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和谐的文章(精选11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和谐的文章1:清醒记
文/郭华丽
歌德在《色彩论》中说色彩的和谐时提到:“当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立即行动起来,它的本性就是必然地和无意识地立即产生另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同原来看到的那种色彩一起完成色彩的总和”。我在《带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看见了爱情的色彩:是珍珠耳环反射到嘴唇微启的葛丽叶唇角的那一点白光。那一点白光,就像葛丽叶看见的天空云朵的色彩,白色的,不,不仅是白色,还有灰色、还有蓝色……那是必然的无意识的色彩的总和。
我在我头顶之上的天空里看见了我的情绪赐给我的色彩的圈套。写与画、文字与色彩,哪个更能直抵生命的本质?
坐在桌前读毕飞宇的《<杂感>——为<雨花>60年而作》。作为一个编辑了8年文学刊物的人,对于毕飞宇作为编辑的感受我有着切实的理解,更触动我的是他对别人不停地问询:你为什么不去创作组做一个专业作家,而要待在《雨花》做一个编辑的回答。
“我喜欢做一个业余作者,直到今天,我还是一个业余作者。业余作者的身份更符合我写作的初衷和体验。
我不想靠文学来养我。事实上是我的文学养活不了我。在我可以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我想写、能写,我就写;不想写、不能写,我就不写。在心理层面上,我首先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自由。我只想做一个保持热度的创作者。”
作为一个文学作者,我更欣赏毕飞宇对待写作的态度,只有这样不为名利的写作,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对于苦行僧一样的写作,或者是以写作的名义把自己弄成苦行僧一样的人,是对创作的嘲笑。只有保持心理、精神上的自由,才能真正用自己的文字鼓歌而舞。
我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我的朋友圈,并配上了上面两段文字,有朋友在圈里留言: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业余作者,少些束缚,多些自己;还是归结到财务自由和灵魂自由的问题;保持本我,保持初心;见过以文学的大旗作虎皮的人;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在文字里相互关注的人,虽没有生活里的往来,但都是知意、神会的,无论我们身在哪儿,我们都愿意看见生活的真,建构在真实生活之上的文字的真。
《带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的葛丽叶看起来静寂,但如一个野猫,那种无限繁盛的起伏是一种暗流,落在维梅尔眼里就是一种声色,是寂静无声的声色。
其实,《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坛巨匠维梅尔的代表作。而《带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小说是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被这幅画打动后,根据这部神秘的画作,杜撰了少女葛丽叶与画家维梅尔之间似有若无的爱情故事。导演彼得·韦伯看过这本根据名画改编的书后,又立刻将其改编为让人内心惊动的爱情电影,并大获好评。
很难理清在这样一个大雨初停的夏日我纠缠在写作和一部电影之中难以自拔。《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嘴角下的那一点光,那一丝情爱的光与写作无甚关系,似乎与毕飞宇对写作的定位,与我对写作的自我认知风牛马不相及的。但是总有什么把它们于今天牵连到一起,不是冥冥中的未知,是文字,是说尽了一切、什么都没说的寂静无声的声色。
和谐的文章2:有距离才和谐
文/汤云明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其实,不仅如此,有距离,才有安全感。
适当的时间、空间距离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有自我发展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万事万物都需要保持相对距离,才能维持长久的平衡。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才能搭建起一个相对平衡、牢固稳定的相处空间和人际关系网;树与树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在各自的领地里互不抵触,自由生长;宇宙中的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在各自的轨道上相安无事地运转数亿年。
除了时间空间上要保持距离以外,人与人之间相处,心理上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相处有度。在我们身边,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因相处无度造成的矛盾。恨得最深、甚至于打得头破血流,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往往是曾经最亲密的朋友、最信任的知己,或者说是利益链上的同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曾经“穿同一条裤子”的人。
要和父母、妻儿保持距离,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问,让彼此有个宽松的空间和圈子;要和同事保持距离,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免得话一转口就变了味道;要和朋友保持距离,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要,友情才不会被物利扭曲;还要和领导保持距离,该知道的一定要清楚、明白,不该知道的即使知道也假装不知,好有个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台阶;要和周围保持一定距离,就象太空的星系,相互吸引,又互相排斥,相互关照,又独立思考,各行其道,又整体平衡。
相处有距离,是处世哲学,更是进退有余的做人之道。在人生道路上知道“保持距离”的规则和“相处有度”的重要性是生存的智慧和法则。
和谐的文章3: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文/赵菊萍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班级,这对学校班级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理念及管理模式。那么,怎样构建和谐班级,实现和谐教育呢?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创建班级和谐氛围。在班级管理建设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思想品德教育在和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班级中班主任是德育的中心,也是德育的重心。我班学生学习习惯差,因此我在这方面感到沉甸甸的压力,也做了大量的努力。首先,我充分利用每日早会课的时间,确立了一天一个主题的德育备课工作,把安全、卫生、健康、学习、生活、价值观多个方面纳入其中。其次,班队课也是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有教师选题并指导,学生选材并排练的模式。学生通过自己从选材——加工——表演的过程,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以锻炼,情感得以升华,更使道德品质得以突显。再次,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任课老师和家长的纽带监督作用。
加强班干部管理,形成班级核心力量。构建和谐班级,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必不可少。我在班级中采取值日班长轮值制的方法,同时进行职责分工,做到人人有权、人人有责、互相监督、相互协调,实行民主管理,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经常性抓好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小结环节工作,使班级管理有了良性的互动。
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和谐班级,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上下尊卑、长辈和晚辈的关系,还是良师益友的平等关系。只有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才会从内心对教师产生信任、尊敬等情感,师生间才能和谐相处。
和谐的文章4:孝为先 家和谐
文/顾丽明
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浮现着这样的情景:我的父亲搀扶着我那缠过小脚的老祖母,穿过青石板的小街去看戏,两边满是街坊邻居羡慕、赞许的目光,祖母褶皱如核桃的脸上现着欣慰的笑……
是的,我的父亲是个孝子,“百善孝为先”是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我就是在这样的家风熏染中长大的。
嫁到夫家,虽然从小镇家庭来到了农村家庭,而“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我从没忘记。正好,丈夫也是个孝子,身为长子的他从小就能为父母分担忧愁。虽然家境清贫,但是丈夫和小姑对父母的孝心以及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亲情让我常常为之动容。
每到放寒、暑假,我和丈夫都会回乡下和公婆一起生活,每天我负责洗所有家里人的衣服,丈夫负责做饭。
自从婆婆去世后,怕公公一个人生活孤独,丈夫坚持每天中午陪公公吃饭,并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作为媳妇的我全力支持他这样做,只要我们家做了好吃的,就第一时间叫他带给父亲吃。
对父母的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体现在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每到假日,当我们出门去远游时,我们总会带上老人一起前往。每到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我们都会嘱咐孩子给双方老人打个问候的电话。老人们接到电话的时候,都会十分欣喜,感叹孩子们有孝心,感谢我们教育有方。
在我们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都懂得了对长辈的孝顺。婆婆生病住院期间,我的女儿每天都陪护在医院,问寒嘘暖,甚至给老人洗头、洗澡,得到了病房里所有病人和家属的赞许。前几天女儿又在提议:“这个端午节我们去爷爷那里包粽子吧,这样可以让他感受到‘家的味道’”我和丈夫立即赞扬她:“好主意,真是个孝孙女!”
这个周末,我和丈夫又驾车陪父亲和公公去了尚湖风景区游览,看到满目的美景,八十五岁高龄的父亲,竟也和年轻人一样,兴高采烈地拿起手机拍个不停。看到公园里同样由后辈搀扶着前来游览的老人,父亲欣慰地说:“我们都是好福气啊!”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要使社会和谐,首先要有每个家庭的和谐。而和谐家庭的构建固然有诸多因素,但孝道持家是构成和谐家庭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孝道来营造幸福、和谐、美好的家庭。让孝道家风代代相传,因为:孝为先,家和谐!
和谐的文章5:一周的心思
文/杨廷松
一
小鸟唱出一组和谐的音符,远近和鸣。田野已经深绿了。欢乐的白云,变幻着它无穷的姿态。这欢乐,不需要言语表达的心旷神怡。
从黎明、中午到傍晚,田野纯净得像心灵平静的水面,抹去了人们争长论短与互相憎恨的那些嘈杂不堪。
每个人都去城里了,连放牛的老王头也改行做起了保安工作。留下鄱阳湖和我。这样的和平,这样的纯净,是多么惬意的时刻啊!我把白云挂在树梢,自己坐在树荫下看书,院墙周围的枣树、桔子树,鸟雀歇在枝头唱歌,并没有打算离开,鄱阳湖……
小暑南风吹响了湖水,波浪向前奔走。在田野与树庄的宁静中,星期一的早晨内心平静,获得了美好和安宁。孤寂,我厌倦你了;但是,你给我带来无限空间舒畅的想象,一种光辉的伟大思想。
二
我不拒绝主动接近我的人,工人、农民和一切身份不同的人。我会运用逻辑剖析别人的伪装。我痛快了,别人心怀怨恨。
我的城府全都写在自己的脸上,也从不给自己建筑堤防。就这样,接近我的人便越来越少。我安静了。却常有孤独的夜。久而久之,连悔恨自己太直接的心情都淡薄了。只剩下湖水和书籍伴着我日日夜夜。
那回与她邂逅,她说她已经退休在家。女儿去国外读书了。一个人很孤单,想找个伴侣走过后半生。
我问她找啥样的?
她说,不需要多么有钱。只要求有眼缘,谈得来,吃得来,玩得来,睡得来就好。
初听上去,很随意。细嚼起来,那是一种幸福的态度,一缕清风,一种境界;与众不同,她想找的不是世俗的那种,而是灵魂伴侣。
三
早晨,东边有云,风不动。湖上,很静。田野上缤纷的色彩却又是那样的富裕,仿佛看到了《金光大道》小说里的精美画面。作家浩然描述的农村、农民辛勤劳动的丰富多彩的场景那样。我读《金光大道》,那时只是个少年。作家善于抓住农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听到清早开门的吱哑声和割禾时的“咔嚓咔嚓”声。田野稻香,人们在收割。一阵凉爽的微风吹来,一排排禾浪,割禾闻到的稻香,正是阳光酣饮清晨露水的清香。赤脚叮咚的踩着泥土,宽阔的田野,人们井然有序地你追我赶,稻菽成波浪。
原本我讨厌暑假,读了《金光大道》,我爱上了希望的田野。
有人说,绿草求她地上的伴侣,树木求他天空的寂寞。夏天的日子很长,田埂上长满了小草,人们来来回回,踩踏着它们。顽强,使它们生长更翠绿,地塍边上,小花小草,美极了。没有它们,就不像夏天。
四
恬静中,从绿色的树枝上看到阳光、鸟雀、风、月光和果实栖息在上面。这情景,假如被诗人在晨光微曦中见到,一定会陶醉在无垠的狂喜中。但是,虚荣曾一度羞辱我,因为我曾经私下里求过它。这一切都将离枝而去;在斜阳下,在秋风中,干燥的树枝孤寂地摇晃。因为秋云空空不载雨水。
这变幻无穷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很多,想起了爱情、婚姻家庭和友情。这些爱,需要经营和滋润;这些爱,如果没有能力与智慧去呵护,就将像冬天的枯枝败叶飘落尘埃。
五
庄子曰 “至人无梦”。可我逢睡必梦。所以说,我算不上有智慧和道德高尚的人。
年轻时有过失眠的痛苦。晚上精神抖擞,那些毫无头绪的事情密密麻麻挤满了脑子。有些事简直是颠倒妄想,不切实际,云里雾里的飘。而到了白天,神情就萎靡不爽。那时候伤透了脑筋。伤心与愉快早已成了过去,已经溶入了当时四周的景色之中。
现在,我记起它,是因为我仍然做梦。我的梦,是白天看不到而在黑夜里常常感觉到的她,而是怀念过去的事情。
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是用一种体面的形式记录一路上的劳累和使人难以忘怀的人情世事,也是排遣因年老而孤独寂寞的心事。有人说那是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应当是在一块小空间里活好自己,不打扰别人,不受伤害,用智慧约束自己言行。或许,写作,可以发生些小的萤光来。又可以忘掉一些烦心的事情。
六
新的早晨,新的天空,潜在的变化,白云告诉我,欲望就是每天的向导。
早晨,是一个让人心情舒畅而又近乎于陶醉的时刻,一切都那么惹我愉悦。
熙熙攘攘的云彩冲着我微笑,我笑容可掬回答它们。是谁帮我从沉重的繁文缛节枷锁下解放我的思想?一定不是文字。文字只是用来说清楚小道理。大道无垠,大道是沉默的。
呵呵,用思想和双手把一切帷幔拉开,眼前就呈现一片光明。
日
星期天。秋风带着白云飘飘,原以为越集越多,化为雨。可是云,不但没有遮住阳光,而且在眨眼之间溶化得干干净净。举目望去,一片无垠的蔚蓝。
这天空变幻莫测的景象告诉我们,世间许多事情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的性格像了太阳光的直接,不会拐弯抹角,说到底缺了含蓄与幽默。要是能够像穿好看裙裾的白云一样就好啦。也不会伤害别人,弄疼了自身。好在我知道自己有许多创伤,但也有我自己的医治的疗法。
一个人的名声如果没有盖过真实的自己,那么他是幸运的。
耿直是男子汉气概,却不是世俗中的高手。
我将一直投射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前面花朵自会继续开放。
和谐的文章6:六尺巷,和谐礼让的内涵
文/光其军
猴年春晚播出赵薇演唱的《六尺巷》后,春节这几天位于桐城的六尺巷可谓火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致每天小小的六尺巷里,游客人头攒动,高峰时达到了万人。在这些人流当中,我是特别幸运的,因为我每天有事无事都会走过六尺巷,从西到东,或者从东到西。
这百十米长仅仅六尺宽的巷子,每回走的步子,对于不思索的我来说,或轻或重,或快或慢——它仅仅是条普通的巷子。我在寥廓星空的夜里走过,也在朗润的白天走过。在隐晦的雨天走过,也在朦胧的月光下走过。走的多了,我就思索,一思索,就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它的过去,也走向了它的未来——它不仅仅是条巷子,而且还是人类坦途上的一种和谐象征。
那些望上去青砖砌成的墙,脚底下鹅卵石铺成的路,墙外遮天蔽日的高大樟树,两头通幽的光亮,这与桐城其它古老的巷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然而就是它,总是吸引着情不自禁的脚步和一些南腔北调的语言。走在这里,无论何人,脚下的步子都会不由自主的放慢,再放慢,直走到六尺巷的灵魂直抵心灵的腹地。
如果有人没有来过六尺巷,那么你也可以想象。想着想着,意识不禁就有些模糊,这也许是好事,这时想着你就会来了。走出热闹的街道,穿过古朴的老街,将一些繁华的景象、一些衰退了的商铺、破旧的阁楼和磨得平滑的麻石条抛在身后,再阅读一下爬满藤蔓的老墙,就在以为还得往前走的时候,六尺巷就到了。走进去,宽不过六尺,走出来,长也不过百十米。倘若你要这样的认为,不就是一条仅仅六尺的巷子吗?那么,你就错了。你并不知道,六尺巷背后的故事以及六尺巷延伸出来的丰厚内涵。所以,在走六尺巷时,现实是实在地影响却是深远地六尺巷的灵魂就会依附于你的思想里,让你左右不得。这时,心已经由不住你了,它会带着你不自觉地走向六尺巷的内核。虽然一走进,你会感到狭窄,令你有些压抑,但随着你的灵魂触及,眼睛也就突破了视域,会更加辽阔。前面是光亮照着的坦途,身边是一些走过去或者走过来的人,但不论何人何种目的,走出去都是一片海阔天空。
其实,你走的不是一条巷子,而走的是人类和谐的一条路。这条路,不知有多少人走过,也不知影响着多少人。眼前的这条巷子,让你怀疑,所以,你就会张开手比划一下,它是不是有六尺。但它狭义上分明就是六尺,在广义上却比六尺更宽广,不知你感觉到了没有。我相信你感觉到了,有形的六尺外是无形的六尺。我更相信,走出六尺,你会拥有更多六尺以外的东西。
或许你要问,六尺巷的来历。那么,我就告诉你六尺巷本身就很平常的故事。传说当年桐城吴家在做屋时欲将院墙向外扩张,张英家人提出的抗议,吴家人并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见此,张英家人情急之下修书一封,遣人快马飞驰京都,期待当朝宰相张英能出来说说话,以阻止吴家越界扩建。张英收书后,就批诗一首寄回,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细读回书后,豁然开朗,遂退让三尺。当朝权臣如此大度,不但未仗势压人,反而以忍谋和、以让求睦,深深感动了吴氏一家。吴家也向后退让三尺,再垒墙,巷道由此拓宽成六尺,遂留下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当然,各退让出来的三尺,成就了六尺巷,也方便了进出城的人。从那时起至今,走过来走过去的人也有无数,但很多的人都随历史的烟云沉到岁月的深处,唯独六尺巷的故事却源远流长。不能不说,这一个六尺的宽度,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字哲学充溢得最宽阔了,它不仅宽在人的心灵境界,也宽到人类和谐礼让的精神层面。现在,我们在这里,早已看不到旧时张家的相府和吴家的宅邸,它们早已消失了。而六尺巷的精神留了下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东西毕竟是东西,它总是要消弭掉的,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限的却是精神。因此,对物质的东西我们要看淡,要豁达大度。走过了六尺巷,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六尺巷远远不止六尺。所以,你可以这样思索,如果当时张英以权势压制吴家,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六尺巷了。张英有为而不为,就启示了你,掌握了手中的权力,就不要以权谋私和以势压人。让一让,和谐之花遍地开啊。你也可以这样的思索,人人心中有条六尺巷,条条六尺巷纵横交错,那我们的社会必定会奏出和谐的乐章。
走在六尺巷,它是真实的存在,你就在其中,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它将你看得透明,看的你没了脾气。让你走出后,变得温文尔雅,谦恭大方,不必为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打得头破血流、弄得两败俱伤来。也让你走出后,使你舍利取义,舍利取福,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争,以德服天下来。
很多的时候,我也在想,现实中的六尺巷与象征层面上的六尺巷,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而是一个人人都会在自己人生的坦途上经历,都会在自己人生坦途上应该做到的和谐两个字啊。
小小的六尺巷,虽在桐城,却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它也不是张吴两家之间的和谐,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和谐。六尺巷尽管很普通,但影响人的思想却是巨大的,它不仅在现在也将在将来,在人类的坦途上影响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桐城一定要来六尺巷,它可以荡涤浮躁,洗戳灵魂,同时也是一剂良药,能医治迷离的和混沌的思想。而我,无疑很幸福,因为我不止一次地进出六尺巷……
和谐的文章7:相互尊重,和谐共赢
文/胡友财
我常常的见识过一些人,他们真的值得敬佩,说话淘淘不绝,绵绵不断。能够把死的说成了活的,也能够把活的说成了死的。根本不顾忌别人的感受,只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也不在科别人是乎在听或者爱听。更不愿意倾听别人的说话,更重要的是还没有了解到别人的需求的时候,自己就妄下断言,评论着别人的思想。
此外,我还见识过一些人,当你向其打听下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也只是一些常识性的根本问题,根本就不是关于他人的什么生死问题,也不是什么某人的什么私人问题,更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情的时候。他会逼而不谈,绕着许多的弯子,转来转去,也说不到主题上,一句很简单的话,被他说成了很复杂而深不可测的道理。其实目的只是想炫耀一下他知识的博达,见识的广阔。
唉,这也难怪,现在的这个世界,到处是一片急攻近利的景象。开着车,如遇到了前面人慢了点,挡住了去路,喇叭就按个不停,也不管什么噪音不噪音,根本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接着就破口大骂,甚至是下车打人;摆着地摊的人们为了抢夺个好位置,争先恐后,面红耳赤,心急如焚。人们已经无法安宁,都在抱怨没有一天的好日子,心情烦躁。
这一切其实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倾听别人,了解别人,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人问呈些事情,是因为需要帮助,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呢?前面的路人挡住了去路,是因为他本身也被更前面的人挡住了去路,以至于才没法让路,你下车打人,是为了表示一下你的势力雄厚吗?摆个地摊,尊从先来后到,又不是说哪一个地盘就一定是你的,这都是大家公认的,但就搞得自私其利。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人都不是圣人:对什么事情都明白,都懂得,都能不求人,处理得好。难免都有用得到别人的时候,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给别人帮助,就是在更好的帮助自己。大家都是生活在这片共同地球的土地上,相互尊重才能共同发展走远,和谐才能创双赢。
和谐的文章8:和谐园中话鱼趣
文/李好
薄雨朦胧的早晨,校门早早地开了。我边走边看着那仿佛巨人似的假山,山上有些盆景,这儿红,这儿紫,把假山点缀成了穿着花衣的小姑娘。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一些海棠和杜鹃。细看,海棠上的花瓣都被早晨的露水打湿了,花朵极力荡漾着身上的露水,看着真让人心疼。一旁的杜鹃还处在“休眠”状态,只有一些郁郁葱葱的叶子。看着这美景,真让人心情舒畅。
最美的景可不是这假山,而是假山下的鱼塘。同学们的喧闹吵醒了鱼儿们。所以,鱼儿们开始嬉戏、玩耍,让整个鱼塘都充满了生机。这时,我无意间看见假山上刻着“和谐园”三个大字,我思考着:为什么把这里叫做和谐园呢?可是,看着鱼儿哪还有心思思考啊。鱼儿一会儿游到这,一会游到那,有趣极了。有一条黑得发亮的金鱼,它应该是这里的“头儿”,它游到哪,后面的“小喽啰”也游到哪,有些同学站到台阶上,鱼儿们看见这张陌生的脸吓坏了,不再听“头儿”的指挥,开始乱游瞎撞,有的游到了角落里,避开那陌生人的视线;有的游到假山下的细缝里,和陌生人玩捉迷藏;有的吓晕了头,一不小心撞到了假山;还有的鱼儿可能比较胆大,依旧慢慢地游着,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玩累了,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吐着泡泡,好像在炫耀,自己有一个又大又圆又透明的泡泡。一片和谐而又快乐的景象。
和谐,对了。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啊,因为这里没有打斗,也没有吵架,看起来很和平,鱼儿和假山也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鱼儿们也一定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吧。不仅是鱼儿们很和谐,同学们也很和谐。有些男生一下课就打架嬉戏。现在不了,他们都被鱼塘吸引过去了,有的甚至提前准备了鱼食,去喂鱼了。我想,给鱼塘起名字的一定是个才华横溢的人。
教室的门开了,要上课了……
和谐的文章9:春意
文/峰峦劲松
和谐的春风,温暖了大江南北。春象一位羞羞答答的美少妇,款款的向我们走来。冬是春的温床,雪是春的被囊。春不是显而易见,而在不经意中显现:您看,路边,湖畔的小草绿了;小溪被春抚醒,有那三五只鸭子正在溪中戏水,在试着水的温暖;温室中的百花早已开啦,鲜艳灿烂,正等待花农的出售。春,不单人醉,连风都醉了。风流佳人,心如春一样的激情荡漾,迎春起舞。
在那温馨的情人节里,少男少女与那璀璨的玫瑰,彰显作欢乐节日的祥和气份。有那几多相爱的情侣,在河边柳下,酒吧雅座,影院包厢中约会缠绵。也有那多愁善感的、虽显孤寂的少女,虽深锁在闺房,但也是生活的充实。正在那里对着电脑,以自己的生存方式来排解寂寞的心灵。春象一首乐曲,她那美妙的旋律,是在听众的欣赏中,不知不觉中而起始终了。
在暖冬的收藏下,冬天在梅花的凋零中逝去,热情洋溢的、温暖的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阳春三月,阳光明媚;大地复苏,春意盎然。广阔的原野上一片碧绿,深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淡薄的白云。看那路边一树树艳绝的紫薇、河岸边那一绦绦摇曳的碧柳、花坛中那一簇簇阳光般的迎春花,就这样没有留心倾听那画眉的啁啾、那庭院门前的大槐树下老农的神话故事,那碾盘上悠闲老人的西皮快板京腔,那孩童在场院梨树下放肆的戏闹,无不传递着春的信息。
人勤春早,春在哪里?春——就在眼前:在那广阔的田野里挥鞭赶牛深耕的老农;那怀抱初生双胎羔的一袭春装牧女;就是一道道亮丽的春景!春天是友情,春天如华章,春天似和谐,春天若彩霞。春天孕育着激情,春天蕴藏着希望,美丽的梦想在思维中飘逸,任凭思绪临空飞舞,化做最高远的雄鹰风筝。春天激厉着斗志,使你更加志气昂扬;春天温柔如水,又最是浪漫多情。春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春的华丽,就没有夏的骄艳;没有夏的青红,就没有秋的丰盛。我也感激春没有让我错过她的美丽!
暖暖的春风,轻轻的吹来,柳枝斜了,碧柳垂地。三两玩童在大柳树下,正爬上爬下的折柳枝做柳笛呢;漂浮的白云映入眼敛。正夕阳落山之时,“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高照桃花乌”的美景。就在眼前。候鸟从窗前飞过,故园的飞燕以回归,正衔泥盖窝;暖暖的春风,轻轻的吹着山峦、小溪及各种植物,季节的更替,已在不觉中来临。又是一年睹物华,炊烟渺渺,天空中飘浮着淡薄的白云。看那,树旁泛青的小草,看那墙角闲谈晒太阳的老奶奶,还有那些正在摆龙门阵地老大爷,暖烘烘的太阳照耀在身躯上,使人感到懒洋洋的。千万不要错过了这悠然的春天嗷!
生命如歌,春天似梦,早春更是如诗如画。春似花季靓女,让人悸动,春似那雍容少妇,令人神往。在这孕育着青春激情,蕴藏着无限希望,充满着美丽的梦想,浪漫多情的春天里。让我们把春永留在心间,与春相拥,珍爱人生,珍重生活,珍惜生命,在欢乐中永生。
和谐的文章10:让家更和谐幸福
文/家人
家和万事兴,家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美好。怎样才能让家更和谐幸福呢?
小时候,家是温暖的港湾,呆在家里是那么的美好、舒适、放松、自由、幸福,哪怕干活累了感觉也是甜蜜的。也曾想过,好想快快长大,长大后可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可以不再听父母的话,可以自己听自己的……
二十岁左右,离家远行踏上了求学的路,但对家还是很依恋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十分浓烈的。想着,我要好好上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些钱,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辛苦劳累……
三十岁左右,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却渐渐疏远了,回去看他们的次数少了,就连电话也少了……
四五十岁左右,为事业而打拼,为孩子而付出,对自己的父母却渐渐疏远了,回去看他们的次数少了,就连电话也少了……而父母却渐渐老了,他们变得喜欢回忆了,常常回忆起孩子们小时候在他们身边的样子……
六七十岁左右,父母可能已经不在了,再多渴望父母的亲情也难以实现了,只能时常在梦里可能会浮现父母的音容相貌……自己也渐渐老了……
不要再等待了,不要再以各种忙为理由了,多陪陪我们的父母吧,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人……不要让他们感到老了,是不是拖累孩子了……不要让他们老沉浸在自己对孩子们的回忆里……
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这些感想,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还比较普遍。为什么小的核心家庭那么和谐美好,而有父母在一起的大家庭大部分却矛盾丛生呢?当然也有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但比例上似乎不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家庭更是矛盾丛生。为什么与其他人相处都很好的人,当其与家人相处时就很难处的很好呢?可能因为与其他人处时都遵循着下面几个原则吧:平等;尊重;自由;不干涉;处得来就处,处不来就少出或不处。而在家里呢,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些原则很难适用。在家里,矛盾比较凸显的是婆媳、女婿岳母、公媳、女婿岳父之间。其实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也是经常发生矛盾的,只是存在着一种特有的亲情矛盾化解机制,当时矛盾激烈,但不会真的内在化,不多久矛盾就不知不觉得化解了、消散了、不存在了……而在婆媳、女婿岳母、公媳、女婿岳父之间,他们的日常接触非常普遍,而又不存在这样的一种特有的亲情矛盾化解机制,矛盾就可能内在化或者固化。再加上父母往往更加偏爱自己的子女,对儿媳妇、女婿往往更加挑剔一些,对他们的期望也更多一些,他们在家里应该表现再好一些,他们应该多干一些家务,应该……总是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再加上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家务活的琐碎性,教育孩子观念存在的差异,久而久之,家庭矛盾就更为多发了……
有了家庭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核心家庭分出去,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成家立业了,就分家单独过。这样不在同一个屋檐下,是可以减少很多日常矛盾的。并且距离产生美,适当的距离也会强化亲情,每个周末或节假日大家一起聚聚,可能会更好些。同时,也要加强家庭孝道建设,让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如果大家继续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呢?又应该怎么处理才更好些呢?这时儿女(丈夫或妻子)应该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尽量以不偏不倚的身份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弄清楚矛盾的前因后果,自己要理清应该怎么处理才合适。再分别做各自的工作,来化解矛盾。就怕各自都听不进去,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这时就比较难办了,儿女会面临着双重压力,自身更为焦灼。如果可以请尽可能把婆媳矛盾或女婿岳母矛盾转化为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因为比较容易化解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儿女夹在他们之间可能会两头为难,怎么办才好呢?同时就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各让一步,都妥协一点,更多的尊重家人的选择,家人开心了,自己也会开心的不是吗?同时也为自己的子女或者丈夫、妻子想想,他们是否为难了……
如果大家继续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为了大家更好地相处,避免矛盾。同时也需要遵循平等;尊重;自由;不干涉的原则。当然在家里完全做到这些原则是有些难度的。当必须由一方妥协或者让步时,我想应该是子女,毕竟父母养育了我们。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只让子女做出妥协或者让步,父母也要适当调整自己,考虑一下子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小家和谐幸福不也是自己最大的希望吗?父母要学会适当妥协或者让步,放低对儿媳、女婿的期望与要求。毕竟孩子大了,自己老了,好多事情就交给孩子们来处理决定吧,少操点孩子们的心,学会放下。在家里自己能够吃好穿好,孩子们不干涉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了。父母可以培养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喜欢做又不太累的事情,可以多和同龄人一切聊聊、散步、打牌等等……这样,自己的生活充实了,对家人的不满就会减少,家庭矛盾也就减少了。
因此,为了更好地协调家庭矛盾,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各社区、各村部应设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娱乐活动、老年人心理疏导机构、同时配套相应的医疗服务体系。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些,真正做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真心希望每个儿媳、女婿都把公婆、岳父岳母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来对待,甚至更好一些。每个父母也都把儿媳、女婿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来对待,甚至更好一些。这样我们的家庭矛盾可能会减少,即使有了家庭矛盾,也更容易化解……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尊重家里的每一个人,更多的调整自己和自己的期望,增加对家人的包容度,减少对家人更多的期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温暖、和谐的家,让家里的人都生活得开心、幸福……
家人
2019年12月22日
和谐的文章11:六尺巷,和谐礼让的内涵
文/光其军
猴年春晚播出赵薇演唱的《六尺巷》后,春节这几天位于桐城的六尺巷可谓火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致每天小小的六尺巷里,游客人头攒动,高峰时达到了万人。在这些人流当中,我是特别幸运的,因为我每天有事无事都会走过六尺巷,从西到东,或者从东到西。
这百十米长仅仅六尺宽的巷子,每回走的步子,对于不思索的我来说,或轻或重,或快或慢——它仅仅是条普通的巷子。我在寥廓星空的夜里走过,也在朗润的白天走过。在阴晦的雨天走过,也在朦胧的月光下走过。走的多了,我就思索,一思索,就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它的过去,也走向了它的未来——它不仅仅是条巷子,而且还是人类坦途上的一种和谐象征。
那些望上去青砖砌成的墙,脚底下鹅卵石铺成的路,墙外遮天蔽日的高大樟树,两头通幽的光亮,这与桐城其它古老的巷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然而就是它,总是吸引着情不自禁的脚步和一些南腔北调的语言。走在这里,无论何人,脚下的步子都会不由自主的放慢,再放慢,直走到六尺巷的灵魂直抵心灵的腹地。
如果有人没有来过六尺巷,那么你也可以想象。想着想着,意识不禁就有些模糊,这也许是好事,这时想着你就会来了。走出热闹的街道,穿过古朴的老街,将一些繁华的景象、一些衰退了的商铺、破旧的阁楼和磨得平滑的麻石条抛在身后,再阅读一下爬满藤蔓的老墙,就在以为还得往前走的时候,六尺巷就到了。走进去,宽不过六尺,走出来,长也不过百十米。倘若你要这样的认为,不就是一条仅仅六尺的巷子吗?那么,你就错了。因为你并不知道,六尺巷背后的故事以及六尺巷延伸出来的丰厚内涵。
其实,你走的不是一条巷子,而走的是人类和谐的一条路。这条路,不知有多少人走过,也不知影响着多少人。
六尺巷的来历,其实是件平常的故事。传说当年桐城吴家在做屋时欲将院墙向外扩张,张英家人提出的抗议,吴家人并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见此,张英家人情急之下修书一封,遣人快马飞驰京都,期待当朝宰相张英能出来说说话,以阻止吴家越界扩建。张英收书后,就批诗一首寄回,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细读回书后,豁然开朗,遂退让三尺。当朝权臣如此大度,不但未仗势压人,反而以忍谋和、以让求睦,深深感动了吴氏一家。吴家也向后退让三尺,再垒墙,巷道由此拓宽成六尺,遂留下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当然,各退让出来的三尺,成就了六尺巷,也方便了进出城的人。从那时起至今,走过来走过去的人也有无数,但很多的人都随历史的烟云沉到岁月的深处,唯独六尺巷的故事却源远流长。不能不说,这一个六尺的宽度,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字哲学充溢得最宽阔了,它不仅宽在人的心灵境界,也宽到人类和谐礼让的精神层面。现在,我们在这里,早已看不到旧时张家的相府和吴家的宅邸,它们早已消失了。而六尺巷的精神留了下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东西毕竟是东西,它总是要消弭掉的,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限的却是精神。因此,对物质的东西我们要看淡,要豁达大度。走过了六尺巷,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心里,六尺巷远远不止六尺。所以,你可以这样思索,如果当时张英以权势压制吴家,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六尺巷了。张英有为而不为,就启示了你,掌握了手中的权力,就不要以权谋私和以势压人。让一让,和谐之花遍地开啊。你也可以这样的思索,人人心中有条六尺巷,条条六尺巷纵横交错,那我们的社会必定会奏出“和谐”的乐章。
走在六尺巷,它是真实的存在,你就在其中,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它将你看得透明,看的你没了脾气。让你走出后,变得温文尔雅,谦恭大方,不必为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打得头破血流、弄得两败俱伤来。也让你走出后,使你舍利取义,舍利取福,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争,以德服天下来。
很多的时候,我也在想,现实中的六尺巷与象征层面上的六尺巷,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而是一个人人都会在自己人生的坦途上经历,都会在自己人生坦途上应该做到的“和谐”两个字啊。
小小的六尺巷,虽在桐城,却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它也不是张吴两家之间的和谐,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和谐。六尺巷尽管很普通,但影响人的思想却是巨大的,它不仅在现在也将在将来,在人类的坦途上影响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桐城一定要来六尺巷,它可以荡涤浮躁,洗濯灵魂,同时也是一剂良药,能医治迷离的和混沌的思想。而我,无疑很幸福,因为我不止一次地进出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