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年夜饭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夜饭文章1:年夜饭到底怎么吃
过年是普天同庆、合家团圆的日子——你真的想见他们吗?是亲戚,但各有各的日子,一年见不到一次。又因为各人的能力性格际遇,分属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你真想和他们吃饭吗?有人吃饭没吃相,一双筷子在盘子里东扒西拣;有人喝两杯就开始撒酒疯;每个家族都有一部长达三代甚至五代的恩怨史,搞不好就有人要在饭桌上上演快意恩仇……
就在不久前,看到一个有趣的花边新闻:有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族,二十多年,一直是轮流坐庄办年夜饭,并且在同一家连锁酒店。但今年,轮到的主办方老二说:“AA吧。”老二,还是儿女中家境最好的一个。她说得轻描淡写,其他人也没太当真。
开席没多久,老二就沿桌收钱,八十多岁的老祖母率先垂范掏口袋——她的钱,到底还是没收。老大默默掏了,老三把钱拍在桌上,掉头就走。其他的孙辈曾孙辈,个个愕然——五岁那一位算人吗,当付不当付?最后基本上钱都收上来了,年夜饭不欢而散。
何以至此?轮流操办不也是一种实质上的AA呀。我细细一想:轮流坐庄最大的问题就是丰俭由人,像城市轮流办奥运会一样,北京恨不能一斥百万金,伦敦能多节约就多节约。
我自己多年前也有过一个轮流买单的小圈子,有些人事先安排得好好的,去的都是菜精席暖的雅舍;有些人就在他自己楼下的小馆子,五六个人一盆水煮鱼。嘴上都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但当一个人觉得你不值一顿饭钱,你还觉得和他吃饭重要?小圈子渐渐散了,过了好多年,我才明白:并不可惜。
估计这一家的年夜饭也如此。虽然在同一家店,但宴席有888一桌的,也有8888一桌的。估计老二不痛快已经很久了:轮我们家就翅参鲍肚,轮你们家就红烧肉呀?更或者,还有别的不爽,活了大半辈子,积累下来的怨与烦,像经久不洗衣服上的垢,结成了壳。
中国家庭,能面子上糊弄过去的事儿,一般不会撒破脸。一个家族能弄到当面收钱的程度,背后有说不尽的寒潮汹涌了,冰冻三尺,不是一日之寒。老祖母都八十多了,儿女应该也五六十了,大体是退了休的年纪,不在社会上打拼,不必再敷衍谁,看你不顺眼,就用各种方式明确方式:我不想,再看到你了。
AA制是不是好制度?不好说。我有一个朋友,娶了个美国太太,圣诞节和太太一起回娘家。岳父母早已离婚又分别再婚,此刻两家联合邀请这小两口。我好奇,问:“传说美国家庭也是AA制的,可属实?”他答:“属实。”因为早说好是请他们俩的,账单上来,便四位老人开始算钱摊钱,四张信用卡递上去。
这会不会冷冰冰的没人情味?拜托,本来就是离婚夫妻,本来就是女儿嫁到万里之外,女婿还是外国人。
但放在中国的环境下,老一代的怨偶多但离婚少,兄弟姐妹打得誓死不来往,逢年过节有时还得假模假式碰个头。经常有小朋友向我诉苦,某位不懂事的叔叔舅舅姑姑,到他们家吃年夜饭,从头抱怨到尾,什么菜都能说得比屎还难吃。我提议:等这位叔舅姑主持年夜饭的时候,照班处理中。小朋友摇头:叔舅姑单身/离婚/或者在外地,轮不到办只轮到吃。
怎么办?也许学学耿直的老二:AA吧。
就像同学聚会,爱来不来,来者自付。你有别的事儿忙,或者懒得描眉抹粉穿高跟鞋,就别来。来了你想把这100块吃回去,就努力吃少说话。轮到你主办,你如果犯懒,带大家去吃回转寿司,也未尝不可,谁缺一顿饭呀。
只是,说句坦白话,要求自付费用的同学会,我都不参加。都这把年纪了,同学里难道一个有签单权的大腕、一个能买单的土豪都没有吗?明明是,人家不屑跟我们玩儿。我们这一群剩下来的LOS-ER,紧巴巴出一点儿钱买一次回忆一次伪狂欢做啥。与其在外面做豪客,不如带老妈老公/老婆孩子吃饭,享受天伦之乐。
生而为亲戚,是缘分。美满亲热的大家族,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能温暖整个寒冬。但如果不能,一人食未必不能过个舒心年,三人聚也是大团圆。
年夜饭文章2:年夜饭
文/冯兆龙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不时地从远处传来,年味越来越浓了。寒风中的城市街头,那些匆忙的脚步里有多少是归心似箭的游子?此时,不管多远,不管多累,回家,是每一个在外游子不变的主题;回家,只为赶上那一顿象征着大团圆的年夜饭。
星期天回父母家,母亲说大哥在外地出差可能到年跟前才回来,让我把回老家祭祖的东西准备好,嘱咐我在大哥不在时多操点心。年三十回老家祭祖是我们家多年不变的规矩。我的老家在几百里之外的乡下,那里埋葬着我的祖辈,虽然迁居省城三十多年了,但我们每年都得回去,以前爷爷奶奶在,还未到年跟前,父母便回到了乡下,我们也必须在大年三十赶回来。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大年三十我们兄妹就必须回来在爷爷奶奶的坟头烧纸磕头,然后再驱车返回省城的父母家吃年夜饭。
今年回去祭祖不但有我们的儿女,还有侄子两岁多的女儿。祭奠先人不仅仅是祈求先人的佑护,更是人生在世要记着感恩。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感激是我们的本分,报答是我们的责任。
晚上七点前我们就赶回到了父母家,母亲领着她的三个儿媳妇还在厨房里忙碌,案上已经摆满了各种佳肴。端上凉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斟上酒,开始了年夜饭。偌大的圆桌上摆满了冷盘、热炒、蒸碗,十几口子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尽管略显拥挤,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母今年特别开心,他们已经有了重孙子,小家伙刚刚能喊太爷太奶,天真、可爱,让人心头一阵阵的发热。这时,弟弟的电话响了,他进房间通了一会话,出来便把手机递给母亲说:“你孙女要和你说话。”弟弟的女儿今年夏天作为省内的交流生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学校读高中,临走前,我们全家吃了一顿饭。那天,母亲很是伤心,责怪弟弟说孩子那么小,你们放心,我还不放心。“奶奶好,新年快乐。”“我娃好,我娃在那里受苦了。”没说几句,母亲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弟弟赶紧过来笑着对母亲说:“你娃好着呢,你不用操心。”说完便拥抱了一下母亲。“来,喝酒喝酒,干杯。”弟弟举起了杯子,我们也高高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大嫂端上了一碗甜饭,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笑声又回荡在屋里……
看着春晚,品着佳肴,一年的辛苦、劳累、委屈、烦恼都忘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才体会到天伦之乐的幸福。年夜饭就是团圆饭,它吃的是开心,盼的是团圆,享受的却是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年夜饭文章3:年夜饭到底怎么吃
过年是普天同庆、合家团圆的日子——你真的想见他们吗?是亲戚,但各有各的日子,一年见不到一次。又因为各人的能力性格际遇,分属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你真想和他们吃饭吗?有人吃饭没吃相,一双筷子在盘子里东扒西拣;有人喝两杯就开始撒酒疯;每个家族都有一部长达三代甚至五代的恩怨史,搞不好就有人要在饭桌上上演快意恩仇……
就在不久前,看到一个有趣的花边新闻:有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族,二十多年,一直是轮流坐庄办年夜饭,并且在同一家连锁酒店。但今年,轮到的主办方老二说:“AA吧。”老二,还是儿女中家境最好的一个。她说得轻描淡写,其他人也没太当真。
开席没多久,老二就沿桌收钱,八十多岁的老祖母率先垂范掏口袋——她的钱,到底还是没收。老大默默掏了,老三把钱拍在桌上,掉头就走。其他的孙辈曾孙辈,个个愕然——五岁那一位算人吗,当付不当付?最后基本上钱都收上来了,年夜饭不欢而散。
何以至此?轮流操办不也是一种实质上的AA呀。我细细一想:轮流坐庄最大的问题就是丰俭由人,像城市轮流办奥运会一样,北京恨不能一斥百万金,伦敦能多节约就多节约。
我自己多年前也有过一个轮流买单的小圈子,有些人事先安排得好好的,去的都是菜精席暖的雅舍;有些人就在他自己楼下的小馆子,五六个人一盆水煮鱼。嘴上都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但当一个人觉得你不值一顿饭钱,你还觉得和他吃饭重要?小圈子渐渐散了,过了好多年,我才明白:并不可惜。
估计这一家的年夜饭也如此。虽然在同一家店,但宴席有888一桌的,也有8888一桌的。估计老二不痛快已经很久了:轮我们家就翅参鲍肚,轮你们家就红烧肉呀?更或者,还有别的不爽,活了大半辈子,积累下来的怨与烦,像经久不洗衣服上的垢,结成了壳。
中国家庭,能面子上糊弄过去的事儿,一般不会撒破脸。一个家族能弄到当面收钱的程度,背后有说不尽的寒潮汹涌了,冰冻三尺,不是一日之寒。老祖母都八十多了,儿女应该也五六十了,大体是退了休的年纪,不在社会上打拼,不必再敷衍谁,看你不顺眼,就用各种方式明确方式:我不想,再看到你了。
AA制是不是好制度?不好说。我有一个朋友,娶了个美国太太,圣诞节和太太一起回娘家。岳父母早已离婚又分别再婚,此刻两家联合邀请这小两口。我好奇,问:“传说美国家庭也是AA制的,可属实?”他答:“属实。”因为早说好是请他们俩的,账单上来,便四位老人开始算钱摊钱,四张信用卡递上去。
这会不会冷冰冰的没人情味?拜托,本来就是离婚夫妻,本来就是女儿嫁到万里之外,女婿还是外国人。
但放在中国的环境下,老一代的怨偶多但离婚少,兄弟姐妹打得誓死不来往,逢年过节有时还得假模假式碰个头。经常有小朋友向我诉苦,某位不懂事的叔叔舅舅姑姑,到他们家吃年夜饭,从头抱怨到尾,什么菜都能说得比屎还难吃。我提议:等这位叔舅姑主持年夜饭的时候,照班处理中。小朋友摇头:叔舅姑单身/离婚/或者在外地,轮不到办只轮到吃。
怎么办?也许学学耿直的老二:AA吧。
就像同学聚会,爱来不来,来者自付。你有别的事儿忙,或者懒得描眉抹粉穿高跟鞋,就别来。来了你想把这100块吃回去,就努力吃少说话。轮到你主办,你如果犯懒,带大家去吃回转寿司,也未尝不可,谁缺一顿饭呀。
只是,说句坦白话,要求自付费用的同学会,我都不参加。都这把年纪了,同学里难道一个有签单权的大腕、一个能买单的土豪都没有吗?明明是,人家不屑跟我们玩儿。我们这一群剩下来的LOS-ER,紧巴巴出一点儿钱买一次回忆一次伪狂欢做啥。与其在外面做豪客,不如带老妈老公/老婆孩子吃饭,享受天伦之乐。
生而为亲戚,是缘分。美满亲热的大家族,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能温暖整个寒冬。但如果不能,一人食未必不能过个舒心年,三人聚也是大团圆。
年夜饭文章4:除旧迎新话人生
文/大山里的清泉
年少时,年夜饭是一家大小最集中、最热闹的时刻,就好比是初一、十五的逢圩赶场,更像当代单位上年终岁末的奖金发放。
当平时少见的鸡鸭鱼肉等美味佳肴,在八仙桌上升起腾腾热气,一壶壶醇香四溢的米酒洒向瓷杯、陶碗之际,德高望重的爷爷会第一个入席,大家在静静地等待老人家的“都围坐上来吧!”的一声令下,这时锅碗瓢盆、酒杯碗筷等清脆的碰撞声;大人们温良恭谦让时的囔囔声;小孩、婴儿的喊叫、哭笑声,此起彼伏,浑然其中,宛如那《春节序曲》中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欢快热烈,高潮迭起,充满着除旧迎新大团圆的喜庆气氛。
父亲端起酒杯深情地说:“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们,孩子们:在这除旧迎新的喜庆之夜,我们全家大小托爷爷、奶奶的鸿福,又走过了不平凡的365天;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家庭的兴衰为己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劳作,取得了又一年的猪肥牛壮,鸡鸭成群,五谷丰登!我道一声大家辛苦了!让我们共同举杯,为今年的丰收,来年的好运干杯!同时敬祝爷爷奶奶福星高照,福寿吉祥!语音未落,已经恍筹交错,在融融的气氛中,彰显着家的安乐与祥和。
待酒过三巡,母亲、婶婶们仍然穿梭在厨房和大厅之中。随着菜肴不断更新,气氛更加闹腾,孩儿们一阵“出击”之后,都扔下碗筷闪身出门,融入玩爆竹的队伍之中……
这时的爷爷总会以长辈和过来人的双层身份,就像我们的行政首长在年终总结会上讲话似的,给我们讲述礼义廉耻,做事做人。老人家语重心长,洋洋洒洒的话语,虽难以全都记下,但四十余年来,这箴箴之言,话犹在耳,伴我一路走来。
“人生在世,既短也长,谁都不能回避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月变换的阴晴圆缺,漫漫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爷爷总是老调重弹,再三告诫。我想,年轻的一代,能聆听老人言,至少可以避免吃亏在眼前;对于走好人生道路,对待人生祸福既非废话,更不是赘言。
老人家常说:“我们不希望年轻人要“念念有如临敌日”;但,至少应做到“心心常似过桥时”;无论何时何地,道德为本,仁义至上;做到不以物喜,莫以己悲;谨言慎行,坦荡心胸;品行端正,良善心田……”
四十多年了,一切都在改变,尤其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如雨后春笋,尽管政府严格控制,但还没有四十年前的那种清静;如今随处都是人山人海,就连过去的荒山野岭也有了人和狗混住别墅、洋房。
连续两年的春运我总得去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去转悠转悠。和往年一样,所到处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归心似箭的民工,在黑压压的广场上,宛如暴风雨前的蝼蚁过山岗,千万只匆匆而散乱的脚掌践起的阵阵尘土,在人们的头顶上弥漫飘扬。
归心似箭的人们,满面春风者少之又少,而悲观消沉的却不乏其人。在这些愁云密布的人群里,有相当部分是90后,且多数是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因为涉世时间很短,茫然中总给人的感觉是忧心忡忡;好些年轻一年来无所适从,更不清楚人生长河的水浅水深;有的抓住了机遇,事业刚刚有了起色,有的命运多舛,走了不少弯路,甚至鼻梁上还粘着不少“灰尘”。
走向社会,步入人生,谁不希望有个好的开端;年终岁末那个不想腰缠万贯,衣锦还乡?但是,尽管历经风雨,搏击青春,能如愿以偿者寥寥;此时此刻,有的黯然无语,有的落寞伤心;有的牢骚满腹,有的怨天尤人。作为过来人我当然理解此番心境!但我也曾奉劝过好多后生:有钱没钱,先回家过年;人在,希望自然在,平安,钱财买不来。
几十年来,儒家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根深蒂固。所以,我一直就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法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在无为的岁月里,做一些有为的事情;凡事顺其自然,不与命运做那无谓的抗争;顺运时,争分夺秒;逆运时,等待时机;当人生步入寒冬时,不妨学学那生不逢时的梅花,也来个孤芳自赏,像它那样置寒风于不顾,视冰雪如温床。
年复一年,我从来都以“小人物”来看待自己。现实中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梦想中辉煌的人生遥遥无期,成功者头上的光环让你感到刺眼和妒忌;奋斗数年乃至数十年,却发现自己还是自己,总觉得我在人们的眼里无足轻重,羞愧的心也曾那样沉重。因此,我总是向自己大胆的承认:我是一个小人物,我要享受属于小人物的快乐和开心。
天上从来就不会掉馅饼。年轻时也曾做过不切实际的美梦,妄想不劳而获,甚至一劳永逸:想着买一张彩票中巨奖,股指期货成钱箱;期待那一天捡到巨款,既买轿车又买房,娶个靓妹好风光。然而,世上这样的美事少之又少,有的人几辈子也摊不到头上。如果哪一天真掉下来个“馅饼”,那里面也多半包着毒药和鸦片。所以,无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生的幸福与痛苦,你都不要头枕黄粱,都要靠自己的运程和打拼来改变。
人们总会在年终岁末时想到一些后悔不已的事情,然后就对自己咬牙切齿!不由自主地说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之类的话。人们之所以会后悔,就是因为想的太少,面对问题时不够沉着冷静。要知道行为比思维快的结果往往将导致一团混乱,人生没有草稿,历史不能重写,世上没有后悔药,错过的将永远失去。因此,生活中我们想好了的一定要做好,没想好的一定要思量再三。
世道变了,现在不是什么人都按牌理出牌。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做人做事不能总按老一套,既然乱了常规,就不要总当“老实人”,这样不但无济于事,甚至还会因此吃亏上当,你所有的努力会因此前功尽弃,竹篮打水一场空。
别忘了谁都有自私的一面。很多人都相信“朋友亲如手足”,“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自私的一面,时过境迁,丧信食言,背信弃义者比比皆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也不算新鲜。谨记:“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朋友向敌人的转换只是一瞬间的事;利益才是永恒的。”所以,一定要牢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
不应该小瞧任何人。有的人,你只看到了他的今天,但却无法预料他的明天;有的人,你瞧上去并不起眼,但,也许此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藏不露的“高人”。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任何人,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聪明之处,小瞧别人的人甭说不理智,至少是缺乏自知之明。
升官发财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于是为了金钱,为了权利,他们苦苦钻营,疲于奔命。这样一来,他们就错过了很多本该享受的美好时光。名和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也不是衡量生命质量的唯一标准。对我们来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才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
独木桥也许胜过阳关道。做人做事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盲目效仿,尚不知事物都是千变万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所以我们应该拥有一套独特的做事思路和具有自己特色的做人方法,然后你会发现,比起“阳关道”来,“独木桥”也许能走得更好。
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最爱。人们总是容易因爱伤风,为情感冒,昨天还在发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天就缘尽情绝了。还有很多人,结了婚以后,才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结果,一场婚姻悔了两个人;其实你早该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最爱。爱情是需要你精心呵护的,不要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爱情如人生列车上的引擎,处理得当会成为前进的动力,处理不当就成了负担和累赘;相爱的双方会遇到风雨,关键的就看那时她(他)是否与你风雨同舟。
贵人不一定是好人。坎坷人生路上,每个人都盼望能有贵人相助。遇到困难时,贵人会帮你一把,晋升受阻时,贵人会拉你一下。我们通常将贵人比作上司、亲戚和好友,其实未必,贵人也可能就那个与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抑或是专门找你麻烦的人,甚至可能是对你心怀敌意的人。不要以为贵人一定是好人,很多时候好人成不了贵人。所以不要把贵人的范围划的太窄,这样做不利于你的进步,也不利于你获得贵人的帮助。
过年了,本当吉言相赠,图个轻松。但我觉得说点真话更有用……
最后祝愿朋友们新年快乐!
年夜饭文章5:家里总有年夜饭
文/刘改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每到春节,这首歌总会在耳边萦绕,不知道唱出了多少游子们的心声。
我不由地想起去年除夕的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地赶回乡下,和爷爷奶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当热腾腾的年夜饭端上桌,我数着人头摆放好碗筷时,奶奶却转过身去,在她身边那个位置上多放了一副餐具。我知道,奶奶在等唯一的女儿——我的姑姑。
三年前,姑姑在镇上打工时,和一个相识没有多久的外地人相识相恋,并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远嫁到千里之外。哪知婚后刚一年,那个男人就移情别恋,再也不肯回家了。姑姑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又悔又恨,却毫无办法。为了赚足女儿的奶粉钱,她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四处给人打工,到酒店当服务员,当保姆,到夜市摆地摊,吃了很多苦。
有一次,姑姑病倒在租来的房子里,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天寒地冻,屋里却连一口热水也没有。好心的房东看不过去,辗转打来长途电话,奶奶立刻哭成一团,爸爸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赶到那个城市,姑姑却已经悄悄地搬走了,从此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半点消息。
“放鞭炮吧,你姑从小就胆大,别的女孩听到炮声就吓跑了,她却高兴得手舞足蹈……”爷爷叹息着推开院门,却看到门前的雪地里,有个女人抱着孩子站着,也许是因为站得太久,身上披满了雪花。
“是姑姑回来了!”我扔下鞭炮,去搀扶喜极而泣的奶奶。
洗去一路的风尘,换上干净温暖的衣裳,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姑姑,表情一直有些木然,如在梦中。
奶奶唤着姑姑的小名,让她坐到餐桌边。拿起熟悉的碗筷,吃一口年夜饭,姑姑的泪水才像决了堤似的汹涌而出。
那晚,因为姑姑,因为团圆,年夜饭特别香,特别甜。
眨眼间,又是匆匆的一年,姑姑新的爱情已经萌芽,女儿也活泼可爱。今年的年夜饭里,有着更多的笑声,更多的甜蜜。
年夜饭文章6:年夜饭光景
文/叶梓
厨房里的肉香味,穿过木格子窗户,飘荡在院子上空,弥久不散。那股混合了大香、草果以及其他作料的香味,让大年三十的这个黄昏,更加意味悠长了。我一次次地钻进厨房,背着祖母揭开锅盖,看看那口大锅里翻滚着的骨头。严厉的祖父,还是拉上我去接先人。这是年夜饭前的重大仪式,也是一户西北人家过年的大事——只有把列祖列宗们从遥远的墓地接回来,年夜饭才能开始,一家人,才算真正团圆了。
回来的时候,祖母早早就在土炕上摆好了小炕桌,梨木的。
但先不吃肉,像是故意卖关子似的,一人一碗浆水面。这是穷人的饭,天天吃,今晚还吃,用祖母的话说,“是给好好吃肉垫个底!”后来我才知道了祖母的“良苦用心”:先清淡,后油腻,再说免得馋了好久的小孩子们大快朵颐于肉食时坏了肚子。简单、平凡、普通的浆水面,如同拉开了年夜饭的序幕,旋即,院子里开始放起了炮,叭啦一响,祖母笑盈盈地从厨房里才把一大盆堆得高高的肉端出来,年夜饭才算开始了。一盆热气腾腾的肉,一罐加了盐的蒜泥!年年如此简单,没有饺子,没有祝福的言辞,也不看中央电视台晚上八点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还没有电视机。后来有了电视机,也很少看——只有肉,只有一家人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围着一盆肉盘腿而坐不禁发出的津津有味声。
吃毕肉,稍稍收拾,端上几盘凉菜,开始喝酒啦。每年,梨木炕桌上总会出现凉拌胡萝卜丝、油炸花生米这些下酒菜,还有一点水果和盐水炒的瓜子。祖父善饮,一个人能喝大半瓶。他常常不管别人自顾自地喝。喝一会,祖母就去抢酒盅,但祖母一辈子似乎管不住他的喝酒抽烟。祖父的脸上有些微红,这是他喝多的标志。这时候,他常常会一个人先去睡了。
带上门时,他还要说一句:“今晚大家喝好啊!”
他分明是高兴的。看着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聚一堂,热闹,亲切,和睦,还请来了看似无影无踪实则无处不在的祖宗,他当然心里爽快。祖父提前离了席,但每年总有两样活动要进行,像是年夜饭的尾声似的。其一是嗍猪尾巴,其二是夹门扇。
嗍猪尾巴,其实在大家围锅吃肉时就开始了。家里的小孩子如果常流口水,那就在除夕夜里,特意煮一条猪尾巴,让他一遍接一遍地嗍。据说,此法可治孩子流口水。至今,我也不知道在医学上有没有根据,但在家乡,多少年来一直风靡不息,而且,据说效果还奇佳。我小时候,有好几年就嗍过猪尾巴,那味道现在忘了,但想起人家吃肉,我连汤都喝不成,只握着一个猪尾巴嗍来嗍去,实在是好笑又好气。现在,我怀疑那时候的常流口水,是不是跟饮食的贫乏有关呢?
夹门扇,就是哪个孩子个子长得不高,或者长得不快,就在大年三十晚上,等大人们吃完肉,就把他夹在将闭未闭的主房门扇里,一人在里,一人在外;一个执头,一人提脚,像拉皮筋似的往两头拉,而且边拉边喊,一个说:“长着么?”
“长着哩!”另一个回答。
一问一答声里,屋内笑语连连,欢乐融融。如此者反复三五次,就停下来。被夹了门扇的孩子,开始给长辈们一一磕头,讨要红包了。
也许,这两样风俗,现在在家乡已经雪泥鸿爪了。
而我一介游子,也只能在太湖之滨,怀念这样的时光了。
年夜饭文章7:年夜饭
文/芜湖朱幸福
虽然我就在本地工作,也经常回老家,但母亲每到年前还是早早打来电话,让我们无论如何要回农村老家过年。自从小妹出嫁后,老家只有父母两人生活,我动员他们进城到我的小家过年,母亲很不高兴:“我们不去你那儿过年,你们也可以不回来!”看她真生气,我只有妥协,老老实实地带着老婆孩子回乡下过年,母亲的脸上这才有了笑容。在她看来,父母毕竟是长辈,他们住在哪儿,哪儿就应该是我们的家。因此,成家20多年了,我还真没在自己的小家过一个年。
其实,说是回家过年,主要是为大年三十晚上回家吃一顿团圆饭。小时候,家里穷、人又多,只有年夜饭才有鸡鸭鱼肉等荤菜,让我们放开肚子吃一顿。正月里来客人时,桌上的荤菜我们是不能动的,知趣的客人也多半象征性地吃一点,因为后面还有客人要来。我工作之后,家里的情况略微好转一些,每次吃完年夜饭,母亲总安慰我们说:“今年比去年的菜要好些,大家好好干,明年过年菜还会更丰盛。”
我结婚后住在学校宿舍,离老家有十几里,虽然平时也经常回家,但过年是必须要与父母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吃过之后,再回自己的小家。后来进了县城,离家远了,又没有私家车,不但在老家吃年夜饭,还要在家多住几天,顺便再到几个亲戚家走走,然后再邀请父母和亲戚朋友进城小聚。这时,母亲不但不会拒绝,还主动帮我邀请其他亲戚。
年夜饭桌上的菜,绝大部分都是母亲种养的。鸡、鸭、鱼是家里养的,蔬菜是母亲种的,圆子、八宝菜也是自制的,年糕、炒米糖等则是准备好原料请人加工。我工作的单位一般放假迟,我们通常要到腊月廿九、三十才能赶回家。刚进家门,母亲就一边埋怨我们回家迟了,一边汇报年夜饭准备的情况,譬如老母鸡、老鸭汤早在锅里炖烂了,新买的牛肉、羊肉、猪头肉等也弄了个半熟,新鲜蔬菜洗干净了,就等着我们回家搭配烧熟。
妻子系上围裙进了厨房,母亲在大灶下烧火,父亲在打扫里外的卫生,我则将春联、福字贴上门窗,把碗碟酒杯找出来洗净,再准备好祭祖的器物。只有女儿没事,抱着个热水袋看电视,间或跑进厨房先吃点美食。中午12点一过,我们便开始祭祖。先摆上几个碗碟,装上饭,斟上酒,跪拜,邀请先人入席,恳请他们继续保佑我们健康、平安、发达。然后,将纸钱拿到外面烧了,在闪烁的火焰和飘飞的灰烬里,默默地缅怀先人……
在外的人都赶回了家里,年夜饭就能够开始了。有的人家吃得早,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了,有的人家子女还在回家的路上,那就要等得很晚,必须等人到齐了才能开吃。年夜饭上菜也很有讲究。先上“看鱼”,这鱼只能看不能吃,而且整个春节期间每次宴请都要端上,直到正月十五过小年才能吃掉。再就是鸡鸭肉等大菜,接着是炒菜、冷盘,加上在外工作的子女买回来的特色菜肴。总之,凡是家里能拿出来的最好的食物、最高档的烟酒,都放到了年饭桌上,展示着全家人一年劳动成果的缩影,也成为孩子们茶余饭后炫富的资本。待到最后一道菜——“圆子”上桌后,年夜饭就圆席了。父亲便把早就准备好的大小爆竹点燃了,在震天动地的爆竹声中,红色的纸屑伴着浓浓的硝烟弥散开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从年三十的下午,一直要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年夜饭要慢慢吃、细细品,大家还要喝点酒,白酒、红酒、米酒、饮料随意。家人团聚,气氛和谐,大家一高兴,免不了要多喝几杯,我们晚辈纷纷给长辈们敬酒,说一些祝福的话,不知不觉大家酒喝得都有些高了,母亲便会从怀里掏出几张崭新的票子,依次给孙女、外孙们发压岁钱。告诫我们:“只要你们好好干,不偷懒,明年的日子一定会更好过!”
年夜饭,是家家户户一年一次最豪华的美食聚餐,气氛热烈和谐,可能还没结束,央视春晚的大幕又隆重开启,那可是中国人共享的一顿年度精神大餐啊!
年夜饭文章8:浓味年夜饭
文/黎燕
羊年的除夕就要到了。连日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又在心里回旋。
那时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婶住在辽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自建的三间瓦房里。那时候,除夕还没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业制度少有弹性的我,即使除夕这天,仍较晚离开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坐有轨电车,再坐火车,到辽阳换乘公交车,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公公婆婆家,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团圆乐和年。
刚走进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迎面而来,暖人心扉。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现着吉祥与喜气。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婆婆、小叔小婶与小侄子,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两个孩子像小鸟儿,咯咯笑着扑到爷爷奶奶的怀里。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齐了,美不胜收的年味儿更浓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老爸老妈早就构思好了菜谱,积攒下所需的钱款。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的品相……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审查验明后,老爸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待上几天。
自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正式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是一个重头戏。老爸在灶房地炉的火上,用旧铁辊做烧烤架,把事先拿进屋化去冰冻的猪头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们浑然不觉。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就将它放入开水盆里,泡上一阵子。之后,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再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过火,捞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压上几天几夜。 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切成片状,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神啊,那个爽啊,就别提了。
腊月三十这天,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就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大铁锅在东屋火舌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小鸡、红蘑和土豆块。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三个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里屋外欢实地蹦蹦跳跳。大人们兴奋不已,在热炕头放上面板,负责擀皮的男人站在紧挨炕沿的地上,包饺子的女人围着饺馅盆散落坐在热炕上。大家欢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饺子的包出花样来。饺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帘上,等待时辰下锅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鱼更是戏眼了。先是老两口必定一同出动选购,他们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才买下。婆婆是解放脚,加上大跃进时,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车,右腿受过伤,采购、烹饪走路多了腰酸腿疼,却其乐陶陶。刮鳞、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经她用心酱炖的大黄鱼一上桌,金灿灿的,诱人的鱼香直往肺腑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鱼盘里伸去。这时,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装不下那么多的快乐了,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绒绒的菊花儿。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浓香的,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过的就是大人孩子齐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时,盘里仍剩有大块的鱼段,丰盈的水饺。老人心中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就听戏匣子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古城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喜盈盈地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压岁钱,揣进孩子们的兜里。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声与星光璀璨的欢笑声,将年味儿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那时的浓浓年味儿,多年以后,还在我的心里萦回。那样的欢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样的虔诚隆重,极富仪式感;那样的费时耗力,精雕细刻,满溢着一家一户独有的风味儿。色彩纷呈的年夜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年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夜饭里,我们团聚喜庆,辞旧迎新,吸取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乡愁和郁结。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气与力量。
一双双翅膀欣然起飞,向着美好的未来轻逸起舞。
年夜饭文章9:年夜饭
文/肖复兴
在我们中国过年,最看重也最讲究的,莫过于年夜饭了。无论贫富贵贱,大年三十夜里,那一顿全家团圆围坐的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饺子,是年夜饭的主角,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民俗的传统和情感,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火鸡。哪怕穷得叮当响,只能包一顿野菜馅的饺子,那也是要包的。曾几何时,所谓的年味儿,就在那一顿大年夜的饺子里了。
年夜饭,无论丰厚满桌、饺子压轴,还是简单得只有一盘饺子,都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个准备的前奏,也就是要有个铺垫。以往过年之前,这样的前奏,这样铺垫,甚至有些繁文缛节。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粘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每一天都在为这顿年夜饭密密麻麻地做着准备工作。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被一样,一层层地絮厚,把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才会将年夜饭烘托得如同一出大戏里的主角出场一样,令人期待,并有着节日的仪式感。
二是必须全家人人动手,尤其是饺子,更须全家人聚在一起包。过去的年月,再大户的人家,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都不会到外面图个气派和省事。而且,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那样,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那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春节最动听的音乐之声。
四十三年前的春节,我在北大荒,弟弟在柴达木,家中只剩下孤苦伶仃零的父母。年夜饭,无人帮父母准备,父母也无心去做,但饺子总是要吃的呀;但是,我和弟弟都远在天边,无法和父母一起动手去包。而且,自从我和弟弟离开家,自以为是战天斗地,志在四方,已经一连好几个春节没和父母在一起了。这个春节的黄昏时分,我的三个留京的朋友,分别买了面、白菜和肉,跑到我家陪伴两位老人包了一顿饺子,一起吃的这顿年夜饭,过的这个春节。他们完全是出于友情,帮助我和弟弟弥补了这未回家过年尽孝的情意。
我无法猜想父母吃这顿饺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大概是父母吃的唯一滋味最特殊的年夜饭了。黄昏的时候,当三位和父母无亲无故的年轻人,想替代他们的孩子,来为他们做这顿年夜饭;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会是那个春节属于父母的音乐之声吗?我知道,尽管三位朋友的举动,会让父母感动和感激,但也会让他们望着三位和他们的孩子年龄一样的年轻人,更加想念自己的孩子,而让这个本该团圆的节日多了几分伤感。
就在吃完这顿饺子以后不久,父亲一个跟头倒在天安门广场前的花园里,脑溢血去世了。我不知道,父亲的死和这顿特殊的大年夜的饺子,有什么关联。我只知道,当我再回到家里,有了充足的条件和时间,可以和他老人家一起准备年夜饭,在大年夜可以和他一起包饺子了,他已经不在了。老天爷不再给我一次这样的机会。
四十三年过去了,很多个春节的大年夜里,全家热腾腾地端出那一盘盘饺子的时候,我会想起那个大年三十父母那顿特殊的饺子。如今,孩子已经长到和当年的我一样的年龄了。我对他说,珍惜每一年和父母团圆的年夜饭,而且,清楚地懂得年夜饭必备的两个条件:一起准备,一起动手。其实,这两个条件,包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它让你更深地体会到亲人团圆相聚的滋味。
年夜饭文章10:我们家的年夜饭
文/安杰
南方的年夜饭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提起咱北方的年夜饭,却只有根正苗红的两个字儿——水饺。所不同的是,旧社会北京城里的皇帝要就着酱瓜儿吃素饺儿,馅子有所谓的“十八鲜”之说。一来是“头顿素,一年素”,讨好一下佛祖。二来也给厌倦了整年荤腥的“龙肠”刮刮油。可咱老百姓正相反,巴巴地盼了一年,这时恨不得鸡鸭鱼肉排着队挤进五脏庙。可惜,不能够!
在下小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开篇儿的年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咱们除了一股干劲儿要啥没啥,全国经济一派乍暖还寒的疲态。我妈早年病休在家,全靠老爸张罗一家四口的生计,熬得他几乎累弯了腰。有年腊月里,老爸曾经的战友从新疆转业回来,送给他半条寒羊腿。全家人望着那泛着玫瑰鲜与玉脂白的疙瘩肉犯了难,最后决定用“红焖羊腿”为年夜饭增光添彩。三十儿夜里,我在小院里跺着脚守着那只煤气炉子。飘蓝的长火苗舔着砂锅粗造的纹理,像是拳击手挑衅的拳头,引得我馋心大动。我傻乎乎地鼓着腮帮子,拼命地吹了又吹,希望早点儿吃到美味。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大年夜,您猜怎么着?我愣是努出了满脑门的汗,最后怎么上床睡着的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顽强的羊腿还在锅里负隅顽抗,那顿肥美的年夜饭终于和满地的花炮一起破碎,成了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梦魇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街上涌动着匆匆忙忙、去而复来的人群。大家都恨不得多长十张嘴来拉生意,多长十条腿来跑买卖。我家趁时而动,老妈开了个兼卖报刊的电话亭,老爸跑起了出租车。一年到头钱挣了不少,全家脸上的笑容比春晚主持人还甜。可是“有了钱,没了闲”,一顿年夜饭又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好在开清真馆子的穆斯林朋友不过大教的节。头年天擦黑儿时往“黑家饭馆”柜台里递几十元票子,两只大塑料袋一撑,这新年的饺子算是齐活儿。牛肉大葱馅儿的水饺个个像生气的牛眼似的瞪得溜圆。一口咬下去,飞溅的热油似乎能把窗户上的冰花都烫化。美餐一顿后,爸爸边剔着牙,边遗憾地说:“饺子味儿不错,可惜差那么一口汤,没法原汤化原食儿呀!”我妈瞪他一眼,把暖瓶端过来:“看烧得你,买来的饺子哪来的汤?喝刷碗水吧!”
进入21世纪,街上的私家车、大哥大越来越多,老妈的电话键盘和老爸的车轮子渐渐都有些转不动了。我那时还在上大学,明知道饭卡里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心里惭愧得受不了。几年下来,除了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外,愣是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终于,我家的电话亭和那部米黄色的老式电话一起成了历史名词,老妈又下岗赋闲,生活的重担再次落到了爸爸一个人肩上。年夜饭,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夜烦”,大家都在闷头吃,可谁也吃不出个滋味来。
2010年以后,咱中国人的日子真像滚芝麻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甜,我们家的生活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先是老爸、老妈双双领到了退休金,接着我的工资也像那个相声里说的,来个“连升三级”。虽然春节晚会越来越不中看,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合家团聚、共度佳节的热乎劲儿。老爸这两年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遵从医嘱,给他单煮了一锅少油少盐的素馅饺子。他咬开看看里边油青碧绿的“内容”,叹口气说:“哎,谁知道咱活着活着,又活成和皇上一个待遇,过年改吃素啦!”我妈把盛了几个肉饺子的醋碗塞给我三岁的小儿子:“你爷爷挑嘴争食儿呢,去,你给爷爷端去!”我那胖小子便学着动画片里孙悟空的样子,把碗举过头顶说:“师父,请你齐(吃)吧!”逗得大家差点把醋笑到鼻子里。
年夜饭,这顿世界上场面最大的盛宴,不单是我们家家户户在吃,咱们的祖国也在默默地和每个人一起举杯呀。惟愿这顿饭越吃越香甜,越来越丰盛,华灯永照,永不散场!
年夜饭文章11:浓味年夜饭
文/黎燕
羊年的除夕就要到了。连日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又在心里回旋。
那时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婶住在辽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自建的三间瓦房里。那时候,除夕还没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业制度少有弹性的我,即使除夕这天,仍较晚离开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坐有轨电车,再坐火车,到辽阳换乘公交车,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公公婆婆家,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团圆乐和年。
刚走进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迎面而来,暖人心扉。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现着吉祥与喜气。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婆婆、小叔小婶与小侄子,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两个孩子像小鸟儿,咯咯笑着扑到爷爷奶奶的怀里。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齐了,美不胜收的年味儿更浓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老爸老妈早就构思好了菜谱,积攒下所需的钱款。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的品相……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审查验明后,老爸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待上几天。
自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正式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是一个重头戏。老爸在灶房地炉的火上,用旧铁辊做烧烤架,把事先拿进屋化去冰冻的猪头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们浑然不觉。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就将它放入开水盆里,泡上一阵子。之后,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再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过火,捞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压上几天几夜。 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切成片状,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神啊,那个爽啊,就别提了。
腊月三十这天,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就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大铁锅在东屋火舌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小鸡、红蘑和土豆块。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三个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里屋外欢实地蹦蹦跳跳。大人们兴奋不已,在热炕头放上面板,负责擀皮的男人站在紧挨炕沿的地上,包饺子的女人围着饺馅盆散落坐在热炕上。大家欢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饺子的包出花样来。饺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帘上,等待时辰下锅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鱼更是戏眼了。先是老两口必定一同出动选购,他们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才买下。婆婆是解放脚,加上大跃进时,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车,右腿受过伤,采购、烹饪走路多了腰酸腿疼,却其乐陶陶。刮鳞、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经她用心酱炖的大黄鱼一上桌,金灿灿的,诱人的鱼香直往肺腑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鱼盘里伸去。这时,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装不下那么多的快乐了,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绒绒的菊花儿。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浓香的,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过的就是大人孩子齐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时,盘里仍剩有大块的鱼段,丰盈的水饺。老人心中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就听戏匣子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古城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喜盈盈地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压岁钱,揣进孩子们的兜里。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声与星光璀璨的欢笑声,将年味儿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那时的浓浓年味儿,多年以后,还在我的心里萦回。那样的欢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样的虔诚隆重,极富仪式感;那样的费时耗力,精雕细刻,满溢着一家一户独有的风味儿。色彩纷呈的年夜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年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夜饭里,我们团聚喜庆,辞旧迎新,吸取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乡愁和郁结。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气与力量。
一双双翅膀欣然起飞,向着美好的未来轻逸起舞。
年夜饭文章12:惦记的温暖
文/赵爻
每年的年夜饭刚开始,铺天盖地的短信就来了,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一时间手忙脚乱,这边还没有看完,那边又响起,不得已只能等手机好长时间不响了,再开始看短信。
拜年的话,有些雷同,祝福的词,千篇一律,但还是一条条仔细看过,内心依然感动。尽管短信有原创的,也有克隆的,但我相信,祝福也是可以克隆的,克隆的祝福并没有打折扣,也是真心真意的!
原创的短信是费了些气力的,想了些与我有关的新鲜话语,或是结合我的习惯,聊天似的说上几句,显然努力想与众不同地表达一些心意,无需文采,也没有过多的辞藻,原创的短信,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克隆的短信,气力也许花费得少了些,但至少也花了些输入我名字的时间,输入我名字的那一刻,至少心里是在惦记着我的。寒冬腊月里,有人惦记着,这本身就让人温暖。克隆的短信,让我得到的是冬日里的一丝温暖。
其实,一年了,忙来忙去,疏忽了很多东西,是过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弥补平日里的疏忽。短信也好,电话也好,登门拜访也好,都是想表达我们一种心意。没有人会在这样的日子里,虚情假意,刻意奉迎。
因此,克隆短信,只是把送给我的祝福,转送给了你,这只是祝福的传递,也是一种爱的传递,那份心意并没有减弱。如果有可能,我当然愿意每条短信都自己编写,或时尚,或幽默,体现我的个性,但我才思再敏捷,也不可能上百条短信都弄出新意。
其实不管是原创还是克隆,归根到底,还是那几句朴素的祝福:如意、健康、平安、快乐!所以,原创固然有人情,克隆未必不真诚。我不苛求我收到的短信是否原创,有人惦记,就是温暖。
年夜饭文章13:年夜饭
文/肖复兴
在我们中国过年,最看重也最讲究的,莫过于年夜饭了。无论贫富贵贱,大年三十夜里,那一顿全家团圆围坐的年夜饭,丰俭由人,哪怕穷得叮当响,只能包一顿野菜馅的饺子呢,却是哪一家都无论如何也缺少不了的。
饺子,是年夜饭里的主角,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火鸡。世界各地,哪儿都一样,过节,吃食是必不可少的,各有各的象征物,就像是节日里的形象代表。所谓我们说的年味儿,就都在那一顿大年夜里的饺子里了。那饺子里便也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民俗的传统和情感。
年夜饭,无论丰厚满桌,还是简单的只是一盘饺子,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个准备的前奏,也就是要有个铺垫。在以往过年之前,这样的前奏,这样铺垫,甚至有些繁文缛节。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每一天都在为了这顿年夜饭密密麻麻地做着准备工作。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絮厚,把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才会将年夜饭烘托得如同一出大戏里的主角出场一样,令人期待,并有着节日的仪式感。
二是必须全家人人动手,尤其是饺子,更必须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才对。过去时代里,再大户的人家,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都不会到外面图个气派和省事的。而且,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那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春节最动听的音乐之声。
四十三年前的春节,我在北大荒,弟弟在柴达木,家中只剩下孤苦伶仃的父母。年夜饭,无人帮父母准备,父母也无心去做。饺子总是要吃的呀,但是,我和弟弟都远在天边,无法和父母一起动手去包。而且,自从我和弟弟离开家,自以为是战天斗地,志在四方,已经一连好几个春节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了。这个春节的黄昏时分,我的三个留京的朋友,分别买了面、白菜和肉馅,跑到我家陪伴两位老人包了一顿饺子,吃的这顿年夜饭,过的这个春节。他们完全是出于友情,出于理解,帮助我和弟弟弥补了这未尽的一份过年的情意。
我无法猜想父母吃这顿饺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大概是父母吃的唯一一次滋味最特殊的年夜饭了。黄昏的时候,当三位和父母无亲无故的年轻人,想替代他们的孩子,来为他们做这顿年夜饭,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会是那个春节属于父母的音乐之声吗?缺少了我前面所说的准备和全家一起动手这样两个必备的条件,年夜饭的滋味,毕竟减少了许多。尽管三位朋友的举动,会让父母感动和感激,但也会让他们望着三位和他们的孩子年龄一样的年轻人,更加想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而让这个本该团圆的节日多了几分伤感。
就在吃完这顿饺子以后不久,父亲一个跟头倒在天安门广场前的花园里,脑溢血去世了。我不知道,父亲的死,和这顿特殊的大年夜的饺子,有什么关联。我只知道,当我再回到家里,有了充足的条件和时间,可以和他老人家一起准备年夜饭,在大年夜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包饺子了,他却已经不在了。老天爷不再给予我一次这样的机会。
四十三年过去了,很多个春节的大年夜里,全家热腾腾地端出那一盘盘饺子的时候,我会想起我和弟弟不在身边那个大年三十父母那一顿特殊的饺子。如今,孩子已经长到和当年我一样年龄了,我会对他说,珍惜每一年和父母团圆的年夜饭,而且,清楚地懂得年夜饭必备的两个条件:一起准备,一起动手。其实,这两个条件,包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加强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
年夜饭文章14:暖心的年夜饭
文/吴凤珍
走在我前面的人早已到六楼我继女儿家了,年老体弱的我还刚爬到五楼正在歇着“吭笃吭笃”地喘气,再跨上一步,上面似有动静,抬头望,一陌生男青年正在伸手出来准备下来搀我。“外婆,是我!”
——我猛然想起了老伴讲起过他外孙女儿有了对象了,我心头一热,我那继女儿真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婿!太令人欣慰的了。
每年过春节,总是由我们俩由苏赴宁探望儿孙辈的。而年夜饭则大半在女儿家吃的。
瞧,女儿每当我去时都是在楼头等候我的,一声亲热的“吴阿姨”!等我上得楼 ,她急忙扶我坐在小鞋柜上,硬是蹲下身子替我脱鞋换鞋,我若要争,她说:“老人不能蹲下的,容易中风的。”换了鞋后她亲热地搀扶我进室内。客堂里已坐着位王阿姨了,认识的,是老伴家的老邻居了,她只一个人在家,儿女都在国外,是留守老人。在这千家万户团圆的好日子里,不能让老人一个人单独过,每年吃年夜饭前继女儿总是去接她来一起团圆、并吃年夜饭的。我那继女儿就有着一颗好良心!
继女儿又装满了果盘及沏上好茶端到我与老伴面前,带着微笑细细地端详着我俩,她在仔细瞧着,我与老伴穿着她买的新棉袄时的模样儿漂亮吗?这件尼龙薄棉袄是她发现了并认为老人穿最合适而替我俩各买一件的,还有我俩穿的很贵的翻毛棉皮鞋。
年夜饭上的每道菜都是继女儿精心考虑并细心烹调的。她还把那碟卤猪耳朵特地调在我面前,我又一个惊喜:因为这是上次吃年夜饭时我无意间多搛了几块,且赞了一句:“这味道真好。”这是南京一带著名美食,她听见我的称赞后,这次专程去排队买来的。这顿丰富、和谐的年夜饭吃得欢欢乐乐、团团圆圆。
饭后,王阿姨拿出了她拍摄的好多南京的风景照,每一幅都是很美。我每次到老伴的子女家——南京过年,其心情总是兴奋的,他那三位子女及其家属个个待我视为亲人。我也早已对这个城市有了亲切感并视为我的第二故乡了。王阿姨瞧我欣赏得不想放手,便答应送我一幅。这却让我像“九头鸟拾着了一顶帽子,不知戴在哪一头为好了!”南京,实在是太美了,而更美的还是南京的人!
夜渐渐深了,亲情把空气里的欢乐和年味搅得越发地稠稠的了!
临行前,女儿把一只大饭盒给我们,打开一看是一大饭盒她做的蛋饺,真难为她了,女儿心细,想到我们是赴南京过年的、且我平时忙于敲电脑写文章,家中未必办年菜。让我们回到苏州后仍有年菜吃!
道别时女儿笑着说:“把‘元宝’带回家!”
今年的年夜饭将在继子那儿吃,或将别有风味!
丧夫后再婚,想找个如意老郎君难;若要兼顾孝顺的继儿女那就更难,而我就兼顾了三对贤夫妇的骨肉亲情。有人说我是前世敲开了木鱼修来的福气——非也,只消你时时记住一句话——比天空、海洋更宽阔、更宏大的是人的心!
年夜饭文章15:年夜饭
文/王诣煊
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又与我们相约了。
我在姨婆的带领下,来到了饭店。这时,冷菜已经上了,生煎小鲍鱼、白斩鸡、香辣辣的牛肉……令人垂涎三尺。如果不是顾及餐桌礼仪,这些菜估计一眨眼功夫就会被我们扫得干干净净。
在大家的期盼中,终于开饭了!我左手拿勺,右手握筷,不一会,那冷菜就成了一片狼藉。我舔了舔嘴唇,对着包厢里的镜子照了照,呀,我怎么变成“小花猫”了?刚擦干净,大龙虾、黄金鸡汤、牛肉炒杏鲍菇等菜就陆陆续续上了。我顾不上自己的形象,将筷子一个劲地伸向龙虾盘子。至于其他菜,我只能淡淡地瞧上一眼,偶尔夹上几筷。
好景不长,我的牙齿失误了——把舌头当成牛肉狠咬了一口,我立马疼得金豆豆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在我不断的哈气声中,舌头渐渐不再那么疼痛。我只得放弃做女汉子,开始像个小淑女一样细嚼慢咽了。经过一番努力,我好不容易才把肚子安顿好。可是,金灿灿的蛋挞上了,每人有3个呢。呃,这是要撑死我吗?啊,有了,一个金点子冒了出来,吃不了可以兜着走嘛,我打包!
这次的年夜饭可真丰盛啊。好好地犒劳一下我那嗜肉的肚子,真是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