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小学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小学文章1:调皮鬼
文/邝瑜郗
我认识一个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
他今年六岁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眼下面有一个矮矮的、直勾勾的小鼻子,再下方有一张不太像樱桃的小嘴巴,小嘴两旁藏着两个时隐时现的小酒窝,可爱极了!
他不但长得很可爱,而且还很调皮哟。
一天傍晚,我正在自己的房间里,用电脑查找家庭作业的题目,从窗口上看见两个人影走进了客厅。
“郗郗姐姐呢?她躲在房间里吗?她怎么不出来跟我玩呢?”他走进客厅,没有看见我,一边大声问话,一边冲向我的房间。原来是舅妈把他带到我家来玩了。
他冲进我的房间,看见我正在用电脑,走过来对我说:“姐姐,我要看《大耳朵图图》。”
“我查完题目后,就让你看电视连续剧。”我和气地对他说。
“我现在就要看,一秒钟都等不了!”他不耐烦地说。
我有些生气地说:“说了查完就让你看,你再等一下。”
他一边关机,一边得意地说:“我看不了,你也别想查东西。”
他说完后,做了一个十分难看的鬼脸,嬉皮笑脸,嘻嘻哈哈地逃跑了。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舅舅带他来我家吃中饭。我在房间里做家庭作业。
他跑进我的房间里,乱翻东西,将我的日用物品弄得乱七八糟。
我看到这种情况后,便皱着眉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看你!把我的房间搞得乌七八糟!”
见我红着脸面大声说话,他偷偷地溜出了房间。
过了不久,我去上卫生间。他趁我不在房间的时候,把我的笔扔到窗外去了。
面对这么一个小调皮鬼,我既喜欢他,有时又讨厌他。
这一辈子,是谁叫他来当我表弟的?他怎么这样调皮呀?
小学文章2:永远的红围巾
文/刘希
28年前,我刚上小学,母亲在偏远的一个乡村做了代课老师后,照顾我和妹妹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父亲肩上。那年冬天奇冷,为了御寒,我穿上了家里所有厚一点的衣服,也学着其他同学的样子,找来一个小油漆桶,四周打上孔后,在里面放上木柴生火,但即使被熏得眼泪直流,那火也持续不了多久。
听人说,系一根围巾就像多穿一件毛线衣,身上就会暖和许多。父亲突然喜滋滋地对我说:“我帮你和妹妹一个人织条围巾,那样你就不冷了。”就在那个夜里,父亲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那件结婚时买的红毛衣脱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们“肢解”成一个一个的毛线团。
父亲从隔壁王婶那里借来毛衣针,而且从李妈那里学会了厚实的圆宝针,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的时候,父亲就在旁边,借着微弱的灯光,用笨拙的双手为我们织围巾。
因为不熟练,他不是打错针,就是掉了针,常常拆了重来,我劝他:“还是算了吧,不急这会,等妈放假回来再帮我们织也不迟。”可父亲却一板一眼地说:“你只管你自己做作业就行。你爸我啥事都会干,难道还被一条围巾难倒不成?”父亲其实真是个能工巧匠,木匠、泥瓦匠、理发匠、没有哪一项能难得到他,见他执意如此,我也就不再阻拦。
一寸、两寸、三寸,围巾越来越长,有时候又越来越短,父亲常常对自己的手工不满意,拆了重打,打了重拆。一个星期后,属于我的那条红围巾就“横空出世”了。第二天,我喜滋滋地把它围在脖子上去上学,身上果然暖和了许多,小脸也红扑扑的。同学们见了都羡慕不已,因为我是班上第一个戴围巾的同学。那鲜艳的红颜色,似乎要把整个冬天都温暖起来。
父亲后来又为妹妹织了同样一条围巾,我们两个系着同色同款的围巾上学,放学,常常引来旁人的一阵羡慕。那条红围巾,一直伴我读完小学,又读完初中,每年冬天,它都是我脖子上永远飘扬的旗帜。
上中专后的第一个冬天,女同学中有巧手的,就买来毛线织围巾,我也在她们的带领下,用仅有的零用钱买来各色各款毛线,为自己织了各种款式的围巾。那条红围巾便光荣地下岗了。后来的冬天,我芳心萌动,爱上了一个优秀的男生,那年圣诞是他的生日,我花了好几个晚上,给他织了一条纯白的羊毛围巾。
可是,我却从没有给父亲织过一条围巾,也从没想过给父亲织一条围巾。中专三年级那年春天,父亲因病突然离世,我永远也没有弥补的机会了。
由于年代久远,那条红围巾失了原本靓丽的颜色,边角也有些破洞,我一直没舍得丢,每次觉得冷时,就戴上那条红围巾,感觉父爱的温暖犹在,温暖着我的每一个冬季。
小学文章3:小麻雀巧儿
文/韦羿廷
终于小学毕业了,我们比低年级的同学提前一个月进入了暑假。没有了作业和考试,我们都感到非常轻松。于是我和同学相约去公园玩。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公园之行,给我今后的生活染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在公园里,我看见几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用竹条抽打着一只小麻雀。小麻雀瑟缩着身子,惊恐地看着眼前的几个庞然大物。我不禁怒上心头:这只刚出窝的麻雀,怎能经得起他们这样折腾?我跑过去,喝令他们住手。也许是我比他们高出好多,使他们感到畏惧的缘故吧,他们乖乖地退到了一边,低下了头。我弯下腰,捉起小麻雀,抚摸着它的身体。它歪着头,啾啾地叫着,声音稚嫩而无助。顿时,一股怜爱涌上我的心头。我将它带回了家,养在一个闲置很久的鸟笼里。
但我很快发现了新问题——它不会吃东西!于是,我拿起一个小瓶盖儿,在里边泡了些馒头屑,在妈妈的帮助下,轻轻地掰开小麻雀的嘴,将它灌了进去。几天后,小麻雀一见到我端来食物,就大方地张开嘴,等着我喂它。慢慢地,它能够自己进食了。为此我兴奋了好多天,还给它取名叫“巧儿”,一是本地方言把“雀”读作qiǎo,二是它小巧玲珑,很是可爱。为了对巧儿的进步表示庆贺,我们家还吃了一顿红红火火的火锅呢。
为了让巧儿学会适应外界的生活,我常常把巧儿放出笼子,用手指抚弄它的嘴。它被我“欺负”急了,便用嘴啄我,疼得我直吸气。妈妈见了,笑着说:“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爸爸则说:“巧儿咬你,说明它的野性还没有丧失。谁让它是只野生动物呢?”
巧儿是只聪明的小鸟。每当我打来苍蝇投进笼子时,它总是欢快地叫着,从吊环上冲下来,一下子叼起苍蝇,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吃,好像怕我抢了它的美味一样。看它这样喜欢荤食,我和爸爸常常给它去捉蝗虫。看着它吃得那么津津有味,我笑了,开心地笑了。
巧儿很调皮,但它的调皮,却给它惹来了一场大祸。一天,笼中的吊环脱落下来,妈妈就用一根黑色的细腈纶线去绑吊环,一截多余的线头垂在笼子里,我们都没意识到危险即将降临。第二天中午,我放学归来,打了一只苍蝇,就拿去给巧儿吃,但我立刻尖叫起来,声音很是惊恐。爸爸妈妈吓坏了,还以为我出了什么意外,赶快跑了过来。原来,巧儿在啄线头玩时,舌头被死死地缠住了,身子就像一只蜘蛛一样吊在半空中。细如发丝的线头越勒越紧,还打了死结。巧儿满嘴是血,舌头又红又肿。
妈妈忙将线头剪断,取出,又给巧儿灌了点消炎药。我去捡那只苍蝇时,才发现我的手还在不住地颤抖。巧儿将苍蝇含在嘴中,硬是咽不下去。妈妈说,它的舌头疼,暂时不能吞咽,估计等上一会儿就会好起来。我又是担心,又是心疼,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晚上放学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发现巧儿已经变得活蹦乱跳,吃东西没有任何困难。我悬着的心总算是放进了肚子里。
现在小麻雀巧儿已经成了我家的一员,喂食、陪它玩耍、给它打扫笼子成为我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多么希望它永远成为我的好朋友啊!
爸爸告诉我,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除四害”的高潮,麻雀与苍蝇、蚊子、老鼠一起被列入“四害”的黑名单。人们后来才知道,麻雀吃害虫带来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偷食谷物带来的损失。渐渐地,“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从此,摘去“四害”帽子的麻雀才得以生存和繁衍。
听了爸爸的话,我更加喜欢我的小麻雀了。不仅如此,我又有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巧儿有一天能回到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小学文章4:我醒了
文/王嘉仪
我和他是小学同学,小升初考试后,他去了一所乡中学,而我选择在县二中读书。
这两年,我共见过他两次:一次是在书店,他在很认真地挑书;另一次是在汽车站,他拿着一本小册子坐在候车室看书。
转眼间进入了初三,我们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备受关注,同学们在成绩一出来就谈论外校高分同学的成绩。偶然间听到同学们提到了他,说他考了650多分,我大吃一惊,竟然比我高出四五十分之多!虽然其他学校也有700分的同学,但他小学时的成绩和我的成绩相差很大的呀,我有点不可思议,决心探个究竟。
原来,他刚到那所乡中学时,成绩确实不是很好,全校初一年级一共一百二十多名学生,他排名一百。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上升到全年级前20名。后来,他的成绩继续往上升,直到全年级前三名。再后来,他爸妈把他转到一所更好的学校读初三,这第一次月考,他便拿下了这样的好成绩。
我不禁想到两次见到他时的情景:他是那么的努力、认真、上进,而我,却一直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滑,退步。他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一个优秀生,并且仍在坚持不懈,刻苦用功;我呢,满足一点点已有的小成绩,不思进取,自以为是。
我醒了,学习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地去探索、求知,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安于现状,只满足于那井口一片的天空,而要努力地去探索更广袤无垠的世界。
小学文章5:遥远的月亮门
文/曹含清.
我时常想起小学校园的那座月亮门,它静静地矗立在我的记忆深处。
故乡的小学规模不大,布局很明晰。校园西侧是两排蓝砖红瓦的教室,东侧是一块空阔的操场,中间竖着一段矮墙,矮墙的端头修建了一座月亮门。那座月亮门是用红砖堆砌而成的,形如满月,厚实稳妥。月亮门的表面抹着一层平整而均匀的水泥,并且勾画出一些浅浅的花纹,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凤仙花,有的像月季花。它与校园内其它简陋的建筑相比,显得精致美观。
我们的教室靠近月亮门,透过教室的玻璃窗便可以望到它。它安静地矗立着,巍然而肃穆,犹如一座山峦。下课的铃声响起后,我们像是一群欢腾活跃的小骏马穿过月亮门在操场上嬉戏玩耍。女孩子们在操场上轻盈灵巧地踢毽子、跳皮筋,男孩子们摔三角、追逐打闹,欢声笑语在校园里荡漾。那座月亮门好像是通向自由与快乐的门,穿过它就是一片欢快愉悦的世界。
冬天的时候天空上彤云聚集,大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我们穿着厚棉袄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的脸颊冻得像是红萝卜,露出一道道皴裂的痕迹。雪越下越大,洁白如玉的雪花笼盖校园。朔风呼号,雪花在风中飘舞,犹如一只只晶白透亮的白蝴蝶。月亮门上落满了皑皑白雪,远望去它恍如月宫中琼琢玉砌的一座门。
春天像是一位法师,用神奇的法力加温阳光,引出青草,又唤回燕子。我们穿上春装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窗外的月亮门沉浸在明媚的春光里,几只燕子落在它头顶呢喃,一簇野花伏在它脚跟怒放。下课后我们穿过它跑到操场上去。它像是一个沉默稳重的孩子,端坐在校园里观看人聚人散,观看四季轮转。
在流逝的时光里我们渐渐长大,远离了小学,远离了月亮门,远离了村庄。二十多年后故乡从前的小学已经被拆除,在它旁边建造了一座陌生的校园。
我徘徊在旧址上去寻找月亮门——那座见证了我们小学时光的月亮门,然而它已经荡然无存。我脑海里残存着记忆的碎片,努力拼接月亮门美丽的形象,然而记忆轻薄而虚假,一旦用力推敲,便会轰然坍塌。
小学文章6:儿时的伙伴,儿时的记忆
文/静的思量
今天我的小学同学发来一张照片,是他们昨天小学同学聚会时照的,因我赶不回去(距离太远),应我要求拍了张集体照片发给我。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太惊讶了,有的完全不记得,就算是面对面走过来我也不会认得。有的却感觉很熟悉,但具体却说不出名字或是谁。这么大的变化,其实就算是几年不见也是有很大的变化的,何况是由小学到现在,算算小学毕业到现在已是30多年了。时间,时间,时间让人爱也让人无奈。
大家还记得我,说记得我家的院子,记得我家院子里的石榴树,记得在石榴树下做功课,记得我外婆做的饭菜,记得我父亲在国外寄回来的朱古力,记得我小时候戴的眼镜是会变色的,记得我用的文具,铅笔,钢笔,尺子,橡皮是和他们不一样的,记得我穿的衣服也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得我用的削铅笔刀是从来没见过的,当国内有的卖时都马上去买,然后告诉他们的家人说我们班有个外国人是用过这些的……天呐,好感动,他们居然记得那么多,有的同学虽然由毕业到现在都不曾见过,但他们还记得我,记得我的一切,记得我这个人,记得我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我的名字哪个字是姓,那个字是名,哈哈哈哈哈哈哈,说等我回去再聚时一定要弄清楚我的名字。好想哭,好想他们,好想马上见到他们,我儿时的伙伴,你们是我儿时的记忆,是我儿时的怀念。
记得有一年回去,专门让朋友带我去我的小学看看,原来的教学楼还在,包装了一下,又有新的教学楼,校门口比以前气派了,很遗憾没有进去看看。当时对我的朋友说,如我的小学需要义工的话,我很愿意来帮忙。或我很愿意对我的师弟师妹们讲讲学校外面的事情,或把好的经验传授给我的学校……这是个愿望,希望我的愿望能实现!
我希望我能尽快又能故地重游,尽快见到我的儿时的伙伴们,那会我们再一起回忆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点点滴滴……
小学文章7:开学第一天
文/李嘉仪
告别小学,踏进新的校园,从新的起点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像蝴蝶飞过花丛,留下了一丝淡淡的清香;像清泉流进山谷,留下了山谷的倒影。六年的小学时光已悄然过去,我是个中学生了。
穿着校服,踏进了学校的大门。今天,是我初中生活的一天,小学生到初中生不只是称呼变了,意味着和童年说再见,向青春说你好。初中,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生重要的一个开始。这将是我人生跑道上的起跑线,怀着梦想,带着希望,我将开始品味初一生活的细节,铭记每一分钟。
在我的想象中,初中的生活应该像一颗山楂,一咬,酸得发抖,还略带苦味,但细细回味,它应该有一种美味,带着淡淡的甜味和清香。
我将会在中学点燃我的希望,放飞我的梦想。
小学文章8:有一段岁月叫小学
文/顾真榕
“有一段岁月,叫小学……”吟起这首诗,六年的点点滴滴便一幕幕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小学六年怎能没有难以忘却的故事呢?其中我总也忘不了的是五年级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里的一分一秒。
难忘的是那四十八个活泼、快乐的身影。实践基地里,他们三五成群,或坐在寝室外的石凳上看日出,或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或在体能训练区大显身手……他们,叫同学。
难忘的是那双承载着团结、互助的旱地龙舟鞋。驾驭着这条龙舟的几个人,步伐一致,每个人的嘴里都传来了节奏坚定的口令。当这些人首先到达终点时,无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些驾驭者,叫小组。
更难忘的是那个看似弱不禁风还有点滑稽,实际坚韧无比的稻草人。每个小组分工一致,搬草的任劳任怨,固定的考虑周全,扎绳的专心致志,装饰的精心准备,才造就了它。这是这些人扎的第一个,也许是小学生涯最后一个稻草人。这些流露着笑容的人,叫朋友。
最难忘的是第二天晚会上那首热血沸腾的《奔跑》。那一群人带上印有自己LOGO的白帽子走上台,拿起话筒,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跳跃,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无论场上场下,都随着音乐放声歌唱,没有一个人不沉醉在歌声中。
再过几天,我们将要毕业了,将要告别这个集体。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望着窗外,一群小鸟告别了自己的母亲,往各自的天空飞去。我脑海中再次想起了这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又想起了这首诗:“有一段岁月,叫小学……”
小学文章9:我在花园遇上您
文/悦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我小学班主任文老师的口头禅。当然,非常汗颜,现在这句话差不多成了我经常发生的“实况”。每到“用时”充满自责地“恨少”,我深切体会到文老师对一群懵懂的顽童说这句话时恨铁不成钢的操心。
记忆中,学校音乐教室的木地板会放大行走的声音,我们故意一脚轻一脚重地走来走去,地板咯吱咯吱的噪音让我们开心不已——小学生的奇诡笑点现在回想已经实在不能领悟。更开心的是看老师们“争抢”我们——其实是老师们抢着占领我们的自习课和写字课——老师们总想让我们学到更多。
老师们的争抢是通过精彩的辩论赛实现的。文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最精彩的辩论赛就是她与数学老师之间的。她们按捺住笑,对话幽默而针锋相对,各自都有占课的充分理由。我至今都不怀疑我对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就是从两位老师的“辩论赛”中开始的。
我喜欢听文老师说话,稳定、从容、娓娓道来,即使是在“辩论”的时候也是如此。每当“争抢”开始,我和我的同桌总是目不转睛,竖起耳朵认真辨别老师们说的字句,有时还在各自支持的老师精彩陈述后小声地欢呼一下。在周围小朋友叽叽喳喳太过嘈杂的说话声中,大概我们这一桌也算是奇葩了。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友好辩论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但有时获胜的文老师会笑着把抢来的课时让给着急的数学老师。所以我相信这种看起来非常激烈的“争抢”实际上是老师们的调皮,是她们增进彼此友情的方式。
文老师温文、和蔼,有着卷卷的花白的头发,她的眼睛里总是充满宽容疼爱的笑意。她大约是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却在新式学校教书育人的老师,她身上既有传统教育的古雅气息也有现代教育的爽利规范,成为她的学生,实在是我的幸运。时光荏苒,很多记忆都已模糊湮灭了,而那一次罚抄写的经历却记忆犹新。
那回因为贪玩,我竟然忘记完成写字作业了!这在我是从未有过的,从不生气的文老师生气极了,花白的头发随着她翻阅作业的动作颤动,脸色微红,一反平日和风细雨的风格,她沉默着在我的写字本写下了一句话,罚我抄写,抄写了五十遍,但我真的记住了那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直到今天,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想起温文的文老师那天生气沉默的样子。如今年齿日增,更能理解老师当时的心情。那时文老师已年届六十,她说,教完我们她就好退休了,我们是她教的最后一届学生。她对我们格外地用心,不只是师道之责任,更有对时光与所爱的顾惜。她用各种方式鼓励我们多读书,写日记,分享自己所读书中的一句话、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一句诗,这些在今天已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普遍路径,而在那时却充满了文老师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珍爱,对小小学童的我们的爱心、细心和期许。那时我不懂老师让我背诵的许多诗文,但是我对读书的兴趣,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却是从文老师读书时散发出的由衷的愉悦与欢喜中萌发的。
我记住了文老师生气的样子,但文老师在古雅校园中温文微笑的场景,才能代表我对母校及整个小学时期的经典记忆。我的老师、我、我的校园,在印象里统统散发着和煦的暖光,一体无二地自在怡然。那时候我总是欢快地跑着进校门,先经过雕着古朴纹饰的悠长回廊,回廊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我们的手工作业、绘画或优秀作文;再经过堆叠有致的大小假山,假山的隐秘角落还藏着昨天挑选的几颗漂亮鹅卵石;圆形门东边古色古香的建筑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文老师会从这里抱着我们的作业本走出来;那架气势磅礴、风骨高古的紫藤就在办公室西大门外盛开着。春天有瑞香、杜鹃,夏天有玉兰、合欢,秋天有金桂、银桂,冬天有腊梅、红梅,还有那十几棵我说不出名字却给校园制造最诗意的夏日浓荫和秋日落叶的大树……我的母校美得像一座私家园林。事实上,它本是一个花园,在地标上,这里是清代镇江道署衙门后花园的旧址,而在我心中,它是我曾经驻足和一直怀想的清澈又温暖的桃花源。就在这个花园,就在这里,我遇上了教我体会读书之乐、让我对文字着迷的文老师。感谢您,老师!
小学文章10:再见了,我的小学时光
文/张天印
六年的小学时光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了,但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今天,我就要和这一切挥手告别了!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六年来,老师不仅教给我们很多知识,还在成长道路上给了我们无私的帮助与极大的鼓励。感谢老师,您的殷殷教诲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再见了,可爱的同学,六年来我们朝夕相伴,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我们曾是二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就像并肩生长的小树追逐着共同的梦想……上课时我们争相发言、下课后我们是亲密玩伴、考试时我们是竞争对手。真诚的友情是我们送给彼此最珍贵的礼物。一本本同学录,记录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感谢同学们,感谢你们六年来的一路相伴。
我们的班级,原本是一张白纸。六年来,七十二名同学和老师们在这张白纸上印下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这张白纸变成了最美丽的画卷。如今我们就要离开熟悉的班级各奔东西,融入到各自的中学生活去抒写新的画卷了。可爱的同学,我不想离开你们!亲爱的老师,我不想离开你们!难忘的四班,我不想离开你!永远的母校,我真的不想离开您!
光阴似流水,小学生活已成为过去,同学们也即将各奔东西,我们将迈入盼望已久的中学生活!难忘的小学时光,让我收获了知识,让我学会了珍惜,更让我懂得了感恩!我真想让时间倒流,再体验一次美好的小学时光!
小学文章11:我的小学毕业季
文/李吴昊
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正似一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梦,恍若云烟的过往与色彩斑斓的今朝,还有奇妙的未来,终将成为永远的历史。人生又似一本宏伟的巨作,用人生道路积累的一点一滴记录着自己的篇章。在人生的路上,唯有自己开辟的路才有价值。
回首毕业季前五年的过往,都是陈年旧事了。在那场独属于我们六(1)班的毕业晚会上,我们无一不褪去平日面孔上虚伪的妆容,化作友人之间真诚的一抹笑容。可谁又会知道,在这灿烂的笑容之下,却埋藏着一张张轻声涰泣的面孔和一道道心灵上的触痛。
发下属于我们所有同学的12岁生日蛋糕时,我们再没有了先前狼吞虎咽的吃相,只剩下细细品尝这难以忘怀的味道。面对小小的蜡烛,我们一同神色庄重地合上眼帘,郑重地在飘忽不定、昏暗的烛光中许下三个小小的心愿,并相互许下十年后在母校相见的诺言。最后,大家一起手握小小的彩色气球,一同高歌《明天会更好》,可没人知晓以后还能否再见。虽然我们说好不哭的,但从不让人看到眼泪的我从眼角流出忧伤的泪。
也许同学之间可能曾有过一些不愉快的摩擦与口角,但在这最后的离别之际,都算作过往云烟——随风而去了。当下的日子,自然要更加珍惜这64份友情。表面上再坚强的人也在角落里默默地流下两行无言的清泪。临别时想说的千言万语,只变成了一句——“愿君珍重”。
小学文章12:阿猫吃鱼
文/王朝书
猫吃鱼,这是我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知道的。
小学一年级,有一篇课文讲小猫种鱼的故事。小猫看兔子种萝卜获得收成,以为自己的鱼种下去,也会丰收,于是,它将鱼种到了地里。
这篇课文里,我第一次知道了,猫是吃鱼的。之前,我都以为猫是爱吃老鼠的。
小板场村没有河流,没有鱼。我十岁之前没有吃过鱼。不知鱼味。也就不知道,猫其实是一种喜欢吃鱼的动物。
猫,一直是小板场村必需的。很多人家,都养了猫来捉老鼠。这些猫,大多都是自己负责找吃的。村民能喂给它们的实在太少。有时,人的生活都会面临着下顿不知在哪的境遇。村子里的猫,施展自己的本领去猎物。老鼠,是它们的主要食物。麻雀,也是它们的口粮来源。还有蚂蚱、蝉等。
我的家里,从爷爷起,就开始养猫。据说,爷爷曾养了一只大黑猫,不仅会抓野鸡,还会将野鸡叼回家,送给自己的主人享用。我的记忆里,父母没怎么喂养猫。我看到的,就是猫吃老鼠的样子。
小猫种鱼的故事,改变了我对猫的固有认识。
尽管,猫喜欢喜欢的食物是鱼。然而,并不是每一只猫都能吃到鱼。因为,猫并不能抓鱼。且小板场村没有鱼塘,养有鱼。鱼,需要主人投喂。而吃鱼,是要花费大量金钱的。最便宜的鲤鱼,一斤也要十元钱。一只成年猫,一个月吃鱼,需要花费三百元左右。鱼,实在不适合做猫粮。村子里,伯父算是很爱猫的,他给自己的猫,喂的是火腿肠或猪肝。一个月,花费百元左右。
阿猫,被我们收养后,它的饮食问题,一度先生和我有所分歧。先生认为,应依照村子里村民们的饲养法,不能太娇惯它了。小琴也说,有的猫,吃菜,都是肥嘟嘟的。小琴的妈,喂的黑猫又大又肥,每天主要吃的就是白菜。而我出于母性的本能,总想给它吃好一点。在我的坚持下,阿猫的粮食从米饭到火腿肠到鱼,逐步升级。最后,阿猫只吃鱼。一天四顿,都是鱼。
阿猫,一天要吃四顿的。早、中、晚、夜。阿猫,是猫中的橘猫。据说,橘猫是吃货。不过,阿猫却不贪嘴。每次,只要不能再吃,它就会停嘴。这是阿猫的良好习性。拥有这种节制的习性,对橘猫来说,实在太不容易。我曾喂养过一只小橘猫,就因贪吃而丢了命。也许,长期的流浪生涯,给阿猫打下了烙印,让它知道必须谨慎,才能保命。
阿猫吃鱼非常有趣。我将鱼块放在它的碗里,它并不在碗里吃。每次,它会将鱼唅了,到卧室门口铺的垫子上吃。一次,它只能唅一块。每次,它吃完了,都会又跑回它的碗边,看看里面是否还有鱼。看着阿猫的样子,我感到好笑。我对先生说,阿猫从不记得我在碗里放的是几块鱼肉,即使只有一块,它吃完了,都要往回跑。如果,阿猫记得有几块鱼,它就不会做无用功了。
先生说,这正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故事。有人养了一群猴,起初每天给每个猴上午三个栗子,下午四个栗子。时间久了,猴子吵闹,养猴人说,那就上午四个栗子,下午三个栗子。群猴大喜,从此安宁。
先生说,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讲的就是生物性。纯粹的生物,永远活在瞬间,活在当下,没有未来。所以,阿猫才会不知碗里是否还有鱼。先生说,人的伟大,就在于能超越生物性。人,因对生命的觉知与信仰,而拥有现在、过去与未来。
小学文章13:美感相通时
文/韩勋
小学一天,大概是1960年,偷听两个老师聊天,一位发感慨,说“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我当时只知道《梁秋燕》是一出眉户剧,没看过,但能猜得到的是,剧里的情节、唱腔或者主演的扮相特别吸引人,特别美,美到了能让观者忘记饥饿的地步。当时国家正遭遇天灾,老师学生都吃不饱肚子。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美,追求美,琢磨美,同时享受美,只是好多人没有留意这个审美通则罢了。就好像老两口磕磕碰碰、你唠我叨说了一辈子话,却都没有醒悟到他们说了一辈子很生动鲜活的散文一样。
看电视剧,听音乐会,参观画展,是寻找美;学书法,玩古董,吹笛子,是体验美;看一场足球赛也与美息息相关:射门一刻的姿态美,传球配合的线路美,全场飞奔的勇气美——不到裁判终场哨音响起,球迷的心一直悬在半空,这也是体育比赛的魅力美。
美如甘泉,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心田对泉水的感受即美感,却是因人而异,甚至相去甚远。曾轶可一曲《最天使》,有专家认为五音不全立马淘汰,有专家认为音调缠绵独领风骚。每年6月初石榴花红,到临潼的游客饱餐美色吟诗作画,一些害怕高考的高三学生一见石榴花开却胆战心惊,火红的颜色不啻于给“烤”场又添了一把火,烤糊咋办?美感,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和人社会活动的经历和范围大有不同,美感自然大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同样事物,人人美感不同。同一个人,此美感彼美感也有层次深浅的不同。尽管所有的美感均以悦打头儿,但直观的悦耳悦目与较深级次的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又不可等量齐观。美感与酒精一样,是有度数的。以水为例,它给人带来的美感度数大致可以分为浓中淡几个层级。壶口瀑布惊涛拍岸,以天崩地裂之势震撼人心,把自然界的崇高之美渲染得轰轰烈烈。西安150亩水面的兴庆湖,论面积大于壶口瀑布,却以微波荡漾、岸柳婀娜的婉约美感替换了壶口的狂放美。西安家家户户,水龙头一拧,流出来的是黑河之水,再平常不过,可对于从前以咸苦水为生的许多老人来说,这水就是美味儿,天天饮用,美感天天有,一种浅表的美感。
再看民族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一个段落节奏看似舒缓,实则暗藏杀机。第二个段落最吓人,至决战一节达到极致,演奏者用扫、挑、弹三种技法制造出士兵呐喊声、刀戟碰撞声,杀声震天,天昏地暗,听者无不胆寒,而美感恰恰由寒而生。《春江花月夜》则像是一幅典雅的图画,夕阳西下,渔船晚归,渔翁与游客打着招呼,春水共长天一色,听者流连忘返,咂摸出的是一种中度美感。源于江浙一带的《茉莉花》,音乐语言呈现出朴素之美,仿佛偷听一吴国女子的窃窃私语,委婉流畅,悦目悦耳,带来轻柔美感。
所有的美感都属于精神产品,但是美感发生的当口,却总能实实在在地引发身体的变化,被人称作快感,所以才有“美感是人的需求被满足时产生的愉悦反应”这一说法,比如屏住呼吸,入神发呆,会心一笑,热泪盈眶,哑然失声,热血奔流,鼓掌喝彩。所以时不时地,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美感甫一发生,立马或者隐约发现它与以前某次美感带来的身体反应相同相通,尽管审美对象大不一样。聆听《茉莉花》,如香茶润喉,清新怡人,这种美感与某次流连兴庆湖时一模一样。参观壶口瀑布受了惊吓,惊吓之后是振奋,振作,浑身血液沸腾,这种审美心理过程、感觉似乎曾经出现过——上次进音乐厅听《十面埋伏》,不也是从胆寒到激越,心跳加速,感情升华到崇高界面,进而得到浓烈的美感?
美感相通处,心血涨潮时。两次美感重叠交汇,产生共鸣,就收获了一种复合美,丰硕美,难能可贵。美感相通了,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不得要感谢自然、社会、生活四季开花,绚烂多彩,制造了收获丰硕美的机会。道一声谢谢之余,自当愈发敬重亲近自然、社会、生活,发现和享用更多的美。美感相通时,猛一回首,才知道我们已经从审美来到了审视自己的节点上,才知道美不但悦目悦心,还一直哺育着我们精神的成长。
但实际的情况是,美感相通这类好事并没有经常发生。这或是因为美感轻盈如春风,吹起的涟漪波纹还没有同上次的汇合就已经平息。或是因为美感香醇如老酒,我们往往沉醉于当下不能自拔,一次就付出了感情的全部,丢掉了与往日感受联络的机会。获取了美却没有察觉,又是一种幸福,一种洒脱。
所以,更有理由说美感相通是一种惊喜,喜在我们偶然走上了二次审美之路,美感相通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不同的美是否也有相通处?美的共性到底在哪里?路还很长,时间充足,尽可边走边看边想,但是不论浓淡,遇到美感相通时,最好用笔在门扉上做一个记号,算是不枉人生这一刻。
小学文章14:故乡的蒲公英
文/憨墨
在老家上到小学三年级以后,就开始跟随父母的足迹从公社所在地的小镇到县城一路迁徙,如今到了秋叶渐黄的年纪,有关家乡的童年时的记忆却愈加清晰起来。
小时候在老家上小学时,跟我玩得最好的就是大我两岁的表哥。我大姑一家住在村北,也叫寨北,与爷爷的家隔着一个大水塘,这个大水塘其实是很早很早的时候村子里寨河的一段。解放后,寨河边的寨墙逐渐消蚀殆尽,绕村只留下不算宽的河沟和这一处的坑塘。我每天下学后,回到寨里的爷爷家,放下书包,先是跟着表哥去大姑家玩上一会儿,接着结伴去地里完成给羊薅草的任务。
春夏时节,去到地里给羊薅草,是一天中最自由快活的时光。几个小伙伴徜徉在田间小径上,微风轻抚着脸颊,路两旁的酢浆草热热闹闹地开满了红黄白的小花,刺角芽也一丛丛占领一些地盘,冒冒失失地开出它的花骨朵。看到最多的,是一簇簇举着伞状花絮的蒲公英,俯下身子,轻轻嘘出一口气,花絮就随着微风飘散而去。我常常出神地盯着它们看,心里在思忖,它要去哪里呢?它会在何处安家?孩提时期的我,对此充满了惊讶与疑惑。后来了解到,蒲公英的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落到另一个地方孕育新的生命。蒲公英根茎部分的生命周期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却年年都在一直奋力生长,通过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与生发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去完成一株植物的生命传承。
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虽然年年总有回家的时候,可故乡的蒲公英只是收藏在记忆里,再没有触及,在以后的日子里,由它生发的感悟却不断加深。
常常联想到我大姑一家人的情况。大姑在十七、八岁左右的年纪,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满腔热忱到青海支边,在那里结识了一位来自河北的青年,这个人后来就成为了我的姑父。60年代初期,大姑由于身体原因,与姑父一起带着大女儿和儿子从青海回到河南老家生活。我小时候在大姑家玩耍,总是喜欢听大姑父说话,他人性格豪爽、幽默,总操着带河北口音的普通话。因为口音的缘故,熟络的人会喊他“蛮子”,这个时候,姑父也不生气,还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姑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一年四季,村里无论谁家有红事白事需要设宴待客,都会请他去做大厨,负责宴席上凉菜、热菜的制作和烹调;春天的时候他给孩子们扎风筝;一般农活自然不在话下,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农活,比如烟叶种植及入炕烘烤技术,村里的许多年轻后生都是找他取经学习。有人问他:“老蛮子 ,你们还会回河北老家吗?”他说:“会啊,有机会会回去看看。但总归是要回来的,因为这里才是家啊!”我的大姑父已把这里当作永远离不开的故乡了。故乡可以是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更应该是心安神定的地方。白居易在诗作中吟出“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佳句,苏东坡在他的词中也用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故乡进行了最感性、最贴切的抒情。一家人在一起时都“心安”于那份平和从容,这就是安在故乡的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我大姑一家就像故乡的蒲公英一样,在“心安”处努力绽放,乘风而起,落地生根,然后开始自然的生发传承。
我们一家人的迁徙与发展也像蒲公英一样,历经花开花落的时间考验,在父母的带领下,辗转多年后,终于在生活的城市落地生根,家庭的每个成员各自都有稳定的职业,家兄和我也都先后娶妻生子独立门户。如今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我们哥俩正在怡然自得地享受含饴弄孙之乐。蒲公英的种子们是善于行的,大自然赋予它们随遇而安的德行,从人的角度来看,不正是人所需要的顺乎天道的“心安”吗?不禁又忆起白居易的另一名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俗语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这一辈子与草木的一生又有多少区别呢?最终不都是落实到生命的传承上吗?所以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传承活动,不只是传承家族的基因血脉,更重要的是要传承“人”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点,伟大的华夏文明早已给过我们明确的指引,《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像蒲公英会经受风雨一样,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漫漫人生路上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一定不能放弃的就是向上向善的信念和行动。与蒲公英这样的植物比起来,人的寿命显然是够长的了,人这一生都应该始终保持不惧风雨的心态,虽历经坎坷而终不改对生活的热爱。要学习蒲公英的顽强生存能力,把家、血脉和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传承下去。如此,我们的家、国、民族定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