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散文

请欣赏读书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读书的散文1:疾病的源头

文/高朝阳

闲暇读书,被一句话牵动:“情绪没有理由,只需要被表达。”什么意思?作者曰:“弗洛伊德认为,疾病是用不同的器官在表达着需求。其实,疾病是各种情绪的表达,比如胃病表达着委屈,心脏病表达着伤心,高血压表达着愤怒,冠心病表达着承担控制……当我们不去直接表达情绪,甚至忘记了表达情绪并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时,我们的身体就通过疾病来表达情绪”。

读到这里,似乎豁然开朗。自己的病不是吗?跟前所熟知的人不也是吗?!其先,自己从生活的阅历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的疾病除了意外事件之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习惯,不遵循自然规律,或暴饮暴食,或通宵达旦,或随心所欲,最简单的例子如三伏天喝一杯冰镇水,不就像烧红的烙铁往水里蘸么?还有那“宁让胃穿个洞,不让感情留道缝”,把高度酒当凉白开喝,与自然与身体的需要相对抗,久而久之,不生病才怪。另一个呢?气!生气而不宣泄,憋闷在心里,非得病不可。一个朋友没战死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却因为遭到权势的戏弄,一气之下,落下不治之症,早早地就与阳光告别。

婴儿的身体之所以柔软而富有弹性,是其情绪或哭或闹或喜欢没那么多凡尘扰心,直接表达;而随着与家庭与社会的接触,人的感官认知也随之不断变化,如生姜一样,越长越“辣”,这种“辣”看起来是趋于圆滑,其实内心的流动是用大脑的“意志”控制着的,似乎“若无其事”,但身体依然承载着,承载不了背不动时,就转化为病变。高兴事就可以“过”了?也不一定。情绪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喜极而泣,喜过而使气缓,便失去神志,历史上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

情绪多多,其应对无外乎接受、逃避和攻击三种办法。弱者逃避,或者讨好、自责,强者攻击、指责,甚至暴跳如雷,都会造成气血不通,经络受阻,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失衡,而疾病缠身。

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呢?接纳。唯有接纳、包容,才能实现平衡。仅宽容不够,宽容还有“气”的存在,只不过是原谅,不发作而已。所谓的包容是对外部世界不作评判,不拿自己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测评一切事物。这不是忍让,不是韬光养晦,不是伪饰,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接纳。由于各自审视事物的站立点、出发点和角度的差别,自己的不一定就正确,别人的也不一定就是错。

试试看,当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时。

有朋友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事没放在自己头上。”放在头上又如何?事物都是一张“纸”,这一面写着“是”,另一面不写“非”也就那里明摆着,认清了这个道道,不管遇到什么事还值得去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么?!

读书的散文2:多读书,拥有好心态

文/青岩

父亲喜欢书,影响了我。我喜欢书,影响了女儿。

父亲有一大箱的书,我有两书架的书。父亲的书是儿时的我在那个没有电灯电话的年代里向大山以外的世界张望的“眼睛”,我的书是除了动画片以外唯一能让好动的女儿安静下来的'镇定剂"。

昏黄的油灯下,父亲盘腿坐在土炕上,披着袄子熬夜读书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商店的柜台上,横七竖八地堆放着的书,报等,被老公说成是不务正业。明亮的图书馆里,席地而坐,认真读书的女儿被记者抓拍了照片发到报纸上。那一天,在喜悦童书馆里,参加活动的大人,孩子们,说着,笑着,陆续进场,但是这一切仿佛和八岁的女儿没有任何关系,她依旧头也不抬盯着书本。看到她如此专注地沉浸在书香中的可爱模样,我的眼睛湿润了。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书吸引了她,但那一定是她所喜欢的。读她喜欢的书,这就足以。望着她认真读书的模样,我想起了童年的自己。

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乡里来几个干部到村里催收农业税,父亲作为生产队长要招待他们吃午饭,母亲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准备给他们做一顿手擀面,我在院子里的土墙根下看书,书名叫《封神演义》,正看得入迷,正想不通比干如此忠君爱国,纣王却偏要听从妲己之言,以剜心之刑处之,正在义愤填膺,忽然听见母亲叫我帮她干活,我把书本往胳膊下一夹,接过母亲递给我的簸箕揽了一簸箕碎洋芋,走进屋里掀开锅盖,不偏不斜全倒进那口正在沸腾的大锅里。这一倒,后果很严重,母亲很生气,原来母亲递给我簸箕是让我揽柴禾的,她正准备给乡干部下面的水被我给下了一锅洋芋蛋。

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我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笑过之后又由不得惭愧起来,在这个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高速发达的时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物质第一的时代,尽管我有楼上楼下两个书架近千本书,却我很少能够像儿时那样心无旁骛地沉浸书中,物我两忘了。但是忙里偷闲式的读书依然让我从书本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尤其在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方面,绝对超乎常人。想起N年前贫困潦倒的我第一次在家乡创业时,三个月连丢三台相机后,我咬咬牙,依然吃是吃,睡是睡;想起上个月,小偷撬坏商店门锁,盗走好烟几十条,如今我不依然是那个嘻嘻哈哈的小店老板么……为此,亲戚朋友都说我心态好,其实这都是书本的功劳。为了拥有一份好心态,我建议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的散文3:读书与太极,让心绪淡然

文/泊梦港湾

一场新冠疫情,倒真的应了往日的幻想,过起了悠闲自在的居家生活,没有了往日的热闹,相欢的推杯换盏,不得已的迎来送往,也少了日常的忙碌,似乎躲过了诸多红尘纷扰,让人多了清静、隐逸、自由。

宅家的日子,时间过得又慢又快,慢得对春天的盼望好像要发酵成酒;快得好像一个多月,倏忽就已经不见。即使如此,为何有浮躁心绪呢?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那颗心静不下来的缘故。

其实,每个人排解心绪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喜欢用歌声、舞蹈,有的喜欢用读书、写作,有的喜欢喝酒、饱餐,有的喜欢倾诉于知己、蓝颜……我喜欢读书,喜欢太极,喜欢用读书的思维来考量自我,思考人生;喜欢用太极的开合来沉淀自我、安放身心;喜欢用读书的感受来引领高雅、涤荡心胸,更喜欢与太极相交融时那种纯洁自在与灵魂相吸的体验。

静心翻一本好书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当读一本书的时候,下意识的会分清它们的任务,它们的背景,野心,历史以及细微的差别,同时也会无意识记住贯穿故事中复杂情结。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它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时隔多年,依然会有某个细节倏忽窜出脑海,让你会心一笑。

读书时读书后,总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评论,来界定它是不是一本好书,人物发展是不是恰当,故事情节是不是顺畅。如果有机会和他人讨论那本书,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

读书,更是安顿心灵,滋养精神重要途径。

喜欢苏东坡这首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多么潇洒宽广的胸怀!有人说:不为坏事所忧愁,不为好事而狂欢,每一天,只承担当天的忧愁与喜悦。你看,好事也好,坏事也罢,到最后都只会成为往事。与其斤斤计较,怅然若失,不如顺其自然。

对于往事,感恩遇见,不谈亏欠;对于当下,放平心态,珍爱自我;对于未来,心怀憧憬,放飞梦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让它充满阳光。

闲余练一套太极

有缘结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坚持习练已七八个春秋,渐悟松沉柔顺,意在拳先之妙,常常于闹中取静,择一幽静清新之处,一片绿地,仿若草原 ;几株小树,好似森林。以阴阳为题,以松沉为魂,以开合为载,献一段太极禅舞,静享一套拳的时光!

太极就像一首优雅的古典音乐,在悠扬的韵律中,缓缓舒展。自然站立虚领顶劲,胸廓松空意守丹田,塌腰敛臀会阴上提,沉肩坠肘松腕舒指,坐胯圆裆膝微屈。心神虚静,静怡待动,气机一动,太极生焉,此时练拳最妙!

意念引导肢体作自我交流,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意念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流转,心与意和,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拳与人,宛若前世一对眷侣,共赴今生,续写一段未了的情缘。心境随着一套古老的混元太极拳,感觉光阴像是回到百年前时光一样,古意悠扬。

腰胯舒展,手起脚落,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似潺潺流水,似煦煦春风,柔顺和缓,四肢百骸皆悦从,意、气、形、神融一体。拳在空中翻舞,心绪仿佛也沉浸在空气里。一念在拳,一念在心。拳在空中,拳则悠扬。拳在心中,心则空旷。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渐入物我两忘之境。似休息,似游泳,似按摩,似吐故纳新,袅袅的飘散在每一个寂静的角落,体会意念在丹田的酝酿,游走于体内的蒸腾。绝妙的空宁便与心情轻轻的相拥,身心舒畅在天地与阴阳世界里,静静的享受这份恬淡,从容,轻灵,平顺,松柔,与开阔,灵性的涤洗,亲切而自然。

生活原来是可以简单的,简单的如同山野的清风。

当这套拳,沁入冒着热气的身体,滴淌几颗汗珠,浸润一片夜空,她的生命,便有了深层的含义。那些点点滴滴的烟尘往事,在低头收势的刹那间涌起,凝视拳脚的瞬间而悄然散去。

世间的美好不经意在这里驻足,恍然之中,心底已经泛起一丝暖意。岁月清寒的季节,心底升起的那份感动,或许就来源于心灵深处的那一两拳,清寂且宁静。

读书多了,内心充实,精神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

太极久了,仙风道骨,气质不凡,可以遇见全新的自己。

手中有书,心中有拳,坐在岁月的源头,弹落灵魂沾染的尘埃,看时光婆娑的舞步,感受淡如清风,静若幽兰的唯美,也是一种桃花源般的境界。

读书的散文4:快读人间未读书

文/陈频

须记:开卷有益!

在我的散文集《草木有情》的内封上,特意题上一副自己创作的楹联:“茶酽如酒常醉我;书香似花总招人”。中国人从来都把读书看得很高很重,并喜欢把上辈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乃至其儿孙亦被称为书香子孙。至高的褒奖,何等的荣光!

游历黄山脚下的古民居,在为粉墙黛瓦马头墙倾倒的同时,更为一家家抱柱上的楹联所震撼:“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书作良田,何必嫌无厚产;仁为安宅,由来自有亨衢”……一字字平实质朴,一副副励志省人。震撼之余,细想想,这一方之所以人杰地灵,是因为人们记住了“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的训诲。

关于读书的楹联,浩如烟海,更灿若珠玑。

清楚地记得,儿时过年的时候,父亲要在我们的卧室门上贴上这副春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少不更事,很难理解上人的良苦用心。一旦走上社会,做人、为文,每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叹喟。而今,我又把这副为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所撰的楹联,送给了我的子孙。

坐落在绍兴市新台路上的“三味书屋”门上,有这么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从来都是把诗书当作太羹的缘故,才能够写出那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这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题赠好友魏源的一副楹联。我认为,读万卷书是走万里路的前提。这其中寓含着理论要联系实际的道理。如若腹中空空,即便是游遍五湖四海,大概也只能听任海阔天空的神侃。既无真知,哪来的灼见?到头来仍然是空空如也。恕我直言,而今行万里路的大有人在,读万卷书的,确实不是很多。这不能说是一种遗憾!

陆游把自己的书房称之为“书巢”,妙不可言。自撰联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板凳要坐十年冷,陆游读书之韧性,确实值得当今人们效仿。

“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中国人好饮,能够自控,做到适可而止,实乃是一种修养,史可法即是。斗酒,亦不忘读二十一史,难能可贵。切记,读书人决不可成为酒囊饭袋,昏昏然而不知所以然也。

清代着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纪晓岚,一副楹联道尽了读书人的兴味:“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我一直以为常乱叠的书房,是真正读书人的书房;整整齐齐,书如码砖一样摆放的,大多是一种摆设。而今夜晚灯光如昼,为夜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此良宵,虚掷不得。

很喜欢郭沫若先生为茅盾书房题写的一副楹联:“胸藏万江凭吞吐;笔中千钧任翕张”。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茅盾先生若不是胸藏万江,焉能够笔有千钧?这大约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欲为世上难为事;快读人间未读书”。行文至此,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副楹联,是为赠,愿大家都能发挥“钉子”精神,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须记:开卷有益!

读书的散文5:我是一个读书迷

文/李昱萱

我的爱好很多,平时喜欢丹青、打羽毛球、爬山……但我最喜爱的还是在安静的时空里,持一卷书,悠然惬意,徜徉在书卷的馨香中。

书,是我最贴心的朋友。她们住在高高的书架上,不会因我的久不翻阅而愠怒,也不会因我的朝夕相对而厌倦。她们有时开心,有时调皮,有时哭泣。每读完一本书,我都像从恋恋不舍的梦中醒来,回味着,叹息着,思索着……妈妈笑称我为书迷,说起来还有一件可笑的事呢。

记得那一次,妈妈买回了我梦寐以求的《笑猫日记》,是杨红樱阿姨写的,一套有23本。那幽默好玩、美妙温馨的文字,好像是联通了梦幻世界的秘密隧道,让我爱不释手。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我终于可以和我的笑猫在一起了!妈妈去加班前叮嘱我:“饭菜热在锅里,吃了饭记得去上国画课哦。”我含含糊糊地应了一声,抱起还没看完的7本到我的小房间,关上房门,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看到高兴处,忍不住哈哈大笑,真过瘾啊!时钟滴滴答答地跳着圆舞曲,时间像个调皮的孩子跑得飞快。突然,家里的电话铃声尖叫起来,在安静的房间里有些刺耳。我无奈地放下书,电话那头传来妈妈焦急的声音:“萱萱呐,我还以为你走失了呢,老师说你没去上课是怎么回事啊?”我嗫喏着:“对不起,妈妈!我看书太着迷了,没注意时间……”“这孩子,真是个走火入魔的小书迷啊!”

是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读书迷。书呵,你像阳光,照亮我懵懂的内心;你像魔法师,给我的童年镀上缤纷的色彩;你像窗前的明月,让我对真善美多了一份温情的守望。我愿牵着你的手,一生相伴。

读书的散文6:书房夜话

文/许培良

我爱读书,尤其是在夜晚。祛除白昼的喧哗与纷扰,静悄悄的,独自在书房,与书相伴,幸福无比。

静谧的夜晚,捧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名家会心而谈,纵横几千年,穿越数万里,心海徜徉。

我的书房不大也不豪华,一间普通的民房改造而成。依据空间大小,定做的书橱也适得其中,书橱虽简朴,风格却独具。

书房是我心灵的栖息地,也是我精神之天堂。那日积月累荟萃的每一本书,都包含一个个心酸或动人的故事。

难忘那套《追忆似水年华》,法国普鲁斯特的。去县城购买时,正逢天穹细雨霏霏,只好怀揣于胸口,冒雨而归。

难忘我的专着《读书点亮教育人生》,就是诞生在这斗室书房。那一个个披览书刊的不眠之夜,那舞动键盘的清脆激越之声,迄今仍在脑海耳畔萦绕回响。

我爱书,更爱我的书房。书是我的财富,书房是我精神的故乡。那一道道书脊,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长城。坚守在这里,是我一生的梦想。

书房内,不仅有书,还有画与花。画是梵高的《向日葵》,花是自家的迎春花。书香与花香交织,那种享受真是无与伦比。

书房窗户面东而设,每日迎接黎明的曙光。书籍犹如北斗之星,在黑暗中,在泥泞里,指引我前行的方向。书房就是一个光亮的世界。

与书房厮守,人永远都不会老,无论人到中年,还是人至耄耋。书籍让我忘却鬓额的苍白,永远葆有似火之激情。

与书籍同呼吸,与书房共存亡。倘若我的生命即将枯萎,我一定会携着它们,向另一个世界飞去!

读书的散文7:在南师读书

文/孙建平

初春的一个傍晚,我在江大校园里随便走走。夕阳已经西下,但照在身上,还是有一点的暖意。校园里的那片梅园我最喜欢了,虽是初春,梅却开得姹紫嫣红,满是蓬勃的生机。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很多人在梅花下悠闲地度过这一段惬意的时光。有学生围在草地上跳舞,有学生手里夹着书本往图书馆而去,或者从图书馆里出来,也有学生刚洗过澡,将头发懒散地绾在脑后,端着塑料盆和衣服,飘然往宿舍而去。看着这样书香校园的傍晚,我突然就心生羡慕之意,心想,这样的大学校园生活,于我是久违的了,而我当年在南师读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景。

“南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简称。我在南师读书,不是全日制,而是函授学习,但就是这样的函授学习,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十多年前的高等学校教育远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普通中学里很少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我的原始学历是中师,而本科函授就是当时国家培养本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1982年暑期,我被南师本科函授录取。说是南师的学生,一开始的读书却不在南师本部,而是在无锡、常州,最后一次的面授和毕业仪式才是在南师真正的校园里的。记得第一次面授是在无锡的一所学校里,我们住宿的地方是一家饭店的地下室,住宿费每天一元。这个地下室晚上摊上铺盖给我们睡觉,凌晨就要将铺盖收起来,地方供住店客人就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大家还是感到非常开心,为了有这样学习的机会。

三年的函授学习时间里,有几位南师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古汉语的马景仑老师、教现代文学的秦家琪老师、教文学理论的郁炳隆老师,都让我们获益匪浅,虽然他们给我们上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有些情景,至今难以忘记。马景仑老师授课,属于一丝不苟的那种。在中文系的诸多课程里,古汉语大概要算是比较古板严谨的一门了,马老师的授课风格,感觉和古汉语这门学科很是吻合。马老师年轻的时候曾在农村插队落户,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来南师任教。马老师的专业是训诂学和中国语言学史,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间或也会提到自己的这些求学经历,给我们以激励和鼓舞。马老师个子很高,身材颀长,上课板书,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如刀刻一般,绝无半点马虎。马老师批改作业,我们作业本上他留下的字也如黑板上的粉笔字一样。那时函授学习,面授时间有限,每次面授结束,马老师都要布置作业给我们带回来做,作业做好后寄回南师,马老师批改好后再回寄给我们。看到马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长长的批语,还有如刀刻一般认真的书写,我都很是感动。秦家琪老师是一位知性女性,教我们现代文学。或许是因了现代文学的现实与浪漫的浸染,秦老师上课时常常是神采飞扬,好听的女声,深入浅出的赏析,带我们进入作品与里面的人物共喜共悲。郁炳隆老师教我们文学理论、马列文论。我那时对文学理论、马列文论很感兴趣,就特别喜欢听郁老师的课。印象中的郁老师上课并不看教材和讲义,只是泡一杯茶,站在讲台上,面对下面几十位学生,侃侃而谈文学理论,有史料,有赏析,有评价,声音沉稳,磁性迷人,这样慢慢地说下来,无意之中,一堂课就过去了,而我的心里,总觉得意犹未尽,盼着下一堂课的开始,而脑海里,也常盘旋着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有关文学艺术的话题。

三年的函授学习,面授时间有限,主要还是靠边工作边自学。老师会开列一个阅读书目,布置一些作业。文科有许多东西要记诵,比如诗词作品、学科概念等。我那时已经结婚,孩子刚刚出生,要工作,要带孩子,要做家务,读书主要靠挤时间。好在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纸质媒体也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和现在相比,少了许多的诱惑,多了一份淡然。有些情景,我一直记得。为了记住一些东西,我把内容事先录制在收录机上,做饭的时候,一边看着煤炉,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听着录音机;那时岳父住在姚桥,我在大路,每次骑自行车去姚桥,我都会在一张纸条上写上需要背诵的东西,骑车的时候,一手扶车把,一手看着纸条上的内容,几十分钟下来,也能记上好多个概念。

函授的最后一次集中学习,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南师。这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和南师相遇,虽然匆匆,却也让我们记住了很久很久。在学校里,老师告诉我们这里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那段时间,我们白天坐在中文系大楼的教室里贪婪地听老师讲课,闲暇时候,就流连在那些雕梁画栋里。长长的连廊旁边,满是绿叶的披拂,而看着年轻的学生在教室里走进走出,或者在傍晚时分端着装满衣服的脸盆在缀满绿萝的石墙旁悠然地走过,就想到自己在已近而立的日子里还能够在这所美丽的学校里读几天书,对于生活,一时便充满了敬意。

读书的散文8: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文/叶子

写字之人必先读书,我是一只老书虫了,床头柜、沙发上都放有我常读的书,与朋友聊天,也大抵不离书。书如镜,可以让人反省自己,省悟到自己身上的“非” ,知不足而努力前行,尽量让自己以美好的面目示人,别人那样美好,我们也要努力美好。除了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法律、医药、电力等方面的书籍,那些世界是陌生的,是我所欠缺的,便会知道自己的局限,对人生起敬畏之心。仔细想想,为什么读书呢?为了快乐而读书,为了惆怅而读书,为了超过别人读的书而读书,为了认清自我而读书,为了再现青春而读书……读书的理由千万种,书能提升我的写作品质,这就是读书最大的功用。也有过一阶段,不知该读什么书,因为闭塞,没有新书可看,旧书又不爱重翻,于是陷入绝望之中。书读得太多的坏在于人容易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动笔,越不动笔笔头越涩,越难以写出像样的文字来,但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因为爱书,我比那些不爱书的人多了另一个丰饶的世界。通过书,我认识了普鲁斯特、马尔克斯、毛姆、塞林格等深邃、博大、悲悯、智慧的灵魂。感谢书籍!如果没有书,我将永远不认识他们,永远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颗伟大宽广柔软的心灵,这些书就像不同方向的水流一起涌向大海,我由此被滋养、润泽、抚慰,我的眼睛被擦亮,我的灵魂被照耀。有了书籍,生命中就永远有春花秋月,明镜高悬……

我曾经创下这样的纪录,今天刚在网上买了三本书,明天看到好书推介,又一口气订购了五本;下午从报纸上看到几篇书评,又订购了四本……这些书亚马逊网上书店不一定全有,它们往往分布在各家网上书店,于是,只能一本一本地从各地快递来,我的手机就忙得不停:“叶子,你的书到了。 ”不一会儿,手机又响起:“叶子,你到了一本书。 ”感觉像蔬菜进仓,一会儿来了萝卜,一会儿又来了西红柿,目不暇接。感谢现在的快递,基本上今天下单,明天书就能送到你手上,那些书从江苏、浙江、海南、天津等各地络绎不绝地动身起程,陆续赶往我家的书柜……真好。可惜问题出现了:书堆积在那里,短时间内看不完。这时,我就会变得贪心,我会加快阅读速度。我买的书,基本上都是认真读过的,除非个别书名不副其实而没有阅读,我有一次买小说家乔叶的书,结果来了一翻,是另一个同名的人写的,文字质量天差地别,坚决把它搁在一边。我家里的书应该庆幸,它们遇到了一个合格的读者,这个读者称得上是它们的知己。像杨绛的《我们仨》 ,开头写杨绛到处找钱钟书,怎么找也找不着,那是春秋笔法,是写钱、杨二人之间阴阳相隔的生死寻找,但我发现有很多人没读懂,于是我就感到一种喜悦——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喜悦。懂得,就是惺惺相惜。

家中有千册藏书,却永远不会满足。曾在朋友手中看到一本《散文》精选,粗略一翻,几乎篇篇都是精品,细读起其中高建群写成吉思汗的《献给草原的伟大世界的儿子》 ,写得与成吉思汗一样大气。我觍着脸道:“先借给我看看吧。 ”因为我知道,这本书是她从弦歌园新买的,她还未读呢。朋友浅笑起来,我知道她心中不舍,又不忍拒绝,连忙说:“那就等你读完再借给我吧。 ”酒桌上的气氛已不容我再读,可惜只看了一半。回到家,我打定主意,必须占有它。怀着这个梦想和决心,我捱到了天亮,这个夜晚可谓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可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此时闹钟上显示的是七点十五分。我揣度弦歌园可能还没开门,于是抓了一本书看,期间不停地抬头看时间,直到八点四十五,我直奔弦歌园,先自己找了一番,没有找到,买了几本其他的书,到收银台请工作人员帮忙查询,我的心随着键盘的敲击跳跃,工作人员歉意地朝我一笑:“卖完了。 ”真是泄气。我突然理解了男子疯狂想占有某个女子的那种迫切心情,现在,我就是那名男子,一名宛若失恋的男子。书啊书,你让我恋,让我狂。

丹其格说:“读书为我们还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纷繁驳杂,由它们来对抗死神的傀儡。图书馆是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 ”看来,读书的嗜好这辈子我是戒不掉了。我自己有好书的标准那就是洞开你的心扉。我们的困惑,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油然而生。我们暂时把书放下,一边哭一边笑盯着书脊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我曾经被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蒋韵的《心爱的树》 、贾平凹的《带灯》 、冯唐的《万物生长》 、张翎的《世界上最黑暗的夜晚》等作品撩拨得又哭又笑,简而言之,好作品可以让读者借别人的坟头哭自己的泪水。亲朋好友经常无可奈何地评价我:“哎呀,你这个书呆子。 ”我呵呵一笑,我知道,我是不会悔改的,我愿一辈子带着书呆子的名号行走。吾生也有涯,放眼茫茫书海,我期待着每一次倾心的邂逅,期待着面对心仪的书本拈花微笑。黄永玉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破万卷书,读书的人身上就有了明月般的清辉。合上书本,沐浴在如流水般的月光之下,你会觉得,这一生也不算白过了。

读书的散文9:我与书的故事

文/王宣懿

我爱书,爱读书。

书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带来知识,带来修养,带来一切你想知道的东西。

那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我与书的故事。

从我5岁时起,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读书,而且是名着。像法国着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大仲马的作品,妈妈都给我读过。记得有一天妈妈不在家,家中只有我和奶奶爷爷,这意味着今天没人会陪我玩了。

我无聊地在家里转悠着,边走边想能干什么呢?玩玩具?无趣。看电视?没好节目。哎!

突然我看见了摆在书架上的书,心里想:读书吧!读好了,还可以向妈妈炫耀一下。

于是我困难地读起了那本书:

“卡西什么多是一个丑什么的人,他的脸上有一个什么子……”

当我把一段话读完时,就去问了爷爷不会的字。当我能慢慢地将一段完整的文字读下来时已经6:30了,也就是说我已经读了一个半小时了,这是一个多漫长的过程呀!

突然,“吧嗒”一声——妈妈回来了。

“妈咪!”我激动地说,“我要给你一个惊喜。”“是吗?”妈妈高兴地说。我急忙翻开书认真地读起来。

“天呀,我不是在做梦吧?”妈妈惊讶地说。

“不是,不是,是真的!”我自豪地说。

妈妈抱起我转了好多圈,我们都笑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自己读《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此以后书就成了我密不可分的伙伴。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俄国小说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所以我们要爱读书,因为一个爱读书的人,肯定就不会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

读书的散文10:书卷多情似故人

文/孙守名

忽然特想读书,出门看天,云淡淡的,有些凉意刺骨,脚下的土地还没有从冬寒中全部苏醒过来。

一炷幽香,一盏清茶,一卷古书,凝神静气,一读就是三两个小时,黄昏的余光透过窗子落在书桌前。出门看云,也还是淡淡的,一如几天来的心境。

需要心境,这种淡然、看花非花的心绪是不宜的。带一卷残页,揣一帘幽梦,不如去水边或山上。走出胡同口,只有一丝清风吹过,夹杂着冬末春初的苦涩和希望。路上少有人走,往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嚣被流年的影子压住,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离水并不太远,半小时光景便能走近一条南北流淌的小河。河水清幽得很,被淡妆浓抹过的桥梁耸立入云,铺砌得条理分明的青石砖静卧大地。两岸说不上名称的各种树木开始有些萌动,河堤上偶尔露出黄土的地方似乎有些绿意,要找荠菜也许只有到溪头了。

找个荒僻所在,把俗世的头颅低下,清除纷披如潮的杂念,心无旁鹜地读书。让文字从心头流过,冲淡狂热和浮躁,洗净无绪和铅华。世间已无知心者,书卷多情似故人。读就读到海枯石烂,读就读到天荒地老,一心只读无字书,哪管潮起云落时。

山上也是读书的好去处。捧一册古书,布衣芒鞋,竹杖随身,还有一颗虔诚的心。心苦了不行,读出来的书全是凄冷;心闲了不行,读出来的书大多轻浮;心甜了也不行,读出来的书有失轻闲。登山时可读,下山时可读,最好找一块青石板,和衣而卧,看云看天,看书看字,将天下的情趣读到灵魂深处,那才是一种大境界。

读书强求不得。头悬屋梁读出的是精神的窒闷,凿壁偷光读出的是心灵的桎梏。只有随性随意,把书放在膝头,等月上柳梢,心静如水,不需刻意造作,更不需红袖添香,让心沉入寂静的安然的夜空之中,用心读,那一行行流动的文字,顺风飘过灵魂,你说,多好!

嘈杂的市井读不得好书,那就去僻远的山林。饮一杯残酒,沐浴清风明月,独自行走在幽静的树林间,脚下是软软的落叶,如心一样柔婉,书就拿在手中,忘我,忘你,忘物,只有泪流满面的文字,只有心魂悸动的伤痛,只有前世的相约与今世的别离,只有江南的游子和北国的思妇,不,只有行云和流水……散文随笔

还是去找一椽破屋,点一支残烛,在夜深人静时入读。只读,不要想,一有杂念,心便如尘,文字是有情的,要想读好,必须斩断这情缘,让水墨画般的文字从你的面前赤裸裸来,赤裸裸走,不留下任何情愫。书读到精深处,便是无书。

少时读书,老师总是教导着默诵,一篇篇情感炽热的文章让你燃烧得死去活来。待到中年,再读那些文字,就会觉得沉甸甸的背后全埋藏着苦涩和责任。到了晚年,那些曾经美好的文字变得清淡、索然,满目沧桑和荒凉,忽然对书产生了一种敬畏。

记得王梓坤曾说,只读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或沦为书本的奴隶。其实,他那里知道,大多数书是不需想的。人离不开书,但不能靠书生活,沦为书本奴隶的人正是把书看得过重,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或佐料。

我喜爱书,爱书,胜于我的生命。每天读上几页书,喝上两杯茶,想想过往和将来,心便充实起来。生活如流水,时光从手头轻轻滑过,看周遭的人来了走走了来,总有些伤怀在心头萦绕。好在,身边有书,顺手抽出一本,管它内容是什么,读读就是了。学问的增长与否,不在书,而在人,在心。

书比人好。生活中,什么人都有,看看你我身边,狡黠者,邪恶者,告密者,贪婪者,欺人者,自欺者,卖己求荣者,灵魂出壳者。在书中,我们大可不看,或一撕了之。书中之美,美在真善,美在爱人和自爱。读书,就是要读出人间真情。

又到黄昏暮云起,将心情折叠起来,别管身处哪里,信步往回走。走过无数个忧伤的日子,让身后的云止风凝,告诉自己,往昔已不再,何必恋恋于那些酸甜苦辣,还原生活本真,让岁月成为一首淡淡的幽怨的歌不好吗?

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一卷古书相伴,生活不正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吗?春意生于大地,浮在枝头,藏在心扉,漾在行色匆匆的人们的脸上。走,我的朋友,携书出门看春去!

读书的散文11:我的书梦

文/许培良

小的时候,我就很爱读书,那时读的多是小人书,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却读不起书,所以,那些小人书多是从小朋友那里淘来的。

及至年龄增长,到了学龄期,我就开始读功课书。那时的功课书内容很浅显,根本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于是,我就四下淘书看,不仅翻遍了父亲的旧书箱,连同大姐在读的书,我也淘来读。

读村小时,上下学的路上,都要经过村委办公室,那时村委预定了数种报刊,像《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红旗》杂志等都有。每有新报刊到来,我就会在办公室里翻阅个遍。发现相当好的文章片段,还及时摘抄下来。

那时,我因为学历浅,有很多东西读不懂,但我却对文字与数字颇感兴趣。在我的意念中,文字里有一个个新奇的世界,数字里有一种不可道破的玄机。我就在想,那些能写书写文章的人,真不简单,梦想有一天,我也变成一个写书人。

我因为爱好博览群书,功课书自然也读得不错。所以,学习成绩常在班里领先,引得很多同伴羡慕。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专,读书成就了我的学业,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参加教育工作后,教书、读书成为我永恒的主题。这时的读书,已不再具有任何功利。读书是一种心性的历练,随性而读,随性而写。读书与写作,让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满。

从专业书刊到人文科技,无所不读;从教学感悟到诗歌散文随笔,无所不写。读书写作投稿,积久,发生了质变。20余年来,大大小小的各类作品刊发于省市国家级报刊。读书写作与教学研究,相得益彰。25万字的学术专着,在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已成功出版。

读书的散文12:慢点,再慢点

文/高一宜

关于读书的话题,似乎越来越沉重起来。各种言论充斥网络媒体,观点不一。赞成阅读精品者较多。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着作。然反对的声音也有,认为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非人云亦云。

读书是猎奇的消遣还是知识的汲取?我们应该注重感观的娱乐还是精神的厚重?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只是在感性与理性间做的抉择罢了。

在我还不知什么是读书的时候,吸引一个孩子最挑剔目光的重要因素只有一个——神秘。家中与学校两点贫乏无法体会的千万风情。记得最开始看的是《一千零一夜》,王子被夺走了巨大宝石,随鹰一同来到了神秘国度,获得了爱情与财富。他们的飞毯,神灯……以及哈里发的接见,让我羡慕极了。如果我有这样的神灯,是否除了许下愿望,也能在探险中化险为夷?

还有一系列大航海时代的作品,时间的距离性让一切都充满浪漫之光。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中,拥有智慧与幸运女神眷顾的塞勒斯。史密斯先生一行,居然在热气球上带了一只托普!多么大胆的一笔!它不仅强烈引起了爱狗读者(譬如我)的疯狂喜爱,也体现了作者所处时期所盛行的平等思想。回顾同时期的中国文学,的确没有过多关注这些生灵。我又会想,为什么呢?这完全是不经任何引导而引发的思考,它蕴在初始的阅读体验内,体现了文学的最大魅力。

读书的另一个好处是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刚刚学习与人交往的阶段,一定有一个对你影响至深的人,他的处事方式,为人习惯,不同程度地成为你模仿的对象,如果你曾与多个作者的灵魂对话交流,对不同的事件,就会去想:我该怎么做?

不过在第一遍的信息录入时我并未考虑这么多。最初吸引我的只是奇幻的内容而非精神思想。我常用帘子将自己隔进一个小世界,用数把椅子围起书桌的空档,成了一个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我可以畅想,布帘掀开又拉上的一瞬,来自木卫六拟或银河系未知星球的神秘智慧生物,发出了对想象力的召唤……

当我已开始讨论读书意义时,其实已陷入了一种功利性。选择的惟一标准是否利己,徜徉在幻之风景的喜乐已全无,我将视野横向延伸,发现许多友人有同样的困惑。文学作品鲜有人问津,各类工具书、考研书、心灵鸡汤、职场攻略已占了大半天下。是否只有对自己有利的,能短而见奇效的书,才使阅读变得有益呢?

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脚步太快了。所谓佳句模板,高分攻略,都只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写作也如此。记得参加研讨时,经常会有作家朋友询问如何快速提升写作水平。难道几个词藻的成功堆砌便能使自己完成华丽转身?

真正的文学作品,大抵都是以朴素的情与精神而屹立在文坛的。“同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笔锋只是工具,它们很共通又可贵的一点,便是不加任何说教即引发读者诸多深思与联想。这种对人格三观不动声色的影响,完成了一个作品的文学使命。至于写什么,那便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发出真实的声音——愿写什么便写什么。我以为,只有完成了厚重的阅读积蕴,才能在输出时,让字句化为机锋,鞭及事物的内核。

对于文章起笔曾提出的几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不去计较一本书能使你获得什么,去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希望与趣味。与大师的灵魂对舞,学会思考,放飞一个走得更远的梦。

一些拙见。兼听则明。

读书的散文13:半窗明月乐读书

文/天一尘

冬夜,清冷寂静。月光莹莹如水,静静地洒落在窗上。夜空茫茫,一灯如豆,陪伴着孤单的我。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沏上一杯普洱茶,放上两三朵白菊花,再捧一本心仪的书,安然地坐在书房里,看杯中轻烟袅袅,任芳香萦绕心怀,少了喧嚣和浮躁,多了安闲与自在,静静地潜心阅读。此时我才感觉到一个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释放了出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书为伴,与书为友。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世界,让我的日子过得很有意义,使我的人生走出迷茫,找到了方向。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会废寝忘食,一一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胃口慢慢大了起来,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不同类别的图书,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会购买和阅读。日复一日,家里的书渐渐堆成了山,有时想找本书,都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便于查找,我做了几个书柜,分类放置,还在电脑里建了档案。即便如此,家里还是放不下,很多书不得不放在书柜顶上,堆叠在一起。那些心怡的书,我把它们放在枕边、床边,每天睡前读上一篇小文,才能安心入睡。

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是于谦,他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独特而透彻的见解令我佩服不已。看来于谦是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不然怎么做得了救国宰相呢?

我经常暗暗地问自己,人这一生,到底要读多少书才算够?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过略窥冰山一角。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不断慨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

读书让我精神愉悦,这种幸福是钱财所不能及的。我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只学习了一些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那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堆废纸。一要读,二要用,把书读活,才是真正理解了读书的含义。

以书为友,让我感到幸福、快乐、充实;以书为友,让我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不再迷惘。

夜深了,半窗明月为伴。坐拥书城,手捧香茗,一丝幸福和喜悦,渐渐溢满心田。

读书的散文14:读书之声

文/范诗琪

今天,我们万分期待的朗读比赛将如期举行。为此,几天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练习。

老师只要一有时间就耐心地教我们如何朗诵,包括:每一句话的停顿,每一句的节奏,还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每一句都要读出对祖国的热爱,更要读出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感。

终于,我们期待已久的朗读比赛开始了。通过几天来的刻苦练习,我相信我们班是最棒的。首先上台的是一年级组,看着他们出色的发挥,我的心就如千万只小兔子拽着跳:压力山大啊。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马上就轮到我们班了。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我们一定是最棒的,加油。只听见洪亮的声音在耳畔响起,那激情澎湃的声音:“我们爱你啊,中国!”朗诵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本,全身心投入到朗诵中去。只听那声如洪钟、铿锵有力的读书声,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自豪;那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诗词,饱含着我们对祖国的情感;那书声琅琅、娓娓动听的声调,充满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随着最后的呐喊,我们终于完成了朗诵,比赛很成功,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心情无比舒畅!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比赛最后的结果如何,我认为:我们只要努力了、学习了,我们就会有收获,哪怕我翻过胆小这座山了,我也算是成功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