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4-18读后感

请欣赏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1

“要拍好一部教育电影,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动故事搬上大荧屏,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3月29日,围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反映新时代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为实现“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唱响新时代奋斗精神主旋律的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厦门大学盛大启幕。

“该影片的推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影片名为《当我们海阔天空》,缘于我们生逢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国家一定海阔天空,教育的未来一定海阔天空,青年一代的未来一定海阔天空。”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此总结出三个关键词:致敬。影片将通过讲述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故事,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谨以此片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献礼。

影片将充分展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和敢闯敢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谨以此片向新时代献礼;落实。为贯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教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我们应该拍摄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电影,该影片定位为青春励志偶像片,力求实现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相统一,以鼓舞和激励4000万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敢闯会创的新时代,把青春梦、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给创业者,特别是创业CEO读的书,作者本·霍洛维茨将自己在创业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后来者。

我还不是创业者,所以书中大部分的内容我是没有体会的,只有三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一对一沟通”。

一对一沟通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定期的面对面进行单独沟通。沟通应该以员工为中心,谈论的话题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工作上的困难,精彩绝伦的想法,郁结已久的焦虑等等。这些都会通过这种交流形式传达到能够解决它们的人那里。

二、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区别。

在工作环境好的公司,员工可以专心工作,相信只要工作出色,公司和他们个人都会受益。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每个人早上一睁开眼就知道自己自己所做的工作高效有用,会使公司和自己都发生改变,这会令他们在工作中既动力十足,又有满足感。

而在工作环境差的公司,人们会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捍卫自己的利益、阻止明争暗斗,以及改善不完善的工作流程上。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因此就不可能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完成工作。荒唐的是,即使他们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超长时间完成了工作却不知道这对公司或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意义。更不幸的是,当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管理者自己的境遇有多么糟糕时,那些管理者首先会否认问题的存在,接着为现状进行辩护,然后就将问题搁置一边。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我一直以为企业文化似乎是一个很玄又很虚的东西,就像我们从小喊的口号一样,没法落在实地。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不一样的看法。用一句话来概括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它能:

让企业独树一帜。

保证重要的生产标准得以贯彻。

挑选出有助于实行公司目标的员工。

凭借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们心甘情愿的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心血于汗水。而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以鼓励员工快速行动,打破常规。

如果有机会成为CEO或者管理者,再来看这本书,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3

知道王志纲是从《大盘时代》开始的,王志纲因成功策划广州碧桂园、奥林匹克花园、星河湾等楼盘而一举成名。学者、记者、制片人、战略策划人,阅历丰富颇具实战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是王志纲的人生目标。

前段央视一套《我们》栏目发起“2009百名精英荐书”活动,王志纲推荐的三本书是《资本论》、《明朝那些事儿》和《谋生》。经济危机的发生让更多的人走入迷茫之境,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物价上涨,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生存的,在大势下如何去走平顺人生、传奇人生和成功人生?王志纲以其丰富阅历娓娓道来,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物人生起伏为案例,讲述谋生哲学。

(一)危机也是转机——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

华尔街在中国象征着财富神话,它可以让一些人和一些企业短期内成为财富巨头,这让众多的企业开始学习华尔街模式。华尔街的教唆让所有的年轻人相信未来的美好,由此催生一系列的经济泡沫。这场经济危机让西方人开始重读《资本论》,以图寻求解决之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人类社会最最根本的问题是公平与效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是中国也遭受经济的危机的影响,认清当今国际、国内大势,是年轻人谋求长远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小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区域间的合作。

(二)案例沉淀出方法论

王志纲工作室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数百个案例为王志纲工作室沉淀出王志纲的战略思想。早期王志纲以记者身份走南创北为王志纲战略策划提供了丰富的一线资料。

“‘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你如果不具备一个在众人当中最强的东西,人家没有必要跟你交换,你就永远被边缘化。”一个人想要出类拔萃,就必须学会沉淀自己知识财富,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让别人相信你,接受你,喜欢你,离不开你,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功过程。

(三)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首先必须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是自己能够建立舞台还是自己需要在别人的舞台上才能展示?所以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要难,要学会从几十年的生活去分析自己,弄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认清“我是谁”“我在哪里”。

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会遇到一些“机遇”,这些机遇究竟是适合自己光明大道还是诱惑要理清,人生路上诱惑实在很多,它常常披着机遇的外衣,一不留神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一生就完了,走上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也就是一条不归之路。

有的人规划自己的人生,从眼前状况着眼,完全是按照理想化的发展模式给自己定一个框框,这样走下去,大势在变,人在变,到头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觉得奇怪,最终走入死胡同。王志纲提出生涯规划倒推法,就是着眼于长远,你将来希望自己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根据这个目标往回推算你所应该经由的路径。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4

这次的博雅课堂请来了很多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成功的人士,他们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紧握时代脉搏的洞察力。每个老师也都带来了自己在奋斗中艰难熬制的“鸡汤”,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交流。作为互联网时代长大的新一代,互联网必然成为我们的财富。

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认为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仍处在发展的早期,“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i—Mode发明人、Docomo前高级副总裁夏野刚在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移动互联网对人类进化产生了三方面影响,包括商业革命、搜索革命、社会变革。

全人类在过去10到15年中经历了巨大的进化,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进化,这一切都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使国与国的差别不再那么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就必须要看怎么去管理这样的变革,社会变化这么快,我们必须要跟得上变化的步伐。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还有很多尚待挖掘,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大规模普及,很多过去想象的应用都将成为了可能。所以这里存在着很多尚待开发又有道可循的领地,我们如果有胆量有能力迈出第一步,那将是一片美好的地方。

创业,是很多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想过并做过的`事。都说创业靠的不是本事,而是运气。很多失败者都是在哀叹自己运气不好,其实运气何尝不是实力的一部分?那不叫运气,那叫眼光。

当然,有些人一夜暴富。但是他们都是在那条道路上坚持了很多年的人,他们承受苦难,在别人退缩时前进,这些,有多少人做得到?就如同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创业是一条荆棘路,荆棘背后是一片大好世界。可是真正披荆斩棘的成功创业者寥寥无几。其实,需要的只是坚持和眼光。还记得那句:“失败了就是固执,成功了就是执着”,创业路就是这样,成王败寇,而且其实有的时候成败只是一念。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根据传统互联网的发展经验,其快速发展的临界点已经显现。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5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将迎来发展高潮。这是时代的契机,也是我们的契机。相信从这次博雅课堂学到的东西有一天会用在我的人生路上,也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大声地把它说给那些迷茫的人。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5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营造承办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氛围,我校于5月20日至5月24日举办了“建行杯”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电影文化周活动,以教育部高教司指导的新时代大学生双创主题青春励志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为我校学生献上一堂创新创业热血金课。3000余名师生在艺术大楼实验剧场、九教国际学术报告厅、6C405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参加了观影活动。

该部电影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高教司司长吴岩总监制,北京电影学院联合监制。影片取材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的真实原型故事,讲述了一个近年发生,完全真实的草根大学生创造传奇的奋斗故事。几名大学生在初心与挑战的驱动下,一无所有踏上追逐梦想之旅,在学业拼搏、职场跌宕、商海沉浮的时空切换之间,历经爱情冰封、兄弟反目、险恶竞争、前程幻灭等巨大人生考验,虽遍体鳞伤,却多次突破自我极限,并且用心整合了大学、投资人与企业家等社会核心资源。

365天,百炼成钢,完成了从平凡到传奇的飞跃。在成就自己身价过亿的同时,以创新模式帮助数以万计的人收获了财富与快乐。这部电影将于6月6日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本周在我校率先点映。

学生观影后,好评不断,感触颇多:“影片笑点、泪点兼具,走心了”“这是我们大学生创客的真实写照,中间的剧情太有共鸣了”“这是一部既富于思想性,又富于观赏性,好看又耐看的电影”“看完这电影,我决定报名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了,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创新创业创未来!”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将收集学生的电影观后感,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引领并鼓舞更多学生参与“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同时竭力承办好本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助力学生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6

这本是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的《将心注入》,文中讲述了主人公从有创业意识,到发现星巴克,加入星巴克,将星巴克发展壮大的所有历程;将心理层面及行动方面的细节都描述的非常到位,是很好的对创业者有指导和共鸣作用的书籍。

星巴克最初只出售袋装咖啡豆成品,这个名称也并不是由舒尔茨创造,它是舒尔茨初次进入咖啡行业的雇主的品牌,后来舒尔茨离开了这个雇主,建立自己的咖啡饮品公司,若干年后,不料老雇主要出卖自己的公司,舒尔茨便收购了星巴克,也因为“星巴克”更为大众所知,名字也更易被记住,所以将“星巴克”取代了自己原来公司的名字,并推向全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整个过程历经艰辛,根据舒尔茨的记录,星巴克能取得成功主要归因于如下方面:

一、主人公对咖啡的由衷热爱以及誓要将咖啡文化推向各地域的坚定信念。舒尔茨最初接触该行业是在一次前往西雅图的出差中,偶尔遇见了一家专门从事咖啡烘焙和销售的门店,店主人是三个对咖啡有着丰富知识的合伙人。舒尔茨在经过了两次的见面之后就觉得这是自己一直想要的事情,故历经一年的时间反复说服合伙人同意让自己加入,于是他放弃了在纽约高薪的工作,离开父母,带着妻子来到了西雅图,开始了咖啡生涯。这一年,他三十岁左右,在当时的门店学到了系统的咖啡辨别和烘焙知识,但与合伙人的经营意见却并不是完全一致。后来在一次出差意大利的考察中,舒尔茨看见了很多专门卖咖啡饮品的具有浪漫且休闲风格的咖啡门店,脑子突然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并希望将此模式引入合作门店,可受到了雇主的反对,并最终以经营风格不一致为由终止了合作。但舒尔茨并没有就此气馁,他反而希望创立一家自己的企业,将意大利的咖啡模式引进美国,他坚信这是一门大生意。他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向资产阶级介绍咖啡的经营模式,他向西雅图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有推销过自己的想法,但资金仍未有着落,就在最后一刻,在当时西雅图的最大投资家那里筹到了资金,接着便接二连三获得了其他的投资。可是在前四年,一直未有盈利,反而因为扩张而需要不断地加大投资,股东对此议论纷纷。但舒尔茨坚信这是一门好生意,并最终会获得回报,他反复向股东作出解释,并坚持自己的做法。门店在第六年开始扭亏为盈,终于舒了一口气。这个过程经历了很多的打击、失望和煎熬,舒尔茨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经常忙得无法休息,无法照顾家庭,但他并没有放弃,坚定了自己想干的事情之后是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充满着乐观,始终如精神导师般引导着团队的前进,我认为这是星巴克可以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二、星巴克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及经营模式的不断探索。星巴克坚持卖最好的咖啡,为顾客提供舒适和休闲的品尝咖啡的环境。这个要求指导着星巴克选择购买最好的咖啡豆、不断提高烘焙咖啡的技术、不断研究新的咖啡口味、改善包装、改善门店环境等等。这是一家不愿意固守传统的企业,这是一家不断追求创新、意图跟上时代步伐的企业。正是有着这个目标,星巴克员工也从不会想办法在产品本身节省成本,采用以次充好,或者采购不合标准的咖啡豆等等,哪怕是在企业最困难、甚至面临亏本的情况下,也坚决要为顾客提供一流的咖啡。这个信念为星巴克留住了客户,赢得了口碑。

三、管理层的才能、视野、未雨绸缪,以及投资方的大力支持。星巴克从创立到上市,吸纳了很多忠诚的志同道合的员工。前期是与舒尔茨一起创立的“天天”的基层员工,他们跟随着舒尔茨,尽心尽力,将企业当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最后有部分追求进步的员工成为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有部分则因为跟不上企业的步伐而忍痛淘汰。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满足需求,星巴克也从外界空降了一批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中绝大多少是在知名或大型企业有过从业经验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有擅长管理和推广门店的、有在连锁经营方面有创业成功经验的、有在资金的管理和操作上的、有在招聘和任人方面的,各种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能力,舒尔茨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权限。所以,星巴克取得的成功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归于人,归于团队。这又不能不说舒尔茨是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可以招揽人才,也可以留住人才,这是作为一名领导的成功。

星巴克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正如很多的书籍或者励志的演讲所说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能力也需要运气,成功的因素确实是综合了很多因素,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始终是创始人的个人才能,不论是眼界学识、还是心胸气魄,亦或人品道德,此外他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一个鉴定的信念,具备了这些,外界的推动和帮助才是有效的,也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7

“要拍好一部教育电影,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动故事搬上大荧屏,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3月29日,围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反映新时代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为实现“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唱响新时代奋斗精神主旋律的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厦门大学盛大启幕。

“该影片的推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影片名为《当我们海阔天空》,缘于我们生逢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国家一定海阔天空,教育的未来一定海阔天空,青年一代的未来一定海阔天空。”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此总结出三个关键词:致敬。影片将通过讲述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故事,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谨以此片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献礼。

影片将充分展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和敢闯敢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谨以此片向新时代献礼;落实。为贯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教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我们应该拍摄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电影,该影片定位为青春励志偶像片,力求实现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相统一,以鼓舞和激励4000万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敢闯会创的新时代,把青春梦、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 篇8

阅读这本书在我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作者观点让我极不舒服,书中所讲应对危机的方法与我所理解的商业伦理规则相悖,在我出差半个月的时间里,此书让我反复读了三遍,这是一个和作者较劲的过程,我没法以一种空的状态去接纳他的观点。我深深认同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在我看来,作者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他的很多决策是非常自私、独断专行,并且对下属员工是不负责任的,他最被业界称道的危机处理方式,无非是融资和转卖而已。

本·霍洛维茨不管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创业的角度,他似乎并不是乔布斯那样的技术和营销天才,也不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那样成功的运营和管理专家。

让我们先来看看本·霍洛维兹的经历:他创业的第一家公司loudcloud,成立刚九个月,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互联网泡沫在全球范围内破灭,从2000年3月10日到4月这一个月时间内,纳斯达克指数从峰值5048点跌破1200点以下,跌幅达到80%,公司虽然完成了1.2亿美元的C轮投资,但是在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公司的销售额极其糟糕却同时又在极速膨胀,在短短不到18个月的时间内从十几人的小公司膨胀到600人,资金链断裂,因此不得不通过尴尬的上市凑集到1.625亿美元,暂时度过难关,因为公司运营的持续低迷,作者把该公司以63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EDS公司,并创建第二家公司opsware,该公司持续经营五年,在经历数次危机后以16.5亿美元现金卖给惠普公司。

以上就是本·霍洛维兹创建实体公司的全部履历,目前他的角色是风险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导师。

严格的说,作者本·霍洛维兹只是前后创建了两家并不太成功的公司(loudcloud、opsware),而且公司的结局都是以匆匆转手卖出了事,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让Facebook的扎克伯格推崇为“硅谷年轻企业家的管理导师、乃至全球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这事儿得反过来思考,如何把一个危机重重、濒临破产的公司包装得前景无限美好,去说服并吸引那些在资本市场上身经百战、慧眼如炬的投资者和买家,这就需要真功夫了,所以,在唱多和抛仓的时机和节奏把握上,本·霍洛维兹简直就是一个狡黠的战略大师,恰恰是我所抵触的`这些决策,彰显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杰出能力,即在越来越艰难被动的环境中,通过系列运作,能让公司的估值反而逆势上涨,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使公司脱困——至少把烫手山芋扔出去了。他似乎深谙麦克阿瑟在太平洋岛屿作战时的“蛙跳”战术,即绝不苛求企业运营的基本面平稳,绕开绩效评价和盈利目标,唯一的战略目标就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通过融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期做高估值。

正是这种简单粗暴而且快捷有效的盈利模式能够让投资者和买家马上看到增值变现的愿景,让他像一个攀岩者那样,踩踏着自己创建的公司,经过几个惊险的跳跃,登上了硅谷的顶峰,成就了他的江湖地位。

但也恰恰是这本书吸引我们的地方,本·霍洛维茨就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每次都在企业几乎无路可走的时候又刚刚好的起死回生,他似乎没有经营一个伟大的企业,但他带领他们团队度过了一场又一场的真正危机。

此书在中国热销,是因为中西方创业理念、经营方式及对企业创始人的认知差异而引起的反思,理由如下:

第一,不再抱守做百年老店的创业理念,当马云还在为阿里巴巴距离102年的目标还差多少年而计算的时候,硅谷的企业家似乎缺少所谓“情怀”,他们像炒股一样,融资创业,等炒到高位的时候把公司卖出,目前百年老店已不是创业者的第一选择,在新新人类中,他所掌控的企业只是一个成就其个人职业梦想的工具和载体,只要能卖到足够的价钱,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创立的公司卖掉变现,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与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相违背,本·霍洛维茨的经营诀窍似乎是不断以新的问题来掩盖旧的问题,资金链断裂就融资,融资失败就上市,上市后濒临破产就做大估值,寻找下家卖出去,在经营不下去loudcloud公司时,他几乎瞒着所有人,偷偷剥离原loudcloud公司的优良资产opsware,这虽然没有违背商业法则,但也绝不光明正大。

第三,经营理念是唯目的论,在本的职业生涯中,有令人感到温情的一面,比如他对所收购的tangram公司的cfo约翰内利支付了不菲的医药费,虽然这个费用他的公司是没有必要负担的,但大部分时间,本的工作都是在冷冰冰的增减核算中,目的就是为了公司能够可持续发展,对大可能地保证绝大多数员工利益,如哈耶克所言,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所以本解雇员工裁减高管毫不留情,在商言商,在商业法则中,理性、契约和感性、义气是背道而驰的。这与中国“先做人,再做事”的从商理念完全不同。

第四,企业领袖的角色定位就仅仅是台前操盘者,本书中,本·霍洛维兹虽然是一个领导者,但他所讲述个人意志和独立决策的内容很少,书中绝大篇幅是在讲述他与团队沟通和协作的过程,这跟中国的企业领导人不同,在中国,大众往往是把企业和领导人划等号,比如阿里巴巴代表马云,腾讯就是马化腾,一提联想马上就能联想到柳传志……在我看来,本·霍洛维兹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在于他一直维系着一个精英团队——这也说明了他跟对人和选对人的水平有多高:他有一位好的股东——比尔·坎贝尔,在每一个重大决策中承担了他精神教父的角色;他有一位好的合伙人——马克·安德森,没有这位网景公司的缔造者,根本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他有一位好的销售主管——马克·克兰尼,这位营销天才就像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巴顿,本只需给他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他就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拔寨,所向无敌。

通观全书,我认为作者还不能算作一个能与安迪·格鲁夫或杰克·韦尔奇比肩的管理学专家,遑论像德鲁克那样的大师了,伟大的企业领袖一定会用一个伟大的企业为其背书证明,但本·霍洛维兹他没有!他只是一个手段高超灵活的公司操盘手而已。

最后说一下,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这书名真是太赞了,让我不由自主反复琢磨,本的聪明,从他玩弄语言的逻辑游戏中也可见一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