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散文

请欣赏父母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父母的散文1:孩子成就父母

文/兰卓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个服装老板自豪地说,在双十一那天,他80后儿子带领的年轻小团队取得了500万元的销售成绩。这位老板的妻子说:“我们得向儿子学习,不然他在10楼了,我们还站在地面上”。

在阿里巴巴单日销售571亿元的疯狂成绩单里,这个80后的富二代成为创二代的故事只能算一个“小励志”,但他仅靠向父母借的50万元起家就创造了一个小小的营销神话,成就了父母由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经济跨出第一步的梦想。

这个创二代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孩子出生那一刻,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健康、平安、快乐——我们第一眼想看到的是他五官、四肢是否健全,正常的,就好。后来,我们嘴边常挂着“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心里多了一条无形的起跑线,因为我们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就给孩子很多夹带上诸如要求、控制、苛责的“激励”,孩子的快乐越来越少。

在每次的家长会上,没有几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绩单满意,而且班主任通报的表彰名单里也难觅自己的孩子,倒是那些调皮捣蛋的烦心事总有自己孩子的份儿。看到这样的成绩单,一面暗暗咬牙切齿地计划回家要好好“修理”孩子,一面焦躁而情绪低落地为孩子的未来捏了把汗。

小时候,我们总是遭到父母“一代不如一代”的责骂;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我们也不知不觉开始质疑孩子的“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我们比父辈预料的过得好,又何必担心我们的孩子过不好呢?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子女一场,这是无法选择的。男女情爱,爱就是要在一起,而对孩子的爱,却需要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放手,让他具有照顾自己和安排整个人生的能力,并最终成就他自己。

一个单亲妈妈说,她没要前夫的一分一毫,一个人带大了孩子,让孩子成为了她眼里有出息的人,其实不是她自己有多伟大,而是儿子的坚韧教育了她,给了她强大的力量。我们常常说,好女人是一所好学校,这位妈妈说,孩子才是父母的一所好学校,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这位母亲曾经想放弃独自抚养孩子,因为她对前夫抚育孩子一事“不闻不问”满怀愤恨,是孩子一张白纸般的善良唤醒了她的大爱、慈悲、怜悯,让她不再仇恨谁,只管一心一意当好一个合格的母亲。

因此,是孩子成就了父母。

父母的散文2:感谢父母

文/康可

是谁把我们从小带到大?是父母;是谁在你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你?是父母;是谁在关心你的学习和健康?是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图任何回报的。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他们照顾了我10年,我真想大声说一下“谢谢”。

记得有一次夜晚,我睡得正香,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从喉咙里直往上蹦,我不由自主的张开嘴,那东西一下吐了出来,我病了,开始不停地呕吐,爸爸妈妈惊醒了,那时还是大半夜。爸爸妈妈急忙跑到我房间里来,只见我已经吐得满被子都是,妈妈赶快过来拍拍我的背,关心地问,“没事吧”?爸爸给我倒来了一杯白开水,并把我抱到他们的床上,“你今晚就睡在我们房里吧”。爸爸说。可谁知,我又吐了,这时已经凌晨三、四点了,爸爸妈妈干脆就不睡了,妈妈给我擦干净嘴巴,又忙着把弄脏的被子拿去洗,爸爸拿出体温表给我量体温,就这样折腾了大半晚,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却没一句怨言,只有担忧与关心……

父母的爱就是这样,单纯、圣洁,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要我们任何回报,难到我们连感谢的话都不说吗?从今天起,我们要更加地关心他们,多说些关心他们的话,多帮他们做些事。

父母的散文3:老家、父母和乡土

文/向墅平

虽身居城里,脑海里却时时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在遥远的老家,那片辽阔而淳朴的乡土上,我那头发皆已花白的父母双亲,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每每令我梦萦魂绕,心怀眷顾。

我常常回乡下老家。每回去一次,都会经历一次情感的酝酿。毕竟,我的根脉在那片乡土上,我永远是父母手里放飞的风筝;乡情与亲情的交融,筑成一条最美的归途——虽杂草渐茂却依然熟悉的乡路,虽炊烟渐稀却依然亲切的村庄,虽荒芜渐增却依然活着的土地,总会鲜明呈现于眼前,觉着无比的温暖与感动。

见着父母,心头总会涌起一阵深深的触动与些许的感伤。他们给我的印象,一次比一次愈显衰老;他们正和他们居住的那幢老房子,一同在时光的风尘里慢慢地淡去……父母都已近古稀之年,却依然不肯放下手里的活计,不肯疏离脚下那片侍弄了数十年的乡土。近年,一则因了我和兄弟的力劝,二则苦于体力渐衰,父母终于放弃了一些重体力活,闲置了一些离家较远的庄稼地。我们甚至几度动员过二老到我们身边养老,彻底离乡离土。父母婉拒了我们的好意。他们说:人只要还动得,适当干些农活,活动活动筋骨,身体才健康呢;再说,城里生活成本比老家高,咱们怎么忍心给你们增加经济负担啊。我们再无话可说。

我常借回家看父母之际,在院子里四下走走。不少房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旧损。或许,若干年后,待到如今这一代老人们逝去,不知是否有人,会慢慢不知归家的路,而终将这座老院子连同老家,一道遗忘在这片曾世代生息的乡土上。

那天,乘车回到老家。在老屋的地头,见着正弓腰锄地的父亲。彼时,夕阳西下。血红色的夕晖,洇染着父亲头上的白发,和他脚下的土地。我噙着热泪望去,夕阳余晖里,老父脚踩土地虔诚躬耕的姿态,像一幅永恒而生动的剪影……

老家,父母和乡土,会在我心中永远地活着。

父母的散文4:那片海 父母恩

文/陈晨

我的故乡在东海之滨,我从小在海边长大。那一片土里土气的大海,曾是我家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曾是我年轻而贫穷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而搏击过的战场。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父亲读过初中,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在乡卫生院工作直至退休。他一辈子不擅长干农活,也不会做家务,唯独对出海捕鱼具有一种先天的本领和爱好。

傍晚时分,父亲下了班,匆匆扒上几口饭,穿上截到膝盖的裤子,背起鱼篓,带上手电筒,扛起渔网,朝海边走去。母亲总是手脚麻利地为父亲烙上一张热乎乎的饼,让他随身带着,好在他饥饿难耐的时候及时补充能量。

遇到风雨交加的日子,我会央求父亲不要外出,他总是不以为然地说:“下雨天鱼都浮在海面上,看见手电筒的光亮就会游过来,鱼比平时要多。”而母亲则早早地睡了,轻轻地打起了鼾声。她要抓紧时间休息,父亲回来后,下半夜的事情都是母亲的事。

妹妹还小,也跟着母亲睡了。但我怎么也无法入睡,想象着父亲置身于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边,那样渺小,陪伴他的只有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一个大浪打过来,父亲站立不稳,险些摔倒在大海里……那种童年时的不安全感,直到成年以后仍然影响着我,让我没有来由地多思多虑。就这样等啊等啊,好不容易听到门口哐啷一响,父亲带着一身的风雨和海腥味回来了,我紧紧悬着的心瞬间落地,随后坠入梦乡,后面的事情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其实后面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那基本上都是母亲的活儿。母亲一骨碌爬起来,为父亲端上热腾腾的夜宵,让他暖暖和和地吃饱。当疲惫不堪的父亲怀着满足的心情上床睡下,母亲则把这些混杂在一起的鱼洗去泥沙,按照大小、种类一条条码在篮子里,然后清理好父亲的渔网。天蒙蒙亮的时候,母亲就会提起装满鱼的篮子,赶到集市上摆摊。

那一段时期,父亲和母亲都只睡半宿,第二天照样上班,从来没有耽误过。母亲那时年轻,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

母亲还给我讲过一段险些酿成大祸的卖鱼往事。那时候她正怀着我,离分娩不到一个月。一天晚上下着大雨,父亲出海捕鱼收获不小,足有十多斤。母亲固然高兴,但又担心着卖鱼的问题。母亲的身子已经很笨重了,父亲舍不得母亲冒雨外出,就说明天我去卖吧。但母亲知道,父亲素来面嫩,让他去集市卖鱼,他会羞怯尴尬得不知所措。第二天一大早,趁父亲还没醒来,母亲悄悄地起床,挎着装满鱼的篮子,步履蹒跚地朝镇上的集市走去。

在母亲记忆里,那天的雨真大啊。母亲挺着大肚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走到半路上,突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弄得满身是泥。恰好有位老者在家门口观雨,远远地看见我母亲摔倒在地,赶紧来扶,连声责怪我母亲不该在这样的雨天还赶去卖鱼。母亲笑笑说,眼看孩子快出世了,手头总要攒几个钱。

那位老者是位退休回乡的老工人,心地善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母亲篮子里所有的鱼,叮嘱我母亲早点回家休息。很多年后,母亲依然记得那位老者,记得他关切温暖的话语。我有时会打趣地对她说,您那时也太不当心了,要是摔一跤造成流产,岂不是一辈子后悔?母亲说,那时候的人哪有现在这么金贵?怀孕了根本不当一回事,照样干活,大家都这样。

每每天色大亮的时候,母亲已经从集市卖完了鱼,给我们做好了早饭,招呼我们起来吃。从母亲喜悦的神情里,我看得出父亲昨晚的收获肯定不少。有时候,父亲会捕到特别大的鱼,卖上一个好价钱,全家好几天都会沉浸在喜悦里。有时候,一晚上的收获不多,或者鱼很小,母亲也会把鱼收拾好,第二天一早东家送一点,西家送一点,剩下的留给家人改善伙食,屋里就会弥漫起一股鱼的腥香。偶尔会捕到鳗鱼,那就是童年时妹妹最幸福的时刻了。

很多年以后,有时与父母谈起当年捕鱼、卖鱼的往事。我说你们那时候真傻啊,冒着生命危险换来一点点小零钱,不可能指望这些钱脱贫致富,为什么要那样拼命呢?

母亲笑笑说,那时候的人都不富裕,左邻右舍也都差不多,我们家因为你祖父在你父亲6岁时就过世了,日子过得比别人家更艰难。不过那时候穷是穷,但心里始终有一个目标——把孩子养大。好在我们这里有大海,靠海吃海,总是比其他地方的人多一条活路,多一份指望。

是的,我家乡那片土里土气的大海,曾经给予我贫穷而年轻的父母莫大的恩泽和期许。他们从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打捞起一个个美好的期望,一步一步地朝着向往的明天艰难而又满怀希望地前行。

父母的散文5:父母是年

文/王忠范

小年刚过,单位里的小林就买了火车票,打点好东西,早早回家过年去了,一副归心似箭的表情。他说没准儿父亲正站在门口张望,盼他回家呢。而人到中年的老刘,因为主管办公室工作,杂事多,挺忙的,恐怕难以带着老婆孩子准时到家,心急心乱。他给家里打电话说明情况,母亲说:“啥时候到家都行,回来就好。”

看来,中国人大多数都想回家过年,这也是家中老人渴盼的。过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意义,其主要内容应是讲究大团圆,创造阖家欢乐的氛围。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品年味儿,同享新春,既温暖又和谐亲近,自然喜气洋洋、快乐融融了。唐高适《除夜作》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戴叔伦也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诗句。类似这样游子未归而伤感痛叹的诗很多,说明古人分外看重回家过年。而现代社会取向繁多,生活节奏加快,行色匆匆,忙碌浮躁,便渐渐淡化了回家过年的千年习俗和思想情感。好些人利用现代社会的富有与先进,或寄钱寄物,或网上问候,或打电话、发短信……使年味儿和亲情大打折扣。

有位女作家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年。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确,不管你官位多高、怎样富有、名气如何大,也不管你多忙、多远、多难,春节时都该千方百计回归家的港湾,实现团圆。如此,父母释念,兄弟姐妹和美,孩子们欢天喜地,这才是年的圆满。年绝不仅仅是酒肉、饺子、春联、鞭炮等这些形式,重要的是“过”的过程、心情与气氛,从中体味文化、亲情,享受家的幸福和年的吉祥、欢乐。回家过年,必须突出孝敬,陪陪父母听听教诲,让老人顺心、悦心、放心。千万不可把自己当成“客人”,不做什么,一切只等现成的。

“生命中最宝贵的不是狂欢,不是金钱,而是浓浓的亲情。”记不清这是谁说的,但是句至理名言。中华民族有许多的规矩方圆都是情深意重的,都充满道德品行的内涵,到什么时候都应延续、发扬,这与现代社会的先进、时尚无关。就是思想观念再前卫的人,过年时也会产生乡情、亲情、友情的渴望,人间血脉之情总是难以磨灭的。春节时,凡有可能,就该回家,因为父母是年。

父母的散文6:你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文/蔡源霞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家在外地的同事莲子却愁眉苦脸的。我有些不明白,十多年前我也曾经在外面打工过,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归心似箭的。

“其实我也想回家,可是我今年没存到什么钱,就这样回家……”莲子说着眼圈都红了,我很理解她一年到头想给父母带些礼物的心情,可如果因此就不回家了,反倒是本末倒置了。

记得当初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我曾经也有过和莲子同样的纠结。那时我刚刚工作,别说过年了,一入冬我就天天想着怎样衣锦还乡。甚至我都已经想好了要给父母买的礼物,可是临到年终却接到通知,我们这些工作没够一年的新人,奖金要等到年后才发。

消息发布以后我顿时傻了,钱没发多少,就算加上之前的积蓄,如果把礼物买了的话,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了。可是如果空着手,我觉得没脸回家。左思右想,我撒了个谎,告诉爸妈今年单位安排新人加班,不能回家了。

老爸老妈对我的“正当理由”表示了理解,我也松了一口气。可我没想到的是,除夕那天中午,我从超市搬回一箱方便面回家的时候,爸妈竟然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站在我租住房的门外,他们竟然站了一夜的火车来陪我过年。

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涌出了眼眶。也就在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春节团聚对于我和爸妈来说是同样的重要。

老爸老妈带来的行李里面,大多是我喜欢吃的食物,而当他们知道我是因为没有钱买礼物才不回家的时候,既心疼又忍不住要责怪,老妈红着眼睛扭过脸不看我,老爸则苦笑着说:“你才是我们最好的礼物,你不回家,我和***这年过得有什么意思?”……

自那以后,不论在哪儿打工,不论春运的票有多难买,不论手头的钱是否充足,我都会尽可能地回家过年。不为别的,只为能让爸妈开心地过一个新年,因为我才是他们最好的礼物。

父母的散文7:父母之树

古城老街的小院里,活着一株苍老的苦楝树,也不知是哪家的哪个先人种下的,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这棵树总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小时候每到暑假,孩子们就聚集在它的绿荫下,大点的孩子在石头桌边围成一圈做作业,小孩子们就在旁边弹玻璃球或打纸片。到了晚上,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在这树下追着跑,一般要玩到很晚才回家。

苦楝树有个毛病,就是在秋天里,它会把满头的黄树叶抖落遍地。每到这时,大人们都会吆喝自家的孩子拿上扫帚打扫院子,你家清扫的次数多了,我家清扫的次数少了,偶尔也会闹出些矛盾来。

刮大风时,树枝还会把房顶的瓦片扫下,那时候家家的收入都比较低,添瓦翻盖房屋是笔不小的开支。大风过后,院里就你一家我一家砍那些靠近自家屋顶的树枝,孩子们的心里虽有意见,但也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我家搬出了小院,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很多年也没有再回过那里。

就在今年春天,我有幸回了一次故乡,临走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去童年的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小院还在不在,特别是那棵古老的苦楝树还在不在,多年来它还时常浮现在我梦里。

院里的住户都是新来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搬进城来住的,以老年人居多,都是孩子们发财后买来给乡下父母住的。

童年的街道没什么变化,房子也还是旧时模样,只是进进出出的陌生面孔,让我有了些物是人非的感觉。

终于,又看到了这棵树,还在原来的地方生长着,树的大部已经枯死,只剩向阳的部分还活着,蓬勃旺盛已长出大片的新绿,紫色的花朵像火焰一样,燃满盎然的枝头。就在花瓣凋落之处,像从前一样,一颗一颗,长出了青涩的苦楝籽,稀稀疏疏的,让人见了,会对这暮年之树,发出情不自禁地感叹来。

我想起了小院的过去,想起了尘封已久的童年,特别是想起了已故的祖母,小时候总见她忙碌的身影,仿佛一刻也没有停过,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没得过一分一厘的回报就离去了。我也想到了父母,在那个动乱的年月,总是想方设法不让我们忍饥挨冻,孩子们长大后,都有了各自的家,只剩下他们孤独的身影,靠辛勤操劳,靠微薄收入来维持简单的晚年生活。

我同样也感叹这些生活在简陋小院里的老人们,富裕起来的孩子们早都用上了煤气,早都有了自己的卫生间,可他们却还要自己劈木材生煤炉,还要赶早出门上公共厕所。

想啊想,我不由得让泪水模糊了眼睛。

啊,苦楝树,我想称你为“父母之树”,你本身就充满苦涩,结出一只果,就增添一份苦,结出另一只果,又增添另一份苦,而你却年复一年,结出了无数的果实,还在枝上长出满眼的绿色,这分明是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啊!

父母的散文8:煮饭

文/韩冰冰

我的家在农村,父母下地干活经常不能按时回家,很多时候放学回家没有饭吃。我想自己学会煮饭,早日减轻父母的负担,可是妈妈怕我煮饭有危险,一直没有教我怎样煮饭。

又到周末了,没想到一大早妈妈就起床跟我说:“这几天很忙,我要下田种玉米去,今早的饭你来煮,煮的时候要记住,放两碗米,加三碗半水”。说完就走了。

妈妈刚走不久,我就开始煮饭。我按照妈妈说的去做,把米放在电饭锅里淘干净,放上水,插上电源煮着,就打开电视看起来。电视很吸引人,看着看着入了神,我就把煮饭的事忘记了。当肚子咕咕叫时,我才跑去揭开锅盖一看,呀!饭没煮熟。上面一层还是生米,我想可能是我记成两碗米放两碗水造成的。我慌了,不知所措。

等妈妈回来了,我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洒了一点水在上面,又把电插上,煮了几分钟,饭熟了。妈妈说:“没关系,下次记着放好水,饭就一定会熟的。”我点点头。

这是我第一次煮饭,虽然没有煮好,但我以后会慢慢煮得更好。学会了煮饭,就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父母的散文9:读书心语

文/张丽园

书之于我,是父母、是师长、是密友,一步一趋,开蒙启慧,丰富认知;书之于我,是阳光、是空气、是雨露,一呼一吸,吐故纳新,成全生命。

翻开书卷,历史的影像可以倒带;翻开书卷,大师的谈吐近在咫尺;翻开书卷,未知的世界不带混沌。读书,让我获得比一份人生多几倍的人生!

小时候读书,总会有无数不解与不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这样”。而今,在与书相伴的岁月里,渐渐对生活有了不怒与不争:“就是这样的”,“那就这样吧”。读书,让我更加开阔。

语文课上,讲到曹操,我可以给学生们说说许劭的“月旦评”,聊聊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面的故事;到了《济南的冬天》,也能牵引出在清朝,穷门小户、书香人家、皇室贵族是如何挨过一个苦冬的雅趣;认识李煜,也会梳理出一颗纯善天真的帝王心,告诉学生,他不是只会书写愁绪的落魄国君……读书,让我更加生动。

都说爱读书的人,历经岁月流逝,亦会沉淀风华气质可人。我想,我们不是为了变美而去读书的,反倒是书本身的美,吸引着我们,陶醉着我们,悦纳了我们。因为,你读或是不读,书就在那里,不亢不卑。总像投缘的新知,都只为一份真诚而有了意义。读书,让我更加从容。

信息爆棚的时代,读书有了更丰富的形式。而对我来说,仍然固守着最传统的认识:白纸印黑字的才是书,双手捧于胸前才叫读书。若是碰个好天气,倒杯香茶坐在落地窗前,翻开书卷,悲喜自由,那才是最满足的享受。

曾见过别人家里最豪华的书房,高大的三面墙壁里嵌上书柜,一律精装版的书籍排列其中,外面镶上玻璃擦得亮闪闪。当然,书是一本都不能随意取下来读的。我忽然觉得,它们像极了秦俑坑里的兵马俑,再是世界奇迹也是冰冷的。

书是我的爱恋,却不娇气。我本拙质,太过奢华的存在我无心供养。在我的家里,没有傲人的大书柜,没有宽敞的书房,我的书不是摆设和炫耀。

我以为:书的生命,一定是手掌给的温度;书的欢悦,一定是眼神把电路联通;书的飘逸,一定是手指在扉页上摩挲。

总记着大学毕业时,那位现代文学教授的赠言——“胡乱读书,开卷有益”。当时只觉得这话写得俏皮有趣。一路走来,终于在不惑之中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老师的话语,不只是说读书,其实也是读生活的大智慧:人本是渺小一粟,广阔天地,须臾吾生,努力但不强求,热情但不刻意,安守力所能及的现实,总能收获小美好、小自在,足矣!

说了这些无知妄语,想来书一定会笑我的絮叨对人强聒不舍,那还是就此打住,赶快读书去吧!

父母的散文10:细品中秋

文/李躲儿

小时候,中秋是和父母兄弟一起围坐在院子里,把从地里掰回的玉米分成小堆,比赛谁包得快,然后分一块珍藏了好多天的月饼作为奖励。那四分之一块月饼虽然咬着已经有些费劲,却是那么的香甜。

上学时,中秋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坐在操场的草坪上,点一堆篝火,啃几口还很青涩的苹果,大声背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者哼几首有点儿跑调的歌曲,希望皎洁的月亮能带来父母的家书。

工作后,中秋是和三两同事找一个幽静的小饭庄,点几个小菜,满一杯饮料,诉说工作的收获,分享生活的喜悦,倾听蟋蟀的鸣叫,欣赏旷野的壮美……之后,拿上单位分发的水果和月饼回家享受短暂的假期。

现如今,人到中年。中秋,不再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和柜台里新鲜的鸡鸭鱼肉,而是对在外求学儿子的怀想,是对日渐苍老父母的牵念,是和老友在微信里回味过去,是和爱人牵手伫立在窗前憧憬未来……

中秋的味道,是快乐、是牵挂、是温馨、是团圆……

父母的散文11:感恩父母

文/何云艳

狒狒,一种大猴子,栖息在非洲和阿拉伯西南部的草原,更喜欢生活于较为开阔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峡谷峭壁中。

狒狒有特殊的习性,捉虱子是人们常见的,其实它们身上并没有那么多虱子。狒狒是群居性动物,它们花大量时间帮其它狒狒梳理皮毛,以此来联络感情。看,一只狒狒妈妈坐着把小狒狒抱在怀里,好温暖。另一只小狒狒正在为一只雌狒狒梳理皮毛呢。我猜这只母狒狒应该就是它的妈妈吧。原来小狒狒也会反哺,也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不禁想起父母,他们为了让这个家日子过得更富裕一些就到外打工去了,年幼的我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放学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来接,而我总是外婆来接,我好想妈妈也能来接我,哪怕只是一次。终于有一天放学后,我刚走出学校大门,就看见门外我日思夜想的妈妈和外婆站在大门外等我,妈妈一见我出来就喊着我的小名,但也许是这个愿望让我等得太久了,不懂事的我装做没看见没听见似的,拉着外婆就走。妈妈当时伤心得眼泪直在眼眶里转。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妈妈也是为了这个家才去打工的,才离开我的,他们在外面不知吃了多少苦,和这只为妈妈梳理皮毛的狒狒相比,我真的好逊色。

夕阳西下,一抹晚霞出现在天空,狒狒家族在湖边的沙滩上悠闲地散着步,它们要去喝水,多么幸福的一家子啊。我长大了,趁着寒假应该为家里做点什么?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向家人宣布:以后家里穿脏的袜子就由我来洗。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我,舅妈以质疑的口吻说:“你洗得干净吗?”这时我看见脸上堆满笑容的妈妈眼眶里满眼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

父母的散文12:爱的姿势

文/风雨蓝蓝

记得小时候被父母宠惯的我,在晚上睡觉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总是喜欢枕着母亲的胳膊,闻着妈妈的体香感受着她温暖的气息渐渐进入梦乡,那个时候,妈妈的臂弯就是年少的我,栖息的港湾,因为年纪小不懂事,从来没有想过妈妈的胳膊长时间的保持一个伸展的姿势会不会酸痛,直到有一天,自己成为一位母亲,当我的宝贝幸福的依偎在我的怀抱里,枕着我的胳膊甜甜地睡去的那一刻,身为人母的我感受幸福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辛苦。看着怀中的女儿熟睡的样子,真的是不忍心把手抽出来,轻轻揉着酸痛的肩膀,皱眉头,那一刹那,我突然想起了母亲,我一枕就是近十年的妈妈的肩膀,那沉重的负荷里承载了太多爱的滋味。十年啊!那是三千六百多个夜晚!亲爱的妈妈就是这样默默无语地承受着她本可以不用承受的痛,那些经年累月的负累可想而知。可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听到她提起过,埋怨过……这就是母亲,深爱着我的妈妈。

妈妈工作的单位是木材厂,三十几岁的她完全可以轻松的做她本来的工作。可是在那个落后又艰苦的岁月里,妈妈为了多挣点钱补贴家用,选择了最繁重的只有男人敢照亮的工作——每天抬着沉沉地圆木,豪迈的如男人般拼力走向七八米高的跳板,装卸木材是既危险又繁重的工作许多男人都不愿意做,而母亲却勇敢的用自己瘦弱的肩扛起千斤重负,一干就是两个年头,终于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她被沉重的圆木压的红紫的肩膀,整个肩膀都像充血红肿的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而妈妈拍着我的肩膀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别怕别怕!姑娘!妈早习惯了,没事的。”那一刻,我的心被震撼了,眼泪顺着脸庞悄然滑下,这就是妈妈,一个勤劳朴实的母亲,她没有抱怨生活的艰苦,也没有埋怨过我们的不懂事,而是一个人把家中的一切都扛在自己瘦弱的肩膀上,默默地承受着,而我却还每天自私的枕着妈妈辛苦劳累得几乎抬不起来的胳膊,享受着爱的温馨与甜蜜……在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学习心疼母亲,不再在夜里钻在妈妈的臂弯下赖皮。开始学着替妈妈分担家务照顾弟弟,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长了!

俗语说的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真切的体会其中奥妙。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妈妈不知不觉中驼了背弯了腰,肩膀也经常疼的举不起来,而只有我最清楚那是因为什么,那是长年累月不堪重负------累的啊!在那个年月,母亲拉过沙子、打过石头、编过花筐、干过木工活、改过房子,就像她自己说的北大荒的苦她都经历过了。而我听到这些经常一个人自责,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懂事,再早一点知道心疼母亲,如果还有如果,我一定会重新来过,做一个乖乖的好女儿,不再让妈妈承受那么多不该她一个人承受的一切……

每每闲暇给年迈的母亲按摩捶背的时候,她都会幸福的闭上眼睛仰起头微笑享受着,知足的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说自己有一对孝顺的儿女,这辈子知足了!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脸总是火辣辣地,觉得羞愧无比,那一刻我总是会从后面给妈妈一个长长的拥抱,因为我心里知道,妈妈的爱和我们这些微小的举动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

世上的爱有千百种,而母爱却永远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每一位身为人母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把拥抱给自己的孩子,可想一想又有几个女儿会在成人后,拥抱自己年迈的母亲呢!请给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吧!这点点滴滴的温馨和关爱才是妈妈最需要的。那是用金钱和物质永远换不回来的温情……

父母的散文13:“慢悠悠”的德国人

文/贾树新

2012年父母到德国看我,一下火车就看到站前广场在重修,我们只好拖着行李箱绕大圈子去广场对面的公交车站。两个月后,他们返程再次去火车站时发现,站前广场还在修。于是父母感叹,这点地方这么久还没整完——德国很多所谓的广场其实只有两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然而,父母第二年再次来到德国时,令他们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广场还没修完。有时候这是流程和制度的问题。比如在德国要整修一段公路,德国人会先找几个人把这段路用护栏围起来,放好标识、警示灯,还要给工人搭建厕所及其他配套设施。这样一套“热身”下来,可能就一周过去了。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降雨,不利于某些项目施工,工程也会暂停。很多人会基于上面两点原因肆意嘲笑德国人的“低效”,但是他们显然忽略了另一个原因:认真的态度也会影响工作的进度。

有一次我家门口有一小段路面要铺设管道。几个工人过来后,先把地面上的花砖一块块小心地撬出来摆好,然后小心地把下面的土挖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土层的颜色有差别,有一部分土层颜色偏红,工人们便把这部分土单独堆在一边,每天收工时用网将土罩上,以免扬尘,铺管道时再把土和撬出来的花砖运到其他地方。等到管道铺完,他们又把土运回来,按照土层原来的顺序填回坑里,认真压实,原来的花砖原位铺回,并拿着尺子仔细检查花砖排列得是否平整,几个星期后他们才收工走人。我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们曾经在那里施工过,想必真的觉察不到那里曾经刨砖动土。

其实,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仅体现在铺地砖、埋管道的工人身上,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也不逊于他们。我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需要一块水浴控温板,与实验室的加工工人沟通交流后,决定请他帮我设计和制作。工人使用塑料板前后制作了三个模型与我讨论,每次都有改进,为的就是做到尽善尽美。

控温板最终完成时,他很自豪地拿过来给我看,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说,这里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接口,可以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而在那里他又采用了什么接口,可以更方便我做实验时进行拆卸。最后,他还给控温板涂上了一层质感很强的黑漆,这让他的小作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专业厂商生产出来的正规产品。在他的介绍中,我能感觉到他对这个小小的东西倾注的感情,很多细节的改进根本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他自己想到的。看得出来,他很享受工作的过程。

我们一直自豪于我们的建设速度,我们可以在几个星期内盖起一座楼房,几个月完成对一处开发区的规划,也曾执迷于提前完成某项工程。这种速度确实让人感到震撼,但是,速度并不是衡量一件工作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如果适当地放松对速度的追求,让参与工作的人们都能够认同自己的工作,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细节上做到更好,或许也是值得的。

我们已经走过了靠量取胜的阶段,数量庞大的60分产品靠着低廉的价格可以打败65分甚至70分的产品,但是永远无法与90分的产品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对速度的崇拜有时也是一种浮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欠缺。

父母的散文14:感恩父母

文/林谦

一声婴儿稚嫩的啼哭,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你们用慈爱的目光,温暖的双手,伴我成长。每一次说话,每一次走路,你们都会投给我赞许的眼神,给予我一份鼓励。在你们的哺育下,我12岁了。

12岁的我,已经享受了太多太多的关爱。风雨中,母亲为我撑起一把大伞;迷惘中,父亲为我照亮成功的道路;灯光下,母亲为我端来一杯暖心的水;书架下,父亲为我讲述启智的故事……

记得一年前,我在医院度过了让我永生难忘的几天。二月初,冬天的寒意仍在城市上空弥漫,我玩耍时不小心把右手给摔断了,急需动手术把骨头给接起来。母亲含着眼泪在病床前安慰即将第一次动手术的我,父亲则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外地特地回来陪我。手术开始了,我在手术室里静静地熟睡着,而你们却在门外焦虑地等待着。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右手被医生穿上了钢针,缠上了绷带,虽然我麻醉还没清醒,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感觉得到,是父亲用手抱起我,将我送回了病床。休养的那段日子,你们怕我寂寞,从商店买回了我最爱吃的零食,在空闲时讲有趣的故事给我听。每天夜里,我躺在病床上进入了梦乡,而你们却只能在床沿上小憩一会儿,多半是彻夜未睡,为的只是更好地照料我。那段日子,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有时我犯错了,你们用温和的语气教导我。有时我失败了,你们用坚定的话语鼓励我。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真的有了切身的体会。

父母的散文15:人生有幸,多陪父母

文/陈文明

有次,看到朋友更新动态说,从此成了没妈的孩子。我自然明白,她是暗指母亲辞世。生命的短暂,她不无感慨,遗憾自己没能陪伴亲人多些。霎时间,旁人的我感同身受,不免热泪盈眶。我能深切体会这种感触,是何等的撕心裂肺,丧亲之痛,孰能避免。

历历在目,不忍细数,那些沉重得不愿重新揭开的记忆伤疤。爷爷、奶奶、外公……他们也曾在我身旁,却都难以挽留,逐个离我而去。虽说都算喜丧,但于内心深处,始终难以接受。儿时,我曾天真地认为他们不会离开,会永远与我一道生活,如同传说的长生不老。然而世间万物,没有一样能逃过生死轮回,人亦如此。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法则,无可干预,莫能易改。当我目睹亲人相继离开的时候,尽管悲痛彻骨,却无可避免,无奈而绝望罢。这种至亲之人的生死离别,直教人痛彻心扉,难割难舍。而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我想,便是趁他们健在之时,好好爱他们,多多陪他们,以免人生徒留憾事。

曾经有位同事,父亲检查出肺癌,更为痛心的还是晚期。父亲病情每况愈下,后期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面对死神侵袭父亲,他又无可奈何,父亲危在旦夕,他更束手无策,痛苦和绝望,百感纠葛于他心间,宛若匕首一般捅刺其心,苦不堪言。后来父亲溘然长逝,他泪如雨下,悲痛欲绝。人世间最痛之事,莫过这般,甚于切肤之痛。

他哭诉说,最遗憾的是父亲生前,自己陪他的时间太少。直至父亲病危卧床,他才意识到陪伴父亲的迫切。此后每天,他喂父亲吃药进食,擦身换衣,再苦再累,也无怨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弥补,却显得有些绵薄无力。多么渴望,病魔就此止步,死神不再逼近。如若可以,他宁愿放弃事业,放弃爱情,放弃一切可以放弃的,只愿能够永远陪伴在父亲身边。可惜天不遂人愿,父亲终究还是走了,生前没能好好陪陪父亲,成了他毕生的憾事。

犹记当时,我不知如何宽慰他,面对这椎心泣血的痛,任何安慰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惨淡。但我还是对他说,事已至此,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节哀顺变。他声泪俱下,抹着眼角的泪花说,这是他此生难以释怀的痛,如有来生,他定会尽到儿子的孝道,花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假如真有来生,诚如所言,他也许会抽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可是,人为何总要在经历撕心裂肺的伤痛之后,才能如此大彻大悟,才能这般洞悉世事!再者,人当真又有来生吗?不得而知。

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忽觉得,纵然有“方”,也不应远游。应趁父母健在,多陪伴他们,来生之事暂且不论,只愿今生不留憾事。《礼记》也讲:“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为孝顺分三个等级,最高一等是行为、语言以及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是不要打骂和侮辱父母;最下一等便是陪伴他们,为他们养老送终。如果连最下一等都未能做到,无疑不孝之子。

听人说过,人生三幸:父母健在,偷不走的爱人,知己两三。确实,父母健在,可谓幸运,也是幸福,错过不会再有。趁着父母尚能唠叨走动,多些陪伴,少些遗憾。倘若哪天老人离世而去,再想陪伴,终成遗憾!

父母的散文16:父母都老了

文/庞秋波

国庆长假的第四天,晚饭后闲着没事,一家人去看望父母。数日不见,父亲因牙痛的折磨衰老了许多。之前安的一口假牙,可能是材质的原因吧,引发不适导致牙龈发炎。

到父母家时,母亲正在用熬好的大骨汤给父亲煮面条。

瘦削的脸,嘴巴周围深深地陷了下去,疼痛使脸部有些浮肿;头发未理、胡子未修,看上去憔悴不堪。今日的父亲,不再有之前穿着得体、去民歌队拉二胡时精神矍铄的模样。没有了健康,是否体面已没有那么重要了。

听母亲说,父亲早上吃了点儿稀饭。不一会儿,母亲把一小碗煮得软软的、只放了点儿盐巴的面条递到父亲手中;担心烫着伤口,又找来扇子把面条扇凉了些。看着母亲一改往日的唠叨,耐心地照顾着父亲,我的内心无比感动—— 一起慢慢变老,互相搀扶,相互照应,夫复何求!

父亲艰难地把面条一点一点慢慢地往嘴里送,可盐巴还是刺激到了伤口,边吃边不停地呻吟。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让人心疼不已,却又无法替他分担,只能在一旁干着急。两年前母亲在中心医院拔牙的场景浮现眼前:陪同一天后忙着上班,可辛苦了我的姐;待一周后回来再见到老妈,忍不住抱着她老人家哭了一场。不得不承认,父母是越来越老啦!

父母身体无恙时,总会按时“上班”。父亲挎着二胡、母亲提着小板凳儿,去往小广场“文艺”半天。父亲和他们的乐队一道,为那些前来唱歌的爱好者拉二胡伴奏;母亲则微笑着坐在一旁当忠实观众,一双手合拢,不自觉地打着不合拍的节奏。活动结束后,父母就一起顺路买点菜,回家煮饭。每餐饮食,父亲至少能吃上两碗,母亲一边假装嗔怪,一边继续给父亲盛饭……那一幅画面,是多么幸福和温馨。

眼前的父母,着实让人心疼。临走时,我分别拥抱了父母,并亲了亲他们的脸庞,然后千叮咛万嘱咐父亲一定要按时吃药,要记得适时补充营养,并让母亲多担待些;如果太过疼痛,一定要去医院看看,别太心疼钱……就像以前我们有一点儿小感冒,父母反复叮嘱一样的啰嗦。

走出门来,深秋的夜冷风吹拂,我不禁打了几个寒颤。爱人体贴地搂住我的肩,女儿也走过来挽住我的臂膀。到底还是有太多的放不下,心中难免徒增些许悲凉。是啊,父母是子女永远的牵挂,面对亲情,谁没有过脆弱、无助和心疼?!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愿父亲早日康复,愿父母健康长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