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散文

请欣赏教育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教育的散文1:教育梦,从大山开始

文/青枝玉叶

文/青枝玉叶

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

--题记

喜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以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于有一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才发现梦想并不都像天上的星星般璀璨夺目,也会有黄莲般的苦涩与无奈。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莲花小学教书。此小学经闻名遐迩的莲花大山而得名。不难想象,这里--天高地远,山高路陡。瞅瞅这路程,从我老家坐车到县城要一个多小时;转车,从县城坐车到乡镇要一个多小时;从乡镇走路到学校还要一个多小时。从我的描述中,转车,走路,多顺当。其实,没那么幸运,往往是当你坐车到县城,去乡镇的车早就走光了,而去乡镇的路上常常堵车,回去的时候也是等车,堵车。

再看看那学校,当我第一天来到学校报到,站在大门口,硬是没有迈进去。为什么?因为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我的心里凉了大半,这就是我的梦想吗?校舍的墙体是用粗糙的石头砌成的,有两层,八间教室,每间大约十来个平方。二楼地面是用几根长木头作房梁,铺一层长短、宽窄、大小不一的木板,用铁钉钉住。人走在上面,楼板就着脚步有节奏地颤动,真担心会踩空,从二楼掉到一楼。木板缝里堆积了师生鞋底带来的泥土,干了就化为许多灰尘,扫帚是扫不到的。只要楼上有轻微震动,灰尘就漫室飘扬,洋洋洒洒降到一楼。上一天课,师生的头上,鼻上,肩上,都盖了一层褐黄色的灰,吐一口痰,也夹杂着泥土的腥黄,我们都戏称是从垃圾堆上钻出来的一群人。有一次,楼板“不堪重负”,掉了几块下来,肆虐的灰包围了楼下的一位男老师,他浑身上下除了说话时牙齿是白的,其他全是混黄的灰,他的样子很滑稽,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笑,因为笑不出来,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墙面长年累月风侵雨蚀,不但坑坑洼洼,而且裂开了一道道缝隙,缝隙里长着小草。阳光能直射进教室,真担心哪一天会突然倒塌。

窗子又窄又小,用几根圆周木棍作支撑,教室的光线全取决于老天爷的心情,晴天教室里光线勉强明亮,但是到了阴雨天教室就昏暗了。当大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的时候,这里的教室却还没有电灯,因为山区还没有通电。冬天学生上课的情境让人心酸:窗子没有玻璃,雪花纷纷扬扬飘进教室,凛冽寒风在教室横行,室内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冻得孩子们的脸通红,脸上都挂着鼻涕,写字的手长满冻疮,疮口裂开口子,里面是腥红的肉,外面流着胧,让人心疼。老师也动过把窗口用报纸糊起的念头,但是本来灰暗的教室更加灰暗了,只能上几分钟课,就让学生在座位上搓搓手动动脚,适当暖和一点,再接着上课。

学校只有八间教室,六个班用了六间教室,一间做老师的办公室,一间堆放杂物。记得我刚来学校时,带的是六年级,有57个学生挤在这间教室,我上课时只能在讲台上活动,是走不到学生中间去的,因为学生多,教室小,没有多余的空间。学生的课桌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方桌和长板凳,差不多用了三十来年了,桌面斑斑驳驳,布满虫蛀的小孔。甚至用上这样的桌椅都是一种奢侈,学校桌椅不够,我们班都是三个学生共用一张桌子。难忘他们的做作业的时候,桌子窄,只能把写字的右手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悬掉在空中,不能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黑板更不用说了,用油漆随便在墙头抹一块,就是黑板了。因为到处是缝隙,所以教室一点也不隔音。在这里,老师们都比谁的声音大,声音小了,学生就走神了,听别班的老师讲课去了。平时上课的时候,各班的老师都扯开喉咙吼。一天下来,声音都沙哑了,不想讲话。只要我们不说话,哪个班的老师在读课文,哪个班的老师在训学生,或者隔壁学生在讲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或许是那时的习惯吧,我现在无论是说话,还是上课,声音都很洪亮,更有甚者,说我讲话像打雷一样。

学校座落在莲花山上一块隆起的地方,海拨大约1500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的原地,田间地头零散种植着苞谷,整个显得简洁而开阔,同时也很苍凉。山前是金沙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这些水都是沿山根下流走,居住在莲花山上的人能看到水流,听到水声,却无法加以利用,缺水成了这里无法摆脱的宿命,莲花人也只能“望江兴叹”.唯一的一口水井,来回取水至少也得半小时。记得学生好像是不喝水的,早上到校滴水不沾他们能挨到下下午三四点放学。老师要讲课,没有水可受不了,我们多数是自己带水到学校。又不能让学生去提水,因为学生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耽搁学生的上课时间。老师更没有时间,到学校就忙碌一天,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人数不够,都包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地方,英语等所有课程)。每个老师都像“万斤油”,什么都会,哈哈!

吃的呢,那时学生还没有半寄宿制和营养餐,所以学生都是早上七点来钟吃了饭,挨到下午三四点钟。我问学生他们八九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坚持得住吗?学生都说习惯了。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老师们都是自己带饭装在保温瓶里到学校,饿了抽课间十分钟扒两口。装在保温瓶时的饭味道一点也不好,夏天烈日火炎炎,温度太高,还没到中午就馊味弥漫了,不能吃了;冬日天寒地冻,温度极低,虽是保温瓶,但毕竟抵不过季节的寒冷,吃的时候已经又冷又硬,难以下咽,却又不得不咽,没办法,饿呀!曾经学校也动过请炊事员给老师做饭的念头,但因为没有厨房、工资问题、缺水问题……没有实现。我的胃病大概就是那里“收获”的吧!

到学校的小路蜿蜒崎岖、千回百转,如果拉长大约五六公里。在山里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正所谓是“看起来没多远,走起来要半天”.然而就是在这条绵长、艰难的山路上,我先要爬半个小时陡峭的石阶,再爬半个小时的沙子坡,再拐无数的弯,越过许多坎,才能到达学校。回来就一路小跑,因为想慢慢走是不行的,路太陡,因为惯性,停不下来,除非揪住一棵树,能歇歇脚,所以我们是一路跑下来的。同事常戏说,如果能变成车轮,就能从山顶滚到山底。晴天还好,穿又平底鞋就能到达。可是雨天就不行,必须要穿“雨鞋”,其他鞋是寸步难行的,一不小心就有滑入深谷的危险。凡是莲花小学的师生,没有不摔跤的,因为雨水和着土杂草地,被路人反复踩,就像“糍粑”一样,滑出去,脚劲大点的,能稳住,几个趔趄不倒;没有脚劲的,只能听天由命了,惹一身泥浆。我是个不会走山路的人,但凡下雨,我脚下的泥浆总被我踢到后背,甚至头发上。记得有一次,一同事滑一跤,顺势滚到了路边的水沟里,浑身是泥水,稀泥灌进了她的嘴里,耳朵里;枯萎的杂草掺杂着泥浆糊在她的脸上,头发上,流入眼睛,眼睛都睁不开。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我没有安慰她,只是陪着她,帮她擦干净,默默无语,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也许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仍然兢兢业业,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事实上,对于莲花山,对于莲花小学,我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过客,一个自私矫情的游子,因为我在那里两年就离开了。我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不过是想证实自己在那块小小的土地上曾经如过眼云烟般的存在过,奉献过。所以,虽然现在我离开莲花山,离开莲花小学了,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如此而已!

QQ/386124911

教育的散文2:爱的教育

文/范莹洁

不知不觉,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体会是: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应该一视同仁。我班有一名黄姓的学生,父母离异,导致他性格十分偏激。课堂上随意开口说话,课后找他谈话也是软硬不吃。与同学交往很不融洽,无法融入集体。面对这一情况,我耐心地与他交流,用我的坦诚和真诚走进他的心里,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不以教师的身份命令他。果然,他很快就与我熟悉起来,也主动和我说了自己的烦恼:想与班中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可别人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都不愿意。是啊,他毕竟是个孩子,当然渴望友谊。“既然知道自己的小小缺点,难道你没有能力改变吗?”这是我留给他自己思考的问题,他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可以!”随后,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些具体办法,他也的确做到了。同时,我尽可能地创造他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大家感觉到他的改变,愿意接受他。之后的日子里,我明显感觉他变得活泼了,友善了。

记得刚工作时,我接手的是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弱的班级,尤其是其中一个孩子,特别调皮,十分令人头疼。

一天晚上七点多了,这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来说他还没到家。接到电话后,我马上和几名学生了解他放学后的行踪,但没得到什么有用信息。我特别着急,这么冷的天,孩子会去哪儿?吃饭了吗?安全吗?到了半夜,仍然没有任何消息的我们只能报了警。谁知,我们的担惊受怕换来的却是第二天他和同桌有说有笑地来上学了。看见他的一瞬间,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事后,我也没有严厉地责备他,只是和他讲述了这一晚的经过。他流下了眼泪,体会到了我们的付出,保证不会再犯。令我欣喜的是,从那以后,他在我的课堂上像是变了个人,认真勤奋,成绩自然是突飞猛进。

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为师者应该热爱、关心、善待每一个孩子,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遗憾。

教育的散文3:回望乡村

文/唐艳军

少小时,父辈们总教育我们要努力成才,走出泥泞的乡间小道,走向人生的高峰或者平原。于是,懵懂的我们蹒跚上路。逐梦的旅程,憧憬时满是诗情画意,但脚踏实地之后,你会发现,大海不会让你一帆风顺,高山不会让你畅通无阻。前行的路,有天空的威压让你举步维艰,有残酷的竞争让你疲于应付,更有和记忆撕裂的疼痛,让你心力交瘁。

挣扎和不屈伴随着我们攀爬向上,山石刺伤了赤脚,荆棘划破了手掌,风雪冰冻了单薄的体温。但,我们并不曾畏缩,更不曾后退,我们坚定的信仰,是山外的青山,楼外的高楼。我们深知,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幸福,更有父辈们的梦想和希望。我们要走一条父辈们眺望的远路,我们要去往先辈们不曾到达的彼岸……

时光来去,费尽心力之后,我们终于站在城市的高楼之上。可是,鲜见的阳光已被雾霾驱赶,泥土的芬芳已被尾气笼罩,纯洁的人心已被世俗愚弄,我们还可以展望什么?

夜深人静,我们蜷缩在钢筋混凝土的围城里,回望来路,回望曾种下迷茫、艰辛和希冀的乡土。我们才知道,曾经泥泞的记忆,总让人渴望逃离。但当渐行渐远时,才发现脚步已经远行,初心却已无处安放。回乡的小径已经断裂,故乡的土坡已经坍塌,乡间的老屋已被拆迁。葱翠的林木变成僵硬的机床,青绿的麦苗化作冰冷的零件,鸡犬相闻的岁月典当成了车水马龙的浮华。还有那些充满欢快的儿时的记忆,也被疯狂的机车一一碾碎,化着一缕绝望的青烟消散虚空。

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是万众瞩目的高山,还是百川归流的大海?是傲雪凌霜的崖上劲松,还是百折不挠的山涧溪流,亦或是一棵静静生长的无名小草?在细雨霏霏的深秋,我去过小镇房石。在那里,我仰望过五人合围的参天大树,我参观过诗画斑驳的乡村书舍,我拜访过青山脚下的悠然农家,我审读过断壁残垣的地主旧居,我还凭吊过浩气长存的烈士陵园。人世的种种幻象一一闪现,豪情的,悲怆的,怡然的,风雅的,隐逸的,终将远去,慢慢变成一个任人评说的看点。

我想,我只是一颗平凡而无名的小草。既是小草,就应该回归山野。我要在清澈的溪边,搭建一座木屋,并在它的四周种上几拢疏竹、几拢菊花、几拢青菜。木屋里,有温柔的妻子为我燃起炊烟,有可爱的孩子为我绕膝歌唱,有慈祥的父母为我缝补衣裳。闲时,我可以躺在阳光下品茗,或者绘画,或者书写,抑或读读五柳文章。我也可以寻来二三知己促膝长谈,畅叙人生。高兴时,可以开怀大笑;失落时,可以仰天长叹;得意处,可以击节而歌。生与活可以酣畅淋漓,爱与恨也可以随心所欲。于无争时得大救赎,于自由间得大自在,于淡泊处得大欢喜。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走,我就这样活下去,混下去也应该是惬意的,无悔的吧。

你也不要笑我自暴自弃,我也不会嫌我平生无为。只要努力过,回归过,心安了就好!

可是,乡路已断,再好的展望都不过是难圆幻梦。

回望乡村,梦已无从捡拾。

教育的散文4:灯下黑

文/李运果

局里安排了一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学校要认真抓好落实。

根据局里的安排,这项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宣传发动和培训学习后,我们顺利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查摆问题和民主评议。按照局里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各学校要召开学习教育体会交流会,全体教师都要参加,都要发言,都要对照先进找出差距,届时,局里还要派人到会督促和指导。

那天上午,校长给局里打电话,说我们准备明天下午召开体会交流会,请局里派人到会指导。不一会儿,局办公室的王主任给我们回话说:明天下午人事科的赵副科长来参加,中午你们用车把他接过去。

第二天上午,我们着手准备开会的事。下午快两点时,李副校长开车把赵副科长接到了我们学校。大家客气几句,在校长室喝了杯茶,然后起身去会议室。

老师们早都等在了那里。会议由主抓这项工作的王副校长主持,赵副科长和我们校长坐在主席台中间。先是欢迎赵副科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会议,然后是老师们逐个发言,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和前段学习情况,谈认识,谈不足,摆问题,找差距,每个人的发言时间被限定在5分钟以内。

大约听了两名老师的发言,赵副科长就开始低头玩手机。不一会儿,有人打电话,赵副科长又探下头小声去接。20多名老师的发言用了约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赵副科长接、打了十多次电话,手机始终没有离手,还不停地低头摆弄。我在边上隐约听见,好像是什么人要货,先付给5万块钱什么的,估计赵副科长是在做什么生意。

老师们的发言结束了,校长简单做了个总结,又请赵副科长讲话。赵副科长客气了两句,放下手机,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套话,老师们礼节性地鼓了几下掌,交流会便告结束。

赵副科长急着要走,李副校长又驱车送他回城里。送走领导,我们又去会议室收拾东西。一位年长些的老师不高兴地跟我抱怨说:“这是什么领导,一点儿也不讲礼貌!老师们发言,他却在那里打电话玩手机,连对人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还车接车送请他来指导呢。局里要下面学习整顿,依我看,机关的这些科长、主任们应该先学习,先整顿,先治治这‘灯下黑’!”

几句话说得我无言以对,这位老师说得太对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抓纪律抓作风,应该从领导抓起,从机关抓起,先把这“灯下黑”去除掉,上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带出好队伍,抓出真成效。

教育的散文5:播撒爱的教育 收获爱的快乐

文/陈建琴

从教26年,在这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在快乐中找到了自我,也从中悟出了很多。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比如,我班里有个女孩叫小艳,她学习很自觉,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更不敢走到讲台上讲话。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走到她身旁,拉着她的手和她一起走到讲台上,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孩子有了自信,敢于发言了。工作中,我总是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挚的情去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和孤儿等孩子,以为人之母之心去关爱他们,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

“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是否信服你,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教育者应力求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顽强的毅力启迪人,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事实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就应该早到;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教师就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真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我班无论是外出活动,还是开展校内活动,都能看到同学们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示在大家眼前。

要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的教育作用不可缺,除了开好家长会外,还应通过家访、电话等途径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熟悉学生的方方面面,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我清楚地认识到:家长、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共同培养好孩子,才会使班集体更团结、更有凝聚力。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确,教师的肩上承担着民族的希望,教师的双手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我作为一名已经工作26年的教师,始终坚信:只要你播撒爱的教育,定能收获爱的快乐!

教育的散文6:教育孩子就事论事

文/徐海

前几天,我和妻子带着五岁的儿子驱车80公里,去给独居在乡村的姑姑过生日。刚巧在外打工多年的表妹文欣一家三口,今年也特意赶回来为母亲庆祝。一见面,不仅久别重逢的大人都很开心,就连两个孩子也一见如故,立马玩成了一片。我们的出现,也让老人原本冷清孤寂的家里,顿时变得热闹欢快了起来。

随着做好的菜陆续上了桌,早已有些饿了的两个孩子禁不住美食诱惑,便在姑姑的默许下,开始了对桌上的菜进行品尝,并且边吃、边端着饮料又笑又闹。正玩得高兴的档口,表妹的儿子小宁因为怕踩到突然跑进屋来的小狗,脚下来了一个急刹车,结果把橘黄色的饮料洒到了新买的白色卫衣上。

这一幕,刚好被端菜进来的表妹撞了个正着,从小就性急脸酸的文欣立马黑了脸。看着妈妈凶神恶煞般的眼神,小宁也知道自己惹了祸,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可文欣却并未就此罢休,一把把孩子拎到旁边的屋里开训。

“你说说你,怎么就那么淘气,好好的一件新衣服以后还怎么穿?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每天不惹点事出来心里就痒痒是不是?昨天来的路上,要不是你非要在路边停车小便,我们能被警察罚200块钱吗?还有那天老师打电话说,你在课堂上一直低头鼓捣文具盒,根本不专心听讲,告诉我你想怎么地?不想在这待我们今天就回去,不想上学就直接给老师说我们不念了……”见文欣越数落声调越高、火气越大,孩子的哭声也越来越大,我赶紧跑过去帮小宁解围。我冲表妹使眼色,示意她别为了这点小事破坏了欢乐的气氛,担心影响了姑姑难得的好心情。

不过,虽然饭桌上大家都在努力活跃气氛,但这个小插曲还是或多或少波及到了大家的情绪。饭后,姑姑带着两个孩子去邻居家串门,我于是把文欣叫了过来,平心静气地对她说:“这样老翻旧账,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滋生孩子的逆反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就什么事都不敢跟你说了。还有,以后也别在吃饭之前责备孩子,这样对健康不利。”

原本还理直气壮的表妹,听我这么一说不由也检讨起自己来。“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以生气起来就控制不住自己这张嘴,什么解恨说什么,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以后我真得好好改改。”平静下来的表妹颇为认同地点着头。

其实,父母教育孩子没有错,但应该就事论事、各是各,分清楚每件事的原因和责任,不能数罪并罚,更不能让孩子承担他无法承担的责任。

教育的散文7:关于中国教育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又要来临了,中国的应试教育一年年地在改革。教书育人是中国一直以来在努力的事。

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经过改朝换代,封建社会让科考制度,只有读书才可以走向仕途,所以读书人只有在金榜提名时。可惜的是,那是女生是不能上学的,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有不少美貌与智慧并众的才女。

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到了民国时期,新的思想不但涌入中国人的心中。从此之后,女生也可以上学了。虽然这是个战乱的年代,但是只要有可能,能上学的都可以享受教育。所以那个年代也出了不少的人才,甚至还有出国留学的。

到了解放以后,更是把教育放在第一。因为当时的环境有限,所以当时学历不会太高。

可怕的是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把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都毁了。

直到四人帮被粉碎,高考又开始了。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更是重视起了教育。

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高考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像。所以90年代能出个大学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因为分数把学生分成了学霸和学渣。

记的小的时候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一个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可是思想素质才是关键。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现代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不光需要的是技能方面的,也需要其他方面的。

所谓的高考和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转折点,并不能代表一生的成就。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心理素质也是社会上需要的。如果一旦心理素质不好,怎么去面对繁重的社会压力呢?

可是现在的心理学并不是太受重视,听说心理老师也是如同虚设。

马上又要高考了,高考之后就是中考。

中国的教育要不断地改革,考试不是唯一决定人才的方法。

教书育人,教的不是书,而且教人。教人怎么去做事和做人,这才是教书的关键。

不知道为什么国外的东西总是那么吸引。看来中国人是不是要在某一方面好好的反省了!

关于的中国的教育我就说到这个吧!

教育的散文8:灵性的教育

文/何晓欢 徐良华

读完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一些专着后,我对教育的解读从以往的寻“术”转变为悟“道”的层面。纵观学前教育现状,作为老师我们都是在试图使理念、方法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支撑,这本没有错。但是,每个教育者都不难发现在这些“术”的引用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僵局。例如:孩子看一本书,我们却在如何拿书如何翻书的关注度上远远超过了他享受一本书的乐趣。

灵性的教育,首先应该注意到孩子是一个整体。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将整个教育剥离成各个环节,从而在一些细碎的环节中去评价。我们应该明白,孩子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无法通过教育去“制造”孩子的独一无二,而是该让孩子以其独一无二而存在、呈现。因此,与其说老师要教什么,更多的当是“不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意识到孩子们的心是最干净的,他们是天生的观察者与发现者,他们带着问号进学校,而老师则要避免干扰这个问号的成长。老师的任务绝不是将这个问号变成句号,我想这也正是苏格拉底哲学在教育应用中经久不衰的缘由。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整体,教育是一个整体,就会形成一个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场”,任何作为、不作为会形成一个流动、自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

灵性的教育,是平等自然的互动。我们习惯的教育过程中容易将老师的身份强化,因此才会出现过度地强调表扬和合理批评。其实,我们要做的或许仅仅是剥除一些干扰孩子自己去发现行为对错的因素,形成师生之间自然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评价。我认为把全班的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时,当我们肯定一个教学方式的时候,恰恰会因为这种单一的肯定而导致更多一部分孩子被否定。因此,过度赏识的评价不符合自然的互动。

一个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就能感悟到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过程,与其修教育的术,不如先悟做人的道,这大概也是灵性教育看似空灵却回归本质的一点。

教育的散文9:劳动教育很重要

文/老高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新课标”为近年来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打上休止符,传递出劳动教育很重要的信号。

按理说,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劳动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正是基于上述朴素的唯物史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关注对下一代进行劳动教育,视培养下一代的劳动技能,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视为己任。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语);“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卡连柯语)……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不懈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统化。

客观公正地说,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我国的劳动教育,理应不是目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此令人不容乐观的现状。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制约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应试教育、校园安全和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只要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生,就是人才;学校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更不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孩子,家长极易产生溺爱情节,视子女为“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弱化、边缘化劳动教育,才造成部分下一代劳动意识严重扭曲,劳动技能严重匮乏,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热爱劳动人民,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等令人扼腕叹息的现状。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体现国家意志的“新课标”意义非凡。“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新课标”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关注劳动成果,更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客观公正地说,“新课标”描绘出劳动教育的蓝图,充分阐述了劳动教育很重要的理念。期盼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家长同心协力,抓住“新课标”契机,让劳动教育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强则中国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教育很重要。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镇焦家村6组6号:高立祥

作者简介:高立祥,退休小学教师,西昌市、凉山州两级作协会员,发表作品400余篇40余万字。

教育的散文10:巧妙教育,莫伤孩子的自尊

文/王建兰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怕被伤害,一旦受伤,会很难平复,孩子也不例外。在我们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中,孩子偶尔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会有一些需要纠正的行为,作为教育引导者,如何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我班上的婷婷喜欢啃自己的手指,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就和婷婷妈妈进行了沟通。之后几天,婷婷一直显得局促不安,后来才知道,***妈回去狠狠打了她一顿,威胁说再这样,让老师也打她。这样一来,孩子啃手指的情况看似好了些,可是中午午睡时,她还是忍不住要去啃,只是动作更隐蔽了,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哭,发展到后来,竟然闹着不想上幼儿园了。

孩子之所以有这个习惯,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婷婷妈妈的做法显然是适得其反的。怎样才能打开孩子心里的这个结,真正有效地戒掉这个习惯呢?我本着两个原则:一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真正想帮助她,二是不能让孩子觉得有压力。

找了个单独的机会,我给婷婷“编”了个故事:有只小兔子,小时候出牙齿的时候牙痒痒,老是喜欢啃手指甲,啃呀啃呀,不但手指被咬细了啃短了,还把细菌也吃到肚子里去了。后来肚子疼去看医生,医生告诫她不能再啃手指了,小兔子听了医生的话,肚子果然不疼了。看着婷婷听得入迷,我问她要不要向小兔子学习(小兔子可是婷婷最喜欢的小动物),婷婷点点头。我趁机告诉她:“老师和妈妈都很喜欢婷婷,我们都会帮助你,别着急,慢慢改。”

经过这次谈话,婷婷重新对我产生了信任和依赖。我和她相约:每次她要啃手指的时候,我就指指我的牙齿,这时她就要把手放下来。每当情况出现的时候,我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婷婷,婷婷出于对我的喜爱,也会马上放下手臂。时间不长,婷婷就改掉了这个习惯,比原来想象的还要快一些。

看来,任何事情都要找对方法,特别是对幼小的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很重要,但千万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想,这样的教育会事半功倍,当然也会更轻松、更有效。

教育的散文11:快乐实践行

文/何雨秋

“要去教育基地活动啦!”消息传开,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满心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这天的天气似乎格外好,阳光也格外明媚。我们兴高采烈地向目的地进军,个个脸上都挂着开怀的笑容,有的还哼起了小曲儿。

“啊!到了!”不知是哪个同学兴奋地喊了起来,大家也激动地跟着欢呼,一棵棵大树迎风招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花鸟树丛,好美啊!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下了车,齐步走进大门。

我们来到宿舍,宿舍虽小,但明亮整洁,十分清爽。开始整理床铺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套被套,好不容易把被子从狭小的开口塞进被套,可是任凭我们怎样翻山倒海,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理不顺它们的头。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任务。我们惊呼:“真是高难度动作啊!”

在活动基地,每天都有新鲜活动吸引着我们。制作环保袋、多米诺骨牌、看4D电影、做笔筒、参观梁丰乳业……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多米诺骨牌。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拼成形形色色的图案:有蜿蜒起伏的铁道,有腾空驾雾的龙,有展翅高飞的飞机……当我们推倒第一张牌时,所有的骨牌都翻动起来,在它们倒下的一瞬间,五彩缤纷,壮观极了。

在基地活动的三天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白纸黑字间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也赢得了宝贵的同学友爱,一切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教育的散文12:错误,也是课堂教育的契机

文/严莉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效的学习时刻。”教学不仅是传递,还需要经历。每个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和相互交流中完成的,由于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每个人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但是这种错误其实也是课堂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出现理解和解答的错误,作为老师不该对此简单否定或不予理睬,而要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耐心细致地听学生的思考想法,让学生把思考问题的分析过程展现出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辨析感悟,把这些错误转化为利于课堂教学的独特资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做出了错误的回答,而引起学生集体反对或哄堂大笑的情况。对此,作为老师,我常常不是急着去纠正错误,而是将错就错,把“错误”抛还给学生,我会说:我也觉得少部分同学的解法有道理,那谁能用什么办法说服我们接受你们的观点呢?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瞬间会被激发,大家会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来。

在“错误”的讨论中,学生会发散性地运用联系实际、经验估算、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这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是十分宝贵的。作为老师,由于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这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将错就错,说到底其实就是抓住“错误”这样的契机,在课堂上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习思维被彻底激活,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师生关系也会在这种“热烈”和“碰撞”中更加融合。

教育的散文13:以爱为桥 倾心教育

文/陈建琴 黄海红

英国数学家罗素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科研成果都不可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我班里有个女孩叫小艳,学习很自觉,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更不敢走到讲台上讲话。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我走到她身旁,拉着她的手和她一起走到讲台上,并且私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孩子有了自信,敢于发言了。在工作中,我总是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挚的情去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为人之母之心去关爱他们,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努力营造温暖大家庭。

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后进生,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往往集许多缺点于一身。他们不仅容易犯错,而且改过来之后极容易再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总是用我的宽容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道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缺点找出来,逐步改正,并能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从不挖苦讽刺他们,用爱心、诚心去感化他们、接近他们,跟他们说心里话,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后进生,偏重表扬,着眼进步,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不辞劳苦,不言放弃,给时间,给机会,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号召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后进生获得了友谊之手的援助,不断缩短与优等生的距离。

我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叫小汪,常因懒惰而忘了做作业,找他谈话他会答应老师今天一定完成,但到第二天却还是拿不出作业来。老师无论是“哄”是“吓”,他都以不变应万变。怎么办?不断的失败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转化方法。之后,当我发现小汪完成了某一项作业时,或者是在某一课上有进步时就及时表扬他,并奖励他一个“笑脸”,几天下来,他也和另外的同学一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现在,他基本都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了。

的确,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每个学生,以爱为桥,时时倾心教育,这样就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

教育的散文14:怎样看待“听话教育”

文/周岭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作为家长、老师,总把“听话”挂在嘴上,常用“听话”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却不知这种“听话教育”存在多少利弊。

首先,“听话”教育使孩子缺乏个性、惟命是从。“听话”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实质上是要求子女养成“顺从”的性格。在家里要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像这样要求子女事事都听别人的,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不主张子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不进行独立思考,总是惟命是从,像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家庭、父母,怎么能够立足于社会呢?

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接受,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去怀疑了。“听话”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没有创造性。“听话”教育也使孩子循规蹈矩,不敢在师长面前刨根问底,容易形成一种刻板性的内向性格,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听话”来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当然也不是鼓励孩子“反”字当头,我们应该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点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