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高龄文章(精选11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高龄文章1:陪伴岳母的日子
文/王友明
岳母已经90岁高龄了,身体大不如前。我退休之后,便和老伴经常回到临西农村去陪伴照顾岳母。去年,我们回去3次,住了近3个月时间,每天陪伴在岳母身边,想方设法调剂生活,感觉是幸福的。当我们要返回时,岳母表情严肃地嘟囔道:“不是说不走了吗?怎么又要走?说话不算数。”晚饭没有好好吃,
第二天早晨不起床。我和老伴好说歹说,才起床勉强吃了一点饭。我理解岳母害怕孤独的心情,可我的女儿这边也有上学的孩子需要照管,岂能常年在家住啊!在岳母无奈的眼神中,我们还是离开了。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和老伴又回到岳母身边,老人家一脸喜色地问首先进门的我:“你们都来了?”我说:“都来了。”岳母喜滋滋地前去迎接老伴。陪伴岳母的日子里,我感觉到老人家记忆力差了许多,耳朵似乎更背了,小声说话根本听不到,大声说话也是偶尔能够听到,经常是答非所问,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岳母有一个僻好,就是把菜刀、剪刀、门锁、药物等自认为重要的物件,全部压在褥子下面,过后需要用时,又怎么也找不到。老伴说,岳母从前不是这样的,是老了才变的。岳母胆子特别小,大白天如果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也会把街门插好,再用木棒顶住,晚上更是要把街门和屋门顶得结结实实,唯恐有人进入。过贯了苦日子的岳母,依旧精打细算,一块毛巾用烂了也舍不得丢弃。我用来作抹布,岳母就会洗干净擦脸用,老伴给她好几块新毛巾,她都收藏起来舍不得用。岳母过去是一个非常勤快、干净利落的人,如今却变成了忘东忘西、丢三落四的人,已经无力收拾自己、打扫卫生、烧火做饭了,一切衰老的现象全部呈现出来。常言道:“老还小”。还真的就是这样,老伴拆洗被褥什么的,岳母总要掺和掺和,越不让她干,她越要干,却什么也干不成。有时,稍稍不如意,岳母就像个孩子似地生起气来,饭不吃、觉不睡,我和老伴赶紧去哄。
为了改善伙食,每逢镇上逢集时,我几乎都要驾驶电动三轮车拉着老伴去赶集,购买所需用品。一日三餐,老伴总是变着花样进行调剂。有段时间,我们不是包馄饨,就是包饺子,直到岳母吃腻为止。由于一日三餐非常准时,生活调剂得也很好,岳母每天乐滋滋的。但是岳母心里始终有一块心病,怕我们突然离开。岳母变得像个孩子似的非常粘人,总想让我们寸步不离地陪伴着。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我和老伴要出去,岳母就会极力阻止。晚饭后我们要出去散散步,岳母总是说:“大晚上的别出去了。”见我们走出门,她会说:“早点儿回来。”我们一出门,岳母就会搬一个小木椅坐在门口的路灯下等候着。待我们一回来,岳母就紧跟着走进门,再不出去。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岳母只要一时看不见老伴,就四处寻找,直至找到为止。但凡家里来的亲戚多了,特别是有小车到来,耳背的岳母便会猜测,准是来为我和老伴送行的或是接我们去坐汽车回临汾的,便会自言自语:“又要走了。”别人吃饭,岳母却不吃,说是不饿,神情沮丧地坐在院子里或坐在大门口,默默地抽烟。为此,我谢绝了许多亲朋好友的探望和宴请,尽量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岳母。
盛夏时节,村里蚊虫很多,我的皮肤不好,身上经常被叮咬十几个包,凡是蚊虫叮咬过的地方,都会溃烂流水,痛痒难忍。内兄和嫂子劝我们趁早回去,免得遭罪,可为了多陪伴照顾岳母,我坚持忍受着。
不知是屋子潮湿,还是小麦气,我身上经常起许多红疹子,骚痒钻心,每天晚上要靠安定维持睡眠。老伴看着“遍体鳞伤”的我,心疼地说:“要不,咱们回吧。”我说:“眼看就要麦收了,兄嫂和弟妹们也该忙了,咱们回去,老人吃饭就不会这么按时了,为了老人咱们坚持一段吧。”听了我的话,老伴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麦收时节,我和老伴尽心尽力当好“后勤”,解除了兄嫂和弟妹们的后顾之忧,也给予岳母更多一些慰藉。等过完麦返回时,岳母依然恋恋不舍。
在陪伴岳母的日子里,我真正体会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深刻含义。我深知,年事已高的岳母,真的需要儿女们像对孩子一样精心陪护和照顾了。我和老伴商定,等天气转凉,再回去陪伴伺候老人,让岳母度过幸福的晚年。
高龄文章2:唠嗑的学问
文/祝连思
其实,高龄老人,通常是耳聋眼花,不断在向生命的尽头走去。盼啥?晚辈在意他的话,听他唠叨,并能大声回答,这就算孝顺。
我84岁的岳父,走路都成了问题,原来成天总说死了减累赘,但又惧怕死。我就经常灌输给他“快乐享受每一天”的健康理念,生活乐趣是浓厚了,却又添了个“新病”:管闲事、问新事、论旧事、挑错事,大礼拜爱和我谈心事。
我感悟出灵活的交流方式适应了他,用诚心的“锹”,挖出了他真心的“水”。灵活的交流方式,归纳起来有十种:慢声细语式、亲切和蔼式、倾听到底式、节日惊喜式、望闻问切式、表扬激励式、旁敲侧击式、中断缓解式、幽默诙谐式、开发疏导式。
平时里,话匣一打开,老爷子就开始絮叨:9岁家里穷得叮当响,吃不饱饭,偷着被老爹给“当”了。人家给他饼子吃,让他管人家叫爹,吧嗒吧嗒嘴,寻思过味儿,撒谎尥屁逃回了家;给恶霸地主“扛大活”那年头,三九天冻得脚直往牛粪里插……
我见缝插针,轻声逗他,那炖鲶鱼,您咋还嫌味不香呢?他觉得是忘了本,沉默片刻,改个话茬接着讲。不是肉搁冰箱里容易坏,菠菜没焯一下,带毒就下了锅;就是大肥肉片子最害人,豆浆没开透就喝准拉稀等等;还说他一个“翻身叶”的偏方,治好了谁家老太太的便秘,她儿子鞠躬抱拳来谢他;一个老头卖大葱,根儿都用水泡烂了,就批评人家做买卖不能干损事……
静静地和妻子谈论这些,她倒觉得老人的长处不少,细微的健康提醒还是挺珍贵的。于是,我们要做到少买肉、买鲜肉,冰箱里头尽量不放肉;沾上化肥农药的蔬菜,都要焯一遍再下锅,肥腻等“垃圾食品”全不吃。
一有闲工夫,我就风趣地说,老领导,今天咱还唠点啥?他总是慈祥地笑着说,跟你这样有耐心的人唠嗑,唠啥俺心里都舒坦!
高龄文章3:母亲
文/黄慧
母亲已经89岁高龄了。她24岁结婚,生下了9个儿女。我是最小的,母亲45岁生下了我。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没有过年轻的模样。
母亲看上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可就是这细细的腰板、窄窄的肩头却承担了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包揽了家里一切重活、轻活,她总是躬着身躯不停地忙碌,灰白的齐耳短发随着她那忙碌的身躯随风轻拂,勾画出她刚毅、善良、勤劳的性格。
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曾经那么能干、聪慧的母亲现在却糊涂了。今年正月十五,晚上我带着母亲看流光溢彩的街道,看公园两岸花开……母亲看着美景高兴得像个小孩惊呼着,伸着手触摸喷泉,不断赞叹着:“真美真美!”望着母亲兴奋的模样,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开心。可一回到家,母亲就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段过程没有在她的记忆里停留过一丝一毫。望着母亲茫然恍惚的眼神,我的心好疼,我多想让母亲能够感受到小女儿现在的幸福生活啊,哪怕一点点。
上个星期天回家,老远就看见母亲坐在门口。母亲几乎忘记了一切,可唯独没有忘记她的几个儿女。她准确无误地叫着我们的名字,开心地笑着,端凳、拿水果,忙得不亦乐乎。父亲说:“你母亲总喜欢站在门口向外张望,嘴里念叨着:‘今天孩子们要回家吗?’”望着母亲刻满了皱纹的脸,我的双眼忍不住模糊起来。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记忆消退的母亲,对儿女的记忆却丝毫没有减弱。因为在她的心里,儿女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我可以想象平时母亲寂寞的日常生活是怎样度过的,那无数的夜晚,她是怎样以思念来填补那可怕的空白。我惭愧回家的日子太少。以后我要尽可能多挤出时间陪伴我的母亲。和儿女在一起,这也许是我年迈的母亲对生活最大的要求。
每次告别,母亲的眼神总闪现不舍。她总是站在我的车窗外,用手扶着车门,向里张望。我要发动行驶,生怕碰着她,让叫她走得远些,她听话地走了几步又走了回来。我只有大声叫她走远点,她委屈无奈地退出几步。我一狠心猛踩油门快速离开却又忍不住回头,发现母亲仍一动不动站在原地目送着。每每浮现这一幕,我总是惭愧心酸至极。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你的心跳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我的耳膜,你永远占据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高龄文章4:常为母亲“晒”幸福
母亲已是87岁高龄。位居曾祖的母亲,成了儿孙们的呵护重点。
一大早,三嫂和妹妹就争着来为母亲倒尿盆,倒洗脸水。不一会,大姐为母亲端来豆浆等早点。这豆浆可是用上好的黄豆自己磨制的,香气四溢。
待太阳一竿高,大姐便安排母亲坐到屋前,就着不错的光线,细心为母亲梳理头发。满头白发的母亲,长的是一头“狮子发”,卷曲得相当厉害,很容易散乱,所以为母亲梳头是大姐和妹妹每天必做的功课。
母亲的中餐和晚餐,基本由三嫂张罗,而下饭的菜肴则大都由身边几个儿女孝敬。不用谁作安排和提醒,姐姐、妹妹、小弟、三嫂他们,就会将合母亲口味的小菜,适时送到老人家跟前。
晚饭后,浑身神经酸痛的母亲,就会让三嫂或大姐、妹妹扭扭头筋、揉揉肩胛、轻敲几下背脊,使母亲的四肢轻松一下。接下来,兑一盆温水,让老人家泡泡脚解解乏。母亲泡脚已有数十年了,年迈不便弯腰后,就由女儿、媳妇帮着泡脚揉捏。坚持泡脚,使老母的心脏病有所减轻。
晚上老人家独居一室我们不放心,怕她老病复发发生不测,就给她装了只“呼叫器”。“呼叫器”装在小弟和三嫂的卧室外,按钮则装在母亲床头,一旦有什么情况,老人家可揿按钮告诉他们。
虽然,我们无意为母亲展示幸福,但点点滴滴无不“晒”到了阳光下,让邻里甚至一些过路人尽收眼底。母亲的幸福经这么一“晒”,居然使母亲本有的那点“幸福”,骤然翻了一番。左邻右舍见到母亲就说:“哎呀,你真是好福气,你的孩子个个都孝顺。”每每听到人们的赞语,老人家就会高兴得合不拢嘴,心里甜蜜好几天。
高龄文章5:母亲
文/万铁堂
母亲叫盛华美,今年已91岁高龄,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母亲的一生,勤劳简朴、善良贤明、乐观豁达、仁义至重;母亲的一生,历经坎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母亲出生于穷苦年代,不足一岁,便被姥姥背着四处讨饭。12岁不幸成为孤儿,被三叔收养,靠撸树叶、挖野菜活命。17岁那年,嫁给小自己四岁的父亲。母亲聪明懂事,吃苦耐劳,深得爷爷、奶奶喜爱。她虽然身体瘦小羸弱,可上山捡柴,下地干活,样样在行。
1947年,母亲主动送父亲去参军,时年母亲仅21岁,由于母亲的深明大义,送夫参军支援全国解放,受到县政府的表扬。1970年12月,母亲又坚决送我和二姐去部队当兵。母亲坚毅果敢、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受益终身。因此,在我新兵训练表决心时,坚决要求到全师最艰苦的地方,结果被分配到当时全部队担负最重要任务的地点—大巴山隧道工地。
母亲一生都在做善事,乐善好施。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留下来都送给邻居大爷或堂叔。时至今日,左邻右舍谁家老人生病了,母亲都要登门看望。母亲的善良与慈悲,点点滴滴浸润着我们姐妹兄弟五人渐渐成长。
母亲嫁到爷爷家后,正值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交替时期,被共产党组织鼓励去学文化、识字。母亲积极参加解放区的“保田运动”,得到县政府颁发的奖章,因为母亲的出色表现,被党组织吸纳为共产党员,这也成为我们全家人的荣耀。母亲这一辈子,最被她宝贵的莫过于她和父亲的军功章和奖章了,父亲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念章,二等功、三等功奖章,还有她自己的“保田运动”奖章,母亲用一块精美的红绸布仔细包裹,珍藏在她的小匣子里,有空时便取出仔细端详,仿佛那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美好回忆。
生活中,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自强自立、和蔼可亲的好妈妈、好女儿、好儿媳。因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一人扛起务农劳作、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之重任,起早贪黑,含辛茹苦。为公婆养老送终,育儿女成长成才,顾妯娌团结和睦,省吃俭用,撑起一大家。捱过了生活贫困的时期,度过了缺吃少穿的艰难,经历了劳累困苦的磨难……
如今,虽我亦入花甲之年,然却仍有父母双亲健在,人生之幸莫过于儿孙绕膝,父母颐养天年,尊享天伦之乐。我们姐弟五人都是这个幸运的人,而我们之福是拜母亲一生积德行善、勤劳奉献所赐。我想说,在我古稀之年,甚至耄耋之时,惟愿父亲母亲仍安在,依旧让我有侍奉左右的福分!
高龄文章6:你在老师心里
文/张书省
有位90高龄的老太太,晚上看电视时突然就站起来,让旁边的子女大吃一惊,老人激动地说:就是他,没错,他是我的学生……
屏幕上是位30多岁的帅哥,正在滔滔主持着一个电视节目,而老人却向子女述说他是她30年前就要退休的前一年教过的孩子。老人是位幼儿园教师,40多年间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老人没有特异功能,但可能是她太热爱她的孩子们了,或者说她太执着于自己的幼教事业了,她竟然能记得她教过的每一批孩子中每一个人的情况,姓名、模样、性格,以至优秀和淘气的细节。刚才屏幕上这孩子刚开口一会儿,老人就一眼认出了他,几分钟确认后,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我现在就要去给他写信”,老人一边向室内走去一边说道,“我要告诉他我有多么骄傲,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骄傲……”
后来,后来当然是老人收到了回信,再后来,他就千里迢迢来看望老人了……
当我听到这件事时,我也很激动。我的脑海里瞬间迸出了一句话:你,永远在老师心里!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离开家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就是幼儿园或小学,然后就是中学,许多人又上了大学,这十多年间,每个人都会有一位又一位给我们传授知识又关爱我们成长的老师,高矮也好,胖瘦也好,和气也好,严肃也好,亲近也好,平淡也好,和风细雨也好,劈头盖脸也好,劈头盖脸当然很个别,但那实在是我们犯的错误太大了,正如一棵小树的斜枝疯长起来,不用刀砍斧劈,不知会长成什么样子。劈头盖脸虽然很难堪,很不是味,但那也是老师关爱呵护我们成长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情况遇到父母可能不仅劈头盖脸,甚至棍棒相加了!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老师就像父母一样的亲!故,中国古人早就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是父母般的亲,有时甚至比父母还亲。其实,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也如子女一般的亲,有的甚至比子女还亲!老师不仅给了我们知识的传授,他更给了我们亲情的呵护,他更是我们人生的引导者,乃至是我们一生的旗帜和榜样!而我们在老师心目中有时比老师在我们心目中还亲!
前边那位90岁的老人就是个典型,她因学生而骄傲,学生永远在她心目中!
前不久大学同学聚会,我们推举了国防大学一位少将同学发言,代表大家表达四十年前,四十年来的感谢感恩。成为着名作家的贾平凹也即席发言,衷心表达自己、当然也代表同学们的心情,对老师表示感谢感激。这些自然都是题内之义,正常,也是一般,理应如此的,可接下来老师们的发言更让我们感动以至震动,因为不仅是老师的亲和亲情,更有老师们对四十年前的许多细节的描述,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青春勃发的岁月,似乎身上的热血也沸腾起来……
有一位老师竟然向贾平凹表示道歉,说平凹入校不久的作文写的是“镰刀和麦子的对话”,这让他感到不解,就在批语中作了批评。我们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那时人们思想禁锢,思绪死板,这没什么可指摘的,此一时矣,彼一时矣嘛!可老师却很认真,他大概憋了很多年了,就在这大庭广众下要认错。这一刻,感动的不仅是平凹,还有我们每一个同学,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老师!心目中一直装着学生的老师!
我那天主持会,我提议向老师鞠躬!五六十位同学起立弯腰,齐刷刷向老师深鞠一躬!我又提议为我们逝去的二十多位敬爱的老师默哀,随后我看到许多老师满眼泪花,女同学们已是泪流满面……
我们明白,老师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也明白,我们也永远在老师的心里!这世上,伟人们伟大,而老师们也都伟大!
高龄文章7:岳母
文/蒋建国
岳母今年已89岁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一个人独立生活,每天约上几个老人打几圈小牌,家务活都是自己干,还能下地种菜,屋后的自留地拾掇得很好。每次我们回家,总要给我们准备好多新鲜蔬菜和南瓜、土豆、蚕豆、红薯等杂粮。有时还能跟我们一起出游,去年中秋到湖州游太湖,今年早春到南京看梅花,一路下来,走了近万步。
岳母一生勤劳贤惠。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岳父在离家近30里的水利农机站工作,回家少,岳母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挣工分,还要照顾四个小孩,家里还养着羊和猪,常常是起早贪黑,好在岳母壮实,能吃苦,也都挺过来了,后来,三个女儿渐渐长大了,也能帮着家里分担一些。
岳母很热情好客。我们过年过节回家,或是家里来亲戚,岳母总要准备一桌菜,生怕菜少,不够吃,吃不好,总是在不停地忙着,总要忙到上完最后一道菜,才上桌,有时人多就不上桌了。
岳母非常温和,从未见过她发脾气,岳父脾气急,会发火,但岳母从不与岳父争执,遇事都听我岳父的。岳母总是乐呵呵,见人总是笑,对人非常真诚,亲戚邻居家有什么困难,总是乐于帮助。岳母娘家条件不太好,总是想方设法接济。困难时期,邻居家揭不开锅,过不了年,岳母总会雪中送炭,帮他们渡过难关,所以非常受人尊敬和爱戴。
一般老人都爱唠叨啰嗦,岳母却从不唠叨啰嗦,从不干预子女的生活,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岳母非常乐观知足,也很无私,一心直想着别人,从不考虑自己,从未跟子女提过要求,逢年过节我们带东西回去,她总不肯要。
岳母没读过书,不识字,几乎没有上过街买过东西,购物基本上都是我岳父负责。整天守着家,忙碌着,很少走亲戚,就连自己三个女儿家也很少去。在我的印象里,岳母第一次来镇江我们家,是1997年,是陪北京的伯父伯母一起来的,那年我们已结婚十年,第二次到我们家是2004年,是因为大外孙女结婚才来的,第三次来我们家便是2015年,我们乔迁新居,差不多30年来了3次,前面两次还都是因为其他原因才来的。这几年每年会来1—2次,住上一段时间。
岳母非常节俭,自己从来舍不得买吃买穿,子女买给她吃的东西也常常舍不得吃,总要送给亲戚邻居一起分享,子女买给她的新衣服,总是舍不得穿,总说要做家务干农活,穿不到新衣服。家里早就装了煤气灶,但罐装煤气比较贵,舍不得用,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生煤球炉,常被煤烟呛得咳嗽。我们常常劝她要么烧煤气,要么晚上把煤炉封好,省得每天生炉子,但岳母为了省几个煤球,依然坚持每天生炉子。家里早就装了自来水,但岳母从来舍不得浪费水,看到我们哗哗地用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剩饭剩菜也总舍不得倒,热了一次又一次。
岳母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养成了勤劳节俭、善良朴实的家风,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影响了子孙。
岳母一生也经历了很多伤痛,大跃进年代,自己的父亲硬是被饿死了。后来,岳父得了肾病,三年都吃没有盐的病号饭,岳母内心是多么的焦虑和痛苦。再后来,唯一的儿子得了肺结核,常常吐血,常要送医院,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最终没有保住生命,30岁那年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何等的痛苦。1989年岳母自己患上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这种病非常凶险,死亡率很高,动了两次手术,住了一百多天医院,终于康复出院了。岳父晚年病情越来越重,生活不能自理,对岳母越来越依赖,几分钟看不到,便会扯着嗓子喊。其实岳母也已80多岁了,每天还要服侍岳父,晚上经常睡不好觉,岳父脾气越来越糟糕,好在岳母脾气好,坚强,终于熬过来了。
吉人自有天相,好人总有好报,愿岳母健康长寿、开心快乐。
高龄文章8:老舅
文/高阳酒徒
老舅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头脑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基本生活尚能自理。在这里我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说起老舅,年轻时候还有点传奇色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好像都对参军当兵感兴趣。我父亲当年十五岁时在大章三中教书,直接从学校去了部队,家里人都不知道。老舅参军,比我父亲还早几年。当时说是要入朝参战,谁知部队走到鸭绿江边,停战协定下来了,上级命令原地驻防,老舅就在丹东的宽甸当了几年的边防兵。
退伍后,我老舅被安排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做保卫工作。
关于老舅的这段经历。小时候听老舅讲过很多次。
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好多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有些学者平常交流就用外语。这些,对于只有初小文化水平的老舅来说,无疑是听天书。对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老舅更是一窍不通。但老舅明白,他们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会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视教育崇尚科学的种子算是在老舅的心里种下了。
时间长了,老舅的机灵勤劳赢得了一些学者的好感。有个学者没事的时候喜欢和老舅聊天。聊着聊着,俩人就熟了。
某日俩人又在一起瞎侃。这个学者就说了:小伙子,你很聪明 ,可惜读的书太少。有心教你点东西,教深了,你不懂。这样吧,我教你心算,你三天能学会,一辈子都用的着。我老舅只用了半天就学会了,并能熟练运用。学者惊叹,小伙是真聪明,就是文化太低。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一是国家有困难要精简城市人口,二来外祖母思念老舅,怕老舅在外面结婚不回家了,亲自去北京劝老舅回家。无奈,老舅回到了老家黄水庵务农。
回村后,生产队安排老舅上工种地。老舅不干,说自己会算账想当会计。队长找了几个当过会计的考老舅。别人都是用算盘,老舅啥也不用。只要你报出任意两组数字,加减乘除开方啥的,立马报出答案,又快又准,满座皆惊。从此老舅当了一辈子会计。
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老舅曾经自豪的说过,“干了一辈子会计,没算错过一笔帐。”这就需要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实际工作时,老舅不光会心算,还会双手同时打算盘。刚开始临近的生产队,有的会计帐算不拢了,找了他去。他总能很快的找出错误之处。随着名气的传播,好多外面的单位也找他算账。据说有一回在栾川县城,老舅一个人同时干赢了十六个同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年底,就是老舅最忙的时候。有时候能忙到几天几夜不休息。找他帮忙的单位,也就是给老舅买条烟,送点点心意思意思,有的就直接帮他锄地做点农活。老舅对这些根本就不太在意。用老舅的话就是“都是同行,人不亲行亲,都不容易,能拉一把就拉一把。”这种现象直到后来老舅年事已高心力不济及电脑的普及时,老舅才慢慢的闲了下来。后来会计师评级,老舅被评了个中级会计师。
在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老舅就经常的给我们讲,人这一辈子不管你干啥,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大家都是同行,你一定要比别人多会那么一点点,这样你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习不光是在学校里,课本上。只要有心,在那都能学到东西。我学会计,那也是在和别人聊天中学的。”像这样的话,如今仍言犹在耳。仔细想想,我如今虽算不上的功成名就,却也能在社会上立足,还真应该感谢老舅当年的耳提面命。
老舅也有老舅的难言之隐。老舅与妗子的结合,是当年双方父母定的娃娃亲。当年都这样,没有啥自由恋爱这一说。如今两人过了一辈子,也没见闹啥大的矛盾。可问题是,外祖母娘家和妗子娘家有老亲好像还不远,这就导致了大表哥生下来就是瘫子 ,小表哥有先心病,鸡胸。只有表姐身体健康。老俩口,为了我这两表哥,这辈子算是操碎了心,吃尽了苦。这也是老舅,做为父亲难与人言说的痛。
也许是因为老舅年轻时的经历吧,老舅比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村民显得开明些。
我刚毕业的时候。我母亲意思是,在家好好种地吧,踏踏实实的做个庄稼人。我那时满脑子是天大地大,出去闯荡江湖。就是失败九十九次,最后一次成功亦足以让我长成参天大树。我母亲骂我不务正业。“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种地是根本。”我就和我母亲成天吵。
老舅来劝架。就蹲在我身边,先吸口烟,“你真的想出去闯荡”。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舅沉默了一阵,缓缓道“那也好,你得保证在外面走正道,不扒豁子。”停了好一会儿,又自言自语道“当年我要是再坚持一点,别那么听你外婆的话,现在我也有退休金拿。”多年后,当我也为人父时,我才明白,老舅当年的话,只说了半句。如果老舅当年在婚姻上面也坚持一点,也许,可惜没有也许。
时隔二十年,再看看我当初的选择,我觉得我选对了。这些年来,在农村的我那些同辈们,一部分为了芝麻大的个人利益,淋金、洗坡,把山挖成了马蜂窝,肆意采伐,把好好的河山弄的满目疮痍,水源都被污染了。挣的都是些断子绝孙的钱。凶残恶毒无耻至极,成了恶势力的代表;另一部分,墨守成规,裹足不前。被牢牢套在土地上苟延残喘,混吃等死,愚昧无知蜀犬吠日,成了旧势力的代表。靠这两种人去建设新农村,纯粹就是放屁。
抛开金钱方面的不说。至少这些年的阅历与见识,都是这两种人无法企及的。这本来就是无形的财富。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吧。“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古人为得是功名,现代人为的是个人发展,古今一理。在这里,我还得感谢老舅当年的开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外地工作的我妗子的娘家小弟夫妇,在已有一个女儿的情况下,又要了个男孩。当时的计划生育抓的很紧,有被开除公职的危险。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小孩交给我老舅抚养。老俩口当时都已六十多岁了,把小孩看做自己的孙子一样,喜欢的不得了。小家伙在老舅家生活了近十年,直到要上初中了,才回了自己家。小家伙一向学习都挺好,一四年的时候考上了北大。
入学报道的时候,老舅执意要和他们一起去北京。说,我几十年都没去过北京了,就想去看看。在北京,还顺道去了中关村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故地重游,老舅感慨万千。对小家伙说“我年轻的时候在这里上班,看着进进出出的学者,我就想 我的后代要是能像他们一样多好。那时候只是想着这些人待遇好。五八年农村粮食都没得吃,有的地方还饿死人,这里照样顿顿鸡鸭鱼肉敞开供应。后来再想想,这些人对国家太重要了。没有他们,我们国家改变不了了落后的命运。美国为啥老欺负咱们,咋不去招惹俄罗斯,就因为咱们没有核心技术。这就叫吃柿子专挑软的捏。你以后搞科研了,就搞出点名堂,让咱们再硬气点。就是以后不想搞科研,干啥都可以,唯一不能当官。当官就和当妓女一样,都要不要脸。因为你要脸了,一天官都当不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我活了快八十了 ,愣没见过一个当官的要脸的。咱是清白人家,不做那恶心事儿。你虽不是我亲生,可跟亲生也差不多吧。听我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做学问,清清白白做人。”
一六年的时候,老舅在家门口被一个骑摩托的小伙撞了。双腿骨折,在医院住了小半年。这小伙初中毕业没几年,出去打工刚回来。父母不在了,和爷爷一起生活。老头去看住院的老舅。老舅了解了情况之后说 ,“你家也不富裕,娃还没结婚,我们不能为难你,这样吧,医药费住院费我们自己掏。小娃也确实太莽撞,以后可不敢这样。咱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你可不敢为我的事太惦记……”
当时我们都想着;老舅这回是要一直坐轮椅了。没想到后来竟慢慢的恢复了,就是不能走快,要走走停停。再想想,都八十几的老人了,这已经很不错了。
高龄文章9:谢谢你
文/陈寿昌
母亲以91岁的高龄去世,走的时候格外安详,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
“谢谢你。”这是母亲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那天,昏睡了几天的母亲忽然睁开眼睛,眼里充满了深情,轻轻对我说了这句话。这是母亲的最后遗言。
我的鼻子一酸,立时热泪盈眶。妈妈,您说什么哪,您含辛茹苦养育了我60年,把我培养成人,我却从未想到要对母亲说一句谢恩的话。我只是侍候您这么几天,只不过喂了您几次饭,何劳您说出如此沉重的话,作儿子的如何消受的起呢。
母亲出身于书香门弟,她是家中的长女。
上世纪30年代,外公对母亲要求极严,上学时让她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过集体生活,每天只给她几吊的零花钱。外公当时是市里的教育局长,开始,她在学校的教师灶上入伙,享受小灶的优待。可是不久,外公就不让她在小灶吃饭了,让她和普通学生一起吃大锅饭。
母亲很爱读书,不幸的是外公英年早逝,36岁死于肺结核。那时候,这种病就如同现在的癌症一样,属于不治之症。外公去世后,母亲曾想继续求学,但遭到了族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母亲曾遗憾地对我说,如果外公不死,她是要继续读大学的,不会只读到师范就停止的。
母亲先后生过三胎,我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都幼年夭折了。母亲把我当成了命根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了。解放后,全家迁到北京,那时候要发展经济,像母亲这样的知识分子很是缺少,一些小学和中学都曾聘请她去教学,但都被她以不会讲普通话为由拒绝了。家附近新成立了一家国营衬衫厂也曾让她去工作,也被她拒绝了。最后只去了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就在家门口,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业。
母亲是想全力培养我而舍去了优惠条件的工作。在她的心中,儿子才是她的全部事业。我努力学习工作,没有辜负母亲的愿望,成长为一名作家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高龄文章10:我的姥姥
文/璎珞
九十二岁高龄的姥姥前两天因病去世了。就像晴朗的天空骤然一声炸雷,我的脑海一片阴霾。 伤心痛楚的同时,遗憾纠结着我的心里,就像晨曦的浓雾久久不能散去。
远在他乡的我没有见到姥姥最后一面,这个遗憾让我时刻痛彻心扉。
坐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远方的云朵不停地翻变,不停地更新,心里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伴着远久的记忆模糊了眼界。
姥姥家在乡下,距我家不是太远,坐车二十多分钟,不过没有空闲时间我是没有机会去姥姥家的。和姐姐相比,有所不同的是,姐姐小时候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 而我住姥家只是在上学之后的寒暑假期间,就是那些不多不少的时光,让姥姥在我的记忆里镌刻了永恒。
姥姥个子很高,留着一头长发,长年一个发型,两条粗粗的辫子交横绸缪的盘成一个发髻,一件粗布外衣总是罩着时薄时厚的内衣。农村的生活铸就了姥姥刚毅内敛,辛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勤劳肯干的她一生兢兢业业的围着家庭,为着儿女。
小时候,一放署假,我就会和姐姐去姥姥家度假,那时,姥姥家的被摞子就是我最爱的小天地。我经常离开那铺炕,顺着箱子爬到炕梢的被摞子上,躺着看小人书,有时不小心就会弄翻被子,然后笨拙的一层一层往上举,姥姥见状就会马上摞好被子,让我继续在上面躺着玩。姨妈家、舅舅家的姐姐有时会和我聚到一起,我们就会仨一伙俩一串的捉迷藏,从窗台翻出翻进的,姥姥笑呵呵地看着我们,幸福喜悦洋溢了满脸。
房子前面是个不大不小的菜园子,我们经常顺着垄沟在园子里摘西红柿,揪黄瓜、掐姑娘……房后有两棵樱桃树,樱桃红了的季节,我们几个孩子满树的摘樱桃吃,吃着姥姥亲手种下的绿色果蔬,那时的情景充盈着儿时的光阴。
其实我最愿意享用的当属姥姥为我们做的一手好菜。每次看见姥姥在饭时准备着饭菜,我就站在一旁盯盯地瞅着,瞅着她在那口大黑锅里烹调着美味,我喜欢在这时做个小劳动者,偶尔帮助姥姥添添火,抱几根玉米杆,就觉得做了很多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的有成就感。那些很平常的菜,鱼,肉,经过姥姥的煎炒,从锅里盛出以后味美菜鲜,让我吃过之后回味无穷。后来我长大了,青春洋溢的时候,还是会去姥姥家,吃姥姥做的菜,看姥姥的那口大黑锅。
其实姥姥的一生应该说是很坎坷的,八个孩子,让她为这个大家族辛苦劳作着。姥爷是个善于用脑子赚钱的人,所以几乎没做过什么苦大力,就连年轻时候和人家推牌九也是往家赢钱的,后来孩子大了,就让姥姥和孩子们编炕席,然后他会领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去卖,赚来的钱买点好吃的,给大家改善伙食。剩下的就攒起来。日子也还是可以。但是唯一的就是姥爷的脾气暴躁,姥姥做事做活稍微不顺他眼,就会破口大骂,动手也是经常性的。我去姥姥家没有什么顾虑,唯一担心的就是怕遇见姥爷发脾气打姥姥。那时我就会跑出院子躲出去。现在想起来就会为自己年幼无知感到愧疚,为什么不敢去拉架呢。每次姥姥被打的伤心流泪的时候,我就会在心里恨姥爷,恨他的心太狠。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姥姥也没有动摇过为家庭拼搏。一直为家庭和孩子默默地付出。后来我们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偶尔有个节假日也回去看望姥姥和姥爷,只是次数越来越少。再后来姥爷生病了,得了癌症,不久就去世了,就剩下了姥姥一个人,虽说少去了争吵和挨打,可是日子莫名的孤单起来。儿女们换着班的接姥姥去家里住,城市的楼房干净宽敞,上厕所也不用出屋,可是没呆多久,姥姥还是想念那个陪着她半辈子的老房子,那个没有了菜的园子,那口大黑锅以及那铺沉睡N年了的火炕。幸好老舅就在姥姥的后院,能够照顾姥姥,大家也就没有什么担忧了。
我在姥爷刚去世的时候还想,姥爷生前经常打姥姥,还是比姥姥先走了。姥姥的忍忍换来了她的长寿。
现在,姥姥也走了,儿女们把她的骨灰和姥爷的都合葬了。人生就是这样,在磕磕绊绊中一路走过的老两口在另一个世界又再次相逢了,我不去幻想他们再见的情景会是什么样,也许经过这个阴阳之隔又再聚的他们会变成恩爱体贴的老两口了,因为只有经过分别才会懂得珍惜。只有经过失去才会懂得珍贵。我在这里祝福彼岸得他们幸福快乐,和睦永远……
高龄文章11:下一次
文/宓月
朋友的母亲虽已八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腰板挺直,一头白发梳得整齐利落,无论坐姿、行走、言谈,都自然地透着一股气质。每次跟她在一起,我都能切实感受到岁月在她身上沉淀的优雅、恬静和雍容。
朋友夫妇从繁忙琐碎的事务中抽出身来,陪老母亲在青城山住一晚,实属不易。我与先生能够与他们小聚,感受亲情和爱,也是十分难得的幸福。先生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而我的父母远在故乡。与朋友的母亲在一起,就像跟自己的母亲在一起。
初夏的青城山,一草一木都让人赏心悦目。我们一起喝茶、散步、聊天,似乎忘了那些良辰美景。我觉得,朋友搀扶母亲上楼梯、为母亲夹菜的情景,比青城山的空气还温馨,比任何自然风景更美。
回家的路上,那种幸福感一直荡漾在我心中。
突然,一丛丛艳丽的三角梅闯入眼帘,路旁有家专营花木盆景的基地,我便叫先生停车。家里正缺当季的花儿,正好顺道买一盆三角梅回去。先生的车速较快,三角梅晃眼就被甩到了身后。先生说,兴许前面还有。但一直到我们上了高速,也没有再发现花木盆景基地。先生安慰我说,下次再买吧。
生活中有很多“下一次”,但不少“下一次”只是借口、托辞、遗憾和无可奈何。因为“下一次”,许多事情就成了永远错过的风景。
我多次去九寨沟,让我念念不忘的不是五花海,不是诺日朗,而是沟口不远处的芦苇海。我一直希望能够在芦苇海边漫步,感受芦苇的诗情画意。但每次去,总觉得应该先进沟游览其他景点返回时再去,它在离进沟不远的地方,进去出来,都是必经之地。可每次游览了其他景点,返回时不是天色已晚,就是早已精疲力竭,只想早早回酒店休息。芦苇海中那条玉带似的小河,仿佛我缠绵不去的思绪,让我一次次暗下决心:“下一次,我不能再错过。”
其实,芦苇海并不算九寨沟的著名风景,只是因为每次都错过了,才记忆深刻。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总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那是最值得珍惜的,而对已拥有的东西,往往熟视无睹。像父母的爱,我们沉浸其中,享受着,却不思珍惜。某一天突然到了无可挽回的时刻,再也没有“下一次”,才肯幡然悔悟,为什么不能早一点体会到做父母的苦心,早一点为父母做点什么。像爱情,总以为失去的、没有得到的是最美的,而忘了在婚姻中相濡以沫的爱人,就是让自己充满憧憬的幸福恋人……
我跟先生说,我们应该像朋友他们一样,无论工作多么忙,也要抽时间来去陪父母,哪怕只是一起吃个饭,散散步,聊聊天。这些事,不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