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外

笔构网

2023-12-11文/查世霖故事

他到农贸市场里买一斤腐竹。

小商铺里各种水平琳琅满目。靠着墙壁的货架上、摊档上,以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五香大料、味精酱油、各种品牌的植物油、辣椒、腐竹等等等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成堆的商品之间,留出壕沟一般的过道,窄得只能容得下营业员走来走去取商品,别的人挤不进去。

电子秤摆放在铺子正中间的摊档上。

老板娘正接待一位男顾客。男顾客采购很多种类的商品。其中有些东西是否确定买,购买数量多少,拿捏不定,正现场打电话,向电话那头的人咨询。这是大主顾,老板娘不敢怠慢。她站在那人的面前,耐心地等对方打完电话。所以老板娘明显知道他要买腐竹,但她也不便抽身过来服务他。

腐竹,他们这里叫豆腐皮。有长的、短的、宽的、窄的。他想买的那种,是小片小片的,像大号的干蚂蚱。干货,一斤够三口之家吃好几天。他最多买一斤。这是零散生意,利润微薄,老板娘不可能离开打电话的大主顾,过来应付这单微利的小交易。她怕上钩的大鱼"打脱".

打电话的男人采买任务重。他貌似抱怨,实则充满自豪,显摆性地在电话里说:"不光是立向,还要‘安龙谢土’。我买了菜和佐料,还得买香、纸、‘科事’……"

他买这一应物品,是为了给已故亲人的坟茔"开山立向"用的。老人过世,即时找不到好的日程,下不了圹,暂且将亡人入土为安。过一段时间,另择一个吉祥日子,到新坟上做一通法事,"开山立向".即使妥善安葬,已经"开山立向",三年之后,一般也要"开新坟"——"安龙谢土"."一锅费柴,二锅费米",既要给已故亲人的坟茔"开山立向",又要"安龙谢土"的人家,为了节约用度,"两场麦子合成一场打",两场法事一天做,少花钱。"安龙谢土"要用"科事"."科事"就是一些五颜六色的符箓,木板印刷的。"安龙谢土"的时候,在新坟的前后左右各刨一小坑,另扣一个宝库。宝库所在的方位,男女有别:男坟扣在左边,女坟扣在右边。窖藏"金银财宝",谓之"中央".各个坑里放一小撮米豆、茶叶、石灰,此谓之以"盐茶米豆为界".每个坑里各放一枚鸡蛋,点一炷清香,放几张"科事".阴阳先生在坟前敲着"锵锵"(钹),拜舞着念一大通经。然后,到每一个坑前各念一通不同的经。先从东方起。相同的内容是,每个坑前都要念"以什么为界?以盐茶米豆为界"这两句。意思"昭告地下",至此日起,墓主的"万古佳城"四至界线已经划定,孤魂野鬼不准越界侵犯。念完经咒,主人家把坑里面的"科事"用纸钱和着,一并烧掉,灰烬连同盐、茶、米、豆、鸡蛋等等,以土覆盖妥善。前、后、左、右、"中央"五方,如法各做一遍……听那个买佐料和菜的男人所说的话,大概也是"开山立向"与"招山买土""安龙谢土"一起做。所以,那个男人作为采购员,要买参与者吃的菜和先生用的东西,种类繁多。

这样的大主顾很难遇。老板娘生怕怠慢,黄了那一桩大生意,所以,明明见他想买腐竹,硬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她站在那里,很耐心地等那个男人打完电话,然后把对方要买的找齐,钱货两清,完成交易。

受到如此怠慢,要是别人,早已负气离开,扭头照顾别家生意去了。可他硬不起心肠来,原地傻傻等待着。时间一长,感觉呆立傻等,有点不尴不尬,于是,从商家摆卖的腐竹里抓了一点腐竹,像在仔细观察货色的好孬,借以掩饰内心的难堪,打发无聊的等待时光。

正当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的时候,老板从别的地方赶过来,满脸堆笑地问道:"那个卖五块钱一斤……要不?"

"称一斤嘛。"他说。他只想快些买了腐竹,离开那里。

说那个过来招呼他的男人是老板,只不过因为是老板娘的配偶,因而这样称呼他。其实打理起生意来,一看就是个新手。用一个食品袋装腐竹,都僵手僵脚的,动作很是笨拙,一点也不利索。老板从口袋里抓起腐竹时,像是有所选择。这让他怀疑,口袋里的腐竹并非"底和面".货色、质量有区别?他也不知道究竟是底下的好呢还是"皮面"的好。然而他很相信,老板会选好的给他。

之前,他站在那里等待,觉得难堪,抓了腐竹佯装查验的举动,老板也是看见了的。做生意的人都很会察言观色,对不同的人往往区别对待。挑剔的客户,他们有所忌惮,尽量投其所好,让他们达到满意,无二话可说。他觉得自己刚才的动作"镇"住了老板,所以他相信,老板一定会为他挑选好货。

估摸着装了差不多有一斤的时候,老板提过去,到电子秤上过秤。电子秤在摊档的里边,与他所站的位置隔着将近一个摊档的距离,一丈多远。那"壕沟"似的过道太窄,人多了错不开,所以他不能近前去。他心里生出这样的疑问:把秤摆那么远,是不是故意的?想"做手脚","玩秤头",存心要欺骗顾客,"抹秤头"?

话说回来,即便就把秤摆在他眼皮底下,他也是一副大人有大量的派头,是不好意思斤斤计较地去仔细看秤的。他觉得,当面看秤,那就是不信任人家。让卖家看出自己心存疑念,他反而会觉得过意不去。然而,谁要是蒙骗过他一次,让他吃了一回亏后,他将永远不和那人做交易。现在的生意竞争大,都指望"回头客",再说,诚信时代,很少敢"缺斤少两"的——"不卖是正数!"话又说回来,什么人都有,这家商户会不会心怀叵测,不管不顾,宰一个是一个呢?

老板在那边称秤,无法一把准,总是搞不定。秤有点"平"了。老板走过来抓了一把腐竹,拿过去,小点小点地掐着量添加。大概是怕一下子放太多,秤又"望"了,还得拿出来,麻烦。电子秤不像杆杆秤一样会"平"(秤杆尾巴往下倾斜)或"望"(秤杆尾巴往上翘),显示屏显示实际数字。顾客只要一斤,显示屏显示的数字,一定要恰恰五百克才行。老板犹犹豫豫,一放再放,老是不够。

看老公那么费劲,终于打发走了前一个顾客的老板娘,恨铁不成钢地走过去,夺下老公手里的腐竹,扔到秤盘上的袋子里去,然后迅速提起来,打好包,递给他。

称秤的时候,手法怎么玩?套路很多,千奇百怪,说也说不完。有一种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玩法,就是打马虎眼,装得急三火四地,有意不给你反应的时间,不让你看清楚"秤星"(或数字),趁乱让你稀里糊涂上当。这一家把秤摆那么远,过道设置得那么窄,其用心值得怀疑。而且,老板娘称秤的动作太快,找补时的那个"随意"劲儿,也显得那么暧昧。难道是"够不够"也算够?!很有可能。

老板娘的"敷衍了事"与老板的认真劲儿反差太大,这情景使他满心狐疑。他想:怎么会那么巧,"将将合恰恰",不多不少刚刚好?他认为老板娘是欺他离秤太远,凑不拢去仔细看秤,所以不够秤也当足斤足两给他了。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找补的麻烦,又增加了利润,一举两得。他越思量越觉得像是那么回事。他感觉老板娘比他老公奸滑狡诈得多,"诡"得很,自己可能被"抹秤头"了。

"抹秤头"就是称杆杆秤的时候,为了使秤杆尾巴翘起来,提着"秤毫系"称秤的人,很巧妙地用手使暗劲给秤头加压,本来很"平",看起来却很"望".称的一斤东西,拿到盐巴秤上一"约",只有八九两,凭空少得了一二两,"转身不认账"."盐巴秤"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公平秤".

他的家中还保留着一把有四十多年历史的"杆杆秤",那是当年专门订制来卖麻糖的,称量东西很是准确,合得起"盐巴秤".他一回来,就拿那把很准确的杆杆秤"约"那斤腐竹。

结果大出意外,秤很"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