐了一片乡村。
有心的触角互叩着灵犀,我醒在故乡变迁的景色里。
厚重的唢呐声,带走一个旷世的疑问,留下一篇篇宽厚与美好的乐章。事业、爱情、人生,在唢呐声里,有着精美的箴言。
繁华如水,简单就是一种高度。在乡村的春天里行走,望一帘春色,春无言,唯唢呐声浓。
开在唐诗里的花朵
春天的乡村是一个女子。一朵花,开在唐诗里。乡村,有了绚丽的灵魂。
人间何事,花朵何事?
花如人,世俗不能罢了,日子在春天里越读越厚实。
这不是千年的花,唐诗却是千年的魂。抵达我内心的,只是一种平静和淡然。
花开在唐诗里,人活在沧桑的世间。美与丑,善与恶,都有一条分界线。我在里,谁在外,最重要的,是手里的那盏灯。
流年的素笺上,人生是一张纸。花朵开在唐诗里,旧日的老井沿石板缝里,长着青苔,那儿有着祖先的姓氏。
花的清香,让人仿佛隔世。一朵追着一朵,一尺一尺的量着人生。
生命的亮洁,唱响一个春天。我阅读着乡村的书,花比佛更让人容易接近。
远或近,只是心灵上的距离。在唐诗里,人也会浮着一层虚幻的梦行走,民间的大师们,也是一根草。
花开在唐诗里,生命卑微,却清香一生。
春耕散文2:长日正春耕
文/方华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这是清人姚鼐的《山行》,诗人给我们描述的,正是一幅热闹而美丽的春耕图。
“三月田沟走水浑,机耕机播绿村村。溪垟日暮鸡声远,白鹭新留埂上痕。”这是今人写的春耕诗,与古诗不同的,是诗中反映了现代农村机械耕种的情景。虽然机耕已是比较普遍,但扶犁呵牛的原始耕作方式仍时见田间地头,也成为田园风光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油菜花开的日子,正是我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春耕时节。这时漫步乡野,风景秀丽宜人。油菜花把大地铺成了一张金黄的地毯,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好似地毯上耀目的点缀或是镶在毯沿的花边。放目四野,总会看到田间耕作的身影。或是握锄在青青的麦垄间锄草松土,或是在新翻的土地上撒籽播种。最是那扬鞭牛耕的情景,让人感觉到古朴而浓郁的乡村风味。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惊蛰前后即进入春耕。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耕是一年农事的开始,所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没有春天的耕耘,哪有秋天的收获?北方也有农谚称:“春天多锄一遍,秋天多打一面。”以此提醒人们重视春耕。
在古代,连贵为至尊的皇帝在春日里也亲历耕犁,以示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谓之“亲耕”。
至清代,皇帝亲耕已成礼节,一般选在二三月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皇帝亲耕前,先要到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前的演耕地里练习一番,以免亲耕时生疏。正式亲耕之日,一清早,皇帝就乘舆前往城南的先农坛,先祭拜先农,然后到观耕台前的籍田里执鞭驾牛,扶犁耕播。在一片鼓乐赞歌声中,一般往返来回三趟,便完成了“三推三返”的亲耕礼。
皇帝亲耕,不过是个礼仪,但也有皇帝当真耕田的。据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在京南的乡间视察春耕情况,曾亲持犁器,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共有万人观看此景,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文勒石,以志其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至今,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知晓春耕之重要,所以世世时时有人“欲乘长日劝春耕”。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春雷阵阵,雨后花艳,农家田间耕作,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亩田。若不抓紧“春耕”劳作,哪有未来丰硕的收获?
春耕散文3:春耕兮
文/许永强
很早很早以前,大抵是冬天,是秋天罢,抑或是蛙声作管弦的盛夏里,是镰刀跟稻子说些什么的时候,挥镰的农人就已顺着一弧月型的路径,将种子预存在了春天的阁楼上。
关于这个路径,镰刀是知道的,锄头也知道,耘耙也知道,更晓得的一定就是那只耕植在岁月的犁了。据说这犁也来自很远很远,远得只有背索的农夫才知道它的路径,远得只有睁眼闭眸的老牛才能够说出它的故乡。
早晨,在村头那棵已被剪刀催齐的歪脖子杨树下,种子走下了春天的阁楼,种子的思念不知什么时候煽起远天滚过一声春雷,立刻就褪掉了农人焐冬的旧棉袄,立刻就惊醒了半睡半醒反刍历史的老牛。是的,种子回家的时候到了,一切都该出发了。
千年的桃花遮不住农人的视线,万年的柳枝拴不住老牛的脚步,他们踏着春天的行板上路,顺着种子里那奔流不息的血脉,顺着来自梦的故乡的那犁的旅程,四周是燕盘啊,蝶舞啊,兰香啊,鸭呷柳妖,麦绿菜花黄,还有那犁之于土地的诉说。在垄上,犁的诉说一如歌唱,犁要土地翻身而坐,犁叫土地承纳不变的四季以及起伏的世俗,犁跟土地商量着,怎样迎候那远道而来的春的嫁娘,于是就看见土地站成一垄垄的方队,就看见耙对土地的梳妆,就看见耧急着给垄定型;还配着乐呢,犁耙水响,田歌和着蹄哒,莺啾伴着柳哨……
很快,种子住进土地温暖的洞房,农人一脸的皱纹已被喜色填满,在田埂上卷根烟吸着,暂且将自己蹲成了一个顿号。尚不能说:“一粒归土,万颗归仓”,农人们还要从顿号里挽着膀子豁出去,再撒一把汗水在春泥里发酵,把垄上的那一点希望移植到铺延到大田里,依然顺着月型的路径出发。
这时,在村头袅袅的炊烟里,妇人的一声召唤,就将农人及春天的心情一起召唤到餐桌上。土地被翻开了,种子落嫁了,秧啊苗啊理想啊,都在咕咕噜噜长着呢!农人岂不心动,老牛岂不安逸,犁肯定也是快乐的;而在庄户人家,最高兴的还是亮着嗓子喊饭的老妇,她在灶台柴门里,张望着一地的春景,煮葵燃笋饷春耕,肯定是要给老头子把壶酌酒的。
春耕兮,春耕兮,如画不作文!
春耕散文4:布谷声里春耕起
文/孔令建
有一种季候鸟,很准时的,在立春过后,就飞到竹林里,发出一声声叫唤:布谷,布谷,快快布谷——
余老伯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就知道是布谷鸟在提醒他:一场“战斗”就要开始了!
春眠不觉晓。余老伯一骨碌爬起床,拍了拍自己被春困蒙得有点含糊的脑袋,迈开步伐来到杂物间,揪出去年存放好的铧犁。铧犁有点残旧了,上面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犁头的铁器部分,又锈又钝,犁把手也被时光磨得有点瘦削了,已经不合手掌拿捏。不过余老伯对这把铧犁,还是满怀信心的,因为它已经为余老伯战了十几个年头的春耕了。余老伯一直把春耕视为一场战斗,不敢轻易放松神经,所以一听到布谷鸟在窗外“布谷,布谷,快快布谷——”的轮番鸣叫,就第一时间抓起自己的“武器”,奔向村口的牛棚,牵出那一头他喂得又肥又壮的黄牛牯。
黄牛牯一身金黄的毛发,被余老伯清洗得像一匹黄锻子,两只弯弯的牛角,十分威武英气。眼睛忽闪忽闪的,非常明亮,四条的腿像一位无敌的勇士,一迈出牛棚,就飞快地奔跑起来。余老伯扛着铧犁,快速地追上了黄牛牯,牵起拖地的牛绳,精神儿十足地向他那块沉睡了一冬的水田奔去。
余老伯今年七十岁了,由于热爱劳动,身底子异常硬朗。余老伯膝下有三个儿子,都成了家立了业。儿子们带着各自的媳妇,到珠三角打工去了,孙子们也随父母在珠三角的学校读书,由余老伯的老婆珍姨包接送。儿子们都很孝顺,多次叫余老伯随老婆珍姨到珠三角的大城市享福,可都被余老伯婉拒了。余老伯放不下他耕种了一辈子的田地,他说把这些田地搁荒了,就是作孽。所以不管有多辛苦,他都乐意将分给他的责任田一分不少地耕种完,他看着邻居家张老头将家里的几亩田地全荒废掉,心里就隐隐作痛。
余老伯来到他的田头,卷起裤脚,把铧犁的牛轭套上牛肩上,吃力地吆喝了两声,黄牛牯听话地叼着田塍上的一根青草,转身跃起四蹄,跳下余老伯位于东坝头的那块肥田。肥田泡浸着黑乌乌的水,水上面露出一排排沤得腐烂的稻秆根,水下面的泥土,稀软地散发出一股令余老伯感到陶醉的味道。
当余老伯握着他的犁把手,跟在黄牛牯后面,犁出第一道深深的壕沟时,新鲜的泥土像刚刚从蒸笼里煮出来的香馍一样冒着地气。此时太阳刚刚从东方的山峦上升起,万道金光像银子一样铺在水田的上面,令人感到无比的富足与自豪。
余老伯用了一个上午就把这块肥田犁完,下午他又从杂物间取出铁耙,把肥田一犁一犁的壕沟泥耙碎,耙平整。他要将这块肥田用作培育秧苗的场地。谷种早在前两天就选好、并用清水泡浸过,现在全都吐出了嫩牙儿,就等撒下田地育苗了。
第二天一早,布谷鸟又在村头的竹林里呼叫起来:布谷,布谷,快快布谷——一听那声音,余老伯就惊醒了,赶紧用竹筐箩将谷种挑到田头,开始播下他今年的希望与憧憬了。
村里的农人,见余老伯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他的春耕之战,也开始加入了播种希望与憧憬的行列。
村前村后,迅速响起了一片忙碌的脚步声……
春耕散文5:父母的春耕
文/王绍德
拂晓十分
父亲,牵着老牛,扛着犁头
母亲,背着背篓,提着箢篼
踩着晨曦的露水
走向
那一块块贫瘠的土地
翻地,拉沟
播种,上肥
如此协调,又如此步履蹒跚
烈日之下
汗珠,在额头蒸发又冒出
实在累了
一屁股坐在松软的土堆上
短暂的停留一会手中的犁头和箢篼
让和父母一样疲惫的老牛也有喘息的一瞬
此刻
父亲,吸着旱烟,凝望那一块块黄土地
母亲,喝着自制的酸汤水,唠叨着家里家琐事和来年的收成
老牛,喘着粗气,望着远处其他正在和它一样劳作的耕牛
老牛的眼神
和父亲的眼神如此相似,凝重,空洞,茫然,希望----
刺走,刺走,踩沟,瞎了,转弯----
父亲对老牛的对喝声,再次响起
一条条沟,再次在身后出现
母亲的箢篼,再次跨上
一粒粒种子
带着希望
顺同那农家肥,再次被播种在沟里
(作者系云南省富宁县安监局 王绍德)
春耕散文6:储藏阳光
文/刘青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天不但储藏粮食和蔬菜,还储藏阳光。
老迈的父亲,在这个冬天,忙碌的脚步终于迟缓了。阳光饱满欲滴,父亲终于可以享受冬日暖阳,享受一段寂静流淌的时光。父亲的双脚常年是冷的,已是多年的病根。父亲用雪擦洗双足,然后在正午的阳光下晒。父亲说,只有冬天的阳光,才能抵达一个人半生操劳的双足,才能驱除一个人身体里残存的冰凉,才能使一个人,温暖地过冬。
母亲将那些坛坛罐罐搬出来,在阳光下一字排开。萝卜、茄子、豆角、黄瓜、白菜,被请进暗无天日的坛子之前,让阳光为它们瘦身,储存精华,剔除水分。于这些蔬菜而言,阳光是有限的,黑暗永无尽期。它们唯有敞开自己,吸附充足的光和热,才能坦然迎接神圣而壮丽的巨变。
小侄子,也拿出了几个小玻璃瓶,打开瓶盖,放在阳光下面。他要收藏阳光,收藏他童真的梦想。满世界的阳光,会使他忘记脚踝上的冻疮,忘记冬天给他带来的疼痛。他拿着一个储满阳光的瓶子,递给我。缓缓的温热,在我的手掌里攀爬开来,仿佛冬天从未来临。
我从旧书柜里抱出一摞书和日记本。这些被遗忘的书本,被阳光拂去了尘,被阳光晒去了霉味。于是,那些折叠的岁月,有了能被重新打开的可能。阳光走遍书页的角角落落,将每一个潮湿的文字唤醒,将日记里歪歪扭扭的文字扶正,也扶正我过往的偏执和迷茫。日记里的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镌刻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储藏了阳光的书本,又可以在书柜里高枕无忧,不惧黑暗和灰尘。它们默默期待着,下一次,走进阳光之门,期待着阳光的抚摸,期待着一双手的摩挲。
阳光给万物,储存了过冬的能量。哪怕冰冻三尺,大雪封山,都无法阻止我们迈向春天的愿望。
春耕散文7:储藏阳光
文/刘青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天不但储藏粮食和蔬菜,还储藏阳光。
老迈的父亲,在这个冬天,忙碌的脚步终于迟缓了。阳光饱满欲滴,父亲终于可以享受冬日暖阳,享受一段寂静流淌的时光。父亲的双脚常年是冷的,已是多年的病根。父亲用雪擦洗双足,然后在正午的阳光下晒。父亲说,只有冬天的阳光,才能抵达一个人半生操劳的双足,才能驱除一个人身体里残存的冰凉,才能使一个人,温暖地过冬。
母亲将那些坛坛罐罐搬出来,在阳光下一字排开。萝卜、茄子、豆角、黄瓜、白菜,被请进暗无天日的坛子之前,让阳光为它们瘦身,储存精华,剔除水分。于这些蔬菜而言,阳光是有限的,黑暗永无尽期。它们唯有敞开自己,吸附充足的光和热,才能坦然迎接神圣而壮丽的巨变。
小侄子,也拿出了几个小玻璃瓶,打开瓶盖,放在阳光下面。他要收藏阳光,收藏他童真的梦想。满世界的阳光,会使他忘记脚踝上的冻疮,忘记冬天给他带来的疼痛。他拿着一个储满阳光的瓶子,递给我。缓缓的温热,在我的手掌里攀爬开来,仿佛冬天从未来临。
我从旧书柜里抱出一摞书和日记本。这些被遗忘的书本,被阳光拂去了尘,被阳光晒去了霉味。于是,那些折叠的岁月,有了能被重新打开的可能。阳光走遍书页的角角落落,将每一个潮湿的文字唤醒,将日记里歪歪扭扭的文字扶正,也扶正我过往的偏执和迷茫。日记里的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镌刻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储藏了阳光的书本,又可以在书柜里高枕无忧,不惧黑暗和灰尘。它们默默期待着,下一次,走进阳光之门,期待着阳光的抚摸,期待着一双手的摩挲。
阳光给万物,储存了过冬的能量。哪怕冰冻三尺,大雪封山,都无法阻止我们迈向春天的愿望。
春耕散文8:父亲的春耕
文/赵利勤
春天来了,在和煦的阳光下,父亲把屋檐下挂着的锄头取下来,端上半盆水,蹲在磨刀石旁“哧啦哧啦”用力地磨着。母亲说:“你在鞋厂打工,既轻松又挣钱,急着去锄地干啥?”父亲头也不抬:“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只有双脚站到庄稼地里,心里才觉得踏实!”母亲笑着说:“你是老黄牛托生的吧?咋就离不开庄稼地呢?”父亲的脾气很倔,种了大半辈子地,看到如今的年轻人只想着外出挣钱,把地都荒了,很是心疼,不过他也没办法,只有闷头把自家的地种得更好。
父亲不理会母亲的唠叨,他磨好了锄头,扛在肩上,大步流星地向麦地走去,看样子不像一头老黄牛,倒像是一位扛着枪、急于奔赴战场的勇士,和他走向工厂的样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母亲看着他的背影,叹了一口气,对我说:“你爹就是受苦种地的命,在鞋厂轻松的活儿他常说腰酸背痛,种地当牛做马反而不叫苦不叫累,人家想留他在鞋厂多呆一天他都不答应。”
父亲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一天学,但二十四节气歌背得滚瓜烂熟,日历上的节气他也认得,和种地有关的谚语他会的比大学生都多。春天里的父亲像是憋屈了一冬的千里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的确,父亲在别的方面不敢说,但种地却是没有人不佩服的。父亲站在麦地里,前腿弓,后腿蹬,手拿锄把,有节奏地挥动着。人是锄的脚,锄是人的手,人和锄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父亲不会弹琴,但嚓嚓的锄地声就是他献给大地最动听的音符;父亲不会写诗,但那一行行脚印就是他写在庄稼地的抒情诗;父亲不会画画,但蓝天白云、绿苗黄土和劳作的父亲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滴滴晶莹的汗水,从父亲的额头滴到麦苗上,再从青青的麦苗上滑落进泥土;一块块板结的泥土,在父亲的锄头下变得松软,麦苗伸个懒腰就能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
在别人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里,尽管有时春风料峭,乍暖还寒,但父亲却很少停下手中的锄头,七八亩地,堤内堤外,河沿坡地,大大小小被分成了五六块儿,这些地差不多都是他一个人锄的,锄地、浇水,再锄地、再浇水……一块块轮流进行,轮完一遍,第二遍就又开始了。那些天,父亲的身体佝偻得更厉害了,常常连走路都直不起腰。我真想让父亲休息一下——那么多地,家里又不缺钱,少收一些也没啥!可是父亲却说:“世界上对人最实在的就是庄稼地,你多流一滴汗,它多结一粒籽,你要是不出一丝力,它绝对是荒草遍地。”父亲很累,但那些天,他却睡得很踏实。
父亲的春天,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幅春耕图。
春耕散文9:一个人的春耕
文/王太生
我到乡下去,看望周大爷,他今年76岁了,还在种地。
上一次,我在乡下,周大爷硬是扛了一百斤新米送我。周大爷说,城里人吃不到新米,你带回家,给小孩子熬粥。
到了村里,周大爷不在家,在地里干活。乡村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的耕牛,几乎看不到了。周大爷说,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唯一不变的,是用牛犁地。
周大爷老了,仍在种粮,他打下的粮食,除了家中吃,还拿到城里去卖。
从前春耕,满地都是人。现在春耕,剩下周大爷一个人了,大田显得空旷,周大爷问我,人都去哪儿了?
和周大爷一样,我也有着一个人的“春耕”。一个纯粹意义的文本写作者,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个体的事情。
小时候,我误以为大水牛是小天牛变的。大人们每每逮到它,用一根棉线拴着,让我牵着嬉戏,当玩具玩。大人们总是笑着说,好好养吧,等天牛长大了,它就是一头大水牛。
我在乡村是客,看见这家伙伸着两条长长的犄角,性情凶猛,还会龇牙咧嘴地咬我手指,我相信庞然大物的水牛是眼前这只小天牛变的,就牵着它散步,哪知道小天牛并不听话,牵它往东,它偏要向西;牵它往前,它偏要退后,一股子犟劲,有时还任性,小爪子攥着狗尾巴草,赖在地上不走。我那时就想,让你凶吧,等长大了,就牵着你去耕地。
牵着天牛去耕地,只是一个人的春耕,只有孩子才会相信昆虫会变成水牛,觉得大人不会欺骗他。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梦,我童年的梦就是希望把天牛养成大水牛,我相信有些庞然大物,在它们幼小时是稚弱的,我决心要在乡下养出一条大水牛,牵回城里。
牛,在南方泛着天光的水田,眨巴着呆萌、厚道的眼睛。大水牛屁股后往往还跟着一头小水牛,摇尾吃草,我笃定相信它们都是天牛变的。
天牛是袖珍版的“牛”,两条长长的犄角,走路的姿势与牛相似,有京戏中的武旦相,在极小的世界中扮演自己的生活与戏剧。
我宁愿相信那一句善意的谎言,而不接受天牛是昆虫的事实,用饭粒、瓜叶细细地喂它,耐心等这小东西慢慢长大。
其实,这小小的“牛”,早已在我童真的处女地上,按进深深的铧犁。
它耕的是半亩童话。或许时间和成长会改变什么,许多人心中还有半亩童话。它是一个人柔软的部分,有些事情可以看透,有些东西可以没有半点兴味。但是,天牛耕地,就是耕半亩空灵童话,长出的东西,哄自己玩。
它耕的是一块诗地。一个人,即使他对许多东西看得很透,包括财富和地位,但在自然的怀抱中,他还会像个孩子,看着昆虫天真。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蟋蟀弹琴,这在一个人身上,是相似经历过的,昆虫在人身上也有投射,是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自己。昆虫干过的许多事,人也干过,昆虫是虫,也是诗,留一块诗地,一分美好。
保存一分对昆虫的喜爱,以至多年以后,我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依然在想牵着慢吞吞的天牛,去我的世界去耕地。
我从四十岁后,又重拾少年时的梦想,每一个夜晚,牵着一只天牛,在已经荒芜多年的文字田塍,躬耕陇亩,捡拾秋天丢弃的棉花。
我在写着平淡而肤浅的文字,回头看过去的田地,长满杂草。那时候,我在外面东奔西走,就一直让它荒着。当我又独自一人,悄悄返回家园的时候,我只是牵着一只天牛在自己的田园,自得其乐地耕地。
一个人的春耕,对一个中年男人来说,养身又养心。就像朋友每天到公园去撞树,我就牵着天牛,去耕那半亩地。
种出的只是一些看不上眼的红薯、花生、青菜、萝卜,以及竹栅栏上散漫爬着的紫角叶、山药豆。
有这些就够了。
春耕散文10:游走在乡村的铁匠
文/陈树庆
每年春耕时节,总有一群像候鸟一样的打铁人,推着沉重的独轮车游走在乡村。从此,沉静的乡村被“叮当、叮当”的铁锤敲击声唤醒,寂寞了一冬的田野的春梦开始萌芽。
乡村是土里刨食的,农具就是农人的命根子。日久天长经常使用,自然就钝了或残了。一到开春时节,农具就要“戬”一下,变得锋利无比,干活也省力。这时一冬不见踪影的打铁匠,便会准时来到村子里。搭建好炉灶,支起风箱,把铁锤、夹钳、磨石、水盆等一应家什摆放好,用铁锤在大铁砧子上敲打几下,村里人便知铁匠来了。热心的乡亲们,像迎接远客似的,把铁匠围起来,有拿旧铁来打镰刀、锄头耙柱之类的,有拿农具来维修的,刀口不够硬要淬火的,各家等待修理的农具都堆放在一边。在乡亲们的围观下,铁匠开张干活了。先拿一些柴草点着放在炉膛里,然后在箩筐里铲一铲煤炭加在上面,炉火熊熊,通红的火光映亮了铁匠那古铜色的脸膛。
当风箱将炉膛内的炭火烧旺以后,铁匠便会用铁钳夹着需要锻打的铁料伸进炉内。盖上铁炉的封盖,开始大力地拉动风箱,风箱忽哒忽哒地把风送进炉膛,炉火越烧越旺,炉内浅蓝色的火焰不时从未盖紧的封盖缝隙中蹿出,放在火中的铁块由暗红变成通红,由通红变成刺目的翠蓝炽白。蹲在一旁眯缝着双眼观察火候的另一位铁匠忽地站起身来,抄起夹钳与小锤,动作娴熟地夹出铁块,置于厚重的砧子上,将小锤在冒着热气的铁块上一击。烧火的铁匠抡起大铁锤,甩开臂膀,和着铿锵有力节奏,精准无误地砸在铁匠师傅指点的地方,叮叮当当,轮流捶打,将红红的铁块锻打成各种形状,如锄头、刀、斧子之类的铁器。
铁匠在一个村子,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每天从清早到傍晚,忽哒忽哒的风箱声,叮当叮当的大小铁锤敲击声,便不绝于耳,为平静的乡村增添了许多生气。放学的孩子们来此看热闹,只见铁匠你一锤,我一锤,此起彼落,锤声密节奏紧,悦耳动听,飞溅的铁花火星四溅,有时正看得入神,铁匠突然把锻打的农具伸进一旁的水桶里,“哧”的一声脆响,水桶上腾起一团白色雾气,桶里的冷水哗哗地冒出水泡。孩子们被吓一跳惊叫着逃开,手中不停忙碌着的铁匠,向孩子们做着鬼脸,脸上的汗水和灰混合在一起,被炉火一烘,成了大花脸,一下子就把孩子们逗乐了。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凉,但铁匠却已单衣加身。打铁是热功夫,对着炉火,还要出大力,不一会便大汗淋漓了。农具烧了锤,锤了冷却,再烧,再锤,再冷却,如此反复,原本残钝的农具加工润色一番,火让铁变软,水又让铁变硬,在火与水的轮回中,在铁锤的敲击下,残钝的农具像涅盘的凤凰一样,重获新生。干完了活,铁匠便浇灭炉火,把家档搬上独轮车,游走于下一个村庄。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型农具逐年减少,铁匠活也逐年减少,乡村铁匠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时代的潮流而淹没,渐远渐失,打铁声和走村串巷的铁匠成为了乡村记忆。
春耕散文11:最美不过春耕图
文/汪厚明
当你听到第一声春雷响起的时候,那便是农民们开始备耕和春耕的时节。无论你走进农家科普书店还是走进开阔的田野,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景象。那一幅幅备耕和春耕的动感画面,伴随着滚滚春雷,就像音符在肥沃的泥土上搏动跳跃,与大自然同奏着一支激越高昂,瑰丽雄浑的大地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俗话说:春不种,秋不收。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春天是步入新年的阶梯,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是全年收成的基础和铺垫,这些道理农民都懂。他们为了把握清明前后下稻种,晚稻不过立秋关的时节,过年后就着手忙碌,超前做好春耕和备耕工作。有人检修保养农机,有人添置农具,有人购置农药化肥,还有极少数人为了吃健康,自种自吃,还专门准备了农家有机肥。尤其是现代农民讲究科学种田了,他们走进乡镇农家书屋,用心学习农业科普知识,还有人把农业科普书籍买回家,细读细研并用于实践中。一时间,农家书屋挤满了许多读书人,就像大学里的图书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俗话说:正月好睹钱,二月好过年,三月好做田。进入农历三月,农民们就把勤耕机,拖拉机,栽秧机开出村庄,住进田头。那轰隆隆的响声,闹得鸡鸣狗叫,扰的村庄一片沸腾。农业主管部门也赶着凑热闹,专门抽调了许多农机,支援农民春耕。公路上,一辆辆满载着勤耕机,栽秧机,旋耕机的农用车,呼啸而过,直奔田间地头。有人骑着摩托车去田间作业,有人扛着农具连走带跑赶赴田间作业,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乡村人知道这个季节是抢耕、抢插、抢收、抢种的最忙季节,雷雨就是命令,时间就是金钱。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天,他们抢时间,快节奏。那一幅幅活生生的动感画面,演绎出乡村人旺盛的生命活力,成为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田间,勤耕机、旋耕机,栽秧机,分布在大小不同的田间里。勤耕机来往穿梭,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泥和水混合交融,发出叭叭的响声。那些被翻身的泥土将隔年的农作物残茬,杂草全部碾碎并被埋进泥土里;表层的土壤,也被深埋到底层休养生息,化作最好的有机肥料。大型履带旋耕机精耕细作,像坦克在泥水中来回旋转,将泥土砸得稀烂;被细作过的泥土松软平坦,细腻均匀。还有的田间有人用传统的耕牛犁田,那稀有的画面,一手扶犁,一手挥鞭,嘴里吆喝不停,别有一番风趣。开阔的田野上,无论是东南还是西北,到处都是马达声和吆喝声。那声音响彻云霄,回荡田野,成为大自然中最俱欢乐的合奏曲。
如果你在清晨或傍晚走近田野,不仅能看到耕田的画面,还可以看见星罗棋布的塑料薄膜大棚,那星星点点的白色大棚,就像蒙古包散落在田间的角落。那是一家一户早稻育秧保温棚,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农民就会掀开薄膜,让阳光尽情沐浴,等太阳西沉时,以防低温侵害,又将薄膜重新盖上保温,直至秧苗成熟。
如果说三月(农历)是耕田和育秧苗的季节,那么四月以后就是栽插秧苗的季节了。外出打工的轻年妇女为兼顾农活,特异赶回老家春耕。到那时,田间就会有许多轻年的农妇身着靓装,和绿茵茵的秧苗相映成趣,成为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的田间有着不同的景致,有田用栽秧机栽秧,有田用人工栽秧,或多或少,分布不均。一般较大的田间用栽秧机栽秧,较小的田间用人工栽秧。遇到较大的田间,如果不用栽秧机,往往有许多人一起栽秧,他们像大雁排成了一字形,一个个手把青秧,面朝如镜的水田,你追我赶,谁都不愿落后。他们栽插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油油的嫩绿秧苗。想像一下,用不了多久,秧苗由青变黄,稻花飞溅,稻穗金黄,那一片片丰收喜人的景象,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随着季节的推移,田野渐渐的改变了原有的模样。被栽插过的田间正在返青,正以崭新的颜容,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那一望无际的绿,能让你心旷神怡,能给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如果你有意或误入田园,它那一抹嫩绿,一定会让你陶醉,使你留连忘返。耕作好的田间,虽然还没来得及栽插,但身姿已被梳洗的干干净净,正等待主人给它添加新的绿装。还没来得及勤耕的田里,仍然还有隔年的稻茬,田埂上覆盖着如丝如绒的杂草,依然保存着它那份秋色秋韵。或近或远的麦子黄了,油菜也黄了,它那一抹金黄,像黄色的绸缎铺展在开阔的田野上,与其它色调自然和谐,勾勒出一幅最美的春耕图画 。
摆在农民面前还有许多农活,节季就像命令似的在摧促他们,他们会根据早、中、晚稻栽秧的顺序,和油菜、小麦收割以及午季播种的时间,合理安排,不会因忙碌耽误季节。在时间的结点上,他们起早摸黑,挥汗如雨。用锄拿锹,耕田耕地,栽秧耕耘,施肥排灌……把辛劳的汗水洒在泥土间,把收获寄托在田野上。从年初一直忙到年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的农民们,就这样地重复着同样的农活,重复着黄土地的历史。
想像一下,这块图画从今起会越来越美,又有谁的画卷敢与它媲美呢?让我们一起用心读懂这幅画卷吧,用心感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芬芳。使这幅画卷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永久的感动与记忆。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一起倾听春雷和春耕的歌声,一起看看这幅最美不过的春耕图画吧!
春耕散文12:春耕
文/王吉嫄
又是一个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人,他们在忙着收麦子、蚕豆……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农民伯伯实在是太辛苦了,他们把粮食收完以后,又开始忙碌着耕田插秧。他们头顶着烈日,满身的汗水像大雨一样流个不停。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锄禾》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头顶烈日在辛勤地耕耘着,他们辛苦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肥沃的土地里。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小小的一粒粒粮食都包含着农民伯伯们多少辛勤的汗水。
这首诗所蕴藏的道理是那么的深奥。他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农民伯伯都永远是我们的一大功臣。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碗里就没有粮食。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我们一定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绝不能浪费;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更加尊重他们的敬业精神。
春耕散文13:春耕如梦
文/宁朝华
有阳光的日子渐渐多起来了,天气的转变与时序的推进,在悄然更改着我们的视线。天空终于腾出一片爽朗而浩大的蓝,鸟声变得清晰。流水带走了落花,又被岸边蓬勃的植物染出通透的绿。沉寂了许久的稻田,蓄满一汪汪色泽浅黄的水,仿佛大地的眼眸,饱含期待。
来不及感怀春天的不辞而别,这抖落一身妆饰的天空与大地,已开始向人们发出无声的邀约。明净如洗的田野,在等待下一场盛大的演出,春耕,迫在眉睫,昔日的主角们在哪里呢?
算来,年过花甲的父亲已有七八年没有下田耕作了。无论对土地有多么依恋,终究不能违抗岁月下达的退休指令,如今,两鬓斑白的他在距离家乡三十公里的县城,和老伴一道守护着孙辈的成长,家里的农田,一半在山梁上荒着,一半在垄里被租赁者用机器粗放地摆布。春耕,对于他而言,已是渐行渐远。
可是,他从来就没有释怀那片田地里的一切,尤其在这样特殊的时节。谷雨过后,这份牵挂越来越明显,他总会时不时地说起“谷种该发芽了”、“这场雨下得正好,今年的秧苗不会缺水了”之类的话,他还会忧心忡忡地说起某一道脆弱的田埂,在大雨后会不会安然无恙,看似漫不经心,却又那般郑重其事,一如多年前在家侍弄五亩稻田时一样。有时,在训斥孙儿学习态度不端的时候,连举出的例子也会和春耕有关,他说:“你看你的字写得,就像东倒西歪的秧苗一样,照这样,怎么会有收成呢?”遇上孩子的偷懒耍滑,他又会说:“你们啊,不好好学习,将来日子肯定会不好过,那个谁谁谁,当年不好好作田,老是饿肚子,连吃饭的米都要东借西借,让别人笑话!”孩子们总是瞪大眼睛望着他,满是不解和无辜。
我在一旁嗤嗤地笑,这个和泥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不得不赋闲在家的老农,要和从不曾目睹过稼穑之事的孩童讲述他的人生经验,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
尽管往事远走,人已苍老到无能为力,但梦依然挥之不去,这个梦,有深沉的爱,有无言的执着。我在想,身为农民的父亲,大概这一辈子也无愧于他的身份,无愧于家乡的那五亩田地,哪怕那丘田已然荒芜不堪,只要这个耕耘的梦没有熄灭,他的心中就始终还有一份念想,一股力量。
傍晚,一个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突然打来电话,邀我聚会,虽然晚上没有工作任务,但我还是稍稍迟疑了一下,支支吾吾地答应了对方。在彼此寒暄与觥筹交错的几个小时里,我一次次拿出手机看时间,同学忍不住揶揄一句:“出来了就要放下工作,才几个小时,学生也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不要老是惦记你那一亩三分地!”嗯,一亩三分地,多么生动形象的词语!虽带有一点点贬义的色彩,却马上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在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些乡村气息弥漫的黎明与黄昏,那在山坡、菜地、水田里奔走的各种声音……
老家已经没有了属于我的稻田,而今,这“一亩三分地”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于我的生命之中,牵绊我的脚步与思绪,延续着我耕作的梦。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这方田地消失了,或者说,内心倦怠到不再有任何耕作的梦,我的生命,将会是多么无趣,多么苍白。
父亲不能再为自己的梦做些什么了,但他的内心一定是安然踏实的,因为,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热情与精力都献给了土地,在我看来,他就像一位在稿纸上耗尽心血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出了一首关于耕作的诗,绝妙而精细。
一定有人替代父亲在继续耕作的梦,他们从苍茫的田野走过,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镌刻一般。也一定有人和我一样,以不同的方式在完成属于自己的梦,面向暖阳,摊开汗湿的手掌,一粒种子在掌心悄悄地发芽、拔节、开花,伸出沉甸甸的穗来。
春耕散文14:春耕
文/三江樵夫
春天里,最热闹的地方是机声轰鸣的田野。当春天又一次热热闹闹向我们走来的时候,珍藏于心的三幅春耕美景撞开我的心扉,带着她们给我的启示逃出我的心房。
如今的春耕,拖拉机迎着朝阳在田野里引吭高歌,沉睡了一冬的土地跟随旋耕机翻滚着,跳跃着,追逐着,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放眼望去,田野里的拖拉机有的各自为战,有的成群结队。各自为战的,身后少则趟出三根垄,多则十几根;垄直的像喷气式飞机在蓝天上留下的白带,不是纵贯东西,就是直指南北。成群结队的,时而一台当先,两翼紧随;时而齐头并进,像个一字,身后泛起的土浪像海潮推向远方,那么的惊喜动魄,蔚为壮观。
小时候的春耕,却是另一番景象。天刚放亮,田野里便人欢马炸。由于没有拖拉机,耕地全靠牛马。牛犁杖走得很慢,趟一根垄要用好长时间;马拉犁杖倒是快点儿,可是得用五匹马拉一个犁杖,分长短套,三匹马并排拉短套,两匹马并排拉长套。为了防止个别牛马偷懒,老板子的吆喝声和鞭子声,此伏彼起。小鸟赶也赶来凑热闹,远远地尾随着犁杖,叽叽喳喳地寻觅着蚯蚓吃。赶上礼拜天,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总要跟犁杖走上几趟。兴致上来,争着抢着赶牲口扶犁杖。赶德牲口不是架腿,就是乱套;犁扶的要么东倒西歪,要么满地乱串。尽管都是以失败告终,我们还是乐得合不上嘴。
影视中的春耕,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十万转业官兵放下刀枪,用肩膀拉起犁杖开荒原。战士们的肩头被绳子勒得血肉模糊,却听不到一个人叫苦喊累,那场面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官兵们用汗水和鲜血灌溉出北大荒精神,靠这一精神使北大荒变成了米粮仓。
种子播入大地,农民有了希望。“种子”(立志)播入心田,人生就有了希望。丰硕的果实,还需付出“汗滴禾下土”努力。
努力耕耘,贫瘠的土地能五谷丰登。努力求学,弱智也能登堂入室。明朝的张溥,小的时候背书总是合书即忘,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的责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但超越了同学,而且超越了老师,成为着名的文学家
种地不能违背农时;立志无需考虑春夏秋冬。年少时可以,青年时可以,年老时也可以(当然,越早越好)。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向在《师旷论学》一文中写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人要立长志,切不可常立志。立长志者,一以贯之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必成大器;常立志者,一天一个目标,朝秦暮楚,一事无成。
窗外正在春耕,借一缕春风把:“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大万石谷”,捎给正在准备春耕的人们。
春耕散文15:漫过春耕的青黄记忆
文/樊荣华
门前水湄,柳条垂烟。
童年,常在水韵河边,截一根厚皮柳枝,用钩刀作螺旋状绕切,将长长的柳皮卷成一支长长的喇叭。我就那样整天放在嘴里“嘟——呜”着吹,直到将雨丝“嘟”成彩云,将河水“呜”出皱纹,欣欣然,于广袤的绿色柔波里放逐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光景。那些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穿蓑、戴笠,牵牛、扶犁,于花海碧波的田畈上,扬起牛鞭,抖落一帘春雨。“欸乃一声山水绿”,黑油油的沃土从犁头前卷起。庄稼,有了强筋健骨的成长之地,于艳阳和煦的日子里,齐刷刷出落得一般整齐,随风起舞,抒发幽情。
从田园深处走来的父辈们,他们从不屈服于寒风冷雨,用一双半寸老茧的粗糙大手,牵出一声绵长悠远的牛哞和“布谷——布谷”的鸟鸣。垦殖,耕耘,密密缝织着翠绿而又温暖的田园光阴。一条条开满野花的狭窄田埂,似一根根花线缠绕着渐渐泛绿的小小山村。春阳和煦,雨露滋润。满田满畈的秧苗,茁壮、拔节,分蘖、孕穗,开花、结实。故乡,生动成一副丰腴的模样;稻浪,掀起一波又一波金黄的心情。整个村庄,漫溢着温暖,灿烂着笑容;所有的农人,摔碎了汗珠,饱满了生命。稻子高举箩筐,撞开柴门,老屋的炊烟便有了绵绵的韧性。
接着,一把把散落的稻草被父亲一捆捆地勒紧,于空旷的原野站成一排一排的秦俑兵,回望空旷的背景:博大、苍莽,寂寥、冷清。
忆及小时光景,稻草暖如质朴的棉絮。冬季里,雪初晴,一把黄草,于父亲的手里被灌输了使命。“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挂上草帘,就可遮风挡雨,一间茅屋也就温暖如春;打成草鞋,穿在脚上,父亲用它洞穿黑夜,踏破黎明,风餐露宿、东走西奔,诠释着生活的不易和岁月的艰辛;稻草铺床,硬板变成软榻,弥漫出阳光的气息,熨帖着憔悴的精神和疲乏的躯体;老牛过冬,和蔼温顺,不紧不慢反刍着稻草的甜蜜,抬头远望,冬的尽头,蓬勃出一片郁郁葱葱的芳草绿地……
一把稻草度寒凉,青黄不接最难忘。而今,衣食无忧的我,更懂得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生长谷物的土地。如果,我的人生没有这些漫过春耕的青黄记忆,也许,我就会头重脚轻,步履不稳,又怎能行得远,走得正。
静夜,身居繁华城市的我,在一个看不见稻谷生长的落地窗前,眼前凸显出一派神奇的幻境:楼顶高高低低,梯田叠叠层层,每一个楼顶似乎都是一片稻田,于霓虹的浸染中,缤纷出稻禾五彩的倒影。我,一位划着倦舟的城市过客,一如泊于水湄的异乡游子,“宿雁落,寒芦深处”。我接过父辈的银镰,在鸟鸣欢唱的空中,朝着风声稻浪,顶礼故乡,膜拜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