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文章

请欣赏思考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思考的文章1:迷茫时读书,烦躁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文/洞见·握书姑娘

1

有人说,经常读书的人,书一放下,就会以美好的气质出现,举手投足间都充满着自信与从容。读书像是一剂温柔治愈的良药,总能在你迷茫时给你指引、在你困惑时给你答案。

有位书评人分享过自己的故事。有段时间,他一直感觉不太幸福,每天都在纠结一个抽象又复杂的问题:怎样才能过得幸福一点儿?苦苦思索无果之后,他选择了读书。他恰好读到了一本解读幸福的书,让他一下子想明白很多问题。

尝到读书的益处之后,他把读书的习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去。他说:“读书让我成为半个生活专家,许多让人头疼的生活难题,我基本都有办法搞定。”读书能让人将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脑子里的智慧,继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情。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你在读书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你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默默塑造一个更好的你。愿你迷茫时多读书,用文字疗愈自己,用智慧武装生活。

2

有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体、一份好心情、一个好心态。”运动恰好能给予这一切。

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经历。他自从创业以来,一心扑在事业上。钱倒是赚了一些,但身体却大不如前,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气短乏力。他还常常感觉烦躁,总和身边人吵架,日子过得越来越糟。

因为总听人说运动的好处,他于是狠下心来开始健身。每天哪怕心情再差,也会雷打不动地锻炼一小时左右。坚持一段时间后,一系列神奇的连锁反应发生了,最直观的是他收获了一个健硕的好身体。同时,因为运动让他整个人充满活力,他也总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用温暖的微笑面对他人。

他说,“以前,下班后我把时间都花在了应酬、撸串、玩手机上,而且心里总有个想法,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哪还有精力动弹。现在,即便再忙,我也不忘运动,因为它给我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看过这样一段话,“久坐不动的人,身体系统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时常运动的人,则更像是一汪流动的清泉,干净澄澈。”所以,无论心情多么烦躁,愿你也能抽出时间去运动。

3

人生就像赶路,如果一直匆匆向前,很容易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真正清醒的人,反而懂得适时停下来,为自己的人生按下一个暂停键。

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习惯于觥筹交错,但一个人如果毫无独处的时间,便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内心、失去思考的能力,变得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

偶尔停下脚步,找到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机会,反而能让我们找回内在的力量,回到最本真的生活。静下心来思考,是认识自己最好的途径。愿你也能偶尔停下来,于独处时思考,寻一处清欢,觅一份豁达。

人生宝贵,愿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迷茫时多读书,烦躁时勤运动,独处时深思考,自信坚定地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思考的文章2:相处,要懂得换位思考

文/北叔

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物体,看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当身处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也会不一样。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看到的可能永远是差的一面。只有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更多地理解他人。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人生在世,我们都身处不同的家庭,经历着不同的事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思想认知自然不尽相同。

而很多时候,我们总习惯从自身出发去看问题,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于是,在看事待人上,就有了所谓的偏见与隔阂。

好比,当我们身为人子女时,总觉得父母太严格,什么都要管,每天唠叨不停;可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又会觉得孩子任性叛逆,总是犯错,不懂事。

好比,当我们作为顾客时,讨价还价半天商家依然不松口,我们会觉得对方太唯利是图;可当我们是商人时,看到顾客为几块钱争得面红耳赤,会觉得对方太吝啬,斤斤计较。

可见,当一个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问题,那么永远只能看到自己的处境,而不能理解别人的难处。

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满,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这份相互的理解。

要想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尝试着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往来之中,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份误会;多一份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份伤害。

大千世界,各人有各人的故事。有的人平淡无奇,有的人坎坷曲折,不管怎么样,不了解别人的经历,就不该贸然地评价别人。

有人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因为处境不同,很难知道别人正经历着什么;因为没有走过别人的路,就不明白别人的难处。

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世界去观看,看到的永远是冰山一角。如此就贸然地去指责批评,只会显得自己狂妄无知。

做人,最高的修养是:哪怕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哪怕难以理解,也不要随意贬低。

要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多去善待别人,自己也将会被别人善待。

看过一个故事: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一直在她旁边唠叨不停,一会说火太大,让她关小点,一会说油放得太多,让她把菜翻个面。

妻子不胜其扰,不耐烦道:“我自己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回答:“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总在旁边喋喋不休,想想我那时的感受是如何。”相处之中,很多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却忘了反省自己。

人心是相互的,一味冷漠地去抱怨,最后只能换来同样不满与怨言。

唯有用包容,才能交换包容,唯有懂得推己及人,关系才能和睦。

这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学问: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对于伴侣,换位思考,就会把对方的难处看在眼里,从而给予更多的爱;对于朋友,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难处,从而获得长久的友情;对于亲人,换位思考,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体谅和包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生分。

不管和谁相处,学会将心比心,才能得到人心,学会换位思考,感情才会更加牢固。

人,没有十全十美;事,没有尽如人意。但多一些设身处地的善意考量,生活也会回馈你多一份温暖。

记得,交往之中,换位思考,是一种智慧,也是我们一生需要修炼的能力。

思考的文章3:生命的思考

文/关河泪

雨,总是美的。而美中总是包含着沉郁。望着雨后苍茫的天空,一缕光明撕破了黑沉沉的帷幕,在这光影交错间——幕的一股忧愁攀上心头。雨后是寂寥的,磅礴的雨声也归作了沉默,绿树间也满是萧瑟。

万籁过后俱归于静,最凄凉莫过于心境。时常在朋友间最欢乐之时,莫名的陷入沉重。这份欢乐不属于我。唯有布鲁诺的一句小诗最符合我此时的心境:

“看哪!我将漂流远方

我将独栖荒野。”

生命是庸俗而又高贵的,无一人能逃脱其中的纷纷扰扰,无一人能忘却头顶的星空。或许你心绪沉沦,或许你心情高昂——总有一种东西在你最沉寂的时候找到你,呼唤你。人是最无法逃脱梦想的,逃脱的人必受心灵折磨的痛苦。没有梦想愚公是永远无法移山的,失去梦想的人也永远无法活得酣畅。心灵的荒野便是生命的枯骨。

“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明天永远只是明天,幸福只在今天。把握不住今天的人同样把握不住明天。海子最终把自己托付给了幽冥,丧失了一切可能。爱今天,你便可以爱上你的整个生命。人是注定失败的,因为梦想终是虚幻——谁又能知道你站在成功的峰顶时已丧失了太多?最初的心境早已不在。你又何必期期艾艾,而忘了此时去铸就心灵的清泉。“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即使失意,也莫用混沌的心灵去看世界。心灵是生命的源泉,若总是包含着一抹沉郁的化不开的忧愁,青山绿水也就化作了虚无。命运让你来到了人间,你便获得了自由——去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不是一生荣耀的生命便是成功。在生命中看过、笑过,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你便是自由的。随波逐流,摇摆不定,你就注定只能为他人而活。叔本华一生所求不过流诸于笔端的智慧,饱受否认却仍然坚守。因为他爱着自己的追求。追寻梦想是最孤独的,但同时也拥有着更多的知己。也许你们并不相识,也许你们相隔千百年,但你们都是生命的伴侣——即使时隔千百年也能相知相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选择了孤独,但他却又是最不孤独的——因为他与所有时代最高尚的人交汇在一起,他是欣然的。

自由从来不是别人给予的,也只有人自己才能禁锢住自己。心灵可以是无限的,但也同时可以化作囚禁自己的囚牢。人活着,就必定面临着种种选择,在种种压力下你是否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它伴随着孤独和误解。选择在你手中——命运给予你选择的权利,但必给予你磨练。“当肤浅的生命行不通时,它便受到质疑,继而引发返本溯源的呼唤。”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更高的内在,但又有几人能冲破囹囵?生命的趣味就在于你知道而做不到。做到的人便有了我,做不到的人便失了我。

雨停了,但下一场雨会很快到来。生命终会结束,但新的时代仍在继续。这蜉蝣一般的人生,抛却了自我你还能剩下什么?

思考的文章4:宁静独处,享受思考

文/芯茹芷

提到静,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我就喜欢静,不喜欢喧嚣与热闹。这也似乎成为品格高雅的标志,仿佛只有喜欢宁静,就显得高洁傲岸,雅量高致,生活中,真正喜欢安静的人很少,会享受宁静的人就更少。为什么?在宁静中要和思考相伴,只是一昧地说喜欢静,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当我们在阅读近代史时,就会发现很多真正会享受宁静的人,比如严重,知识渊博,人品一流,在黄埔军校时就是一位杰出的教官,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其十分赞赏,而此公抛弃荣华富贵,遁入深山老林,躬耕陇亩,义务教授农家子弟,留下了一段佳话。正因为其为真正的大隐大贤,所以至今有许多人对其十分陌生。当然严重的宁静并不是躲避现实,消极沉沦,而是在宁静中超越自我,在宁静中思想绽放出最光辉的花朵。严重曾说过,凡不耕而食,不劳而获者,皆为国家之蛀虫,社会之蟊贼,此言甚善。近代还有一位会真正享受宁静的人,那就是弘一法师,历朝历代,大师者,沽名钓誉者多,而弘一法师,是一位真正的大贤,抛弃了丰厚的待遇,面对美丽温柔的东瀛女友的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依然舍弃红尘,他的内心,已荡不起一丝涟漪。

如今的世道,要想真正做到心中宁静,享受宁静,何其难哉!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多少应该属于宁静的书香之地已无法安放一张做学问的桌子。一个个专家学者如海鲜般生猛,跳将出来,成了有意无意的骗子,在这种浮躁喧嚣之气的推动下,有多少人的内心充满了悲凉无奈?北京一所大学的一名教授对学生说:出校门后,你们没有四百万就不要来见我。云南大学一名教授对学生说:我的手机号码八个8,你们那破手机快快扔了吧!那个被掌掴的满清余孽阎崇年,他的遭遇我看就应该,谁让你不能安于书斋的清净好好做学问呢?拼命为清朝统治喝彩,有的历史事实对听众就是一种误导。倘若安于研究,潜心学问,会有此下场吗?

安于安静很难,真正沉浸进去殊为不易。但是,有得就有失,安于安静并非就是失去。孤独与安静是蚌病成珠,忍耐宁静痛苦的结果就是那颗晶莹美丽的珍珠。安于宁静。

忍受孤独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停止。相反,乐于安静的人会把独处看成一种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思想的发挥,独对自然,心境像天空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同样会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思绪会像冰山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沉稳坚实。

生活中,要想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独处的快乐,忘掉烦恼和心头的忧郁,就要舍弃许多,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的能舍下,远离觥筹交错的迷离,灯红酒绿的热烈,名利场上的纠葛。有得就有失,要得必须失。既然选择了内心的宁静,就要有箪瓢屡空而不改其志的坚守,就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的污垢,让心智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与宁静又有何不好呢?世间有太多的才子佳人歌舞升平,但同时也有许多防不胜防的的尔虞我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选择宁静。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风度。竹林七贤,魏晋风骨,尽管后人贬褒不一,但丝毫无法遮盖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潇洒俊逸。梅妻鹤子,留下了足以让人仰视的高洁傲岸节操。会享受人生宁静美好的人,夜阑人静之时,会慨叹宇宙之博大,人生之卑微,绝不会为鸡零狗碎,蝇头小利而耿耿于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也是一种空灵澄澈的宁静内涵。

没有宁静,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思想的火花。学会享受宁静吧,只有乐于享受宁静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会拥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睿智的感悟,才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保持清纯的心而不会迷失自我。

思考的文章5:在路上

文/夜半。月南弯

等了许久,难得的两天假,思考着是否该去看看牵挂的他们,可生活太过慵散,性子过懒,竟犹豫了下来。

久久未得到结果便进去了假期,很不情愿的被闹铃吵醒,遂没了睡意,想来,我还真的不适合拥有周末,闲暇的空儿。

拿起背包,稍上雨伞,备上旅途的费用风风火火的赶到了车站,生怕下一秒会改变主意。仿佛导演好的情景,买票的小风波很快平息,周周转转几分钟而已便上了车,意料之中的,人并不多,车子发动了,我还有些恍惚,似乎这一路线只为等我。

向来是个不安分的主儿,随意惯了,对于巧合还是很受用的,偶尔的小问题并不放在心上,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接受,或喜或悲。?

选择了最后排的座位,闻着空调湿湿冷冷的气息,感觉思想被束缚了,略显烦躁,好在有个可以打开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包括玻璃上偶尔映出的自己,这个位置还是相当好的。

打开窗户,温和的风儿打在发际,带上耳机,听上了苏打绿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很清新的声音,一如此时的空气。出了城,我俨然成了一观光客,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却又不那么执着,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万物丛生,我在中央,无与伦比的徜徉。

一路颠簸,这儿的路还真不敢让人恭维,虽说随意,也不能委屈了自己,曾经的国道,千年沧桑,颇有些陈旧的气味,再也经不住时代的飞快运转。没有稻香没有麦浪,很宁静的田园小调,不震撼,却很随心。

许是初来乍到,丝毫不敢放松,生怕错过什么,终于,在适当的时候寻着恰如其分的感觉,地方,算是找对了,只是费点口舌。

不忌惮忽如其来的陌生,随意走着。人生,本就是一场冒险,走过许多陌生,闯过许多惊险,留下许多遗憾,祈祷,错过,是为了下次的遇见。

终于,到达目的地,小镇的阳光是极其温和的暖暖的不耀眼,应是快到中午,略显安静,各自忙碌着。放学时间算是最热闹了,孩子们飞奔回家讨口饭吃便又匆匆离去,固定时间觅食似的,这可忙坏了陪读的妈妈们。

被偏爱的,永远那么有恃无恐,随着性子,肆意妄为,以致倾尽所有只是为了曾经不能实现的寄托。刹时,觉得悲哀,感到心疼,那些琐碎的小日子磨去了原有的激情,奈何茶余饭后依旧是不变的话题,是我不甘平凡,还是不懂平淡,此时,各有各的想法,我也无从干涉。

到了傍晚,妈妈们就结队而出,聊聊天,逛逛街,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张罗张罗孩子们的夜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门口的灯总是开到很晚,等着那份期望归来,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事情的简简出出。

时 间,溜达到了返程,车上就我一名乘客,我也乐得清净,随手记下遗漏的小心情,因手机使用不慎,内容大部丢失,纠结了数十分钟而后想想,罢了,本是洒脱,何必纠结于文字,心情依旧,重新来过,便是。

思考的文章6:一杯茶引发的思考

文/假装在纽约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正好新茶上市,前不久收到我预订的竹叶青春茶,于是我就带到办公室给同事们尝鲜。几个老外围观了我泡茶的全过程,看着杯子里竖立的茶芽,都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我告诉他们,看茶就如同红酒里的品香一样,是中国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当我把泡好的茶端给他们请他们品尝时,他们犹豫着接过,闻了又闻,就是不敢张口去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茶应该是茶粉、茶包。

而眼前这杯水,充满神秘魔幻的东方气息,美则美矣,但真要咽下肚子,却有点勉为其难。

我一再坚持,告诉他们喝绿茶追求的是新鲜,中国人喜欢用每年春季最新鲜的茶叶招待朋友,所谓“新茶老友”。

出于礼貌,他们小啜了几口,就放在了一边。下班的时候,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还放着满满的一杯茶。

对我来说,在“推广”中国文化时遭受这样的挫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几个人都夸口自己喜欢吃中餐,我对他们说,你们吃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而是经过改良的美式中餐,在中国根本没有人吃,下次我带你们去吃真正的中餐。

看着他们一脸神往,我一下子来了劲头。第二天中午,我拉着这帮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馆,点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鱼、回锅肉和蚂蚁上树。

等菜一盘盘上桌,我的同事们脸上的表情也在慢慢变得诧异。他们小心翼翼地举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菜放进嘴里。虽然出于礼貌不停地说很好吃,可是他们的胃没法撒谎,吃了半个小时,大部分的菜都还是满满的一盘。

于心不忍的我只好又善解人意地点了左宗棠鸡和芝麻牛肉。看着他们如释重负又欢欣鼓舞地把这两道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菜一扫而光,我在心里哭笑不得。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夸张地标榜自己热爱中国菜、热爱韩国菜、热爱尼泊尔菜——热爱任何一个国家的菜,就连用筷子都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人这样做,其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虚荣心,对他们来说,能够接受的中国菜也就仅限于改良后迎合了他们口味的美式中餐而已。

到过美国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式中餐是怎么一回事。全美各地一共有4万多家中餐馆,比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加在一起还要多,大城市里街头巷尾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你开车上路,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偏僻角落,也能看到中餐馆像灯塔一样顽强地矗立在路旁,这些中餐馆大多是中国移民开的小型家庭餐馆。我在地图里搜了一下Chinese Restaurant,结果密密麻麻。

这些中餐馆里最着名的菜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宗棠鸡。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它真正的名称是Gen-eralTso'sChicken,意思是“左将军的鸡肉”,左将军就是清朝将领左宗棠。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酱,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点像咕咾肉。此外,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味道都差不多。

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肉类一般是鸡肉和牛肉,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两道美式中餐: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炒鸡肉。这里用“炒”有点不恰当,因为所谓的炒,其实无非是把肉弄熟了浇点汤汁,至于西兰花,则沿袭美国人的习惯,几乎是生的。

此外,还有鸡肉、牛肉以及虾肉和其他几种蔬菜的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豌豆和蘑菇这几种。所有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

美国人不太吃猪肉,所以中餐馆几乎没有猪肉,不过一部分中餐馆会提供叉烧,当然味道和中国的叉烧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根据顾客口味的不同还会加上牛肉、鸡肉或者虾,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浓酱蘸着吃。这道菜各个餐馆的口味差别极大,主要区别在于酱,有些餐馆调制的酱味道还算不错,虽然口味奇特,但是挺好吃。

还有用了很多淀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汤,酸辣汤也很普遍。

美国人吃完中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结账时店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签语饼,用鸡蛋和面粉做的,味道有点像蛋卷。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一面写着一句励志的“心灵鸡汤”和幸运数字,另一面则会有一个中文词语,配上英文解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完全不存在的签语饼是如何在美国起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这个小把戏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这些小中餐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就像是连锁餐馆一样,几乎都有一样的店面、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

菜单也都长得很像。

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几万家中餐馆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风格统一,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

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过,看到同事们留下的、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我也不会觉得失望。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所以我宁愿这一杯早春绿茶,依旧以根根竖立的茶芽和神秘鲜嫩的东方绿,让老外好奇又犹豫,甚至暂时被“嫌弃”,也不愿它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习惯而变成茶粉、茶包,软趴趴的一坨,没了原来的精气神,然后还要跟其他的茶包竞争。

思考的文章7:当学会思考时,也就长大了

文/Jeurity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确是这样。但这种爱并不只是爱情。

喜欢武汉不仅是因为它的繁华美丽,还因为仅有的一个好友在那里。爱我的家乡不仅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只因我最爱的家人在那里。然而我将要待在四年的大学,这座城市我并不喜欢。 不是因为这个地方不好,而是因为没有一个让我觉得心暖的人。

这座城里到处充斥着冷漠,让我时刻想要逃离。

曾经我很想要离开家乡,独自闯荡。然而现在我只想回到家乡,外面的世界再精彩,终究自己显得格格不入。今天看了一篇 文章《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文章的内容再一次触动了我的心,和我的情景是那样的相似。自然地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夏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场景。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好,让我们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世界的美好。其实仔细想想只是我们还没长大,不懂看清这外在。很多时候一点点小事都能让我们感到委屈难受,委屈的想哭,可是离开了家人,在这陌生的地方,没有人会喜欢看你的脸色,也没有人会喜欢听你的牢骚。外面没有别人,能靠的只有你自己。

两年前的夏天,固执的我固执地选择了这个离家千里的地方,只想到外面闯闯。 完全不考虑爸妈的感受,完全不考虑将要面临的会是什么处境。开学那天,爸爸从外面回来送我到学校,在车上虽然买了卧铺,二十多个小时的坐车时间还是让爸爸有些坚持不住,而且吃的也不顺口。来到学校已是深夜凌晨一点了,匆匆的送我到宿舍便到学长那里借宿睡了一觉。一大早便跟着我跑来跑去的报道,连饭都没吃上一口,第一次我感到了学校大的令人无语。然而更令我难过的是,爸爸匆忙的离开,第一次体会到了离家千里之远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的感受,现在想来更后悔的是,当时没能够去送送他,哪怕是送到学校大门口,在这陌生的地方也没能带他转转哪怕只是校园的一角,让他对我将要生活四年的大学有一点点的了解。就这样匆匆的来匆匆的离开。写到到这里又突然想起了刚上高中时第一次住校的场景,县高中是我第一次离开爸妈身边独自一人住校,第一天军训就受不了想家,哭着打电话给妈妈,误以为我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天还在军训就收到妈妈来看我的消息,结果不能请假只能等到中午放学,急匆匆的跑到宿舍看到妈妈在只剩下了高兴,却因为时间和休息原因,没能带妈妈去吃顿饭,就那样让她饿着肚子就回家去了。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的不懂事,想什么就是什么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总是说有机会会怎样怎样,可是机会总是要自己把握的。自己如今能做的就是把以前犯的错误尽可能的避免,不再做同样的一件事。

如今,自己一人身处在外,距离父母千里远,再也不能任性的想要他们来看自己了,自己也不能任性地跑回家。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然而总不是真正的家,总会要经历各种事情,让自己渐渐的成熟长大。

思考的文章8:关于思考的思考

文/龙建雄

人的一生,除了衣、食、住、行、乐之外,完美的搭配应该还有“思考”。

朋友小林在前些天答应帮我一个小忙。昨天问他,他竟然忘得一干二净!我失望极了。不过,细思下来,我对没有实现的事没有资格说生气,因为把自己的事交给朋友去办就觉得万事大吉,自己也有极为不妥的一面。我顿悟到,失望就是一种情绪,表现为对自己高度不自信,有时候还雪上加霜,附带着对他人的不理解。

因为有记录的习惯,我把这份感受写了几行字发在朋友圈。不成想,“围观”的朋友们大都开导起我来,劝说要我尽快淡忘,搞好自我调节;凡事要往好处想,朋友也许有难处;解铃还须系铃人,把问题解决才是正确之道,等等。我真挚地谢谢朋友们,同时又感悟到,看来大家都反对“衰”的一种心理现象,人心终归都是积极向好,都会自觉地抑制负能量这一类的信息。

不知怎么回事,对自己“吃饱了撑的”这一行为,我忽然间心有戚戚焉。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其职责是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我思,故我有所得。

自然万物的精美奥妙,在于人的感同身受。我们对眼前琐事展开深浅不一的思考,待思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契合度,就能在大脑中产生某种明确的指导,原本纠结万分的事情进而变得清晰而简单,一旦找寻到合理的解释或方法,人的心结就茅塞顿开,眼界跟着豁然开朗,困难和疑惑也就迎刃而解。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有人问一位高人:“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位高人不慌不忙地说出两个字:“活着”。至今,应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清楚人活着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活着,富足地活着?贫穷地活着?卑微地活着?快乐地活着?……其实,细细地看一看身边人,我们都在有差别地活着,除开物质形式之外,其差别就在于人的心境:富足的、贫穷的,卑微的,快乐的……有的人,物质上富足,可是精神却贫穷;有的人,物质上清贫,但精神世界却丰富;也有的人,不仅物质上丰盈,精神上也高贵,成功就是这一类优秀人物的副产品。

说到这,你可能会忍不住停下来评估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没错,就在这一片刻时光里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你仅花了一点点时间思考,就对自己当下 “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完成了仪式感。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其实,生活有时候就是一个圈,无论得到、失去,或多或少,最终都会回到一个原点,那便是我们安静的内心。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工作、生活、功名,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享受,比如,可口的饭菜、温馨的家庭生活、称心如意的工作;再比如,浩瀚的大海、茫茫的雪山、广袤的草原、遥远的星系;此外,还有诗和远方、友情、读书、谈天说地……

做一个快乐的人,不能只是机械地接受生活的馈赠与滋养,还要在自然而然里学会思考。我们忙碌一生不应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目的是“生活得自由”。我们一方面在社会中勤奋工作,一方面在生活中感悟生命和人性,如此你才会真切地拥抱你该有的完美人生。

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趋于利益交换,因而这个社会多了利益的权衡,少了纯净与悲悯的良善,大家甚至怀疑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悄然进行着裂变,其实,殊不知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人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那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岂能美好?所以,我们要经常进行学习再学习、思考再思考,保持心灵家园的纯洁,选择勇敢、乐观、积极的思想,让自己心地阳光,心灵的世界里不再纷纷扰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真正的诗意禅机往往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人生一世,慢慢地行走,默默地享受,静静地思考,平凡又普通的日子,哪怕有一些苟且,这照样是美妙绝伦的时下生活。

我说的这些,都是思考的魅力所在。

思考的文章9:生死寻常事

文/王国华

小时候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如果死了,他的亲人不哭行不行?这是因为我的老家河北农村至今还保持着若干丧葬古风。比如,停丧几日、何人祭奠、入殓时辰、头七、三七、五七上坟之类,自然,这些仪式可以保留,也应该保留,但提供一个肃穆的氛围就行了,而我从小耳闻目睹仪式中非常强调“哭”。死者亲属在每个环节都要一把鼻涕一把泪,放声号啕,哭得死去活来,精疲力竭。眼泪哭干,最后只剩下干号。不哭天抢地会被视为不孝。其实孝不孝的,亲人活着的时候对他好点,让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心情愉快即可,死后表现得再伤心又有什么意义?伤心总是难免的,可谁都改变不了生生死死的事实,每个人都会死,只是时间、地点无法提前预订。

朋友去南亚某国旅游,在一个小岛上目睹了一起车祸。警察用布盖上遇难者的身体。家属赶来后,在尸体前双手合十祈祷了几句,不哭不闹,静静地等待着处理后事。朋友说,他们对待死亡太超然了,仿佛置身事外。事实当然比他描述的要复杂一些,但岛国人那种淡定的态度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感到不解,是他们麻木不仁,还是另有原因?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貌似宏大的哲学命题。即,我们对待死的态度是什么?

对死亡,我们东方人有严重恐惧。民间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把所有关于生死的思考都消解了。有一位前同事,年纪轻轻得了绝症。最后几天陷入迷幻状态,一觉醒来,急迫地对照顾他的亲人说:“我梦见某个老大夫藏有一个偏方,就放在他家的房梁上,赶紧去找那个老大夫!”家人看着他,无语泪流。

怕死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像动物被大水冲走时要下意识地扒住一根稻草一样,但这种本能也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中把死渲染得太可怕了,悲壮的死,惨烈的死,大义凛然的死。悲壮、惨烈的背后实际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疼,但大家又知道早晚有这一遭,纠结心理让人无可奈何,只好装作没有这么一回事,暂时逃避,忌讳谈死,以“万岁”为目标,梦想“再活五百年”,用“可以永远永远存在下去”的心态生活着,但一旦死亡来临,不由“大吃一惊”,怎么还真有这回事?于是拼命抗争,仿佛砧板上待宰乱蹦的鱼,人类的最后一点自尊荡然无存。

假设一下,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我们就时不时告诉他,死亡其实没有什么,是人类的正常轮回。水到渠成的死亡和突发性死亡都是人类离开的方式。好好活着,好好死去,每一天都是过程,死亡只是终点。这样,那一天来临时,他的心里是否会稍微踏实一些?当事人的亲属也不至于天崩地裂,无所适从。

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改变生的态度。要我看来,很多生硬的掠夺、生猛的撞击、生分的纠结,恰因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历史上多少皇帝为了长生不老胡作非为,他若以死为鉴,以生为敬,或许过程会干净得多。

思考的文章10:相处舒服的人,都懂得换位思考

文/哲学君

1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所以,相处,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能对他人多一份体谅。

曾听一位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一次点外卖之后接到好几个电话,接通之后对方不说话就直接挂断,他以为是有人恶作剧便大发脾气。结果在清理手机信息的时候看到一条消息,提醒他外卖放在前台。

原来,外卖小哥是一名聋哑人,由于沟通不便,所以每次都会在送餐时提前发短信告知。

事后,这位网友为自己没有耐心十分自责,并在网上呼吁大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检查一下有没有被忽视的短信,不要急着给差评,以免伤害到这些努力工作的特殊人群。

学会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能懂得换位思考,在能力范围内伸手帮一把,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别人迷茫时的一丝希望。

2

什么是修养?网上有个高赞回答是:换位思考,凡事多替别人着想。

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农夫请一个盲人朋友到家里吃饭,吃过饭时天已黑,盲人朋友一定要回家。农夫没办法,拿给他一盏灯笼,盲人朋友很生气地说:“你明知道我看不见,却给我一盏灯笼,你这是在嘲笑我吗?”

农夫解释道:“虽然你看不见,但是别人可以。你提着灯笼,这样就能避免别人撞到你。这不是嘲笑你,而是在乎你。”盲人朋友听后十分感动。

人有千万个,心有千万颗。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千万种答案。如果每个人都能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将心比心,那么争吵和矛盾就会少很多。

宽容来自理解,理解来自换位思考。“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凡事懂得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3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身处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风景也会不一样。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每天都在哭,晴天哭、雨天也哭。邻居问她:“老人家,您为什么每天哭得这么伤心?”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草鞋。晴天,大女儿的伞卖不出;雨天,小女儿的草鞋卖不出,没有生意怎么赚钱生活啊。”

邻居说:“老人家,您为什么不这么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生意红火;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心大事就小,心小事就大。换位思考,往往能解决人生80%的烦恼。

人与人走近,需要换位思考;心与心贴近,也需要换位思考;情与情浓厚,更需要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4

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只站在自己的位置看别人,看到的可能永远都是不好的一面。

与人相处,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生所有的惊喜与好运,都源于你日积月累的人品与善良。

学会将心比心,才能得到人心。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思考的文章11:丫头,一生眷恋终到站

文/冰伶一笑

思考了良久,这篇文字到底有没有必要写?压抑的情感一直在受着“折磨”,你也许不能理解独自喜欢一直关心你的人却又不会有结果的那种痛苦,彼此有情,却又不能实现的茫然!趁这个小假期里的休闲、宁静中,整理了一下关于从认识你到现在的一些错综复杂的思维。有些感受憋在心里特别的难受,让你知道在这个偌大的尘世中还有一个一直关注、牵挂、思念你的人存在!可能你会觉得我这样的做法显得很幼稚、很可笑也很矫情。其实连我自己都觉得矫情,但是为了能够使心情平静下来,为了能够了无牵挂的去接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为了从此不再苦苦的心念,为了每晚能心静如水般酣然,我还是矫情地写吧!!很不能理解自己对感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心态,细细琢磨着:是一个用情很专一的人,但是有理智,只要是自己认可的人,就会死心塌地的坚持着……但却不会忘失其然,就如对你那般……也许我们的相识确实是一场玩笑——网络!你认为呢……

谈谈感受吧:第一次跟你见面(也许也是最后一次的见面),感觉你非常的亲切,好像似曾相识般,回来后我写了一篇“熟悉的陌生人”……在博客里,关于你,写下了很多文字,只是你不曾关注过!归根到底,动情于你那个温情、溺爱的称谓“丫头”!第一次有人这样叫自己,有一种莫名的酸涩与幸福夹杂在一起!关于“丫头”以及感受也写了一些文字,“丫头”一生唯一的眷恋从你开始也从你结束!……我一直觉得有距离才能产生美!只要彼此能坚持,就算再怎么遥远再怎么困难重重都可以走到一起,不管时间与地点,只要彼此有一颗真诚的心,就可以!……也许,对于你来说,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觉得天真、可笑吧?怎么,我也觉得自己有时很天真……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苦苦地对你一直牵挂着,不能等着你跟我说:“我要结婚了”的那一刻!我担心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去承受自己曾经深爱的人再告诉我事实的残酷(真的好害怕那种心痛的滋味)!但这是终有一天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为了阻止这种疼痛不要从心底燃起,便要从心里割舍,从你开始也从你结束这段茫然的情愫……

杨,我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关心以及带给我的那份莫名的开心!每次只要看到你在,心里便有一份踏实的感觉。感谢你曾经在我的生命中存在过,可惜的是彼此间有缘无份!曾有那么几句话:在对的时间里遇到了错的人;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在错的地点里、对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无奈的是彼此属于最后的——在错的地点里、对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却无缘……

想对你说:你拥有一份令我二十多年来一直深深敬仰的职业!作为一位网友,能相识、相知成为知己,你是第一位!除了你的那份让人动情的真诚外,还有就是你的职业!不知从何时开始到现在的梦想就是希望能成为一位医者!一直希望有那么一位……也许,这个梦在此生中只能会成为一抹泡沫了,唯有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完成这个心愿!医者,是给予希望的仁者!希望你在这个博大的医学界里开创一片辉煌的天地的同时能够做到一位真正的仁者!不管身在何处,我永远支持你!!

最后,希望你能早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顺祝工作顺利,生活愉快,阖家幸福!

思考的文章12:游戏需要思考

文/谢欢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应重视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并善于引导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在师生分享中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身心的发展,实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的多元价值。

虽说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与主动开展的游戏活动,但在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仍然很重要。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与参与者。其中,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游戏玩得正起劲,突然我听到有孩子说:“我的卡里有好多好多钱啊!”有种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味道,这里所说的“卡”是孩子收集来的废卡,孩子持卡,想买什么刷卡就行,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可是,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过于简单?怎样让孩子珍惜钱,不乱花钱?如何才能不浪费大家的创意又让孩子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本次游戏活动的评价重点。

游戏评讲的环节中,我问孩子:你的卡里有多少钱?里面的钱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么花?怎样在节约“用钱”的基础上,体验到更多游戏的乐趣?孩子有的说里面的钱我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有的说钱是需要赚的,像爸爸妈妈一样赚钱不容易等等。我们应该怎么用卡呢?大家一起想办法,大部分孩子想到的办法是“少买点东西”、“少走几趟商店”。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办法呢?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去游戏区打工,管理员给打工的人发钱,赚到钱后再去游戏消费,只能花自己赚到的钱。有了孩子的好办法后,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初步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所以,在游戏时,我们应该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与修改,和同伴讨论游戏规则的制订,老师充分采纳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思考的文章13:换位思考,是一个人顶级的智慧

文/洞见ADC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对外界充满偏见,遇到与他们三观不同的人,总习惯用自己的三观去评价甚至诋毁别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敌意化投射”: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投射。当出现和自己三观不一致的人时,内心不成熟的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不适,会想方设法干涉别人的观念,强行把自己的感受,先入为主地投射到别人身上。

但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阅历和见识不同,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不一样。有句话说得好,“虽然三观不同,但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不能说谁高谁低。相互尊重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即便我不认同你,但我也可以了解不同的三观。”

莫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的生活放在自己的天平上称重。

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真正看过了世界的参差,人们会打心底里尊重每一种生活。

生活中有那么一类人:跟他们交往,我们说什么他都能理解,沟通也很顺畅。有人觉得这就是三观一致,聊得来。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是对方在兼容我们的三观。

有人说:“我尊重每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致的三观。

有的人,对外界充满敌意,总想质疑和否定别人的三观。而有的人,懂得求同存异,可以理解和尊重差异。

在这个时代,能够接受他人不同的三观、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包容差异,换位思考,是一个人顶级的智慧。

有一段话总结得特别好:“人生观是拿来看待的,不是拿来评判的;价值观是拿来畅谈的,不是拿来否定的;世界观是拿来享受的,不是拿来鄙夷的。”

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但是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这才叫三观不合。

你喜欢假期去各地旅游,他喜欢宅在家里,这不叫三观不合;但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这才叫三观不合。

真正的三观相合,不是要求所有的东西都一致,而是懂得尊重彼此的不同。

很喜欢一句话,“允许自己与别人不同,让你特立独行;允许别人与你不同,则让你海纳百川。”

成年人最顶级的智慧,就是尊重别人的三观。

思考的文章14:学会换位思考,是人生的必修课

文/哲学君

什么是换位思考?就是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体谅对方、理解他人。生活中的很多争执与困惑,往往是因为大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出发看问题。其实,很多事情只需换个角度、换个位置,便能豁然开朗。

学会换位思考,是人生的必修课。

1

听过一对夫妻的故事:有一天妻子正在厨房炒菜,平常丈夫都会一起做饭、打打下手,这次他不仅没帮忙,还一直在旁边唠叨:“火太大了,要焦了快翻鱼、油太多了,你刚刚就不应该这样……”

妻子忍不住了,脱口而出:“我知道怎么弄,不用你指手画脚的,话那么多。”丈夫说:“我只想让你知道,我开车的时候你在旁边一直唠唠叨叨,我的感觉是怎样的……上周因为这个,咱们差点出了车祸。”

换位思考,是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学会理解和体谅。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意见不合,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要总是固执己见。

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换位思考,心里装着别人,你也会变成一个乐观而受欢迎的人。

2

眼光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境界不同,对待事情的理解不同;立场不同,面对问题的思考不同。懂得换位,往往能事半功倍。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作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秘书,应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但内容大都如出一辙:“我看到您在报纸上招聘秘书的广告,我希望可以应征到这个职位,我今年多少岁,毕业于某某学校,我如果能荣幸被您选中,一定兢兢业业……”

但其中有一封信令作家很惊喜,这封信是这样写的:“您所刊登的广告一定会引来成百乃至上千封求职信,而我相信您的工作一定特别繁忙,根本没有足够时间来认真阅读。因此,您只需轻轻拨一下这个电话,我很乐意过来帮助您整理信件,以节省您宝贵的时间。您丝毫不必怀疑我的工作能力与质量,因为我已经有十五年的秘书工作经验。”

写这封信的人之所以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她站在了聘请者的角度,找出了聘请者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然后说明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自己的价值。

有人说,“懂得换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能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懂得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处理问题,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3

人与人之间相处,也需要掌握换位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让自己开心,还会使生活矛盾减少,使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关系和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将心比心,这就是换位。

一次,有人请一个盲人朋友吃饭,结束后已经很晚了。盲人朋友要回家时主人就塞给他一个灯笼,他很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看不见,你还给我一个灯笼,这不是嘲笑我吗?”主人说:“因为我在乎你才给你点个灯笼,你看不见,别人看得见,这样你走在黑夜里就不怕别人撞到你了。”

理解不同,结果就不一样。一件事用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别总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要多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自己,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的时候,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的时候,首先弄脏的也是自己的手。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待别人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心累的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困惑的时候,换个位置去思考;烦恼的时候,换个思维去排解;抱怨的时候,换个方法看问题。生活中学会换位,你的世界才会简单。人心简单了,你离幸福就更近了。

思考的文章15:本质

文/毫无指望

已经懒得再去思考一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在心里细细盘算着所有的人情世俗,孰是孰非,或是人走茶凉的悲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世事,谁也做不到慈悲,做不到不辩论。看了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懂得生活中不允许辩论,因为谁也胜不了,所有的命运上帝已为你安排好,即便横眉冷对也改变不了的初衷,也许生活就是忍气吞声而最终你却是赢家。身边的长辈总是话痨一样,我自认为不是话多的那种,她总是絮絮叨叨说以前,也许生命足够重时前面已无曙光,回忆却回味无穷,或是耿耿于怀谁的对错时,只能说明还在意。每次我都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有吗,我忘了?然后在加一句:你不嫌累吗?确切的说三年前的样子或事情我都要很费力的想,我以为我会一直记的某个号码,但真遗憾,太健忘了。或者没有什么让自己耿耿与怀,毫无指望过。而过过往往的,只是当作风景,或别人把我当风景,一点都不感动不直触人心,所有模式相同的记忆,与千千万万中,不多一点不少一点,无所谓的不影响心情。

生活需要冷静,沉淀才能露出本质,流失的营养和自己的需要才能更白热化,特别是情绪化的人或是爱折腾的人,原本安静的生活非要折腾点水花,来满足日子的非循规蹈矩。不知是该感叹现在的人文思想太过于高智商,还是这个社会已习惯一次性消费,因为有太多想象与可能,生活不至于太暗淡无光。

也许每天都要问自己一次,我要的是什么,不断提醒以免偏离轨道,今天我开心吗?或是为自己热舞一段,再露出八颗牙的标准微笑说为什么不,人生苦短。

看到落雨,便也江南小镇一番风情的想象,或是最美的江南风景在北方人眼里,太多的文字渲染与文人墨客的推崇,那只是多情人一番诗情画意的臆想,孰不知是我们心中太多风情,跟着起哄。而如今标准式的风景已经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了,只能看到两只眼睛一边是失一边是望。

年龄是人生的一个界限,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得不向时间低头,向所有路过的人敬意,他让自己变得强大,感谢你们在我的人生扮演催化剂,暂且不论好的坏的。因为自己都做不到完全的好,各怀成见或各执己见都会成为立场的不同。我们只是一个个体,不管身边的人多么强大,他支撑不了你,也涵盖不了你,也许也是自私表现。

淡定,不辩驳,有骨灰级爱好。

思考的文章16:给自己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式

文/小璃的世界

我们总是习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开始找原因,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更多的人在找问题中并不是抱着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找,相反更多地是带着抱怨你的情绪去找原因,在整个搜寻过程中,总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变相地推卸责任。

比如当你上班迟到,就会想上班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堵车,如果昨晚不通宵的话,今天就不会晚起,也就不用苦逼地在堵在高架上,这一堵一天的工资就没了,早知道就不要去参加某某的生日趴了,一闹就闹通宵,平时都没联系过某某的,这几天在群里抢了几个红包就无缘无故联系上了,最后顺其自然地把责任推到了某某的身上,这就是奇葩的人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在社会这场闹剧中,我们总是除了抱怨还是抱怨,除了推卸责任还是推卸责任。

如果我们客观地去分析上班迟到的原因,不就是自己的睡晚了,起床晚了。这都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个早知道呢。

之所以会想到这些,是因为今天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些不如意,我发现自己在找原因的过程中开始会从自己身上找,觉得自己要好好吸取教训,下次不能再犯。但发现继续去纠结的时候,我的思想开始偏离轨道,直到最后找到的原因竟是怪到别人的头上去了,而别人只不过是这件事情一个打酱油的,在后半部分的思考中,心情会变得越来越烦躁,抱怨自己怎么这么黑,这些一环扣一环的事情中怎么就像电视剧一样,刚刚好,都是那么巧。

我惊讶地发现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推,那心情真的很郁闷,觉得自己就是黑。

但凡是如果你换个角度想,往简单里想,就像我一开始想的那样,心情就不会有所谓的烦躁,因为我们在分析时是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尽管不是全面客观,但至少不会推卸责任,不会抱怨,会鼓励自己,心情也好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