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章

请欣赏中国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国的文章1:翟店麻花的韵味

文/杨继红

中国最温暖、最浪漫、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春节又要到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波动着团圆、拜年、相聚、感恩之情。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大多亲朋好友难得见上一面,而在这个浓浓的喜庆节日,在晋南之乡,数百年来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在腊月家家都会煮麻花,俗称“煮扭股子”。然后会在春节之间,带上一篮或一红布包的麻花,走村访亲,去探望自己最想见到的人,他可能是亲人,也可能是朋友。说麻花珍贵,在一段历史上也曾胜过山珍海味;说麻花不珍贵,但它代表的是无限的深情厚意。在晋南,自古只有吃麻花,才算得上过一个真正的春节;也只有麻花,才最能表达出过年时的欢心意境。

尽管稷山人爱麻花、离不开麻花,但是稷山麻花的发源地是翟店却鲜有人知。一个个穿越百年沧桑、聚集了食不厌精的麻花老字号,其制作技艺都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心选料不敢减物力、精心制作不敢省人工”的制作祖训赫然张贴或刻写在店面,也镌刻至翟店人的心灵。

现在生活好了,各种美食多了,并没有消退麻花的本色和美味。尽管麻花并不值钱,但麻花凝结着的节日喜气、团圆和感恩之情,却是千金难买。麻花已经成为普通的食品,但是麻花又不是普通的礼品,它是晋南人一种特殊的情感,尤其是翟店人,因为这里也是麻花的发源地之一。翟店麻花融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福喜之情,以真诚、热情、重义而闻名遐迩,能让人能感到和谐、圆满。

一根长长的面条子,一双灵巧勤劳的十指,一头搓着诚信,一头揉着美味。几股坚实的面条子炸成一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晋南美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翟店麻花。翟店人为了把麻花做得更好、更精、更吻合现代消费习惯,这些传承人在传承优秀技艺的基础上,勇创新精进取,所生产的芝麻味、麻辣味、巧克力味等新口味产品,更是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青睐和推崇,有的品牌麻花已进入京津沪数十个大城市超市。

春,纷纷细雨深情滋养着万物生灵,弥漫着一种感动,那是天空对万物的感言;逢年过节,翟店麻花就是慰藉父母曾为儿女们百般焦虑的心,那是孩子对父母孝敬的一颗心、一声甜美的问候。

夏,片片云朵在晴空上肆意挥洒,缓缓飘荡,那是白云对蓝天哺育的笑谈;走亲访友,翟店麻花就是给予真挚关爱的象征,让我们在一起分享快乐、倾诉我们走过每一个成长石阶。

秋,树叶婆娑,迎风舞蹈,谱写着动情的乐章,那是树木对大地的歌唱;婚嫁生子,翟店麻花就是花好月圆合家欢的祝福,让这个多彩世界又多了一份笑声欢语。

冬,雪花飘摇,身姿舒展,幻化出一幅幅诗意画卷,那是大自然对诗人的呼唤;远方探亲,翟店麻花就寄托了故乡的一份乡情,寄出了一份深深的思念,深情道一声:还是家乡故土亲、还是百年老店麻花味道醇厚!

翟店麻花感恩后稷故土,因为滋润着四味坊不断成长;翟店麻花感恩枣乡,因为枣乡助它高高飞翔;翟店麻花感恩故乡,因为故乡这片沃土令它高耸四方……因为感恩,翟店麻花才会有这多温暖;因为感恩,翟店麻花无论在那里,都才会有赞叹;因为感恩,翟店麻花为这个多彩世界又多了一道美食。

捧起香酥的麻花,也就捧起春天无垠的爱;透过翟店麻花的历史,也就阅读到做食品的厚实情感;一根麻花一种象征、一种意境、一种情怀,它给老人孩子送去暖暖祝福、给爱侣恋人送去盈盈喜气、给远方的亲朋送去祥云紫气,这是因为翟店麻花会说话。有诗赞:

食源自古出稷山

麻花流传已千年

送福送喜爱无限

天生韵味天下传

中国的文章2:古来家训轻钱财

文/孟祥海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许多家训都把“莫贪财”作为其中的一条,来激励教育后代。远的且不说,就是清代以降的许多王公大臣,都清醒地看到这一点。

林则徐有副家训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说出了给子孙留钱的害处。他还强调“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以此来告诫后代,不要重利轻义!

曾国藩一生提倡寒士之风,不留财产给子孙。他不止一次地教育家人:“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他还制定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左宗棠奉行“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钱多”。张之洞临终前告诫儿子:“勿负国恩,忽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这些都可谓语重而心长!

连身居高位的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也清醒地认识到钱财给子孙带来的祸患。他特制定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可谓深谋远虑!

古往今来,多少达官贵人为给子孙积攒钱财而身败名裂,多少富豪商贾为给子孙积累财富而劳累致死?

因此,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既不会消磨子孙创业自立的志气,也对自己是一个保护——为官则保廉,为商则保身,这些家训对当下的社会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文章3:勤劳的南充人

文/张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文化传统。《尚书》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之语,《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诗经》赞申伯说“亹亹申伯,王缵之事”。孔子读《周易》,致韦编三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成史家之绝唱,诸葛亮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勤劳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勤奋、勤勉、勤快、勤俭、勤恳、勤苦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勤劳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了,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素养和民族精神。这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崇高境界,更是一种生活习惯。

千百年来,南充城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是川东北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充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栽桑养蚕,播种五谷,男耕女织,养儿育女,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留下了许多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乐观坚毅的动人故事和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从而铸就了“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南充城市精神。

古往今来,南充人勤劳励志的卓越代表人物数不胜数,西汉才子辞赋大家蓬州人司马相如,出生富家,才华横溢,首次出川壮志难酬。回到家乡已物是人非,家道中落,虽携“文君夜奔”,但为生计亦“当垆卖酒”备尝艰辛,在感动老泰山卓王孙的同时,一篇《子虚赋》也打动了汉武帝,第二次出川功成名就,开创了文学史上司马时代的到来。

三国硕儒谯周,西充人。幼年丧父母,孤苦无依,只能随舅父一同生活。谯周天资聪慧,敏而好学,为钻研一篇古籍常常废寝忘食,与书中人同喜同悲。正是他“潜识内敏”,孜孜不倦地研典攻籍,成为了博古通今,见识卓着的一代儒学大家。他一生着述甚多,尤以史学见长,皆为后世史家所瞻目。

史学家陈寿,师从谯周,一生命运曲折坎坷。早年因其父为马谡参军,街亭失守后被一同问罪,陈寿终不为诸葛亮所重用,所任职务多为主簿、秘书郎之类的闲差。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权,陈寿因不肯媚从黄皓,所以屡遭贬黜。三国归晋后,在朋友的大力举荐下,陈寿耗尽10年心血完成纪传体鸿篇史学巨着《三国志》,从此开启三国文化的源头。

悠悠历史长河,漫漫岁月征程。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嘉陵江水还孕育出天文学家落下闳,忠义大将军纪信,状元兄弟尹枢、尹极,一门三状元的陈氏父子,跟随岳飞抗金的张宪,父子宰相陈以勤、陈于陛,诗书双绝的黄辉……

出生佃户之家的开国元勋朱德,是在母亲的纺线声和爷爷的织布声中成长起来的。母亲勤劳善良,宽厚朴实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他。朱德的扁担让我们看到伟人勤劳艰苦的风范,朱德自己种菜让我们见证了伟人的朴素与廉洁。

当我们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回望流逝的历史,你会发现南充人勤劳的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历史人物、英雄人物身上,更蕴藏于千百万普通的劳动人民之中。

南充这块热土历史厚重,文脉悠长,民风淳朴。三国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嘉陵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水乳交融,地方戏剧、剪纸、皮影、木偶等民间曲艺源远流长,饮誉中外。如果说四川僻居华夏一隅,那么南充更是秦巴腹地,多少年来,虽山重水隔,相对闭塞,却有大山一样的情怀,一批批贤才俊杰,劳动人民共同铸就了南充“勤劳”的文化精神。

中国的文章4:我的中国梦

文/黄青青

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中国的少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中国梦就是我的梦!

当首都北京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东方迎来希望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中,中国少年茁壮成长,中国梦在路上!若是学生就专心读书,为梦想而奋斗;若是教师就不断传播知识,将毕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若是园丁就辛勤培育花草树木,为祖国贡献一片新绿;若是医生就救死扶伤,为祖国的医疗事业作贡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百年的耻辱,千年的辉煌,霍去病抗击匈奴,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安家的感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为祖国的梦而无私奉献,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少年,我们的努力与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我们为何读书?为的是有朝一日,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教育还是医疗,都能够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用在实现中国梦上。

现代中国梦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人民共富裕,奔小康。为了中国梦,作为中学生,我们也需要努力读书。

追梦,我在路上!中国梦是国梦,我的梦是家梦,只有富的家才有强的国!

中国的文章5:中国有多少情人节

文/刘绍义

中国的情人节,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起来,应该是最多的。2月14日,这个西方的情人节,如今已经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中,送玫瑰花,吃巧克力,已经是情侣们最富浪漫的情怀。

但你知道吗?中国情人除了2月14日这个情人节外,还有几个自己的节日。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在古代也是一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欧阳修对元宵节这个情人节最真实的写照。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隋唐时期,就曾经出现过元宵节万人相亲的隆重场面。古代的元宵节不但是一个狂欢节,也是年青男女借赏花灯传递爱情信息的大好时机。

三月三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三月三在魏晋之前就是“上巳节”,是女娲娘娘制定的节日。我们知道,女娲是中国神话里分阴阳、定姻缘的尊贵之神,她让青年男女在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自由恋爱,寻找伴侣。“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描绘了少女上巳节春游的热闹场面。这一天,少男少女们野外踏青,溪中戏水,在欢快的气氛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个“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里,姑娘们相约来到花前月下,眼望星空,观赏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有的还在瓜藤下设案焚香,放上茶、酒、鲜花、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祈祷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遇到一个牛郎一样痴情的郎君,幸福地牵手一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写给七夕鹊桥会的。所以,“七夕”这个当之无愧的中国情人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情人节色彩缤纷,琳琅满目,时间久,跨度大,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如果2月14日由于工作等原因不能送给情人鲜花巧克力,也没有关系,还有三月三,还有七夕,还有下一个元宵节。正像秦观在《鹊桥仙》中所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国的文章6:行走在韩城

文/刘冠琦

《行走在韩城》

向中国苦难的文人司马迁致意!

作者:刘冠琦

我一直以为行走在韩城,是为了寻访司马迁,找寻那个撑起中国文人的肩膀。古往今来,历史的着作,如一脉文字的群山,步入其间难免让人会感到迷茫。叉口太多,有时稍稍走错了路,便主见全无,随波逐流。从来没有主观上的错误,常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断丰富着的细节让观者难免信以为真。就在无数的叉口中,有一道坦途。这里的历史,最接近真实本身,像无路可进时开出的一扇门,虽然又窄又矮,但毕竟让来者有了可行之处。

没有《史记》,后来的史书,要面对的是一片无人走过的旷野。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史诗,都是由神话出发,然后跌跌撞撞以众口相传的方式延续。一边不断丰富,一边又在遗忘。那一时期的壁画,勉强将历史变成了图案,却也逃不掉被历史风尘漫漶的命运。

司马迁站了出来,用文字来拯救史诗。他要把帝王将相、贵族豪强、夷狄刺客完全还原,把被统治者泼了的泥污小心地用清水洗濯,用铿锵有力的客观陈述代替奉承者的颂歌。这部书的完成,本就已极为艰难浩繁,又因为司马迁苦难的命运,变得神圣。

唯有苦难,能以最神圣的形式传递精神,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大苦大悲的民族。苦难与屈辱并生,司马迁是第一个为了历史,走上祭坛的文人。

我不知道,司马迁在宫刑后,怎样心灰意冷。他想起了故乡韩城,那里的月光,大概不会像长安这样残淡。同时期,希罗多德完成了巨着《历史》,希腊的天空格外明澈。记得中世纪,一位诗人说:城市的空气让人感到自由。而中国,太寂默。司马迁只能透过天牢狭窄的窗子,打探着外界。司马迁记得,他二十岁离开故乡远行,就没想过会卷进一场政治风暴中。

西汉时的韩城,规模只是一个渡口,名叫夏阳渡。金代城市中心向西转移,形成了脚踩三秦边缘,俯看黄河的局势。在陕西的诸多城市中韵味独特,至今也没有被繁华入侵,如同《史记》般自然,朴素得不用过多修饰。从城市古迹保护程度上讲,它不逊色于斐声中外的周庄。如果西安的扬名,凭借的是其历史厚重,那么韩城有朝一日的扬名,必然是依靠其文采飞扬。“史圣故里”的名号,让整座城市熠熠生辉,它更像一个无形的力量让文脉流传,韩城人有句俗语“过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一群又一群文人,在这里聚集,渐渐形成了一股文气,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比书山文海本身有力得多,更能打动人心,也是这座城市的底气。几千年后的来者,作为过客的角色,又该怎样感受一座城的内蕴。

在中国,文人这个特殊的群落,神经向来非常敏锐。士可杀,不可辱,而司马迁受了文人最不堪忍受的奇耻大辱,活下去在别人看来就是耻辱。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司马迁不是谏官,却因上谏遭此大难。司马迁失落吗?比失落更苦恼的是,普天之下无人理解。不会有人管你志向多高,目光多远,世俗的标准竟成了文人价值的标准,文人能做的就是:迎合或避开世俗。至于挑战世俗,几乎是不可能,世俗就是茫茫人心。

八月仲夏的一个黄昏,我爬上西安的明城墙,耳畔隐约传来环城公园里,老百姓唱的秦腔。在嘈杂的车声中,我还是能分辨出,哪首是《三滴血》,哪首是《花亭相会》。这座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战乱的城市,除了这慷慨悲凉的秦腔,又剩下了什么呢?十三朝的兴替,十三朝血的浩劫。

司马迁真诚的情愫,为了帝王,为了历史暗角里埋没的失败者,更为了华夏大地上绵延的文明。他的笔像火炬般,为了后来者,庄严地在遂洞中进行摸索,自己在痛苦中沉淀了一种宁静。

故乡不远。但司马迁回不去。他受刑后,对任安说:“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墓也。”为了后来者听到祖先最本真的声音,司马迁被放逐在世俗的风雨中,生命在长安永远痛苦着。

我在《史记》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下了两个字“等待”。我记得在一位老书法家的中堂,见到他写的一幅字,上面用隶书工工整整写的竟是“媚骨有好运,正直讨人嫌”。长者面情凝重,目光盯着我久久不语。

八月,我为了司马迁, 走出长安,奔向黄河岸边的韩城。

就在那个年代,大地上的传说,英雄在黯淡中半醒着的命运,遍地的烟华。等待着那个文人的脚步。

司马迁微弱的火,点亮了永恒的灯塔。

客寓韩城,夜里无星无月。推开窗,可以远眺韩城的老街,此时正值店铺打烊,街上只有零星的人,脸上大概也是匆匆忙忙的神色。人散后,一条街靠如豆的灯火,显出幽深的轮廓。记得一本书上,曾这样描述韩城:老城内,随处可见金、元、明、清古迹,城中文庙及城外大禹祠及党家村保存完整,司马祠更为天下所闻。韩城虽古朴,却不衰败。文气浸染的古城,寻访时会有种情不自禁的亲切感。

沏了一壶茶,坐在窗边默想。

刚才来时,天上已有零星的小雨。怕明天有大雨阻行。可是既然来了,风雨又怕什么。

在脑海中司马迁的形象,近于屈原、左丘,他们人生的轨迹也近乎相同。那么伴随他们的,绝不会是风和日丽。司马迁曾言:古者富贵而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句话中,说的不是自己,但司马迁对圣贤是有所向往的。在中国,文化史里站成巨大标点的文人,几乎都是一生在风雨里前行的流浪者。

流浪,注定无家。李白诗文中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他们飘泊,因此比一般的文人,走得更远。

他们被正统的高墙隔绝于外界,有时甚至排斥在中国文人的最边缘。却在落魄中,往往比高墙内的人想得更多,更有时间自成方圆。他们的文字,竟渐渐成了文化史上最动听的圣音。

漫步在韩城的老街上,对面是一片漆黑静寂的烈士墓,更远处元代的金塔直插云霄。当地人夜里很少来这里,已在更前方开辟出了各种现代的娱乐项目。我穿过人满为患的热闹舞池,走过了静寂的烈士墓,最终在这里找到了我期望很久的安静。当地人说,静,静得怪吓人。夜里驻足老街,常会听到从旷远处传来的踱步声。

圣贤寂默。寂默圣贤。寂默,只剩下一群文质彬彬的灵魂。

行走在韩城静寂无人的老街,眼前恍惚闪过孤伤文人跌跌撞撞的身影。我问这座城,那是司马迁吗?为什么匆匆而过,不敢稍作停留。那是,那也不是。一旦成为文人,又步入朝堂,事事岂能顺心遂愿。要么消磨个性,被公文案牍所淹没,成了洪波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波光,要么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想西汉景帝年间在长安闹市腰斩的晁错,唐朝时上书《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的韩愈,再到明代被灭十族的方孝儒。所谓亲友兄弟,一纸诏书,便可将文人一生经营的脉落瞬间击破。司马迁在狱中时,同宗亲戚已将姓氏改为“冯”或“同”姓,绛州司马氏已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是陈子昂在得意,更不是自夸。

文人的悲凉力透纸背,不比荆柯和高渐离的燕赵悲歌逊色,不知不觉间已泪湿青衫。

悲剧,只能毁灭美,但无法毁灭人性。

王权,消磨人性,将人性消磨得连自己都无法察觉。

第二天清晨,走向司马祠。

整个祠墓沿梁山而建,俯望逶逶迤迤的黄河。在中国为纪念文人而建的宏大场所,除了孔庙外,便当属司马祠。从晋至清,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增添石碑、庙宇、牌坊,就没有停歇过。山下用巨石铺成的道路,名叫司马古道。从对面中原来的学子和客商,登了渡口,便马不停蹄地赶向长安,到这里大概没有闲情雅志来凭吊一番。毕竟滚滚红尘就在前方,仕途不敢耽搁。

唐以后,长安再没有作过都城。九州学子的马车,转向开封、北京,这条古道成了名符其实的商道。商人无暇来这里,这里一直就很寂默。长安,向来人声嘈杂,这里只有黄河汹涌的浪花。

司马迁二十岁时从这里急切地赶向长安,年轻得意的书生不会关注这里。何曾想过数百年后,这里竟成了自己的祠墓。而且工程如此宏大,构造如此精细。

司马迁出狱后,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史记》的编写。没人知道他死于何时,葬于何地。来时,一位老者说,刚才你过的那个村子,村口的荒地据说是司马迁真正的墓地。司马迁在哪里落脚呢?不是长安,也不会是韩城。我想起年老的托尔斯泰,在生命将终结时走向火车站,他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没有人过问,也没有人关注,生命的不安定和消逝感,是真正让文人恐惧的因素。

先生祠前,立有石碑,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多少大臣在这里下轿,放下马鞭,恭恭敬敬地从漫长的石阶走向祠堂。途中碑刻,自晋朝至今日,有不少大家的手笔,宋以前的字迹已不能辨别,只有石碑本身依旧傲然挺立,向世人证明着,中国文人的魂魄,曾经在这里有过盛大的集合。

《史记》真正写了八年左右,完成于公元前九十三年。多数学者推测,他大概在着作完成的六年后去世。这期间,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没有人清楚。他的散文,不仅代表西汉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散文的最高水平。

但这个文化形象的构建,实在是太艰难了!

后来的文人们,或许已找到了捷径,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跻身于文化史,用生命作文传道的只有先生了。

死也有多种,用生命换一部着作的完成,许多人以为是不值得的。这不是贬低后者,那种老道圆滑的为人,而是文人的生命在王权时代,太脆弱了。

已至正午,头顶却是阴云密布。整座山上,望不见游人。站在祠堂里,面前先生的塑像,为宋人所造,最接近先生原貌。先生面露微笑,神情泰然。这里的碑廊,记着每次重修祠墓的经过,内容大致是,某年某月某人为修司马祠捐银多少,这些名字放在一起,很是壮观。绕过祠墓,为先生墓冢,为元朝皇帝下诏所建。蒙古人的铁骑在横扫欧亚后,在这里却很是文雅,这点先生也不吃惊。

客观的记述,来自写实本身。没有了偏见,没有了狭隘,在理性战胜感性后。天光大亮,水落石出。历史浮出水面,自成大观。

从先生的墓中,拨地而出一棵古树伴随先生,年代不详,却已成参天之势。

抬头看看,风雨就要来了。几位游客在山门下车,照了几张照片,却怕高怕有风雨,又匆匆走了。我们是过客,来了又去了。来也好去也好,这座祠墓就在山尖耸立着,固执地要向未来昭示些什么。

风雨要来就来吧。无所谓在何时在何地,在哪个年代,真正为文的人不会在乎,更不顾忌。

离开司马祠,又去了党家村。看了古朴的民居,这又是一个几百年完成的工程,在中国个人或是民间延续一项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记得村口,有一个焚纸炉,上有“敬惜字张”的大字。祠堂墙上有家训,“文革”时有过破坏,但字迹犹存,没有磨灭。这个小小的村子,出过不少进士,有的还在外做了大官,他们的夫人被封为诰命夫人,村里有朝廷所赐的牌坊,将她们的名字有幸保存,其余的就要去远处的祖坟,寻找她们存在过的印迹。

站在村子里,视线中魁星楼显得分外得高。高贵的文脉,哪怕狼狈,却还是以小心翼翼的姿态前行,不会在风雨里轻易消逝。

只是我怕。我们的文人都选择了捷径,旷野要永远荒芜下去。

我怕。我们的颂歌中,没有一丝异音。我怕。我们没有一部自己真正的家史,我们的后代无法将我们与西方人区分。我怕,我们的文人将为文当成了谋生的手段。

行走在韩城,为了寻觅那个受过苦难的文人,为了感悟一部沉重的巨着,为了倾听祖先原始的声音。

有许多问题,我还要问先生。先生如那尊塑像,对我笑而不答。

夜里老街上常有脚步声,来自远方,来自旷野,来自无人之处。

梁山司马祠,这个曾经凝聚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地方,还寄存着一块中国文人的骨头。也许在浮华猖獗的当下,它还要继续沉寂下去,但终归还是有像我这样慕名而来的访客。但是,就在明天,我们这个民族,或许不能为某个文人,再筑起一座这样的山了。

刘冠琦简介:中共。中国青作会会员,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学员。现任陕西青年作家学会秘书长。陕西省青作协委员。

中国的文章7:关于中国法治环境、体制

文/廖文华

(一)毋庸置疑,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就中国法制环境、环境而言,实属薄弱,这也应该是中国国情的吧?事实是,这种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起到了积极的凝聚力量的作用,改变之,未必可行。

(二)悼念那些在体制转型中逝去的人们,有的人轻于鸿毛,有的人重于泰山。

(三)暴力抗法之行为说明公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失去了信心,怎样避免、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唯与民为善,规范执法为上策…

中国的文章8:月圆盼归三十年

文/刘文辉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两个节日与月亮密切相关,这就是元宵节和中秋节。因为这两个节日都设在月圆之夜,就不可避免地和团圆的话题联系起来。

晏几道在《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里写道:“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蔡伸在《菩萨蛮·金铺半掩银瞻满》里写道:“偎倚绿窗前。今宵人月圆。”古往今来,骚人墨客,都好在月圆之夜,对月寄托亲人间的思念和家人团聚的渴望。可是,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万家团圆之时,却注定要两地分离,这就是驻守边关的军人和他们的家人们。而我们家正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

我于1988年结婚,恰在中秋月圆之前结束婚假,返回部队。婚后第二年妻子生产时,不巧又是在中秋节前一天到假,不得不归队。至今31年了,每年元宵节和中秋节,共60多个月圆的节日,仅仅有两次,我是与家人团圆的。共度团圆节日,在我们家是十分奢侈的事情。

时间进入21世纪,我终于服役期满,退役回家。可是,就在我退役的那一年,儿子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军校,循着我的足迹,也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从此之后,对月思亲的故事就又在我们家继续演绎下去。不同的是前20年,儿子和妻子,对着月亮想我;后10年,我和妻子,对着月亮想儿子。而且这种思念,还将继续下去。

2012年,儿子毕业后,分到了长春的部队工作。妻子思子心切,和我一商量,下定决心提前退休,一起来到长春。想着和儿子在同一个城市,就可以减轻相思之苦。可是,尽管都在长春,但儿子除每年的固定假期外,依旧没能在家过过一个节日。因为,越到年节,部队的战备工作就越紧。这期间,我的父亲、母亲和岳父,也就是儿子的爷爷、奶奶和姥爷相继因病去世,为了不影响儿子工作,我和妻子都没有告诉他。后来儿子也曾埋怨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我知道你忙,告诉你你也可能没时间回来,徒增烦恼。

前年,因为工作需要,儿子又调到别的地方工作。从此,我们又天各一方。去年元宵节,妻子央求我:“儿子回不来,我们去部队吧!”望着妻子期待的眼神,我的心也软了:“好吧,我们去。如果儿子休息,能出来,哪怕能在一起吃一顿饭也好。”说走就走,我们在网上买了到儿子所在地的车票,坐上了火车。走之前儿子在电话里说:“你们别来,我很有可能出不去!”“出不来就出不来,就当我们旅游了。”尽管如此说,但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怕真的出不来。

下车时,时间是早上四点,儿子还没有起床,不敢给儿子打电话,也不能直接去部队。我和妻子商量:“要不我们先去海边吧,去看看大海。如果儿子能出来,我们就回去。如果儿子出不来,我们来到海边,看了大海,也不虚此行。”可能是命运眷顾思念儿子的母亲吧,当天上午,儿子来电话说,今天可以出来三个小时。也就是可以和我们一起吃顿饭。妻子听到这个消息,竟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人,总算过了一个月圆之日。尽管我们还是不能一起过一个月圆之夜。

又到元宵之夜,望着街上喜庆的人群,我想起了那句近来说得很多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是啊,为了国防事业,我们的小家失去了在节日团聚的机会,但是我不后悔,儿子不后悔,妻子也不后悔。

我又想起了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儿子,你在遥远的那边,看着月亮,想家了吗?我是真想儿子了,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中国的文章9:茶文化

文/张梓鑫

“采茶”是中国农耕社会第五幅文化图景,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

有青山绿水的地方就有茶香,有茶香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茶、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饮料,但茶才是当之无愧的饮界领袖。茶虚静清雅,糅合了佛儒道各家精华,充满了中国滋味和中国精神。

苍山翠崖,蜿蜒绵延,采茶是中国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农事之一。“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茶、制茶都须在晴日里完成。

我外公家住在南京汤山,家里有很大一块茶园。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要请二十几个采茶工来帮忙采茶。每天早晨,他们踏着晨雾、迎着朝霞背起小竹篓,分开五指,拈起兰花指、采嫩芽、摘鲜叶、将茶叶投入小竹篓。

采好的鲜叶叫作茶菁,将茶菁堆放在日光处,利用日光的热能加速茶菁水分的蒸发,减少细胞水分的含量,利于以后的室内萎凋、炒菁等步骤。在这过程中要经常翻动茶菁,使它充分发酵。接下来炒菁,茶菁要炒透才可使茶气香、茶水清。然后,检枝去芜存菁,提高茶叶质量。最后烘干,经高温烘干的茶叶使其将香、甜、甘、韵、美五大特色展现出来,以稳定茶叶质量。

无论采茶,还是釆桑、釆莲、釆薇、釆菊,都是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瑰意琦行的农耕叙事诗,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心灵历史。虽然辽远却很苍雄。

中国的文章10:喜欢却不敢表露

以前的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而现在的中国,更讲究门当户对。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是彼此相爱就可以,还要有各个方面的条件,比如家庭背景、学历、工作或者其它。

爱情不能当面包来吃,不能填饱肚子,因为爱情而结婚却会饿肚子。因为钱而结婚,便没有爱情,但也像别人说的是亲情。

我不敢想像自己会因为对方条件而和他在一起,那我会很看不起我自己,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己的心。

我更不敢想像自己不在乎对方的任何条件而和他在一起,那我觉得不切实际。

所以,人是矛盾体。

在你寻求另一半的时候,你的那些条条框框已经在你心里根深地固,所以在寻找的时候首先搬出这些条条框框,把对方一一对上号,看是否相符,这便成了现在这个社会。

有的时候,想想都好笑。

像我这样家庭出生的女孩子,人再好又怎样,有个不争气的爸爸,家庭没有背景,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有哪个男生愿意娶这样家庭的女孩子呢?即便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很好,可是家庭是瞒不住的,家庭好的人家会选择我吗?想也知道很难。

所以,并不是我不想谈恋爱,只是怕受伤害,都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又何必再去走这艰难的过程呢,到头来只会伤的更重。

命运有的时候真的很会捉弄人。

中国的文章11:在民歌中取暖

文/林文钦

曾几何时,我对中国民歌有一种排斥情绪。这主要同我的小资情趣有关,因为民歌大多是咏叹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带着土腥味,它们似乎只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倾向于西洋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部分流行音乐。但是在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后,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中感动我的更多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乡土的那部分。

只要你认真反刍一下中国民歌,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歌曲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现在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爱上你是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快乐”时,羞涩就显得珍贵了。我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不能自已。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兄妹相称还诠释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超越时空的守候。《兰花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无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信方式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汉子们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秋天,站在大西北的高坡上亲眼目睹了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V是中央台音乐频道推出的《兰花花》。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方言里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事实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上海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大妹子”。

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空……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噼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甘高原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健康,还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情感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小芳”似的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纯真气质的理想。

当音响中流出散发着泥土味的《草原之夜》时,我体验到了那种温暖的气息,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诗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古典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饮尽一生的孤独……

中国的文章12:中国扬子鳄村之行

文/承宇

国庆长假,大家免不了要去外面旅游。而我们家也不例外,这个国庆长假,我们就去了中国扬子鳄村。

一进门,一座小桥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赶紧走上前去看,哇!一条扬子鳄赫然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众所周知,扬子鳄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栖息地只有长江-黄浦江河段了,可是在这儿这么容易就见到了一条,也太惊人了!我赶紧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一幕。据导游阿姨介绍,前面还有更多的扬子鳄,于是我一路小跑赶在了大部队前面。果然,在我拐弯时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五条扬子鳄正悠然自得地趴在桥下乘凉呢。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句:“扬子鳄在吃小鸭子!”我的目光立刻循声而去,果然看到了扬子鳄捕食小鸭子的情景,只见有四条扬子鳄向小鸭子发起凶猛进攻,而小鸭子临危不乱,从容地躲过了所有的攻击,但是正当小鸭子准备逃走时,一条扬子鳄突然从水下冒出来,“啊呜”一口就吞掉了小鸭子,哎!可怜的小鸭子就这样葬身鳄腹了。

如果说一期工程中的扬子鳄是“高富胖”的话,那么二期工程中的扬子鳄就是“小穷瘦”了。导游阿姨告诉我,扬子鳄终究是要放归大自然的,为了让它们脱离人工养殖方式,尽快地适应大自然,扬子鳄村的工作人员模拟了大自然中的生态环境,给扬子鳄们量身制定了一套“生存”宝典。原来如此啊,我恍然大悟。这次旅途,不仅让我知道了有关扬子鳄的许多知识,还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中国的文章13:等风来

文/刘雨薇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中国旧历的三伏天。风儿好似和人们捉迷藏似的,始终不愿露脸,人们在昏昏沉沉中度过。

当太阳失去了白天的威严,慢慢下山后,夜幕降临,晴朗的夜空象一条蓝色的地毯铺在上面。我呆呆地坐在窗前,凝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此时内心充满了期盼、无奈,等待珊珊来迟的微风。

同样是三伏天,那时爷爷还在。我坐在书桌前,只见窗外阳光明媚,孩童们正在嬉戏,欢笑声刺激着我那不安分的心。魂早已飞出家门,身体也不由自主地跑了出去。我来到公园里,看到树荫下老人们正在下象棋,我也是个象棋迷,停下了脚步。

正看得出神,忽然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四周变得灰暗起来。扭头一看,不远处一双愤怒的目光向我扫射,说是迟那时快,我拔腿就跑,此时身后传来一阵谩骂声:“小兔崽子,你给我站住!让你在家里做作业,你竟然溜了出来,赶快给我回家。”

我放缓脚步,刚一转身就被爷爷逮个正着。他一把将我扛起,驮回了家中。我感觉一阵阴风往我这个低压中心传来,我沉默地站在墙角,低着头,以一种无比忏悔的模样尽力感染着爷爷。最后,由于我忏悔得当,更由于爷爷的宠溺,我免于被奶奶“问斩”。

想到这里,心里泛起一阵酸楚。我抬头望着天空,深沉的夜空透露着似有似无的光,像平静的深海不起半点波澜,银白色的月色眷恋星星的陪伴,清冷得没有一丝温存。

窗前树影摇曳,起风了,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的芳香。那是爷爷生前种下的,白白的小花惹人怜爱。每到起风时,整个花园萦绕着淡淡的清香。

窗外微风阵阵袭来,眼前幻化成三月的春意盎然——天空中几个别致的风筝尽情翻飞。我和爷爷加入了放风筝的行列,风筝缓缓地飞向天空。爷爷望着风筝,淡淡地说:“丫头,你长大了也会像风筝一样飞向远方,爷爷不希望自己牵着这线让你飞翔,而是希望能成为风,助你飞向辽阔的天空……”

微风轻拂着我的脸颊,爷爷离开了,风却没有停下来,我所能做的,唯有努力生活。

中国的文章14:怀春抱甲一座城

文/程应峰

在中国,堪为春城的,除了云南昆明,还有贵州贵阳。

位于贵山之南的贵阳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清新爽洁,四季宜人。古代,盛产竹子的贵阳,以制作乐器“筑”而扬名,因之简称为“筑”。当今的贵阳,“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正因如此,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最佳数贵阳”一说。

贵阳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奇峰翠谷,山环水绕;溶洞处处,别有洞天。贵阳境内,明山、秀水、幽林、奇洞、古寺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雄奇秀丽、独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观;贵阳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息烽集中营、文昌阁、甲秀楼、弘福寺、阳明祠等;贵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节会,以及被称为中国戏剧雏形和“活化石”的傩戏、地戏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显露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地域交融的韵味;贵阳还拥有刺绣、挑花、傩面具、蜡染制品等蕴含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的工艺制品。拿刺绣与挑花来说,布依族的清秀、苗族的绚丽、水族的素雅、侗族的明快……贵阳各民族刺绣与挑花采用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其色彩丰富,针法精巧,美观大方,各具特色,氤氲着个性化的民族气息,又具有现代美感。

贵阳的风味小吃,色香味俱佳。无论白天黑夜,贵阳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均星罗棋布,肠旺粉面、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烤脑花、烤大排、酸辣烫、清水烫、豆米火锅、辣子鸡、糕粑稀饭、荷叶糍粑、吴家汤圆、毕节汤圆……让人一见倾心,一嗅垂涎,叫人在倾心垂涎之时流连忘返。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在南明河中一块巨石——万鳌头石矶之上。古楼具有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其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画甍翘檐,红棂雕窗,12根白石巨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桥下清流回环,形成涵碧幽潭。夜色里华灯异彩,楼桥亭台映现其中,恍若仙境。

“甲秀”有“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楼内藏有众多古代真迹石刻、木器、名家书画作品。其中有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此联洋洋洒洒206字,气势宏阔。甲秀楼楼联虽短,却画面开阔、意味深长:“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楼后翠微园的门联更短:“半岭通佳气;双桥落彩虹”,颇得周边景物气象。

据考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清代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为黔南第一山。黔灵一脉,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如笑如妆,令人心旷神怡。下视城郊,数十万人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

这样一座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怀春抱甲、文化烂漫、活力无限的城市,谁说不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最好的诠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