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的文章

请欣赏溪流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溪流的文章1:不下雨的天空

文/苹果绿

天地有情,凉风溪流一万年,亦或。

七月一日,趁着工作空白,我选择过祖国的宝岛散散心,四天,台湾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让我情不自禁地爱上这片水灵灵的碧润方圆。美丽和神圣,从来都属于台湾,几千年一来,这座宝岛给人旷日持久的美妙遐想、给人万千宠爱的曼妙情怀、给人真情至性的亲切游感。宝岛台湾的美丽和神圣有口皆碑,美丽又神圣、神圣既美丽,从来都是互相印证、相辉交织,翰墨诗书里的笔彩斒斓、天下游客的满载赞誉,可谓是天下姿态万千宠爱。

地理杂志往往有述,本台湾岛自成以来,千万山峰蠕动和倾轧,群山叠峦,青气可谓生机凛然,以山为主,然而,胜景不独,点点水露和飒飒风情加以点缀。台湾最大的特点是没大河,纵没大河,留溪流一枝独秀吧,着落后的水露凝成水滴,汇集成涓,借助外界力量如雕琢之刀把宝岛雕塑成纵横逶迤的山岭,然后山间练溪,条条似练,溪水潺潺,声音幽美。

每个孩少都有如此童梦吧,山上听风响,原野看云飞,日子轻忽陶醉万千。这次,我该算是切身体会和感受到了,潮润润的泥土寄载着我战栗的心头喜悦,碧绿的世界想伸手采摘,欲伸又止欲罢不能,太好了、太舒服了,心中总在喜欢着唱叹。北纬24.5度,西北桃园,桃花、蓝鹊,我慕名乘兴而来,轻忽不知而所至,逗留的心不能自拔,浓情在心中放肆着想加深。台湾宝岛的纯天然的胜景是那么纤悉而舒畅,清新脱俗的气息渗透到你的每一个毛孔让你倍感身心惬意和放松,景色怡人潜心陶醉之感油然而生,陶醉和舒畅在这里从来不是两个偶然。大自然给人喜悦和酣畅会通过各种径庭,而台湾就是这种不一样的陶醉和舒畅之感能出类拔萃,因为它是宝岛,美丽和神圣,并且只属于她的美丽和神圣总能先入为主地占据着你我的心田,曼妙的感觉酣畅淋漓会挥之不去,有点矫情和狐媚子,台湾她太会俘虏了人的心,而兜转的心又太会牵挂。

宝岛的一切,每每会让天下游人盛情难却,收获之余更有惊喜、多有惊喜。欣赏宝岛风光的同时不难发现台湾女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见面会让人增添想象,这种感觉就像置身山水的同时已经能在心中形成一幅画,淡妆浓抹或渲染提掣亦或披诗折赋,皆是你的欢心情意罢了。作家龙应台曾表示,台湾女性有温柔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美丽的感觉。台湾女人的确很温婉,并且这种温婉独一无二,是属于宝岛台湾,少了去的娇滴滴和多了来的微妙感恰到好处,可说是从心而出的温馨无以言表,情不自禁会说“很美”,并且很美的深处被糅进去赞赏和欣赏的意味,更坏的是,表达之时会让你言不由衷。很美,台湾;很美,台湾的女人!

心情于此,不下雨的天空。

溪流的文章2:故乡的溪流

文/刘艺晖

我喜欢用“清静”这个词来形容故乡的秋天。

整个山林,就是空气,都静极了,只剩下溪流的声音。在人们看来,大概流水的声音都一样,我是不赞同的。夏天和秋天的溪流就是不一样。夏天是“哗哗”,秋天是“淙淙”。“哗哗”的声音,流着夏天的气息,“淙淙”的水声,才是秋天的韵致。

秋天的水特别得静,像个睡熟的婴儿。她睡着了,躺在摇篮里,在清幽的山间,安然地流淌。突然,溪流下了个小滩,于是有了“淙淙”的声音,那是婴儿鼻孔呼出的气韵。

溪流都不大,一路潺潺而行。每到一个山谷,就有一条小溪汇入,等到了家门前,几条还算可观的支流汇在了一起,小溪也就煞是那么回事了。

村头有座石桥,桥下是潺潺流水。由于长年的冲刷,桥墩附近形成了一个水深及人的小潭,那是姑娘们平时洗衣裳的地方。深秋时节,山静水清,一个人在桥上放眼望去,小潭淡显天蓝,清澈见底。

水潭四周,溪水渐浅了些。伙伴们常在这游玩嬉水,两个脚丫把水底的鹅卵石,磨得细圆发亮。鹅卵石的形态各异,有圆有方,颜色也颇为丰富。有红的,也有青的;有紫绿交叉的,也有白黑相连的,煞是好看。在明白了什么是化石的岁月里,伙伴们开始疯狂地爱上了这些椭圆形的器物,一个个乐此不疲地往返于水面和潭底之间,直至把脸憋得通红。天渐晚了,伙伴们依依不舍地上了岸,心里遥想着天边那个名叫三叶虫的梦。

溪流“淙淙”作响,偶尔有个姑娘来洗衣裳。

春竹编织的背篓在腰间晃动。到了溪边,小姑娘把裤脚往上一卷,便下了水。清脆的捶打声开始在桥下回荡。淡淡的微波惊起了潭底的小鱼。鱼儿熟悉地在姑娘身边转上几圈,接着在脚丫上吻上几吻,便又游向了深处。水潭往下,一条支流汇入了小溪,两溪之间是一片玉米地。地角有古木一棵,树大而中空,两人不能合抱。

古树缓缓向上,中途猛的却向外伸去,直至河心。这一奇特的姿势,无疑为伙伴们嬉水提供了便利。盛夏时节,伙伴们三五成群,沿树干而上,到了河心,便一哄而下,那四溅的水花,让我们好不惬意!有时,有些伙伴初次上阵,心一急,眼一闭,就从树干上飞身而下。结果,火候没把握住,“啊”一声,踩到了前一个伙伴脑袋上。水面上一阵惊慌,两人相继浮出水面,似乎要动起手来,但不久,那“咚咚”的水声便又弥漫开来。

等到了深秋,这份景致就难得一见了。那被伙伴们的身体磨得已没了外皮的树干,依稀记载着它盛夏时的喧闹。几片从古树上飘落的秋叶像舞倦的蝴蝶,安静地躺在了水面上,但它没有顺流而下,而是有几分留恋,在两溪交汇的河心徘徊起来。

在某个雪夜滞留异乡的时候,我突然记起故乡的溪流,就这样生出冰雪融化的春意来。

溪流的文章3:溪流

文/朝颜

夏日的村庄,被一条小溪温柔地环抱。

多少年来,溪水缓缓地流过,它不曾干涸,也未曾膨胀。

没有人探究过它的源头,也没有人追寻过它的未来。它只是忠贞地哺育着村庄里的生灵,默默地收藏起一代又一代人绵延的故事。

清晨,担水的少妇摆动了柔软的腰肢,挑一副木桶亲近了小溪。弄瓢、舀水、担起……扁担声“吱呀吱呀”地响起,炊烟开始袅袅地升腾,日子的交响由此奏鸣。

男人就着溪水和条石,磨亮了他的锄头。溪岸的古樟,温情地张开着它的大伞。

女孩儿跟随洗衣的奶奶趟过透明的溪流,她的眼睛清亮如水。红的、黄的、粉的……鹅卵石五彩缤纷,女孩爱不释手地捡拾了一块,又一块。没有水彩笔的女孩,用它们涂鸦了她绚丽的童年梦。

当夕阳的余晖洒下了一溪的金子,鸭子们停止了和鱼虾的嬉戏,排着队摇摇摆摆地归去。

村庄里的人们洗刷了一天的辛劳与疲惫,又一个盈实的日子从小溪里悄悄滑过。

溪流的文章4:往事上心头,悠悠总不休

薄雾笼溪流,叶飞知报秋。曲声悲、传遍重楼。目断空山云水外,雁过处,又添愁。

往事上心头,悠悠总不休。叹华年、逝水难留。何日抛开烦恼事,同诗侣,泛轻舟。

庭院角楼,珠帘遮曼柔。琵琶骤,酌美酒,犹如蓬莱逍遥侯。暖酥消瘦,汝可知否?烟雾搅思愁,江南吴语曲绸缪。

月如素纱 心如止水,夜色苍茫 无人相陪。夜 充满了禅意,夜 充满了寂寥,老式唱盘。随着时光而转动也随着时光而腐朽,但永不变的,是唱片里行云流水般。,

柔美的月光,朦胧的月亮之中。萤火虫点燃了夜的星光,推开心上那扇窗,星光射入心湖上

涟漪微漾,荡向远方,如此般静寂,如此般美丽。原来,梦 就在,有宁静相伴的夜晚

风清夜明瑶台深,桂湿枝头露已沉。刹起醉梦乱心头,应有对月痴情人

中秋月夜 依然如故,薄雾锁清辉。你犹在,慢斟细酌 顾盼清影

拂歌撩弦,吟不尽风花幽艳,歌不完芳华流转,盈盈瑟瑟 痴痴缠缠

玉颜菊放 气息榴香,青裳飘舞 秀发飞扬,明媚了微凉的尘世

温润了惶恐的心田,犹如月圆 尤是今晚,微酣时 朦胧处,眨眼星空 拨弄情愫

几多断线的想念,似是风里的烛火,无休的挣扎的纠缠,几度惘然的思绪

仿佛枝头的萧叶,无奈的撕扯的失落,独徘徊 走不出宿命牢。空相守 看不到相逢路

山水阻隔了耳畔的嫣然,天涯流离去几多的爱怜,虽 步履匆忙错过娇颜,任 秋去春回百折千转

留 一念执着静守无言,让 明月带去真挚祝愿,借 秋风吹散红尘忧伤

清眸黯淡无人省,轻抚花梢。远望柔条,目送流云怨不消。

分携过后情难抑,泪涌如潮。眉黛谁描,心绪凄迷梦已遥。

溪流的文章5:溪流无声

文/孙柏昌

故乡,有一条小溪。

溪水是山泉汇成的,很清亮,如同一条洁白带子,系扎在故乡的山脚,随着山峦的起伏连绵蜿蜒着、飘拂着、舒展着,无拘无束,随性而率真。

溪水静静的流,阗然无声。有时,你会觉得她像一个恬睡的女人,慵懒地匍匐着,尽情享受山风的戏弄、阳光的抚摸……

当她捆扎在山涧里的时候,会湍急、跳跃,会有跌下悬崖的奔放,会有一泻千里的激情,绚烂四射的水雾里涌叠着生命的歌声,或激越着石破天惊,或潺缓着丝竹淙淙……

一旦步入故乡的小溪,那些曾经的挣扎、呼叫、嘶鸣,仿佛都弥漫在那柔软的沙滩里了,或者隐匿到蓬郁的护河林丛里了,溪流回归宁静……

有时,我觉得小溪是故乡的一个寓言,关于我那终年匍匐在土地上的乡亲,关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生命……

小溪终年有水在流。

春秋天,溪流瘦细了,紧紧偎依着堤岸。堤岸上的柳、槐、杨、皂角的影子把溪水染绿了。静静的水面如同一面镜子,女人们会在溪水里洗头发,对着镜子梳妆。溪水里那绿油油的青苔,像女人的头发一样披散着缠绵的柔情……小白鲢偶尔会跳出水面,绽开一朵很漂亮的水花。

冬天里,溪水结冰了。冰面下,偶尔会发出隐约瘖哑的叮咚声。

只有在夏天,山洪暴发的季节,小溪才会换了另一个模样,愤怒地吼叫那几次。河水浑浊着泥土的颜色,河面上漂浮着马尾松的枝桠、南瓜、地瓜秧子……不过,只消两三日,那水便退去了,小河又恢复了先前的宁静……

溪水流动着的我童年的欢乐。夏日里,在溪水里游泳、摸鱼。冬天,在冰面上抽螺陀。春秋天,在沙滩上放飞小鸟。那时,每个故乡的孩子几乎都养过麻雀或燕子。

溪水甘甜。只要在溪边的沙滩上挖一个坑,水就会渗过来,稍稍沉淀一会儿,会便清亮了,用手捧着喝或者俯下头去,都行的。甘甜的水,养育了一方水灵灵的人。

喝过溪水的人,是否都有一颗清亮的心灵?

每每看到都市里的孩子走在同样的柏油路上,走在同样的灰色森林里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忧虑,他们的童年记忆是什么呢。

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带她们回过故乡,让她们走走我童年的小溪,感受一下溪水的宁静与清亮。只是回去的晚了些。小溪已经满目疮痍了。挖沙人,已经把河道变成一个个巨大的坑,溪水也断流了……

我知道,那断掉的不仅仅是溪水,而是世世代代的故乡人的灵性与本真……

溪流无声……

溪流的文章6:青春的迷惘

文/夕落寂寥ベ近若萦回

岁月的溪流缓缓流淌,成长的脚印深深浅浅。时间把生命中的每秒都凝结起来,如同幻灯片一样,逐一放出。

度过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每一天,眼看着衣服一件件穿不上,叠在箱子里成为寂寞的过客。猛然间冷静与清醒了,仔细想想,我,已有十三岁了。

盈盈笑脸,烛火灿烂,十三岁了,可我依然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那份生日礼物,依然跳着嚷着切着大蛋糕,还是那么幼稚,那么贪心,那么爱笑。

穿名牌,挺流行音乐,追星,十三随便学会了追随潮流,只知道要和同学一样,绝不能成为同学眼中的异类。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迷惘极了。

我长高了,妈妈却变老了。总用自己的伶牙俐齿来让事情有个意外的结局,因而把无奈的双亲晾在一边,自己却无畏的走开。一次又一次的与双亲对峙,才发觉自己已有了叛逆心理。从来都没有想着去道歉,只是为了那份茫然而固执的虚荣。

每每听到老师的表扬,心中总会涌上一阵抑制不住的欣喜。好像大喊一声“我是天才!”却被理智压制住了这疯狂的举动。表面上看起来洒脱的我其实一丁点也输不起。于是,无人的时候,晶莹的泪珠便是脸上的常客。

在别人面前,完美的微笑演绎的司空见惯,却不愿意承认心中的那一片荒芜。

朗朗乾坤,或许十二岁的我已经变得太多,也懂得了太多的事,但是刚刚扬起帆的船,根本没有搁浅的概念,青春的火炬,还刚刚点燃,成长的道路,才刚刚踏上!

溪流的文章7:拥有转弯的智慧

文/国文

溪流能汇至大海,不仅是因为激流勇进,还因为懂得避开障碍、转弯而行。

人生亦是如此,遇到坎坷与挫折,与其横冲直撞或者停滞不前,不如绕一绕、转个弯。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前行的勇气,也需要拥有转弯的智慧。

思维转个弯,也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路径。

听过一个故事,一对师徒一同下山,徒弟问师父:如果现在下不去也上不来,该怎么办?师父思索后说:那就往旁边去。师父的回答让人醍醐灌顶,有时候,钻牛角尖儿和峰回路转,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人生路上,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在迷茫时便陷入了思维的困境,前行和后退都无解,却忽略了转弯的魅力。阳光转个弯,能照射到无法直射的地方;思维转个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路径。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笔直平坦的。

你要知道,路的旁边也是路,懂得转弯的人,总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态转个弯,可能会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人的一生好比一辆正在行驶的列车,有的人驾轻就熟,该前行时前行,该转弯时转弯,走走停停,一路风光尽收眼底。而有的人只知道莽撞疾行,一股脑儿往前冲,连撞见悬崖峭壁都不会刹车,更别提欣赏沿途的风景了。

常言道:“直道可跑马,曲径能通幽。”

学会转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路在脚下,更在心中,心随路转,路则常宽。发生好事时,顺其自然,倾力而为;遭遇坏事时,不钻牛角尖儿,心才舒坦。

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管遇到什么事,不妨让心态转个弯,在其中找到生机和乐趣,你就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人生转个弯,学会与生活和解。

一位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的人生秘诀,就是凡事想得开、向前看。主持人追问:看不开、放不下执念怎么办?老先生笑笑说:转个弯,不就想开了嘛!

人生就像一本书,翻过了这一页,才能书写下一页。有时候,并不是生活毫无转机,而是我们的顾虑和执念太深,把自己困在了死胡同里。

路走不通时,绕行即可;大脑想不通时,换个思路试试。

人生也是如此,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并非要执着于一条路;学着与生活和解,适时地转一个弯,也许会别有天地。

溪流的文章8:远去的溪流

文/嘎玛丹增

怀念,是一个遥远的语词,每个人离开故土那天,就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它。我的怀念一再修改,就像写错了地址的邮件,总是在途中来回折腾,无法抵达时间的上游。可以确信,刘汝北和他的一袭麻布长衫,已经不能给我回执。没有可能,再次看到老人站在石拱桥,轻声唤叫:“娃儿呐,把蚯蚓芭篓弄好,明朝我来叫你。”

芝溪沿着丘陵起伏的山丘低谷弯曲而下,一路上草青草黄,在乡场西侧,留下一段舒缓的弧形弯流后,流向了远山后面的沱江。

我的家就在芝溪河边,距离石拱桥不到20米。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我和家人搬到那里,直到1978年当兵入伍,在一座低矮潮湿的土墙瓦房里,度过了四年的幸福时光。

在不到三十户居民的乡场上,家里虽算不上殷实富足,但比较起多数同学来,家庭条件还算优越。父亲在酒厂当领导,握有酒糟签批权力。我家茶几上,总是放着一叠用小夹子紧夹的小纸片。只要父亲在上面写上“糟子X斗”,签上大名,盖上印章,这张小纸条,就可以在酒厂作坊换得酒糟。对于以饲养家畜过年,或售卖家畜换取油盐的当地居民来说,意义重大。虽然家父这点实权,算不得什么,但在那个偏远的乡场上,迫使我提前就懂得掌权的好处。我曾经试图模仿一次父亲的笔迹,让小纸片的神奇,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服务。最终没有那样做,并非因为犯罪感,犯罪感对于那样的年龄还很遥远,只是觉得对父亲不敬,有欺蒙之恶。和刘汝北忘年交前,我这种想法格外急迫,有讨好老人的意图。这个看似曲高和寡的老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和老中医刘汝北的情谊,是不是因为家父的关系?至今不很明了。他没有找过父亲写小纸片。我有个女同学,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举足投眉,都像是小人书里走出来的古典女子。她是刘老师的女儿,通过她,我倒给过不少父亲写的小纸片,想曲线拉拢她的父亲。纸片从来没有被退回,很难准确判断刘汝北对世相的态度。在乡场上,刘老师唯一亲近我的事实,又让我不时可以感觉到事情背后,站立着若隐若现的父亲。

刘汝北祖籍何方?乡场上无人知道。这个一年四季都穿着棉麻长衫的老人,不和家人以外的街邻来往,有一股近代举人的孤高风骨。如果偶尔在芝溪乡狭窄的小街上,遇见这个目光如炬,步履沉稳、长衫拽地的老人,时光至少可以退回很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非常匮乏,一年四季都穿着粗麻布衣的人,在乡场上还是罕见。母亲在缝纫社,刘老师那身行头,只有母亲勉强做得来。母亲裁剪缝制旧装的手艺,以及手工襻扣的精致熨帖,成为刘老师的不二选择。幸运的是,刘老师那身行头,在文革中并没有打入“四旧”,革命者对举止儒雅、与世无争的老中医网开一面,使得老人的穿着喜好得以存续。

在一条土墙瓦顶错落的小街上,这个活着自己的老人,留给我诸多不解。他和公社书记、小学校长、供销社主任一样,在乡场上举足轻重。但刘老师不问世事,不参时政,对乡场的喜怒哀乐充耳不闻,在众多流言蜚语中,也找不到他的背影。我曾经相信,刘老师对科举时代怀有眷恋。他家里放着很多古书,均是线装刻本。他从不看铅印书籍。如果把他放回科举年代,他会不会和家乡众多先人们样中举入官,成为刘光第、宋育仁、李宗吾之类的人物?我和刘老师的接触中,没有发现这种情结,或者说当年的浅薄和无知,根本无法走进这个古怪男人隐秘的内心。他早年丧妻后未再娶。每天在公社卫生院坐诊,用毛笔开处方,不用瓶装墨汁,非得用清水研磨。望闻问切,神态庄严,号过女人的脉以后,必起身到脸盆里洗手,然后再慢条斯理地写好处方,用双手递给患者。

刘老师不打牌下棋,也不到茶馆饭店。除了喜欢坐在自家院落里,翻看《资治通鉴》之类的刻版旧书,喝浓酽的云南下关沱茶,滴酒不沾。他有一根从不离手的乌木旱烟烟杆,青玉烟嘴,黄铜烟锅。烟嘴和烟锅油光泛亮。老人不时坐在溪边的黄桷树下,很有耐心地卷裹旱烟,一支又一支地叭嗒不止。偶尔抬起眼睛,看着溪流的远方,不知是在倾听溪流的汩汩声,还是在呼吸灌木芒草清润的香气。烟杆里的焦油滋滋作响,一缕缕烟雾散化在空气里,留下浓烈的烟草气息。鸟雀们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不停地和天空唠叨,有时,某支小鸟撒腿就拉,那鸟粪就恰好落在刘老师的长衫上。老人不恼不怒,顶多抬起头看一眼树上的小鸟,目光里究竟有什么样的表情,无人得知。也许,只有雀鸟知道。只见他把烟杆斜插在后脖,站起身来,掸去屁股外衣上的尘土,轻捞起长衫下摆,径直走到过河的跳石墩上,手蘸溪水小心地抹净鸟粪之后,又一声不吭地坐回到黄桷树下。夏秋时节,他偶尔也会沿着河岸散步,碰见熟人照例点头招呼,但没有人看得见喜怒哀乐,他的面部从不造形悲喜。

刘汝北不和男人来往,更不和女人来往。不允许任何女性进入他的卧房。无论春夏秋冬,均是一床竹编凉席和缎花棉被。一张有踏板、围厢、雕花立柱、顶盖和苎麻蚊帐的老式床榻。中式条枕里,装满了糠壳。这种床榻繁冗复杂,具有绝对的私密性。我外婆就有这么一张床,小时候有过体会。睡在上面,就像睡在房子里的房子,上下左右都很完全。

刘汝北满腹经文、我行我素、不近烟火,好像不是活着今世。他的精怪和孤僻,并不妨碍受到乡场的普遍尊重。乡上大型活动,少不了他的笔墨手书。逢年过节,为乡人出联对句,亲书楹联,几乎成为一种传统。

刘老师除了不易近人的怪僻,其实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慈祥老人。只是,他布衣紧裹的心灵道路,无人能近。

我和刘汝北的靠近,也仅仅局限于钓鱼。

刘老师喜欢钓鱼,除此之外,我和乡邻没有发现他有另外的喜好。刘老师自己制作的鱼竿很精致。川南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纤细挺直的水竹。刘老师的鱼竿,就是用这种精心挑选的水竹手工烤制的。成年水竹连根拔起,小心削去枝丫,放置十天半月后,烧一盆木炭,将水竹弯曲的部份,放在火炭上方烤热后板直,再用一张浸满冷水的抹布淬湿。一根鱼竿反反复复烤淬,需要多日才能完成。刘老师制作鱼竿很讲究,火候拿捏得准,竿身笔直,杆梢尖韧,杆腿细长,轻便易握,可钓三五斤的大鱼。像那样好的竹子鱼竿,我从此后再没有见过,只有刘老师会做,并且只有两根。我和刘老师节假日去水塘或河里钓鱼,天麻麻亮就出门了,天擦黑才收杆。关于钓鱼,刘老师总结了一整套口诀,朗朗上口,生动易记。诸如“早钓太阳红,晚钓鸡进笼。”“冬钓沱(深水),夏钓滩,不冷不热就钓边边。”“吐把口水就是药,不钓鲤鱼就钓大鲫壳。”只有和刘老师一起钓鱼,才觉得这个老人平易近人,充满童趣。

如果在刘老师认识的农户家鱼塘钓鱼,午间都有饭菜招待。遇到这种机会,刘老师会提前一天站在我家门口的桥头上,唤出我或我的家人。刘老师从来不进他人家门的。他在乡场方圆几十里,算得上名医,周边农户几乎都认得。能够和刘老师一起到生产队的鱼塘钓鱼,于我是一种巨大的荣耀。除了可以钓满芭篓,午间还有农家饭可吃。农人们很乐意招待刘老师,谁家都会有生疮害病的时候,和刘老师亲近亲近,问病拿药自然更加方便。这个老人真是奇怪,即便在农家吃饭,他必定坚持要把饭桌摆放在院坝里,就是不进屋子。我至今不知道,在哪一本有关传统礼仪的古籍中,有过如此规矩。幸好,刘老师的德行乡人皆知,都尽可能地满足了这个老人的怪异原则。

如果外出钓鱼没人请吃午饭,刘老师也会提前告知。“娃儿呐,明天自带伙食哦。”母亲会准备几个煮鸡蛋或玉米、红薯。我经常和这个怪异的老人外出钓鱼,除了看到了其他人没有看到过的露齿的笑容,听到过“妈哦”的粗口,没有其它任何发现。

露齿的笑容通常出现在他钓到一斤以上的鱼时,他会在扯竿同时,孩子式的向我大声嚷嚷:“娃儿,快过来,我钓到一根大的,快来试试手劲。”钓鱼的人都知道,乐趣尽在鱼儿上钩后在水中划动的过程。这个时候的老人,慈祥又可爱,露出既整齐又很白的牙齿,笑容满面,但没有声音。刘老师的牙口极好,60多岁的年龄随便嗑豌豆胡豆。他曾经说过,早上的第一泡尿要把牙齿咬紧,尿完后才松开,这样可以保证牙齿的强健。尽管不知道此说有无科学依据,但至今仍然坚持着这个习惯。

“妈哦……”这是我从刘老师嘴里听到的唯一粗口。“妈哦——,娃儿呐,走了,我们回去咯。”刘老师说出这样的话,表明天快黑了,没有钓到鱼,笆篓搁在田埂上,还没有沾过水。刘老师只有在十分沮丧的时候,才说出这么一句俗世言语。我相信在整个芝溪乡,除我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听到。

我对刘老师的鱼竿垂涎已久,无数次期望能够用老人的鱼竿过手瘾,但遭到了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拒绝。直到有一天,我从一个同学家里,为他找到一本乾隆年间印制的《千家诗》,作为奖赏,刘老师才让我使用了一次他的鱼竿。原来,这个老头多少还是有点人情味的。那本《千家诗》收集的是我国明成祖年间,《永乐大典》主撰、解缙大学士早年的对联和诗文。幽默搞笑,有的诗文甚至有些下作。我不知道刘老师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因为解缙的智慧,还是因为书的文物价值。

我在刘老师的卧室里拿到了向往已久的鱼竿。鱼竿比一般的鱼竿细长,握在手里的手感轻巧灵便。刘老师一再嘱咐我,“千万不要让女人的手摸到鱼竿哦!”他还告诉我,鱼竿上已经出现的细小裂纹,就是因为有一个女人的脚从上面跨越过。我发现,刘老师骨子里不仅守旧,还非常封建和迷信。而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不是刘汝北不能溶入俗世的根本原因?或许,老人对人生有更高境界的洞悉。

一个迟暮老人,一年四季都穿着麻布长衫,不问世事,不交朋友,手握一根乌木青玉黄铜制作的旱烟杆,圣人般穿越在芝溪河岸的黎明和黄昏。老人淡泊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直到今天,在我回忆这个已经入土的老人的时候,依然不能理解他遗世独立的为人之道。在我成长的芝溪河流,生命的形式究竟有怎样的恭谨慎微?谦卑善让?壮志虚怀……

清楚地记得,我和刘汝北老人钓鱼的经历中,只要老人钓到了鱼,如果我没有钓到,他会从自己的芭篓里分给我一半。古老着的淳朴,就是一条河的蜿蜒,让我对一个古怪老人的怀念,难以断流。

刘老师说:“娃儿呐,我又钓到一个大的,快来试试手劲……”

一个粗麻布衣的儒雅老人骂道:“妈哦,娃儿呐,我们回去了。”

刘老师回去了,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

一座黄土包,长满苎麻和杂草,孤冢于草木青碧的山岗。刘老师活着沉默,如今死了,还是沉默。他对世界的表达,或是追问,就是遗址着的沉默,那样的丰富遥远。

很多时候,我以为什么都没有了,误以为世界辜负了自己。坐在黑中的身体,就像往事点燃的沉香,总是试图穿越时空,找故人话语,想起刘老师才知道,那是我要求太多,所有都是尘烟,一切都是往事。

到了最后,谁又不是一个遥远的往事呢。

溪流的文章9:婺源李庄行

文/王旭春

沿田埂而行,溯溪流而上,见石牌坊,书李庄。雨雾之中远望,是影影绰绰的白墙黛瓦的民居,感觉有些宁静,有些适意的村庄。

游人排着长队,打着伞缓步前行,不经意间走过村口的八角阁,走过水车小屋,走过迎客长亭。

一路上小溪为伴,潺潺诉说着陈年的往事,讲的是老辈子曾经在这个村头,迎来了一位新娘,送走了一位读书郎……

来不及多想,你早已踏上了石板路,身处在了村庄。你会看到溪流上的桥多了起来,有长着青苔的石拱桥,有一排排连起来的木板桥,当然也会有踏出印痕的小石桥。你会看到溪边嬉戏的孩童,等待漂流的竹筏,低头洗衣的村嫂。你也会看到开门迎客的小店多了起来,一家连一家,有李记茶庄、查记酒坊、悦来客栈,以及各种作坊。当然会和其他游区一样,你会发现游人也多了起来,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李庄的路伴溪而修,有路必有溪,有溪必有桥,有桥必有家。民居是徽派的,白墙黛瓦,马头重重。民居的门还算讲究,一般是砖雕或青石雕,大户人家的门楣有匾额,台级有三重,彰显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倡导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耕读理念。

溪流从大户门前流过,继续着往日的诉说。那位新娘的花轿沿着石板路迎进村来,在鞭炮声中抬过拱桥,喜气洋洋地入了洞房,过了几年,这户人家走出了那位读书郎,提着樟木箱独自去了异乡……

雨淅淅沥沥,时停时续。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李庄中央。这里是丁字路、丁字溪、石拱桥、申明亭。申明亭是四方重檐明式风格,四面台阶,美人靠坐,精巧别致。村里的家长里短、国家的大事小情都会在申明亭聚集,然后走进李庄的各个弄堂,各个院落。

听着两个方向汇集而来的溪流声,岁月同时逐渐在流淌。往日新娘的额头早已布满了秋霜,申明亭畔,倚亭远望,那身在异乡的读书郎此时可曾安好?还记不记得有人在故乡守望……

村庄的后面是茂林修竹的山丘,站在高岗雨中远望,村庄白墙一片,黛瓦一线,层层叠叠,颇为壮观。村庄的四周是大片的农田茶园,你来的这个季节油菜花可惜早已凋谢,但满眼的绿还是会让你心旷神怡,如醉如迷。你会觉得几百年前的李庄还是那个李庄,还是那风中的新娘,那雨中的读书郎,那漂泊的异乡,那梦中的故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