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文章

请欣赏兴趣的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兴趣的文章1:学习应该习惯为主,兴趣为辅

文/北俞.

许多人都会说学习应把它当成兴趣来做,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但是却不知道兴趣往往因为许多事的关注而改变,如果学习这个兴趣不能持之以恒的话,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三分钟热度。

而习惯则不一样了,西塞罗曾说过: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如果把学习当成一个习惯的话,我们每天必须要去学的东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不用提醒自动去做,而不是被动。而习惯这个东西,一旦养成,便是非常难改掉的。

兴趣这个东西如果能坚持很久的话,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力量,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是爱因斯坦所说的。

但是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件事向往的表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就比如玩游戏,许多人并不是被迫喜欢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向往。如果我们被迫把学习当成兴趣,那么兴趣的作用就会大幅减少。相反,习惯这个东西,无论是被动也好,主动也好,它总是会习惯性的学下去。

总而言之,学习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必须集中注意力高效率的学习。有许多人说:小学是积累基础的时候。但我却认为有另外一层意思。小学所学的东西都在初中上册都基本搞定了,那我们不如说是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这就会出现,一些人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一到了初中,因为坏的学习习惯使成绩一落千丈。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招架住初中,高中甚至以后的学习的。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体现出习惯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力量啊!所以我们学习要以习惯为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兴趣的文章2:爷爷的兴趣班

文/朱百平

周六一大早,我在电梯间遇见老张。他带着八岁的孙子去上兴趣班。我随口问:“小家伙上的是什么兴趣班呀?”没等老张答话,孙子小虎就抢着回答说:“爷爷的兴趣班是作文。”

见这小鬼回答得有趣,我就弯下腰对着孩子说:“怎么是爷爷的兴趣班呢?”孩子回说:“是爷爷给我报的班呀,当然就是爷爷的兴趣班了。”我又问,那你还上什么兴趣班呀?小家伙摇头晃脑地说,我上的兴趣班可多了。周六上午是爷爷的作文班,下午是妈妈的英语班,周日下午是爸爸的奥数班,周三晚上还有姥姥的美术班。我一想,这孩子可真可怜,本来双休日可以休两天,可现在只能休半天了。如果学校再留有作业,恐怕连这半天也未必能够保证。老张看我疑惑,告诉我说,现在的孩子和咱们小的时候不一样了,苦呀。家家都一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一家人也知道孩子很累,但有什么办法呢?

出了电梯,告别了老张爷孙俩,我在心里反复琢磨着小虎说的爷爷的兴趣班的话。心想,老张在单位搞了大半辈子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他对孩子的作文自然很是上心。所以一开学他就建议儿子给孙子报了这个作文兴趣班。所以这个班与其说是孙子的兴趣班,还不如说是老张的兴趣班了。另外几个班,不用问,肯定也都是大人的意思。要么是大人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了孩子,要么是怕孩子学习落到人后,才给孩子报的班。几个兴趣班反映的都是大人们的兴趣,未必也是小虎的兴趣。难怪小虎说这些班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妈妈的兴趣班,似乎与自己无关似的。

孩子的兴趣固然可以从小培养,但这不能成为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理由。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家长是应该着力培养。但着力培养的前提也应以孩子的承受力为限。如果兴趣爱好不明显,与其揠苗助长,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还不如让孩子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长大更好。

兴趣的文章3:兴趣来自阅读

文/谢锋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我看来,书不仅是阶梯,还是一艘大船,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多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读书始于那本《故事大全》。现在我读过的书也是难以计数,可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就是《故事大全》。当时,我还小,只有7岁,正在上二年级,姑姑给我买了一本《故事大全》。一买回来,我便满怀好奇心地翻了翻。哇,内容真丰富啊!字上面有拼音,故事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彩图,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拼拼音,实在太棒了!并且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如《螳螂学本领》中小螳螂东学西学,还没学会这一种本领又去学那一种本领,到头来什么也没学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它做完,再去做别的事情。只有专注才能做成事,不然最后啥事也做不成。正是因为这本《故事大全》,让我爱上了书,与书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从以前看故事书,再到童话、寓言,然后便是优秀作文选集、科普着作,直到现在我又喜欢看散文和小说了。比如《朝花夕拾·呐喊》《简·爱》《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昆虫记》。

十九世纪末,一本着作在法国出版了,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法国着名生物学家法布尔耗费了毕生心血所着成的《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法布尔用爱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螳螂虽然外表看似虔诚,但性情却十分凶猛,常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蝗虫的蓝翅膀、红翅膀像扇子一样张开,粗粗的后腿能让自己跳的很远很远,但它经常误打误撞,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为了蜘蛛的美食;人们都说蝉是一个懒家伙,但实则蝉很勤快,反倒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夜空中,萤火虫闪闪光亮,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殊不知它也有着既高超又残忍的捕食蜗牛的方法;人类对狼蛛的印象并不美好,恐怕是因为看了狼蛛那狰狞恐怖的样子吓到了,但狼蛛也有好的一面,当小狼蛛生下来时,狼蛛妈妈会把它那上百只小狼蛛孩子背在背上,带它们出去晒太阳,做游戏,非常累,可它依然如此;蜘蛛和蜂类都是昆虫界天生的建筑学家,一个把网织得结实又对称,一个把巢建得牢固又精致。在这本书中,昆虫们的习性、劳作、繁衍、争斗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昆虫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法布尔以人性关照昆虫的习性,将专业的知识与真实情感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很多昆虫的特点进行了了解,红蚂蚁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狼蛛的母爱也让我感动不已;蜂类的聪明也是让我惊奇不已,竟然用六边形造的巢最牢固,最省材料。这本《昆虫记》培养了我热爱科学,亲近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探索精神,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大自然探索。

兴趣的文章4:激发学习兴趣 传承国学经典

文/赵菊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西方文化的入侵,我们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很多孩子知道淘气包马小跳、樱桃小丸子等快餐文学,却不知道《论语》、四书五经,不知道六艺,不知道屈原的《离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让学生了解历史,深入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优秀的国学经典,孩子学起来觉得晦涩难懂,不感兴趣。所以首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是要把枯燥艰涩的国学经典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喜欢穿插一些古典文学或名人逸事,如在教学《早》这篇游记散文时,当学生学到“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时,我让学生朗诵自己搜集或知道的梅花诗,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进行了比较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今两个大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使学生充分感悟梅花坚贞不屈、冰清玉洁的高贵品质。

另外,我常常把国学经典编译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讲“岳飞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故事”时,我就故意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金兵对中原虎视眈眈吗?在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后,我接着说:“其实这源于千古词状元柳永写的一首词《望海潮》,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金朝的皇帝在临终前要求儿子一定要攻下中原繁华富庶之地,把词中所描写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供奉在他的陵墓前。”接着我讲述了柳永写《望海潮》这首词的故事,把这首词描写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我总结说,这首词仅仅只有107个字,一首词引起一场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一首传世佳作。我想,多少年后,学生一定还会记得这首词及关于这首词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阅读课和文学活动课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他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辟。走进国学,品读经典,使我们在为人处世、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指引前进的正确方向。

兴趣的文章5:做个爱生活的人

文/薛敏霞

送孩子去兴趣班后,一个人沿河堤散步。望江楼的广场舞已经准时拉开帷幕,节奏感十足的“小苹果”伴随着排列整齐的队伍,舞者们随动感的乐曲不断变化着舞姿,队伍中总能看到两名男同志的身影,一个年龄大一些,一个中年模样,他们都有着同样不顾众人的微笑且淡定的表情。熙熙攘攘的公园里带孩子玩耍的居多,其次是散步、锻炼的。

天色渐渐转暗了,我漫步穿过人行桥,被对面的音乐声吸引驻足,音乐声放得很高且是流行歌曲,能清楚地听见原版音乐中夹杂着一个男声在跟着学唱,唱的谈不上标准,甚至有些算是噪音,但能听出来他唱得很认真。我循着歌声望去,在桥头一处大树下,有一个售卖棉花糖和爆米花的小摊贩,微弱的灯光下,他一个人头戴耳麦边专心做棉花糖边唱歌,不管不顾有没有人欣赏有没有人厌烦,他自顾自地陶醉着……我笑着听了一会儿继续前行。

沿着河堤上行,城市的夜开始苏醒。城市靓化工程不仅将河两岸打造成了美丽的公园,河堤两侧和栏杆装上了五彩的灯带,望江楼还有每天两场定时开放的喷泉及灯光秀,城市越来越有城市的模样,明亮璀璨音乐闪烁就是都市夜的主旋律!再前行灯光依旧如昼只是安静了几许,前面岸边两个钓鱼的人吸引我停下脚步,他们两个并排坐在水平面台阶的小凳子上,脚下放着一个小桶,手中的鱼竿若隐若现,但水面上两个发着光的浮子却很醒目,我静静地站在栏杆外关注着。不一会儿,一个浮子开始一浮一沉,看来贪吃的鱼儿开始按耐不住自己的欲望了,紧接着浮子猛的往下一沉,亮点儿紧随着深入水中,只见钓者一扬右手,拉出了一条手掌长短的鱼来,贪吃的家伙还在拼命挣扎着,小伙子已站起身,熟练的将其从鱼钩上取下放入小桶中,坐下身来又开始穿鱼饵将鱼钩甩入河中,两个人低声交谈着什么,我想那一定是在分享彼此的喜悦吧!

在公园的长凳上坐下来,拿出手机不自觉的就打开了朋友圈。热闹异常的朋友圈,有晒晚餐的、有出行旅游晒美景的、有晒孩子的、还有晒自拍的,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些真实又不失朴素的美。朋友洁将她照顾的生机勃勃的几盆花儿晒出来,自豪的配上文字:你说,我怎么这么喜欢养花呢?然后是各种表情。一看时间发出来才不到三十分钟,点赞已经十多个,我立刻留言“养得真好!”再一看其他留言“花盆也很有特色”“因为你长的和花一样漂亮可爱”……看到她发的微信,人总是会不自觉的好心情,因为花儿,更因为她的喜悦会隔着屏幕感染给你!

生活难免时而沉闷,时而轻松,时而喜悦,时而失意,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把阳光洒给身边的人。千万不要因为旁人的眼光放弃自我,更不要因为他人的评论而一蹶不振。每个人都该坚守自己内心的家园,因为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

兴趣的文章6:人总得有个兴趣

文/程磊磊

人总要有一个兴趣。大可上升至国家、民族、政治、军事,小可细致如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思辨的形而上空间,也可以关注壶中天地、一己之性情。

我也有一些兴趣,却广而不专。朋友说我这些不叫兴趣,只是对这些事物有一些好感而已。所谓兴趣,就是要对感兴趣的事物有一定的研究,甚至有一些痴迷。

说起这个朋友,他的兴趣确实让我有一些佩服,因为他的兴趣给他带来了便利,尤其在工作上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他是个做平面设计的设计师,做起设计来像疯子,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一旦停下手头的工作,最大的兴趣就是吃。据他自己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连一块糖都很难吃到,所以他默默地许下了一个伟大的愿望,那就是努力挣钱,然后周游世界,不为看风景,只为吃尽各地美食。

如今,他那“伟大的愿望”实现了。他几乎每天都醉心于吃。在他看来,吃就应该专心致志,饶有兴趣,而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被外界所打扰。

一天,他正在美食街享用梭边鱼火锅,公司老板给他打电话说:“你前段时间做的那种糖果包装有一个大客户很看好,他现在很想跟你面谈一下,你赶快回来!”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鱼头,一边对老板说:“我现在正在享受美食呢,你让他等着我啊。”

旁边的朋友吓得不轻:“阿辉,你就这样对待客户对待老板啊,不怕饭碗丢了?”他撇撇嘴说:“我手边的这个饭碗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等他的客户非但没有生气,还笑说:“因为是个吃货,所以才能设计好的吃货包装。我们等等没关系的。”

朋友因为吃,在他们圈内是出了名的。正因为他有吃的兴趣,那些做食品包装的客户才更看好他,把更多的业务交给了他。

兴趣是一个率真的表现。兴趣越浓,说明他花费的心思越多。所谓“痴”,就是长久地付出不变的感情。能够在一事一物上如此下工夫,这样的人是单纯可爱的。大师林语堂就多年嗜烟成癖,戒也戒不掉,干脆自嘲说:自己死后的墓志铭可以写作“此人文章烟气甚重”。

兴趣不但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情感,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更富乐趣。兴趣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因为它确实有趣。

明朝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一项痴迷的兴趣爱好,就不值得交往,因为这个人没有深厚的感情。可见,兴趣在人格塑造方面是占很大比重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