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童年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童年的文章1:童年趣事

文/戚芝辛

童年,像一条小溪,缓缓流在我的心中。小溪里,既有欢乐的笑声,也有伤心的泪水,但记忆最深的,要数童年时我做过的一件傻事。

那是我六岁时的一个上午,爸爸妈妈都有事出去了,我闲着没事干,就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书看。啊!找到了,我找到了一本漫画书。

我拿着书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没过一会儿,我饿了。我把冰箱里的冰激淋拿出来,边吃边看。结果看入迷了,冰激淋滴在了书上也没有注意到。

当我发现时,已经是一片狼藉了。这本书可是爸爸送给弟弟的生日礼物,弟弟像宝贝似的珍藏。这可糟糕了,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我学着妈妈洗衣服的样子:先端来一盆干净的水,再倒了一些洗衣粉进去,等化好了就把书放进去泡着。十分钟后,我把浸在水里的书拿出来,换盆干净的水再冲洗几次,最后再把书放在阳台晾晒起来……

“叮铃铃”,门铃响了。从猫眼里我看见是妈妈回来了。我得意地开门,期待妈妈的表扬。妈妈发现我袖子湿了,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讲给妈妈听,她听后捧腹大笑起来。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从阳台拿回书给我一看:那本书卷成一团,上面一个字也看不清楚了。我这才明白过来:书是纸质的,不能见水。我羞红了脸

……

童年的时光总是快乐而短暂,童年的趣事总是那么令人难忘。

关于童年的文章2:糖纸里的缤纷童年

文/陈洪娟

上世纪七十年代,属于我们小孩子的玩具少得可怜。那时男孩喜欢玩各种牌子的香烟盒纸,我们女孩子则喜欢收集糖纸,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糖纸,缤纷了我清贫的童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那时,糖果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难得吃上一块糖,满嘴都是甜蜜与幸福。最盼望的是逢年过节,或是村里谁家结婚,我们就会得到一大把糖,欢天喜地揣在衣兜里,视若珍宝。实在馋了,才会取出一颗,小心翼翼地旋开糖果两侧的皱褶,剥开糖果,含进嘴里。那一刻,我感觉舌尖上的味蕾像花儿般绽放开来,美妙的滋味迅速蔓延至整个口腔,直抵心灵。

除了自己吃的糖纸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我还想方设法、死皮赖脸跟亲戚朋友要。知道谁衣兜里有糖,就一天到晚跟着他,生怕他一不小心吃完糖后就把糖纸扔了。有一段时间,我差点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都不忘低着头在地上找糖纸,运气好的时候能捡到一两张别人丢弃的糖纸,心里就会十分高兴,即使糖纸上沾满了泥巴,或者藏着几只尖嘴细腰的黑蚂蚁,也全然不顾,毫不犹豫地捡拾起来,立刻装进书包里,生怕被人抢了去。

刚收集的糖纸,有的皱皱巴巴,有的沾着糖渍,有的沾着污垢。我把这些糖纸先用温水清洗干净,然后贴在玻璃窗上,仔细地把皱褶抚平,直至没有一丝气泡。等到晾干后,再慢慢揭下来,将糖纸夹在自己的旧课本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糖纸越集越多。课余时间,我和小伙伴们把收藏的糖纸拿出来,一边展示,一边欣赏。那时,普通的糖果都是由涂了一层蜡的普通糖纸包装的,只有一些比较高档的糖果,才会用"玻璃纸"来包装。"玻璃纸"上面的花纹和图案十分新颖别致、精美艳丽。如果谁收集到一张与众不同的精致"玻璃纸",就一定会让小伙伴刮目相看,自己也会沾沾自喜。我同桌小燕的爸爸是厂里的供销员,经常出差,回来就给她带不同包装的糖果。所以,每次翻开她夹着花花绿绿糖纸的旧课本时,大家都羡慕不已。有时,我也会用普通糖纸跟小燕交换,十张普通糖纸换一张"玻璃纸",虽然心里很是不舍,但为了得到一张心仪已久的精美糖纸,只好忍痛割爱。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童年里那些糖果的味道早已忘却了,而那一张张不起眼的糖纸,就是一段段永难忘怀的时光,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关于童年的文章3:童年往事

文/曹含清.

童年的时候,每当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像是一群脱缰的小马似的无拘无束。我们到小树林里掏鸟蛋,到溪流边捏泥人,到沙岗上堆沙土城堡……随着时光推移,许多往事渐渐被淡忘,犹如被海水淹没的贝壳。有一些往事却难以忘记,在脑海里犹如一座座郁郁葱葱岛屿。

我时常想起一件往事,像车轮似的来来回回碾压记忆。那是我上小学的一天,一个小伙伴说村里老姚家的杏树上长满了果子。我们听后垂涎欲滴,放学后摩拳擦掌向老姚家跑去。老姚家在小学附近,他家的那棵杏树紧临一条巷子,每天会有一些小学生从树下走过。我们仰头望着那棵绿油油的老杏树,只见它树干粗壮,树冠像是一把硕大的绿伞。一缕缕阳光透过叶隙照在青杏上。青杏闪闪发光,宛如一颗颗绿宝石,洋溢着淡淡的清香。

有个小伙伴偷偷跑到老姚家门前,向里面贼头贼脑地张望几下跑了回来。他对我们说老姚家没有人,估计着老姚和他的老婆正在麦田里干活儿。一个胖乎乎的小伙伴主动蹲在墙角,一个手脚麻利的瘦子踏在胖子的肩头,我们一起用劲向上推着瘦子。瘦子双手用力攀墙,顺着墙头敏捷地爬到杏树上。他爬到树上之后,像是孙猴子在蟠桃园偷仙桃,拣大个儿的摘了一些向口袋里塞,又摘了几个抛下来。我们用衣角擦了擦青杏,咬了一口只觉得满口酸涩,极其难吃,立刻吐了出来,露出呲牙咧嘴的表情。瘦子顺着树干滑下来,满脸失望。他将口袋里的杏子扔在地上。他盯着青杏,灵机一动说这些杏子可以当乒乓球玩。大家都夸他聪明,于是我们捡起那些青杏到学校的操场上玩耍。

次日上午老姚气势汹汹地到学校告发了我们。老师听后火冒三丈。他脸色铁青地站在讲台上问谁偷了老姚家的杏。我们都不敢承认,战战兢兢地坐在课桌前。我低着头,听着自己砰砰的心跳。我真想做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逃过一劫。老师质问的声音似乎穿云裂石,撞击我们的心坎。他大声倒数十声,假如没人承认被追查出来便会变本加厉。当他数到三的时候瘦子站了起来,随后我和其他几个小伙伴都站了起来,等待着惩罚——那一周我们站在教室后面听课。

那是一个晴日的下午,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回家,到巷口的时候望到老姚站在杏树下。他面前放着一只荆条篮,篮子里装着一些熟透的杏子。一些小学生从杏树下穿过,他便每个人送三个杏子。我们走到他跟前的时候,揣测着他可能会因为我们糟蹋过他的杏子而对我们冷眼相待,然而他微笑着看着我们,也递给我们杏子。

我拿着杏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抬头望了一下那棵老杏树,树枝上镶满金色的余晖。

很多年过去了,这件往事所蕴藏的道理在我的脑海里日益凸显,它提醒我要勇于承认错误,善于宽容别人。

关于童年的文章4:童年·香椿树

文/姜桂波

单位在小县城,故而离老家不远,约四十公里不足。但因工作较忙,回老家也不是那么频繁。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七碟子八碗地摆弄一桌子饭菜。上周末回家,母亲照例做了不少菜,但考虑到自己不断上升的体重,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母亲笑眯眯地说:“这道菜你准爱吃!”——母亲端来的是腌香椿。

北方的村庄里,穿过三五个胡同,准会看到某家的门口矗立着香椿树,数量倒是不多,一般为一棵,但因栽植时间久远,多比较粗壮。每到谷雨前后,香椿树的嫩芽便发育到了令人心生欢喜的程度,嫩得发紫,香得可爱。我的关于童年的记忆里,香椿树占了很大一部分,旧房子的老院子不大,七八十个平方,但院内颇具小果园的气息,葡萄树、无花果树、樱桃树、石榴树、山楂树都有。东北角有一棵香椿树,比碗口略粗,树皮粗糙不堪,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无人关注,只有春季香椿发芽的时候,母亲才会拿着顶部栓了一把剪树剪刀的杆子,将香椿树刚发的嫩芽连枝带叶一起剪下来,然后择其嫩芽,加几个鸡蛋翻炒,炊烟过后,就出来了“不寻常”的家常菜——“香椿炒鸡蛋”,母亲的这道菜味道堪称一绝,以至于成为了我童年回忆的一部分。后来老房子翻建,老香椿树被移除,但当时父亲将这棵香椿树的一棵幼苗移栽到了院外,十几年过去,现在也已经有碗口粗了。

香椿的配菜不多,常见的只是香椿炒鸡蛋。童年的时候也没有腌香椿这道菜,因为腌香椿不是单纯的靠盐保存,还需要冷藏,后来有了家里有了冰箱,又因为我在外地上学吃不到新鲜的香椿,母亲才想到了这种保存方法。现在想来,这倒是因为母爱而产生的一种创新。将春天的香椿嫩芽连同嫩梗摘下过水焯一下后,加盐揉搓均匀,放入冰箱冷冻,便可保存数月。盛夏、初秋,亦或是隆冬,均可取出食用,配之以大米粥,便可成为极具健康理念的清淡“晚饭”。

我喜欢吃香椿,不只因为它的美味,书上说,香椿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等。早在汉朝,香椿便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苏轼也曾以“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椿木实而叶香可啖”的语句来赞美香椿。另外,香椿的食用期是刚出的嫩芽,无任何农药和污染,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放心菜”。

接过母亲端过来的香椿,我轻挑几片嫩芽,送入嘴中,一阵清香席卷而来。当然不仅是香椿的味道,还有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母爱的味道。

关于童年的文章5:过年

文/彭中华

在我整个童年时代,最幸福、最快活、最舒服,吃得最好、穿得最新、最令人企盼向往的事就是过年。小时候,家乡很穷,于是流传一种说法:“小孩盼过年,大人盼莳田”。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临睡前,妈妈都把新衣裤放在床边的板凳上,告诉我:这个口袋有几粒糖和花生、红薯皮,那个口袋有十多二十个小鞭炮,还有个口袋有一两毛压岁钱。糖、花生、红薯条可以吃,鞭炮可以放,但钱是断然不能花的,节后要回收,否则“节后算账”,准有一顿揍。

我老家在安仁县竹山街上。当时竹山只是一个大队,属乐江公社(后恢复承坪乡),竹山街只是一条百来户、两三百人的小街。靠近街上还有几个小村子。家乡新年的第一天是以天蒙蒙亮为标准的,而“封财门”其实是从除夕晚上十一二点开始的,集中在后半夜。一阵阵封财门、开财门的鞭炮声把我们吵醒后,我们就企盼父亲起床“开财门”。父亲“开财门”后,我们就穿起衣服奔向鞭炮响起的各家各户大门前去抢掉在地上未燃响的鞭炮。每抢到一个鞭炮,那高兴劲,长大后很少有过;为抢一个鞭炮,不惜在地上打滚,不怕被炸伤,那拼命劲,不经历那个贫穷年代的孩童是无法体会得到的。

天大亮后,正式的“过年”开始了。我们回到家里,开始享受新年。我们一家七口围绕在桌子旁。桌上摆了一盘“饭杂”,盘子的中间摆一个较大的饼子——这是不能吃的,家里只一个,必须摆到正月十五出节以后;周围有少许的花根、杨梅酥、花豆,除了过年,这些平时都是看不到的“珍稀品”,一般也是不能吃的,也要等到出节以后;还有较多的花生、红薯皮和爆米花。花生可以多吃,红薯皮和爆米花可以放开吃,可以“兜”。我们每人面前有一碗自制的甜米酒。喝完酒后,我们兄妹五人就去给同住在竹山街上的姨母、舅舅拜年。姨母和舅舅家也用甜酒和“饭杂”招待我们。接着姨母和舅舅两家就到我家拜年,爸妈也用甜酒和“饭杂”招待他们。然后吃烫皮。烫皮是用鸡肉汤煮的(鸡肉要一再熬汤直到出节以后),那时候,除了过年,家里基本上不可能杀鸡。新年早晨的烫皮当然也是最好吃的了。吃完烫皮后,舅舅就带我们晚辈给已故的外公、外婆“挂坟”——到外公、外婆墓地给外公、外婆拜年。

之后,全街上的人都集中在街头田野里玩鞭炮,大人玩大炮,小孩子玩小炮。每一次鞭炮响起,都能引起人们开心地大笑,人们是那样无忧无虑,尽情享受一年中难得的美好时光!中饭后,孩子们都会到学校玩。先是绕场一周(下雨天在大教室),合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嘴着哼着曲调;然后是“卖笼”、捉迷藏等五花八门的游戏……

家乡人很看重“过年”,即春节,也就是头月头日。这头月头日决定一年的收成。所以春节一到,大家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个个尽说吉利话、好话,就算是昨天怒目相向,甚至打架的,一觉醒来,一“节”泯恩仇,大家都客客气气,都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对方。怕小孩子初一说“蠢话”,给全年带来不利,家长一般在除夕之夜都用解手纸擦小孩的嘴巴,寓意即使小孩说了不吉利的话也是放屁。在放电影《洪湖赤卫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已是初中生,一起床,边穿衣,边哼起了“娘啊,儿死后……”猛然醒悟,急忙刹住,吓得我这一年里都不敢一个人游泳,足足担惊受怕了一年。

过年时,钱和物都只能说有好多好多,不能说少或没有。弟弟最小,父母特别疼爱。春节那天,他总想吃那个饼子、花根、杨梅酥和花豆。父母总是制止他。弟弟问是不是就这么多,家里没有了。父母和大哥、姐姐连忙说,有,还有很多很多。弟弟不解,还有很多很多,为什么不给我们吃,又是过年!弟弟的不解,也是我的不解,这不解陪伴了我们整个的童年。过年鸡腿和鸡肉放在烫皮里,也是给看的。家人一个劲地夹着往客人嘴里送,并一个劲地说,家里还有,客人也是一个劲地推,断然不能吃。大家年复一年地相互客气着。

尽管如此,春节总还是我们孩提时期最盼望最向往最快活的日子。如今,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如何把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和传统文化结合,使中国年既文明又幸福、喜庆,是我近年来一直在琢磨的问题。但愿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的、尤其是属于孩子们的中国年,早日到来!

关于童年的文章6:童年端午

文/蔡小怀

小时候不知道端午也不知道屈原,只晓得一年当中有个“五月五”。

从农历的四月廿八到五月初七是全县物资交流大会,虽然只是一个20多万人的小县,但这个大会却吸引来自几个省的赶会的人。因此那十天当中,整个县城是人山人海,到处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拿现在的时尚词汇来形容,就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苏南有“庙会”,我老家却好像没有这个说法,但我们确实给神或者庙唱戏,一个庄的人只能唱得起给山神爷的皮影戏,唱大型的秦腔戏一般是分布在方圆七八里的好几个村联合着请戏班来唱。我所在的庄唱大戏的日期就是从五月初四开始到五月初六结束,所以“五月五”期间,可以上县城赶集凑热闹,还可以到邻村看戏。

“五月五”挺有口福,一则田野山川已经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象,都是各种野菜及早熟的蔬菜,再一个是“五月五”的特有吃食年年要准备的。我小时候没有吃过粽子,甚至见也没有见过粽子。我们过端午最重要的两种东西是莜麦和荞麦。

莜麦是做酒酿的好原料,颗粒较小,几乎没有皮,倒锅里煮熟后,加酒曲进去,装进小缸里,上面一定要盖上牛蒡叶子,放在炕旮旯里发酵三两天,如果运气好的话,酒酿就会很甜,吃起来非常爽口,尤其是渗出来的汁液味道最迷人。荞麦是做凉粉的不二原料,想办法把荞皮褪掉,荞皮做枕头也是绝佳的填充物,褪掉皮的荞麦粒再用手工碾子碾成粉末,如果褪荞皮和碾荞的工序做得好,那做出的凉粉就是晶亮透明,诱人涎水。

在我十来岁时,才兴起了做凉皮,凉皮的原料最普通,就是小麦粉,家家都非常多,不过需要一套蒸盘,有了蒸盘家里不仅可以做凉皮,而且粉条可以自己做了。凉拌凉粉、凉皮都需要的醋,也是自己家里酿造的,一年吃到头。

端午前夕就有货郞到庄里来卖彩线,几种颜色鲜艳的线搓到一起,再结成链,手腕脚腕上各绑上一个。更小些的宝宝好像要戴荷包,可能就是现在人们说的香袋吧。端午当日早晨要出去“趟露水”,是一种习俗,更有说法如果女孩子用端午当日的露水洗洗头发,人会变得更漂亮。另外拔些艾草、折几条柳枝回家,插到大门及房门上。

端午节确实是我从小最喜欢过的节日。

关于童年的文章7:最忆童年花生香

文/谭杰

童年像一块调色板,任你在那张纯白的纸上自由涂抹,把你的世界描绘得多姿多彩;童年像一幅画,定格了曾经的许多美好和那些过往的五彩斑斓;童年像调味包,让你的生活多滋多味,每一种味道都让人难忘;童年,是一本意犹未尽的书,书里记录着你曾走过的路,保留着那份属于你的单纯与天真。我把童年仔细装帧,一页一页认真品读,纯真、美好、快乐且回味无穷。

童年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但对于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吃”的记忆尤其深刻,现在回想起来犹如昨日再现。

小时候吃的东西太贫乏了,一年到头都很难有肉吃,记忆中最美味的就是花生了。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花生是难得的珍肴。花生收获的季节正好是在暑假里,每当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带着我回乡下看舅舅。舅舅所在生产队有一大片沙壤地都种着花生,一垄一垄的花生青枝绿叶,万绿丛中点缀着金黄色的星星点点,透着别样的风情诱惑着人们的味蕾,沙土地下那一团团抱得密密实实,沉甸甸的果实让人幻化出无数的美味,勾勒出无数的想像。在花生成熟和收获的季节,总有一些人会偷偷摸摸地打生产队那些花生的主意,在饥饿面前有几个人能忍住诱惑不偷吃呢?父母家教很严,是绝不允许我们去偷吃生产队的花生的。于是,我和几个表姐表哥就盯住了舅舅家里的那一口袋花生。舅舅家人口多,生产队分花生的时候能分到一大口袋。这一口袋花生,成了舅舅家最奢侈的食物,总是被舅舅舅妈计划着在有客人造访或者等到过年的时候派上用场。我们几双眼睛盯着这一袋花生,心里打着主意,舅舅舅妈也时时提防着我们这一群馋猫,这一口袋宝贝似的花生被舅舅舅妈妥善的藏在了家里的大柜子里,外加一把锁。想要吃到美味,办法总是有的。趁舅舅舅妈疏漏的时候,偷来钥匙,一个人在外面放哨,一个人躲在柜子里剥花生,剥出来的花生壳依然放在口袋里,那鼓鼓囊囊的口袋让舅舅舅妈觉得那一口袋花生依然在。等到舅舅舅妈要将花生派上用场的时候,才发现一袋花生早已成了花生壳。

见柜子也锁不住孩子们的嘴,舅舅思来想去,把花生吊在了房梁上。这也难不住我们,有的是办法。趁舅舅舅妈出去干农活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像耍杂技一样,搬一张椅子放在房梁下,椅子上放一张凳子,凳子上面再搭一个小板凳,然后小心翼翼爬上小凳子,把口袋抠个洞,用一个手指头把花生从里面一颗一颗抠出来。家里最小的表弟守在屋门口,院坝边站一个人,山坡上站一个人,看到舅舅舅妈回来了,表哥表姐就大声喊“妈妈(爸爸)回来了”,一个一个把信息传递回来,这样才能有时间从容地打扫“战场”,不然舅舅回来,现场是来不及掩饰的。这场景今日回想起来,有点像抗战片里面的故事情节。见哥哥姐姐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偷”花生,最小的表弟等不及,忍不住好奇又牢记着哥哥姐姐交代的望风任务,时而跑进屋看看,时而又担心没听到外面传回的消息又跑到屋门口瞅瞅。有一次我表弟看得入神,竟然没听见外面传回的消息,舅舅进屋的一刹那,我二表姐吓得从高高的凳子上滚落下来。偷花生被舅舅撞见了,几个孩子免不了挨了舅舅的一顿狠揍。舅舅虽然不打我,但被我妈知道了一顿责骂也是少不了的。偷食家里的花生是有风险的,但等到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大家也是快乐的。几姊妹摊着手儿站成一排,平均分配,如果正好多出来几颗,就分给弟妹们。姊妹间的这种友爱和谦让一直延续到现在。

见孩子们为了吃花生而鼓捣出这么多的法子,舅舅舅妈是又好气又心酸,把所剩不多的花生,用一口大铁锅炒熟了给我们吃。炒花生是需要技巧的,先用筛子箩出细沙,把细沙晒干,然后放在锅里炒热,再把花生倒进去,伴着热沙,用小火来回翻炒,因沙子受热均匀,炒出的花生香、酥、脆,吃一颗,回味无穷,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花生的香气,洋溢着幸福美好和快乐。香喷喷的花生,带着温热,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花生了,那也是舅舅舅妈最朴实无华的爱。

今日,回忆又攀爬上心墙,想起曾经花生飘香的日子,那些每到过年兜兜里装满花生的满足与开心,依然记忆犹新。如今物质富裕,衣食无忧,花生是普通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没有谁会为几粒花生而大动脑筋,花生的吃法也多种多样,人们更在意的是花生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然,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些忘不掉的故事,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光阴,却是我经历过的最美的时光。童年的回忆虽然有点苦涩,可留给我的只有开心和快乐,那份澄澈如水的纯真,那种盎然的奔跑与欢笑,如一幅画定格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述说那些飘着花生香气的往事,依然笑容满面。

关于童年的文章8:水库边的童年

人生中年时候,远方的江湖确乎也游赏过不少,但大抵并不留存什么印象,唯觉波光闪影的一团而已,回想起来,还是故乡微小的水库最令人怀思。

水库位于老家村子的后面,叫吴岭水库,本地人也称它吴湖,和老屋间仅隔着一道渠堤和公路,我刚记事时,那时渠堤还未修,屋后杂布着一片烂坟地,公路上驰过的汽车抖来的风,能披开坟堆上的茂草,扬起一路的石尘。

我们小兄弟那时最大愿望就是能过公路,到水库边的草丛里去捡野鸭蛋,据搞鱼借宿的大人讲,秋冬野鸭栖集的时候,叫声十几里外都能听见,它们的蛋,往往就白花花地窝布在岸草间,随便就可踩碰到的。于是我们就试图到路边,可一听到远远开来汽车的汹汹笛声,就吓得直往回跑。

这事很快让祖母知道了,整天忧心忡忡的样子。终于有一日,她把我们拉到了床沿边,一脸正经地说:

“你们知道吗,汽车里是专抓小孩的。”

“啊,是吗?”我们睁了惊惧的眼问。”

“是的,趁你们玩兴正浓的时候,车就陡停了,里面往往突然蹿出四五个壮汉来,拽起你就走,你们的小表哥社平就这样被掳走了……”

我们那时并不知道所谓人贩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无端地觉得大概凶煞如连环书上的屠户,脯间长满胸毛,夜里梦到都害怕的。

祖母的骗术果然很有效,连续几天我们都不敢上公路了。有时候不小心藏猫猫藏到屋后,听到汽车声,就赶紧躲到坟茔长草的墓碣下,等汽车走远,才伸出头来,撒腿跑回家。

事态渐渐地平息了,以后再也没听到小孩被抓的事,而小表哥社平则似乎一直安然地在乌凤岭的禾场前打拐枣吃,确乎从来没被抓走过,他也不知道被抓的事。

六七岁的时候,渠堤筑起来了,堤上又栽起密密的法国梧桐,老屋和公路间终于有了重重屏障,祖母总算放了心。

八岁那年的一个黄昏,我终于跟着父亲,越过公路,到向往已久的吴湖去了。那时库水早远远地浅退下去,坦露出湖底的七里畈来,弥生出一派如绿地毯般的芳菲,我们家其时已临断粮,父亲带领我们,挎着篮子,满地里俯寻野菜,好回去洗切了,烧煮当饭吃。远望湖底各处,点点稠布的尽是类我饥饿的人们,在雾霭朦胧的深秋晚间,在凄凄无际的荒草原上,寻觅他们对于生存的渴望。

命运却偏将不幸安排到我的头上,九岁那年的下午,我在屋前土场上玩耍时,被放在地上的竹篮绊倒,胳臂跌断了,我顿时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回柴屋的稻草上滚地痛哭,而祖母又不在家。我只好到水库边找打猪草的父亲去,他赶紧回来。接连几周,他背着沉沉的我,渡沙洋,走雁门,联系四问,费尽周折,终于寻访到一位年老的乡医,将我的骨头捏正上夹,后来才长愈合了。

贫苦的日子自有很多的穷快活,十岁那年学会游泳后,我终于可无惧地常到吴湖去了。那些年湖底总是干涸的,水退露出的堰塘里,鱼格外多。夏天炎热的中午,村子里的玩伴们常常带上鱼具,牵了自家的水牛,结伴到七里畈去反堰。我们一般选择一口面积较小的水域,人和牛先都下去,人戏牛急,竭力搅扰,待鱼们耐不住,都浮头翕嘴,再用网兜从底里冷不丁地舀。等收获完毕,往往太阳才刚偏西,牛儿们却早上岸吃到肚鼓无窝了。 这样地一举两得,不仅晚间可尝到鲜,而且能快乐地消耗掉难捱的放牛时间。

七里畈那时委实是我的一块乐土。每每晚学回来,我总爱到那里去揪猪草,夜窝草趴地蔓生,叶下缀挂着蝴蝶似的小黄花,猪特爱吃,碾子堰台下聚生很多,我就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夜黑时分,总能听到祖母过公路来急促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

十二岁那年夏天雨后的一个傍晚,水库里的水涨起来了。村里的大人都背了竹栅罩鱼去,我也跟随前往。在高高的水草丛中穿行,天黑时,人都走散了,又下起小雨,伸手不见五指,迷失方向的我急得东西走动起来。幸好这时东闸的灯亮了,正当我朝着灯光走,好不容易越过沟坎,爬上公路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熟悉的呼唤声。这来的正是祖母,昏暗的马灯下,她的衣服全淋湿了,头发耷拉着,看到我,现出格外惊喜而轻松的神情,然后将我一把搂进怀里。

艰辛厚爱的童年时光很快地过去了。从十六岁起,我不得不离开吴湖,到远方的异地读书去,只有每年假期回来,才能到水库边看看。祖母渐渐老了,终在我读高三那年故去,埋在了湖岸高坡的祖墓地里。又过了十五年,在我人生中年旅程之中的时候,劳苦一生的父亲也逝别了,他的魂灵也落根到了先祖的坟冢间,同祖母及先辈们共同无语守望着那一碧起伏四季的湖水。每年清明时候,我们兄弟们都要相约到墓地去,烧祭揖拜,默立沉想,似乎又听到祖母急促呼唤的声音,并且看到父亲艰辛劳爱的背影了,也就更添加我们的沉重,而眼眸早酸热了。

关于童年的文章9:河水中有我童年快乐的基因

文/李美皆

儿子曾经问我,你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我一时竟答不上来。贫瘠的童年岁月,虽未挨饿,却也足够匮乏,以致记忆里没留下什么亮色。终究不甘心童年如此乏善可陈,我努力地向遥远的过去打捞着,终于,像抓住一条大鱼一样,从记忆里找出一件乐事:夏天下河。

我仔仔细细地向儿子描述村子南边的那条河。夏天,雨水丰沛,河水上涨,开始是浑浊的,人们便一天天留意着它变清了没有,女人们开始大拆特拆着一家人的被褥棉衣,终于等到河水变清的那一天,女人们用篮子挎着拆好的衣被涌向河边,用清亮的河水洗去一冬一春的积垢。那时候没有洗衣机和自来水,洗衣服靠井水,这些大件,是要有这么宽裕的河水才能漂洗彻底的。女人们像撒网一样把被单抛出去时,心里是何等舒畅呀,仿佛岁月的皱褶都给打开了。那时候孩子多,一家人的过冬衣被一次是洗不完的,河水清亮的那些天,河中便一直喧腾着。如果是厚的毯子,还会用棒槌来捶打,大开大合,看起来十分过瘾。

女人们除了洗衣被,还要洗自己,洗孩子。上世纪70年代的北方农村,大人孩子是一冬都不洗澡的,柴草连烧水喝、做饭吃都紧紧巴巴,怎么可能用来烧水洗澡呢?再说,没有取暖,冷得要命,怎么洗?到了夏天,大人孩子终于可以尽情亲水了!如果是孩子跟着大人下河,大人就会在河水里摁着孩子猛搓,搓得孩子龇牙咧嘴,大笑或嚎叫;如果是小伙伴们同去,就不为洗澡了,只为戏水撒欢,或只是泡在水里,也很满足。人在水里总是快活的,何况那么宽广的水域,那么清亮的河水,河床全是细沙。重要的是,北方的河里没有蚂蟥。有时候下河是带着干粮去的,人在水里特别容易饿。但却不会有人带水。口渴了,找一片露出水面的沙洲,挖一个小沙坑,水就慢慢地从沙壁渗进坑里,用手捧了喝,比井水还甜,而且是温的。

是的,河水是温的,因为经过了阳光连绵的抚摸。大自然给人的是一整套的服务。如果下一场大雨,河水就会变浑变凉,需等太阳晒几天,同时澄清几天,才能再度接纳人们入浴。人在温暖的河水中,身心都被温柔以待的那份放松,实在无可比拟。2007年以后,我爱上露天温泉,自己解释:人来自羊水,肯定在水里是最自在的,是最贴近生命本源的一种状态。可是,为什么必须是露天呢?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才蓦然发现,对于露天温泉的热爱原出于我幼时的身体记忆,那是更深的胎记。

曾经有位东北的亲戚来,我带她去下河,她很惊喜:人居然可以泡在河里!她说,东北的河水夏天也是凉的,顶多泡个脚进去。那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家孩子少了,生活条件也好多了,那条河已不被待见,很寂寞。我站在空寂的河中闭上眼,仿佛还能听到河面上童年的欢腾。

成年以后我下过的水是海,但海水含盐,会让皮肤滞重发涩,盐的威力还会让皮肤有一点刺激的不适,泡过海水是必须冲的。我小时候下完河,皮肤则是滑溜溜的,身体有一点飘飘欲仙的轻。由此,成年后的我理解了孔子所认同的弟子曾点的理想人生情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然而,我的物质方面已趋饱和的儿子,以及他这一代人,或许还有此后的不知几代人,却再也没有“浴乎沂”的快乐了。他已经没有免费的全身心亲近自然之水的机会,固然可以花钱泡温泉,但哪能跟我小时候的“天浴”相比?终于找到一样我有而儿子没有的东西了!为儿子遗憾的同时,我童年匮乏的遗憾似乎也得到了一点补偿。难道这也是一种天道平衡吗?

我不敢自诩为“智者”,但始终是“乐水”的——我指的是天然的淡水。在桂林漓江和灵渠,我曾站在水中,看流水哗哗地吻过我的腿又快乐向前,心里真是溅满水花的快乐,那几乎是快乐的极致,自己都感到莫名的。也是写这篇文章时,我才破译了自己快乐的密码:河水中有我童年快乐的基因呀。

我曾经回老家去寻找那条河,找到的是真正沧海桑田的感觉。河流已经干涸,变成低地,低地上扣了蔬菜大棚,河床因挖沙卖沙变得千疮百孔,再也看不到一条河的模样。略远些,河上原本还有一座桥,桥两端连通的是柏油路。在被村庄农田包围的生活中,柏油路和桥总是给人现代文明的新异感。小时候从这座桥经过时,呼啸而过的大货车带来排山倒海的惊险刺激,仿佛现代文明从耳边呼啸而过。现在,老桥只剩下遗迹了,桥墩斜插在沙土间,好像夕阳下湮没的古罗马的文明遗迹。新桥“高大上”地架在半空,我在废弃的桥墩旁边仰头看它,竟有些晕眩。

河流变成了土地,高的矮了,矮的平了,平的却拔地而起了。人也是这样。一切都在变。

关于童年的文章10:点滴乡愁说童年

文/高洪波

乡愁与童年焊接。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时,远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故乡开鲁县浮现在眼前,故乡的青纱帐、瓜园和黏豆包;故乡田野上潺潺的渠水,以及鸣叫不止的绿蝈蝈、“山叫驴”;故乡的厚达半米的冬雪,雪地上顽童们的追逐打闹,冰糖葫芦和秋子梨;还有过年时的杀猪菜的芳香,腌酸菜的滋味,甚至还仿佛嗅到了点燃鞭炮时弥漫于冷空气中的火药味儿,听到那被鞭炮声震落于树梢的雪粉们滑落时的窸窣声……

从本质上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乡愁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的回望。我13岁离乡,随父母远行贵州,记得那是一个大雪漫漫的冬日,我刚升入初中的第三个月,同学还没认全,就分手南下。但我仍然认定开鲁一中是我的母校。离开时,校门走廊的黑板报上还抄录着我一篇题为《复习》的作文,抄写的老师有漂亮的板书功底,让我一个小新生的作文生色不少。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吧,或许正是这开启了激活我创作才能的第一个阀门?

至今我还记得“小升初”的作文题目是关于向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学习的问答,我回答得很好,这要归功于我和龙梅玉荣小姐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片蓝天下,对冬季的寒冷与风雪的体会刻骨铭心。内蒙古的冬季不好过,我们的脚上穿着厚重的毡靴,头上戴着狗皮帽子,手的两侧全是红肿的冻疮,棉衣袖口不是棉布的质地,因此冷且硬,而缘于袖口就近可以擦拭被冷空气逗出的清鼻涕,一来二去,袖口被鼻涕浸润,再经超低温一冻,真成了铠甲,弹一下铮然有声,是草原小城每一个男孩子冬季的标配。

故乡冬天的雪大,大到经常一夜封门。奋力推门,继而铲雪,在雪的甬道中走出,亦是惯常景致。记得一年暴雪,我的一个长辈出门早,在沿途的电线杆下居然捡到许多撞昏的鹌鹑,还有麻雀,成为一时的笑谈。这些在风雪中遇难的小飞禽,照例是被剁碎后与咸菜同炒,成为佐餐的上佳菜肴。

故乡冬季最让人惦记的是黏豆包,这是一种过年必备的主食,一如南方山区的糍粑、北方内地的花馍。山海关外的黏豆包,黏年同音,透着喜庆,加上香甜的红豆馅,芳香略酸的黏黄米面,底下衬以深绿的苏子叶,咬一口美妙无比。尤其是冻得梆硬的黏豆包放进炕上老奶奶的火盆烤过之后,用小手拍打下沾上的草木灰,虽然只是礼仪性的拍打,但也足以证明小城少年卫生习惯的养成了,这时托在手上的豆包有一层焦壳,你一口咬下,沁入舌尖的是热辣辣的芳香味道,其中有豆馅与红糖混合的滋味,有黏黄米发酵后的气息,像米酒,尽管那时我从没喝过,但这种混合气息似乎就像酒一样醉人和馋人,尤其对一个饥饿如狼的草原少年!

吃完火烤豆包,嘴唇肯定是沾满草木灰的,用那冷且硬的棉衣袖口一擦,便开心地冲向漫漫雪地去追逐打闹了。

如果说黏豆包的滋味属于冬天和白雪,属于火盆和春节的话,香瓜与甜杆儿则注定属于碧绿的夏天。故乡处在科尔沁草原边缘的沙地,适合种各种美味的香瓜,香瓜的学名叫甜瓜,因为本身成熟后特有的芳香,在我的故乡都叫它“香瓜”。记得乡下进城卖瓜的马车上,照例铺满碧绿的高粱叶子,香瓜们惬意地躺在松软的高粱沙发床上,向小城少年传递香甜的气息与梦想。夏天炎热时节,能吃上一个脆甜的香瓜,应是莫大的享受。

甜杆儿是一种甜汁饱满的高粱品种,好像可以榨糖,但由于产量低而形成不了“高粱糖”的规模,可在故乡的夏日,甜杆儿却成为我们最喜爱的小吃,它有甘蔗的甜,皮却不像甘蔗那么厚硬,啃起来十分方便。甜杆儿有绿色的硬皮,用牙齿逐一剥下硬皮,露出的是同样嫩绿的芯,一口咬下,甜水立刻顺舌尖流入喉底,反复咀嚼后吐出渣滓,吃法与甘蔗近似。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把竹竿状的甜杆握在手中,让它幻化为孙悟空的金箍棒,朝冥想中的白骨精一路打去;或者当成一把解放军的冲锋枪,向假想敌无情扫射。一根甜杆儿,甜蜜着多少草原小城孩子的童年!

下面我要说一种更特别的食物“姑蔫儿”,一度我认为它的学名是灯笼果,因为它成熟后的葡萄状的果实有一层坚韧柔软的外衣,剥开后是苹果味儿的黄莹莹的果实,这层金黄色的外衣极像灯笼。“姑蔫儿”好像只产在北方山海关外,一种美味的小浆果,吃时不用洗,因为有一层天然的外包装。“姑蔫儿”外形如葡萄味道类苹果,有极好的口感,在故乡产量极低,大多种几株在菜地旁,与西红柿伴生共长,因为产量少故而显得珍稀,所以儿时的“姑蔫儿”迹近一个味道的传奇,把玩许久方才入口。

北京这几年瓜果市场上却不乏“姑蔫儿”,十几元一斤,我便大包地买回家,剥去软皮,一洗便是一大碗,然后逐一吃开去,奇怪的是再也没有昔日吃“姑蔫儿”的快乐,也许是供应太充足的缘故吧!

可见乡愁的触发,也需要适当的场景和适时的道具,不光是吃“姑蔫儿”,即便是香瓜,也再没吃出当年的口感。不知是品种的退化还是年龄的增长?总之舌尖上的乡愁,现在真是不易觅到,或许这乡愁一如远逝的岁月和童年,怅望中的怀念已远胜于实地踏勘乃至重回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乡愁变得更加重要起来。

日暮乡关,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于童年的文章11:难忘的事

文/陈卓

童年是金色的,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天上的繁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一颗都那么耀眼,那么让人记忆犹新。

其中,有一件事令我终身难忘,它仿佛在我的心里深深地划下了一道伤口,使我悲痛欲绝。

俗话说的好,人总是要生老病死的。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早上,76岁的奶奶病故了,当时我哭了,泪水如泉水般奔涌而下。那天夜晚,我梦见了奶奶对我说了许多鼓励和安慰的话。我从梦中惊醒,泪水湿透了我的枕头。

回忆起来,奶奶的生活很简朴。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为了供他们兄妹四人读书,奶奶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饥寒交迫的日子,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因为那时的生活条件不好,所以奶奶经常到村外挖野菜。繁重的体力劳动,终于把奶奶的身体搞垮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提高了。但奶奶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最后终于被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觉得奶奶的身影越来越高大了。随着音乐声,奶奶越走越远。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奶奶慈祥的面容不停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让我终身难忘。

关于童年的文章12:童年往时

文/午夜阳光

童年时,家在稻田边,在池塘旁,那里有着我十数载的童年事。我喜欢搬个橙子坐在家门前,看着一片有限的金黄色的稻田,想着那童年不着边际的东西。

池塘边的树上有知了叫过的夏天,稻田上有着金黄的秋天,道路两旁有着含苞待放的春天。唯独粤西的冬天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有时也会有那么低温的日子,不知是否是大自然想告诉你冬天己来的原因。

我最喜欢秋天。秋高气爽,慰蓝的天一望无边!门前那一片稻田,在晚霞中更是亮艳!晚风轻吹,陌上归人,一切开始进入安宁。到了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这个时候有一些不知名的虫儿叫声,一声声崔人入眠。熟睡的人儿梦着美好的明天!

我也喜欢夏天。虽然炎热,但是可以跳进池塘清凉一下,有的时侯难免会俾大人骂,也不过是当做过眼云烟。因为池塘不深也不大,没有什么危险。只是如果没有大人的陪伴,就会被人教训一顿。不过这也成为了我的童年一员。

到了冬天也就没有了什么意思,因为大人们总会让你多穿衣服,搞得行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我们小的时侯喜欢冬天,是因为冬天里有寒假,还有一个就是过年。

至于春天,没有什么可爱,甚至有点可恨,因为春天的大人们都很忙,有时侯自己也要去帮忙!哦,其实春天也挺好的,因为春天花会开!一切的美好从春天开始!!

关于童年的文章13:童年童趣

文/水心

晚饭后,我陪着儿子在小区外的沙堆边玩儿,看着儿子与几个小朋友一起开心的在沙堆上做着游戏,其中一个小女孩冲着我儿子喊着“‘老公’披萨做好了,快来吃吧!……”这样的情景与话语,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记忆的片段如电影历历在目……

入学前,我生活在农村,那时妈妈在本村教书,爸爸每天去县城上班,哥哥已经上了学,大人们各忙各的,我几乎成了没人管的孩子,每天和小伙伴们上树爬墙串房顶,妈妈下班回家后,住我家房后的那个拄着拐棍的老奶奶总是来向我妈妈告我的状“你好好说说你家丫头,她又和那几个小孩儿上我家房顶了,多危险……”于是,我又会迎来爸爸妈妈的责罚。那时的我受了责罚,心里自是不平,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中午趁她做饭时,偷偷的堵她家的烟筒(烟筒不在房顶,是露在墙外的)。堵完,我们撒腿跑开了,于是引来一阵阵喊骂声……

80年代的农村,不是家家有电视,也不像现在这样天天有电,没电的夜晚,我们就坐在自家大门口,听大人们给我们讲故事或是猜谜语,奶奶给我们讲《少年英雄放牛郎王二小》《雷锋的故事》《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还记得一个婶子讲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边住着一个白胖子……”尽管是没电的夜晚,但是我们依然是快乐的、明朗的。

有时候小伙伴跟着父母去地里,我也跟着去,地不远处有座小山,那是我们的另一个乐园。小山不高,因为外形像兔子,起名“兔儿山”,上到山顶,就像滑滑梯一样,往下出溜,来回几次,裤子上就会磨出好多窟窿,回到家里又是一顿批评。

那时冬天村子里家家生煤火,看到那个经常向我们妈妈告状的老奶奶一个人过,趁她不在家时,我们几个小伙伴时常把自家的煤球用簸箕给她端过去……

忘不了那时5分钱的小豆冰棍;忘不了那槐花盛开的季节,奶奶做过的槐花食品;忘不了我与小伙伴们晚上一起去村外砖厂看电影的情景;忘不了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偷桃子被追赶时的情景;忘不了夏天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河沟里摸鱼的情景……

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真的很有趣,让人回味无穷,儿时的伙伴很单纯,明澈的如同镜子,使人留恋不已……

关于童年的文章14:童年大比拼

文/史慧

童年是首歌,唱出我们心中的快乐,童年是本书,记载着我们的纯真,记载着每个人儿时的欢声笑语。

我是个来自四川省的孩子,爸爸在金港镇香山批发市场开了家四川风味小吃,日子过得还可以,可我的爸爸常常跟我说:“童年是苦的,整天只能吃红薯土豆,放羊、挖地……一样农活也少不了。甚至,连书都读不起。”妈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五六岁的时候就会烧水、做饭了。每天的家务活儿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一天忙个没完。”奶奶插嘴说:“遇到闹饥荒,许多人都没有吃的而饿死,还有一些人则是靠吃草根树皮等一切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才勉强能活下来。”爷爷接着说:“我们小时候,读书是有钱人才敢想的一种奢望。”爷爷奶奶一辈子没进过学堂,斗大的字不识。尝遍了没文化的苦,爸爸妈妈他们也读过几年书,但他们读书时,据说是“半工半读”,也就是读书的时间和干活儿的时间各半。所以他们识字也不多。不过,爸爸妈妈很乐观,况且他们的童年是苦中有乐,小的时候,他们一个村里有许多小孩子,只要一有时间,孩子们便会聚在一起,一起玩中国的传统老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没有皮筋跳就用麻绳代替,没有毽子踢就自己制作,铁环也是拿家里的水桶圈,总之能想到的、能玩的,他们都会拿来玩玩,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玩得不亦乐乎。

在一个有限的小天地里度过,爸爸妈妈的童年难免有些单调和枯燥。可是,农村的天空很蓝,造就了爸爸妈妈无私的心;农村的山很巍峨,造就了爸爸妈妈执着的性格;农村的生活很简朴,造就了爸爸妈妈坚韧的毅力。

爷爷奶奶的童年是孤寂困苦的,爸爸妈妈的童年简单、沉寂,像白开水一样却深邃悠长。那我的童年又如何呢?我的童年无疑是幸福、快乐的,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每当放学后,一回到家里妈妈就会过来帮我接下书包,然后问我饿不饿;下大雨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学校门口无可奈何的时候,突然一把带着希望与温暖的伞便撑到了我的头上;当我摔跤了,总有一双手、一个眼神,在旁边默默地注视着我,鼓励着我……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关爱,我可以玩许多爸爸妈妈以前从来没有玩过的玩具,从“汽车”到“坦克”,从变形金刚到各种小“赛车”。稍大一些,又开始玩电脑游戏、听MP3了。一会儿买个“独行侠”,一会儿要个“飞天侠”,抱一个宠物娃娃,或者拿一支“冲锋枪”,商店的玩具琳琅满目,唾手可得。

我的童年是幸福而五彩缤纷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的童年竟然如此悬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当然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功劳喽!

关于童年的文章15:飘零-回归

那群起舞在我们童年天空的纸鹤,早已散落在稀薄的空气里,红的,白的,绿的……凌乱在记忆涌道,跟随岁月的流淌化为灰烬。

那一片片晶莹的叶子凭着秋风的劲力,挣脱了历尽四季的枝头,惬意,淡笑,在风中摇弋,一旋一转,一曲飘摇,舞尽年华,舞尽苍桑。

在那个如洁白玉兰花瓣的年龄,我遇到了那些无缘牵动我所有喜悦和悲伤的身影,从此,生活就像碎了一地的玻璃渣,一粒粒扎在心上,看不见的伤痕,无言以表的痛楚。

时间小子悄然掠过,哗哗啦啦的声音犹如娇媚的流水唱着欢腾的韵乐。岁月总是伴随着磕磕绊绊恍如清晰又模糊的记忆。快乐且忧伤的往事像火车轰轰烈烈快速轧过,执意留下一条条或明或暗的印迹。

曾经看到了两条直线在相交瞬间暗暗萌生的美妙,像栖息枝头松懒高贵的百灵鸟,像深谷骤然绽放的神秘幽兰,而欢悦过后是无尽的黯然神伤,是之后无尽漫长的等待与分离。

成长就是一场幸福的灾难,长满了一场关于成长关于爱的错乱纠葛……

绿意盎然的原野上,两只舞鞋零乱在一旁,一个淡淡的身影,遥望苍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