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信仰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信仰文章1:信仰
文/水墨纸砚
我,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对于我来说。耶稣是我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我不崇拜偶像,更不会去追星!我只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虔诚的侍奉自己的父——耶稣!
虽然,平时,也经常碰到信仰佛教的朋友,以及其他教派的朋友!但我更希望,大家尊重我的信仰!
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往往大家都不爱说出自己的信仰!可这不对的,既然,去信仰,就要去大胆的让大家知道!
我不想说太多了,我只想让大家知道,我是一名基督教徒!希望大家可以尊重我的信仰!不要给我发关于佛教的任何信息!因为我很反感!大家信仰不同!
如果,你信的是佛教,我也不反对你的信仰,我也不会评论你的信仰。如果,你信仰佛教,且不愿和我说话的,请你删除我的Q!信仰不同。我不想收到任何关于佛教的信息!
信仰文章2:精神与物质
文/季浩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信仰文章3:信仰
耳边听来的皆似梵唱
失落爱情的我是否真的需要信仰
无意亵渎爱情的好
我只是无法将一个背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遗忘
如果一哭再哭神也不肯将我的罪原谅
那你就看看他和她走在街边 我闪躲的伤
教堂钟声敲响 童话需要城堡
谎言不需要草稿
什么人来了还是会走
一个笑话说给孤单旅程的辛酸无奈
仁慈的主啊 你是否真的有幽默感
我把你如此祷告敬爱
你能不能让我回去没有相遇的从前
信仰文章4:有一种信仰叫做珍惜
文/蔡琳
第一次知道珍惜是小时候,奶奶每次都会把我剩在碗里的米一粒粒吃干净,时时提醒我,你知道每一粒米到你的碗里要经过多少工序吗?那神情,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守护自己的信仰。后来我上学了,学会了计算有效价值,常常想,那一粒米就算我吃下去能有多大的价值呢?又值多少钱呢?对奶奶的告诫,渐渐不以为然。直到如今慢慢的长大,懂得了一些道理,才发现珍惜是无法用物质去衡量的,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信仰。
中国古代讲究福报,一个人若不懂珍惜一贯挥霍,会把福报耗尽,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对你所拥有的东西,你越懂得珍惜,老天就会给你的更多,若你挥霍浪费,很多福报都会随之失去。惜食、惜衣,不为惜财,只为惜福。我们不讨论是否有一些观点是封建糟粕,老祖宗的这些话,却是有很深刻的道理,值得今天的我们去遵守。
转眼之间,我们的祖国即将迎来七十岁的生日。七十年了,战场的硝烟,先烈的热血,仿佛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请全世界不要怀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要挑战每个中国人的宽容度和忍耐力。因为,我们都懂得珍惜!珍惜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每一寸土地,珍惜祖先跨过的每一处河流江海,珍惜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千秋功业万里河山!祖宗基业,寸土必争。世人常说中国的八零后喜欢追求生活的品质,过潇洒的生活,但是他们更应该知道,看似不羁的我们从来都不曾忘记生命中最本质的意义和使命,那就是完成祖祖辈辈未完成的中国梦!为了父母兄弟能够过幸福的生活,为了祖国母亲不再饿蜉遍地任人宰割,为了扞卫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尊严和骨气,我们可以付出一切在所不惜!
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汉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最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即使是唐宋盛世,依然在有些年份是饿蜉遍地。一直到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才真正实现了温饱。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风雨,有一个声音世世代代口口相传,那就是民以食为天!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愿五谷收成好,家家户户庆丰年。只有中华民族知道,那个声音里,包含着祖祖辈辈多少心酸血泪的历史!
如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仍旧没有改变,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逼迫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将粮食安全作为底线!”这些话不是官腔,不是口号,而是中华民族内心最深处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吼声,是我们党总结无数的经验教训制定的最基本的国策,是保障每个中国人基本的生存底线,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荣辱成败的关键!若不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历史的悲剧还会重演,天灾或者人祸,中华民族都不能再承受!
我们珍惜土地,珍惜粮食,同样应该珍惜的,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珍惜每一滴水,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珍惜每一棵小草,不要让它变成沙漠里最后一片绿洲;珍惜动物们欢快的鸣叫,他们是这个星球上我们不可多得的朋友;珍惜那一片碧海蓝天,那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尊崇自然,敬畏生命,尊天重地,敬天爱人。只有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会有子孙万代的山清水秀,万里晴空。
每当想起奶奶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想起她对每一粒粮食虔诚的神情,我都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流淌的血液里,有一种信仰,它叫做珍惜,珍惜上苍给予我们的馈赠,珍惜用鲜血和生命扞卫的疆土,珍惜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
信仰文章5:我们真的需要信仰
文/三塘默语
当我行走在人欲横流的水泥丛林中,当我仰望弥漫着雾霾的苍穹,当我渴望生命真诚的气息,当我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时,我不禁自问,我的心我的魂究竟应该信仰什么?相信他人,但人心是最不稳定的,他人可能会因为我小小的过错,在关键的时候责难抛弃我;信仰财富,但财富是最贪婪的,它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使我陷入无法自拔的邪恶深渊;信仰神灵,但神灵是不存在的,在我无依无靠的时候,它只是个虚幻的旁观者。但我又极度渴望拥有让我安宁、让我膜拜的信仰,我想,这个信仰就是弥漫在世间、宽容一切、创造一切的众生之爱。
人是需要信仰的,否则,我们很难辨别歧途与正道,很容易在迷途中茫然。在当下的社会,这一信仰,应该就是规范人们文明生活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毋庸置疑,这是人类之爱更加高等的表现形式了,也是生之规律最完美的进化结果,它带有完美的约束性和规则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个人物或是思想、主张、主义、宗教等极其信服或是崇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典范或是指南。由此可以得出,信仰一定是发自人内心的热爱。而且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现在人们的看法,主要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信仰,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政治信仰,处理人与神关系的宗教信仰。但对于像我这样既没有参与政治活动,又不相信宗教,对科学也没有深刻认识的人,我的信仰能是什么呢?并且我认为,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种信仰真空的状态,所以我很困惑,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目前的问题。
所以,我对信仰的理解就简单得多,一个是信仰生命本身的爱,一个是信仰来自于大众共同的爱。
本身的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可以是自己对家人、对事业、对理想等某些人和事的真诚情感,它具有多样性,并且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所以就算我面对死亡,只要心中有一种爱,并以此为信仰,让我的灵魂满足了,我就会觉得自己会在爱中永生,一定会面带微笑离开这个世界。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至真至纯的爱是唯一的。
而我所说的大众共同的爱,指的是文明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有人可能会说,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由人制定,人一旦有了自私的倾向,肯定会左右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的公平性,这能成为人们的信仰吗?当然,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在当下的社会,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非常普遍。但我想说,让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成为大众的信仰,前提应该是制定执行法律、引导道德走向的人们,首先是一群高贵文明、乐于奉献的人,是一群遵守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的模范,他们心中有大爱,并能够用爱平衡好生命的善与恶,能够控制好自己自私贪婪的原恶,否则,他们无法做好模范表率,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带坏整个环境的风气,更别说让大众信服。试想,一个贪污受贿的公务人员,能有多少底气让行贿者停止违法违规的活动,一个包二奶的公务人员,又怎能在道德上引导他人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个以玩弄女性为乐的公务人员,又怎能让一个地方的道德风气高尚清白。但我相信,这种乱象一定会过去,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由浑浊不堪到清晰明白,由混乱无序到井井有条,由简单野蛮到高贵文明。因为这种不够文明的现象,在文明的大环境下,是落后、不符合历史发展大环境的,也是极易引起矛盾和波动的。
就算国家当前有诸多问题,我还是会信仰文明的法规制度和懵懂不清的道德准则,把它当做自己可以依赖的“神”,事实上,我更渴望在此信仰之下,成为一个真正高贵文明的人,让生命充满尊严地傲立于这个还不完美的世界。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我爱的人全都生活在这片土地,我也爱这个伟大的国度,爱她一切的美好与丑陋,爱她向文明不断前进的艰难脚步,因为爱她就会感到无限的希望!而有希望,我的生命才会充满了激情和动力,才会在爱的满足中快乐地生活。
信仰文章6:爱情,更多的是信仰
我倔强地相信,一如你也倔强地相信,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你和我一定是与众不同,不然你如何倾心于我?
脚下的泥土,掩埋着绿草的根系,为的是将绿草的身体留下,将爱的滋养轮回到下一片嫩绿的季节,滋养的转移,滋养的轮回,在时间的间隙中洗刷着痕迹,而不会因为草的枯萎和死亡,而停止迁移,或者停留它的运转,这是自然轮回的自如,也是自如的轮回。
就像追逐爱情的天使,认真而用情地叠着千纸鹤,将爱的梦境和指纹的柔情,连同千纸鹤的精彩,一同飞到爱的天河,将爱情的种子,撒在泥泞的土壤里,等待着爱情的心愿开花结果。
美好的祝福和期待,那只是千纸鹤的心愿与憧憬,并不代表着爱情永远,也并不意味着爱情的坚固,善来散去的姻缘,也说明不了爱情的不忠诚,而是爱情的属性是一段一段的爱,一段一段的情,时间与空间的对峙,人格与性格的较量,环境与心境的滋扰,看似简单的两个字的组合,认真的去体会和理解,要想完整地去完成这两个字的深层意义,绝对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爱情不应该以时间的长短来判定,更不应该互相死守为忠贞,也不应该以改变而改变来说明,爱情是信仰的伴侣,信仰终生不变,爱情的选择也不会改变伴侣,信仰的改变,伴侣就失去了稳定的因素,爱情的搬迁与转移,也就是自然的了。
一个女人的死去,一个男人的死去,爱情不一定就会意味终结,原因是他们对爱情的信仰还在,爱情的伴侣还在,激情的年青的心还在燃烧,爱情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去而死去,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存活而存活,这种看不见的思想和眷恋,是对信仰的追求和天真而浪漫的执着。
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有对艺术的追逐而溶为一体,天性浪漫而又诗意的结合,是传说中的神话。有对平静而普通的生活的追逐,乞求着一种安分的生活随便而简单的认同,这样的模式稳定在孩子和责任的身上,普遍而世俗的一种生存模式。三天改头四天换面的那种荒谬的结合,也有着男女知觉的生活延续,无论是为了金钱的诱惑,还是为了私欲的生存,只要有了共同的信仰,有了坚定的信仰的依托,爱情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难舍难分。
爱一个人能够爱多久,就要看他们共同的信仰,能够坚持多久,没有了共同的信仰,也就没有了爱情的遗嘱,也就没有了为之包容的激情和感受,爱情的信徒不是懂得爱情,就能得到爱情的善待,爱情的信徒不懂得爱情,也不一定能失去爱情的包裹,爱情一但失去了同一个信仰,爱情随时就可以老去,或者干脆死亡。
没有共同信仰的信徒,即便是能够生活在一起,也不会有太多的在意和激情,没有太多的温暖和关怀,简单而直接的步入爱情的坟墓,每多走一步路,都是多余的消耗与折磨。
信仰文章7:灵魂
文/臻牛
灵魂。灵魂是什么?
灵魂只是信仰----灵魂只是坚持信仰执着不变横亘的精神。灵魂不是可见的具象物质。但,它却实实在在能完整勾勒出人们精神世界的轮廓。灵魂是不变的精神。而不变的精神世界靠的只是坚定的信念信仰来支撑。故而,灵魂是信仰信念的总和,信仰的展现铸就了人类个体的精神,这精神的完整性就是人的--灵魂。
灵魂。…没有确立坚定信仰的魂灵叫游魂。而绝非灵魂。没有信仰的人惧怕圣洁的信仰铸就的灵魂。他们把灵魂等同归结于墓地的游魂恐吓自己。把灵魂比作游魂恫吓世界欺骗同样游牧无知的人。…虚伪的人,更是打着圣洁的旗号自我标榜叱责他人丧失了灵魂。但它扭曲的魂灵只是肮脏的游魂。
什么是灵魂?…
天鹅之死,那苦难的舞姿,悲情的乐律下、展现的画面催人泪奔。当那场景随幕布徐徐降落化为乌有时,当天鹅赴死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里凄婉的身影掩在了幕布后。--那深刻的影像正是天鹅的精神勾勒的天鹅轮廓…那悲沧的轮廓----就是天鹅的灵魂。
不要牵强附会披着天鹅的外衣临摹天鹅灵魂附体吧。这滥竽充数淫盗篡取的老旧外衣,遮盖不住丑陋游魂驱壳里那空荡虚无的粗鄙。
信仰文章8:神的信仰与人的信仰
文/树根
北京早晨的交通向来是拥挤不堪的。今天上午出去办事,我乘上公交车,一头陷入滚滚车流之中,马路上塞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车辆,搅在一起,像是一坨黏稠的泥浆在缓慢地向前流动,而大巴像是陷在烂泥塘里艰难前行的水牛。还好,我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急事,于是坐在车里,到有了一种骑牛前行的悠哉的感觉。我是一个非常爱走神的人,思绪经常会真神出窍,遨游于太虚。因此漫长的旅程对于我来说到不是一件什么痛苦的事情。似乎真的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往往我的真神还没有遨游回来,车便已经到站了。扯了半篇,还没有谈到我今天要说的主题,今天我在太虚之中,似乎是捕到了灵光一现。我好像终于看清了点什么。于是赶紧记录下来,免得忘了。
中国自古至今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一个特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上人必分三六九等,事必为上下有别。这不恐怕不劳我多费口舌,只要是中国人,必有切肤之感,甚至于习以为常。于是乎衍生出中国一系列之文化众生像,中国人凡遇事第一念头,必是不走程序,而求于关系(绕过程序);中国人好面子,自尊既脆弱又顽强;中国人既热衷拉帮结派,又十分喜欢内斗;中国人喜顾眼前之利,不耽于思虑未来;中国人喜欢玄虚之学,而鄙视精工之术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根源——特权!特权渗透于生活之每一个细节,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无一能免于其俗。我为君主必得凌驾于臣民之上,无论对错,必为我意志是瞻,无论何事,必为我独尊。于是乎新闻联播里常出现很多滑稽之事。不论航天科技,亦或是文艺创作,必需要领导指点江山。领导非科技专家、非艺术大师,之所以能够指指点点无非仰仗一套坚不可摧之特权体系。此为中国从上至下保持社会稳定,使人各就其位的法宝。
特权体现催生出了中国浓厚的面子文化,面子,简言之,是一张承认你所拥有特权范围的证书,顾及你的面子,表示来者的一种认可亦或是臣服。不顾及你的面子,说明对你现在所拥有的特权地位的不认可,甚至是否定。于是乎出现了很多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事实、真理在特权面前会发生奇特的扭曲。历史上的指鹿为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大家为了都能在特权体系中谋求一席之地,而相互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恪守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平级之间,作为相互交换的条件,你顾及我的面子,我顾及你的面子,凡此种种,皆因特权而起,同时也是一种无自信,靠蒙混而求一席之位的表现。这是一层窗户纸,不便捅破,但中国人无不心知肚明。从面子我们不难理解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因为特权是个人为建构的体系,而非源自于实力带来的自然的构架。因此特权中的人们希望通过人为洗牌的方式来转换自己的特权范围。这个不难理解,打个比方,比如一个汽车制造团队,研究发动机的工程师是不会试图去篡夺一个研究汽车外观设计师的职位的。而一个特权体系中的人则不同,大家都是靠特权混饭吃,张三管辖的土地局,未必是我管辖教育的李四不能干的,于是,靠一拉一斗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存方式。
中国人不愿意考虑久远,出自于中国人这种特权体系的存在方式,特权是一种人治结构,随着每个特权巅峰者的知趣的不同,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特权体系,中国人是无法按照一定之规,沿着一条通向人类智慧高峰的道路而不断前行和探索的。为了生存(混),大家不得不为统治者意志所动,迎来送往中消耗掉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存方式,可以让一种总体的社会构架千年不易,却没有办法突破、变革。
在中国,一切细节中都可以体会到特权概念的存在,上下级关系自不必说,这是中国文明的硕果。即便是我们的一张小小的文凭,也充满了特权的概念,它不代表你拥有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而是代表了你的出身和你的阶层。很多大学生可以一堂课都不去上,但是不能不要的是那张文凭纸,很多家庭花费几万块钱供孩子上学,看中的也不过是那张纸而已,因为家里拥有雄厚的特权资源,孩子没必要知道什么知识,有张特权证书足以。老师也乐得如此,恰好适于滥竽充数。这个问题方向不去辩论,良知未泯者均心中有数。
今天想探讨的是特权社会下一个奇妙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这也是我要阐释的本文的重点,中国人喜欢玄学,不喜欢科学。但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人不信神鬼,而号称科学民主的西方人的文化载体却来自于鬼神崇拜,这缘为何故呢?许多中国学者(甚至知名学者)都不暇思索,一拍脑袋认为是中国人的人文情怀所致,是中国人的大智慧所致。西方一派从神鬼中走来,可见其刚刚摆脱于蒙昧云云……从特权角度看来,中国特权社会结构体系架构于人治基础之上,既人的当中应当存在至高至上者,在人类社会中人自然应该分离出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三六九等来。圣人和草民自然就应该处于人群的两端,而圣人的代言者自然是当代的特权巅峰者,这是一个设计精巧、顺理成章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人沉睡其中凡三千余年,不能自觉。直到晚清年间,刮来的一阵强悍的西风,唤醒了一小撮中国的先知觉者,让坚不可摧的特权有了些许的动摇,然而很快别又恢复如初。再来说西方,西方的神鬼崇拜本也是一种特权工具,被早年的教会势力所玩弄,但其愚蠢在于,把自己的统治权力交给了一个天神,天神凌驾于一切凡人之上,教主、教皇亦是凡人,在上帝面前也只能一视同仁。这一下,上帝代表的自然评价和审判力成了一架高悬于所有公民之上的一把评价尺度,这个尺度必须来自于群众的共同认同,这反而让西人的社会结构趋于一种自然力的支配,而非人力而为。从对人的信仰和对神的信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对社会体系做出的选择,这个推到过程不够严密,但却是一个清晰的文化的投影,有良知的社会学者们,应该认真思索。
信仰文章9:清明是种信仰
文/张辉祥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据史书上说,清明祭奠曾是古代帝王个人独享的信仰,或许他不肯与人分享这清明时节的情思?可是,当晋国公子重耳下旨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纪念为之“割股奉肉的介之推”以后,青青的柳枝便拂去“寒食节”的哀思,反而让“清明节”承载了一场全民祭奠的盛典。在那纷纷细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着一袭素袍,骑一匹跛驴,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把这虔诚的祭奠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其实,清明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民族、国家、家族的精神文化信仰。
清明,无论是陕西黄帝陵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还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盛典,抛开“黄帝之争”的经济利益,剩下的全是信仰:“同根同祖同为炎黄子孙,同心同愿同拜炎黄始祖!”是的,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是建立在积极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祭黄帝,他人文始祖,勤劳勇敢;祭炎帝,他尝遍百草,创立农耕文化;祭帝尧,他禅让,大公无私废除家天下;祭大禹,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清明的公祭,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信仰。
清明,万物生长皆此时,苍松翠柏环英烈,人们在铭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默哀献花,一种爱国主义信仰油然而生。无论是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还是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是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批革命先烈为之前赴后继、不懈追求、流血牺牲,忠诚着自己的信仰。清明,我们凝望着鸭绿江的对岸,遥祭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魂,保家卫国;清明,我们在南京“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前深鞠一躬,勿忘国耻;清明,我们献一束鲜花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遗址上,多难兴邦……清明的缅怀,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种振奋向上的信仰。
爱让我们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理所当然,亲人永逝的时候,我们的爱也就应该随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而去,为他们做一盏引路的明灯。所以,不管逝人如何,我们这些生人都会在清明这个特定的日子,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来到亲人的坟前,燃上香烛纸钱,奉上瓜果祭品,并在内心的深处道一声:你在他乡还好吗……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做,没有人问过为什么。似乎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让逝者温暖、生者踏实,对得起列祖列宗,或许这就是清明的家族信仰吧。
清明,祭祀亡灵,为民族、为国家、为家族,它是我们最虔诚的精神信仰。
信仰文章10:信仰的力量
文/高涵
天空澄澈,冰面透亮,枯木肃杀,高举军刀的冯小刚那一声呕出灵魂的呐喊,究竟湿了多少观影人的眼眶?电影《老炮儿》的结尾,让我突然有种撞倒人生魔盒放跑杂陈五味的感觉,一时间时光旋转,轮回颠倒,曾经犯过的错,拥有过的梦想,错过的故事,说过的梦话,那些年少时才敢有的壮怀激烈,一股脑地从心中落灰的角落里喷薄而出,撞击得鼻子好酸。
然而,在观影伊始,冯小刚塑造的这个北京老炮儿的种种行为并没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甚至让吸惯了城市纸醉金迷气味的现代人感到是过时的、疯狂的、冥顽不化的:街坊邻居给个面儿叫声“六爷”,他就俨然拿出了“小混蛋”(文革时的传奇顽主)的范儿来了;他和哥几个到老还在用打打杀杀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多少显得有些幼稚;在和这个时代的新兴顽主——富二代小飞等人的较量中,他“(补豪车)2000块够了吧,我门儿清”的豪言,笑掉了一群富二代的大牙。但是随着人物形象的逐渐立起,六爷端着顽主范儿的固执也逐渐变成了扞卫“规矩”的执着,在电影的结尾处,一群老炮儿冲进冰湖的壮举更是把这种执着变成了对“规矩”仍存的信仰,让人突然觉得,这不是冥顽不化也不是幼稚可笑,这是对自己毕生信仰的至死忠诚,这种信仰的强力让人顿生敬畏。
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平凡,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到精研,也称得上一声“大师”了;一个价值观,不要太坏,能够坚守成一份信仰,也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正如人们可能会对宗教本身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但是谁又能不对朝圣者那份虔诚的信仰之心肃然起敬?当看着一群夕阳老炮儿为了扞卫信仰逆势而行——六爷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怎能不想起那句热血的话语——“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电影散场之后,从影院走回灯红酒绿的都市,仍然觉得北京呼啸的风沙灌透了衣领,挑拨着一颗热血沸腾的炽热之心。实际上,作为一个华语电影的忠实观众,这种类似的感觉在2015年的观影历程中出现过不止这一次。
作为今年的一部现象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怒刷了一波热血情怀。那个腾云驾雾、驭电驰风的大圣曾经是多少少年心中的神明,但是随着少年的成长,枯燥现实的重击早已将心中正义的化身碾压成了畏首畏尾、明哲保身的皮囊,正如电影中那个被如来佛的五指山挤压出灵魂的大圣一样,失去了法力、迷失了自我。但是那份侠肝义胆却深藏在我们每个的身体里,在大圣浴火重生,斩妖除魔的瞬间,得到了酣畅淋漓的释放;电影《狼图腾》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信仰的主题,但它最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不仅描述了人对自然力的崇拜,更展现了狼对狼族图腾的信仰;作为华语电影的拥趸,很难不爱武侠,在玄幻武侠誓将特技特效玩出好莱坞水准的热潮下,电影《师父》逆风而行,扞卫传统武侠魂的硬气,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今年,就连一些低成本喜剧片也纷纷竖起了信仰的大旗: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里,世袭守卫村庄重任的慕容白在对祖训“纵横荡魔邪,一剑斩群妖”的信仰和对心魔“长生不老”诱惑的迷惘中纠结挣扎,最终,信仰战胜了心魔,他还是做出了牺牲自我来守卫村庄的选择,这一份对信仰的殉葬还是颇为动人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选材于真人真事,改编自主角自传体漫画,从始至终都展现出女主角对顽强生命力和世间有真情的坚定信仰,激励了无数同样被病魔折磨的人重燃生命的希望;电影《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也因为继承了同类型鼻祖《老男孩》中的追梦情结而收获了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虽然囿于多种因素,这些情节多多少少有些为了情怀而情怀的煽情感——它们也因此招致了很多影评人“又在贩卖情怀”的挖苦,但它们试图和《分手大师》之流——利用明星效应疯狂圈钱,却在恶俗老梗里转不出去的廉价搞笑片划清界限的行动,本身就带着一些小坚持。
从第五代电影人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对华语影坛的诟病就从未停止。的确,经历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霸王别姬》的盛世,第六代电影人的登场是狼狈和尴尬的,他们在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被毫无防备地卷入了陌生的电影市场竞争中,既无法在体制内实现艺术理想,又在第五代电影人闪耀光环的遮蔽下显得茫然若失,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被迫成为了边缘的小制作群体,诞生了许多叫好不叫座的小众电影。这青黄不接的局面到了新电影人这里更甚,“跨界执筒”的热潮让一群网络小说家、主持人、明星都来电影圈的肥地大捞了一笔,这些年,华语影坛真的是鲜有好作品问世。
但是今年这一年,华语电影人集体向信仰致敬的价值取向,给了我太多的惊喜。虽然谈不上什么历史性转折,但总算是在前几年疯狂利用粉丝电影圈钱的乌烟瘴气中扒开了一条出路。而对于像我这样平凡不过却热爱华语电影的观众来说,一部电影能照亮一颗心,当我们终于在大圣重托金箍棒,再披黄金甲的涅盘瞬间,重新找回了那个曾经敢作敢当所向披靡的自己,还有什么好惧怕的呢?用一部电影让人重拾对信仰的信仰,想想都很“燃”。
这一年的华语电影,我看的很过瘾。希望那些用信仰的力量打动了我们,最终又被我们亲手捧上票房冠军宝座的电影人,也能始终不忘对电影艺术的坚守和信仰,“站着把钱挣了”。
信仰文章11:信仰!让孤独走开!
文/祁平录
人类的心灵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困惑,而其中最基本、最难以对付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孤独。这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同在,它来自灵魂的深处。我们孤独的来,叉孤独的去,即使是这生死之间的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害怕孤独,可以说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面对孤独,人往往变得软弱、无奈,乃至恐惧。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填补它、回避它。我们假装整天忙忙碌碌,没事找事,尽量不要让自己闲着,以防孤独趁机而入。我们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打发孤独:看电视、听音乐、读书、聊天、谈情说爱、吃喝玩乐……甚至可以这么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为战胜和逃避孤独的历史。
不幸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让我们真正、彻底地战胜和解决孤独。即使是被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作品所热情歌颂和深情赞美的爱情,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如此。狂欢之后依旧是寂寞。有道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此中真意,耐人寻味。
我并不否认爱情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但面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无限的孤独实在有些无能为力。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终究还是无法超越孤独。然而,一个人如果有了真正的宗教信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宗教信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使我们的心灵不再漂泊,不再流浪。信仰能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与价值,能给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信仰能给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孤独,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执。我执可以说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它使人心胸狭隘、目中无人、冷酷无情。自私使人孤独,傲慢使人孤独,冷漠更使人孤独。由于自我太强大了,所以你不可能真正的爱他人。你真正爱的是你自己,你对别人的爱是以对方能否满足你自己的要求为前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之中。只要你走不出自牢笼,孤独与痛苦将会与你同在。佛教对这一点的透视,极为深刻。只有当你完全放下自我,完全敞开自己,用真诚、宽容、平等的心去热情拥抱他人之时,孤独便会悄悄离你而去。此时此刻,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你并不孤独,原来生活是多么美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在。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能认识到自假象和虚幻,认识到自我执着所带来的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能包容一切。他关爱所有的众生,他会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温暖、抚慰别人的孤独和痛苦。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他始终会心存感激和感恩,哪怕是天上的一片云彩,空中的一缕清风,地上的一棵小草……
信仰,让孤独走开。
信仰文章12:幸福源自信仰
教师本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职业倦怠、家教、体罚、乱收费”等一个个有关教育的网络热词,勾画出的是一个灰色调的群体形象。这样的形象实际反映了一个事实——部分教师内心缺乏幸福感。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宗教。各类宗教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信徒们有着一种幸福感——那些宗教徒,也许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宽裕,但内心的充实,却让他们显得宁静而幸福。同样,作为教育的实践者,要想获得幸福,也必然要对教育有着如宗教徒对于宗教般的信仰。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那么教师该建立怎样的教育信仰呢?我认为以下两点必不可缺——坚信自己的工作是有益的,坚信自己的工作是重要的。
相对于别的职业来说,教师这个职业过于单调,也很难有什么多大成就感——因为它的特性是潜移默化,它不是显性的、容易直观感受到的。
商人一天卖出足够多的货物,他的成就感显而易见;警察侦破一个案件,解决一个纠纷,他的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收获一季庄稼,他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教师不同,他不能够直接看到自己的成就,甚至他的无法准确量化他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区分的错觉。
这样的错觉容易引发教师的心理失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干得更为出色,而所获得的又更为不公。这就容易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内心足够坚定,才能对这一职业产生心理认同。因而,在工作中,我们的内心必须始终保持这两个坚信。
首先,坚信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教给了孩子知识、培养了孩子能力、发展了孩子素养、开阔了孩子视野、提升了孩子的品德……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中虽未臻完美,但都有所进步。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从懵懂走向文明,我想,我们内心的喜悦也一定会油然而生。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述。
因而,我们有必要常常将孩子才入学时的形象,与现在的形象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一定会使我们更加坚信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
其次,坚信我们的工作是重要的,这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决定任何大政方针,但每个人的眼前有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命运在这一阶段,是与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必定会留下足够深的印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未来命运也与我们现在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影响他们,我们影响了无数家庭的未来。这难道不重要吗?
正是有着这样的信仰,正是基于这两个坚信,我们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带着一种幸福感去完成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
信仰文章13:当感情成为一种信仰时
在那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喜欢上了她,他甚至觉得他已经喜欢了她一辈子,她有那种可以让人感觉到阳光缓缓穿行的笑容。
他喜欢这座城市,它有那么忧郁而纯净的夜晚,还因为她,他更加的依恋这座城市。他和她有着同样的天空,却没有同样的话语。他是平凡的,平凡的能够被任何人忽略。在与镜中的自己对视,他有时会感到害怕,很陌生,也很狼狈。他是自卑的。
他把自己的感情埋藏在心底,他害怕打搅她。他喜欢做梦,因为梦会实现一个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梦里,他可以自信的与她相逢,他相信,那是他最美的时刻,她的微笑,轻盈的漂浮在空间的某个位置,能够给他足够的温暖。
那段长长的日子,他仿佛是生活在梦里,在梦里经历,在现实中猜想它们的暗示,有些梦沉沉的,压在他的身上,他醒来时,还那么重,就像一道小小的伤,虽然是看不见的伤痛,却又结不了的疼痛。她的面容,一次次的闪过,以至于连贯成了画面,从记忆中一张张的抽出,有一张张的存回,他起身,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一个晚上,他忽然醒来,透过窗帘,看到对面开着灯的窗户,他突然觉得灯光很寂寞。他很少流泪,但那天晚上,他的眼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他想起了一句话:眼中流泪,心底成灰。
他真的觉得累了,他想休息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摆脱这种困境,他去了一个人找不到的地方,希望能忘却这一段记忆。在那里,虽然没有庙宇、佛龛,却像个度僧一般,一个人看着日出日落,没有任何人或事情打扰他。可终究是个俗人,到不了心如止水的境界,想着曾经,不过是因为他的平凡,更因为他的沉默。回来的路上,他继续做着梦,阳光下,他逆光而立,一些轻尘在他眼前飞舞着,一些飘零的细节,砸在了心上。就连最微小的事都敲打着他的神经,最终,最孤寂的神经也被震痛。他的眼睛突然朦胧了一下,那么多隐而未说的话,让他对自己感到遗憾,为什么遇到的是她,而不是其他人,是如此陌生的她。
这种在水一方的感情,无能为力的成为了一种信仰,伴随着成长,他在心底轻声对自己说,一定是内心有很深的牵挂,让我舍不得过去的一切。他很真诚的悼念了曾有过的幻想。
有些人,遇见了,记住了。离去了?淡忘了?都是宿命。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若已经能够很轻松的谈论过去时,那真的已经是过去了。
纪伯伦说: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但有时,忘记是需要一种勇气的,那是真正面对自己的勇气。希望能走出一连串的梦,能给与自己真正的自由。
信仰文章14:此处无隐胜有隐
文/向左
曾几何时信仰被人类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做欲望的东西。欲望如同荒凉之地的曼陀罗,所过之地枝蔓无处不在,一发不可收拾。渐渐的曼陀罗具有了毒性。触之既死,血红的毒液通过各种渠道遍及华夏大地。放眼忘去,一方方净土正在逐渐浑浊。一时间所有抵抗化为徒劳。
宁静的秋夜,源自深秋的凉意笼罩着蒙蒙细雨。我相信这是佛的眼泪,如同细沙磨砂而过。空气中还在回荡僧人们喋喋不休的经诵,这声音如若来自遥远的上古时代,空灵、圣洁。
佛说:菩缇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历史途经轮回,乾坤百转。有种源自无上境:界的神圣藏匿于佛家万卷经之中,翻开泛黄的经文,并无坊间传闻中的神秘传说,亦无武侠剧中的绝世武功。密密麻麻的樊文似乎只反复的记载着两个词语:渡人、渡己。
神圣来自空谷幽幽之地,修行只是一种超脱罢了。
佛语为善而终,尚无谷深而高堂林立。佛不以庙堂高大而自荣,不以曲伸溶洞而自卑。佛不可解,实为自解。若追其根源,只需知晓境界不同,故无根可寻。古书中常载道,得道之人为仙为圣为佛。殊不知,得道必先渡己,自得道而渡人。得道之人圣洁不可方物,猜不透,理不清。思想不可捉摸,不善辩,通其理。信奉顺其自然,不予世事加以强求,此难免世俗之人总猜疑。辩其之:不解实为自已认,难辞其咎。世人不解,寻求之。其不知,佛不理世事。何以以世道求知之?此一世若佛尚无佛道可言,岂不悲哀呼?呜呼哀哉。
自古天下三分,佛界、仙界、凡界,何以以凡界之约贯以佛界之?此三界本无甘连,殊能知各自为营,且无半点关系。佛界圣如莲荷,自释帝渡人,途经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沿袭至今佛依然唯此佛,渡人渡己之佛,尚无变数。善变者为世人,世事。
佛者屹立千年而不倒,无乎此道。欲求善,先善行施以自己。佛常善,若求根源,此理众终难晓。通此道,多行善,行善于人,实善于己。此为立佛之愿。若背之,不得善全。前车之鉴,前辕之辄,竖以标之。善者终有缘佛前立而不折,恶者归尘如入冥殿,终难释。善者为大义,恶者岂能匹之?常有俗人怨佛理世之,其为佛者渡道。善人之,常不理,佛之悲也。常之悲也。呜呼哀哉。
净土不为世人所赐,此乃佛者修心而自觉。何谓世俗之地?世俗强求,佛者为善,何不惧之?若为惧,有损佛者圣誉。佛不理,佛者无尘也。佛醒世人只得不理之,世人狂笑。佛,罢罢罢,面具僧人。佛不语,笔伐不得,口语又为三戒之一。急煞向佛之人。佛不语,不悲。
解析:
近日网传少林寺方丈大师释永信等等不实绯闻,初次看到着实震惊。曾几何时,邪恶之手又伸向世间仅剩的那方心灵净土。其实这不是佛教的悲哀,也不是少林寺的悲哀,而是世人的悲哀。和尚吃斋念佛,这是和尚的本道。如果和尚连这点最基本的法则都背弃了,那和尚就不是和尚了。
有些人喜欢怀疑做了自己做不到的那件事的人,喜欢用匪夷所思的想法鄙夷比自己强的人。敢问这个玩笑是不是开的有点大了?就想常常把“河南人都是骗子”挂在嘴边的那些人,试问这些人有几个被河南人骗过、欺过?又有多少人亲眼看见过释大师怀抱美女,香车豪宅?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么解释最好不过了。
少林寺跟少林寺风景区没有关系,自然少林寺的方丈跟少林寺的财政收入也关系不大。少林寺风景区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可观,有登封市政府这个官方部门把持什么时候能轮到一个寺庙成为官方?少林寺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寺庙,只所以被推上风尖浪口只是因为依附少林寺成立的少林寺景区。景区都是政府部门设立,寺庙无权独自经营吧?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少林寺方丈主导少林寺上市?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少林寺文化是中国最具传统的文化象征,方丈必是当代得到高僧,试问无权过问财政的人会为了不属于自己的经济收入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把一艘纸船抛入大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