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的文章

请欣赏前些天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前些天的文章1:《魔幻魅力》观后感

文/方睿涵

前些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魔幻魅力》这部十分精彩的影片,我至今记忆犹新,深受触动。

《魔幻魅力》讲的是一个校长为了让一个班里的同学更加爱学习,就买了一个机器人当班长,并且给他取名叫伊豪。他为了救一个以前欺负过他的人,不顾危险跳进河里,但他是一个机器人,进水就会坏,所以,他被送去科学家那里修理。在一场运动会上,因为他一个人跑完四棒,有人举报他是机器人,诚实的伊豪停了下来,所有的同学看到瘫倒在地的伊豪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舍不得他离开。最让人感动的是,同学们为伊豪送别的那一幕,天下着雨,每个人都举着一把小红伞,一人一把,许多把伞围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心,所有人都哭了,伊豪这个本来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也流下了第一滴眼泪。

醒来,伊豪发现是一场梦,那个机器人就是他。以前的伊豪很不快乐,甚至想要离家出走,可是梦里的他各方面都很优秀、乐于助人,所有人都喜欢他,他过得非常充实快乐。从此他开始改变,好好学习,向快乐出发,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快乐是帮助别人之后,真正的快乐在跟朋友同学友好相处时,真正的快乐是能够为集体争光。

他的改变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学会了珍惜现在,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

前些天的文章2:陪母亲去赶集

文/赵自力

前些天,我回了一趟老家。老家在农村,从我记事起就有赶集的习俗,那时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现在条件好了,赶集的习惯却还保持着,隆重得就像过年过节似的。听母亲说再过几天就可以上街赶集了,我满心欢喜,离开家乡后,就很久没赶过集了。

小时候,常常是姐姐带着我去赶集的。姐弟俩背着家里早已准备的山货,穿着不怕露水的胶鞋,走过田野和山岗,两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集市上。赶集那天人格外多,我们一到集市就摆开山货。好品质才有好生意,我们的山货总是先被买走。姐姐往往背着空篓,一手攥着钱,一手拉着我的手,去买母亲嘱咐的盐巴等日用品。回家路上,我们要么吃着糖果,要么舔着冰棒,运气好时还能买串糖葫芦,那时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在车上和母亲说起儿时赶集的往事,母亲笑着说:“你那时简直是个小馋猫,看见什么好吃的就想要。”我笑了笑,忽然明白对儿时赶集印象深刻,其实是对那些小吃刻骨铭心罢了。

汽车在柏油马路上奔驰,原先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街上依然热闹,也干净得多,人们熙熙攘攘地来回穿梭,像一幅流动的风景。农村产的东西,有些很粗糙,却质朴,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当我看见那用黄泥巴腌制的咸鸭蛋时,还是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母亲高兴地看看这、摸摸那,偶尔极为内行地告诉我几句要货比三家之类的重要经验,然后又继续去看下家了。我提着竹篮,喜滋滋地跟在母亲旁边,耐心地把母亲中意的物品放进竹篮里,小心翼翼地提着,就像提着一篮子宝贝。

回家后我百感交集,有些事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如今,我们都用网购了,完成订单后,只需等待快递小哥送上门就行了,依然会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再也没有儿时的热闹鲜活。我坦言,我还是更喜欢那种乡土的、粗糙的、有仪式感的集市。所以,有空我想再陪着母亲赶集,感受集市的热闹和人间喜气。跟随着母亲,看着她东张西望的背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前些天的文章3:我爱你,这就是道理

文/阿紫

前些天请了假,先是回家和各路亲戚会合,晚上九点多的卧铺,一起去参加婚礼刚上车就熄灯了,妈妈和大舅妈在4车厢下铺,大舅、姨妈和我住7车的中铺,中铺的设计很不合理,两侧合用一个梯子,空间太小上去只能猫着腰十分不方便。约莫过了两个小时,大舅妈跟个精神病似的跑过来喊我和姨妈的名字,确定了我们的位置,让我跟她换位置,她说下铺车轨撞击声太大睡不着,可能中铺会好点。我睡眼朦胧的收拾东西,穿上鞋,下床,换铺,折腾到4车厢,玩了会手机睡下了,又过了两个多小时,大舅妈又来拽我的被子喊我名字要换回来,说那边有人打呼噜她根本睡不着。当时已经凌晨两点多,我多少有点怨气,只因为是长辈不好说什么,又收拾东西折腾回去,上下铺分别是重量级的女人和男人,打着重量级的呼噜,这一夜几乎没怎么睡。早晨那会儿睡的还挺香,一车厢的人没醒,她从我的枕头底下把她的包拽走,然后把我们都叫醒去洗漱。下了车她和大舅走在前面,姨妈开始吐槽大舅妈太能折腾人,自私,一帮人被她搅和的没睡好觉。期间还折腾大舅两次,从我的中铺换到他的中铺,感觉不行,又换了回来,换回来还不行,又跟我换了回来。睡不着她就叫醒大舅,问他睡不着怎么办,大舅还很耐心的回答她,问她吃安眠药了么?她第二次折腾我的时候,大舅让她忍一忍将就讲究,她不干,换了回来,结果仍是睡不着,一夜未眠。她平时在家就睡不着,换了环境睡不着是正常的,睡不着证明不困,我妈妈也睡不着,但是我妈就安静的躺在床上连手机都不玩怕影响别人睡觉。

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刚进来就见大舅妈头耷拉在椅子上,嘴里跟大舅叨咕着不行了,坚持不住,想要回去。点菜的时候大舅特地嘱咐点两个不辣的菜,大舅妈过敏不能吃辣。人还没来齐,服务员开始上菜,大舅不顾别人开始试吃辣不辣,不辣的放在她跟前,跟她说吃这个行,吃那个行。没吃多大会儿,大舅就张罗着要先走,说大舅妈身体不舒服。

大舅是外公姐姐家的儿子,一米八多,长得很像演员郝平,铁路工作。大舅妈不漂亮,一米五左右的个子,年轻的时候在新华书店卖书,退休后开了一个宾馆,精神衰弱长期失眠。大舅年轻的时候大舅妈就很事儿,他从来都是护着她,她作,小心眼儿,不讲理他都不急不躁不生气,依着她,照顾她。

你和至亲至爱的人是讲不了道理的,讲的是爱,爱的越深,越是要包容。你想和一个人确定关系无非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你爱对方么?你想离开对方么?你爱,不想分开,就要做好一辈子的打算,想要自己好过些就需要把对方想的可爱点,像疼一个孩子一样认真的去对待她。一个爱你的人又不是你的敌人,对方能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呢?让你早点回家,让你认真听她讲话然后给出反馈,让你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陪陪她,让你说些甜蜜的温言软语来哄哄她逗逗她,让你对他好一点,想让你浪漫一些配合她。当你小时候,话都说不明白,你的妈妈会耐心的哄着你笑,陪你说那些可笑的孩子话,她们不会觉得你烦,不会嫌弃你笨,不会今天对你好明天消失不理你,你淘气她再生你的气,依然会按时给你做饭,让你吃饱,你为了一瓶可乐一个冰棍跟父母耍赖,闹情绪,撒娇,甚至淘气惹事,他们当时会拒绝你,会严厉,会训你,甚至还会揍你,让你知错,让你改,但是当你哭过后,认错后,他们还会抱着你,亲吻你,你打开冰箱门就会看到可乐,看到冰棍。那种爱是始终如一的不离不弃,很有安全感。

爱当然不是控制和改变,是一种成长和蜕变,是要以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来磨合,我很少回复评论,曾有一段时间只要我看到某人的评论我立刻就回,这不是刻意的改变,而是你想为对方做什么,为你们的爱情做些什么。

平安喜乐,勿忘心安

前些天的文章4:什么时候,我们把父亲跟丢了

文/戴高山

前些天写过一篇小散文,叫《闽南风味扁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打小就爱跟路,所以有时父亲上街卖东西,都会带上我,我用一只小手,拉着他的箩筐绳,跟在他身后,一路小跑地到集市上去了。大人走路比较快,加上挑着担子,所以就更快了,做小孩子的,只能跟着他们后面一路小跑。

”当然,小孩子爱跟大人路,是因为大人们做完买卖,总会给小孩子买点东西吃。那时经济困难,在家吃不上好饭,跟大人上街卖东西,不管生意做得怎样,大人们一般都不舍得让孩子白白跟来,只要孩子的眼睛朝那流动小摊一看,大人们立马明白什么事,就会带上小孩,走向那小摊,然后掏出五分一毛钱的,给孩子们买点小食吃。“

是的,父亲每次总会给我买上一毛钱一碗的扁食,让我打打牙祭,让我的童年有一段美好的记忆。我把文章发出之后,一位博友跟帖说:”小时候,我也爱跟我父亲的路,他卖完菜,会给我买红萝卜炸饼吃,后来跟着跟着,父亲就跟没了……“看到她的跟帖,我很是不忍,只有在把父亲跟丢之后,才会想到父亲的好!

我记得我是21(虚岁)岁那年,把父亲跟丢了。算来我已经长大成人,而父亲也以74岁(虚岁)的老年走了。我当时只懂得大哭,什么也不会想。是父亲扔下我的一种痛,还是失去父亲感觉的一种痛?时至今日,我依然说不清楚!只是觉得,当我们成为人父时,才懂得什么叫父爱如山。

我的许多朋友父母还健在,我说不出是羡慕还是惋叹。当他们有时抱怨父母的时候,我总是无语!我不知道应该劝慰他们好好珍惜,还是要和他们说出我没有父母的苦衷。总之,我觉得要是我的父母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健在的话,我也不一定懂得珍惜!

真的,这是我想说的大实话!

当那天我把帖子发到网络之后,很多高校的小友都在跟帖!但他们跟的都是有关扁食或馄饨的事,没有一个人说到亲情和父母,这让我非常担心!我甚至想到我的儿子,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也不懂得珍惜父母曾经、现在和未来对他们的好处!

让我想得最多的,是许多孩子总是抱怨没有一对有钱的父母,甚至抱怨这个社会的诸多不是。而每一代人总会觉得,他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一群人,甚至是最痛苦的一群人。在他们心中,多半只有怨气而还没学会感恩!

这让我想起美国教育家罗伯特雷克的一篇文章《毕业于2013年和1968年》:

”但你们当中很多人不相信政治,认为体制带有与生俱来的腐败性,质疑其进步的可能性。你们问我:‘我们怎么才能对抗石油大亨科赫兄弟和其他亿万富翁呢?’、‘我们怎样与孟山都公司、波音公司、摩根大通集团以及美洲银行做斗争?他们用金钱买选票,他们掌控美国。'

“……你们说:’但你毕业时不同,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时代。‘你们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1968年我毕业那会儿,越南战争如火如荼。50多万美国军队赴越作战。……就在毕业前两个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美国各城市在燃烧。而罗伯特肯尼迪在我们毕业前几天被枪杀了。……”

是的,说起这些似乎扯得太远,这和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又能扯上什么关系呢?有的!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就会对国家和社会感恩!一个对国家抱有希望,对社会感恩的人,才懂得尊重父母!那位跟我帖子的博友,说她把父亲跟没了的感觉,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只有对父亲的爱以及对失去父亲的疼,才能感觉亲情的曙光是那么的明亮!

是的,我知道很多孩子会在若干年之后,感恩于他们的父母,感恩于他们的社会和国家。可是,为什么这个行动不是今天,不能来得早些呢?

前些天的文章5:童年的“52号院”

文/乔文成

前些天大哥告诉我晚报刊登了一篇写“永华南路52号院”的文章。啊!这不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大杂院吗?这么巧!回到家中,我仔细地找出了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特感亲切。

作者描述的应该是1959年以前52号院的事。当时我家住的是南屋,住同三间(相当于现在的拼租房)是一对新婚夫妇,姓牛。东屋住的是一位推着小竹车卖糖豆的老太太,叫杨国珍。晚间乘凉时,几个小孩围着她,听她讲聊斋里的故事,挺吓人的,有时吓得一个人都不敢去茅房。但故事还是想听。

西屋住的是年轻的小两口,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叫小明,乖乖的,讨人喜欢。靠东侧的北屋住的是木匠石大爷,他家的老四小婷、老五小琴和我年龄相仿。我还清楚记得小琴在***妈和好的面盆里揪下一小块,然后放到手里揉成比围棋子稍大的面片片,贴在煤火炉子的外壁上,烤得生不生、熟不熟的,搁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但我从不要嘴吃。

西侧北屋的一家姓车,我时常到车大娘家串门听收音机,她家的小栓年长我几岁,常哄着我陪他下象棋。我推辞不会,他让给我半边人马也要玩,还口传术语:马走斜日相飞田,车行直线炮翻山。有时经常为绊马腿发生争执,我说不绊,他说绊,按着棋子不让吃,其实还真是我不懂马蹩脚。我和小栓哥玩的时间最长,还记得跟着他拿着他家唯一的便携式家用电器手电筒捉蛐蛐,先是听准了方位,然后打开手电,用一根小铁棍从墙缝里把蛐蛐撵出来,迅速用手捂住,抓捕告捷。

回想起来,我们这个大杂院7户人家,还真是小孩们没有吵过架,大人们更没有因为水电费的你多我少等闲杂事闹意见起纠纷,其昔日的和谐氛围至今令人留恋。后来,有的家搬走了,又有新的邻居入住,直至1963年发洪水,52号院被淹,亲邻好友就未曾相见了。

前些天的文章6:告别离殇

前些天学校校园艺术节合唱比赛时,我听到了六2班唱的《明天会更好》,想起那年的聚会,我们大家也在结尾唱了这首歌,之所以我们的‘明天’没有更好,我想是因为那天你的提早离去,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一切。我还能说什么,该说的早已说完,或许那些只过了你的耳朵却根本走不进你的心。

是阿,不爱了就是不爱了,我凭什么要求你去回首牢记那些过往的美好。

你不需要我了。我知道。可是作为女儿,我的父母需要我,作为老师,我的学生需要我。那天看到五1班我最疼爱的那个孩子,猛地想起,再有不到一个月,我将不再是他的老师了,他也不再是我的学生。时间就是这么稍纵即逝,快得让人不敢眨下眼睛。

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甚至是陌生人,都是关心或者说偶尔温暖我的,我没有理由再去为一个已经把我从生命中抹去的人忧伤。

爱与恨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吧,我却不懂如何去爱,也不懂怎样去恨。我太想恨了,可是很难,我做不到。

见不得那款CR-V,见不得没有后备箱的白色本田,可是我知道,我没有力量甚至没有资格让它们全部都消失。我猜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不再关注你任何消息的更新时,我不再听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就掉眼泪时,那么我是彻底的放开了你。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我知道时间带不走我心中的这段过往,但是我相信时间会帮我抚平一切,直至我再想起那些时已经会是云淡风轻了。

我一个人去程记甫的那张桌子吃早饭,我一个人去多美奇的那个位置待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去电影院的1厅4排3座看下午3点的电影。我才知道,这些原来是可以一个人去完成的,只是由刚开始的黯然神伤到今后的坦然自若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梳理。

我还是那个十足的标题党。那天去看《不再让你孤单》,整场下来就我一个人,呵呵。那句“谢谢你让我踏踏实实地活在你的生活里头”让我很感动。我也要谢谢你,曾让我踏踏实实地活在你的生活里头过。

在家看了那部以为不需要看的《单身男女》,高圆圆把她前男友的东西全部拿去给了吴彦祖的时候,看到高圆圆落寞的神情,看到吴彦祖不屑一顾的乱扔,之后把一些卖掉,仅仅才3826块…我总是把那些曾经共同拥有的东西珍藏,可是其实在别人的眼里就是很普通的,一点儿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我自己把那些东西在心里定位成宝贝罢了。我也总是在想,你放不下别的人为什么还要跟我开始,在已经跟我开始了却还想回到别人的身边。原来不仅仅是你,很多人是这样,尽管只是虚幻的电影,我的心里也好受许多。

我也终于看懂了《她和他》,“这份爱来的太不容易,这份情来的太晚太晚,晚的稍微有一个小小的差错,我们就最终回到原点,最终依旧是两条平行线……”

我不再说“我等你”。

没有你的这段日子,我开始练字学钢琴,久违的日语也在安排之中,我也终于快看完了那本买了近一年可是也还没看的刘墉的《萤窗小语》。最看中这段话,“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驮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解不开的呢?”

很久没看新闻,昨天才知道,连最让人感动的张柏芝和谢霆锋都要分道扬镳了。我很迷惑爱 到底它是怎样的。

物品寄托了想念,可是也许我能扔掉那些带有你气息的物品,却永远扔不掉我的这颗心,所以索性不去做那些刻意无谓的挣扎。我依旧穿着你买给我的那双鞋,用着我没来得及学怎么卸内存卡的电话,忘了还给你的路由器仍然在电脑旁边没动,电脑里所有你的东西还在老位置,电话上存到12年的16号也懒得去删…随它去吧,烟消云散是件很自然平常的事情,换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试着接受已经发生且不能改变的一切吧,世界不就是这样么,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最没价值。

每个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总是在坎坷中成长,在跌倒中爬起来,比我悲哀的大有人在,如果每个人都如我一样悲伤自怜,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既然选择恋爱,选择一如既往的相信,那么痛苦迟早会有的,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孩子们为什么整天会欢呼雀跃,那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世界里没有包括爱情。过了这么些天,现在心平气和的回头看这件事,如果没有这个原因,是由于别的某个原因我们必须分开。想了很久,我希望受伤害的是我,你在我心里外表坚强,内心却是柔弱的。我不希望你再受伤害。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再纠结伤害与否呢。

也许我不是最爱你的。那次之后就想送你一块像样的手表。可是临近我的生日时却放弃了那款心仪很久的卡西欧EQW M-1000换成了天梭T系列,因为钱不够。然而我早就知道你生日,如果当初我就开始存钱,我想现在也应该相差无几了,如果我借一借,今后再努力还给家人或者朋友也是可以的,可是我却退缩了。

谁也没有权利阻止你去追寻别的人。

真正的放你走,还你自由,也还我自由。

马尔蒂尼依旧是你的偶像,你唯一的色彩还是忠诚。

这些天看书看了很多道理,关于你的关于我的…我每天摘抄到我的博客里,想看的话就去看一看吧,希望对我们今后人生的路都会有帮助。这样做不是博你感动,希望不要误解。如果你觉得没必要不看就是。

恋爱的纪念物,从来就不是那些你送给我的戒指,衣服,甚至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恋爱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我也真正读懂了那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刻骨铭心’。这不是让人去恨的一个词语。你送我了刻骨铭心,我想 但却不能拿至死弥坚来献给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可是就觉得像我的个人史,上面记录着我的成长和变迁。或许爱就是这样的吧,甜起来可以腻死人,苦起来可以痛死人,把人折磨的死去活来但又心甘情愿被折磨的东西。我还是会听你喜欢的歌,看你喜欢的球队比赛。

我不知道你在哪,也不敢祈求你不恨我。只有朝着你家的方向向你和家人深深的鞠上一躬表示我的歉意。

15天前,我的生日。你没有征兆的离开了我。今天,你的生日。我也算是跟你告别吧,不管是形式上的还是内心真正的想法,总之是告别了。一直嚷嚷着给你做蛋糕做饼干,没想到第一次给你做蛋糕竟然是这样的。呵呵。抽屉里你那张照片上的笑容应该是发自肺腑的笑吧?喜欢看你那样的笑。现在的你,没有了我的纠缠也会再露出这个笑容吧。

爱,走了那么多年,曾以为是找到了温暖的臂弯,可最终还是迷了路。

放弃是一种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可是我,即无奈又无能。

这样也好,真的。那样也好,真的。

得到也好,失去也好。

祝 事事皆好。

我不可怜我不需要被同情我会坚强我不恨你我很开心我不会再去期待你出现在那个路口我不再说煽情的话我不会再纠缠你我会好好的过生活。我会好好的。

愿你平安 幸福,相信你们经过分分合合之后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愿我今后有一颗忍耐,宽容的心。

愿我们‘明天会更好’。

前些天的文章7:丑红薯的春天

文/冷月

前些天,我在整理厨房时,发现橱柜里有一个被遗忘的红薯,因放得太久了,红薯本来就坑坑洼洼的表皮上又多了几道皱褶。面对这样一个丑红薯,我觉得它已毫无价值,便随手将它丢进了垃圾桶。

午饭后,在翻看微信时,打开一条“水培红薯也可这样美”的链接,那些生机勃勃、造型精美的水培红薯的图片让我心动,我也很想弄个红薯实验一下,可家里除了上午被我丢进垃圾桶的那个红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红薯了。为了早日欣赏到水培红薯的美,我从垃圾桶里找出那个红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它的一头儿泡在装了水的瓶子里。

几天后,那个红薯长出了几个紫色的芽儿,泡在水里的部分生长出许多细细的根。它长势喜人,每天都会带给我新的惊喜:又长高了,又多了几片叶子,又发了几个新芽……半个多月后,它已有一尺多高,叶子翠绿,造型别致,俨然变成一个精美的艺术盆景,它让我花钱买回来的几盆娇嫩花木都黯然失色。

这个小小的红薯盆景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希望和乐趣。每次看到它生机勃勃的样子,我都会被一种精神和力量感动……

窗外,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窗台上,我的红薯沐浴着春日暖阳,展现着它完美的姿态。它让我明白:再卑微的生命也有绽放美丽的时刻,丑红薯也有自己的春天。

前些天的文章8:生命的长与宽

文/时光倒流的Gary

前些天的某个早上,起床的时在高中同学群里看到了一个噩耗,有个高中男同学因为胰腺癌去世了。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清晰的想起了他的样子,五官和做她的做体育老师妈妈一样,微黑,一身精壮的肌肉,六块完美的腹肌,跳高跳远短跑长跑永远一百分的运动健将。

曾经身体很好的运动健将,就这样走了。刚过四十岁,不惑人生,就走了不回来了。

最近两年,偶尔会有这样的消息传来,或同学,或同事,或认识的人。这是生命的无常,没有人能改变。

我知道,也很清楚。没有人能够逃离死亡。四十岁的人,不惑了,所以可以面对生死了,但是心里总有不甘,不甘于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我偶尔会思考人生,但是没有答案。水平太低,思考不出来。到四十岁的时候,忽然开悟了,觉得没有答案的人生其实也没有什么。那就继续已有的生活,继续工作,继续爱,继续读书,继续看电视,继续运动,旅游,看书… 就像一个懂得答案的人这样继续的生活下去。

只是同学的离世,让我多了一个问题。人生这么短,应该怎样去生活啊?设想我是他,如果知道生命在四十岁的时候戛然而止,在剩下的时间里面,我会怎样去生活呢?

我觉得我会去实现很多不算梦想的愿望,比如去一趟非洲,在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下喝一杯白兰地;在老特拉福特看一场曼联的赛事;在南美留下脚印;当然也要在贝加尔湖畔发发呆;我还要用汽车轮胎来丈量中国,在有朋友和同学的地方停下来,和他们吃个饭,喝两杯,聊聊久不见的生活;我会常回海南老家,早上就在家里看书,下午就去海边垂钓。

我无争,亦不吵闹,有事的时候看看书,没事的时候也看看书,无大志,无野心,就这样虚度过余生。

回头看这个设想,我觉得就是不去争取生命的长度,而是去增加生命的宽度。

有些人能在工作中扩展了宽度,但是我不行,工作给不了我这些。自然的风和大地的脚步才能给与我宽度。

如果八十岁离开,那么我希望我的生命是宽阔的,宽阔到离开那一刻会微笑,想着曾走过的片片草地和沙漠。

前些天的文章9:炊烟飘过

前些天,一些同学聚会,用餐间隙在闲聊,现在用精致的面粉蒸出来的馒头好像没有过去的那带有些许麦麸馒头香甜了;如今的大鱼大肉还不如从前的杂烩面、南瓜饭有滋有味是怎么回事?好多同学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呗,谁还去吃那馒头?”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回答还不太完整,应该再加上一句话:这就是没有从前那缕缕的炊烟熏烤而成的饭菜所飘逸的芳香。

鸡儿鸣了,狗儿叫了,人们醒了笑了。伴随太阳的冉冉升起,小村庄里都会散发出一缕缕醇香的炊烟,它们在和谐的喧闹声中完成使命后飞向蓝天、与天上的彩云交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美、实在是美!大街小巷来往着挑水的媳妇、姑娘;打早出去割草、拾柴归来的小伙子;还有那不愿停歇拾粪的老人们,都会随时嗅到那蒸笼里馒头所散发的余香。

中午放学的路上,烟熏味、炸酱味、爆葱花味扑鼻而来,不由得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敲起天真的小鼓:家里的大人出工回来了吗?自家中午做什么好吃的呀?够不够填饱自己的小肚皮呢?家里大人如果还没回来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夕阳落下帷幕,炊烟四起,街巷里随处都能聆听入耳的切菜、拉风箱、以及锅碗瓢勺的清脆声音,它与女人们的嬉笑声、孩子们的欢叫声、男人们嚓嚓的铡草声交汇在一起,奏起了一曲曲持续、动听、回味悠长的乡村美妙旋律

炊烟那特有的芳香里包含着大人们那勤劳朴实的汗水,当然也包含着我们幼童的劳动成果。那秸秆是生产队分的,是我们和父母一起从秋收后的地里起早贪黑用板车拉回来的;那劈啪作响的干柴是我们放学后到后山用自己那冻皲的小手砍下后,用稚嫩的肩膀背回来的;还有那飘香的炊烟是我们点火搭火底后,拼着自己吃奶的力气拉风箱烧出来的。

回首往事,我拉风箱,母亲和面的影子好像就在眼前;耳旁时常响起母亲在蒸馒头和父亲劈柴的声音;脑子里随时隐现出当时全家人在烟熏火燎的煤油灯下吃用柴禾做熟的杂烩面、南瓜饭……偶尔还好像听到父母大口吞咽青菜、红萝卜、地瓜瓜勾了地瓜粉的糊糊粥的吱吱吸吮声音。

时代变迁,炊烟飘过。在丰衣足食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心中又总觉着短缺了些什么,是自身的理想、信念的变异?是社会环境的干扰?还是缺乏当年那些凭心血勾兑而成的特有调味品?

在步入商品经济的今天,有些有心人好像得到了什么启示,在郊外的村里,绿荫葱葱的山前,流水潺潺的河边以及旅游景点相继搭建起了一处处农家小院。那里的烤红薯、锅贴、烙饼、南瓜粥,还有各有特色的大锅菜等等,真材实料、样样俱全。那浓厚的乡土气息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那袅袅炊烟里包含着先人们世世代代所探讨、领悟、精心酿造而成的醇香美味;那美味散发的余香吸引着一批批城里人、外国人,老年人、中年人还有新时代的后生们。每当你面对如诗如画的美景品味着干柴烈火熏煮的美餐,目睹着这一缕缕炊烟潇洒而去时,在你的心里是否会感激“先人们”用心血为我们开创的幸福时代,而后自己又如何用不懈的努力去实现他们寄予我们的深情厚望!

前些天的文章10:采泥记趣

文/仇士鹏

前些天,为了评估湖泊的生态健康,我们要去湖里采集淤泥。自小爱玩泥巴的我顿时来了兴趣,更何况,还能趁机游山玩水,这种项目可比坐在办公室“熬”数据有趣多了。

目的地是一个水库。云压得很低,虽然白得泛光,但云底却显得有些阴沉。湖水很平静,一如我心中所想的那般,只是缭乱着一些细碎的水花和涟漪,像是浅浅的冒着泡的鼾声。

船很简陋,却也显得质朴而自然,像是几块铁板焊接起来一般,只在船尾安装了一个推进器。船头和船尾之间有一块凹下去的船舱,里面还有一只鱼正在游动。坐在船上,听着马达的嗡鸣,呼吸着湖面上湿润的清风,眺望黛青色的远山和层云,不由地感到心旷神怡。

我们长时间地生存在都市的封闭生活中,格局与维度都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在湖中上,周围都是茫茫的水域,山岭都显得矮小,那些浩浩汤汤与巍峨矗立的名词都背靠着天空的无垠与辽阔,被涵盖其中。所有的一切都得以无限地延展,比如山巅上的幻想,比如波光外的地平线,也比如一个人从胸臆与肺腑里呼出的气息。

到了测点,老哥稳稳地站起身来,拽着绳子,一点点地把一个夹子一样的取样器垂到二十米深的水底,然后缓缓拉动,夹上满满一箱淤泥,提出水面,倒入一个和小时候捉蜻蜓一样的滤网里,再在湖中洗泥。

我一向很喜欢这种讲究技巧的活儿。作为一个四肢并不发达的人,我一直把四两拨千斤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只靠蛮力洗泥的话,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腰背也会发出强烈的抗议,所以要借助船边与手臂之间形成的杠杆,巧妙地转动盛满了淤泥的滤网。这应算是生活的细节里的小智慧吧。

让网一直在水面上甩动,便可以让淤泥被水溶解,从细小的网孔里渗出,最后只留下拳头大小的一撮泥土,里面保留着底栖的贝类与小红虫。不过,底泥是湖泊多年沉淀在心底的心事,自然有很多时候是郁结的,夹杂着许多陈年旧账和斑驳的心情,所以就要用手去挑出残枝烂叶,捡出石头,把固结的捏碎,从而让淤泥洗得更充分。

虽然采泥后,一大片的湖水都被弄得灰头土脸,但不多时,它便会恢复成深绿色的沉静。自然拥有着人类难以企及的自净能力,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它很快就能消化、沉淀所有的阴郁,重新用明亮的双眸向着人们展颜欢笑。

不过,我们去的可能不是时候。云突然就变了脸色,直冲冲地漫漶开,压在天穹上。风叫嚣了起来,浪也跟着起哄。坐在船头,雨水混着浪花直往脸上、怀里、腿下扑,凉意便在身上常驻,直到遍体麻木。舱中的小鱼倒是很安逸,毫不惊慌,而我们在湖泊闷雷般的吟唱中左右摇摆,听着风雨敲响的战鼓,一时竟睁不开眼睛。

等我们回到岸上,全身早已湿透,但我们的脸上却挂着一抹酣畅的笑。以水为生,这是我们的工作,但与水共存、共情、共呼吸,早已成为我们心底最温柔、最炽烈的深情。

前些天的文章11:家乡的小雨

前些天去省城开会,报到后,本想去探望几位老朋友,可天公不作美,竟飘起了小雨,如丝的小雨!我伫立窗前,凝望着如雾的细雨,对于久居乡村的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小雨。

家乡的小雨有它独有的特点,它不同城市的雾雨,这里的小雨朦胧极了,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而家乡的小雨则是那么的清爽、明丽、惹人喜欢。

看!从那灰蒙蒙的天空中,从那广积的云层中落下来了,落下来了。虽然它们是那样的小,但是这一串串小小的珍珠却给人带来了丝丝的温馨。

雨点落到树上、草上,树叶、小草上的灰尘渐渐的被雨水冲刷成为污水顺着树干或茎流了下来,成为树、操的肥料。不大一会儿,树叶便会绿得发亮,亮得刺眼。雨落到行人的身上,头发、衣服少顷便粘成一片,发梢上的雨水和落下来的雨点聚到一起,淌到脸上、脖子上,真清凉啊!伸出舌头,接受那晶晶的雨点,咦,雨竟是甜的!那丝丝的甜味润在舌尖,沁入心田!雨点落在小溪里,清清的流水一下子便把这小雨点溶入自己的怀抱,小雨点一下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是啊,已成为小溪的一部分的水花随着溪水欢快的奔向远方去了!雨落到田野里,禾苗儿张开干裂的嘴唇,将那甘甜的琼汁汲入体内,滋滋地生长着。雨落到了家乡的角角落落……

透过雨帘望去,一切都那么清新明畅!远处的山,近处的树禾苗与草连成了色彩斑斓的绿屏。在这绚丽多姿的山水画中,嵌入勤劳的家乡人民,使画面更充满生机,散发出阵阵馨香!瞧,那田间地头,家乡的人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为禾苗施肥,祈盼秋天的收获。那舒心爽朗的笑声与“淅沥沥”的雨声谱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交响曲。

一阵微风拂过,小雨成了斜斜的纱布,从家乡抹过,留下透明的一片,透明的小雨,透明的村庄,透明的家乡,透明的世界……

看着迷茫的城市,苍茫的远方,雾蒙蒙的。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小雨。

喔,家乡的小雨。

前些天的文章12:不快乐的儿童节

文/啸之

前些天我还觉得很快乐,六一儿童节临近,反越来越感伤。

我们常说,现实很残酷,理想很美好。童年就是只有理想,不用考虑现实生活的单纯年代。曾经,我们结伴上学回家就成为知心伙伴,可以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对方;如今,我们酒桌上称兄道弟、同为老板的打工仔,私底下却两面三刀、翻脸不认人。曾经,我们只要一朵小红花、一面小红旗就心满意足;如今,我们加薪几百、年奖几千依然感觉与付出相比少得可怜。

在人生的坐标上,儿童的另一端是大人。当我们从儿童长大、成年,父母渐老,自己也而立之年将有一天成为儿童的家长,我会记起中年早逝的母亲。曾经,儿童节里有她拉着我的手玩耍,在小孩子脾气的吵闹中宽容慈爱地给我买零食,还有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儿歌给农活劳作中的她斟水递毛巾擦汗时收获的最让我骄傲的笑。而父亲,老境也渐见颓唐,朱自清的《背影》之于我,是典型农民工的父亲花甲之年仍想着多干两年,帮着儿子攒钱买房,奔劳于建筑工地的身影。儿童节处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味。

在被现实生活压迫得离童真、童心渐远而又未成为儿童的家长之前,我们恋爱了。曾经从奶奶、外婆、妈妈、启蒙老师口中听过千百遍的《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在脑海深处对照着我们的爱情。而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许多异性走近,对照身家收入,然后再渐行渐远,像人生的过客,来了又去。甚至也可能遇到一个带着天真烂漫而来,相爱,但是要你给她房子、车子的人,你或许有一天不得不把父母的财力聚为己用,为呵护她那份自顾的天真烂漫而挥霍父母的余年。

父辈越活越老,朋友越活越少,人心愈隔愈远,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孤单且不快乐。想让自己离李贽所谓的“童心”近些,再近些,然而这样我更孤单伤感,即使身边有相爱的人,也仿佛感觉不到对方像自己一样给予的呵护,自己依然像是孑然一身;想让自己离童心远些,再远些,然而没有了童心,又何来快乐?

哲人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也不要让世界改变纯真的你。我们还是要追求童真般的快乐与幸福的,要是还没遇到让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给予彼此快乐的同道中人,那就继续漂泊吧!要是我们遇到了可以像孩子一样给予彼此快乐的同道中人,那就结伴而行吧!人生很短,从童年到成年、从成年的童心到千疮百孔的枯心,距离更短。

前些天的文章13:母亲的事理

文/阮浩

前些天回老家,只见76岁的母亲正在菜园里忙碌着。于是我便撸起袖子操起耙子帮她清理园中的柴草杂物,而母亲则拿起铁锄一点点地平整土地。她干得相当认真,铲平一块地便站起身来细细瞧瞧,然后再铲铲平。给母亲这么一收拾,园子里干净得连一个草刺都看不到了。“好了,可以种小青菜了!”母亲兴奋地说。

正想劝母亲回家休息,她却忽然“命令”我:“豇豆架前几天被风吹断了,咱再去弄弄好吧,架子搭好还可以再长一批豇豆的。”

忙完了豇豆搭架,见菜地边上扔着一堆葱,我估计那是隔壁李大伯种葱时随手扔掉的。葱叶已经发黄,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没想到母亲又“命令”我在菜园的南角刨一溜小沟,将这堆乱麻一样的小葱一根根摆好,再用细土小心地培上。说实话,这些葱要是在菜市场早就被卖主当垃圾扔掉了,费这么大劲栽它根本不值。母亲却说:“这些葱虽然模样不好,但只要今天栽了,再给它们浇点水施些肥料,过几天就会长得有模有样了,省得掏钱去买。你以为农民好当啊,农活也需要用心去做才行的!”

那一刻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是啊,乡下的农活繁琐细小,如果与金钱挂起钩来,那茄子、豇豆、韭菜等又能值多少钱呢?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农活是徒劳无用的。但农人却一年四季都忙得津津有味、有章有法,他们图的是什么? ——“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还是母亲说得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敷衍塞责、漫不经心的事例何其多啊! 可能是心情使然,也可能是功利使然,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一个个丰收的秋天,看不到细微之处所绽放出来的异彩,而使自己在庸庸碌碌中与成功的机缘擦肩而过。

感谢目不识丁的母亲让我明白了一个浅显而深奥的事理,那就是: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项细微的工作,人生才会精致而光鲜。

前些天的文章14:赶集

文/赵自力

前些天,我回了一趟老家。老家在农村,从我记事起就有赶集的习俗,那时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现在条件好了,赶集的习惯却还保持着,隆重得就像过年过节似的。听母亲说再过几天就可以上街赶集了,我满心欢喜,离开家乡后,很久没赶过集了。

小时候,常常是姐姐带着我去赶集的。姐弟俩背着家里早已准备的山货,穿着不怕露水的胶鞋,走过田野和山岗,两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集市上。赶集那天人格外多,我们一到集市就摆开山货。好品质才有好生意,我们的山货总是先被买走。姐姐往往背着空篓,一手攥着钱,一手拉着我的手,去买母亲嘱咐的盐巴等日用品。回家路上,我们要么吃着糖果,要么舔着冰棒,运气好时还能买串糖葫芦,那时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在车上和母亲说起儿时赶集的往事,母亲笑着说:“你那时简直是个小馋猫,看见什么好吃的就想要。”我笑了笑,忽然明白对儿时赶集印象深刻,其实是对那些小吃刻骨铭心罢了。

汽车在柏油马路上奔驰,原先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街上依然热闹,也干净得多,人们熙熙攘攘地来回穿梭,像一幅流动的风景。农村产的东西,有些很粗糙,却质朴,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当我看见那用黄泥巴腌制的咸鸭蛋时,还是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母亲高兴地看看这、摸摸那,偶尔极为内行地告诉我几句要货比三家之类的重要经验,然后又继续去看下家了。我提着竹篮,喜滋滋地跟在母亲旁边,耐心地把母亲中意的物品放进竹篮里,小心翼翼地提着,就像提着一篮子宝贝。

回家后我百感交集,有些事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如今,我们都用网购了,完成订单后,只需等待快递小哥送上门就行了,依然会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再也没有儿时的热闹鲜活。我坦言,我还是更喜欢那种乡土的、粗糙的、有仪式感的集市。所以,有空我想再陪着母亲赶集,感受集市的热闹和人间喜气。跟随着母亲,看着她东张西望的背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前些天的文章15:记忆中的票证

文/李福安

前些天,我回到家,进入卧室顺手从床边的书柜里翻开一本古书,无意中发现书页中夹着一张早已发黄的粮票,不禁勾起了我对那个票证年代的回忆。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起的就是粮票、布票、肉票、煤油票、香烟票、火柴票、肥皂票等票证,几乎生活中每一样不能缺的东西都与票证紧密相连。我家兄弟姐妹8人,我排行老五,小时候几乎就没有穿过什么新衣服,都是哥哥们穿小了接着穿,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一年新年,母亲叫我接着穿哥哥们打着补丁又补丁的衣服,我死活不肯,哭着闹着,父亲才拉着我的手怀揣着一张布票去集镇上(当时叫公社)购买新布料,又带着我去找一家裁缝店做新衣服,我蹦蹦跳跳很是欢喜了一阵子。

那个年代买肉只有用肉票才能买得到,每天早上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每次父亲叫我去排队买肉时,都希望自己能与那个卖肉的叔叔沾点亲,这样就能多多少少地暗地里走点后门,手起刀落时,多割点肥的。肥肉在锅里炼出的油可以炒菜,炼完油剩下的油渣子吃起来真是脆香呀!可每次轮到我买肉时,总是包着骨头,心里很是生气!那时候就想等到我长大了,一定要当售货员,卖肉的,多好的职业呀!在那个时候,煤油更是紧缺。虽说在农村许多人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需要灯的时候很少,但毕竟有时还是要用到灯火,如农忙季节,经常早出晚归,还是要点灯的。可每户每月只供应几两煤油,因而人人不敢乱用,即便晚上需要,一家人也只点一盏小灯。那时农家妇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做针线活,总是好几个人凑在一起,合点一盏煤油灯,借着微弱的光线飞针走线。我读到初中,晚上需要住校复习功课,由于家里煤油很是紧张,晚上上自习时只好把灯芯捏得尖尖的小小的,火光如豆。老师巡视时看到这种情景,用手轻轻地把灯芯捻大,对我说:“不能这样,眼睛会近视的。”等他走后,我又把灯芯捻小,怕煤油不够用。正是在这如豆的灯光里用心苦读,我如愿考上了离家100多里的一所高中学校,但是眼睛却近视了。为实现儿时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省城的一所供销商校,希望毕业后能分配在基层供销社工作,整天与各种商品打交道,父母亲就不用再为家里需要的各种票证及紧俏商品犯愁了,村里人很是羡慕、称赞。因为当时的农村,供销社是票证的集散地,也是紧俏商品的唯一供应处。但我未能如愿,最后选择了教师职业,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越来越丰富,很多票证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最早消逝的是那些工业票证,后来副食品票证也不需要了。随着“的确良”等化学纤维布料的大量出现,布票也消失了。再后来,粮食市场放开了,人们不再使用购粮证去粮站买米了。“没票寸步难行”的时代就这样渐渐地、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离去的还有那个时代的落后和贫穷、辛酸与无奈。

如今无论什么商品,只要肯花钱,都能买到。在许多超市和商场,还不用带钱包,只要递上银行卡一刷,即可成交,人们称之为“一票通”“一卡通”。与那个票证年代相比,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抚摸着这张穿过岁月风尘存留下来的旧票证,我不禁抚今追昔,心绪难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