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散文

请欣赏夜读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夜读散文1:夜读

文/王选庆

在喧闹的城市里,只有到了夜晚,一切才逐渐安静下来。爱读书的人往往把夜深人静看成是最好的读书时刻。我的夜读习惯早已养成,良夜清宵,书海远航,既是遣兴消闲,更是养心滋润,收获颇丰。每当此刻,“宁静致远”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一个人能够达到“无书不安枕”的程度那是非常可贵的!

我的座右铭是齐白石老人语:“不教一日闲过”,我把这六个字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挂了几十年,而且不仅挂在墙上也挂在心上。我每天的阅读量都在万字左右,这一点我已经坚持几十年不变,每天晚上睡前必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尤其在冬天的晚上,读书更觉得入神入微。在我的床头总是摆放着一摞子书,随时更换,比如《孔子传》《季羡林谈人生》等书全是利用夜读看完的。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黄金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精神财富,能让自己看清前进的方向,选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读书促人成长,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一个永恒的真理。是读书的厚度成就了我人生的高度。

写到这里,还想旁征博引一下,《岳阳楼记》不愧千古美文,作者范仲淹更不愧一代文宗名流。其少时家贫,但仍发愤读书,常常在蚊帐中读至深夜,时日一久,蚊帐都被灯烟熏黑了。更有不少人,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仍然想方设法夜读,为后人留下了映雪、映月、燃糠自照、凿壁偷光等夜读的典范,其精神令人敬佩,其风范值得学习。

夜深人静,思想的野马托起枕边的书香奋蹄奔驰,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枕边读书,是求知者自觉的选择,是对宝贵时间的充分利用。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拾得一份脱俗超然的心境和清醒,步入一种浪漫和丰盈的情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夜读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天方夜谭,霓虹闪烁之际,酒店茶楼歌舞厅才是他们的选择。奉劝这种人头脑清醒一些吧,多干正事多读书,于国于己都有益,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吧!

夜读散文2:等待一场高考

文/钱永广

嚢萤夜读的高三学生,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

他们在等待什么呢?是高考试卷上的一道道习题,还是距离高考已不多的天数?是自己高考可能会得到的分数,还是即将送到手上的一张张录取通知书?

那老师的教鞭,黑板上的粉笔,没完没了的试卷,就快要没有了烦扰。那背不动的书包,就等着放在门后的角落。清晨香甜又诱人的梦,就快要不再为闹钟而惊醒。他们很快就可以放纵地睡一睡懒觉,或玩一玩游戏,这是多大多大的快乐!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辛勤耕耘的高三老师,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从高一到高三,他们总是跟着班级走。高考是一座山啊,每隔三年,他们就要带着学生翻越一次。他们的担子多重啊!他们一边喘着气,一边盘算着,自己教过的学生有多少上了大学?又有多少学生离开了学校?去年学校高考升学率是多少?今年班上又将有多少学生升上大学?带完这届高三,下个学期又将从高一迈步重头越了,终于可以暂时到山脚下歇一歇了,耳根暂时也该清静了,这是多么多么的惬意!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已有多少夜晚没看电视了,又有多少天不敢高声语了,在家里他们总是跟在孩子后面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可怜天下父母心呵,他们总是勒紧裤腰带,自己老胃病犯了,痛得伸不直腰,却连最贱价的“胃舒平”都舍不得买。可孩子一张口,他们就得为他买“脑灵通”和“脑白金”。掏了多少钱、舍弃了多少自己的夜晚,这陪考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他们一边掰着手指头倒着数,一边嘴里念叨着:“快了,快了,陪考的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孩子就要上大学了!”这是多大多大的幸福!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还有,我的儿子,这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他寄予了我今生最大的希望。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我和妻子总是习惯了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这个时候,我们最挂忧他了:每天的每一刻,他在做什么,想什么?他是家里的中心,重点的重点。书本忘记带了,我立马飞奔给他送去;圆规丢了,妻子箭般下楼去买;资料需要买了,我们就在书店里左右徘徊。家里的学习资料堆得小山似的,各种试卷“漫山遍野”。我们有多少天没有看电视了?又有多少天没有逛马路了?想到就要到来的幸福,我们是多么多么的自在!为此,我和妻子的心里满是忐忑的喜悦。

还有我的一些朋友,一些同事,他们的孩子也在为高考而战。他们也该和我一样,很快就可以歇歇脚了。如果我们在送孩子去考试的路上不期而遇,如果守在考场外的我们一起谈论陪考的事,那又将是多么的相似。

夜读散文3:秋夜读石涛

文/坚利军

淅淅沥沥的秋雨驱散了夏日的燥热,细雨给灼热的大地披上了层薄纱,仙境般笼罩着每个角落。窗外,梧桐树下的草丛中传来丝丝秋鸣,音色悦耳,铿锵有力,似现代电子乐般的节奏,动人心弦,令人回味,秋天的触角就这样悄然延伸到了我的窗前,召唤着我感受自然的韵意。品着清茶,听着窗外沙沙的雨声,在初秋之夜,独赏这夜的沉静,顺手拿起了没有读完的《石涛画语录》,仔细品味。

石涛有言: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

这就是苦瓜和尚石涛的得道之处,也是其画语录深奥难读之处。记得十几岁时,初读《芥子园画谱》时,其树篇中说树是山水之眉目,显然这是在强调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学生时代的我对这些不明其理,更不用说读懂石涛的写树之法了。

《石涛画语录》是清代中国山水画巨匠石涛所着,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释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影响重大,直至今日还为人所赞誉。

石涛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其深厚的研究。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他提出“一画之法”旨在独抒性灵,我手写我,珍视自己的须眉。而在林木章节中为何提到写树三、五、九、十株,而不是一、二、四、六、七、八株,显然,这是寻求阴阳一体、正反和谐的一种方法,是苦瓜和尚的过人之处。由于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论调,提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其实每棵树作为个体,都有其个性特征,其丰姿应凸显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几棵树合成一组树,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也不是孤立无援的组合,而是充满了前呼后应,瞻前顾后的生命联系;树群之间更应是顾盼生情、息息相关,这才是写树的关键所在吧。石涛画语录中的写树要旨,也可以与“移情”联系起来,当西方人提出“移情”一说时,中国人早已把这东西熟练运用了。石涛虽非海归,但他的画论却遇到了异域的精神知音。石涛将其画理运用到创作的实践中,这让石涛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艺术成就。

《石涛画语录》以禅学思想为主导,通篇贯穿了他对禅的理解与领悟,其文章中充满了禅的内涵与玄机。若是有了禅学的基础,再读《石涛画语录》,便会感到其中奇妙,感叹其确为“千古绝唱之奇文”。借着秋雨清爽,跟着石涛游走山水间,确是惬事。

夜读散文4:入夏,午夜读孙犁

文/王文静

入夏,双休。

白昼的喧闹和繁娆,乃是别人的花开蝶舞。于我,不过是赖以呼吸、生存的天地空间。午时,花景正美,凉荫正浓,躲在帘内,倦时正眠。

因为,这个时节,昼长夜短,芒夏风干气躁,天热笔倦,渐渐慢怠了读书写作。所以,我更喜欢静夜,几颗星星,一枚月亮,青灯一盏,家人酣睡,我独醒。

至午夜,冷水沃面,继续端坐在夜的深处,一桌一凳,一杯凉茶,一卷旧书,蚊香袅袅,痴读那些文学前辈,从未冷却过的有温度的文字。

今夜依旧是孙犁,读他的旧闻、往事、保定、冀中,抗战时,一介书生,瘦弱身影,为了家国,别妻子,离家乡,在隆隆炮火中,用一支笔,践行文字梦。

人生晚年,白发皓首,津门深宅,织补过往,像只卧蚕,纵横艰辛;像个犁农,砚田耕耘。直到百年,任凭后世,褒贬抑扬。

暖暖的记忆文字,行行重行行,缓缓读淌成一条岁月的河。静深博远,乃冀中平原,不可或缺的一汪文学水源。

故乡,田园,滹沱河;风物,习俗,说书场;集镇,小城,旧书摊;攒动的人影,一步一景,一处一故事,若隐若现,多么熟识的旧时碎片。

在岁月的河流里,倒映,铺展成一幅水墨流动的文字画卷。徐徐展开,那一块水域白洋淀,映日荷花的馨香,明珠一样水乡景色,保家卫国的男人,缠绵痴情的水乡女子,缱倦诗画一般。

滹沱河的两岸,亦有旧时戏台,那一串响彻云霄的锣鼓铿锵,冀中独有的悲腔长调,梆子声声,喇叭悠扬。

静坐,读孙犁,在夜的深处,午夜前后,个把钟头。在前辈先生的文字里,任我读赏,独自穿行。

用文字的暖暖温度,熨帖奔波路上的匆匆和浮躁、褶皱和疼痛,填补追求物质的迫切和盲目、狂热和空洞。

目光穿行,总仿佛,就像前辈先生,孙犁一次一次回到故乡的“林子”,像只受伤的小兽,躺下来,舔舐、平复现实的伤和痛。

洗濯耳目,悦美心灵,在眠梦里,希求,一晤,一百零一岁的先生,倾听他的教诲,奢得那一小簇文字薪火。

“然于写作之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梦魂。”仿佛听见先生如是说。

然后,黎明醒来,声音致远,又仿佛看见前辈,留下的那串文学的脚印,坚实而温暖。

于是,朝着喧闹的尘世,揣上梦想,在文字奔波的路上,踩着前辈的余温履痕,继续独自前行。

夜读散文5:诗意常宁旧时光

文/崔建华

夜读旧书,荡漾古诗词中的常宁旧时光,韵味十足、似曾相识,却又怅然若失……

南宋时的常宁春天,依旧春寒料峭、春雨绵绵。

绍兴年间进士、宝佑元年状元、宁远人乐雷发一骑绝尘,正行走在常宁乡间。池塘、桑柘、童戏,奇石、柳絮、犬吠。此情此景,几可行吟成诗。

状元没有微信朋友圈,只能匆忙下马,入村借砚,疾书草就《常宁道中怀许介之》,分享给此间好友——“东溪先生”许介之:

“雨过池塘路未干,人家桑柘带春寒。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

倏忽数百年,已是晚清时。

改朝换代,物是人非。幸好,春日常宁的诗情画意依旧。

“如许春光到眼融,半帘诗景画图中。翻新草样深兼浅,依旧花容紫间红。丝串堤杨茑织雨,帘飘村杏燕裁风。谁将消息传摩诘,一角斑斓定化工。”

这首《春望》,作者是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常宁人唐训方。字里行间,春光无限。莺飞草长,花明柳暗。

但诗写后仅仅数十载,这位湘军将领曾拼命苦撑的大清王朝便灰飞烟灭——半帘诗景,一帘幽梦……

乐雷发刚从春天走过,戴复古夏日又来访。

诗人一首《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乡土常宁的夏日风情跃然纸上:

“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

竹林茅舍、松坡菜园。鸡鸭成群的农家、采桑养蚕的夏天。隐隐绰绰、若隐若现,可是旧时光里的世外桃源?

桃源隐逸,深刻影响着汉人士大夫。而清乾隆年间一个炎炎夏日,常宁弱女子王国香亦不让须眉,写下了这首《咏莲》:

“芙蓉争放曲池红,艳入诗人晓望中。个里却成清异品,羞与魏紫拂墙东。”

赞叹莲的清异,透着耻与“魏紫”(应暗指着紫色衣服的权贵)为伍的不屑,是表达对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不满?还是单纯的愤世嫉俗?

这真是个夏天的小秘密。

王国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王万卷、叔父王万澍等同为乾隆“常宁十子”。叔父王万澍还是当时着名历史学者,历游名山大川,博采群籍,遍访耆宿,尝取正史,考订湘楚古迹。王万澍去世后,其子王国牧继承遗志,最终纂辑完成了父亲未修成的《衡湘稽古》《湖南阳秋》等史学巨着。

明清交际的常宁之秋,大明遗民王夫之正隐居常宁南部、汉瑶混居的洋泉山区。

洋泉山中多雨,一阵秋雨一阵凉,夫之的心虽冰冷,然目光始终如炬。

一场山中秋雨过后,新作《新秋看洋山雨过》应运而生。“南楚秋风日,轻阴太白方。参差分远嶂,明灭亘斜阳。旋度云间树,还吹山际香。鹭飞初掠润,燕语乍矜凉。云断天逾碧,林疏野乍光。馀霞侵月浅,晚露过溪长。薄袂冷冷善,闲愁鼎鼎忘。萧斋聊隐几,吾道在沧浪。”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大明已亡,万念俱灰,何不苦研传统典籍,追索明亡之因和天下拨乱反正之道呢?

那一刻的常宁,应该是难得的秋高气爽!

发端于洋泉山中细流的宜水,此刻已汇集了洋泉之水,然后便缓缓北上,进入唤作“烟江”的诗意河段。

乾隆“常宁十子”之一的段永琐留下了田园诗——《烟江》,“近水山多云,近山水多烟。江以烟得名,不知始何年。东坡号苏海,作诗赠廉泉。子厚客冉溪,溪以愚名焉。而我家斯水,名赠两寂然。自古忌名高,非我不汝怜。当时苏与柳,自知传不传。有烟时有月,江心月娟娟。有烟亦有风,水月风周旋。江上有泉峰,因峰适有泉。主人居多竹,借竹名竹田。竹泉声冷冷,澹澹江上烟。”

清丽洗练似水,隽永优美如斯!

冬日,农事已完,适宜寻亲访友。

再次梦回南宋吧,那个偏安一隅的朝代,其实并不是人们想像中那样富得流油——某个寒风萧瑟的冬日黄昏,南宋诗人刘克庄在一个唤作烟竹铺的地方,向一户人家借宿。他来常宁,也是为了造访许介之!

之前,刘克庄还为许的诗稿题诗作记,“我留鸢站外,君住雁回边。走仆行千里,敲门授一编。真妍非粉黛,至巧谢雕镌。何必周丞相,男儿要自传。”诗中所提的周丞相,即南宋左丞相周必大(字子充,亦字弘道),也是许介之好友。

许介之,真还是个传奇!

但刘克庄借宿的这晚,足以让诗人终生难忘!主人家的贫困寒酸,实在让人难以想像是发生在富足的南宋——“野迥村疏起暮寒,偶逢废驿卸征鞍。主人家比渔舟小,客子房如鹤栅宽。灯与邻通眠未易,风从隙入避尤难。似闻南去加萧索,一夜披衣坐未安。”

此首《烟竹铺》,究竟是指今常宁盐湖境内的烟竹铺,还是宜水上游的烟竹市,已不得而知,亦无从考证。况且,当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还未亲临就已在“登斯楼也”。只是烟竹铺这一宿,无声揭穿了南宋的浮华……

回到正题,冬日是适合访友的,当不醉不归!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暖冬,已是除夕,初开的梅花正暗香浮动,掌教双蹲书院的诗人吴山祥骑着驴正独自沉吟着《除日蓝江辞张伯愚》:

“一年今日尽,好友故来迟。有意同君醉,无人慰我思。梅花初放后,驴背独吟时。几欲探春信,春风竟不知。”

诗中所提蓝江,即今日兰江,想必曾经“春来江水绿如蓝”吧?在这条神奇小河的沿线,百余年间先后诞生了清同治安徽巡抚唐训方、民国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烈士、首任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名人,确实令人惊诧。

婉婉转转,浅吟轻唱。款款而来,逶迤远去。诗意常宁的旧时光,斟着星涛月色,酌着春汛朝阳,仍在那历史深处向人们探望……

夜读散文6:夜读,三合居听雨

文/张 筱

一场酒,让我双休日读完一本书计划彻底泡汤。如同窗外下下停停的雨,前日的酒,从中午开始,喝了一天(据说晚上九点才散,那时我早已醉倒在床),到最后,我终是没能送大家离开三合居。

小儿子送我侄儿去长沙,返回时买了到这个城市的票,早上抵达。晚饭没有在外面吃,我做了两菜两热四个菜,然后倒上两杯酒,可惜的是儿子抿一小口嫌辣,这样就给他换成红酒。

父子围绕家中的琐事拉了会家长,到说到他的处境时,他有意避实就虚、轻描淡写地跳脱过去,这样便不好再细究,毕竟孩子大了,有自已的想法、主见、计划,一些是可以告诉父母、朋友的,一些是只告诉朋友的。有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比敌人还可怕。曾经一段时间,我感到与他沟通是费力不讨好,这与他的性格很有关系。不过现在沟通起来好多了,起码他愿意与父母交流了。虽然也是藏着掖着的,但狐狸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就等着他露出“尾巴”,呵呵。

儿子去书房睡了,我一时困意无,便翻没有开读完的《城门开》往下读,读到《父亲》那一篇时,我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当年的心境。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读完掩卷,当正陷入思索中时,被窗外忽然响起的雨声打乱。天刚黑时,天幕上还浮动着半圆的月亮,看来下顺了的天气,说下就下。

夜读,或者听雨,这不是第一次了。可是今夜心情有些特别,不知是因为我们父子之前关于儿子工作、前途的对话,还是因为《城门开》这本书对心灵的浸润。说不清的心情,如同秋日雨后初晴的天,云低垂,不见太阳,天光透彻明亮,四周物体、树木,都裸呈出油画的意味:是那种混乱的白。

雨越下越大。隔窗听着外面的声响,从不同的声响中,我能听出雨落在的方位、落在什么器物、落在了那一处。雨落在各处的声音同时响起,这样不同的声响混合在一起,让我忽然想起了那首“十面埋伏”的古琴曲……

再聆听——

原来今夜三合居的雨,细听下竟如“十面埋伏”一样被秋风弹奏,感人至深。

快中秋节了,雨不知还要下多久?嗣后的月,能否照透庭院。

夜读散文7:夜读时光

文/李笙清

多年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常常在一梦醒来,拧开台灯,偎在被窝里看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妻愤愤然,对我以颜真卿《劝学》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解释并不领情,说古人夜读是为了求取功名,你都人到中年了还凑什么热闹。一忍再忍,在多次强烈抗议后,将我“发配”到书房就寝。这样一来,我更是无所顾忌,夜深人静之际翻动书页,摇头晃脑,嘻笑怒骂,香茗相伴,书香绕室,自得其乐,不必担心扰人清梦。

我一般入眠较早,一天忙到晚,头一挨枕,就睡意朦胧鼾声四起。妻常笑我人到中年未老先衰,但积重难返,我行我素,就喜欢留恋被窝里读书的那种感觉。午夜挑灯,一杯清茶,氤氲中书香盈室,颇有几分清代诗人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的乐趣。柔和的灯光下,专心读书,情到深处,顿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深夜书”的惬意之乐。

弹簧床紧挨书架,白天收起来,晚上打开,想看什么书,伸手可得。我读书比较随意,没有古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那种感悟,也没有国画大师李苦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那种境地,但“书卷多情似故人”,可谓我的生活伴侣。夜深读书,静谧中思绪悠然,偶有所得,即闭目片刻,纸笔伺候,写成小文,放上一、二天,再拿出来修改润色,虽不是字字珠玑,和白天喧嚣之中搜索枯肠笔头艰涩之文相比,也觉得不失灵气。

深夜读书,喜欢断章觅句,随心所欲,没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拘束,古典、现代兼顾,全凭兴之所至。好书如茶,可以解渴;好书如酒,让人陶醉。有时闷热难耐,看经典散文,清心寡欲,心静自然凉;有时清风明月,星光灿烂,翻阅一篇爱情小说,情到浓处,自己也似乎深陷其境,与书中人物共进退了;有时风雨交加,信手拿过一本抒情诗集,聆听窗外淅沥雨声,捧读唯美文字,心绪随之跌宕起伏;有时读书到深处,窗外秋虫唧唧,月透窗棂,画意诗情,弥漫斗室,便忍不住关上台灯,于月光中阖上眼睑,小寐片时,常常有飘逸灵气之诗句从脑海中突然闪现,可谓夜读所得了。

当然,读书要眼清目明。每次夜深读书,我都会洗脸净手,漱口刷牙,唯恐对书有所亵渎。书房方寸地,弥漫淡淡书香,一颗心沉淀其中,可暂时忘却世事烦恼,达到书人合一的境界。也有看书入迷到情难自禁的时候,或潸然泪下,或心动莫名,或愤怒,或激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于字里行间,难得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夜读时光,如流水般在静谧中流过指尖,颇有几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意境。读书到极致,忽闻敲门声,妻在门外呼:“天亮了。”乍然从书中出来,才看到窗外已是曙色熹微,案头杯中茶凉。

夜读散文8:夜读凤凰公园

文/孔伟建

观察一处景点,角度非常重要。一如读书,读是一回事,怎样读又是另一回事。

那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加完班,眼睛酸涩,想出去散散步。出单位大门西行,走着走着,不觉就到了凤凰公园。时值深秋,天气渐寒,路上车流人流依然不息。

老远,我就听见音乐声声,就看见不少景观灯,这些都与凤凰公园息息相关。光,一到夜晚,愈发霸道。光影、线条、音符、色彩,都与光有关,光有极大的包容性。有了这些光,我们就可以一次次地投身其中,感受那些感动的、闪烁的、想象的、确定的、自我的以及他人的存在。

修葺一新的凤凰公园,她恢弘大气的现代气息随处可见。

这公园,白天里,我无数次从她跟前路过,来去匆匆。黑夜里,我亲近她的机会却很少,算来,这还是我第一次跟她如此近距离接触。我错过了她的美丽,关于夜晚的,无数次。

我慢慢走,慢慢看。我在回廊上坐会,听会音乐。我在溪流边,伫立一会,感觉着扑面而来的水汽。我在假山旁看会,体味着园林工人的匠心独具。我在高大的白杨树下待会,跟它说会话。深秋了,它已开始落叶。我身边,还有很多四季常青的不知名的花草,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在深秋的夜晚中默默吐露芳华。

我周围有很多人,这些人来自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一到夜里,他们就同样被这公园吸引着,每晚都来赶赴与她的约会。他们来这里,散步、健身、聊天、散心、玩耍、交友、恋爱,每个人,在这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这些原本默默出入单位、菜市场抑或厨房的人,在公园里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有些事,原本只是觉得好玩,但因一份执着与坚守,结果成了让人惊喜感叹的风景。

我看着公园里的一切,突然觉得她迥异于白天。绿地、近水、远山,曲折幽深的回廊、功能齐备的健身器材、默默休憩的喷泉、堆叠有致的假山……一切设施,都在灯光之下添了一种神秘色彩。灯光,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地灯、射灯、彩灯,这儿一盏,那儿一丛,各种各样,将偌大的广场划分为不可分割又互相独立的若干区域,那样和谐,那样幽邃。

公园,依然坐落于凤凰山下。她,跟山是一体的。你可在公园缓步,可拾级登山览胜。山上有亭,翘首飞檐,小巧玲珑,在夜灯映射下,更见别样风致。

夜晚的凤山,人流不断。灯光,将它变成了不夜山。我想登到山顶,站在高处、远处,看看夜晚的凤凰公园,我想看看,在陌生的高处,凤凰公园是怎样跟这座城市建立起联系的。

我沿着台阶,逐级而上,步步登高。我看着自己的身影被灯光越拉越长,我觉得夜晚的凤山,和夜晚的广场一样,不是那样直露,给人以更多想象。你不知道,一棵松树后面,隐藏着什么。不知道,一块山石后面,隐藏着什么。你不知道,山风从哪儿来,又吹向哪里。

我站在山上,看着下面的公园。再次感觉到,角度是多么重要。我站在高处,看到的公园,完全不同于身处其间的公园。我觉得,公园里的人群跟我一样渺小,我感到这公园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她已跟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仿佛,她的新生已默默等待了许久。她身边,是滚滚的车流,是不息的人流,是日渐耸起的建筑。

凤山之上,气势恢宏的凤凰阁,规模初具,正在加紧施工之中。夜色之中,工人依旧在忙碌。可以想见,她的面纱揭开之日,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艳。

生活,随处可见。人心思安,我们在公园上各行其是,没人扰乱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在广场上散步、跑步,脚踏实地,你会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你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体重,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你会碰见这样那样的人,你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风景,听到这样那样的故事,或许,这正是生活的味道。

夜读散文9:雪夜读画

文/屈绍龙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整个乡村就被白茫茫的布幔笼罩。

单位放假,闲赋在家,一股无奈和无聊的情绪,在心头涌动翻滚,打开手机微信,浏览菏泽好友鲍增莎的工笔画,给我无限的精神慰藉。

不知不觉,我被她的工笔画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动。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画出非常入神,非常灵动,非常出神入化的作品,真的罕见。按正常的思路,她该讲究服装,讲究保养,讲究美食,而她不是,她是一个实实在在潜心专研工笔画的人,稍微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都知道,工笔画不同于国画,工笔画要的是真功夫。

与她交流得知,她凭借着天赋和喜爱,从十岁就开始画工笔画,如今有近二十年的画龄了,就凭这一点,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灯火阑珊,围炉读画,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慢慢地一幅一幅地点击浏览,好像是品读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仿佛走进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清新雅致抵达心间。写意牡丹、富贵牡丹……色彩鲜明,层次有序。金鱼游动、葡萄诱人,睡狮静卧……一幅幅画接着地气活生生地跃然在眼前,花鸟鱼虫鲜活灵动,春夏秋冬轻舞飞扬,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心无旁鹜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

生动的笔墨在说话,清雅的色彩在漫舞。多元的人文素养在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画家鲍增莎,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美貌女子,面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波澜不惊沉潜于画中。忽然间,我感到,她需要多少静寂白日和幽静夜晚来积淀这艺术功底,才能有如此这般的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缘而又偶然的机会成为微信好友的,说实在话,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成为好友的。就这样,每日欣赏她的工笔画,也就成了我生活调节剂。当然,也我欣赏美的一个课堂,一个场所,一个美丽花园。

雪光射进室内,光亮无限,照射在我的眼前,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画笔的美丽女子,在室内精心作画,时而伸长手臂,时而弯曲手臂;手腕时而伸,时而曲;时而弯腰,时而探身。一个个更大更为宽广的山水长卷,在她的眼前,简直就是鲜活在世上的大自然,江南水乡、北国原野、西北大漠、东北森林在她的笔下,就能留给我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美景,一个泰山日出的气势磅礴之美。

她,画牡丹,也画荷花,因为她的根在济宁,微山湖上的荷花之美,早就给她深深地打下家乡的烙印。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也就深深地留在她的心头。无论是她的四尺荷花,还是六尺荷花,都是活灵活现,杨万里的笔下美景,跃然在鲍增莎的画笔之下。雨打荷叶的节奏,仿佛也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有声有色。那含苞待放的新荷,让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那晴雨后的兰草,让人想起幽静的青山,空灵幽远,耐人咀嚼。

我不懂画,在书画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与书画家也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就喜欢上了书画。腊梅、兰草、翠竹、傲菊在我的室内墙壁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法,给我的居室增添色彩与雅致。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书画结友,就是与人文素养高人结交。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得到提升,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欣赏一幅画,就像在美好的黄昏漫步,也好像是铺面迎来一缕初春的清香,又好似在温馨的夜间与有人品茗书香,唇齿间留下缕缕茶香。欣赏鲍增莎的工笔画,这种感觉,这种惬意,这种美好,就囊括其间,抑或,又像走进青青的牧场,光阴就在清新的草间流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世俗纷杂,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哀怨,顷刻间,化为一朵朵白云烟消云散了,人和日子都清净脱俗。

鲍增莎,虽说不是什么知名画家,但她对工笔画的孜孜追求,是十分可敬可佩的。一丛杂草,一棵老树,一种野花,一架火炉,在她的笔下,都变成可爱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也是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感情有着女性所具有的温柔、细腻,她的情怀有着男性所没有的宽广、大气,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潜力的年轻画家。而今,她在不停地播种,也在不停地收获。她的作品,有获奖,也有发表,她与人合作,举办画展影响非凡。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如今,她正一步一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抬头仰望窗外的皑皑积雪,似乎没有一点消融的迹象,也似乎没有一点锐减的痕迹。其实,这正如鲍增莎的画,没有一点退却,只有无畏的进步。

读画如同读诗,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关乎于人,关乎于乡村,关乎于自然环境,关乎于乡愁的作品,难得少见。鲍增莎就以深邃的思想、淋漓的情感、独到的观察与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画笔,将乡村的草木、山水、日月以及季节的变化,再现与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动容,让人共鸣,让人铭记,甚至让人落泪与思索,这就是我在雪夜读鲍增莎工笔画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

鲍增莎,一个有实力的工笔画家正在悄然成长,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有一股不懈韧劲,因为她脚下的路更加漫长……

夜读散文10:雪夜读画

文/屈绍龙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整个乡村就被白茫茫的布幔笼罩。

单位放假,闲赋在家,一股无奈和无聊的情绪,在心头涌动翻滚,打开手机微信,浏览菏泽好友鲍增莎的工笔画,给我无限的精神慰藉。

不知不觉,我被她的工笔画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动。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画出非常入神,非常灵动,非常出神入化的作品,真的罕见。按正常的思路,她该讲究服装,讲究保养,讲究美食,而她不是,她是一个实实在在潜心专研工笔画的人,稍微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都知道,工笔画不同于国画,工笔画要的是真功夫。

与她交流得知,她凭借着天赋和喜爱,从十岁就开始画工笔画,如今有近二十年的画龄了,就凭这一点,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灯火阑珊,围炉读画,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慢慢地一幅一幅地点击浏览,好像是品读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仿佛走进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清新雅致抵达心间。写意牡丹、富贵牡丹……色彩鲜明,层次有序。金鱼游动、葡萄诱人,睡狮静卧……一幅幅画接着地气活生生地跃然在眼前,花鸟鱼虫鲜活灵动,春夏秋冬轻舞飞扬,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心无旁鹜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

生动的笔墨在说话,清雅的色彩在漫舞。多元的人文素养在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画家鲍增莎,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美貌女子,面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波澜不惊沉潜于画中。忽然间,我感到,她需要多少静寂白日和幽静夜晚来积淀这艺术功底,才能有如此这般的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缘而又偶然的机会成为微信好友的,说实在话,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成为好友的。就这样,每日欣赏她的工笔画,也就成了我生活调节剂。当然,也我欣赏美的一个课堂,一个场所,一个美丽花园。

雪光射进室内,光亮无限,照射在我的眼前,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画笔的美丽女子,在室内精心作画,时而伸长手臂,时而弯曲手臂;手腕时而伸,时而曲;时而弯腰,时而探身。一个个更大更为宽广的山水长卷,在她的眼前,简直就是鲜活在世上的大自然,江南水乡、北国原野、西北大漠、东北森林在她的笔下,就能留给我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美景,一个泰山日出的气势磅礴之美。

她,画牡丹,也画荷花,因为她的根在济宁,微山湖上的荷花之美,早就给她深深地打下家乡的烙印。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也就深深地留在她的心头。无论是她的四尺荷花,还是六尺荷花,都是活灵活现,杨万里的笔下美景,跃然在鲍增莎的画笔之下。雨打荷叶的节奏,仿佛也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有声有色。那含苞待放的新荷,让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那晴雨后的兰草,让人想起幽静的青山,空灵幽远,耐人咀嚼。

我不懂画,在书画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与书画家也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就喜欢上了书画。腊梅、兰草、翠竹、傲菊在我的室内墙壁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法,给我的居室增添色彩与雅致。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书画结友,就是与人文素养高人结交。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得到提升,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欣赏一幅画,就像在美好的黄昏漫步,也好像是铺面迎来一缕初春的清香,又好似在温馨的夜间与有人品茗书香,唇齿间留下缕缕茶香。欣赏鲍增莎的工笔画,这种感觉,这种惬意,这种美好,就囊括其间,抑或,又像走进青青的牧场,光阴就在清新的草间流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世俗纷杂,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哀怨,顷刻间,化为一朵朵白云烟消云散了,人和日子都清净脱俗。

鲍增莎,虽说不是什么知名画家,但她对工笔画的孜孜追求,是十分可敬可佩的。一丛杂草,一棵老树,一种野花,一架火炉,在她的笔下,都变成可爱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也是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感情有着女性所具有的温柔、细腻,她的情怀有着男性所没有的宽广、大气,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潜力的年轻画家。而今,她在不停地播种,也在不停地收获。她的作品,有获奖,也有发表,她与人合作,举办画展影响非凡。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如今,她正一步一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抬头仰望窗外的皑皑积雪,似乎没有一点消融的迹象,也似乎没有一点锐减的痕迹。其实,这正如鲍增莎的画,没有一点退却,只有无畏的进步。

读画如同读诗,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关乎于人,关乎于乡村,关乎于自然环境,关乎于乡愁的作品,难得少见。鲍增莎就以深邃的思想、淋漓的情感、独到的观察与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画笔,将乡村的草木、山水、日月以及季节的变化,再现与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动容,让人共鸣,让人铭记,甚至让人落泪与思索,这就是我在雪夜读鲍增莎工笔画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

鲍增莎,一个有实力的工笔画家正在悄然成长,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有一股不懈韧劲,因为她脚下的路更加漫长……

夜读散文11:秋夜读你

文/弥勒内院看门人

广袤的夜空里,一轮弯月悄悄地爬上西楼,繁星不时俏皮地眨着眼睛。一阵很轻、很淡秋风吹过,带来淡淡的玫瑰花香,这样幽静的秋夜,白天的喧嚣与繁华慢慢的离我远去,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

窗外的桂花树被秋风轻轻地拍打着,发出唰唰的声音,让秋夜显得更加的无奈而空洞,廊外的灯光黯淡的透过窗帘,照着冰冷的浅色的墙,又是一般的无奈。一盏孤灯下,思念的人辗转难眠。我的心情如潮水一般的开始蔓延,在这样的月光下,在浪漫的秋风里,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地读你,享受着难得的冥思的滋味。

年少的我,曾经为爱迷失、为爱痴狂;也曾经海誓山盟、为情所困,曾经憧憬一份浪漫的缠绵;现在的我,在烦躁的世俗里中迷失了自我,在无奈的现实里慢慢地磨灭了我的棱角。

惨淡的孤灯光下静静地读你,感受那久违的浪漫、缠绵。那是怎样的浪漫啊,山为之婀娜为之妩媚起舞,水为之清澈为之悠悠荡涟漪;那是怎样的缠绵啊,弯弯月儿轻轻钩起的情丝;点点星光窃窃羡慕长吻。流淌的月光下读你,我穿越时空遨游于前世今生,心中流淌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听你缠绵地轻唱着优美的情歌,心中没有一丝尘世的烦恼,只是静静的感受,流火的时节,夜色如水弥漫,如同拥抱了整个生命的温情,读你激扬的文字穿过千年的风声,荡起层层涟漪。

读你似春,如春雨滋润着心田,让三万六千个毛孔都舒畅;读你如夏,如暴雨洗涤着尘埃,让辽阔的大地清洁起来;读你若秋,秋风云在天空悠然飘荡着,让广袤天空增添了浪漫的氛围;读你胜冬,感觉到寒梅傲霜雪、劲松立寒风伟大。读你千遍万遍,让我拖着疲惫的步履找到了心灵停靠的驿站;让我骚动的心变得宁静而安祥。我的思绪永远被你左右,从此,今生我将孜孜不倦地读你。你是云,我是风,我将和你永远不分离!

夜读散文12:故乡何处

文/徐宣冬

夜读唐诗王湾《次北固山下》,每逢佳节到时,耳闻目睹在外游子行色匆匆归家的身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句,更让人顿生乡思之情。

我的故乡在浙江瓯南穷癖的山村里,这些年,随着人们逐渐的搬离,穷乡僻壤的故乡渐渐地萧索了。

在这个原本聚族而居的村落理,乡人们祖辈都靠着在山林劳作繁衍生息。在我的记忆里,幼年的故乡是喧嚣热闹的。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外出的人很少,村落间鸡犬相闻,人语相近,虽然贫穷,但乡人多相互走动,温馨而有生气。如今在经济浪潮之下,青壮年人追寻着美丽的梦想都外出了,积攒了一些家资便不再回来,彼此散落在各方谋生的地方,只在逢年过节或者留居的亲友老人过世才回乡一趟。

老辈的人固然都认识,同期离家外出谋生的人们也还能记得,然而,后辈的子侄们因为经年不 见,变化颇多,对于家乡远没有我们的情感,相互间便有很多人不相识了。

我也算是离开故乡很多年的人,每因近亲红白喜宴或是偶尔归乡探亲时遇见乡人,都有一番感触或惊异,某家老人又过世了,某位年长的人这么老了,某个同龄人发福谢顶了,某人的孩子长这么高成小伙姑娘了……本乡本土的语言现在还能用着,同乡人无论在何处相遇,家乡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但我们的下一辈因为不再生活在故乡,没有了语言环境已然不会了,这一批的同龄人偶尔相 聚相互交流只得用普通话,而不是祖辈流传下的家乡方言,大约等到我们的长辈和我们这一代人都相继离世的时候,老家或许就再没有人居住了,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乡方言也就寿终正寝,这大约是祖宗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留守在故乡的年迈父母尚健在,我们兄弟俩虽然经年在外,故乡还是我们的故乡,回家的感觉因为父母的牵系依然温暖。但我们的长辈就像麦草一样,为流年割去一茬又一茬,他们终将会在不远的日子里离我们而去,故乡的那个家便破碎了,那里除了有我们前辈的荒冢和依稀的旧年记忆外,我们眷恋的东西终将逐渐淡忘消失,那时,故乡或许就真成记忆里的故乡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尚有归雁传书,许多年后那时的我呢,故乡何处?

夜读散文13:向往桃花潭

文/王道勇

夜读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看到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留数日。一个“诡”字,让我对汪伦佩服不已。是啊,汪伦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是与这个“诡”字分不开的!没有这个“诡”字,哪有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没有这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名不见经传的汪伦哪能名扬四海、千古流芳?正因为《赠汪伦》妇孺皆知,桃花潭便名闻天下。一个“大笑”,令我对李白钦慕不已。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对汪伦的“诡云”却“大笑”并盘桓数日,其豪爽、洒脱、不羁又怎能不使人心仪?

由此,我便向往起桃花潭来,汪伦与李白在桃花潭离别的情景也便逐渐浮现在眼前:

一个暮春的雨天,江水和桃花和谐组成的桃花潭,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峰峦倒映,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还挑来两坛美酒赠与李白。李白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正是他在桃花潭和汪伦这数日的友情。诗中汪伦赤足踏歌而行,在桃花潭渡口送别李白的场景,把他和汪伦那种即将离别难舍难分的情怀,表达得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汪伦凭着江南人的机智、诙谐、真诚,感动了李白,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桃花潭。李白凭着他的豪放、重情、才气,吟写了《赠汪伦》,使他和汪伦、桃花潭的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汪伦死后,葬在了桃花潭渡口对面的青山上,他的坟墓,永远地朝着李白乘舟而去的方向。现在,李白、汪伦虽然都已不在了,但他们的这段友情佳话,却因《赠汪伦》而流传了下来,这桃花潭便是见证。

憧憬着住在桃花潭酒店里,乘着桃花潭里的小舟,喝着桃花潭水酿造的美酒,听着《踏歌》,默诵着《赠汪伦》……

憧憬着友情和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就如桃花潭里的水一样,源远流长!

夜读散文14:夜读《资治通鉴》

文/董海源

明月窗前,天光如水。展卷夜读,心潮亦因《资治通鉴》中人物命运而起伏澎湃。走过千年,我透过文字与之相对,想其形象,味其人生,思绪翩然。

品读战国秦汉篇,感受颇深的是帝王恃德得人之道,正如司马光所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魏文侯恃德得人。“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卜子夏、田子方皆世之名士,蜚声各国,魏文侯仰慕他们,将他们请到魏国,而且拜之为师。另一名士段干木不喜为官,文侯每每拜访都不得相见,文侯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尊敬他。虽然见不到段干木,但每当经过他家时,文侯都在车上敬礼以表示敬意,于是四方之才士因魏文侯恃德重贤慕名而来,为魏国效力,使其成为强国,首霸中原。战国时期,天下纷争,是利益至上、权谋盛行的时代,学问与名声看起来都为虚,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解决具体问题的才干倒是各国国君崇尚的实。但魏文侯却逆袭而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仅以名声与学问就被文侯尊奉为师,待之以礼。天下人才看到文侯尊才下士,纷至沓来,魏国成为人才倾慕之地。恃之以德,使人心归之。

《资治通鉴》对战国时期着名的改革家商鞅着墨甚多,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但其本人遭车裂之刑,结局悲惨。商鞅实行新法之初,有许多人抗拒不从,商鞅徙木立信,渐渐地百姓和中下层官员认可了新法,变法初步成功。但深层次的推动依然受到了王公贵族的顽强阻挠,如果要继续推行新法就必须立执法的威严,张法律的威力。恰逢太子犯法,商鞅便黥劓其师,以警示天下,天下遂从新法。此后,百姓再也不敢妄议新法,新法推行,秦国逐渐强大。

魏文侯以德治国,使魏兴盛,然未用法治续之,其后魏衰;秦国因法治而强霸天下,席卷八荒,但不立德行,施以暴政,至二世而亡。以史为鉴,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视之寰宇,凡是社会治理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之纲,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掩书静思,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当今之时,应立足于中国之国情,以道德滋养法治,以法治强化道德。我们年轻一代,要汲取历史的、民族的精华,顺应发展的潮流,让历史照亮我们的未来,在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下,使我们的国家发展更加理性健康,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美满。

夜读散文15:夜读一得

文/刘玉平

夜读《东周列国故事》。

说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信陵君交了两位民间朋友。一位是糟老头侯生,此人是个隐士,好摆架子,满腹经纶;一位是年轻帅哥朱亥,此人杀猪为生,力大无比。

侯生为信陵君献出“盗兵符”妙计,朱亥为信陵君锤杀将军晋鄙,顺利领军出城。

故事是有趣的,但我以为,故事的背后更为深刻。

信陵君不论阶级门第,善待草根平民;侯生看似摆谱,是非礼数却很分明,非仁者难为;而朱亥不攀权贵,关键时候,却愿为知己献身,岂一个“义”字可以盖定?

反观当代社会,其实蛮多利欲熏心之人。出卖朋友,不惜友情;利用情感,谋取私利,等等,不一而足。这不免让人叹息。

当中原因很难说清。市场经济迫人追利是一因;我等俗人忽略修心,不抵物质诱惑又是一因。

我们无法要求天下人承担道德进步的责任,却需常常问自己:有否忘记仁?有否忘记义?有否忘记恩?有否忘记情?

久而久之,心便宁静,人便宁静,社会便宁静。

夜读散文16:冬日夜读

文/谈笑在指尖

冬日,天寒地冰,窗外风冷雨骤,灯光下,斜倚床头,操起一本书,心中那庸庸扰扰的浮躁静了下来,冬夜也不再寂寞,陶醉于书香中,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当一个个字跳入眼帘时,往往有种深入灵魂的静穆,有股甘冽的醇香从心底而生。天籁之潇洒,远胜于外界之嚣喧,读吧,只管读,读到半夜,读到三更。恐怕也只有冬日夜读才能营造出淡泊的心境、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孤独,怕也只有冬日夜读才能够驱却烦恼忧愁、减缓对功名利禄的奢求。书中乾坤五彩缤纷,可以融化厚厚坚冰,可以抵御呼啸寒风,可以慰藉人在旅途的疲惫与忧伤。斜靠床头,拥被倚枕,便有了热乎乎、软绵绵的况味。再泡一杯热茶,浮生碌碌均在书里和茶中了,同时让冬夜里,有了一种体贴和憧憬。

灯影下,总觉得时空常常变幻着,有些年代已远的事,竟像在眼前所经历的一样,化成一种自身的经验,前尘影事,令人百感交集。

茫茫雪夜,《林冲奔夜》时的悲愤与慨叹,在耳边回响,只觉得“朔风阵阵透骨寒”,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伥,这是一种“满怀激情问苍天”的英雄末路的苍凉与无奈;巴金老人《讲真话的书》,那质朴的语言如棒敲打着我的心,检点一下自己小小人心的虚伪和丑陋,不禁脸红发热,坐卧不宁起来;《击鼓骂曹》那忘乎所以的颠狂,痛快淋漓的笑骂指点,又让人有种尽泄心中块垒的畅快;沈从文的《边城》,讲述着那个湘西古朴、美丽,令人神往的凤凰小镇,仿佛使我感受到了那里的乡风、乡俗、乡景、乡情;刘墉的《爱不厌诈》,叫人忍俊不禁之后,掩卷咀嚼:“爱”就简简单单一个字,但爱的艺术、爱的技巧却不简单,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经营,用真诚去培育,用真情去养护;鲁迅的散文最适合在冬夜里阅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在冬夜里读了一遍又一遍让人爱不释手;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感诗人创造出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诗人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实在耐人寻味。冬季有书作伴,真是件幸福而又尽兴的美事哟。

一个个的夜晚,我常会在感动中微笑着,在感动中落泪。那些糅进亲情、友情、爱情的句段篇章,交织着一份又一份最本真的挚爱和倾吐,如叮咚山泉,涓涓流水汇入心田,似空谷幽兰,浪漫玫瑰芬芳心房,像澎湃汹涌浪潮,不停地撞击着心灵深处……

窗外天冷风紧雨骤,有时还有雪花飘落。冬日的夜晚,我这里只有翻书之声,惬意!啜一盅酽茶,足藉以安抚胸中扰乱的烦燥之心。双目微闭,细想之,百丈红尘之中,我们虽都被衣食所牵,却有一些人刻意着为名利奔忙,一些人在被竞争者中所挤压着,心情凄惶。一晃,大半辈子就快过去,恍恍惚惚中,实际上哪来得半点闲适之趣?人生如寄,生命那么迅忽,就像浮沤的生灭,短得只好比作整个时间过程之外的东西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大多数人来说,过往的一切是不会在大自然中留下一点痕迹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转向就找不到归路了。苏东坡“吾不往而不乐”之句,有其深刻哲理,人生总是坎坎坷坷的,我想不管在什么境地下都应淡然的面对,让自己快乐,生命不管以什么方式存在,都要学会善待自己。

冬日读书,即使是天寒地冻,心底里也会有一片亮丽的天空。

书轻轻地合上,一丝倦意袭来,再看几页吧,还有两页没有读完,书却“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