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请欣赏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篇1

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仙河镇立足区域实际,整合油地军港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仙河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仙河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三是招才引智并举。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提高村支部书记境界水平。组织召开镇级层面乡村振兴培训6次,邀请专家授课2次,组织赴江苏、青岛、寿光等地学习乡村振兴和农村供给侧改革3次。二是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强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研究制定《仙河镇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实施方案》,利用“党员主题活动日”集中学习方案内容,并签订《知悉书》。各支部根据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条件分类管理,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台账,明确考核标准,利用各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得分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头服务群众等情况公开公示,规范党员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素质提升。三是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制定《仙河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联合包村组、各站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探索制定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路子,聘请农科院统一规划设计,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加文化加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仙河镇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生态振兴。一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上半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天然气“村村通”改造93户,新建海星村综治中心1处,完成渔村文化广场、振东村、卫东村文化大院建设,村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二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对镇区、各行政村、三团棚户区及渔村周边插花地卫生保洁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招标,新购置洗扫车、洒水车4台,安排专业保洁队伍不间断清扫卫生、清运垃圾,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排名较去年显著提升。三是强化水气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6条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及时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收集改造,目前全镇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渔村通过旱厕改造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开展镇区燃煤小锅炉专项整治,拆除10吨以下燃煤蒸汽锅炉23台。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辖区至今未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开展土小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与公安、土地、油区以及济军基地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定期对镇区外围、辖区边界以及油田空置院落进行巡查,今年来共查处小化工、小作坊5家,现已全部拆除设备并予以关闭、取缔。

(五)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一是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仙河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倡议书》,下发《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文件,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发动。各行政村均建成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办事程序等,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二是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评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120条。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网上祭英烈”及“小手拉大手—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三是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农村文化大院、电子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新建海星村村史馆1处,绘制文化墙400㎡,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上墙,进一步提升村文化内涵。四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要求,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剧场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五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海星村春节晚会,参加全区元宵节活动,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孤东、桩西、社区等部门结合,组织消夏晚会,开展篮球、乒乓球联谊赛,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上半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仙河镇作为一个油区工矿小镇,农业产值占比不高,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镇区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认为仙河的优势不在于农业农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等靠思想严重。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仙河镇无集体土地,除海星村依托海星集团有较为稳定收入外,其他村集体经济均较为薄弱,农民创收渠道单一,各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长远打算。三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联动发展不充分。仙河镇城镇人口多,工业、服务业较发达,这些优势条件均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但受历史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限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仙河镇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乡村振兴发力方向,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为主线,继续巩固畜牧、渔业高效农业产业地位,提高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海洋渔业、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农业实体教学点堡垒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举办“村官班”,加快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形成,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发挥工业强镇优势,明确东营港服务基地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依托澳亚两大牧场资源,强化澳亚—奥克斯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建技术支撑,努力打造中国放心奶生产基地和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示范区,加快实施牧场小镇项目,20xx-20xx年主要建设景区入口打造、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全域旅游文化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海上仙河”战略,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四大渔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开发高端养殖技术,完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村休闲农村游乐园、海星湿地参观采摘园、镇东农产品集售物流配送园及二团九分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典型示范基地。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镇东花苑党群服务中心及村民休闲广场建设,加快推进渔村、镇东花苑“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以拆违治乱为契机,加大排查和惩处力度,持续推进港城起步区、滨港路、兴凯湖路沿线和济军三团棚户区的集中整治;依托神仙沟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孤北干渠沿线养殖区、棚户区拆迁,实施神仙沟强排站及周边区域整体改造,实现乳制品加工厂、澳亚牧场、神仙沟湿地路网联通;建立完善镇村联动、共建共管机制,争创“无违建乡镇”,逐步实现存量和新增违法建设“双清零”。

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篇2

1.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全域保障。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管理。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产业发展助力脱贫增收。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做好150户脱贫户产业支持,并完成验收。对今年到期167户脱贫户小额信贷督促完成还贷及续贷工作。清明节后区相关部门要开展巩固脱贫成果考核检查,考核组将入户,重点查看住房及饮水安全,到时候需各村书记做好迎检准备,在这期间,对村域内还存在住危房的要做好排查相应工作,确保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2.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村庄环境,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四美”和村庄清洁行动示范评比活动。完成农村厕所革命:122个户厕改造、1座公厕修建。积极开展各类人居文体活动,发展乡村旅游。社会治理有成效。

3.下一步计划:

(一)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以粮油、柑橘、蛋鸡为主导产业,晚熟柑橘、沙田柚、时令蔬菜为特色产业的农业体系,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二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助推群众生活富裕。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加大对秦家大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将秦家大湾保护与开发纳入全镇旅游、乡村振兴规划中,切实做好工作落实,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秦家大湾保护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实现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增强特色建筑保护意识,让广大群众、村民主动参与到保护发展中来。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落实“四个不摘”政策,保持脱贫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核心带动作用,推动塘坝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以黄家坝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引领,擦亮盐井村湾长制名片,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实施厕所改造,新打造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点1个。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五级收运体系,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篇3

一、工作总结

2021年,全市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和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全市增绿补绿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市委一号文下达的两项重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全面完成造林3万亩任务。

据秋季营造林秋季自查结果,全市完成人工造林6.6万亩,占全市乡村振兴计划任务的220%;完成森林抚育5.9万亩,退化林修复3.3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主要工作举措:

1.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营造林工作。一是明确任务,高位推动。市林业局对造林绿化工作早部署、早安排,精心部署谋划,印发了《淮南市绿化委员会关于做好2021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淮绿〔2020〕1号),将营造林计划下达各县区和有关单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督察调度,召开市级总林长会议协调解决造林绿化工作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营造林工作开展。二是提前落实用工用苗。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及时为林农造林提供苗木调剂调运服务,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和本地苗木,坚持就近调苗用苗,提前落实造林苗木。三是着力打造绿化精品工程。积极拓展造林空间,着力打造一批绿化亮点工程、示范工程。凤台县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杨村镇沿淝左堤栽植柳树、水杉、女贞等800多亩,在武集林场培育雄性无絮杨林苗两用林近200亩,在县园艺场栽植红榉200余亩。完成茨淮新河林长制功能区补植补造,栽植杨树、法梧、国槐等500余亩。毛集实验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毛集镇太空路两侧中山杉林带建设2公里。八公山区结合“四旁四边”绿化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柏家山100余亩荒山荒地造林。大通区结合“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成片造林200余亩。市上窑林场加大采石塘口生态修复力度,完成焦山、独山采石塘口油桐播种造林120亩。潘集区结合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高标准完成泥河袁庄城区段绿化50余亩,全区已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四是强化工作调研。自2月1日起,市林业局组成4个造林工作调研小组,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调研,印发造林绿化工作通报3期,有力推动了营造林工作深入开展。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市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及时拨付2021年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省财政增绿增效奖补资金、市财政营造林奖补资金共计1100余万元,为调动造林主体积极性、顺利开展植树造林提供了资金保障。寿县将森林创建和林荫大道建设纳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持续加大“四旁四边四创”资金支持力度。六是加强技术服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指导和微信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解答造林主体疑问。同时,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及时落实造林和管护责任主体,保障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广泛开展春季全市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各级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绿化委员会《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以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目标,实施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丰富载体、创新尽责方式,全市联动、开展系列活动,注重实效、强化调研指导等五大举措推进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及时公布义务植树活动基地,发出《爱绿植绿护绿志愿行动倡议书》,方便市民随时、随处、随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精心组织了市几大班子义务植树活动和第六届“一人一树,绿化地球”公益植树活动,有力推动了春季造林绿化工作。据统计,2021年全市应参加义务植树258.3万人,实际参加义务植树242万人,其中直接参加植树144.8万人,尽责率94%,植树585万株。

3、全面完成“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据全市秋查统计,2021年全市房前屋后绿化折合面积7769.5亩,路旁水旁绿化长度644.4公里,村域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面积735亩;新建公路(铁路)及河流绿化37.8公里,改扩建28.1公里,城镇周边完成人工造林846.6亩,森林经营2200亩,退化林修复1370亩;景区周边完成人工造林191亩,森林经营580亩,退化林修复95亩;单位及居民小区绿化折合面积1153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30个;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主要做法:一是及时下达2021年全市“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任务,并提出工作指导意见。二是及早召开森林创建推进会,通报、督查调度创建工作。三是全面核查合淮阜高速等4个市级重点长廊土地流转建设面积,拨付市级重点长廊土地流转费1353.34万元。四是多措并举,“四旁四边”绿化增添新亮点。凤台县刘集镇结合森林创建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发动村民开展以村旁、宅旁为主的四旁义务植树活动,村容村貌换然一新。凤台县与林长制改革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绿化示范创新点,投资200万元,大兴镇尚王、银杏、界沟等7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片10000多亩,栽植中山杉2万株;结合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凤台河道局在淮河山口段建设防浪林2公里,栽植柳树5千株。

(二)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

1、基本情况

淮南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矿业城市,享有“华东工业粮仓”的美誉,自上世纪60 年代开始,淮南市大通、九龙岗矿区大面积地面塌陷,形成九龙岗-大通采煤沉陷区(简称:九大采煤沉陷区)面积1352公顷,东西长 7.5km,南北宽约 1km,地表下沉量一般在8~10m,最大下沉约22m,下沉影响范围约 5.4km。为推动大通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淮南市政府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淮南(“九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8.15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行贷款6300万美元。生态修复子项目内容包括环境修复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主要目标是构建城市新的'生态纽带,修复和维持项目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改善区域环境,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承载力。

2、项目建设成果

2020年,“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列为全省30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之一,项目实施以来,围绕建设“城市绿肺”,构建“两核崛起、三轴联动、两带串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在9.3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石质坡地、采石场、废料堆场、垃圾清理整治,种植林木及水生植物8.8万余株,提高了治理区域的林木覆盖率,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实施了水环境修复工程:新建撇洪沟,整治和开挖9条排水渠道,综合整治3个湖泊,建成面积400余亩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好去处,被市民亲切誉为“舜耕山下九寨沟”。该项目建设获得“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称号,并成为成功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并获得“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称号,受到省林业局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

3、2021年示范先行区建设情况

(1)加强工作调度,统筹发挥合力。不断健全统一协调、分类指导、服务一线、聚力改革的推进机制,按序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按期完工。对已完工的项目,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并做好树木及设施等养护工作。发挥各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示范区建设成员单位的优势,主动服务示范区建设,召开示范区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会商推进会2次会;组织各级林业技术人员积极服务于示范区创建工作。

(2)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情况。今年以来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工程:2-1区栽植栾树、三角枫等乔木1850余株,栽植金桂、紫薇、碧桃、垂丝海棠、红叶石楠球等灌木350余株,栽植红叶石楠、金森女贞、连翘、迎春等地被植物2600㎡,播撒草籽共计15300㎡。2-2区栽植银杏、香樟、乌桕等乔木1430株,栽植桂花、花石榴等灌木1300株,修建园路1000米等。3-2区栽植朴树、国槐、银杏、香樟、黄连木等乔木600余株,栽植垂丝海棠、金钟花球等灌木100余株,回填种植土4万余方。

(3)加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各相关部门结合湿地生态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知识宣传、生态法规普及、巡察管护等综合保护行动。市公安、林业部门会同市爱鸟协会等公益组织,进一步强化区域内湿地巡查工作,监控鸟类等野生动物异常情况。11月4日,市林业局联合市公安局、市城乡建设局、田家庵区人民检察院、市爱鸟协会组织开展了第六个“安徽湿地日”宣传活动。通过播放宣传片,举行鸟类摄影精品展等向群众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呼吁群众关注湿地、爱护湿地,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4)总结采煤沉陷区修复淮南模式。一是完成采煤沉陷区风险评价、修复、利用指南研究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政策与机制课题研究,完成世行贷款安徽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提升工程方案设计及治理工程的运行与管护,探索建立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制度。二是积极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顾桥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在利用世行贷款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煤矿工业历史遗迹利用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基本形成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淮南模式。

二、工作计划

扎实开展林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全市4个回族乡、23个回族村全面实施民族乡村“百村千树“行动,大力培养一批乡村振兴林业职业经理人,着力打造一批林业特色产业示范村和林业产业,力争林农综合收入年增长保持10%以上。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做好“五绿兴林·劝耕贷”林业融资服务,落实贷款发放。

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篇4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xx市农业局对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是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综合发展平台。以山楂、桃、柿子等产业为依托,在弥河和xx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抓好2万亩山楂、1万亩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聚力打造“一心、两带、多功能区”。

二是聚合乡土优势,打造xx品牌。做大做强xx银瓜、xx山楂、xx蜜桃、xx柿干、高柳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做好xx蜜桃、xx银瓜品质提升开发应用,开展xx蜜桃、银瓜新品种选育,提升xx银瓜、蜜桃品质。抓好xx银瓜生态保护区建设,改造提升500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品种提纯复壮,示范推广栽培管理新技术,开发好、保护好、使用好、宣传好xx银瓜这个历史名牌。

三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天成农业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育种家5名。构建以华盛农业、天成种业为龙头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

四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推进质量兴农。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与潍坊市、省和国家互联互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将蔬菜、果品等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

五是积极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广泛宣传、引导,争取更多的工商企业入驻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支持农业发展。积极推进花千谷田园综合体、唐赛儿田园综合体、高柳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园、南小王田园综合体及东部生态综合体等16个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

六是完善xx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聘请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规划设计,目前规划初稿已经基本完成,经各相关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规划正在修改完善中。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镇(街道、开发区)存在“一哄而上”建田园综合体、产业园区等现象。部分项目存在借乡村振兴之名,建与农业无关的一些基础设施;

二是部分建设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建设农业项目的实际问题,没有从长远着手,只考虑眼前利益;

三是市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对乡村振兴进行指导、规划、调度等。

三、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协调调度,让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二是建议各镇(街道、开发区)对上报项目进行充分认证,加强调度管理。

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篇5

一、工作总结

2021年,全市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和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全市增绿补绿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市委一号文下达的两项重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全面完成造林3万亩任务。

据秋季营造林秋季自查结果,全市完成人工造林6.6万亩,占全市乡村振兴计划任务的220%;完成森林抚育5.9万亩,退化林修复3.3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主要工作举措:

1.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营造林工作。一是明确任务,高位推动。市林业局对造林绿化工作早部署、早安排,精心部署谋划,印发了《淮南市绿化委员会关于做好2021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淮绿〔2020〕1号),将营造林计划下达各县区和有关单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督察调度,召开市级总林长会议协调解决造林绿化工作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营造林工作开展。二是提前落实用工用苗。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及时为林农造林提供苗木调剂调运服务,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和本地苗木,坚持就近调苗用苗,提前落实造林苗木。三是着力打造绿化精品工程。积极拓展造林空间,着力打造一批绿化亮点工程、示范工程。凤台县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杨村镇沿淝左堤栽植柳树、水杉、女贞等800多亩,在武集林场培育雄性无絮杨林苗两用林近200亩,在县园艺场栽植红榉200余亩。完成茨淮新河林长制功能区补植补造,栽植杨树、法梧、国槐等500余亩。毛集实验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毛集镇太空路两侧中山杉林带建设2公里。八公山区结合“四旁四边”绿化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柏家山100余亩荒山荒地造林。大通区结合“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成片造林200余亩。市上窑林场加大采石塘口生态修复力度,完成焦山、独山采石塘口油桐播种造林120亩。潘集区结合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高标准完成泥河袁庄城区段绿化50余亩,全区已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四是强化工作调研。自2月1日起,市林业局组成4个造林工作调研小组,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调研,印发造林绿化工作通报3期,有力推动了营造林工作深入开展。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市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及时拨付2021年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省财政增绿增效奖补资金、市财政营造林奖补资金共计1100余万元,为调动造林主体积极性、顺利开展植树造林提供了资金保障。寿县将森林创建和林荫大道建设纳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持续加大“四旁四边四创”资金支持力度。六是加强技术服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指导和微信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解答造林主体疑问。同时,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及时落实造林和管护责任主体,保障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广泛开展春季全市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各级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绿化委员会《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以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目标,实施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丰富载体、创新尽责方式,全市联动、开展系列活动,注重实效、强化调研指导等五大举措推进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及时公布义务植树活动基地,发出《爱绿植绿护绿志愿行动倡议书》,方便市民随时、随处、随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精心组织了市几大班子义务植树活动和第六届“一人一树,绿化地球”公益植树活动,有力推动了春季造林绿化工作。据统计,2021年全市应参加义务植树258.3万人,实际参加义务植树242万人,其中直接参加植树144.8万人,尽责率94%,植树585万株。

3、全面完成“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据全市秋查统计,2021年全市房前屋后绿化折合面积7769.5亩,路旁水旁绿化长度644.4公里,村域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面积735亩;新建公路(铁路)及河流绿化37.8公里,改扩建28.1公里,城镇周边完成人工造林846.6亩,森林经营2200亩,退化林修复1370亩;景区周边完成人工造林191亩,森林经营580亩,退化林修复95亩;单位及居民小区绿化折合面积1153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30个;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主要做法:一是及时下达2021年全市“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任务,并提出工作指导意见。二是及早召开森林创建推进会,通报、督查调度创建工作。三是全面核查合淮阜高速等4个市级重点长廊土地流转建设面积,拨付市级重点长廊土地流转费1353.34万元。四是多措并举,“四旁四边”绿化增添新亮点。凤台县刘集镇结合森林创建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发动村民开展以村旁、宅旁为主的四旁义务植树活动,村容村貌换然一新。凤台县与林长制改革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绿化示范创新点,投资200万元,大兴镇尚王、银杏、界沟等7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片10000多亩,栽植中山杉2万株;结合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凤台河道局在淮河山口段建设防浪林2公里,栽植柳树5千株。

(二)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

1、基本情况

淮南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矿业城市,享有“华东工业粮仓”的美誉,自上世纪60 年代开始,淮南市大通、九龙岗矿区大面积地面塌陷,形成九龙岗-大通采煤沉陷区(简称:九大采煤沉陷区)面积1352公顷,东西长 7.5km,南北宽约 1km,地表下沉量一般在8~10m,最大下沉约22m,下沉影响范围约 5.4km。为推动大通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淮南市政府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淮南(“九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8.15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行贷款6300万美元。生态修复子项目内容包括环境修复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主要目标是构建城市新的生态纽带,修复和维持项目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改善区域环境,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承载力。

2、项目建设成果

2020年,“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列为全省30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之一,项目实施以来,围绕建设“城市绿肺”,构建“两核崛起、三轴联动、两带串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在9.3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石质坡地、采石场、废料堆场、垃圾清理整治,种植林木及水生植物8.8万余株,提高了治理区域的林木覆盖率,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实施了水环境修复工程:新建撇洪沟,整治和开挖9条排水渠道,综合整治3个湖泊,建成面积400余亩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好去处,被市民亲切誉为“舜耕山下九寨沟”。该项目建设获得“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称号,并成为成功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并获得“安徽省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称号,受到省林业局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

3、2021年示范先行区建设情况

(1)加强工作调度,统筹发挥合力。不断健全统一协调、分类指导、服务一线、聚力改革的推进机制,按序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按期完工。对已完工的项目,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并做好树木及设施等养护工作。发挥各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示范区建设成员单位的优势,主动服务示范区建设,召开示范区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会商推进会2次会;组织各级林业技术人员积极服务于示范区创建工作。

(2)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情况。今年以来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工程:2-1区栽植栾树、三角枫等乔木1850余株,栽植金桂、紫薇、碧桃、垂丝海棠、红叶石楠球等灌木350余株,栽植红叶石楠、金森女贞、连翘、迎春等地被植物2600㎡,播撒草籽共计15300㎡。2-2区栽植银杏、香樟、乌桕等乔木1430株,栽植桂花、花石榴等灌木1300株,修建园路1000米等。3-2区栽植朴树、国槐、银杏、香樟、黄连木等乔木600余株,栽植垂丝海棠、金钟花球等灌木100余株,回填种植土4万余方。

(3)加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各相关部门结合湿地生态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知识宣传、生态法规普及、巡察管护等综合保护行动。市公安、林业部门会同市爱鸟协会等公益组织,进一步强化区域内湿地巡查工作,监控鸟类等野生动物异常情况。11月4日,市林业局联合市公安局、市城乡建设局、田家庵区人民检察院、市爱鸟协会组织开展了第六个“安徽湿地日”宣传活动。通过播放宣传片,举行鸟类摄影精品展等向群众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呼吁群众关注湿地、爱护湿地,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4)总结采煤沉陷区修复淮南模式。一是完成采煤沉陷区风险评价、修复、利用指南研究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政策与机制课题研究,完成世行贷款安徽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提升工程方案设计及治理工程的运行与管护,探索建立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制度。二是积极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顾桥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在利用世行贷款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煤矿工业历史遗迹利用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基本形成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淮南模式。

二、工作计划

扎实开展林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全市4个回族乡、23个回族村全面实施民族乡村“百村千树“行动,大力培养一批乡村振兴林业职业经理人,着力打造一批林业特色产业示范村和林业产业,力争林农综合收入年增长保持10%以上。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做好“五绿兴林·劝耕贷”林业融资服务,落实贷款发放。

林业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总结 篇6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xx市农业局对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是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综合发展平台。以山楂、桃、柿子等产业为依托,在弥河和xx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抓好2万亩山楂、1万亩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聚力打造“一心、两带、多功能区”。

二是聚合乡土优势,打造xx品牌。做大做强xx银瓜、xx山楂、xx蜜桃、xx柿干、高柳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做好xx蜜桃、xx银瓜品质提升开发应用,开展xx蜜桃、银瓜新品种选育,提升xx银瓜、蜜桃品质。抓好xx银瓜生态保护区建设,改造提升500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品种提纯复壮,示范推广栽培管理新技术,开发好、保护好、使用好、宣传好xx银瓜这个历史名牌。

三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天成农业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育种家5名。构建以华盛农业、天成种业为龙头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

四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推进质量兴农。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与潍坊市、省和国家互联互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将蔬菜、果品等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

五是积极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广泛宣传、引导,争取更多的工商企业入驻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支持农业发展。积极推进花千谷田园综合体、唐赛儿田园综合体、高柳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园、南小王田园综合体及东部生态综合体等16个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

六是完善xx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聘请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规划设计,目前规划初稿已经基本完成,经各相关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规划正在修改完善中。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镇(街道、开发区)存在“一哄而上”建田园综合体、产业园区等现象。部分项目存在借乡村振兴之名,建与农业无关的一些基础设施;

二是部分建设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建设农业项目的.实际问题,没有从长远着手,只考虑眼前利益;

三是市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对乡村振兴进行指导、规划、调度等。

三、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协调调度,让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二是建议各镇(街道、开发区)对上报项目进行充分认证,加强调度管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