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想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随想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随想的散文1:岁末随想

文/宋伯航

不知不觉,转眼已到岁末;时光如斯,就像日月更替;在喜迎新年到来的这一刻,总让人回首许多往事,心胸油然激荡澎湃。

岁月是季节的一条长河,人生在流淌不息中走过四季。少亦少,人将老,雕刻年轮,斑驳往事,岁值末瞬,五味陈杂,最容易让人重新拾起旧忆,快乐的心境如何也平静不下来。儿时曾经历的岁末,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只能尘封在风花雪月中,虽远且近。

那时的岁末,我拥有满屋的亲人,都是在祖母做着花样年糕与豆包馒头中焦急地等待新年的,也是我唯一快乐的期愿。村里的孩子们提前穿着新做的棉布花袄,胸前挂个线织的小布袋,里面放着一个熟鸡蛋,虽有些眼馋,却总也舍不得吃,要留作和别家的孩子比鸡蛋大小,过着天真无邪的每一天。

那时岁末交节,冬天很冷,屋外刮着大风,也会下雪,屋里没有现在很普及的空调,一盆炉火烧得旺旺的,照得满屋彤红,温暖舒逸。家里的一盆大火,留不住贪玩的孩子们,每天总是闲不住,尽管双手冻得发红,鼻上挂着清涕,也不觉天冷,跑东家串西家,找来成群伙伴,一起到村头堆雪人。

新年的气息总是属于兴奋的孩子们,天使般地快乐着,大人们忙着家什农活,根本没时间照管。淘气的我们,盼着学校快点放假,等到新年还可以有压岁钱,我好几次夜晚做梦,都是高兴地笑出声来。

岁月不老人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曾经的岁月已去,今天的岁末仍如以前,心情却已两样。物已逝往,今非昔比,我大学毕业后,离开偏僻的山村,有了工作,安起新家,每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都市,习惯了满街花花绿绿的风景,但此时仍会想起儿时的山村老家。

老家的昔日却已不再。发压岁钱的爷爷走了,做一手好菜与好看的花式年糕的祖母也离开了人世,他们似乎一下子把新年的乐趣全部带走了。时下唯一能做的是帮衬父母忙碌一番,住在山村高楼的新家,却再也没有以往孩子们穿红披绿的疯跑与喊叫声,再也没了过去大雪的岁末与孩子们堆雪人的欢乐。

如今的岁末,不再属于我在村外疯跑的时光,让我无限感念眼前的身边已不能聚首的亲人。韶华已逝,正如我不再写那种童年的日记。现在,我的记事本变得很干净,通常只用几句简单的话,把每天平淡的日子打发。

年年岁岁人相异,却上岁末回首心间时,过去的心情已远,现如今的我,仍然平静过着日子,仍然会翻开一本亲人的相册,遥想当年的岁末风景。

关于随想的散文2:“年味儿”随想

文/兵哥

过年,许多人在寻找“年味儿”。

说起“年味儿”,就不能不说说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那时候,过年简直是孩子们一年的期盼。年前,只要有点条件的家里,都要想法儿给孩子做一身新衣服,尽管是普通棉布的,自己剪裁缝制的那种,但对于农村孩子已经是天大的喜事了。有的孩子多,家里穷,就用大人的旧衣服改一下,也算一个小小的惊喜。

过年杀猪是村里的大事。家家户户把猪捉住,四蹄捆绑结实,在“吱吱”的叫声中,抬到杀猪的场院,统一宰杀。孩子们就围着看热闹,天开始黑下来的时候,捡一个猪蹄壳,放上猪油和棉线捻,点起猪油灯,在散发着油脂香的焦糊味儿中追逐嬉戏。杀得早的,这时候已经煮熟了一大锅方肉,孩子们用筷子插上一块儿,大快朵颐,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

过年的日程安排得很丰富。年三十,村里都要放烟火,提前一个多月,就有专门的师傅集中制作,那可都是大家伙,二踢脚有小孩胳膊粗细,“钻天猴”的杆儿就有一米多长,烟花放在地上,就跟倒扣的痰盂差不多大小,一齐燃放起来,那才叫过瘾。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三十的饺子倒吃不出什么滋味儿,早早去大队的广场等待燃放烟花才是正题。记得有一年,三十晚上下大雪,传出消息说烟花放不成了,但孩子们不死心,仍然聚到广场碰运气。那场雪下的确实很大,高高挂在电线杆上的那盏白炽灯光里,纷纷扬扬的雪花似乎织成了一张密密的网,把天地罩得严严实实。最终,烟花还是没有放成。

初一是拜年的日子,一大早儿,人们就收拾好家,三三两两的挨家串户去拜年。见到长辈磕个头,平辈的就寒暄几句,很是亲热。村里辈分儿大的,就在家里,准备好瓜子糖果,等着来拜年的人。有条件的还热上一壶烧酒,算是对晚辈的奖赏。孩子们跟着乱串,自然也能享到口福。

初五要迎财神,也叫“崩穷”,意思是用放炮的方式把穷鬼赶走。那时候,人们买不起很多的炮仗,平时就连小红鞭也是拆开单放的。但初五这一天,因为关系到一年的经济走向,所以也都尽其所能多放炮。那时候,我年龄小,贪睡,往往起得晚,大人们催着快去放炮,我不急,还给自己找到了理论根据:“穷鬼”怕放炮,放得最晚的,才能崩得最彻底。

对孩子们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正月十二,传说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孩子们前半夜是不能睡觉的,否则就可能被老鼠咬掉耳朵。当然这只是传说,或者就是个风俗,但孩子们高兴,吃完饭就成群结队理直气壮地到街上疯玩儿,衣服兜里一般都装满花生瓜子,以及剩下的鞭炮。那时候还不知道有圣诞节狂欢夜这样的节日,但我想,正月十二就是孩子们的狂欢夜。

整个春节,对于生活还比较贫瘠的农村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盛宴了。

当然,还有一项最最重要的,是亲人的归来。

那时候,我母亲在外乡教书,放假回来的早,而我父亲在城里工作,一般要到大年三十才放假。那时班车少,要坐火车到县城,然后借一辆自行车骑20里地回村里。我爷爷就带着我们,到村南的土岗上等。冬季的冀中平原一片荒凉,一片土黄色。坑坑洼洼的土路一眼望不到头儿。远远地,看到一个小小的黑点,心里就默念,那应该是我爹吧?黑点慢慢大了,近了,慢慢地看清楚了,果然是。我们就迎上去,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回到家。那时候,父亲挣钱不多,印象当中也没有买多少年货回来,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一家人团圆才是过年啊。

后来,我当兵到了部队,就成了家里人在胡同口等着我回家过年。再后来,我转业到地方,父亲去世了,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回到母亲家里,一起包饺子过年。到了初一,姐姐妹妹也回来了,一家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20多年里,一年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直到去年,母亲病重,年是在医院过的,在空空的病房里,看着浑身插满管子的孱弱的母亲,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母亲熬过了春节,终于还是没能熬过正月。母亲走了,家的概念也不再同以往。到了今年春节,我竟有了一种不知归处的渺茫的感觉。禁炮了,周围听不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其实多年来我已经不再放炮,因为早已过了那样的年龄;吃穿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再是过年的期盼;有了微信,拜年不再需要走家串户;“年”还在吗?在哪里呢?为了排解思念亲人的孤寂,也是为了寻找“年味儿”,我和爱人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到北京,看了地坛庙会,到雍王府烧了香,在南锣鼓巷见识了地道的北京小吃,还爬了香山。到处人山人海,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和满眼喜庆的红灯笼,还有五颜六色的食品,似乎“年味儿”十足了,但是心里,总还是有一点怅然若失的感觉。“年”似乎还没有和我们完全融在一起。

回到家里,静夜难眠,一年一年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心中豁然开朗:人人在寻找“年味儿”,其实,“年”不就在人的心里吗?“年”就是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一种情怀,是感情的回归,是灵魂的小憩,是亲情的升华,是基因的传承。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年”就是深深的乡情。对于埋头劳作的芸芸众生,“年”就是一个阶段的新旧交替,除夕的饺子,就是对一年历程的总结。新年的喜庆,则是对来年的期待,少年壮志也好,英雄迟暮也罢;踌躇满志也好,中流砥柱也罢,总会有一个规划,定一个“小目标”,我们的生活便有了新的动力。

“年”就是让你静下心来,思考过去和未来。

想到此,我打开手机,写下了一段“年”的感受:1、学会赖床了。不像平时一到时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习惯慢生活了。2、手机突然有个电话打进来,竟然很不适应。3、每天在朋友群里发几个、拣几个小红包,觉得很有成就感。4、家人更重要了。家人以外的东西淡化了很多。5、苦寻“年味儿”而不得,静下心来一想,“年”其实就在心里。

关于随想的散文3:年画随想

文/任随平

年画是贴在墙上的画页,是年节喜庆气氛的缀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年画的版本很多,但流传较广的还算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不论是画的内容,还是画的技法,都让人叹为观止。单就喜鹊为主题的就有“喜相逢”、“喜在眼前”、“欢天喜地”、“日日见喜”,当然,流传最广的要数“喜上眉梢”,又叫“喜鹊登枝”,寓鹊登梅枝报喜之意。年画不仅仅是图画,更重要的是传达了画者以及人们内心的思想情趣。这样的画页,张贴在堂屋的显眼位置,不光是令观者心生温暖,亦是堂屋主人内心世界的外现。

年画不仅有内容上的选择,贴年画的位置亦有讲究。客房正面必是留给伟人画张的位置,那是人们对圣贤的怀念。客房两侧要么山水画,要么花鸟画。若是山水画,必是山青水秀,山怀抱着水,水缠绕着山,碧水之间,舟楫动荡,水波潋滟,让人留恋而忘我其中;如若是花鸟,则是花枝颤颤,鸟落其间,花色葳蕤,鸟羽明丽,几乎能让人听到翅羽之间滴落的鸣叫,声声梦幻,声声迷恋。这样一来,整个客房就生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主人抑或客人,娓娓而谈之余,阅几眼画幅,顿觉心间舒畅,意气奋发。至于侧房年画的布置就灵活多了,一般是年轻人的屋舍,多是《年年有余》、《麒麟送子》等娃娃画,寄予了年轻一代对生命的尊重与抚育。

而今,随着时代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意识的改变,年画已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年节期间精挑细选购置年画的热闹情景已一去不返,贴年画时的你争我抢也已淡成遥远的记忆。就像时光,不经意间爬上年画的位置,涂抹出一抹淡淡的愁绪,让人在对岁月流逝的怀念里,真真切切感知一幅幅年画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抚慰与念想。

远去的是年画,抹不去的是记忆。

关于随想的散文4:新年随想

文/巩秀荷

2012年12月21日如约而至,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终究没有出现。冒着大雪回到了温暖的家,坐在了熟悉的电脑桌前,朋友的新年电子贺卡,一次次的提醒着自己----2013年马上就要来了,蓦然发现了时光的飞逝。回眸凝望那些走远的日子,或者惊喜于点点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慨叹于行走路中的坎坷曲折,或者看透人性的慵懒与惰性使得岁月蹉跎……一种复杂的情感撞击着心扉。

2012年更多的是反观内心,佛法说的太好了“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不错,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是快乐和烦恼并存的,想把烦恼抛掉,其实何尝不是把幸福也阻挡在了门外?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心灵鸡汤。

2012年收获了更多的亲情和友情,也更懂的了珍惜。这一年,母亲总是在做完饭就累得不轻,身体虚胖了很多,父亲也在今年被外人认为我爷爷,老了很多。但是他们总是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比年轻人更有干劲。那些个朋友平时对我淡淡的但总能在我困难的时候暗暗的帮我一大把,让我觉得了他们的真心。

2012年喜欢上了一档大型励志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除了喜欢他的创意新颖外,喜欢上了那些实力强的选手,实际上给了我更多的启发,人只有有实力才能真正的发光,实力的光芒会刺到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还有它的真诚,选手相互之间的真诚友谊,四位评委的真诚的点评和互动,让人看到了人内心深处的善,还是有些感动。

2012年,静静盘点过去一年的进步和成长,让我忽然想起李商隐的一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啊,人生无常,疾如川驶,刹那间理想破灭、刹那间追求落空、刹那间欢爱如烟,刹那间青丝成雪……人生苦短,虽也有无奈之时,但我还是幸运的,让我有机会从事自己喜爱的高尚的职业,教书育人,尽一己之责任,做到无愧我心足矣。新的一年更希望多几分从容和快乐,女人活着就要尽量让自己明丽一些吧。

梳理完2012年,心情豁然开朗,我不苛求新的一年一帆风顺,好运降临;只求时间浸透汗水,四季不可蹉跎,让生命的步履深深地烙印在稍纵即逝的美丽时光里……

关于随想的散文5:秋天随想

文/幽居唯馨

秋天,像不可抗拒的阳光从晨曦中走来,至眼,在天空里四处弥漫;至肌肤,涌出冷雨风寒;至心,或是微凉,或是悲凉,或是苍凉,以至于闭上眼睛由表及里的旋转着、飞舞着尽见真淳。

不必寻找遗落的细节,来时是那样优雅,掀开一页枫红。华丽的转身,像红衣少女赤裸着身子走进幸福的洞房。在心尖上昂扬出激情,昂扬出一种成熟的美丽,一道雅俗共赏的风景。

不必寻找出行的记印,走过是那样从容,留下一抹金黄。一朵一朵盛开的菊花,带不走兰桂芬芳,闻在心里,秋天也攥在了掌心。

以恒定的姿势在一年四季里穿行。落叶对根的情思,物态自然,意象空灵。长空对雁的向往,情与景融,意与境谐。

松间明月,厚实宽容。石上清泉,简洁透明。竹喧浣女,陶然可乐。莲动渔舟,流连忘返。潇潇洒洒的秋天像中年人步入老年,淡定的享受少年、青年、壮年不曾享受的人生阅历和幸福。

感念秋天,感悟秋色,感怀秋景,感恩秋情,秋天是自然的表象,自然不过的生物本能和规律,自有它生命的轨迹和归宿。

秋云悠悠,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态度旷达淡然,不再有动于衷。

秋风瑟瑟,不带修饰,对四季轮回,思绪透澈洒脱,无需参预留连。

秋雨淡淡,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成平凡、幽静、普通之后,洗去了多少俗世里的灰尘,封存了多少歧路中的足迹?

秋天的境界太痴情,回忆着光荣的过去,瞬间便留下绝美。

秋天的脚步太坚毅,人们无意之间忽略了的它存在,它悄悄地走了。

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深邃的意味是无穷的。

秋天,是连接着一年四季之桥的一座桥墩。

时光从桥上走过,任何人都无力挽留。往来桥上的人太多,或哀伤,或感动,或喜悦,或悲沉的脚步,走过了便成了以往。然而,秋天却会永远留守在这里,期待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再来。倘若你是它的亲人,自然会留下亲情。倘若你是路人,尽管勇往直前!

亦如一朵花,在等待中绽放,在奉献中盛开。亦如痴情的爱人,经年相守,无怨无悔。虔诚的心,静静的守候,不需要理由。人从这座桥上走过,只需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闲闲的、远远的、悠悠然,复幽幽然!

这样的秋天可会寂寞?哪来寂寞?!

这样的秋天可会孤独?哪来孤独?!

关于随想的散文6:冬夜随想

文/李利雄

夜晚,大街上人来人往。

独自一人在路上,天上轻柔的月光若隐若现,仿佛和我捉起了迷藏。路边树上仅剩的片片黄叶在黯淡的路灯下不住地翻飞,繁华散尽,静谧而孤独,仿佛一位看透世俗的老者,沉稳不动声色地等候着路人与暗夜的到来。

脚下的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耳边悠悠的纳西古乐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慰籍。远处繁华商城的璀璨灯光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一切是如此幽静。扬起脸,徜徉前行,那不时传来的风与我耳鬓厮磨,痒痒的,却满透着寒气与萧索,让人感到痛彻心扉的凉意。原来真的已进入深冬了,想起前几天打电话时妈妈深切地叮咛:“记着一定要穿厚点儿,进入深冬了……”裹紧外套,我想家了。

喜欢冬天,喜欢那萧瑟孤寂的季节,靠在窗前,独自回味过往经历,在清冷的风中总结曾经的点点滴滴,忧愁也好,欢乐也好。

冬天也许没有春天的绿意,夏天的炽热,秋天的成熟,但冬天却可总结过往,孕育希望,畅想未来。阵阵寒风吹来,给人寒意的同时也让人好好地静下心来,回味得失,把握未来。

冬天真的已经来了,那春天也应该近了吧!

曾经那一幕幕美好的画面,总在我脑海中浮现,然而这一切都在悲戚、遗憾之后。既然如此,何不珍惜现在拥有的,以免将来造成遗憾。

关于随想的散文7:故乡随想

文/乔显德

有时闲下来随想:你从哪里来?我从故乡来。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那么,故乡从哪里来?故乡是什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心中的故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从我对故乡意象的理解上,我则归纳为:故乡是一幅画,故乡是一部书,故乡是一首诗。

故乡是一幅画。一幅铺在地上的画,命定乡人今生行走其上,且歌且行。故乡又是一幅挂起来的画,纵然立在乡人的面前,乡人抬头就能看见,不,不只是看见,已经刻印在心中。

这幅画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画中既有静态的山川大地、乡间小路、村庄农舍、树木植物;又有动态的潺潺流水,升腾的袅袅炊烟,环绕村庄的云雾雨露,忙碌劳作的男女老少,时断时续的婴儿啼哭,随处可闻的鸡鸣狗吠,庄稼植物的四季更替;还有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雨,在画中涌动,朦胧、神秘、绮丽、自然,充满着荒情野趣,心中的画笔把那山川、大地、村庄、农舍、炊烟、老井、老人勾画出了一幅幅十分生动的乡村野趣图。

故乡是一部书。这是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大书,是古老的历史与今天的启示录,是乡人与游子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这部书延续着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浩瀚,它记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让我们回到故乡的历史长河中,细细探究到底“根”在哪里?

书中有数不清历史的、现代的、有名的、无名的人物,这是一个既能安置人的生,也能安置人的死的地方,囊括了动态的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成为书中浓墨重彩、大写特写的功臣;有的人则成了为这部大书抹黑的败类,功臣与败类都在故乡这部大书中记载着,代代相传。

这部书中记载着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还有故事里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鲜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有十分动听的,有撼人心魄的,有发人深思的,有催人奋进的,有促人警醒的,有铭记在心的。所有这些故事都成为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笑料,成为书中的精彩内容。

乡人每天都在品读这部大书,读着高山,读着小河,读着田野,读着村庄,读着炊烟,读着风雨……领略书中充盈的内容,感受无限的情思、浩瀚而深邃的哲理。有的人读懂了,有的人一知半解,有的人永远读不懂。这就是故乡——一部丰富的大书,彰显雄奇、宏伟的篇章,驻留在乡人心中伟大的力量。

故乡是一首诗。对每个人来说,故乡都是一首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诗。这首诗自然灵动,跌宕起伏,有着动听的旋律,生动的意象,优美的意境。不是吗?你看那晨雾暮霭,小桥流水,桃红柳绿,袅袅炊烟;你听那婴儿啼哭,鸟儿歌唱,鸡鸣狗吠,欢快锣鼓。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就是一首美妙的诗,让我们欣然走进诗里。

故乡是一幅画,故乡是一部书,故乡是一首诗,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那么,故乡到底是什么呢?只有乡人心自知。

关于随想的散文8:回家随想

文/汪畅

回家小住了一阵子,感觉住在小城其实也挺惬意的,我想大概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缘故吧。

我出生在小城,在家读书的时候,觉得小城没有什么新奇的。长大在外工作了,发现大城市就是不一样。大城市里建筑物耸立高大,鳞次栉比,马路纵横交错,人流车辆穿梭其中,大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晚上耀眼的霓虹灯和高楼里的万家灯火,点缀起来的璀璨深夜会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它从不曾停歇。然而这些只是表象,高效率、高压力的工作节奏,利益化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去过北上广,游走在茂密的都市丛林中,猎奇了各种新鲜事物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城市都是这个样。

今年国庆回到小城发现,环境变干净了,感觉道路和建筑物跟小时候看起来的都似乎变小了,老爸说那是因为我长大了,之前是用小孩子的眼光看事物自然会觉得很大。但是小城的马路是真的变小了,路边停满了车,双车道变成了单车道,街上的车和人群熙熙攘攘,一片嘈杂,你会发现原来在平日里的小城也很热闹。新修的电影院里新片同步上映,蛋糕店的生意是那么的好,店员应接不暇。精装修的品牌服装店里面打的射灯光线瑰丽,打折促销的鞋靴店铺里人头攒动,店员一边吆喝叫卖一边还得跟顾客讨价还价。好几家KTV还在原来的繁华地段的大厦里,站在观光电梯里还能一览小城风貌。河堤两岸都修建了亭台和人行道,给市民增添了新的休闲去处,入夜的灯光倒影在河中,宛如仙境一般。城区跟城郊开发很多楼盘都是电梯房,售楼广告挂满了桥头的大厦外壁,醒目新潮的促销语跟大城市里所看到的并无二致。

夜幕降临,街边摆满了小吃摊,喜欢热闹的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谈笑风生,羡煞路人。街上陆陆续续多了散步的人,超市里购物的人摩肩接踵。路灯下的大妈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给小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再看看父母,真的变老了,之前跟你争执着不肯让步不肯妥协的他们,并没有随着小城的变化越来越年轻,却变的越来越老了。他们生活在这里,从青年到中年,他们习惯了小城的生活。虽然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的发展,一起也都变得便捷了,你淘宝买个东西用中通申通圆通韵达顺丰那些你在大城市能收的快递这里一样能收,收货时间要多等一天罢了。电器家具的大卖场里面一样卖的是品牌货,高清4K电视机双开门大冰箱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只是一些像万达广场里面的连锁餐饮你无法在小城里面随处可见。在外吃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还是爸妈做的饭最好吃,许久未吃今再吃一口老妈做的菜,感觉咸了,真的太咸了,问一句妈怎么盐把这么多,老妈一句哎哟是多了点,都让我记不起之前妈妈做菜就这么咸呢,还是现在才变得咸了。父母的关爱一直都没变,看你从毛头小孩长大成人,看你求学工作在外漂泊,从吵得面红耳赤到看着你大口大口的吃饭,高兴的笑容挂满了皱纹的脸。他们年复一年生活在这个小城里,或许他们没有在意这个小城的新奇和变化。他们上下班不用挤公交地铁经历堵车,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就可以逛完城镇的每个角落。

吃过晚饭,望着我的新婚妻子,想想这些年来的经历,不自主地写下了这些零碎的文字,眼眶禁不住有些湿润了。

关于随想的散文9:平安夜之随想

文/原风景

在外好多年。今年是第一次没有按照惯例回家,不知为什么。那种想回家的冲动今年好像不怎么强烈了。刚过了一个漫天飞雪的冬至后,再过几天就是新年啦,还是大雪纷飞,原本属于冬天的平安夜似乎更是雪上加霜。大雪过后的平安夜,窗外异常寒冷。屋内炉火正旺,暖得有点口干唇糙,今晚被那提早飞上夜空的焰火闹得无心睡眠,烟花过后,一切恢复了平静。太安静了。骇人的安静!于是我披上冬衣,出去体味这寒凉的平安夜。

焰火过后的天空仍是那样的清朗,只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月光照射着没有来得及散去的烟云,倒有点像五彩云霞,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云层低垂得好像伸手可触。信步小屋附近的池塘边,路边小树宁静地倒映在冰封的池塘里,平日小池塘里的那群天鹅和鸥鸟被焰火冲上云霄的喧器声早已吓得杳无踪影。冰面上偶尔映射夜空上一两朵绚丽夺目的焰花。惊慌失控的猫儿从各自的主人家里落荒而逃,钻进了灌木丛中那自以为安全的避风港。青青草地早就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一阵寒风隐隐的掠过,撩动了岸边那早已干枯的芦苇。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记忆中的小池塘都与夏日有染。第一次独自慢步在隆冬池塘边的我却怀念夏日的池塘。小池塘夏季妩媚,甚是撩人心扉。在没有酷暑的夏日里,坐塘边木椅,观清风撩绕池边芦苇,到了芦花绽放之时,白绒绒的芦花,随风摇曳,虽比不上冰清玉洁的夏荷。但也颇为壮观了。有时欣赏闲鸭野鹤池中喜戏,或是带着儿女拿着面包到池心亭上喂那些一年四季都在池塘里栖息的天鹅海鸟,都是件赏心悦目之事。夜幕降临,如流水的月光默默泻撒整个池塘,这时,塘边的野草闲花在静静散发各自的清香,按捺不住寂寞的小刺猬也披着月光出来觅食,人们在池塘边溜狗,在月光下练跑,或一家大小散步塘边小路,好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池塘。

池塘附近还有一个豪华漂亮的老人院。青砖红瓦矗立在池塘边,给这寂静的池塘倒是增添一道风景。虽有着华丽的外表,但它毕竟是一个养老院,经过也不愿意望一眼的养老院。

在夏日夕阳余辉之时,我偶尔也从这里走过,看见老人端坐在门口坐椅上,或是依窗而坐,及像一群全托的小孩在祈盼回家。万幸的老人在周末会被儿女接回家中共享短暂的天伦,幸运的也可以体验到亲人像医生那样每周甚至每月一次的例行查房,不幸的只有静坐在轮椅上,老泪纵横,望窗兴叹了。

在这个国度,是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支歌可唱。老来入院是每个老人最害怕的也是无奈的选择。这是一个被亲情遗忘的角落,慢步在前人种下的树荫里,我在想,我老了之后是否也是象他们那样老态龙钟,静静的坐在养老院里苟且余生?太恐怖了,我宁可在还能自理之前了去……一束亮眼的车灯射入眼眸,把我从胡思乱想中解脱出来,大慨是一位刚刚享受完这千金一刻的除夕夜后被遣返回大本营的老人,送行队伍中还有一只狗儿,狗儿汪汪叫,似乎对老人有点不舍,车开走了,狗儿在后窗探头仍叫,车从老人的视线中消失了,那只颤抖的手在寒风中却迟迟不肯放下,我想此时的老人应该是多么的羡慕那只主人对它不离不舍的狗儿……

回家的路上,月光仍是那么明媚,天空仍是那么清澈,我似乎有所醒悟了,人生到最后,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子女的关爱,就是莫大的幸福……

关于随想的散文10:夏日随想

文/穿裙子的雨

夏,如果用甜酸苦辣的味道来形容,辣再合适不过。火辣辣的太阳,一个辣字足以把夏的炙热描写得彻底。

夏,不应该属于北方,四川当之无愧应该拥抱酷暑难耐的夏。以辣为食物佐料的四川,辣,有着夏的火热。

夏,是一个辣妹子,性格直爽,带着乡音,说个没完没了。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不拐弯抹角,不老奸巨猾。我就是我。唱起歌来,也如暴风疾雨。正如宋祖英的每一首歌,都是那样欢快,明亮,热烈。甜美。

夏,带着一股寻常百姓家的味道。像一个女人,点燃一支烟,靠在门框上,一口一口地吸着,和男子肆无忌惮地开着玩笑,只是开个玩笑,然后,各回各的家,过着自己的平静生活;又像一群中年男子,光着膀子,几个人,炒上几盘小菜,来一瓶老白干,聊着,对饮着;还像老年妇女,脸上布满纵横交错的皱纹,牙齿掉光了,一个人,坐在自己门前,包着毛豆,见到街坊四邻,咧着干瘪的嘴,问候着街坊四邻……

夏,真是是赤裸裸的,豪放的,热情的,心直口快的。一点儿没有春的青涩、明媚;没有秋的沉稳、内敛,也没有冬的含蓄、坚忍。

我的朋友晴,是七月出生的女子。如果用一个季节形容她,夏最贴切。

饭桌上,没有什么菜都行,偏偏不能缺少辣。一起吃麻辣香锅,我们要微辣,她偏不,执意五星级的辣。没办法,两个锅子,一个微辣,一个超辣。看着她那盆麻辣香锅里,一大盆子的红辣椒,我们目瞪口呆,傻了眼。从没见过一个北方人对辣痴迷到惨不忍睹的地步。去海底捞吃火锅,我们只能吃鸳鸯火锅,一辣一清淡。看着她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受其感染,尝试着吃辣。小试一口,辣,像一团火在嘴里尽情地燃烧。别说,辣就是有味道。浓郁的香。越辣,越想吃,越吃越香,越香越吃。辣的前面再加一个麻字,又麻又辣,比单纯的辣还要好吃。难怪麻辣香锅、麻辣诱惑、麻辣烫……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辣,就是诱惑。连不敢吃辣的人,也爱上了它。

饭桌上没有她不行。她是说话的主角。没她不热闹,怀疑,她是选错了行。她吃起辣来,像喝醉了酒的汉子,吃得越多,话就越多,简直就是在说单口相声。她时不时地还和服务员调侃几句,服务员笑。我们也笑。周围的顾客看着我们一桌的女人也笑。她那逗乐的程度,决不亚于今年春节联欢晚会那个说相声的女演员。

我怀疑,她的前生一定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我从没见过能够把辣吃到极致的人。连她的孩子,也边吃边咀嚼着辣的香,神情那个专注啊,我们佩服的要命。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单位,每天上班,你在三楼,她在一楼,你就能知道她来了。嗓门大得震得尘土也要掉下来。

她直爽,爱说,会说;能干、会干。

一年四季,如果没有轮回,她一定要生活在夏天。永远。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味觉,只属于夏天。

我喜欢夏的豪放、热烈,不矫揉造作。正如喜欢晴。

最好的爱情,应该诞生在夏天。夏天,是热恋的季节。初恋,属于春天。那时,爱像一条小蛇,刚开始在心里蠕动。

热恋,是直白的,是忘我的。像夏天一样热烈。爱得你死我活,爱得生离死别。刚分开,就发个短信过去,问,你想我了么?一天一个我爱你,我想你,都不嫌多。

那个夏天,我去军训。他不知道我的归程。回到家,我看见门口的汽车。我知道他来了。他笑,我看着他也笑。爱情,在夏季,更刻骨铭心。难怪今日想起,我还记得他的目光与微笑。爱情的花朵,唯有夏,才开得更为盛大。

一个人就是一个季节。有春的单纯,夏的豪放,秋的稳重,冬的文静。

你属于哪个季节呢?

关于随想的散文11:松树林的随想

文/超人

我的老家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在紧邻村庄后面山坡上有一片人工栽植的松树林,与周边光秃秃荒山相比显得格外吸引人的眼光。我每次回老家,几乎都要到这片树林转一转看一看;有时来去匆匆,但尽管如此,我也要站在远处对她看上几眼凝视一番,否侧心中就有一种事情没有办完的感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五、六年级,村里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绿化荒山”的号召,组织绿化行动,在冬季农闲时,村里的壮劳力拿着钢钎和大锤上山打眼放炮修建鱼鳞坑。我们这里的山是石灰岩地层,表层腐植层非常薄,为了保证栽树成活得在青石板上修好一米见方的树坑并换好土以备来年春天栽树。来年的春天,乡亲们拿着买来的小松树,挑着水上山开始栽树。你看当时情景:山坡上红旗招展,大喇叭放着革命歌曲,人流涌动,欢歌笑语,场面非常壮观。我们学校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保证代代不变修,对于这样一个锤炼的机会是绝不会放过。决定让五、六年级同学也参加了植树活动。我们两个人抬一桶水,虽然不重,但要往山上抬也是非常吃力,一天下来累的腰酸腿疼。也好,就算我们勤工俭学了,学习林业知识了,有了革命的本色了。就这样山坡的松树林诞生了。

我们校长为了表功主动向村支部书记请缨,承担小树林的护养任务,这下可把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害苦了。栽树的当年就遇见大旱,一春天都没下雨,为确保成活,我们这些大班的同学两人一组抬水浇树,为了省水我们用水瓢往每一颗小树浇上几瓢,还好小松树的绿色始终没变。到了冬天一遇到下大雪我们就更有事干了,上山拿着铁锹往树坑添雪以备来年春天小树喝到足够的水。虽然脚下的棉靴湿透了,手脚都冻麻了,但我们看到堆的‘雪人’遍布整个山坡依然很开心。经过我们一两年的呵护,这片树林成活了,我也小学毕业了。

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阶段也是我的初中时期,经常去开批判会,去聆听“最高指示”的发表,在学校得不到正常的学习,非常郁闷。有时为了躲避不愿意做事情,不时‘逃学’,独自一人来到这片松树林,轻轻抚摸她,拥抱着她,和她比一比谁长高了,与她站在山坡上,一起眺望远处的天空——

不知道从那一天起,我突然感觉长大了,高中都毕业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参加工作,这在当时来讲,让乡亲们尤其年轻人非常羡慕的事,亲朋好友到我家和我话别,都在叮咛我“出去好好干”。临行前头天晚上,我顶着姣白的月光,信步登山来到这片松树林,或许是好久不见,或许就要离开家乡,一股热流涌上心头,虽说是隆冬季节,丝毫没有一丝凉意。比一比松树都超过我了,量一量也粗了;有的树杆开始酿出松香往外流淌,散发着喷鼻的芳香;有的已开始结果,小松鼠在树枝跳来跳去寻找它们食物———。看到和我一起成长大的小松树郁郁葱葱茁壮成长,我的心无比慰藉,可以安心的远行了。

八四年春节我带着新婚不久妻子回老家探亲,那时还没有电视,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做在一起唠嗑,我婶娘跟我们说承包生产队苹果树而成了万元户,比我叔叔一年工资还要多,心中的高兴从眼里流露出来。在走亲访友的闲暇之余,我带着妻子来到这片松树林,我问她:“你看看这里的松树和其他地方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告诉她,这里的松树酿出松香要比其他地方的松香味道更浓,树叶更细,这都是因为山区缺水干旱造成的,她要适应在这里生存的环境。妻子点点头好像有点认同。

九十年代初期我调回家乡的县城工作,回老家的机会也就多了。有一年放暑假女儿要我陪她回老家转转,这时正是老家瓜果飘香的季节,让女儿尽情的享受。晚上乘凉散步,带着女儿来到这片松树林,女儿问我:“为什么这座山有树,其他山光秃秃”?我告诉女儿这片树林的诞生、成长的过程。她眼里流露出诧异感觉,就像在听天书一样,简直不可思议。我告诉女儿这是爸爸的伙伴和朋友。

如今我已过天命迈向花甲,而心中的小松树确亭亭玉立,个个都向长大的男子汉,傲然挺拔。然而我始终惦记她,怀念和我一起长大的她。

关于随想的散文12:春之随想

文/张书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杜甫眼中的春雨,是几千年来浸润人们心灵走进春天的一场甘露。

一冬的臃肿,一冬的凋敝,一冬的蛰居,伴着绵绵春雨消失殆尽,沉闷的心情在如诗如画的春天里滋润起来,丰满起来。春光洒满了每一个空间,柳树更绿了,春草更青了,心也像被漂洗过一样,湛绿湛绿的。

春雨贵如油,是最有营养的鸡汤,在它的浇灌下,人们走出了冬的灰暗,走进了春的灿烂。在绿意盎然的小溪边狂舞,在五彩斑斓的花丛中放歌。无须撑伞,在绿色盈盈的公园曲径独步,在绵绵细雨中忘情品味大地回春的浓浓气息。

新雨后,大地分外干净,空气格外清新。人们走出家园,贪吸着新鲜的空气,陶醉在浓得化不开的绿色海洋里。在春雨的洗涤下,心境如此敞亮,那么惬意,萦绕心头的烦恼随着点点春雨分散,渐渐消失。

想起童年的岁月,春风吹拂的日子里,几个小伙伴儿跑出家门,蹦着,跳着,打着,闹着。闻着泥土的清香,在田野中寻找刚发的嫩芽;爬到树梢折柳枝,做柳笛,编柳帽,伴着鸟儿的歌声、马儿的嘶鸣,在绿色的田野里撒欢一样地奔跑,童真写在脸上,童趣刻在心底。祖母拄着拐杖,爷爷捋着胡须,阳光、春风、小燕子,一切充盈在春光里。

想起恋爱的季节,夕阳中河畔的金柳下,执手相依的身影,温暖的耳语,迷离含情的眼神,在春风吹拂下,定格了永久的格调。无须灯红酒绿,无须缠绵情语,更无须美食佳肴,纯美的情爱在春光中熠熠生辉。

想起那狂妄的青春、美丽的脸庞、青春的步伐、嘹亮的歌声。曾经的豪言壮语、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情窦初开,曾经的嚎哭、曾经的大笑,曾经的疯、曾经的累、曾经的痛,在人生的春季里都不过分,都是如此合情合理。致已逝的青春,一颗沸腾的心,在风雨人生坎途的打磨下已经温和如玉。春天的魅力,夏日的酷热,人生的脚步,如此匆匆。

春天的脚步很轻很快。一夜过后,天上的风筝、水里的鱼、绽放的迎春花、斗艳的油菜花、舞蹈的蝴蝶、忙碌的蜜蜂,把万紫千红的春天打扮得如此多娇。置身于诗情画意的美景里,管它职场的失意、生活的无奈、人生的苦难,一切不愉快在这生机勃勃的氛围中已是那么渺小!抖去身上的灰尘、打开纠结的心绪、吹起欢乐的号子,在春的放歌声中去体味多彩的人生,在明媚的春光中放飞希望。

春雨淅淅沥沥下着,恳祈心灵的荒漠在这美妙的旋律中变成一片翡翠的绿洲。

关于随想的散文13:金山岭随想

文/尧山壁

提前一天住进山下酒店,晚上特意吃了一片安眠药,养精蓄锐,准备天明登山。偏偏天不作美,阴雨不期而至,热情被雨水浇湿了大半。懒洋洋走到山脚下砖垛楼,直到望见一身戎装的戚继光塑像才打起精神,戚帅一向治军严厉,不愿意看到有人松松垮垮的样子。

上山石阶窄而陡,仿佛一架天梯靠在悬崖峭壁上,旁边就是大沟深涧,必须两眼紧盯脚下。脚下云丝生起,浓而成雾,漫过脚面,拦腰绊腿,有趟水的感觉。走着走着,腿脚轻松起来,云雾渐渐稀薄,石阶渐渐清晰。听谁吆喝一声,猛抬头,已经跳出雾霭,站在云彩上面了。回望来路,云海淹没山峦,填平了沟壑,大小山头变成岛屿,岛屿之间一条整齐的堤岸,这便是雨后的长城了。面对滚滚而来云涛的扑打,岿然不动。“敌人”一次次被撞得粉身碎骨,终于偃旗息鼓,全军覆没。这场景似乎是一幕幕古代战争的回放,又好像今天世界上一次次军演,看得人目瞪口呆。

说话间,不知哪来的风把头上云帐撕破,阳光瀑布般倾泻下来,把天空照亮,把山峦染红,给原本壮丽的长城镶上了一道耀眼的金边。整个金山岭绮丽如天上宫阙,那长城更灿烂如神话中的南天门了。这般景色太少见了,真是因祸得福,让人想起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两句诗: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满意足,身上给力,直上长城最高处。四下张望,满目葱茏,看那长城依山凭险,曲折蜿蜒,像一条游龙,在万山丛中高低隐现,纵横盘旋,摇头摆尾,带动天上的云脚下的山,一起飞动起来。站在长城上的我,也像骑在龙背上,腋下生风,提神长气。

专家们说:“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真是概括得好。我也曾差不多游览过全国各地的长城,有个比较。山海关单刀入海,引人注目的是外面的海;八达岭一字排开,看点是前后的山。唯独这金山岭,展示的是全部的自己。横空出世的气象,变化无穷的阵势,美轮美奂的建筑,精益求精的艺术,还有更多我看不清道不明的奥妙和神奇。这段长城东起望京楼,西到古北口,长度21华里,碉楼158座,一楼一点,一段一线,摆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角,有弧,有圆;形似一个一个方块汉字,如人,如丁,如之。凹进来的像口袋,诱敌深入,凸出去的像拳头,互成犄角之势。我没见过诸葛亮的八阵图,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航拍就是一串长长的外国字母,让外国人或者外星人去研究考证吧。

天工开物,事在人为,这里的奇迹与一个古代的奇人有关。民族英雄戚继光,曾是蓟镇总兵,任职十六年,督修长城一千二百里。金山岭长城是他得意之作,也是中国长城收官之作。清兵入关,康熙作了一首诗:“长城尽处海山奇,守险无劳百万师。环宇苍生归历数,当年指顾定鸿基。”再也没修长城。万历年间北方无战事,戚继光放开手脚修城备战,总结前人经验:“因地形,因险制塞。”摒弃雁门关、得胜口关城垂花门的富丽堂皇,又改进大境门、紫荆关要塞的平淡无奇,呕心沥血,集思广益,完成了千古长城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演变,既符合实战要求,又完善建筑美学。二十万北方民工,三千名浙江戚家军,按照他的蓝图施工,一丝不苟,为了体现责任心,工匠把名字刻在城砖上,“延绥营造”“镇虏奇兵营万历七年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如今大小弧顶段垛口墙,还保留着文字墙五百多米长,成为金山岭长城一道奇观。

在长城上走走停停,爬上爬下,思绪随之起伏,目光随之远去,闭上眼睛还能听见历史上种种议论、评说。有人写诗:“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后汉王林)也有人说:“孤岛漫砖秦声里,长城自是万年功。”(明朱之藩)山海关长城,一边有想哭倒长城的姜女坟,一边有代夫守边的“媳妇楼”。我身边的两个青年诗人,一个说它是历史版图上一道裂痕,一个说是民族团结的一条拉链。一堵墙有两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看长城。两个侧面合在一起,长城就是一个主体——和平。长城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象征,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期待。

中国的长城并非始于秦,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筑城,保卫一方平安。随着战争兼并,国土越来越大,边城越来越长。早期的长城并不都是东西向的,纵横都有,楚长城是U字形,称方城。公元前656年,齐攻楚,楚将屈完迎敌,对齐侯说,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又有汉水做城池,足可以抵挡。齐侯见楚国防御坚固,只好收兵,这便是长城保卫和平的第一次实例。秦统一中国,把各国长城连起来,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建长城,地球上出现了个最大的汉字:一。

今天,长城已经是一个符号,一个国防建设的代名词,国歌里写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84年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有备无患,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历史上,长城和丝绸之路常常是并行的。

关于随想的散文14:冬日随想

文/黄云香

秋姑娘走了,冬爷爷悄悄的来临。。

冬天是一个让人困顿的季节,从冷风入侵开始身体就开始变得慵懒,早上起床的时间明显晚于往日,节奏也越来越慢。但是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似乎并没有慢下来,反而变快了。日子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甚至都来不及反应。有的时候不经意看见日历,不由失声感慨:“天哪!这个月竟然就这么结束了,我都做了什么呢?”随即自嘲地笑笑给自己一个答案:“似乎什么都没做”一种莫名的空虚涌上来包围着我压得我喘不过气。觉得寂寞,开始无助,甚至恐惧。好想把自己弄得很忙,可是竟然不知道要干些什么。面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未知与迷茫。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的未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得先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好想回到妈妈肚子里重新过一回啊!就这样一直当个孩子,不用自己做决定,不用考虑这个不用担心那个,只是活在自己那小小的世界里,尽管意识不到这个世界是那么广大,但是心里有百分百的满足感,因为无知而拥有了全世界。然而,那种单纯的美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殆尽。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我们的世界日趋广大,我们的经历更加丰富,们的所有都在增加,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因为我们长大了。

曾经以为我会待在一个地方哪都不会去,曾经以为我身边的人都不会离开我,曾经以为我就这样生活就是拥有了全世界,这些曾经都因为我的长大而真的变成了曾经。原来我会因为上学来到另一个地方,原来我会因为自然规律失去身边的人,原来我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全世界,为长大我知道了这么多的原来。

一直以来讨厌做选择害怕做决定,我不喜欢自己做主情愿被别人安排。可是因为长大我失去了被人安排的筹码,因为在我长大的同时,那些曾经可以安排我的人也在变化着,只是他们是在变老。他们已经没有了安排的能力,准确地说是他们的能力已经不及我自己的能力。也许他们现在反倒希望我能安排他们了吧!

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谁都不可能永远当一个孩子。就好像这寒冷冬日终将会过去,春天迟早要来是一样的道理。冬日的阳光其实是明媚的,看着这充满光明的世界,西伯利亚的风再凛冽,心里还是暖的。最可怕的是心里的阴郁,如果连心都凉了,那整个世界也就被封冻了。

阳光洒遍大地,心里也就敞亮了,不管以后会怎样,只要心儿向着阳光,那世界就是美好的。春夏秋冬都由大自然主宰,走和留都不能任谁决定,生命中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这一季是冬,下一季就未必寒冷,让我们坦然地接受该来的,平淡地送走该去的。

关于随想的散文15:夏天随想

文/冯增芹

夏天热着,草里蚂蚱都不想蹦高。树叶和草蔫蔫拉拉,就像贪睡的孩子,强挺着身子,一个瞌睡一个瞌睡地打。

我的屋子里,一台风扇,头摆来摆去,转得颇我行我素。不轻易害热的我,也把汗出得很淋漓了。我自称是最怕冬天,最喜夏的人。曾经冬天冻蜷缩的身心,好似只有经过盛夏,淌透汗水,才得以真正舒展。所以这热,我当作享受。

小时的夏天,就粘在村子东边的河水里,和许多小孩一起,玩着片片水花,手脚泡得涨白。夜晚则在屋外的凉席上,躲在母亲蒲扇下,闻着葫芦花的香味儿,看萤火虫忽闪忽闪来,忽闪忽闪去。乱闯的金龟子,“呜”的一下飞过来,撞到我的额头。吓得我钻到母亲腋下,渐渐睡去。

大多数人在夏天都会热得焦躁,而我现在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是身体单薄的原因吗?好像也不是,体质弱的人该是既怕冷也怕热。仔细分析下,还是心静自然凉吧!

静静独坐,听一首喜欢的歌,反反复复唱。读一本书,这段喜悦,那段沧桑。人在歌里,在书中,身处暑热也不知不觉。小时的夏天,是母亲摇酸了手臂,用蒲扇给我们凉爽。所以,现在有一电扇陪伴,我就已很满意了。也该是这种满意,让夏的心过的平静淡泊了。

其实,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宁愿依然躲在母亲腋下熟睡。那是多么心无旁骛的日子,就像那个季节的葫芦花,开了就开了,谢了就谢了,不管明天,它到底能成熟几个葫芦瓢儿。

人慢慢长大,多了追逐与梦想。因为现实与责任,在意着付出与收获,满腔热情地过着日子。有时是累的,但累中,一种平和随意的心,也慢慢复苏。该得就得,失,也随它去,只要努力过,就不再计较了。真正懂得看淡过去着眼将来,也已是人到中年。

所以,我想,人生中的任何,或许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外出,看到车站等车的两个年轻人,一边狠扇手里的杂志,一边吃着冷食,还在不断抱怨,这该死的天,真热。我笑,想告诉她们:你们到我这个年纪,就会和我一样。如今,我站在站牌的阴影里,喝着手里的纯净水,静静等属于自己的那辆班车,载我到该去地方。

关于随想的散文16:读书随想

文/陈顶云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如果是一位农村妇女在读书,恰恰被你碰见了,你会怎么想?我老公的堂哥是位老师,他来我家串门,恰恰就看见我歪在沙发上读书。他看了看书名,是世界名着《百年孤独》,又看看我,笑了,说,我没事经常在村里转悠,就没看见一个读书的,今天算是看见了,而且还是一个农村妇女!

这句话乍听有逻辑问题,一千多口人的村庄难道就没有一个读书的?细咂摸,他说的还真有道理,抛开学生们不说,就说在家种地的,娱乐有电视电脑,快捷方便还容量大。外出打工的,闲暇时,每个人都抱着智能手机在玩儿,随心随意。听他一说,我在村里溜了一圈儿,确实没有看见一个读书的。

其实我是地道的农民,平时种地,闲暇打工,阴雨天或者晚上,看看书,写写小说,充实而惬意。

通过读书,每逢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我会举一反三地去处理,心胸开阔了很多。

邻居在我垫的沟壑里种了菜,绿意盎然。虽然是他的墙西,但那是我出钱出力垫的土,我本来想让他再补偿我几车土的,毕竟曾经花了好几百块呢。但一设想,如果他同意了很好,如果他勉强答应给钱给土啥的,就怕以后看见我们,心里有疙瘩吧?我索性就劝老公,为了能出门看到笑脸,为了每天能有个好的心情,咱们就舍了这股财吧。如今好几年过去了,我和众邻居们关系很好,互通有无。正炒着菜,没酱油了可以借。谁家炒个野菜啥的,满大街送。谁家樱桃熟了,不用通报,上树就摘。以前很别扭的邻里关系,在我的带动下,其乐融融。

多读书多写作还能结交天下文友,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位同省的文友,知道我想买一本小说选,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网购来了,收到的时候,惊喜莫名!有两位北京和浙江的姐妹,听说我在偏远的山区没有书读,一下子给我邮寄来一箱书。捧着一本本带着朋友真情的书籍,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温馨地萦绕在心头!

有位伟人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开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国家提倡全民读书,我也打算身体力行。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中来,我就经常给庄邻们讲书里的故事和笑话还有生活常识,他们一看我讲,都洗耳恭听,说我是老人经,什么都懂。我说是在书里看的,如果你们想看,我有。

有很多年轻人知道我有藏书,每隔不长时间就来借一回,弄得我都没有书看了。

我发动的全民读书虽然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看看爱读书的他们,我终于有了同伴,能一起讨论书里的事情,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惟愿我的父老乡亲们爱上读书!就像我过年时贴的对联一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