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学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同学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同学的散文1:花开蝴蝶来

文/Ellen黄良良

同学小文在我的朋友圈中发了大片的美女图,每一张我都点击进去仔细的看。美得不像话,而此时距离小文采购第一台摄影机才8个月不到!我与小文简单聊了聊,他现在周末偶尔给人拍个照片,收费可以到1000元。

小文还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培训师,从业培训师5年,现在开始受邀到外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收费项目。目前正策划一档关于EXCEL的精品课程。

5年前的小文,瘦瘦黑黑的,整个人也因为大病一场而了无生气,偶尔谈论事情还是较真的与我争论他喜欢的专业课的内容。那时候的他专业技能也不强,属于逃课党,挂科也有几门。那时候因为他暗暗喜欢一个姑娘2年没表白,我有些觉得这个哥们不争气。

现在因为美女图和不时地培训感想,我觉得我的朋友圈因为有了他有了更多的生机,世界也更加大。小文的才艺不局限在摄影和培训,他吉他很棒,在一个咖啡馆驻唱。他的生活便是每天在办公室研究培训到8点,充分准备好并参加各种培训;每周交各种女生朋友踏青、摄影、采风;每晚抱着吉他练习。生活的轨迹业是简单的深圳——厦门,平时偶尔做饭,很少在外面吃喝玩乐,我的朋友圈很少出现他晒美食、晒逼格的图片,他珍惜自己的时间提升他的技巧。

这样的朋友我很敬重,我也很想靠近。人是趋利避害而又世俗的动物,每个人都喜欢鲜花不喜欢牛粪,必然会对不同阶段的你产生不一样的喜好和评价。

我有一个朋友,她很爱帮助他人,现在调部门到公司投资部,那里面对她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她任劳任怨,可是做不出商业计划书,评价不了项目,她从原来的一个部门主管,到现在价值感等于0。跟她交流下来,整个人还是积极地状态,奈何这是个寸时寸金而又理性的行业,只有你的话有极强的专业性价值时,你在行业内才能有话语权,大家就会像围着刚从美国投行部回来的同事那样围着他。

“先做人再做事”,有道理。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这件事,咱们得做的行业内领先,或者最起码你对这件事情思路清晰,可以侃侃而谈,这是你们沟通的基础!投资界有这样一个说法,2周了解一个行业。这两周里你需要不停地阅读一堆的书籍,与不同的投资者攀谈,最后形成你对这个行业的知识架构和判断。之后开始与行业巨头沟通形成第一个合作客户,这是你的旗帜,之后你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效应,不断的突破自己业绩的极限。这个2周效应适用于各行各业,2周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入门者,1年的时间你可以成为精通者。生活永远不晚。

关于同学的散文2:我的文件包

文/李雯

看到同学买了文件包,我很羡慕,晚上,我硬要妈妈和我一起去学校对面的书店里买一个文件包。

到了书店,我跑到有文件包的地方,精挑细选,也挑不到我最喜欢的颜色——黄色,只能拿我第二喜欢的颜色——粉色。我随手拿了一个粉色文件包,这个文件包不是五颜六色的,也没有什么卡通人物。很简朴,但很漂亮。

文件包的开关上面有一个爱心的形状。上面有个按钮,一按下去,文件包就打开了。它的正面是粉色、蓝色等相间的一条条“跑道”。里面的层数可多了,多得都快把我看花眼了,我仔细数了一下,一共有13层呢!

我可喜欢它了。一买回来,我根本就没离开过它,写作业时把它放在旁边;看电视时也把它放在旁边。妈妈对我说:“真是喜新厌旧,有了这文件包就不要那些旧的文件袋和文件夹了。”我噘着嘴巴,看也没看一眼妈妈,拿着我心爱的文件包,继续看电视。

这就是我的文件包很漂亮吧!

关于同学的散文3:我敬佩的同学

文/陈艳梅

有一次,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顿时,全班鸦雀无声,大家都把头低下,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我们班的张军思考片刻后,迅速举起手来,老师请他回答,他的解题思路说得清清楚楚。我愣住了,打心眼里佩服他。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还是只有他举手,并且他又答对了。我怎么想不出来呢?难道张军就是传说中的“小神童”?我还真有点怀疑呢!难道他有什么诀窍吗?我决定观察一下他。

到了第二节英语课,老师让每一个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去听写单词,有位同学把张军推选上去,试试他有什么秘诀,老师报意思,让他们写在黑板上,并写上单词。首先,老师报了“长沙发”这个单词,张军不出五秒就写出了这个单词……一直报到了最后一个,讲台上的同学都累得半死,只有张军是最轻松了。看样子,他肯定是全对。果然不出我所料,还真的全对,其他同学不是错七个,就是错八个。

下课后,我好奇地问张军:“为什么能够让成绩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教教我!”“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勤劳,用心听课,再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就行了!”他温和地答道。张军说的这句话,正是我缺的。张军值得我学习,他是我最敬佩的同学。

关于同学的散文4:你在成长,我已老去

文/络浅微

孩子和同学叽叽喳喳地从学校放学的时候,我和不少家长伫立在温柔的夏夜中多时,风暖暖地吹在脸上,和几个相识的家长打声招呼,各自陪着自家的孩子回家。

我没来得及准备晚饭,和女儿商量去附近吃点什么。女儿领着我转了几条街,来到一家“姐弟土豆粉”的小吃部,推开门,已有不少人在吃饭。我们选了一个靠边的位置,女儿去点菜,让我坐在那里等。

时光过得真快呀,曾几何时,都是我领着女儿外出购物或买东西,她很依赖地跟在我身后。从近两年起,我被女儿照顾的时候渐渐多起来。

看着女儿熟练大方地与人交往,我感到女儿长大了。她很贴心地为我选了一大杯果汁,小心翼翼地送到我面前,介绍这家的土豆粉如何好吃,店内装修多么赏心悦目,播放的音乐舒缓令人心神放松。从她的表述里,听得出她经常和同学一起关顾这家店。

我从包里拿出新买的两本《意林》杂志,递给她一本,母女俩个安静地看书。

那两本杂志是我在等候女儿学习的时间里,步行到一个很远的书店买的。我们家里收藏最多的杂志是《意林》和《读者》。在这些隽永的文字里能汲取很多有启发意义或感动心灵的营养。

盛满砂锅的土豆粉热气腾腾地端上来,女儿向服务员要了两个大碗,将她面前砂锅里的鹌鹑蛋与肉丸用汤匙舀到我碗里,我又重新舀到她的碗里。女儿说:“老妈,给你的怎么还往回舀,我常吃土豆粉,特意让你尝尝这家的风味,你别和我说你减肥只爱吃青菜,别总是有好吃的就可着我,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

被女儿看穿的我,有点不好意思又很欣慰地笑了。

吃完晚饭,从有空调的清凉中回到外边像蒸笼一般的世界,感觉真是冰火两重天。女儿走在前面,我边走边擦汗,女儿返回来,搂着我的肩膀,很亲热地一起走。

很久没有这样的待遇了,有点受宠若惊。自从女儿有自我意识后,她在家里或和我们在外边,都有自己的主意与判断力,不再喜欢我对她的亲昵,不再让我给她讲故事,未经允许不让我随意地翻看她的书包与作业。她强调自己的成长空间,渐渐和我们有了距离。

“老妈,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呢?”

“因为我老了呀。”

“你不老,你才三十多岁,年轻着呢。”

“你都这么大了,我怎会不老呢?你不是说三岁一个代沟吗,我们有八个代沟呢。”

“那是我说着玩呢,你还当真了?”

女儿用力地搂着我的肩膀,哼着她喜欢,我却不知名的歌曲。我们一起轻快地回家……

关于同学的散文5:我们班的“23号”

文/杨方

同学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外号叫“骚蛋”的小学同学最近偶然提起“23号”来,“23号”是一个女同学的外号,真名叫袁立新,那时候她可是班里所有同学的偶像,堪称班花,尤其是我们这帮小男生,话题整天围绕着“23号”转。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概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年暑假后刚开学不久,班里来了一位从城里转来的插班生,是一个叫袁立新的女生,感觉这位女同学比我们年长些,显得早熟。她不仅脸蛋皮肤白,还有一双大眼睛,说一口很好听的北京话,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一头漂亮蓬松的卷发,当时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卷发,出现在乡下绝对是个新鲜事。那时候我们刚看了反特电影《秘密图纸》,那个会弹钢琴的女特务方丽就是一头卷发,飘逸蓬松的大波浪为观众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似乎那时反特电影里的女特务的扮相并不那么令人厌恶,比如还有《英雄虎胆》里会跳伦巴的女特务阿兰,也是文艺范。尤其在成年人的视角里,提起银幕上的女特务来,许多人竟然都是两眼放光的。因为那时主流的审美似乎只有女特务才会是女性味十足的“坏女人”,没想到这“女性味”却成为许多人暗中所倾慕的东西。不过我觉得还是那个代号“23号”的“女特务”方丽更漂亮些。就在和同学讨论电影情节的时候,有人说了一句,“你们发现没有?咱班袁立新长得很像23号方丽。”大家便一起唏嘘响应道,“哎呀!是像,真像!”

于是,袁立新便莫名其妙得了一个“23号”的绰号,有个男生还这样打趣说:“袁立新,我看你干脆叫方丽得了呗。”袁立新听了后脸上含羞却不恼,无论叫“23号”还是“方丽”,似乎在她看来都没什么恶意,也许就是因为那个叫方丽的女特务会弹钢琴又很漂亮吧。至今仍然记得,当时有人还像模像样地模仿王心刚的声音:“23号还在约我。”说完便露出一脸坏笑。“23号约你了吗?”曾经一度成为男生们之间互相取笑的经典用语。

令我们大家非常遗憾的是,过完一个寒假之后,第二年春天,“23号”就让她爸爸接回北京了,直到现在谁也不知道她的下落。掐指算来有近40年了吧,想必如今已是老太婆级别的资深美女了。不知道她那一头卷发现在如何?需要说明的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23号”的那头卷发并不是烫的,人家是自来卷。还有,当年那个最初发现袁立新很像“23号”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我。

关于同学的散文6:感恩同学

文/张羽瑶

感恩是美好的感恩别人,自己是幸福的;被别人感恩,不但是幸福的而且还是满足的。我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老师、父母、同学……

今天,我想感恩的是我的同学。赞美同学,我们既不会像赞美父母那样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也不会像赞美老师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同学相聚在一个温暖的班集体,大家在童年的时光里,给了彼此美好的记忆,这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当我作业做得好被老师表扬时,同学们就伸出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目光给我力量。我有困难时,同学们又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给我帮助。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们温馨、团结的班级和在运动会上所表现出的精神。虽然我们班的同学个子小,拔河比赛很少得名次。可取得胜利的记忆我总是清晰的记得。一个多月前的拔河比赛,我们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来到比赛场地。运动员和拉拉队员兴奋地互相鼓励,都想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取得名次。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个个虎虎生威地用力拔着,拉拉队在一旁紧张而整齐地喊着。在这一刻,我们彼此是多么的团结啊!这次我们真的赢了!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取得了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想到这些,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激动人心的场面,心里充满感激。我要感恩这个班集体,感恩运动员让我们尝到了胜利的果实;感恩拉拉队,吼出了自己的最强音。

我们相聚在六(8)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同学!记忆的窗口里,我永远会记着同学深情的双眼,记着同学的微笑。记着你们给我慰藉。我们共聚了六个春秋,友谊的种子已经撒进了我的心土。我将默默地把它带到天涯海角,一路精心浇灌培养,让它开出芬芳的花朵。

同学们!为了我们彼此的友谊,道一声珍重吧!

关于同学的散文7:送你一笼丰糕

文/光其军

近日一位老同学忽然将他家新蒸的丰糕送了几笼给我,一算日子,原来已是腊月了。在桐城这地方,腊月前后是有做丰糕传统和送丰糕习俗的,以前没有丰糕店,条件好的家庭几乎都做,现在因为条件都好了,做丰糕的就只剩下几个专业户了。因而,还没到腊月,丰糕店就门庭若市,丰糕简直供不应求。

正是早上,不想去街上吃早点,就在家油煎丰糕吃。拿刀在椭圆形的丰糕上切上一块,再均匀的切成薄片,将锅里倒上香油,等油热了,就把丰糕放进去。软软的丰糕一与油接触,就传出了滋滋的声音,非常悦耳,分明是在挑逗食欲。不一会儿,丰糕就外焦内酥了,飞快地捞进盘里,一股香气就从盘中冉冉升起,轻轻一吸,胃口就被撩拨得火烧火燎的了。再放一片入嘴,那种清香绵软,令人口齿留香,以至尝了还想再尝。

很快地将一盘丰糕下肚,余味还未尽,我就坐在桌前,泡上一壶茶,思考着这普通的食物究竟有何魅力俘虏着胃口。我们来看丰糕的制作,这就要选上等的米,洗净后放入缸里用清水浸泡五六天,等到米发涨变白,捞出洗净,再用石磨将米磨成粉,然后将粉放入缸中,按照6:1的比例配上面粉,酵母,放上白糖,揉搓成面团,放上案板,按压成较厚面快,用滚筒滚成一定长度的薄面片后,再用刷子在面的表层,刷上液体的熟猪油,或者再撒上一些白糖以增加甜味,同时将金桔干、蜜枣干均匀地撒在面皮上,然后,从面皮一端卷向另一端,卷成长条形的厚面饼。再用擀面杖把面饼按压成片,擀成长条,把两端分别向中间对折,再从中间对折成长方形,放在笼屉上蒸45 分钟,直到表层起泡花,如此,丰糕就蒸熟了。

蒸熟的丰糕也有多种,有写字的,如丰糕上写新年好,寿比南山,合家幸福等等,不写字的里面大都点缀一点红枣,洒一些红丝,青丝什么的等等,这些都带有喜庆祝福的意味。

而丰糕的吃法也有多种,除了油煎外,还可以在饭上蒸,肉汤泡等等,但不论何种吃法,丰糕都是质地松软,久食不腻,回味悠长。

另外丰糕本身,也有祝福人步步高升和年年吉祥的含义。正因有了这些意义,丰糕就成为了春节期间馈赠亲朋好友的一种礼品。在过年时,不论谁去人家拜年,几乎家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盆蒸得热腾腾香喷喷的丰糕片,这时候,客人一般都要尝尝表示接受了祝福,哪怕胃口吃得太饱,都不会拒绝,这应该是丰“糕”(高)两个字所包含的祝福和希望吧。

小的时候,我看见过人家腊月里蒸丰糕。但那时不懂,只晓得刚出笼的丰糕,清香白嫩,诱惑得我嘴巴砸吧砸吧的响。人家看到我想吃,就切上一块给我,囫囵吞枣的吃下去,立即跑回家嚷着母亲给我做,虽说那时家贫,母亲也总是想方设法做上一笼。那年月,丰糕伴随我走过一个个春节。

同学送来的丰糕,我也送了一笼给母亲。在母亲那里,我终于得知了桐城丰糕的来历。原来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桐城在唐朝时,发生过一场罕见的干旱,大地上河水断流,田地龟裂,百姓哀声恸地。知县张孚卿心急如焚,一日,他来不及吃饭,就足蹬芒鞋,头顶烈日,跪在高山,祈求神灵,他的行动终于感动了上苍。骤然,大雨倾盆而下,霎时山洪爆发。张大人来不及上马奔跑,就被水淹死了。张大人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干旱后的大丰收,桐城百姓为了感激他,就把收下来的大米磨成粉,蒸成米糕来祭祀它。

时光流逝,物转星移。一代传一代,当年祭祀的米糕,到现在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丰糕。这也说明,人们始终没有忘记知县张大人。

又将是春节来临,亲朋好友之间必将礼尚往来,我得打电话给同学,让他多准备一些。我将送你一笼有丰厚内涵的丰糕,这,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关于同学的散文8:养蚕

文/奚仲颖

这阵子,好多同学都养起了蚕宝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问同学要了几条蚕,准备好好喂养它们。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一只盒子。我怕它们闷,便在盒子上打了个洞,然后在盒子里铺上一层绿油油的桑叶,最后,把可爱的蚕宝宝放进了盒子里。

把蚕宝宝放进它的“家”后,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呵,真有趣!有时,它们睡在柔软舒适的桑叶上做着美梦,生怕桑叶被别人抢走了似的;有时,它们蠕动着自己柔软的身躯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嗅嗅身旁新鲜的桑叶,看看哪片桑叶合自己的胃口,认准后,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没过一会儿,桑叶上就出现了一块块空白的“小斑点”。

每天,我都要一大早起床,给蚕宝宝喂桑叶。侧耳倾听,你会听见蚕宝宝吃桑叶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感谢我似的。蚕宝宝就在我精心的照料下一天天长大,身上的毛一点也没有了,身子也变得白白的、胖胖的,个头大了,胃口也大了。

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希望蚕宝宝们快快长大,让我看看它们吐丝结茧的样子。

关于同学的散文9:迈进

文/朱雨轩

暑假里,我有幸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一次去新加坡的修学活动。在此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德明政府中学参观,这个中学是当地顶尖的学校。名字的由来源于中国《大学》一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刚进校园,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绿。绿树成荫,到处是成片的草地,远处似乎有一条河,白色的教学楼在绿中略显耀眼,让人觉得诗意朦胧。正中间是围成一圈的教学楼,圈里面的草地上立着一尊孔子雕像,底座上刻着两个金色的大字——孔子,真是备感亲切!一些桥把这些楼房全部连了起来,走在里面仿佛置身于迷宫中,真的是很艺术的设计!

在这个学校,精神的内涵远远高于它表面的美丽。新加坡学生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自主课题的研究从组团、选题、研究、汇报展示,所有的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需要的材料、资料、制作的小东西,也全部是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这充分体现出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社团活动也是他们另一项重要的“学业”,它不仅是学,也可能是以后的“业”。长达两三个小时的训练,没有厌烦,只有坚持。学习和课外的任务,学生们总是能出色地完成,这让我十分钦佩。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都收到了中三A班班长送给我们的校徽。上面写着“德明”二字,虽然小,但却浓缩了我对这里的美好印象和回忆。它将伴随着我,激励我向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进取的梁丰人这个目标迈进!

关于同学的散文10:你喜欢这样的我吗?

文/李美慧

我们班有59个同学,我是其中的一个,我叫李美慧,今年10岁了。我长着一对浓浓的眉毛,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我坐在第二小组的第三排。我最喜欢跳舞了。您知道吗?跳舞必须不怕苦,我是最能吃苦的一个。舞蹈班的老师总是表扬我,我可是有童子功的哟。

我们家是小区里最热闹的家庭了,每天都有欢声笑语,我最喜欢我的爸爸和妈妈了。

你喜欢这样的我吗?

关于同学的散文11:坐看云起

文/杨福成

看到老同学将刻的一枚闲章“坐看云起时”发到微信圈里,不仅就扭头看了一下窗外的云。

这时候的云很低,灰蒙蒙地扣在山的顶端,看样子是要下雨了。

我家后面的山小,这样的天气这样的云若是挂在泰山上,那就壮观了。

前两天我刚爬了泰山,泰山的云海是一大奇观,二十多年前我就见过。

那时我才上高中,也是第一次登泰山,和同学们坐在日观峰的旁边,看云像小狗小猫一样在院子里嬉戏。

对,云海就像我家的院子,有的云长成了院前杨柳的样子,有的云长成了院子里歪脖老枣树的样子。

时光如白驹过隙,现在再登泰山,又来到日观峰旁,只感觉是云在脚下走,人在空中飘,那俏皮的小狗小猫和歪脖子老枣树再也寻不见了。

云海还是那个云海吗?我还是那个我吗?

似乎一切都没变,又似乎一切都变了。

在下山去坐索道的路上,看到一位妇女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听人说,是她和家人一块来爬山,刚到山顶,丈夫就突发疾病离她而去。

悲哉!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有开心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伤痛,还有像云一样无迹地散去。

在索道站前,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可以下山了。

云一直还是环绕在身边,索道一颤一颤地往下冲,一朵朵的云吓跑了,又立马聚拢来,就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地尾随着我。

下得山来,我忽地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云,坐在天外村的石阶上,看山上的伙伴、空中的伙伴无所欲无所望地飘来飘去。

“山上一片云,无脚亦无根。随风四处飘,烦恼不挂身。”像云和云一样没有争闹的世界,实在是令人神往!

关于同学的散文12:同学,谢谢你!

文/陈帅西

同学,谢谢你,是你在我危难的时候帮助了我。同学,谢谢你,是你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

还记得那次上体育课吗?体育老师让我们打篮球,我和你分在一组,在练习三步上篮的时候,我不但没有成功,还因为跳得太高,把脚扭了。当时,我坐在地上,痛得紧闭双眼。你跑了过来,把我扶起来搀扶到旁边的椅子上,叫来了体育老师。我一边揉脚一边想,我是不是骨折了呀?老师仔细检查后,给我擦了点跌打油,告诉我:“这只是普通的扭伤,最近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很快就会好的。”听了老师的话,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还有一件事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让我背课文,我不会背,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了我。当时,我很郁闷。下课后,你安慰我,并耐心地给我讲解,让我懂得如何有效地记忆。很快,我就会背了。

你不仅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是在我失败时鼓励我、在我受伤时帮助我的人。我会向你好好学习,用同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关于同学的散文13:同学聚会

文/邵火焰

这是高中毕业十年后第一次同学聚会,倡议和发起者是郑小亮。

接到通知的同学都异常兴奋,都想看看昔日的同窗,今朝是什么样子,过得怎么样。

肖琴的心情也不平静,她是同学们公认的班花。当时,很多同学都在追求肖琴,而郑小亮是追得最起劲的一个,可是肖琴嫌郑小亮是乡下来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给过他好脸色,很多时候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奚落他,叫他是“癞蛤蟆”,那意思很明显,说郑小亮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郑小亮并不气馁,依然苦苦追求她,但直至毕业分离,肖琴也没正眼瞧他一下。高考郑小亮落榜了,肖琴也落榜了。

肖琴高中毕业后到一家工厂打工,四年后嫁给了一位中学教师。过着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日子。

谁也没想到,郑小亮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身价过千万。肖琴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上午十点,肖琴准时到达指定酒店。很多同学都来了。每进来一个同学,无论是考上大学的还是落榜的,大家都极其兴奋地围上去释放着十二分的热情。

最后出场的是郑小亮。当西装革履的郑小亮走进大厅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肖琴不眨眼地盯着郑小亮……

接下来是丰盛的酒宴。郑小亮走下席向每一个同学敬酒。当敬到肖琴时,同学们起哄了,要他俩喝一个交杯酒。他们当初都知道郑小亮追求过肖琴的事,想借此机会调侃调侃他俩。恰好此时有个女人进来,郑小亮向大家介绍说:“这是我老婆梅倩。”

大家一看梅倩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一点也不漂亮。待梅倩与郑小亮说了几句话离开后,又有同学开玩笑说:“如果用我们的班花肖琴换梅倩你愿意吗?”

肖琴也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等待着郑小亮的回答。

郑小亮收住了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干!”

“为什么?”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问。

郑小亮说:“先说说我高中毕业后的情况吧。被肖琴拒绝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痛苦中。后来我只身一人闯荡深圳,在我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遇上了梅倩,是她的爱支撑着我一路走了下来……不错,我家的梅倩远远没有肖琴漂亮,但我爱她。你们问我为什么不换,其实原因很简单:肖琴在我最纯真的时候,给了我最痛苦的回忆;梅倩在我最痛苦的时候,给了我最纯真的爱。”

酒桌上静了下来,同学们对着郑小亮默默举起了酒杯……

肖琴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溢出。

关于同学的散文14:致大学同学

文/浮游胖虚子

我以前想曹操《蒿里行》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过略略而感,现在今天想来,却方念觉其深意:乃天下之苦,无过于民。因见汉末之乱,他有其感,因而生济世救民之心。然而,他虽然是一时感慨,却也真的做了那样的事,所以无论他出于怎样私有的,家族的个人的利益来做这些,他都算着一个英雄。因为现实的人生,只是为着实际的所做的事情而有意义。相反的,那些所谓的道理,所虚言的空话,都是无用的。所以当我看电影的时候,我不是在想着批判当时的政府,也不是想着批判什么所谓的封建或者官僚的主义。我是在想把现在的政府放在那时,它也未必能真的做的更好。因为我从经历和思考里发现一个道理:所有的政府或者某种主义的代表他们所追求无非是自我的利益,无论他们怎样的说自己的心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利益的保障。当然我也并不是以此做什么言论的极端者,只是我知道人类的发展就是因为有利益才带动起来,所以维持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利益从来都不应当是被批判的。可是,人类却也因为利益的追求而有了实际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是没有办法完全消除的,不论是我们看的电影里的时代,还是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它都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没有生的出路,很多人享受最大化的公共资源。

但是一切都是不可挽救的吗?我觉得也不全然是这样的。天生的贵贱我们没办法选择,但是生存的权益我们却可以去追求。因为人类在为着利益不择手段的追求的同时,也学会了给予它定下一条相对的规则,来使他们不至于全部的灭亡,那便是法律的制度了。所以我觉得人类之所以是聪明的,一半是因为他们天然的感情思想,另一半则就是他们所订立的法律。并且,越是公众性的法律,也就越是好的法律,也就越是相对平等的权利诉求,也就越是人的生存的保障。

所以,我看电影的时候在想,如果中国有像美国或欧洲那样建立在公众基础上的法律,如果公民真正的拥有法律的权力,即使是更大更深重的灾难,他们也能够保障基本的生存权益。而反过来的现在,如果再次的遭遇大的灾害和强敌的话,我想中国未必不会出现以前那般的情境。因为现实现在的中国的法律其实还未成熟到能够真正的切实的保障公民的权益。因为法律在中国还是比不过几千年所传下来的人情世故,和那种保守认命的封建意识。所以,法律在中国既不能在订立上做到尽可能的合理恰当,也不能在实行上做到切实有用,并且法律所应受益的主体也没有真正维权的意识。

所以我在想中国人面临灾难时总是要承受超过灾难本身的代价的原因不独是统治的政府阶层,也在于被统治阶层的那种普遍的认命,承认天然的贵贱尊卑的等级,缺乏反抗意识和维护权力意识的那种精神。所以,当我观看电影的时候,一半是为着他们的痛苦而同情,一半是为着他们保守的心性而悲哀。一半是为着他们的真心实意的真情而感动,一半是为着他们的麻木绝望而悲怜。

虽然我知道假使我处于他们那个环境,我未必能做的略好于他们,甚至我更不能生存下去,但是现在我看到了他们的承受和苦难,我就要把它们写出来,并且把那背后的原因给说出来。即使我说出来毫无所用,也不能做的了什么,我都要把它说出来。因为思想可以给予后来实践的人以好的指导,从而来帮助人们建立更好的世界。

我看了这部电影,不想会有这么深的感触,因为我觉得你也会有很多的感触,所以就把它写给你看了。

关于同学的散文15:渭河半日游

文/唐兆武

一个晴日,两同学相邀喝酒,我索性关张小店,偷得浮生半日闲,同他们一起来到渭河边上的水流街喝酒散心。

几盘凉菜,一斤饺子,边吃边喝边聊,不觉两瓶酒见底。酒酣耳热之际太阳已经偏西,借着酒劲,我提议去渭河滩漫步看水,党孝因有事先行离去,只我和建斌穿过街北的小道向河滩走去。

渭河不再是昔日的渭河,南岸新堆筑的坝体宽阔高大,坝下是三四百米宽的绿化景观带,花草树木、假山甬道,铺织成一条秀美的园林长廊。登临坝顶,大坝上新铺的双向四车道柏油公路竣工在即,向北遥望,渭河北岸高楼林立,泾渭开发区绵延十数公里,规模隐现;西望,新修的跨灞河入渭口大桥雄伟壮观,桥上一个个观光亭台衬着耀眼的夕阳影影绰绰;东望,平整笔直的沥青公路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路面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黑漆漆的亮光。沿河望去,不到十公里的河面上,四座现代化大桥横跨南北,桥上车辆疾驰往来,昔日被渭河隔绝的两岸已成坦途。看着渭河两岸的巨变,不由得勾起了我们对渭河的儿时记忆,童年印象中的渭河样貌再次浮现到我的眼前。

小时候去渭河北岸的伯父家,要沿着荒草及腰的河滩小道走好几公里到南岸渡口坐上摆渡的大木船。船上艄公们吆喝着长长的号子,弓身推送着长长的撑杆,来来回回地跑动,木船在浑浊翻滚的河面上忽左忽右摇摆着缓慢前行,船靠岸后,要走过晃晃悠悠的搭板才能上岸。那时的北岸是高而陡峭的黄土崖,这是渭河水长期靠北岸冲刷的结果,紧贴着土崖下向东一条长约一公里的便道,是过河后取道土崖大豁口坡道北上的必经之路。走在这条小道上,右边脚下是滚滚东流的渭河水,左边是紧贴身的高土崖,抬头仅能看到半边天空,黄土崖似乎随时都能倾覆,行人走在这条小道上都不由得加快脚步疾速前行。黄土崖隔不了几年就会因渭河发洪水坍塌北移,这条路上也发生过多次塌土伤人的险情。

回想着渭河畔这一幕幕的过去,恍若隔世,让人不能不生出沧海桑田之感。进而也不由得感慨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生产或生活方式上都经历了从原始状态到现代的大跨越。过去的几千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尤其在中国,直到我们少年时代,手摇纺线车、脚踏织布机、牛拉犁、水车和人力辘轳浇水灌溉、木轮畜力车、清油灯这些伴随着老祖先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旧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短短几十年间,这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思议的遥远历史,如今信息流通的加快和交通现代化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原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憧憬早已成为过去时,童话中“顺风耳”、“千里眼”、“缩路法”等神话传说全都变成了现实。

感慨过后,言归正传。我们是来渭河看水的,却还没有看到河水的踪迹呢。虽站在坝上,由于不是涨水季节,河水一般只靠北岸流,这里能看到的只是河床上广阔的原野,还有原野上那些早年挖沙留下的坑坑峁峁和刚刚冒出沙土的丛丛苇草,也不知现在渭河水的大小,水面有多宽?好久没看到渭河水了,很想近距离亲近亲近。

我们从坝上沿着长长的水泥台阶下到河床,走进了河道。四野望去,空旷无人,荒莽寂静,我们的到来,不时惊飞起几只野鸡“咯咯”地叫着飞向远处。走了好一段距离了,除看见几处小水潭或者小溪流外,还没有看见渭河水的真容,我怀疑渭河会不会枯水季节断流了?建斌告诉我,水还在前边,前不久他来过一次的。

又走了大约三四百米,终于看到渭河水了。水量还真不小,浩浩荡荡,急流东去,很有几分奔流壮阔的气势。河水看起来很干净,水面上不时翻卷起的浪花和急流的水波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我兴奋地拿出手机左拍右照,和老友一起在河边留影。

渭河半日游,忙里偷闲,游兴难得,我们亲近了渭河,感受了渭河的发展,拥抱了大自然,领略了渭河腹地的风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