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操》有感

笔构网

2025-04-21读后感

请欣赏读《曹操》有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曹操》有感 篇1

今天学习了曹操的《举贤勿拘品行令》,颇多感慨:

一、举例。

“伊挚、傅说”出身贫贱,“管仲”是与齐桓公敌对的人,“皆用之以兴”,使国家得到兴盛;“萧何、曹参”县府小官员,“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受过侮辱,被人嘲笑,“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却能成就大事,千古留名;“吴起”“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为了做将领,杀了妻子以取得信任,散尽金银以求官职,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归葬,“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但是在魏国,强敌不敢犯。

二、疑问。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怎么可能没有“高手在民间”呢?

提到人才的使用,“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勇敢无畏的可作战,有采的.可做吏,名声有瑕但具治国领军之才的亦可。

三、结论。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唯才是举,不要遗漏!

应该说,这篇反映了曹操“凡才皆可为我所用”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即便今天看,依然不能不感叹曹操的气量宏大、心胸博大,中传递的选人用人思想今天读依然有心惊肉跳之感,类似吴起这样有明显道德瑕疵,尤其在古代悖于“孝悌”的人才依然可堪大用,不能不叹服曹操的确是认准了“高手在民间”!

新时代,我们强调化自信,就是要主动学习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的精粹古为今用,应该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决心和定力,曹操用人选人上的气量胸怀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但是应该看到,曹操所处的时代“三足鼎立”,封建军阀间混战不已,曹操为了生存,为了“脱颖而出”,“非常之时”必然少不了“非常之法”、“非常之事”,这种“唯才是举”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雄霸天下的人才;再者,这种“唯才是举”,执于一端的做法也留下了潜在的隐患,曹操在世时固然短期内魏国力量最为强大,曹操离世,则潜在的矛盾,固有的隐患显露,最为强大的魏国却在三国中最先被晋“取而代之”,可见,“唯才是举”并不是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药力大副作用也大”,还是需要依靠“德”平衡药理,实现真正的祛病强身!

读《曹操》有感 篇2

这一本书是由很多的日记组成的。记录了每天快乐的心情。而且用事情来表达为什么开心、伤心、难过、绝望、难忘......

由这本书中,我认为作者是一个非常勤劳、很耐心的一个人。第一,这一本书作者完全是编的。以为作者已经长大,不可能再经历这样的事情了。就算是回忆,也不能完全将它写出来。还是有一部分要补充,不,不是一部分,是大多数。就我写今天的事也不能像他写的那么长。第二,作者能坚持每天都写,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也不例外。一说起这个,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想知道就继续往下看吧。

有一次,我幸福地拿着妈妈给我买的积木,准备开始拼装。

刚开始我拿着盒子里的说明书看了几眼,就知道第一部该怎么拼了,我就开始寻找零件。找啊找,找啊找,一直没找到。我一气之下,随便拿出了一个零件往地上丢。这个零件怎么这么熟悉啊?我仔细一看,这不就是我要找的零件吗?在这儿。我就继续开始拼了起来。

五个小时候......

当当当当——我的积木总算完成了。累死我了,我先休息一下吧。就在这时,我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我刚拼好的积木从桌子上摔到了地上,瞬间,解体了,就像果宝特攻里的解体一样。“你干嘛哦?你把我的积木弄坏了,怎么赔偿啊?”“方正它没有完全散开,直接再拼上不就好了吗?”“好好好。”我自己拼就我自己拼。哼,你帮我拼我还不要呢。笨手笨脚的,刚才把我的积木弄坏了。恐怕你帮忙会,不一定会让我从起点开始的。过了一会儿,我终于又组装完成了。我就讲积木拿到手上开始玩了。没想到,我只拿到了头,身子就掉下去了。又解体了……我不玩了啊!!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耐心是做事的基础。

读《曹操》有感 篇3

读了《曹操待关羽》,我感受到,曹操其实并不是一个坏得透顶的人,他是十分爱才的人。

本文主要讲了徐州之战后,刘关张三兄弟走散了,关羽为保护两位嫂嫂,且在老朋友张辽、张文远的劝告下暂时投降了曹操。曹操是个十分爱才的人,他十分喜欢关羽,送了许多金银美女以及一匹日行千里的健骑——赤兔马,还封他为汉寿亭侯,并且在关羽即将去翼州寻找刘备之时,还亲自送了一件锦袍给关羽。

从曹操送赤兔马给关羽,可见他喜欢关羽胜过喜欢任何人,甚至他的儿子曹丕,曹丕向他要赤兔马,曹操没有把马给曹丕,曹操对曹丕说:“这匹马是给英雄的,你配不上。”曹操连跟随他十五年的大将都舍不得给,却给了一个并不属于他的人。曹操待关羽,真是无法言表,看来,在曹操眼中,关羽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在关羽即将去翼州之时,曹操立刻让张辽骑上快马追上关羽,他要为关羽送行。随后,曹操带着满朝文武前来为关羽送行,还特地送了一件锦袍给关羽,并要亲自为他穿上。当关羽已远去时,他登上一座小山丘,目送关羽远去的身影……看来,关羽已经成为曹操生命中的一部分。

曹操爱才,他爱关羽,爱徐庶,爱天下所有才俊。三国初期,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叫人仿了徐庶母亲的笔迹,骗徐庶来为他做谋士。徐庶是个孝子,便去了曹营,当他知道这是曹操的骗局时,十分生气,至死都没有为曹操出过一条计谋。虽然曹操爱才,但也不能不择手段。

曹操真是爱才啊!为了人才,他能忍痛割爱送赤兔马;为了人才,他能低声下气地给关羽系鞋带;为了人才,他能放弃一切……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要学习曹操的爱才之品质,这样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我绝不能为了得到人才而不择手段。

读《曹操》有感 篇4

今天学习了曹操的《举贤勿拘品行令》,颇多感慨:

文章举例,“伊挚、傅说”出身贫贱, “管仲”是与齐桓公敌对的人, “皆用之以兴”,使国家得到兴盛;“萧何、曹参”县府小官员,“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受过侮辱,被人嘲笑,“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却能成就大事,千古留名;“吴起”“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为了做将领,杀了妻子以取得信任,散尽金银以求官职,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归葬,“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但是在魏国,强敌不敢来犯。

文章疑问,“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怎么可能没有“高手在民间”呢?

文章提到人才的使用,“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勇敢无畏的可作战,有文采的可做文吏,名声有瑕但具治国领军之才的亦可。

文章结论,“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唯才是举,不要遗漏!

应该说,这篇文章反映了曹操 “凡才皆可为我所用”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即便今天看来,依然不能不感叹曹操的气量宏大、心胸博大,文中传递的选人用人思想今天读来依然有心惊肉跳之感,类似吴起这样有明显道德瑕疵,尤其在古代悖于“孝悌”的人才依然可堪大用,不能不叹服曹操的确是认准了“高手在民间”!

新时代,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主动学习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古为今用,应该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决心和定力,曹操用人选人上的气量胸怀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但是应该看到,曹操所处的时代“三足鼎立”,封建军阀间混战不已,曹操为了生存,为了“脱颖而出”,“非常之时”必然少不了“非常之法”、“非常之事”,这种“唯才是举”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雄霸天下的人才;再者,这种“唯才是举”,执于一端的做法也留下了潜在的隐患,曹操在世时固然短期内魏国力量最为强大,曹操离世,则潜在的矛盾,固有的隐患显露,最为强大的魏国却在三国中最先被晋“取而代之”,可见,“唯才是举”并不是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药力大副作用也大”,还是需要依靠“德”来平衡药理,实现真正的祛病强身!

读《曹操》有感 篇5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摇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曹操此举,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地恢复。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在战争中他常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直捣曹操的政治中心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手下只有两万的兵力,当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谋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对我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任人唯贤”这一点。我们班的班干部人选历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千部,而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同学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呢?于是我向老师请示,亲自为班上主持了一次班干部选举大会,让同学们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称职的班干部。经改选后的班委会,不久便使班里的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中队长的我来说,还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级的好办法呢!

读《曹操》有感 篇6

曹操是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他热爱幻想,喜欢冒险,鬼马精快,开朗幽默,正义善良,他有许多好朋友有:诸葛亮,貂蝉,小乔和死党张飞 。

内容我慢慢讲个你听:在这个无聊的暑假里我(曹操)就决定离家出走,我把地皮掀起十层发现了5点61分夏令营,夏令营有全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捞,孙权老想成为他的主人,这样他就可以卖水果捞来攒钱,但总是被我和张飞,诸葛亮给打败。为了寻找影子,我要再去一次5点61分夏令营,就像梦中的小乔一样勇敢。如果你遭遇过奇异雹,制服过变形的水龙头,那么你一定喜欢我和火焰姐准备的“鱼子酱”宴会,让我惊奇的`是连红鲤鱼都想来尝一尝。为了寻找影子,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其中包括帮助土豆星的孩子保护自己的星球。软石头带我找到了影子营地,我出了一个使暴躁的兔子公爵想得拔光所有毛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孩机智灵活,不像三国曹操心狠手辣。

读《曹操》有感 篇7

曹操(公元1—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曹操是中国百姓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称其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臣贼子。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也有他的缺点和历史局限,比如诡诈多疑、心狠手辣,好战嗜杀等等。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他的才华和功绩,他雄才大略,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知人善任,才华横溢,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曹操的启示》这本书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曹操的一生进行剖析,在大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笔者从书中选取曹操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几事情进行分析,从而让曹操的形象更加清晰,让人回味无穷。

胸怀理想,目标坚定。公元174年,曹操20岁,任洛阳北部尉,按现在的话说,相当于洛阳市北区公安局长。新领导上任,就下了一份政治宣言"划清界限,树立威信"曹操走的就是这个路线。当时洛阳作为国家的首都,地方豪强和乡村恶霸都因为在朝廷有靠,所以都不怎么把王法放在眼里,曹操一心想整顿治安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所以在衙门口摆了两排五色大棒。专门用惩治违反禁令的人,不管对方后台有多硬,只要违法照打不误!这其中就打死了一个曹操父亲曹嵩的朋友,曹嵩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如此鲁莽,竟然把自己圈子里的人给打死了。曹嵩想的是小圈子,是个人私利,而曹操想的是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被小圈子利益所束缚。做大事,必须要有大算盘,放下小算盘。只有大算盘,没有小算盘,是伟人;只有小算盘,没有大算盘,是庸人;为了大算盘,放下小算盘,是高人。能教育人人都放下小算盘的,那是圣人。

真才实学,活学会用。曹操当年辞官归乡的时候,有过一段闭门读书的经历,他在学习方面下过不少功夫。"拜议郎,常拖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误。曹操读书,不关读书上的内容,同时对字进行评判和分析,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体系,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曹操把自己对兵书战策的学习成果整理成著作,直到今天仍是兵法经典,如《孙子略解》,《兵书摘要》,《兵法》等等。不过这两点不足以帮助曹操很快的提升,只能说明他在知识上进步了,理论功底扎实了。但是他不是一个死学书本的人,他喜欢尝试、探索,喜欢冒险,把知识和直接的体验及间接的经验相结合,让知识活起,把知识点和生动的场景、人物、故事,特别是亲身体验相结合。

集思广益,尊重事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人一旦遭受了挫折和失败,最大的麻烦就是陷入自责和悔恨,无法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其实,高人从都不是从不犯错误的人,而是出错之后保持清醒,能用高明方法补救的人,痛失兖州是曹操事业早期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样的经历也教会了他很多,他放下架子,充分尊重事实,并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重新夺回兖州的过程中,他听取了两次建议,分别让他躲过了袁绍的阴谋诡计,以及在攻打徐州和兖州的选择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广纳贤才,惜才爱贤。"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这些声情并茂的字,表达了曹操对贤能人才的爱慕和思恋之情。同时,在对待可用之人的态度上,曹操也是做得游刃有余,让人折服。他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军事进攻创造条,政治招抚打开局面。"凡是能够归顺的,一律接纳,并且既往不咎,封官封爵。例如张辽,曹操大破吕布之后受到了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有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感动不已,愿意归曹,并成为了一员大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

曹操的一生是真实的一生,也是精彩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的奋斗史,也是一个飞鹰走马的不良少年成长为雄才大略的管理者的个人发展史。从曹操身上,我们发现很多,了解很多,学会很多,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把这些运用到实践中去,去追寻和创造我们个人以及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读《曹操》有感 篇8

曹操的传奇在于汉~唐是公认的“大好人”,而宋朝时被人唾骂的“大奸臣”,至今也难定他的棺盖,当这本书则告诉所有人,这个“坏人”真的办过大好事。

三国时一段魅力无穷又纠缠不清的历史,残酷的战争,诡谲的权谋,复杂的人性。而作者却把三国那么乱的历史,曹操那么复杂的经历,用幽默的语调展现出来,我在他有趣的叙述里重游了那段历史。

曹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不得不说,曹操干的好事超多,坏事也超多,这本书却还原了一个真正的曹操,幽默的、奸诈的、霸气的……

让一个逝去的人物从我们心中“活”了过来,重新演绎的一段尔虞我诈的时代,以一段历史,揭露了封建社会万恶的一面。表达了民心向往,即人间的儿女情长,横刀立马中展现了人才辈出、风云四起的时代,更以先人血的教训警告了后人。

对于曹操,很多人是不认可他的,《资治通鉴》《曹瞒传》《三国演义》等书对他曹某人很不友好,导致使人误解了曹操,这是曹操的悲哀,也是世人的悲哀。千古骂名全然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英雄的身上,一个于万民有利使生灵免于涂炭的人的身上更是历史的悲剧。在这本书里我却读到了一份真正的历史,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曹操。体会到男儿的悲凉,英雄的无奈,这便是伟大与平庸的分别了。伟大,从来不记得失,不思荣耀,曹操这样想了,也就这样做了,历史也就这样产生了。千秋功过,任谁评说?

曹操于是说:只要我身为男儿,我就须担起我的责任,若对国有益于民有利,赴汤蹈火我亦万死不辞。纵有千古骂名,我慨然而往矣。悲兮!悲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本我之志也!

卸下油彩的面具,跳出演义的舞台,在书中看懂一个英雄的内心独白。

读《曹操》有感 篇9

这几天,我看完了《曹操》这本书,看完后,我坐在椅子上,回想着书里的情节,感受颇多。

《曹操》这本书主要讲东汉末年,社会政治日趋腐败。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在镇压黄巾起义后,豪强割据势力各居一方,互相残杀,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曹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一战争。经过二十年的征战,他相继消灭了吕布、袁绍、韩遂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深深敬佩起曹操来。被曹操统一后的中国北方各地,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在用人上,推行“唯才是举”“用而不疑”的政策。书中张辽、徐晃虽是俘虏降将,也得到了重用。他奖罚分明,在他身边积聚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为统一事业出谋划策。

生活中,人们只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治国有方的一面,治国有方、知人善用、军事才能等都是他的优点。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全方面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成语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如:《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又如: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一举两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

成语互相残杀:残:毁坏,伤害。彼此之间相互残害,各不相容。如: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天下之人,互相残杀。”又如:我们不能内部互相残杀。

读《曹操》有感 篇10

今天我看了《曹操谋杀董卓》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应该也知道董卓是一个很坏的人。所以曹操就想去谋杀他。现在让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吧!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董卓很坏,经常杀人。所以让大臣们很不服,他们商议怎样杀死董卓。曹操自告奋勇的去杀董卓谁知失败了,还被董卓追捕。陈宫知道后就投靠了曹操。曹操到了吕伯奢家,误会他们要捉自己。把他们一家给杀死了。陈宫知道后就自己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曹操是想杀董卓为民除害,可是没有杀成这也不能怪他。但是我觉得曹操疑心太重了,这使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我觉得曹操不应该对别人起太大的疑心,因为曹操到吕伯奢家是代表他信任吕伯奢,那就因该要相信自己的眼光没有看错,不要对他们一家起疑心。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读了这篇故事更让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这样才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读了这个故事突然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信赖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男孩有一只珍珠鸟,可这只鸟却很害怕他。但小男孩坚持相信小鸟会理他,而没有坚持要小鸟不害怕他。终于有一天小鸟终于跟他玩了起来。小男孩就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所以说我们要信赖别人,而不是怀疑别人。同学们,你们知道了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