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文章

请欣赏乡间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乡间文章1:乡间寒季

文/刘学伟

恍然觉得很久都没有了乡间的冬的消息。

如今的冬,棱角越来越模糊,北方冬季的苦寒渐渐瓦解在那燥热难耐的暖气管道中了。羽绒服的轻盈妖娆、集中供暖的惬意隔绝的是冬季原始的粗犷。我悄悄在心底问寻:乡间的冬季啊,的确久别了。

乡下的冬季总是善解人意的,她总等得娘把过冬的棉衣里的絮儿塞厚实了,把棉鞋底子纳结实了才肯来的。

那年月,乡间那条上学的小路上,孩子们打着提溜滑哈着白气,敲下屋檐下长长的冰棱柱,抢一块塞到嘴巴里,咯吱咯吱嚼个够;攥个实实在在的雪球球,嗖一下丢出去,砸出的是嘻嘻哈哈的快乐。

老屋的中央总是蹲坐着那憨实的铁炉子,长相的确笨气了些,但是乡间的冬季确乎少不了。早上生炉火时飘飞的尘屑和烟味,是关于冬的重要的消息。有时候会被这烟味呛醒,那是大人们一早起来的重要仪式,昨晚的炉火没有给封着,早上就要重新点着底火,开始时点着的是引火,浓烟滚滚火苗飘忽没有根基,再后来就塞些棒槌瓤进去,火苗渐渐稳实了些,但是还不持久,直到把黑黑的煤块子填进去,再把结实的煤饼子依次放入,这炉子渐渐就有了生气,被唤醒了般热力十足。是啊,一天的饭食和热度都靠她供给呢。围坐在炉火旁听那滚开的水在壶中呼呼做响,在炉台子上热乎上些橘子,一会尝尝,橘子是温热的甜味,那滋味真叫一个美。爹有时会在晚上封炉子时顺便塞到灶里几块地瓜,等到早上醒来便闻到那诱人的烤地瓜的香味了,揭去表层烤焦了的厚厚的皮,露出里面焦黄的嫩嫩的瓤,不顾烫嘴的热度,嘻嘻呼呼的用牙一点点啃着那美味的地瓜,和着口水咽下去。娘总是提醒着:热着呢,别烫着。

睡觉前总是犹豫很久才把衣服脱利索,搂着烫壶钻被窝,用棉被把脑袋蒙结实,一觉到天亮。通常要等娘骂好几次才肯下决心起床。嘿嘿,赖着就不起来的滋味真美。

那时候的冬天冷得瓷实,可是咋就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冻得通红的手啊,总有着使不完的力量。

老人们不是常说吗,冻冻吧,越冻越结实啊……

乡间文章2:乡间腊曲

文/郭华悦

进入腊月,乡间也热闹了起来。

其他时候,乡间大多是一幅忙碌的景象。细心聆听,会发现除了急匆匆的脚步声,还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再难有其他的声音。唯有在腊月里,乡间进入了农闲,年也近了,腊月之曲也奏响了。

在年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中,最先引人注意的,是村民们热情的问候和寒暄。年的脚步近了,家家户户都忙着采办年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欢乐。人逢喜事精神爽,有相识的人在路上碰到,少不了一阵嘘寒问暖。走在路上,处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村民们,正热情洋溢地聊着生活琐事。

这首乐曲的另一个音符,便是小孩们的欢笑声。大街小巷,到处是嬉戏玩闹的孩童们,脸上绽放着纯真的笑容。很多孩童的父母,常年都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孩童们的脸上,时常可看到落寞的神情。如今,年来了,父母回家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令他们的脸笑得如同绽放的花朵。

喝酒划拳的声音,是年的又一个音符。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常年在外,天各一方,唯有在过年这样的日子里,才有机会共聚一堂,把酒言欢。说着小时候的趣事,聊着打工时的辛酸,再说说自家妻儿的那点事儿,这个年便充满了温情的味道。

母亲的絮絮之语,是这首乐曲中最温暖的部分。回到家里,年迈的母亲忙着做儿女们喜欢吃的食物,还不忘嘘寒问暖。从母亲口中说出的话,似乎永远都没有变化,如吃饱了吗,穿暖了吗,等等。可每听一遍,心中的感动就增加一分。母亲的絮絮之语,是在外打工的人们百听不厌的天籁之音。

年的乐曲,在腊月里奏响了。回家去,听一听这首温暖的旋律吧!

乡间文章3:乡间泥土亲

文/史忠和

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绿色的田园,葱郁的林木,肥沃的土地,袅袅的炊烟,总会让我生出一份别样的亲切。乡间的山,乡间的水,乡间的人,乡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在我眼前都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亲切。

岁月轮转,社会巨变。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茅草房已完全不见踪影代替它的是小楼幢幢和花砖红瓦,昔日农闲时走家串户闲聊的村民,如今骑着摩托车、开着小车忙着进城打工、经商。一切都在快速变化,惟独不变的是田园的风情,是那绿意盎然的激情,孕育着生命的勃动。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乡间度过的,即便是读了大学,学校所在地也是在距离城市很遥远的偏僻的乡村,参加工作后,我依然生活在泥土厚重的乡村,至今没有离开过。

恬静的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声划过,阳光、雨露和清风,带来了乡间特有的奏鸣曲,圈了一夜的鸡鸭鹅终于摆脱了黑夜的束缚,扑棱着翅膀飞快的向田野、池塘奔去,有的鹅还不时的伸长脖子“嘎嘎”地大声高歌。袅袅炊烟带着它特有的灵性从村庄的房顶屋脊冒出来,时而笔直如柱,时而飘飘渺渺,散乱在人家的房前屋后,散乱在林间树梢。散乱的炊烟犹如画布上的泼墨,淡淡然然如纱,轻轻悄悄似雾。于是家家锅碗瓢盆响,户户厨室飘清香,稀粥、薄饼、小菜、大酱、大葱,带着农家特有泥土的味道,香了口胃,醉了心田。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踩着黑色的大地,身体涌动着大地的脉搏,任清风自然而然流淌过脸庞和身体,清爽干净,像是不染世俗凡尘。一阵微风吹来,泥土芬芳扑面而至。田野上、小沟旁叫不出名的野花正悄然开放,开的灿烂多姿。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时而在路边翩跹起舞,时而在花间忽隐忽现,悠然的沐浴着初夏的曙光。蒿草到处都是,一丛一丛,绛红的、银灰的、褐黄的,散发着一种苦而辛辣的气味,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在微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一排挺拔的槐树,正摇摆着它那弯曲的枝干,一串串白色的槐花在阳光的的照耀下,被微风吹落下满地的花瓣,犹如仙女散花一般仙境。

四周满眼的绿,绿的青翠欲滴。山林下,一垌垌翠绿色的田野,一片片墨绿的果园,包围着一幢幢错落有致的花墙红瓦的农庄。那浓淡浑然的绿,顿时令我心境开朗,心旷神怡了。那浓浓的是母亲的绿,绿得深沉而真挚;那苍苍的是父亲的绿,绿得坦荡而质朴;那幽幽的是乡间少妇的绿,绿得浪漫而纯正;那浅浅的是农家女儿的绿,绿得天真而明丽。这温润的绿色正悄无声息地浸透了我的肌肤,渗入了我的血液,直入心脾了。我甚而疑心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已经变成了一株绿禾或是一片绿叶,在绿色的微风细雨中惬意地摇曳着。我贪婪地呼吸这甜丝丝的乡间气息,尽情地体味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鸟语花香、群草芬芳、五谷泛绿、夏情甚殷。

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渗透到我的心田,掬一把黝黑的泥土,把它放入家中的花盆中,那花,茂然!这就是乡土浓郁的气息,是乡土自然的力量。

抬头仰望被风吹过的地方,不管是田野阡陌,还是乡间街巷,幸福的影子到处可见。简单,真实,又不缺乏温暖!

住久了都市的楼房,厌倦了车水马龙快节奏,疲惫了霓虹灯的五光十色,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每逢节假日,来到农家小住几日,品尝一下农家菜,体味一下农家屋,感受一下农家情,天空是那么的纯净、乡音是那么的亲切,乡亲是那么的纯朴。庄稼是多么地茁壮……那是多么惬意悠然的心灵婉畅。

寂静的夜晚,枕着蛙声入眠,疲惫紧张的身心顿然间得以释然。完全释放了自己所有的工作生活压力和重负,心中充满着平静和祥和。此刻,我一个人静静的做着简单而温馨的梦:绿色的田园,葱郁的林木,肥沃的土地,袅袅的炊烟------这是属于我的世外桃源。

乡间文章4:乡间之旅,山水之趣

文/xyf771107

[斜阳如画]

末夏初秋,心底莫名升起一种若有所失的怅惘,很期待来一次身心皆怡的出游,累,却心甘情愿,孤单,却淡淡释怀。

友人相约去乡间体验山水之趣,便欣然应允同行。车窗外,风景如画,却急弛电掣般从身边掠过,丝毫不作停留,看不清,更读不懂,只感到它来去如风的脚步,穿过岁月的沧桑跋山涉水而来,等待肉眼凡胎的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凝视。其实,风景再美,路过就好。

一路上,见到不同的脸孔,听到不同的声音,竟好奇地想要揣测他们潜藏在表情与话语背后的心情,读懂人性的真切。其实,越思考越是无果,思绪一次次被汽笛声声击碎在空气里,唇边的笑意丝丝隐退。

生就孤绝,再委屈只会心里藏,眼角带笑泪流心中,面对这变幻莫测光怪陆离的世界笑着说无所谓。跌跌撞撞的生活,故意的忽略与漠视,以为自己会因此刻意逢迎,可最终选择沉默。相聚,离别,以为自己会撕心裂肺地用泪水挽留,却只是微笑着挥挥手,徒留转身后的黯然。

这个秋,依然不言不语,看落花满天愁满地,任思绪微微凉着,任心隐隐地疼着,心境不免有些凄怆的味道,却并无大碍。

到达目的地,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人群、欢笑、彩霞、湖面……沸腾如火。天边绚烂的晚霞已铺满了大地,山坡披上金色的晚礼服开始盛大出场,湖面荡着一波又一波的红光,夺目耀眼,那一张张笑意盎然的脸灿若桃红,片片欢歌笑语让这片湖面生气流淌。

水面溅起的片片飞花,空气中飘荡的串串笑声,吸引我战战兢兢地生平第一次下到大自然的水域,有点紧张,却也心生欢喜。紧拽着救生圈,被碧青的湖水托着的身体自在漂浮,来自湖水的动荡与力量,轻轻地拍打在裸露的肌肤,柔柔滑滑的感觉窜遍全身。

不一会的功夫,紧张的情绪消失,才开始张望四周。游泳大军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好不热闹,有嘻戏玩闹的,有专心学习的,有虔心锻炼身体的,还有在这流动的世界悠闲聊天的……身边,处处水花飞溅,洁白轻盈,柔美灵动。

夕阳映衬着湖面,透着金璧辉煌的华丽,人影,山影,树影,笑脸,簇拥而来,青山碧水的环绕里,落日缤纷,浪花飞天,笑声串串,鱼儿畅游,鸟儿腾空,这真真切切的美早已在心底温情刻画浑然天成。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落日余晖下,着一袭白衣的女子,长发飘飘,粉面桃红,杏目流盼,孑立湖岸,翘首着远方,没有人知道她心底的渴望,没人能看穿她眼中的渴望。也许,她的心里一场花瓣雨正纷纷扬扬。也许,她的眼里一场相思雨正淅沥缠绵。也许,她的世界正翻腾着一场千回百转回不去亦逃不开的爱恋。

不觉间,暮霭渐浓,天边褪去最后一道光环,世界还原另一翻模样。游人陆续离去,动荡的湖面渐渐平静,热闹的湖岸随着暮色的到来缓缓安静,小镇更显宁静清幽。闭上眼,微风拂面,如亲人温柔的抚摸,如爱人深情的呢喃,却不难感觉湖面那微波荡漾的撩人情怀,那份驿动,温软,缠绵。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人们正急步走在回家的路,而万物生灵却不知疲倦,也许是不习惯这清幽安静的夜色,于是显得比白日更为闹腾。蚊虫嗡嗡,蛙鸣阵阵,犬吠声声,萦绕在耳畔,真切而贴近,渐近渐远,此起彼伏,如一场浪漫华丽的田园交响乐,易让人怀念那些阳春白雪的时光。

青山隐隐,碧水悠悠,灯火温柔,喧嚣远遁。如若夕阳映衬的湖面是一场华丽的招展,那么湖面上投射的万家灯火则是一场温暖的指引与照亮,不夺目耀眼,却亦波光滟潋柔情尽展,为这夜添了几许浪漫几许温馨。

累了,朋友齐聚,坐在农家院落的竹椅竹凳上聊着天,有风轻拂,有星月相伴,有叶儿籁籁的声响唱和,好不舒心惬意。话语激扬笑声荡漾的时候,那竹椅竹凳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犹如古朴的琴弦抚晚歌一曲,余音绕梁。

抬头,忽明忽暗的星斗缀满天幕,眨巴着眼似是远隔的离人深情的诉说,道不尽,念不完。天若有情,那漫天星辰最忙碌的一颗一定是我,因为总有那么多的思念未完心愿未了,多希望那最亮的一颗是你,照亮我心空长久的荒芜,温暖一路的孤寂。

忆起小时候,总喜欢在乡村的夜晚,兴致勃勃地安坐在葡萄架下听老人们讲狼来了、小红帽、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或是与小伙伴们邀星月欢歌共舞,或是反反复复地数着天上的星,就是数来数去数不清,却乐此不疲。而今,童年已是一个飘逝不再的梦,唯有怀念。

夜深了,悠然漫步于凉风习习的湖岸,抵达休息处。许是累了,许是欣喜,难得一夜无梦无忧安然睡去,一觉天明。

[薄雾晨曦]

清脆的鸡啼声声钻入耳边,早起的鸟儿已亮起了歌喉,阳光早早地照进房间,素来喜欢赖床的我却迟迟不愿睁开双眼,很享受这似睡非睡的时光。

“宝贝,连睡觉都这么安静,不动也不闹,一早醒来见你仍是昨晚入睡的姿势。”同行的姐姐笑着拿我打趣。“呵呵,是吗?昨晚睡得真香,久违了的好睡眠。”边回答边起身拉开窗帘,阳光洒满窗台,加之身边这些安安静静的疼爱与关心,心里由然而生丝丝暖意,不热烈,不张扬,恰到好处。

如果说斜阳如画是一场凄绝华美的告别,透着美丽缠绵的忧伤,而这薄雾晨曦则是一场倾城之恋的伊始,唯快乐相伴幸福相随。

散步湖岸,清风徐徐,晨曦浅照,晕开温柔的光圈。如黛的远山朦胧飘渺,掀开翠色烟雨的梦。淡蓝色的天幕几朵白云悠悠,如生长在高远山巅的圣洁雪莲。空气中吹送着淡淡的甜浅浅的香,让人心旷神怪通畅淋漓。

放眼望去,几页竹筏荡在碧清的湖心,渔者幽幽缓缓地划动着船浆,哼着小调,一脸带笑,如同摇转着手里满满的希望,透着对生活的敬仰与尊崇,想来应是满载而归。

一幢幢白墙红瓦,立在山水之间,吸山之钟灵毓秀,集水之生气灵动,在一片湖光山色里显得鲜活而美丽。

耳边隐约传来有节奏的抨抨声响,顺着声音望去,两鬓斑白的老妈妈蹲在码头,精神奕奕地挥舞着棒锤捣着衣服,平静的湖面漾起圈圈波纹,水花四溅。我想,这码头承载着她们世世代代的梦,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幸福都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澄澈里变得平静如常。

湖边的垂钓者,专注的模样,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湖面,身旁的莺歌燕舞风吹草动丝毫转移不了他们的视线,而鱼儿似乎迟迟不肯光顾。也许天地之间,他们在乎的是闲云野鹤般的性情,是将身心放逐于山水之间的乐趣。要换成是我,面对这眼前的风平浪静,定是早已甩手而去了吧?

湖边青青草地,晶莹的朝露洒在草丛中,密密挨挨,清莹透亮,圆圆润润,指尖轻触,沁沁凉凉的感觉传遍全身。想要将这晶莹掬捧于掌心,却害怕碎了一地剔透的梦。沉思间,调皮的蛙虫一路蹦蹦跳跳,安静的草丛里阵阵骚动,丛丛朝露在颤颤悠悠之后如一场如丝细雨,阵阵纷落。

湖中那碧青修长的水草,因水的滋养出落得阿娜多姿、仪态万千,在微风的吹拂和轻浪的拍打之下,尽情招展着袅娜的身姿,向四处无尽伸展,收放自如,那份柔美悠远流长。幻想着,这碧绿是爱情的颜色,清新养眼舒心怡神,这姿态是爱的延绵不绝,是否可以缠缠绵绵到天边?

走在绿盈盈的草丛中,小心翼翼,步履缓缓,还是惊起了一滩纷飞的精灵,一路歌唱,一路舞蹈,为我们带路。那密丛的草儿抚过脚踝,痒痒凉凉的感觉斗然升起,脸上抑不住的笑。草丛里淡紫色的小花,一丛丛聚在一起,串起那紫萝兰的梦,也串起幸福片片,在一片绿意盎然里格外养眼。

双栖的蝴蝶,被我惊扰,瞬间翩然离枝,舞动着美丽的羽翼,一会停留枝头,一会栖息草地,在我的身前身后追逐嬉戏,让人眼花缭乱。想像着,成群的蝶舞在眼前勾勒一片美丽盛景,淡定的目光不再如水沉静,泛出久违的馨柔,紧紧追随,想要看一场蝶恋花的美丽结局。

忙碌的蜻蜓,在草丛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不知在找寻什么。许是这天使般的精灵看穿我的心思,几经盘旋之后竟安静地停在我裸露的脚尖,心顿生受宠若惊的欣喜。俯下身,细看它透明的羽翼修长的身体,不禁想要触碰,不料这小东西又轻盈地划过指尖,挣脱我的视线,留我满眼不舍的目光。

看着大人小孩在湖边摸虾捉蟹,禁不住脱下鞋,光脚踩在松软润泽的泥土,与大自然难得的亲密接触让心升起别样的温软。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湖岸,裙摆飞扬,发丝轻舞,脸晒得通红,还不忘拾起遗落在岸边的一枚扇贝,如同拾起童年的梦,深褐色的纹路,道道分明,镶嵌着岁月的丰盈。

乡下待家的老人们,总是一脸慈祥的笑,如父辈们般和蔼可亲。看着我们一个个晒得红扑扑的脸和满身的泥土,热情地邀我们进屋休息整理。好奇地使劲地开心地摇着门前的辘轳,清亮亮的井水就这样神奇地汩汩流出,掬一捧洒在脸上,那感觉沁人心脾,所有的疲惫顿感烟消云散。

短暂的乡村之旅,真的不忍告别,亦不想告别。在万里晴空之下青山绿水之间,人性的冷漠、工作的疲惫、情感的空缺、生活的细碎全抛诸脑后,不想就可以不存在。

原来,世界可以任自己的脚步踏出别样的美丽,可以随自己的心迹描绘那一方简单的明媚。

乡间文章5:乡间昆虫记

文/郑传省

今夜无眠,想起了乡间曾经给我带来许多乐趣的一些昆虫们。

有一种小甲虫身体细长如同黑瓜子,人们叫它“翻身虫”。把它仰面朝天放在桌子上,为了翻过身来,它的脖颈就会“咯噔”一下猛地一弹,足能弹起半尺多高,再落下时已经爪子着地了。

还有一种如大拇指盖大小的甲虫,爱叮在玉米棒子上。由于它飞动时“嗡嗡”的声音很响,我们就叫它“老嗡嗡”。捉一只来,找一根高粱秆儿,剥去外面的篾,把里面的瓤儿掐断一截儿,用一根小棍捅个眼儿,让高粱瓤儿能在小棍上灵活转动。再截一段一拃左右的高粱篾,一端插在高粱瓤儿上,一端插在“老嗡嗡”脖颈处的缝隙里,轻轻一转动,它就像牛拉着石磙打场一样,绕着小棍飞了一圈又一圈,十分好玩。

椿树上的象鼻虫常常一只背着另一只,好长时间一动也不动。你把它捉在手里,它就会装死。掐一下它的腿,它觉得疼,才会动一下。椿树上还有一种虫子叫椿蹦子,这种虫,虫如其名,能一下子蹦出好远。当它们长成成虫,就会长出翅膀。到了秋天,母椿蹦子带了一肚子的籽,拢一些枯树叶点着,把它们放在火里烧熟了,吃起来比炒黄豆还香。

黄盔甲的天牛是一种害虫,爱啃食桑树的皮。它的大颚很锋利,乡下孩子捉住它,把一根草茎放进它的大颚里,它就把草茎毫不费力地咬断,像人们往铡刀里铡草一样。玩够了,就把它的腿掐断,然后抛向空中,它就扇动翅膀飞起来。飞了一会儿,累了,它想叮在树上,没有腿,抓不住树枝,就往下掉。快落到地上时,又再度起飞。再叮,再落。如是几次,最后它终于体力不支掉落在地上,成为鸡或蚂蚁的美食。

收割麦子时,会看到麦田里有不少快速跑动的放屁虫。用麦秆按住它的背部,它就会“噗”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股白烟来,有一点儿臭。最难闻的是臭虫板子放的屁。臭虫板子是一种土褐色的、尖头宽身子的虫子。你的手要是不小心碰到它,它就会把你的手熏得很难闻,用肥皂都洗不掉。

马蜂常在树上、屋檐下垒成倒置的碗状的窝,小孩子闲着无聊时,就会拿根竹竿去捣它的窝。它们的生存准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要是捣了它的窝,得赶快跑。若是跑慢了被它追上,它就会狠狠地蛰你一下,那疼痛的滋味可不好受。

光阴飞逝,如今的我已人到中年,回首童年时与乡间的昆虫们在一起的前尘旧事,仍不由莞尔。

乡间文章6:倒瓦垄的汉子

文/李玉军

在乡间,雨季来临之前,房屋漏水的农户,就要请倒瓦垄的师傅们。倒瓦垄这个活,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跟老师傅们干过。这个活挺累。倒瓦垄一般选择晴好的天,大太阳在头顶上炙烤,师傅们站在屋顶弯腰摊泥倒瓦,汗流浃背。我们几个小工则在地面和泥,将准备好的麦秸草与泡好的泥土和在一起,和得泥草均匀,黏稠适中,然后一兜一兜顺着脚手架往上递。泥被递到房顶,已是经过四五人之手。

家里的房子已经建好二十多年。这几年,每到雨季就漏水。今年下决心请师傅们给倒瓦垄。

事前给倒瓦垄的包工头打了电话,来家里看了房子。我家的房子较其他农户高且宽,预计一天不一定完成,尽量往前赶。倒瓦垄这个活,就怕下雨。师傅们起早贪黑,就是要当日完工。

倒瓦垄的师傅们提前到场支起脚手架。现在的脚手架都是钢铁材质,比以前的竹木更安全可靠。高高的脚手架,让我这种恐高的人望而却步,师傅们却如履平地。

三叔用农用三轮到村外给拉了两车黄土,母亲拿出了早准备好的麦秸草,一切准备就绪。

次日清晨,不到六点,我就听到院子外面有电动三轮车的声响,随之有男人的咳嗽声。院子里的黄狗汪汪汪地叫起来。

我赶忙起床洗脸,去开门迎接倒瓦垄的师傅们。

这个倒瓦垄的小包工队有六人,最大的已经七十一岁,最小的也已五十三岁。技术总监就是把檐头的王师傅,他已经六十二岁。他除了干好自己的活,还要总览全局,用长长的细竹竿随时调整屋顶上两位师傅安好的瓦。

在地面和泥的两位师傅,一位五十三岁,一位六十一岁。他们把黄土用水泡好,撒上麦秸草,脚上穿一双长筒雨靴子,在泥草上踩。踩上一段时间,又用铁钩把泥草钩匀,然后用铁锨把和好的泥装进泥兜里。

四五个泥兜放进小铁车的车斗里,推到脚手架下。现在与三十年前不同的是,他们一改泥兜人传人往上递的方式,在脚手架上直接安装了一台电动小吊架。把四五兜泥挂在钢钩上,站在脚手架上的张师傅按动电钮,就徐徐上升到屋檐下。已逾古稀之年的张师傅把泥兜子再一兜一兜递给把檐头的王师傅,王师傅再递给站在屋顶的师傅。

干活中间挪动脚手架,可谓惊心动魄。五个人抬着脚手架挪动,一个人站在旁边观察四周情况,脚手架很高,上晃得厉害,似乎稍不小心,就会倾倒向某个方向,钢铁砸在哪里都有危险,用步步惊心来形容不为过。我站在一旁,帮不上忙,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一切平安顺遂。

从清晨六点干到中午十二点,他们停工休息。下午一点接着又干。好在倒瓦垄的这一天半阴天,气温不高,他们干活舒爽,少流很多汗水。

从下午一点到傍晚七点,倒瓦垄的活接近尾声。地上和好的泥已经全部上房,红瓦和脊瓦都挂好了。匠人师傅爬上屋脊用水泥灰抹缝子,地面的小工师傅开始拆脚手架。

七点三十分,这次倒瓦垄大功告成。师傅们把脚手架装上三轮车,包工头把从我手里接过的一叠钞票揣进腰包,笑嘻嘻地招招手说声再见,打道回府。

这种活,也只有这些中老年人干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了生活好一点,默默支撑着。年轻人不屑干这种一身泥一身汗的脏活累活。像王师傅把檐头的技术,年轻人都不会,也不屑去学。

在城市里,同龄的人早已退休,或在家含饴弄孙,或在公园练功养生,或在广场上随着音乐跳舞,或在老年大学里学习诗词书画。而在乡间,这些倒瓦垄的汉子,还在为了生存而劳作。他们粗糙的大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在改变着别人的生活,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乡间倒瓦垄的汉子们,像庄稼一样朴实无华,像土地一样默默奉献,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

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风景。

乡间文章7:四月的乡间

文/愿你与自己温暖相依

人间四月芳菲尽,暖暖的阳光沐浴在大地,阳光下的影子拉着长长的。我漫步在这春日的阳光中,漫山开遍的洋槐花,朵朵洁白如玉;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慢慢凑上前,那朵朵白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忍不住轻轻嗅上下,丝丝甜腻钻入鼻腔,让人神往。还有那沉醉于花香中的蜜蜂,来回穿梭在花间;不知是这满树的槐花香吸引来了蜜蜂;还是这成群的蜜蜂为这槐树增添了风采,当然这两者肯定是平分秋色,这也有了远近闻名的槐花蜜,尝上一口,唇齿留香。

微微的春分佛面而过,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蒲公英迎风飞舞,朵朵似雪;飘舞在空中,又仿佛是离家的孩子,独自彷徨在暖阳下。漫野绿油油的小麦,刚刚冒出的麦穗上挂着淡黄的花粉,一眼望去那么辽阔,这满载着希望的喜悦。

不远处的秧亩田中弯腰插着小秧苗的农民,也够成了一处靓丽的风景线。刚长出头的小秧苗悄悄在泥水中露出了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眼望去翠绿翠绿的。长在田埂上的胡豆,浓绿的杆子上颗颗饱满的胡豆,远远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摘上一个,剥开皮,脆嫩的胡豆留下满口清香。油菜花已过了花期,结出了饱满的油菜荚,油菜杆也压低了头,仿佛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沉默不语。

慢慢的彳亍而行,走到不远处的水库前,水波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明亮,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水里结群而游。岸边静坐着的垂钓者和停着的几辆车,在这静谧的午后格外让人感觉放松。

而我却沉醉于这乡间小道,这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午后;这充满了灵魂气息的乡间田园。我敞开双臂呼吸这淡淡清香的空气,此刻我已融入了这大自然中;我愿化作一阵风,吹遍大地的每个角落。

乡间文章8:乡间味道·兰花落苏

文/稼穑

时下流行食素,盛夏更宜吃得清淡。但要清而有鲜、淡而有味,那一定要当地当季的好食材了。吃货们,松江“兰花落苏”(茄子)鲜香脆嫩、爽口下饭,就是当前最时令的美味。这可是当年松江府的贡品呢!据说慈禧太后就十分喜欢这一口酱落苏。

江南人称茄子为“落苏”。据传,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有一天看到妃子的孩子帽上的两个流苏,很像要落下来的茄子,于是“落苏”随口而出,从此将茄子叫“落苏”,且将农历十月三十定为“落苏节”。

“兰花落苏”作为松江府的特产,因有兰花清香而得名,种植历史已有六百多年,元朝有记载在松江北门外菜花泾一带种植为正宗,民间还流传着父女俩种落苏的感人故事。《华亭续志》也有记载,“菏泽浜落苏,有柴白两种为贵,味甘肉嫩胜于客种,取其小而摘之,经活水而入甜酱内,逐为菜品胜味。”

当地人也把“兰花落苏”叫“兰花小茄”,因其形如传统的本地茄子,但个小如指,有的饱满如母指,有的细长如无名指,前者肉厚质肥,后者皮薄细嫩,前者酱之,后者鲜食更佳。当地民间把鲜食落苏叫“捏落苏”,清晨在露水中采摘,用竹牙签在落苏身上刺上小孔,放盐及少量明矾,用手反复捏之(搓揉),再冷藏个把时辰,即可食之。鲜食加工简单,原味十足,清香爽口,软而不酥,十分过饭(下饭),是夏令桌上佳品。酱落苏其味更丰富,但制作很吃功夫,一般要先制作好酱(用面粉加蚕豆瓣制成饼,放在麦秸秆内发酵,利用黄梅高温高湿发酵,出梅后放水拌料,再在太阳下暴晒),将腌制好的小落苏放入酱缸内,在太阳底下直晒,太阳越烈,则落苏越入味,当然前提是要有好酱。入酱的落苏经三到五天日晒,可从酱里拿起来直接食之,也可晒干久藏。酱得好的落苏,油光发亮,内冒咸蛋黄般黄油,肥甘鲜香,回味无穷,可做菜肴,也可当零食,平民百姓常吃,文人雅士爱吃,难怪慈禧太后也喜好这一口。

兰花落苏一般在四月移植,五月可摘,食至立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也可长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捏落苏是夏季当地家家户户简单的美味,但酱落苏讲究佐料、天气、经验,能酱好不易,尤其是现在好酱、好落苏、好经验所有无几,笔者深有体会。好食材是成就美味的关键。要做好的酱落苏,好的落苏品种是极为重要的。什么是好品种?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传流的、经过长期进化的、具有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强、品质优的特点,与人共有这方水土。所谓人灵地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旦远离就会水土不服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些年外来物种纷沓而来,乡土品种流离失所,不少长者乡贤因感觉不到这种乡间米道而颇有怨言,也触发了他们牵挂着的乡愁。

人生天地之中,与天时地理相应,故不同的季节,饮食相应食材。每种食材都有属于它生长的地方、时节,要尝到乡野新鲜,就要遵循自然节奏。当地、当季、应时而食,既是简单健康的饮食,又是一种自然有效的养生方式。

如今,松江农技中心在浦南经过七八年的广泛搜集,已有五十多个乡土品种作为资源被保护。“兰花落苏”等一批名特优乡土品种经过精心培养、提纯复壮,将面向家乡父老乡亲。

民以食为天,食以乡土宜。应时而食,乡间米道。

乡间文章9:年饺子

文/李兴濂

“好吃不过年饺子”,在乡间,白白香香的饺子是家家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有了饺子,这年过得才有年味儿。

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天刚黑,妈妈就在光线不足的厨房里忙碌着,显得格外伶俐。天冷着,袖子却挽得高高,露出圆润的手臂,一个动作连续着下一个动作,流动着浓浓的香气。一户户人家都以这样的动作来迎接新岁的来临。“梆梆梆”的剁饺子馅的声音响遍了村子,几乎是一个声音,一个节奏,像踩高跷的鼓点,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的声响中。

年饺子要选上等好料,肉是不肥不瘦的五花肉,菜是新鲜可口的酸菜、韭菜。剁饺子馅要粗细相宜。剁好的肉菜合拌后,加上金黄的豆油香油,碧绿的葱花,粉红的虾仁儿,花椒大料等佐料,一盆香气浓郁,五颜六色的绞子馅就完成了。端上早已揉好的面,全家人欢欢乐乐开始包饺子了。揉面的揉面,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包年饺子有个说法,包完剩面是预示明年粮食丰收,剩馅是预示明年蔬菜丰收,面和馅都不剩是粮菜都丰收。童年的我,把家人包好的饺子一行行摆在方盘上。年饺子个头要大,要包得鼓溜溜,状如元宝。奶奶说,饺子个头大像元宝,饺子下肚,财宝也招进了家门。妈妈说,我包的饺子个头大,明年养的猪肯定肥。爸爸说,我包的馅多,煮时皮胀破了,明年就挣钱多。年饺子里面还包有一些取意吉祥的东西,比如糖、花生、枣、栗子什么的,还有崭新的硬币。谁吃到了,会给一年带来好运气。全家人说着笑着,不一会,饺子就包完了。

年饺子要等半夜时才煮。这时奶奶就会坐在火盆边点上烟,给我讲故事。有一年一个穷苦人叫张三,过不起年,好人王秀才给他送去春联和一点面。半夜时王秀才想到张三,又端一碗饺子给他送去,走到张三门前,就听到张三喊,吃肉吃饺子了!王秀才心生疑惑,推门而入,一看张三和妻儿在吃红薯和白萝卜块。奶奶说,过去穷人吃不起饺子,就是能吃得起饺子的,也是包两样,一样是白面肉馅的,一样是荞麦面菜的。白面肉馅三十晚上吃,荞面菜馅的正月吃。现在好了,白面肉馅饺子管你吃个饱!

午夜,鞭炮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等我们放完鞭炮,从外面带着一身冷气和硝烟味回来,妈妈已经把一锅飘浮着的饺子捞出来了。煮好的饺子,先供灶王,保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敬祖先,保佑全家和和美美,顺顺当当。然后全家人才能吃。奶奶把腊八蒜、醋、香油分放在小碟里,听着隆隆的鞭炮声,吃着妈妈包的年饺子,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我暗暗地努力寻找有钱的饺子。“奶奶,我吃了二个钱。”“好啊,好事成双。”“奶奶,我吃了八个钱。”“好啊,八方进财。”“我吃了四个钱。”“好啊,孩子四平八稳。”无论你吃到几个钱,奶奶都说好,也总有一套吉祥话送给你。

饺子发展到今天,名目花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有心人将饺子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型上综合了捏塑、雕塑、组合、点缀等手法,颜色上玉润玲珑,赏心悦目,入口更是满口生香,回味无穷。不仅如此,许多诗情画意的名字更是让人称绝,海底捞月、四喜临门、五子登科、八宝拜寿、鸳鸯双栖、香花独秀……但都没有小时候乡间年饺子让我心旷神怡,回味无穷,那酸甜苦辣咸的味道,让人去品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滋味,小小的年饺子,一张面皮包裹了五味人生。

乡间文章10:夏季的乡间

文/杨馥羽

暑假,我和妈妈回到乡下老家,美美地感受了一回乡间的惬意与舒心。

夏季的乡间是美丽的。

清晨,“嗒”的一声,一滴露珠从花瓣上滚落下来,落在田鼠的手掌里,它用这捧露珠洗了把脸,就出门旅行去了。“啪”,一朵牵牛花试探性地绽开花瓣,紧接着,“啪,啪……”好多牵牛花不约而同地露出笑脸。不一会儿,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了,采走香的粉,酿出甜的蜜。

夏季的乡间是丰富的。

“喔喔喔”,公鸡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咩咩咩”,羊儿也回应了几声。各家各户的门“吱呀吱呀”地打开了。“汪汪汪”,小狗抢在主人前面飞奔出去,急着给它们的同伴回话。“哈哈哈”,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回响在乡间的小路上。

夏季的乡间是惬意的。

大妈、大婶儿们在树荫下围坐了一圈,聊天的聊天,做鞋子的做鞋子,织毛衣的织毛衣。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在碾麦场上追打嬉戏。“喳喳喳”,小麻雀不时地提醒孩子们,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

夏季的乡间是悠闲的。

人们端着大碗,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猫懒洋洋地躺在自家门口,享受着日光浴。牛“哞哞”地叫着,悠闲地在草地里漫步。蝉也“知了知了”地唱着,欢快地歌唱着幸福的生活。

夏季的乡间真美呀!

乡间文章11: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文/黎城

我喜欢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远离喧嚣的城市,摆脱烦躁的心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里的天空蔚蓝如海,棉絮般的浮云飘过头顶。那里的秋阳柔情似水,亲吻着面颊,温暖着心灵。那里的空气沁人心脾,携着泥土的气息,从鼻孔浸入肺腑,惬意,悠远。还有那道路两旁金灿灿的稻子,紫红的茄子,火红的辣椒,向世人宣告着丰收的喜悦。远处连绵不断的青山,与天地浑然一体。我,立于天地之间,呼吸着田野里灵动的空气,用“身无半亩,心怀天下”的情怀,思索着这个世界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芸芸众生。

《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人从哪里来?这本是一个人生的终极问题。在先秦那个久远的年代,先贤们用他们的智慧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天给了我们精神,地给了我们形体,合二为一,就成了人。所谓“天人合一”,我们每一个人来源于自然,又终将回归到自然。《易传》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与天地日月一样,我们生于自然,也必定要受制于自然。我们的命运与自然的兴衰流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卑微显达,我们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规律的制约。

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思想多元的社会,人们用极其丰富的后现代语言对笛卡尔的精神进行着史无前例的解构和发挥。吃完了大闸蟹,喝完了陈年干红,摸着隐隐鼓胀的肚皮,谈一谈爱情,谈一谈伤痕,谈一谈风月。或者捧一本杜拉斯要么村上春树,找一个阡陌纵横炊烟袅袅鸡鸣狗跳的地方“诗意地栖居”。抑或背上行囊,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一看那天涯海角不一样的世界。然而,无论我们怎样诠释存在的意义,只要你还在呼吸,只要你还在思考,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属于这个世界,存在于这个社会。在我看来,你的人生、我的人生以及他的人生,其实大同小异,每个人都戴着一副无法挣脱的手铐和脚链,越是想挣脱,就箍得越紧。稍微不同的是,一部分人为今天有没有吃的而挣扎,而另一部分人为明天吃什么才好而烦恼。

回想起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那个偏远的山村,面对着物质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孤寂,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未来就如同黑夜里茫茫大海上的孤舟,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焦急、担忧和压力时常困扰着我。但我依然怀着对美好憧憬,尽量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勤奋的状态去对待每一天、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总以为挺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我的定是美好的曙光。哥德说:“有两个灵魂住在我们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一个怀着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地要脱离世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尽管现在我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如今的我依然徘徊在这样两种境界之中,一方面常常抱怨薪水的低廉和工作的繁杂,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生活在这个既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同时作为体制内的一员,一方面我们在感受着体制带给我们的某些好处,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被体制所束缚和困扰。人生自古难两全,有一得,就有一失,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在得失之间找到我们想要的平衡。

当来自西伯利亚的秋风猛烈地摇曳着树梢,绿叶们听够了赞美,披着万紫千红载誉而去,秋天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风轻轻,云淡淡,天蒙蒙,地软软,山初瘦,水微澜。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九月的乡间,就是一幅很有水墨写意韵味的山水画。坐在秋日的边境,我看到人生如秋叶一般在世间飘舞着,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最好的心境吧,经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洗净了五颜六色的铅华,剩下的就是不动声色的静默与宁静,此境本来就是一种最有分量的美。这样的景物,或许才具有最深沉的美丽,就如同秋天一样的美丽。

乡间文章12:腊月酒

文/王忠范

每年腊月,我就喜欢喝东北乡间老家自酿的腊月酒。腊月酒其实就是黄米酒,是用东北特产大黄米酿制而成的,充满粮食的味道。因为这酒是农家腊月自酿的,又没啥酒劲儿,谁都能喝点,家家腊月里的餐桌上都有这酒,所以黄米酒也叫腊月酒。有这样的顺口溜:“腊月酒,家家有;喝一口,心甜透;迎大年,乐悠悠……”

农历冬月底,杀了年猪,进入猫冬时节,村里家家户户就开始酿制黄米酒。酿制黄米酒是有技术含量的,不是谁都能做的。我家的黄米酒由祖父一人酿制,他不让别人插手,说弄不好会走味。他先是淘洗好黄米,接着放进锅里慢慢煮熟。熬成粥状时,黄米变得黏稠稠的、金亮亮的,再装进大盆,整整焖上半天一夜。然后打开酿酒的泥缸,把黄米粥、开水和提前半年做好的曲子按比例放进去,扣上圆盖,封得严严实实。这样发酵半个月到20天,黄米酒基本就酿成了。

到了开封的日子,人们都管黄米酒叫腊月酒了。祖父笑眯眯地掀盖通风、过滤,屋子里顷刻飘满了酒香。一家人围着都要尝上一口。腊月酒色泽纯净,醇香柔和,鲜爽却绵长,没辣味,大人小孩都能喝。若拌搅些白糖,入口甜甜酸酸,更是新鲜绵润了。开启酒缸这天,不管谁家都要请同姓的本家长辈和左邻右舍的老人来品新酿的腊月酒。这些人好像都知道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意蕴,个个笑得满面红光。大家围坐在黄泥火盆旁,吃着酸菜粉条炖猪肉,浅饮慢酌之间讲年景、唠家常、说乡事,亲亲近近,热热火火。晚辈们轮流敬酒 ,说吉顺祝福的话,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时候,小孩子常常跑到门外放一串花炮,让人感到快要过年了。

从腊月酒开封后的每一天晚餐,或多或少都要喝腊月酒,添情助兴,营造过年的氛围。下酒菜多种多样,但必有热腾腾、香喷喷的年猪肉。这叫:“腊月酒,年猪肉,日子越过越富有。”主食是吃黏豆包。黏豆包圆圆鼓鼓又黏稠筋道,象征团圆、和睦。那叫:“腊月酒,黏豆包,团圆和睦过年好。”

等到大年三十儿吃团圆饭的时候,家家依然喝腊月酒,因为腊月酒象征日子和顺、生活甜美。祖父端起酒杯总要唱着说合辙押韵的祝词:喝杯腊月酒,喜气心中流,老少齐争春,又是好年头……春溶于酒,酒浓于情,饮得全家人激情满怀欢欢乐乐,阵阵笑声飞出门外碰得灯笼杆上的大红灯笼飘飘闪闪。

现在每年春节前夕,我们这座城里就有卖腊月酒的。我家总要买一大壶,年前年后都在喝,品不够那种乡情和年味儿。

乡间文章13:秋天的虫声

文/郭福全

秋天的乡间,最动听的莫过于唧唧的虫声了。

土路,犹如溪流,泻在海一般的秋色里。那秋色深处,便是伸着韧细韧细的胡须,瞪着滴溜溜的眼睛,唧唧鸣叫在地穴里的蛐蛐儿。虫声把乡间的情趣扯得又细又长,又清亮又神秘。

信马由缰走去,大地,潮湿地躺在秋天底下,让高秆作物那铁耙一样的根须,拔着地气,在茁壮粗实的生命里发绿,然后揣着希望,在年迈的黄叶旁边休息。

那唧唧的虫声犹如露水——一滴一滴滴落在庄稼地里。

黎明沉淀了天地,露水洗净了星星,星星化在晨曦的柔光里;另一片星星就如浩瀚的星空,扑闪闪在露水中,嫩生生的倾吐出一颗颗彗星。虫声是一片光明的布景,任你昼夜交替,把乡间八月的寂静,织成不同的花色,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青的,最后把自己也织碎了,使你找不见自己。

或者,那是地心里发射的信息,随便你想象它流淌的是个什么曲调,仿佛一粒一粒的真谛透土萌生,而下面还仿佛隐藏着什么诡秘。

或者,夜露长了胡须,把秋天的地气孕育在八月的情怀里。

乡间文章14:黄泥塘

文/蒋裕清

在老家乡间,无论村庄大小,村村都有沟塘。在那个没自来水的年代,吃的用的全是沟水或塘水。我们村有一沟一塘,村西的名叫西沟,村东的叫做黄泥塘。因为我家在东队,所以我从小就吃用着黄泥塘的水。

黄泥塘因底部全是又硬又滑的黄泥得名。小时候人小,眼中的塘面感觉特别大,简直就是一个小湖泊。长大后才发觉它的面积也不过四亩多一点,是极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五十来米,东西约六十多米,四周豁豁牙牙,像一张被蚕宝宝啃过的大桑叶。记忆中,塘的西端,西北和西南三面都是谷场,东端似一把撑开伞的伞顶样伸向广阔的田野,端头有一狭窄的小沟用于汛期排水,西北谷场岸边,一排杂树挺立,粗粗细细一字排开,其中的一棵大柳树和一棵大楝树较为显眼。随着岸边泥土的慢慢掉落,它们的部分树根已裸露在外,树干便歪向水面,长长的柳丝挂在水面上随风摇曳。偌大的塘面没有一根水草,一年四季塘水清澈,阳光下波光粼粼。

还记得在靠近村子的西南西北角,分别有一个码头。名叫码头,实则就是岸边的一个大豁口和几块青石板而已。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就开始有人来挑水,待东方发白,码头上的人就多了起来,挑水的,淘米洗菜的,洗猪草的,洗衣服的……讲话声伴着棒槌捣衣声还有周边的牛叫鸡鸣狗吠声,码头边顿时热闹了起来。这时,炊烟在家家屋顶升起,人们或肩扛锄把或手拿镰刀扁担向田野走去,农家一天的生活便开始焕发腾腾生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

守着黄泥塘,我慢慢走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演绎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我曾用大蚌壳舀塘水和稀泥做成泥人泥饼泥枪跟伙伴玩耍;我曾砸取过塘中的冰块用麦草管吹融孔洞再穿上稻草挂起来静观其化成一滴滴水珠;我曾无数次地下水扑腾,在呛过多少次的水后终于学会了狗刨式,从而与小伙伴们戏嬉打水仗扎猛子追逐;我还曾无数次地赤脚在塘中抓鱼虾摸螺蛳捡贝壳……

初春,和风吹拂下,大人们早早架起了水车,戽起的塘水沿着小沟汩汩流向刚刚下种的稻秧田,这可忙坏了我们,捡起一张张树叶草茎扔向水流顺水追逐。夏天即将来临,岸边那棵大柳树下,母亲和大娘大婶们洗蚊帐的大脚盆排成一行,我们一个个站在大盆中用小脚踩踏旋转,蚊帐在我们脚下翻腾,“红领巾,胸前飘”的歌声响起,水花溅到脸上身上。盛夏,我们在塘边看牛“眠水”,看一拨拨外来的打团鱼佬(甲鱼)用长篙击水进而下水抓团鱼的情景,我们还学着大人们用缝衣针弯钩垂钓鱼虾;秋天来临,塘中央齐聚十来只小木质罱泥船罱河泥的壮观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寒冬,塘水结成了一整块大冰冻,我们捡起瓦片在冰面上比赛打水漂,瓦片在冰面上飞滑发出一阵阵乒乓声,连小狗也被引来作我们的观众。

黄泥塘的水是那样的清纯,无论大人小孩子在汗流浃背之时随便掏上一捧都会感到无比的清凉解渴;黄泥塘的水是那么的富含营养,它不但孕育着满塘的肥鱼硕虾,还供我们一日三餐的醇香甘甜,养育了我们村一代又一代健康壮实的家乡人;灵动的黄泥塘水给了我们童年无尽的欢乐。黄泥塘,故乡的塘,家乡的水,始终像一面镜子,永远在我心中闪亮。

乡间文章15:到乡间去走走

文/夏日女人茶

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乡间去走走!

清晨,鞠一捧晨露,沐浴凉爽的清风,踏着被露水打湿的小径,我漫步宁静的乡间小路。天边飘着几缕彩霞,白雾犹如薄薄的透纱,笼罩着大地,在半山腰上绵绵飘荡,织成青山的围裙。山间水雾弥漫,犹如一幅水墨画。偶尔一两声鸟儿清脆的鸣叫,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身边是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或浓或淡的绿浪扑向天边。各种作物沐浴着盛夏的阳光疯狂滋长,密匝匝的青菜碧绿如玉,挂着露珠垂下了头;挺拔的青笋青翠欲滴,舒展着身姿;顶花带刺的黄瓜奏响喜悦的号角,浑圆的包菜裂开孩子般的笑脸,白菜舞动绿色的裙裾翩然起舞……绿色的尽头融入大片湿漉漉的黄,像用饱蘸水分的画笔,将浓黄晕染花开,润泽透明,心灵都被荡涤的纤尘不染。那是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不远处,有菜农在田间劳作。

乡间的清晨,令人沉醉!

黄昏,携一抹夕阳,沿着蜿蜒曲折的河岸,和女儿手牵手在田垄间散步。让微风吹拂发际,拂去杂乱的思绪!脚下,是绿草织就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女儿雀跃着去采摘各色野花。闲坐溪畔,回望天边,夕阳柔弱的悬挂在树梢,天边抹上绚丽的色彩,大地收敛了白天的酷热,清凉的风吻着原野;濯足清流,让阵阵清凉沁入心脾,听流水欢快的旋律,水面上泛着道道金色的细纹,几只不知名的白色水鸟箭一般的掠过水面向远处的树林飞去了。它们出色的滑翔技巧引来孩子的欢呼。

暮色四合,夕阳已从树梢上滑落了,掉进山的臂弯,只褪下几抹淡淡的橘红,给静默的群山罩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色彩。草丛里的蟋蟀经过白天的精心准备迫不及待的粉墨登场了,“吱----”起先是短促的一两声,然后,吱---吱---吱----”夜幕中的大合唱拉开了序幕。清脆的鸣声在空气中震荡,穿透了夜色,在广阔的原野上回荡。偶尔,一两只青蛙也耐不住寂寞,“呱呱呱”作着和声伴奏。纺织娘、蝉儿、各种虫儿陆续都加入了这场盛大的田园交响乐。

乡间的夜晚,令人沉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