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腊八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腊八的散文1:腊八粥的传说
文/陈北溪
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当然,各地八宝粥的具体煮法及食材的配置,各有不同。
腊八粥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第一种说法,腊八粥,乃是古代腊祭的遗存。《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祝与粥同音,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流传极其久远,说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佛教中腊八粥的故事来自于牧牛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更是积德善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也有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认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腊八节的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另有一种传说,腊八粥是为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而设的。当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长年在外,吃粮靠家里人送。不少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此后,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回师路上,将士们饥寒难耐,沿途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岳飞遇害风波亭,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这位民族英雄。
“救朱元璋生命”之说则流传于安徽和南京。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跌下桥跌断了腿。老财主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无意间发现墙角有个鼠洞,扒开一看,里面有米、豆、红枣。他便把几样东西合煮了一锅粥,吃起来觉得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回味旧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杂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更有一种朴素的民间传说,旨在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传递了一种可贵的正能量。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妻子屡劝无效。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诸多剩粒遗粉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改,辛劳耕种。当地人们便借此例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持家之美德。
吃腊八粥的节俗,一直流传至今。腊八粥的传说,是中华文化在食俗上的折射,给人以多种启迪。
关于腊八的散文2:记忆中的腊八粥
文/史久爱
又是一年腊八到,当我把精心熬制好的腊八粥,端到母亲面前,一勺一勺喂她喝时,不由得想起儿时的腊八粥。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白面馒头。但母亲却把腊八这一天看得十分重要,一定要凑够8样食材做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给我们喝。其实,也不过是把些再简单不过的杂粮与蔬菜放在一起熬成粥罢了。印象中有大米、玉米糁、高粱、胡萝卜、绿豆、白萝卜、红枣、红薯,有时也用小米、红豆等代替。而且,前天晚上母亲就着手准备,把高粱、绿豆、红豆等用温水浸泡,腊八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拉风箱烧火熬制,遇到大雪天,不好生火,母亲夜半就起床,一顿饭下来,几个小时,烟熏火燎的,害得她泪搌不干。尽管很爱喝母亲做的腊八粥,但看她如此辛苦,我便问她:“妈,不就是一顿饭吗,如此费心干啥?”母亲笑了:“傻妮子,这可不是一顿普通的饭。一是为了庆祝五谷丰登,祈求祖先神灵保佑来年日子过得更红火。二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当年岳飞率队在我咱河南开封的朱仙镇与金军作战,又饥又饿,附近的老百姓都来送粥,岳家军饱餐后大获全胜。当时正值腊月初八。岳飞死后,每年腊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像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一样,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啊。”原来这粥寄托着人们一种最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啊。于是,再喝腊八粥,感觉它的味道更浓郁香甜了。
后来,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母亲再也不用烧火做饭了,每年的腊八粥也变得更丰富多彩起来,一些花生、葡萄干、莲子、核桃、桂圆、菠萝干等被母亲陆陆续续地添加进来,当厨房里香飘四溢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旁,喝着粥,聊着天,一种幸福甜蜜的感觉在腊八粥氤氲的香气中随即晕染开来。
只是如今,面对这碗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面对生病的母亲,我却再也吃不出记忆中母亲熬制的腊八粥的味道了。
关于腊八的散文3:腊八粥的由来与今日
文/李德云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的折磨,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日,在菩提树下夜观明星悟道成佛。他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于是“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举行诵经念佛,并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每年各寺院于腊月初八僧人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百姓。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百姓把它叫做“佛粥”,也称“福寿粥”。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也被称为健康粥。腊八粥由红枣、莲子、核桃、桂圆、栗子、葡萄干、红豆、花生、大米等数十种材料熬制而成,即香甜可口又有较高的营养成分。豆类是腊八粥的主配料,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营养十分丰富,并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气纳气、益智健脑、强筋骨作用,还能够增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含有的维生素E更是医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红枣、桂圆具有补心、益心、补脾气、安神功能等等。
今年,圣井街道办事处境内元音寺的僧人及信众,在“腊八节”的前两周就已开始筹备米、豆、花生及干果。腊月初七开始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捡,然后于半夜十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熬好后,在明水城区的香港街、眼明泉以及元音寺等处施粥于百姓,愿大家届时都能喝到腊八粥,福慧增长,健康长寿。
关于腊八的散文4:腊八粥味新
文/方华
腊八粥就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煮成的粥。因为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熬制食用,俗称腊八粥。
在我年少时是没有吃过腊八粥的。岂止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过。或许是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此风俗的缘故。现在想来,即便当地有此风俗,那时也是不可能吃到那样香糯的美食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时候,想吃到一碗红豆稀饭都是难事,能熬上一锅花生米粥也是稀罕,哪里有那许多食材烹制腊八粥这样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米粥,家中储存的一点糯米、花生米要等到腊月里打糖果,以备春节用。秋天山芋收获后,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稀饭,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最怕吃的是山芋切片晒干后与米煮成的稀饭,寡淡无为,食之难以下咽。偶尔也能吃到外婆熬的糯米粥,和上红糖后,一匙入口,真是美妙难语,于我幼时就是无以伦比的美食了。
初进工厂当工人,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某个冬日,一北方同事说其母亲煮的腊八粥如何如何的好,邀请品尝,这才知道经常吃的稀饭,也可以做成这样的丰富多彩有内容。那应是我第一次认识腊八粥的真面目。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不同而食材配制不同,食材品种的多少也各取所好。也有配合腊月初八,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称为八宝粥。
知道了腊八粥,便开始自己尝试,按照个人的喜好以及顺手可取的食材熬煮。吃多了,爱人和孩子皆吐槽:甜腻腻的,难吃。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腻歪了。真是生活过好了,美食也只能是偶尝为止。
后来知道,腊八粥不仅是甜味一种,也可用青菜、胡萝卜、豆制品、肉丁、腊肠煮成咸的,也可加入胡椒粉、姜末等熬成辣的。偶尔为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前几天,见一寺院发布告示,说要在腊八节那天派送腊八八宝佛粥。心想,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施舍吗?朋友笑我不谙佛事,原来,腊八粥的另一传说即来自古天竺国,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佛称“法宝节”。腊八节布粥,是广结佛缘,祈福消灾之意。清代苏州文人李福即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也有居士告诉我,以前,一些名刹古寺会将化缘收集的杂粮剩饭晒干积存,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和穷人。当时寺僧这种爱惜粮食之美德,在当今近乎奢靡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陆游的诗句,让我在一碗腊八粥中品出些新的味道来。
关于腊八的散文5:年未到心已归
文/鲁珉
过了腊八就是年。天气也像是赶年似的,一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此情此景不免就想早早地放假,回家过年。
儿时的腊月,觉得就是等年。那个时候,母亲会早早地准备过年吃、穿、用的物品,还有走亲戚用的礼品。父亲也放了寒假在家,帮着母亲做这做那,根本就没有回家过年、团团圆圆的概念。
南方的冬天虽不似北国大雪纷飞,但春节时节总是阴雨绵绵,不时会有雪花飘飘。父母亲会带着我们兄妹去集市上购置一些年货,虽然我们的小手冻得红扑扑的,双腿也变得麻木起来,可想到那难得的过年新衣服,还有平时难得吃上的糖果什么的,根本就没有怨言。
直到上了大学,才体会到那种寒冬腊月急着回家的感觉。每每快到期末考试时,思想总是难以集中,恨不得一天就考完好回家。回家的火车票也是早早地买好了,每天都会拿出来看,生怕从书桌里飞走。
考完最后一科从教室出来,回到宿舍简直就是飞奔。其实走得再快也没有用,因为那时从武汉到宜昌的火车一天才一两趟,最早的是上午九点多。所以,那晚简直就是度秒如年,一夜根本就难以入睡,想着回家,想着母亲做好的热饭热菜,想着爷爷在村头等我的身影……
后来在城市谋了一份工作,更是体会到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年前归家的急切心情。为了买到一张火车票,凌晨三四点就去车站窗口排队。好不容易挤上绿皮车厢后,感觉更像是度日如年,“近乡情更怯”,心早就飞到了温暖的家,想沉下心来翻看一下报刊书籍,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拥挤的车厢里,各种噪杂声此起彼伏。火车上的广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起《故乡的云》,歌曲原本抒情悠扬,但此时听见,却重重地撞击着柔弱的心灵。又过了一年,又亏欠了父母一年。漫漫归乡路,不仅在肉体上是一种折磨,更在考验游荡的心灵。
几经漂泊,前些年终于在现在的城市安顿下来,离家也近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每年都为如何请假回家伤透脑筋。还没到腊月,就开始琢磨用什么理由多请几天假,法定的那七天假实在是太短,路上就得要两三天。于是,找领导软磨硬缠,平时加班没有补休,几年的探亲假都没有休过,只要能说得出口的理由,全搬出来,为的是多请几天假。
终于把假期搞定,接着就是准备回家的礼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家的开销也逐年增加。但再增加,都不会多过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深情厚意。
所以,不论有多少难处,过年回家都是雷打不动的。只是,还没到放假的日子,心却早已飞回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关于腊八的散文6:腊八腌腊八蒜
文/俞益萍
腊八节那天腌腊八蒜,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尤其是在我的家乡,更是被父老乡亲所看重,它和这里淳朴的民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记得小时候,农家的日子还是相当紧巴的,但再怎么紧巴,大年初一总是要吃上一顿饺子。有了年饺儿,当然要有腊八蒜了。没有腊八蒜,就吃不出浓浓的年味来。再说,腌腊八蒜的原料只有蒜和醋,家家户户都能腌得起。
为了能够腌制腊八蒜,每年开春,冰凌还没有化尽,母亲就把院子东南角的那块只有土炕大的闲地散上圈肥,用铁锨翻透,把大小坷拉捏碎,再将去年留下的红皮蒜头掰开,一瓣一瓣按到土里。待蒜瓣在土里抽出新芽后,母亲就会给它们及时浇水、松土、锄草,就像伺候一群娃娃那样细心。到麦熟季节,大蒜成熟了,母亲把它们拔下来,抖掉泥土,编成蒜辫子,挂在屋檐下,一直到腊八那天才摘下来。
当时生产队搞副业,开了一间醋坊,做出来的醋能够酸倒牙,很受附近村庄人们的欢迎。平日,谁家用醋,记上帐,年终分配时从工分里面扣。但每年腊八节的前一天,每人可以免费分到半斤醋用来腌腊八蒜,这可能是那时社员们唯一的一份福利了。
腌腊八蒜需要瓶子和罐子。那时,每户人家里很难看到玻璃瓶子,因为没有人家舍得花钱去买水果罐头。那时的水果罐头都是用玻璃瓶做包装的;没有玻璃瓶子,只能够用瓷罐子,那样就没有了观赏价值,就不能透过瓶子看大蒜是怎样一天天变绿的。要想检查蒜绿到什么程度,只能够捞出来。以至于,能拥有一个玻璃瓶子腌腊八蒜,成为我儿时的一大奢望。
有一年,一位亲戚因病住在镇子上的医院里,母亲带我去看望,看到病房的窗台上有两个空罐头玻璃瓶子,这位亲戚看出我对玻璃瓶子很感兴趣,就送给我。也就是这两个玻璃瓶子,我家用它腌腊八蒜用了好多年,一直到我外出参加工作,这两个瓶子还在。
每年腊八节,我都会从屋檐下摘下红皮蒜辫子,剥上二十多头蒜,然后到醋坊排队等着免费灌醋。回来后把蒜一瓣一瓣放进玻璃瓶子里,倒入醋后,盖上盖子,放在堂屋的老式方桌上,天天看它变绿了没有,绿到了什么程度,一直欣赏到除夕。
大年初一起五更后,放了草鞭,母亲就把饺子煮熟了。此时,我会把整瓶子腊八蒜放到饭桌上打开,用筷子把它们夹出一些来,然后再倒出一碟子醋。这绿如翡翠的腊八蒜在色调枯燥的冬季里,看来更显得可爱。尤其是把饺子蘸上腌过腊八蒜的醋,一入口,提神、提气、提味儿,那味道真是美极了。有了这腊八蒜和腌了腊八蒜的醋,这年味儿才显得纯正、道地又喜庆。
关于腊八的散文7:早年腊八推“年磨”
文/陈家邦
腊八节一过,年味渐浓,我不由回忆起小时候腊八推年磨的温暖往事。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记忆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每年进了腊月门,村里人就忙碌起来,其中推磨是一项必做的重头活。为了显现过年的气氛,许多活都冠上“年”字,杀年猪、办年货、蒸年糕、挂年画……年前推磨称之为“推年磨”。
磨是由厚三四十厘米的砂石做成的上下两扇圆形石盘,磨盘凿有均等的沟槽,上磨盘是活动的,中间有孔,能围着底磨轴转动;下磨盘固定在大木凳上,磨沿边处安有一根带孔的木柄。推磨就是一人或两人双手扶着吊在房梁上木制的推把,来回推拉磨盘以轴为圆心转动起来。
推磨很简单,不用培训就能上岗。但推磨是非常辛苦的差事,既枯燥又劳累,通常是男人推磨,女人坐在一旁往磨孔里不断添加食材。我七岁时,看着大人推磨,一圈一圈吱扭吱扭转动,觉得推磨像是一种游戏,很好玩,有时也跑上去帮忙推磨,常常因个子矮胳膊短跟不上趟,不但帮不上忙,还耽误大人干活,推上几圈就被撵开了。
清楚记得,我真正能推磨是上小学二年级。晚上在煤油灯下做完作业,我就去帮忙推磨。毕竟推磨是一种持久性的体力劳动,推一会儿还觉得很来劲,但推上几百圈后,就感到体力不支,越推越吃力了,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再每推一圈都要付出很大气力。尽管推磨很辛苦,可在童年的时光里却充满乐趣。推磨伴随着我的成长,推磨次数多了才从中若有所悟,它看似简单却是个技术活,得按逆时针方向用力,且用力也有讲究,在石磨转到对面时,利用惯性作用,石磨推起来就比较轻松省力。熟能生巧,后来我掌握了推磨的窍门,推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有时我边推磨边唱儿歌,与磨转的嗡嗡声,推把的吱扭声,共同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曲。
岁月沧桑,石磨无语。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推磨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如今,石磨已被电磨所替代,推磨早已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但定格在记忆中的“推年磨”让我回味无穷。
关于腊八的散文8:腊八
文/李瑞华
记忆中的腊八这个节日,比起其它几个传统节日来算不上那么隆重,因此,自己成家过日子后,也是想起来就当节日过过,想不起来也就稀里糊涂的不经意间的过去了,没有特别把它像中秋或春节那样当回事儿的过。
家住梁山,每天早晚锻炼身体,这个冬天一直就没感觉到怎么冷,但是,这几天确实有感觉冷了,查查日历,原来到了三九了。常言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每年的腊八,多是三九的前两三天,这一天天寒地冻,冷得不想出屋,不愿伸手。原本不愿穿太厚的衣服的,因确实感到寒气袭人了,才不得不穿上御寒的棉袄。
小时候的农村取暖条件很差,农村的烤火燃料不够充足甚至说是极其匮乏。因此,从秋末冬初就开始准备过冬取暖用的柴禾是我儿时永远也不曾忘记的经历。
冬天的早晨,尤其是夜里刮过大风的早晨,冷的不愿意从被窝里钻出来,可每逢这样的天气,正是树叶被大风吹落的时刻,扫树叶一定要趁早起床,抢在别人之前出去,否则就会扫不到。因此,我经常是早晨要么和奶奶一起,要么就和母亲一道,都要扫上一筐树叶子背回家,日子久了,院子里的树叶子会堆成一个大大的柴禾垛。除了树叶,还有从地里拾来的各种各样的庄稼秸秆像豆茬、豆秸、高粱穗、树枝,把那些积攒起来的劈材和柴草等堆积在院子里用作过冬取暖,把炕头烧的滚烫滚烫的,屋子里也暖融融的。
腊月里的早晨,院子里的榆树,冰霜落在每一个细小的枝杈上,形成的“树挂”可以说是冬天的一道风景。人们有事情要是出去办事,等回来的时候,眉毛、胡子上都会变成白色的,头发也是白色的,走回屋里,这些白色的霜雪会很快被融化成小水珠儿,从发梢,眉毛胡子的毛尖儿上一滴一滴的滴落下来。等太阳出来了,树上的“树挂”也会松动,几个小伙伴儿在树下玩耍,趁其不备,用力在树干上踩上几脚,“树挂”就会从树上落下来,落到小伙伴们的头上,脖子里凉凉的,大家都会开心的哈哈大笑并奋力地逃跑。
母亲给絮得棉衣是厚厚的,可还是左叮咛右嘱咐的不要出去了,外面很冷,会冻病的。孩子们哪里会在屋子里憋得住,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在外面疯跑。小伙伴儿们冬日里玩耍着“踢房子”“捉迷藏”的游戏。天虽冷,玩的却是满头大汗。热了就会摘掉帽子甚至脱掉一些衣服,因此而感冒发烧也就成了少不了的事儿,吃药打针是那个时候最恐惧的事情。而除了打针吃药之外,母亲还要唠叨半天,怪罪我不听话,“怎么样,说不让你乱跑来不?就是不听话”。唠叨归唠叨,母亲给做的那碗打上个荷包蛋的姜汤面,有葱花香油姜丝,要不就放上豆油煎一个油烘烘的“呱嗒子”,味道那个好啊,现在想起还直流口水呢!那时候感觉做个病号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好想生个小病啊,享受平时得不到的美味。
到了腊八这一天,天气往往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刻。一大早母亲就熬好了一锅“腊八粥”,热气腾腾的,喝上一大碗,香香的,甜甜的,就算是过了腊八节了。记得这一天母亲还要腌制“腊八蒜”,等到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就着翠绿翠绿的“腊八蒜”,嘴里嚼着初一的肉馅儿饺子,可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奢侈的一顿饭了。
其实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这是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之一。
虽然儿时的日子过得很艰辛清贫,但没有感觉出什么不好,倒是从中体会出了祖辈父辈的艰难与不易,体会出他们对我深厚的爱,体会到了他们留给我勤劳持家的这种家风传统。很珍惜童年时代留下的这些记忆。
这些年生活好起来了,过腊八节熬腊八粥的用料比原来讲究了许多。腊八前就要到超市买好江米、小米、大米、红枣、红豆、莲子、薏仁等各种用料,用微火慢慢的熬制,添加适量的白砂糖,类似于超市里卖的八宝粥,好喝而适口。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坚守中华民族的勤劳而俭朴,儒雅且淡定,清欲寡欢不奢靡等各种优秀情操,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与国家,是我们纪念这个传统节日的最重要的东西。
关于腊八的散文9:腊八到 年味浓
文/韩景波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一个关于腊八节传说的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有年轻两口不听大人劝说好吃懒做,直到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吃尽烧尽父母攒下的所有粮食和柴火,饥饿冷冻难耐,他们搜腾尽粮囤,弄来半碗各样杂粮,以粮囤做柴火,熬了一顿粥喝下,还是不敌天寒,活活被冻死在家里。这个故事教人勤劳节俭,很有教育意义。
但那故事只是传说而已。真正的腊八节来历那是有历史记载的。
腊八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由来已久,传承至今,具有丰实的文化内涵。
远古时期,年岁之末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这种祭祀活动古称“腊”或“蜡”。上古三代的周朝时,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神灵称为“蜡”,到秦汉时就不分了,统称为“腊”。“腊”多举行于农历十二月,人们便将这十二月称为“腊月”。
古代腊月初八,即“腊日”,人们进行祭祀活动。祭祖敬神,以祈福求寿,避难呈祥,这种活动在古代非常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腊八节内涵慢慢发生演变。腊八节举行年终祭祀时,为与祖先共享欢乐,家家户户都做丰盛菜肴,浓情极欢。这天吃的饭,俗称“腊八饭”或“腊八粥”,腊八节也就有了喜庆成分。到了宋代,民间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馈赠亲友。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特别是清代,喝腊八粥更为盛行。喝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华大地天南海北流行起来。
地域不同,做腊八粥的食材用料也不尽一样。《武林旧事》中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现在的腊八粥,原料十分丰富,大米、糯米、各种豆类、栗子、杏仁、莲子、核桃仁,大红枣、桂圆肉、花生、白果、百合等皆可入粥,任选几样,可随意搭配。在陕南我的家乡一带,现在做腊八粥还一直沿袭着我开始讲的那个故事,基本用五谷杂粮,如苞谷糁、各种豆类。不过,现在也添加了萝卜、豆腐、饺子一类的蔬菜副食。我国幅员辽阔,过腊八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腊八节这一天,除喝腊八粥,有的地方还用腊八粥喂鸡喂牛等,说是畜禽吃点腊八粥,来年不得病,牛肯出力鸡肯下蛋。还用腊八粥喂果树,就是给果树上抹点粥,来年果树肯结果,这都道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强烈愿望。
腊八节以后,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腊八节拉开了新春佳节的序幕。
关于腊八的散文10:腊八蒜中 滋味长
文/王国梁
在我的家乡,有腌腊八蒜的习俗。每年的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醋和大蒜,腌腊八蒜。等到除夕晚上吃饺子,就可以把腌好的腊八蒜端上餐桌,饺子就着腊八蒜吃,非常美味。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让我帮着她剥蒜瓣儿。我很不屑做这件事,每每都是敷衍了事。我说:“反正腊八蒜怎么腌都一样,都是那个味儿。”母亲笑笑说:“别小看腌腊八蒜,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呢!这蒜,要选紫皮的,紫皮的蒜瓣小,而且瓷实,在醋里泡得透,泡出来的腊八蒜特别脆。这醋呢,最好用米醋,米醋泡过的酸辣适度,吃起来香脆中还带着甜味儿,而且腊八蒜是翠绿的,看着也好看。老醋泡过的不好吃,蒜瓣也不绿。还有呢,密封的时候一定要把盖子盖紧,不然腌不好。”没想到,腌腊八蒜这样的小事,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任何看似简单的事都需要把细节做好。
我对腊八蒜的兴趣,在于每天观察它的颜色变化。因为当腊八蒜变得通体碧绿之时,新年就到了。腊八之后,我每天都生活在期盼中,掰着手指算还有多少天就过年了。我仿佛被某种绿色的希望牵引着,将要抵达一个快乐驿站。
终于到了除夕夜!家乡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腊八蒜就开始“闪亮登场”了。白瓷盘里,几粒腊八蒜仿佛翡翠碧玉一般,莹绿可人。夹起一瓣咬上一口,脆脆的一声轻响,酸、辣、甜几种滋味瞬间涌了出来,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极为脆爽可口。
家乡人还把腊八蒜叫做“腊八算”,“蒜”与“算”谐音,就是腊八这天,要把一年的账清算一下。如果别人欠了你的账,你可以送给他一些腊八蒜,委婉地告诉他,该还账了。有一年,父亲做小买卖亏了本,欠了亲朋好友不少钱。但善解人意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提过要父亲还钱的事。母亲照样腌了腊八蒜,她对父亲说:“别人没来跟咱算账,腌了腊八蒜,咱自己也得算算。今年亏了本,明年咱加把劲儿,一定得把账还上!”父亲点点头。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多的是无声的承诺和信任。
我小时候觉得,只有腊八这天才能腌腊八蒜。后来才知道,一年中可以随时腌这种蒜,味道也不错。可是我固执地以为,只有腊八那天腌的腊八蒜,味道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
年年岁岁,母亲腌制的腊八蒜都会与我们如约重逢。腊八蒜里,有流年里诉不尽的人生滋味。
关于腊八的散文11:难忘母亲的腊八粥
文/于忠明
陇东的腊八粥,不是平时喝的稀粥,而是那种特别制作的稠粥,当地人叫黏煮饭。
记得当年母亲做腊八饭,提前一天用水泡豆子,第二天做的时候,开水煮烂豆子后再下黄米熬粥。等豆子和黄米烂熟后,舀取清粥汤,剩下稠粥。然后把事先在锅底擦点清油烙烤过的豆腐块加上,再切些葱末子、撂点调和面子,再用一个小铁勺子里倒点清油,把勺子头伸到锅灶的灶门里烧热后,浇到葱末上,一股特有的油香和葱的芳香便逸散开来。接着出锅,用木勺刮在碗里。老村人盛饭,尤其是盛腊八粥,叫“刮饭”。因为很粘稠的东西,一定要使劲用木勺刮起的。刮好饭后,锅底刮不起来的残余物,在灶火余热的作用下,就干却成一个锅底大小圆圆的锅巴了,老村人管这叫“刮刮”。掌握好火候的“刮刮”,色黄味脆,很是好吃。有时候孩子们会把“刮刮”带上到村小,算是一种时髦的零食哩。大片的刮刮当然被我们兄弟抢食了,烤糊了的碎末状“刮刮”,母亲用抹布从锅底刷上来,自己用手在锅边接住,倒进嘴里吃,还不忘在锅台上抖抖抹布,把掉下来的渣渣也捡起吃了。那时候听孩子们说,吃了焦“刮刮”拾钱哩,所以每次我都缠着母亲,要吃最后烤糊的焦“刮刮”。母亲说那是骗人的,小孩子吃烤糊的东西不好。有时候拗不过我,偶尔吃一回,巧遇在路边捡到一两分钱,欢呼雀跃地向小伙伴炫耀后,不忘缠着母亲做腊八饭,只是为了吃一次“刮刮”。
但是,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腊八粥也是很奢侈的农家饭。因为本身粮食紧缺,再加上黄米就更少。生产队一年看起来要种植半架山的谷子,但是谷子的产量很低。再说那个年代,首先要保证上交的粮食,剩余的才是农民的口粮。所以分到村人的谷物很少,等碾成黄米,越发稀贵了。黄米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熬米汤,而做一次腊八粥,等于熬四五次米汤的,所以很稀贵。
那时,腊八饭最好的配菜就是炒“浆水白菜”。母亲从浆水缸里,用手捞出一朵秋季泡制的白菜,剥几个叶子洗洗。然后在案板上用刀切碎,再切一段大葱,又在窗棂上挂的火红的干辣椒串上揪一个,切成细丝这才开炒。母亲用“油盒子”里的油布布,在锅底擦擦,算是倒清油了。然后等锅热了,把准备好的菜倒进锅里,不断翻炒。扑鼻的菜香,随着袅袅的炊烟,氤氲升腾,笼罩着整个农家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一小碟腌韭菜,一盘炒“浆水白菜”,就着金黄色的腊八饭,不是过年,胜似过年。
如今母亲走了多年,我离开老村也已经多年了,再也没有机会吃到这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了。逝去的,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关于腊八的散文12:过了腊八就是年
儿歌道:“腊月八,煮肋巴,腊八不煮十八煮,十八不煮就二十八。”小时候,进入腊月,我们便时时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望着过年,真是望眼欲穿,因为过年有肉吃。盼到了腊月,就离过年很近很近了。
在川东北地区,大多数农家在腊八之前就已宰杀了年猪,腌制了腊肉。腊八这天,家家户户熬腊八粥。从腊八这天开始,从乡村到集镇便拉响了热烈庆贺春节的美好前奏,奏响了过年的欢乐序曲。腊八已到,年还会远吗?儿时心里那种渴盼过年的劲儿十分热乎,盼父母在腊八节煮腊八粥,盼着在腊月里每天有香喷喷的腊肉吃。可是,在当时经济很困难的年代,物资紧缺匮乏,即便在杀了年猪的腊月里,也不可能天天吃肉,因为一头百十来斤瘦猪的腊肉,母亲要精打细算,作一家人一年时间的伙食安排。
在我少儿时代,平常家里大多是粗茶淡饭,酸菜红苕,每家连杂粮都稀缺,能吃上一顿肉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顿干饭和猪肉。而到了腊八,乡村就有了年的意味,我母亲不会太吝惜腊肉。每到此时,我们几兄妹便围在母亲身边,看母亲如何精心仔细地给我们煮腊八粥,其实食材也无非是家里现有的平常之物。母亲淘好比平时多很多的大米,把准备好的花生、核桃舂碎,一起放入锅中,再掺上大半锅水,盖上锅盖。我们几兄妹在灶前生火添柴。这时,母亲拿来一大块腊肉,在案板上切成大小一致的小肉块,再把猪肋骨宰成两三厘米长,全部放入锅中,等锅里沸腾了,母亲叫我们缓慢加柴禾,用文火熬着。大约过半个时辰,母亲又往锅内添加半碗豆腐块,轻轻搅拌。此时火苗舔着锅底,锅内越来越稠的粥冒着香喷喷的小气泡,再过去半个时辰,母亲把准备好的葱姜蒜、少许盐巴以及芹菜放入锅中,用勺子搅拌均匀,那香气直往人肺腑里钻。
这就是我们家的腊八粥,虽然平常,却是那时我们家一年中难得的好饭食。腊八粥熬好之后,不能急着吃,必须先要舀一大碗,去野地敬神祭祖,之后还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我们家院前院后种着许多果树,梨树、李树、杏树、核桃树、柚子树等,父亲叫我们用刀在枝干上砍上一些刀痕,在刀痕里涂抹一些腊八粥,并对果树轻轻地说:“树儿长得苦,我给你垒把土;树儿长得慢,我给你吃碗饭”,希望来年果树能够多结果实,赐给我们丰收的一年。其实,现在想来,人和果树一样,也长得非常辛苦,结出成果十分不易,需要一生付出巨大的努力。
关于腊八的散文13:快过年了
文/葛明霞
进入农历腊月,喝过腊八粥之后,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
早上,在店里隔着玻璃门看到一拨一拨的大人领着孩子流向县城的各个商场或街道。傍晚,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挤上公交车满载而归。从他们兴奋的说笑声里,我能真切感受到年快到了。
鞭炮声也就在此时开始进入我的耳朵里。最惊险的一次是中午回家吃饭时,几个孩子在小区里放鞭炮,我没在意,电动车碾轧着鞭炮而过。车轮下忽然一声响,吓得我差一点丢了车把摔下来。
到家后女儿还起哄,妈,我要买摔炮。我心有余悸地对她吼,瞎胡闹,女孩家玩什么鞭炮!女儿大声地回嘴,女孩子凭什么就不能玩鞭炮了?看着女儿生气的样子,我才记起自己小时候过年也爱玩摔炮,还专门找别人下脚的地方摔。母亲教训无果后,就没收了我全部的压岁钱。
时间一晃,就快农历腊月二十了。人们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了相同的问候,年货准备得咋样了?性子急的回,快了,差不多了。性子慢的答,急什么,年夜饭一吃,啥都齐了。
接着,大街两边开始摆起了对联龙门阵,除了喜庆、吉祥的对联外,还有比天大的“福”字,比笑甜的“喜”字。阵势一天比一天长,花样一天比一天多。
我们店铺对门的两个花店也开始大红灯笼高高挂,假花真花争齐斗艳了。各种各样的挂饰,各种名称的结(有中国结、如意结等),将屋里屋外装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再就是隔壁的美容师慌得乱了阵脚,理发师忙得昏了头……满大街的美女开始多起来,她们肤色细腻光洁,头发或垂直飘逸,或卷曲浪漫,说起话来开心自信,那真叫一个美。
我呢,连着声开始喊累了。屋子要打扫,床单被褥要清洗,旧账也要整理了,陪老人买衣服,带孩子挑穿戴……我的那个天啊!对了,不能再写了,我得忙着准备过年了。
关于腊八的散文14:母亲的腊八粥
文/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关于腊八的散文15:腊八蒜
文/李民增
“腊七腊八,冻死叫化”,是老家流传的一句俗话,也有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 意思是说:农历十二月初七初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鸦子冻死。
家乡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很多,一个关于明朝皇帝朱洪武的故事,娘给我讲过,就是朱元璋,老百姓习惯叫“朱洪武儿”,小时候家里穷,给财主放牛,有一次,牛腿摔断了,财主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饿着,不给饭吃。他饿急了。到处踅摸吃的。在墙角看见一个老鼠洞,挖出些豆子、谷子,还有一些别的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他做了皇帝,又叫人煮那样的粥吃。因为那天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就叫"腊八粥"。后来传入民间,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我们那里知道这个故事的不少,真做腊八粥的不多,倒是年年做“腊八蒜”。
每年大蒜上市的时候,趁着价钱低,家家买一些存起来,快到腊八节的时候,把吃剩下的蒜收集起来剥皮。然后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罐子或者大口瓶子里,用醋泡起来,密封至除夕,取出来吃。腌制过的蒜瓣,遍体翠绿、口感清脆,酸辣兼备,十分清口,是吃水饺的好佐料。
最好挑紫皮蒜,醋都是用米醋。腊八蒜好坏的标准就是看那些泡在醋里的蒜瓣是不是会变成翡翠样绿色。
蒜多了,腌不了那么多,就另外用粗线串起一些来,一圈圈排在茶盘里,下边加上水,过一两天就会冒出绿绿的蒜苗,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除夕剪下来,包水饺,或者炒鸡蛋,味儿美急了!人人喜欢。
老伴每年都要养很多蒜苗,年轻人来我家串门时看到了,就稀罕得什么似的,一定要亲口尝一尝。老伴就多剪下一些,让他们带回去吃,几天又会冒出来,能割几茬。
冬寒时节,又绿又鲜嫩的蒜苗,给居室增添了无限生机,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美了人们的口福,也美了人们的心!
关于腊八的散文16:腊八粥味新
文/方华
腊八粥就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煮成的粥。因为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熬制食用,俗称腊八粥。
在我年少时是没有吃过腊八粥的。岂止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过。或许是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此风俗的缘故。现在想来,即便当地有此风俗,那时也是不可能吃到那样香糯的美食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时候,想吃到一碗红豆稀饭都是难事,能熬上一锅花生米粥也是稀罕,哪里有那许多食材烹制腊八粥这样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米粥,家中储存的一点糯米、花生米要等到腊月里打糖果,以备春节用。秋天山芋收获后,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稀饭,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最怕吃的是山芋切片晒干后与米煮成的稀饭,寡淡无为,食之难以下咽。偶尔也能吃到外婆熬的糯米粥,和上红糖后,一匙入口,真是美妙难语,于我幼时就是无以伦比的美食了。
初进工厂当工人,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某个冬日,一北方同事说其母亲煮的腊八粥如何如何的好,邀请品尝,这才知道经常吃的稀饭,也可以做成这样的丰富多彩有内容。那应是我第一次认识腊八粥的真面目。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不同而食材配制不同,食材品种的多少也各取所好。也有配合腊月初八,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称为八宝粥。
知道了腊八粥,便开始自己尝试,按照个人的喜好以及顺手可取的食材熬煮。吃多了,爱人和孩子皆吐槽:甜腻腻的,难吃。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腻歪了。真是生活过好了,美食也只能是偶尝为止。
后来知道,腊八粥不仅是甜味一种,也可用青菜、胡萝卜、豆制品、肉丁、腊肠煮成咸的,也可加入胡椒粉、姜末等熬成辣的。偶尔为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前几天,见一寺院发布告示,说要在腊八节那天派送腊八八宝佛粥。心想,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施舍吗?朋友笑我不谙佛事,原来,腊八粥的另一传说即来自古天竺国,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佛称“法宝节”。腊八节布粥,是广结佛缘,祈福消灾之意。清代苏州文人李福即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也有居士告诉我,以前,一些名刹古寺会将化缘收集的杂粮剩饭晒干积存,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和穷人。当时寺僧这种爱惜粮食之美德,在当今近乎奢靡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陆游的诗句,让我在一碗腊八粥中品出些新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