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端午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端午的散文1:端午听雨

文/天天

凌晨四点,窗外缤纷的雨声,摇开了我繁丽的梦境。寂静的黑暗中,淅淅沥沥的雨,夹着墙脚的虫鸣,如静水之河,轻轻漫过我的身体,在这条黎明的河流里,我的记忆犹如一叶小舟,随水漂流……

又是一年端午了。在所有的节日中,端午,应该是最特别的吧?它既不是借助圆月以表相思团聚之情,也非年中或年尾对生命经历的某种庆贺与纪念,更不是什么希望与爱的载体。我常常想,人们为什么要定这样的一个节日来庆贺呢?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春暮,伤春惜春还来不及,更加上连日的绵绵细雨,更是勾起人无限的愁绪,为什么在这样的日子里,就有了这样一个节日,并赋予了这样一个名称?是谁最先想到,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为连日黯淡的心情,点缀上一些明媚的色彩,从此,世世代代,岁岁年年,人人都愿守着它,开始一年中最有诗情的幻想,并不断为它添加新的传奇?

遥远的过去,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因为爱着大地的美丽,一个草间的精灵幻化为人形,在熙攘红尘中,开始了她长途的跋涉,她从一月走到十二月,又从十二月走到一月,在所有的日子里,唯有五月,最惹人愁绪,那一切种下去的,还没有收获,而连日下着的雨,又淋得人迈不开步子,人人都只能守着自己的窗儿,看草更蓬勃翠绿,河水更清澈丰盈,听雨声大大小小,不曾停歇,怎么办呢?啊,那水里长起来绿得叫人妒忌的菖蒲,那堤岸旁田野里已有半人高艾草,还有那清香诱人的粽叶,真是不由得不引人想在水上挥动臂膀划桨,扯开嗓子高歌!那么,还得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洗点什么,熏点什么吧?要不,岂不辜负这大好的春夏临界时光?!叫它个什么名字呢?精灵望着雾蒙蒙的空气,想着这初五如处子般的美好,怔怔地用舌尖轻抵上鄂,双唇微啜,“端午”应声而出,于是,从此,这一日,便有了定。

端午,多美的名字啊,它既不像中秋那样直白,也不像元霄那般热气腾腾,它仿佛天生就是含蓄的,蒙着一层淡淡的青纱。这一天,或是小雨,或是阴天,总有浅浅的雾气萦绕,把个“端午”演绎得曼妙多姿。在往后的岁月中,有了屈原汩罗江畔的那一跳,民间文化与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结合,使这个节日更添了几分凄迷色彩,而自从增了白娘子与许仙以悲剧收尾的爱情传说,这样的节日,便不由得不令人更看重起人间的情义来!

在我儿时,家乡的端午节,别有一番味道。

端午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堂屋大门口,都泡着一桶米,其中莹白如玉且细长圆浑者为糯米,中间也夹了平常稻谷。另外,还晾着许多长椭圆形的绿叶,叶脉一律是从叶柄处往叶尖竖长着,凑近一闻,有淡淡的清草味,这是粽叶。准备得差不多后,各家主妇带着搓了的麻绳和一把小勺,一根筷子,三五成群地坐到一处,边聊家长,边开始包粽子。

我母亲的技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好,凡她包出的粽子,不仅串串相连,上方下尖,外形很美,而且松紧适度,清香四溢,口感特佳,凡吃过她粽子的,无不啧啧称赞。只见她反坐着椅子,稍稍弯腰拿起两片粽叶,在手心摆弄几下,一转,一个底端封口的小漏斗就出来了,把筷子往尖端一插,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往里添米,一边添一边又停下来转一下筷子,不久,粽叶里的米便包满了,用粽叶多出来的部分将米紧紧包好,再用椅背上的麻绳用劲缠好,打个结,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一串又一串粽子在母亲手中神奇地结出来,半天不到,一桶米就用完了。母亲因为手脚麻利,总是做完自家的,还能帮别人。不过,到晚上,我总听见母亲吹着手,轻声说,手好痛。我总想,做完自家的,是不会痛的,为什么一定要给别家做,还要忍着手痛呢?

端午节这天早晨,揭开大铁锅的锅盖,热气腾腾中,满满一锅绿莹莹的粽子壮壮地躺着,似乎在等候我们大驾光临。这天的早餐,自然就是糖拌粽子,或肉汤下粽子。我素来不爱糯米,但面对母亲的粽子,还是受不住诱惑,总要吃上一两个。松软而散发着清香的,母亲包的粽子,不需要任何调料,便已是天下至纯的美味啊!

这天的上午,父亲的活动,是去池塘边扯菖蒲,到堤上砍艾草,成捆成捆地背回来,洗干净,扎成一束束。那时候,家家都是自制蚊香与沐浴露,绝对纯天然草本精华,即把端午采集的草叶晒干,用废纸小把包紧,夏天熏虫,又香,又有奇效;或者直接把晒干的草叶放入开水里,冷却后再洗,夏天连痱子都不生。

除此之外,到酒店打酒,到药店买雄黄珠砂,都是必修课。浸了雄黄的酒,比花露水的消肿消毒功能要强十倍,一般是药到病除。要不,白娘子那么高的修行,也不会因为喝了雄黄酒而显出原型吓死许仙,再有后面大闹金山寺一出了。

母亲在这天还会做一种挂饰,即掐一个艾草尖,拿一粒大蒜籽,用针线穿起来,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再用手蘸一点雄黄酒点在孩子们的眉心,就算是驱邪成功了。这时,母亲望着她的孩子们,明媚地笑,那笑,真像在端午的天空上,放了一枚光辉的太阳。

当然,端午节的龙舟赛是过一两年就会有的隆盛庆典。不管是阴天还是下雨,都阻止不了年轻人沸腾的热血。家乡的浩江湖,曾是哪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跳水场地,可见水之深,以及水质之好。这里的龙舟赛,可谓壮观。只是观景台上人山人海,儿时的我踮起脚尖,也难看到船身一二。唯一留下的印象是,锣鼓声,呐喊声,疯狂成片,而赛后,那些血气的汉子又总免不了要打一场,约好明年再来比试……

而如今,我的粽香何在?我的艾草菖蒲何在?我的雄黄酒何在?我记忆中热闹的声响何在?

刚刚在梦里见到母亲,依然年轻时的模样,大眼睛,爱笑,很阳光。可是,瞬间就没有了。我不再如往常般歇斯底里地叫喊,而是默默地到处寻找,却怎么也再找不到,心里好一阵恐惧。正好,淅沥的雨声,淹没了瞬起的思绪,黑暗中,我打开了眼睛。雨,一直下着,那一丝丝一线线,在粽叶上淌过时,它的脚步是如何地轻柔啊……

天,在雨声中渐渐明亮起来。又一年端午,来了。

关于端午的散文2:又是一年端午到

文/胡萍

又到艾叶飘香的时节,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家乡的小镇,回到年少时过端午的情景。

我的家乡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穿镇而过,清澈的河水不仅哺育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也蕴育了许多古朴的民风民俗。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一大早,奶奶就在大门上插上艾蒿和菖蒲。中午吃饭前,奶奶会在各个房间燃放雄黄炮,让雄黄的烟雾熏蒸到每一寸空间,使蛇虫蚂蚁不敢入侵。还会把黄泥浆状的雄黄涂抹在我们的太阳穴、耳背、手肘上,据说可以防蚊虫叮咬,百病不生。

端午节这天,也是“吃新”的日子。进入夏天,稻谷、小麦喜获丰收。吃新米饭,用新磨的小麦粉做包子,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中午,母亲会做一桌丰盛的菜肴。除了鸡鸭鱼肉等荤菜外,有一道时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苋菜炒大蒜瓣。家乡的老话说,吃了端午的苋菜炒大蒜瓣,会眼睛明亮,不生眼疾。

绿豆糕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也是我们很喜欢的食品。还有奶奶用黄泥巴腌制的带壳煮熟的咸蛋,我们女孩子那时流行用彩线编织网兜,把煮熟的咸蛋放在网兜里,将口收紧,挂在脖子上玩耍炫耀,舍不得吃。

这些丰富的端午传统习俗,在奶奶的主持下,持续了很多年。奶奶去世后,家里再也没人在端午节燃放雄黄炮、涂抹雄黄了。很多传统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又是一年端午到,想起以往富有文化意蕴的端午节,一丝惆怅在心里蔓延。

关于端午的散文3:清香的端午

文/周太舸

川北一走进农历五月,阳光就更加热情,山中的蓼叶、艾蒿、菖蒲就更加碧翠,街上卖粽子的叫卖声也更加响亮了。每当这时,沿袭几千年的端午就如约而至,带着清香袅袅娜娜地走进每一户川北人家。

记忆里,端午到来前,家家户户的男主人总要在溪畔乱石间采菖蒲,在荒野草丛中采艾蒿,大把大把的。端午那天,母亲将父亲采回的菖蒲和艾蒿一部分挂上门楣,说是驱蚊避虫;一部分用于熬水,说是洗澡。看着青翠欲滴的菖蒲和艾蒿,幼时的我好奇地捧在手里,扇动鼻翼一个劲儿地嗅嗅,边嗅边说香呢。一旁的父亲笑了,说熬水洗澡那才叫舒服。母亲熬好水盛在木盆里,用手试了水温,说可以洗了。木盆里水汽腾腾,钻进我鼻孔的是中药的味道,我迟迟疑疑的,但想到父亲说的那水洗着舒服,还是跨进了木盆。父亲就蹲下来,一边给我擦洗身子,一边给我唱儿歌:洗澡澡,止痒痒,捉虫虫,娃娃身上不生疮。木盆里,尽管那水味道有些难闻,但在父亲的歌唱中,我感到非常惬意,手和脚丫子一点也不老实,不时让木盆里开出水花朵朵,嘴里还发出咯咯咯的串串笑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就要到屋后采摘蓼叶。蓼叶,一种盛产于川北大地上蓼叶竹的叶子,比一般竹叶要长而宽大得多。母亲将鲜采的蓼叶洗净,再找来一枝撕成细条的干棕叶泡湿,然后捞起头一天就浸泡的糯米滤在筲箕里,包粽子的准备工作就算就绪。

端午那天,幼时的我自然起得早,主要是看母亲包粽子,盼着早点吃上粽子。只见母亲将蓼叶一卷,再放进糯米,放进红枣,然后将蓼叶一折,最后用细条棕叶缠绕捆扎,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成功了。一边看,我还一边问这问那。比如,粽子为啥要包红枣,母亲说做人就得有红心;粽子为啥这种形状,母亲说做人就像粽子一样,不仅要尖,要圆,还要棱角分明。那时懵懂,当然不能悟透母亲的话,但现在想来,母亲给了我多好的启蒙教育呀。经过母亲灵巧的手不断重复舞蹈,一枝粽叶便结满了粽子。

包好的粽子放进盛着井水的铁锅,盖上盖子,母亲坐在灶前用柴火煮,我则围着灶来回蹦蹦跳跳。估计粽子熟透,母亲揭开盖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第一个品尝粽子的自然是我。母亲从粽叶枝上摘下一个粽子,待冷却后解开,蘸上白糖,递在我手上,笑着说,小馋猫,吃慢点,小心噎着。粽子白白嫩嫩的,看着就垂涎欲滴,吃在口里,香满五脏六腑。

按川北一带习俗,端午节,已婚女子要携夫带子回娘家,未婚男子要到女朋友家里去,称为“送节”。我和妻子恋爱那时,交通不便,出行靠脚下的鞋底对路一步一步地丈量。不过,妻子会在半路接上我。一见面,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牵手和拥吻,但妻子从衣兜里掏出亲自用一针一线绣出的鞋垫问我是否喜欢,我看着鞋垫上栩栩如生的鸳鸯图案,心里像打翻了蜜罐子。

川北的端午,是清香的端午,里面盛着父爱和母爱的清香,爱情的清香。而今无论有多时尚,无论岁月的风尘有多厚实,川北端午那曾经的缕缕清香都会在我的记忆里袅袅升腾。

关于端午的散文4:穿过我的端午您的手

文/朱艳莉

逢端午,琳琅满目的粽子花儿一般,在各家的店铺里争奇斗艳,大有浓烈到底的意味。不过也好,任凭你怎么深锁记忆,也封锁不了节日的浓烈。看着各色的粽子,整颗心也越来越轻快,越来越欢喜。存在记忆里的旧时光就好似还未发芽的种子,一旦沾染上商家的烈焰、粽子的飘香,便开始蠢蠢欲动,颗颗都绽放笑脸。思绪就像脱了缰的马,在厚实浓烈的绿意中、鸟语花香的季节里,肆意奔跑、挥洒。

儿时在乡下,每逢端午,妈妈都会煮一锅溢满艾草香的蛋和大蒜。她总说每人必须吃一个,去五毒。久了,因想念粽子,“去五毒”失去了作用。我以为妈妈不会再有好办法了,谁知,下一个端午节她竟然端出一锅凝满芦叶清香的饭。盛饭时,我们抢盛带有米饭的芦叶,我还将芦叶拎在手里,在小院里昂着脑袋边走边吃粘在粽叶上的米,那架势至今记忆犹新。

陆续从父母及姐姐的口中得知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是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人们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也避免江里的鱼虾吃他身躯。久而久之,就渐渐演变成家家户户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人们会在自家门前插上艾草,或将艾草晒干做荷包,带在身边驱除毒虫;亦或用五色线缠绕在一起,戴在手腕上,俗谓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如今有关端午的东西都能从商铺里寻着、买到,可是我还时时回想以前的端午味儿,更想那些为我的端午忙碌的亲人。

有一年端午,大姨拎来一大塑料袋粽子。一进我家门就欢呼:丫头快来吃粽子,大姨昨晚包了一晚上,快来,快来啊。我冲过去,拿起来就吃。那年我十岁,是在新家过第二个端午。后来,我大了,大到能自己挣钱买粽子了。大姨还念念不忘地笑着说,瞧那孩子馋的。我对粽子的思念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浓烈,妈妈煮的艾草鸡蛋和大蒜,渐渐在我脑海中烙下了极深的印记。那天在电话里对妈妈唠叨,感觉不到端午的气氛,很想吃她煮的蛋。妈妈着急地将她的看家本领详详细细地告诉我,我再一笔一划地往纸上记,可是我煮出来的大蒜、蛋,吃起来总不如妈妈煮的香,越是吃越是感觉缺少了一道味。

看着超市里形形色色的粽子,望着身边渐渐被时光堆积上皱纹的亲人,对节日我总是喜忧参半。似乎每一个节日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壶茶,他们在茶水里想方设法摆放他们能给予的香料。而我,每饮一口,都思索良久。我知道,这静好的岁月是他们用手装扮起我的端午,用时间穿过我的生命。于是在每一个端午前后,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以前的端午,想父母那双为我忙碌的手,为我的端午添加甜甜暖暖的味。

关于端午的散文5:端午,回家吗?

文/刘琳琳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五一回家了,而且这次端午假期有四天,所以我和几个舍友打算结伴同行出去玩一圈。前两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端午我要不要回家呀?”妈妈说:“你还打算回家呀?!我感觉你刚走呀!”我心里还在想这是不大想让我回去呗,就说:“妈妈,那我端午和舍友她们出去玩了。”妈妈问去哪,我说打算去山西大同,然后我就感觉她把电话给了我爸爸,爸爸说:“你回家吧,别跑那么远,多不安全,端午回家,给你包粽子了!”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想回家。

以前一直觉得爸爸其实很严肃的,无论在哪方面都管教得我很严格,他很少对我说柔软的话,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他。可是,当我来到离家好远坐火车也要6个小时的城市上大学时,他比妈妈还要唠叨我。

跟以前相比,他现在会用温柔的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对我的关心,现在我能理解那份情感了: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他岁月长留。

其实你还能有多少的时间陪陪你的爸爸妈妈呢?不如就是现在这个节日———端午节。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一起聊天……

端午节,我回家,你呢?

关于端午的散文6:秭归,晾晒乡愁的地方

文/墨水客低吟抑或浅唱

1

端午,如一枚白色的纽扣,衔缀在五月的唇印上。

声音穿过历史的耳朵,整理着生命简约的章节。

记忆的褶皱跟随目光的指引,不断被更新。

一只伤逝的鸟游弋在秭归的太空,寻找心灵的久远和现实的回声。

一朵无色的花瓣解构所有细节,或深或浅……

2

我想象那年的仲春二月。

初露曙光的清晨。石头城在血雨腥风中轰然塌方,百姓陷入兵燹灾馑。郢都的最后一副残骸,遗落在冷暗的墙阴站立成碑。

繁华落尽,笙歌不再。残月西沉,乌啼声咽。帆影已远,渔火已逝。天地间一片死寂,连风也停止了飞翔的欲望。

沿着寒夜残愁覆盖的曲径,我看见你黯然神伤的背影默默远去,最后消失在如铁的丛林

苦难深入,敲击九百九十九根心弦,凄婉的雁鸣在你的暮云里跌落。从此你怀抱着宿命的忧伤在风尘中落魄至今,任世外的光阴兀自崎岖蜿蜒。

3

从离开南楚的那一刻起,你便踏上了夜的彼岸。

满头乱发满脸胡须,像长满青草的灵魂。而远离故土的行囊,依然充盈着石头的歌唱。

背负星月之树,背负狼嚎与芳菲、冰霜与雪雨,你独歌独走独哭夜夜孤鸣。在有形和无形之间,在明暗界河之间,以岸的姿态行走,艰辛地酿酣一坛异地他乡的苦水,煮透晾干的时间,煮透行者自故乡娘胎带来的牵挂,记忆的锈痕割不断万斛乡愁。

你瘦骨嶙嶙,仍把百姓的疾苦举过头顶。楚剑兰心,蘸着一寸土一粒粟的忧戚,以良知为纸以民风民情为墨,写《离骚》著《九歌》直抒《天问》,哀郢路之辽远兮叹民生之多艰,悲芳草之早殀兮伤己之生不逢时,宁愿把热血化作扬清激浊的光芒,注入你一波三折的辞章沐浴芸芸众生,让“世人皆醉我独醒”将骨子濯洗得更为纯净。

垒积九年的愁思郁结,如暗疾深隐于五月,在思想的骨缝里穿梭。时光之羽已经洇散,回乡的路,再次被流浪的夜色封死。

你支离破碎的愿望在通往天堂的路上碎成沙粒,一苇迷离的芦花颤颤弯腰,做了秋风的挽词。

4

时间坐在水上。

五月初五:端阳。意念再度浓稠如血。

于千山之外,于万水之外,旋转的地球,踏破星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祭奠。伴随着楚歌的凄怆,粽子从亲切的关注中出发,悲壮地打捞罹难的诗魂。

呜呼!魂兮归来,路漫漫而修远。你踏着《离骚》之忧愤《涉江》之愁苦《抽思》之感伤《怀沙》之悲壮款步而来,额头贴满岁月的青苔,携一路泥泞、一身褴褛归来,从落花的地方。灵魂被撕成碎片,创口流着故旧的脓血。而最终,你选择把宿命的轮回交给了水脉,融入汨罗江流蓝墨的颜色,成为故国家园的图腾在赤子们的顶空垂悬

走过春走过夏走过秋冬,高耸于九州高耸于四海高耸于华夏每一寸土地每一方水域……

秭归,屈子的故里,晾晒乡愁的地方!

这里的风,每一缕都以楚辞的语感吹拂,飘逸着兰的清雅;这里的水,每一泓都以楚辞的句式流淌,含蓄着蕙的秀逸

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秭归,清清瘦瘦一路行吟的秭归。在你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的胸脯上,一株嘉名正则表字灵均的中国香草,正散发出“繁体方块字”浪漫主义的全部清气

五月,站在时光延伸的岸上,侧耳倾听灵魂躁动的声音,用敬畏的目光仰视你内心的景色留下伟大的孤独,我的思想一片澄明无疾。

关于端午的散文7:端午的记忆

文/樊丽娜

有一种味道,它藏在记忆深处。无论时光的推移,亦或是岁月的流逝,依然在记忆中愈久弥香。

站在时光的驿站,轻轻地聆听岁月的脉搏,淡蓝的天空飘过丝丝洁白的云朵,在盛夏燥热的静待中,一个温馨的节日——端午节就这样如约而至。我对端午节深入骨髓的迷恋,源自于内心深处的那抹深藏。

犹记得第一次趴在母亲腿上,听她给我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一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端午节的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善良的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包好粽子,投入江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那天,母亲一起床就把提前准备好的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和脚腕上,脖子上也戴着母亲精心挑选的桃木小物件和香包,驱邪保安康。在我们家,端午是大节日,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系五彩线,这一天我们总是过得格外愉快。大人们面带着微笑,看着我们跑着、跳着……

说起端午,就不得不提到包粽子。母亲会事先泡好江米、红枣,洗好粽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开始包粽子。长长的粽叶,在母亲的手里变得十分听话。母亲先选两三片粽叶,把粽叶折成漏斗形。在漏斗中先放一小半江米,再放几颗红枣,然后再放点江米把红枣盖住,折叠粽叶把江米全部包住。最后熟练地用马蔺叶把粽子扎紧,系上活扣,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母亲轻轻地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一个大锅里,可爱而乖巧的粽子在大火的蒸煮下,散发出阵阵清香。我总是忍不住在灶台边打转,而母亲就会大声喊:“离锅远点,小心烫着。”

端午,说起来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节日。但于我而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传统,一种爱。

我深深记得,那一年端午,天还蒙蒙亮,母亲系着围裙,在灶台边为我们准备早饭,煮熟的粽子,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关于端午的散文8:写给端午节后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端午节已过了。

想起前些日子,微信飞转的一句话来;“春天插柳,端午插文”。这八字的余味,我想也是传统吃粽子喝磺酒的新观念,也是人们对一位圣人的至深怀念,期望“柳先知文常生”的情感吧。

节已过了,我的抑郁症仍未减轻。反而,近日有点不可控的小失眠,一个人时常走神在诗句里;偶儿,也会有些稀奇古怪的思维减弱症,特别严重的是沉重压榨着梦的手,梦与诗来访时,我却在思维的峡谷痛苦。哈哈,说这些都是少许的,看来我得了一种彷徨,孤独,忧思的病。

说起病来,估计大家都有经历感受。如皮之伤寒,中医学说阴气入内,需调阳经,去阴毒,于是就有一碗药剂了;再如出现神经的痛症,西医说是精神受刺激失调了,需要静养一段,那好就有安眠之类的镇静药了。可我的病,不属于上述之类,暂且是没有法子调养治疗的。

我只能安于天了,安于痛苦的折寿吧。现在是初夏了,春的艳华只有斑驳几束了,看花开花落的伤感之事,感诗消瘦的眼也过去了,不过写诗的人总是能回忆,也能透支,也能复活那些消瘦的情愫。这些情愫生长在枯萎的枝上,怎能说不是一种病呢?

其实,文之字中的事物,大多都是思想打磨的锉刀声,也是锻造熔铸的焰熔。可见文学不是破坏的笔刀,再翻找一下“离骚”、“满江红”“史记”之句子,可见文之治病的药理了。文学发展至今,有古之博大,有今之发展,总的说来,目前出现三大文学载体:诗歌,散文,小说。这三种是否可看成:穿透历史,还原历史,讲述历史,我不是学文学的,不敢大论,暂且,我有此一说吧(有待理论研究)。这三种文学的宗旨,我想与历史,现实的鲜活分不开吧,如若这说法成立,那就有了我下一说法。

字是有脸的,有脸就有医学的健康标准了。我们寻根历史,大多不都是从字的脸开始吗?这样说来,字是有生命特征的,有了生命特征,自然就有了喜,悲,怒,骂了。我想近段我所写的诗作里,战斗,抨击,呐喊,痛诉黑社会的喉咙应该看成一张脸吧。

我的脸形铁青,我的脸色苍白,端午节已过了。看来我得了一种彷徨,孤独,忧思的病。

我只能安于天了,安于痛苦的折寿吧。我居住在村之城,城之郊村,脚踩痛着这城与村的狭隘与裂缝,更为可怕的是城与村之间思想交汇的固封势力,这里虽没有古城的城堡,可时时有残破的城楼,点着历史古黄的刀剑之光。人总是会死的,可不能死于这消了活性的旧势力,更不能死于消亡的“城头王”思想的绞架。

哈哈,我的病不轻呀。我在苦闷中,梦到佛陀的禅语,物我所悟,物我所空。是呀,佛祖在伏虎洞超渡了虎性。可如念的是,如今法治天下,怎么教化不了那些隐匿的狼豸,容不得韦陀的浇花人呢?

初夏了,夜深了,独自一人坐在院中,看着树梢上零星的星子,思绪万千一陈后,思维开始休眠了,夜色更深了,月儿呢?

薄薄的睡意来了,天空一片寂静,层层的黑云从月亮边飘过,一朵失眠症又飞来,我看到灯下的诗卷,正卷着发白光的心,如一棵种在泥地的卷心菜,它是泥根上正画着生命的造型。

我坐在书桌前,又构思一首端午的失眠症了。

关于端午的散文9:青青艾草 悠悠母心

文/寒星

端午的艾,也是母亲的爱。这么多年来,母亲还那么迷信,我还那么迷恋。

小时,我是个“病秧子”。母亲四处寻方问药,艾也成了童年的药引子!我颤微微的在母亲眼里成长,关于她,记忆都是苦的。她满面的愁容,氤氲了我最初的天空。我丝毫的不适,都引起她电闪雷鸣的忐忑。这让我的童年雨水充沛,虽然很苦,但我依然茁壮成长。

上学后,我终于逃出“束缚”。母亲还不敢掉以轻心,经常到学校看我,接我。这使我很没面子——同学眼里,我太娇气,不像男子汉。我对母亲发火,不让她接我。她真得没再去过。但是,同学羡慕的是,一旦我在学校出了事,母亲总千里眼似的,很快出现。

有一天,回家时天已黑了。走在乡间小路上,我心惊肉跳,那些道听途说的鬼怪,不时张牙舞爪浮现。当一只野鸡尖叫着从我身边掠过,我崩溃了,大哭起来。泪眼婆娑里,路边艾丛中跃出一个身影,是母亲!我再顾不及男子汉的脸面,一头钻进她满是艾香的怀里。

少年顽劣,上树掏鸟,下河摸鱼,我经常弄得伤痕累累。母亲没精力责怪我,她要全心对付我身上层出不穷的伤口。相比健健康康,那点皮毛伤,她还能承受。只是在她料理下,我对疼痛的反应日益迟钝,总是玩到很晚,才回家,在她面前“虚张声势”地龇牙咧嘴。

那年端午,母亲把我从河里拎出来。她烧一盆艾水,不容我反对,把我推进去。我这才发现,门沿上、窗沿上和屋檐下都插满了艾,我陷入艾的包围圈。以后,每年端午,我都被母亲押到澡盆里,十面艾草。我迷惑不解,姐姐告诉我谜底:母亲给我算过命,算命的说我命中犯水,端午节是水日,要用艾消灾避祸,否则……

母亲竟信以为真!她的迷信使我困惑很多年。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艾的谜底是爱。

毕业后,我回到小城。这样距母亲更近些,她的守望不会太吃力。在我离开的日子,她衰老的太快。每周末,我都回家,陪她做农活,唠家常。母亲老了,连我回家的日期,都记不清,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我。但她记得端午,记得插艾,记得我命中犯水的“迷信”。

岁月不居,渐渐镂空着母亲,但她对儿子的爱和呵护,依然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关于端午的散文10:又是一年端午到

文/刘鹏飞

在我的老家,自古就有端午节插艾蒿、挂菖蒲、饮雄黄酒的习惯,也许是因为雄黄有毒的原因,现在饮雄黄酒的习俗已不多见了,但插艾蒿、挂菖蒲的习俗依然十分盛行。

到了城里,才知道艾蒿、菖蒲还需要买,在我家后园的一大片空地上,端午节前后,艾蒿能长一人多高,母亲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割下一大捆,给左邻右舍送去,根本不要花钱买的。菖蒲也不用说,我家西边就是一条河,河里长满菖蒲,一到夏天,孩子们就在岸边提蒲棒,嫩的吃,老的拿着玩,薅几根菖蒲,根本不在话下。

我家的大门堂屋门上,逢端午节这几天,母亲都要插上艾蒿挂上菖蒲,说是辟邪的。长大后书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谓的辟邪,只不过是乡下人的一种迷信,可剥去这层迷信色彩,它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端午节一过,盛夏就要来临,蚊蝇孳生、疾病流行,所以此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而艾蒿和菖蒲等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对驱除秽气、净化空气非常有益。

我国早在《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艾蒿逐冷,除湿,老人丹田气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脐,妙不可言”的记载。现代临床实践证明,艾蒿治疗风湿病,依然十分有效。艾蒿中的水芹烯和侧柏醇,对人型结核菌、伤寒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菖蒲是古医方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他治疗痢疾。

雄黄又叫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神农本草经》上说:“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铄食之,轻身、神仙。”人们端午饮雄黄酒,就是为了除恶。至今我们那里还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俗语。因为雄黄有毒,如今饮雄黄酒的已经没有了,但屋里院中洒雄黄水,以及在孩子们的鼻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的习俗还在,这也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家乡人对害虫的痛恨和对疾病防治的认真。

雄黄酒没有了,人们就泡艾蒿酒,泡菖蒲酒。近看《金瓶梅》,我发现吴月娘身孕五个月,因跌了一跤胎死腹中时,就是用艾酒服药下的胎。中医学也认为艾蒿能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胎漏下血、带下等症。乡下人不懂这些,但他们知道用晒干的艾蒿熏蚊蝇,卫生又环保,毒副作用小。

我喝过三爷泡的菖蒲酒,青涩冷冽,满口余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把菖蒲插入有水的瓶中,放在室内观赏,这也许是受苏东坡老先生的影响,“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当然,插艾蒿挂菖蒲,不单单是我们乡下,在城里依然很盛行。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府里,也是“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一定回老家带一把艾蒿,移几棵菖蒲回来,把艾蒿挂在门上,把菖蒲置于室内,让端午节熏香邻里,让端午节染绿童年。

关于端午的散文11:母亲裹的“状元粽”

文/徐学平

又是一年端午至,小城的大街小巷里弥漫着浓浓的粽香。母亲又像往年一样去超市买回了速冻的粽子,于是我便央着母亲让她再亲手给我裹一次粽子,然而,母亲只是讪讪地笑了笑,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母亲不会裹粽子,在邻里乡亲中,那早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儿时的乡村,每到农历五月家家户户便忙着采箬叶裹粽子,而此时的母亲就会显出几分不安来。母亲不善言语,她总会默默地划着小船到野地里去采回大捆的艾叶和菖蒲,回家后分成小束再用红丝线系上,然后挨家挨户地给村民们送过去。虽说母亲不会裹粽子,但她在村里的人缘极好,因此乡邻们赠送的粽子也就足够一家人享用的了。

其实,母亲是裹过一次粽子的,不过也就仅仅那么一次而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罢了。记得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不知道母亲从哪儿听说考生只要吃了母亲亲手裹的粽子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状元”。

在我临考前夕,母亲便开始着手学着裹起了粽子,但一切进行得并不顺利,不是用力过猛箬叶被扯破了,就是没有裹紧,漏馅儿了。经过几番折腾,母亲的“状元粽”总算是出锅了:个大且不说,通体就没有规则,上面还缠满线儿……我被母亲裹的粽子的怪模样给逗乐了,于是就调皮地囔着要剥开尝尝,可母亲说啥也不让,她再三嘱咐我一定得随身带上,考试前吃才灵验。

记得那次我是在高考进行到了最后一天时才突然想起母亲的粽子的。当我费力地扯去上面密匝的丝线、剥开严实的箬叶时,那一刻,我惊呆了。粽子中除了主料糯米外,还有咸肉、火腿、蜜枣、桂圆、杏仁、松子……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在闭塞的小村庄里凑齐那么多的食材的,我更不敢想象母亲为此又该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然而就在我准备尝上一口时,只感到有一股异味扑鼻而来,因为天气太热,粽子早已经馊了。

或许是没有吃上母亲裹的“状元粽”的缘故吧,“状元”自然是中不了了,但那一年我还是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专科院校。如今转眼多年过去了,时下自己想吃什么口味的粽子随时都能买到,然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还是我至今还不知道母亲当年裹的粽子究竟是个什么滋味,但我确信,那味道一定是天下最美的。

关于端午的散文12:端午, 我缅怀的诗行

文/浦景东

只因你纵身一跳,那条江在历史的五月就成了一个生日。江水哇地一声哭了,石破天惊,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汨罗江睁开了你的双眼,哭出了你的声音!有人在你的眼中撒网,却捕来了水中的叹息,人们没有找到你的身躯;可有人见你在深夜,借着月色从江心踏水而来,在菖蒲之颠抱头痛哭。

你成了江水的一部分,江水一下深了两千年,你在江底摸索了千年;世人在你眼里,也摸索了千年,一种文化不断繁衍。你的脚步生成不屈的信念,那些浪漫而忧愤的诗句,如花般绽放,只需一瓣就能将你忆起!朦胧间,我仿佛看到了你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着爱国的诗篇。人们斟起一杯黄酒,洒入江中,哦,原来今天是端午!

历史有发展也有回望,汨罗江畔那个英魂,不正凝望着我们今天的富强吗?千百年的抗争与梦想,有多少忠烈的热血流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就是所有爱国者的追求吗?一个不朽的灵魂,永远感召着中国,一种精神在浩荡的空宇间传唱!

昨晚我不是在做梦,是因为端午节的到来,那个傲骨英风的诗人也翩然走来,“离骚”向“天问”,大地吟“九歌”。伟大的屈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我捡起片片激越的灵感,为永生的英魂,把缕缕艾香写入缅怀的诗行。

关于端午的散文13:游浙西大峡谷

文/黄诗怡

端午小长假三天,到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去旅游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次,我和妈妈利用假期游玩了浙西大峡谷。

车子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景色非常迷人,周边的群山连绵起伏,溪水清澈见底,还有那些蜿蜒曲折的山路和壮观迷人的瀑布。

我们跟着人流来到了谷底,映入眼帘的是飞泻的柘林瀑布,它顺着峭壁飞流直下,撞击在岩石上,飞花溅玉,煞是好看。瀑布底下便是一个深潭,潭水清清,深不见底,像一面绿色的宝镜,又像块无瑕的翡翠。一条条的水流,咆哮着飞入潭中,溅起了朵朵水花。站在边上,明显地感受到了透心的凉爽。

“哇!总算可以玩冲浪了!”到达了漂流区,我激动不已。一上竹筏,一股凉意油然而上。我们拿着水棒、水枪开始打水仗,不一会衣服湿了,裤子湿了,裙子湿了,可我们完全不在意。竹筏像一条小小的鱼儿在水上游来游去,顽皮的浪花不时跳在我们的身上,激起的浪花有的高达数米!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始终沉浸在兴奋和快乐中,竹筏上充满了欢笑声,尖叫声。

接下来,我们不仅游玩了白马崖、老碓溪等地方,还欣赏到了节奏欢快的侗族舞蹈。

返回的途中,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一路的趣闻。啊!美丽的峡谷,充满欢声笑语的浙西大峡谷,你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关于端午的散文14:守护端午

文/汪学金

粽情粽意粽飘香,龙舟竞渡迎端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民间俗称“小端阳”,这一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洒扫庭除、悬艾叶菖蒲、饮熊黄酒,到佩香囊、吃咸鸭蛋、赛龙舟等,端午节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大众认可,并加速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端午节,饱含了赤胆忠心的爱国文化。提起端午节,人们总会联想起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一生举贤授能,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却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千百年来,保全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精神之钙。在楚国灭亡后,毅然投身汨罗江中以身殉国。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煮熟的粽子沉入江中,以免鱼龙伤害他的躯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端午节蕴涵着的爱国精神,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无价之宝。

端午节,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在全民越来越关注健康、越来渴望亲近自然的当下,正视并且提倡端午的健康文化,有利于增强对端午节的文化认同。号称国粹四大经典之一的中医,以其“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在国际上声名远播,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采草药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端午节也是唯一以民俗方式弘扬传统中医药的节日。民间流传至今的沐兰、捣大蒜、洒熊黄水等端午节传统习俗,都非常有益于卫生防疫和人体健康。此外,在端午小长假,不妨来一场诗和远方的随心旅行,寄情于山水大自然间,欣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端午节,弘扬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一座时代,一座丰碑,翻阅中国文化历史,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子胥、屈原以及曹娥之说,伍子胥尽义、屈原尽忠,曹娥尽孝,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中华好儿女,好榜样。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近年来,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人们所熟悉的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挂艾蒿、赛龙舟等端午节传统习俗在各地显得有声有色,洋溢着浓浓的民俗味,通过这些有形的活动,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