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请欣赏中班教研活动总结(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篇1

户外区域活动是利用户外环境来进行区域活动,在户外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空间比较大,互相间的干扰很少,让幼儿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长处和个性,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了让幼儿园更好的`开展户外区域活动,20xx年x月xx日下午,我园全体教师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原本教研交流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刘晓燕教师交流区级观摩活动——金阊新城实验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情况。二是老师们交流接下来根据我园实际情况如何更好地开展户外区域活动。

刘老师在交流中以xx幼儿园开展户外区域活动为例,介绍了该园根据幼儿园场地资源优势,开辟了“动物小镇”、“自然探索”、“小鬼当家”等多样、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满足了个体发展需要,更是把教育意图渗透于游戏当中,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在第二个环节中,老师们根xx幼儿园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情况,交流了各自的感受与想法,大家都觉得户外区域活动这一模式,既新颖又富有挑战,每所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根据我园的户外环境条件,以及孩子们的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针对地来开展户外区域活动,不同年级的老师们也纷纷给予了详细、可操作性的建议。

通过此次园本研讨活动,使教师们对户外区域活动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对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户外区域活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篇2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和经济迅猛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必须从现存的各种问题出发,寻找最佳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的要接受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小学化教学的倾向,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思想方法,过分重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却使数学自成体系,而忽视了数学与儿童关系的建立,结果造成数学教育的内容笼杂、单调且重复性强。致使幼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幼儿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畏惧与厌烦。因此,探索新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显而易见,数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不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掌握初浅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尝试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幼儿来说,通过数学启蒙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很有限,但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却是终身有益的。

其实,世界是变化万千,缤纷多姿的,而形态各异的万物又是由形形色色的图形构成的。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幼儿无时无刻不与图形打交道,从早晨睁开眼看到的门窗、书桌,到大街上的圆柱、棱台,天空中形如火球的太阳,以及造型千姿百态的各类建筑,天地之间无处不充满着图形,可以说,幼儿生活的世界是图形的世界。千变万化的图形构成幼儿的居住、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幼儿对图形是不陌生的。因此,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把较为抽象的数方面知识与较为形象的形方面知识统一起来,是有利于幼儿学习、理解数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此,大量事实证明我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的改革将是可能,也是可行,且是有用的。

二、 课题的界定

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一个是数,一个是形,数抽象,形直观。数学就像一棵大树,它是从数和形这两类基本东西里生长出来的并能长出千奇百怪的分枝和花朵。数形结合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

“数形结合”是本课题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指把几何图形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发现图形的各种规律中了解数学的初浅知识。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直接的数形结合。把图形作为数学学习的操作材料,在摆弄、玩耍、游戏中感知数学的存在与有用。第二层次指间接的数形结合。这种结合是指在幼儿掌握数的初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空间,各种数学规律的高一层次教学活动。如:加法交换律,认识时钟等内容。

“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 ” 它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即指: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以各种美丽的图形方式导入数教育。在感知几何图形内在数形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两者之间的巧妙融合、巧妙渗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与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数形结合以及自身的内部机制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幼儿园数学模式”是指: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和新《纲要》思想的指导下,将“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并用以处理各种数学学习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步建构生成内容与预设内容相结合的,并能适应幼儿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幼儿数学教育新模式。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目标、内容等)

由于“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幼儿园数学模式之探索”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大,为了能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的、可操作性的、富有实效的研究,采用总课题分解、带动子课题运转模式,2001年9月子课题“数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在秀城区里立项,逐步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附表格),使课题研究日趋完善。

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研究目标

让幼儿在探索形的规律中,认识与走近数,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确立幼儿在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

在感知几何图形的和谐、美丽、神奇中,体验数学世界的抽象美。在数形相互作用与巧妙融合下,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

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运用在生活中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是对幼儿数学素质的要求

研究内容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如何将从形入手、数形分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从形入手、数形结合新的教学模式

强调环境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价值意义

借助直观的形,结合抽象的数,把数与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感受几何图形的和谐、美丽,数学的抽象美,在有趣、奇妙的想象中进入数学领域,获得有关数方面的粗浅知识

让幼儿在生活中、活动中主动学习数学

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教育

培养幼儿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 研究对象

本园小、中、大班幼儿共105名。

五、 研究的方法

(一) 观察法

教师通过直接的观察,搜集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或资料,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确定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等。如:幼儿在自由摆放图形时,观察幼儿的摆放规律、动作、表情、语言、过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确定教育措施,为课题开展积累第一手感性材料,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起点。

(二) 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与幼儿的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就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行设计了包括幼儿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幼儿数学教学情况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逐步形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研究方案。在每学期末,采用情景调查与试卷调查的方法,检验科研成效。

(三) 行动研究法

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根据课题目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行方案→评价问题解决的情况→再次发现问题……循环反复,直至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在中班的课题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幼儿的操作摆弄,而忽视了幼儿之间的交流、思考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使操作过程成为了一种无目的的行为。课题组通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从而提出了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师的角色迁移的新理念。

(四) 质的研究法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项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对数学能力超常与数学学习困难的幼儿进行重点的、内在的、长期的研究,形成特殊幼儿的研究策略。

六、 课题的实施

(一) 学习理解《纲要》,建立目标、评价体系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并明确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有力的说明了数学教育必须以科学的事实为依据,幼儿只有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下,通过对物体的操作,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逐步明确了幼儿数教育研究的重点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使图形成为科学探究的工具。逐步确立了以培养幼儿的兴趣、态度、能力、习惯等内容为重点的研究目标,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多元化、多样化、个别化,关注幼儿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 探究教学模式,选择适宜内容,体现全新观念

1、教学计划的探究

依据新《纲要》的精神和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本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首先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美丽的图形当作幼儿数学学习的“领路人”,运用欣赏、讲述、寻找、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认识图形,感知图形。也就是幼儿数学教育的起点不再是学科知识的起点“1”(1和许多),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事物各种形状的认识、摆弄、拼搭过渡到对数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直观的观察、操作中进行归纳,发现规律。其次是在图形的摆弄中运用集合、对应等方法发现物体的多少,并将物体进行分类、排序。最后才过渡到数的理解以及时间、空间、方位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数学教学新模式(计划)。(见图表)

2、教学内容的探究

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为此我们从幼儿身心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入手,注重内容的生活性、丰富性、启发性、连贯性,从兴趣入手,选择有探索欲望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集合的教育中运用动物的特性开展“找一伙”的活动;在加减运算中运用“乘汽车”“逛超市”等教育内容,通过物品的买卖来学习加减运算;在数的组成中运用“分饼干”、“找朋友”等游戏进行。

当然在内容的选择时我们还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幼儿“跳一跳,摸得到”,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给幼儿一定的发展空间,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内化。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过程的探究

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能生存、发展、合作,具有竞争力人,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由教师教→幼儿学的单一传导过程,变为教师←→幼儿双向互动及多向互动的过程。(如图)

日常教学中,教师时刻观察、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调整和重新安排材料的依据,同时也在时刻思考如何在最恰当的时候建议幼儿在更高一层次上运用材料或教给幼儿一些能够接受的数概念,还经常主动地与一些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一起活动,教给前者一些更高水平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带动其他幼儿,给予后者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其他幼儿。在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又是活动的协调者,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相互间的矛盾。使教师、幼儿、材料、环境都互动起来。

(三) 采用多种手段,发展幼儿的思维

1、丰富的环境,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中国古代曾有人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的一切包括人、事、物、时间、空间等都是构成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图形的美丽、神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首先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的创设其实是教育思想、教育概念和教育价值的物化。幼儿对美丽的、生动的物体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力求做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如给几何图形、数字按上五官、手脚,将他们拟人画。(如图)

另外在既注重环境美化装饰功能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走廊、楼梯、过道、转角、操场等处绘制了各种可供幼儿参与、游戏的神态不同、造型各异的动物、人物、迷宫图、格子布和一些抽象的组合画,让幼儿自己即可欣赏,又可分类、排序、比较多少,还能发现、思考数学的韵味。如:大

班走廊上的五个不同大小的内切圆(图1)

给孩子无限的遐想,他们说是花、孔雀羽毛、贝壳、草帽、面包、眼珠、彩虹、海螺……还有操场上老师自行设计的各种格子布更是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如图2),他们在一起跳跳、玩玩、讲讲、议议,到处是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在活动室中还设置便于幼儿存放各类操作材料的矮柜,塑料筐和大量便于幼儿操作的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贝壳、纽扣、记录纸、铅笔、蜡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把活动室的墙留给孩子,使一幅幅虽稚嫩,但富有想象和创造的图形组合画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图形世界的美丽和神奇。

(2)心理环境

我们在注重创设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还及时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结合起来。一是教师常常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玩,如:跳格子布,走图形迷宫、拼搭组合等,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二是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度,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想象,甚至做出决定。当发现幼儿遇到问题自已想办法解决或表现出兴趣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三是平日里常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孩子,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提高了幼儿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2、激发兴趣,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前儿童思维总是伴随着活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变化而同步进行。科学家发现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既可受活动兴趣因素的激励获得超常发挥。也可因活动兴趣的丧失而产生失常表现。所以,激发兴趣就成了数教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师所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主要是通过材料的操作与摆弄;数学美的欣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的。为此我们首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操作材料)。其次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操作材料的摆弄中引导幼儿欣赏数学的科学美、抽象美和创造美。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容量和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从孩子在玩沙时争抢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桶想到的,孩子们通过“水、沙、米”的科学小实验不仅理解了容量的大小与容积的关系和物体守恒的道理,而且还获得了测量的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幼儿在生活中举一反三,不断的发现与发展。

因此,兴趣是学前儿童数学思维的调控器。在课题进行中,我们正是抓住了兴趣这一思维调控器,使“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的教学模式大放异彩,达到发展幼儿思维,提高认知能力,增强内部动力的功效。

3、鼓励操作,为幼儿思维的发展提供可能

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他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可见,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因此,儿童只有通过摸、画、剪、拼、排、贴等操作活动,让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并受幼儿喜爱的活动。

为使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从数学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出发,以《纲要》的理论为依据,边实际边总结,提出以下几条教学原则:

(1) 条件性原则:指在幼儿操作探索过程中具备的条件①为每位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村料。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③允许幼儿有同伴间交流的机会。

(2) 目的性原则。在幼儿操作摆放图形或实物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明确活动的目的。一是通过图形“力”的作用,发现问题,初步体验到某些概念的内涵或运算规律,二是有目的的让幼儿用语言表述动作的结果,三是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使目标有效达成。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篇3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和经济迅猛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必须从现存的各种问题出发,寻找最佳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的要接受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小学化教学的倾向,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思想方法,过分重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却使数学自成体系,而忽视了数学与儿童关系的建立,结果造成数学教育的内容笼杂、单调且重复性强。致使幼儿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幼儿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学会死记硬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畏惧与厌烦。因此,探索新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显而易见,数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不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掌握初浅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尝试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幼儿来说,通过数学启蒙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很有限,但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却是终身有益的。

其实,世界是变化万千,缤纷多姿的,而形态各异的万物又是由形形色色的图形构成的。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幼儿无时无刻不与图形打交道,从早晨睁开眼看到的门窗、书桌,到大街上的圆柱、棱台,天空中形如火球的太阳,以及造型千姿百态的各类建筑,天地之间无处不充满着图形,可以说,幼儿生活的世界是图形的世界。千变万化的图形构成幼儿的居住、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幼儿对图形是不陌生的。因此,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把较为抽象的数方面知识与较为形象的形方面知识统一起来,是有利于幼儿学习、理解数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此,大量事实证明我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的改革将是可能,也是可行,且是有用的。

二、 课题的界定

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一个是数,一个是形,数抽象,形直观。数学就像一棵大树,它是从数和形这两类基本东西里生长出来的并能长出千奇百怪的分枝和花朵。数形结合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

“数形结合”是本课题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指把几何图形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发现图形的各种规律中了解数学的初浅知识。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直接的数形结合。把图形作为数学学习的操作材料,在摆弄、玩耍、游戏中感知数学的存在与有用。第二层次指间接的数形结合。这种结合是指在幼儿掌握数的初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空间,各种数学规律的高一层次教学活动。如:加法交换律,认识时钟等内容。

“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 ” 它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即指: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以各种美丽的图形方式导入数教育。在感知几何图形内在数形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两者之间的巧妙融合、巧妙渗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与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数形结合以及自身的内部机制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幼儿园数学模式”是指: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和新《纲要》思想的指导下,将“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并用以处理各种数学学习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步建构生成内容与预设内容相结合的,并能适应幼儿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幼儿数学教育新模式。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目标、内容等)

由于“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幼儿园数学模式之探索”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大,为了能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的、可操作性的、富有实效的研究,采用总课题分解、带动子课题运转模式,20xx年9月子课题“数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在秀城区里立项,逐步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附表格),使课题研究日趋完善。

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研究目标

让幼儿在探索形的规律中,认识与走近数,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确立幼儿在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

在感知几何图形的和谐、美丽、神奇中,体验数学世界的抽象美。在数形相互作用与巧妙融合下,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

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运用在生活中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是对幼儿数学素质的要求

研究内容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如何将从形入手、数形分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从形入手、数形结合新的教学模式

强调环境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价值意义

借助直观的形,结合抽象的数,把数与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感受几何图形的和谐、美丽,数学的抽象美,在有趣、奇妙的想象中进入数学领域,获得有关数方面的粗浅知识

让幼儿在生活中、活动中主动学习数学

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教育

培养幼儿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 研究对象

本园小、中、大班幼儿共105名。

五、 研究的方法

(一) 观察法

教师通过直接的观察,搜集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或资料,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确定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等。如:幼儿在自由摆放图形时,观察幼儿的摆放规律、动作、表情、语言、过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确定教育措施,为课题开展积累第一手感性材料,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起点。

(二) 调查法

为切实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与幼儿的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就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行设计了包括幼儿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幼儿数学教学情况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逐步形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研究方案。在每学期末,采用情景调查与试卷调查的方法,检验科研成效。

(三) 行动研究法

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根据课题目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行方案→评价问题解决的情况→再次发现问题……循环反复,直至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在中班的课题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幼儿的操作摆弄,而忽视了幼儿之间的交流、思考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使操作过程成为了一种无目的的行为。课题组通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从而提出了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师的角色迁移的新理念。

(四) 质的研究法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项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对数学能力超常与数学学习困难的幼儿进行重点的、内在的、长期的研究,形成特殊幼儿的研究策略。

六、 课题的实施

(一) 学习理解《纲要》,建立目标、评价体系

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并明确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有力的说明了数学教育必须以科学的事实为依据,幼儿只有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下,通过对物体的操作,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逐步明确了幼儿数教育研究的重点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使图形成为科学探究的工具。逐步确立了以培养幼儿的兴趣、态度、能力、习惯等内容为重点的研究目标,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多元化、多样化、个别化,关注幼儿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 探究教学模式,选择适宜内容,体现全新观念

1、教学计划的探究

依据新《纲要》的精神和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本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首先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美丽的图形当作幼儿数学学习的“领路人”,运用欣赏、讲述、寻找、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认识图形,感知图形。也就是幼儿数学教育的起点不再是学科知识的起点“1”(1和许多),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事物各种形状的认识、摆弄、拼搭过渡到对数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直观的观察、操作中进行归纳,发现规律。其次是在图形的摆弄中运用集合、对应等方法发现物体的多少,并将物体进行分类、排序。最后才过渡到数的理解以及时间、空间、方位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数学教学新模式(计划)。(见图表)

2、教学内容的探究

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为此我们从幼儿身心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入手,注重内容的生活性、丰富性、启发性、连贯性,从兴趣入手,选择有探索欲望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集合的教育中运用动物的特性开展“找一伙”的活动;在加减运算中运用“乘汽车”“逛超市”等教育内容,通过物品的买卖来学习加减运算;在数的组成中运用“分饼干”、“找朋友”等游戏进行。

当然在内容的选择时我们还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幼儿“跳一跳,摸得到”,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给幼儿一定的发展空间,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内化。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过程的探究

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能生存、发展、合作,具有竞争力人,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由教师教→幼儿学的单一传导过程,变为教师←→幼儿双向互动及多向互动的过程。(如图)

日常教学中,教师时刻观察、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调整和重新安排材料的依据,同时也在时刻思考如何在最恰当的时候建议幼儿在更高一层次上运用材料或教给幼儿一些能够接受的数概念,还经常主动地与一些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一起活动,教给前者一些更高水平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带动其他幼儿,给予后者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其他幼儿。在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又是活动的协调者,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相互间的矛盾。使教师、幼儿、材料、环境都互动起来。

(三) 采用多种手段,发展幼儿的思维

1、丰富的环境,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中国古代曾有人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的一切包括人、事、物、时间、空间等都是构成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图形的美丽、神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首先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的创设其实是教育思想、教育概念和教育价值的物化。幼儿对美丽的、生动的物体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在环境布置中,力求做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如给几何图形、数字按上五官、手脚,将他们拟人画。(如图)

另外在既注重环境美化装饰功能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走廊、楼梯、过道、转角、操场等处绘制了各种可供幼儿参与、游戏的神态不同、造型各异的动物、人物、迷宫图、格子布和一些抽象的组合画,让幼儿自己即可欣赏,又可分类、排序、比较多少,还能发现、思考数学的韵味。如:大

班走廊上的五个不同大小的内切圆(图1)

给孩子无限的遐想,他们说是花、孔雀羽毛、贝壳、草帽、面包、眼珠、彩虹、海螺……还有操场上老师自行设计的各种格子布更是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如图2),他们在一起跳跳、玩玩、讲讲、议议,到处是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在活动室中还设置便于幼儿存放各类操作材料的矮柜,塑料筐和大量便于幼儿操作的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贝壳、纽扣、记录纸、铅笔、蜡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把活动室的墙留给孩子,使一幅幅虽稚嫩,但富有想象和创造的图形组合画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图形世界的美丽和神奇。

(2)心理环境

我们在注重创设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还及时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结合起来。一是教师常常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玩,如:跳格子布,走图形迷宫、拼搭组合等,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二是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度,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想象,甚至做出决定。当发现幼儿遇到问题自已想办法解决或表现出兴趣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三是平日里常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孩子,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提高了幼儿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2、激发兴趣,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前儿童思维总是伴随着活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变化而同步进行。科学家发现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既可受活动兴趣因素的激励获得超常发挥。也可因活动兴趣的丧失而产生失常表现。所以,激发兴趣就成了数教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师所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主要是通过材料的操作与摆弄;数学美的欣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的。为此我们首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操作材料)。其次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操作材料的摆弄中引导幼儿欣赏数学的科学美、抽象美和创造美。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在容量和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从孩子在玩沙时争抢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桶想到的,孩子们通过“水、沙、米”的科学小实验不仅理解了容量的大小与容积的关系和物体守恒的道理,而且还获得了测量的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幼儿在生活中举一反三,不断的发现与发展。

因此,兴趣是学前儿童数学思维的调控器。在课题进行中,我们正是抓住了兴趣这一思维调控器,使“从形入手 数形结合”的教学模式大放异彩,达到发展幼儿思维,提高认知能力,增强内部动力的功效。

3、鼓励操作,为幼儿思维的发展提供可能

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他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可见,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因此,儿童只有通过摸、画、剪、拼、排、贴等操作活动,让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并受幼儿喜爱的活动。

为使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从数学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出发,以《纲要》的理论为依据,边实际边总结,提出以下几条教学原则:

(1) 条件性原则:指在幼儿操作探索过程中具备的条件①为每位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村料。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③允许幼儿有同伴间交流的机会。

(2) 目的性原则。在幼儿操作摆放图形或实物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明确活动的目的。一是通过图形“力”的作用,发现问题,初步体验到某些概念的内涵或运算规律,二是有目的的让幼儿用语言表述动作的结果,三是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使目标有效达成。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篇4

“从容的前进,优雅地转身!”一转眼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也将告一段落,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由原来的中心本部的教师拓展到村级中班的老师,队伍编制变了但是我们的教研热情始终不变,在各位老师同仁的努力配合下,在大家的积极研讨下,我们组的教研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活动精彩,创意无限,现将一学期教研工作做一回顾小结。

一、热情参与,活力无限

教研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热情投入,需要每位教师都能把教研活动看作是自己应有的职责,成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研。我们组教师对参加教研都充满了热情,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接受并将其转化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将教研内化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意识和动力。特别是今年我组进行了创新实行轮流主持制,让教研组成员根据自定的专题轮流主持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方式由这轮主持人决定,教研组长予以辅助,教研组成员相互支持,参与完成。教研组长轮流主持制使老师们从以往教研活动的“旁听者”转变成“参与者”、“领导者”,教师们不得不对所研究的专题进行思考,教师们主动去收集资料,构思活动过程,整理主持思路……,通过一次次的轮流主持,教师们被推到了台前。我们发现,许多以往默默无闻的教师让人眼前一亮,教师们反映,自己不是没有本事,而是没机会把本事展示出来,现在说的机会多了,自己不但有干劲,而且知道怎么干了。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每个人都成了教研活动的主人,当老师们建立了主人翁意识之后,引导教师相互学习、互换角色,渐渐从教师中出现了担当教研活动主持人的人选,即分担了组长的工作,又提高了自己参与教研的能力。我们还坚持“能者为师”,挖掘每个教师身上的“能”,以此为结点不断发散,形成协作、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大家热情的教研氛围中,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沟通,而且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使教研活动充满了活力,也更具亲和力、凝聚力。

二、集体备课,头脑风暴

今年教研组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每月一个课例,定时间,定主备人,进行对建构式课程中的数学活动进行了研讨讨论,我们的集体备课内容是从教材中选取材料,在各自自行设计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介绍交流,在交流中确定主备课人,大家围绕研讨的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逐一进行研讨商定,集合众人的智慧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活动方案。备课内容是中班数学活动《大家慢慢走》《蔬菜汤》《快乐做早操》《我会整理》《蚂蚁搬豆》。如第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慢慢走》,是我负责的,活动前通过校讯通,提前告知集体备课的内容,提醒组员认真研读材料,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初稿。随后在周五的教研活动上,再组织大家再次研读教材,由第一主备人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讲述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和过程,随后教研组成员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讲述各自不同的设计过程,针对出现的有争论的环节,组织大家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使大家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最后,由主备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回去再细细思考,确定出最终的方案让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去实施。有时侯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时,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共同找资料,有时要辩解,甚至搞得面红耳赤,但是我们却乐在其中,在备数学活动《快乐做早操》时,我们为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出现的不同顺序而辩解,在备《我会整理》时,我们为领域定位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大家的分析商讨切磋中,制定出精彩教案。这样的研讨氛围不止一次,充分调带起了老师们的参与研讨的热情,气氛非常的融洽。总之,集体备课,形式多种多样,不管哪种形式都离不开讨论,相互交流,主讲人讲述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对听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讲人讲的某些独到见解,无疑是一个教学经验交流过程,听者无疑是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而个人的处理意见,相互讨论,使听、讲双方都得到相互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些过程中,让教师们学会了如何去斟酌教学目标,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对教材的分析和修改的能力。结合组内的研讨课撰写教学案例,可谓一举多得,既促进了教师的撰写能力,同时又督促教师对教学研讨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整理,结合实际的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发展了教师的评析和撰写能力。

三、实践观摩,促我成长

在这个学期中,我们教研组一共组织开展了两次教学研讨活动,分别是盛珠丽老师的《小熊过生日》和唐晓莉老师的《蔬菜汤》。两位年轻的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根据各自班级幼儿的特点,准备了具有操作性、探索性于一体的丰富的教学具,引导孩子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科学知识,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针对唐老师的《蔬菜汤》,教研组的老师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唐老师对教材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从教具的准备到环节的设计,再到最后的集体评价讲解,逐一进行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研组的一员,也是受益多多,同时深深地体验到了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四、情景沙龙,智慧共享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某些教学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许多自认为正确却实质错误的教学行为反复出现。对此我们教研组就进行了一次对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片段进行情景沙龙活动,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问题,与教师深入对话,进行研讨。当主持人在多媒体上逐一展示一个个熟悉的教学片段或者过程,组织大家认知解读,这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经常碰到过的,在看过了前面的片段和过程后,针对主持人随后抛出的问题和疑虑,为什么为这样?老师的这种做法、教法是否正确?怎样的引导才是有效的,能够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纷纷提出自自己的方法。老师们会对其中的一个片段有了不同的争论,现场出现观点碰撞,场面非常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主持人抓住时机,亮出专家的观点诊断,令人豁然开朗之余,又多了思索和思考的余地。这样的现场诊断,既新颖有实用,老师们在今天收获了很多知识,有提高了教师们的评断能力,智慧的火花在老师们的心中流动。

五、案例研讨,相进相长

撰写案例分析,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数学案例研讨活动,事先通知大家撰写一片有关的'数学案例,老师们很认真,不管会写很不怎么会写的,都按要求准备好了材料,(真感到很幸福,老师们的配合是教研活动有效进行的根基)陆老师的案例“数字邻居”《让幼儿的数学探索更加有效》,潘老师的点点虫虫飞《在生活和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李老师的“小火车开起来《快乐游戏,放飞思维》唐老师的《蔬菜汤之我见》,盛老师的《蚂蚁搬豆》、《生活中的数字》案例分析等等。在激烈的现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日常教学活动中疏忽的问题,通过解剖、分析解决了许多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一次案例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撰写案例的能力

六、现场流动,视觉交融

10月14日,我们对本年级组的数学材料投放进行了一次评比。本次教研活动一改以往到场就坐下来听课,评课的模式,而是进行流动走动,要求教师逐一观中心本不中班的区域现场,并听取主班教师的创设介绍,同时要求教师用更理性的眼光、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理念去“冷”眼旁观同伴的创设,用理论去审视实践,使观点更鲜明,思路更清晰,判断更准确。要求教师们在设计好的评价表上亮出自己的看法,截取其中几位老师的观点如下:

师1:布局的合理性;材料的层次性好、操作性强、多样性、有效性;教师指导的针对性、适时性、平等性、互动性;幼儿的发展性

师2:材料投放的目的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材料收集的便捷、材料更新的阶段性、材料与主题目标的相符性、年龄特征;区角设置的合理性(运动性与学习性相分隔);教师的指导(介入方式与时间的把握);建立区角活动常规,确立规则

师3:材料的实用性、美观性、操作性、层次性、耐用性、适合幼儿年龄特征、促进孩子能力发展、一物多用;区域布局的空间性、动静分隔;幼儿活动的常规、自由自主、互动;教师指导的适时介入、有效性、语言引导启发、提升目标

这次教研活动能让参与的教师人人都情绪高涨,积极主动,配合默契,且氛围宽松和谐,既收获了较多的感受,充分感受了教研活动的收益与乐趣使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同时,由于安排紧凑,教师的精神始终如一地跟随着流程的进展而不松懈。整个过程教师们精力集中,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这带给教师一定的兴奋刺激,同时也激活了教师蕴籍的灵性,使她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逬发出许多灵感。

七、给我舞台,亮我风采

11月25日上午,我们教研组有辛承担了园级的一次现场教研活动实录,这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尝试,新的创新。在刚接受任务时,我感到很迷茫,怎么办啊?该怎么进行呢?好在在组内老师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下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作为教研组长,首先确定研讨的主题“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路径的有效呈现”研讨的方式“智慧树”的形式,挖掘出相关的四个问题:“活动中,教师运用了那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思维?本次活动中,幼儿是怎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拓展思维的?在本次活动中,操作材料是否有效使用,是如何通过操作活动来激发了幼儿的思维?在本次活动中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师幼、幼幼、材料与幼儿),来发展幼儿的思维?事先,把有关本次活动的有关细节以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大家,让大家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的上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微型彩排,尽量做到更好。那天上午首先聆听了三位年的教师的数学展示活动,应为大家都有任务在生,听的非常的认真、仔细,不放过一个细节。三位老师在前期都已做好了精心的准备,她们无论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教具及操作材料的准备——以及磨课修改等,经过多次的休整完善,三个活动充分表达了“生活化数学,数学教学与孩子生活经验的密切融合;游戏操作性数学,在游戏情景中、在操作中体会数量关系、数的含义;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在学习、操作、感知的过程中训练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抽象的数学品质;数学语言的表述性,将思维的路径,操作的过程、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教育理念。展示课后是我们的现场式教研互动观摩,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心理,(第一次嘛,肯定会的)我安排了研前一个,大家在一起演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荷塘月色》,优美得旋律,仿佛使我们在一片美丽的荷塘中荡漾,心情舒畅。接着就进行紧张有效的研讨活动。而这次教研组活动形式运用了“大树”成长变化——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理念,将设计讨论的问题融入在叶、果中,全体组员在主持人、执教者、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三颗光秃秃的树随即变成了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智慧树,让人耳目一新,研训氛围不断高涨。

这次现场教研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参与讨论的每位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理论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相信这种现场教研新模式会有效地触动其他教研组活动在形式、内容上的不断创新,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有效平台。

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集体温暖的教研组是帮助我成长的基地,了解每位教师的不同潜力,善于诱发教师积极性是做好教研组工作的保障,我们是一只年轻的队伍,我们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希望各位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尝试和探索。期待在真实的课堂中,看到教师行云流水、质朴自然;看到孩子眼神熠熠生辉,童声快乐悦耳,感受到孩子的智慧在流淌,童心在飞扬。最后提出自己的几个寄予:

1、让教研成为教师心灵开放的空间

2、让教研成为教师智慧生成的过程

3、让教研成为教师共享成功的时光。

相信在下学期我们中班组一定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攀登,不断提高!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篇5

一、 活动的策划

结合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预赛,开展由青年教师执教,全体数学教师全程参与(包括分析教材、备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

二、 活动的展开

(一) 教案设计

在确定了参赛教师、教学内容(四年级七册《垂直与平行》)之后,由参赛教师在集体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备课,然后就参赛教师的备课进行交流,参赛教师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过程,全体教研组成员就这位教师的个体备课进行讨论修改,加以完善。

(二) 试教修改

参赛教师试教,部分教研组成员听课,邀请来我校交流的xx老师听课指导,针对存在问题与不足,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

(三) 校内展示

校内展示,全体教研组成员听课,课后安排评课,再次修改,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卢丽萍教师准备参加区课堂教学比武预赛。

三、活动的反思

(一)、组织者要明确教研活动的特点和目的。

众所周知,教研活动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组织者。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教研活动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这次教研活动是为参加比赛的青年教师而举行,执教的教师只有一位,活动前没有向教师征求意见,没有确定活动的`主题,只不过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这样的教研活动显然是失败的。其实称为“教研活动”也有些牵强,更谈不上“有效教研活动”。

(二)、执教者要多一点反思、多一点互补。

在教研活动中,上展示课的教师大多是学科骨干或青年教师,为此,执教者要倍加珍惜良机,除了在研讨互动中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之外,活动后也要加强自己反思。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也应该是如此。在上完公开课后,自己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要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次活动其实是为了应付比赛,只安排了一位教师上课,执教者间无法比较,执教者只有自己跟自己比。如果重新策划,应该让三位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竞争,让他(她)们相互听课,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更有实效。

(三)、听课者要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实践

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让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使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得到解决,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发展,教研意识得到加强。然而,在开展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课后安排教师互动交流时,大部分老师不会在大庭广众下站出来提问研讨,即使有的老师说了,也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她)们,我们学校共有12名数学教师,35周岁以下的只有3位,50周岁以上的倒有4位,再则,我们农村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参加研讨机会不多,让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研讨交流起来,实在难。所以,为了真正地开展教学交流研讨,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者在活动之后,要开辟多种渠道让教师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如撰写听后感言,这样更便于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篇6

“从容的前进,优雅地转身!”一转眼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也将告一段落,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由原来的中心本部的教师拓展到村级中班的老师,队伍编制变了但是我们的教研热情始终不变,在各位老师同仁的努力配合下,在大家的积极研讨下,我们组的教研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活动精彩,创意无限,现将一学期教研工作做一回顾小结。

一、热情参与,活力无限

教研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热情投入,需要每位教师都能把教研活动看作是自己应有的职责,成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研。我们组教师对参加教研都充满了热情,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接受并将其转化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将教研内化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意识和动力。特别是今年我组进行了创新实行轮流主持制,让教研组成员根据自定的专题轮流主持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方式由这轮主持人决定,教研组长予以辅助,教研组成员相互支持,参与完成。教研组长轮流主持制使老师们从以往教研活动的“旁听者”转变成“参与者”、“领导者”,教师们不得不对所研究的专题进行思考,教师们主动去收集资料,构思活动过程,整理主持思路……,通过一次次的轮流主持,教师们被推到了台前。我们发现,许多以往默默无闻的教师让人眼前一亮,教师们反映,自己不是没有本事,而是没机会把本事展示出来,现在说的机会多了,自己不但有干劲,而且知道怎么干了。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每个人都成了教研活动的主人,当老师们建立了主人翁意识之后,引导教师相互学习、互换角色,渐渐从教师中出现了担当教研活动主持人的人选,即分担了组长的工作,又提高了自己参与教研的能力。我们还坚持“能者为师”,挖掘每个教师身上的“能”,以此为结点不断发散,形成协作、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大家热情的教研氛围中,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沟通,而且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使教研活动充满了活力,也更具亲和力、凝聚力。

二、集体备课,头脑风暴

今年教研组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每月一个课例,定时间,定主备人,进行对建构式课程中的数学活动进行了研讨讨论,我们的集体备课内容是从教材中选取材料,在各自自行设计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介绍交流,在交流中确定主备课人,大家围绕研讨的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逐一进行研讨商定,集合众人的智慧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活动方案。备课内容是中班数学活动《大家慢慢走》《蔬菜汤》《快乐做早操》《我会整理》《蚂蚁搬豆》。如第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慢慢走》,是我负责的,活动前通过校讯通,提前告知集体备课的内容,提醒组员认真研读材料,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初稿。随后在周五的教研活动上,再组织大家再次研读教材,由第一主备人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讲述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和过程,随后教研组成员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讲述各自不同的设计过程,针对出现的有争论的环节,组织大家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使大家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最后,由主备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回去再细细思考,确定出最终的方案让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去实施。有时侯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时,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共同找资料,有时要辩解,甚至搞得面红耳赤,但是我们却乐在其中,在备数学活动《快乐做早操》时,我们为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出现的不同顺序而辩解,在备《我会整理》时,我们为领域定位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大家的分析商讨切磋中,制定出精彩教案。这样的研讨氛围不止一次,充分调带起了老师们的参与研讨的热情,气氛非常的融洽。总之,集体备课,形式多种多样,不管哪种形式都离不开讨论,相互交流,主讲人讲述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对听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讲人讲的某些独到见解,无疑是一个教学经验交流过程,听者无疑是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而其他老师再发表个人的处理意见,相互讨论,使听、讲双方都得到相互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些过程中,让教师们学会了如何去斟酌教学目标,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对教材的分析和修改的能力。结合组内的研讨课撰写教学案例,可谓一举多得,既促进了教师的撰写能力,同时又督促教师对教学研讨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整理,结合实际的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发展了教师的评析和撰写能力。

三、实践观摩,促我成长

在这个学期中,我们教研组一共组织开展了两次教学研讨活动,分别是盛珠丽老师的《小熊过生日》和唐晓莉老师的《蔬菜汤》。两位年轻的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根据各自班级幼儿的特点,准备了具有操作性、探索性于一体的丰富的教学具,引导孩子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科学知识,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针对唐老师的《蔬菜汤》,教研组的老师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唐老师对教材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从教具的准备到环节的设计,再到最后的集体评价讲解,逐一进行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研组的一员,也是受益多多,同时深深地体验到了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四、情景沙龙,智慧共享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某些教学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许多自认为正确却实质错误的教学行为反复出现。对此我们教研组就进行了一次对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片段进行情景沙龙活动,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问题,与教师深入对话,进行研讨。当主持人在多媒体上逐一展示一个个熟悉的教学片段或者过程,组织大家认知解读,这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经常碰到过的,在看过了前面的片段和过程后,针对主持人随后抛出的问题和疑虑,为什么为这样?老师的这种做法、教法是否正确?怎样的引导才是有效的,能够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方法。老师们会对其中的一个片段有了不同的争论,现场出现观点碰撞,场面非常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主持人抓住时机,亮出专家的观点诊断,令人豁然开朗之余,又多了思索和思考的余地。这样的现场诊断,既新颖有实用,老师们在今天收获了很多知识,有提高了教师们的`评断能力,智慧的火花在老师们的心中流动。

五、案例研讨,相进相长

撰写案例分析,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数学案例研讨活动,事先通知大家撰写一片有关的数学案例,老师们很认真,不管会写很不怎么会写的,都按要求准备好了材料,(真感到很幸福,老师们的配合是教研活动有效进行的根基)陆老师的案例“数字邻居”《让幼儿的数学探索更加有效》,潘老师的点点虫虫飞《在生活和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李老师的“小火车开起来《快乐游戏,放飞思维》唐老师的《蔬菜汤之我见》,盛老师的《蚂蚁搬豆》、《生活中的数字》案例分析等等。在激烈的现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日常教学活动中疏忽的问题,通过解剖、分析解决了许多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一次案例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撰写案例的能力

六、现场流动,视觉交融

10月14日,我们对本年级组的数学材料投放进行了一次评比。本次教研活动一改以往到场就坐下来听课,评课的模式,而是进行流动走动,要求教师逐一观中心本不中班的区域现场,并听取主班教师的创设介绍,同时要求教师用更理性的眼光、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理念去“冷”眼旁观同伴的创设,用理论去审视实践,使观点更鲜明,思路更清晰,判断更准确。要求教师们在设计好的评价表上亮出自己的看法,截取其中几位老师的观点如下:

师1:布局的合理性;材料的层次性好、操作性强、多样性、有效性;教师指导的针对性、适时性、平等性、互动性;幼儿的发展性

师2:材料投放的目的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材料收集的便捷、材料更新的阶段性、材料与主题目标的相符性、年龄特征;区角设置的合理性(运动性与学习性相分隔);教师的指导(介入方式与时间的把握);建立区角活动常规,确立规则

师3:材料的实用性、美观性、操作性、层次性、耐用性、适合幼儿年龄特征、促进孩子能力发展、一物多用;区域布局的空间性、动静分隔;幼儿活动的常规、自由自主、互动;教师指导的适时介入、有效性、语言引导启发、提升目标

这次教研活动能让参与的教师人人都情绪高涨,积极主动,配合默契,且氛围宽松和谐,既收获了较多的感受,充分感受了教研活动的收益与乐趣使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同时,由于安排紧凑,教师的精神始终如一地跟随着流程的进展而不松懈。整个过程教师们精力集中,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这带给教师一定的兴奋刺激,同时也激活了教师蕴籍的灵性,使她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逬发出许多灵感。

七、给我舞台,亮我风采

11月25日上午,我们教研组有辛承担了园级的一次现场教研活动实录,这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尝试,新的创新。在刚接受任务时,我感到很迷茫,怎么办啊?该怎么进行呢?好在在组内老师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下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作为教研组长,首先确定研讨的主题“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路径的有效呈现”研讨的方式“智慧树”的形式,挖掘出相关的四个问题:“活动中,教师运用了那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思维?本次活动中,幼儿是怎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拓展思维的?在本次活动中,操作材料是否有效使用,是如何通过操作活动来激发了幼儿的思维?在本次活动中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师幼、幼幼、材料与幼儿),来发展幼儿的思维?事先,把有关本次活动的有关细节以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大家,让大家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的上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微型彩排,尽量做到更好。那天上午首先聆听了三位年的教师的数学展示活动,应为大家都有任务在生,听的非常的认真、仔细,不放过一个细节。三位老师在前期都已做好了精心的准备,她们无论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教具及操作材料的准备——以及磨课修改等,经过多次的休整完善,三个活动充分表达了“生活化数学,数学教学与孩子生活经验的密切融合;游戏操作性数学,在游戏情景中、在操作中体会数量关系、数的含义;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在学习、操作、感知的过程中训练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抽象的数学品质;数学语言的表述性,将思维的路径,操作的过程、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教育理念。展示课后是我们的现场式教研互动观摩,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心理,(第一次嘛,肯定会的)我安排了研前一个,大家在一起演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荷塘月色》,优美得旋律,仿佛使我们在一片美丽的荷塘中荡漾,心情舒畅。接着就进行紧张有效的研讨活动。而这次教研组活动形式运用了“大树”成长变化——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理念,将设计讨论的问题融入在叶、果中,全体组员在主持人、执教者、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三颗光秃秃的树随即变成了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智慧树,让人耳目一新,研训氛围不断高涨。

这次现场教研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参与讨论的每位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理论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相信这种现场教研新模式会有效地触动其他教研组活动在形式、内容上的不断创新,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有效平台。

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集体温暖的教研组是帮助我成长的基地,了解每位教师的不同潜力,善于诱发教师积极性是做好教研组工作的保障,我们是一只年轻的队伍,我们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希望各位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尝试和探索。期待在真实的课堂中,看到教师行云流水、质朴自然;看到孩子眼神熠熠生辉,童声快乐悦耳,感受到孩子的智慧在流淌,童心在飞扬。

最后提出自己的几个寄予:

1、让教研成为教师心灵开放的空间

2、让教研成为教师智慧生成的过程

3、让教研成为教师共享成功的时光。

相信在下学期我们中班组一定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攀登,不断提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