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章

请欣赏今年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今年文章1:拉紧妈妈的手

文/江爱红

妈妈今年已经76岁了,自从3年前患脑梗死后,听力受到极大影响,与其交谈需要提高音量。偏偏她这人在家歇不住,出院后每天还要出去打门球,她每次过马路我都非常担心。

于是,只要陪同妈妈外出上街,我总是自然而然地拉紧妈妈的手,不停地提醒她步子慢点儿再慢点儿。这时妈妈总会说:“唉,人老了不中用了,你们小时候上街我总是拉着你们的手,害怕跑丢了,如今却让你们拉着我。”听着妈妈有些失落的话语,我安慰她说:“人就像机器,时间长了零件就会老化失灵,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了的,你不用胡想,好好活着就是幸福。”话虽这样说,但是看着妈妈日渐佝偻的身躯,抚摸着妈妈皮包骨头关节僵硬的手,心里甚是酸楚。

记忆中,妈妈的手也曾经白皙柔软过。

妈妈年轻时的手十指纤纤,曾经握过笔,曾经绣过花,也曾编织过多少女儿梦。然而自从我们姐弟四人相继出生,妈妈每天白日里担水、劈柴、洗刷、做饭、割草、喂猪、种地劳作,夜晚纺花织布、缝衣做鞋……妈妈的十指被岁月长河磨砺得青筋暴露、黝黑粗糙,失去了光华,柔软的双手变得像枯瘦的树枝。更严重的是,每到冬天,妈妈的手总是布满伤口,那是田间劳作被寒风吹割的,是下河洗衣时被冰冷的河水冻裂的,是每晚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时被棉线勒的……即便如此,妈妈的手也从没休息过,她在自己右手虎口处用破布一缠,继续做针线,在昏暗的油灯下,妈妈纳鞋底的声音是我们的催眠曲,夜夜伴着我们入眠。然而我们从来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时候睡觉的,只记得次日醒来时,妈妈的双手又在不停地忙碌了。

就这样,妈妈勤劳的双手托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把我们姐弟四人拉扯大,纤纤玉手风干成了榆树枝,双手无力,十指伸不直,经常连门锁也拧不开。

上班走在大街上,不时看到老人走丢的寻人启事,我总是莫名地紧张心痛,害怕某一天妈妈也会突然走丢!

年少时拉紧妈妈的手,是怕自己走丢,找不到回家的路;如今我已年近半百,仍要拉紧妈妈的手,是怕妈妈走丢,找不回我自己的心。妈在家就在,能拉紧妈妈的手,就是最大的幸福啊!

今年文章2:蒲扇的蝶变

文/刘干

我今年56岁了,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上世纪60年代,农村还没有普遍用上电,更没有电风扇和空调。面对火一般的炎热夏天,人们唯一用来纳凉的就是一把蒲扇。

蒲草生命力很顽强,有水的地方就能生长。编织蒲扇工艺简单,农村几乎家家都会用蒲叶编蒲扇,编成后再用竹条固定把手,就是消夏纳凉工具。父亲每编好一把蒲扇,母亲总会在蒲扇的边上包裹一圈布,再用针线密密麻麻地缝好,防止边缘破损,减少使用寿命。

那时候,即便是这样一把普通的蒲扇,普通人家由于经济拮据,加上小孩多,也不会每人一把,多余的拿去集市卖,赚点油盐钱,所以一把蒲扇要用上好几年。记得父亲为了不让自家的蒲扇丢失,还特意在扇面上写上:“蒲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寒冬。”

在我记忆里,每到夏日傍晚,我们就从压井里打凉水,洒在屋前的空地上降温。霎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泥土和水的清润气息,一会儿水就干了。吃过晚饭,左邻右舍便拿出芦席、竹席或板凳,带上一把蒲扇,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大人们身边还放一部小收音机,或听新闻,或听评书,或听泗州戏,偶尔还会随着音乐哼上几句,显得潇洒自在。孩子们则三五成群,或玩老鹰捉小鸡,或捉迷藏,充满天真快乐。大人手中的蒲扇如蝶翅般上下左右翻飞,时不时还会听到“啪啪啪”拍打蚊子的声音,来不及逃窜的蚊子则会丧命于蒲扇之下。

时光流转,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电风扇进入普通百姓家。品种有挂扇、台扇、落地扇,有定时的,还有带音乐的。电扇的问世相比蒲扇提高了几十倍风力。吹着电扇,喝着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汽水、冰镇西瓜汁、冰镇绿豆汤,还有冰镇啤酒,那滋味美不胜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上世纪90年代,百姓们告别了土坯房,陆续翻盖了砖瓦房。先富起来的人,有的还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楼,有条件的人家,开始空调入户,比起蒲扇、电扇又高了好几个档次。它能真正改变室内空间的温度,带来舒适体验。即便是室外骄阳似火,房间里依然凉爽如春,舒服至极。

近些年,空调发展迅速,不论外观造型还是性能功效均有非常大的改进。去年,我女儿通过创业得以发家致富,在省城买了小高层住宅楼,一下子装了5台空调,有壁挂式的,有立式的,优雅的造型与时尚搭配,让空调变身成为家居的一部分。

如今,智能化是家电发展的一大趋势,手机端远程控制,仅需一部手机即可对空调进行操控,开启、关闭、温度调节等功能,比遥控器更便捷。下班了,手机提前开启家中空调进行制冷,回到家后尽享舒适凉爽。还有智能语音控制,直接对空调下达口头命令,脱离遥控器的束缚,真正实现人机智能对话交流,让空调的使用别有一番趣味。

乡村居民从当初的摇蒲扇,到装吊扇再到落地扇,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空调。蒲扇这种传统的消夏工具正在渐渐消失,成为老一辈人的生活记忆。由蒲扇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70年来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昌盛。

今年文章3:母亲今年六十六

阴历的六月初三,是母亲的生日,特别是今年,母亲六十六周岁了,还有好几天,爱人就和我说:“六十六,吃块肉,妈没有女儿,你这作儿子的来买吧。”我说:“好啊,不知道弟弟他们知道买不?”

因为不愿意张扬,我家一直是在稍大范围为父亲祝寿,在很小的范围为母亲祝寿。因为同父异母,我大哥只为父亲过寿日,不为母亲过寿日,这不怪他,我们没有告诉他,他也没有问起过,我们这样做就是想少些尴尬。

很不巧,小弟加班,是厂子里的事情,非他不可,母亲生日的前一天他和孩子回了趟家。六月初三一早,雨就“哗哗”下了起来。八点多,我下楼打水,回来时爱人告诉我,父亲刚才打来电话,说如果继续下雨,就不要冒雨回家。我就给爱人说,再等会看看最后确定。

九点多,雨帘稍稀,我和爱人一人一件雨衣,穿好后骑电动车上路。本来可以打出租车,但想回来时不太方便,为了节约和方便,我们选择自己骑车回家。路上,雨淋进我们的衣服,虽有丝丝清凉,但也缠贴了半身,爱人说:“这样的天,还是开车好啊。”我说:“是,忙过这阵子,就去驾校学车。”

大约过了四十分钟,当雨不下了的时候,我们也来到父母所住的乡镇中学。门口停了一辆农用三轮,我知道那是舅家表哥的,进家门看时,原来二舅家表哥和表嫂早来了。舅家表哥有好几个,他们也只为我父亲过寿日,不为我母亲过寿日,二舅家和我们走动多些,特别他儿子前年由小弟运作进了同一个厂子上班,于是和我们走动更为密切。对于农村的亲戚,我们从来不计较谁来谁不来,因为他们的钱,都是血汗钱,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多费钱财的。

十一点多,爱人和表嫂开始做菜,因为有熟肴,这菜也就是切切摆摆。一边忙着,我们一边说家长里短,我说:“大弟大约又把母亲过生日的事忘了,他只知道阳历基本不关注阴历。”母亲说:“他太忙,前一阵子打电话,一次是在贵州,一次又是西安,你说忙的。”大弟很孝顺,常常隔三差五给父母打电话,每年回家,他的一件大事就是把父母的衣服洗上几大盆,其实,因为太忙,他自己的衣服基本都是他爱人洗,年后走时,他偷偷留下为父母买台洗衣机的钱。为了不使母亲失望,我打了大弟的手机,一听今天是母亲生日,他笑着说:“忘了忘了真忘了,我现在在郑州开会呢。”于是,他让我把电话给母亲,他们两人啦了一会;刚停,我上大学的儿子又打来电话,可是母亲出去了,他的祝福我代为转达。

吃完饭,为了不再淋雨,表哥嫂走后,我和爱人也急着返回。回到家,爱人休息,我则到新分的楼上去看地板铺装情况。来到新楼一看,工程才进展一半,干活的师傅夫妻二人不在楼内,于是打手机问,才知道借着这次喜雨,他们夫妻俩去补种自家的玉米了。下楼来,二楼的邻居问地板铺得进展咋样子了?我说师傅二人回家补种玉米了。邻居说,本来想让他们装我家地板的,为了不误工期,我家只好另找他人了。听此话,我想:这夫妻丢失了这份活,又要少挣千多元,回来可能要后悔几天呢。

离开这个小区,我看时间尚早,便一人到白佛山闲走,呼吸着新鲜空气,我油然想起母亲吃饭时啦起的过去,想起老家的人和事,想起许多那时候。

我想,明年如果还下雨,即便打车,也要回家为已经动过两次大手术、在生死关上挺过十多年的母亲过寿。

今年文章4:现在的男孩女孩看过来

文/流畅

今年,我在亲戚家领了一项重任———给年近28岁的侄女找对象。很久没给人牵线搭桥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打了一圈电话,连失联近十年的老同事都惊动了,竟是身边女孩一大把,男孩少之又少,原来30岁左右未婚的女孩真多啊!奇怪了,不是一直说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怎么轮到找对象就变成剩女的时代了!更令人堵心的是,好多单位不是几年不进新人,就是来了男大学生也是带着女朋友进门的。难道现在没在大学里风花雪月,毕业工作后找到真爱的机会就难于上青天吗?

侄女大本毕业,虽说不上是白富美,但也非常出众。考上公务员后,身为党员的她不顾家里的反对,主动请缨到贫困县上班,被分到了一个银行。为了工作她很少回来,忙于工作的她,就这样已经不知不觉加入到大龄女青年行列,眼看快成“剩女”了。过年回来面对的唠叨,她伤心的哭了,原来她的闺蜜一个月内闪婚了,而心地善良的她触景生情了。我真是不明白了,现在的男生怎么了,端庄高知的她,银行窗口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乞丐一捆捆的一毛钱纸币,足有两千元,只有她毫无怨言的不嫌弃的数钱,后来几乎把那里所有的乞丐都招来了她的窗口,说实在的每个乞丐的钱都带有自己难闻的体味,先不说她的职业道德,就是这份没有分别心的慈悲,就该点赞!就该得到男神的爱!

后来,侄女通过我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小伙子,年龄工作等等都很般配,两个人也相处的不错。就在约见女方家长后,这男孩突然失联好几天,一周后的深夜给我侄女发来微信。大致意思是:你和你家人对我的好,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你忘了我吧,因为我还忘不了那个她……后来才知道小伙子之前曾经有过三年的异地恋,后来因为家人的极力反对分手了,他一直还没有从那段情感中走出来。我真是无语了,一个人,一个男人,应当拿得起来放得下。真爱那个人,要不排除千难万阻,非她不娶;要不看清一切不可能因素,果断放下,别害人害己!要知道有时候过分的痴情一片纠缠不清处理不当就是孽债一团,道不尽红尘舍恋诉不完人间恩怨,世世代代都是缘,在没有了结前一段缘时,请不要轻易开始下一段缘。要知道扯不断理还乱的道理!千万别拿别人对你的好开玩笑啊!

现在痴男还真多,又一个大男孩大学里结交了漂亮女友,毕业后人家不愿来北方就断了。但是男孩从此很少再见任何女孩,理由只有一个,他是外貌协会的,认为没有一个能超过他原来女友的长相的,后来索性无论人品多好一概不见,估计得加入其他协会了。

又一个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要我帮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别介绍对象。因为我这里就有好几个没对象的,条件都要高富帅的,还有看到身边好几对年轻夫妇,每天都是西餐馆进,饭店出,个个月光族。问他们给父母钱不?答曰我们还不够呢,不跟他们伸手就不错了……“朋友是做妇联工作的,我们都是70后,她说现在孩子们找对象和以前不一样了,只提feel(感觉),不说缘分了!

现在的男孩女孩看过来,不管你们的观念怎样变化,有一点永远是不该变的,那就是你们在feel的同时,是否应该把你心中的他或她内心的美丽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不会随着岁月的磨砺而变迁的!善良、孝顺、有爱心、无私、上进……永远都是魅力无限!

今年文章5:冬至思语

文/谢伟

今年冬至,屋外阴雨绵绵,外出不得,于是独坐室内,思绪开始发散开来,如袅袅薄雾,时隐时现。翻查资料检出关于冬至的一些释义:

在讲究阴阳的古代中国,冬至的至阴,意味着阳气始生,是一件喜兴事,是一个气运之拐点。所谓“冬至大如年”。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故相贺。

年轻时意气风发,啥都不在乎,有些人定胜天的意气,以为付出必然有回报。及至入天命之年,便觉有些事情起承转合,得失之间往往身不由己,即所谓定数和变数,始信人生无常。于是乎关注起心灵鸡汤,乃至于养生健身,常常还长吁短叹。

既为凡人,诸事也自是从俗。冬至祭父母,发祈愿。人这一生,论起父母儿女关系,只有父母全心全意养育儿女的情重,儿女孝敬父母往往并不对等,一代一代莫不如此。生活好了,双亲不在,抱憾之余,确实感到有亏欠他们的地方,尤其我们这样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常回家看看”倚门盼望的父母,多数是做得不够的了。而对于自己的儿女,有的甚至已经冠以“奴”的称号了。

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那样相安无事,便是一种爱护……读到此,我倒是觉得冬至越发的可爱,有种“宁静而致远”的意味。

人在社会,便不是真空,或曰随波逐流,或曰顺势而为,能应时势成为英雄的能有几人?在平凡的世界里,独自生长,也是命运的安排。每一个个体都有存在的合理和必要,一棵棵独木的相伴相生,才能聚成森林,才能有适宜的生态环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故而众生平等。

冬至如年,冬至饺子。想象一下,在寒冷的日子里,亲友们包好了许多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地吃,高高兴兴地聊,那种其乐融融,亲密无间,便是人生最大的天伦之乐。

今年文章6:母亲的“碎碎念”

文/胡兵

母亲今年六十六岁,岁月的皱纹已布满了额头,头发白了,牙齿也掉了。

母亲出生在农村,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排行第五的母亲从小就在家里帮忙干家务,放牛砍柴,而没迈进过学堂。多年前外公在世的时侯,对我母亲说,这辈子没送她去读书,亏欠了她。母亲笑着说,父母对儿女只有恩情,没有亏欠儿女的说法。母亲丝毫不责怪外公外婆,但是不识字确实影响了她的一生。

母亲虽没文化,但人聪明,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抓得紧,她经常给我们三兄妹讲为人处世的道理。

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不能贪小便宜。她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世贼名背到老”。意思是说到别人家去偷一个鸡蛋来吃,是不能填饱肚子的,但做贼的坏名声却会让人长久地说下去。她有时侯也开玩笑地说,如果谁家有人做了贼,那么兄弟连媳妇都娶不到,因为谁也不愿意把女儿嫁到贼窝里去的。母亲把名声看得非常重。

我家住在工厂旁边,八十年代厂子效益极好。工业废料倾倒在村后的山窝里,村里便有小孩去捡废铁卖,时不时得个三五块钱。后来废铁少了,个别人甚至动了歪心翻围墙进厂子里去偷铁。母亲听闻这件事后,要求我们一心读书,千万不要去捡废铁。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拾到一块别人遗落的生铁,想着可以拿去卖钱,便欢天喜地拿回家。母亲看到后先是责骂我不听话去山窝里捡废铁,得知我是在回家的路上拾到的后,也不同意拿去卖掉,而是要求我从哪儿捡来的,马上放回原处去。因此,我们三兄妹对于捡铁卖钱这件事,从不参与。

厂里丢失的铁越来越多,警察破案时进村挨家挨户搜查,到我家房前屋后查看了一遍,却没看到一丁点铁。邻居说,别到他们家查了,他家孩子肯定不会去厂里偷铁的,上次路上捡到一块铁都让放回原处了,怎么可能去偷铁呢?警察便对我母亲交口称赞,说孩子教得好,有志气。从此以后,村里人对我家也是另眼相看了。

母亲还爱唠叨的一句话是“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八十年代我家条件差,但母亲精打细算,量体裁衣,让我们生活得有尊严。记得村里有的小孩到了开学不肯去学校报名,在家里哭闹,因为家里拿不出报名费。而我的母亲却总是把我们三兄妹的学费早早就准备好了,让我们高高兴兴去读书。

我家后面三百米外的山坡上有个加油站,是为工厂供油的,当年加油站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每个月月初发工资的时侯,大鱼大肉吃得很开心,到了下半月钱用光了,便只能靠借贷生活。母亲便说“工人工人,上半月是工人,下半月是空人”。母亲告诉我们过日子一定要会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母亲虽没文化,但说的这些话却是那么生动形象,让我铭记在心,以致我上班后,为了不当空人,不敢大手大脚乱花钱,每月工资一发下来,总是要拿出一部分存入银行,就是怕自己成为母亲口中的空人,那样就真的无颜面对母亲的谆谆教诲了。

九十年代初,父亲搞建筑,承包了点小工程,日子是宽裕了些。父亲便喜欢吃点好的,经常买点肉提瓶酒回家,以致邻居都眼热了,说我们家挣钱了,天天吃好的。那时母亲便在家里讲,挣点钱要省着用,要记得“行时赚钱背时用”。她的意思是人的一生有走运的时侯,也有背运的时侯,人走运时顺风顺水,钱来得容易,就更应该多留存点,以备运气不好不挣钱的时侯有用的。母亲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我们,使我知道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忘志,生活要做到有备无患。

高中毕业后,我去郑州读书,后来又参加了工作,离开了老家,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少再听到母亲那些念叨了,但我遇到一些事还是喜欢讲给母亲听,母亲总能从生活中总结出一些朴素的道理,让我顿悟。

有一天我突然内心惶恐不安,我觉得自己虽然读了这么多年书,在教育子女方面却不如母亲。从小我在母亲的“碎碎念”下长大,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是我对儿女又教诲了什么?除了关心成绩,关心身体外,我和儿女坐在一起要么是看电视,要么是玩手机。

我的小孩长大后,能想起我曾经教过他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吗?我不禁如芒刺背。这时侯,我便由衷地佩服起我的母亲来,虽然不识字,却能经常教育我们,讲出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来。

今年文章7:幸福是什么

文/汉骞天步

今年,老杜写了人生系列,并再添一重量级博文《幸福与人生》,较为系统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幸福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他指出,获得是一种幸福,付出同样是幸福,失去也是幸福。同时,他辩证的认为,达成目标不一定幸福,并总结为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就是怎样看待得与不得。

老杜,何许人也?杜峻晓,山西省万荣县人,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其博文庄重诙谐、文字老道,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深受博友喜爱。夜读博文,有秉烛夜谈的感觉。

几年前,笔者在读MBA的时候,曾与学友们分享过幸福观与价值观。当时觉得,所谓幸福,无非有三,一是有人爱,二是有事干,三是有梦想。

有人爱,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有你所爱的人,比如家人、亲人、朋友等等,另一方面你能被别人爱,别人因为你的存在感受到了温暖。

有事干,意指幸福缘起于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是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差别。事实上,劳动是人这个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长与进步的驱动力。劳动产生价值,幸福蕴含于价值中得以体现。

有梦想,指既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不骄傲自满、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憧憬美好未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有时候比目标达成后更让人觉得幸福。

今年文章8:初雪

文/心盈莲花

雪,轻飘飘地来了。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初登舞台的它们还显得有些羞涩,舞姿轻盈,举手投足间透着温婉与娇羞。正因如此,雪一落下就融化了,房屋与道路都湿漉漉的,还没有披上洁白的衣裙。孩子们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人坐在教室中,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向外面张望:“嘿,下雪了,下雪了!”

是啊,下雪了,就到外面去吧,伸出手接住洁白而美丽的雪花,眸子里注满了柔情深深地凝望一瓣一瓣飞雪,心里充满了感恩:亲爱的,谢谢你,如约而至,润泽万物,让干涩的大地瞬间变得湿润,早已凋零的树木也变得温柔多情了。我们一家三口迎着雪,在黄昏的暮色中散步。我牵着女儿的手,鲲接过了女儿的书包,三个人不紧不慢地向前走,踩着小雪的节拍,即使什么也不说,也觉得这个世界如此温馨而美好。“姑娘,冷不冷?”我搂了一下女儿的肩膀,关切地问道。“不冷,这是第一场雪啊,真好!”女儿欢喜地向前跳了几下,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我的眼前浮现出的是几年之前的冬天,那第一场雪让六七岁的女儿欢呼雀跃,她像是追着雪儿跑似的,总也不觉得累。跑着跑着,她忽然一下子躺在一大片雪地里,舒舒服服地伸开了手臂,好像那一刹那自己就与冬天融为了一体,与雪花融为了一体。待她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就会得意地拽着我欣赏她在雪地上留下的身影了:“妈妈,你看,好玩吧?”“雪花飘,轻悄悄,小睿睿,蹦蹦跳……”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时我们踏雪归来的路上母女俩信口编的歌谣了,不觉笑了。而今,又是雪舞时,当年纯真稚气的小女孩已经成了落落大方的初中生了。“小睿,你做数学题的思维怎么那么复杂呢?”鲲的话语一下子扯断了我浪漫的遐思,不待我插话,他便喋喋不休地议论起女儿的作业题了。我有点扫兴了,觉得他的话大煞风景,想打断他,可没想到女儿却与他谈得兴致勃勃。父女俩就着飞雪,就着冷风,为一道数学题展开了争论。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到:也许人长大了,品雪的心境就不一样了吧?曾经的雪中嬉戏与情趣已经在岁月的风中渐渐飘远了,而今你能说踏雪争论的女儿没有寻到别样的情趣,别样的美好吗?

这是今冬的第一场雪,枯干的大地饱饱地美餐了一顿,变得精神焕发。冬天终于盛装莅临了,这是她的舞台她做主,想下点薄雪就下点薄雪,给山川草木画上一点淡妆,清雅脱俗,想下大雪就痛痛快快地下大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给庄稼们都穿上厚厚的棉衣,让它们好好地酝酿来年春天的芭蕾。

下雪了,立冬了,家家户户忙着包饺子,仿佛在以热热闹闹的方式来庆贺冬的来临。氤氲的热气,圆鼓鼓的水饺,咬上一口,冒出一股香喷喷的油儿来,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立冬,为什么要吃水饺呢?也许一家人团团围坐,其乐融融,热气腾腾,让这浓浓的暖意汇聚起来,就可以抵御整个冬天的寒冷。年终岁尾,吃上热腾腾的饺子,是不是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的生活也会喜气洋洋,热气腾腾,蒸蒸日上呢?

夜晚,窗外是雪花在静静地飞舞,而室内却温暖如春。我和女儿正津津有味地捧读《西游记》。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热情,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起来。正当我眉飞色舞,读得兴致盎然时,女儿迫不及待地抢过书:“让我读一段吧!”屋子里回荡着女儿有板有眼、声情并茂的诵读声,我在心中窃喜:瞧,让孩子爱上读书如此简单!鲲在一旁一丝不苟地砸着核桃,不一会儿,他就端上来一小碟香喷喷的核桃仁儿:“来吧,你俩多有功,给你俩补补脑。”朗读声戛然而止,我们母女俩头碰头地吃起了核桃仁儿,口齿溢满了核桃的香味,一瞬间,整间屋子仿佛飘满了核桃的醇香,那香味一直钻到人的心中去。我忽然觉得让风雪在外面肆意地呼啸吧,我只躲到这飘溢着核桃香的小屋里,这洒满了温情与爱意的小屋里,有了爱与柔情,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雪在飘着,溢着核桃仁儿的醇香与热气腾腾的饺子的香味,裹着亲情的甜美,一点点在我心间氤氲开来。

初雪,真美。

今年文章9:老同学走进微时代

文/九满

今年九月,我加入了一个高中同学微信群。

阔别三十多年的同学,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才华横溢事业有成的,有投资有方商海弄潮的,也有固守田园风光难舍故乡的……哪怕是相互之间曾经有些磕磕绊绊,三十多年后,重聚在微信群里,竟毫无陌生和尴尬的感觉,可以不拘小节,可以直呼对方的外号或口无遮拦的问:“贺绍军,你还能认出我来吗?”“吴坚,你烧成灰,看你贺爹爹能不能把你认出来?”“刘喜元,你还是那么年轻漂亮!”一声声呼唤依然亲切,一张张笑脸恍如从前。

那年秋天,我们怀揣少年的梦想,带着征服性的自信,满怀对名校的向往,来到省重点中学——南县一中。寝室里,上铺下铺,共同搭建寝室文化;教室里,读同一本书,写同一个字,追求同一个梦想;有时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一篇奇妙美文神采飞扬;几年苦读,我们弄懂了元素周期律,学会了辩证唯物主义,明白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营造出校园的蓬勃生机。伴随着苦读的日日夜夜,我们开始经历成长的烦恼,应对考试的压力,走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度过人生中那段最清贫、最单纯的青春年华,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年高考后,我们化整为零,在不同的舞台上演绎各自独特的人生,成败荣辱、沉浮冷暖、悲欢离合磨砺了我们曾经的狂妄不羁,成熟了曾经的懵懂无知,让我们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色彩,让我们有了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伴随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岁月残酷地掠去了我们的青涩风华,如刀的风霜在我们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沧桑。在这个你争我斗的社会里,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戴上面具与人明争暗斗,顺服于各种潜规则。

走进同学群,一听到那熟悉的声音,一看到那久违的面孔,便立即卸掉头上的面具,抛开一切烦恼和压力,或二人世界或公开透明,从上学时的秘闻趣事,到男生女生的花絮,从高考前的痛苦迷茫,到上大学时的豪情万丈,从曾经的积极上进,到如今的甘于平庸,从无拘无束的倾诉,到自由自在的感慨,重新体味那久违的自由与欢畅。

微信里,我们虽然不能面对面茶酒付笑谈,但是,那些早已融入岁月皱褶中的浪漫故事被一一激活。石喜红神彩飞扬地忆起那个上课从不打开课本,却口若悬河的历史老师,刘正全幸福地谈起校门口那家小食店的美味;彭跃波曾在冬夜为我掖过被子,张海斌曾在我感冒时端来热饭温水;谁曾在半夜三更去家属区偷连衣裙回宿舍试穿,谁曾为几块萝卜干把蒋登高追得上气不及下气……回忆,就像那开闸的河水倾泻进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有聊不完的在校趣事,说不尽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喜悦沧桑,并时不时回到那白云悠悠、阳光洒满一地的校园,回到那紧张而又充实的学生时代,我们依旧是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

当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把三十多年前的那些记忆碎片连缀起来的时候,一个个沉睡多年的名字纷纷苏醒和鲜活起来。小鸟依人的金枝,嫁给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军人共度此生;杨佑祥,一个满脸堆笑的小男孩,人到中年的他更具内涵,更加稳重,如今官至县商务局的领导;当年的“班花”媛媛,美丽如游云浮雨,说话柔声细语,一副多愁善感的样子,是我少年情感境界里最理想的爱人,每次与她打招呼,我都要先深呼吸一下,看她一眼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今的她依旧迷人,依旧风韵焯人,不愧“班花”的称号;我的初恋杰妹,单纯的都不敢去怀念,我曾因她而辗转反侧,也曾因她而心絮飞扬,回味那些曾经拥有的过往,都有一种不可抑制的陶醉,万丈红尘中,我曾固执地以为她就是我的唯一,然而,她悄悄的走了,让我们那最初的浪漫像彩虹一样失落,参加工作后,她很快结婚生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

微信群里,江湖地位最高的莫过于“假洋鬼子”老桂了。我与老桂初中阶段就是同学,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特别温和的人,从来没见他发脾气,他是那种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带来阳光的人,他和你相处,好像他压根就没有从你身上得到什么的意欲,相反,在很多时候,我们却从他身上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关爱和牵挂。他勤奋好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整天埋首于教科书或题海里;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下了晚自习,教室里熄了灯,他就去路灯下背课文、记单词。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他进了苏州医学院,随后,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研究生,在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去美国深造学习,之后,留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开启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老桂漂洋过海后,我与他便失去了联系。

走进微信,老桂竟奇迹般的把我拉进同学群,经过彼此了解,我感慨老桂还像过去那样,继续以宽容与善良感动着我,我俩依然以最纯真的方式交流,他继续以“学霸”“群霸”的地位让同学们如沐春风。

老同学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之情还在延续……

今年文章10:犹记那年升学季

文/尚庆海

女儿今年小升初,在选择住校和走读时犹豫不定,我主张让女儿住校,好早早锻炼她自己照顾自己、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爱人爱女心切,担心女儿在学校吃不好,休息不好,想让女儿走读。既然我和爱人的意见不能统一,便只能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女儿很果断地表示要住校,我略感吃惊之余也为女儿感到骄傲,女儿戏谑说她可不想等到上大学了还不能生活自理,独立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嘛。

这让我想起了我当年小升初的情景来。当时我考上了乡第一中心校,中心校校址距我居住的村庄有10余里的路程。能考上乡第一中心校,父母自是高兴。那时候的学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家距学校远,住校是必然的。当时我个头矮小,一向宠爱我的母亲担心我住在学校吃不好,遭人欺负。那年我就读的小学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乡第一中心校,到了那里连个熟识能够相互照应的伴儿都没有,我当时完全理解母亲的心情。但看到母亲那么担心,我就故意对母亲说:“妈,我不去中心校上学,就去咱邻村的初中上吧,每天都能在家里睡觉,能吃您做的饭。”母亲闻言,沉默了好一会,果断地说:“那怎么成?考上了好的学校咋能不去上!”

那个时候害怕摔跤,之前就没有学会骑自行车,临近开学,家里唯一的一辆飞鸽牌二八自行车成了我的“专车”,我一天到晚练习骑自行车。先是双手扶车把练习推车。由于个子矮,车把高,身子就挨车身比较近,这样脚蹬就不时绊到我的脚,一次没注意,自行车翻了,我狠狠地栽倒在自行车上,磕掉了一颗门牙,当时满嘴的血,把母亲吓坏了,正是那时起,我发誓一定要尽快学会骑自行车,不但要学会,还要技术高超,骑得漂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定了决心,有了目标,很快便学会骑自行车了,期间自是没少跌倒,但我每次都是咬着牙关不吭一声,我知道,告诉母亲,只会令她担心惹她心疼,对我没用任何帮助。

开学那天,母亲要父亲去送我,家里就只有一辆自行车,如果父亲去送我,回来就要步行10余里的路,不仅受累,还耽误做工。我坚决不要父亲去送,为了证明我骑车驮铺盖卷没有问题,我载着父亲在母亲面前小秀一把,母亲终于放心了,但把我累个够呛。我屁股坐到车座上脚够不着脚蹬,只能架空骑在大梁上,屁股左右摇摆着蹬车。

初到那么大的学校,看着那么多的学生,全是陌生的面孔,心里多少也有些不适应。其实当时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是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反而相同的境遇让大家更好相处。去食堂打饭、饭后洗碗等问题也根本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困难,母亲担心我遭受欺负的事情也一次都没有发生过。

后来母亲跟我说,在我要去乡中心校上学那阵子,我突然像长大了似的。其实那时候我看到母亲那么担心我,我只是不想让母亲担心而已。

每个人都要学会长大,学会独立生活,只有自己长大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才有能力承担和面对,才不会感觉那么孤独和无助;在面对选择两难的时候,才可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不至于将来为自己当时不成熟的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

学会长大,早一点不一定就是坏事,晚一些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升学季是“慢慢学会长大”的一个不错的契机。

今年文章11:表妹

文/陈婧蕾

我的表妹今年8岁了,但是个子还很矮,像一只可爱的小熊猫,又圆又白的脸,一双又圆又亮的大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还有一张又小又会说话的樱桃小嘴。

我的表妹有一个小小的缺点---丢三落四,不知道丢了多少东西。一会儿没有了这,一会儿又没有了那,最后还是在她那像鸡窝一样的抽屉里找到。不管发生什么事她总是笑呵呵的,干什么事都是兴致勃勃的,但是在学习上从来不马虎。她特别喜欢数学,学数学的时候非常认真,所以在班里同学们都称赞她为数学尖子。

表妹很喜欢花,她把花放在阳台上,为它浇水、施肥、拔草。表妹照顾花非常细致,从不忘记。表妹只让人看,从来不让人摸她的宝贝花朵。表妹最喜欢的是菊花。她种的菊花有很多种:有素菊、墨苛、月里嫦娥、银针、金绣球、悬崖菊……每到秋天,菊花一朵接一朵地开放了。表妹一放学回家,就先站在阳台上看看这一朵又看看那一朵,眼睛里闪烁着愉快的光茫。

表妹有时候很淘气,有时候傻里傻气的。我真佩服表妹。

今年文章12:游威尼斯

文/赵泓霖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去意大利旅游,到了着名的罗马、米兰、威尼斯等城市。在意大利,我们不仅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巍然屹立的城堡、神圣雄伟的基督教教堂和古朴庄重的市政厅,还看到了一座水上城市——威尼斯。

关于威尼斯,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最早没有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很久很久以前,一些意大利人为躲避战乱,四处颠簸,最终逃到这里,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立刻被吸引住了,就决定动手建一座水上城市。汪洋一片的湖水哪里来的地基建房子呢?聪明又善于动手的意大利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们把阿尔卑斯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让树木滚到水里,上面再铺上一层大理石,地基就做好了,他们在地基上盖了许多精巧别致的房屋,形成了今日的水上威尼斯。

我们是坐摆渡船到威尼斯,就像进入了一个离奇的水上幻想世界,美得令人难以忘怀。与许多城市堵满了汽车、到处是街道、红绿灯不停闪烁不同,威尼斯有的是运河、贡多拉(一种两头尖的水上小船,可乘坐六人)和交通汽艇。我们先坐贡多拉在迷宫般的大街小巷中游荡着,身边穿梭的小船络绎不绝,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欢乐跳跃,河面上倒映对岸的宫殿,岸边富有异国情调的房屋掩映在绿树红墙中。接着,我们去了MURANO家族的玻璃工厂。一位师傅有条不紊地为我们表演,他鬼斧神工般的技艺令我惊叹不已,做出来的玻璃制品更是灿烂夺目、晶莹剔透。我们又去参观了很多成品玻璃杯,有的像不倒翁一样,有的像变色龙一样……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圣马可大教堂,闪烁的尖顶,拜占庭式的穹顶,几层楼高的镶嵌画以及奢华的大理石工艺,都更加使我留连忘返,我玩得不亦乐乎。

夜幕渐渐来临,我拖着酸软的双腿回到酒店,精疲力尽的上了床,盖好被子,在悄无声息的夜晚,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今年文章13:金婚赞歌

文/李俊辉

今年“十一”是公公、婆婆的金婚纪念日。我和爱人特意陪二老提前到附近的照相馆拍照留念。

进了照相馆,当我帮婆婆换上红色的唐装后,婆婆主动挽起了公公的手臂。看着二老脸上洋溢着幸福,我的思绪飞回了二十年前。

结婚不久,我就听家属院里的叔叔、阿姨说:“你公公、婆婆都是院里的老好人!”公公是位爱好广泛的能工巧匠,我们新房的橱窗、衣柜都是公公做的。左邻右舍谁家修个电器、换个门锁他也是有求必应。老宅拆迁时,婆婆深明大义,在公公的支持下,亲自到居委会开证明主动放弃房租继承权,成为老街坊们传颂的佳话。

人们都说天下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婆婆待我像女儿一样,嘘寒问暖,一个星期的饭菜都不重样。逢年过节,我也会给婆婆买上几件新衣服。以前,婆婆不会织毛衣,但她担心我们受寒,专门向邻居求教,在冬天来临之前给全家每人织了一件马海毛毛衣。

更难得的是,我休产假那年因工作需要,提前两个月上班,我担心刚出生的女儿,犹豫不决。公公、婆婆得知情况后宽慰我:“辉,放心吧!孩子由我们照看,你安心上班吧!”

此后,每天10点,公公抱着孩子,婆婆带着做好的饭菜坐公交车来单位的宿舍等我下班。遇到风雪天,公公把孩子揣在大衣里,婆婆一手扶着他,一手提着保温饭盒,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过来……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望着二老饱经风霜的脸庞,我心潮澎湃: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你们一起走过;多少人生坎坷,你们相互搀扶。你们一起承担家庭的重担,在平凡的人生中写下了辉煌的赞歌。

今年文章14:今年佳节届中秋

文/张志春

年年八月十五月儿圆。在我们的集体记忆和现实感受中,却不曾因她千古如斯而有一丝的审美疲劳。总觉得新鲜温馨,总觉得神奇幽远。远去了会追忆,来临时总企盼,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她呈现给我们的是祥瑞。中秋节自隋唐诞生起就赋予了中国节日一个全新的格局——是欣然的基调,是欢乐的氛围。在她之前,我们的传统节日一般萌生于苦难与灾祸,多是一个节坎,一道难关,其背后都蕴藏着悲惨的传说与禳灾的祈祷意味。随着历史进步,人们的生存能力逐渐提升,渐渐地便滋生出喜庆的意蕴与欢乐的形态。在这样的情境下,中秋节诞生了。仿佛这个日子就是欢乐的源泉,不断涌流着平和、清纯与欢笑。而这种欢乐不是高大上的偶像崇拜,不是抽象概念的虚无缥缈,她牵涉到普天之下每个生命的美好祈祷与期望——男子唯愿前程似锦,女子唯愿貌美如花。《新编醉翁谈录》记述的拜月之俗就是:“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与此同时,她邀集着我们团聚。中秋的团聚最能体现节日的本质。我们知道,平素的生活因工作、学习、奋斗而使人们四散开去。而节日则以巨大的招揽与包容让所有的人动起来——亲人们团聚一堂,彼此相亲,充盈着祥和与温馨。尽管因为中与西的接纳与冲撞,古与今的差异与传承等因素,节日在某些环境中、某些群体里仍有以斗为乐的遗风,然而,中秋最响亮的主题就是团聚,就是和睦相处。天上月圆,手中饼圆。平素忽略的时间不再悄悄流逝;生活中每一个不起眼的人不再被侮辱与伤害,而是迎来笑容、关注与呵护;亲戚朋友、邻里街坊、师生同事……平时因职业、位置与兴趣可能相距遥远,而此时则共庆佳节,共食月饼。一瞬间,就有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描写的“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同是欢度中秋者,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节日,没有外在的观赏者,人人都是沉浸其中的节日主人。中秋节真可谓是社会和谐的培养基,当然,这是以家庭为核心向外辐射的。笔者曾组织学生做田野调查,发现关中农村的不少地方,中秋节的月饼都是自家烙制的。倘有亲人打工、读书或经商在外,就会留一个月饼置于篮中,并悬于屋檐下,一直等到亲人回家来品尝这团圆的滋味。一石击水,衍生成俗。月饼成为相亲相近的厚重之礼,出嫁女以此回娘家省亲;未婚男以此拜访准岳父母;单位以此慰问职工、学校以此厚待师生;朋友同事以此珍重彼此……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秋节呼唤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与敬畏。清明节踏青,但那只是高速的辅道,是文章中的小标题,是上巳节隐身其中所赋予的内涵;重阳节有赏菊与登高的习俗,但其格局与影响有限;而中秋节则迥然不同,她将人生重大的审美主题覆盖了整个社会,指向了大自然。她的月光如洁白的羽毛,轻扫着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古来这方面的记述不少,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描写的便是一例:“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从柴米油盐的凡俗生活中超脱出来吧,彻底忘掉张三李四王麻子眉高眼低的世俗计较吧,滤除昨日心灵的烦闷、明天未知的焦虑吧……

靠近窗前,步入院中,走到草坪,依偎湖畔,让目光仰望晴朗的夜空,让笑容对话明媚的圆月。万古如斯,胸臆清澄。让心灵在此获得极大的自由、宁静、澄明与充实。夜空无语,星月无言,但却是净化一切的大美意象,是提升心灵的自然导师。虔敬的香烛点起来,时令的果蔬献上来,烙制的月饼捧上来……这才是天人合一的乐章,这才是渗透自然之美的必修功课。

此所谓:一轮天上团圆月,万古人间不了情。

今年文章15:农事

文/王朝书

今年,我们又喂了一头猪。猪,养在小琴家。小琴家的猪圈离房屋比较远。另外,小琴家有化粪池,猪粪可以得到处理。所以,猪粪的异味不会传出,不会影响人的生活。我买了两头猪。我们一头,小琴家一头。我出买猪的钱,小琴出劳动力。她负责扯猪草、喂猪。

去年,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养了一头猪。过年时,我们杀了一头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猪。宰杀后,先生吃到鲜嫩的猪肉,发现,味道如此鲜美,和街上的猪肉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街上的猪肉,嚼在嘴里,瘦肉犹如木头,肥肉有油无香。吃了用粮食和猪草喂出的小猪肉,先生对街上用饲料养出的猪肉简直难以下咽。

今年,我们决定再喂一头猪。先生和我,随着年龄增长,愈发依赖猪肉了。

对农村人来说,一个家,少不了一头猪。养猪,是一个家庭的主要事务之一。农村孩子,无论男女,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分辨猪草、扯猪草、给猪喂食。

小时,放暑假了,母亲给我规定的任务,就是每天扯两背篼猪草。两背篼,数不多,量却大。因为,母亲拿给我的背篼,可不是小背篼。那时,家家户户喂的猪,都是没有添加饲料的,都是纯天然的。猪多,草,成了有限资源。尤其,玉米地锄了草后,猪草严重匮乏。猪喂得多的人家,免不了要到别人家地里,偷。暑假,我的任务,除了扯猪草外,还要查看地里是否有人偷猪草。如果,发现玉米地里有人影,我就赶快回家报告给父母。由他们出面,将偷猪草的赶走。为了顾及面子,父母通常都不走近,而是,站在稍微远的地方,大声叫骂。直到把偷猪草的骂走。有脸皮较厚的,会在叫骂声中,慢条斯理地将背篼扯满,再走。遇到这样的人,只有自认倒霉了。贫穷,让人顾不上脸面。

扯猪草,是一项辛苦活。夏天,玉米的叶子,割得人手臂疼。闷热的夏季,玉米地里,蒸笼似的。蹲在地里,要不了多长时间,就是一身大汗。为了逃避扯猪草,夏天,我最盼望的,就是下雨。下雨了,我就不用下地了。我就可以将母亲种在地边,预备不时之需的一种叫锯割草的猪草,割了喂猪。锯割草的边就像锯子一样,有着锋利的边缘。等到锯割草割完了,我就将魔芋的叶子割下。魔芋叶子,碱性重。猪吃了,嘴会有轻微的麻木。所以,猪不太喜欢吃魔芋叶子。

养猪,不仅要给猪找吃的,还要给它弄窝。那时,农家的猪圈都是泥土修葺的。没有排粪设施。所以,必须割草给猪垫圈。否则,猪圈会成稀泥。猪就会感冒。为了给猪割草弄窝,夏天,父母通常会早起,到山坡上割茅草。那时,离村较近的山坡上的草,基本被割光。有时,人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割到草。远离村庄的山坡,给男女幽会,创造了条件。我曾听,姨妈讲述,她曾遇到一对男女利用割草的幌子,在山坡上谈恋爱。茅草经猪踩踏、躺卧,并浸透了猪粪之后,就成了上等的农家肥。

暑假的每一天,只要雨不是太大,我都可以看见村里人背着高高的草垛。他们弓着腰,弯着背,两脚呈八字岔开。看着,被草垛淹没的村民,我常常想,这样活着,有何意义?

一头猪,大约要消耗掉一个家庭至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一头猪,就将人拴在了土地上。有了猪,人们不会再为了吃肉,东奔西跑。然而,人也因此被固定在了土地上。猪,让人真正成了定居者。

先生说,曾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见,学者蒙曼讲解,我国在唐朝时,肉类食物,还以牛、羊为主。这说明,中华民族到唐代时,农业还是半农半牧。唐以后,中华民族才渐渐彻底定居,生产方式才渐渐成为纯农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