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章

请欣赏打工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打工文章1:一路行走,遇上又分开

文/Sue-Jenny

打工的日子很短很短,两个月都不到,却没想到遇到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是我太看重感情还是遇到的人?不懂,也不想去分太清~

听到有人说,你这辈子会遇到多少人,遇到又分开,遇到又分开,何必每一个都那么看重,没那么多感情浪费那么多不会陪自己一辈子的人身上,所以只要自己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很现实很残酷的一段话,听完之后也不知道是该批他太现实还是赞同他的看法,因为我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的确,一辈子那么长那么远,遇到的人千千万,虽然说几十亿人中两人的相遇都是冥冥中的缘分,但一路走过来,和多少人相识、相知、相熟、又有相恋的,最后总会有分开的一天,之后渐行渐远,刚分开时的留恋、不舍,随着时间距离的流逝和阻隔,相配相伴一生的人终是没有的。

但我还是想要去相信缘分这个东西,就算是会分开,那也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过,与我一起走过一段路,就算多年之后各不相识,那段路在那,那段时光在那,那份回忆在那,永远永远~

打工文章2:田里的生意经

文/黄大荣

当外出打工的人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来探亲时,村里留守的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纷纷跟着离开这个贫穷的山村,到外面打工去了。王伯的儿子也想到外面去闯荡一番,挣些钱改变现状。王伯劝阻了他,细细分析其中要害。原来,他打听到镇上正准备搞个蔬菜基地,而地点就定好在这跳出村的乡上,所以就想利用自己的土地,好好地种上一年,看看收益如何,儿子王伍应允了。

过了半个多月,镇上果然大张旗鼓地动员人们去种植一种红肉番茄,这种番茄个大汁多肉实味鲜,品种很好,可惜是一个全新的品种,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怕亏本,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守着几分薄田瘦土过日子。王伍也觉得这番茄种不得,但是王伯的想法却不同。他认为这是新品种,因为现在的人都喜欢贪新鲜,这样就有潜在的市场了。

王伯和乡里订了一份合同,有乡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种子,一年种三遍,有收成后由乡里同一回收、销售,而收购价格就随市场起落而变动,也就是说这一趟得冒险。和王伯一起签合同的只有三户人家。

村里人觉得,他们种田只为了糊口就够了,因为在外还有人打工赚钱寄回家呢,他们这下只等着看王伯的笑话。王伯充耳不闻议论声,一心一意地和儿子侍弄着那一亩三分地,还不时请教镇上派来的农业指导员,有空时还和那三户人家交流种植的情况。

让村人意想不到的是,王伯成功了,番茄大丰收,而且这是一个全新品种,推出市场后人们纷纷掏钱买新鲜来品尝,于是这价格就上去了。这边王伯他们点着钞票乐呵时,那边让曾议论的人大跌眼镜,后悔当初不去种这个品种,错失了发财机会。

第二年镇上又来提议种植这种番茄,人们纷纷围上去签合同,想借这个机会来发财,可令人奇怪的是,王伯虽然取了种子,可他没有签合同,而是把种子买了下来,这举动又被人议论不已,就是猜不透他在想什么,有人问他,他也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

这一年里风调雨顺,番茄大丰收,家家都收成好,个个兴奋地想着自己点钞票时的开心,谁料,由镇里统一销售的渠道一下子推销不了这么多货,量多了价格就大跌。很多人眼睁睁地看着番茄烂在地里,欲哭无泪。

有人留意了王伯的地,发现他地里的番茄一个不剩,连豆大的果也没有了,这时王伯才说明了原委。原来他当时分析过行情,见人们一窝蜂地去种植这个品种,就想赚的钱可能不会多,很有可能还会赔上本钱,要赚钱就得找另一条出路。在番茄长到鸡蛋大小时,就把它摘下来拿到城里的学校去卖,因为学生们上美术课需要临摹的物体,所以很受欢迎。销量大,而且种植的时间短,地里还可以种上几洼青菜,这一年他又赚了钱。

人们听完后佩服不已,又恨自己没有王伯想得周全。王伯说,田里有本生意经,念好了这本经,也有一片天呢。

打工文章3:我帮妈妈打工

文/张宏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初一学业完结了,迎来了又一个快乐的暑假生活,在我众多的暑假生活中,最让我难忘的,便是帮妈妈“打工”。

那年暑假,我们小学毕业。妈妈看我特别闲,就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帮她打工。这样既可以打发时间,也可以让我体会挣钱的不容易,还可以顺便帮我挣点零花钱,不是一举三得吗?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何乐而不为呢?我也就爽快地答应了妈妈。

既然答应妈妈了,我就得做到。这天,开始了我的打工之旅了。

最先,我是从折衣服开始的,因为家里人忙,没时间收拾,我们家的沙发上满满的都是衣服,那些衣服堆积起来都快比我高了,但是,我并没有被它“吓倒”,我决定去“征服”它。一件件,一摞摞,终于,这些原本堆积的庞然大物被我整理得整整齐齐后放在衣柜里了,虽然累得满头大汗,我心里却无比的自豪。

这下,我要擦桌子,因为桌子经常擦洗,也不是很脏,所以三两下就可以搞定了。因为这件工作比较简单,所以我得到的“报酬”就会少一点,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去做它。

下来,就到了收拾那些乱摆乱放的东西了,把他们放回原来的地方。把那些没用的东西扔掉,比经常使用的东西放到抽屉里,经常使用的东西放到显眼的地方以便于使用。不打扫不知道,一打扫才知道原来家里有这么多的垃圾。打扫了好长时间才打扫干净,累得我一动都不想动了。

这下就该拖地了。我去厕所把拖把洗干净,拖把不经常使用,都干成一团了,得先用水浸泡,泡软后双得清洗。清洗它又是一种考验,它总是“不听话”地“乱跑”,有时还会调皮地用把子“打”我一下,我咬着牙征服了它。其实拖地这个活儿倒也不难,就是拖的时候还要拖茶几底下,还有沙发下面的时候有点困难。

最后一项就是洗衣服了,我找出家里所有的脏衣服,按照颜色深浅区分开来。先洗颜色较浅的衣服,洗完以后,再洗颜色较深的衣服。为了确保洗干净,我用洗衣机洗了一会,再用手搓。直到把洗干净的衣服一一晾在阳台上,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妈妈回来后连连夸我,也给了我相应的50元“报酬”,我非常欢喜。通过那次“打工,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也体会到了,付出劳动之后得到回报的快乐。那个暑假我感到无比充实。

打工文章4:打工夫妻的平凡生活

文/郝莹玉

清晨,刘亮夫妇带上刷房用的工具,直奔农民工聚散地。这里已经集聚了几十个农民工,他们操不同口音,持各种工具,打着各式招牌,正焦急地等待雇主的出现。

这些农民工有好多人已从农村搬迁到城市生活,很多都是夫妻一起出来打工,默默地陪伴在彼此身边。

1

16年前,28岁的郑梅随丈夫刘亮从尚义县搬迁到市区居住,刘亮在外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大儿子五岁那年的春天,郑梅也一起加入了农民工行列。那天,她在急切地等待雇主。

“呼啦”人群突然向一个方向涌去,郑梅还没回过神来,已有七八个农民工被一雇主领走了。“往楼上扛水泥,咱顶不下来。”一个看样子大她几岁的农民工嘟囔着。“呼啦”!人群再次骚动,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扛着涂料刷跟着往里挤,挤到了一辆轿车前,雇主从车里探出头,嚷嚷:“干拆楼的活,一天30元,20个人。”说着,用手指点着人:“你,你,你……跟我到工厂院里。”于是呼啦啦又走了20个人。

中午了,她饥肠辘辘,两腿也蹲麻了。下午1时许,就在郑梅跟着人群跑来颠去,等待雇主。

丈夫刘亮倒很顺利,等了不到一袋烟的功夫,一个南方老板来招人了。虽然人们也“呼啦”一声围了过去,但听了工种之后,许多农民工默默走开了。他上前询问老板:“什么活?”“砌墙体,大工40元,小工30元,也可大包。”几经商谈,老板选中了包括他在内的16个人,大工10人,小工6人,刘亮当然属小工之列。

在老板的工地,他们16人是个临时组合,领头的姓李,有30年的瓦工经历。他与几个同乡承包了3000平方米的墙体工程,他们几个小工属于没有技术的,任务是搬运空心砖,输送砂浆。工钱直接对老李结算。

说干就干,到了工地,领工就对他们交代了任务。安排刘亮用小推车推砖。砖堆在露天场地,离室内场地约50米左右,他要在院子里自己装车,然后把砖推进室内。几趟推下来额头上呼呼直冒汗。等中午吃过午饭,稍作休息。

下午,活儿依旧。

2

时间久了,刘亮夫妻有了经验。原来,寻工也是完全可以量力而行,避重就轻的。刘亮新写了个广告牌:“专业维修水电暖,油漆、涂料保你满意。”以为这类活儿相对轻,岂不知,这活儿是有技术含量的,是手艺活。好在刘亮对机械略懂一些,一般的修修补补都能应付。

刘亮身边坐着一个康保来城务工的小伙子,他说他专干私人的买卖,这最大的好处就是完事就给钱。说话间,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来招工了。他和康保小伙一起凑上去,妇女打量了一下他们,把活儿亮了出来:“我家的底楼车库要改造水电,电线和水管我自己购买,你们只需出工。活一天内完工,工钱100元。”他和康保小伙一商量,就接下了这活儿,跟她来到新房小区。

进入现场,刘亮主动充当小伙子的助手,尽量干些粗活、累活。小伙子负责设计管道线路,他拿着无齿锯在墙上、地板上扩剐沟槽。虽然工程量不大,但在小伙子的训导下,他们干得特别仔细,最后竟然拖了工期,直到晚上七点才完工。女主人对他们也十分满意,热情留他们吃晚饭。两人简单客气了一下,就坐在了饭桌前。闻着饭香,刘亮才发觉自己的肚子真的饿了,肠胃正咕咕地响个不停。

晚上,收工回家的刘亮,极度的疲劳冲击了一切,他一头扎到床上去,只一会儿,鼾声大作。

3

下午两点,1路公交车,刘亮的小儿子军军坐着公交车去学校。

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在军军的记忆中,父母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他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父母。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身影出现,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孩子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做饭呢!

晚上,连着两天没有接到活儿的夫妻俩拌起了嘴。

刘亮朝妻子看了一会儿,不说话,转身进了房间。郑梅心里也不舒服,故意不叠他的衣服,扔在一边。听他在房间里看电视,一会儿,电视关了。想是睡了。她重重地走进去,见他把头蒙在被子里。上前,把被子用力一掀,钻进去。打开电视,音量调得很大。他蒙着头动也不动,似是睡熟了。她坐着,把遥控器调来调去,这个台到那个台,很快也没劲了,关了。躺下去,脚碰到他的大腿,两人同时往旁边一缩。

“跟我说声‘对不起’,我就原谅你。”她背对着他,说道。

他没动静。半晌,拿脚在她腿上轻轻点了三下。她好笑,“用嘴说。拿脚说不算。”他又拿脚“笃、笃、笃”点了三下。她停了停,自说自话道,算了,今天就原谅你了,不跟你计较,明天我们接着再找活儿。

刘亮紧紧地把郑梅揽在怀里,窗外,一轮明月挂在树梢……

打工文章5:回家过年

文/程华山

那一年,是他去南方打工的第二年。快过年的时候,他几经周折刚刚稳定下来。厂里放七天假,他翻遍了衣服口袋,凑不够回家的路费。于是,他打电话回家,电话是父亲接的,他没有告诉父亲真正的原因。他说,厂里忙,刚刚接了一笔出口产品的订单,过年要加班。说完这些后,他本想听父亲说话,可电话那头的父亲却一直沉默。停了一会,他只好又接着说,爸,今年过年我回不来了。又是停顿了一会,父亲才说话,告诉他在外面要保重身体。挂上电话,他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感到满腹的委屈无处排解。

第二年,因为厂里效益好,他的境况也得到了改善。其间,他打电话回家报平安的时候,把去年为什么没有回家过年的原因如实地告诉了父亲。父亲知道后当即就骂他,傻孩子,你为什么当时不告诉我?我汇钱也要让你回家过年。他在电话这头傻傻地笑,他说,爸,今年一定回家过年。父亲说,好。

这年快过年的时候,他手头也有了一笔积蓄,但他又动摇了回家过年的打算。他想,往返的路费几乎要用去他一个多月省吃俭用所得。把这些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花在车费上,他觉得心痛。在快要过年的时候,他打电话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他恳求父亲理解,今年还是不回家过年,好把攒下的钱都寄回来供弟弟上学。父亲没有直接赞同他的话,只说了句,你也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打算。虽然父亲的这句话让他听起来很不自在,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样做是明智的。

春节放假的前几天,父亲突然把电话打到厂里。他接到电话时十分激动,因为父亲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可以回家过年了。父亲说,乡里和村里联合起来为鼓励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凡今年外出务工返乡过年的均给予报销路费。他风尘仆仆地从遥远的南方城市赶回来,到家的时候,他就拿出车票问父亲到哪里报销。第二天,父亲就带他到村长家,村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如数地报销了路费。在家短短的几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就在他准备返城的前一天,还不经事的弟弟说漏了嘴,原来这一切都是父亲精心安排的,乡里和村里并没有这项政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当时就哽咽了。他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擦干了眼泪。

那个说漏了嘴的人就是我,他就是我大哥,那一年我十二岁,他二十岁。自从那一次以后,大哥无论碰到什么情况,每年都按时回家过年。

打工文章6:父亲去打工

此刻,在远方的小镇上,我亲爱的父亲应该正和老家的邻居大伯一起时而推着小车,时而停下来佝偻着背将昨夜欢愉过后的人们留下的痕迹仔细地扫进铲子里,又直起身将垃圾一铲一铲地倒进小车,再慢慢推起小车开始下一路段的打扫。身后,是他们带给那条小街短暂的安宁与洁净。

父亲去广东打工已经小有一段日子了,一把年纪,竟然在远方已是环卫工人的邻居大伯的召唤下,放弃摸了一辈子的农具第一次坐长途汽车南下加入了环卫工的大军。

起初,并不赞同父亲这个行动,觉得两老自己经过多年的辛苦劳作也略有结余,呆在家里种些谷子小菜什么的满足自给,加上兄妹三人的接济,日子应该也还过得去,而母亲却极力要父亲趁身体还硬朗出来做点事,她就留在家里照看小孩。也许之前把家里的田地承包出去,一方面减轻了他们因劳作带来的病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陷入了以后没有经济来源的惶恐。母亲的想法也是替我们考虑,好减轻我们一些负担。电话里只有对着父亲说,反正家里暂时没什么事,去一趟如果觉得不行就回去,权当出门旅游一趟。没想到之前仅仅以为是在工厂里面做事,觉得也不会辛苦到哪去,结果到了那里却被告知是和伙搞小街上的卫生,脑海里一下浮现出小街上那些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从清晨到晚上都推着小车扫着人来人往丢下来的垃圾的大伯的身影 。劝父亲回去,却被他拒绝了,说那个大伯年纪和他相当,既然来了,别人做得下,他也能做得下。打电话想叫母亲劝他回去,母亲也不肯,说父亲在家里没事就想出去打牌,还要输钱,不如出去能赚一点是一点。还能说什么好呢,反正人已去了那里,想着自己居住的小镇,那些不论刮风下雨或是晴天烈日挑着几十斤重担走那么远山路来镇上卖菜换得生活费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看着年纪甚至大过我父母的人,打扫卫生的也都是一些有一把年纪的大爷大妈,在心里也并没有觉得什么,可是相距不远的姐他们看过了父亲所处的环境之后发来信息,说感觉父亲一把年纪还要来干在别人眼里低人一等的工作,觉得很是心酸。看完短信,心里也不由得沉重起来,是哦,在大街上买菜的时候顶多尽量去买那些老人的菜,看到那些做清洁的工人,顶多只是记得提醒自己尽量把废物放进垃圾桶里,减轻一点他们的负担。可是,轮到自己的父亲要去做这些事情,就觉得是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太没本事了,至少,能帮着找个轻松点的事情做做也好,不用不论晴天下雨起早贪黑地在外面劳累,还要忍受别人不屑的眼光,或者还要扫去人们故意丢在脚下的垃圾。可是自己这么些年得过且过的,没什么本事,与人交往不多,也没积攒什么人脉。前些天去市里看一家新开的超市里招保洁员,一打听,年龄有要求,一直在我眼里还不算老的父亲,却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限度。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年纪大了,一怕身体有问题,二怕腿脚不利索,万一出点什么问题,他们也难得负责。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脑子里总在想,自己眼里的父母亲怎么一下子就不年轻了呢?也是哦,最近一直都感叹着怎么时光那么快就把自己带到了中年的门槛,却不曾好好留意岁月也毫不留情的将苍老烙上了父母也曾年轻过的容颜。回到住处,望着附近麻将馆里那些手里摸着麻将,嘴上吞云吐雾,还一边大声谈笑的人们,想着他们的年纪比父亲小,可是他们早已属于退休一群,工资虽说不多,可月月固定有发,在这个物价还算便宜的小镇上维持日常开销还是没有问题,所以他们是有资本潇洒的了。而我的父亲,一个在农村呆了一辈子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虽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超过60 岁的人在农村每月也能领到50元的养老金,可对于维持生活来说,仍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本该在老家安享天伦的他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打工。也是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无能了,不能尽可能地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可是眼下的自己确实能力有限,不能提供太多。又只有徒劳地遗憾自己在那么长的一段时光里没有去好好地努力,以有更多的能力来为他们以后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实际的保障。

目前唯一能做的,只有多打电话勤问候了,但愿真如昨晚父亲在电话里说的:没有太辛苦,只是有点脏,还能吃得消。而我,除了提醒他记得上班时戴好挡灰尘的口罩,小心路上过往的车辆,又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在心。

打工文章7:打工体验

文/风采依旧

最近闲暇无事,索性静下心来回忆一下自己这些年来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心里感受颇多。

打开珍藏已久的相册,一张张相片唤起我美好的回忆,激起了内心潜藏已久的思绪。很久以前就有写些东西地想法,但又怕触及到自己不愿回忆的部分,因此,始终不敢提笔。而今,时过境迁,往事如烟,所有的一切都趋于平静,于是便又有了敲击键盘地念头。

十四年前一次懵懵懂懂的决定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一九九七年的六月底,学校放了暑假,我忽然产生了到外地体验生活地念头,家里也非常赞同我地想法。于是,父亲帮我联系了在东莞市虎门镇工作的一位朋友,叫他帮忙在当地随便找一份工作做两个月。

我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虎门镇。虎门,曾经因林则徐虎门硝烟而世界闻名。而今,他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服装制造、批发重镇。而今,你丝毫找不到他曾经饱经沧桑的痕迹,现在的虎门到处高楼耸立,大大小小的服装厂星罗棋布,琳琅满目的服装店布满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梭于大街小巷搞服装批发的商客。

朋友给我联系一份轧钢厂的工作。他说:“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且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过,我和那里的主管说好了,尽量把你安排到安全一点的线上。”

刚到轧钢厂,给人的印象是杂乱无章,环境极其简陋。工人住的是用铁皮瓦搭建的简易宿舍,怎么热的天连台风都没有。说是轧钢厂,其实也就是私人开的小型作坊。

朋友陪我到那里时,七八个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

工人们个个头戴工作帽,身上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手上戴着手套,脚上穿着工作皮靴。只见一位工人用一把两米多长的铁钳子从火炉里夹出一根一米五左右烧得通红的钢筋,丢在地上,紧接着另一位工人一手拿着一把铁钩,一手拿着一把铁钳,麻利的把地上烧得通红的钢筋勾起来,送到轧钢机的进口处,钢筋很快的被机器拖进去,从另一边出来。由于轧钢机的口比烧红了的钢筋要细,所以钢筋要想通过去,就会被挤压得细长许多。站在另一边的工人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压细了的钢筋用铁钩和钳子放到另一个更细的轧钢口中,如此反复三次后,一根长一米五,直径三厘米的钢筋被挤压成长七八米,直径一厘米左右的钢筋。令人心惊胆寒的是轧钢机把钢筋拖进去的那一刹那,有许多通红的细小铁屑像小孩子玩的烟花一样,从机口喷射涌出,向四周飞溅。倘若工人们躲闪不及溅到脸上或是衣领里,轻者起个水泡,重者烧掉一块皮。

朋友找到厂里的主管,把我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主管二话没说,就同意让我上班。

我被安排在轧钢的最后一道流水线(这里离火炉最远),主要任务是把轧好的钢筋从流水线上拖下来丢到一边摆好。领班的先发给我一套工作服和一把铁钳,教了我一些操作技巧,又示范了几次,然后就正式让我上班了。

相对于前面的工人而言,我这里算是再安全不过了。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因为操作生疏的缘故,被滚烫的钢筋烫到了手。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却令我心有余悸,操作时更加谨小慎微。

七月分的天气本来就足可焦金烁石,而我们身着厚重的工作服,除了要忍受暑气熏蒸,还要承受火炉的烟熏火烤和一大堆轧好的还没有完全冷却的钢筋的烘烤。虽然有两台大风扇在使劲地吹着,但还是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不一会儿,我就汗出如注了。

不过,庆幸的是这里的工作强度虽然大,但是时间并不是很长。一炉钢筋不到两个小时就轧完了,剩下的时间便是从新把钢筋放到炉里去烧红烧透,这要花三个小时左右。

有时候没有钢筋轧,主管就会安排我们去切割钢板,这又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所谓切割钢板,就是把一些比较宽的钢板放到一台切割机上,人一下一下的把钢板推到切割机的刀片附近,切割机的刀片上下交错的移动,就能把钢板切开。操作人员如果操作不当,就极有可能把手指压扁。我就亲眼目睹一位工友在工作时一不留神,被正在切割的钢板压碎了三根手指。因此,每次被分派到切割钢板时,我就提心吊胆。

就这样,我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没事的时候就到周围转转,了解一下本地的风土人情,有时候实在耐不住火伞高张,就躲在宿舍里练练字,看看报纸、杂志,或是和工友们聊聊天。空闲的时候,工友们的生活也很单调,大多数是聚在一起打牌赌钱,这些我是从来不参加的。

有一天,主管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很热情的招呼我坐下,并给我倒了一杯水。我被他一反常态的举动搞得不知所措。他说:“我看你经常练字,以前有没有练过毛笔字?”我说:“练过几天。”他眼睛一亮,急不可待的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笔记本递给我说:“当前,我们厂的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比较散漫,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整理了一些规章制度,想请你帮忙用毛笔写在大白纸上贴出去,(注: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很多东西还是靠手写。)让其他工人今后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生活。”听他这么一说,我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我接过本子大略的翻了几页,里面密密麻麻的写了六七页。我沉思片刻说:“这么多内容,很难在一两天内抄得完。”主管立刻说:“这你不用担心,我都想好了,这几天上班时间你就来我办公室,不用去轧钢了,他们工作你就工作,他们休息,你就休息,等全部写完了你再和他们一起去轧钢。”我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真是老天庇佑。

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工作,每天准时到主管办公室抄写规章制度。其实,就那点内容我两天就可以抄完,如果加一下班,一天半就可以搞定,但是,我却花了五天时间才完成。原因有两个:一是主管对工人太苛刻,我犯不着为他加班加点的干;二是我待在办公室既舒服又惬意,实在不想再去忍受烈日和火炉的炙烤了。这段时间,工友们对我既羡慕又妒忌,每次开工时他们都说:“我们又要去受罪,你又可以去享受了。”而我也会笑着调侃他们几句:“哪里,哪里,分工不同罢了,没什么好羡慕的,……”

转眼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也领到了打工挣到的第一份工资,除掉伙食,还剩950元。这相当于我在内地三个月的工资了。在这一个月,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收获很多。在这段时间里,我体验到打工一族生活的艰苦,倾听到他们内心的渴求,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段时间,我也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了历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这些将成为我人生中的财富。对于我来说这好比是一次人生旅程,沿途的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旅途中学到的东西。我时常在想,当数以亿计的打工人员在繁华的大都市奔波、忙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时,我们的社会可曾想过为他们做点什么。

打工文章8:儿子去打工

文/左怀利

高考结束后,儿子要打工。我十分支持,18岁的他一直囿于校园,确需到社会上历练一番。

一家日化品经销商招聘了他,薪酬是月销售5万以上,提成百分之五。儿子信心满满地参加了他们提供的为期4天的培训班,培训期内没有工资,连午饭也不管,第一天儿子没带钱,中午只是喝了几杯水顶着。即便如此,晚上回来时,儿子却感叹说:“眼界大开。”原来培训的内容是如何观察掌握顾客心理,继而黏住顾客促成买卖。培训会上又是自我介绍又是唱歌喊口号,人人热血沸腾,儿子的激情也轰然迸发。经过4天无偿(当然也无酬)的培训后,儿子到他们在超市中设立的专柜上了岗。

第一天,儿子推销出70元产品,第二天更惨,只卖了40多元……事后儿子总结说:“有激情,却并不意味着能成功。”

此后不久,儿子和同学小李应聘到一家玉器商行做柜员,月薪3000元。作为暑期工,怎会有如此高的薪酬?我觉得儿子是捡到了馅饼,便偷偷打听四邻,方知这家玉器商行的老板是个富婆,虽然开出的薪酬不低,可总也留不住人,月月都要招工……

得知这一情况,我提醒他们,日常要心细,不要怕麻烦,每日清点存货。

两个孩子十分看重这一高薪工作,日日小心,夜夜打烊后都要清点库存,直到无误。转眼两人干满一月,到了发工资的时日。中午时分,老板来店里,热情地请孩子们吃午饭,先给小李50元钱,让他买两份高档自助餐;随后给儿子20元钱去超市买西瓜。

孩子们回来后,老板一本正经地说:“晚8点我来核账发工资。”随后开车走了。

想着3000元的工资就要到手,两个孩子幸福得不得了,下午5点,他俩趁这个时段顾客少,提前核查库存,却发现少了一对标价5800元的玉镯。

昨天核查时还钱货两清呀?孩子们把当天店里的监控看了又看,却并没找到任何线索。

我赶到店里,仔细查看当天的监控……我跟孩子说,晚8点,老板发工资的时候我再过来。

老板按照约定,扣除丢失商品的赔偿后,给两个孩子每人100元。这时,守在门外的我把老板叫了出来:“为什么这样?”老板起初百般抵赖,当我把中午的监控录像中,间断缺失的一分十七秒,也正是两个孩子外出买东西的时段,让她解释原因,老板才大言不惭地说:“两人每月六千,一年就是七万多,总要想点办法嘛。”

孩子们自然炒了她的鱿鱼。儿子为此感叹:“社会上,还真是啥样人都有。”

后来,儿子被一家星级宾馆留用,酒店遇有婚宴、会宴时,提前通知儿子去当服务生,每小时七元,从早八点到晚十点,统一服饰跟桌服务:上菜上饭,端茶倒水……曲终人散,清理餐桌。期间,宾馆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

这回儿子心满意足,回家时总哼着曲儿,进门后就向我们显摆,中午、晚上吃的什么菜、饭,大呼美味、唇齿留香……谁知,如此不过三次,儿子却突然不干了:“每次把剩下的大量山珍海味往垃圾桶里倒,我总有负罪感……”

我懵然感知,儿子确实长大了。

打工文章9:也没什么标准

文/邵火焰

南耀在外地打工,有三年没回家乡了。今年南耀谈了一个女朋友,决定五一长假带回家让父母看看,然后就结婚。

为给老爸老妈一个惊喜,南耀提前没有告诉他们。到家的时候,南耀老远就看见他家门前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聊着什么,走近了一点才看清是他老妈在陪村里的四位婶婶聊天。南耀拉了拉女朋友的手,准备告诉她,中间那个穿黑白相间的碎花上衣的人就是***。可话到嘴边南耀又突然改变了主意,想测试测试女朋友与他老妈之间婆媳心灵相通的指数,南耀停住了脚步,指着那几个女人说:“你能一眼看出哪个是我妈——你未来的婆婆吗?”

南耀发现,女朋友根本没仔细看,只是快速扫视了一眼后,语气很坚决地说:“那个穿黑白相间的碎花上衣的人就是***。”

南耀惊奇不已,对女朋友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有眼光!”

进屋后,南耀悄悄问女朋友:“刚才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她是我妈的?”

女朋友小声说:“说了,你可别见怪哟。也没什么标准,只有一种想和她PKPK的冲动。”

打工文章10:幸福其实很简单

文/村妮小记

在外地打工的时候,给超市上货。早上八点,先上几十件水。开春过后,喝水的多了。我搬着一个盛水的箱子,胸脯挺着,肚子拱着,像个鼓气的大青蛙。隔壁是卖水果的,生意和超市一样火。有一天,超市老板和水果店老板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最幸福。我也在想,什么时候最幸福呢?

回到住处,我突然想起古人说过的三句话。好像人最幸福的时刻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彻底解决了个人的问题。金榜题名时,可以解决工作的问题。它乡遇故知,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朋友的关心和支持。短短的几句话,经我一琢磨,与现在的环境套套近乎,立马乐了,幸福其实很简单。

我小的时候,是大集体的年代。那时候的人穷,村里有一个小伙子结婚,全村人都惊动了。祖姥姥被人请去赴宴,叫吃桌。临走的时候,我没得去,就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吃完桌回来,一定给我捎带一个夹了肥肉片的大白蒸馍。结果,祖姥姥吃过饭,就果真给我带回来一个肉夹馍,那片片的肥肉让我在心里回味了好几天。现在的日子,是大集体的年代所不能比拟的,更不用讲古人了。国家教育的体制的改革,城里、乡下,只要学生肯努力学习,金榜题名的比比皆是。年轻人上不上大学,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朋友有困难,打个电话就能通知到。热恋的青年男女洞房花烛后,第二天就出门旅游看世界去了。

时代在不断地更新,人的思想也在悄悄地变化着,要实现古人的幸福观,很容易。现代人不只是希望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它乡遇故知。年轻人想的是尽最大可能地发现自我,叫自我完善。并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不仅如此,青年人还追求自由恋爱,再没有过去那陈旧的包办婚姻在生活中作怪了,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生活中我喜欢看戏,在戏中看古人,看时代,看世界,看他人,看发展。

时代不同了,古人的理想早已变作现实。现实中呢,每年署假结束的时候,各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要下来了。当一个个年轻地学子,手里举着一个大红烫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校门的时候,心里会不会想,我是进士了,古人说的金榜题名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打工文章11:为自己打工

文/荆爱民

常常听人说起他在给别人打工,如果调整一下思维,事实上我们是自己在给自己打工。

不论你在国资还是私企,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工作上面,上班来早一点,把卫生打扫干净,打上开水,启开电脑,搜集与自己有关的一些资料,比如国家政策,市场行情,本地市场,单位上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努力学习对工作有用的一切技术,凡是对工作有用的信息,都要注意收集、整理、消化,尽可能多地应用到工作中去,上班早来,下班迟回。首先要考虑的是:工作是不是干完了,是不是做好了;而不是考虑到没到下班时间了,是不是属于自己干的事。《致加西亚的信》之所以风靡全球,就在于这篇文章启发人换位思考。作者以为做工作首先是为了你自己,然后才是为老板。如果是为自己,如果是因为你的生存,那么人的潜能就会有更大的发挥,人的精力就会更往一起集中,事情就会干得更好。

因为在工作时他会想到自己的老婆是否穿得比别人家的媳妇漂亮,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自己家的住房是否比别人家的宽敞,自己是否有能力开上私家车,那么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能想到的、能做到的立即去做,不能做到的但能想到的也会积极地向单位汇报争取去做,因为公司兴自己兴,公司荣自己荣。

如果给公司打工,给老板打工,心态就有些微的变化。心思不是全注,上班时还有下班后的约会,回家买菜,与朋友一起吃饭的事在脑中盘桓;力不是全出,下班后还要钓鱼,还要做饭,还要接送孩子,还要与女朋友约会,还要逛街购物;活没干完,下班时间到了,明天再干;周末到了,下周再干;若是加班,心里就有不痛快泛起,有加班费吗?这符合劳动者权益法吗?为什么张三没加班?临时安排的工作,就会想,我手头的活还没做完呢,为什么不叫李四去做?这件事王五也可以做的,却偏偏要我做,这个活我还没有做过的,我不会电子表格制作,要联系的这个客户我也不认识,让我到哪里去找他?我做了这件工作对我有什么好处?诸如此类的推三拒四的心态毕现无遗。

这个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在具体实践中却显出巨大的差异来,绝大多数人的日子之所以一直在不好不坏中晃荡,就是因为他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道理的内涵,以为自己是在给老板打工,看自己事大,看单位事小。首先考虑的是老板给我多少工资,给什么待遇,有没有车子,房子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有多大,工作量是不是与别人一样,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自己为单位的贡献,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工作一天,能不能对得起单位发给你的这一份工资。如果能明白这些事理,那么你就会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面对单位,只要是单位的事,只要是公司的事,就积极去做,能做的立即去做,不能做的努力创造条件去做,只要你一心对待单位了,单位也会给你回报的,即使是单位因为某种原因关停了,你也培养出了勤勉工作的态度和能力,最主要的是你那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所创造积累的无形资产,在这一个小圈子里已经有了不菲的价值,你完全可以很快重新就业的。

小草发芽,大树成长,人要活着,就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鹜,为自己打工,为生存而奋斗。

打工文章12:为我而打工的母亲

文/温良

去年儿子上幼儿园后,因我跟老婆都无法正常接送,于是只好打电话向老家的母亲求助,想不到一向恋家的母亲,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母亲来了之后,不仅帮我们接送孩子,还主动承担了洗衣做饭的任务。闲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拿出针线盒,用她那在老家出了名的好手艺,给我们全家缝补衣服。老婆刮破的羽绒服、毛衣,我穿坏的羊毛衫、裤子,儿子穿破的运动服、牛仔裤……经过母亲一双巧手的修补,变得又好看又耐穿。

谁知好景不长,有一天儿子忽然对我说,不想让奶奶接送了。我问儿子咋回事,儿子阴沉着脸说奶奶接送他的时候经常捡拾路边垃圾桶里的矿泉水瓶子,小朋友们都笑话他有个捡破烂的奶奶!

那天晚饭后,我跟母亲说起她捡拾矿泉水瓶子的事。母亲说,反正不是去偷去抢,别人说就让他们说去呗!看她一脸的严肃,我也没好意思再说啥。

但时间久了,小区里的住户有什么纸箱和废报纸,都会打着包让母亲去拿,一时间母亲俨然成了小区里的“废品回收员”,而每次母亲把收集起来的废品卖出去,坐在沙发上数钱时,脸上就乐开了花。

今年初,我被调整到离家较近的分公司后,开始自己接送孩子。本以为母亲“失业”后会停下来休息休息,谁知母亲又找了一个给人家看护别墅、打扫卫生的工作。我和老婆几次劝她:为了这么点小钱,至于吗?人家还以为我们两口子不养老呢!可母亲听了咧咧嘴,第二天还是义无反顾地出了门。

那天我跟妻子给母亲过生日,饭菜都做好了,母亲才一身疲惫地回来,一到家就瘫软在沙发上,大口地喘粗气。看着有气无力的母亲,我心疼地说:“这么累干脆辞职别去了,我们的工资够养活你的。”母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声音说:“良啊,我也知道这份工作不体面,但你们至今还住在这个老旧的小区里,看到人家的儿女都买了大房子,我就是想趁着还能干动,多挣点钱到时帮你们减轻点负担啊!”听了这话,我才终于明白,母亲之所以变成破烂王、保洁员,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生活得更体面、更舒适。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的母亲已经爱到无力!

打工文章13:留守的土地

文/马卫

乡村打工的买房进城的人越来越多。

土地却留守着,长满野草、荆棘丛、杂树,成了鸟的天堂,野兔的乐园。地边田坎,遗弃的桑树、李子树、枇杷树、桃子树、石榴树、樱桃树,花自凋落果自熟,无人欣赏,无人采撷,无人品咂。

在小岩口,有一片桃林,约有三四亩,每年桃花盛开,我都要去徜徉。可是,一年又一年,树老了,虫蛀了,花也没有以前鲜艳了。

我走了半里,才找到一户人家,我问这是你家的桃树林吗?

主人是位老爷爷,离七十不远了,一头白发,脚因风湿病严重成了跛子。他说,这是他家的桃林,因为儿子到南方打工,接走了儿媳妇和孙子,他没有体力走到桃林了,打药、剪枝、摘果子,根本办不到。所以,那片桃林就被遗弃了,当初可是出了大汗才培植出来的哟。老人说完,一声长叹。

我真想搬来这儿,与桃树为伴,和桃花共度春风。

在万州近郊的陈家花园附近,有一大片良田,我记得十多年前,这儿荷叶田田,麦香阵阵,油菜花黄,蜂萦蝶绕。中间有条小沟,流水潺潺,有小鱼小虾怡然自得。可是,现在田还在,却野草丛生。没有庄稼,连小菜都极少。荒芜的土地,像癞子的头皮,难看恶心。

我见一位中年男人在挖地,上前搭讪:“大哥,你挖了种啥呢?”

他用的大板锄,一锄下去,有几寸深。停下锄头,擦了擦汗,他说:“我啥也不种。”“那你挖地做啥?”“挖折耳根。”

大哥从挖起的野草中,遴选出绿油油叶子白生生根的野菜,对我说:“这个多好,清热,凉拌特好吃。”

大哥叫我拣折耳根,他说,多呢,尽管选,孬的不要。我当然认得折耳根,过年时,卖到二十五块钱一斤,是野菜中最受欢迎的。

这样的肥田沃土,只生长野菜。想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开荒种地,为了填饱肚子。才包产到户时,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人们捡石子、砌堡坎、修排水沟,不惜流血流汗。可是,也就不过三十年时光,土地和人,渐行渐远。

土地不会呐喊,只会沉默。

土地不会抗议,只有承受。

荒芜的土地,一声不吭,留守在家园。

它们在默默等待。当外出的主人年迈回归故乡,一样有菜有粮有水果。土地不会流浪,也不会潜逃,只有痴痴地留守。像神女峰那个望郎归的少妇,坚守在风里雨里雪里雾里。

留守的土地,是农民的根基。房基、果园、自留地、包产地,那是农民一生的依靠。尽管将来不指望它们养老,可是因为有它们,打工仔们心中才有底,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自信和力量。

因为有了家园,就有了栖身之所。

因为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之本。

留守的土地,是千千万万打工仔的后盾和依靠。如果某一天老无所依,他还能守着一块土地生存,直到生命终结,化成土地的一部分。

有留守的土地,才有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留守的土地,守卫着乡村的根。

打工文章14:打工日记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06年 09月01日星期五晴

今天我又要去上班了,可是不知为何我的心跳得好快好快。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了,可是心里面总是忐忑不安。生怕做得不好,被老板给炒了。所以心中还是有点怕怕的。于是在倒计时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上班的第一天。我和以前一样,在7。00前到达了快餐店,不知道作什么的我,就已经不知所措了。还好老板娘给我找来一个围裙,这样我就开始作事了。原来上班没有我原先想得这样简单,不光要作原来要作的事,还要去跑菜,端菜……比想像要作得多点。

因为没有作过这种活的经历,所以我盛饭没有他们好,收拾桌子没有他们快,且没有他们这么干净,种种迹象让我自已好失望,好没有信心。生怕又像以前一样,没作几天让老板给踢出去。

可能好久没站的缘故,先忙完早餐又忙完中餐,半天过去了,人也渐渐少了。天呐!我的、双脚好酸好疼呀!于是我也体会到了上班的辛苦,好像找个地方去睡一觉。

在这一上午,我和他们一样没有停过。而我的心中一直在想,只要少说话不作事就可以了。何况我跟他们又能不是很熟的,所以这天就没有多说话,一个劲的作事。我想给老板有个好的印象。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每次上班就如同度日如年,时间过得仿佛比往日过得慢了很多,第一天也是那种感觉。

在家呆久了,在外面还是觉得家里的好吃。现在又要在外面了,真得不点不大习惯。

于是下午一回到家,就累在床上一趟就睡下了。到了3。20左右,又要去上了。

没想到厨房的地面和上午一样,都是又湿又滑,看起来一个不小心,便会摔个人仰马翻,让人好生畏惧。

因为这是我上班的第一天,所以我作事总是抢着干,可是总是不大顺心,心里面总有点不大开心。想想是第一天那也就算了。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也是我上班的第一天!

06年09月02日星期六晴

今天是我的生第二天上班了,可是对于我的工作还是有点害怕。因为我知道老板们都是要想一个动作敏捷,反应灵活的伙计。可是我也知道自已并不是哪种人,恬恬相反,我是个动作援慢,反应不大灵活的人。所以我对自已并不自信。总是担心总有一天被老板给炒了。因为曾经也发生过。那是在去年的下半年,经朋友介绍,我在总府路商场作营业员,因为不大会推销,直到开业没几天连一条裤子一件衣服都没有卖掉,让老板很失望,有时还会出笑话。哎!真的好失败呀!一天下来,想帮得却帮不上,心里不是个滋味。

好久没上网和朋友们说话了,特别是我的死档。

在上班的时候,大家都很忙,忙连聊天的时间也没有。同时我也对自已不大满意,所以也很少和他们说话。因为我的表现实在不容乐观。同时我也觉得太不够自信。是得找人来打打气,鼓励鼓励我。以前是我爸,现在是我的网友。

下午回家,顾上不睡觉就打开了电脑,随便找个人来诉苦。

于是我把整天的不开心向我的网友倾诉,他跟我说不要怕,相信自已就行了,等等一些鼓

打工文章15:老妈不在家的日子

文/张勤

老妈去打工了,这个家里总有点寂寥。

家里仍然是一尘不染,阳光从窗户透入,温暖如春日,厨房里少有蚂蚁光顾。你说过,吃完东西要好好打扫,不要把碗留到第二天洗,我记得,蚂蚁至今没来找我。地板上的污垢不多,你说过,脏水不能乱倒,所以地板也很干净。

家里的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是我更懂事了,家里的鸡鸭都照顾得很好,那也是按照你的吩咐。你在家里时我可是出了名的不省心,你总是说我没长记性,其实,你也不会想到,我已记住了您的话。

大门开着,窗户也要打开,不要开那么多灯,但要把一切做好,一切都按照你说的做。你说过,即使你不在家,也要有个家的样子,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

尽量多呆在家里,因为爸爸下班回来要有一个人陪伴,家里不能冷冷清清。你说过,家是一切的港湾,可以抵挡寒夜的寂寞,孤独的无助,家是无论你到哪个地方都不会忘记的路,因为后面一直有人给你照明。

你说的一切,我会尽力去做,也会做得很好,原来,有些成长只需要一夜之间。

回家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打开冰箱,因为冰箱里曾经有美食朝我微笑。一把打开厨房的门,却又不自觉地退了出来,只得爬上柿子树摘柿子,原来我又忘记了,忘记了你没在家,冰箱里怎么会有美食呢?

吃完柿子,打开电视机,将音量调大,竟然又沉沉地睡着了。

打工文章16:白发

文/蔡勇

我到外地打工定居以后,乡下的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

有一次我把父母接到城里来玩,无意中看见母亲头上出现了白发,就劝她趁便把头发染一染,人会显得年轻些。母亲却说,她一个农村老太婆染什么头发,回去让人笑话。

有一次和父亲通电话,他叫我给他买一副眼镜。父亲没有文化,不会读书看报,突然要戴眼镜,难道他眼睛出什么问题了?在我连声催问下,父亲却没事般地说:“你瞎叫唤啥?我眼睛没瞎,看电视啥的清楚着呢,就是看细小东西看不清。你给我买个能看清眼前东西的眼镜就行了。”

眼镜不能乱戴,必须先验光,确定度数后再配相应的眼镜,不然会整坏眼睛的。我告诉父亲,让他去镇上医院验光后配一副。

这是件小事,没多久我就把这事忘了。

前不久我所在的工厂停产大修,我趁这空闲回了趟老家。父亲的眼睛并没有什么病变,母亲的头发虽然不再光滑柔顺,但一根白发也没有了。我问母亲用什么方法让头发变好了,母亲却笑着说:“这有啥,想让它好就好了呗。”

晚饭后,我到村里几个儿时要好的朋友家走了走,回来时天已黑尽,见堂屋里亮着灯,响着电视的声音,我以为父母在看电视,谁知一走近开着的堂屋门前,竟看见了温馨的一幕。

母亲坐在一张高凳上,头向后仰,微合着眼,神态很安详,父亲戴着一副眼镜站在母亲身旁,双手在母亲发间来回拨弄,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我正要进门问父母在干啥,忽听父亲说:“别动,找到一根。”他把脑袋凑得更近一些,瞪大双眼,右手两指拈紧了,使劲一拔,从母亲头上拔下一根不长的白发。

“今天不错,又消灭了两根白发。”父亲说,“你又能臭美几天了。”

“谁臭美了?我是不想让孩子为我的白发担心。”母亲说,“我们住在乡下,孩子心里不踏实,我再满头白发一副老态,不是更让孩子挂心吗?”

“是啊,孩子在外打拼也不容易。”父亲说,“能让他少为我们操一份心就少操一份心,咱们老了,可不能成了孩子的累赘。”

我心一动,明白了母亲的头发为什么全是黑的,明白了父亲要配眼镜的原因。

虽然有时也回家看望父母,或者打打电话,但都表现得物质和外在,恰恰缺少了牵心扯肺的挂念,而父母却把这种挂念做得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细微到了一根小小的白发。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