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家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离家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离家的文章1:父亲树

文/夏龙河

离家久了,最先想念的,是老屋门前棵茂盛的家槐树。

想念那上面唧唧喳喳的小鸟,和爬上爬下,永远不停下的小蚂蚁。它们伴我度过了太多的时光,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那棵树,是我出生的那年,父亲栽下的。家槐树苗不好找,父亲就徒步走了六里路,从大姨夫家里刨来的。栽的时候,母亲还没有出月子,跑出来看。父亲问她:儿子呢?

母亲说:睡了。

父亲说:睡了也得看着啊,别掉下来。

母亲就笑:你儿子还不会爬呢,除了吃和哭什么不会。

父亲就放心栽树。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树荫下做针线活。小树荫凉不大,她时不时就要挪一挪针线笸箩。我呢,则看着蚂蚁上树,母亲一边做着活,一边教我数蚂蚁。

父亲上山回来,放下家什,也要在树下歇一歇,抽袋烟。他身上有浓重的旱烟味道,让我感觉很温暖。此时,母亲已经在家里生火做饭了,烟囱里冒着生烟。那是因为下雨天,草没有盖好,漏了雨,烧起来,烟就大,还不起火头。

母亲做好饭,呛得一眼的泪。她出来就骂父亲:就知道抽烟,草也不好好盖,做顿饭能呛死人。

父亲不恼,说:多晒晒不就行了?

母亲剜他一眼,不说话了,父亲继续吸他的大烟袋。

等到母亲在屋里喊了一声:吃饭了。父亲才磕干净烟袋,拉着我进屋吃饭。

小树每天都那么大,好象永远都不长。

读了初中,母亲常在树下等我回家。有一天傍晚,回家的时候,夕阳落在了妈妈的背上,把妈妈的脸镀上了一圈金边。我清晰地看到了妈妈脸上的皱纹,和稀稀落落的白发,才发现她开始变老了。

而小树,在她身后,突然就长大了。

从此,每次回家,都有人和小树一起迎接我。到高中的时候,在树下等我的就变成了父亲了。

很多日不回家,母亲在屋里忙活着做好吃的,父亲就代替她,在外面等我。老远看见我,就跑过来,要帮我背包。实际书包里,常常只盛了几件衣服,根本不沉,他却抢了去,并大步跑回家。我知道,他是要母亲赶紧上饭。

我回家却越来越少了。有时候,还没有到家,就感觉到了父亲的目光和他已经苍老了的身影。他已经不能很快跑到家,和母亲通报我的归家了。然而,他依旧会抢过我的包,试图尽量快些走,以跟上我的步伐。

那家槐树,却依旧是苍翠着,很茂盛。

关于离家的文章2:寂静的荷塘

文/好甜的瓜陈

早就听说在离家的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荷塘,但一直也没能得遐去那里观赏,今天忽然来了兴致,决定起个大早去那荷塘观赏荷花。

通往那片荷塘的路是一条幽静的土路,在这条土路的两边生长着大小不一的白杨和国槐。那白杨威武挺拔如同站岗值勤的战士;那国槐雄劲苍翠如同精神矍铄的老人;树下散落着的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则俏皮典雅如同天真活泼的孩子。柔和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把这条小路渲染的清新明亮。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鸟鸣反而使得这条小路是那么的幽静。透过稀疏的树丛,远处是一片片刚刚吐穗的玉米,望着眼前这一望无际的绿色,真是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时间尚早,小路上没有一个人。这也不错,那就让我一个人独自陶醉在这绿色中海洋中,独自享受大自然赐给我一个人的这份寂静吧。

就在小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了起来,隐约间看到前面似乎是一片荷塘。看到此处眼前不由得一亮,精神也随之振奋了起来,不经意间脚下的步伐竟然加快了许多。

这的确是一片荷塘,尽管这片荷塘并不是很大,但却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淡雅;那么的寂静;那么的令人痴迷。

六月的荷花已然到了亭亭玉立的季节,那些生出水面的翠绿色圆形荷叶,宛若少女轻盈的裙摆一般娇美可人,一阵清风吹过,眼前的这片荷花如同一群少女在翩翩起舞。

那些藏在荷叶下面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就象一个个害羞顽皮的小姑娘,好奇而又羞涩的偷偷地窥探着外面这精彩而清新的世界。那些各色盛开着的荷花,就象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少女一般,站在一个最抢眼的地方,最大限度的展示着自己的娇美与靓丽。你看吧,那些白色的花是多么的纯洁;那些红色的花是多么的热情,那些粉色的花是多么的温柔,那些紫色的花是多么的深邃。

几簇芦苇很是随意的点缀在清澈的水面上,尽管有些的杂乱,但这种纯粹的自然美带给人的是一种真实;一种亲切;一种回归;一种寂静。

一群群不知名的小鱼儿在母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的在水面上畅游着,他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藏入水底;时而结伴同行;时而自由嬉戏。偶尔还有几只颜色各异的蜻蜓在花丛与水草间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舞技,它们时而停留在花头上;时而矗立在水草间;时而在空中悬浮;时而在水面掠过。

荷塘的后面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地,低矮的各类杂草如同一块特大的绿色地毯平整的铺就在荷塘的周围。几棵高大茂密的杨树也给这片荷塘增添了几分的神秘与寂静。

望着眼前这一簇簇青翠欲滴的荷花;望着河面上这一群群欢快游荡的小鱼儿;望着空中这一只只轻快飞舞的蜻蜓;望着远处这一片片清新淡雅的草地,我感受到了一种轻松;感受到了一种惬意;感受到了一种寂静。

是呀,我们每天都在繁华的都市间往来奔波,疲惫的心很少能享受到一种放松与宁静。其实我们有时不必走的很远去奢求远处绚丽的景色,有时一片小小的荷塘;几群游弋的小鱼儿;几只悠闲的蜻蜓,就足以使我们享受到一种惬意一种寂静。

关于离家的文章3:离开的时候

文/叶之秋

我们离家在外,有许多值得牵挂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时时念叨,魂牵梦绕。在我们忙碌的一年里,一定会遇到烦心事搅和的不得安宁,这个时候回想会令我们能够静静的品味那份温暖和安稳。

我们总会给自己找个理由制造些满足或大或小,用极其剪短的话语或小的精致的礼物获得惊喜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和快乐。人们总会用各种理由去寻找在忙碌中的乐趣以此打发了枯燥的生活。而生活也以千变万化的姿态传递着这份恩宠。事在人为,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些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让我们成就事业和人脉的同时,收获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生活是本活生生的教材继而成为范本。我们的青春和热情随着这些经历一起经历着,起起伏伏,并不简单,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有了感悟更加的有了人情味。

我们总会面临离开的时候,各种思绪交织纠缠,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种纠结和不舍包围了我,令我困惑继而头痛陷入空白和苍白的睡眠。这是怎样的一种境地呢?会想到聚少离多的客观因素,隔着时空距离更多的是期待相聚,然,不见不散的约定就是主观因素了,因为想见你,所以任何阻拦都是苍白无力的。能够见面却不见,又有什么理由呢,我想任何理由都不成立。就像在离开的时候,纵有千言万语不能当面说,纵有万种温情不能真切的触及到。这是怎么了呢,亲爱的,我们期盼已久的重逢,等来的是冷冷清清,是战战兢兢。都退一步,不硬着头皮面对会不会好些呢?都把目光放长远,会不会有转机呢?或许不会像这样尴尬,相视无言。竟然没有了相逢的喜悦和甜的温暖。

离开的时候,是恋恋不舍是心痛岂止只有你一人背负着困惑和不解。

关于离家的文章4:老家

文/海阔天空

离开老家有快10年了,虽然离家不是很远,但除了过年和平时探望也是很少回去的。偶然想起了老家。还有结婚就执意和我们分开住的越来越年迈的父母。心中的牵挂与酸楚绵绵地不能散去。

太气慢慢转凉了,我也是要回老家拿一些衣物。看一看父母亲的。于是今天去金坛有事绕回去看望下。

难得回来一趟,弄堂里半人高的杂草葱翠茂盛,进家门的路掩在其中,静静的,湿湿的,暗暗地。久违的朱红的木大门也显得越发陈旧。干燥斑驳。堂前依然如故,墙上贴着的儿子牙牙学语时的拼音字母画报已经褪去了光彩,时钟几年不用也已经停摆,只是八仙桌还是光洁,看得出父亲还是不时的过来打扫。上楼推开房门,妻子甜美的笑容和我那青涩无措的神情在婚纱照里荡漾开来。很是温暖。驻足阳台眺望,阳光是一样的娇媚,风还是一样的柔情,河水还是一样的轻盈。只是那安静的一座座的楼房,显得渐渐陌生虚幻起来。顿时心绪茫然,不禁感觉浮生如梦,怅然若失。不经意间,我已经走出去了很远很远。

母亲知道我回家也过来了,嘘寒问暖,一家在外好不好。依然是她最深的牵挂。看着头发越来越花白的母亲,我恍惚地说着我们过的很好,不要担心。母亲身子硬朗,心态乐观,使我安心不少。

整理好衣物,告别父母,我终究是要回到我现在的处所。车子缓缓启动,放下车窗,微风扑面而来。大路边的老槐树依然挺拔,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一一跟我作别。错落的楼房,蜿蜒的道路,还有淳朴的脸庞,都洋溢着故乡的安康。对于老家,我就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那曾经荡漾着我无数憧憬和欢笑的田野小巷,已经成为我过去往昔里的段落篇章。可是,老家,有你,我才有牵挂,有你,我才慷慨激昂,有你,我才敢志在四方!

待我若干年后,红尘看破,铅华洗净,告老还乡的那一天,定要在村前的小河边,撒下悠闲的鱼饵,在我自家的菜田里,种下美丽的蔬菜,在门口的石榴树旁,摆张有靠背的长凳子,让她依偎在身旁,感受那暖暖的阳光和柔柔的风,细细地回忆昨天,聊一聊以后。赞了赞了, 我仰天大笑奔驰去。

关于离家的文章5:月下随笔

文/春泥秋香

屈指算来,这已是离家孤独中度过的第四个中秋节了。

夜空墨蓝。那一轮冰轮似如约而至的情人当空悬着,亲切而又陌生。美景当下,大家都争着群而观之。都说,今晚的月儿很美,很圆。我却独自坐在屋里,对于那样圆的月儿,从小到大,不知见了几多回,早已失去了“争着起而观之”的激情。

记得幼年时,脑海中刻着的中秋节是在家乡用砖头铺就的打麦场上,村里人们团圆饭后搬张靠背椅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或拉家常或摆龙门阵,声音低低的,偶尔从某一处的人群里爆发一两声欢笑,但很快就消失了,生怕破坏了这月夜的宁静。打麦场略呈月牙形环绕着一个小池塘,月夜下的池塘里蛙鸣阵阵,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蛐蛐叫声。波平如镜,那一轮圆月就静静地躺在平静的水中,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绕着池塘疯跑着,那轮月儿仿佛也跟着我们的脚步也在水里跑起来,无论我们跑到哪一个角落,月儿总会跟着到那一个角落,直到跑得头晕,却总也跑不过月儿。于是,那轮圆圆的月儿露出圆圆的笑脸,静静地望着我们笑。这时大人们就会慈爱地说:别乱跑,小心掉进池塘里。

成长后的中秋节夜里,全家人围坐在露天的阳台上,月儿的清辉洒在身上,也洒在周围的景物上,白日里的喧嚣都消失在这铺天盖地的银辉里,安详而神秘,熟悉的蛙鸣声阵阵不绝于耳,我抱着心爱的六弦琴下月下轻拂琴弦,琴声悠扬地从手指间流淌出来,飘散在夜风中,合在家人会心的轻声笑语里。圆圆的银月照着团圆的夜,把爱写在心上。

然而,同样的中秋月今夜我不忍看,虽然大伙儿都说很美,我却固执地放弃了与之见面的机会,只是孤坐在电视机前盯着央视那几张老面孔在中秋晚会上发出吵闹的声响。

不,不是面对碧空满月美景下我的冷漠,实在是不忍触景生情,中秋月太多完美的故事映照着今夜凄清孤影下我的伤心。

心爱的人儿啊,实在是对不起,本应在这样圆满的月夜里和你们共赏秋华,离别却让今夜这样一片明月照着两处期盼团圆的心,说不清有多少歉疚在心中。

期盼下一个月圆的时候我背上满满的思念的行囊,踏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月虽似今夜清冷,心已过千山万水相逢。

关于离家的文章6:温暖的钞票

文/寇俊杰

那时,我在离家十几里的镇上读初中。

记得初二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刚到11月就下了一场大雪。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去玩了,我因为离家远又没有准备棉衣,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突然,我发现一个人影透过模糊的玻璃往教室里张望,我凑近一看——竟然是母亲!我赶紧走出去,看到母亲用床单兜着被子背在肩上,头上身上沾满了雪。我急忙接过被子,吃惊地说:“妈,你怎么来了?”母亲冻僵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我来了好一阵儿了,怕影响你上课,就没过来找你。”

我和母亲一块儿往寝室走,我发现她走路一瘸一拐的,就问:“妈,你腿怎么了?”“雪大路滑,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事!”她边说边努力把身体挺直,想走得自然些。

我搀着母亲到了寝室,想看看她摔得怎么样,可她说什么也不让看,只是愧疚地说:“这两天你冻坏了吧?怪妈,前些天地里忙,没顾上做棉衣棉被,谁知就突然下雪了。这几天我晚上加工,总算做出来了。”

我勉强说:“没事,我不冷!”“怎么能不冷呢?这是10块钱,学习费神,可别亏了自己。”母亲取出手帕把钱递给我,那一张张纸币,有很多一角两角的,这些钱几乎是我们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啊!

看着母亲那满是老茧的双手上一道道冻裂的血口子,我终于忍不住了,死死地按着母亲的手,哽咽着说:“妈,我还有钱,这钱你买双手套吧,就算我求你了!”

“傻孩子,快别哭了,妈这手就这样,早习惯了。你学习才是大事!拿着,看需要啥自己买。妈没进过学校门也不知道买啥?”母亲给我擦着泪说。

我的倔脾气上来了,说什么也不要钱。母亲看看没法儿,只好叹息着收起来。这时一阵风把门刮开,雪花飞了进来,我连忙起身把门关好。母亲说:“这星期你别回去了,路不好走。你好好学习,我走了。”

上课的钟声响了,我向教室跑去,到了门口,我一扭头,母亲还在雪地里向我招手。我忍着泪坐在座位上,透过窗户,我看见母亲蹒跚的身影消失在无边的风雪中。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铺开被子,一团东西滚了出来。我打开一看,正是母亲给我的10块钱——她趁我去关门的时候塞进了被子里。

那年冬天,因为有母亲给的钞票,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我知道,那上面有母亲永远温暖的体温。

关于离家的文章7:家乡的味道

文/高山流水1212

离家多年,家乡之于我除了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更是一缕缕醉人心魄的味道。每每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便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里,似浓似淡,挥之不去。

家乡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老家,是一个沾满了乡土气息的符号。走进老家,就贴近故乡风情,就融进古老民族时代小桥流水的景色里,就走进由淳朴乡土语言排版的妙趣横生精美绝伦的大书里。

走进家乡,就会触摸到黑土地上的淳朴足音,就会听见田畦上悠扬的牧笛和黄河岸边迷人的小唱,就会看到一望无垠的平原田野。从老人们含笑的脸上,将品味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聚敛着生命的激情,这种激情有像童话一样开放在民俗里,成为一个永恒的视觉,在盘旋的鸟的翅翎上,慢慢合拢为一个蛰伏心底的影像。

家乡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夏天的原野是美丽的。树上的鸟窝,地里的蚂蚱,毛绒绒的狗尾巴草,全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午后放学,我们迫不急待地钻进高高的玉米地,盛夏的暑气虽未散去,田垅里却凉爽多了,躺在松软的地里,尽情放松着一天的疲累,看蓝蓝的天被长长的玉米叶子分割成不规则的图形,偶尔有雪白的云从三角或四边的图形中飘过。折一棵嫩嫩的玉米杆,细细地嚼,清甜的味道沁人心脾。直到落日的余晖染红天边,远处传来母亲的呼唤,才不得已爬起来,恋恋不舍的回家。不久,天里的玉米穗焉了,掰下第一茬棒槌,煮熟,那鲜美的味道更是人间少有,回味无穷。

家乡的味道是秋天的落叶。老屋的旁边是一片小树林,秋风刮起来时,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上下翻转,地上金灿灿的一片。天黑的时候,父亲从田里回来,顺手把落叶归拢,点燃,轻轻的烟雾四散开来,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染烧的味道,像太阳暴嗮过的麦秸,干爽清香。而这时,屋里就会亮起一盏灯,母亲的晚饭也做好了。多少年过去了,每每不经意闻到落叶燃耗的味道,我就格外回忆老屋,还有逝去多年的母亲。

家乡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地瓜。冬天是枯燥的,刺骨的东北风呜呜叫着,地上的生灵都销声匿迹了。漫漫长夜里,母亲把炉子捅的旺旺的,见几个小点的地瓜埋进炉坑下面的柴灰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终于闻到香味了,我们就抢着拉开炉门,用火钳扒开柴灰,黑黑的地瓜滚了出来,小心翼翼的剥掉外面考糊的皮,轻轻一掰,一股白气冒了出来,屋子里立刻弥漫起烤地瓜的香味。那些漫长的冬夜,是香喷喷的烤地瓜驱赶着寒冷,温暖着我们枯燥无趣的假期。

品味家乡的味道,就是品味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

家乡!老家!也许家乡的那清澈的水和蔚蓝的天空,只能永远回旋在我的梦里,但我无论以后还要漂泊多远多久,静下来的时候我就会细细回味家乡的味道,也许梦醒后,我不知故园在哪一滴雨水里闪耀,在哪一个春天里微笑,但是老家啊,你永远是摇曳于我心一隅的最美的风景!

关于离家的文章8:我,离家后你会难过吗

有些事,对谁都不能说。这些苦,更不能让什么人知道。不能和爸爸妈妈说,因为怕爸妈妈担心。不能和朋友说,因为对朋友没什么好处。不能和同事说,因为妈妈说家丑不可外扬。

这是家丑,所以我只能憋在心里,任凭别人怎么猜。结婚一年,他说我没有恋爱的时候好了。恋爱的时候,我不嫌他穷,不计较他用电摩载我从市区回县城。他说,那时候我是真的爱他,现在感觉不到我是否还爱他。我爱着,一直都爱着的,甚至比以前更爱他。为什么我们有了房、有了车、彼此拥有了对方的时候,却感觉不到对方的真心呢?我不嫌弃乘电摩,甚至当电摩爆胎我愿意和他肩并着肩走回家,不管路有多远,我都愿意。他没有发觉,我的改变都是因为他的脾气。结婚以来,我一直忍让,一直原谅,一直在改变自己。甚至很小心翼翼的和公公婆婆、小姑相处。为了家和我可以不计较任何东西,包括他的无理取闹。他从来没有发现,我的改变都是因为我还爱着他,因为太爱所以会希望他是最优秀的。因为爱,所以会想让他比自己还好。以前:我对他说过,我要活得比他长,这样他就不会孤独,不会因为失去我而难过。

结婚以来,我们一直吵架。吵架仅仅是为了玩网游。这段时间我的网瘾又犯了,想玩就是想和以前的朋友叙旧、闹腾。可是他不准,为此他拆了电脑,拆了网线。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过激的碰我的电脑。我都已经改掉很多,有半年的时间没碰电脑了。我爱的他竟然对我如此残忍。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那么反对我玩游戏。这次他一时说陋嘴,我才知道他是对我有戒心。怪不得,房产证不往家里拿,怪不得最近他在留意我的聊天记录。全是假的,什么见不得我玩游戏,见不得买点卡,什么我不务正业不诚心赚钱,都是假的。他只是不信任我,完全的不信任我。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至少我也有自己的一份收入,我甚至连买一张点卡的自由都没有。我给公家打工是没有你们当经理的赚得多,可我也很努力得在赚钱。

我都离家三天了,你不但没有电话,甚至欺骗别人我在同学家里。承蒙领导照顾,我在他家酒店住得很好。还可以写写博客。本来我想离家远点的,可是我怕我爸妈会担心。明天,我会试着租个房子,我会好好的考虑一下,我们的感情哪出了问题,是否还要继续。我越是爱你,你就越会干涉我太多的事。我没有了自由,我对对我们的感情已经怕到不行。

关于离家的文章9:鸡蛋的记忆

文/山静入柏

当兵离家的前一晚上,我和母亲坐在煤炉前,也不知说什么好。在此之前,我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上山下乡的九里公社,其实也就20华里左右。我下乡的那天是个阴天,母亲在广场上以泪洗脸,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而这回我将会走得更远,到山西,听说有一千多里路呢。母亲反倒变得异常平静起来。

煤炉烧的是藕煤,炉子上是熏黑的炖钵,炖钵里像土豆那样堆着一钵子茶叶蛋。母亲说,这是给我明天带到路上吃的,25个。我清楚,这些鸡蛋一定是母亲借来的,不知道她赊了多少人家。因为在那个年月,别说买不起,就是买也找不到地方。

吃鸡蛋是贫困年月的奢侈。在老家,只有月婆子才能尽情享用,说是大补。能吃的月婆子,一顿可以吃一水瓢的蛋。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光绪皇帝也爱吃鸡蛋,每天都要吃上四个。但他并不知道鸡蛋的真实价格,内务府给皇帝的报价是34两银。光绪有一回问他的老师翁同龢:“鸡蛋那么好吃,可这么贵的东西你吃得起吗?”这话让他的老师真为了难,可见当时内务府贪污有多么严重。

我们家也曾养过几只母鸡。但毕竟不是乡下,母鸡的鸡窝只好安排在我们兄弟的床下。我们每天盼着母鸡下蛋,动不动就把手伸进热辣辣的鸡屁股探虚实。有时候望蛋心切,把手在鸡屁股里掏了许久,结果把手抽出的时候,母鸡忍不住就拉出一泡热气腾腾的稀屎到手上。

灶屋里只有煮鸡蛋发出的“咕咕”的声音。此前,我看见母亲将快煮熟的鸡蛋捞出来,一个个在水瓢里用筷子轻轻敲破,然后再放进炖钵里。做完这道工序,母亲才开始放盐、茶叶和桂皮,因为只有这时才会入味。

茶叶蛋的香味实在诱人,惹得舌下总是忍不住有涌。但无论如何我不能让母亲看出。唯一克制的法子就是在咽口水的时候闭嘴不出声,也不要让母亲看出喉结的动。但这是很难的。我甚至体会到香味可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盐香;一类甜香。凡是大自然的香味一般都属于甜香,它让你觉得好闻,但不会动俗念。盐香则不是,它是香料和盐的混合,只要水一滚开,那种香味立马就揪醒了馋欲的耳朵。除了茶叶蛋,老家煮腊肉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种要命的香味。这种香味差不多只是与过年发生联系。

母亲其实早就看出了迹象,轻声问我:“鸡蛋是带到路上吃还是现在吃?”

我使劲咽下一大口口水,说:“干脆现在吃了算了!”

我知道,懂事的弟弟们这时候也都没有睡着,我可以在静静的夜深里分辨出他们在床上小心翻身的声音。他们和我一样,也都被这可恶的茶叶蛋的香味折磨,我怎可明天一人独享。

母亲哽咽着点头了。

就这样,母亲给弟弟们一人送去一个茶叶蛋,剩下的逼着我一个人全吃了。

这是我这辈子吃得最多的一次鸡蛋。我装着这一肚子鸡蛋上路,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都肚饱如铁,不吃不拉。部队在长沙兵站、石家庄兵站停车吃饭的时候,战士们都用军用缸子打来黄金亮色的猪肉炖粉条,照往常一定是难得一遇的美食,可我闻着就反胃。而且坐在火车的闷罐车箱里,歪在铺在车厢的稻草上,老是打嗝,打出来的气味都像过夜的饭菜,一股馊味。

母亲倾其所有给儿一顿,想不到竟让我有好几年谈蛋色变,甚至看到好吃的木须肉里夹杂有蛋花,也便停箸不食。

关于离家的文章10:那条路

文/文雪梅

离家十几年的表哥回到小城,稍作休息,便急着要回到乡下老家看看,还特意换上了运动鞋。我纳闷:“爬山去吗?”表哥看看一旁的嫂子,无语,只是冲着我微笑。我知道,表哥是怕家乡的那些路。

家乡在关山脚下,前面靠的是山,后面背的是山,周围绕的是山,走的也是山路,就连门前县城通往甘肃的陇马路有一段也是土石路。那些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我对家乡的道路记忆犹新,和表哥有关。那是1996年,表哥初中毕业在西安打工,过年回家,还领回了一位大城市里的姑娘。那时候,关山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正在初步开发建设阶段。他们到达陇县时已是大年二十六的黄昏时分。天,下着鹅毛大雪。表哥询问了仅有的几辆出租车司机,一说去铁源村都头摇得像拨浪鼓:“掏钱多少不去!”原来,连日来的冰冻低温天气,通往村里的路已经冻住了,像镜子一般,谁也不会冒这个险的。无奈,表哥高价掏钱雇了一辆到达城关镇神泉村桥头的车。然后,步行回家。快到家的时候,最让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姑娘滑倒路边的水沟里,扭伤了一只脚。直到深夜,才踉踉跄跄回到家里,姑娘就哭了起来,弄得全家人都很不开心。再加上一贫如洗的日子,不用说,这桩婚事不欢而散。

从那以后,表哥就到新疆打工,一去就是多年。我们知道,不仅仅是失恋带给他的心碎,最主要的还是家乡的那条不争气的路。

那天,表哥带着新嫂子要回家。我们在西关公交车停靠点坐车。行走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身边不时闪过一辆辆外地牌照的小车。表哥疑惑地望着我,想要问什么。我看出了他的心思,呵呵地笑着说:“放心吧,过去的土路早已不见了,如今,陇马路也拓宽整修,道路的变迁带动了关山草原的开发建设,家乡是有名的旅游景点了,吸引来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富了老百姓的腰包。这些车都是全国各地旅游观光的呢!”表哥听后,不由唏嘘不已。惊异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透过玻璃窗投向了窗外。

一路上,窗外的风景如影掠过。锃亮、整齐的房屋;文化墙上的陇州社火、皮影戏、关山草原、龙门洞美景引人注目;近处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编织着北方的夏天。这一切如诗如画,看得表哥和嫂子如痴如醉,赞不绝口,那感觉好像是在旅游一样,不知不觉已到村口。

一下车,映入视野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子,旧貌换新颜,让人耳目一新。表哥迫不及待地和村口广场里休闲的乡亲拉起了家常。闲谈中,德娃拉着表哥的手颇有感慨:“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可大了,最大的还属村里的道路了,党的‘村村通’实施的好呀,走到哪里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已完全不见了往日的泥泞不堪……”顺着德娃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一条条笔直、干净的道路边连着千家万户,道路两旁红花绿叶相映,像是走进了公园。

“要想富,先修路。家乡变了,真美啊!”表哥自言自言道。

返程的时间到了,表哥却最终决定留在家乡,和嫂子合计着办农家乐呢。看着表哥沧桑的脸,我知道,多年前是那条路让他伤心欲绝,又是那条路,拽回漂泊了多年游子的心,让他感到家的温暖。

关于离家的文章11:永远鲜艳的国旗

文/赵利勤

父亲在离家一百多里的煤矿当工人。1984年国庆节放假,11岁的我第一次跟着父亲去了煤矿。

第二天,正好是十一,那年是国庆35周年,很隆重,矿上请来放映员放电影。可是父亲正好要上班,他把我带到广场上交待了几句就走了。

看电影的人实在太多了,我挤不到前面,正愁得没办法,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我高兴地跑过去,猴子一样没几下就坐到了树杈上。这真是一个好地方,不但电影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凉风习习,惬意极了。

看到精彩处,我不觉手舞足蹈起来,可是一不小心,我身子一歪,“啊呀”一声,重重地从树上摔了下来。树下的人听到响声,都围过来。他们用手电筒照着我,问我怎么啦?我疼得说不出话,眼泪汪汪地用手指指树。其中一个中年男子二话不说背上我就跑,后面还跟着三四个人。中年人一直把我背到了煤矿医院。医生给我仔细检查了一下,说是脚崴了。中年人问我:“你爸叫啥?”我说出了爸爸的名字。“我知道,”另一个人说,“你爸正在上班,不如到我家里等着吧!”医生说:“就在我们这里等吧!我们这里有床铺,也有人值班,再说你多在医院呆一会儿,我们也好观察一下还有没有别的症状。”

那天晚上,我就在医院睡下了。刚开始睡不着,一个护士阿姨就过来给我讲故事。我虽然不记得她讲的什么了,但她那慈祥的面容、温柔的声音和像妈妈一样的抚摸让我很快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看到那位阿姨就睡在我旁边。她见我醒来,赶紧给我端来洗脸水,还给我端来了热腾腾的饭菜。我刚吃完,父亲拉着架子车来了,别人帮忙把我抱到车上。

路上,父亲问我:“你知道帮你的都是什么人吗?”我摇摇头。“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背你的还是矿上的领导,是国家培养的好干部!”“咱们国家的人真好!”我不由得感叹。“是啊,你看前面那面旗——就是绣着五颗星星的那面——那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爸爸深情地说。

我扭头向爸爸手指的方向看去,真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上面一大四小的五角星图案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那年十一的经历和国旗飘扬的画面,还是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并且历久弥新,永远鲜艳……

关于离家的文章12:插班

文/张桂林

1979年冬天,我到离家四五里路的郭楼联中插班读初中一年级。学校有两排房子,一条南北路把前排房子断开东西两部分,西边是小学高年级的教室,东边是初中二年级教室;后排西半部分是单独的院子,有五六间房子,是教师办公区。东半部是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室。以前的初中都是两年制,这一年开始改成三年制了。

踏进教室,我感觉来到了杂物间。水泥抹面的黑板墨色斑驳,左下角巴掌大的一块脱落了水泥露出了墙砖。砖泥垒成的讲台上,四根粗粗的桌腿支起一块厚厚的桌面便是讲桌了。靠近讲台有五六排砖混结构的课桌,水泥面大部分光滑锃亮可以照出黑黝黝的人影,边角裸露着水泥砖砂,参差不齐。男女同学衣袖都摞着补丁,或带着套袖,还有三五个黑头涂脸的高矮胖瘦的男同学胳膊肘处露出了棉絮。教室后面两三排的书桌是木制的,宽窄高低颜色不一,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个年代的物件。凳子有长条凳,有杌子,还有带靠背的椅子。这些凳子、杌子、椅子都晃晃悠悠、吱吱呀呀的。有一次,女同学爱红还被椅子面上的缝隙夹了屁股,疼的直咧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硬是没落下来。我后面的“瘦猴”坐的板凳面是一根碗口粗的圆木一分为二,当然是圆面朝上,我想坐在上面一定很舒服,几次和“瘦猴”商量换凳子坐,他都没同意。

教室北墙有两块活动的砖,东墙有一块活动的砖。课间,闲得蛋疼的几个同学,你在里边把砖推出去,他在外面把砖拱进来,像小公牛一样墙里墙外的顶来顶去,直到上课的铃声响了,才鸟兽般散去。

北风吹来,钉在窗户框上哗哗作响的塑料布,好像大鸟的翅膀,它遮挡住呼啸的北风,又搅动起屋内的寒气。我把头缩进围脖,整个人好像坠落进寒冷空旷的深渊。我感觉教室在北风中瑟瑟发抖,要不是房顶蜘蛛网、灰吊拉扯着屋墙的四角,风再大点儿它就会倒塌——这让我想起在郑家屯镇吉兴小学读五年级时那段冬日的时光。三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间垒起一个锅灶,一口锅倒扣在上面,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小腿粗细的方木、圆木在灶膛里呼呼地燃烧着。外面大雪纷飞,室内温暖如春,同学们的小脸都红扑扑的。透过教室北面窗户上淌着一道道水滴的玻璃,会看到紧靠后墙的取暖用的木材从东到西,垛得比窗台还高。几只麻雀蹦跳跳,从容地啄着木垛上的积雪,它们纤纤的细爪儿也触摸得到厚实的木垛里潜藏的温暖。当然,难忘的还有教室房顶西北角那只绿色的小喇叭,一到课间,它便播放歌曲。年底,室外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期末考试结束后,校长利用广播主持全校发奖大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发奖。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把奖品放到讲桌上,校长在广播里宣布每个班获奖学生的名单。

“五年级,第一名,张桂林,第二名……请班主任发奖!”

我在讲台上从老师手里接过塑封的日记本、铱金笔、年画。这是我小学阶段经历的最隆重的授奖仪式,也是我第一次受到奖励。多年以后,我确信那次奖励是埋在心灵深处的火种,它在我人生道路的黯然坎坷处会倏然擦亮。

由于语言障碍,两地生活惯的差异,我在学习上,感到十分吃力。同学们取笑我,喊我“小蛮子”,同龄人相互打斗,难免恶语相向,他们就骂我“臭糜子”。插班学习不久,一次考试后,政治老师在班上的一通点评,让我蒙羞受辱,无地自容。因此,我曾萌生过退学的念头,也产生过回东北的想法。

校长教我们的政治,按庄乡的辈分儿,我喊他二爷。“整天背着个书包,考这么少的分,书念到哪去了呢?还是考入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呢!”二爷没点我的名,可说的就是我。班上的学生都不背书包,书都放在书桌洞里,我还是在东北念书时的习惯,背着书包上下学。当年我是郑家屯郊区小学唯一考入省重点中学——双辽一中的学生,我父亲向我二爷显摆过。我当时耷拉着头,脸埋在了围脖里。感觉四周的都目光射向我,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一层层剥落我的自尊。

后来,我的同桌广聚告诉我,冬天的教室那样冷——哈气成霜,他竟然看到我的脸像烧红的铁炉,热气从我浓密的长发里窜出,在头顶一缕一缕飘散。我的同桌广聚把当时的情形,说得有些夸张,不足为信。但这次打击,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自强不息的火种。

这个冬天,在寒冷、简陋的教室里,我修复着自尊给我带来的伤害,克服语言的障碍,继续着我的初中学业。

关于离家的文章13:我骄傲,我是乡下人

文/莲子传奇

离家越久,思家之心越切;年龄越大,思乡之情越浓;在都市住了这么多年的我,丝毫不能感动于它的繁华,它的便利,它的……反倒常常感叹它的喧嚣,它的污染,它的……总是回忆起儿时的事情,留恋起那段乡村生活来,并且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愿望,想写一写乡下的生活,喊出那句多年哽在喉的话:我骄傲,我是乡下人!

我出身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我家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父亲也是如此。从小目睹过父母的艰辛;从小受过农村的所有苦:挑水、扫院、喂鸡、拔草、放羊、间苗、锄地,收割……大人能做的我就学着做,并且越做越熟练,也给父母减轻了许多负担。艰苦的劳动也让我练就了一个好身体,我感冒了从来不吃药,盖上几张被子捂出一身汗,第二天,好了。其实,乡下人,谁不是这样挺过来的?

到上学的年龄了,当我背着母亲一针一线给我缝起的书包走进校门时,那种自豪的神气写在脸上,心里那个美呀,难以表达!家庭生活的困难,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无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懂得珍惜这好时光,学习刻苦认真,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期末,我都会捧着奖状回家。姐姐们也不例外。记得那时我家土炕两边的墙总掉土,母亲就把我们的奖状一张张贴在上面,既阻挡了下落的土灰,又时不时让我们姐妹看到那鲜艳夺目的荣誉。在我们眼里,它们像一面面多彩的旗帜,总在向我们挥手致意。看到它们,那种光荣和自豪就充斥了整个心胸,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停息,当然也为弟妹做了榜样。后来弟妹上了学,每次考试报告的总是喜讯。村里人都说,我家坟上长了念书的草,一个顶一个有出息。但追究历史,我家世代贫农,从没听说过有什么状元进士之类的,在我的印象里,好象连一个秀才也没吧。而我父亲只念了三年书,母亲则大字识不了几个。现在想想,我们的“出息”应该归功于父母的勤劳、善良、俭朴的影响吧

我小学毕业那年,村里的初中要合并到乡里,我的好多同学面临着失去上初中的机会,我也一样。当时县重点中学从我们乡招生五个学生,我报名了,结果出来我考了第四。我可以上重点中学了!我一蹦三尺高,家里人那个高兴啊——甭提了!母亲借来几斤白面,给我们包饺子吃,给我庆贺。伙伴们的羡慕,村里人的赞叹,我那得意劲可想而知!可是第二天却传来消息,说招生名额改为三个,我竟落选了!经姐夫打听才知,有人走了关系。白高兴了一场,我几天没一点笑容,家里人也替我抱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到哪里去评理呢?希望破灭了,于是我就到了离我家二十多里路的姐姐村里去上学。

初来乍到,我的自卑在心里暗暗滋生:我在家里收割庄稼耽误了那么多功课,万一补不上怎么办?在村里、在乡里你成绩好,可是在外乡你还能保住第一吗?这种压力让我饭吃不香,觉睡不稳,不过也成了我学习的动力。白天,课堂上我不敢有丝毫的走神,生怕漏掉老师的一句话;晚上,灯光下,我捧着课本补习耽误了的功课。“工夫不负有心人”,那次期中考试我各科成绩优秀,英语还得了满分,班级排名第一;期末镇里统考,我的成绩在镇里排前三名,一下子,闻名全镇。初中毕业,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的一所中专,而且那一年我是我们班里唯一考上中专的学生。

我-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女孩,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学生居然是这么的幸运!老师们夸奖,同学们羡慕,一时之间,我竟成了焦点人物。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比那些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多付出了多少倍,而我的克服困难的毅力他们想都想不到!“只要你是天鹅蛋,生在鸡场里也没关系。”安徒生这句话是多么精辟啊!

四年的中专生活,我保持着农村孩子的朴实、勤劳、好学、热情、真诚,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待人接物受人称赞,圆满完成了学业。

新的工作单位,面对一张张可爱而稚气的脸,我把我的爱,我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给了他们,换来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我的心是多么地安慰!每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是乡下人,但我成功了!”

是的,我可以大声地说:“我是乡下人,但我成功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乡下人!”

关于离家的文章14:老村庄

文/向力

因为工作在一个离家很近的地方,能够经常回家常让朋友们艳羡不已,不同于大城市的快节奏,乡下的生活是缓慢悠长的。横卧在暖阳下细细咀嚼青草的黄牛,开满山南山北的淡黄色秋菊,熟透了却依然挂在枝头摇曳不肯落下的红柿子,早上八九点才从烟囱里缓缓升起的炊烟……在钢筋水泥林里走得再快的人,踏上了乡间的泥土小路,步伐跟着心境都慢了下来。

黑色大铁锅里盛出来的饭菜,一定是游子们思乡的理由之一。明亮色的火舌舔舐着炉灶,葱姜蒜在铁锅内爆香,系着围裙的母亲,在操作了一辈子的灶台边,用油盐酱醋调试着生活的滋味,勾引着味蕾在舌苔上跳跃,炉灶内燃烧的松枝香搭配灶台上饭菜的氤氲热气,巧妙的在空中勾勒出浓浓的人间烟火。

远游的人回了家,就成了家里的客人,跃跃欲试想给爸妈搭把手,却总会发现以前啥活儿都会干的你,此刻成了爸妈眼里啥都不会干的孩子,无奈只能摇摇头,执行爸妈“歇着去”的指令,但心里确实暖暖的被爱包围,只要父母在,我们永远可以做一个被宠溺的孩子。那么,有一天在大城市奔累了的你,不妨听妈妈的话,回家歇一歇吧。

村子里,有头脑有体力的年轻人都出门奔前途去了,留下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和逐渐衰老的村子,入夜亮着灯盏的人家没有几户了,只有偶尔的几声狗吠划破村子的寂静。

小时候最喜欢围着二爷听他讲光怪陆离的牛鬼蛇神,咂吧一口旱烟袋,就会跳出来一个故事,我和小伙伴一直认为烟锅里装满了故事,在伙伴们怂恿下,也学着二爷的样子吸溜了一口烟嘴,呛得我眼泪都出来了。一个故事讲完,一锅旱烟也抽完了,二爷把烟袋锅在鞋底上咣咣敲两下,往腰上一别,就下地干活了,我们一群孩子也学着故事里的孙大圣、三太子在田埂上你追我赶。

这些年,二爷老了许多,佝偻的腰板再也撑不起繁重的农活,因为肺部疾病,最爱的烟袋锅也抽得少了,酒倒是正常喝着,老头子说这辈子就这个爱好了,再戒了酒,活着就没得啥意思了。二爷的孩子在广东安了家,把孙子也接过去了,因为离家远一年回不来几次,前年本来打算把二爷也接过去住,二爷舍不得一窖洞的红薯坚决不肯去,最后也只好由了他老人家性子。其实哪里是舍不得一窖洞红薯,二爷舍不得是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土地和待了一辈子的村子。

这几年村里的大事,就是通了水泥公路,以前的土坯路是举全村人之力修的,但是后来随着村里人的出走,土坯路缺少养护,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这几年政策扶持,土坯路重新被整理出来,还铺上了水泥,家家户户也都有了代步工具,办事出行比前些年方便多了。近两年,发现回老家盖房子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人城里有几套房,也还是选择回家再盖一栋,我家今年也修了新房子,是爸妈的坚持,也是我和我弟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说要去追诗和远方,但我觉得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

小时候读书是走读的,每天下午放学都要从山下爬到山上,早上上学又要从山上赶到山下,最怕的是冬天,天又冷衣服也笨重,踩在结了冰霜的草皮石块上,一个趔趄就是接着一个屁股蹲,爬起来得龇牙咧嘴揉好久。我曾不止一次向爸妈抱怨发誓:好好学习,以后再也不走这烂路了。而今每次回家,我总是让老爸不要来接我,自己一个人沿着小路走走路爬爬山,童年伙伴成群结队上学的场景时常会浮现,也总能想起那个时候作为“路长”的自豪威武的劲头。

老村子啊,就像一根系带,每个人从这里出发,向四面八方走去,但这跟绳子总会时常牵动着每个人,在某个时刻总想回去看一看,看看垭口的老槐树,看看一起在上面过家家的大石板,看看妈妈的围裙和大铁锅,看看爸爸的解放鞋和铁犁,看看二爷的旱烟锅,看看自己背过的小背篓……

关于离家的文章15:过罢年离家时

文/陈真

望着躺在桌子上那半块烤红薯,奶奶用毛巾蘸蘸还在眼眶里堆着的泪水,转身进了卧室。她没想到,这顿早饭吃得这么仓促,孙子连一块儿烤红薯都没来得及吃完,就踏上了离家的路。

那块儿烤红薯刚从锅底下拿出来时,奶奶还满眼亲昵地看着孙子,看他被红薯烫又不愿扔下,只能在双手之间交替放置的窘迫场面。孙子一点点剥开红薯,上去啃一口,被烫得脸发红、泪汪汪,却只能“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因为舍不得吐出来。这一幕仿佛就在奶奶面前,可烫人的红薯早已变凉,孙子也将飞向远方。

腊月二十八夜里,奶奶不敢睡熟,因为儿子白天已经打来电话,说深夜到家。她怕爷爷的呼噜声太响,淹没手机来电铃声;她怕自己睡得太沉,忽略沉重的敲门声;她更怕夜里的风雪,阻挡了儿子一家的回家路。

儿子一家每年回来一次,通常待不到一周。老两口在新年之前几日,就把该置办的年货准备妥当,等着儿子一家回来过年。儿子做人节约,不让买奢侈年货;儿媳做事勤快,要把卫生收拾利索;两个孙子是“吃货”,顿顿荤食要上桌。老两口把这些琐碎事儿牢牢记在心里,虽然头发渐白,年纪渐长,喜欢忘事,可是这些细节却从未遗忘。

奶奶在床上翻来覆去,惹得爷爷很不高兴。爷爷发出一声唏嘘:“还没睡呢?听说夜里有雪,说不定他们什么时候能到家呢,睡吧!”奶奶装作听不见,也不回话,两只眼睛在黑夜里发光,向窗外望去,只看到黑漆漆的一片。不知不觉中,奶奶带着美好的期待进入梦乡。

砰砰砰!“开门,我们回来了……”清晨,奶奶在睡梦中惊醒,慌忙从被窝里爬起来,穿上衣服,一边高声喊:“来了来了,别慌,这就去给你们开门!”爷爷比奶奶年长几岁,冬天有些行动不便,就披上外套,坐在被窝里,用目光等候。奶奶打开门,迎着儿子一家进屋,还不忘记关切询问:“不是说夜里到家吗,是不是路上雪太大,堵车?”“是啊,堵了好几个小时,在路上都急死了!”

爷爷坐在床上,也大声喊话,用声音招呼着回家的亲人,“在车上肯定没休息好,你们先去睡会儿觉”,又叫小孙子快来自己被窝里补补觉。在我的印象里,二老身边似乎没有缺少过孩子的陪伴。二姑家的一个女儿、大姑家的三个女儿都曾在爷爷奶奶家寄居过一段时间。但现在小孩子慢慢长大,回到父母身边上学,爷爷奶奶身边顿时冷清许多,昔日的含饴弄孙到现在二老相依为伴,情景确实有点凄清。

时间快到中午,儿子一家休息得差不多,精神缓过劲儿来,奶奶便开始准备午餐。农家饭菜,算不得丰盛,但毕竟劳碌一年的家人回来,总要见点鸡鱼肉蛋。饭桌上,一家人围坐一起,聊聊家长里短,谈谈收获和牵绊,屋外是冰雪天,屋内气氛格外温暖,暖得屋檐下的冰棱都加快了融化的速度。

吃罢午饭,儿子照例到村子里走动走动,与一年不见的村人打个招呼。过年了,平日里死气沉沉的乡村突然焕发出生机活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孩子,又从四面八方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无论是在外读书学习,亦或是工作生活,哪怕你在外面是多么得疲惫和不堪,回到这儿——生你养你的小村庄,都可以放下心理上的包袱,享受生活馈赠给我们的乐趣。村庄,是我们心灵的天堂,也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年初一到初四,儿子一家终于走完亲戚。初四晚上,一家人又相聚在离别的十字路口,爷爷和奶奶又将站在人生时光的末尾,翘首祈望下一个春节。今夜,是奶奶这个春节最后一次为他们做饭,也是爷爷这个春节最后一次搂着心爱的小孙子睡觉。过了今夜,刚注入活力不久的乡村又增添一对留守老人,而且随着春节的逝去,乡村渐渐变得老态龙钟。想看到它的再次焕发,我们需要等到下一个春节。

第二天早晨,奶奶拉着小孙子,递给他一块儿烤红薯。这是家里剩下的最后一块红薯,孙子想吃,就放到地锅下面烤了。可是小孙子刚吃下一半,就听到父母的呼唤声,他默默将红薯放在桌子上,依依不舍地跟爷爷奶奶告别。二老站在门口,满脸沮丧,尤其是奶奶,刚看到汽车远离,就转身走开,不想让亲人看到泪水打湿脸庞。

“每年都是这样,晚回,早走,年啊,只能过一半儿……”奶奶瞅着半块儿烤红薯,说出了这句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