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祝福》有感(精选2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祝福》有感 篇1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
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其间,无奈独流水……
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有那艰苦挣扎的农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点踪迹。
当清晨的风刮起第一粒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电视画面一样,不自然扭动了一下,立即转向原貌,云依旧飞。风依旧吹,但我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一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为虚无,东流水去无从返,倚心惊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
怅然若失,仰观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闭塞阻明月。一饮壶觞千滴醉,点滴心头,一语忧伤归空尽,只留一颗晶莹泪,悬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读《祝福》有感 篇2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3
新年的喜气还在爆竹燃放后的烟雾中弥漫,人们谈笑风生,忙着杀猪宰羊,求神拜佛,完全没有察觉到有一个人正在他们眼前死去。这个人便是祥林嫂,鲁迅笔下的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乞丐。
鲁迅生动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受侮辱、受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地挣扎与抗争,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不但平平安安地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祥林嫂的.反抗完全是出于自发的,她对自身的反抗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祥林嫂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摧残。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祥林嫂死了,但究竟是谁杀害的她呢?是她婆婆还是卫老婆子?不,她们只是整件事情的导火线;那是其它的佣人?不,他们也仅仅起了推动作用;还是鲁四叔和鲁四婶?也不是,真正操纵这些人的是封建思想的禁锢,使他们变得如魔鬼一般,造成了祥林嫂的逐步沦落。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天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如果能让祥林嫂在我们这个时代再重生一次,也许她能够像现代的中年妇女一样,让自己的儿子丈夫挽着,幸福地笑着!
读《祝福》有感 篇4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5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6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7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8
鲁迅先生是我最钦佩的作家之一。他以笔为武器,奋斗了一辈子,被誉为民族灵魂和现代文学的旗帜。今天,我有幸读了他的小说《祝福》……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写的是小说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祥林嫂是一位被封建礼教压榨的贫困农家妇女。丈夫去世后,残忍的婆婆想卖她。她逃到鲁镇鲁四爷家当佣工。不久,她被婆婆家抢走,卖给何家和何老六结婚。经过一系列的反抗,她终于不得不服从了。幸运的是,她的丈夫何老六是一个单纯忠诚的农民,然后她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子终于可以过上稳定的好生活了。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命运捉弄了人们。何老六因伤寒复发而死。不久,她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了。因此,她被叔叔赶了出去,成了一个无家可归、孤独的人。经过沉重打击,祥林嫂失去了理智,但人们也说她再婚有罪,要求她捐赠门槛赎罪,否则她会在阴间受苦。经过千辛万苦的积钱和捐赠门槛,她仍然无法摆脱人们的歧视。最后变成了乞丐`在年底人们祝福新年的欢乐气氛中,她以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祥林嫂子的生活是坎坷而悲惨的'生活。她最初勤奋、善良、简单、顽强,但在封建教育和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迫害、摧毁,甚至被旧社会吞噬。祥林嫂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成千上万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她的生活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成千上万中国母亲悲惨生活的深刻写照。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破坏和迫害,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忧国忧民,深切同情压迫妇女。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写了这部小说。鲁迅先生赤裸裸地向我们的读者展示了一位被封建礼教压榨的贫穷农民妇女,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生活有多悲惨!就像小说中的祥林嫂一样,她经历了世界上所有的痛苦,最终带着满满的屈辱和伤害离开了世界。同时,我也很高兴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多幸福!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美好国家舔砖!
读《祝福》有感 篇9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0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个听似很美的名字,却演绎着十分悲切的故事。
第一次接触它时,才一年级。那是和奶奶一起看戏时接触到的。那时侯,坐在离台很远的地方,远远的只能模糊看到一个衣着佝偻的老太太提着一只篮子,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徘徊抹泪,看样子好象是被人赶出来的。于是,便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只是怜悯,没有别的感情。
过了很久,大约是三年级了吧,第二次在书本上看见了《祝福》的影子,那是哥哥的语文书。翻了看看,祥林嫂的身影在眼前晃。只有两种感觉:可怜。愤怒。觉得老了的祥林嫂特别可怜,既没了丈夫,又失了孩子,而且遭受人家的嘲讽,最后给逐走成乞丐——死了。至于那些人,太可恶,太坏,不仅不给予同情,还骂她、赶她,有没有道德?
这种感觉很快就忘了,直到今年看到全版《祝福》。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祥林嫂向人们诉说她的孩子却遭嘲讽的片段:“……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难道,难道人们不能理解一个女人在丧夫之痛后得到的一个天大的喜讯——孩子,她几乎是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可是很不幸,上天又把礼物收了回去,她就一无所有了——丈夫没了,孩子没了,希望也没了。那么,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连一点点回忆的时间都不能让她拥有么?那么这太残忍了。是的,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就把它当作儿戏来耍。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她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一把又一把尖刀,插在她脆弱的心脏,使她终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她在春天来到,又在春天死去,那封建的网一直一直照在她的头上,使她没有了春天,永远只能拥有毒热的夏天、忧伤的秋天和残酷的冬天。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我,最终——无语。
《祝福》的最后说:“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扫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我合上书。忽然间,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阳光撒在书面上,祝福两字显得更加夺目、耀眼,似乎在为旧社会的女人默哀,为现在喜悦......
读《祝福》有感 篇11
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前不久读了他的一篇小书《祝福》心中感受颇多。这本小说也让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可以说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出没有一处不悲惨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思想的束缚。在她的丈夫死去以后,她的婆婆竟然要将她卖给其他人。当时的祥林嫂还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她逃走以后跑到镇上一位地主家里面当佣工,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被婆婆给抢走了,卖到贺家。
她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反抗的,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只能够顺从。比较幸运的是,她的丈夫贺老六是一位比较淳朴的农民,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没多久就有了儿子阿毛。很多人都觉得而且包括祥林嫂,自己也觉得自己可以过上一个好日子了。但是天不遂人愿,谁也想不到贺老六因为伤寒让自己的病复发而死,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也因为一次外出的时候被狼叼走给吃掉了。她的大伯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天煞孤星,所以将她赶出家门。就这样嫌少,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她已经彻底崩溃了,最后在别人庆祝新年的时候她被冻死了。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极其悲惨,一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善良淳朴并且顽强的农村妇女。可是她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命运,所以她会被践踏破坏。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笔中见到当时我国的情形。因为祥林嫂只是当时我国封建社会许许多多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这些妇女的一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下许多普通母亲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践踏和迫害。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本质。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会写下这篇小书向我们揭示当时中国的黑暗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篇小说让我读懂了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社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出生在如今这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2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挫折。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努力奋斗,就一定会看到雨过天晴的彩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曾明悦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以及她战胜困难的故事。她在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去医院看他时,他还高兴的说,等病好了,就带她和弟弟去海洋馆看白海豚,但现在爸爸再也不能带他们出去玩了。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当我凝望着那幅“母女痛哭”的插图时,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她在学校时,被同学嘲笑。妈妈一天打两份工,早上送餐,下午去面包店当学徒。但工作不怎么顺利,送餐时出了车祸,肇事车主还误以为妈妈是碰瓷的。但命运并没有将她打败—她并没有沉浸在苦痛中,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面对现实。凭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读到这儿,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体会不到现实的生活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无情。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再关怀倍至的操劳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会面对现实,要像雏鹰学习飞那样,即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依然保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这个信念,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翱翔于天际。
读《祝福》有感 篇13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挫折。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努力奋斗,就一定会看到雨过天晴的彩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曾明悦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以及她战胜困难的故事。她在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去医院看他时,他还高兴的说,等病好了,就带她和弟弟去海洋馆看白海豚,但现在爸爸再也不能带他们出去玩了。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当我凝望着那幅“母女痛哭”的插图时,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她在学校时,被同学嘲笑。妈妈一天打两份工,早上送餐,下午去面包店当学徒。但工作不怎么顺利,送餐时出了车祸,肇事车主还误以为妈妈是碰瓷的。但命运并没有将她打败—她并没有沉浸在苦痛中,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面对现实。凭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读到这儿,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体会不到现实的生活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无情。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再关怀倍至的操劳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会面对现实,要像雏鹰学习飞那样,即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依然保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这个信念,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翱翔于天际。
读《祝福》有感 篇14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15
话说祝福这篇作品写的是一为农村妇女——祥林嫂。
她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
某年,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来经过卫老婆子的介绍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是一个寡妇,但模样端庄,身体又强壮,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将她带了回去。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竟然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年底就生下了儿子阿毛。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
谁知两年后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
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某年的冬天,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在穷苦中夺去了生命……
老实说概括祝福这篇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开始品品: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然而在鲁镇却全然体现不出;在鲁镇人( 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 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又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
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给它一个确切的名称——“看戏心态”。
这种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理解: 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乐子,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说白了他们想 寻求刺激,寻求乐子来充实,满足自己。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瞧瞧,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读《祝福》有感 篇16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7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创作背景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不幸故事,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普通百姓的迫害。
《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读完第一遍的感受关键词是“愚昧”和“愤怒”,再看第二遍后,整体感触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一、命运的抗争
整个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弃。在封建制度编织的严密罗网中,祥林嫂努力挣扎着,甚至用生命抗争着(改嫁当天,在拜堂时,祥林嫂奋力挣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当这些闪烁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浇灭,几经挫折后,她终是活成了一个木刻似的活物。最后在痛苦的挣扎中,怀着对是否有魂灵的疑问和对地狱的恐惧走向死亡,走完了她无奈悲凉的一生。
二、麻木的看客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后,再到鲁四爷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人。那些人没有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假装听她那段悲惨的故事。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成了大家逗乐的素材,不过是他们趣味生活的调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开伤疤,向人们诉说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同情,然而回应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讽,冷漠让她掉入万丈深渊无力挣脱,在孤独中走向绝望。
三、底层百姓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再到鲁四爷家打工后,人们对祥林嫂的“身份”极其鄙视,祥林嫂终日在鄙夷和嫌弃的夹缝中谋生存,日子透不过气来,于是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努力凑足一年的工钱去捐了门槛,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变周围人们对她的歧视,事实证明她并没有那么幸运,封建迷信思想不过是底层百姓自我麻痹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身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一寸一寸束缚着她,一点一滴侵蚀着她,使得她本已经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是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飘着雪花的大年夜,祥林嫂带着恐惧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说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这与压迫者写满祝福的年夜气氛形成对比,文章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在唤醒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
读《祝福》有感 篇18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19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20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一生悲惨的遭遇。
主人公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大十岁,本来靠打柴为生,但是一年的春天里没了。后来,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来到四叔家做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新年才过,一次祥林嫂外出淘米的间隙,被婆婆叫来的一帮人绑上船带走了。婆婆央求卫婆子一起来到四叔家,算清了祥林嫂一文也还没有用的工钱。
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起先,祥林嫂死活不同意。后来,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年纪轻轻却断送在了伤感上。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可怜的儿子被狼衔去了。
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之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但是四叔觉得祥林嫂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的时候不许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受着旁人的冷眼和嘲讽,祥林嫂本以为捐了门槛一切都会变好。可是捐了门槛以后,丝毫没有改变旁人对自己的态度。后来,她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最后,祥林嫂还是落寞地离开了人世……
看着小说中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惋惜的同时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下和平的年代。我想对祥林嫂说:是命,但不要认命!
祥林嫂,你好!很高兴和你进行对话。第一次去四叔家做女工,你所呈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的生命样态。尽管死了丈夫,偷跑出来,但是你不愿意认命,任劳任怨地埋头做事情,因此也赢得了主家的一致好评。
可是好景不长,你终究是被婆婆抓了回去,还被许给了旁人。起初,你也尝试着奋力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并且很快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上天好像总是在和你开玩笑,相继地让她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无家可归的你,又一次投靠原来的东家。
东家听闻了你的遭遇,接纳了你。但是,你却不像之前一样做事利索了。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盼头,逢人就念叨自己不幸的过往。
如果曾经的`过往是命,不可改变的宿命。但是你选择一直纠结在过往里,不愿宽宥自己,那么你就是在认命。也许让一个人完全抛开过往,特别是原本幸福的、充满希望的过往,很难!但是,如果你一旦勇敢地跨出来,勇敢地做自己,又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在你第二次进入老东家的门时,倘若你还保持着原本的工作状态,做事任劳任怨,可能你会……
不管是封建时期男尊女卑的时代,还是现如今倡导男女平等的时代,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但是只要不认命,自己也足够的努力,未来可期。
读《祝福》有感 篇21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