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文章

请欣赏大山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大山文章1:大山之子

文/周世琴 夏顺孝

清明时节的鲁中山区,生机萌动。而此时此刻,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我们的心情却异常沉痛。在大山深处,在故乡的怀抱,在苍松翠柏之间,哥哥静静地躺在这里已经整整十年。十年的生死离别,十年的日思夜想,十年的深切怀念。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又看到了哥哥那熟悉的身影。

听父母亲讲,哥哥在上初中时,学校在源泉镇,家离学校有50多里路程。年幼的哥哥经常背着书包,一个人行走在上学的路上。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道路坎坷,人烟稀少。为了求学,也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有一年夏天,在上学的路上,突降大雨,山洪暴发,幼小的哥哥不慎落入水中,多亏有人相救,才幸免遇难。

毕业后的哥哥,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十余年。先后从教于小学、中学、高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身心扑在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上。

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环境中,使无知的孩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许许多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在外面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的时候,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投身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是哥哥最欣慰和最自豪的时候!

1980年,哥哥由原来的教学单位调到了淄博市淄川区公安分局,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从警的日子里,从区局到市局,从秘书科到宣传处,十几年如一日,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此间,哥哥写下了大量工作研究专著,许多文章在《公安研究》、《中国公安报》、《山东公安报》以及当地媒体上发表。

对待家庭,他倾尽所能;对待父母,孝敬有加;对待兄弟姐妹,细致入微;对待妻子孩子,倍加呵护。哥哥用一种慈祥,一种博爱,一种无私,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所能。

那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把原本陈旧不堪的家乡小学摧毁殆尽,学校被迫停课。作为哥哥工作过的地方,他回到城里,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几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在废墟上拔地而起,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这里,校园里再一次传出了读书声。

每到冬天,哥哥总是惦记着学校的孩子们,能不能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飘雪的时候会不会挨冻?于是,他又不辞辛苦,到处联系单位集资捐款,再联系地方、联系车辆购煤运煤,直至把煤亲自送到学校,才放心离去。当孩子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学习的时候,又可曾知道,这浓浓暖意,凝聚着哥哥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哥哥退休后,仍牵挂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考虑依托鲁中山区的自然资源,在人文旅游、特色种植、项目建设等方面为自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多做些事情。然而,孕育在心中的计划和想法还没实施,2007年10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哥哥的生命。他没有留下任何语言。或许他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告诉父母妻儿、兄弟姊妹、父老乡亲、亲朋好友,或许他还惦记着那些在心中孕育已久却还未竟的计划和项目。然而,哥哥就这样带着一种牵挂、一种难舍、一种遗憾,悄悄地走了……

如今,哥哥静静地躺在了故乡的大山脚下,回到了生养栖息的鲁山怀抱。在这里,有他留下过的身影与脚印,痛苦与欢乐;在这里,有他撒下的劳动与汗水,心血与智慧;在这里,有他留下的期冀与希望,期盼与祝福!

大山文章2:松林漫步

文/张伟锋

在松林里漫步,行走到大山深处的时候,身前身后都是翠绿的树木,把我围得严严实实,进退都显得有些困难。不过,它们绝对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单纯的想呈现它们存在的姿态而已。它们就好似城市里的高楼,又似散步于天空的密集鸟群。

在松林里漫步,心情是舒畅的。树叶会随风摇曳,激起阵阵松涛,如同波光闪动的湖面,如此柔软、翠绿,而且阴凉。我想,进入这样的场景,谁都会心动的,谁都会放下一切欣赏这惬意的美景。行走于松林,有时,我会跑到山崖之上,对着远方的落日拍照;有时,会爬上陡峭的岩石采摘长在上面的野花野草;而有时,又会拾捡那些形体、颜色怪异的落叶……进入到松林里,就是进入一片完全自由的天地,我想做而且能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如果我不介意,那么我就可以兴致勃勃地去施行。

我踏步松林,不是那种要抵达某个目的地的路过,也不是要去拜访某个人物。而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行走,而是去拜访了一棵棵树木。当然,我事先不会去考察树木们所居住的位置,以及它们所背负的姓名。把所有的计划都统统省略,就只单纯的漫步、行走、观看。我每次出行的时间也是不固定的,纯粹是随性而为的。我所拜访的树木,它们要么远远地耸立在山顶之上,要么傲立在岩石之上,要么矗立在森林的深处。我无法预知它们出现的时间,也无法揣测它们所处的坐标。就只跟着我当时的感觉行走,不过,我相信它们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并且完全地融合于我那刻的心情。

我常去的那片松林,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我几乎是次次前往,很少有错过的时候。溪流发源于山顶,是积雪融化补给型水流。因为与海拔有关,所以溪水格外的清凉。掬一捧溪水洗脸,就感觉是如沐春风,凉气瞬间便在心底翻滚开来。由于落差较大,奔跑于岩石之上的溪流留下了许许多多纤细柔美的步伐。对于溪流的美丽,前人有过汪洋的记录,也因此叠加了许许多多的前人的足迹。我是幸运的,能够常来此地。隔着岁月的距离,我又徒步至此,触摸远去的人们的足音和温度。多年之后,我也将会归于尘土,我想后面的人也还会常来此地,或者聆听泉水,或者捧水洗面,再或者对泉感怀……

行走于松林之中,鸟群的歌声总是一些意外的收获,每次出行,总会有那么一两种新鲜的鸟鸣声出现,这总让我兴奋不已。听得时间久了,仿佛自己也就听懂了,渐渐地,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鸟群中的一名成员。朝着鸣叫声直飞而去,跟随它们或者跳动于树枝上,或者栖息于岩石上,再或者飞翔于天空中。真是有些有趣,每次看到这些可爱的精灵,我的灵魂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跳出剑鞘,然后自由飞舞,而不受限制。

每次行走于松林之中,我总会碰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它们就像我在茫茫人海中遇到的陌生人,虽然互不相识,但是却彼此客气。松林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似乎对我都非常的熟悉,总是对我彬彬有礼,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喜欢这种被热情欢迎的感觉,在人世间行走了这么久,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似乎是大自然所特有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你是谁,都会得到相同的待遇,只要你不是那个凶神恶煞的砍伐者。

大山文章3:大山深处

文/周天红

拖板桥

拖板桥是个老码头形成的场镇。大山深处,两道岭之中,山外的山里的人家,要进山出山办点事儿,就得从拖板桥来往。早些年,山里不通公路,只有从码头坐船或是推竹排子才能行走。拖板桥当然热闹了。先是顺着码头上岸只有一条街道,后来渐渐发展成了“丁”字形的两条街道。一溜水的老房老屋,青石板街面人来人往没断过客流的。

从场头数到场尾,拖板桥的餐馆店子少不了七八家,家家都在卖红烧坨坨肉。这是老场上饱胃口的一道好菜。跑码头的、挑竹片扛木料的、抬石头上船的,都是干体力活儿的,这道菜吃起来,满口油水,带劲儿。山里土生土长的食材,坨坨肉烧黄豆、烧萝卜、烧芋头,都是好搭配;下干饭下烧酒,也都是滋养人的美味;用来待亲朋贵客,更是能拿出手的礼物。

这道菜做起来简单。猪肉,四四方方的一块块切成,放在热锅里炒,爆出油,加入清水,再加入黄豆、萝卜或是芋头,放入花椒、辣椒、酱油等调料。烧上大半个小时,一切就都成了。一盆一碗地端上桌,看起来就有食欲。两三块下了肚,不饿了,说话也有劲了。山里人家日子再穷再苦都要想方设法吃顿红烧坨坨肉,安逸呀。

话说回来,真要做好这道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拖板桥的店子,赵六爷做这道菜是最拿手的。赵六爷的店子就开在老码头的石梯坎上,前门后堂只能摆下三张大圆桌子的门店。店子虽小,可招牌菜的名气大着呢。多年前,赵六爷是老跑码头的。不要说拖板桥的码头了,顺着永宁河出长江,县府州府的,大大小小的码头跑得自己都数不清了。跑码头干重活儿的,都爱吃这道菜。赵六爷吃着吃着,就思考出道道儿来了。赵六爷不跑码头了,就专门在拖板桥开餐馆卖红烧坨坨肉。再说,哪个真想跑码头呀,风里来浪里去的,不好干。开餐馆一分一角挣着了就是自己的,当老板多好啊。

赵六爷做这道菜,首先从选肉开始就有讲究。肉要选半瘦半肥的三线肉,太肥了腻人,太瘦了烧着口感不好。肉提回店里,放在热锅上把皮子烙得金黄,迅速放入冷水,吱的一声泡着,刨得个干干净净。肉打整干净了,在上面撒上盐巴、香料、酱油,晾上个几分钟,方便入盐入味。再切成两个拇指并宽的块。坨坨肉,切肉是关键,切大块了,不易入味;切小块了,吃在嘴里又刹不住瘾。水是保证味道最重要的一环。赵六爷做这道菜,只取拖板桥场口上大黄桷树下老水井里的山泉水。那井水,清清凉凉的,照得见人影子。赵六爷只做黄豆烧坨坨肉一样,烧萝卜、烧芋头、烧竹笋等,都不做。用他的话说,做事情就认真做一样,心思多了打烂船。赵六爷选黄豆,先下水浸泡。黄豆浸泡了水后,蔫的扁的霉的,一概不用。黄豆要选那种饱满的,色泽周正的。

一步迈进赵六爷的店子,找个位置坐下,一碗红烧坨坨肉端上桌,心情就好起来了。不管是山里来的还是山外来的,不管是走亲戚还是访朋友的,不管是饿肚皮还是饱肚皮的,看着这道菜,香气弥漫,经不住就动起筷子了。说不定前两天还发誓下决心减肥呢,见着这道菜,一切都忘了。筷子夹着菜,再来二两老白干烧酒,与朋友、亲戚面对面坐着,那真是一种享受。看着老场上人来人往,看着码头边石梯坎人上人下,看着小河里船呀筏呀竹排的进进出出,不知是市井还是人生的最好画面就在眼前了。生活着,只要有口福,就是幸福的事儿。

岁月不居,大山深处早已通路通车。拖板桥的老场老码头还在,赵六爷的店子还在。只是,其它卖红烧坨坨肉的店子搬的搬,走的走,转行的转行,都消失在岁月和风尘里了。赵六爷的招牌菜,生意依然热闹:做大寿办喜事的要上这道菜,见亲朋小聚会的要进店子吃这道菜,就是那些城里远方的、坐着车走着路顺着水都要来拖板桥尝这道菜。用大家的话来说,如果你去了拖板桥,没吃上一回红烧坨坨肉,那你就白去了。

打渔岭

打渔岭不出产鱼,茄子倒是主产物。岭上坡下,一望眼的田地,是茄子生长的好地方。从村头到村尾,家家都种茄子。“菜是三分粮,辣椒当衣裳”。粮食不够吃,那就多吃菜;衣裳不够穿,辣椒可抗寒。既然是茄子的产地,以往粮食不够的季节,茄子便上场了。老老少少,娃儿大小,一碗一盆地,茄子成了填饱肚子的主食。

村里人把茄子的吃法研究得透透的,煮茄子就有好多种煮法:白水煮茄子,油汤煮茄片,茄子加豇豆加苦瓜煮成“地三鲜”。炒茄子的做法也不少:辣椒炒茄片,炒茄疙瘩,炒茄泥。茄子还可以蒸来吃、烧来吃、炖着白肉吃。茄子在村人的手里,能吃出五花八样来。村人的饭桌上离不开茄子。菜园子里,门前屋后,坡上地里,种几亩地的茄子,成了村里的老传统。自己家里吃不了,逢场赶集的时候,背上小半背筐去乡场上卖了,那也是柴米油盐钱,如果价钱好,再买上块猪肉,那就更高兴了。茄子还可以喂猪喂鸡鸭。茄子蒸烂了,拌着米皮糠或麦皮子、高粱酒糟等粗粮,可以喂牲口。

村里人研究茄子的吃法,真做得出两手菜吸引人眼球的,那就是肖二爷肖二厨子了。肖二厨子是远近二三十里地界有名的厨师,那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上上下下都传了好几代人了。村子里哪家哪户办红白喜事,都得请肖二厨子掌勺。当然,也有不信的。村子口刘六叔做五十寿酒,就偏要在十里坡亲戚家请厨师进屋掌勺。结果二十几桌酒席,没有一个吃安逸了的,尤其是那几道茄子菜。

肖二厨子能把茄子做出一桌酒席,也就是说,茄子在肖二厨子的手里,能玩出花样来。松花茄子是头碗菜,就是把两个茄子横横竖竖划成花状,蘸上红苕粉,放入油锅里一炸,松花茄子就成了。一碗两个松花茄子,下面垫着红苕坨子,放在蒸笼里蒸上半小时,味道就出来了。松花茄子上了桌,紧接着是蒸的蒸,煮的煮,炒的炒,一桌子茄子酒席就摆上眼前了。最后再上一个凉拌茄子,大家都明了,茄子酒席菜就上齐了。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心情好的,遇上几个说话对路的,那就猜上几拳。一坝子的酒席就热闹起来。

茄子能让村里人吃出生活的幸福。茄子酒席,好吃不?不好吃。那是生活困难年月没得办法的办法。过去年月,生活就是这样,有茄子吃就不错了。家里娃儿大小要吃东西,有亲戚上门要接待,逢年过节做大寿办喜事要办酒席。你不想出点办法,日子就没法过。

说实在的,茄子吃多了,上顿下顿的,见不着一点油花,那也倒胃口。凉拌茄子、白水茄子、蒸茄子、炒茄子、天天吃,有人见着茄子就心烦。村子西头的赵三叔,年年种茄子,但就是不吃。要是哪家哪户请他吃茄子,他总是想方设法找着借口不来。那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接连吃了半个月的茄子,据说是吃过敏了。但他还是放不下茄子,自家地里年年种,承包了不少地,成了村子里的种植大户。

可是今年,村子里办了茄子酒席,就是最不喜欢吃茄子的赵三叔,也大快朵颐,端着酒杯,四处敬酒。

事情的大概是这样的。村里修公路与乡场上的公路连接上了,大车小车都能通。村里成立了茄子种植合作社,销路打开了,最远的卖到了省城。赵三叔靠着种植茄子的路子,两个娃进了城里的学校,还建起了新房。

村里的酒席办得可热闹了,照样是茄子酒席,仍然是肖二厨子掌勺。鸡鸭鱼肉,茄子肯定是少不了的,不过也仅仅是作为辅料而已。不过,那一大盆白水茄子汤,是全部酒席中吃得最干净的。为什么呢?这年月,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了,肥甘厚味吃腻了,哪个不想吃点白水茄子汤改改口味呢。

大山文章4:遥寄阿琳

大山的皱褶里,有我蜗牛般的小屋。常常是下乡归来,便至深夜。旋开门锁,拧亮台灯,浑身的疲惫与满屋子的孤独便无情地包围了我……随手翻开案头的影集,倩丽温柔的你,一下子将疲惫与孤独赶走。大山之外的你就在我眼前款款深情地笑,遥远变咫尺。春水般的回忆与秋水般的愁怨浸润了我,消融了我。

琳,让我在回忆与思念中,把你最灿烂的部分带走。我们不约而同步入那片文学的绿洲,用青春与热情虔诚构筑梦想的大厦。从相识到相知,我们佩戴着那个令人着迷与心跳的“缘”字,携手走过风雨,走进茵茵芳草地。琳,还记得么?那是一个充满凉意的秋夜,我们沿楼梯并肩盘旋而下,你情不自禁地挽起我的臂弯,像一只瑟缩着羽毛的小鸟,轻轻偎依着我。握着你温软的手,一缕淡淡的体香萦绕着我,周身仿佛接通了电……后来,你掏出还留有体温的小诗,让我修改。你真挚的眼眸注视着我,渴望的眼神期待着我。感谢黑夜,它让所有的美丽成为可能。然而,我没有拒绝,也没有行动。我深知,你的爱与诗是露珠,晶莹而脆弱,圣洁而炽热。我的心尖与笔尖何以敢撞?故事仍在继续。我将你那首小诗在日记中珍藏。在赠给你的生日贺卡上,我写道:“爱诗的女孩很可爱/懂爱的女孩很美丽/美丽可爱的女孩/绿洲上圣洁的花朵/尘世的手/不能采撷/不能采撷……”

琳,你这只活泼温存的小鸟,飞越我现实的天空,飞进我夜夜的梦中与首首诗里,成为浪漫而不可企及的爱情鸟。汔笛声咽,我们即将步出那片绿洲,走向各自的天地。送行的人群中,你孤零零地站在那棵曾经留下我们拥吻的梧桐树下,大片的落叶向心爱的你砸下去,砸下去……你扬起了那只曾经挽留过我的手,无言说再见。我视线模糊,心里一片空白。缘起是聚,缘灭是散。从此,你我佩戴半个“缘”字,各奔东西。想起不久的你,将挽起不再是我的臂弯,成为人妻……多少人生况味顿涌心头:欣慰抑或祝福?酸涩抑或愁怨?

人已分,情难舍。在我送给你的小小礼物上,我写下了一首离别赠诗《是你》:“唇上的语言,/被谁摘走?/留下沉默。/眼中的温存,/被谁舀尽?/留下失落。/心中的小鸟,/被谁放飞?/留下空巢……”琳,你可意会《是你》的痴情与无奈?是的,我们的一切都将成为美丽的错误,错误的花朵是罂粟,摄取的是精魂,散发的是苦涩。

大山文章5:大山深处

文/崔彦

蓝田汤峪山上奇特的石头酷似硅化木,有横断面清晰的层层次次和树木纹理的页岩,有枯朽的横躺着的树木一样的巨石;有从中间剖开,拦腰砍断的椽子表面的纹理石条。生命可以死亡,青春可以丢失,但骨骼和精神坚硬如铁、刚强如刀。狂风巨浪吹不走,移不动埋在心底的热爱、刻骨铭心的坚守。穿越时空的抗争、深邃、思考用沉静来表达。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一个三米多长,一米多高的石锁,横亘在盘山公路右侧。石锁不想挡住行人的路,它知道自己锁不住人们寻访的心,它知道自己也锁不住群山峻岭的梦,但是它可以锁住自己的梦,锁住自己的心结。一行人有的爬上石锁,感受自己的伟大;有的远远望着石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敲击着石锁与石锁对话,倾听石锁的叹息和歌声。

猎奇探幽磨练心志是攀岩者的心态,我们也不例外地继续往大山深处迈步。近来雨水少,沿山的泉源几乎都干涸断流。大家正在埋怨时,忽然天色转暗,凉风阵阵,紧接着一阵密雨扫去了满路的尘灰。雨来得急,去得也急。10分钟后太阳又挂在了天边。

一行人来到大山深处。密林中见一片不知名的白花盛开,茂密而葱茏,花间核桃树、栗子树、柏树、松树都朝气蓬勃,核桃树上还挂满了果子。遗憾的是没见到蝴蝶,蝴蝶哪里去了?

一个身体较弱没有跟上我们步伐的画家在这片密林入口处,发现了蝴蝶的踪迹。原来蝴蝶集体自杀了。不知是刚才下的雷阵雨,还是以前蓄积的如井口大的小水潭里布满了蝴蝶的尸体。美丽的蝴蝶们,平铺着翅膀,展示着最后的艳丽。

蝴蝶的死亡影响着我的情绪,究竟蝴蝶遇到怎样的劫难和伤害?我怀揣着疑虑,独自走向密林更深处。重大的线索应该是这片茂密的白花吧?白花没有什么奇异的怪味,也没有沁人心脾的香味,我拔下一朵含在嘴里咀嚼,苦涩难言。大概是这群蝴蝶寻寻觅觅,心仪这片白花,忍不住亲吻中了毒,还来不及天荒地老,就已殒命天涯。

附近佛山寺的钟声幽幽不绝,顺着悠扬的钟声,一行人踏着暮色来到寺院。祈愿,进香,一颗心逐渐宁静下来。暮色中一行暮年人身披彩云从山上走下来,没了笑声,没了喧哗,大家都若有所思。

夜色浓重,我们在碧水湾莲花池里泡汤,游泳。满天的繁星,一池的繁星,我们在星河里望星空。任温热的泉水拥抱抚摸,拥抱抚摸每一处疼痛。狂躁嚣张、浮华虚荣,全在这里偃旗息鼓。身无挂碍,心底明亮,豁然开悟。

大山文章6:看山

文/陈绍平

我所在的学校被大山环绕。环顾四周,全都是山,峰峦叠嶂,松涛阵阵,溪流潺潺。置身于此,会有别样的心境。

渐渐地,我喜欢上看山。

很多时间里,我习惯静处一隅,独对大山,默默地遐想。想着大山形成时石破天惊的一瞬,想着是多少年的沧海桑田,才让大山有了今日的精致,想着这山里的人,有着怎样的憧憬和期盼……

静默的群峰,凝重如诗,让我百读不厌。

有时,看见雨后似烟的白云,从这个山头缠绕到另一个山头,就会惊讶于山的孤高与雄奇。任外物的抚摸是温柔还是残酷,山永远是那么执着,那么坚定不移。

间或,我也会爬山。沿着山梁,倾听大山勃勃的胸音,体味大山厚实的馈赠。

山回路转,柳暗花明,离山顶还远呢!于是驻足仰望,品味樵夫高亢的山歌,千百遍咀嚼“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分。登临山顶,心中又会喷涌出一股涤荡心中的豪气与豪情。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四时变迁,寒暑交替。那些大山,用亘古不变的姿态,教我学会沉默,学会忍让,学会坚持,更把握所有的感情,包括孤独、喜悦、沉静和思考,都包容在了她宽广的胸怀里。

当簇簇映山红燃烧整个春季的时候,大山又以它年轻的身躯,召唤山里人耕耘生活的高度,那种自豪,让我一生永远也忘不了。

“人事无常山换主,青山依旧不曾移。”直到今天,我还是一如既往、十分虔诚地去看山,看山的春夏秋冬,看山的葱绿萧疏以及那道道千姿百态的山之风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而我对于山的那份情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千山万水地到达。

大山文章7:翩翩雪花入梦来

文/白薇

雪,给了大山纯白的梦境。雪,装点了我贫瘠的童年。雪,带着儿时的记忆翩然入梦。

二十年前,我是大山里的留守儿童。自三岁起,爷爷奶奶便带着我守望在大山深处。那时候的我,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还有天。我眼里的世界,只有这片亲切而熟悉的土地。一群群低矮的房子卧在大山坳里,像夜空里寂寥的繁星,三五一群,环抱取暖。我的家就在这一群低矮的房子中间,看上去并不突兀,相反,呈现的却是和谐而美好的样子。

春天的大山,是瑰丽、旖旎的。冬天的大山,是寒冷、贫穷的。

那一年的冬天无比漫长,时间仿佛被冻结了一般,似乎永远定格。呼呼的北风,吹得窗棂上的挡风报纸哗哗作响,吹得破旧的木板门吱呀吱呀乱叫,叫得人心惶惶。

一个多月的苍茫大雪,村子犹如油尽灯枯的老人,奄奄一息。那个年代,大山里没有暖气,没有电,没有煤,只有无尽的等待与叹息。大家都在等待,期许着春天的到来。村民所有的愿望,仿佛化作天空里翩翩的雪花,纷纷扬扬,急切而不间断。

一间厨房。矮小,破落。它像一只受伤的猫,窝在土砖屋的角落,瑟缩地舔舐着伤口。小小的厨房,拥挤着一家人,大家都围坐在土灶前,等待开火做饭,抱团取暖。

吃过早饭,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便结伴上山捡柴。一个多月不间断的烧柴取暖,家里的柴火已经所剩无几,我和爷爷也加入了捡柴的队伍。

一行二十几个人,井然有序地走在空茫的雪地里。一个多月的纷飞大雪,眼前早已是冰雪的王国。那时候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羽绒服为何物,更没有防水、防滑、保暖的雪地靴。有的只是穿了一年又一年的破旧棉衣,有的只是一双单薄到仅剩一层塑胶皮的雨靴。

我穿着一双破旧雨靴,哆哆嗦嗦地走在雪地里。雪地里的雪已经有几尺来深,许多地方的雪已经没过我的膝盖。一层层的雪,像一尾尾一哄而上的小鱼,涌进我的雨靴中。雪在我的脚下悄无声息地融化,冰冷的雪水渗透我的棉袜,冰寒刺骨。

久住大山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贫穷,习惯了寒冷,所以只会坦然地接受。我们始终相信,妍丽的春天就在赶来的路上,它在以光一般的速度向我们奔来。

一路上我们用欢歌笑语,驱赶着寒冷。手脚在行进中开始发热,手心微微有了汗意。每个人的脸上仿佛被涂抹上了一层薄薄的胭脂红,像极了夕阳下天边的那抹云彩,美得那么不真实,但又触手可及。

行进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林间。

“大山里住着希望,雪地里藏着宝藏。”我们熟练地扒开厚厚的积雪,敏捷地将被暴风雪压断的树枝用麻绳捆绑起来。一根又一根,一捆又一捆。一堆堆的柴火在我们眼前,不再是简简单单裹着银色外衣的树枝,它们是正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希望,它们驱散了寒冷,赶走了贫穷。

不知何时起,雪已经止住了它纷至沓来的脚步,阳光终于光临了这片冰雪世界,一望无垠的雪地里,一束又一束泛着银色光晕的微光,在雪地里慢慢移动,渐渐舒展。就像一张金光灿灿的画卷,被人们缓缓铺陈开来。连绵起伏的白色山峦,一路迤逦如浪朝天边涌去。空茫的雪地里,是深深浅浅的脚印,二十几张满载而归的笑脸,还有一颗颗被旖旎雪景捂热的心……

岁月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爷爷早已作古,化作大山深处那一座小小的墓碑。为了所谓的梦想,我被放逐去天涯。深藏在大山深处,那个被叫作老家的地方,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如果,不是每年的冬天会下雪,如果,不是城市里的雪脏乱得不堪入目。我就不会如此的想念,那一场又一场大雪,它亦不会带着最美好的儿时记忆翩然入梦。

大山文章8:囤,藏于大山之巅的精灵

文/汪兴

精灵,在日耳曼人的神话中,它是一种生物,其美丽无比,且居住在森林的最深处。而我要说的精灵就是“囤”,它或藏在大山之巅,或藏在密林间;它不仅是一种固态物体,而且更是贵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

为了找寻“囤”的踪迹,我曾行走过诸多地方,也看到了许许多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囤”。而在江口县民和镇一个名叫封神墥的山寨,我有幸再一次看到了它的存在,心情自然显得格外的荡漾。

封神墥是一个依山而居的汉族村寨。走进寨内,热情好客的村民早已备下了热茶和各种水果。同时,还滔滔不竭地给我们讲述着山寨那久远的历史。当我听到“囤”存在于距离山寨不足二里路的一个山顶上时,想一探究竟的愿望便油然而生。于是,在当地一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很快便来到了山下。抬眼望去,只见“囤”在茂密的森林包裹下,像一条深居简出的盘龙,时起时伏,若隐若现,颇为壮观。

由于上山砍柴的人越来越少的缘故,原有的一条上囤的小路早已不见踪影,好在带路的人对此地形较为熟悉,他拿着一把镰刀在有些陡峭,及各种杂树和荆棘满山中硬是砍出了一条小路来。前后不到20分钟,囤的大门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个门建在山沿的东面,又称东门,它全是用石头砌成,呈不规则长方形,其外墙高为3.5米,内径高为2米,宽1.37米,进深1.1米,保存较为完好。

踏过门内的几步石梯,我们便进入到了囤内,只见各种不知名的杂树和杂草早己将宽阔的山顶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已高过石墙,有的已高过人头,还不时伴随着几声清翠的鸟鸣声,使得这片宁静的天空更加显得浑然天成。又行过一段刚砍通的小径,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一个制高点,这也是囤内的最高处。人虽站在高处,但我那游荡的目光却不停地在囤内的每一个角落搜寻着,只见“囤”的墙体是用石块砌成,并顺着山沿修建,其中设有大门两个,一个设在东面,一个设在南面;“囤”呈东西向,为狭长的不规则椭圆形,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囤”的中央,还有一口保存十分完好并已盛满了水的井,它呈梯字形,长为1.85米,下宽为1米,上宽为1.35米,深约1.5米。据当地人介绍,这是当时驻囤的人们,用錾子在坚硬的石头上一点点地錾出来的。

我守望着这个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囤遗址,思绪却早已飞越到了另外的时空里,遥想着当年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手无寸铁的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在生与死之间,他们做出了“守望相助,坚壁清野”的艰难抉择,重新选址在“易守难攻”的山巅修建了集居住和防御为一体的“囤”。为了修好囤,他们既出钱又出力,并没日没夜的投入到建设之中。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成功地修建好“囤”以后,还要在“囤”中建临时住所,虽然面积不宽,但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地。接下来更重要的事等待着他们的就是防守,因为有了集体的力量,大家信心就更加足了。白天,囤上除老、幼、妇女和少数青壮年男子留守外,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则下山种地;晚上,全体青壮年男子轮流在囤上巡守,以防外来侵略。就这样,他们年复一年,小心翼翼的在“耕、守”之间往复循环的运行着。很幸运,封神墥整个寨子的人们都存活了下来。

而如今,“囤”虽然已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昔日的记忆,或许没人知道它究竟是何年何月修建的,或许没人知道当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甚至连名字都舍不得取一个,仅仅用“囤”这颗字来代替。但是它是存在的,在天空下,在高山上,在密林中,在历史的史迹里,在人们的视野里。

“囤”,它像一个凝固了的露天历史博物馆,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记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描绘、去打开那扇存封已久的大门。“囤”,它更像一个鲜活生动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依然默默地精心护佑着这里的人们,依然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大山文章9:感悟大山的美丽

文/河豚

随一种想象遁入山中,那密密麻麻,缠缠绵绵的马尾松在你的眼前相伴,那绿色的朦胧就象雾一样,把我飘入山境,就象有一种温柔之蝶轻飘而至,在那树影错列间,伴我入内。

我象进入那美丽的仙境一般,那清新美丽的气息,邀我躺下,我象被那软绵绵的云雾轻轻放倒,躺在那舒软的柔嫩的小草上,我望着绿荫下透出的那方美丽的天,心里产生无穷的遐想,那闲云在我的头上飘来荡去,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在那空间里徘徊着,飘荡着,真象有一种神奇的美,将临到我的头颠,我在那美丽的空间里想象,那美丽的梦,仿佛让我在此时又想到美丽的你,也在我的身边,和我感悟山的美丽和那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象此时真的被那美丽的幻想给神化了,踮一下脚尖,就一下触摸到最顶端的树梢,仿佛那云被我用手抓到,一下一扯,就象白色的纱挂在了那美丽的树梢上。如果有山峰助我,我会一下爬到云端上去,去到那美丽的天河里转一转,看一下天河的美丽,也去感受一下,贞女们圣洁的美。或许架着云,飘到那美丽的鹊桥上,与美丽的你在鹊桥上相会,那又是多么美丽的事情,我此时真的遁入美丽的仙境里,是那么的飘逸和惬意。

我无法想象自己的想象,就象那所有的美丽都在伴我而行。我又好象和你在美丽的山体下的小溪里嬉戏,我们共同沐浴在那美丽清澈的溪水中,你美丽的倒影在水中是那么的窈窕美丽,就象一幅天然的油画画在那溪水中。我简直被你的美貌折服,那种自然的美与这美丽的天然景色,合二为一,构成一幅最美丽的天然油画。

然后,我又牵着你,跑到对面的山底下,我和你双双躺在那青青的绿草中,体尝阳光下的沐浴,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简直再次被那天然的美丽打动。

我又好象与你畅游遍整个山川,在那美丽的想象里,我几乎自己也挑不出什么样的瑕疵,我在想象那美丽的邂逅,我又好象带你到最美丽的山中美丽的小屋里去住,那美丽的天然小屋,是天然搭建而成的,它在那两山之间,最向阳的地方,由自然的藤条维合而成的一个最美丽的小屋,小屋的周围都是那藤条绿蔓,上面还星星点点盛开着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在那美丽的绿叶映衬下,是那么的美丽漂亮。当你要置入其中,仿佛就走进美丽的仙境一般,是那么的欢心和惬意。我和你就就偎依在那美丽的小屋中,我们在一起徜徉,共同体尝爱的温馨。

在这美丽的山中,有许多美丽的遐想,我就象被你驾驭在美丽的山中一样,是那么美轮美奂地想,在我美丽的想象中,你比以前更漂亮。

我的想象,就如同我的爱,是那么的长久不衰,就象扎在我的心里,是那么一逸永牢,刻在心间。

我此时又象回到当初,躺在美丽的黄花间,不愿让什么打扰,我只是在想着美丽的你,就象你那朵朵小黄花,在轻轻地柔吻着我的脸颊,我象在品尝那柔柔的抚摸,和那美丽的吻别。

我也在独享那种美丽的浓重,再睁开眼睛,默默独享那种爱的幸福,你这天籁美丽的精灵,携着我的爱,。象更高的美丽天空上飞行。

大山文章10:魂

文/张雨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村落,不大。十几户人家,零星的点缀在半山腰的树林里。山脚下有一条傍水蜿蜒曲伸的小路,唯一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多少次我往返于繁华和贫瘠之间,从这条路的起点出发,只是好像从未抵达过终点,或许,这条生命之路原本就没有终点。

有了山,也就有了谷。黄昏时分,风就顺着山谷走来了。山里的风很轻很鲜,有一股刚刚翻过的泥土的味道。味道是从北山坡传过来的。每到立秋时节,二婶就催着二叔把北山这块旱地翻好,用牛拉着犁翻好。再施些牲口的粪便,撒下白菜、萝卜、大蒜的种子,即便是寒冬,依然能看到一片绿色,生机盎然。

风看似无形,却并不散乱。仔细听,风里有山里娃嬉闹的笑声;有狗子妈喊他回家吃饭的呼喊声;有柱子他爹的叫骂声,不知是哪家淘气的娃娃偷摘了他橘子树上的橘子。还有鸡鸭回笼共同奏起的和鸣声。一种声音牵来一种声音,一种声音伴着一种声音。自然和谐地在黄昏的山村蔓延开来。

山里的黄昏来的很快,也很短暂。暮色中,有庄稼汉子疲倦的身影。肩上扛着耕地的犁耙,吃力的走着。身后是一头牛。老黄牛时时低吼着,头一直抬着,向着天空。那低沉厚实的吼声,久久在山谷里回荡。往往最美的是最短暂的,最短暂的也是最长久的。所以要去珍惜,要去懂得。

山里人很好客。不管你来自何方,是何身份,只要你肯在火塘边落满烟灰的板凳上坐下,他就笑了。倾其所有。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就着刚刚从北山坡采回的青菜,大碗大碗的请你喝酒,不醉就不放过。你醉了,他的笑容更加憨厚。山里的酒是自家粮食酿的。不烈,很香醇。喝的再多,也不头痛。酒很清澈,也很暖人。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仔细看,酒里有山里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倒影,有山里人开怀的笑脸。山里人和你交流不用语言,用酒,用他的心。酿酒的水取自那口老水井,日子久了,水井里的水就有了酒的味道,酒的甘醇。

醉了,不要紧,就睡,倒头呼呼大睡。山里的夜很静谧,只有些许几颗星星挂在天空,大部分星星都去陪娃娃睡觉去了,都在山里娃娃的睡梦中。偶尔也传来几声狗吠声,在空空的山野回响,一直传到山的那一边。

夜再长,始终会亮。天刚刚破晓,那条石板路就热闹起来,忙碌起来。男人们就开始挑水,把大水缸挑得满满的,足够一天用的。水缸是泥巴烧制的,很粗糙。山里人不在乎是否精致,坚实耐用便宜就行,这,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水挑满了,女人们就醒了。背上背篓,打开牛圈的门,牵着牛走在前面。男人扛着锄头走在牛的后面。脚步如此默契,不近也不远,紧紧跟随。一直以来都这样走,一直是多久?一辈子。

地里的草多了,该锄锄了;院子里柴火慢慢变少了,该砍些了。山里没有面包,没有牛奶,也就没了吃早餐的习惯,就只是喝上一瓢井水,匆匆上路。女人们身材很小,很矮,很瘦。矮小也许是遗传的。祖祖辈辈被背篓压矮的。山里人不懂营养搭配,一直都很瘦。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不用减肥,因为没那闲工夫。男人们皮肤很黝黑,很皮糙。晒的,磨的。可以抵御蚊子的叮咬。本来血就不多。血管流着的是,红色的,鲜红鲜红的血。

山从未改变过,一直伫立着。人也从未改变过,一如既往的简单实在。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山魂。

大山文章11:大山深处圣人堂

文/杨仕英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秋山》:“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我喜欢这首诗对红叶的描述,也喜欢红叶的艳丽可爱。

我喜欢乌桕树叶的红,那是一种特别的红,比西瓜红有亮度的红,看上去不艳,却吸引人,那红给人心灵慰籍,让乌桕树异常美丽!

也许由于对乌桕树的感情吧,我的家乡称乌桕树为木梓树。乌桕树叶子绿时青翠,红时浅浅的,似小女孩纯真的脸。小而圆的叶子,密密地挂在树上。乌桕树结的子一串串的,叫木子,可以打油做蜡烛。

去圣人堂的朋友,不是发图片给我,就是津津乐道说途中见闻,让我的心也不知不觉地飞向那里。我天天想呀,想那个在大别山主峰罗田天堂寨脚下的村庄,想看那里的红叶。

去年11月26日,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踏上去罗田的征途。汽车在山里穿行,群山峻岭、层岚叠嶂。远看山上,红绿相间,各种红色各显风采。特别是路边的杉树,整棵都是铁锈红,有的几棵连在一起,红得耀眼。乌桕树的红叶在大山深处,一晃而过。

看着远山红叶,我不禁想起红叶传情的故事。唐朝宣宗年间,一个叫卢渥的书生,在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结束后,从溪水中拾起一片红叶,上有宫女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将这片红叶擦拭干净,在上面和了一首诗:“红叶诗何美?出宫未曾闲。才女我钦敬,约定到人间。”他和书童一起寻到溪水流入皇宫的进口,将红叶放在溪水上,流进宫里。那位题诗的宫女,又捡到这片红叶,拿起来一看,她认为写和诗的人就是她的知音。后来,唐宣宗允许部分宫女嫁人,中了进士的卢渥选了一个清丽苗条的宫女。洞房花烛夜,他轻声吟诵那首宫女写的红叶诗。不料这位披着盖头的新娘,吟诵出卢渥写在红叶上的和诗。就这样,红叶成了媒人,将这对未曾见面的男女联到一起,成就了百年姻缘。

也许是红叶传情的故事,感染着向往美好爱情的年轻人。一个深秋,罗田的百对新人在圣人堂举行盛大婚礼。乌桕树上挂着绿、黄、红三色叶子,在风的吹拂下,叶子零星地飘落下来,吻着新人的额角。穿白色婚纱的新娘是那样纯洁,西装革履的新郎是那样俊朗。百对新人相依相偎,浓情蜜意,婚礼热烈而隆重,让圣人堂益发美丽生动。在这美丽的大自然里,新人祈愿爱情天长地久!当新人们双双对对走向树林,或拥抱、或亲吻、或凝视,或牵手……整个树林被爱情包围着,见证着他们走入婚姻的殿堂。

到了圣人堂,吃完午饭后,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看红叶的最佳处,那是乌桕树最集中的地方。但大失所望,那绚烂的红叶呢?那树树皆红的景象呢?地上的草枯黄了,树叶落了很多,树显得稀稀落落。有的树叶落光了,乌黑的枝丫峭楞楞地伸展着;有的几片红叶挂在树上,成了点缀品。只有几棵高大的乌桕树红叶多些,树顶上的叶子形成树冠,显示着婀娜的身姿。整棵树的叶子都红了,那种深红让人想象到生命的极至。

正当失望之时,听见欢笑声。寻声看去,几个漂亮的少女在林间说笑。少女依在树旁,仰头看红叶,那纯真的模样,似红叶般清纯可爱;一会儿,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学生,叽叽喳喳似一群小鸟,在林间追打,嬉戏;还有一对情侣相依相偎,靠树坐着,那种忘情的爱恋,让树林也充满深情。于是,我信了,相信微信图片美景是真实的,一旦人融入其中,这是个处处皆风景的地方!

我们走到林子的尽头,回头看,呈现的是一幅水彩画;当我们走到山脚时,仰头看去,是山水画;我们要走了,当车子在路上行走时,从路旁看这片树林,又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遒劲的树枝,深深浅浅的红叶,高高矮矮的树。远山繁茂的树丛中,红叶渲染着大山,深深浅浅的各色红叶,点缀着大山,显示着特有的美丽。此时,我想起了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大山深处的圣人堂,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农民领袖徐寿辉。这个敦实的大别山汉子,出生于圣人堂,靠贩卖布匹为生,后成为红巾军领袖,被拥立为天完皇帝。他率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率众至百万。徐寿辉的衣冠冢,就在圣人堂,人们缅怀这位农民领袖的功绩,又不禁为他的悲壮人生潸然泪下。这里原本是美丽的大自然,这里原本是与世隔绝的天堂啊。

回首望去,群山环绕,树木参天,田舍依然。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徐寿辉留给人们的是扑朔迷离的历史故事,而如今的圣人堂,将如火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恬静献给了人们!

大山文章12:父亲节

文/yingtaoxiaowanzi

有一种爱如大山般深沉,它是父爱。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是我们避风的港湾,这个人是父亲。

众所周知,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他创始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于1910年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是由住在美国的一名女子倡导的,她之所以提倡有一个父亲节,是因为他的父亲很辛苦的将他们兄妹六人拉扯长大,而且并未再娶妻,当他们长大成人时,本该享受儿孙之福的老父亲,却因病去世了,所以他想纪念自己的父亲,当这个节日正式成立后。各国也有了相应的父亲节。例如节日当天,有为父亲送花送礼物的。也有为父亲做早餐,喝啤酒庆祝的。

沉默寡言,不善言语向来是父亲的代名词。只因木讷,只因顾面子,所以眼中的父亲一直都是苛刻严肃的。殊不知在背后父亲为你付出了多少,它代表着浓浓的父爱,是最深沉的父爱。莫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象出现在你的身上,你的一句普通问候,都足以令父亲高兴好半天,此刻,不妨拿起你的手机,给自己的老父亲打个电话慰问一下吧。这一定是父亲今天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最后,祝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

大山文章13:美在思江

文/康乔华

远远地望着眼前的大山,感觉它是那么的峻拨、苍雄,连绵的山峦在阳光的映照下,清晰地呈现她那俊秀的轮廓。那些蒙茸的草,蓊蔚的树,郁郁葱葱,莽莽苍苍。人望上去,大片大片的绿色沿山势漫延开来,那种气魄有着“层林尽染”的鲜明。山下边是一个名叫思江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五十来户人家。它位于桂林东南方向,海洋乡南部,离市区约六十公里。这里起伏的山坡上,山脚下的沟壑里、田垄间,还有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满眼都是葱茏的树木丛林。有人说,那是村民种植的桃树、李树和银杏树,总面积达千亩之多。这些树木花草在阳光的映射下就显得更加浓绿,如墨染似的。这个夏天,山间桃林里,挂满了一个个艳红的桃子,它们点缀在山谷田地间,泛涌着红红绿绿的色彩。置入其中,有一种被芬芳的气息淘洗的感觉,胸间顿时变得清爽和明澈。

在来这里之前,我就听说过思江村民为发掘大山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发组织劈山开路办旅游的事迹。如今这里已经初步开发出了“相思瀑布”、“羊桥水帘洞瀑布”、“天梯瀑布”等瀑布群以及仙人棋盘山、峡谷、天坑等景点。它们分布在大山各个不同的部位,互相渲染,映衬,把大山的生命演绎得鲜活而又豪壮。亲近这些自然景点,你会情不自禁地把大自然揽入怀中,感受思江山水的妩媚之美,并且由此启迪心智,抚慰心灵,获得精神上的安逸。此时,人看自然,妩媚动人;自然看人,饶有情趣。宋代诗人辛弃疾面对自然山水,曾动情地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是的,这种山水美是自然界固有的,也是人的精神赋予的。

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向大山,两旁浓密繁茂的花草树木,在我的周边围成了一个幽秘空间、富氧绿棚,令人有一股苍森之感。刚爬上十数米,便觉晴光忽暗,尘嚣骤静,恍惚置身在深山老林之中。不远处,那些参天大树、矮枝杂林,许是在光影的映照下显得彩颜簇簇,油亮光鲜,甚是抢目。这其间,苍绿、娇翠、轻黄、淡红,错落相映,特别好看,令人心中不禁自生一份惬意来。草木间,有鸟从眼前飞过,无声,有影。在这里,你没有听见鸟鸣,或许还想期待蝉噪。这时,蝉未噪,是心弦在撩拨;鸟未鸣,是诗情在发酵。有风吹过来,树叶无声的飘落,那种柔柔地姿态,似乎在重复着大自然的款款深情。面对如此场景,我记起南梁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诗句写得实在是好,短短的十个字,就把一片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喧染出来。行走在这里,我已然感到自己走进诗人王籍描述的诗的意境里,更多了一份遐想和向往。

我们边赏边走,细细地看这里的景物。沿山路下转后又往上爬,眼前猛然一亮,出现了更为开阔的一片境地。随即,穿过一片丛林幽谷,便隐约听到了缥缈的水声,像远空淡淡的轻雷,又像梦里隐逸的乐鼓。走近了看,更觉得气势不凡。瀑布不是一泻直下,而是折成两叠,左一叠,右一叠。许是由于悬崖的不平整,水流从高处坠落时就形成了这样两叠大小相同的瀑布,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就像两卷冲天而下的白缎,一头扎进了水里。在这枯水季节,它们犹如一对难分难舍的情人。由于这样的象形特征,当地人便称其为“相思瀑布”,那鼓点般细碎的响声,像一支极具抒情意味的乐曲,让我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越过这道瀑布,继续向大山深处走去。沿途极少见有游人,唯有漫山漫谷的树木藤蔓,忠实地陪伴着我们,这便恰到好处,使我们没因人世的事语分心劳神,进入了一场纯粹的审美场中。此刻我的目光毫无避闪地搜寻着思江瀑布群丰富的美丽,它们有的飞流直下,有的是贴壁而落,因山势而展形露色,可谓是各具神韵,气象万千。在观赏的所有瀑布当中,尤其羊桥水帘洞瀑布和天梯瀑布让我难于忘记,而天梯瀑布是最为壮观的,有人曾在此感慨,参照古诗即兴作了一首:“石壁高挺美如画,草木相伴境赛仙。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上九天。”可见,其高度是如此地令人叹为观止,朋友告诉我,这条瀑布自上而上落差约60余米高,这样高度的瀑布在桂林周边应是不多见的。行走其间,我的兴致一直都很浓,没有产生审美上的疲倦,这得归功于思江瀑布群这些“一瀑不与一瀑同”的灵变特性了。

终于登上了被当地人称为“思江一绝”的棋盘山,这或许是思江山脉的最高峰了。当地相传,这里是当年两位神仙云游至此歇脚下棋的地方。好气派,四下里望众山环列,群峰簇拥,云飞雾腾。三块巨石巍然耸立在山顶,它们俨然一副巨型天然棋盘,中间一个棋盘,两边各一个座椅,一片片茂密的树木花草展现在它们四周,或直立,或斜曳,或弯曲,那般洒脱、飘逸、挺拔地生长着。对面山顶上住着几户人家,远远望去,错落的小屋仿佛缀在天界之中,那里白云悠悠,炊烟袅袅。是啊,这几块离天更近的天然巨石,处于思江村落生活的区域,是人们寻求的绝佳境地,怎不使他们驻留流连呢?站在这三块巨石上,遥想当年两位仙人“天作棋盘星作子”,在此怡然自得地下棋的情境,是何等的惬意。这时,眼前的景致在我心中,便已成了一部内涵丰赡、意义非凡的大书,是一部值得研究、珍藏的大书,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下山途中,不停地举目远眺,那些峰峦叠峰,树木丛林,涧谷飞瀑,那些飘逸姿态,雄浑气魄依然让我印象深深。我虽然看不清眼前的这座大山到底有多高多大,有多少路多少景,但我已经领略到它入驻我心中的另一番景象。回望中,我心怀感念地注视着它,在云絮的背景下,阳光的润泽中,大山正闪烁着禅意的光芒。

大山文章14:逐 秋

文/清风旷野同行

夏天像大山一样被翻过,渐行渐远,骄阳和余热依旧倔犟不肯腿却。

日渐高阔的蓝天下,远处的山峦开始越来越清晰。

一阵风,也许是第一次,从远方徐徐吹来。它只夹带在夏日的余温中,只裹藏于城市不肯减慢的脚步中,只在窗前的树尖停留了一秒。

我分明听到了那轻盈的脚步。浮噪的日子已经过去,春天的歌,夏日的劳作,全部镌刻成记忆,唱或者不唱并不重要。此刻,我坐在窗前,心如平静的水面,像一段丝绸,静待一个季节起身。

我看到了蓝天,那是云霾逐渐消散后的快意;我看到了远处的大山,在许多时刻,它只掩藏于雾蔼和浮尘之后;我闻到了潮湿后的那股清新,也许是经过滤和沉淀后的真正的清新;甚至也感受了那一丝凉意,那是炎热过后的自我审视。

我听到了,这来北国的天簌之音。

也许,她来自寒冬的唇边,墨绿的草坪上,小草轻微地颤抖了一下,她知道,今后的日子将要开始收藏自己油亮的外衣。

也许她从枯槁的树稍飞来,窗前的树叶轻轻地摇晃了几下,而风中的讯息树叶已牢记在心,他们知道,从明天开始,他们将做好返回温暧之家的准备。

而我,听到了黑发中发出的轻脆响声,我知道,黑色的精灵正从发茎上一点点坠落。

但秋来了,她是严厉的批评者,她要去掉包装,去掉掩藏,剥离伪装,将一个饱满的、真实的、甚至丑陋的世界呈现。她来了,第一次飞临城市上空。

我知道,现在只是一个序曲,那悲壮的合唱即将拉开大幕。它将挥舞手中的长鞭,用西风和严霜检视生命和裸露。她将毫不留情毁灭曾有的自豪,去讴歌劲风中的花果。她将用一路苍桑为来年作证。

我知道,我已登台,我就是大合唱的一员,就是这季节的翩翩起舞者。我将在秋日的歌声里见证果实的辉煌,见证生命的枯萎,西风的潇刹,以及即将到来的死亡。

然而,小草无所畏惧,树叶无所畏惧,果实无所畏惧,我亦无所畏惧。

小草留下草籽,树叶留下了记忆,我亦从双眼放飞了心中的大雁。

大山文章15:大山小草

文/黄国旺

我热爱大山,是因为它的阳刚之气。

我喜欢群山争雄。山,小山,大山,山连山,山迭山,山上有山,山外有山,起伏跌宕,层峦叠嶂。真是这山望见那山高,高处下览众山小。山的雄伟是它的英姿;山的巍峨是它的性格;山的壮丽是它的品位。

我喜欢青山不老。山的底色就是墨绿色。各种乔木和不同的灌木以及说不清的藤蔓,犹如一个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特别是那些苍劲古老的松树,傲然屹立在大山之中,仿佛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以鄙夷的目光笑看雨雪霜雾露。

我喜欢高山流水。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这是自然规律。然而,没有群山的滋养,没有树木的绿荫,水就会流失而干涸。山涧的潺潺流水,汇成小溪或小河,是那样的一尘不染、清辙见底,是那样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我热爱大山,是因为我与大山的“缘分”。

我出生在湘南的骑田岭下,那里的大山连绵起伏、峻峭雄伟。苍翠的竹木、欢快的河流、清新的空气,让人陶醉。我工作在福城郴州的苏仙岭下,这里的大山林木苍翠、风光旖旎。几十年来,我没有离开过大山,在大山脚下度过了平淡而又清静的岁月。

生活在大山旁边,多少有一份大山情结、有一份大山性格。耸立挺拔的高山,让我学会了生活的坚强;逶迤起伏的群山,让我懂得了世事的纷杂;层峦叠翠的黛山让我看到了和谐的生活。

我钟爱小草,是因为它的灵动之气。

我爱它的无名。山上的草,我们叫得出名的有“冬茅草”“狗尾巴草”“独脚丝茅草”,其他漫山遍野的草说不出几个。现生长在城里绿地的草好像除“高羊茅”、“橄榄球”、“佛甲草”外,好多都不认识。它们大都无名,但是,它们的朋友遍天下,健康并快乐着。

我爱它的无私。小草高贵的品质就是奉献。让它到山中岭中成长,毫无怨言;让它到高速路旁和水库塘坝护坡,它会服从;让它到城市庭院美化绿化,更是乐意。

我爱它的无畏。千万别看它娇小玲珑、老实巴交、貌不惊人,可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怪物”。狂风暴雨整不倒它,大霜大雪冷不着它,溪水洪流冲不垮它,满地野火烧不尽它。这就是小草的风格。

小草依靠大山,大山需要小草。小草依赖于大山母亲的滋养和哺育,让它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大山离不开贫贱小草的陪衬和造色,让它遮盖和掩荫着裸露的乱石和泥土。

我愿做一颗小草,永远生长在高山峻岭之中。荆棘丛中也罢,花木底下也罢,贫瘠土地也罢,默默无闻也罢,小草都会保持本色,洁身自好、昂首挺胸、焕发生机。

大山文章16:大山情怀

文/谢文娟

三十年是那么的遥远,三十年是那么的漫长。可是,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

我的童年是在大别山南麓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童年虽不算精彩,但大山始终伴我成长。童年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儿时和伙伴结伴到大山的脚下去游玩寻乐。那时候,我站在山脚下,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看着,心里只有一种感觉,山——真高呀!家乡的山是深沉稳重、敦实而豪迈的。那山,虽没有冲天气势,但也连绵不断,仿如厚实的屏障,四季如斯地安坐在村子的后面,担护着一方的守护神。

再去登山,是我们一家人同去的。不停地走着,漫山遍野的花丛,那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芬芳的花香袅袅飘来,婆娑的树影随清风起舞,淡淡的流云从心头滑过。大山的梦,被同伴一阵阵高亢的歌声唤醒。当我伸开双手感受迎面吹来的凉风时,感觉是那般的真切、实在。小道上,我的父亲双手反背,正行走着,脚步是轻快的,不难想象,此刻的他心情自然也是舒畅的,这里曾有他三十年前的梦。父亲十八岁那年入伍,部队生活让年轻帅气的他更加成稳、坚强。转业后他就工作在这大山中的林业部门,一高干闺女对他颇有好感,出于门第观念,父亲拒绝了她,但五十好几的父亲依然保留着当年那女孩送给他的海螺工艺品。

母亲是山里的女儿,所以,她也爱着山,她像爱山一样爱着父亲。三十几年来,她把她全部的柔情和贤淑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个家,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从父亲心底滋滋地生发出来,在心底荡漾着……父亲说:母亲是他最信任的人!是他一辈子的亲人!

三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很少谋面。

大家的去向,只在回乡省亲回到村里,听父辈们谈起。

同年出生的十几个娃娃,如今男已当婚,女也已嫁为人妻。

记得钱钟书说,人生在世,都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未必就是想做、爱做的事,得失之间心里自有权衡。

自知,富贵平庸千般样,唯有光阴无偏私,我们是行驶在各自轨道上的行星,在这一交点上相遇、相知,如今各奔东西,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