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清明节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读你

文/孙晓明

又到“清明节”,父亲在世的时候,每逢这个日子,他总会带着我们去给爷爷奶奶上坟,那虔诚的仪式感和源自内心的思念和悲痛,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如今,父亲不在了,每逢清明节,我们姐弟八个都会不约而同回家给父亲扫墓。

站在墓前,心潮起伏。想到关于父亲的一切。人常说:小时候父亲是万能,青年时父亲是古董,中年时父亲是多余,老年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我父亲说……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他的宝贵。

小时候,总是在父亲面前撒娇。每逢过年,除夕之夜,我和弟弟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惊喜地发现过年的新衣服里,父亲已经偷偷地装满了崭新的一角一角的钱,我俩迫不及待地用手沾着唾沫数着,一角,两角,三角,……九角,十角,整整10张,在当时的那个贫困的年代,一元钱,好多呀!我和弟弟手舞足蹈地拿着压岁钱到处炫耀,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而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弟弟总是兴高采烈地到村口去接在城里下班回家的父亲,望眼欲穿地期盼着父亲买回来红彤彤的“西瓜灯笼”和浅粉色的“布袋宝塔灯笼”,我俩点着自己喜爱的灯笼,走在人群中,虚荣心和自豪感全写在了笑逐颜开的脸上……

后来,当我们在学业、工作上遇到挫折受了委屈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轻轻拭去我脸上的泪珠,与我侃侃而谈,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人生的意义,抚慰我的伤口,引导我走出烦恼的旋涡……

再后来,因为承受不了失去二姐的痛苦,父亲突发脑出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医院整整住了一年,虽然偏瘫了,但仍以坚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摆脱了拐杖和病魔的控制,我理解他的要强,因为他不想成为儿女的累赘。

时至今日我才猛然醒悟:小时候常常敬畏父亲的威严,青年时不屑于父亲的繁琐,中年时醒悟于父亲的不易,直到如今才感叹父亲的伟大。的确,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儿女成长的靠山,他深沉稳重,刚直伟岸,一直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无怨无悔。

清明,读懂父亲,怀念父亲!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2:山桃花,妩媚了野狐峡的容颜

文/关山狼刘杰

清明节放假的最后一天,河西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邀请我到野狐峡去游走。对于朋友的盛情我很感激,可是想到春天的野狐峡,那个幽深阴冷的石峡,南北两山全是黑魆魆冷铮铮的石头,稀稀不拉的几棵树也许还没有生出叶子,至于那些夏日里还算茂盛的茅草,这会可能才从冬眠中醒过来吧。我实在想不到那僻静清冷的野狐峡这会有啥看头,但又不忍拂了友人的热情,就喊了两个朋友,一起去野狐峡游走。

野狐峡我是比较熟悉的,早在1996年的端午节我就初识了野狐峡。那原本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可是在山寨的峡滩那个地方,这道山梁突然间就有一条裂口呈东西走向贯穿,裂口宽处不过五百米,最窄处不足五十米,两边峭壁陡立,垂直高度大约一千米有余。峡口的西端是华亭县山寨乡,东端是河西乡。那时我在山寨的新庄小学任教,不止一次的听本地的同事讲说野狐峡的玄妙,就萌动了走访的心思。端午节的凌晨,我煮了二十个鸡蛋,在两个本地同事的陪同下,骑着三辆自行车直奔野狐峡。同事带我走的是所谓的捷径,结果是人骑自行车的时间少,多时间是自行车骑人。沿着山梁曲里拐弯,上山下坡好多次,终于来到了野狐峡的西口。由于是清早,峡里昏暗而幽静,一条清凉的小河东扭西拐地努力向峡的东面流去,峡里布满乱石,大者如房小者如斗。北面的山崖陡直峻峭,使人仰视之后心生惧怕,南面的山崖靠近西口坡度较缓,有太阳的光线泼洒过来,给北面的山崖镀上了一层釉色,使得那冷峻的山崖显得温润了许多。南面的缓坡上有草碧绿着,北面的山崖上有为数不多的灌木,身干呈痛苦地扭曲状,虬枝杂乱,只是那树冠葱郁明艳,令人生出对生命顽强的敬畏。

同行的老胡和老曹虽然是山寨本地人,可是他们不知道“野狐”所在的具体位置,我们只好随着河水的走向艰难地向东行走,那河水随着山势拐来拐去,当地人称作“交河子”,有些地方纵身可以跃过去,有些地方河宽水深,还要脱了鞋子蹚过去,虽然是端午节了,可是河水还很冰冷,浸骨的冰冷,我开始责怪两个陪同的同事了——因为中午以后学生就要到校,眼看着快九点了还不见“野狐”的踪影!就在快要走出东面的峡口时,遇到了一个背着娃娃的小媳妇,是从河西去山寨浪娘家的,我们向她打问“野狐”的位置,她说就在西面的峡口那,我们多走了五六里的冤枉路。唉声叹气一番,只好返身往回走,我恨声不断,两个同事满脸的愧疚。在西峡口南面的一条石缝里,我们终于找见了传说中的“野狐”:那是一只无头的石狐,身子和尾巴极为酷似,呈向上爬行的姿势。

传说在远古时期,此地有两只狐伴侣生活,它们相亲相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幸福的厮守着,由于它们潜心修炼多年,即将得道成仙了。可是有一天它们遇上了一个心术晦暗且法术高深的道士,为了掩护母狐逃走,公狐故意引诱道士走向另一个方向,最终被道士所杀。母狐知晓公狐被害之后,痛不欲生,一头撞向山崖,只听得一声惊天巨响,高耸的山崖被捅开了一条裂缝,那母狐也头断身亡,这就是野狐峡的来历了。

由于野狐峡有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有附近的青年男女结伴到此游玩,希望狐仙赐予他们美满的爱情,渐渐地,端午节浪野狐峡成了华亭人的又一旅游项目。我随友人也曾在端午节浪过几次野狐峡,不到三公里长的石峡里,到处是人,以青年男女居多,他们有的在水边戏水;有的在草坡上追逐;有些胆子大的,则攀爬到悬崖上的石洞里,得意的吆喝着、炫耀着;也有三五成群的中年人坐在巨石上玩扑克喝啤酒的……整个峡内,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我也曾陪友人在深秋独游过野狐峡,石崖铁一般冷峻,野草枯黄,灌木叶落,一片萧条,除了北面悬崖石洞里栖息着的红嘴鸦发出一声两声的叫声之外,只有一片寂静了。

刚进入阳春时节的关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野狐峡里有啥景致可看呢?

到了河西,朋友早已等候在那里,稍作歇息之后,我们就向峡口走去。那条小河在峡口的东面由于河床的跌落,形成了一道小瀑布,泡沫洁白如雪,吸引了大家的眼睛。在大家看水的时候,我抬头仰望,竟然看见北面的悬崖上有三两棵繁花似锦似霞的花树,心里一下子温柔了起来。我问悬崖上开花的是什么树?朋友狡黠地一笑,未知可否。走进峡内,两山似乎要挨在一起了,仰头看,危峰兀立,一线蓝天,不由人加快了脚步。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那如刀削斧劈的悬崖,灿烂成了一片花海!我不由得惊叫一声,同行的朋友也大呼小叫起来,再看看朋友,她的脸笑成了一朵嫣红的山桃花。

这是山桃花!我不知道野狐峡里还有如此壮观的山桃花啊!北面的山崖向阳,山桃花次第开过去,简直就是一块硕大的壮锦覆盖在冷硬的巉岩上;南面的山崖上,山桃花大多含苞欲放,红艳艳的更加诱惑人的眼睛。我们边走边看,看罢北面看南面,虽然都是山桃花,却色泽深浅各异,树身姿势也不相同。无论是灿烂成霞的还是含苞未放,树上都没有叶子,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更加蔚为壮观。峡底的河水依然清亮,河底碎石的斑斓色彩清晰可见,那些叫做“麻怪”的泥鳅受到惊吓之后,倏然钻进石缝里去了。山崖上空,有一只苍鹰在盘旋,不知是发现了野兔还是不满我们的贸然闯入。随着阳光的强烈,北面山崖上的山桃花,一下子由粉红变为雪白了,莹莹放光,黑魆魆的山崖和洁白的山桃花,互为映衬,极富立体感;南面山桃树上的花蕾也不负春光的美好,纷纷绽放,像无数顽皮的山里娃的红脸蛋,娇嫩可人,使人心生怜爱。

走累了,就瞅准一块三间房一般大的巨石,攀爬上去,随意躺卧在上面,苍鹰在蓝天上成了一幅剪影,自身又像被裹进硕大的素锦,微风送来一阵一阵浓郁的花香,不一会就使我进入微醺状态,昏昏然而飘飘然了……

在为工作所累为生活操劳的间隙,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在如此美妙的环境里,得以恣肆的小憩,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惬意的享受么?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3:在“菠萝的海”听百鸟和鸣

文/简陈明

清明节忙碌了一天,晚上我便早早在“菠萝的海”枕着虫鸣声入睡。

睡梦中,我迷迷糊糊被一阵奇特的声音叫醒。这是梦中的声音吗?不是,这是真实的声音,这是鸟鸣叫的声音。

我打开手机看时间,是清晨六点,这正是百鸟醒来的时间。

“菠萝的海”位于菠萝之乡徐闻县曲界镇,我住的是“菠萝的海”的一间客栈。客栈在一个水库边,是一个用木板建筑的二层楼阁,周围树木竹林环绕。

我躺在床上细细地听着鸟鸣,有的声音叽叽喳喳清脆悦耳,有的声音咯咯咕咕婉转低鸣。有的声音像在窗边飞进来的,有的声音又像是从远处钻进木屋的。

鸟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各种鸟鸣交织在一起,我像是听着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我走出房间来到阳台,坐在阳台茶几旁的木头凳子上,静静地听着这美妙无比的声音,静静地呼吸着带有菠萝清香的新鲜空气。

这声音是从哪里过来的?我在寻找着这声音。我循声望去,近处的鸟鸣是从客栈边的树上传来的,远处的鹧鸪声是从“菠萝的海”的菠萝园那边传过来的。

我起身靠在楼阁阳台的木栏站着,看着客栈旁边树上的一群鸟在鸣叫。树上有各种各样的鸟,有的鸟用尖尖的嘴巴梳理着羽毛,像是姑娘梳妆打扮迎接新的一天;有的拍拍着翅膀,像是在晨练;有的成双成对依偎在一起,喃喃私语;有的亲密嬉戏,像是在打情骂俏;有的绕树低飞,盘旋在树顶上;有的展翅飞翔,飞向远方……

我的目光随着鸟飞翔的方向移到水库边。这是一个带状的水库,说是水库,更像是一个湖,深银色的水面格外引人注目。水库的水被轻轻的晨风吹皱水面,呈现出一道道浅浅的波纹,晨色下的水像温柔的少女,又像出嫁的新娘,楚楚动人。

或许是水面的美丽,吸引了一对对燕子,它们像是在水面上飞翔欣赏着水面的美景,又像是冬去春来新的燕子在“菠萝的海”惬意地漫游。它们有时叫了一声,然后掠过水面,水面上荡起一阵涟漪。

“咯咯——咕咕——嘠——”一阵高亢的鸟啼声把我的眼光引向“菠萝的海”的远方。由于太远,我看不清是什么鸟,但我听声音,知道这是鹧鸪的啼叫。“菠萝的海”的早晨是宁静的,声音从“菠萝的海”七彩田园的菠萝地传过来,这充满雄性的鹧鸪声穿过薄雾,显得非常有穿透力,婉转而悠扬。我静静地听着鹧鸪啼叫,看着远方不同色块的菠萝园,好像在欣赏着一幅幅绝妙配乐的风景图画。

我走下楼阁,踏着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沿着木板铺设的栈道,来到一片竹子和树木混生的林子。

这个林子简直是鸟的天堂,微风吹过竹木沙沙作响,林子里的树和竹子上有各种各样的鸟,有布谷、画眉、斑鸠、白头翁,更多的是说不出名字的鸟,它们像人类各种不同姓氏的人住在一条村子一样,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用不同的声音汇集成“百鸟和鸣”,共同为人类演奏大自然美妙和谐的音乐。

这个林子更是鸟的乐园。这里的鸟一点都不怕陌生人,我的到来,好像它们一见如故。有些鸟在我头顶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好像我的到来又给这个林子增添了一份热闹。有些鸟探着头望着我,吱吱地对我鸣叫,又好像要跟我说话。我走在林子里,笑着逗着鸟咕咕说话。

啊!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我漫步在这林子里,漫步在这“百鸟和鸣”之中,陶醉在大自然这人鸟共乐的意境里!

我透过竹林,透过这叽叽喳喳的鸟鸣声,看到人们正在水库边的不远处搭建凉亭,建筑栈道,种树种草。我心里在想,不久将来这“菠萝的海”将吸引更多的鸟来这里栖身安家,这里的傍晚将会出现夕阳下百鸟归巢的壮观景象……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4:遥祭死去的椿树

文/老遗

清明节回家上坟,见曾经因我们铲土灰铲得光秃和岩石裸露的大山,已然绿树丛生,生机盎然。那为数不多的巨大陡岩,在刚长起的小树的掩映下,在咕咕流淌的小河陪衬下,是那样的美,仿若范增范老画家笔下的山水。我不竟大喜,生态的保护、生态的恢复必将功成今世,小村美丽的容颜必将得以重现。

祖坟的不远处,有一荆棘,占地三四平米。中有一椿树,胳膊粗细,笔直挺拔,足有四五米高。顶部才始发出的新芽,叶轴壮而结实,叶片嫩而可爱,尤其是那在萌芽时带来的暗红,任你何人都会有一种食之而后快的冲动。

堂弟老三,不知用什么办法钻入了荆棘林中,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才把这年轻的椿树给放倒了。他摘下顶端的椿芽站在我的面前时,我突然发现我竟然是那样少语的人,也突然感觉内心好像有一阵阵流血的阵痛。

唉,英年早逝的椿树,在你受摧残的时候,我能清晰地看到你流着满眼的泪咬着咯咯作响的牙强忍着撕心裂肺剧痛的样子,也能清楚地听到你喘着粗气拼命地追世道那上千个、上万个“为什么”的呐喊。我也知道你心中的梦想还没有如愿,你大好的前程还未开启,你心有不甘呀。但我想对你说,“瞑目吧,你已经拼尽全力了。”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也许你会觉得你对社会的光还没有发完,你对社会的热还没有散尽,你对不起生你养你的那一块土地。但我想告诉你,你死去的那一刻,你还能无私地把那最后的美味献了出来,试问,大千世界,除了你还能有谁在临死的时候还在想着做最后的奉献?这已经难能可贵了,你没有自责的理由。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芳香才惹了祸。看,漫山遍野的树,什么化香、木叶才、马桑树、桦叶树……他们那一个被伤害了?又有那一个被摧残了?他们一个都没有受伤害,一个都没有被摧残。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毫发无伤,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你身上的芳香,没有你那样讨人喜欢的红芽。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环境的不好才受的累。我知道你在呐喊的时候反复在追问,“同样是椿树,为什么那些栽在房前屋后、肥田旺地里的椿树一个都没有受到伤害呢?”其实这道理是很简单的,也是你能够轻易地就会想明白的。你只要随便抬眼看看围在他们新芽周边的那一坨坨污秽之物,你心里定会全然大白,因为他们有人在关怀,有人在照顾,有人在爱护。而你却全然不同,你是孤儿寡崽,完全是由命打采。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摧残的力量太过强大才断送了命。你很想不通,为什么你筑了那么大的荆棘防护栏,而且在防护栏内的每一处都密密麻麻地布满瘆人的刺,结果还是无法保护自己。那是因为摧残你的力量太过强大所致。面对强大的摧残力,你不要说只是小小的荆棘栏,就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结果都是于事无补的,都同样是死亡的命运的。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刚正不阿而不见于人的。你不含不糊,不贪不腐,你与贾府里的妙玉同属于看破世道、心若止水的一类。但妙玉选择了逃离,最终保全了性命,而你偏不信邪,非要在那污浊之地与命抗争,想凭一已之力净化那片土地,其结果也就只能是螳臂当车了,最终连性命都搭进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你要是懂得“合群”,也象其他树木那样左弯右拐,亦或是躲在那大树底下荆棘林中,也甘愿与他们为伍,我看你今天就不会惹这样的祸事上身了。相反,你会活得好好的,你依然会象他们一样吃香的喝辣的,依然会毫发无伤的。但你天生的直性格不允许你这样做,因为你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命了吧。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太过突出才引来了嫉妒。古人一再告诫,“高处会不胜寒”、“枪常打出头的鸟”、“出头椽会先烂”,这些都是无数先辈付出生命的人生总结,但你却全不在意,全当是耳旁风。好了,这下你不瞑目了,这又怪得了谁呢?怪就怪你不信邪的独个儿高高的突兀在那山林中,怪就怪你比那些杂树突出了那么一大截。

呜呼,你的早夭,你是壮志未酬先身死,但你的一生却是坦荡而光明的,你是问心无愧的,你应该是无怨、无悔、无憾的,你应该是可以瞑目的。

哀哉,尚飨。

余国富

2020年11月6日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5:峨眉山轿夫

文/张定芳

这次我利用清明节三天假日,去了趟成都旅游,看了市内的几个著名景点春熙街、青羊宫、杜甫草堂、武侯祠及锦里,都只是匆匆看客,瞧瞧热闹而已。成都小吃颇有名气,品尝之余才觉得名不虚传。而真正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峨眉山游玩时随处遇到的轿夫,他们总是给予我向上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

在登山途中,看着来来往往的轿夫,不断用毛巾揩汗的辛苦和劳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挑山工》。如果说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让我懂得了,人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能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峨眉山的轿夫又会让我明白什么呢?也许正是出此心理,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了峨眉的轿夫身上。他们每两人合伙一副滑竿在山上来回抬着游人,喊着号子小心走着。这些轿夫身材普遍比较矮小,穿着很是朴素,面部表情没有游客们游玩的那份高兴与惬意,有的是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他们两人合伙用一副滑竿,专门去抬那些不想登山或者无法登山的游人。其实他们所用的滑竿工艺很简单,就是用两根约六七尺的斑竹做抬竿,两端绑着一尺五的抬担,中段悬着用绳索将竹片编串成弧形的“竹排”,“竹排”前还有一根踏脚棍。滑竿制作简单,适应山道,坐卧舒适。他们抬着游人上下山时所走的路线和泰山挑山工有所不同,他们不走折尺形的线路,而是直上直下的走直线,还有,他们也不像挑山工那样走一段就换一次肩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用两个肩膀抬的)。我知道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挑东西时,之所以走折尺形线路是为了省力和不伤膝盖,而他们为何要走直线呢?他们难道不懂得走折尺形线路省力吗?后来我由于走不动路了,没去游“一线天”和“猴区”这两处景点,在峨眉山半腰等导游时便和几个轿夫搭讪起来,方知他们之所以不走折尺形线路,是因为让游人躺在上面不眩晕更舒服,他们的话不多而且简单朴素,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游人的那份周到与淳厚。游人坐上滑竿,“嘎吱嘎吱”,卧游在崎岖的游山道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

我又问他们每天这样往返好几趟难道不累吗?其中的一个轿夫说:“我们也是人,怎么会不累呢?可是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我们必须要出这份苦力!”他的回答是如此简洁有力。后来只要我听到有节奏的“嘎吱嘎吱”滑竿声以及他们那沉重有力的脚步声,我就赶忙给他们让路,生怕他们因为我而耽误了行程,多出了气力。我暗自思忖自己空手爬山尚且耗费很大的气力,何况他们抬着一个很重的游客,再爬这么陡峻的山,那是多么的艰难。特别是上山时走在前面的轿夫,还有下山时走在后面的轿夫更是迈步费力。古往今来,这曲折陡峭的山道上,不知嵌满了多少探奇、寻古、访幽、烧香拜佛人的脚印,而在这些脚印中又有多少是轿夫们留下的印迹呢?也许正是这群轿夫的出现,才为这处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一种向上向善的无形力量,他们不仅为游人减少了登山的劳累,更让游人卧坐在软软的滑竿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犹如腾云驾雾似的尽情浏览着这仙山妙境,赏景餐秀,谛听鸟语,真是优哉游哉乐哉!

在各地名山大川中,生活着不少跟峨眉山轿夫一样的轿夫,他们长年累月的劳作中练就一副铁肩负重的本领。尤其是这些轿夫和背夫,个个都有着惊人的韧性和耐力。他们用血肉之躯承载着生活的重压,面对陡峭蜿蜒的山路,挪动着坚实的步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行进。他们为那些向往名山,但又无力登临山巅的游客提供了方便。劳动者是美丽的,当他们艰难地将游客送达到指定景点时,也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劳动报酬。在峨眉山道上,当你坐上滑竿晃晃悠悠、逍遥自在地观赏风景时,他们还天南海北地给你摆一些有趣的龙门阵,让你的笑声在滑竿上荡漾……

上峨眉山游玩坐轿子,我真的有些不忍心……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对准一队抬滑竿的轿夫,咔嚓一声,这对轿夫不算高大的身影不仅永远地定格在了相机里,更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心里!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6:清明感怀

文/何庆良

清明节到了,这几天心里总是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上班的路上,看见一位老人,瘦瘦的,在我前面骑着电动车。不知是什么原因,老人一下摔倒了,好在速度不快,并没伤着。看着老人慢慢地扶起电动车,我心酸得想要落泪——他的头发花白了还在为生计奔波,看起来是那么瘦弱,那么孤单无助。其实我知道,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事还是完全有能力应付的,并不会如我想像的那样无助,但我相信在那一刻,他的心中一定会闪过一丝苍凉——人老了啊!

那一瞬,我想起了在乡下农村仍然耕作不辍的老父亲。他已过古稀之年,眼下正是犁耙水响,开始春耕的季节,不知他做繁重的体力活能否吃得消,他是否也会感叹“人老了啊”。是啊,人都会老,老了就会需要亲人的照顾,可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在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又在哪呢?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又是一年清明,路上回乡扫墓的行人渐惭多起来,我知道他们大多是去祭拜自己的亲人。冥币、鲜花畅销,大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我想,这样做真的能弥补些什么吗?这或许不过是活着的人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诚然,我们都不是不孝之人,却都是无心之辈。因为我们的无心,我们忽视了长辈们渐老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无心,在长辈们发出需要我们的信号时,我们因为这理由那原因耽搁了尽孝;更因为我们无心,也就错失了人生最后为人之子女应尽的责任。我们后悔,我们自责,但于事无补——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一直认为,老人需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儿女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在需要我们时,能随时看到我们的双手,一双有力的手。作为一个长年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我做不到这些,我无法在父亲需要自己时能让他看到我的双手,正因为如此,我更明白其中的内疚与遗憾。所以,我要时刻给自己以提醒:陪伴,是最好的尽孝。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7:悠悠糍粑情

文/石爱娟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追忆亲人、缅怀故人的传统节日,一般有祭祀、扫墓等活动。曾经,为祭祀先人,清明这天一定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所以,在我的老家,糍粑可是清明节家家都要准备的冷食之一。

糍粑并不难做,主料是糯米。记得小时候母亲做的最简单的就是咸糍粑,只需先把糯米煮成熟饭,并往里加适量的盐,拌匀后搓团,继而压扁,最后在早已备好的碎芝麻里滚一下,这样,一个看似黑乎乎,味道却很可口的糯米糍粑就做好了。每当看着母亲做这个时,我总是手痒痒,因为简单,母亲也总是让我参与其中,此种糍粑热的喷香,冷了虽黏,却特有嚼劲,怎么吃都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因为是自己亲手做的,那种感觉肯定要另当别论了!

有时,母亲也会做加馅的油炸糍粑,但此种糍粑程序比较复杂,一定要把糯米饭揉劲道了,然后搓团,在里面加入馅料,甜的咸的都可,甜的一般有芝麻馅、豆沙馅,咸的可以有菜和鲜肉馅,现如今原料多了,还可以加入香菇、虾皮等,这样会让糍粑花色更多,味更美,包好后放入油锅里炸,待到糯米表面呈金黄色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这种糍粑外脆内软,甜咸搭配,味道格外鲜美。

曾经在老家的时候,母亲是做糍粑的能手,村里总有年轻的小媳妇来向母亲请教做法,母亲也总是耐心地一一教导。后来,我们举家搬来了城里,这些年每年清明时节回老家扫墓时,总有人会给我们送一些糍粑,我们极力推脱着不要,实在推不了就尽量少拿几个,可即便如此,袋子每次都会被装满。

每到离开,母亲都会站在村口,回望着村子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我知道,母亲是舍不得这份浓浓的乡情,我们手里所拎的那些糍粑,也因为这些质朴的乡情,而多了一层更深的意义。

如今,又是一年清明将到来,母亲早就说了,今年,她一定要亲手多做一些糍粑,各式各样的,然后带去乡下……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8:又是一个清明节

文/周凤娥

每年的清明我都会与丈夫回乡下祭祖扫墓,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有对我恩重如山却已故的亲人。

不知去了多少回,每每想起总是悲悲切切酸酸楚楚的感觉挥之不去,思念的泪水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踏上故乡的路,脚下青青的小草,田野绿绿的麦苗,田边黄黄的油菜花。一股青涩滋味清香扑鼻而来,眼前浮现已故亲人微笑着迎接我们回家的情景。

不知去了多少回,每每回家总是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的印象抹之不去,深深的恩情永远铭记在了心里。

老家门前小河边依旧是一排柳树,摘上一支新鲜的柳枝,系上一串飘坟纸,来到先祖的坟前。不知何年先辈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朴树,历经百年风霜,已长成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老年人都说这是先祖积德,我深信不疑。我的祖先、奶奶、大伯、阿爹都长眠在这棵朴树下。捧起坟前的土,堆在亲人坟头,跪在亲人的身边,深深地叩头拜下,泪水沾湿了脸庞,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奶奶的身形犹在眼前。头戴自缝的二片帽,穿一身中式斜扣衫,零丁的三寸金莲,小脚丁呀丁的好像没站稳似的。捡着门前路边丢弃的锈铁钉、碎玻璃、树枝……怕赤脚的路人扎坏了脚底。

奶奶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我3岁、弟弟一岁那年我们失去了母亲。从此,奶奶就是我的亲娘,她常常在我耳边说:“帮助别人就是给自己积德,以后的路也好走。”记得我上大学的那年,临走时奶奶给了我一包缝针和一团自制的棉线,语重心长地说:“苦日子不怕,再苦也别忘行善积德,这针是给自己和给别人缝扣子用的,这线叫万里长,不能吝啬。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铺路。”朴实的语言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魁伟的身材,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千斤重担一肩挑,又当爹又当妈地把我俩拉扯长大。我和弟弟都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家境一贫如洗。孩子饿得夜里又哭又叫,为了不让孩子挨饿。父亲把捡来的青稞麦,半夜用手搓去皮放陶罐里煮熟了喂我和弟弟。长身体时,割一块肥肉就着大米蒸熟了酿成米酒,算是最好的营养品了。阿爹常唠叨的一句话:“有命爬山无命入海,有出息念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们念。”

现今,我也年过半百。一生从医,悬壶济世是我一辈子的信念。奶奶、父亲没给我金山银山,但是给了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和为人道理。

又是一个清明节,我怀着感恩的心祭奠我已故的亲人。你们的灵魂在我这里得到了升华,你们的美德在我身上得到了延伸。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9:伤感清明节

文/雪上一枝蒿

每每到了清明时节,梦里都会有你出现,是你真的有魂有魄缠绕在我身边?还是因为我太过思念你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里的你,慈祥如旧,核桃皮一样的脸上堆满了欢心的笑容;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怜;呼唤我的声音里,饱含温柔;你瘦弱的怀抱温暖舒适,特有的安全感。我扑在你的怀里,享受着你赐予我的慈爱,感受着你熟悉的体温,久久的不肯离开。

让我醉倒在你的怀里吧!但愿这温馨的梦不要醒来!可是,我还是醒来了,醒来以后发觉已泪湿枕边,梦里幸福的情景化为乌有,陪伴我的,只有深深的哀思和伤殇的凄楚。此时,你知道我有多思念你吗?

眼前又浮现出我进入学校第一次得了奖状拿回家给你看时你惊喜的面容,我有了成就时你引以为豪的浅笑,我生病时你忐忑不安如坐针毡的神情和心疼的泪脸。

那时候的你年轻漂亮,略显黝黑的脸上忽闪着一双如秋水般的大眼睛,妩媚动人。可是,随着我的个子增高疯长,你脸上的那种艳丽的风采和迷人的神韵已经荡然无存 ,随之而来的是细密的皱纹 。渐渐的,纵横交错的沟壕无声无息的布满 了你黝黑的脸庞, 令你越显得慈祥。

你单薄的身子是我的避风港,受了惊吓,躲在你怀里,我会安静而眠;寒冷袭来,绻在你的怀里,我会觉得舒适温暖。此时,在这孤寂的黑夜里,在这温馨的梦醒来后的漆黑的夜里 ,我多想再次蜷缩在你柔弱的怀里,再次享受一下你特赐予我的那种温暖和安怡。可是,我知道,你的这种慈爱,只能在梦里拥有。我强迫自己合上双眼,想尽快的睡去,但是,却怎么也回不到当初的梦境。

天亮了,匆匆的洗漱完毕,拿上瓜果点心去郊外,给你送去你的世界里特用的纸币。郊外,无垠的麦田油油,生机盎然,远远的看见你的坟冢躲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在这充满无限希望的田野里栖息,你一定不会再为后代的温饱而担忧了吧!

看着你的略显荒秃的坟冢,鼻子一酸,两行清泪夺眶而出。别人家的老人都在安享天伦之乐,唯有你,过早的撇下我,躲在这幽静的有些肃穆的郊外野岭,默守着这份寂寞和寥落。

我黯然伫立在你的坟前,往事随风,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温饱,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由于你的身体长期的营养不良,以至于你的身体机能过早衰老,生命过早的枯竭。你就像西边天空悬挂的那抹夕阳,竭尽全力把你所有的光和热,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你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的家。

我和姐姐哥哥在你巩筑的暖巢里,日渐羽翼丰满,各自展翅高飞,而你也已经精疲力尽、枯萎衰竭。你倏然倒地,长眠于你曾经辛苦劳作而洒满汗水的这块田地里。你用你辛勤的汗水滋润的田地里土肥苗壮,你用你的生命滋润的我身强体壮。

我慢慢的拔掉你坟冢上的枯草,整理着属于你的这片有些凌乱荒芜的方寸领地,我知道,你历来喜欢干净清洁;我轻轻捧一把黄土,柔柔的撒在你的坟冢上。我想给你盖层温暖的被子,让你在孤寂的夜里不再感到寒冷;我默默的点燃纸钱,在心里祈祷你在另一个世界里无烦无恼,无忧无虑。

随着煦和的春风,纸钱化成黑蝶在我眼前翩然起舞,是你看见我来看你,开心高兴的舞起来了吗?幂幂之中,你好像慈爱的看着我,看着你的心肝宝贝慢慢的走向成熟,走向富足,走向生命的风华时代!

你——可以安息了吧!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0:家乡的清明节

文/姚林宝

一年一度的家乡清明蚕花节是最热闹的。

头清明,四邻八乡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江南风情小镇——含山。通往山上的路人山人海,宽阔的山门被堵得水泄不通,场面蔚为壮观。

含山祭蚕神风俗由来已久,历史渊源深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历宋明清而益盛,代代相传,在家乡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逢此时,十里八乡的男女倾家出动,上山祭神,热闹程度不亚于穆斯林在麦加朝觐。

含山的祭蚕神活动分为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从开始到结束,要闹上十来天。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美丽的村姑,来到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谁能到含山踏青者,谁就会把蚕花喜气带回家,得到蚕花“廿四分”。因此,四面八方的蚕农每年清明都争相上含山。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乘船或赶路或搭车结伴前来。到山上购得蚕花数朵,别在发髻、挂在胸前,或插在帽沿或插在甘蔗上,任姑娘们跳起来攀摘,摩肩接踵,相互逗趣。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蚕花轧得越闹猛,蚕气越旺,就越是会带来好兆头。

祭蚕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当地蚕农认为含山是蚕花娘娘圣地,修建了蚕花娘娘庙,每年举行隆重祭蚕活动,祈求蚕茧丰收,期待带来好运。植桑养蚕是杭嘉湖地区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钱山漾发掘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碳化绢片,三国时有“吴绫蜀锦”之名,宋时有“湖州丝遍天下”之说,近代南浔所产辑里湖丝获得首届世博会金奖,驰名中外。蚕桑丝织经济价值较高,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蚕茧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穿越历史长空,人们对蚕桑寄寓美好的愿望,演绎出种种蚕神祭祀风俗。

离开家乡三十多年,我感到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人致富理念和传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的蚕花节,大多数人是冲着热闹去的,年轻人踏青郊游的心理更甚。清明草木葱茏,满目翠绿,明媚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一边体验爬山的愉悦,一边欣赏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很是惬意。

1993年,原本是民间自发的蚕事风俗活动,被正式定为湖州的“蚕花节”。活动项目有祭蚕神、踏青、轧蚕花、摇快船、吃蚕花饭、评蚕花姑娘等,如今已成为浙江省民间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批中外宾客前来参加这一节庆圣典。对于故乡,我一直在相望相守中细数点滴变化,除了为之欢欣鼓舞,更期待家乡明天更美好。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1:怀念外公

文/高西云

随着清明节的一天天临近,心中有一股愈来愈强烈的欲望,想提笔写写那些已离我远去的亲人,特别是我那可亲可敬的外公。

外公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二年了。他走得匆忙,甚至没来得及留下一张照片给后人留作念想。但在我的脑海中却一直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外公身穿藏青色棉袄,两手习惯性拢在袖筒里,头戴黑色绒线帽,满是皱纹的脸上堆满慈爱的笑容。多年过去,这张“照片”却丝毫未见褪色、模糊,每每“看”到它,我的鼻根都酸酸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父亲是上门女婿,我们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记忆中外公是最疼爱我的。我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村自然是不受欢迎的。而且我出生时国家已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我的到来还抢占了后来已在母亲腹中成型的弟弟的位置,我的“罪孽”便更加深重了。因而家人常说我是捡来的,是我妈起早拾粪时捡了用粪箕装回来的,讲得活灵活现,还说他们都不喜欢我。我常常委屈得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哭。每次外公见了都将我抱起坐他腿上,用他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心疼地哄着我:“外公喜欢,外公三个一样喜欢,别听他们瞎说,***生你时外公就在家里!”每每此时我都觉得外公是世上最疼我的人。

记忆中外公是最勤劳的,他每天家里家外不停地忙碌着,难得见他有片刻的休息。每天清晨瓦缝里刚透出一丝亮光,外公就早早起床,先去菜地摘回水灵灵的蔬菜,继而背上锄头去田地间劳动,或者牵着牛绳去放牛。即便阴雨天也不停地在家编竹篮、扫帚挑到镇上去卖。外公种的蔬菜总是上市最早,红彤彤的西红柿、绿莹莹的黄瓜、全身披着彩色花纹的菜瓜,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不仅被一盘盘端上饭桌,更让我们当成了解馋的水果。每天放牛时外公都不忘给我们寻回一份惊喜,一帽子顶野草莓、一把刺苔、一口袋山楂、一束毛栗……都融入了他对我们深深的爱,足以让他高兴得老远就喊我们的名字。

记忆中外公很善良,他虽然自己过得很艰苦,却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就连村里来的要饭的,外公都大方的给他们一些粮食,家里的饭菜也毫不吝啬地端给他们一碗。还经常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或走南闯北的商贩在家中留宿。

外公没读过书,是个没文化的庄稼人,但他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那样艰苦的年代硬是供着舅舅把书读到高中毕业。尽管舅舅后来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未能跳出农门,外公仍是无怨无悔,一边用瘦弱的肩膀帮舅舅分担着家庭的重担,一边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做个有文化的人。外公虽没读过书,但他口算的速度快得惊人,曾令村里有文化的人都自叹不如。

七岁那年我随母亲去了趟江北奶奶家,奶奶给三个孙女每人买了条漂亮的围巾。我的那条是大红色的,中间还嵌着金丝线。回来后外公直夸好看,问我愿不愿意给他围一下。我连忙解下被我的体温焐得暖暖的围巾,一圈圈围在外公的脖子上。外公笑得合不拢嘴,这个温馨的画面一直定格在我脑海里。

八九年 农历十月初一一大早,刚起床的我见母亲从外公家回来,眼泪汪汪地说外公病了,这次恐怕不行了……顿时我脑袋嗡的一声整个人都懵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昨天还好好的外公怎么会突然不行了?我撒开腿直奔外公家,可外公却静静地躺在床上!我哽咽地呼喊着他,他却没有像往常那样高兴地应声,唯有一颗泪珠从他迷离的眼角滑落;我上前紧紧拉住他的手,他的手无力地瘫放在床上,那么冰凉……六天后的上午我正在学校上课,姐姐找到教室,还未等她开口我已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我扒在课桌上嚎啕大哭。外公与死神整整抗争了六天,最后还是撇下我们永远地去了……

外公生前为自己挑了块朝阳的山坡,后来就遂了他老人家的愿让他长眠在那。近几年回去扫墓,发现外公的坟边又陆续新添了不少新坟。外公是个爱热闹的人,这些新坟的主人大多和外公年龄相仿,生前也比较谈得来。那么外公在那边应该不会感到寂寞了吧?想到这,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2:清明插柳

文/王乃飞

清明节就要到了,我还记得当年清明节插柳的事。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母亲就在家和面,却让我们去砍些柳枝来。

春天的柳枝绿得可爱,嫩得喜人,柳叶里散发出一种清香的气息。春风袭来,枝条随风摇摆,就像一条条柔和的绸带。

哥哥爬到柳树上,用镰刀割下几根柳条来。

回到家里,母亲在面板上已经做完了活,她没蒸馒头,却蒸了一些鲜活的小家伙:一只张开翅膀的燕子,作欲飞状,一条将身子盘起来的蛇,还有一只挓挲着刺的刺猬……这几种小动物,在母亲的手里,都活灵活现的,它们都是用面子作成的,眼睛的地方有两颗小绿豆。我喜欢燕子,却怕蛇,见了刺猬也犯怵。可现在它们却都非常可爱,一点也不可怕了。我伸手欲抓,母亲却说:“别动,要等它们蒸熟了,放在柳枝上。”

母亲就把那些小动物放在锅里,像蒸馒头似的,蒸那一锅特殊的面食。

等蒸熟了,那些小燕子、蛇、刺猬都显得丰满了许多。

母亲再拿来柳枝,把几只燕子,几条蛇,几个刺猬,都插在柳枝上,又把柳枝插在门框上、门楣上。家里几个门上都插上了柳枝,柳枝上还有燕子、刺猬和蛇。我一开门,便会看到满眼的柳枝,一片的绿意。

那些在柳叶间的小动物,就像有了生命,蛇盘在柳枝上,刺猬在吃柳叶,特别是燕子,就像是飞累了,在柳枝上暂作停留。一阵风刮来,柳枝一动,它们就在上面乱动着,好不可爱!

我问母亲:“为什么清明要蒸燕子、刺猬和蛇呢?”

母亲想了想说:“燕子、刺猬和蛇都是咱家的客人。春天暖和了,我们在门口插上柳枝,就是欢迎它们来呀。”

我觉得有道理。这时候,燕子已经陆续从南方飞回来了,我家檐下的燕子窝里,已经有几只燕子飞来飞去了,我家也有蛇经常出没,刺猬也能偶尔碰到,它们在我家里安家。

以后,每年清明,我们家门前都要插柳枝,母亲都要蒸这么一锅特殊的面食,把那些燕子、刺猬、蛇都插在柳枝上。

这是我们家多少年来,在清明节必做的一件事。

多少年后,直到乡下不再插柳了,我和哥哥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母亲也老了,给我们蒸不了那些小动物了。我对清明插柳又有了新的理解:燕子是候鸟,每年春天都会飞来,刺猬与蛇也是每年惊蛰后,才懒洋洋的在大地上出现,还有柳树,每年春天都会长出新的枝叶来……这都是春天到来的象征,也是新开始的象征。清明插柳,是在迎接春天,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只是近年来,家家户户都不插柳枝了,也没有做燕子、蛇、刺猬的了。可是我觉得,清明插柳,是一份对春天的寄托。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3:忆母亲

文/张献德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节。每到清明节,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无限的思念。

母亲已经走了五年了。那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正巧,母亲属大龙,她走完了九十岁的历程,安祥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很苦。在我四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撇下我们兄弟姐妹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失去丈夫的痛苦,全由母亲一人承担。母亲娘家是县城人,当时做杂货小生意的父亲凭着为人热情、和善,有正义感,赢得了母亲的好感,跟着来到乡下。但是,父亲过早的离开,给母亲以沉重的打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看到母亲一个人落泪,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和悲伤,觉得母亲很苦很苦。

母亲很知足。随着生活的好转,子女们都长大成人了,有的上班、有的务农、有的上学,母亲脸上总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她也许会想到九泉之下的父亲知道这些,也会感到欣慰的。后来,母亲有了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他们逢年过节都来看望她老人家,让母亲感到很知足。每逢家人给她做点好吃的,她总是说比以前强多了,我说:好日子这才开始,您老人家慢慢享度晚年吧,母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母亲很大度。有人问母亲,哪个儿子最孝顺,哪个儿媳最好,母亲总回答两个字“都好”。当然,十个指头有长短,兄弟妯娌性格不同,脾气各异,免不了有言差语错的地方,尤其在赡养老人方面,母亲从不计较。母亲从不说说这个叨叨那个,也不为家务事发火,这一点,在张家家族中,她老人家是受人尊重的。我们作子女的,非常尊重母亲这一点。正由于如此,母亲晚年豁达、知足,生活清淡,她才长寿,直到九十岁。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4:又是一年清明节

文/谭幼平

倏忽间,又是一年清明节。

今年清明的到来,节气似乎比往年来得要快一些,有些让人不知所措。尽管如此,心理感觉还是挺爽的。至少,穿的要单薄轻松些。特别对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士而言,更是喜笑颜开、纷纺争先恐后甩掉冬衣、换上靓装,春心荡漾、心潮澎湃。也为满城的大街小巷,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为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添分加彩,你说是不是。

清明前后,天地明净、万物复苏。河边湖边的柳树,也不知道是在何时、被何人裁出了万条绿丝绦,迎着微微熏风,轻盈地飘舞着。公园里的杏花、桃花、梨花,好像一夜之间、就绽发出一簇簇粉红的海洋,着实吸人目光,争相留影。初春乍暖、小雨初歇之后的大地和天空,显得是那么清新、爽朗,十分令人向往大自然。难怪古人描述有“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等好诗句。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我辈杏花村人的自豪与骄傲。清明节前几日,扫墓祭祖都成为大家首选安排的大事,俗称“做清明”。

清明扫墓,有文字记载可见《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种参拜老祖宗的传统活动,看似极平常之事,却也不断吸收各个时代的元素,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提起清明节。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是祭祖和扫墓。其实。清明节追怀先人的功能,是从寒食节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往前溯源是来自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人们要在这一天为逝去的先人烧寒衣,以御冬寒,据说这是由孟姜女开先河的,你若不信,由她哭倒的长城可以证明。现清明节实际是融合了上已节、寒食节、三月节等多个节的日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春秋时期,国人就形成了墓祭的传统,到了唐代,唐玄宗下令,把扫墓的日子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但寒食是一个禁火和冷食的日子,后人无法为祖先置办可口的饭菜。于是,上坟扫墓的日子慢慢就挪到了清明节。至宋代,寒食祭拜先人的安排已被清明节取代。

古时,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清明节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祭祖往往是家族性活动,由族长或家长选定日子、扶老携幼,带着祭品和香烛等,去祖先墓地祭奠一番。内容多半是先敬拜逝者,鞠躬叩首,献上祭品,表达追念之情。然后为坟墓清理杂草,添培新土,压几个纸钱,就象打扫祖辈先人房屋一样。扫墓不仅仅追远祭先人,也沟通了当今家人的情感,增添了家庭的和睦与凝聚力,又会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珍惜美好时光。正如: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而今,扫墓的习俗,除了家族祭扫祖先外,还扩大到团体对革命先烈的集体扫墓活动,以追念先烈为国为民献身的高贵品质。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清明节的另一项功能是踏青。阳春三月,扬柳依依,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扫墓之余,人们趁着大好春色亲近自然、休养身心、和谐天人、十分难得。所以,清明又寄托了人们求新护生的愿望。除了出游踏青以外,清明的娱乐活动还有插柳、戴柳、挑荠、拔河、蹴鞠、放风筝、荡干秋等。大部分都是从上已节那里继承下来的,以求吉利。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想趁这个清明小长假,带领全家去做清明、过清明。放松心情,去拥抱清明节,去接近大自然,去追远省亲、去放思未来,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心亦然,让我们同行上路吧。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5:怀念我的父亲

文/董凤云

写在清明节前夕。

父亲,您离开女儿已有十二个年头了吧!在这十二年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您,特别是我在生活遇到困难,工作遇到挫折的时侯,我多想在您的面前,跟您诉说冤屈和苦恼,多想再聆听您的充满温情的教诲,多想重新体会父母怀抱的温暖和快乐。今天,为人之母的女儿,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同时对您的理解更深了一层,越发增加了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您的在天之灵,一定要原谅女儿年轻时任性和无知。

您知道吗?您走后的第一的清明节的夜晚,我梦见您的坟头堆着横七竖八的尸骨,是您在提醒女儿明天是清明节,要女儿去看看您,我去了,原来,花圈被风吹的七零八落,您知道吗,样子跟我在梦中的一模一样,从那时起,我就相信“灵魂”的说法了。我把您的花圈重新整理了一番,又用铁锨在您的坟头添了些新土。没过多久,您就托梦给我:在一座新盖的房子,您靠东边坐着,大口大口的吃着饭菜,样子好像很满足,我很清楚的看着您,但走不到您的跟前,我就哭着大声的说:“爸爸,如果能让我天天看到您,我愿永远生活在梦中,不要醒来。”我哭着哭着就醒了,我知道,您是在告诉我,您在天堂生活的还好,还满足,好让我放心。那一夜,泪水打湿了我的枕巾。

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一个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是那样圆,是那样明亮,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我们家乡的“白糖青丝玫瑰”制成的月饼,尽情的享受中秋佳节的喜悦,皎洁的月光挥洒在小小院落,我依偎在您的怀里,小手顽皮的抚摸着您的胡须,有微微的刺痛,好舒服啊,您见我调皮,就给我唱起歌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日本狗强盗,消灭的蒋匪军,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敌人胆敢侵犯,坚决打它个不留情。”我听着听着也跟着您唱了起来,您唱一句,我跟着唱一句,不一会,我就会唱了,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一支军营歌曲,也不知道您是位老兵,更不知道您有孤儿一般的童年,我只知道,您唱得很好听,很有气势,您很慈爱,在您的怀里很温暖。女儿长大以后,每当我的歌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时,我觉得这掌声应该属于您,是您启迪了女儿的心智,赋予我音乐天赋。在您的有生之年,之所以很少听您唱歌,那是因为生活的重担,磨灭了您的兴致,使您失去了享受音乐生活心境,您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我们。

我不会忘记,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们父女乘上了当时的21路公共汽车,前去历城师范报到。当汽车行至章丘和历城交界处一个无栏大桥时,突然,汽车急刹车,全车的乘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我们反应过来,汽车的前轮离桥的边缘不到半米,情况十分危险,从前门已经无法下车,只好砸开后窗,逃离险境。当时我害怕极了,由于车身太高,您先下去后,伸出坚实的臂膀支撑着我,从后窗脱离了险境。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我当时已经长大了,为什么张开双臂的不是我?而是年已五十的父亲,父亲您能原谅我吗?

我知道您会原谅我的,您的宽容、善良、勤劳、质朴的品德,决定了您不会在意女儿的过错。在您的有生之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风风雨雨,饱经风霜,粗茶淡饭养育了女儿,我真的没来得及仔细看看您脸上的皱纹,没来得及体味一下您内心的苦楚,没能给您买上几次您爱吃的大红软柿,没能给您买几瓶您爱喝的兰陵大曲,您就匆匆的离开了操劳了一生的家,离开了女儿,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都已经成为女儿永远的遗憾。如果真的有来世,让我在做一次您的女儿,好好的孝敬您,来弥补我的遗憾,我一定会做到的。

父亲您安息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