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乡村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乡村散文1:乡村的童年记忆
文/羽商
乡村下过雪后的夜晚非常清冷。路灯照射在结冰的地面上,映射出灰蒙蒙的一片,使阴暗处有种鬼魅的感觉,路灯如此昏暗,仿佛被地上的雪完全吸收了似的。
堂嫂她们每天晚上都跳舞锻炼身体。不到2岁的侄女俊媛则说,她们没有跳舞。一问,原来是天冷的缘故,小俊媛非常肯定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童言无忌。
晚饭后,堂嫂到我家来串门。整个假期,几乎每天都有来家里串门的,而她们基本每天也都能见到。农村有一种习俗,院子的大门是敞开的,随时可以进来串个门,聊上几句,无非是些家长里短。方圆几百里的乡里乡亲都认识,每天见面相互问候一声:干嘛去了。简单的问候,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已。这让我想起乡村曾经的一句问候:吃饭了吗?事过境迁,现在这句问候已经很少听到,似乎只定格在那些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身上,好像唯有他们情有独钟似的。
这个时代变化得令人眼花缭乱。比如说,电脑现在几乎普及到每个家庭,孩子们放假后基本上是泡在电脑边上打游戏,我们曾经的儿时游戏,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对他们只是一种遥远的传说。
儿时,盼望过年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吃好吃的东西,还有走亲戚,去亲戚家意味着有红包,那足以吸引年幼的我。而现在的过年,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是否依旧如我的儿时呢?新衣服是有,鞭炮也有,好吃的东西不光过年有,平时也有。而假期里,我听读高一的侄子龙轩说得最多的是,真是无聊啊。而且他还说,以后过年不再买新衣服,太没有意思了。他的心逐渐开始浮躁起来了。他是在装酷还是真正长大了?我不禁沉思着。
外面的音乐响起来了,在家里就能够听到。小俊媛嚷着要去跳舞,只好给她穿戴好:帽子、围巾、马甲,基本上是全副武装,然后带她出去。晚上跳舞的人不多,只有三个人。音乐放的是时下最流行的音乐,比如《荷塘月色》等。堂嫂尽管体型肥硕,但是舞姿却是异常轻柔婀娜,超出我的想象,看来是熟能生巧。在她的带领下,其他两个人尽管不是很熟练,但也跳得不错。小俊媛更是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脚朝前踢又朝后放,似乎在跳踢踏舞,屁股扭扭,双手舞动,所有的动作居然能合上拍子,俨然一个小小舞蹈家。
音乐在街道、河流上飘浮,逐渐吸引了几个女人出来,随即就加入了舞蹈的队伍里,看来她们是一直在一起跳舞的。
只是这样的音乐,越听越让我心情沉重,里面什么爱呀、恨的,对于幼小的俊媛以及其他孩子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污染。而读三年级的鸿嘉更有意思,他居然自己篡改歌词,搞得很少听流行歌曲的我,居然怀疑怎么会有如此直白的词,直到堂嫂告诉我,是她儿子自己篡改的词后才恍然大悟。鸿嘉是男孩子,自然不屑于跳舞,但是他会篡改歌词,以此来娱乐大人,自己则在一旁不亦乐乎。
5岁的含笑似乎更有跳舞的天分。她爸爸专门给她买了一个小型的音乐播放器,里面装满了从电脑里下载的音乐,其中很多是时下流行的音乐,只要音乐一打开,她就翩然起舞,而舞蹈动作都是她自己编的,很有乐感。我一边欣赏她舞姿的同时,一边悲愤流行音乐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仅就《荷塘月色》来说,多么美好的名词啊:荷塘月色,自然而然就和朱自清的散文联系到了一起。而歌词里“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我无语。孩子们懂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守候?而含笑稚嫩的嗓音唱着成人流行的歌词,则让我有种窒息的感觉。
孩子们不是应该生活在孩童的世界里吗?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生活,而乡村里,他们与大人一起,在大人的世界里成长,过早受到这些流行文化的毒害,让我异常难过。我在雪地里来回地徘徊,想象不出这些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童年会是什么样的记忆。
乡村散文2:乡村美景让我陶醉
文/李丽
读了许多书,宁静和谐的乡村让我变得文静,易理解人。农村不仅造就了我,同时那里的美景也让我回味无穷。
那是一个下雨的傍晚。微风柔和地吹来,让我非常的惬意。因为爸妈出去干活,那时的我已经把饭做好,正要去农田里叫爸妈吃饭,因为到农田里的路很远,需翻过一座仙人掌山,无聊的我一面打伞一面观赏着美丽的风景。忽然,我被一声叫声吓了一跳,于是我走过去,看到两只小鸟在树枝上避雨,同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看到它们温馨、幸福的样子,我被感染了。接着,我向前走,看到一丛丛的仙人掌,它们在雨水的清洗下,更加美丽动人,看它们身子上到处长满刺的样子,可爱着呢!紧跟着我沿小路走过,我看到了一个荷塘,水上分布着形态各异的荷叶,同时也有许多盛开的荷花,当雨水落到荷花、荷叶上时,雨水快速地变成了许多晶莹剔透的小珠子,像在跟荷叶荷花对话、嬉戏一样,多么的柔美和谐,多么的舒畅,我更加热爱乡村的自然风光。
我回头一看,平坦的小路被踩了几个脚印,我在那自言自语:这脚印是我留下的,我高兴极了。
于是再往前走,我看到了颜色各异的农田,有黑色的、红色的、绿色的……它们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梯形,美丽极了。于是我快步来到我家的农田,和爸妈一起回家。
比起城市,我更喜欢乡村,因为那清新、洁净的空气使人舒畅,让人心旷神怡。在我眼里,它是最美的,它使我陶醉,使我能静下心来,面对明天,它真是我的“调绪师”!
乡村散文3:美在乡村公园
文/曹继铎
今年盛夏时节,突然接到孙子小虎从故乡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说,二爷,快回家来看看吧,咱村大变了样儿,建成了美丽的乡村公园……
带着满心的欢欣,我很快赶回了故乡。刚一到村边,便被从未有过的美丽的村容村貌吸引了——只见村里街街巷巷已变成了柏油路,两旁是一排排翠绿的冬青,街心还设立了花园,五颜六色的月季、杜鹃、玉兰、丁香正在盛开,阵阵花香随风扑面而来,走在街上,一排排二层住宅小楼拔地而起,正如乡亲们所说:“俺们过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快赶上城市啦!”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也是最为开心的,村东原来的苇塘周围,新建成了一座漂亮的乡村公园,这是我和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的,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公园大门的牌楼上,书写着五个镏金的苍劲大字“农家乐公园”,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公园四周的围墙上,长满茂盛的牵牛花,它们开着朵朵粉红的小花,分外艳丽!公园占地约20亩,各种设施,丰富多彩,既有30多级台阶的假山,也有由原来的苇塘改建成的小湖,湖中有成群的小鱼在游动,花园里生长着高大的银杏、松树、杨树、垂柳、槐树。在公园的东边,是供人们娱乐健身的游乐场,村民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吹横笛、有的伴着二胡唱起京剧、有的在举棋对弈,孩子们在游乐场荡秋千、做游戏,连鸟儿们也来凑热闹,不时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置身于此,真的感到景色美不胜收,心情舒爽无比。
穿过一片盛开着金黄黄的向日葵和一片光彩夺目的西番莲,眼前最热闹的要属荷花池了,硕大的莲叶,烘托出一朵朵惊艳秀美的粉红的大朵大朵的荷花,它们像出水芙蓉,像碧波仙子,像婀娜少女,真是“满池莲叶荡碧波,荷花映得满天红”啊!我同众多的乡亲们一起围在四周,尽情地观赏着,久久驻足难移,村民们纷纷自豪地竖起大拇指:“咱们赶上了好时候,过上天堂般的日子,可享了大福啦……”
孙子开心地跟我说:咱村故乡不仅美在外表,更重要的是美在人们心里,你到村里仔细看看,“真、善、美”的好人好事天天不断,管叫二爷数不清,看不够,村里天天都有大喇叭表扬好人好事……村里光记录好人好事的本子一年下来就有好几大本,二爷,足够你写一本书啦!
是的,站在故乡的乡村公园,我强烈感受到,一个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美丽乡村,正在故乡神奇的土地上展现出来,由此我真切感受到伟大的“中国梦”正在故乡一步步变成现实……
乡村散文4:乡村的年味
文/唐常春
年迈着欢快的脚步由远而近,在我五十年的记忆里,年味最浓,印象最深的还是十年前去爱人农村老家陪公公婆婆过年。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拉开了年的序幕。看到我们回家过年,公公婆婆高兴得不得了,一直忙个不停,我们也跟着帮忙,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对有积垢的桌椅板凳或锅碗盆瓢,就用碱水洗刷,使之焕然一新,晚饭我们和婆婆一起做了很丰盛的菜。吃过饭后,家家户户开始燃放鞭炮,四处的灯都被点亮,按当地的话说叫“发灯”,尤其是厨房里的灯更不能少,而且主人要在厨房焚香,祷告,举行庄严的祭灶仪式,送灶司菩萨上天,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过完小年,大家就完全沉浸在年味之中,置年货、添新衣、送年礼、理头发等,村头村尾小孩燃放的爆竹一阵接着一阵,在扑鼻而来的火硝味中,年味更加厚重了。
杀年猪是农村过大年的重头戏,养了一年的栏中猪此时已是膘肥体壮。我看到爱人的兄长早上烧了两大锅开水,和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把猪栏里的猪抬上杀猪凳,当然猪也不甘就范,拼命地做垂死挣扎,但无济于事,会杀猪的堂兄死死地捂住猪嘴,把猪头狠劲往身边一拽,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就结束了猪活生生的生命,杀猪的场面血腥残忍,我不敢近瞧,只远远地站着观看。堂兄手脚十分麻利,没要多长时间,褪毛、开膛、翻肠、剁肉所有程序一气呵成。兄长拣猪身最好的地方剁下三五斤肉送给堂兄作为报酬。晚上,吃杀猪饭,亲戚邻居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兄长一点也不吝啬,猪肉、猪杂、猪血全都上桌,非常丰盛,年味儿就从杀猪饭桌上飘出来。年猪杀完,一部分肉送年礼,一部分肉熏制腊肉过节给客人吃。那时候的猪肉,没有瘦肉精,没有催肥饲料,大都是红薯萝卜大米谷糠喂大的,吃起来肉质鲜嫩,好吃极了;用谷壳和米糠熏制的腊肉炒菜更香!
公公在当地德高望重,辈份最高。过年前,方园几里的同辈和晚辈都来送年礼,有的砍了两斤左右长条的五花肉,有的拿十个土鸡蛋,有的捉一个自养的土鸡和一瓶国公酒,有的还带几斤白砂糖,都会贴上小红纸等,我们摆果盘端茶不停地招呼客人,婆婆回礼时总要多于他们拿来的东西,还要给随大人一起来的小孩压岁钱。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年画,把家舍装扮一新,就连猪栏鸡鸭舍都被贴上红红的对联。
腊月三十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烧开水杀自家养的鸡鸭和洗小菜,为年夜饭做准备。下午跟着公公去祭祖封岁,也就是到逝去的亲人墓地祭拜,祈求先人庇护和保佑。每到一处,公公就告诉我们坟墓里的人是什么亲戚,接着在坟地前摆上供品,插几朵鲜花,用碗盛上一块猪肉,倒上三杯酒,烧几根蜡烛和一把纸钱,焚香祭拜完后,等先人把钱收走了(纸钱烧为灰烬)就把碗收起,倒掉杯里的酒,再放一挂鞭炮。祭奠完先人,我们就回到家里帮婆婆烧柴火做菜,婆婆做事麻利,不一会,色香味俱全的十大碗菜就端上了饭桌,东安鸡、炒血鸭、三鲜汤、还有村里人过年前干鱼塘时我们拣回的小鱼虾爆炒红辣椒,自家制作的豆腐等都是我们最喜欢吃的菜。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我们围坐在公公婆婆的身边,把最好的菜夹给他们吃,和兄弟姐妹一起向他们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度晚年;他们也希望我们工作顺利,后生有出息;还叮嘱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相互举杯祝愿。吃完饭,小孩子领完压岁钱出去玩了,我们一边陪老人家聊天,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期间,嫂子煮了她亲自打的糯米糍粑来给大家品尝,说是吃了圆圆的糍粑,家庭幸福又团圆。我尝了一口,柔软香甜好吃。
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出来放礼炮,乡村的夜晚顿时沸腾起来,鞭炮声此伏彼起,祝福声响彻云霄,把乡村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乡村散文5:斗羊
文/杨明安
白羊村的乡村旅游原本搞得红红火火,但今年却变得十分冷淡。为啥?有游客说,附近的黑马村景点多,风景好,所以去了那里。束手无策的乡亲们找到村支书杨山,希望他想个法子。
杨山也是焦头烂额,好久都没吃好睡好了。一天,村里的养羊大户杨树说,他家有只好斗的头羊,谁家的羊要是斗赢了它,就可领走他提供的500元奖金,要是斗输了,他一分钱都不要。
斗羊比赛?还有奖金?虽然白羊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羊习惯,却从没举办过斗羊比赛。因为有奖金的诱惑,加上闲得无聊,有两户人家决定去试试。
斗羊场设在杨树家的院坝里,他用树桩和木板围了一个圈。杨树说,斗羊比赛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举办一场,如果谁家的羊将他的头羊斗翻在地,或者赶出了圈,就可以拿走奖金。
第一场比赛,杨树牵出的是只肥硕的山羊,而它的对手是只矫健的山羊。两只羊刚被放进场内,很快就斗了起来。那只矫健的山羊十分聪明,每次都小心地后退到一定距离,然后迅猛地冲撞对手的头部。没到三个回合,那只肥硕的山羊就被撞翻在地,踹气不止。杨树将500元钱交给了喜笑颜开的羊主人。
第二场比赛,杨树还是牵出那只肥硕的山羊,而它的对手是只高大的山羊。刚进场,杨树的羊就毫无斗志。待那只高大的山羊鼓足劲儿冲向它时,它自己一个鱼跃跳出了圈。杨树又输了500元钱,围观的人看得很开心,也在心里笑杨树傻。
有人问:“明天还继续比赛不?”
杨树毫不犹疑地说:“继续!”
听说前去比赛的羊都赢了,又有几家人准备明天去参加比赛。杨山的老婆对他说:“咱们也去试试?”
杨山顿时火冒三丈:“试个球!”
5年前,杨树家的头羊将杨山家的头羊顶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杨山强行牵走了杨树家的头羊,而那只死羊,杨山家吃了好几天,杨树一根羊毛也没捞到。从此,两家断了来往。
第二天,杨树牵出的还是那只山羊,结果可想而知,杨树又白白地送出两笔奖金。
第三天,杨树牵出的是只腿粗蹄齐、椅角粗壮的山羊。除了迅猛地发起正面进攻,它还会腾挪闪躲,化解对方进攻。连战两场,缠斗几十个回合,它都取得了胜利。精彩的对抗深深吸引着观众,斗羊场边喝彩声不断,一片欢腾。
斗羊比赛每天都在继续,愿意参与的羊主人越来越多。细心的村民发现,许多游客又来到了白羊村。游客说,他们就是冲着斗羊比赛而来。
那天,看完斗羊比赛,杨山猫着腰准备悄悄离去,一把大手从身后拉住了他,扭头一看,是杨树。
“杨山大哥,别忙着走,我有话对你说。”
杨山点点头。
“杨山大哥,那件事都过去多年了,你还放在心上?”
杨山摇摇头。
“杨山大哥,要是你同意,我们可以一起把山羊这篇文章做大。夏天搞斗羊节,邀请游客看斗羊,享清凉;冬天搞羊肉节,邀请游客看雪景,吃羊肉。”
杨山一边点头,一边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杨树。
乡村散文6:乡村裁缝
文/刘东华
父亲从老家来,闲聊中,提到裁缝家和,老父说:家和走了两年了,当时村子里去了很多人给他送葬。
家和是一位乡下的裁缝,他家离我家的村子有十多里路,因为与我家的近邻有亲戚关系,每年总有一两次到我们村里住下来,为村里人做一段时间新衣服。家和虽是与我父亲一般的年龄,但因为亲戚的辈分关系,我们称他表哥。
三十年前吧,他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仍独身。听说,是因为小时候患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留下了后遗症,家和的一条腿细小,保留在小时候的样子,行路的时候必须借助双拐。那时候在乡下,家和这样的人是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人了,好在他心灵手巧,学会了裁缝活,有一台那时很稀少的缝纫机,会做当时很时尚的衣服,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了。
每次到我们村子来,我家邻居就为他腾出来一间屋子,他把带来的缝纫机安置在窗前,每天把缝纫机踩得哒哒响,我们一群小孩子喜欢到他的屋子里去玩,房间里始终弥漫着新鲜布料的香味儿,让人喜欢。还有家和那一双女人般纤细白嫩的手,很灵巧地穿针引线,根本不像是一个乡下人。
家和来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把要做的衣服拿给他,因为他的做工精致、合身。他做的衣服,大家都觉得像是成衣,穿上像是城里的人。但是这样的衣服,我是没有机会做的,在家中兄妹排行中我最小,那时候,哥哥们的学生装,姐姐的花布衫,会让家和来做,等他们把一件衣服穿得疲惫不堪了,才会轮到我。
记得,因为常常到家和的房间里去玩,家和就常常逗我们:去,让妈妈买布来,我给你做一件学生装。这样的话,带有诱导性的,那时候我就回家和母亲哭闹,终于有一次母亲拗不过我,到集市上买来一块蓝布,也只是很廉价的棉纺的那种布。当时的心情,用现在的说法,幸福感爆棚了。母亲拿着布,牵着我的手,到家和的小屋去,让家和给我量体裁衣。
“站直了,挺胸,昂头。”家和一边量,一边指挥我配合。
很多年,我仍记得当时这些细节。那件衣服穿在身上的时候,真是那种站直了、挺胸、昂头的感觉,真不相信自己穿上新衣也有和别人同样的精气神。一件新衣,是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的,记得那时候开始知道讲究卫生了,每天睡觉前,衣服脱下来,不再随处乱放,而是先摆平整了。吃饭的时候,也不会把饭渍弄到前襟上了。
父亲说,家和的晚境安详,虽然乡下人也早就不再做这些衣服,各种时尚的衣服随时都能买到,但家和在集镇上有了一间固定的小制衣作坊,做一些缝缝补补之类的小活,生活是没问题。
想来,家和的人生态度也是如此,站直了,挺胸,昂头。虽是寻常布衣,不失其精神的华美。
乡村散文7:乡村之夏
文/疏泽民
与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的小火炉相比,乡村的夏天,才是活着的夏天,才是真正的夏天。
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草木的清香——那是夏天里最浓烈的气息。绿油油的中稻正在分蘖,将田塍铺成了一块块绿毯。田埂上没及脚踝的野草,踩上去软绵绵的;惊飞的蝴蝶若即若离地一路跟随,俨然护花使者,让你心里很受用。明晃晃的阳光洒在葱绿的稻叶上、草叶上,散发出亮绿的折光,空气中热烘烘的草木清香更浓了。
田间机耕道的一侧,是自山上流淌过来的小溪。溪流不大,但叮叮咚咚的响声还是隐约可闻的。响声来自小石潭,潺潺细水自人工修筑的石坝低凹处缓缓流出,跌入坝下餐桌大小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几只野鱼野虾在石缝间钻来钻去,逍遥自在。面积稍大的水潭边,往往有几棵粗壮的槐树、柳树,挡住阳光。顽皮的孩子,赤条条地泡在潭水里洗澡,顺便在石缝里摸鱼逮蟹掏虾,捉了放,放了捉,他们的乐趣,在于捕捉的过程,仅听一听那嘻嘻哈哈的笑声,就知道了。
溪流两边,往往嵌几块菜地。菜地里有一人多高的玉米,吐了棕红色穗须;有攀上藤架的菜瓜、黄瓜,沉甸甸地垂下来,渴了,摘一根就可以大快朵颐。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洒下来,架下就有了斑驳的光影。一只蜻蜓飞过来,停在黄花菜的蓓蕾上。每天傍晚,蓓蕾开出黄橙橙的桅子花样的花瓣,必被一双大手摘下,晒干后就成了价格不菲的金针菜。夏天的菜园,叶类和瓜果类蔬菜爆棚,随吃随摘,自是便利。
村庄多树,尤其是夏天,郁郁葱葱的樟树、苦楝、白杨、枫树,以及说不上名字的杂树,一片葳蕤,将白墙红瓦的村舍掩映在自己的怀抱里。知了是乡村的歌手,它躲在蓬展如伞的树桠间“吱吱吱”地引吭高歌;一蝉起鸣,百蝉呼应,将村庄煮成了一锅粥。门前的树荫下,卧着一只小黑狗,吐出舌头喘着粗气;竹篱笆上缠绕着月亮菜、牵牛花的藤蔓,层层叠叠地挡住了热辣辣的阳光,藤下的浓荫更显阴凉。几只芦花鸡在浓荫里刨食,惊飞一只蚱蜢,鸡们争先恐后地追过去,门前的绿荫似乎也跟着流动起来。
屋后便是山。山林叠翠,浓荫遮天蔽日,一头扎进去,犹如钻进防空洞,顿觉清爽无比。密匝匝的绿叶,在夏阳的照射下,咝咝地吐出清新的芬芳,整座山林成了天然氧吧,吸入肺腑的,全是绿植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更为怡人的,是站在山顶的树荫下远眺,山水田园在阳光下泛着晶亮的绿光,看久了,便会发现绿光在蒸腾,在摇曳,在变幻,缥缈成海市蜃楼。有时天空飘来几朵絮状白云,绿油油的田园画板上便游动着暗黑色云影,与村舍的炊烟缠绕,斑驳陆离,如天仙表演沙画,美伦美奂。
乡村的夏夜也是清凉而有趣的。月光如水银泻地,天地间一片朦胧银白,地气升上来,顿觉丝丝凉意将自己包裹。萤火虫在草丛间、灌木间翩跹起舞,田野里山岗上,到处都是荧光闪烁,恰似璀璨的星河,把夏夜的原野打扮得火树银花,曼妙多姿。看着萤火虫在身边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孩子们显得很兴奋,摇着蔳扇,扑捉流萤,一边扑,一边唱:“萤火虫,打灯笼,飞到西,飞到东……”充满稚气的童谣,在清凉如水的村庄夜色里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乡村散文8:乡村夏日
文/李学强
夏天,乡村最不缺少的颜色是绿色,柳树,榆树,桑树,叫不出名字的杂树,它们拂动着青绿的枝条,一片片绿叶在微风中舒展着。深绿与浅绿交织,枝桠横斜,叶片披拂,遮蔽了火热的阳光,在树下留下斑驳的阴凉。
枣树上枣花落尽,小枣从树叶间萌生,泛着亮光,一颗颗宛如绿色的珍珠。几枚黄杏兀立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蔬菜是农人抒写的绿色情诗。齐整的竹竿插满畦间,架上黄瓜水嫩,辣椒硕大,豆角翠绿。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香,一棵棵野菜不甘寂寞,从黑色的土壤中探出头来,清新茂盛,引人注目。蝉鸣在夏日是必不可少的,嘹亮而高亢地整天唱着。牛儿轻拂尾巴,羊儿在半坡上吃草。母鸡们躲在园子里的阴凉地懒散地啄虫,一棵南瓜悄悄爬上了墙头,蹲在墙头上偷偷地欣赏院外的世界。
夏日最妙的去处要算小河边,堤岸绿树成荫,水中鱼儿畅游,鸭鹅扑棱起洁白的浪花。人们换上背心短裤,脚踩拖鞋,工作之余在树下乘凉,左手摇一把蒲扇,右手执一颗棋子,逍遥自在。小孩子玩累了上了岸一头栽在树荫下,躺在葳蕤草丛间美美地吃上一枝冰棍,里面盛满童年的味道。
坐在河边清凉的石板上,阳光洒下一地浓浓的绿意。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我打开一本诗集,翻开幽长而又寂寥的一段旧时光。当眼睛酸涩,走回家里,老屋墙角剥落的泥土,是我散落的少年记忆。
天黑了,“咕呱”“咕呱”的蛙声次第响起,像山间跌落下一缕清风,似一枚低沉婉约的音符,让人突然嗅到花的芬芳,让浮躁的心宁静。夜空里星斗数也数不清,黑蓝的天际显得深邃而神秘。
明月划开夜色,风儿变得凉爽。院落门前,摆放一张小矮桌,米饭、烙饼散发着香气,黄瓜片沾酱让人食欲大开、颊齿留香,两碗绿豆汤,喝起来爽快、舒心。唠着家常,饭不知不觉也吃完了。
乡村的夏像一瓶陈年老酒,馥郁醇香,醉了你,醉了我。
乡村散文9:火焰背后的村子
文/刘云
在真正的乡村,他们留下自己的火焰。不是电灯,不是一次性打火机,甚至不是火柴,是炭薪上珍藏的火,火成为种子,继而成为火焰。
在灶塘里,在堂屋的火炉坑里,埋下火种,时间变成灰烬,灰烬下面是火的种子。每顿乡下的汤汤饭饭完毕,灶膛里最后不用退出的火炭,留成了火种。堂屋火炉坑里的火种亦然,在乡下的夜色深静,狗声停吠,最耐守夜的老人都打起接二连三的呵欠之后,没烧尽的劈柴退出,红火灰里的火种留下。火种被燃烧过的炭灰掩埋,进入时间的深处,缓慢地燃烧或发酵。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乡村?他们习惯留火种,习惯再次需要火焰的时候,用干燥的柴草引火。刨开灰烬,让火种与柴草接触,用昨天的火种引燃今天的火焰。然后火焰穿过劈柴,与劈柴一起酝酿情绪,发出火焰到来之前的青烟,在火焰产生的那一瞬间,或者火焰自己腾空而起,或者借助一只水竹制成的吹火筒,嘴唇中吹出的温热的空气穿过火筒,带着人的心思,与火种接触,火焰产生。
这个过程从不间断,在乡下庸常的日子里重复。重复的意义就在于它们不须化太多的心思思考怎样让火焰复原,变得浓郁或更加美丽。因为寻常,成为经验,在双手和大脑同时做着其它的物事的时候,甚至唠叨着日子的不常时,下意识中让火焰腾起,热烈地燃烧。
会过日子的人家,火焰都是自燃的,主人只需给灶堂里加一把柴草,让它们自己伸出有形无形的触须,眼睛或手,头发或呼吸,寻找灰烬下面的火种,相互勾起手指,定好暗语;似乎在刚刚需要火焰的时候,青烟就腾起明焰了,然后涮洗干净的铸铁锅发热,红灼,准备接受一瓢清水、一把米面,或一勺菜籽油的到访。
在四季轮回的乡下的岁月中,火焰从未离开过故土一天。它们不走亲戚,不向往更远的天空,驻守在炉塘里,灶堂里,最远蜇伏在地头的荒草间,石头缝里;如果高兴,最多只是努力地探起身子,高过主人的头顶,看一看那称做人的主人的表情。火焰也是察言观色的,它们会看清楚主人的脸堂发出红润,变得油光水华,那么它们会更加明艳地把主人的脸堂勾勒成丰富的沟壑、庄稼的土垄、林木的葱茏、河溪中摇曳的水影,使之富有内涵。如果人的脸色阴郁呢?火焰变幻频道,甚至频率,它们压低身姿,像倾听,或推心置腹的勾通,回应人的叹息或沉默,火焰会用自己的明暗表达美好或者落寞。乡下人总结,人显俏,火也笑;人耸柴火湿,没得早饭吃。
在乡下耕种得熟稔的土地上,火焰从春天就开始劳作,扯起四个季节的旗帜,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号召乡下的植物回到地头。春天烧地荒,初夏烧火粪,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暖和。乡下把冬天的火焰,称做烤火斑:在冬翻的地头,火焰给翻地的农人做伴,让土地翻出水汽结出火斑;在农家的屋顶下,火焰是冬天的靠山,烤出农人脚杆上的火斑,让冷清的日子保持饭菜那样的温度。这样的意念久了,我常常感到与其说乡下粮食的清香是来自阳光与水土,还不如直接说是来自乡下那古老的火焰。一把简单的火,在春天烧去轮歇地里的荒草,荒草化成草木灰,等待一个冬天的种子,落进草木灰中,然后雨水接踵而至,种子发芽,抽条,长成高大的庄稼。好粮食都是火焰种出来的,有火焰的热烈的香。
知晓乡村生活的人,可能都明白,正经的庄稼人,为什么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不颐指气使,他们一定是按照种子的暗示,安排土地的翻耕,谋算雨水的降临--再好的一块地,他们都会安排土地的轮歇,即便是肥沃的水田,在四个季节里,他们叫水田在冬天里歇一个长假,让泥巴与冬水融合,像一家人一样整日低低私语,构思明年的水稻怎么生长、无病无灾、取得丰收。在轮歇地里,无论是包谷,还是小麦,也或平凡无丁点名气的小杂粮,如红小豆、豌胡豆、荞麦、燕麦,它们常常长得油气十足,这样的粮食叫人心高气傲。
再比如洋芋,作为乡下的大料作物,可以当得农家半个家当。上品的洋芋必须生长于高地,与林木接壤,伸手可以触得云朵。我所结识的最丰硕不已的洋芋都生长于轮歇地,那样的地由火焰翻耕,草木灰深厚,高地上的阳光、空气、水是那么稠密地眷顾着这些铺地而生的绿色植物,火焰消失后将澎湃的力量转存于地下,赋予给土地那些细小的颗粒,托着种子的梦想向上腾越,阳光的力量从高空向下倾泻,怂恿洋芋的块茎在绿叶之下,汹涌地膨胀,不歇地扩大自己的疆土,长成了高山洋芋古往今来的好名声。
再比如,即便是种过冬油菜、冬小麦的起旱的水田,当油菜和小麦收过之后,农人一定要固执地把油菜、小麦的秸秆当田焚烧,让它们以灰烬的形式重回土地。在认真经营的水田里,那些老得模糊了时间来路的深水田,或者新开出的旱梆田,驻水之后,你都能看到勤快的农人背来青肥,沤在田里,那样的青肥,是初夏刚刚长成的青枝嫩叶,农人似乎是把整个春夏的绿色都挪到田里了,水与青草精巧谋划,蓄积骚动的力量和场景,等待着谷种君临。那时,正是一年中最光荣的季节,雨水丰沛,太阳的角度正好经历早晨与傍晚的全过程,它们以火焰般明丽的自由身姿涌入田里,让水燃烧,让青肥燃烧,这样的故土,还有什么庄稼不能功成名就呢!
我曾经非常感动乡村的婚礼。新媳妇的陪嫁里,最着名的不是金银财富,不是漆光闪闪的八抬家具,不是新衣铺盖,是所有带箱斗的家具中一律填满的各色庄稼的种子。凡是乡下生长的,叫得上名子的,正经能上桌面的、能添进饭碗的,都要从娘家带入婆家。看一队送嫁人行走在乡间的大路上,八抬也好,十二抬也好,二十四抬也好,都不能说明问题,窍门在已然刷过新的红漆的喜杠在行进中上下忽闪的程度,嫁妆的重量是无言的骄傲。当然最直接的表现是壮硕的抬喜妆的汉子一定满头大汗,敞开胸怀大口喘气,一边高兴地责骂送嫁的上亲心太狠,恨不得把一座粮仓都抬过去。这个向晚的婚宴热烈非凡,出力的汉子们会以酒遮脸,装疯卖傻,一定会有一个两个嘴巴不饶人的上亲大醉于他们亲家公的大堂。
可能现在很多人会不解,除了粮食的种子随嫁,另有一样东西:火,火的种子,也是随嫁的重要成员。可以没有太多的家具、铺陈、银钱、里外三新的新衣随嫁,除了粮食的种子,火随人走--最小门小户的人家嫁女,也不敢忘了火种。再早,讲究的人家专一新打制了铜火盆,盛装了娘家人的灰烬,灰烬下埋着娘家人的火种;再后是新制的火镰,随带一团精心刮制的竹茸、娘家的火纸捻。最后是火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最流行的是“宁强火柴”,有两种版本,素装无图案,是为百姓家常用,有漂亮图案的是干部或讲究的人家用,专一用来点灯、点火抽烟,出没于重要场面。随嫁无论如何都是有漂亮图案的那种,精心择选了,确保根根能划燃。
很多年里,乡下新人进门,还兴在大门口摆一个大火盆,火炭明白地烧着,指示着家道兴旺的众多寄托。新嫁娘需要从火盆上跨过,夸张而认真,赢得围观者的赞叹。也有要跨一副马鞍的,寓意平安,很多传闻中有,我从未见过。关键是跨火盆,寓言着从此男家香火鼎盛,子孙万代,六畜兴旺。
我有时傻想,那从娘家带去的火种最后怎样派上用场呢?是要点燃到婆家后新嫁娘第一回独自操作的第一顿饭的灶火吗?第一个重要的新婚之夜新人睡房里的那盏见证一个乡下女子人生转折的灯,是随嫁的火种点燃的吗?自此两家的火种融合为一,再不熄灭,在每一个日子被保留,在需要的时候燃起火焰?
假如你在荒僻之地走长途,看到了烟雾从半天里升起,或一道山梁后露出头,那就是说你快到一个村庄了。那烟雾多半是早晨、正午或晚间的炊烟,准时升起。炊烟是乡村的品牌。浪漫而真实。一个行走的人,到了脚杆发软的时候,希望看到那亲切的炊烟。一个坚强的行人,看到诱惑的炊烟,脚杆怎么能不发软!我在乡下小住时,最喜欢看一天中的三次炊烟,它们款然上升,然后停在半空,聚积成阴影,当阴影越聚越多的时候,说明所有劳作的人已然回到了家中,当阴影渐渐飘散之后,说明汤汤饭饭已然滋润了劳动者的肠胃,他们在饭后会放下身子,眯瞪一会子,享受片刻的清闲--而狗子还在叫吠,猪还在声唤,鸡群还在竹林下集体午休,发出小雨一般的鼾声,女人尖厉的嗓门还在响起,小娃的声音也如翻花的泉水,在村巷和人家的墙头下水淋淋四溅。
这样的时候,我常常陷入痴迷:比如想到庄稼从第一粒种子开始,疯狂地在田园上漫延,它们像风一般刮过乡村,一次次形成风暴。比如一把米面,怎样与清水一道,在锅底的火焰创作下,变得甜软香糯,它们怎么走进我们的肠胃,化作我们身体里的火焰,然后演绎成我们表情里的风景。我常常有如此的感受:在乡下正经的吃饭,比如把脸埋进碗里,精力集中,牙齿有力地切咬,舌头有板有眼地拌和,听到每一口饭菜明明白白地落进肚腔,重重地砸到胃的地面上,空谷回音,叫人生疼,然后汗腺大开,头上蒸起云雾,满脸淌汗,汗流浃背,当恋恋不舍地放下碗筷,要做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望空长啸一声,然后归于踏实。在乡下吃一顿饭,就进入一个境界,感激粮食与火焰,感激依然生气勃勃的肠胃。
我走在很多的乡村安居点,也深深油然想起乡下的炊烟。由炊烟而火焰。我想起那些在乡下被珍藏的火种,它们睁着红亮的眸子,放着蓝汪汪的如水色般的光芒,并分明感受到了那些火焰的热度与灼人。很多已然搬离老屋的从前活跃于丰饶的故土的老人们,离得再远,每年都会找些借口,回到几十里、上百里的老屋去看一看:这样的情景我亲身经见,老屋人走村空,土地重新为树木与荒草占住,大片的轮歇地,如今早已飞籽成林。不再有人耕种的老田,水柳与蓼草并生,成为麻雀、点水雀、豌豆雀的天堂;随迁不走的斑鸠,在水竹林里高一声低一声歌唱着岁月的永恒,进而像一片乌云刮起,席卷过空廓的乡村的上空。一只老鹰孤傲地在高空盘旋,长长的影子在山林间移动、扫射,久久徘徊不落。那些离开熟悉的土地的老人们,他们回到从前生活的故土,该有那一只鹰一样的心境吗?他们不再能像保留火种那样,保留土地上四季轮回的依恋,以及土地上留下的往事,他们的表情也像长空那般空廓、宁静吗?
乡村散文10:将记忆散落在夏日里的乡村
文/喜有此李
在城市里蜷缩久了,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乡村来。将思绪放飞,将记忆向着夏日里的乡村徐徐散落……
苍茫辽远的天空,澄蓝的天底,点缀着飘逸悠扬的云朵;天底下,是整齐划一的屋舍,与静默的小山坡、蜿蜒流淌的河溪、高矮不一的绿树一起,构成一幅淡淡的丹青图画。这样的乡村淳朴自然,令人心生无限的眷恋。
在雄鸡嘹亮的啼鸣过后,乡村浓浓的夜色便渐渐散去了,薄薄的晨曦犹如水中的涟漪,缓缓地从远方的天边荡漾过来,直至将整个乡村笼住。天空泛白了,太阳就急不可待地踮起了它的脚尖,胀红着脸,从山岗的身后溜了出来,掠过了树顶,探头探脑地对着乡村审视了一番之后,便欢呼雀跃地将细细碎碎的阳光撒在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这时候的乡村小巷,因为夜里的浓雾,依旧是湿漉漉的,随着日光的渐渐强烈,潮湿便渐渐的褪尽,露出了清爽干结的青石板。这样的小巷,如果在夏日里赤足而行,便会有一股透彻的清凉,由脚底向着心田缓缓渗透开来,顿觉心旷神怡。
还是到田野里去吧。阡陌上的狗尾巴草一边沐浴着黎明的晨光,一边与微风亲切呢喃,正在笑迎着每一个到田里弯腰劳作的人。露水已在昨夜悄悄的湿润了田埂,又或者已悄悄地在日出之前爬上了绿叶的手掌,等待着日光将自己变成袅袅的雾霭。那些云雀想必是开始觅食了,要不,怎么时而低旋,时而在田间作了瞬间的停留之后又“唧”的一声飞回树的枝头歇息呢?
不必害怕响午的到来。尽管夏日的流火灼灼地在空中跳动,气温也是一日当中最高的时候,但乡村的阳光并不痛脊,它是那样的宽怀、柔和,恰如父亲宽厚的手掌轻轻地抚摸你的脸庞,又像是母亲温柔的目光静静的将你注视。
此时的绥江河越发清澄,犹如一面素雅的镜子,倒映着河边的植物及空中的云朵,柔风轻拂,鱼鳞般的微波,如诗一般铺陈开来,分外妖娆。
夏日里的乡村也常常伴着雨水。原本还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飘来了一朵黑色的浮云,在你尚来不及定神的间隙,便迅速将整个碧空墨染。乌云一堆堆的,低低地压着大地,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雨,来了。夹杂着电闪雷鸣,劈劈啪啪地抽打着乡村的肌肤,让人感到有些疼痛。好在,这样的雨并不长久,它们来得快,去得也急,往往在你还心生抱怨的时候,就嘎然而止了。
大雨洗刷过后的乡村,更显纤尘不染。乌云散尽,天空便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澈而缥缈,空气清新怡人。孩童欢腾起来了,或者在柏油马路上追逐嬉闹,或者用竹枝缠上蜘蛛网,捕捉着结伴而飞的蜻蜓。鸡、鸭、鹅等家禽,也跟着欢腾起来,你追我赶地跑到田野里,或者戏水,或者啄食,然后又发出贼贼的欢叫。放眼远望,彩虹突然架在了两座山岗的坡顶上,如一位典雅的少女,安然宁静,缄默不言,一身七彩的衣裳,显得莹莹灼灼。
随着晚饭的炊烟袅袅升起,此时的太阳不知何时给自己插上了翅膀,飞也似的遁入了山谷里头,仿佛是一个急于安睡的孩子。饶是如此,却掩没不尽自己的余晖,于是,乡村的上空便多了一抹抹的晚霞,披在了屋顶,披在了哞哞而叫的老牛身上。
黄昏是短暂的。太阳下去了,岚风带着丝丝的凉意漫过了山顶,漫过了田野,扑面而来,让白昼残余的热气荡然无存。夜色也渐渐的压了过来,很快就连绵成片。
月亮上来了,将圆未圆的样子,先是让云朵半遮着脸,然后又躲到了树缝里,任凭千呼万唤,却依旧是一副羞答答的样子。这时候的老人与孩子,躺在稻禾垛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聆听着蛙叫虫鸣,身旁氤氲着稻禾的清香及泥土气息,在习习的凉风中或哼着童谣,或者说着一些美丽的童话故事。
夜深了,村庄安然沉睡,月亮也大胆地爬山了树梢。月华如水,高高低低,蜿蜿蜒蜒,顺着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漫进了乡村,漫过了各家各户的门缝与窗户……
思绪依然在蔓延。其实,夏日里的乡村不仅仅是一幅图画,也是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美丽的童话。我之所以忆起夏日里的乡村,是因为在这样的时节,夏日的流火纷飞,城里的喧闹、聒噪越发沸腾,令人心生燥乱。而当我将记忆散落在夏日里的乡村的时候,它那一份永远抹不去的淳朴印象,让我的灵魂顷刻安静了下来。
乡村散文11:立夏最是乡村美
文/戚思翠
立夏姗姗而来了,她从容不迫地穿行于葳蕤阴翳的林荫道上,与温馨柔美的春天握手告别。春已去,夏来临。而这个时节,乡村风景最唯美。
乡村立夏的五月,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季节版图。桃花已被初夏的风扯去粉红的外衣,换上了一身缀满“翡翠”的绿装;油菜花早就藏起她的笑靥,摇曳着饱鼓鼓碧绿滴翠的菜籽荚;广袤无际的麦浪犹如偌大的地毯覆盖着原野,在立夏的风里起伏着,涌动着,几乎每天都在变幻着自己的饰装;柳树披绿,婀娜多姿,生机蓬勃。泡桐正紫,树冠如火似霞。槐树挂白,却像待嫁的婚纱新娘;河岸路旁,田头地尾,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而塑料大棚的蔬菜,正喷红吐绿诉说着乡村的诗情画意;池塘里的鱼儿也来凑热闹,挨挨挤挤,捉着迷藏……乡村五月,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乡村立夏的五月,是一首妙不可言的抒情诗。小桥流水,鹅鸭嬉戏,环绕着一衣带水的村庄,艄公的桨声,将乡村五月的风情摆渡。池塘沟渠间,水草拱出新土,小荷露出尖尖角,在水面上尽情妩媚。不知何时,仿佛于一夜间,蛙声阵阵,敲响了五月鼓点。一声鸡鸣,将太阳从东方拽出,五彩云层里射出光线斜照着灰瓦粉壁,炊烟和雾气在村子里缭绕升腾,营造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伴随着鸡鸣犬吠,为乡村的立夏,谱写了一曲激情昂奋的旋律。而屋檐下又传来了叽叽喳喳的燕啼声,竹林树木间、天空中也纷纷撒下小鸟清脆的吟唱。布谷鸟在咕咕啼叫,麻雀们在窃窃私语,夜莺在低吟浅唱,椋鸟在啁啾欢叫……好一派百鸟鸣春迎夏的景致!乡村的每一声鸟鸣,都是一首无与伦比的绝美诗篇。
乡村立夏的五月,是一支无比动人的赞歌。行走在乡村的五月,到处洋溢着劳动的气息。有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乡村五月多勤劳。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秧苗。”进入立夏,乡村的农事日渐繁忙了。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萦绕,棉花、玉米开始旺盛的生长,施肥、锄草、除虫、播种……油菜地急不可耐地等待响起开镰的号令。见此情景,仿佛走进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农历)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季风飘过四月的阡陌,田园日益丰腴,农人用汗水滋润着五月,烘托出立夏灿烂生动的主题,奏响了一支撼天动地的农忙进行曲。
乡村立夏的五月,自然,朴实,唯美。那种自在、安宁、静谧中孕育着火热的情愫……一旦打开这扇门扉,所有的乡情会随着夏天一涌而来,弥漫成袅袅的炊烟,在五月的艳阳下,流光溢彩,分外妖娆!
立夏的乡村好美!
乡村散文12:乡村的味道
文/高登山人
乡村的味道
◎林涛
一
乡村的味道是露水的味道。
乡村的晨雾被露水打湿了,像一团团沾了水的棉絮,一缕一缕,贴着地面悠悠的走。
塘里的鱼儿,田里的泥鳅,纤毫毕现,像在跳一曲古典芭蕾,一张张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在水面上,贪婪的吮吸着露珠。
每一片嫩绿的草尖上,都挂着一颗晶莹的露珠,珍珠一般,亮闪闪的。听见脚步声,它们顺势滑入草丛里逃遁了。
牛羊欢叫着,一群一群,争先恐后往草地里赶,它们要抢在阳光赶跑露珠前,多吃一些鲜嫩的“露水草”.一只老黄狗,刚刚从草丛中追赶野兔回来,全身沾满了露水,它停住脚,将身子用力一抖,露水像喷雾一样洒向地面。女人们挎着菜篮子,像一只只蝴蝶,轻盈的走向生机勃勃的菜园,趟一路露水……
乡村的早晨,是露水浸润的湿漉漉的世界,空气中满是露水的芬芳。
二
乡村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
阳光像个率性热辣的小帅哥,它亲吻了一下露珠,露珠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扭头藏了起来,留下一地青草的芳香。
阳光跑到纱窗边,往灶屋里瞧了瞧,可是窗格太小,几个耀眼的光斑打在黑黢黢的木板墙壁上,像一枚枚明晃晃的金币。
晒谷坪里,湿润的稻谷,被顽皮的阳光翻来覆去的摩挲,全身燥热发烫,连颜色也变得跟太阳一般,金灿灿的。
父亲随手抓起一把谷子,揉搓一下,沙沙沙地脆响,搓出一缕淡淡香,搓出一股阳光味。
夜晚,我躺到床上,母亲把白天刚刚晒过的铺盖拿过来。我抿住嘴,鼻子贴住被面,深深的吸一口气,一股淡淡的阳光香味沁人心脾,直抵我的梦境。
三
乡村的味道是花香的味道。
乡村是个百花园,春夏秋冬,田间地头,丛林山岗,花谢花开。火红的是桃花、杜鹃花;雪白的是梨花、山茶花;金黄的是油菜花、松树花;粉红的是草籽花、樱桃花……
春天是花的海洋,仿佛是一场流光溢彩魅力四射的美丽的角逐。空气中,晨雾中,雨水中满是花朵的气息。调皮的风姑娘最喜欢花香,她成天拖着长长的透明的羽衣,在空中漫舞。
比风姑娘更爱花的是蜜蜂。它们忙碌的身影,像一支支铅笔,在空中画出一条条黑黑的细线。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把花粉酿成蜜,把花香持久储存。
禾花蜜、茶花蜜、槐花蜜、桂花蜜、油菜花蜜、草籽花蜜、金银花蜜、冬桃花蜜……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把辛苦留给自己,把香甜洒满人间。
四
乡村的味道是茶饭的味道。
乡村的生活,粗茶淡饭,宁静祥和。乡下人的日子,踏踏实实,平平安安。
有一首童谣唱得好:“叫你哥,叫你哥,教你妹妹嫁给我,白天给我煮茶饭,夜里帮我暖被窝。”茶饭,老婆,热被窝,就是乡下人理想的安乐窝,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习惯了粗茶淡饭,生活其实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下人少有不切实际的想头,少有肮脏阴暗的东西,只要茶饭填饱肚子,一个个就浑身是劲,浑身是胆,铮铮似铁,坚韧如钢。
出嫁的时候,要喝“离娘茶”,吃“离娘饭”;驱邪避晦,用的是“茶叶米”;老人临终前,亲人们噙着眼泪,要给老人喂上人生最后的三口茶饭……
也许,只有茶叶和五谷能固本强根,扶正祛邪,不会饥渴,不会惶恐,安抵天堂。
五
乡村的味道是泥土的味道。
乡村的泥土,是那样肥美,那样绵软,那样滋润,随你怎么抚弄拿捏,它就像一个柿饼,像一个面团,像一团幸福。
早春二月,大地上响起犁田催牛的吆喝声,刚刚翻过来的清新的泥土的味道,把乡村的每一个旮旯,每一个缝隙填满。这股味道里,夹杂着青蛙、泥鳅、蚯蚓、土狗子的淡淡腥味,夹杂着青草和树叶腐烂时发出的沤气,夹杂着耕牛和农夫身上那股浓浓的汗水和生活的气味。
土地是乡村的根本,是生活的源泉,是精神的支柱。世世代代的乡民,生在土地上,长在土地上,奔走在土地上,劳作在土地上,快乐痛苦都在土地上。讲一口地道的土话,喝一壶地道的土酒,吃一碗地道的土菜,土地始终是他们生命的度量衡……百年之后,入土为安。
泥土的味道,其实也是生命的味道。
乡村散文13:乡村读树
文/屈绍龙
树木,是人间永恒的景色。
乡村的树木更具有其独特的景色。春天,我常常伫立在梧桐树下凝望,她高大而出奇,仿佛与蓝天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
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风铃,风吹过簌簌作响。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就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仔细端详梧桐花会发现她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梧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气味不像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她的存在。那香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人的心弥漫到一种温柔怅惘,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境界。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的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草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梧桐花送来一丝丝香甜,夹杂着暖和的风,轻轻地吹拂你,心在荡漾,日子在升华,太阳在增高,整个乡村的空气都弥散在香甜的气息中。一朵朵紫红色的喇叭在不停地吹奏生活的乐章。紫色还没有过足隐,白色又占据地盘,空气中立刻出现浓浓的香甜,白色的花早就挤满了街头树木的大小枝头,蜜蜂也嘤嘤嗡嗡地占满了所有的空间,男女老少也在树下享受生活的芳香,雪花般的玉树琼枝,那是人们期盼的生活底色吧。我是喜欢白色的,喜欢洁净,喜欢素雅,喜欢幽静,喜欢高雅,喜欢精深。槐花的香早就涌遍我的全身,我对她的敬仰几十年了。楝子花是伴着阵阵稚嫩的麦香送来的,清爽的气息,香甜的气息,似乎整个乡村都沉浸在花香的海洋,紫色的花,细碎的花,像碎花布一样,随风摇摆,吸引着人们的心。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楝子花开,人们对生活又充满了新的向往。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初夏,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梧桐花,洋槐花,楝子花,乡村人们喜欢的花,他们栽上以后,年年春天,就可以享受花的芬芳,鸟的欢唱,我是极喜欢这些花的,三种花,三个不同的颜色,三个不同的性格,仔细一想又是三个不同性格的女孩,梧桐花,活泼开朗;洋槐花,温柔典雅;楝子花,开朗素雅。我喜欢她们的个性,人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是普通的,我们的社会普通的太多,有个性的太少,对整个社会来说,需要太多有个性的专业人才,社会期待着快速的发展,就需要有个性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能做的为什么不去积极地去做呢?
家乡牧仙山的那株老柏树,孤独地站立着,周围除了在寂寞中生长的杂草和野花外,只剩下飞鸟的影子和鸣叫。这是深秋的一幅画面:在高远、苍凉的背景下,树的样子更简单明了,她高大挺拔魁梧的身姿是旷野里一个巨大而有力的惊叹号。树伸出无数的手臂和热情拥抱着蓝天白云,拥抱着奔跑的风,拥抱着大地母亲。她是很老很老了,最老的村民也说不清她的年龄。高耸入云,遮蔽着大片土地。她的分枝细密如一张网。她身边没有一棵树,在寂寞中挨过无数年头。她苍老了,躯体已经空洞,活着的只是一张皮,根部朽出了大洞,孩子们从洞口钻进去,从树杈上钻出来,任凭孩子们戏弄。她老得疲倦了,没有力气跟孩子们说话,可是她活着,大部分树枝终年绿着。然而,有一天,孩子们在洞里烤红薯,引燃了她,火焰和浓烟冲上天,一天一夜之后,柏树自焚结束,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我常常觉得树也有世系,也有一个社会。一代代的树出生了,长大了,老了,死去了。而新一代的树又开始轮回了。在树的生命日复一日地延续中,时光将沧桑刻在树的身上,树的形体有时仿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曾经在外地见过一棵树。从粗壮的树干以及沟壑一般布满的纹理可以断定,这是一棵有着很多年轮的树。最初的一刹那,我的心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震撼——树干扭曲着,枝条虬结,带叶的树冠向后倾斜,仿佛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头发纷披,挥舞看臂膀,仰天长啸。世界上不会少树,树也是有生命的,与人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相比,树更久远而坚强,生命的空间也最为广阔。在家乡的一个河岸上,生长着不同凡响的杨树,每到夏季流水冲击河岸,泥土被流水带到远方,而杨树依然站立在河岸,注视着小河的流水,而树根早已裸露出来,像老人手背上的青筋,牢牢地抓住大地,树冠依然伸向高空。
树有两个天空:一个是树叶迎迓的上方;一个是根须伸展的足下。天地合一,树具备了某种无限,树不会行走,而人永远在不停地漂泊,综观文书典籍,我们会看到许多关于树的记载和言论。秦始皇焚书,保留种树农耕之书。孔子一生东奔西走。却没忘记在老家栽上一棵树。这棵桧树在孔府活过了两千多年。胶州市有一株古老奇异的银杏树,树龄1100余年。人栽下了树,树却比人更长寿。我以为她已经不是树,而是对迷雾弥漫的历史的无言实证。两千年的岁月太久远,孔子的面影对于今天的人类有似一团光或雾,发黄的书页又脆弱又诡谲,令人生疑,只有看到这棵老桧,才窥伺到一点历史深处的灵魂之影,触到一点孔老夫子曾有的生命温度。大概孔子不太相信碑碣、牌坊或宫殿、陵墓之类人造之物,他们没有生命过程,当然不能表达人的生命;只有树,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命演化过程。2003年4月,山东教育社在曲阜杏坛宾馆召开中学生记者站会议,我有幸参加,会后我们游览“三孔”,我真正认识孔林面积的庞大,树种的繁多,几千种树木,我大开眼界,各种各样的树木,生长偌大的孔林。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乔木,低矮的藤本植物,互相缠绕,互相依附,一同生长,也像一个家族在生活着,孔氏家族,七十余代孙,遍及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几千年,一点不为奇怪了。
有树的地方,构成一道风景,乡村是树的集合地。树,构成一片田园风景。我站在乡村的暮色中与一棵树遥遥相对。一棵树随心所欲地站在旷野里,每天陪伴着她的是自己忠实而孤独的影子。我们在彼此的身影中读出了孤独。
我们老坟地的柏树,是后来被伐倒的,那时,我已记事,一棵一棵倒在地上,家族之间分配,几家人分到几棵,后来,就没有见过,坟地的树木了。生活中,树与人息息相通。而许多哲人都与树发生关联。古印度哲学被称为“丛林哲学”。这是否说明真正的哲学不产生于实验室?一个人独处丛林,耳之所触目之所及,无非树的絮语,树的沉静,树的素朴,树的安详,树的善良,以及丛林之树的博大深邃。树也许是造物者用来救助人类德行的密语。谁会在意这种宝贵的密语呢?我们能像远古的人那样去全心全意地倾听吗?认真地说来,农民与树更贴近,更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在封建农耕社会,种树于种粮同等重要。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男丁除授露田用于种粮外还授桑田二十亩用于种树,课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桑田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树与农民生活关系之重要由此可见。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树与那时的人多么亲近,多么友善,在他们心中是多么美好。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人类的生活场景总是在变换,社会远离了太古时代的景象。我们见多了公路两旁的一个一个圆形树桩,在风雨中腐朽而去,树木整齐有序排放在树贩门前,像一具具尸首,令人揪心疼痛,目不忍视。树少了,当年的风景也不再了,少年时常听老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很少有人再提起这句话了。人类生存环境一天天恶化,树与人遭遇着同一命运。
在乡村读树,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乡村散文14:亲亲我的干娘
文/李晓
在乡村,说一个人命贱,就要拜干娘。干娘干爹积的大德,和亲爹亲妈的爱,把一个孩子平平安安拉扯大。
我的命从小就贱,狗尾草一样贱的命。三岁那年,我妈就把我拜了一个干娘干爹。我的干娘,用一根红头绳缠了我的腰,点了香火磕了头:神啊,祖宗啊,这是我儿子了,保佑他平平安安长大啊!
我的干娘,长得真是丑,一张马脸上长满了麻子,还有些驼背,总是撑不起腰来。干娘在田里割麦收谷,她就佝偻着腰,挥舞着镰刀,飞快地割,偶一仰头,也是在看太阳挂在天空有多高了。干娘脾气真是倔啊,要和太阳赛跑。
我妈出门有事时,常把我托给干娘。干娘就让我和一条狗,坐在院坝和山梁上玩耍。有一回,我和大黄狗为争一个烤红薯,差点撕扯了起来。干娘见状,大骂着,从坡上扯起一根树条,追着大黄狗骂:“你这个狗东西,真不懂事啊,他是我干儿子,你和他争啥子?”
我读小学了,是干娘在乡供销社买的黄书包。第二周,我突然逃学了,我不回家,躲在山洞里发呆。我对那些蝌蚪一样的汉字不感兴趣,我不想读书了,我就要一头牛,跟着它求衣食。
半夜了,我在山洞躺着,肚子饿得呱呱叫,我想回家了。我听见岩顶上一个嘶哑的声音在喊我:“娃娃,娃娃哎,你回来哦,回来哦……”我终于忍不住,从岩洞里跑出来,跌跌撞撞扑向干娘的怀里。干娘把煤油灯放下,搂着我哭,身体不停地抖动着。干娘哭着告诉我,我妈到石菩萨那里烧香去了,求菩萨让我平安回家。干娘哭完了,搂着我说:“娃啊,你要好好读书,争口气呀,不要像你干爹,劁了二十多年猪,连一个猪字也写不来。”
命运真是奇怪,而今我就靠着文字吃饭。我感谢干娘,如果那年我辍学,跟一头牛过一辈子,我连一个“牛”字也写不出来。
二十一年前的秋天,我在小城结婚了,我的妻子,与干娘同姓。干娘早早背来山里核桃,我看见背篼把干娘压迫得那么瘦小,我心里酸酸的,反复地揉眼。
我的干娘,除了背着核桃,担着红薯,挑着洋芋,扛着南瓜来城里看我,还用塑料口袋,装着几个猪肾来给我补身体。
我四十岁生日过后,我妈抱着干娘一起哭。后来我爸告诉我,说我妈和干娘去为我算过几次命,都说我活不过四十岁。如今四十岁过了,压迫在我妈和干娘心上的石头落地了。
我四十一岁生日时,却没有再等来干娘,她患胃癌走了。
我想念干娘时,只有摩挲着她的几张老照片,如同抚摩着我在城里日渐粗壮的腰身,有一种苍凉的感觉。干娘,我今后如果为故土人物一一作一个春秋小传,就以您的名字做标题——《杨春兰》,这就是我干娘的名字。
乡村散文15:童年的年味
文/曾海波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一进入腊月,乡村的人们已陆陆续续杀起了年猪,这时会邀请一些至亲好友,围着炭炉子,炉子上炖一些肉和骨头,热气腾腾的,再炒些青菜萝卜,吃着肉喝着酒,边谈些收成和民间轶事,不时响起畅快的大笑,细伢们嬉闹着,端着小海碗,坐在一旁的小桌上吃着,直把肚皮撑得溜圆。满屋子诱人的酒香肉香,人们忘记了一年的劳累。
接着,家家户户屋梁上挂满了腊肉,孩子们的考试也结束了,寻思着寒假怎么打发,女主人准备着花生瓜子等炒货,炒起了米花,熬制起了麦芽糖。
说起麦芽糖,那可是费时费力的事,粘上米花。当地人叫它“糖果”,是过年的标志之一。一大清早,母亲就开始熬制,一直熬到天黑,一大锅麦芽熬得只剩四分之一的糖汁,再盛起来趁热裹上炒米花,切成圆形或方形招待客人,还要多做一些以对付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
年糕,意喻“年年如意年年高”,也是过年要准备的。要先将肉、鱼、米粉和红薯粉一起磨成粉,然后做成长团条状,放在蒸笼里蒸上个把小时,食用时再切成小薄方片,口感数味杂陈,细腻香醇,也可与其它腊货一起晾晒保鲜,或浸在冷水里,一般可存放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打糍粑则是另外一种热闹景象。糯米蒸熟后,倒进石臼里,三、四个男人各持一根专用木棍,围拢石臼转圈,有节奏地用木棍舂糯米,十几分钟后,蒸熟的糯米就会被舂成又黏又软的絮状米团,冷却后即成硬硬的糍粑,人人脸上洋溢着对过年的期盼,心里都像灌了蜜似的,真正是其乐融融。
还要炸年货,有炸肉丸子、炸鱼块、炸鱼丸子、炸豆腐和炸藕夹等等。还有就是备好粳米、糯米、黄豆、赤小豆、花生、核桃仁、板栗、红枣和莲子,熬制“腊八粥”。
“仲冬天气肃风霜,腊肉腌鱼尽出缸。惟恐咸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旁”。我们习惯把腌制的东西,统称为“腊货”,不单是鱼和肉,还有鸡、鸭、鹅、兔和一些干货,要忙到腊月二十九才算告一段落。这一天,所有该炖、该煮、该炸、该蒸的菜肴都制成了半成品,每样菜都象征一个好兆头,如一个熟猪头代表“福”;大块熟猪肉代表“禄”;用千张丝、粉丝,胡萝卜丝、冬笋丝,加上黄花、木耳、香菇、芹菜等一起炒成什锦,代表“寿”;用鱼丸、肉丸、豆腐丸象征“三元及第”,用油炸全鱼象征“年年有余”。
三十夜,家里祖孙三代围成两桌,家里人推杯换盏,热闹之极,全家老少,欢声笑语,随后洗澡换新衣、贴春联,一家子围着火炉守岁,第二天一早就挨个给长辈拜年,之后我们跟着大人开始走东串西的忙开了。小孩子永远是腊月里最热闹的一群,各家各户拿出准备好的炒南瓜子、炒花生、米花、麦芽糖果,小孩子兜里总要装得满满的。
玩到开学,孩子们才慌了神,作业完不成是报不了名的,急追慢赶做完作业后,开学时间也就到了,一个新年份即将开始,年味才在孩子们的心里慢慢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