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请欣赏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1

两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在这一学期里,我校课改教师到洛口小学参加了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与论课活动,强调合作交流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制订了语文教研组长李伟红老师,数学教研组长曾雪莲老师。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都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共举行课改教研活动17次,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本期课改教师的教师,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部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很好,运用自如。

另外,我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优秀示范课等,和校内听课间周进行。本学期校长主任听课不少于30节,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

让老师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实际,重实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积极参与一课多研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4、结合我县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开展“走近、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

5、注意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里,我校的教师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反思,能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2

伏尔泰曾经说过:“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xx畲族镇中心小学凭着坚持这种毅力,这种信念,这种精神在教学改革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精心打造出柳小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尝试自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现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伴随着课改大潮,我校以自己的方式走过了艰辛而又富有成效的课改路程,课改年级:重点是有导学案的三——五年级,要求其他年级积极尝试。课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回首这一历程,教师尽可能自己讲得少,让学生多说,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明显提高,通过课改也促进进教师的素质提高和专业成长。初步显现了我们柳小“三段式”教学模式的雏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形成了自己本校的特色。

二、主要措施

(一)准备力求“三个积极”

1、积极准备

按照武义县教育局关于课改的总体部署,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积极部署,精心组织,20xx年12月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务处老师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教育局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精神,研究讨论我校的课改有关工作,同时召集年级组长、教研组长、部分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征求了对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建议。

2、积极部署。

学校第一时间制订了《推行尝试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以xx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周前会上,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雷老师在大会上向全体教师传达了课改会议精神,并详细为大家解读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课改要求,使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了课改方向,为课改这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积极宣传

学校通过柳小学习网,通过宣传标语做好课改重要意义的宣传,扩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力。

(二)开展狠抓“六个落实”

1、落实课改理论学习

为了切实做好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学校以xx校长为组长全面领导和监督课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学校召集骨干老师汇编了三本xx小学教改材料(理论学习篇、小组合作篇、导学案篇),组织教师在寒假里好好学习这三本内容。同时教科室每学期下发各个办公室各种尝试教学书籍,要求老师抽时间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践行日记。为课改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

2、落实课堂常规检查

在没有导学案之前,我们借助手头的《语文作业本》、《同步练习》进行“三段式”的教学,县级的导学案下发之后,我们又与导学案进行有机地结合。设计尝试教学“三段”式导学案模板,规范教师备课,从备课入手促使教师参与尝试教学实践。首先,在备课上要与导学案相融合,在集体备课中,主备人必须要充分钻研教材,紧扣导学案内容,分课时设计导案。在主备人设计的基础上,同组的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见解,使导案更充实、完善、实用。教务处每月对课堂教学常规进行检查、反馈,在在相关检查表格中也设置课改内容。其次年级联系领导每周必须随堂听课,检查教师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况、备课的实用性等情况,学期给每个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等级评定。

3、落实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改能力搭建学习、展示、提高的平台。校本培训与外出轮训相结合,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进行合理安排,学校安排了xx四位老师到上海参加“尝试教学”培训学习,今年4月23日——4月25日,我校体育组钟军建、涂瑞伟、蓝子伟三位教师由xx带领下,有幸参加了在台州路桥螺洋小学举办的xx省教育管理分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暨“塔式发展学校联盟”第七届研修活动,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xx参加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活动,xx两位乒乓球老师分别脱产一个月到省女子三队训练基地蹲点培训学习。今年11月份,xx校长又带领学校部分教师参加塔式联盟第八届研修活动。学校选派xx等老师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比武,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教学反思、案例、论文、课件等的评选活动。学校特别抓实近三年分配的青年教师每周一次的业务培训活动,有课改理论学习,有名师录象观摩,有阅读沙龙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极大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落实小组文化建设

乐学学习小组文化的建设是课改的前提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块工作的开展。在业务层面上,领导小组注重落实、承上启下和具体的操作,以各年级组、各中队为单位进行实践和研究,xx校长做了专题培训,舒荣芳老师开展了小组文化建设讲座以及为了全体老师做了一系列的培训,如:课堂评价使用培训、小组长培训、展示汇报规范用语的培训,此项活动真正做到点上有研究,线上有指导,面上有落实,使每位老师更好地开展小组文化建设。

5、落实完善评价机制

在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了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课堂评价机制,让个人、小组每节课有意识地参与争取、每天可以看到自己和小组显性的劳动成果、每周评比班级乐学个人和乐学小组、每月评比年级乐学个人和乐学小组、学期评比校级乐学小组、个人奖学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组内、组间竞争的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落实教研备课组建设

开展“尝试教学在课堂”的系列活动。一是把“人人上一节好课”活动与领导推门听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落实尝试教学;二是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努力探讨尝试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教学模式;三是教务处组织本校骨干教师舒荣芳、朱彩仙、王义勇等老师上好尝试教学示范引路课,各教研组长也有计划地定期组织本组教师轮流听课议课,促使每位教师都能按基本按照模式进行尝试法课堂教学。四是加大科研力度,努力形成研究尝试教学的科研氛围。

三、主要成效

两年来,一路跌跌撞撞,有泪水,有成功,有欢乐,有收获。

1、我们完善了学生及课堂评价机制,完善了优秀班级体建设评价机制。学生的学习积极了,表现机会增多了,合作、自主能力也提高了。

2、课堂上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育人氛围。在教师适时的引领、点拨和激发下,孩子们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互助合作、踊跃展示、自信表达,生命的潜能和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释放和燃烧。

3、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改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鲜有互动,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抄教参、学生抄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忽视了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课改后,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和创新,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践中学习,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多数教师观念也转变了,在课上讲得少了,教学方式也有较大得改进。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论文评比、优质课比赛、现场作文竞赛、说课试讲及其它各项赛事中,获奖率比以往有大幅度提高。特别可喜的是雷伟凤、舒荣芳两位老师获得由中国教育学会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颁布的“全国课改优秀教师”荣誉称号,xx小学也被此研究会评为全国示范实验学校。

四、努力方向

柳小“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引领教师入模,形成本校自己的特色,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主要表现在:

1、教师课改的疲劳区和“钟摆”现象。

2、不能最大限度解放学生。

3、课堂评价表没有很好地使用。

4、小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

5、点拨提升不能精要地抓准重点、难点、考点和易错点。

6、课堂40分钟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分配,课堂检测时间不足。

7、骨干教师参加各项课改教学比武不能冒尖。

8、课改思想的引领和教学管理不足。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时机,但是“课改没有回头箭”,“已有的已是过去,欲求的远在征程”,课改之路长漫漫,我们一定会以更坚定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来改进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一起朝着课改明天的辉煌稳步前行!

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3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新教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教师的课改实效。

(3)“未来工程”培训。对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后续培训。教研组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1)、规定每周二、三、四为教研活动时间即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知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2)、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导处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3)、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4)、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等。

(5)、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确立区级、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6)、落实《纲要》和《新课标》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

(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各科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流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实施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形成。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4、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小学课改核心校第一小组在县教体局教研室的领导下,各成员学校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各项工作初见成效。

一、培训助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本学期,重点开展了“教材解读”和“新教育晨诵”的培训,第一小组邀请滑县数学名师刘文晖老师和滑县语文学科带头人邵传红老师对成员校的全体语文、数学老师进行培训,参训人数达到460人。通过培训,全体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普遍提升,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业务水平。

我组各成员校积极参加教研室牵头组织的新教育晨诵课的培训,观摩了党玲芬和李艳老师的晨诵课,聆听了党老师的报告。通过培训,语文老师对晨诵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各校晨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比赛推动学校教研活动开展

为加强交流,共同提高教材研读和晨诵课授课水平,以赛代培,以赛促研,在广泛征求各校意见的基础上,报请教研室同意,我小组于11月9日举行教材研读和晨诵课比赛。

各成员校积极报名,踊跃参加。经过激烈竞争,推选出李瑞君、杨自勤、邵传红、魏玲等老师参加县级比赛。比赛同时又是一次区域教研,广大老师通过参与和观摩比赛,提升了自己的水平。

三、送课(培)加强了区内交流

在教研室的正确引领和各乡镇的积极组织下,我小组组织优秀教师李瑞君、杨自勤、邵传红、魏玲分别到小铺、枣村、四间房、八里营学校送课送培,不断扩大核心校的引领带动和影响力。通过区域内的交流,由一个学校引领一个乡镇,一个小组带动一个区域,实现了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5

我区自xxxx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区局的领导下,积极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大胆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严谨有序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筹划——全面做好课改实验的工作准备

xxxx年7月,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刚刚涌动时,我区就以“不等不靠,抓紧抓早”的积极态度与新课程改革工作主动对接。积极组织学习、培训、宣传等工作,多管齐下,做实做足课改前期准备工作。

1、机构设置方面

新课程改革是牵涉面广、政策性和业务性强的全局性工作,既要不断强化行政、教研部门的导向、服务职能,更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促进作用,以实现多层互动,形成强大合力。xxxx年7月,我区成立了由分管小学教育的副局长为组长的区课改领导小组,由区进修学校分管小学工作的副校长任课改办公室主任,主持推进课改实验日常工作。从宣传普及、师资培训、学科教研指导等诸方面展开工作。小学教研部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大力开展新课程集中岗前培训,推动基层学校的校本培训。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员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大力开展学科培训和实践指导工作,使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切实体现新理念,正确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与新教材。小教研部还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进行课程规划、开发。宣传推广工作则通过《教研信息》、教研网络等渠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研讨和经验推广。构成了一个高效的课程改革工作指挥管理系统。

同时,各基层校也建立了相应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干部、教研组组长、年级组长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全面推动、督察、实施等全方位的工作管理体系的构建,确保了行动的协调落实,确保了区、校两级课改实验工作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区校两级课改领导小组制定的课改实验方案和计划,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效能运作,为课改实验工作的有效启动和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2、学习普及方面

面对新课程的严峻挑战,教师的学习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把创建学习型校园、争做学习型教师作为整体推进课改的一项关键性举措。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把学习与培训、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师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反思新课程。

xxxx年9月,我们倡议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宏观上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方法及策略。随后,我区掀起学习《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热潮。课改办还组织教研人员精心编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材料》发到全体教师手中,不断推介新课程优秀案例、课改理念、外地实验区成功经验,引导教师从微观上了解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组织开展了学科“优秀课例”、“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的评选,引导广大教师在学习中比较,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更新观念,在学习中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

3、培训提升方面

作为一场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变革,新课改要求教育管理者、培训者首先要接受培训,率先走进新课程。因此,我区派出所有学科教研员代表和部分基层校领导赴外地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同时,通过启动区级培训,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在近一年的前期准备中,培训工作始终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对外宣传方面

我们通过进修学校自办刊物《教研信息》开展系列宣传,包括政策解读、课改前沿信息发布、新课程理论摘编、新课程案例集粹、教师反思等栏目,在全区形成了一定的宣传规模。此外,还依托家校联系开展宣传。通过校报校刊、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等途径和形式,宣传新课程,召开有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加的课改动员会、信息发布会或情况反馈会;结合各类校内外文体活动、共建活动、公益活动和“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宣传新课程。正是有了这些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区课改实验得以迅速步入正轨。

二、践行——扎实有效推进课改实验

1、建立课改机制

(1)建立“青年教研员奉献岗”制度。教研室把各学科全部青年教研员分派到各小学开展“奉献岗服务”,并先后确定9所学校为基地校。青年教研员每月至少下校一次,总结交流一阶段来的工作情况,汇报通过下校听课、调研掌握到的典型经验或突出问题,部署、安排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一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种安排既促进了上下沟通,促进了教研部门与基层校间的相互借鉴,也加强了专业引领者与一线教师、领导的联系,形成了浓烈的课改氛围。

(2)建立“拉网式”下校调研制度。课改以来,我们制定了每学年对全区所有小学所有学科(年级)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的计划,坚持每周一由小学教研部主任亲自带队,教研员全部参与,下校听课看现场,并从学校总体的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办学方式和教师的学习、培训、反思等方面,与学校领导、教师开展交流,将研究、指导、服务、宣传等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坚持长期下基层,进课堂,既能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又能够在相互比较中及时发现到学校、教师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

(3)随后,我们提出“案例+分析+研究”的教研模式,把会场设在基层学校,设在课改现场,以调研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启发与会学校领导拓宽办学思路,改进办学方式,这是我们推进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因为真实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更具有借鉴价值。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几十场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现场会,主题包括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等。现场会的召开,既坚定了承办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信心,促进了承办学校的校本化发展,也使其他学校看到自身不足,并得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借鉴。

2、强化师资队伍

(1)教师,是实施课程、创生课程的主力军。只有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改革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后劲和推力,才能有效、持久、不断深入地进行。为此,我们在抓好通识培训的同时,不断强化和深化教师培养与教育工作,引导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一年一度的“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评选活动,渐渐淡化了它的人才选拔功能,逐渐凸显出浓郁的学术气息。近两年我们先后围绕“高效教学”“优化教学策略”的主题,开展了有教师做课、个人反思、同伴评述、评委现场点评等环节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研究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两年一度的教科研年会是我区集调研、展示、分析、交流于一体的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平台。课改后,我们每届年会都有明确的主题,既重实践,也重研讨,07年的教科研年会,小学教研部推出六个学科六节课,进行案例研讨,本年度又举办教育论坛,引领教师开展“高效教学”理论学习与研讨。根据教育实践、课改实验实际撷取其中热点、焦点问题为主题,按照调研选题、前期征稿、论稿评选、论坛交流和专家评析等环节将我们的思考,作过程化的呈现。由于每届论坛的选题都来自我们的下校调研,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验,因而活动吸引了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每一届的活动都掀起一轮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总结反思经验教训的热潮。

(3)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是当前推进课改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xxxx年起,我们建立了区、片、校三级教研网,从而形成了由“提出问题(区级)——集中研讨对策(片级)——总结、修正(校级)”的基本运作模式。这样的模式把实践反思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天津市课改专题研究”的工作,在全市率先提出“一个教研员一专题”的要求,11位教研员根据自己学科实际,申报了11项课题,通过三级教研网,辐射至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一线教师,打响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攻坚战。课改专题中期检查时,我区5项专题被评为一等奖,1项被评为二等奖。

(4)进入课改第二年,教师都普遍感受到困难和挑战逐步加大。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课改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倡导学习化的教育生活,提出了设置教研公共邮箱的策略,为全体教师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没有对象顾虑的交流平台,为教师搭建起一个专业学习与互动沟通的桥梁。

(5)此外,我们尝试了“研训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更重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尤其是新上岗教师,每年均要接受基本功考核,迅速提升了我区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我们觉得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及反思,有利于教师养成教后反思的专业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反思水平。因此,我们把“教学反思”摆到与“教学设计”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明确提出将“反思”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出版了《教学设计、反思集》《教学案例、反思集》。坚持写反思,教师的发现多了、感悟深了、体验丰富了、问题意识增强了、思辨能力提高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打造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生态,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阶段性策略,我们有意淡化对“教案”的要求,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的“预设”、情境的“预设”、问题的“预设”上,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他们立足校情、教情、学情,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少学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经常性地开展立足于本校的集体备课活动,特别设计了“教学反思”或“教后记”等栏目,以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个体的反思。

随着我区均衡教育资源、推行小班化授课的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提出落实“三维目标”的整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突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价值。强调积极创设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动口、动手、动脑,使教学逐步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近年来,我们又从全区挑选了十几位优秀实验教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新课程新课堂优秀教师巡讲团活动”。通过近两年的实验,这些教师的课堂多方互动的教学状态,注重激励的评价方式,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了喜人的新课堂面貌,吸引了近千人次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我区每年一度的“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中,我们增加了课后互动的环节——作课教师现场反思和同伴点评,听课评委与作课教师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对话,使评比活动增加了研究的氛围,推动了全区各学科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的积极性。

4、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新一轮课改实验的一个攻坚点。我们认为:学生实情、社会需求、学校特点是设置校本课程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三个元素。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义是: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立足学校自身优势资源,结合本地实际的社会需求而构建的“三元一体”的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又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开发,还是地方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方式,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校本课程研发初期,我们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一定要具有“三化”的特征,即:课程开发科研化、课程选择特色化,课程设置常态化;校本课程管理要关注“四落实”:课程目标有落实、课时专用有落实、课程总表有落实、定期验收有落实;落实校本课程必须做到“五有”:有自编教材,有师资队伍,有交流研讨,有专业扶助,有理论提升。

为了更好地体现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课改以来,我区教研室举行了校本课程的系列研讨活动,我们提出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立足于教师特长,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学校特色。目前我区现有小学25所(含启智学校)。这25所小学全部开设了校本课程,科目覆盖面较广,多年的学校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优势资源,特色课程较丰富。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研发对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扶轮、育婴里等学校发现,自开设各类课程后,本校获奖的师生人数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区承担校本课程任务的教师中,108人获国家级奖,65人获市级奖,136人获区级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全区学生中689人获国家级奖,1309人获市级奖,915人获区级奖。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夯实学校主体地位,推进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大力推动学校实施以校为本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教研新模式,教研员深入基层参与“校本教研”,从具体的课堂、活动、教案、作业、试卷入手,针对实际问题和典型案例,与教师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和探讨,以案例促反思,以案例释理念,使教研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指导,走向上下互动的格局。在大力推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意识地引导各校开展校际联合教研,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5、完善质量监控

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宣战是课改的直接导火索。考试评价改革、考试命题方式的改革是摆在教研员面前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坚持考试评价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减轻负担是主题,能力培养是重点,促进发展是根本,基层学校是主体、日常评价是关键、合作研讨是保证”的指导思想。加强日常评价,淡化统考统阅的模式,每学期安排各学科专项能力测查,教研室提供样卷,基层学校自主操作。每学期期末命题前,教研室组织相关教研员进行封闭研讨,具体做法是根据来自一线师生的调查问卷及专项能力测查结果,在教研员之间展开横向的合作交流,深度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六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工作方面,成立以主管领导牵头,教研员为核心,小学科行政人员、基层骨干教师参与的命题组,根据每年调研反馈的情况,按照“研讨对策、确定思路、形成方案,具体实施、反复矫正、协调完善”的流程,缜密操作,使命题工作更加科学、准确。我区近几年各年级各学科的期末命题工作,以“零上访”的结果,赢得了基层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回眸——审视我区课改工作的新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区的课改实验工作已走上正轨,整体工作的框架已经建立,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本意识逐步增强。

在课改实验的有力推动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渐成制度,校本课程在很多学校开始创生,教师有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校长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的个性和特色,校本化建设正在成为激发学校办学自主性和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载体。一些学校除了编辑出版各种学校性课改文集外,还出资为教师出版个人专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写作的热情,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气息正在萌动。

2、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即时的体验,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性语言替代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激励性评价替代了机械重复的表扬、奖励,“分项测试”、“分层评价”等评价方式和“评价栏”、“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工具被普遍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因学定教”、“有效教学”成为教学新概念;“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蹲下来和学生对话”成为课堂新气象;敢说敢问、求新求异、合作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倾向;关注生活、走向实践、研究探索成为广大学生成长的新方式,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态势。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师生交往文化正在形成。

3、师资队伍日趋成熟。

课改实验所活跃起来的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反思之风、写作之风,已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购买课改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成为众多教师的新选择;上网学习交流、建立个人网页成为青年教师的新时尚。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赶、帮、超蔚成风气,呈现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近年来,我区教师在全国、市、区级的教研、科研等活动中多次获得佳绩。据不完全统计,自正式进入课改实验以来,我区教师有200多篇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发表,其中还有的获得全国性大赛一等奖、有的被许多网站转载,其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几年来的课改实验显示:课改实验锻炼了整支队伍,成就了一批人才,涌现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我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下一步的实验工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市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肯定了我区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多家媒体也先后专题报道或专文介绍了我区的课改经验和实验成效。很多区县同仁先后前来我区考察、指导课改工作,对我们的经验与做法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回顾几年的课改实验工作,我们以为以下几方面对于推进课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我们行动中的思考,也是今后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1、“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是课改实验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和动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

3、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推进课改的关键。

4、打造全新的教研平台是推进课改的有力手段。

四、反思——我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挑战无处不在,困惑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没有挑战是逃避的遁词,没有困惑是盲从的粉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让我们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时,也深感我区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有:

1、整体工作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2、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与课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滞后。

五、调整——今后的设想

针对我区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课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我们要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结合起来,加强学习,积极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2、大力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与课改实验一同发展。

3、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改创新水平。

4、将课改实验向纵深推进,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课程改革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为提升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开创我区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6

我区自xxxx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区局的领导下,积极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大胆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严谨有序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筹划——全面做好课改实验的工作准备

xxxx年7月,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刚刚涌动时,我区就以“不等不靠,抓紧抓早”的积极态度与新课程改革工作主动对接。积极组织学习、培训、宣传等工作,多管齐下,做实做足课改前期准备工作。

1、机构设置方面

新课程改革是牵涉面广、政策性和业务性强的全局性工作,既要不断强化行政、教研部门的导向、服务职能,更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促进作用,以实现多层互动,形成强大合力。xxxx年7月,我区成立了由分管小学教育的副局长为组长的区课改领导小组,由区进修学校分管小学工作的副校长任课改办公室主任,主持推进课改实验日常工作。从宣传普及、师资培训、学科教研指导等诸方面展开工作。小学教研部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大力开展新课程集中岗前培训,推动基层学校的校本培训。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员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大力开展学科培训和实践指导工作,使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切实体现新理念,正确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与新教材。小教研部还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进行课程规划、开发。宣传推广工作则通过《教研信息》、教研网络等渠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研讨和经验推广。构成了一个高效的课程改革工作指挥管理系统。

同时,各基层校也建立了相应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干部、教研组组长、年级组长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全面推动、督察、实施等全方位的工作管理体系的构建,确保了行动的协调落实,确保了区、校两级课改实验工作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区校两级课改领导小组制定的课改实验方案和计划,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效能运作,为课改实验工作的有效启动和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2、学习普及方面

面对新课程的严峻挑战,教师的学习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把创建学习型校园、争做学习型教师作为整体推进课改的一项关键性举措。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把学习与培训、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师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反思新课程。

xxxx年9月,我们倡议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宏观上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方法及策略。随后,我区掀起学习《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热潮。课改办还组织教研人员精心编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材料》发到全体教师手中,不断推介新课程优秀案例、课改理念、外地实验区成功经验,引导教师从微观上了解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组织开展了学科“优秀课例”、“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的评选,引导广大教师在学习中比较,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更新观念,在学习中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

3、培训提升方面

作为一场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变革,新课改要求教育管理者、培训者首先要接受培训,率先走进新课程。因此,我区派出所有学科教研员代表和部分基层校领导赴外地参加新课程通识培训。同时,通过启动区级培训,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在近一年的前期准备中,培训工作始终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对外宣传方面

我们通过进修学校自办刊物《教研信息》开展系列宣传,包括政策解读、课改前沿信息发布、新课程理论摘编、新课程案例集粹、教师反思等栏目,在全区形成了一定的宣传规模。此外,还依托家校联系开展宣传。通过校报校刊、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等途径和形式,宣传新课程,召开有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加的课改动员会、信息发布会或情况反馈会;结合各类校内外文体活动、共建活动、公益活动和“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宣传新课程。正是有了这些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区课改实验得以迅速步入正轨。

二、践行——扎实有效推进课改实验

1、建立课改机制

(1)建立“青年教研员奉献岗”制度。教研室把各学科全部青年教研员分派到各小学开展“奉献岗服务”,并先后确定9所学校为基地校。青年教研员每月至少下校一次,总结交流一阶段来的工作情况,汇报通过下校听课、调研掌握到的典型经验或突出问题,部署、安排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一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种安排既促进了上下沟通,促进了教研部门与基层校间的相互借鉴,也加强了专业引领者与一线教师、领导的联系,形成了浓烈的课改氛围。

(2)建立“拉网式”下校调研制度。课改以来,我们制定了每学年对全区所有小学所有学科(年级)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的计划,坚持每周一由小学教研部主任亲自带队,教研员全部参与,下校听课看现场,并从学校总体的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办学方式和教师的学习、培训、反思等方面,与学校领导、教师开展交流,将研究、指导、服务、宣传等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坚持长期下基层,进课堂,既能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又能够在相互比较中及时发现到学校、教师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

(3)随后,我们提出“案例+分析+研究”的教研模式,把会场设在基层学校,设在课改现场,以调研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启发与会学校领导拓宽办学思路,改进办学方式,这是我们推进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因为真实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更具有借鉴价值。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几十场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现场会,主题包括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等。现场会的召开,既坚定了承办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信心,促进了承办学校的校本化发展,也使其他学校看到自身不足,并得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借鉴。

2、强化师资队伍

(1)教师,是实施课程、创生课程的主力军。只有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改革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后劲和推力,才能有效、持久、不断深入地进行。为此,我们在抓好通识培训的同时,不断强化和深化教师培养与教育工作,引导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一年一度的“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评选活动,渐渐淡化了它的人才选拔功能,逐渐凸显出浓郁的学术气息。近两年我们先后围绕“高效教学”“优化教学策略”的主题,开展了有教师做课、个人反思、同伴评述、评委现场点评等环节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研究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两年一度的教科研年会是我区集调研、展示、分析、交流于一体的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平台。课改后,我们每届年会都有明确的主题,既重实践,也重研讨,07年的教科研年会,小学教研部推出六个学科六节课,进行案例研讨,本年度又举办教育论坛,引领教师开展“高效教学”理论学习与研讨。根据教育实践、课改实验实际撷取其中热点、焦点问题为主题,按照调研选题、前期征稿、论稿评选、论坛交流和专家评析等环节将我们的思考,作过程化的呈现。由于每届论坛的选题都来自我们的下校调研,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验,因而活动吸引了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每一届的活动都掀起一轮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总结反思经验教训的热潮。

(3)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是当前推进课改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xxxx年起,我们建立了区、片、校三级教研网,从而形成了由“提出问题(区级)——集中研讨对策(片级)——总结、修正(校级)”的基本运作模式。这样的模式把实践反思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天津市课改专题研究”的工作,在全市率先提出“一个教研员一专题”的要求,11位教研员根据自己学科实际,申报了11项课题,通过三级教研网,辐射至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一线教师,打响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攻坚战。课改专题中期检查时,我区5项专题被评为一等奖,1项被评为二等奖。

(4)进入课改第二年,教师都普遍感受到困难和挑战逐步加大。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课改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倡导学习化的教育生活,提出了设置教研公共邮箱的策略,为全体教师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没有对象顾虑的交流平台,为教师搭建起一个专业学习与互动沟通的桥梁。

(5)此外,我们尝试了“研训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更重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尤其是新上岗教师,每年均要接受基本功考核,迅速提升了我区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我们觉得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及反思,有利于教师养成教后反思的专业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反思水平。因此,我们把“教学反思”摆到与“教学设计”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明确提出将“反思”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出版了《教学设计、反思集》《教学案例、反思集》。坚持写反思,教师的发现多了、感悟深了、体验丰富了、问题意识增强了、思辨能力提高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打造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生态,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阶段性策略,我们有意淡化对“教案”的要求,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的“预设”、情境的“预设”、问题的“预设”上,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他们立足校情、教情、学情,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少学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经常性地开展立足于本校的集体备课活动,特别设计了“教学反思”或“教后记”等栏目,以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个体的反思。

随着我区均衡教育资源、推行小班化授课的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提出落实“三维目标”的整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突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价值。强调积极创设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动口、动手、动脑,使教学逐步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近年来,我们又从全区挑选了十几位优秀实验教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新课程新课堂优秀教师巡讲团活动”。通过近两年的实验,这些教师的课堂多方互动的教学状态,注重激励的评价方式,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了喜人的新课堂面貌,吸引了近千人次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我区每年一度的“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中,我们增加了课后互动的环节——作课教师现场反思和同伴点评,听课评委与作课教师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对话,使评比活动增加了研究的氛围,推动了全区各学科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的积极性。

4、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新一轮课改实验的一个攻坚点。我们认为:学生实情、社会需求、学校特点是设置校本课程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三个元素。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义是: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立足学校自身优势资源,结合本地实际的社会需求而构建的“三元一体”的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又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开发,还是地方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方式,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校本课程研发初期,我们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一定要具有“三化”的特征,即:课程开发科研化、课程选择特色化,课程设置常态化;校本课程管理要关注“四落实”:课程目标有落实、课时专用有落实、课程总表有落实、定期验收有落实;落实校本课程必须做到“五有”:有自编教材,有师资队伍,有交流研讨,有专业扶助,有理论提升。

为了更好地体现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课改以来,我区教研室举行了校本课程的系列研讨活动,我们提出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立足于教师特长,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学校特色。目前我区现有小学25所(含启智学校)。这25所小学全部开设了校本课程,科目覆盖面较广,多年的学校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优势资源,特色课程较丰富。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研发对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扶轮、育婴里等学校发现,自开设各类课程后,本校获奖的师生人数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区承担校本课程任务的教师中,108人获国家级奖,65人获市级奖,136人获区级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全区学生中689人获国家级奖,1309人获市级奖,915人获区级奖。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夯实学校主体地位,推进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大力推动学校实施以校为本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教研新模式,教研员深入基层参与“校本教研”,从具体的课堂、活动、教案、作业、试卷入手,针对实际问题和典型案例,与教师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和探讨,以案例促反思,以案例释理念,使教研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指导,走向上下互动的格局。在大力推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意识地引导各校开展校际联合教研,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5、完善质量监控

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宣战是课改的直接导火索。考试评价改革、考试命题方式的改革是摆在教研员面前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坚持考试评价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减轻负担是主题,能力培养是重点,促进发展是根本,基层学校是主体、日常评价是关键、合作研讨是保证”的指导思想。加强日常评价,淡化统考统阅的模式,每学期安排各学科专项能力测查,教研室提供样卷,基层学校自主操作。每学期期末命题前,教研室组织相关教研员进行封闭研讨,具体做法是根据来自一线师生的调查问卷及专项能力测查结果,在教研员之间展开横向的合作交流,深度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六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工作方面,成立以主管领导牵头,教研员为核心,小学科行政人员、基层骨干教师参与的命题组,根据每年调研反馈的情况,按照“研讨对策、确定思路、形成方案,具体实施、反复矫正、协调完善”的流程,缜密操作,使命题工作更加科学、准确。我区近几年各年级各学科的期末命题工作,以“零上访”的结果,赢得了基层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回眸——审视我区课改工作的新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区的课改实验工作已走上正轨,整体工作的框架已经建立,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本意识逐步增强。

在课改实验的有力推动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渐成制度,校本课程在很多学校开始创生,教师有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校长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的个性和特色,校本化建设正在成为激发学校办学自主性和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载体。一些学校除了编辑出版各种学校性课改文集外,还出资为教师出版个人专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写作的热情,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气息正在萌动。

2、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即时的体验,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性语言替代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激励性评价替代了机械重复的表扬、奖励,“分项测试”、“分层评价”等评价方式和“评价栏”、“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工具被普遍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因学定教”、“有效教学”成为教学新概念;“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蹲下来和学生对话”成为课堂新气象;敢说敢问、求新求异、合作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倾向;关注生活、走向实践、研究探索成为广大学生成长的新方式,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态势。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师生交往文化正在形成。

3、师资队伍日趋成熟。

课改实验所活跃起来的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反思之风、写作之风,已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购买课改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成为众多教师的新选择;上网学习交流、建立个人网页成为青年教师的新时尚。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赶、帮、超蔚成风气,呈现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近年来,我区教师在全国、市、区级的教研、科研等活动中多次获得佳绩。据不完全统计,自正式进入课改实验以来,我区教师有200多篇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发表,其中还有的获得全国性大赛一等奖、有的被许多网站转载,其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几年来的课改实验显示:课改实验锻炼了整支队伍,成就了一批人才,涌现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我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下一步的实验工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市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肯定了我区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多家媒体也先后专题报道或专文介绍了我区的课改经验和实验成效。很多区县同仁先后前来我区考察、指导课改工作,对我们的经验与做法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回顾几年的课改实验工作,我们以为以下几方面对于推进课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我们行动中的思考,也是今后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1、“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是课改实验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和动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

3、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推进课改的关键。

4、打造全新的教研平台是推进课改的有力手段。

四、反思——我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挑战无处不在,困惑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没有挑战是逃避的遁词,没有困惑是盲从的粉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让我们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时,也深感我区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有:

1、整体工作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2、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与课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滞后。

五、调整——今后的设想

针对我区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课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我们要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结合起来,加强学习,积极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2、大力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与课改实验一同发展。

3、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改创新水平。

4、将课改实验向纵深推进,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课程改革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为提升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开创我区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