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国家风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仔细品读了《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故事。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父母,也就是家风。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读懂了"书香"、"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我家的家风。
我的爸爸是电信工程师,他非常熟悉电脑,在家我跟他学了一些电脑知识,对电脑产生了爱好。我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学会了WER机器人编程,20xx年在WER世界锦标赛中,我们团队发挥出色,夺得了团队一等奖,这是我们长期刻苦训练得到的结果。
我的爸爸还很热爱运动,喜欢游泳,打羽毛球,常常带着我一起锻炼,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喜欢体育运动的习惯。我的身体更加硬朗了。今年春天我攀爬到了贵州省武陵山脉最高峰海拔2400多米的梵净山也不怎么觉得累。前阵子,我在学校举行的游泳比赛中,夺得了五年级组个人赛亚军,五年级亲子赛季军。我感到很自豪。
我的妈妈是个小学教师,她很有学问,拥有很多的教育经验,这一切跟书有很大关系,她博览群书,一有空就拿起书来看,我经常在她旁边看她看书,在她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见到图书报刊,就情不自禁的拿来翻阅。我还做了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记下来。
我的爷爷是老干部,爱好文学。他发表了很多文章,他写的一些诗歌,我都能背下来。爷爷还和我比赛背诵古诗,使我慢慢地接触了国学。
我的奶奶过去是个农民,后来她进城当工人了,她假期带我回乡下老家,教我干农活。她教我种果,护理果树,每当我吃到自己亲手种的酸甜清香的百香果,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对《悯农》一诗有了切身的体会:农民很辛苦,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
我的长辈对我言传身教,使我从懵懂到逐渐明白事理,我感谢我的家风。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2
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
当我读到《读书亦如生活》、《读书唯高家风继》时,我读懂了“书香”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身边的家风实例。
小时候去姨奶奶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看到姨爷爷戴着老花镜或是看书,或是写字,那时候觉得姨爷爷好厉害,二十年代的人还识字,像我的奶奶、姨奶奶也只认识“大”、“小”等几个简单的字。长大一点才知道姨爷爷家的三个孩子都是教师,顿时觉得姨爷爷更厉害了,能教育出三个教师一定有秘诀。再往后,姨爷爷孙子辈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学,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偏远农村大学生还是很少的,那些表哥表姐自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姨爷爷的秘诀定是传给了姑姑大爷们。现在,表哥表姐们有的成为党政干部,有的在自己的行业成为翘楚,收入颇丰,姨爷爷的秘诀被发扬光大?
前些日子姨爷爷的十年祭上,困扰了我许久的谜团终于解开。原来秘诀就是姨爷爷家的家风——书香。据表哥表姐说,姨爷爷是村里的大队会计,喜欢读书、看报、写字,每年春节前还要写春联到集市卖,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姑姑大爷们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读书。同样,表哥表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书香”的传承。
一代一代子女在长辈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积淀,我想,这就是家风,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不需要刻意,它是无形的优良传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星火相传。家风,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几千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点滴传承,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久不衰,生生不息。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3
又到生日,妈妈送我的礼物是一套《中国好家风》全集。
读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位智者向你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家风故事,当读到“谦逊温和的李文靖公”时,我懂得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善不是靠拳头或暴力来制止他人。而是用“温和”这剂良药。“温和”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善良的郭翻”时,无论是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还是主动帮助陌生人,无不体现他的高尚。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她言传身教的.助人为乐让我学到很多。因为行善,我也很快乐。“善良”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唐太宗教子敬师”时,他不仅恭敬自持,还教导子女待人恭敬,尊师敬师。在生活中,我偶尔会因为老师的惩罚觉得委屈和不公,但妈妈说:“这都是“爱”,因为爱才有要求,有期待,真正爱你的人会因你的退步而焦虑,因你的进步而高兴,于是我渐渐释然,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恭敬”是一种家风。
当读到”宋太祖教女知俭朴”时,赵匡胤身为大宋开国皇帝,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富贵之后不忘本,心系百姓,不失为一代明君。生活中,我们应学习这种节俭,不要大手大脚。“节俭”是一种家风。
当我读到这儿,我想到我的家风,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要温和待人,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勤俭节约,她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好家风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它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为国家奉献的人!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4
在我们家乐于助人是最好的家风,正因为有良好的家风,所以才能交到更多的良友,但是也因此吃过许多的亏。
据爷爷说:在很早以前,我们家太爷爷曾是地主,有着很多的农田,和一个特别大的宅院,那里宁静祥和,祖辈们过着平静而自然的生活。但是由于战乱,天下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到了山上,人们没有了家,带着的粮食也吃完了,饥饿和困累像饿鬼似的`纠缠着他们,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绝望。就在这时,住在山中的太爷爷伸出了援助之手,像从乌云中拨开的金太阳,风雨过后的绚丽彩虹。太爷爷将大房子分给大家住,却没有收取一分房钱;太爷爷将土地分给大家,也没有要一分租金;还将一间房子捐给学校。安定下来后,大家为了感激太爷爷的恩德,集资为我们建造了祠堂。过了几年,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大家以礼相待,互相谦让,有东西时,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时,大家一起伸出援手。
为了把乐于助人的良好家风发扬光大,我们每年都要向平困山区捐赠衣物和书本,或是去一些孤儿院,老人院去献爱心,还会为居民楼义务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做志愿者,义务去各个社区表演节目,给他们送去欢笑……
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的优良家风,需要去我们继承和弘扬,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是封建迷信,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良好家风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我们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仔细品读了《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故事。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父母,也就是家风。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读懂了"书香"、"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我家的家风。
我的爸爸是电信工程师,他非常熟悉电脑,在家我跟他学了一些电脑知识,对电脑产生了爱好。我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学会了WER机器人编程,2016年在WER世界锦标赛中,我们团队发挥出色,夺得了团队一等奖,这是我们长期刻苦训练得到的结果。
我的爸爸还很热爱运动,喜欢游泳,打羽毛球,常常带着我一起锻炼,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喜欢体育运动的习惯。我的身体更加硬朗了。今年春天我攀爬到了贵州省武陵山脉最高峰海拔2400多米的梵净山也不怎么觉得累。前阵子,我在学校举行的游泳比赛中,夺得了五年级组个人赛亚军,五年级亲子赛季军。我感到很自豪。
我的妈妈是个小学教师,她很有学问,拥有很多的教育经验,这一切跟书有很大关系,她博览群书,一有空就拿起书来看,我经常在她旁边看她看书,在她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见到图书报刊,就情不自禁的拿来翻阅。我还做了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记下来。
我的爷爷是老干部,爱好文学。他发表了很多文章,他写的一些诗歌,我都能背下来。爷爷还和我比赛背诵古诗,使我慢慢地接触了国学。
我的奶奶过去是个农民,后来她进城当工人了,她假期带我回乡下老家,教我干农活。她教我种果,护理果树,每当我吃到自己亲手种的酸甜清香的百香果,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对《悯农》一诗有了切身的体会:农民很辛苦,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
我的长辈对我言传身教,使我从懵懂到逐渐明白事理,我感谢我的家风。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6
《中国好家风》这本书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十五个字概括了中国良好的家风。通过小故事和大道理讲述了当代和传统的结合,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诠释了中华优秀家庭的伦理文化。
读了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是《诸葛亮智退敌军》这篇故事。故事里面写道当时蜀军由于军事上的失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所以对魏军的攻势也是由进攻转为防守。诸葛亮在西城得知司马懿准备率领大军活捉它他。诸葛亮这次来吸尘办事没有大象跟随身边,只有五千兵马,而司马懿有15万人马。
而诸葛亮用了一记空城计,成功将司马懿的15万大军吓退,非常的聪明。
托马斯也说过。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力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寻求慰籍。所以智慧在家庭里面是不可少缺的,智慧可以让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变成非常体贴他人的好家庭。
在中国好家风里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慢慢的你也会变成一个对父母非常好,而且富有智慧,勤工俭学的,终于奉献,不怕耻辱,非常勇敢,非常守信的人。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7
每个人的家庭都有家风,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它影响着我,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我的妈妈很孝敬老人,她影响了我,让我懂得应该怎样尊敬老人、孝敬老人。
不知怎么的,在我5、6岁那年,我奶奶的.了一场很严重的病。妈妈每天呆在奶奶身边陪着奶奶。奶奶天天躺在床上,不能吃东西。不管吃什么,她都会吐出来,吐的到处都是。但妈妈不怕脏,她总是很贴心。
这时,我对妈妈说:“妈妈,您不怕脏、不怕臭吗?”“孩子,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呢?奶奶是我们的家人,再说奶奶生病了,她很难过、很痛苦。我们更应该体贴入微,怎么能嫌弃呢?”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随后,妈妈又拿起毛巾,大步跑到奶奶身边,又是帮奶奶擦手,又是帮奶奶擦脸,还一边安慰奶奶:“妈,没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嗯,奶奶,我会陪在您身边的!”我插嘴说。奶奶点点头。在我们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奶奶终于恢复了健康,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而妈妈无微不至照料奶奶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还有一次,姥姥的手臂被撞坏了,立刻送到了医院。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赶忙跑到医院照顾姥姥,妈妈跑东跑西的,拍片儿、办住院手续、交款、取药,忙的连喘气的空都没有。这时,我才知道妈妈到底有多忙。我跑到姥姥的床边,坐下来,说:“姥姥,我来陪您!”姥姥高兴地点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姥姥的手臂好了,妈妈也放心了,我们大家都可高兴了。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妈的孝心让奶奶、姥姥倍感欣慰,同时,妈妈用她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家的优秀家风代代相传。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8
《中国家风》这本书是我国国学学者张建云与赵志国共同主编的,讲述了在中国社会应有的家庭风貌。所谓“家风”就是对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孝道,是对父母的付出感恩在心;是对他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对一个人的教养进行评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
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和《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让我至今难忘。前者讲的是教养问题,公交车上给小朋友让座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却有一位这样的小朋友,她上车后公交车上还有许多空位,可她偏偏要坐一个已经有人的座位,而那个人就是作者。那个女孩毫无原则地冲着***妈大喊大叫不依不饶,好像是不坐到那个座位上就誓不罢休,这使我想到了一个词“溺爱”。是啊,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之至,使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父母的撒娇,什么都让父母满足我们。而后者讲的是爸爸因为说了得罪爷爷的话,爷爷大发雷霆不肯吃饭而爸爸跪在地上请求爷爷的原谅。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想想我们,父母稍有不依顺我们的地方有时就会大吵大闹,埋怨这埋怨那,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抱怨什么,无怨无悔地关心爱护着我们。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们中国家风的具体体现之一。大到我们的国家、社会,小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成员,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帮助的弱者得到了你的帮助,那就会感染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去帮助更弱的弱者,这样就像一根大链条大家拉起手来传递温暖。团结就是力量,那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正能量,那我们在这种和谐、互助、友爱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9
读《中国家风》这一本书,就如同一位智者向你讲述中国的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我看到《父亲的拳头》时,让我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一种家风;我看到《我的姥姥是小脚老太太》时,让我懂得了善良无私奉献是一种家风;我看到《一双旧鞋子的时候》,善良是一种家风……
读到这儿,使我联想到我的家风是什么,这使我想起了我的姥姥,我小时候没有人照看我时,年方70的姥姥常来照看我,我们家住在6楼,姥姥年纪大了,腿不好,只能扶着楼梯一点一点上楼,给我做饭,从没说过累,她生活简朴,善良而又有耐心,总是记着别人的好……这些品质传给了我的妈妈。
自我记事起,妈妈就非常忙碌,认真负责地工作的同时照顾我和家,但她从不抱怨……我想,这认真、这乐观就是我的家风。在生活中,妈妈也时时提醒我吃饭时不要挑食,站要有站样,做要有坐像,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件小事,春风化雨,立德立言,铭刻在心。
家风成就了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引领着我们现代小家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家风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指引下,做一个品格高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大家”——国家着想的人吧!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10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切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读懂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读懂了尊老爱幼、心存善念亦是一种家风......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认真,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乐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
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
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
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11
《中国家风》这本书是我国国学学者张建云与赵志国共同主编的,讲述了在中国社会应有的家庭风貌。所谓“家风”就是对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孝道,是对父母的付出感恩在心;是对他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对一个人的教养进行评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
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和《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让我至今难忘。前者讲的是教养问题,公交车上给小朋友让座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却有一位这样的小朋友,她上车后公交车上还有许多空位,可她偏偏要坐一个已经有人的座位,而那个人就是作者。那个女孩毫无原则地冲着***妈大喊大叫不依不饶,好像是不坐到那个座位上就誓不罢休,这使我想到了一个词“溺爱”。是啊,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之至,使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父母的撒娇,什么都让父母满足我们。而后者讲的是爸爸因为说了得罪爷爷的'话,爷爷大发雷霆不肯吃饭而爸爸跪在地上请求爷爷的原谅。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想想我们,父母稍有不依顺我们的地方有时就会大吵大闹,埋怨这埋怨那,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抱怨什么,无怨无悔地关心爱护着我们。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们中国家风的具体体现之一。大到我们的国家、社会,小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成员,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帮助的弱者得到了你的帮助,那就会感染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去帮助更弱的弱者,这样就像一根大链条大家拉起手来传递温暖。团结就是力量,那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正能量,那我们在这种和谐、互助、友爱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 篇12
暑假期间,反复读了《中国家风》一书,流连于字里行间,畅怀于一个个家风故事,感受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的家规归根到底就是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现如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已经耳熟能详,根据这个,我们结合自己家的情况,梳理制定了自己的家训。我们的家风家训是:孝敬长辈、诚信做人、俭以养德、行善为美、宽容待人、自强自立。
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家风家训,我在这里简单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的家风家训第一条就是“孝敬长辈”,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无论他多么有成就,都要以孝字当头,只有孝敬父母,他的事业以及未来都会更加出色;“诚信做人”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我们的周围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也会让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受益无穷。
“行善为美”是要以善来践行自己的行动,要日行一善,做到语善、视善、耳善、心善、行善,因为美是从善行开始的。;“俭以养德”,要做勤俭的人,一个家庭如果不勤俭无论有再多的钱财,都会散失殆尽。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圣人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之道,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小到一个家庭更应该以勤俭来治家;“德”是衡量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只有出众的才华,而他的品格恶劣,那么他的才华会黯淡无光;一个人的才华是建立在品格高尚的基础上,只有品格高尚的人,他的才华才能熠熠生辉。“自强自立”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有志气,不让父母操心。遇到困难挫折,想出一切有利的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传承。俗话说得好:“以小家治大家。”只有我们每个家庭自己做好了,国家才会更和谐,世界也会更美好。让我们每个家庭通过自己的家风家训来拥有更多的正能量,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