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的文章

请欣赏早餐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早餐的文章1:日子如流水

文/蔚蓝海岸

早餐吃的很郁闷。点一碗粉丝十几分钟都没端来,同去的都快吃完了,磨磨蹭蹭终于来了,只挑了两口,强烈的异物感堵塞在咽喉造成吞咽困难,我努力用舌尖把食物往外拖,居然抽出一根胶质带,绿的!他们怎么这么粗心呀,把包装袋弄到粉丝里去了,不过经过高温消毒应该不要紧,我继续吃,却又挑出一根白色的胶质带!敢情粉丝是用胶质做的,以后再不吃了,我甩碗就走。

我乘坐的汽车是辆豪华大巴,类似汉安高速的那种,不过无法界定属公汽还是长途,大约四五十分钟的车程。上去的时候已经不存在紧挨的两个座位,我看前方靠窗还有个空位,就走过去,没想那黑瘦且秃顶的男人面无表情,连身子都不侧一下,这让我十分恼火。我本来并不讨厌秃子,反而觉得他们聪明绝顶,挺可爱的,但我的朋友却非常讨厌秃顶的人,说显老又显丑,叫人惨不忍睹。联系身边这人的表现,我发现,秃子原本就很可恶,他的聪明大都是那种精于算计的自私的小聪明。

车窗外,秋天的风景一掠而过,迎风摇曳的道旁树,果实累累的田野,肃穆空灵的远天,我很喜欢这样赏景的角度,这个时候,我音乐都不想听,只想专注的用眼触摸,用心感受。但女售票员扯着极度嘶哑的粗嗓门聒噪个没完,一会儿打手机,一会儿嘀咕着关窗户,一会高谈阔论,我甚至害怕问她,为什么我两人的票只给一张,我怕她没完没了的用噪音谋杀我。毫不夸张的说,她的声音像鬼魂,极具惊悚效果,完全能够胜任《僵尸》等恐怖片的配音工作。但更为惊悚的是,秃顶男人打瞌睡时脑袋拨浪鼓似的,摇晃着向这边靠过来,吓得我立马开窗,让凉风吹醒这家伙,以防我的胃出现痉挛。

很快就过江了。今天的长江显出少有的理智,平静缓慢的流淌,像一匹绵长的绸缎铺开,江面上一丝雾的踪影都没有,点点白鸥,萋萋芳草,以及来往船只,皆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假如极目放眼,还可以看到更远的碧空。只是这斜拉桥上巨幅的广告牌多少有些碍眼,最起码分散了人们与长江亲密接触的注意力。你瞧见的是孙红雷,他端着一杯枝江王,眼神诡秘而挑逗,仿佛在说一句台词:我喜欢潜伏,刺激!

街上的主旋律仍旧是中秋节,在商家看来,中秋不应该仅仅吃月饼赏月,应该大规模购物,购房,购车,美容,上馆,旅游,巴不得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成冤大头,这才叫物质文明,这才叫人文社会,而自身的服务永远跟不上消费水平。有人说,在中国,富很简单,贵却很难,细想,有几分道理。前几天我给办公室的同事们出了一道选择题:你愿意当没落贵族还是愿当暴发户?年轻人都愿意当暴发户,因为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还能使磨推鬼!而年长一点的都认为暴发户心态不好,素质偏低,还是愿当贵族,尽管没落。似乎扯远了。其实今年的中秋挺没味的,月亮这没心没肺的东西,老早就躲在云层里整夜都不现身,辜负了那么多人的仰望和赏识,难道竟没丝毫愧疚之感吗?她有什么值得拿腔拿调居然千呼万唤不出来?不就是一堆冷冰冰的石头借太阳的光在夜晚炫耀一下吗?我在腹诽月亮的时候,一抬眼看见“洞庭水鱼”“重庆火锅”的招牌,这是到了哪啊?

老实说我不喜欢和自家人逛街,虽然他不是那种完全没有欣赏水平的男人,虽然他的态度近年来大有改观。我问过很多人,有兴致和耐心陪女人逛街的男人几乎还没出生,除非另有目的。而他们购物时也很少选择,基本是直奔主题,一锤定音,几分钟搞定。这也许就是偌大一条男人街萧条冷清的原因吧。女人则不同,她的乐趣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与购买相比,那种选择,比较,鉴别,谈论,更精彩更有价值,所以当我在中商百货耗时两个多小时一无所获时,心里并不懊恼。我想,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和我一样只看不买的应该不在少数。现在不都提倡低碳了么?除了钞票,咱也不缺什么,对生活要求并不高,廉价衣服有的穿,粗茶淡饭有的吃就足够了,干嘛把那些不等急用的东西买回来囤积在家里呀?呵呵,或许这多少有点酸葡萄心理。唉,权当散步吧,逛公园是逛,逛马路是逛,今天,就陪我逛街吧,身在闹市,心处云端,看滚滚红尘,观芸芸众生,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境界,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回来的路上,由于疲惫,以至于一个新疆归来的人讲述那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我都没认真听,现在还有点遗憾呢。晚了,流水账就记到这吧。

早餐的文章2:深山农家用早餐

文/刘荣耀

抵不住再三邀请,随主人到其独居半山腰的家中用早餐。太阳正从东山峁(mǎo)冉冉升起,万道霞光罩住了他家的房子,以及门前的树木、屋后的山峁。

打过招呼,女主人端来了早饭——金灿灿的炒鸡蛋、糖拌西红柿、豆角炒肉丝、醋熘秋黄瓜、两碗玉米糁汤,旁边筐里放着烙油馍。端过碗,见汤稠糊糊的,喝一口,甘甜清香。

“好喝!”我不由赞叹:“嫂子手艺真高。”

“是蜀黍长得好。”男主人纠正。他如数家珍地说起了他的蜀黍种植之道:“俺们种蜀黍只是为了自己吃,总共不足两亩。”秋末叶落,农活结束,全家出动到林子里搂回落叶放进牛圈里沤粪。冬尽春来,大堆沤成的肥料随着春耕进入地里。谷雨前后玉米种下了地。中耕除草三遍。到了农历九月底,其他庄稼全部归仓,再拧下干棵上的玉米棒子,撕下包皮,用铁丝串起来挂在沟口的大树上。隆冬时节,响西风昼夜不断,干透的玉米棒子,“啪啪”落到地下,拾起来堆在屋里。大雪天坐在火堆旁边唠嗑边剥玉米。要没了下锅粮饭,挖点剥下的玉米粒糁熬粥喝。

“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我脱口而出。

“这些俺不懂。”男主人笑笑,指着桌上的菜接着说,你看这鸡蛋,是家里的鸡婆下的。鸡子平常也不咋管,散养在山上,吃草籽、叼虫子,大雪封了山才喂些玉米、小麦。至于豆角、黄瓜、西红柿,种在沟底溪水旁巴掌大的菜地里,担些牛圈粪撒在地里,闲时锄锄地、捉捉虫,旱了,舀些溪水浇浇。说着,他拿根秋黄瓜递过来,风趣地说:“快吃,赛人参哩!”

出了主人家的门,太阳已升起老高了。满目青山日照明。我浑身涌动着幸福的暖流。山里人的淳朴厚道,他们那近乎原始的耕作模式,在注重养生的今天,也显得更加科学。

早餐的文章3:幸福的早餐

早晨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身为朝九晚五上班族的诗盈总说,早晨就象打仗一样紧张!而我是卧龙一族,即使睡到日上三竿也没人管;只是每天早晨定时上洗手间的习惯驱使着我按时起床。等到解决了问题,就再回来跪在床上祷告。祷告完,诗盈也该去洗漱了,于是我就开电脑读圣经,有所感动之时便用飞信发出分享;分享过后,开始用电水壶烧水,准备给她泡营养健康早餐。早餐的成分,是从五谷磨房买来的各种粉粉,加上燕麦片。趁着她洗漱完去阳台浇花的当口,一小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糊糊也搅好了。而外面餐桌上妈妈早已摆好了早餐,粥碗上盖着盘子怕冷掉,早早出去锻炼了。

于是两人可以一前一后去吃早餐。我还是坐着电脑椅滑出去,她扶着墙走过去。碗里是混了大米小米的稀粥,就着小菜吃下去,很快两碗就下了我的肚子,而她还是细嚼慢咽地吃着她的糊糊。这个时候我就会凑过去望着她,然后满脸堆下笑来,说道:“能一起吃早餐,还是很幸福的嘛!”而她总是说:“得了,别腻歪了!”

她常说,两个身患顽疾的人,能够享受的幸福太有限了,只有抓住每一刻每一分每一丝稍纵即逝的幸福感,一点一滴累积起来;而这累积的过程其实,也是幸福的过程。有首歌唱道:“日子再忙,也有人陪你一起吃早餐。”在一起吃早餐的幸福之下,前夜病痛的折磨似乎也忘却了,将要面对的一天压力也能顶住了;吃下肚子去的是补充身体能量和营养的早餐,带入心灵里的是提升心理能量和动力的爱与陪伴。从前一个人打拼的时候,我从来是不吃早餐一族,因为每次吃下去总是肚子发胀心里发慌,就干脆不吃了。可是自从诗盈来到我身边,我就可以吃早餐了,吃了也不发胀,心里也不发慌。爱情的魔力大抵如此吧。这以后,我们的经历一波三折,既有颠峰时的荣誉,也有生命垂危时的坚持,但是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一起吃早餐,除了有一个人住进医院的时候;而那时,我们会因为共同的祷告在主里走到一起去。

学了亲密之旅,我们发现,这样的早餐,正是所谓的恩情仪式,在增进亲密关系中威力无穷!但愿天下的夫妻,都能有幸福的早餐,在共同的早餐里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

早餐的文章4:温暖的早餐

文/何红雨

每天清晨,我出门上班,都能看到街边那一张张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伞下,是一张张微笑的面庞。而那伞下的氤氲的食香也慢慢散发开来,吸引着每个早班族匆忙的脚步,内心的温暖也油然而生。

大约是在六年前吧,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一夜之间开出了数百朵如鲜花般红黄相间的风雨伞花。也是从那时起,每个早起的人们,都与这些风雨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爱上了这伞下弥漫着浓浓温情的饭香。

包子、花卷、豆浆等40多个品种的早餐,不仅可以根据口味自由选择,而且为方便上班族的需要,早餐点还可以刷卡购买。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讨得了市民的许多好口碑。

早晨,当我出门上班时,在街口那张温馨的风雨伞下,买到自己喜欢的浓香豆浆和包子时,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也恰好照耀过来,使我倍感快乐和幸福。此刻,已经睡醒的城市,也显得格外鲜活起来。行走在古老的城墙下,看到那些刚刚结束晨练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到那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下,购买豆浆、包子或八宝粥。这时你会发现,这些弥漫着食香的风雨伞,以及伞下那一张张满足的笑脸,确是古城每天清晨最靓丽又热火的一道风景。

其实,和我一样,每个享受着温馨早餐的市民,大概都不会忘记西安没有这些早餐点时的情景吧。那时候,赶早班的人们,只好急匆匆地挤在狭小的弄巷或街头小摊点前,随便而简单地吃点早餐。而那些小摊点多数经营环境差,卫生也无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早餐的最大隐患。盼望放心早餐,成为许多市民的共同心愿。

2006年12月18日,为响应民意,在市政府支持下,西安市放心早餐工程在大雁塔北广场正式启动。随后,这个极受市民欢迎的好事,在全市街头开始陆续“生根开花”。

记得有媒体报道说,到2009年时,西安放心早餐已经可以解决全市15万人的早餐问题,网络覆盖面也从试点初期的五个区16个街道办扩大到七个区34个街道办,销售网点从初期的100多个增加到600多个,日单点销售额从平均每天不到200元上升到500多元,日供应量从3万份增加到15万份,还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西安放心早餐目前销售的自产几大类早餐品种,包子、花卷、豆浆、胡辣汤等40多个品种都有了自己的质量标准,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在全国也是首创。

今年国庆期间,我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在西安旅游的几天里,天天早晨都会购买放心早餐,具有商业头脑的他,边吃边夸赞,但也并没忘记要将西安的放心早餐引进到东北——“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放心早餐确实能为人们提供方便、经济又卫生的营养早餐呀……”

听着东北朋友的这番话,作为西安市民的我,颇感欣慰。

“三年前,西安获选当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老百姓在对幸福的解读中,有一项就是:习惯了家门口的放心早餐。让每一位市民的美好生活从早餐开始!”我对朋友说。

现在,每天清晨,当我走过那些红黄相间的风雨伞前时,我都会向所有为市民提供放心早餐而默默工作的人,情不自禁地致以敬意。

早餐的文章5:早餐的味道

文/赵文汉

昨晚煮了一大锅杂粮粥:糯米、花生、绿豆、豇豆,挺香的。很好喝,但没喝完。

早晨起来把它热了一下,盛到碗里喝了一口,没想到,与昨天晚上的味道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寡淡得不说难以下咽,也差不多了。

不知道是杂粮粥睡了一夜自身发生了改变,还是人睡了一夜胃口发生了改变,抑或是因为昨天喝了今天又喝的重复造成的,不管怎么样,事实是,早晨起来,这杂粮粥喝不下去了,因为它太寡淡了。

只好下楼去,买点下饭的小菜,帮助我把杂粮粥喝下去。大清早的,果然有勤奋的店老板,我买到了几包榨菜和“老干妈”牌香辣小菜。

榨菜比较常见,香辣小菜不常吃,试试吧。酱豆、辣椒、芝麻、榨菜丁混在一起,用筷子夹一点入口,香是次要的,主要是辣,辣得我赶紧喝了好几口杂粮粥。辣劲一过,杂粮粥的寡淡味又出来了,只好又夹一点小菜入口,又是一阵香辣无比,赶紧又喝上几口杂粮粥。在这种反复中,10分钟不到,一大碗杂粮粥被我喝完了,其间还吃了半块馒头和一个白煮鸡蛋,早餐顺利完成。

人生何尝不像这顿早餐呢?平日里忙工作,忙事业,忙家务,忙孩子,没完没了,然而这都是人生之必须,这都是人生之正事。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人难免会厌倦,难免会产生寡淡的感觉,让人觉得生活就是如此地毫无味道。正如杂粮粥,其成分都是人的身体营养之必须,但喝多了也会让人产生厌倦、拒绝之感觉。

要想人生过得精彩,除了正事之外,还要有“闲事”,钓鱼、旅游、聚会、跳舞等等都是人生之“闲事”。干这些事常常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务正业”。其实,这些“闲事”正如香辣小菜一般,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香辣小菜里的成分没什么营养,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重口味来刺激人的味觉,激活麻痹了的神经,从而让人可以顺利地吃下正餐。

打牌、钓鱼之类的“闲事”对人生,意义确实不大,但它可以调剂人的情绪,刺激人的神经,激活人由于工作、事业的繁重和反复而产生的麻痹感,从而使人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正事之中去。

只不过香辣小菜毕竟是小菜,不是正餐,既不能多贪,也不能沉溺。人生需要业余爱好,但是爱好太多,会影响正业;整天沉溺其中,那叫玩物丧志,亦不可取。

早餐的文章6:母亲的早餐

文/罗文

冬日的早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考验,能在床上多睡一会儿成了我周末的奢望。六点,手机铃声响起,我惺忪着睡眼唤儿子起床,周末的补习是孩子自己答应去的。

我一边招呼他带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一边交代他自己在外面吃早餐,孩子嗯嗯地应和。不一会儿,就传来母亲起床和孩子的对话:“崽崽,外面早餐不如奶奶煮的干净,奶奶煮给你吃。”

接着,就听到母亲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以及砧板切佐料的剁剁声……

许是寒冷的缘故,或是自责懒惰带来的歉意,我一下子没有了睡意。尽管闭着眼睛,我仍能感觉到母亲单薄的身影、粗糙的双手在厨房忙碌的场景。母亲对早餐总是很重视,她一定会从冰箱拿出冰冷的肉,切上一些,然后,会在刺骨的冷水里瑟瑟发抖仍坚持反复洗干净那些佐料,虽然,儿子会在吃的时候把它们一一挑选出来,但母亲始终认为,这些佐料的香气一定会增加食欲,能看着家人大快朵颐品味她的早餐成了母亲的快乐与冀望。

时光的影像不断跳跃,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母亲在农村老家忙活早餐的样子。那时候,冬天尤其艰难,母亲很早要到一里多远布满青苔的水井取水,狭窄的小路泥泞不堪,挑一担水走不好就会摔倒,寒冷的北风在田畴肆意地狂掠,这是一场晦涩的步行,更是一次艰难的考验,因此,这个早餐在我心里终觉得难以释怀,每当看着热腾腾的蒸气从碗中氤氲升起,我就觉得这种感觉和母亲在寒冷的室外汗涔涔冒着热气是那样惊人地相似,有时,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对这种温度的依恋。

后来,每家每户都从地底挖井,装上了压水器,于是,在睡梦中听到压水井嘤咛的摩婆声,我就知道,期待的早餐很快就会上桌,但每每想起当手触摸着在户外吹冻了一夜的铁压水柄,然后用手扒开那些冰块的刹那,我总会由心底生出颤栗。

从一个早餐到另一个早餐,从给儿子做早餐到给孙子做早餐,一晃竟是三十多年的时光。不变的是寒冷的冬天,热气腾腾的早餐,以及母亲深挚的亲情,在岁月长河里无声地流淌;变换的是光阴荏苒,母亲的青丝渐成白发,身形愈发消瘦佝偻。

很多年就这样品尝着母亲的早餐,有时会发牢骚说太咸、有时会生闷气说太油腻,甚至还曾固执地认为母亲太抠门,舍不得我们在外面打打牙祭。

可是,今天,这个平常的早晨,这份普通的早餐,却触动了我心底的柔软。或许,有些爱,它一直静默、蛰伏,是时候该唤醒了,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遗憾。

早餐的文章7:填补“空巢”

文/陶绍教

与老伴煮早餐,给爱犬喂食梳毛,给花草浇水,然后相伴去跳舞、去买菜做午饭。上午时光就这样度过。

56岁时我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在他乡成家立业,本想招上门女婿,可女儿又远嫁他乡。我和老伴短暂失落后就想通了,女儿有自己的意愿,切勿将想法强加给她,要不往后婚姻不美满,她会把责任推给父母,类似的现象颇多,教训深刻。我们还觉得,健康快乐靠自己,少依赖他人,晚年才有安全感,于是调整心态填补“空巢”。

下午,我和老伴常从事各自的爱好。她喜打牌、唱山歌,我好下棋、拉二胡,且各有朋友圈。兴趣外还常有新活动,如随圈内朋友去郊游、聚餐等。我们相互理解,各自有空间,快乐过生活。

晚上没其他活动时,我们就带爱犬去散步。回家后或相伴看电视,或读书报,或聊天儿,10点准时睡觉。

儿女为工作忙碌为生活奔波,关爱父母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就尽可能减轻儿女负担,自觉稳妥安排晚年生活,即主动密切邻居关系,互留电话号,有急情能获帮助,保证生活安全,不过多依赖儿女。

如今我已和老伴充实、平安、快乐做了10余年空巢老人。

时下,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的儿女远在他乡父母无条件共同生活,有的儿女各立门户父母自过日子,有的父母不愿随儿女居住,有的则是失独等。空巢老人悲情多,子女不在身边,一旦生病无人救治酿悲剧。有的面对静悄悄的家倍感孤独,烦心事无处倾诉等而致老人孤独寂寞、悲观失落,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甚至因情绪低落无人劝慰而自杀。

因此,空巢老人莫消极对待生活,当积极填补空巢求幸福。一是有充分思想准备,逐渐减少对儿女依赖;二是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文娱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三是走亲访友,及时倾诉烦恼获安慰,保持心情舒畅;四是加强锻炼增体质,有病早治保健康,自我料理少求人;五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社会组织关心帮助,以此填满“空巢”,让幸福快乐伴晚年。

早餐的文章8:早餐

文/解维汉

生活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是无比幸福的,旁的不说,单是回民坊那么多好吃的早餐就令人心醉。我爱吃胖胖的红油糕和泡油糕,别的地方油糕馅就是一点糖汁,这里却是类似水晶饼馅,掺有核桃仁青红丝,咬一口还“沙沙”作响。肉丸胡辣汤也是上好的,泡上一角烙饼,吃得里外都热火了。还有灌汤包子也是极精致的,捅破包子口,用勺接汤,才吃得讲究。我去城里办事时常有意穿过回坊,吃吃这个,品品那个,饱一下自己的口福。记得1965年在五味什字上中学时,藻露堂东边广济街口有一家豆浆坊,二分钱一碗豆浆,四分钱一碗豆腐脑,还可调黄豆咸菜提味,物美价廉,每天早上店里坐满了顾客,至今印象深刻。

去外地旅游时我也爱吃当地早餐。一次在呼和浩特,大召附近有个烧卖店,个大味美,吃得很开心。在苏州吃早餐,五颜六色的糕团美不胜收,馋人胃口。在兰州老街吃了一小碗正宗兰州拉面,真是开了眼界,方知多年吃的拉面根本没法比。

在西安,平时吃的多是芝麻黄桥烧饼,烤得热腾腾的。再就是油茶泡麻花,绝配,百吃不厌。还有油炸韭菜盒、豆浆油条也是最爱,有人说那是垃圾食品,可我不在乎,还就好这口儿。在老街上的油条摊,舀一碗冒热气的豆浆,用筷子夹起刚出锅的油条一头捺进豆浆再送入口中,热脆香便都有了,真是一种享受。偶尔,吃一碗凉皮,配一个肉夹馍,或是举一个香酥牛肉饼,皮酥得掉渣渣,香溢扑鼻,也顾不上吃相了。

有一段时间女儿在超市买的半成品饼,在锅里加工,卷上香肠便成“热狗”,也是香喷喷的。可她自己却时常不吃早餐就去上班。我便告诉她早餐也许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不吃早餐会引发多种疾病,还有可能因饥肠辘辘中餐过度进食反而发胖。后来她选择上班路上吃“放心早餐”。

当然,不外出的时候,一年四季还是在家里吃早餐多。除了永远吃不完的剩饭,有时候熬小米南瓜粥,有时在电饼铛里烙葱花油饼,有时则熬红枣山药汤加荷包蛋,各有各的味道和境界。有一次在灶上看师傅做水煎包,就一步一步记下程序,回家照猫画虎操练一番,效果倒也不错。但也有学不会的时候,对鸡蛋灌饼觉得好吃得不得了,回家硬是学不会。妻子有一年不怕麻烦,在家里蒸了一锅香喷喷的甑糕,整了一件大活。我年轻时还学母亲样,泡江米—蒸米—拌曲—装盆掏坑蒙湿布,24小时后,米中间的小坑便贮满香甜的醪糟汁液,收获了醇香扑鼻的醪糟醅,将蛋花醪糟端上了早餐桌。偶尔也将苹果切块挂糊炸出了苹果派。用面饼卷韭菜鸡蛋炸的春卷,也是出奇的好吃。间或糜子面黄油糕,切片炸熟蘸白糖吃,也很香。早上就忙活一小会儿,厨房就有了烟火气,家里就闻到了美食味。家人说我真不嫌麻烦。我的确一点不怕麻烦,做好了还有几分成就感,就觉得这应该是巨蟹座干的事。回想年轻的时候不懂事瞌睡多,早上宁愿不吃也不起床做,赖床,很是面目可憎。现在的勤快是对昔日懒惰的补偿。

有人说,早餐代表了家的温度,说得真好。

早餐的文章9:谈镇江早餐小吃的风味

文/孙肖斌

很多事情说起来很有意思,过去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变得很特别。比如说吃这个事情,每天都要进行的,少一餐都不行。以往由于工作忙节奏快,并未特别在意,现在从原岗位上退下来,轻松自在许多,就比较关注生活上吃的一些细节,除了自己讲究口腹之乐外,还特别喜欢四处转转看看,体味家乡镇江在吃上面的风土人情。

曾经拜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那种对吃的赏俗之趣,算得上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梁先生娓娓道来的一些吃的场景和趣味,仿佛让人隔着书卷就能嗅到食之味香,咂巴出美食的百种滋味。有时读至半夜感到腹饥,就着白开水啃几片面包也能如同吃大餐一般有嚼头,那真的是由情入心,情至所致,在想象回味中体会吃的快乐。

梁先生描写早年的京城美食真是一绝,北京人能吃会吃也早有所闻。如今人们对美食的讲究和追求一点不输梁先生笔下的当时。镇江小地方有着自己的一方美食天地,每到傍晚城里的宾馆饭店通常是人头攒动,大家呼朋唤友,吃得不亦乐乎。各家宴席上尽管十碟八围、冷盘热炒、煎炒饨闷的菜品佳肴各不相同。但烹饪调味做法其实都大同小异,顶多分个南甜北咸菜系流派不同而已。要说最能体现当地吃的风俗和百姓口味其实当属早餐这一顿。在我看来,早餐吃什么和怎样吃才是真正考量当地饮食优劣的关键所在。

“宴春”是镇江餐饮的一块名牌,其经营早点的名声流传了大几十年。除了是当地人陪客人早餐宴请的首选之地,也是外地爱吃的游客热衷寻觅光顾的地方。凭着叫得响的名头此店一年到头生意火爆,蟹黄汤包、鸡汁干丝、姜丝肴肉外加红汤细面是其高档经典的早餐搭配。但此等早餐目前已是价格不菲,动辄一餐下来人均百十元不在话下,距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已有距离。偶尔品尝可以,作为家常用餐恐怕勉为其难。

正因为每天早餐必不可少,大家又都是工薪阶层,所以看早餐如何眼光还是要放那些民间饮食上。事情也是如此,只要外出就餐,普通百姓常常光顾的都是那些不起眼的小门店面,甚至街头摊贩,平民美食往往是藏在大街小巷的某个角落。对此,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般都不陌生。

在我住的地方不远,有一家专卖汤圆的小店,很受附近居民的追捧,原因是每天早晨有荠菜馅的汤圆和馅饼供应。荠菜鲜美人人皆知,一般只有当令季节有卖,而这家店一年四季备有鲜肉荠菜馅料实属不易,想必店老板为坚守小店特色生意下足了功夫。由于是精选加工的米粉和精心调制的馅料,口感味道确为一绝。凡尝过此家荠菜馅饼和汤圆的无不称赞,难怪每日可卖的数量尽管有限,但总有人愿意排队等候。

现在还有一种鸡蛋煎饼也是很出风头。一到清晨,街头巷尾卖煎饼的皆推车出摊。这是一种做法颇有讲究的小吃,葱、蛋、酱、菜和面粉相互融合,在滚烫的鏊子上一炕,四处飘香。康复医院对面的饼摊女店主做得尤为上乘,面粉和得有劲道,饼摊得薄而不漏,两个鸡蛋打碎调均铺满整张,加甜酱葱花、香菜,滴少量香油,增加其辣香醇厚。配菜以火腿肠和油条为主,油炸得金黄的薄脆则是辅料,翻煎两遍后乘热卷裹而成。至于虾皮、榨菜丝和萝卜干添加与否,便依各人所需了。大冬天一帮上班族围着个热气腾腾的煎饼摊常是镇江街头一景。

如果说煎饼是赶着上班人的专属,那温火节奏的面条就不能不提。“早餐吃面”是许多镇江人多年不变的口头禅。面馆多绝对是镇江的一大特色,大街小巷星罗其布。既能成为镇江三怪之一,锅盖面自然拥趸甚多。在众多的早餐品种中,锅盖面当之无愧成为主打。镇江人吃面条喜欢多样化,口味特别挑剔,对面条的软硬,配料的色味,浇头的菜肴都十分讲究,店家也会摸准食客胃口组合成不同菜码配料巧为搭配,力图使自家与众不同,形成特色。最近看到店家招牌上出现一款叫“全家福”的新品,一去探究,原来就是将所有荤鲜混合打底,综合成一道全荤量大的面条大餐,有一碗享尽口福的蕴意。正是口味刁钻的食客促使锅盖面的的技艺日益长进,且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其早餐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动。

再说最为常见的油条烧饼豆浆,这种过去再熟悉不过的早餐搭配虽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一些经营摊位已被挤至集市角落。据我观察,买烧饼油条当早餐的人日渐稀少。为何传统的早餐老三样日渐不受人们待见,恐怕与这两样已不属当今健康食品有关,制作麻烦且有空气污染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买包子烧卖等面食当早餐的人还有不少,主要还是图个方便快捷,塑料袋一拎买了就走人,饿极了在上班路上就地解决,亦可到了办公室再慢慢享用。一般居家中老年人喜欢买包子或馒头,这类面食柔软易嚼好消化,早餐在家佐稀饭酱菜很是适宜,有的人家已将此作为多年的习惯。

如果再深入到菜市场周边、学校附近或是民居集中的社区,在小食摊点或饮食铺里不时还会见到诸如锅贴、糍粑、蒸饭团、油墩子、茶叶蛋、韭菜饼等传统风味小吃。小贩现做现卖,买者即买即食,图得是趁热新鲜,价廉物美。不可否认,按传统方法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口感独特,滋味透鲜,吃在嘴里绝对是还原记忆里的味道。当然这类食物已不是早餐专供,而是成为人们休闲逛街时随意解馋的食品。这几年还有不同类型的连锁经营饮食店也大做早餐市场,甚至洋品牌专营店做起了早点生意。尽管不算主流,但也常有人光顾,年轻一族和中小学生通常是消费主力军。洋早餐和大品牌连锁店的加入增添了早餐文化的一道风景,满足了的人们在吃上面的好奇心理,提升了饮食品味,使人们感到吃的新鲜好奇也是一种生活乐趣,起码在感觉日常生活乏味早餐想换个口味时不妨也有了新的去处。只是这类情况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常态,钟情于传统饮食的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享有丰富美味的早餐不单是舌尖味蕾的满足和品味美食的感受,更传递人们对更好生活追求的态度,这何尝不是普通百姓对生活奔小康的共同期望。

早餐的文章10:面包上的黄油

文/阿眉

早餐有两件事绝不能等:麦片冲进牛奶就必须立刻开始吃,焦黄酥脆刚从吐司炉里跳出来还有点烫手的面包必须分秒必争抹上黄油——刀尖挑着的一小块黄油抹过热面包时应手融化的手感和扑鼻而来的香气,足以疗愈刚刚被闹钟伤害到的心灵。

有好几年时间,冰箱里总存着块黄油,揭开锡纸一角切一块,扔进平底锅里滋滋响着融化开来,家常罗宋汤意面酱用黄油才够浓够香,姜葱炒蟹换黄油美味更添一筹,就算暑假里随手调碗蛋奶面糊摊煎饼给小朋友当点心,用黄油摊出来的也格外受欢迎。

黄油有点像中餐里的猪油,烹饪之外,还是大部分甜品的灵魂,没有猪油的黑芝麻汤圆八宝饭红豆沙,和没有黄油的蛋糕曲奇,光想象一下,都觉得人生无味。而离开了黄油的牛排,就像离开了猪油的烂糊肉丝,盛在盘子里仿佛形貌俱在,尝一口则神髓全无。

最大阵仗的黄油吃法,堪比《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大块吃肉”的“大块吃油”,是港式茶餐厅名品“菠萝油”。拍出的电影被西方影评人评为“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香港人,独创了这种最为豪迈几近癫狂的黄油吃法:热乎乎的菠萝面包横切一刀,夹厚厚一块冰凉的黄油,一口咬下去,皮是酥脆的,面包是柔软的,黄油一半融化在面包里一半融化在舌尖……宛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宛如西门吹雪遇到叶孤城——被健康学洗脑多年的当代人,吃掉整个菠萝油的心情,多少总怀着点置体检表上各项指数于度外,迹近决战赴死的悲壮吧。然而如此美味当前,足以让大多数人的自制力溃不成军,人生得意须尽欢,宁可第二天吃清淡的白灼青菜配粥外加一壶普洱茶弥补回来。

特里普主演的电影《朱莉与朱莉娅》里有句台词:“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这部美食题材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遍,但这个精妙的比喻却过耳不忘,一直都记得。没有黄油的面包当然照样果腹,而黄油,就是那一点足以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让人生瞬间变得更美好更美味的要素。婚姻是面包,爱情就是黄油。而阅读、电影、旅行、音乐、知己……都是抹在生活这块面包上的黄油。

只是记得趁热,趁那些可以毫无顾忌吃下整个菠萝油再添一杯鸳鸯奶茶,可以一天连看三场电影通宵干掉一部小说,可以和朋友畅谈一个下午,网上整夜灌水盖楼,可以全心全意地相信,可以毫无保留地去爱的时光,还在。

早餐的文章11:适合的生活

文/冯积岐

清早起来,吃一顿简单的早餐,泡一杯茶水,坐在桌子跟前,或读书,或写作。晚饭后,出了建国门,去环城公园散步一个小时,回来后,看一个小时的新闻——这就是我的一天的生活。有时候,一整天不下楼;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走出东大街一步。妻不止一次的说过,我生活在都市里无异于年轻时在故乡农村——犁地、播种、收获。天黑了就睡,天明了就上地劳动,十几天见不到一个人影。我在不同的场所说过,我的活着就是写作,我的写作就是活着。我的生活状态确实是这样,这绝不是作秀。我乐在其中,苦在其中。直至有一天把自己写到医院,在病床上躺十多天,回到家,又重复着读书、写作的旧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的生命随着笔尖而流淌。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的活法不过如此罢了。

在灿烂多彩、丰富饱满的生活面前,我的生活无疑是毫无亮点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已是当

代的“盲”——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发个邮件也吃力),不会玩弄摩托、汽车;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不会麻将扑克,戒了烟戒了酒,不去KTV,不去酒吧咖啡厅,生活中有诸多的“不会”、“不能”。也许,在年轻人看来,我这样的老朽式的生活应该被吐槽了。有时候,我在公共场所看见年轻人低下头手在手机上拨弄,我不知道他们在手机上看什么寻找什么。我想,手机里肯定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他们

的兴奋点——他们那样的生活着,而我只能这样的生活,我把自己的生活削减得如同一根青青的竹,看似单纯,却茂盛。

我虽然生活在当下,可是,我的生活状态可以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他们的生活状态接轨——那时候,鲁迅几乎是宅在家里的,沈从文走遍了湘西之后,其生活状态也是“安静”的。这些大师们对时代对人生的把握是精准的。原因是,一个好的作家完全靠自己

对这个人生这个世界独特的感觉而做出理性的判断的,如果作家靠大量的信息来滋养自己,自己的感觉是迟钝的麻木的,即使沉入在信息的海洋里也很难写出对时代对人生有准确把握的作品。有一次,我和陈忠实老师谈论当下的小说,陈先生说,当下的有些中短篇小说还没有记者的特别报道写得好。老先生的话令人深思——有些作者虽然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可是,他们把这些信息并没有升华为小说——从素材到素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并不是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好,而是作家对生活的透析能力越强越好。

生活没有模式可言,没有样板可言。我觉得,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我并不是要倡导人们都简单的生活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应当是不伤害他人、有道德、有规范的生活。不论你的生活状态简单或繁复,如果创造着美好的人生,那就是意义所在了。

早餐的文章12:掬一捧花瓣当早餐

文/孙小枝

凌晨,一阵手机铃声将我惊醒。我揉揉眼打开手机:玉兰,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玉兰花正蛮横地开在我的屏幕里。接着是朋友的留言,玉兰花都开了,你在哪里?

对于玉兰,我是情有独钟的。记得去年3月,我小住温县。一个下着细雨的早晨,我裹着大衣穿行在大街上,急于寻找一家早餐店喂喂肚子。在太极广场转弯处,一棵白娟一样的花树点亮了我的眼睛。树不高,青灰色的皮,光滑的杆。树上的花儿也不是太大,奶白中加一点淡黄。这花树,我叫不上名字,就去问扫地的大叔,大叔说,它叫玉兰。哦,这就是玉兰呀!

我站在树下,与玉兰对视,顿觉这冰凉的雨丝也有了暖意。一阵微风吹来,花瓣飘进我的怀里。我擎起,掬了满满一捧,将头埋在花瓣中,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一吸不要紧,勾起了我的肚子咕咕乱叫,才想起我出行的目的。

恰好,在玉兰花的对面,就有一家冒着热气的早餐店,我捧着花瓣进去,那顿早餐我吃得刻骨铭心。

说起玉兰,我就想起了小玉。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来了个插班生,细细的辫子,南方人。随父母来到本地,成了我的同桌。小玉爱在本子上画画,花花草草的啥都画,画最多的是像莲一样的花瓣,有着细密花蕊的花,我说是莲花,小玉说是玉兰。她说她家院子里种着一株玉兰,每年3月,不长叶子先开花,她爱在花树下拾花瓣。

我知道爱画花的小玉时常想家,但成年后的她并没有回去,而是嫁到了这里的小镇上,成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老天并没有给这位瘦弱的女子多半点恩惠,反而增加了磨难。就在她生下儿子不久,老公患股骨头坏死瘫在了床上。当我知道消息后,送去了1000元钱。小玉的脸上非但没有半点感激,反而是一脸的怒气:你是怜悯我,还是嘲笑我?对你说,我不需要你的怜悯,更不允许你的嘲笑。我有两只手,我可以照顾好他们。说着把钱甩给了我。

小玉在一家小学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我多次偷偷去看她,只见她把孩子用布条绑在背后,忙忙碌碌地卖东西。老公坐在轮椅上,配合她收钱找钱。

此刻,我正是被小玉的来电惊醒。于是飞快地穿衣下床,夺门而出。

可是偌大的一个公园,我去哪里寻找。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登上土堤,放眼四望。柳未绿,花未红。下堤,过小桥,穿过石楠的青翠,枇杷的褐绿,在一座小红房的后面,看到了一排排的玉兰树。小玉正盘腿坐在地上,支起画架,专心致志地在临摹。

我悄悄绕到她的身后,猛拍一下她的肩头。她吓了一跳,嗔怪道,多大了,还疯?惊了我的花魂。我说,还花魂呢,做春梦吧你。多大了,还想当画家?

小玉放下画笔,幽幽地说,啥画家不画家的,儿时的一个梦想而已。现在只是爱好,爱好你懂吗?爱好是不分年龄的。

我问她家里的情况,小玉说,现在好多了。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儿子在读研。丈夫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生活已经能够自理。现在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平面设计。

你好有成就感,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外带一个文案人员。如果你自己再在绘画上搞出点成就,简直是女性中的典范了。

小玉腼腆地笑了。问你个问题,你说三八妇女节为啥要定在3月呢,咋不是4月,5月,或是6月?我想呀,春天像女人,花枝招展。女人像春天,蕙质兰心。

小玉抬起头,看着稀稀疏疏的玉兰花说,我很感谢老家院子里的玉兰树,在我最困难时,我时时想起它。玉兰春花夏果秋黄冬凋,多么像人的一生呀。它能够不畏严寒,知春而发,常常使我勇气倍增。

我顺着小玉的视线看树冠的花朵。不算洁白,有玉的质地,不算摇曳,有莲的孤僻。每一朵都精雕细刻,每一瓣都典雅高贵。我弯腰将风吹掉的花瓣拾起,掬一捧在怀,又想起了在温县的早餐。于是捧花瓣到小玉脸前,你闻闻,啥味道?小玉低下头深吸一口,一股清香的味道呀!难道你就没有闻到早餐的味道?早餐的味道?小玉瞪大了眼睛。走吧大小姐,我请你吃早餐。

说着我拉起小玉向一家热气腾腾的早餐店奔去。

早餐的文章13:一碗鱼粉慰乡愁

文/王亚

近来做孩子的早餐奴,见天地钻山打洞找各种食材变着法子编排出二三十天不重样食谱,只为哄她多吃些。而我自个儿,只好一口栖凤渡鱼粉。

与北方好面食一样,南方人民论起家乡米粉时,人人各端一碗,各执一词,浑然要打下一个米粉江湖,又碗碗皆可夺得武林盟主一般,怀化鸭子粉同柳州螺蛳粉打得不可开交。就连同名的“鱼粉”,衡阳三塘与郴州栖凤渡还有原汤、红油之争。

各粉入各胃,“刀光剑影”的米粉江湖终究争不出个子丑寅卯。

家乡在郴州,老城,有清淑之气。“清淑之气”是韩愈老夫子的话,彼时他正过郴州,与苏仙岭景星观的廖道士交好。郴江水缓缓在郴山丘岗间淌了几千年,再注入耒水,汇入湘江。此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又是少游句子。我就在这样一个老城里住着,清早跟着祖父往屋后的苏仙岭探一回秦少游,再趴上父亲的凤凰单车后座穿街串巷去寻一碗栖凤渡鱼粉。整个早晨都缓慢悠长。

据说时任耒阳县令的庞统途径郴州,曾在栖河古渡打尖留宿。栖凤渡因此得名。有好事者称栖凤渡鱼粉也因庞统而风靡,一碗辣椒红油汤底鱼粉抚慰了他的羁旅愁绪,从此励精图治,后世方有了“凤雏先生”之称谓。这实在是诳语了,辣椒这个外来食材传入中国尚是明朝的事情,凤雏如何在三国吃到香辣味的鱼粉?

好吃的鱼粉都在于汤底。栖河的鲢鱼、家养猪的筒子骨、菜地里的土姜片,加井水文火酽酽地熬一夜。晒干的红尖椒用石臼捣成粉,一勺土茶油倒入锅底,待油略温便搁辣椒粉,滴几滴酱油撒些盐花,炒出喷香红艳的油辣椒。待鱼汤熬得了,倒入油辣椒,放盐、葱花、豆油,淋些生茶油,汤底就有了,汤白辣椒红。佐料里有一样豆油是栖凤渡鱼粉必备,亦是郴州一带独有。黄豆煮了捣成泥,几经发酵晾晒呈酱黑色,隔数条街也能闻见香。豆油香与酱油味不同,酱油是冷香袭人,直接而浓郁。豆油有粘稠的暖意,有黄豆的原香,馥郁又跌宕,一重香里又翻出一重。香味即便在粗陶罐里存着也隔不开,一点点漏出来,犹爪挠人。拿筷子从粗陶罐里挑出一小团豆油往红油鱼汤里搁了,待分释于汤中,香味更暖。几乎眼见得老祖母在灶边塞柴火,灶上铁锅里红酽酽的鱼汤翻滚,香味可在梁檩上回旋几日。

郴州米粉也分几种,经压榨呈圆条的叫“榨粉”,米浆蒸成“摊皮”再切的称“切粉”,切粉又分干湿,与别处从米粉形状称“圆”“扁”“宽”不一样。我见过外祖母做切粉。将粳米略添一些糯米加井水泡发,石磨磨成米浆待用。特制的铝制平底屉笼架在铁锅上,一格屉笼倒一层米浆,隔水蒸,一块蒸好的“摊皮”略晾晒切了可煮一碗粉。这样做出来的切粉滑软又筋道,入口还不待你回味,它已经滑落肚去。干切粉则是将湿切粉团成团晒干,待客时便拿出几团,最经得煮。

湿切粉具一个“鲜”字,煮时须快入水,速捞起。要煮透,又不能煮太透,不透不滑软,太透少筋道,火候最难。记得外婆煮粉,总一手拿筷,一手持大漏勺,湿切粉搁漏勺中。铝锅里的水滚了三滚之后,迅速将漏勺置入滚沸的水里,筷子同时伸进去将切粉来回搅拌数次,又迅速提起漏勺在锅沿抖几抖,将多余的水抖落便倒入粗瓷碗里。动作一气呵成,浑如张宗子写天镜园捞笋,就差旁边立一个堂倌高喊一声:“捞粉!”

粉捞出来,长勺伸入铁锅搅开辣油舀汤底浇汤头,又是一气动作,堪比一套武林招数,也须样样拿捏到位。

一碗栖凤渡鱼粉端上桌,一层火红的辣椒油酽酽地盖住粉,上面几块鱼肉也是裹牢了辣椒。再伸筷子搅匀,鱼的鲜味和汤底的香味都一股脑蒸腾出来,还未吃已馋涎偷咽。吸嗦一口,鲜香在嘴里汹涌鼓荡,辣早不是什么事了。一碗下来酣畅淋漓,连汤都一口饮尽,还总忍不住叫再煮一碗。吃粉的人互相看看,一个个一嘴的红辣椒油,成了“猴子屁股”,这才想起辣来,倒浑身爽利通泰。

欲更一慰馋虫,可在一三九的圩日去往城北几十里的栖凤渡镇赶一次圩。鱼粉摊鱼粉店一溜排开,摊浆蒸粉晾晒切粉熬汤舀汤……十八般武艺一齐摆在台面上,直是一个鱼粉的江湖。你只须找一张桌子大剌剌坐下来,唤一声:“老板,来一碗鱼粉,要辣!”一碗红亮馋人的米粉瞬息端上,再风卷残云般吃毕擦擦嘴,简直多了一股子傲视群雄的豪气。

如今离郴日久,一碗栖凤渡鱼粉便成了念而不得的乡愁。一旦回家,哪怕夜里也得找家鱼粉店吃一碗,竟常吃到泪流满面。

早餐的文章14:早餐里的爱

文/苗志敏

因为儿子的食欲不太好,我一大早便起床,想熬一锅小米绿豆粥,下火,养胃,期望儿子能舒舒服服多吃些。

粥快熬好了,我又削了一个苹果,切成薄片,放进粥里。这样也可以间接弥补儿子不爱吃水果的缺憾,可谓两全其美。

吃什么菜呢?我犯愁了。炒个酸辣土豆丝?辣椒就算了吧,容易上火,直接醋熘土豆丝。营养不够呀,对,再煮两个鸡蛋。接着,我又拍了个黄瓜,切成长条状,放上盐、醋,再滴上少许香油,凉拌黄瓜成了。好了,清淡又营养的早餐做好了,就等着儿子起床开吃。

想起我小时候。那时我家在偏僻的农村,上中学时,要到离家二十多里的镇上。因为不能住校,我天天都得回家。这下可苦了妈妈,她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给我做饭,夏天还好,冬天可受罪了。别人还在梦乡时,妈妈就已经熬好了一锅玉米糁红薯稀饭。然后再和上一个小面团,在案板上铺开了,抹上油,撒点葱花、盐等,卷了再擀成圆圆的面饼,轻轻挑起搭到鏊子上。烙饼的火要烧旺,妈妈一边烧火,一边不停地翻动面饼,不一会儿,一个外焦里嫩的油饼就烙好了。我喝着甜甜的红薯稀饭,吃着香香的油饼,感觉一天都是暖暖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妈妈那么早起床给我做饭,一做就是多年,她的辛苦可想而知。

妈妈不辞劳苦为我做早餐,我不嫌麻烦为儿子做早餐,这都是因为一个“爱”字。爱是妈妈的天性,早餐里的爱,天下妈妈都付出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