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4-23读后感

请欣赏《稀缺》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稀缺》读后感 篇1

看完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的《稀缺》一书,让我有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对应着相应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有必要对书中几个关键词定义进行摘抄,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全书。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让我们不断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时间充裕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走向,按理说,在时间充裕时,我们更应该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稀缺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见当下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让我们忽视这些事情,也就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先完成眼下最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等有时间后再去做。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很大概率这些事情都是没有做的,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会有你认为紧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导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标,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宽。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从而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不能全神贯注。

那么,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满,要留有余闲。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打乱一整天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凡事留有余闲,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的面对。

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内。想想对于我们来说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紧急,比如阅读、写作、健身、存钱等等,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扰”下,我们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管子“视野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定期发送短信、借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将这些事拉入管子视野内。

人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由于长期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的去做,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带宽。认识到做一件事除了时间,带宽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安排,将需要带宽的事安排在带宽比较富裕时去做;而当我们意识到带宽不足时,要采取动作减轻带宽负担。

书中讲到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法在这里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后能记住的几个点。现在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值得重复看,因为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稀缺》读后感 篇2

首先,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本畅销书,整体看下来,不是特别推荐,仅个人感觉

第一,整本书的逻辑基础,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义,为何稀缺,余闲,带宽等等新颖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是这真的很奇怪,如果读者对于他的所谓的基础界定和逻辑不认同,那么整本书都不认同,因为所有都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

第二,为了验证所谓的理论的真实性,举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个人认为是编造的,而且无法说明问题),抛出了很多实验,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书充斥太多的所谓的举例和实验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论框架,就填充的内容来了,很多人会非常有认同感,但是这个是有迷惑性的,这个可能和整本书的机理没有任何关系,你跳出来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而且这些东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样,你会发现,哇哦,这个就是说的我,非常贴切,其实是总结和统计了大多数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样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输了心理和行为知识,但是把经济,心理,行为经济学杂糅在一起,也没有阐释清晰,反而绕来绕去,误导性比较强

第五,读完对自我认知有一定帮助,因为这本书的解决方案是,调整自己都心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资源(金钱或时间),这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适用的,但是实际上,你是穷人,你做好了这一切,你还是还个穷人,你终将陷入死循环,调整好心态就是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稀缺》读后感 篇3

稀缺,会占用你的一部分脑子,让你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可能心神不宁。但不是所有让你心神不宁都是稀缺导致的。

你的错误决策会导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时间或者金钱充足的时候大肆挥霍,后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后的资源来帮助现在。避免陷入这种稀缺的方法是在充足时分割,把钱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其中一份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把一项大任务按最后的deadline分成一个一个小的任务,各自设置截止日期。这算是理财和时间规划吧。

当遇到的确物资短缺,比如朝鲜,比如以前的大饥荒。砍掉那些因为比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脑子里的,砍掉了不影响实质生活。再好好规划,寻求帮助,再实在不行就是命运了。

在帮助穷人时,不要只补窟窿,因为穷会占据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补窟窿,现在农村会给贫困户免费盖房或者补贴盖房;其次,提供不太占他精力的技能帮助,因为占有太多精力成效很慢他很容易放弃,不太清楚农村的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是不是这种策略。更长远的是帮他把那些重要的但是不紧急的事纳入他的视野之中,让他在分配资源做决策时更理性,农村合作医疗算是吧。这么看,国家还是在改善的~

重要且紧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烦比尔,最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安排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稀缺》读后感 篇4

首先,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本畅销书,整体看下来,不是特别推荐,仅个人感觉

第一,整本书的逻辑基础,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义,为何稀缺,余闲,带宽等等新颖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是这真的很奇怪,如果读者对于他的`所谓的基础界定和逻辑不认同,那么整本书都不认同,因为所有都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

第二,为了验证所谓的理论的真实性,举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个人认为是编造的,而且无法说明问题),抛出了很多实验,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书充斥太多的所谓的举例和实验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论框架,就填充的内容来了,很多人会非常有认同感,但是这个是有迷惑性的,这个可能和整本书的机理没有任何关系,你跳出来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而且这些东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样,你会发现,哇哦,这个就是说的我,非常贴切,其实是总结和统计了大多数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样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输了心理和行为知识,但是把经济,心理,行为经济学杂糅在一起,也没有阐释清晰,反而绕来绕去,误导性比较强

第五,读完对自我认知有一定帮助,因为这本书的解决方案是,调整自己都心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资源(金钱或时间),这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适用的,但是实际上,你是穷人,你做好了这一切,你还是还个穷人,你终将陷入死循环,调整好心态就是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稀缺》读后感 篇5

前面有些人的评论认为是老生常谈,只有概念和理念,而没有实质上的内容。

关于各种恐慌和拖延,早就有过大量的其它的书来阐述,包括最后面提到的关于理论在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时,里面提到的计划性、效率、减少带宽负担三方面,其实也都是老生常谈。

但是这本书最可取而实践的一点,是在最后提到的,对于窄带宽的人,想要帮助他们的'话,需要提供的是减少带宽的负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在工作中的时候,总会觉得看到别人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做来做去就是上不了手,让自已看着干着急,于是想办法给他们讲各种方法,推荐他们看各种书,那些方法书里面都提到了。但是隔了一段时间问,压根就没有看,上班时间太忙,因为赶着写报告太忙而没有时间去听如何提高写报告效率的培训,下班时间太忙着照顾家里面,要休息没有时间学习。对于这些人,好像也无可奈何了,但是按照书里面提到的方法,其实他们需要的就最简单、最直接的,就告诉我这么做就行了,多了我也做不到,我也就挣这些工资就行了。

各得其所,才能够和谐吧。从穷困当中,不想脱身,其实也是一种方法。

《稀缺》读后感 篇6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稀缺对于大脑造成的影响,有些部分读来还是颇有些震撼——“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心理账户等。

回想起来具体都看过什么总是很难,这个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对于个人来讲,最难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在别人看来也许一个人被生活所累,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那么在他自己看来是否是这样呢,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怕是未必如此。

从概念来说,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脑力是有限的,被一些东西占据了你的大脑,那么势必会错过另外一些东西。从贫富来说,显然穷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远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销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处理客户抱怨上,那么他是没什么精力去开发新客户,满足新的业绩增长了。

想要改变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余闲,余闲的金钱,余闲的时间,余闲的精力等等。但这一切谈何容易,书中救助印度贫民的实验也证明了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给了启动资金的贫民在经过一年后并没有如同学者所设想的改变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绝大多数重新回到了举债做买卖的日子。并且在那个阶段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被救助者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难度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救助金短暂的改善了他们借债做生意的窘境,赢得更大利润,可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亲友送礼出手变得阔绰,不懂得储蓄,保险,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况很快会让他们重新坠入贫穷。

话说到这里其实很明白了,对生活的认识不发生改变,认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财,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会很快跌落到相对应的认知水平上面去。同样,通过贫民救助实验,也可以看清楚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清晰计划,不能抵御外界声音对自己的困扰,还要加上一些运气,才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阶层的跨越,真想要有彻底改变,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边的例子,出身于内地贫困县农村的出身,让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够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人,都经历了远超一般家庭的困难。农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家庭,盖房子,添新家电,新家具,买摩托车等等,可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自己家里多少年的家具,家电没有更新,也没有新添。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抵挡这种诱惑,而且读了大学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无异于一场赌博,仅靠朴素的理念支撑着这一切。所幸,从我周围的少量样本来看,生活水平都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明白稀缺,余闲等这些概念,而是彻底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标。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李笑来在自己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不管处在什么的环境,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这是人生路上永远存在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认真想清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取舍了,至于达到目标消灭稀缺这种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了,总会有各种稀缺在前方等着你。加油!

读后感写的很是苍白,主要是记得的内容实在有限,对于我这种脑子不太清楚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通过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稀缺》读后感 篇7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读后感 篇8

本书是一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编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稀缺为何会导致贫穷,如何摆脱贫穷。

什么是稀缺

稀缺不是客观物质的稀缺,而是一种让人产生紧迫感的稀缺心态。短时间他会激励我们,让我们高产出工作,但长期来说,他是危害的,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稀缺的危害

导致管窥效应:就是只注意明显的事情,忽略了最重要的。比如遇难的80%的消防员都死在去火场的路上,因为他们忽略了系安全带。

导致没有空余: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没有时间来调节自己。比如网购时会左挑右选,为了10元的小利用上半小时甚至更多。

导致带宽不足:带宽说的是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等。比如在考试前灌输一些负面消息,考试的'成绩往往就很差。

防止稀缺

省下时间,不要想着自己缺什么;再穷也拿出一部分去理财,或学习;设置提醒自己的事情,不要把最重要的忘记了。

本书介绍完毕,我的观点,本书介绍了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怎么不穷上,但是做出的事情让自己更穷。如果没有很强的资本可以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空下来,或者不要为了挣钱透支自己的身体等。本书没有说怎么让我们变富有,只是不要让穷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稀缺》读后感 篇9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读后感 篇10

稀缺,会占用你的一部分脑子,让你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可能心神不宁。但不是所有让你心神不宁都是稀缺导致的。

你的错误决策会导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时间或者金钱充足的'时候大肆挥霍,后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后的资源来帮助现在。避免陷入这种稀缺的方法是在充足时分割,把钱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其中一份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把一项大任务按最后的deadline分成一个一个小的任务,各自设置截止日期。这算是理财和时间规划吧。

当遇到的确物资短缺,比如朝鲜,比如以前的大饥荒。砍掉那些因为比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脑子里的,砍掉了不影响实质生活。再好好规划,寻求帮助,再实在不行就是命运了。

在帮助穷人时,不要只补窟窿,因为穷会占据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补窟窿,现在农村会给贫困户免费盖房或者补贴盖房;其次,提供不太占他精力的技能帮助,因为占有太多精力成效很慢他很容易放弃,不太清楚农村的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是不是这种策略。更长远的是帮他把那些重要的但是不紧急的事纳入他的视野之中,让他在分配资源做决策时更理性,农村合作医疗算是吧。这么看,国家还是在改善的~

重要且紧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烦比尔,最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安排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