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散文

请欣赏精神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精神的散文1:可敬的“傻子”精神

文/蒋雨婕

当我再次翻开《雷锋》这本书,禁不住又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每看一遍,都是对我思想的一次洗礼。文中的这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这位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名言,也是对我最有触动的一句话。

这本书从雷锋小时候写起,雷锋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不久,母亲也永远离开了他,雷锋一直过着苦难的童年。雷锋长大了以后,一心为国,虽然他的身体很弱,但再苦再难的活雷锋都能干。战友的棉裤破了,他不声不响地把棉裤补好;大嫂的车票丢了,雷锋主动用自己的津贴补车票;当战友家有困难的时候,他偷偷地以战友的名义寄钱……雷锋不顾自己,一心为着他人,牺牲时,才二十几岁,正因为他生前帮助过许多人,所以,许多人都为他伤心。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可雷锋叔叔做到了,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人说他是“傻子”。我想,现在的社会是非常需要这样的“傻子”的,也有着很多这样的“傻子”。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需要帮助的灾民很多很多,全国人民都积极参与捐款捐物,我也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的小朋友们。这时我想起了《爱之链》这篇课文,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资助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乔依,形成了一条爱之链。我觉得那不是傻,那是一种爱,我们生活中就需要许多这样的爱之链。

真希望我们的社会多些像雷锋一样的“傻子”,那样的社会是最和谐的社会!

精神的散文2:春节是中国精神

文/张宏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很简单世俗的一句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春节就是回家,就是要和家人团圆,从漫漫风雪夜归路,到春运滚滚人流潮,春节成了一种独有的中国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年年传递,成为了我们幸福的定义,成了生活的一种满足。漂泊再远,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不再孤独,有了这种中国精神,我们便有了一种信仰,一种方向,一种动力。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

春节是亲人的聚会,而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中国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日,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它表达出一种精神:团圆、温馨、和谐、快乐。

春节是国人的魂,有了春节,就有了一个归属,就有了精神上的栖息。春节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呼吸,幸福地欢笑。春节嵌入我们的生活,浸泡着我们的情感,春节,就是在追求精神的丰美。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没有了亲情的纽带,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只有让心灵追寻那种喜庆、祥和、向上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春节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人在他乡,国人更重视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乡情和眷念。春节饱含着中国人的一往情深,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期盼,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人情、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春节就是团圆、相聚、天伦之乐,春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

春节是中国精神。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让我们回家。

精神的散文3:让红十字精神处处闪光

文/张雅彦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1828年5月8日这一天,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出生于瑞士。一百多年来,他发起的红十字精神一直提醒着我们,激励我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变得温暖,变得有爱。今天,我和14位小记者走进了我们学校的“红十字主题教育馆”。

你瞧,郝爷爷正在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呢!说到郝爷爷,你们一定认识,他可是红十字会的老会员了,曾经是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副会长。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他仍然在为祖国的红十字事业作奉献。从郝爷爷讲的故事中让我懂得了红十字会的标志除了“红十字”,还有“红新月”和“红水晶”。而红新月是在信奉伊斯兰教的30多个国家的军队医务部门和红新月部门使用的标志。“红水晶”却只有以色列这唯一一个国家使用。这三种标志长相并不相同,但它们的含义、作用、法律、地位却完全相同;懂得了红十字的七项基本原则分别是: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还懂得了不管怎样,人道必须放第一,因为人道的内涵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救护战地伤员、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痛苦、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

听着听着,让我不禁想到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美丽的汶川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变得到处残垣断壁、流离失所的情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9岁的林浩、六年级的张青玲、五年级的邹雯樱……他们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一心抢救他人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让我们敬佩万分,而他们身上弘扬的不就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吗?

在我们江南地区虽然很少有地震、海啸等灾难发生,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助人为乐、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一系列好事善事做起,奉献爱心——“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精神的散文4:精神力量

文/毛利

想换辆车,这好像是30岁后最凡俗的一个梦想。每天在小区散步时,仔细辨认邻居的宝马奔驰奥迪,并不停在心中品头论足,又一次坚定一个信念:都这把年纪了,该开辆好车吧?

人在规划这种梦想的时候,通常都表现出同一副德行,那就是对现下拥有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越看越寒碜,越用越不是滋味。因为脑袋里始终想着:我可是该开宝马的人啊。

旧车因为长久不保养,外面灰扑扑,里面臭烘烘,每次开上路,都有种穿着旧衣服出门的感觉。6月末,我看了一部叫《再次出发》的电影,里面的落魄经纪人开的破车比我的还要破一百倍。他碰上被甩的女歌手,于是两人在纽约一起做城市之声梦想专辑。

这电影看得我荡气回肠,于是就下载了整张专辑,迫不及待地在散场后开车回家的路上听。天哪,这音乐真是拯救了一辆破车。片中飞黄腾达后抛弃女主角的男二号,改编了一首《lost star》,有句歌词是,我们都是迷失的星,却妄想照亮天空。

一击即中,热泪盈眶。好像瞬间就回到了那个热血又贫穷,连一辆破车都没有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我们都以为可以把整个地球踩在脚下。

听着这样的歌回家,我第一次觉得没有什么换车的必要。随后我开始进行大量的灵魂改造工程,下载了许多音乐,最好开到哪儿都是一场拷问灵魂的旅程。

当然,这些歌放在好车上听,可能感觉更棒,但重要的是,在一辆破车上,它依然能让里面的人重新充电,焕然一新,想着“这样的感觉真不错”。

自从搬家后,我已经很久没出门吃饭了,因为太远,聚会很不容易,再也不能随时召唤朋友过来。有一天我实在很想出去吃饭,又约不到一个人,于是带了当时正在家里看得爱不释手的一本书,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在餐厅点好一杯气泡酒,一盆沙拉,一份牛扒。

等菜时索性摊开书,开始追看情节。书中,独自去意大利朝圣的老妇人正在一家小餐厅里用餐,因为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只吃一碗面条汤,一盆炖西葫芦,还有一块硬面包。老妇人吃饭的过程中,有人过来跟她讨了一杯咖啡,一杯酒。

看到这儿,服务员端来了菜和酒。我发现这样的夜晚也不错,没有和朋友侃侃而谈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久远的故事里,找到某些相同的东西——老妇人在陌生的餐厅和街道穿行时的恐惧,到我这里,大概只留下1%。

但1%已经足够打发一个无聊的晚上。

人们总觉得诗歌、音乐、书籍,这些东西需要一个特别的空间,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容纳,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神力量。

就我最近的经验来看,在无聊世界闯荡时随身携带着这种精神力量,无异于一种重型武器,必要时可攻可退可守。

有个傍晚,我和一个女孩一起坐地铁,天南海北地聊着。我看到她包里带了本书,谷崎润一郎的《细雪》。我们在一个车站分别后,我翻开自己带的川上弘美的《老师的提包》,内心有点儿忐忑:她会不会觉得我们之间的交谈,远远不如能在地铁上静静看10页书?

总之,我终于断了换车的念头。

精神的散文5:在故地紫阳,缓缓地接近精神的天空

文/圆满觉悟

早春二月,阳光午后,又一次回到故土。独自一人住在高处的房屋里,远望起伏的巴山汉水,瓦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古朴的城墙,安静的午夜,熟悉的乡音,淡香的茶茗,…徜徉在记忆的深处,竟发现有些感觉有些记忆是挥之不去的,偶尔与之亲密的接触却那么的纯净与明快哩。

梦里,不知多少次回到故地紫阳,一个简约质朴汉水山城。紫阳县城二江三岸,两桥相连,依山傍水,群山环抱,板石建筑别具一格,汉水文化,道教文化,富硒茶文化底蕴深厚。“好个紫阳城,山高路不平;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是对她最形象的描述。多少次流连在这美水之畔,欣赏旁边清丽之风景,含蓄的青砖瓦房,美丽山城和一江清水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里的一切,深深印上了温婉柔润,水灵的色彩,没有喧嚣尘世的应和,就是那么宁静坦然。

我喜欢故乡这一汪碧水,她是那样的柔软细致,清亮沉静。她从不故意的张扬什么,总是静静的流淌,承载了这块土地多少的忧伤与慰藉,贫脊与富足,寂寞与欢喜,又带走了多少人的思念与感伤,幸福与怀想。每每亲临她身旁,聆听的她的倾诉,我似乎懂得了她的理想与追求,她的变与不变,是的,她愿意这样简单自在的流淌,从古到今,一直向着一个方向前行,不管世事变迁,无论春秋与冬夏。她的坚持与顽固,平凡与简单,也许就是其伟大的意义之所在吧。我似乎听到她说:虽然我没有海洋的大气壮美,却有自己的简约明快,有涓涓细流汇集成湖的矜持与含蓄和博大。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她却依然故我,只静静的漫延流淌着。

我喜欢故乡的石板房,她永远没有城市建筑的高大,没有南方海派建筑的浓墨重彩与奢华。却使砖与瓦的配合达到了极致,风格清新,简单婉约,竟与这水乡构成了一幅无可比拟的风景画。置身其中,仿佛回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宁静淳朴,只有在故土,我的心才会真正的愉悦,使我重新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欣喜与渴望,让我的精神,思维就会快速的融入到这一方热土,再也没有城市的喧嚣复杂。一切就是这样古朴原始,我的思绪缓缓地接近精神的天空。

人的思想或许受不了太多太多的压力,也容纳不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许,我早就习惯了每天听着汽车的声音,习惯了高楼大厦还有周围的喧闹,身处其中,我的感官早已麻木,似乎这就是生活,但也必须要面对的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厌倦起来,开始逃避,开始向往水乡的宁静简单。虽然只有短暂几天时间,但是我依然愿意保存那份原始的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都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尽管结果相同。我开始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我不是不喜欢用自己的热情追求理想,但是我更希望我的理想是让我不会后悔的选择。一如我希望自己的人生简单宁静,不需要太多的喧嚣与繁华和纠结,追求精神上的开阔与自然性,本爱丘林,但求一江水,只有这样才可以体会到胸藏丘壑,城市无异于山林之感。用平和质朴来代替繁忙和躁动。

故乡之山水的清新余香,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印刻在灵魂里挥之不去。

精神的散文6:用精神丈量生命的长度

文/孙守名

法国诗人弗兰克?骚塞在三十五岁时突然被诊断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的朋友、巴黎着名的医生阿尔克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告诉给他。整整两天两夜,骚塞躲进书房不与任何人见面,妻子兰蒂忐忑不安地守候在大厅里,焦急地等待着,她不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或即将发生什么。

第三天中午,房门终于打开。当忧郁的兰蒂迎上前去时,她惊恐万分,站在面前的哪里还是那个让自己心醉神迷的英俊潇洒的丈夫。一脸憔悴,满头乱发,神情忧伤,面无表情,骚塞仿佛刚从黑暗的地域中爬出。兰蒂手足无措,无言地用表情与大夫交流。

骚塞转眼间却露出了微笑,尽管那像是一抹残霞,这也足以让兰蒂感到尘世间的温暖。接下来,骚塞像没事人一样恢复了往日的敏捷和轻松,他满面笑容地去庭院中浇灌心爱的花草,轻声细语地催促妻子去做可口的饭菜,然后,他从书房里拿出一本厚重的散发香幽香的书坐下来去读。耀眼的阳光一丝丝从空中飞进院落,逼走了兰蒂巨大的恐惧和两天来笼罩在心头的浓重的阴霾。只是,对于曾经发生的事,丈夫骚塞三缄其口,这让兰蒂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晚饭后,坐在靠椅上的骚塞把妻子叫到身边,他像以往那样拉过妻子的手,轻轻地握在自己宽大的手掌中。这一次,他要给妻子讲的不是靠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力编造过的故事,而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妻子静静地坐着,愉快地盯着丈夫,她的心情像飞舞在天空的鸟儿一样幸福。骚塞开始诉说十年前的那件令人恐怖的遭遇,他驱车百里去镇上看望一位久别的朋友,路经那个叫埃维尔的村庄时,迎面撞上一位老人。只不过那是一个静谧的午后,没有任何人发现发生的那一幕,他赶紧开车跑掉。事后他打听到那位被撞的老人死在医院,悲痛欲绝的妻子也因神经受挫住进医院。兰蒂的表情开始由欢快变得惊恐万分,她突然形始对心爱的丈夫充满了陌生,瞬间,她跳起来,奔回卧室,然后放声大哭起来。

而此时的骚塞痛苦地靠在椅背上,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他尝到了谎言带来的莫名的苦涩和钻心的苦痛。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他必须想方设法渐渐地从各种角色中退出来,以免离开尘世时让别人牵肠挂怀。骚塞打开房门,拿出自己能够掌握的小部份钱款,驱车去了三十公里外莱蒙特村庄去见父亲。父亲是个老木匠,做得一手好活,他的朴素善良的品质不仅深深地影响着自己,也给他所在的村庄带来了荣耀。骚塞推开父亲房门时,他正在做一只精巧的木箱。初具规模的刷着红蓝相间的箱子在父亲娴熟的手中变得轻巧灵动,这让骚塞心中微微颤动起来。骚塞坐在父亲身份轻轻向他问候,并把带来的钱顺手递给他。父亲温和地看着他,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点点头,然后转过头去,继续做他的那只木箱。

骚塞走出父亲房门的那一刹那,泪水夺眶而出。也许自己很快就要离开慈爱的父亲,那时,父亲会是怎么样呢?这简直让他难以想象,他的心似乎被抽成了真空。回到家中,他开始坐下来写信,他想到小时候的那些伙伴,想到在巴黎大学读书时的那些导师,想到了昔日的村庄,想到了最初的恋人,想到了那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幸福和忧伤的事情,想到了与妻子走过的一段又一段坎坷而愉快的路程。凡是与自己有过亲密交往的人,他都要写一封信,在信中,他将回忆起往事,忏悔自己的过失,为带给亲朋好友的不便而致歉,最后,他希望大家遗忘掉自己,并祝大家永远幸福。那些带着忧伤的信件,就是一首又一首感伤而婉约的诗歌,它们像插上翅膀的鸟儿,飞向法国各地。

在这段时间里,骚塞还给兰蒂叙述了发生在二十年前的另一件事。那次,年仅十五六岁的他,竟鬼使神差地诱杀了邻居家的小孩。骚塞说,这件事一直压抑在心底,之所以直到今天才告诉她纯粹就是良心受到了巨大的谴责。他向她忏悔,请求他的谅解。对于这些事,兰蒂听得目瞪口呆,她不能相信,一向温文尔雅的骚塞怎么会是这种人?他是杀人犯,是魔鬼,这么多年来,自己竟被他骗得如痴如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发誓要离开他,重新返回里昂,回到父母的身边。

绝望的兰蒂走了,骚塞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不过,他清楚地感知到死神正一步步悄悄逼近。他一刻不停地写诗,歌颂阳光与大地,歌颂白云和岁月,歌颂友谊与美好,歌颂美德和品质,他想让某种伟大的精神主宰这个世界,尽管他不能暂时还说不清这种精神是什么。总之,他不仅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的怨忧,反而充满着无限的感激。他多么想让时间停滞下来,如果可以,他将重新生活。可是,这一切都像烟云一样,不可能再次存在。

他把该做的事都作了安排和处理,不想给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世界留任何遗憾。在最为痛苦难耐的时候,他给心爱的妻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每一个字母都倾注着爱意和泪水,他恳求妻子永远忘掉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原谅自己的残忍和无奈。在天国,他会永远祝福和庇佑着她,给他带来无限的幸运。

沉闷的钟声响起,死神终于降临。骚塞用颤抖的手拨通了朋友阿尔克的电话,通知他为自己准备后事,所需的钱物就放在身边的靠椅上。然后,他轻轻地闭上了那双充满了智慧的眼睛。一缕阳光透过窗页飘落在他的案头,柔和地散发着清新的香味。

骚塞没有举行葬礼,他轻轻地走过这个繁华和扰攘的世界,好像一朵白云飘逝,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真的,只有朋友阿尔克,曾在他的身边轻轻啜泣。

几十年后,当骚塞的那些感伤而忧郁的诗歌风靡巴黎的街头,当那些优美的短句被译成各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时,人们才忽然想起骚塞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当荣誉和光环纷纷而来的时候,骚塞早已消逝了他的身影,除了荒烟蔓草,哪里还有他高大而伟岸的身影?

其实,我们生活在世上,注定都是一颗流星。轻轻划过无边无际的苍穹,绽放瞬间的美丽,留给世间美好和祝愿,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精神的散文7:我的精神食粮—《成语漫画》

文/翟紫怡

有人从食物、电视、衣服、金钱中获得精神满足,而我需要从书籍中获得精神食粮。

我读的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漫画,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成语,而是《成语漫画》,主要是结合漫画来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如狼狈为奸,故事中的狼和狈常常勾搭在一起合伙偷羊,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说起这本书,我最初并不喜欢,因为以前我不喜欢读书。妈妈让我看书,我就假装看一会儿,后来有了《成语漫画》这本书我才开始发生变化。书刚买回来,我无意间看了一篇《兔死狐悲》,觉得这本书不像那些全是字的书,枯燥乏味;也不像全是图画的书,看完容易忘记。从此我便开始接触各种类型的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

粮食哺育的是人的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人的精神。书是智慧的源泉,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精神的散文8: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文/王开岭

在先哲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它们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仰望星空”--许多年来,这个朴素的举止,它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韵,一直感动和濡染着我。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种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和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谦卑,人只有恢复到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节的高度与尊严。

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因此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在古希腊,在古埃及,在古华夏,当追溯文明之源时,你会发现:最早的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莫不受孕于对天象的注视,莫不诞生于玉穹苍庐的感召和月晕清辉的谕示!神话、咏叹、时令、历法、图腾、祭礼、哲学、诗辞、占卜、宗教、艺术……概莫能外。日月交迭,星转斗移;阴晴亏盈,风云变幻;文化与天地共栖,人伦与神明同息;银河璀璨之时,也是人文潮汐高涨的季节。星空,对地面爬行的人来说,不仅是生理依赖,也是精神的依赖;不仅是光线来源,也是诗意与梦想、神性与理性的来源。从雅典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贝多芬“我的王国在天空”;从屈原“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天问,到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郗嘘……正是在星光的抚照与萦绕下,“人”才印证了自己的立足点,确立着无限和有限,感受到天道的永恒与轮回,从而在坐标系中获得生命的镇定。

失去星空的笼罩和滋养,人的精神夜晚该会多么黯然与冷寂!生命之上,是山顶;山顶之上,是“上苍”。对地球人来说,星空即唯一的“上苍”,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顶,它把时空的巍峨、神秘、诗意、纯净、浩瀚、深邃、慷慨、无限……一并交给了你。

汉语构词真的奇妙,把“信仰”二字拆开来,你即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

对星空的审美态度和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我发现,凡有德和有信的时代,必是谦卑的时代,必是尊重万物、惯于膜拜和仰望的时代;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涨潮的季节,也必是凝视星空最深情与专注之时。应该说,半世纪之前的人类,在对星空的消费上,基本是一种纯真的、童年式的文化和精神消费--幻想式、恋曲式的,更多地,人们用一种唯美和宗教的视线凝望它;但现代以来,随着技术信心的膨胀和飞行工具的扩张,人们却变得实用了、贪婪了,开始用一种急躁的物理的方式染指她……手足代之目光,触摸代之表白。这有个标志点:公元1969年7月20日,随着“阿波罗”登月舱缓缓启开,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地球人,在一片人类从未涉足过的裸土上,插下了一面星条旗。

当星空变成了“太空”、意象变成了领地,当想象力变成了科技力和生产力,“嫦蛾奔月”变成了“太空竞赛”和“星球大战”--人类对星空的消费,也就完成了由“爱慕”向“占有”的偷渡,对它的打量也就从“恋情式”进入了“科技式”和“政治式”,膜拜变成了染指和窃取。不仅恋曲结束了,连爱情也一并死掉了。

至此,康德和牛顿所栖息的那个精神夜晚,彻底终结。他们的“星空”已被彻底物理化。

精神的散文9:孤独的精神之旅

文/窦爱先

我和宣龙相识于大学时代,毕业后结为伴侣,一起走过了42年。2012年5月,他先我而去了。在无尽的思念中,我把他戏剧创作生涯的点点滴滴缀成此文。

宣龙一生痴迷戏剧。他的家乡河北南部的沙河市上郑村,流传着豫剧、曲剧、高调、落子、四弦、大鼓书等很多曲种,有很多乡亲都会唱大段大段的戏文。他从小就是听着邻家大叔大哥们的哼唱长大的。每年农历六月初十是上郑村的庙会,村里总要请一个剧团来唱几天大戏。对于少年时代的宣龙来说,这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不管白天干农活有多累,也绝不会耽误他晚上看戏。戏台就搭在村外的沙滩上,他常常是选一个高处,铺条草席,闭上眼睛躺着听戏,还悠哉乐哉地用粗短的手指在肚皮上敲击着节拍。

宣龙和乡亲们感情很深。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经常帮父母侍弄田地。他有着庄稼人一样结实的身板、黝黑的面庞、憨厚的嘴唇。站在庄稼地里,一眼望去,你很难分辨他和农民有什么不同。夏夜乘凉,树荫底下、井台旁边是乡亲们喜爱的好去处。晚饭过后,他穿一件老头衫,一条大裤衩,光脚趿拉着一双凉鞋,摇着大蒲扇就凑伙儿去了,和乡亲们或蹲或坐围在一起,谈论着国事家事、年成好坏,不觉月移中天,兴尽才归。这份乡音乡情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中,促使他和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喜爱一切和戏曲相关的事物。中学时,他有机会接触到学校里的各种乐器。进入大学文艺剧社后,他接触到的乐器更加广泛。凡在戏曲伴奏中出现过的,他一定会潜心研究,而且学得极快。多管芦笙每发一个音,都需要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的协调配合,他只用一个中午就掌握了指法。他尤爱二胡,《二泉映月》、《江河水》是他最爱的曲子。一曲奏来,幽咽哀怨,凄怆哀婉,常引得听者唏嘘不已;《赛马》《喜洋洋》也是他拿手的曲目,演奏起来热情奔放,喜气洋洋。凭着聪慧勤奋,他在学生时代掌握了许多种乐器。

宣龙在六年的大学生活里曾编创过不少剧目,有了一定的创作积累。1970年大学毕业时,他毅然决定从事戏曲创作。他被分配到唐山地区乐亭县文化局工作,后来又被选派去北京专攻了两年戏剧编剧,师承金紫光、吴祖光、时佩璞等前辈。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刚入学的短短几个月里,起早贪黑地背诵了200多段京剧剧目的精彩唱段,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恩师的提携下,宣龙系统学习了中外戏剧创作知识。几位导师对他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从此,他正式踏上了这一条艰难的创作之路。1972年,发表了处女作《渤海春潮》。

他对戏剧创作的态度非常严谨,一投入写作,不写到自己满意绝不罢手。为了落实一段历史背景或历史事实,他经常一趟趟地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创作《西出阳关》时,他读完了《汉书》、《新唐书》,查阅了唐朝和波斯、印度、日本等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资料,甚至还查阅了日本一些有关盛唐文化的译着。

平时好说好笑的他,到了剧本的创作构思阶段,就变得呆呆傻傻,整日不说几句话,冥思苦想,默默呆坐。坐久了,就躺在床上,一手夹着烟,一手垫着头,紧锁双眉,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一缕缕青烟从翘着干皮的厚唇中吐出,有时连烟灰落在床上都不知道,以致家里的床单上经常有被他烧破的洞。

构思初步完成后,他关起门,谢绝所有客人,连孩子也不准随意出入房间。室内烟雾缭绕,桌上摞着一沓沓的稿纸,旁边放着一支支削好的铅笔。他伏案疾书,写作速度很快,有时一天下来就能写完两场戏。如果被哪个情节卡住了,就暂时停笔,反复思量。要是半夜忽然来了灵感,他马上披衣起床,坐在桌前,一写就写到了天亮。等到一部戏杀青,再看他,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一脸的络腮胡子,脸上泛着青黄色,双眼通红,像得了一场大病。但他的眼睛里却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微笑。

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对自己作品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1982年,《西出阳关》被他所在的东风豫剧团搬上舞台,不仅在河北,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城乡也引起不小的轰动,得到戏剧界专家的称赞。但到1986年,他还是对原剧本做了大的改动,包括重新改写序幕,删掉沙州都督王宁这个人物等等。这次改编,使得整部戏一开场就异峰突起,戏剧冲突更尖锐,人物形象更鲜明。后来牛淑贤老师把改编后的这部戏带到了台湾,观众反响强烈,也得到台湾同仁的一致好评。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河北,根据演员自身条件创作剧本的情况还不多见。宣龙却很看重这一点,他主动为演员“量身定制”,以发挥演员的特长。牛淑贤老师是全国着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能熟练驾驭多个戏曲行当,唱念做打都臻于完美。于是,在《西出阳关》和《夜叉女》两部戏里,宣龙专门为她设计了闺门旦、青衣、花旦、小生、武生等多个行当,充分展现了牛淑贤老师高超的演技,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主题。

戏剧创作是孤独的精神之旅,是一件苦差事,但宣龙不这么认为。他一辈子乐此不疲,给我们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念。每当看到那一箱箱已经发黄的手稿,我就会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我和孩子们把他的书稿整理出来,结成集子,以永远地纪念他。

精神的散文10: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在过去精神科医生同精神性疾病的病人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得了精神上疾病,却让人感觉害怕,生了这样的病,身边的人就会对你产生歧视和恐惧,万一你有一天得病了,最亲的人也会离开你,结婚的也要离婚的。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如果去了精神科的医院,就会谈精色变。而心理上的疾病慢慢地被重视了,心理上的焦虑和抑郁,已经影响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去找相关的医生,心理学方面慢慢地也有人重视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逐渐地多起来了,考证书的人也有了不少,所以看心理医生是正常的,因为心理医生明白,心理问题不解决,就会变成精神上的疾病。不过也有治不好的心理病,包括人格障碍。人嘛,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没有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医生也是能医不自医,现在不光只是生理上的毛病多了,心理上和精神上也会生病,得了精神上的病,一定要吃药,来缓解情绪,安定睡眠,其实不要怕,有些病是可以治好的,这个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关心和爱护,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得了病并不可怕,要有信心去面对,大城市是很重视的,不像在小地方的农村,把病人关在小屋里,什么都不管,这样不科学,太迷信了,怪只怪治病要钱,费用厉害,农村人治不起呀!

心理医生在国外很多,有的可以开药,在中国却是不可以的,是要进行转介绍的,其实精神病并不可怕的,大多是受了刺激,有人产生了幻觉,还有妄想,有时会自言自语的,现在的科技和治疗方案也有不少,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不要小看心理病,不重视会变得行为异常,变得神神叨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神科医生对病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外界的,不懂的,往往就会造成一种误区,他们并不危险,因为有的人自知力,有的人明白自己的病,只要吃药就会好了。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都是伟大的,他们也在救死扶伤,解决心理上小伤小痛,心理病也是病,也要即时的治疗,也不要去歧视精神性病人,他们也是无奈,不能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谁都会生病的,心理上问题解决了,比生理上还要开心快乐,都说心态要好也是关键!

还是建议你们找一个心理医生,不要想不开,也不要去胡思乱想,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吧!

精神的散文11:云态度,月精神

文/鲁先圣

1

宋人石孝友在《鹧鸪天》一词中最早提出“云态度,月精神”。云态度,他的意思是,人应该像云那样,洒脱、飘动、不拘一格,拥抱清空,不固一隅。遇日轮升起化为朝霞,遇夕阳西下变身余晖。春天时润物细无声,引领出一个绿色的世界,冬天则凝结成晶莹琼花。

月精神,是淡泊、宁静、安详,不弃暗夜,默默施恩于山川人间,是温顺的心境,绵绵的情思。

人们总在千方百计躲避厄运,挣脱厄运,却不知道,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恰是在厄运中显示出来的,这正如最艳丽的花朵总是需要绿叶的衬托,绚烂的刺绣也需要暗淡的底色搭配一样。总是有好运相伴,当然让人羡慕;但是,深陷厄运,却是人生难以避免的际遇。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韧,是否无所畏惧,是否对未来怀抱希望,这些品质就一览无余了。当一个人通过征服厄运,创造出超凡的奇迹,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了。

世上真正成功的人,在纷繁的问题面前,总是能够举重若轻、临危不乱、静如处子,这是一种胸襟与定力。成功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信条: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2

人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呢?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自己的能力不够,大都实现不了,才有了那么多的失望与沮丧。如果能切实为自己定位,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就会因为一个个目标的实现而充满快乐,不断享受到成功的欢欣。

应该同情那些嫉妒你的人,中伤你的人,甚至迫害你的人。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即使你有再好的修养、宽容和忍让,这类人依然会存在,也许个性使然,也许是因为野心而没有得逞,或者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的莫名其妙的原因。人生在世,这不可避免。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控制别人不嫉妒他人,仇视他人,重要的是我们不去恨这类人。恨别人,就等于把自己交到了仇敌的面前。 如果我们不想远离这尘世,就必须以一颗博大的胸怀接纳所有的人,因为,你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你;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一样对你。

有一些人,总是难以忘怀自己曾经的不光彩的一些经历和事件,总是刻意地回避、掩饰或者抹杀它们。其实,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只会使你的经历记忆更加深刻,伤痛也更深,也更会让他人记住。如果相反,你勇敢地接纳那些经历,而且给它们以新的诠释,找到它们当时发生的合理情景,你会发现,你突然间变成一个轻松愉快而简单的人了。

3

不论从事什么事业,总会面临很多人的疑问、非议或者批评。这个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保持自己的判断。

之所以你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却又拼命地追求,人生一片茫然。 如果你想把自己裁剪的适合每一个人,最终你会把自己裁剪掉。只要你不承认自卑,谁都没有办法让你自卑。 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会抱怨生活中没有机会。 有一种比能力更难得的东西,是你认识自己的能力的能力。 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去做一件事,不去做就是最好的理由。一件事做错了,愚蠢的人只会看到问题的结果,而聪明的人则能发现错误的根源。

有些人非常固执,总是等待把一件事情做完才愿意再做别的事。等到那时却发现,大半辈子过去了,人生的勇气没有了,朋友们都早已经成为陌路,自己也成了生活的孤家寡人。

生活在期待中的人,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同样的十年,自己不觉间坐视它慢慢流逝,一无所成;而有人却在这十年中,轰轰烈烈地闯荡出一片江山。

一旦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立刻着手规划,马上从今天开始,一切就都不迟。

4

每一次回故乡的时候,看到村子后面的小河,村前的荷塘,不远处的山峦,村东的枣树林,都有很多的感慨。童年的时候,那小河是多么宽阔的大河,我以为这就是天下最宽阔的河流了。那荷塘,是多么的辽阔,我以为这即是大海了。那树林多么神秘,我以为就是无边的森林了。而不远处的几座山峦,我以为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大山了。可是,当我成年以后,当我到达了浩瀚的东海之滨,当我看到了大兴安岭无边的森林,当我乘游轮游历了壮阔的的长江,当我游览了潋滟的洞庭鄱阳,我知道了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崇敬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我一直告诉青年人“人生要有诗和远方”。只有你到达了远方,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人,年轻时一定不要被一时的挫折与贫困吓傻了,以致忘记了前程,抛弃了初衷。物质的贫困只能是暂时的,智慧的贫困才是人生的悲哀。不论身处哪一种境遇,你一定坚守住自己的梦想,它必定引领你最终走出泥泞,回归心灵的故土,到达人生的彼岸。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尘世不可或缺的分子,都在用自己的微不足道点缀着人间的风景,就如卞之琳先生的《断章》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自卑,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组成了世界的风景。

不要过分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为他人的言论所左右,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寸步难行。

生活充满生动而相互矛盾的魅力。外表上光芒四射的人,内心里未必没有深重而难以言说的苦痛;而外表粗野的人,往往却有着一颗温柔的心灵。

“量力而行”是苏格拉底最喜欢的,也是他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愿望,引向那些最容易实现的,与自己的能力最接近的地方。如果总是异想天开地追求那些根本无法达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愚蠢的任性,最后的结局只有不断的失意与沮丧。

5

接受媒体的采访,记者朋友说:我们发现,你一直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你最早是从政的,后来踏入新闻界,中年以后你成为专业作家,现在,似乎突然之间你又在书法领域给自己打开了一扇门。

我对朋友们说,我总是给自己设置一个地狱,把自己的信念关进去淬炼,我从不凌辱自己的意志,不会自欺欺人地蒙骗自己的心灵,绝不宽恕自己的懒惰。我每一天凌晨都会壮丽地出发,不知疲倦地默默前行,不辜负每一个浩荡的季节。我把所有过去的那些烦恼,那些挫折,那些沮丧,那些成功,都抛到岁月的深处,不断开垦新的土地,即便两鬓已生白发,我却每一天都感觉自己像青春一样在闪烁。

我为什么要一往无前、赴汤蹈火?因为我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向故乡许下了一个承诺。几十年了,来自你的每一个信息,都让我欣喜,不论你的欢乐还是你的忧伤。故乡啊,从离开你的那一天起,我每一天都在辛勤地耕耘,手里的镰刀,时刻都充满着收割的渴望。我每一天都在告诫自己,我必须完成这个庄严的承诺,我必须追回浪费的时光,我没有任何资格让故乡对我失望。

6

俄国诗人叶塞宁说:“谁找到故乡,谁就是胜利。”中年以后,我对人们说,我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故乡,我找到了童年时代丢失的一切,故乡榕树下一个个温馨的故事都绵延而来,我对故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我的心中始终耸立着几个巨大的雕像,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爱因斯坦。尤其是犹太人爱因斯坦,他那散发在空中的满头银丝,他总是拿在手里的吐着智慧云雾的烟斗,让我沉思,让我遐想。他说:“每一件财产都是绊脚石,迷恋黄金的宝座,祈求高雅的桂冠,生命就会枯萎。”所以,他拒绝了第一任以色列总统的桂冠。他抛掉了一切的负担,拿着开启宇宙大门的钥匙,最终,为人类敲开了神秘的宇宙之门。

我珍惜尘世里的每一次相遇,把每一次相遇都视为生命的因缘。我珍惜朋友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赞许,每一声问候。我珍惜他人身上的每一个智慧的亮点,每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每一个新的探索与发现。我更珍惜与朋友相识相知的情感,每一次在一起平常而温馨的相聚。我更珍惜从自己的心灵深处燃烧而起的灵感。

每一天面对壮丽的日出,我都心情澎湃。不论你多么厌恶世界,世界永远按部就班地日出日落,世界从不颓废。

7

从一走上科学的道路,爱因斯坦就决心献身于整个人类,而不是哪一个领袖,哪一个组织,或哪一个机构。所以,当希特勒雄视世界的时候,要爱因斯坦为他献身,他断然拒绝了,愤怒的独裁者悬赏两万美元要他的人头。那些尊贵的国王,富可敌国的大亨,都是他一个个普通的朋友。

只要听《欢乐颂》这伟大的乐章,我就对莱茵河畔那个双耳完全失聪的贝多芬崇敬不已。世界在他面前寂静无声,但他却把最动听的乐曲献给全世界的耳朵。 还有生活在古希腊时代爱琴海岸边的荷马,他双目失明了,弹着七弦琴,吟唱着史诗,人类世界因而诞生了文明初期最伟大的诗篇《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他们,只顾思索与创造,早已超越了自我的悲伤。我因此告诉我的听众与读者: 只要心不凋残,只要总是不屈地歌唱,你的歌声就会从苦难中升华,你的歌声,才更加嘹亮!

如果一个人贪图安逸与享乐,就是沉沦的开始,因为世界的性格是这样的:在困境中崛起,在奋斗中突破,在痛苦中深刻,在艰难中成长。而舒适与安逸,懒惰与享乐,只会让生命不断枯萎与衰落。

不要嘲笑那些总是告别昨天的人,一个人如果不会与昨天告别,就没有崭新的未来。 不要自以为到达了至高的巅峰,因为这意味着你今后的人生,就都是下坡路了。 一个伟大的攀登者,一生都在前进的路上。

8

每一次看到饱满的向日葵,我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巨大的崇敬:如果不是执着地追求光明,它的生命怎么会有这样灿烂的金黄?

我相信,纵然有价值连城的财富,也不能使空虚的心灵充实。没有一种人生比开拓者更有意义。开拓者拥有真正的驰骋世界的自由,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伟岸的身姿,而占有者身上只有累累的包袱。

不论获得了多么崇高的荣誉,你必须保持这样的清醒:越是高贵的桂冠,使人高雅,也让人的负担更加沉重。凯旋门并不仅仅是成功之门,迈进了凯旋门的英雄,更容易在鲜花与掌声的海洋中迷失。

在浩瀚的沙漠面前,总是会产生无边的遐思:没有风的时候,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庄严、安静而肃穆,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一旦狂风刮起,它立刻露出暴戾狰狞的面目,掀起狂暴的风沙,天地立刻为之变色,成为人间的地狱。所以,在神秘的自然面前,我们必须心存敬畏。

9

人到中年,无情的岁月在额角埋下了几道沟壑,把两鬓换成了白发,步履也开始有些蹒跚。但是,我坚信,岁月没有权利剥夺我的希望和憧憬。尽管,过往的日子曾经涂上玫瑰的颜色欺骗过我,但我并不因此抱怨生活。我努力拨开心灵的乌云,穿越生命的阴影,继续畅怀歌唱,追求生命的壮阔,眺望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折断翅膀,我的生命就会时刻在蔚蓝的苍穹飞翔。

生活如此广阔,我没有任何理由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甚至,不需要刻意地给自己设计一个石破天惊的蓝图,只管在黑夜中寻找黎明。我从来不寻求他人的理解与认同或者赞美,因为我的追求不是为了别人的理解与掌声,只要我自己理解就已经足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们没有时间关怀你的梦想,抚慰你的痛苦与创伤。就这样一路前行,不急于收获远方朦胧的硕果,从容地擦掉眉额上的风尘,精心珍藏独自品尝过的忧伤,在寻找中收获勇敢,在挫折中收获智慧,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千辛万苦,让人生拥有波澜壮阔的一世苍茫。

10

我最喜欢伟大的英国诗人拜伦的那句话:“对我的赞赏,我报之以叹息;对我的诅咒,我报之以微笑。”正是这个信念,激励着他超越了渺小的胜负与世人的评说,在自己的王国里拥有了灵魂的自由。

在我人生的词典里,从来没有畏惧,我的心即使已经千疮百孔,我也绝不会向命运举起双手。因为我知道,一个坚强的追求者,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来支持,也不会被他人阻止前行的脚步。

不论谁都会有过对追求的怀疑,但是我坚定地否定了自己的怀疑。我知道,所有的追求者都没有特权,一切追求,都必须穿过严峻的逆境和苦难。但是,我又坚定不移地相信,所有的追求者,注定会穿越痛苦的大门,寻找到深藏于黑暗中的思想灵光,结束彷徨,告别黑暗,走向灿烂的光明。

攀登高山,每一步都险象环生,随时都面临跌进深渊的危险,而且越接近巅峰越要付出更大的意志与力量,然而,一旦站在了山顶之上,则顿生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清新而明净的霞光属于你,晶莹而纯净的珠露属于你,深邃而浩瀚的星光属于你,世界上最美好的赞美也属于你,广阔的世界,尽在你的视野里。

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望洋兴叹的人,他们大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生活的懦夫。

既然生而为人,就要投身于壮阔的世界,用坚硬的双脚,踏碎人生路上所有的荆棘和珊栏,每天都弹奏着进取的诗章。

精神的散文12:海岛,精神的故乡

文/李松岳

阳光灼热地打上峭壁,冒出丝丝白烟,木棚子里却相当凉爽。靠了窗,目光落在桌上打开的诗集,正是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的《岛》:

对你的爱

怎能不叫我忧伤

我的家乡

橘花

或许夹竹桃

清幽的芬芳

在夜空微微荡漾

一湾碧蓝的流水

催动悄然东去的玫瑰,落花轻舐堤岸

在静谧的海湾低徊

……

曾无数次读过《岛》。现在读着,心底竟也一点点涌起感动,水珠般鲜活跳动。这感动里却又混着莫名的忧伤迷茫。夸西莫多的笔触纤细朗润,浸透了依恋徘徊的凄清之美。他怀念的是阳光和煦、四季如春的西西里岛,我爱的则是中国东部一处寒暑交逝、荒凉寂寞的孤岛。而我们同样怀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

要我说出故乡的好处来,竟全在自然一面。除开冬季,满岛全是逼人的绿,让渔人严厉的眸子里多了一份温柔。野扁柏是低矮粗壮的渔妇,棕榈树则是雄壮挺拔的小伙子,而仙人掌在海岸密密排开,如一盏盏血色的灯塔。我的故乡有毫无遮拦的自由,有灿烂星空下充满人性的情爱。但我又怎能回避严酷惨烈的人生!横扫的风暴将天空整个儿打翻,海一年年夺走她的儿子,贫困与孤独始终追随。人们盲目地活着,在无限混沌的时光里劳作,结婚,生育,然后老去,筑一处朝向大海的石墓。

有一年春节,我回到老家。全村只剩下十来个老人。看过父亲坟地,我走上山岗。天灰蒙蒙压下,一湾的海水凝止着,仿佛结了一层白冰。几缕炊烟寒凄凄升着,满眼耳的草色林风,掩不住日益衰颓的气息。我呆呆站着,这就是厮守了20年的故乡么?儿时的一切清晰可触,可我无法认同那是一种美的人生。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一字一句讲着百草园如何如何,可那只是记忆中的美啊!回忆总让旧物滤去了荒凉残缺,平生出一派诗意的光辉。隔着遥遥时空,鲁迅是在追寻永久失却了的精神乐土。透过文字,我看见鲁迅黑亮的眼里贮满了乡愁的泪。既然爱着,为何又满怀忧伤?现在我懂得了,彻底的爱必定是精神性,必是横隔着巨大的时空,只能遥遥追寻梦思。

那么,真正的故乡也必是精神上的故乡,地理、季候、物产仅仅是一种表象,由这一切浸润养育的心灵才是最珍贵的财富。一个人离开故乡,会走得很远很远,命运也会千差万别,但故乡终究是他精神的血脉与起点。他走到外面广阔的大世界,但他对这世界的理解早就由那块生长的土地决定好了。在最本质的意义上,一个作家所描述创造的世界,总是以他的小世界为模式,为它的光芒所照射,他的情感、希望、智慧全来源于他的童年和少年,故乡又成了精神最终回归的所在。这样宿命性的、无法摆脱的故乡,如何说得清道得明呢?对此加缪由衷感喟道:“不是吗?这太奇妙了!生活是如此令人心醉,又是如此令人心碎!”

是的,加缪,这个生于法属阿尔及尔殖民地的农民孩子,在贫困中度过了童年。17岁时,差点在贫民区死于结核病。是地中海的阳光与波浪救了他,让他的肉体与精神出奇地健康。加缪最喜欢的词汇是母亲、大地、痛苦、阳光和海洋。他不停地写作,为了寻找生活中如此缺少的纯洁。加缪崇尚自由和激情,痛恨一切的专制和黑暗。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按照心灵的要求自然朴素地生活,是加缪的原则。从一生钟爱的地中海的阳光海水里,加缪吸取了无穷的智慧与勇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阳光与海水,就不会有现在的加缪,加缪式的自由与激情、反抗与尊严。正如加缪自己说的:“苦难使我不相信阳光下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在历史中,阳光则告诉我,历史并非一切。”

拥有了精神故乡的人,他是幸福的。他会有不死的爱,有大自然般的力量和自由,会有一个梦想,伴着血液的奔涌,于遥远时空中一声声呼他唤他。不管命运给了多么惨伤的打击,他不会冷漠残酷,更不会屈辱地倒下。

我走出屋子,在祖国东部荒凉的孤岛上,迎风打开赤裸的躯体和心灵,承受阳光疯狂的爱抚,然后高高跃起,一次次投入到无限自由幸福的大海里。

精神的散文13:如松之盛

文/张智

真正从精神意义上认识松树,是从鲁迅先生的题为《如松之盛》开始的,此画是先生为《天觉报》创刊亲自设计的封面图案。先生以入木三分的笔法,刻画了一棵普通松树的威仪和雄迈。

鲁迅不是专业画师,画技却自成风格。尤其画题中那个“盛”字,最能揭示松树的本质。作为常见物种,松树被许多人讴歌赞美,但以“盛”入题,鲁迅当为第一人。自古以来,人们总爱用“旺盛”“兴盛”等词语形容生物的生机、生气,然而,能够真正长盛不衰的生物少之又少,它们要么挣扎于一年一次枯荣,要么攀附于其他生物苟且偷生,怎比得松树之盛,盛在结实,盛在清新,盛在虬劲。那是一种由里到外、自上而下、一丝不苟的旺盛,是一种不断生长、洗尽铅华的绿色,更是一种静穆而伟岸、坚韧而达观的谦逊和朴实。

如果不是实用,许多实物都包蕴着灵性,都完全可以从形而上的角度诉说,譬如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荷花,发掘其灵性,衡量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度。我以为松树的灵性,就完全体现在那个“盛”字上。松树之盛在于源,松树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峭壁上,悬崖顶,岩缝间,坑坑洼洼的碎石块中,还是那些说不清来历和名字的山峰上,都可见松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地生长。正如陶铸描述的:“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支撑,松树才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同时松树之盛在于本,在于坚定扎根山野的精神,人们敬爱松树的根本原因,并非它的实用性,而是它无所畏惧的情怀,正是得益于这种情怀,松树才得以蔑视困难,傲立群峰之巅。松树还有盛之魂,不断更新的自觉性,从生物学特性来看,松树的新陈代谢,是靠缩小蒸腾面积来适应干旱环境,所以,松树的叶子呈针状。随着生长进行,松针的生长和衰老是不间断的,不等前面的衰老脱落,后面的松针已经长出来了,这样,看上去松树永远都是绿的,多么神奇的生长特性,这是属于松树才有的大智慧。正是这一优势,成全了松树的永续发展。地球上一切物种的进化,难道不是这种自觉创新的结果吗?

精神的散文14:伟大的女排精神

文/杨馨玥

当球飞出场外的那一刻,我知道,中国女排胜利了!当中国队的分数变为25的时候,我知道,中国女排胜利了!当国歌奏响的那一刹那,我知道,我们胜利啦!中国女排胜利了!

熬过巴西,火拼荷兰,大败塞尔维亚。这段时间,耳边萦绕最多的词就是“女排精神”。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然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身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努力着,努力着,就赢了!

《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句话:“赢了我们一起狂,输了我们一起扛。当教练跟你说‘没事儿,你们只管打,输了我承担’;当队友跟你说‘没事儿,继续打,输了我们一起扛’!”我想,这应该就是女排精神了。

如今,女排精神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显现出耀眼的光芒,女排队员们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儿告诉人们:这是一支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队伍!

有一种不服输,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气魄,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精神的散文15:物质女人

文/赵攀强

物质是相对于精神而言的。

所谓物质女人,就是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没有精神寄托的女人。

这种女人,看似风韵,实则无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能说的就是这种女人。

不难识别,只要看看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就可判断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女人。

物质女人,顾名思义,凡是物质的东西她就喜欢。比如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高贵金银首饰、名表、名车、豪华别墅等等,她都会喜欢的要命。

物质往往与金钱相联系,喜欢物质,就会特别喜欢金钱,张口闭口谈钱,朝思暮想为钱,想钱日夜失眠,久日久之,精神空虚,成为金钱的奴隶。

这种女人,是地地道道的拜金主义,虚荣心控制了她的整个身心,她只会对物质和金钱感兴趣,对于其他事情则毫无兴趣,就连工作也觉得没有意义。她心中想的除了金钱,还是金钱。在她心目中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拥有了世界。

这种女人,花钱无度,永远也不知道满足,有了小钱想大钱,有了小房想大房,有了小车想名车,有了银山想金山,就是把整个物质世界都给她,也无法填平她那欲望的沟壑。

看似生活得潇洒,穿金戴银,花枝招展,招摇过市,其实她生活的并不如意,日日心烦,月月苦恼,总认为别人欠她很多,社会欠她很多,心中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心情浮躁,距离幸福越来越远。

物质女人最缺的是精神,可是她却最讨厌精神上的东西。让其追求事业,她会说事业不值钱,干好干坏一个样。让其读书学习,她会说读书不挣钱,看见文字就头痛。让其培养兴趣,她会说兴趣不来钱,她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浮躁的社会,畸形的消费,糊涂的教育,市场的误导,造就了物质女人,这是时代的悲哀,人性的悲哀,更是物质女人自身的悲哀。

对于人类,物质与精神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只有物质没有精神,人类就不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只有精神没有物质,人类就会进入贫穷落后的冰窟。

对于女人,追求物质无可非议,但要懂得精神追求同样重要,如果顾此失彼,将会沦为精神的乞丐,不仅危害自己,还会影响未来。

大家都在看